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2024-06-25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精选十篇)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篇1

关键词: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阶段, 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中国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和《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办法》的逐步实施, 必将大力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必须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在地方性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工作的经验, 就如何推进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

确立科学、开放的教学理念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是一项以临床医学专业特殊性为背景, 涉及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体制、教学方法等多层面的综合性改革[1], 而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重中之重, 是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具有学科单一的特点, 在接纳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方面相对滞后, 为此, 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解决这些问题:由单项式教学转向双向式、互动式教学, 由专业中心论转向知识架构论, 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 以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人才培养转向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等。同时, 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为学生着想, 以学生为中心, 帮助学生成才, 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出路所在。

2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当前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 教学改革已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高校管理制度也应顺应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 建立起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相统一的教学运行机制, 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使其更加符合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2]。

当前, 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最根本的就是树立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者的创新素质和营造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从全局出发去组织协调、健全完善各种制度, 以保障并推动各项教学改革。

3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的内容、活动和安排, 应体现教学活动作为相互交流与互动过程的教学本质, 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知识生成和师生共同探索经验的过程[3]。这一过程可以促使教师以课程为媒介,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超越传统的角色限定, 主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状态, 使学生能积极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以及研究与解决问题。因此,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促使课程引起教与学两方面的变化, 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当前, 虽然很多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课程改革与整合, 但多数局限于简单的内容删减或合并, 并没有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 难以真正实现不同专业之间课程内容的优化组合, 有“新瓶装旧酒”之嫌, 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热情。

4 建设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简称质量工程) 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 分别就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教学团队建设成为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教育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团队实际上是一个平台, 借助这个平台, 通过高效的团队合作, 促进教学经验交流, 共享教学资源, 最终实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关于其意义, 著名教育改革专家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指出:“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 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 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 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当前, 虽然很多高校提倡“集体备课”, 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 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 因此, 加强教师间合作, 整合教学资源[4], 建设教学团队是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 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

5 提高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 及时转化研究成果是教学改革的有效保证

当前, 多数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太重视教学研究, 认为教学研究不是其专业内的事情。参与教学研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改革、完善教学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而是为了职称申报, 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完成和发表为最终目的, 对成果实际推广和运用较少, 背离了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师一旦通过职称评审, 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评审后就对教学研究失去兴趣, 转而注重专业领域的研究[5]。因此, 只有使教师从“为职称而研究, 为功利而研究”转变为“为教学而研究, 为学生而研究”, 及时开展教学研究, 应用、推广其研究成果, 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研究收到实质性效果。

6 加强学风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之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 学风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有研究指出:“大学生不爱学习, 学习质量不高。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风问题。”早在2008年的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呼吁, 大学的教学模式亟待改进, 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创新, 要加强师生互动和学风建设。学风问题的存在促使各高校在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改革, 同时, 学风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成效。即使学校各方面做得再到位, 投入的教学改革成本再高、资源再多, 如果没有学生的有效配合, 所有的改革都是枉然。因此,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加强学风建设, 在学生中形成钻研科学、不断向上的学风, 是推进教学改革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不断创新、改革、反思、完善的过程, 涉及教育的各条“神经”, 需要教育各部门、教学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方可实现的一项重大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只有在高等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上不断探索, 加快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在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付真彦, 马依彤.我国医学教学改革走向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6) :27.

[2]朱慧, 段敏娜.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领导问责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2 (2) :27.

[3]徐同文.现代大学经营之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4]王敏琴.论“四维一体”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13) :143.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篇2

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质量工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创新教育为主线,评价机制为导向展开,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对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措施与成效.

作 者:郗霏 刘莹 O永刚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质量工程 建设重点

地方高等院校云平台建设分析 篇3

[摘要]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意味着促进大数据发展正式升级为国家行动方略。数据已成为当代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源。大数据正给中国带来新机遇,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可能。因此地方高等院校研究大数据,参与大数据建设,帮助地方政府有效使用大数据就成为其办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就地方高等院校建设支撑大数据的云平台建设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地方高等院校在国家大数据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云平台;数据中心;地方高等院校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贵州省根据自身优势所做的重大决策来看,大数据及云计算人才的需求规模正逐步增加,为适应人才需求而导致的高等院校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背景的专业体系急需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研究迫在眉睫。

一、大数据的形成及特点

大数据(big data)从字面上讲,是指那些数量巨大的数据,在一定合理的时间区间人类无法对其截取、管理、处理,并且很快整理成人类所能解读其真实含义的数据。大数据的形成有其清晰的历史脉络,早在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称“大数据”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在2008年9月《自然》杂志推出了名为“大数据”的封面专栏。今天,大数据能够在信息技术领域达到相当程度并仍在飞速发展,形成了广泛应用的环境,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储设备容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呈指数型增长。存储容量从早期的KB、MB级,发展到今天的TB、PB级,并且还在迅速增长,发展速度之快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在此期间,信息系统的应用也以一种不可逆转之势越来越深入到社会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带来海量的数据累积,我们所面临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大数据已不可争辩地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有效整理、归类、存储、使用大数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当前普遍认可“大数据”的特点有以下四个,简称4v特点。

1.Volume(数据量大):已经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各式各样的数据集,数量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

2.Velocity(速度快):全世界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生产”新增的海量数据。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这些数据需要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处理并且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上传输,形成调整流动的网络数据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成信息流)。

