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诊治

2024-06-29

仔猪副伤寒诊治(精选九篇)

仔猪副伤寒诊治 篇1

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 体弱仔猪发生下痢、不食、体温上升高达42℃左右, 耳尖发绀, 一般1~2d死亡, 3~5d内涉及全群, 主要表现开始便秘后顽固下痢, 粪便带有黄白色粘液, 后来变成水样呈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 腥臭、附在肛门周围, 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食欲减少或废绝, 饮水增加, 喜欢堆在一起, 体温41.4~41.9℃, 眼睑肿大, 眼粘膜充血 (呈花斑状) , 有的发生溃疡, 分泌物增多, 尿黄色并有白色沉淀, 呼吸困难, 迅速消瘦, 皮肤苍白, 被毛粗乱, 后期出现败血变化, 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 走路摇摆, 拱背或卧地不起、发抖、叫声嘶哑, 最后衰竭而死。

2 病理剖检变化

肝肿大、呈灰白色, 胆汁浓缩、呈黑褐色, 脾肿大发硬、暗蓝色、有出血点和坏死点, 肾肿大、灰黄色, 肾孟有尿液, 肝门、肺门淋巴结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边缘充血、切面多汁, 肠系膜发亮, 心耳有出血点, 肺脏常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肺炎及豆渣样或化脓性肺炎病变, 肠充血、出血、坏死, 十二指肠空虚、变小、充血、内充有气体, 肠粘膜易脱落、易剥离, 病程长的结肠粘膜上附有糠麸状物, 剥离后出现溃疡, 中心凹陷, 边缘呈堤状。

3 实验室诊断

3.1 取病猪粪便血液直接接种普通培养基上, 增菌培养24h。再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 经24h培养可见无色的小菌落。

3.2 死猪脾、肝、肾、心血、淋巴结等无菌涂片、染色、镜检, 可见阴性小杆菌, 接种普通培养基上长有光滑湿润的菌落, 挑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发现同上一样的阴性小杆菌。

根据猪舍的基本情况和病猪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综合判定诊断此批猪为仔猪副伤寒。

4 防治

4.1 对猪群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栏舍清洁干燥, 喂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 供给清洁新鲜饮水, 饮水中加入3%的高锰酸钾。

4.2 病情严重的病猪立即深埋

栏舍、环境、用具等用2%火碱消毒, 粪便集中处理, 以灭外界的病原体。

4.3 猪用下列方法治疗

4.3.1 氨苄青霉素20mg/kg.bw, 卡那霉素30 mg/kg.bw, 维生素C 2mL/头, 樟脑磺酸钠2mL/头, 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L/头, 混合1次静脉注射, 严重病例静注2次, 以后肌肉注射氯霉素30 mg/kg.bw或卡那霉素30 mg/kg.bw或氨苄青霉素25 mg/kg.bw, 1次/8h, 连用3d。

4.3.2 注射用药的同时, 口服下列药品:氨苄青霉素0.5g/头, 复方新诺明0.1 g/kg.bw, 土霉素24 mg/kg.bw, 酵母4g/头, 小苏达4g/头, 2次/d, 连用5d。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 很快控制疫情, 除死亡之外, 其它基本治愈。

5 结论与分析

5.1 从外地进仔猪时, 没有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 带进病原。

仔猪猪瘟与副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治 篇2

关键词:猪瘟;副伤寒病;混合感染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3-0055-01

1 临床症状

病猪的平均体重约7.5 kg,病猪体温升高(41.0~41.9 ℃),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眼结膜潮红,脸颊、四肢内侧、腹下、尾等有紫红色斑,耳尖发紫;黄色水样腹泻。

2 病理剖检

对4头病死猪进行尸体解剖后,其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可见血液凝固不良;全身淋巴结水肿、出血、呈紫红色,切面外翻、周边出血,呈特征性大理石外观;脾脏边缘呈出血性梗死、表面有灰黄色小点;会厌软骨、心脏、肾脏、膀胱黏膜有点状出血;结肠、盲肠和回肠的红色粗糙黏膜上黏附着灰黄色细胞组织残渣。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学检查

(1)无菌取肠内容物接种于亚硒酸钠(SF)增菌液内,经37 ℃培养24 h后再接种于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XLD)琼脂平板培养基,经37 ℃培养24 h后可见菌落周围无色发亮,中心有黑点。使用沙门氏诊断血清(A、B、C、D、E)型对菌落进行玻片凝集试验,诊断出沙门氏菌血清B型阳性。

