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2024-06-13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通用8篇)

篇1:《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3月16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5月27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年8月2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范围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保护管理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

(一)保护范围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和西畴县小桥沟片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二)管理范围为:西畴县董棕槽州级禁伐林区和发源于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并流经文山市范围内的那么果河、盘龙河。

保护管理范围的界限由文山市和西畴县人民政府依据批准的保护区规划和本条例规定划定,设立标志,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的主要保护对象:

(一)蜂猴、倭蜂猴、黑熊、蟒蛇、大灵猫、小灵猫、白鹇、岩羊、猕猴等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动物;

(二)华盖木、法斗观音座莲、毛枝五针松、红豆杉、伯乐树、长蕊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云南金钱槭、鹅掌楸、滇桐、西畴青冈、马尾树等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植物;

(三)水工程、河流和水源点。

第六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设立保护区保护管理专项资金。资金主要来源:

(一)上级扶持资金;

(二)按照自治州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6%、文山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西畴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8%,分别计提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自治州本级财政收入计提的75%划归文山市专款专用,25%划归西畴县专款专用;

(三)生态补偿资金;

(四)社会捐赠和资源有偿使用等其他资金。

保护管理专项资金应当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统一保护和管理。文山市和西畴县的管理机构承担各自区域内的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

(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编制并组织实施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制定保护区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四)定期组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建立自然资源档案,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扩大对外科技交流,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及合理利用、开发生物资源的科学途径;

(五)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六)协助做好保护区内生态移民的规划工作;

(七)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执法权。

第九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务、旅游、扶贫、公安、安监等部门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应当协助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十条自治州应当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一条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和所涉及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森林防火工作措施,落实森林防火责任。

第十二条在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河道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采砂、开发水上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的,有关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应当征求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十三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河段,自河岸向外50米至100米的区域为河段控制区,具体范围由文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报经文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推广使用太阳能、以电代柴(燃料)等替代能源。

对核心区、缓冲区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居住的居民有计划地迁移,对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按公益林管理进行补偿,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个人所有的林木和集体所有的林地可以依法流转为国有。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实验区及周边村(组)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进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开发。

第十五条实验区内个人所有的人工用材林,在不影响保护区整体功能的前提下,由所有人申请,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具体方案,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对火灾隐患增多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林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更新。

第十六条自治州、文山市和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每年12月30日为“老君山保护日”、“小桥沟保护日”。

第十七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猎捕、采集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植物;

(二)乱砍滥伐、毁林开垦;

(三)向河流、水源点倾倒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有毒废水和污水;

(四)野外用火;

(五)兴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设施;

(六)侵占、损毁水工程设施;

(七)经营性采石、采砂、取土;

(八)探矿、采矿;

(九)侵占、移动、损坏保护设施、界标。

第十八条在保护管理范围内进行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保护管理范围内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除外。

核心区内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因科研等确需进入核心区的,应当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缓冲区内因工作需要进入的,应当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批准后可以进行教学实习、标本采集、生物繁殖、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殖、种群复壮、生态恢复等活动。

实验区内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行科学试验、参观考察、生态旅游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水资源开发、林下资源开发等。

在缓冲区内进行科学试验和在实验区内开展经营活动时,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具有优先参与权。

第十九条经批准进入保护区范围内从事科研、教学、影视拍摄等活动的,应当依法向保护区管理机构交纳保护管理费,并提交相关资料。

第二十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的`居民自用建房等,需要少量采石、采砂、取土的,应当经保护区管理机构同意,并到其指定的区域开采。

第二十一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对在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七条第二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十七条第四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元以上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十七条第六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第十七条第七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第十七条第八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第十七条第九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十)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对个人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7月1日颁布实施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老君山保护区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2:《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总面积26867.0公顷,保护范围分为文山市老君山和西畴小桥沟两个片区,其中老君山片区为22960.4公顷,小桥沟片区为3906.6公顷;管理范围为西畴县董棕槽州级禁伐林区和发源于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并流经文山市范围内的那么果河、盘龙河。主要保护对象为蜂猴、倭蜂猴、黑熊、蟒蛇、大灵猫、小灵猫、白鹇、岩羊、猕猴等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动物;华盖木、法斗观音座莲、毛枝五针松、红豆杉、伯乐树、长蕊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云南金钱槭、鹅掌楸、滇桐、西畴青冈、马尾树等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植物。其中有39种木兰科植物和161种兰科植物;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2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3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加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文山实际,共制定26条管理条例。

《条例》明确了禁止行为和刑事责任追究,对违反猎捕、采集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植物,将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乱砍滥伐、毁林开垦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违反向河流、水源点倾倒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有毒废水和污水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反野外用火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违反兴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设施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对违反侵占、损毁水工程设施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违反经营性采石、采砂、取土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违反探矿、采矿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违反侵占、移动、损坏保护设施、界标规定的,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未经批准,对擅自进入的个人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擅自进入的单位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下面是条例全文: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2016年3月16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6年5月27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2016年8月2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范围内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保护管理范围分为保护范围和管理范围。

(一)保护范围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和西畴县小桥沟片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

(二)管理范围为:西畴县董棕槽州级禁伐林区和发源于文山市老君山片区并流经文山市范围内的那么果河、盘龙河。

保护管理范围的界限由文山市和西畴县人民政府依据批准的保护区规划和本条例规定划定,设立标志,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的主要保护对象:

(一)蜂猴、倭蜂猴、黑熊、蟒蛇、大灵猫、小灵猫、白鹇、岩羊、猕猴等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动物;

(二)华盖木、法斗观音座莲、毛枝五针松、红豆杉、伯乐树、长蕊木兰、云南拟单性木兰、云南金钱槭、鹅掌楸、滇桐、西畴青冈、马尾树等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植物;

(三)水工程、河流和水源点。

第六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设立保护区保护管理专项资金。资金主要来源:

(一)上级扶持资金;

(二)按照自治州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6%、文山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西畴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0.8%,分别计提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自治州本级财政收入计提的75%划归文山市专款专用,25%划归西畴县专款专用;

(三)生态补偿资金;

(四)社会捐赠和资源有偿使用等其他资金。

保护管理专项资金应当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八条自治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统一保护和管理。文山市和西畴县的管理机构承担各自区域内的保护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

(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编制并组织实施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制定保护区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四)定期组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建立自然资源档案,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教育,扩大对外科技交流,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及合理利用、开发生物资源的科学途径;

(五)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六)协助做好保护区内生态移民的规划工作;

(七)行使本条例赋予的行政执法权。

第九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的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水务、旅游、扶贫、公安、安监等部门和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应当协助做好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十条自治州应当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办法由自治州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一条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和所涉及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森林防火工作措施,落实森林防火责任。

第十二条在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河道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采砂、开发水上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的,有关部门在办理审批手续时,应当征求保护区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十三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的河段,自河岸向外50米至100米的区域为河段控制区,具体范围由文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报经文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四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保护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推广使用太阳能、以电代柴(燃料)等替代能源。

对核心区、缓冲区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居住的居民有计划地迁移,对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按公益林管理进行补偿,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个人所有的林木和集体所有的林地可以依法流转为国有。

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实验区及周边村(组)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进行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项目开发。

第十五条实验区内个人所有的人工用材林,在不影响保护区整体功能的前提下,由所有人申请,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具体方案,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后,对火灾隐患增多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林木,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更新。

第十六条自治州、文山市和西畴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宣传,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每年12月30日为“老君山保护日”、“小桥沟保护日”。

第十七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猎捕、采集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植物;

(二)乱砍滥伐、毁林开垦;

(三)向河流、水源点倾倒废弃物、污染物,排放有毒废水和污水;

(四)野外用火;

(五)兴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设施;

(六)侵占、损毁水工程设施;

(七)经营性采石、采砂、取土;

(八)探矿、采矿;

(九)侵占、移动、损坏保护设施、界标。

第十八条在保护管理范围内进行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保护管理范围内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除外。

核心区内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因科研等确需进入核心区的,应当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

缓冲区内因工作需要进入的,应当向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批准后可以进行教学实习、标本采集、生物繁殖、珍稀濒危植物人工繁殖、种群复壮、生态恢复等活动。

实验区内经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行科学试验、参观考察、生态旅游和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水资源开发、林下资源开发等。

在缓冲区内进行科学试验和在实验区内开展经营活动时,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具有优先参与权。

第十九条经批准进入保护区范围内从事科研、教学、影视拍摄等活动的,应当依法向保护区管理机构交纳保护管理费,并提交相关资料。

第二十条保护管理范围内的居民自用建房等,需要少量采石、采砂、取土的,应当经保护区管理机构同意,并到其指定的区域开采。

第二十一条自治州和文山市、西畴县人民政府对在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的,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十七条第二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第十七条第四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第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第十七条第六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第十七条第七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第十七条第八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第十七条第九项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十)违反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对个人处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2010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老君山保护区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自治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 5月1日放假通知

★ 宁波省首个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条例3月1日实施

★ 《昆明市燃气管理条例》6月1日施行

★ 甘肃省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细则

★ 5月1日给客户的劳动节祝福短信

★ 《长沙市湘江库区管理办法》5月1日起施行

★ 《上海市供用电条例》6月1日起实施

★ 劳动节祝福语:5月1日发给客户的祝福短信

篇3:《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1 管理现状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在原乳阳、连州大东山、阳山称架、大顶山、阳山龙潭角五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成立的。其中, 阳山称架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 乳阳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4年, 连州大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 大顶山、阳山龙潭角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 都是广东省成立较早的自然保护区[3]。

2 存在问题

2.1 管理体制制约

在南岭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 原有管理体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成效[4]。随着保护区事业发展, 原有管理体制制约着南岭保护区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第一, 南岭自然保护区地跨两市三县, 管护范围广, 地形复杂, 区域重要, 各管理处原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调整为内设机构后, 人员编制及经费严重不足, 给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带来相当大的困难;第二, 管理局局长和副局长均为兼职领导, 局长由乳阳林业局局长兼任, 副局长由阳山林业局、连州市林业局、天井山林场领导兼任, 造成保护区领导干部的体制性权威性降低;第三, 技术力量和设施分散, 由于5个管理处为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并实行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 造成科研人员、科研和宣教设施、科研监测项目分散, 甚至重复建设。

2.2 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矛盾日益突现

在南岭自然保护区范围内, 现设有南岭国家级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级森林公园范围与乳阳管理处范围基本重叠, 部分重要景点处在保护区的核心区边缘和缓冲区;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范围与大顶山管理处部分范围重叠。随着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游客规模增加, 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现。