3.Variety(数据多样):数据来源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传统的输入设备输入的数据之外,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类传感器也加入到向互联网这个“超巨型计算机系统”输入数据的大军。移动通信设备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使用移动通信设备逐渐成为向互联网输入数据的主力。

4.Value(价值密度低):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导致数据所呈现信息的多样性。可以想象,不同来源的数据反映不同群体的特征,而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在互联网中混杂在一起。因此针对特定群体而言,有价值数据与无价值数据相比数据显得极其微小。而且,多元化的数据来源,将会不可避免地密度中将会出现数量巨大的重复数据。因而必然导致其价值密度较低。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大数据本身是由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数据的存储而带来的原始积累。这种被动式原始积累已从原来的自然积累逐步演变成由被动积累加上有目的的主动收集组成的综合数据累积模式。其中,真正让人们关心的则是这些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这些海量的信息形成了驱动人们主动应用这些信息的强大原动力。因而,对大数据的研究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今信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地方院校云平台建设的作用

地方高校建设云平台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用于科学研究,为本校科研提供支持。二是用于提供服务,为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鉴于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必然性,而云平台是大数据的载体,可以说没有云平台技术,大数据就没有了存在的基本条件。故云平台建设是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大数据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技术异军突起,大数据应用风起云涌的形势下,高校对大数据的研究不但不能视而不见,而且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入研究。因此,高校云平台作为高校大数据研究的必要条件,建设研究和应用为一体的高校云平台意义重大。可是说高校云平台的建设更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对大数据的研究理所应当。

高校云平台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对云平台建设的准确定位。对国家而言,云平台的宏观上看是由分布在各地的区域数据中心(Are Data Center)群构建成为国家数据中心(National Data Center)。而高等院校数据中心(University&College Data Cennter)处于终端层,是组成云平台的“元”。那么作为近似网络终端(Teminal)的院校数据中心,其中心任务一是收集数据,形成自己的数据集(The Set of Data)。另一方面是将数据与区域数据中心连接,与其实现数据或信息交换。

三、地方高等院校云平台建设要点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地方高等院校通过几年来对大数据基础平台的摸索和研究,已基本形成了支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专业群,以及大数据及云计算的专门人才队伍及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高质量的地方高等院校平台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优化校园网基础设施:目前几乎所有的地方高等院校都建有校园网,并已基本覆盖校园。部分学校已有的校园网设施中,无线部分是其薄弱环节。随着无线网络的兴起,学生上网的方式已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使用手机采用無线上网的方式访问网络。因此校园全覆盖的无线已是校园网建设之必备。由于采用无线网络技术提供服务后随之而引起的校园网结构、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便突显出来,采用硬件建设结合配套的我们将其统称为“软件”的建设应同步进行。

2.建设学校内部私有云平台:采用高端服务器及虚拟应用技术,以双机异地同步运行和“双机热备”的方式建设内部私有云平台。用以支撑学校及至地区的大数据应用,同时支撑学校科研、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在建设内部私有云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投入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力度。为地方形成大数据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及设施保障,同时为地方的大数据多出优质科研成果。

3.建设基于学校的应用群,这需从学校自身应用开始建设和研究。要想让学校云平台所提供的服务能像用水、电一样方便,例如建设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体系,该体系除能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外,还能提供诸如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成绩、学习内容选择等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及学生的优势,实现从多维度全方位分析学生个体情况。凡此种种均为学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篇4

关键词:地方性高等院校,经济数学,分层教学,问题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在国家对高校提出办学“转型”的大环境中, 大多调整办学方向, 转向培养厚基础, 强能力, 熟操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经济理论和管理模型, 还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宏观分析, 从而指导经济活动[1]。

1 经济数学教学现状

新形势下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高校招生越来越显现出同一学校同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距极大这一现象。

经济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 经常是两个自然班合班上课, 在同一教学大纲, 统一考试的情况下, 教师只能采取统一的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大局而忽略个体, 造成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进度的不满, 使基础较差、成绩靠后的学生惧怕、厌倦数学, 而基础好, 热爱数学的学生感觉学无可学, 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2 分层教学的提出及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上采用分层目标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给高等数学, 尤其是针对经济与管理类的经济数学提供了借鉴的依据。

但实际情况是:重点高等院校由于学生的高素质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 无需或无法对经济数学实施分层教学;而地方性高等院校又大多属于综合性学院, 经济与管理类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 也一直沿用与重点院校同样的教学模式, 但教学矛盾随着每年高校扩招愈发突出;只有部分侧重经济与管理类的高职院校对经济数学开始采用分层教学, 但因为还处在试验阶段, 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撑, 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 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分层的原则与依据过于单一

