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神经畸形

2024-07-05

椎管内神经畸形(精选六篇)

椎管内神经畸形 篇1

病例:5例硬膜外麻醉后小腿灼痛患者,穿刺点均为T12~L1,在穿刺中均出现左或右侧下肢“电击”样放射痛,同时均有下肢抽动。操作者立即将针拔出,改为另一间隙行EA下完成手术。但于麻醉消失后,患者立即呼叫小腿内侧或外侧或足部持续性灼痛并阵发性加重,甚至轻轻触摸或风吹均可使疼痛加重。经采用地塞米松5 mg/d,维生素B,200 mg/d,维生素B6100 mg,维生素B121.0 mg/d加入0.15%布比卡因10 ml中,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第1周每天1次,第2周隔日1次,第3周停用。在此期间若有疼痛可按需硬膜外注入0.125%~0.15%布比卡因5~10 ml,以保持无痛。以上5例在术后1周至2个月治愈。

讨论:典型的神经根损伤综合征常具备如下表现:(1)依受累皮节的疼痛放射;(2)痛觉比其他感觉受累严重;(3)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肌力降低,较重损伤时,少数可发生肌肉萎缩(例如胫前肌);(4)反射障碍与根神经损伤一致;(5)植物神经功能(出汗、竖毛及血管收缩)缺失。

麻醉引起的脊神经根损伤:一般多发生在后根,损伤当时患者有“触电”感或疼痛感。如果是一过性的、且症状较轻,则可能是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刺激了神经根,此种情况临床较多见,术后一般无明显的感觉异常;神经根损伤严重者术后可出现感觉缺失,但仅限于1~2根脊神经支配的区域,且感觉缺失的平面与穿刺点位置一致。若脊神经后根损伤,则疼痛严重、相应区感觉异常、麻木、窜电样感觉、感觉减退或消失;若为交感神经损伤则为灼痛;若前根损伤则为节段性瘫痪、肌无力、肌萎缩。根痛症状一般在两周内可消失,而一些麻木区域则需数月方可痊愈。

脊神经损伤的治疗:凡在麻醉操作时遇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者,术毕用地塞米松5~10 mg、0.15%布比卡因10 ml注入硬膜外腔,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术后将导管带回病室,观察1~2 d后如无神经根损伤症状,硬膜外导管即可拔去,如仍有疼痛可通过导管继续治疗。如已拔管可于相应硬脊膜外腔重新留置硬膜外导管注入药物。于神经根损伤部位硬膜外腔,注入低浓度的局麻药阻断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灼痛可立即消失;地塞米松可促进受损神经水肿的消退;B族维生素可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

2 腰麻后下肢区域性麻木感觉迟钝——药物所致的脊神经功能障碍(暂时性神经症状)

病例:近几年来共发现腰麻(SA)作用消失后感觉异常10例,其中臀部2例、大腿2例、小腿6例,表现为L2~S3某一局部皮肤约有3 cm×5 cm或5 cm×10 cm区域感觉迟钝、麻木或疼痛等脊神经损害表现;全部患者腰麻均用0.7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1 ml重比重液,于侧卧位下实施,麻醉操作均顺利,无脊神经根刺激症状。重比重液腰麻后神经损害症状均出现在腰麻操作体位的下侧肢体。

治疗:给予口服B族维生素和肌注维生素B12,局部按摩或理疗;其中有的病例还在相应硬脊膜外腔注入低浓度局麻药(0.15%布比卡因)、维生素B12、地塞米松等。局部感觉障碍,经数周到3个月均自行恢复。

讨论:一些高浓度局麻药如地卡因或布比卡因与蛋白的结合率高影响了它们的代谢与消除,因而导致神经阻滞出现异常延长的现象,临床上表现为体表局部的感觉减退,有时这些症状可持续数日乃至数月;有时长时间的硬膜外阻滞或术中长时间的低血压及硬膜外腔pH或渗透压的改变也可引起神经损伤,出现术后膀胱功能失常和马尾综合征等症状;也可能性与局麻药的毒性有关。