2.3 科研监测技术较落后, 致使保护区管护成效评价缺乏完整数据

目前, 南岭自然保护区在科研监测方面, 存在着科研监测人员、设施、设备、资料、选题相对分散等问题, 尚未建立保护区科研监测中心, 缺乏完善的科研监测配套设施设备, 缺乏完整的监测系统, 缺乏数据管理体系, 很难用数据评估保护区管护成效, 致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技术手段尚处在较粗放的阶段[5]。同时受专业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等约束, 南岭保护区采用与科研院所合作方式, 开展科研监测工作。科研监测合作在保护区建立初期, 具有带动促进作用, 但存在着科研监测项目分散、监测不连续、自主性较差等问题。

2.4 尚未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

南岭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 入区参观、考察、实习、旅游观光的各界人士每年已达10万人次以上[6]。为宣传保护区保护成果、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提供了良好机会。保护区虽然建有三个宣教中心, 但尚未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体系, 保护区的宣传教育还停留在印发宣传册、张贴宣传标语等初始阶段, 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相称, 也与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不符。

3 保护对策

3.1 理顺管理体制, 完善保护管理体系

由于南岭自然保护区管护范围广, 地形复杂, 目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 管理局没有设立森林公安派出机构, 辖区发生偷猎野生动物、偷盗珍稀林木等案件时有发生, 处置案件主要依靠当地森林公安机构,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适当增加南岭自然保护区的人员编制, 尽快成立森林公安派出机构, 加强各种案件的处理能力;尽量减少兼职情况, 不兼职或少兼职;从有利于管理, 有利于协调, 有利于提高影响的目的出发, 慎重考虑管理局局址的选址, 从而减少重复建设。

3.2 实行分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管理自然区域。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南岭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应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实行分区管理, 以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7]。

3.3 积极争取支持, 加强科研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省人大、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 充分利用各种资金进行科研建设, 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 学习同类保护区的先进管理经验;积极邀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人员到保护区开展考察和研究, 指导保护区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了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 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系统研究。

3.4 加大保护宣传力度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保护项目合作, 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宣传牌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全国"爱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 做好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提高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

3.5 发展多种经营

南岭自然保护区优势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水利资源等, 多种经营项目拟应在优势可再生资源中选择。由于前期技术积累有限,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规模利用, 尚存在着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 在规划期内, 结合科研工作, 有意识地开展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利用的前期技术研究工作, 为今后积累规模化利用所需的技术经验。水利资源利用途径主要为:水电站和瓶装水泉水项目。

摘要: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对象的森林生态类型保护区。本文通过对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总结, 分析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5个方面的对策。一是理顺体制;二是实行分区管理;三是加强科研建设;四是加大宣传力度;五是发展多种功能经营。

关键词:南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苏金豹, 王元玉, 张春萍, 姚丽敏, 聂文龙.黑龙江山口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评价及建设对策[J].森林工程, 2010, (01) :65-70.[1]苏金豹, 王元玉, 张春萍, 姚丽敏, 聂文龙.黑龙江山口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评价及建设对策[J].森林工程, 2010, (01) :65-70.

[2]苏金豹, 张春萍, 汤泷, 王元玉.基于SWOT分析的辉河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森林工程, 2010, (02) :27-31.[2]苏金豹, 张春萍, 汤泷, 王元玉.基于SWOT分析的辉河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森林工程, 2010, (02) :27-31.

[3]郑昕, 马建章.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客源特征调查分析[J].森林工程, 2007, (02) :1-5.[3]郑昕, 马建章.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客源特征调查分析[J].森林工程, 2007, (02) :1-5.

[4]宋景东, 吴德东, 舒展.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开发管理研究[J].森林工程, 2007, (04) :12-15.[4]宋景东, 吴德东, 舒展.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开发管理研究[J].森林工程, 2007, (04) :12-15.

[5]何万存, 冯艳, 凌文胜, 吕博.庐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森林工程, 2011, (01) :9-12.[5]何万存, 冯艳, 凌文胜, 吕博.庐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森林工程, 2011, (01) :9-12.

[6]孙梦娜, 张春萍, 苏金豹.内蒙古辉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森林工程, 2011, (05) :24-28.[6]孙梦娜, 张春萍, 苏金豹.内蒙古辉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森林工程, 2011, (05) :24-28.

篇4:《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第一条为了保护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内海洋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北纬27°24′30″至北纬27°30′00″、东经120°56′30″至东经121°08′30″之间的南麂列岛及其附近海域,总面积为一百九十六平方公里。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和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保护区工作的领导,并将保护区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省环境保护部门、保护区所在地市、县环境保护部门负责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有权对保护区的管理依法进行监督检查。

水产、土地、工商、交通、旅游、建设、规划和公安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协助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管理局是隶属于平阳县人民政府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的保护、建设、规划和管理,业务上接受省海洋管理部门的管理。

保护区管理局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职能机构,具体负责保护区的保护、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平阳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设在南麂列岛的机构受县主管部门和保护区管理局的双重领导。

第五条保护区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二)组织编制、实施保护区的总体规划;

(三)制定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

(四)监督协调有关部门设在保护区的机构的工作;

(五)设置和维护各种保护设施和标志;

(六)组织并管理在保护区内的科学研究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监视工作;

(七)开展有关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

(八)监督管理保护区内的旅游开发活动;

(九)按本条例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十)平阳县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管理职能。

第六条保护区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应当考虑当地经济建设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第七条在保护区内建立专业监察队伍保护管理与群众保护管理相结合的保护管理体系。