大部分地方性高职类院校在对经济与管理类学生进行经济数学教学分层时所采用的依据与大学英语的分层依据一样, 即高考的数学成绩, 但这样的分层比较粗糙。主要原因是大学英语的教学是面向除外语专业外的其他所有专业学生, 也就是说, 英语分层教学是为了提高全国英语统考的过级率, 这样的英语教学与专业培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但对于经济数学而言, 并非所有管理类的专业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都完全一致, 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外, 分层教学还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进行。而且, 学生数学高考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数学基础, 有些高考成绩差的学生或许只是偶然失手;或许基础比较扎实, 但是缺乏解题技巧, 灵活性有所欠缺;或许在数学的某些分支上基础不牢, 可能是函数, 又可能是几何。中学数学强调技巧性但高等数学强调逻辑概念, 追求能简洁而有效地概括事物共性的理论与公式, 甚至现在不少数学学者曾是高考数学失败者, 所以盲目地以高考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不但对学生有失公允, 更会令分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有些教育工作者提出可以在课堂实践中利用翻转课堂实施分层教学。这无疑能够忽略教学前对学生的分层, 大大方便教学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效果在一些重点院校也是有目共睹、令人欣慰的。但是翻转课堂即使在重点院校也只在某些实验班级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地方性高等院校的绝大部分学生, 其自学能力、自我要求、自我控制能力都有所欠缺, 在这些班级中实施翻转课堂极容易使大多数同学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依附者,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不利于教学的真正开展。

学生分层的原则是实现分层教学的关键与难点, 也是目前经济数学的分层教学未能广泛开展, 更谈不上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考虑按一定的比例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其比例的配置需要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生数学高考成绩为依归, 学生意愿为参考, 不能盲目地“一刀切”。

3.2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层不能突出专业特色

大部分已经实施经济数学分层教学的学校都是把分层教学目标制定为高标准、一般标准和低标准三类, 或者高标准和低标准两类。但是, 这些分层目标都是面向全体的经济与管理类学生, 并没有与专业相联系, 这样造成有些对经济数学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例如金融、投资、会计等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分层学习中有可能不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不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 又或者有些对经济数学要求相对较低的——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的部分学生又被迫达到更高的要求。

很多经济数学采用分层教学的学校只是简单地通过删减教材的内容来实现教学内容上的分层。即在相同的课时内, 高标准教学目标的学习将讲授较多的内容, 而随着标准降低所学习的内容逐步减少, 尤其是减少概念性强, 逻辑严密的定理定义学习, 以达到放缓教学进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目的。

这样的内容选取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与经济数学教学并不是同一教学单位负责, 为了方便排课及管理, 在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培养制定上, 经济数学的课时、学分安排都是统一的, 这样的计划让绝大部分地方高等院校都倾向于选择统一学分、统一学时的教学, 分层教学也只能变相降低教学要求, 这样的教学改革带给经济数学教学的无疑是打击而非激励。

而且对于大多数地方性院校的经济与管理类学生, 文科高考生比例极高, 其畏难情绪也较严重, 在这种相同学分学时的方式下, 降低学习标准是学生心中很理想的选择, 容易使学生扎堆挤进低标准的分层学习中“避难”。

同时, 经济数学讲究对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性, 很多与经济相关的内容是不能因为学生理解有困难而被删减的。比如“连续复利”“弹性”等概念在低标准学习目标中都是被删减的内容,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十分必要的。

所以不能为了操作简便而粗暴地对分层教学内容实施教材内容的直接删减, 应着重于对知识面的横向拓宽而非对数学理论的纵向深入, 从课时、学分根源上进行划分, 鼓励学生往高标准的数学学习努力。

3.3 分层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分层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是分层教学的核心, 期末考试是绝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方式。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同层次用不同的试卷, 另一种则是采用同一试卷。这样的考试评价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区分了不同层的不同水平, 但是对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分数不可比;后者虽然具有同一标准的可比性但是未体现不同层的教学、学习差异水平[3]。

建议通过设立题库, 通过基础、普通和提高三类题型的不同采用比例设置不同层次考试试卷, 也可以增加实验、建模、讨论及案例等应用方面的考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方便纵向与横向的对比, 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流动。

4 结语

虽然经济数学在分层教学中仍在探索阶段, 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困难, 但是分层教学法是经济与管理类高等教育的形势所趋, 能够适应地方性高等院校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要求存在差异的现状, 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如何解决分层教学的现有问题是经济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讨研究的一项长期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月梅.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经济数学的教学与改革[J].中国职工教育, 2013 (6) :23-24.

[2]杜志斌, 李捷.浅谈关于经济数学中微积分的教学改革[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 (2) :6-7.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篇5

高等教育宏观调控背景下地方普通师范院校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探析

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非教师教育发展道路.成人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成人高等教育多年的办学实践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理论应用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通过实施资源共享、分段教育、专业衔接、创建“双师型”队伍、调整课程、成职渗透和提高素质的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 者:陈红君 罗大贵 刘天斌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处,四川乐山,614000刊 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年,卷(期):2009“”(22)分类号:G64关键词:普通高校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培养模式 探析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篇6

美术教育的精神内涵和教育取向

1.什么是美术教育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丽渐趋成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同时,美术教育又是一种教育现象,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诞生在德国的美术教育是为纠正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理性主义所带来负面影响,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陶冶情操的目的,是对机器时代冷漠的一种“疗养”心灵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美术教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于日用品、服饰搭配、环境艺术的改造和艺术品鉴赏等方面的审美需求与精神享受。