椎管内神经畸形 篇2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腰椎间盘突出;病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39-01

1 病例资料

患者:陈兰,女,40岁,青海省黄南州人,以“右侧腿痛1年余”为主诉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腿痛,活动、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休息、平卧时缓解,于当地医院就诊,经X线及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给予牵引、理疗等,右侧腿痛明显减轻,以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经同样处理好转,后来我院行腰椎MRI检查显示为椎管内多发占位。体查:颈软,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感觉、运动正常。背部皮肤好,无异常毛发及包块。脊椎生理曲度存在,左下肢各肌群肌力正常,右下肢各肌群肌力为Ⅳ级,双下肢肌张力不高,感觉正常,无病理征。入院检查:X线示脊椎腰段未见明显异常;CT示L4/L5椎间盘向右侧突出;腰段增强MRIT2加权像示L2/L3、L4/L5相应椎管内可见异常高信号,考虑为椎管内多发占位。术中所见:手术采用全麻,行保留棘突和部分椎板的椎管成形术。术中见L2/L3节段椎管、L4/L5节段椎管内各有一肿块系连于同一条马尾神经纤维上。上方肿块约0.5×0.6×0.7cm3,下方肿块约1.1×1.2×1.3cm3,因肿块无法从马尾神经上分开,最后将该段马尾神经根丝切除。术后病检证实为椎管内多发神经纤维瘤。

2 讨论

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预防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病例来自于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期间曾行椎管内麻醉出现并发症的40例患者。男217例, 女143例, 年龄17~70岁, 平均年龄45岁, 其中出现全身副作用4例, 脊神经副作用29例, 低血压10例, 神经损伤6例;蛛网膜下腔麻醉17例, 硬膜外腔麻醉25例, CSEA麻醉8例。

1.2 随访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 随访指标包括痊愈、好转、未愈。痊愈为未出现感觉减退和麻木的症状;好转为出现轻微的感觉减退, 某些部位仍感麻木;未愈为出现尿潴留、大小便失禁、肌力下降等不适的症状。

1.3 统计分析方法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成组比较的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管内麻醉手术术中的临床表现

共有45例患者出现触电感或痛感, 其中17例蛛网膜下腔麻醉病例中有16例 (94.1%) 在腰穿过程中或硬膜外导管置入过程中诉局部感觉异常, 出现触电感或痛感, 25例硬膜外腔麻醉病例中有23例 (92.0%) 出现触电感或痛感, 8例CSEA麻醉病例中有6例 (75.0%) 出现触电感或痛感。50例患者共有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临床感觉异常。经卡方检验, 3种麻醉方法出现的临床感觉异常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随访观察情况

大多患者随访观察1个月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仅有1例患者因出现大小便失禁而未愈。有12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感觉减退, 或会阴等部位仍感麻木。其余患者随访1月未出现明显感觉异常。经成组比较的秩和检验, 尚不能认为随访1月后3种麻醉方法的随访观察结果有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椎管内麻醉的优点及其并发症情况

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以及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 其主要优点为: (1) 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 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作用强于全身麻醉; (2) 引起血压轻度降低, 可减少术中出血; (3) 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较全身用药更确切, 全身副作用相对较轻; (4) 胸段硬膜外腔麻醉通过阻滞胸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并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5) 腰段椎管内麻醉后下肢血流速度加快,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同时促进肠蠕动, 有利于肠功能恢复[2~4]。

3.2 椎管内麻醉出现脊神经损害的原因

局麻药产生脊髓神经毒性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 但由于影响脊髓血供的因素均可引起脊髓的损伤, 因此认为局麻药对脊髓血流的影响, 如血液的感染或血肿的发生是局麻药产生脊神经毒性和脊神经损害的主要因素[6]。