第八条保护区总体规划是保护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保护区总体规划由保护区管理局组织编制,经平阳县人民政府审核,报省海洋管理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保护区实行三级分区管理:

(一)大山、大山礁、虎屿岛、小柴屿岛、上马鞍岛和大沙岙部分沙滩,以及上述岛屿和沙滩的陆域海岸线外的部分海域为一级保护区;

(二)稻挑山岛、后麂山岛、大檑山岛、海龙山岛、破屿岛、尖屿岛、平屿岛海岸线外二百米处和小柴屿一级保护区区界外二百米处的联线以内的海域和陆域,以及上马鞍岛一级保护区以北、以东、以南各一千米、以西至保护区西界的海域,除去与一级保护区重合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三)保护区内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之外的其他海域和陆域为三级保护区。

保护区的具体范围,以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批准的地理座标的联线范围为准。保护区范围的调整或者改变,应当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条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应当标绘于图,予以公告,并设置有关界碑、标志物和保护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移动保护区的界碑、标志物和保护设施。

第十一条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保护,禁止除下列事项之外的一切活动:

(一)经批准的科学研究和考察活动;

(二)行政管理活动;

(三)船舶在大山南端与门屿岛之间航道内的无害通航;

(四)经省海洋管理部门和保护区管理局特别许可的其他活动。

平阳县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逐步将一级保护区内门屿尾村的居民迁出,妥善安排迁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第十二条二级保护区实行有重点的保护,在确保海洋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不遭破坏和污染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有规划、有控制的科学研究、考察、教学实习、旅游开发、渔业生产等活动。

在二级保护区内贝藻类的珍稀品种和繁殖期、幼苗期的贝藻类禁止采捕,因科研需要经批准的采捕活动除外。

第十三条三级保护区实行开发性保护,可进行指导性的开发活动,但不得损害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

在三级保护区内贝藻类的珍稀品种和繁殖期、幼苗期的贝藻类禁止采捕,因科研需要经批准的采捕活动除外。

前条和本条所称禁采期以及禁采品种,由保护区管理局提出,经平阳县人民政府审核,报省海洋管理部门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四条进入一级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考察,必须事先经保护区管理局审核,报省海洋管理部门批准后,在指定区域内进行;进入二、三级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考察、教学实习的,必须事先经保护区管理局批准。

进入二、三级保护区采集标本的,必须事先经保护区管理局批准,并按保护区管理局的规定进行。

从事第一款规定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将其活动成果(包括照片、录像、资料、论文、图表等)的副本交送保护区管理局存档。

第十五条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正确引导保护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渔民改变张网、凿挖等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发展海水养殖、外海捕捞、旅游等产业。

第十六条在二、三级保护区内进行渔业采捕活动的,除按规定领取捕捞许可证外,还必须经保护区管理局许可。

在二、三级保护区内的渔业采捕,实行配额控制。具体办法,由渔政部门会同保护区管理局提出,报平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在二、三级保护区内进行旅游开发活动的,开发计划必须符合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在二、三级保护区内组织旅游活动的,必须按批准的方案进行,并加强管理,防止污染与破坏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

严禁在保护区内开设损害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

第十八条在二、三级保护区内实施的涉外活动,有关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必须征得保护区管理局和省海洋管理部门的同意;在一级保护区实施的涉外活动,有关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必须征得保护区管理局和省海洋管理部门同意后,报经国家海洋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保护区管理局应当制定绿化规划,绿化岛屿,保护植被。

禁止在保护区内擅自砍伐林木、挖沙、采石、烧荒、在野外燃烧废弃物等破坏陆域环境的行为。

第二十条严禁在保护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景观的生产设施;其他建设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在保护区内已建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逾期未治理或者污染严重的,必须限期关闭或者拆除。

第二十一条在保护区内航行、停泊和作业的船舶,不得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排放油类、油性混合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二十二条保护区保护、建设、管理所需经费,由海洋管理部门和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保护区管理局予以表彰、奖励:

(一)从事保护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研究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获得重要成果的;

(三)开展保护区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保护区管理局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一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擅自移动或者破坏保护区保护设施、界碑和标志物的;

(二)未经批准进入一级保护区的;

(三)经批准进行科学研究、考察、教学实习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的。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保护区管理局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没收非法所得,并可处以三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一级保护区内采集、捕捞贝藻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

(二)在二、三级保护区内擅自采集、捕捞珍稀贝藻类品种或者在贝藻类禁采期内采集、捕捞贝藻类的;

(三)未经许可在二、三级保护区内进行渔业生产的;

(四)在二、三级保护区内超过批准的配额采捕的;

(五)在保护区内擅自砍伐林木、挖沙、采石、烧荒、在野外燃烧废弃物的。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在二、三级保护区内开设的旅游项目,损害贝藻类物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由保护区管理局责令取消该项旅游项目,并对开设单位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给保护区内贝藻类及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保护区管理局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在保护区内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处罚。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对依照本条例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拒绝、妨碍保护区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保护区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因海上救助或者紧急避险,不适用本条例有关保护区禁入的规定。但在停留期间,超过救助或者紧急避险必需限度,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篇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全文

(二) 受理有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投诉和举报,会同或委托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并做出处理;

(三)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评审、管理及实施等环节进行监督;

(四)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 开展科学道德宣传、教育及有关活动。

第四十五条 监督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聘任。主任、副主任为当然委员。委员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监督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为有效。形成决议由全体委员的过半数通过。