2.美术教育的着眼点

从美术功能上讲,我国唐代张彦远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历代名画录》中指出,美术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东汉王延寿认为绘画的作用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鲁迅先生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周恩来总理也多次讲到,要使人民从艺术中“得到鼓舞、收到激励,奋发起来”。美术其功能上的着眼点在人,而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对人的教育,取向更为明确。从教育取向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是通过美术教育的目的来培养和提高人对审美趣味的驾驭、智力和创造力的提高,甚至是心理方面疾病的救治和康复等。而对艺术的学习,明显可以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和修为,可以对待事物的处理更为“艺术化”。这就是为什么刚刚起步学习的孩子总是教育他从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开始,来达到培养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等方面的目的。

地方高等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学院教育人才培养的异同

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出来的,我们通过了解专业美术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对地方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一个借鉴与学习的目的。

1.不同的课程设置

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重在培养能参与国内和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层次人才,在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培养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国际视野观的艺术人才。专业细分化更为明确,导向更为清晰。而地方高等美术教育则注重普及教育的培养,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和原始。如专业细分方面的设置相对模糊,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不强,发展方向也随之不明确。地方高等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但关系到学生四年的宝贵时间是否能充分利用,而且关系到本科生对于人生未来的选择,也关系到这一代人的素质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

2.师资队伍的建设

(1)艺术繁荣发展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和繁荣是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所不能比拟的,展览、博览会、文化活动愈演愈烈,而地方高等美术院校似乎也应该有所变化,在教师的指引下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就在201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艺术教师素质;优化艺术教育资源配置,保证艺术教育必备条件。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视和肯定了发展方向。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即顺应了不断变化的时代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要求,又顺应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方向。所以,地方高等美术院校应该与专业院校建立合作与培训机制,定期派遣专门的美术教师赴专业美院进行培训与交流,也可以请外界专业美术学院的优秀的艺术家来地方授课,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互享,开拓地方高等美术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和了解外界的窗口。

(2)教学相长

高校师生的教育关系的发展直接决定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教学不应将自身的主观的想法带入教学中去,而是要在客观把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师往往是将直面大师作品和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都毫无保留的教授给学生,在教授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教师选择学生的同时,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的教师进行辅导。所以地方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师也应该加强教学相长,在共同的研究和实践中,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过程中给教师启发和拓展思路。我们非常希望学生可以超越老师,这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应有的职责,师道所敬也在于此。

市场经济体制下美术教育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为美术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符合市场化的美术教育,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迫在眉睫。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

(1)专业设置应顺应时代发展和全面培养多种类型的技能人才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变革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改变以往对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依赖,以学校课程作为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的第一平台,逐步转向社会实践的第二平台。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培养有特色的艺术实践能力强、原创性强、有团队合作意识为重心,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坚持校企合作的策略,将部分专业课程直接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具体表现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与装饰公司、设计公司、各类画室的设计项目和教学实践挂钩,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进项目的前期完成、施工过程、到项目结算等环节,做到学院+公司+艺术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尽量简化企业和学生的中间环节,直面实践,提高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从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看,对于艺术类学生进行“眼高手低”的培养非常重要。以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参观各类大型艺术大展,进行美术馆教育。通过美术馆教育可以找到和定位自身对于艺术的把握与追求。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创作的重要性提高一个层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重视艺术创作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在加强专业课设置的同时,对于各类艺术大赛的活动应该给与鼓励和支持,如将课程安排直接与展览相联系,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和设计中也具有很强的主动意识,有了目标就知道怎么去追了。在专业美院时常会有学生入选或获奖,而老师落选的情况,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现象,既刺激的学生的主动性,又对教师教学和个人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

(2)服务大众,应用于社会

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大众,是否能够有一个合格的毕业答卷,在社会中是否能够很快的适应才是检验的最好标准。随着逐年对于地方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扩招,如何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努力实现专业设置的优化,打造多方面、多角度能与社会变革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成为现代美术教育中一项现实而紧要的重任。自主创业、创新工场、国家就业的帮扶。。。。。一直都是这几年热议的字眼,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就能更加顺利的就业和自主择业,也就对于新进入大学的学生有一种鼓舞和期待,最终是地方高等美术院校的吸引力越大。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大众对于精神的追求和艺术方面的消费与享受逐步增大,艺术类学生毕业之后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大学所承载的美术教育,应该起到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艺术化”,缓解社会转型带来的困惑。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自我存在意义的提升,最终达到社会对于自我成果的回报与反馈。所以,地方高等美术教育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基础美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在社会发展变革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

地方高等院校教师满意度管理 篇7

1 如何有效提高地方高等院校教师的满意度

1.1 走出一条全新的“引进”方法, 建立新的用人体制

地方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引进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人才。吸纳具有管理经验的中青年骨干人才进入地方高等院校领导班子。同时, 应该打破用人常规, 大胆地聘用品德优、懂业务、思想新的年轻人才, 提升地方高等院校的创新精神。打破以往在地方高等院校干部任用上论资排辈的陈规, 使地方高等院校管理服务充满活力。更新学习观念, 改变学习内容和考核方式,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实行终身教育制度, 推行继续教育, 调整地方高等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整体素质。同时, 坚持落实用人权和健全制约机制相结合, 建立起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在坚持管人与管事必须紧密结合的原则, 强调落实地方高等院校用人权的同时, 地方高等院校的人事权必须受到合理制约, 做到依法行使人事权, 并在法律、规定和制度范围内得到充分行使, 防止和纠正违背法规和制度的行为。比如, 任人唯贤必须坚持, 干部人事工作的政策规定和程序必须严格执行等。地方高等院校管理者和主管部门要自觉接受监督, 建立起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 包括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上级的监督、地方高等院校党组织和职工的监督等。