总之, 椎管内麻醉患者出现的触电感或痛感是椎管内麻醉出现的最主要的并发症, 是脊神经刺激的典型症状。麻醉医师应提高穿刺水平, 严格规范操作, 减少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期间曾行椎管内麻醉出现并发症的40例患者进行分析, 评价其术中临床表现, 并随访观察1个月, 比较各种麻醉方法的术后随访观察结果。结果术中共有45例患者出现触电感或痛感, 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临床感觉异常。大多患者随访观察1个月后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仅有1例患者因出现大小便失禁而未愈。结论椎管内麻醉患者出现的触电感或痛感是椎管内麻醉出现的最主要的并发症, 麻醉医师应提高穿刺水平, 严格规范操作, 减少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CSEA,椎管内麻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尚若静, 徐建国.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董文理, 施亚平, 王其祥.椎管内麻醉刺激脊神经2例报告[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5.

[3]续飞, 修培宏, 高尔, 等.蛛网膜下隙应用罗比卡因对家兔脊髓和脊神经根的毒性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椎管内神经畸形 篇4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上常用的椎管内麻醉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脊膜外腔阻滞两种方式。诸多的临床实践证实,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能够使手术应激反应得到明显的延迟, 降低术中出血量, 减少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 最终实现降低高危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然椎管内麻醉会导致低血压、全脊麻以及神经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1]。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而言, 主要以脊髓、神经根或者是外周神经干的损害为主要方式, 同时还会导致脑脊液压力发生变化, 最终引起患者的感觉以及运动功能发生障碍, 尽管发生率相对较低, 然后果十分严重, 临床诊治存在很大的困难, 本文针对椎管内麻醉所诱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展开了具体综述, 详见下文。

1 局麻药的脊髓神经系统毒性

1.1 局麻药对脊神经的直接毒性

在椎管内麻醉过程中, 将局麻药注入到硬膜外腔以及蛛网膜下隙, 会对神经细胞产生直接作用, 从而对细胞膜会形成潜在性损伤, 使神经纤维膜的磷脂以及蛋白结构造到破坏, 并且所导致的膜破裂为不可逆性, 对于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 最终使线粒体跨膜动作电位受到影响, 对神经元程序化死亡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2]。将不同浓度的局麻药注入到鞘内后, 会显著增加脑脊液中谷氨酸的浓度, 促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 这便提示脊神经前根以及后根发生了损坏;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 有脊髓脊索空泡形成, 并且运动神经元染色质发生了溶解。该组织病理学变化会对感觉功能评分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不会对谷氨酸峰浓度产生影响[3]。

1.2 神经局部缺血和血-神经屏障的破坏

在行椎管内麻醉的过程中, 由于会造成神经元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局麻药下, 从而会导致神经元血流减少。在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能够使脊神经与局麻药的接触时间得到进一步延长, 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血流量。局麻药会对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造成显著的抑制, 并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受到干扰, 造成血管收缩, 引起神经元缺血缺氧的发生, 因此可将其视为缺氧性损伤[4]。

1.3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

研究证实, 椎管内麻醉中局麻药的应用会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得以增加, 能够对延迟性神经死亡在5min内进行充分诱导。曾有学者在局麻药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电生理变化实验中发现, 由局麻药所导致的脊髓背根神经节毒性不会受到局麻药阻滞的细胞膜钠通道的影响, 局麻药会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发生明显浓度升高, 并证实钙离子浓度升高程度同局麻药的神经毒性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由此可认为, 细胞内钙超载诶诱发局麻药脊神经毒性形成的主要原因[5]。