监督委员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

篇6:《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管理,对策

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的干旱荒漠区, 东北部被腾格里沙漠包围, 西北部有巴丹吉林沙漠环绕, 生态区位十分突出。保护区属荒漠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是荒漠天然植物群落、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珍稀濒危荒漠动植物及古人类文化遗址, 它的建设与发展对防治荒漠化、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特别对防治沙尘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1 保护区现状

保护区从北、西、南三面保护着民勤绿洲, 总面积389 882.5 hm2, 其中核心区121 058.5 hm2, 缓冲区151 664.3 hm2, 实验区117 159.7 hm2, 总面积占民勤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荒漠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1.1 生态环境状况

保护区所处民勤是我国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尤其是近几十年, 随着石羊河中游人口数量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进入下游的民勤绿洲地表水资源日趋减少, 加之民勤绿洲农业大规模持续超采地下水, 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天然植被的退化, 形成绿洲边缘沙漠化和保护区内植被退化与死亡, 恶劣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着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绿洲的生态安全。

1.2 植物分布状况

保护区分布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1,3], 无蕨类植物, 其中:裸子植物3科6属15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5科31属57种, 双子叶植物56科190属402种。种子植物总科数占甘肃全省总科数[4]的33%, 总属数占甘肃全省的32.1%, 总种数占甘肃全省的11.4%, 其分布特点如下。

1.2.1 植被群系种类较多

保护区主要植被是荒漠植被, 是地球上旱生性最强的一组植物的群落类型, 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以矮化的木本、半木本或肉质植物为主, 形成稀疏的植物群落。根据建群植物基本生活型差异, 将保护区植被划分3个不同的荒漠植被型: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和小灌木荒漠、荒漠化草甸, 按荒漠植被建群层片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及枝、叶同化器官对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的适应特征, 区分出不同的群系组, 然后依群落建群种, 共分出16个群系, 见表1。

1.2.2 植物单种科、单种属较多

从植物组成来看, 被子植物在植物组成中占绝对优势, 单种科有6个, 有麻黄科 (Ephedraceae) 、榆科 (Ulmaceae) 、锁阳科 (Cynomoriaceae) 、列当科 (Orobanchaceae)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单种属有64个。

1.2.3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且均为旱生或强旱生植物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除了中亚荒漠主要成分-戈壁成分、戈壁蒙古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外, 还有亚洲中部成分, 均为旱生或强旱生植物。主要有白刺属 (Nitraria) 、裸果木属 (Gymnocarpos) 、麻黄属 (Ephedra) 、霸王属 (Zygophyllum) 、绵刺属 (Potaninia) 、沙冬青属 (Ammopiptonthus) 、红砂属 (Reaumuria) 等。

1.2.4 植物区系的生活型独特

灌木和半灌木植物是最基本的生活型类群, 占总科数的36%, 其中属于超旱生的灌木或半灌木有38种, 占总种数的27%。这些植物遍及整个保护区, 均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干旱气候条件, 是各种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

1.2.5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保护区分布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发菜 (Nostoc flagelligorme) 、裸果木 (Gymnocarpos Pogewalsii) 、绵刺 (Potanmia mongolica) 、蒙古扁桃 (Prunus mongolica) 、沙冬青 (Ammoplptanfthus mongolicus) 、肉苁蓉 (Cistanche deserticola) 、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斑子麻黄 (Ephedra lepidosperma) 、沙拐枣 (Calligonum mongolicum) 、朝天委陵菜 (Patentilla supina) 、甘草 (Glycyrrhiga uralensis) 、沙芦草 (Agropyronmongoliccm) 、短芒披碱草 (Elymus beviaristatus) 等13种。

1.3 动物分布状况

保护区分布陆生野生动物24目43科89种[3], 见表2。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种数占全国种数[4]的3.8%, 占甘肃省种类总数的10.8%, 其中两栖类1目1科2种, 爬行类2目3科5种, 鸟类15目29科66种, 哺乳类6目10科16种, 分别占甘肃省陆生野生动物同类的8.3%、8.6%、11.7%和9.1%。

从种类组成看, 以鸟类占优势, 占保护区动物种类的74.2%;哺乳类次之, 占18.0%;爬行类占5.6%, 两栖类最少, 仅占2.2%。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 属古北界蒙新区的西部荒漠亚区, 有典型的古北界动物14种;兼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特征的动物5种;广泛分布的种类76种。广布种类占优势, 但多数为迁徙鸟类、啮齿类和食肉目动物, 且古北界动物种类远超过东洋界动物。

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 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金雕 (Aquila chrisaetos) ,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鸢 (Milvus Milvus) 、苍鹰 (Accipiter gentilis) 、雀鹰 (Acciciter hisus) 、白头鹞 (Circus aeruginosus) 、游隼 (Falco peregrinus) 、灰背隼 (Falco columbarius) 、纵纹腹小鸮 (Athene noctua) 、长耳鸮 (Asio otus) 、短耳鸮 (Asio flammeus) 、荒漠猫 (Felis bieti) 、鹅喉羚 (Cazella subgutturosa) 等11种。

2 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有《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 但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其特殊的生态区位, 在执法方面有其特殊性, 应出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地方法规来约束, 实行一区一法, 才能使保护区更有利于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得到长久的保护。