1.2 加强对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地方高等院校应该给广大教师制定长期培训规划, 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学校专业科技人才, 一是给任务、压担子, 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二是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 出资支持领导、教师参加各种培训。选派突出的科技拔尖人才, 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 使教师在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方面得到大大提高, 使学校领导干部带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 用待遇、感情激励人。以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为例, 该校尽力为教师办实事, 尽可能地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仍千方百计投入大量资金, 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更换了教师办公桌, 每个办公室提供了矿泉水, 安装了空调, 每个年级设置了电子备课室。2009年购买了通勤车, 为教职工上、下班提供方便。为加强教工宿舍的管理, 继续同新世纪物业公司签约, 对宿舍实行物业管理, 使环境更加优化, 保安工作更加到位。此外, 对教师医药费问题, 除按国家标准实行医药费补贴外, 学校尽最大努力给予住院教师补助, 在解决优秀知识分子职称、两地分居、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 学校领导不辞千辛万苦, 多方协调, 尽了最大努力, 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1.3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创新教师工作机制

第一,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严格劳动合同管理, 积极推行聘任制度;继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 探索灵活多样的劳动用工形式;进一步推行竞争上岗制度, 吸引优秀教师的加盟, 拓宽管理人才的聘用途径。搞好员工的招聘甄选。根据地方高等院校发展要求, 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健全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 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互动。

第二,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因地制宜地修订地方高等院校的薪酬战略, 保持地方高等院校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二是研究现行薪酬制度特点, 建立适应地方高等院校经营发展需要的薪酬制度和管理办法;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积极配合中间审计和离任审计等监察工作。

第三,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 完善教师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

第四, 学校要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硕博士研究生课程或攻读硕博士研究生学位, 特别鼓励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在岗进修。创造条件让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学术性教研会, 不断丰富他们的教育科研经验。

1.4 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青年教师在地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承担着很大的教学科研任务,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地方高等院校领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应该更加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为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对青年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师德教育, 形成青年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 对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积极进取、深得学生好评的青年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 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以教师为本, 形成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特别是注重加强基础课和主干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 拟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通过岗前培训、进修提高、外语培训、出国访问、攻读学位、新老互助、专家督导、课程组督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等方式和途径, 使新入院的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环境, 提高教学水平, 掌握教学技能。

第四, 注意严把“进人关”, 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必须符合4个条件:一是专业紧缺人才;二是硕士以上学历;三是试讲必须合格;四是有一定科研基础和成果。尤其应大力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的人才并积极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

第五, 强化各课程组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的作用, 青出于蓝胜于蓝。各课程组都要拟订本课程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 并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 实行“三定”措施 (定方向、定任务、定导师) , 指定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在开课前组织试讲, 审核讲稿, 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考核, 以保证开课质量。

1.5 以人为本, 尊师, 敬师, 爱师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 办学要以教师为本。师德建设要以教师为本。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尊, 自爱, 自重, 自省, 自律, 成为人之楷模。另一方面, 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更需要全社会对教师的理解、关爱和尊重。长期以来, 在师德建设中, 往往比较注重对教师高标准, 严要求, 让教师成为社会的楷模, 将教师喻为燃烧的蜡烛,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这不是全面的。教师是普通的一个人, 在倡导师德奉献的同时, 也应注重对师德的合理回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师同样也关注自身的价值。所以师德建设也要关心教师的疾苦, 注意解决教师的生活问题、待遇及职称的晋升问题。贯彻“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营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文环境。同时还应注重加强对教师的精神关怀, 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负担很重, 尤其是社会家庭对学校、对教师过分倚重, 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 为此, 师德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 帮助教师排解过重的心理压力, 使教师心情愉悦。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 应该采取各种奖励措施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除岗位津贴外, 在课时费分配方案上, 对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讲师、助教与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同工同酬, 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 用感情、事业、待遇留住人才。

2 结语

地方高等院校教师的满意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地方高等院校从上到下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教职工共同努力、密切配合, 严格执行正确的管理方针和制度, 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疏漏, 才能将学校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 真正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为学校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在人性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今时代, 加强地方高等院校教师满意度管理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高等院校应该针对突出的问题采取措施, 通过加强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来引领青年教师的工作认同, 提高教师的满意度。本文从走出一条全新的“引进”方法, 建立新的用人体制;加强对专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创新教师工作机制;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以人为本, 尊师、敬师、爱师等方面, 就如何有效提高地方高等院校教师的满意度进行深入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教师,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魏文选.中国若干所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王志刚.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记分卡模式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商学院, 2006:167-169.

[3]张珍.企业员工的行为中庸化与其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6:178-180.

[4]周昌勇.公务员工作满意度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 2006:156-159.

[5]梁艳.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6:178-182.