(2) 攻毒试验。把在XLD上经过37 ℃培养24 h后的菌落制成菌液后腹腔注射SPF小白鼠(每菌株注射3只,每只0.5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4 h后观察小白鼠死亡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小白鼠全部死亡;对照组小白鼠全部存活。

(3) 药敏试验。用上述培养的典型菌落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新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高敏;对氯霉素、庆大霉素霉素中敏,对链霉素、四环素低敏。

3.2 病毒的鉴定

猪瘟病毒检测(用RT-PCR法检测),无菌取4头病死猪脾、淋巴结、扁桃体组织,按常规方法提取细胞中的RNA,进行RT-PCR(试剂盒购自北京世纪元亨动物防疫技术有限公司)检测,检测结果为猪瘟野毒阳性。

4 防治措施

(1)全场健康猪只使用ST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进行紧急免疫。

(2)患病猪只使用猪瘟活疫苗(脾淋源)进行紧急免疫;使用1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30mL、维生素C 100 mg混合推注,早晚各一次;使用10%水溶性阿莫西林粉、补液盐,按100g对水200kg的比例,自由饮用3 d。

(3)对猪舍进行隔离,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包括环境、人员、猪舍、工具、粪便、以及进入猪场车辆消毒等,增加消毒次数。

通过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后,截至9月29日,13头患病猪只共死亡8头、5头痊愈,未发现其他猪群感染;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5 小结与讨论

(1)此次发病的因断奶仔猪在母源抗体下降的情况下,未及时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从而感染野毒。

(2)仔猪在感染猪瘟野毒后,抵抗力下降导致B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进入肠道后大量繁殖,繁殖时产生大量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进而引起炎症、高烧和腹泻。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篇3

1 病原

猪副伤寒的病原主要是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卵圆形小杆菌, 两端钝圆, 无荚膜, 不产生芽孢, 有鞭毛。本类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5.0~37.5℃, 最适p H值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 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 但猪伤寒沙门氏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贫瘠;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水中能存活2~3周, 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 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 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5~6周, 但在干燥处可保持8~20周的活力;对热的抵抗力不强, 70℃经15min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 常规消毒药的常用浓度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 d到数周不等, 与猪体抵抗力有关。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 常突然死亡, 病程一般为1~4 h。病程稍长者, 病初体温升高 (41~42℃) , 精神沉郁, 不食;后期腹痛、下痢, 呼吸困难, 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 有时在出现症状后24 h内死亡。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患猪体温升高, 精神不振, 打颤, 喜钻垫草, 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 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病猪消瘦, 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可达数周, 最终消瘦至死亡。

3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 一般为散发, 在环境条件差、气候恶劣、长途运输、饥饿、疲劳等应激因素存在时可诱发地方性流行;急性发病仔猪, 初期发热、皮肤发绀、病死率高, 与猪瘟相似 (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典型症状是持续下痢, 呈慢性经过, 并伴有生长发育不良等;大肠粘膜有典型的坏死和溃疡, 肠壁变厚、失去弹性;肝、淋巴结等坏死。

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以病死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肝、脾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作为病料, 分离沙门氏菌并进行鉴定。

4 防治措施

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 清除诱因, 在本病常发地区和圈舍用10%的石灰乳消毒。据观察, 仔猪补饲过晚、饲喂时间不定以及饲料温度、数量和调制方法不当, 都能引起其消化机能紊乱、抗病力下降, 易引发消化道疾病。因此, 要按仔猪需求配制饲料, 以促进其消化器官的发育, 防止发生胃肠疾病。

预防本病可在仔猪4周龄时皮下注射猪副伤寒疫苗, 5 m L/只;或皮下注射弱毒苗, 1 m L/只。仔猪发病时, 应及时采取隔离、消毒和治疗措施。治疗应选用敏感药物, 治疗见效后, 适当减小药量, 再连续治疗数天至痊愈, 以防复发。

5 小结

猪副伤寒多发生于断奶后的幼龄仔猪, 未断奶仔猪很少发生;多发于气候寒冷、多变的冬春季及梅雨季节。

在实际生产中, 一般养殖户在防治仔猪疫病方面多依据平时积累的生产经验, 没有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 常造成仔猪患病甚至死亡。只有采用综合的防治措施及先进的诊断方法, 才能有效地扑灭和控制病情, 将损失降到最低。