2.2 执法体系不健全

保护区森林公安队伍还尚未组建起, 保护区林业执法相对滞后, 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政案件查处力度不大, 对破坏保护区各种设施、乱占林地、采石挖沙等违法行为打击和震慑力不强, 影响保护区的发展和有效管理。

2.3 基础建设薄弱

保护区成立不足5年, 各种原始积累少, 加之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小, 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管理网络、巡护监测网络、信息网络建设十分薄弱, 保护区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基层站 (点) 亟待补充和扩建, 各种基础设施和设备需要补充和完善。

2.4 科研体系不完备

保护区尚处于初级阶段, 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条件差, 专业技术人员少, 业务素质低, 科研设施不足, 科研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影响保护区发展的3S信息管理系统在自然保护区中应用等一些关键技术、关键项目及基础科研项目还不能全面而独立开展, 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还满足不了开展科研工作要求, 制约着保护区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

2.5 管理体制不合理

保护区管理局机关由省林业厅直属管理, 而保护区下属的7个基层保护站没有独立设立, 目前实行保护区与民勤县林业局联建联管的双重管理体制, 保护站既承担着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任务, 又承担着地方林业工作的双重任务, 人员相对较少, 工作量大, 工作不专一, 专业技术人员不固定, 人员流动性强, 加之技术业务培训少, 业务素质相对偏低, 管理和协调工作难度大。

2.6 投入资金少

保护区基础建设和林业专项建设资金需求不足, 与保护区快速发展不协调,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相对较少, 二是防沙治沙、退化植被恢复、封沙育林育草、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科研等林业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自我发展能力差。

2.7 产业开发滞后, 发展后劲不足

保护区产业开发相对滞后, 经营管理人才短缺, 目前仅承担一些小规模的园林绿化、林业建设项目、特色沙生肉苁蓉中药材种植等方面的项目, 经营种类单一, 规模较小, 效益低, 应有的资源开发潜力得不到挖掘, 发展后劲不足。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执法力度, 以法治区, 依法保护

保护区要树立依法治区的法律意识, 严格执行自然保护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把依法治理和依法管护结合起来, 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尽快出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以法治区, 依法保护, 切实保护好自然植被。尽快组建森林公安队伍, 建立长期有效的执法体系和执法队伍, 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3.2 强化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保护区应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力量参与到自然保护的伟大事业中来,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保护区网站和期刊等媒体, 大力宣传防治荒漠化、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宣传实施生态安全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把民勤日益恶化的生态状况警之于民, 告之于民, 提高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 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3 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 实现科技创新

保护区应建立起完备的科研体系, 走科教兴区的路子, 广泛开展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 引进和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 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水平, 建立长期的野生动植物监测站,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实现科技创新。

3.4 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资源保护力度

保护区应合理而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协调运作, 采取护、封、造、管等综合措施, 加强天然植被保护, 尤其要加强保护区功能区的保护, 落实主要领导是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度。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和管理手段, 严格林政执法, 建立“双线四级管理”的资源管理体制和联防联护的护林防火长效机制, 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坚决禁止采矿、采石挖沙、放牧等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 严格林地资源管理, 严禁未经审批征占用林地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植被等违法行为, 确保自然资源的安全。

3.5 加强社区共管, 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保护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提高周边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 积极组织和协调社区群众主动参与保护区的建设, 有效解决林地资源、水资源和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突出矛盾,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为社区群众开展专业技术培训, 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3.6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能力建设

保护区应根据自然条件, 强化沙漠化综合治理, 使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 积极争取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资金, 在封沙育林 (育草) 、人工补植补造、飞播造林等各种治理项目上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产业开发扶持力度, 从资金、技术、人才加以保障, 在巩固现有产业开发项目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新的产业开发项目, 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 改善保护站基础设施, 积极协调和处理保护站与地方林业部门的关系, 加强人员培训, 全面提高保护站的综合管理能力, 为保护区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小平, 何承仁, 宋朝枢.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周洁敏.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价[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1 (1) :31-33.

[3]赵多明, 马存世.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特征与管理对策[J].甘肃科技, 2009, 25 (23) :164-166.

篇7:《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关键词: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大保护力度;增强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

一、基本概况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洮河中上游的迭山北坡,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迭部和合作四县(市)境内。总面积287759公顷,其中核心区109762公顷,占38.2%;缓冲区67434公顷,占23.4%;实验区110563公顷,占38.4%。该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天然原始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森林覆盖率49.34%,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保护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总集水面积2877.5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13亿立方米,占洮河流域片年平均径流量53.1亿立方米的19.06%。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其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该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境内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原始林及森林生态系统,其物种资源丰富,拥有高等植物有122科444属1302种;野生脊椎动物26目59科275种;森林昆虫1055种;大型真菌248种。其中,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尚有4种;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61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多达115种。

二、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局认真贯彻党的林业方针,突出抓好现有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加快公益林建设步伐,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轨道。护林防火形势相对稳定,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保护区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1.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由于没有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来源,保护区的办公、管护用房仍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木和砖木结构的平房,设施陈旧,设备落后,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保护区机构和编制尚未解决,保护区经费没有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目前,保护区的所有运行费用都由保护区自筹解决。

2.狠抓公益林建设,积极培育森林资源

自设立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在把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的同时,通过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山育林、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使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和恢复,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45.81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3.6万亩,活立木蓄积增加了2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78个百分点,保护区自然生态呈现出良好恢复和发展趋势。