地方高等院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研究 篇8

一、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和经费管理不协调

在当发展经济时代发展状况下,地方高等院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主要依托于科技处和财务处两个部分的工作。在科技处中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的是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预算、结题等工作,控制相关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在财务处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的是对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进账、出账、结算等财务信息进行记录管理,保障科研经费的规范化使用,实现科研经费的合理、合法化管理。承担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科技处和财务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在管理机制和工作重心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科技处对财务信息的了解不足,使得很多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与科研项目的进程发展不一致。很多科研项目负责人忽略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科研项目进程之间的相关性,简单的认为只要得到最终的科研成果,经费的使用可以不予以重视,造成科研经费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时常发生。在财务处的工作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对科研项目进程的了解不够,无法掌握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由于科技处和财务处的工作既有各自的工作重心有两部门工作也存在很大的联系,在上述各司其职,单独作业的管理机制下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使得科研项目的控制和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变得不协调,最终从多方面影响着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的工作进度。

(二)科研经缺乏监管

在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中种类很多,其中国家科技项目,省市科技项目等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标准也各不相同。在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参与人员都很难对项目进程进行准确的描述,所以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时财务部门常常不参与预算编制的相关工作,造成在预算编制阶段财务部门对于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的监督缺失。项目工作人员工作重心在于研究工作,对于财务的预算编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了解,在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保障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实际的财务支出中难免出现项目经费的不合理窜用,报销账目的混乱等情况。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方面国家政府机构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对科研项目资金进行专门管理的财务审计部门,缺少对项目经费使用进度的监督和管理。此外,科研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经费规范化使用的重视度不够,没有相关工作人员制定规范制度规范资金使用情况,缺乏对资金使用严谨性的监督和管理。

(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的地方高等院校中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大多数的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制度都借用国家机关对财务的管理制度,或者是直接采用地方高等院校的会计制度,然而对于科研究费的管理拥有其特殊的经费管理特点。在地方高等院校会计制度管理下的经费使用规范缺乏灵活性,不能够根据科研项目的工作进程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的调整,影响力项目工程的工作进度,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在国家机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中没有对科研项目资金使用规范的正式文件规定,所以在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详细的规范标准对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总而言之,在目前阶段的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没有固定的规范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制约,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进度,为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实现产生很大影响。

(四)科研经费报销不规范

在我国的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报销中普遍存在很多报销内容不切实际,报销金额不合符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在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资金划拨之后,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分配是由项目主要负责人主导决策,很容易让项目负责人的主观臆断的使用科研经费,不按照应有的规章制度合理指出科研费用。这种科研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使得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执行相当困难,财务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报销的核查工作量变大。此外,在很多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中常常采用套取方式报销科研经费,使得很多的科研经费不能真实的落脚到项目研究开发工作中降低了科研经费对于项目支持的经济效益作用,为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项目负责人为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选择与其他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将科研经费挂靠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中,分散科研资金,降低科研资金使用经济效益。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协调机制

针对现阶段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部门与项目实施部门的信息交流不够理想的情况,目前很多地方高等院校位为减少经济损失,提高项目实施效率积极的探索研究采取了很多的方法措施建立项目实施部门与地方高等院校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链接。在很多地方高等院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财务部门和项目实施部门的协调机制,在协调机制的规定和约束下财务管理部门增强了对于项目实施过程,进度,疑难点等问题的认识,通过对项目详细情况的了解结合项目经费科学的制定财务预算,合理调整经费使用进度。在协调机制的规定和约束下项目部门工作人员对项目资金合理和合法的使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资金使用规范的约束下,项目工作人员对于项目经费使用逐渐趋于规范化,帮助财务部门更好的完成相关的统计工作。在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离不开财务部门和项目实施部门的统一协作,只有加强两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才能更好的推进科研项目的实施进程,最大化科研经费的利用率,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二)强化监督管理体系

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来源比较广泛,多以国家科技项目,省市科技项目,学校科研项目为主,才外部分地方高等院校还承担有企业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来源不同,项目内容难度不同其项目经费差异性也比较大。在政府单位所提供的科研项目中通常是面上项目,具有周期较长,涉及面较广,资金投入量较大等特点。由于科研项目综合性很强,所以科研项目对于科研人员研究开发进程的控制上灵活性不强。在这类项目中需要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严格按照项目预定计划推进项目完成进度。在企业科研项目和学校科研项目相对于政府机关的科研工作在项目进程的阶段性发展控制上灵活性比较强,只需要明确在项目结题时完成约定的相关科研成果。这类项目周期性通常比较短,可以采用一次性资金投入签订科研项目合同的方法获取项目合同所约定的相关科研成果,加强科研工作的目的性,有利于创造生产力。

(三)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在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不规范使用,浪费科研资金投入,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为保障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高效合法使用,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提高地方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水平,增加科研项目成果,节约资源,为企事业单位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针对在已有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地方高等院校内部不同类别的科研经费进程分类管理,结合科研项目自身的难点和研究方案制定科学的相关考核机制,推动科研项目不断进行。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考核机制制定过程要综合项目的数量、质量、投产情况等因素进行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学的评判项目资金投入和项目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通过建立完善的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科研人员的工作投入,合理公平的分配资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项目经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利用率。

(四)加强经费报销管理

在目前的地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报销流程中存在很多报销违规的现象,为保障科研经费在项目必要环节的支出需要家欠费对科研经费报销的账目管理工作。在地方高等院校应严格规定科研经费由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地方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制约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资金的随意变通使用,不利于科研经费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全额应用。另外,在地方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中涉及到设备购买,设备维修等必要费用支出时需要运用学校已有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合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减少经费的浪费,防止科研经费的重复支出。在科研经费的控制方面对于报销经费不实的情况,需要加强财务审计工作的执行,在固定周期内对项目报销经费进行审计,监督跟踪项目资金的规范化使用,确保项目经费控制的安全、高效执行。

参考文献

[1]吴智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J].企业导报,2016(13).