2 麻醉操作失误导致的脊髓神经损伤

由麻醉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并发症主要为硬脊膜穿破, 改为腰麻是对其进行处理的主要方式, 也可以在上一个椎间隙进行重新穿刺与插管, 然需要对药物可能会通过硬脊膜破口渗入蛛网膜下腔予以高度注意;导管发生打结从而造成拔管困难为麻醉操作所引起的另一并发症, 在出现该现象后应试图对体位进行改变而将导管拔出;麻醉操作还会引起导管置入硬膜下腔, 最终导致“异常广泛硬膜外腔麻醉”的发生。曾有研究指出, 穿刺会导致创伤性损害的发生, 其中以直接损伤脊神经、由于穿破血管局部血肿压迫而引起局部缺血等现象最为常见, 患者的临床症状为在术后会呈现持续性麻木以及运动无力;若是在穿刺过程中注入过多的盐水或者是气体还会导致压迫性损害的发生或加重[6]。

3 硬膜外腔出血与血肿

3.1 硬膜外出血

在硬膜外腔存在比较丰富的静脉丛, 腰背后弓位时会导致下腔静脉受压, 并且硬膜外穿刺属于一种盲探操作, 因此很容易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 在临床椎管麻醉过程中, 硬膜外出血实难避免;对于足月妊娠产妇而言, 因下腔静脉会受到压迫而引起血管扩张、壁变薄,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其血管脆性会发生明显增加, 同样为引起硬模出血的客观因素。曾有研究证实, 在发生硬膜外阻滞时会增加出血发生率[7]。

3.2 特殊抗凝药

(1) 肝素。曾有学者指出针对全身肝素化患者而言不适合行椎管内麻醉。然而因止痛或者是其他各种预防以及治疗性因素的影响, 患者一般会自服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其对血小板的作用会延续数日。 (2) 香豆素节丙酮。香豆素钠在矫形外科患者的术后抗血栓中疗效理想, 且相对安全。一般在术前1天自小剂量开始, 而后持续用药指导手术结束, 在用药期间可对患者展开椎管内麻醉, 然有研究证实, 导管应在国际标准比值 (INR) <1.5 h方能拔除。因此对于长期应用香豆素患者, 需要在INR正常后方可展开椎管内穿刺置管。 (3) 溶栓药。研究表明, 采取溶栓治疗患者会在行硬膜外腔置管中引起脊髓血肿以及持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最终引起鞘内出血的发生。因此针对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不适合采取蛛网膜下腔以及硬膜外腔麻醉[8]。

3.3 硬膜外腔血肿

在临床上尽管硬膜外腔血肿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然该并发症却是导致硬膜外并发截瘫的首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 硬膜外穿刺针以及导管很容易导致血管损伤的发生, 一般其出血发生率在2.8%~11.5%之间, 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则在0.0013%~0.0060%之间, 凝血异常和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会使血肿发生的危险性增加。该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早期脊髓压迫症状, 如患者主诉背痛、运动或者是感觉阻滞程度加重、局部麻痹或者是阻滞平面消退后再次出现等。在临床上若是患者发生以上表现, 则需高度怀疑发生了硬膜外腔血肿。采取脊柱CT以及MRI检查能够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和定位, 并应在早期行椎板切除减压以及血肿清除术进行处理[9]。

4 小结

综上所述, 在行椎管内麻醉过程中局麻药、麻醉技术操作、特殊患者、抗凝药物的应用等均为诱发神经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临床应对其给予关注,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减少由神经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尚若静, 徐建国.椎管内麻醉的神经并发症及防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3 (15) :439-440.

[2]徐世元.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对周围神经的毒性作用及其临床意义[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8, 29 (15) :571-572.

[3]徐世元.局麻药辅用肾上腺素与周围神经毒性[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9, 27 (5) :290-291.

[4]郭建荣, 岳云.局部麻醉药脊神经毒性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麻醉与监护论坛, 2009, 16 (11) :349-350.

[5]明江华, 周建林, 贾芝和, 等.硬膜外麻醉致椎管并发症9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 :609-610.

[6]余云明, 阳兴, 秦俊, 等.局部麻醉药神经毒性及其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5 (10) :53-54,

[7]刘万枫, 王珊娟, 杭燕南.椎管内麻醉后的神经并发症[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1) :85-88.