3.提高认识,加强资源管理

保护区成立后,我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区资源管护力度,针对保护区面积大,林缘线长,周边居民多,交通四通八达,无天然屏障,资源管护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管理措施。一是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用局领导包保护站,保护站领导包保护点,护林员包林班小班的办法,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和管护合同。做到山有人看,林有人护,不留死角。二是对林区护林热点、难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充分发挥林区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作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保护区自然森林资源的安全。三是社区联合,齐抓共管。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加强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区内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的有关规定,使当地群众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的生态意识、保护自然意识得到增强,由被动接受保护区工作到主动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保护区科技水平

一是积极与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完成《甘肃省洮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甘肃省洮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洮河林区云杉落针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洮河林区苗圃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洮河林区中高海拔造林技术研究》、《洮河林区植被种类及植被类型调查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二是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调查规划院编制了《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制定保护区的长远发展规划,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5.积极参与UNDP/GEF洮河项目

为了使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我局积极参与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建设——促进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GNDP/GEF利用生态方法保护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项目是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的赠款项目,如何充分用好外资赠款,对我局来讲是一项新生事物,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三、问题和建议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保护区无机构,无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严重制约保护区的发展。建议省上尽快解决保护区的人员编制问题,将保护区的运行费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2.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我局大多数职工原来从事森林经营工作,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保护区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之自然条件差,收入低,难以引进人才,现有的技术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这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篇8:《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全文

大洲岛是海南沿海离岸最大的岛屿, 具有典型的海岛海洋生态系统, 由于远离大陆, 自1990年起严格管理保护, 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 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较高。有关海南万宁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专门报道很少, 仅有吴天国[1,2,3]、冼耀华[4]和林道明[5]对大洲岛的陆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专门报道, 而海洋生物资源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调查大洲岛海洋资源和针对保护区管理、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参考对策。

1 海洋资源状况

1.1 珊瑚礁资源

大洲岛海域共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2科48种。主要优势种有澄黄滨珊瑚 (Porites lutea) 、二异角孔珊瑚 (Goniopora duofasciata) 、精巧扁脑珊瑚 (Platygyra daedalea) 、标准蜂巢珊瑚 (Favia speciosa) 、疣状杯形珊瑚 (Pocillopora Verrucosa) 、丛生盔形珊瑚 (Galaxea fascicularis) 、十字牡丹珊瑚 (Pavona decussata) 。

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高为27.17%, 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6.09%, 硬珊瑚补充量为2.9 ind/m2。根据多次调查统计, 大洲岛保护区珊瑚礁覆盖面积约为1.2 km2, 主要分布在深水10 m以浅的区域, 其中以岛屿中部凹陷区域珊瑚分布相对较多。

1.2 海草资源

海草调查到4属4种, 为海神草 (Cymodocea rotunda) 、泰莱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二药藻 (Halodule uninervis) 和小喜盐草 (Halophila minor) 4种, 其中优势种为泰莱草和海神草。海神草、泰莱草、二药藻和小喜盐草栖息密度分别为224 ind/m2、448 ind/m2、464 ind/m2和16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3.41 g/m2、114.20 g/m2、35.54 g/m2和0.09 g/m2。海草没有形成海草床, 以斑块状或镶嵌状分布于岛屿中部的东侧, 面积仅1 000 m2余。

1.3 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有85种 (含变种和变型) , 隶属于27属, 其中硅藻类占绝对优势, 有19属75种, 占本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82.8%;其次为甲藻门, 有6属8种, 占本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9.4%;蓝藻与金藻各有一种, 分别占本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3.9%。优势种类为异角毛藻 (Chaetoceros diversus) 、劳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lorenzianus) 、尖刺菱形藻 (Nitzschia pungens) 、窄隙角毛藻 (Chaetoceros affinis) 、短叉角毛藻 (Chaetoceros messanensis) 、海毛藻 (Thalassiothrix sp.) 、毛尖形根管藻 (Rhizosolenia styliformis) 、刚毛根管藻 (Rhizosolenia setigera) 、中国盒型藻 (Biddulphia sinensis) 等。生物量范围为 (134.0~890.2) ×104 ind/m3, 平均为426.3×104 ind/m3。

浮游动物有38种, 隶属于17属, 其中桡足类21种, 占55.3%;毛颚类8种, 占21.1%;水母3种, 占7.9%;浮游幼体和介形类各2种, 分别占5.3%;磷虾和多毛类各1种, 分别占2.6%。优势种类有锥形宽水蚤 (Temora turbinata) 、精致真刺水蚤 (Euchaeta concinna) 、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生物量范围为0.002~0.221 mg/m3, 平均为0.121 mg/m3。

1.4 大型底栖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36科63种, 其中软体动物有22科31种, 甲壳动物有8科24种, 棘皮动物有3科3种, 底栖鱼类有3科5种。优势种有银光梭子蟹 (Portunus argentatus) 、扁足异对虾 (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 、须赤虾 (Metapenaeus barbata) 、刀额新对虾 (Metapenaeus ensis) 、强缘凤螺 (Strombus marginatus) 、项链螺 (Monilea callifera) 、凹鳍鲬 (Kumococius rodericensis) 和多牙缨鲆 (Crossorhambus kanekonis) 。