[2]隋春侠.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财会学习,2016(14).

[3]刘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14).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篇9

基于地方高师转型后所出现的问题, 相当长一段时期来, 升级后的地方高师并没有形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强烈意识, 基本处在一种封闭运行的、脱离农村教育需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1) 高师教育实际脱离农村中小学教育, 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知之甚少, 缺乏对农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主动深入了解, 因而未能很好地指导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积极的直接的服务; (2) 高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高等院校教师职前培养中“除农村化”问题凸显, 培养模式单一, 教师专业教育弱化, 而且师范与非师范培养方案趋同, 培养“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此外, 师范生服务农村教育思想淡漠, 农村地区师范生生源质量下降, 毕业生普遍不愿去农村地区任教, 去农村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因而, 地方高等院校师范教育“趋农村化”发展是高师教育当前必须直面且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趋农村化”的发展理念

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历经30年, 目前, 这种探索和改革已经进入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阶段, 地方高师院校的“趋农村化”的发展理念正是建树在我国整体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基础之上的, 其理念核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办学服务方向。

地方高师院校面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能够审时度势, 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为服务地方教育需求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即地方高师教育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人才市场什么地方缺乏人才, 我们就为这些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此举在满足社会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 也促进学生的就业,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社会实用型人才。

2. 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 地方高师院校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求大、求全和求高”的心态, 逐渐改变以知识传授型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地方高师院校应该以当地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继续深化和拓展学分制、综合班、主辅修、按大类招生、国内外交换生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 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 加强实践教学, 拓展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3. 调整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是联系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接点、桥梁和纽带, 地方高师教育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地方高师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优质师资, 因此, 高师院校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 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此外, 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前提是要符合学校总体定位, 在此基础之上, 通过不断地研究本地经济、社会, 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 进行科学论证, 从而做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能够符合地方对人才的需求, 满足社会实际需要。

二、“趋农村化”的发展内涵

1. 发展定位趋向农村。

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必须有正确定位, 才可能有发展优势。地方师院应把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 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作为自己的定位。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定位, 一是学科专业定位。传统高师院校的学科是对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设置的, 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 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地方高师院校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 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 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性。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 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地方高师院校要把培养面向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懂教育规律, 善教育, 会科研的中小学师资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目标。在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下功夫。

2. 研究对象偏向农村。

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真正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 去了解究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与城市教师相比, 农村中小学教师有其特殊性,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对偏僻、独特, 他们更需要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师资缺乏的现实又对教师多学科综合素质提出了特殊要求。而现实是, 目前绝大多数师范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品质、综合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缺失, 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 他们都没有做好应对从事农村教育的准备。了解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加强师范生职前教师教育, 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3. 教育共建面向农村。

师范专业发展的共建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一些实验学校或示范学校, 更是培养农村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改变以往对基础教育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 要建立起主动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开放办学观念, 引领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就要积极与农村中小学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在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建的过程中, 双方能够共同探讨教师教育理论、实践中的问题和对师范大学生进行合作督导培养, 促进其专业发展。

4. 职业选择取向农村。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农村中小学教育等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培养的职业性要求的结果。因此, 地方高师教育的改革必须把决定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的教学改革视为中心, 这种改革的方向就是强调职业化, 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培养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村中小学教育需要的师资。一是在培养目标上要强化高师学生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取向, 树立坚定强烈的教师职业意识。二是从能力培养上要强调适应农村教育条件的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改革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实施“趋农村化”的举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中小学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寻求的不断扩大, 农村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地方高师应面向农村中小学教育, 实施“趋农村化”发展的系列举措来满足农村新型教师的需求。

1. 课程设置、结构要体现地方特色。

作为以教学型为主的地方高师,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特色, 体现办学的层次性, 为农村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同时, 考虑到课程设置难以体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属性和示范性课程内容老化、体系僵化、脱离农村实际的的事实, 地方高师院校可以适当压缩其他类课程, 扩展教育类课程的内容, 课程结构设置为四个模块, 即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实践模块和研究模块。通过教育专业课程的模块构建, 适当提高教育专业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所占比重, 同时进行学科结构调整, 强调文理学科课程的连贯性和渗透性, 从而提高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包容性。

2. 教育教学改革要结合农村实际。

地方高师院校要进行面向农村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一是教育学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启发式课堂精讲与案例式教学等方法相结合, 联系学科专业的实际, 给学生列举农村初中和小学语文、数学和外语等学科的典型教学例子, 使教育学理论更有效地指导农村教学实践。二是加强教育学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 在学科教学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 包括中小学课堂环节、全程和微格模拟教学, 训练师范生讲授、问答、演示等方面的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有效性, 组织师范生观摩优秀教师示范教学录像, 并组织学生走出学校, 走出课堂, 到农村学校去参观、调查及见习。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学基本理论与联系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实际这个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 注重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简约化, 让师范生重点掌握教育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 在不增加教育学总课时的情况下, 用占教育学约20%的课时补充农村教育教学的教材内容。