[8]薛蒙.椎管内麻醉术后脊髓神经损伤2例[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17 (5) :385-386.

椎管内神经畸形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1例, 女59例;年龄28岁~46岁, 平均年龄 (38.5±5.5)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相关检查并由2名以上影像学医师和病理医师诊断确诊为节细胞神经瘤,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诊断标准。患者肿瘤均位于颈髓节段, 其中枕骨大孔区到C3水平患者8例, C1~2水平15例, C4~5水平6例, C5~6水平22例, C6~7水平12例, C3~6水平17例。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根性疼痛、感觉障碍以及四肢无力等临床症状。

1.2 手术方法

80例患者根据相对脊髓的不同部位, 分别给予外入路或者后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 采用硬膜外肿物切除术行哑铃形肿物椎管外切除操作。

1.3 病理检查

将所有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后应用石蜡包埋, 5μm切片并经常规HE染色和病理学检查。采用EnvisionTM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将常规石蜡切片脱蜡、梯度酒精水化, 将内源性过氧化物酶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封闭, 使用高压锅进行抗原修复, 然后给予滴加标记抗体在4℃条件下孵育过夜。滴加EnvisionTM二抗, 在37℃条件下孵育0.5 h后给予二氨基联苯胺 (DAB) 显色操作。标记抗体:NF (1∶100) 、MBP (1∶300) 、S-100 (1∶5 000) 。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发现累及椎间孔为哑铃形肿物的有67例, 占83.8%。所有病例切除的肿瘤大小不等, 均在1 cm~5 cm大小范围内, 一般包膜较为完整。患者中全切除75例, 占93.8%;5例因患者椎旁部分无法完全切除而进行了Ⅱ期手术, 占6.2%。术后2年内复发4例, 复发率为5.0%。

2.2 病理特征

肉眼观察患者肿瘤直径为1 cm~5 cm, 部分有包膜, 切面呈灰白色以及灰红色, 质地较软。组织学观察发现肿瘤主要是由Schwann细胞样、神经节细胞样肿瘤细胞以及细胞间富含胶原的神经原纤维束组成。肿瘤性的节细胞成束或者散在于肿瘤细胞间质中, 细胞主要呈多角形, 其核较大、圆形、位偏, 有较为明显的核仁 (见封三图1) 。肿瘤间质成分中出现的增生的Schwann细胞均表现出轻至中度异型性, 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中, 患者的NF染色均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的节细胞胞体及其突起 (+) , 见封三图2。MBP试验中少数患者的神经纤维瘤结构区处于散在状态 (+) , 见封三图3。S-100肿瘤间质神经鞘瘤区呈现弥散状 (+) , 见封三图4。

3 讨论

节细胞神经瘤在临床上是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 凡是存在未分化神经嵴细胞的部位均有发生的可能性。多发生在后纵隔、腹膜后以及肾上腺部位, 在精索、心脏、骨以及小肠部位较少见。

肿瘤性的节细胞成束或者散在于肿瘤间质中, 肿瘤中的神经纤维成分主要由神经鞘瘤结构或者神经纤维瘤组成, 少见神经束膜瘤假洋葱头样结构存在[2]。本组主要以神经纤维瘤以及混合性成分较多见, 肿瘤间质的成分较为复杂。最为常见的椎管内神经根部位肿瘤就是神经鞘瘤, 其能在脊髓背根节中浸润性生长, 此时正常的节细胞可在肿瘤细胞组织中残留。节细胞神经瘤的细胞常常会发生变形或者形态不规则, 部分会和周围正常神经发生粘连, 故在手术时较难将其分离并一起切除。镜检时会发现肿瘤成分和正常神经节区之间的分界较为清楚, 正常的神经节均表现为成熟的神经节细胞, 周围存在排列整齐的卫星细胞, 节细胞周围的神经纤维成分呈无异型性。故可以在结构、细胞成分以及细胞的成熟度方面对神经纤维瘤和节细胞神经瘤进行鉴别。