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幅度为0.15~0.25 g/m2, 平均生物量为0.19 g/m2;其中软体动物0.084 g/m2、甲壳类0.032 g/m2、鱼类0.046 g/m2、棘皮动物0.018 g/m2。栖息密度幅度为0.03ind/m2~0.09 ind/m2, 平均密度为0.06 ind/m2;其中软体动物0.028 ind/m2、甲壳类0.014 ind/m2、鱼类0.022 ind/m2、棘皮动物0.006 ind/m2。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6~3.59, 平均为2.60。均匀度范围为0.2~0.37, 平均为0.28。

1.5 游泳动物

游泳动物49科79种。其中以鱼类为主, 有43科66种, 约占总数的84%;甲壳动物有3科8种, 约占总数的10%;软体动物有3科5种, 约占总数的6%。优势种为黄鳍马面鲀 (Navodon xanthopterus) 、条尾鲱鲤 (Upeneus bensasi) 、大头狗母鱼 (Trachinocephalus myops) 、扁足异对虾 (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 、须赤虾 (Metapenaeus barbata) 、条尾鲱鲤 (Upeneus bensasi) 、长蛇鲻 (Saurida elongate) 、中国枪乌贼 (Uroteuthis chinensis) 、长蛸 (Octopus variabilis) 。

游泳动物渔获量范围为 (0.99~4.44) ×10-3 kg/m3, 平均生物量为2.44×10-3 kg/m3;平均密度为0.24 ind/m3。

2 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区技术力量不足

保护区管理处现有8名工作人员, 其中领导岗位1名, 专业技术岗位3名, 临时聘用4人。现有工作人员中仅有2名人员具有中级职称, 大部分管理人员并非海洋生态相关专业人才, 难以满足保护区70 km2区域进行日常巡航执法及开展科研调查工作的需要,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制约保护区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保护区宣传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公众对大洲岛保护区了解甚少, 根据调访, 附近村庄约50%的居民不完全知道大洲岛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而且95%以上的当地渔民不清楚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功能区分及具体界线。因此, 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并将成为保护区工作的重要内容。

2.3 社区的扶持工作不够重视

大洲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目标, 包括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两个方面。但保护区更注重当地社区生产活动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 忽视了保护区的建立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禁止当地渔民进入保护区生产作业的同时, 未能为其找到可替代的经济来源方式;虽然保护区了解当地渔民生产生活的状况, 但缺乏切合实际的沟通合作, 导致保护区的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面临保护管理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难题。

2.4 保护区经费不足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23条规定“ 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 国家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因此国家对大洲岛保护区的建设给予有限的资金补助。对于大洲岛保护区来说, 保护区的运行经费基本是靠省海洋渔业厅和地方财政支持, 仅有的经费多数被用于保护区的日常运行、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基本工资。因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装备配备也很难满足执法管理需求, 保护区的工作多停留在看护阶段, 影响了大洲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2.5 不合理的渔业生产活动影响海洋生态资源

早在15世纪中叶, 大洲岛渔场就已开发。当地渔民经常在大洲岛海域捕鱼并居住在岛上。目前岛上常住人口约几十人, 但每年冬季大约有500~800人来岛暂住, 捕捉鱼苗。过度无序的渔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落后的渔业生产方式, 如电刺鱼, 使得大洲渔场的渔业资源衰退。渔民在大洲岛中部的东西两侧开展渔排养殖, 大量残饵和排泄物沉降于海底, 腐烂后消耗水体的氧, 释放有机物、营养盐, 使海水水质质量下降, 影响珊瑚的生长。渔民在保护区随意搭建简易住房、丢弃生活垃圾、乱停船只等, 不但破坏了保护区的景观, 污染了保护区的环境, 而且严重干扰了保护区的正常管理秩序。虽然在保护区的管理之下有所改善, 但是过度捕捞及非法捕捞等现象依旧存在。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管理机构建设

针对目前管理和科研水平低的实际, 通过学习、交流和培训等方式, 提高在职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执法队伍, 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水平, 保障日常管理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建立起资源环境监测体系, 对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定期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 及时掌握和处理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 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发展提供对策;同时为保护区今后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积累宝贵资料。

3.3 开展宣传教育

虽然近年来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造成大洲岛保护区周围海域生物资源衰退, 但其仍然保持着高生物的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 大洲岛保护区周围海域存在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造礁石珊瑚等。因此, 有必要对大洲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其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宣传, 提升大洲岛保护区保护价值。

保护区事业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事业。因此, 通过电视、报纸、手册和组织开展公益项目等多渠道与多方式的宣传教育, 加大公众对大洲岛保护区的了解,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3.4 开展生态旅游, 创造多赢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2009年, 张广海等[6]对全国7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综合评价, 大洲岛保护区名列第三, 因此大洲岛保护区具有非常大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在价值。可以借鉴生态旅游在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成功实践[7,8,9], 开展生态旅游, 在一定程度上可支持促进海洋生态保护[6,7,10,11,12,13,14], 解决保护区经费不足 [10,11,12,13,14]、扶持社区发展[10,11,14]等问题。

3.5 开发新型的生产生活方式, 扶持社区发展

采用政策补偿、资金补偿和智力补偿等[15]手段相结合, 引导当地渔民进行转产转业, 解决岛上暂住户的迁移;例如通过培训, 让受补偿地区的渔民掌握一定的技术, 在保护区管理处的指导下, 结合生态旅游, 允许部分渔民在实验区进行生态养殖、潜水捕捞和销售加工等一系列的休闲渔业旅游配套项目。

3.6 实行科学管理, 恢复海洋资源

上一篇:我生活在理解沟通的集体中中考作文下一篇: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