3. 教育实践要走向农村课堂。

地方高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改变局限于大学课堂、脱离基础教育实践的现状, 体现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将教师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教学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整合。另外, 学校应积极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联手, 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顶岗实习, 鼓励师范生进行顶岗支教和从事特岗教师, 并把这种地方高师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进行深一步的探索。

4. 专业发展要导向农村。

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学习还应通过一些献身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的介绍, 培养师范生热爱农村教育的师德情感, 这是农村教师职业达到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客观实际地分析农村教师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作用, 为培养师范生的农村教师专业态度打下基础。要引导师范生充分认识到, 作为合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 其专业发展应当具备一般素质与特殊素质这一双重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尤其是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精神;有比较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掌握教育学科知识, 懂得教育规律, 尤其是农村教育教学规律,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特点, 掌握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具备适合山村学校特点的专门性知识与能力, 以及农村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等方面, 从而促进师范生自主去培养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师德、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素质, 使农村教师职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

摘要:地方高等院校师范作为农村教育的主要基地, 在向综合化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培养农村教师的目标不明确, 参与农村教师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的流弊;为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师范生服务农村教育的热情, 地方高师教育需要加速“农村化”进程,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师教育,趋农村化,地方高师

参考文献

[1]程方平.创新思路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 2007, (1) .

[2]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6) .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人民教育, 2001, (7) .

[4]黄白.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审视[Z].在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分论坛上作的主题发言, 2007, (11) .

[5]黄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学改革的实践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 2006, (6) .

[6]李曜明, 高耀彬, 张启航.顶岗实习走活农村教育一盘棋[N].中国教育报, 2007, (4) .

[7]刘玉凤.师资培养模式在顶岗支教指导和训练环节的优化[J].绥化学院学报, 2012, (3) .

[8]卢红.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专业化教师的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2) .

[9]马莹.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07, (2) .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三明治”,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在选人和用人等诸方面已逐步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 尤其是土木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用人单位已不停留在要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际操作上, 而是更强调加强综合性的工程训练, 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然而许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 既缺乏重点院校毕业生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迫使土木类专业的教育者必须正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 深化教学改革, 更新教学理念, 积极探索新型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地方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专才教育, 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学科单一、专业单一, 学生除了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外, 对其它学科涉及较少, 突出体现在课程体系结构中选修课比例仍然较低, 学生对选修课认识不够。

2、校内外学习系统未能实现有机衔接。近些年我国高校的实践性环节有了很大的发展, 探索出很多实践性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但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仅限于实训基地的设立、横向课题的合作, 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融合机制。

3、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重复、多人同题、机械的照搬照抄现象比较严重, 不能调动学生独立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地方高等院校土木类“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地方院校土木类“三明治”人培养模式的构建地方院校土木类“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基于上述条件下提出的。所谓“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遵循“学习——实践——学习”的路线将4年的本科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集中的理论教学+集中的顶岗见习+集中的回炉学习和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寓于其自身的劳动实践中, 是一种最大方式的主动学习过程。其人才定位确定为:培养一线工作的“现场工程师”、“现场管理者”, 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 能顺利取得注册执业资格;其人才特色应体现出很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 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敏锐的创新意识。

2、土木类专业“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特点以“三明治”式教学模式将几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相关领域的校外实习结合, 在我国当前国情下能突出以下优势:首先, 能够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使学校和企业双赢。高校可以借此整合校内外资源, 提升教育效益, 减轻教育经费的负担, 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人才;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援, 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 有利于形成学校与企业间互利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其次, 够为企业降低培训成本, 缓解部分学生的学费压力。因为他们有将近一年的校外实习顶岗工作阶段, 这对企业来说求之不得, 可以大大减少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支出, 从而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同时在学生的实习阶段, 由企业发顶岗工资, 也就大大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学费压力,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三、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优化整合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

按照“够用”原则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在“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的在校理论学习时间由7个学期缩减为5个学期, 有必要优化统筹土木类专业的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和衔接, 将其浓缩融合。同时, 以模块化的选修课组合形式突出岗位的专业性。在土木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针对特定工作岗位的需求以模块化组合的选修课形式进行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工程教育”向“工程训练”的转变, 不仅强化了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 还涵盖了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建工类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同时增加大量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预算员、施工员和安全员上岗实训内容, 实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

2、加强校企合作, 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建立职责明确、功能独立、协调有力、资源集中的实习指导管理机构, 定期召开会议, 交流校企信息;制定科学规范的实习培养计划、实习大纲、实习进度计划、实习日历等教学基本文件;建立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和奖惩制度、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制度等。完善校企合作建设师资队伍制度, “三明治”的教育模式不是表面意义上的把学生推到企业去跟师父劳动, 而是要求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学生当前知识结构的现状,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运行规则将学生实习的内容做循序渐进的科学安排。

3、加大财力投入和政策引导推进校企合作力度, 化解校企合作风险

“三明治”模式培养计划从筹划到落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仔细调研。一方面, 政府要对合作企业有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机制, 培养企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使之视与学校联合培养合格劳动者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 学校也应尽量选择实力雄厚、重视教育、理念一致的大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以免中途出现变故, 这不仅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实施, 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心和学习状态。

总之,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和发挥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共同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优化教学效果, 并为企业培养出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未来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也是强化地方性、应用性、创新性教学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79-290。

上一篇: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一篇:机场行业战略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