常用的神经微丝NF能在肿瘤与非肿瘤性的节细胞胞浆中均有表达, 能够对节细胞成分中的肿瘤分布情况给予提示[3];];MBP属于髓鞘碱性蛋白, 在成熟的成髓Schwann细胞上出现较晚, 仅对成熟的髓鞘进行标记, 在肿瘤和正常神经根发生粘连时能够对正常神经根的髓鞘进行着色, 从而有效区别肿瘤和非肿瘤区域;S-100是Schwann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 在肿瘤基质的神经鞘瘤区域呈弥散性分布, 能够有效证明基质向Schwann细胞分化的倾向。MBP和S-100可以作为节细胞神经间质成分的特异性检测指标。

总之, 临床上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病例较少见, 其肿瘤本身为良性, 在形态学上要与神经纤维瘤以及神经鞘瘤相区分, 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

摘要:目的 探讨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标本经常规检查及神经微丝 (NF) 、髓磷脂碱性蛋白 (MBP) 和S-100等免疫组织学染色后对其病理学以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形态学上能够见成熟或者不成熟的肿瘤性节细胞成束穿插或者散在于肿瘤性Schwann细胞间质中。免疫组化中NF检查结果为节细胞 (+) , MBP检查结果成熟的神经纤维 (+) , S-100检查结果含神经鞘瘤样结构的肿瘤成分 (+) 。结论 临床上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病例较少见, 其肿瘤本身为良性, 在形态学上要与神经纤维瘤以及神经鞘瘤相区分, 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

关键词: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病理学,分析

参考文献

[1]谢京城.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C].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 2010:9.

[2]谢京城.颈椎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 8 (10) :118-120.

椎管内神经畸形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妇幼保健院和九龙坡区第五人民医院实施子宫下段剖宫产的妇女286例, ASA分级为Ⅰ级或者Ⅱ级, 且均无精神和神经系统的疾病。根据是否发生神经损伤分为神经损伤组 (31例) 和未神经损伤组 (255例) 。

神经损伤组的年龄为 (28.6±4.2) 岁, 体重 (65.9±7.9) kg, 孕龄 (272.8±9.3) d, 神经阻滞时间 (1.9±0.6) h, 新生儿体重 (3.2±0.4) kg;未神经损伤组的年龄为 (28.4±4.3) 岁, 体重 (66.3±8.2) kg, 孕龄 (274.4±11.0) d, 神经阻滞时间 (2.1±0.6) h, 新生儿体重 (3.1±0.4) kg。所有产妇中114例出现妊娠期组织水肿, 其中102例为轻度组织水肿。

1.2麻醉方式

所有剖宫产妇女均于术前8h禁食, 术前4h禁水, 在入室之后将静脉通道开放, 监测产妇的心率、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呼吸。采用腰硬联合穿刺包实施常规的一点“针内针”方式麻醉。产妇取侧卧位, 于L2-3或者L3-4处进行穿刺, 应用10 mg 1%的罗哌卡因+2 m L10%的葡萄糖, 经蛛网膜下腔进行2.5~3 m L的注射, 于硬膜外实施3~4 cm的置管。应用温度测定的方法于脊神经阻滞节段处, 通过酒精棉球的使用进行产妇温度的测试, 在阻滞处达到T6之后即可开始手术, 手术时产妇取平卧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产妇麻醉后1~10 d的感觉障碍及疼痛的位置和性质, 以及运动障碍状况和其他方面的并发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定量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计算其比值比 (OR) 及95%的可信区间, 所得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剖宫产妇女神经损伤发生率对比

根据是否存在异感将患者分为异感组 (23例) 和无异感组 (263例) , 异物感神经损伤7例 (占30.4%) , 无异物感神经损伤24例 (占9.1%) , 异感组的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异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可能会引发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妇女神经损伤的因素如年龄 (每5岁为1个年龄段) 、孕龄、水肿、巨大儿、双胎、出现异感、神经阻滞时间、头疼、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妊娠期合并子痫前期、妊娠期合并胎位不正、妊娠期合并瘢痕子宫进行单因素分析, 其中轻度水肿和出现异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轻度水肿和出现异感为剖宫产手术麻醉妇女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

3讨论

据报道[4], 欧美妇女发生产科神经损伤的几率为0.10%~0.27%, 而其中由于椎管内麻醉所导致的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为0.34%~0.58%。但是在我国目前对剖宫产手术椎管内麻醉的妇女的神经损伤的发生几率报道较少, 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并不十分明确[5]。该研究对该院实施椎管内麻醉的剖宫产妇女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其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并探讨其椎管内麻醉妇女发生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 对于指导临床麻醉剂的合理利用, 预防椎管内麻醉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在该研究中, 286例剖宫产妇女中异感发生23例 (8.0%) , 异感组的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异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椎管内麻醉过程中出现异感会增加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异感是出现神经刺激的一项典型症状, 如果麻醉时出现异感则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更高, 目前仅依靠产妇麻醉时的反应以及麻醉师的经验进行判断, 尚无其他方便快捷的方法[7]。因为产妇的子宫较大, 压迫下腔静脉, 部分的静脉血会经椎管内的静脉回流而引发扩张, 更提高了进行椎管内麻醉穿刺的难度, 但是多次进行穿刺以及异感的加剧是导致神经损伤的促进因素。

该研究对可能会引发剖宫产椎管内麻醉妇女神经损伤的因素如年龄 (每5岁为1个年龄段) 、孕龄、水肿、巨大儿、双胎、出现异感、神经阻滞时间、头疼、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妊娠期合并子痫前期、妊娠期合并胎位不正、妊娠期合并瘢痕子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轻度水肿和出现异感为剖宫产手术麻醉妇女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 出现异感为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 而轻度水肿有利于缓解神经损伤的发生,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8]。在以往的观念中认为水肿是椎管内麻醉产生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 而该研究认为轻度水肿有利于缓解神经损伤的发生。水肿是妊娠后期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 轻度在休息之后可以自然缓解, 若扩延至大腿及以上的部位时则为严重水肿。轻度水肿时动脉血压升高, 能够利于腿部的微循环以及麻醉剂在体内的代谢, 而重度水肿时可能由于产妇常会合并子痫等其他疾病, 危害大于保护。该研究样本数量相对较少, 还需多中心进行严格调查以考察水肿对于剖宫产手术椎管内麻醉妇女神经损伤的影响。

综上所述, 出现异感为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 而轻度水肿有利于缓解神经损伤的发生, 麻醉时应规范操作步骤, 减少异感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亚军, 刘敬臣.2008~2012年广西各级医院椎管内麻醉神经系统并发症初步调查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 (8) :792-793.

[2]王佩, 许睿, 李乐, 等.椎管内麻醉后产妇神经损伤的调查及相关原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4) :4113-4115.

[3]王晓明, 谢栓, 葛戈.低场MRI在基层医院椎管内麻醉术前检查中的必要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 :99-99.

[4]赵慧琴, 肖旺频, 周红梅, 等.椎管内麻醉后暂时性神经病学综合征31例[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 :84-85.

[5]Aira Z, Buesa I, Gallego M, et al.Time-dependent cross talk between spinal serotonin 5-HT2A receptor and m Glu R1subserves spinal hyperexcitability and neuropathic pain after nerve injury[J].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2, 32 (39) :13568-13581.

[6]季中华, 乔瑞冬, 范喜红, 等.椎管内泵注神经妥乐平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3, 34 (13) :2092-2093.

[7]Echeverry S, Shi X Q, Rivest S, et al.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lters blood–spinal cord barrier functional and molecular integrity through a selective inflammatory pathway[J].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1, 31 (30) :10819-10828.

上一篇:语法评价策略下一篇:变革ERP环境下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