应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 在本病常发地区和圈舍定期做好清理、消毒和预防工作;尽量减少应激因素, 以消除该病的诱因;做好仔猪保健工作, 增强仔猪抵抗力;无临床症状的带菌猪不能与健康猪混养;不可食用病猪肉;病猪死亡后应及时销毁、掩埋, 以免传染其它健康仔猪。

参考文献

[1]葛兆宏.动物传染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吴志明, 刘莲芝, 李桂喜.动物疫病防控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白文彬, 于康震.动物传染病诊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四川省荣昌畜物兽医学校.养猪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

[5]段慧琴, 穆祥, 许剑琴.中草药制剂防治仔猪黄、白痢的研究现状[J].动物医学进展, 2005 (1) :43-45.

[6]刘书亮, 王红宁, 陶勇, 等.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的药敏区系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 2001 (9) :18-20.

[7]王新, 张秀英.中草药防治仔猪黄白痢的研究进展[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2003 (3) :22-24.

仔猪副伤寒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篇4

关键词:猪副伤寒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25-01

仔猪副伤寒病也被称之为沙门氏菌病,仔猪患上该病的几率较高。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病,一头仔猪患病可能会导致几头甚至几十头仔猪死亡,致使养殖户亏损严重。因而做好猪副伤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病情况

2013年8月22日,我旗一农户养殖的23头仔猪中有5头相继出现发烧、便秘、腹泻、皮肤发绀等症状,次日中午该户主查看猪舍,发现已死亡6头,另有4头也表现出该类症状,对死亡病猪进行剖检,可见病猪的脾脏肿大,淋巴结出血、胃肠溃疡,其他部位未见明显异常。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大部分断奶仔猪呈败血症症状,体温突然升高,食欲减退,腹泻、便秘,腹痛明显,大便干燥、恶臭,病猪在出现该症状后2~4 d死亡。

2.2 亚急性与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眼部内有脓状分泌物,并伴有角膜浑浊,情况严重的会转发为大小肠溃疡,大便干燥、恶臭明显;部分患有肺炎的猪群,表现为咳嗽严重,呼吸困难,发病后开始消瘦,萎靡不振,最后死亡[1]。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依照疾病的流行特点、症状以及剖检观察分析可诊断出副伤寒病。

3.2 实验室诊断

对病猪进行尸体解剖后,取病猪的大肠内容物置于普通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37℃的环境中连续进行细菌培养24 h,在琼脂平板内还可看到周边整齐的黄白色单个小菌落。在挑选特殊菌落抹片,对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看见两端钝圆,排列较散,偶见3个左右连在一起的革兰氏阴性短小直杆状细菌,并挑选单个菌落置于37℃中培养24 h,并取三糖铁琼脂培养基中穿刺,会有H2S出现,且底部为黑色,斜面为黄色[1]。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

科学喂养,定期打扫猪舍,保持猪舍环境的干燥、清洁,增强猪群的自身抵抗力,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现今常用的预防接种药物为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或刚断奶的再猪仔进行预防接种,该冻干菌苗可口服或肌注。口服标准为将冻干菌苗稀释至5~10 mL,并与饲料搅拌均匀后喂养。也可稀释至1~10 mL灌服。肌注标准为:依照冻干菌苗标注的使用说明书与20%的生理盐水混合后,注射1 mL,达到增强猪群免疫力的目的。在免疫接种前后10 d左右,应停用抗生素。

4.2 科学喂养

在饲养的过程中,应供给仔猪易消化的食物,并补充其每日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猪舍应定期消毒,一周两次。同时须做好通风工作,每日所使用的食槽、水槽等应定期用氢氧化钠清洗,在用清水冲洗干净[2]

4.3 治疗

4.3.1 病猪隔离 对于患病病猪应做好隔离工作,以免传染给其他仔猪。

4.3.2 药物治疗 对于已患病的猪群,可使用病原体较敏感的抗菌类药物,在发病初期应立即给药治疗,以防疾病恶化,所用药物剂量要足,治疗时间宜长不宜短,并中途暂停使用其它药物。患病病猪的药物治疗包括:采用30~50 mg的土霉素根据患猪的体重情况配制后肌注,一日一次,连用一周。发现病猪症状有无减轻,若有缓解,则继续治疗[3]。

5 讨论

猪副伤寒病的致病因素较多,饲养管理不当、气候因素、断奶过早等均易导致该病发生,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猪感染沙门氏杆菌而引发的一种传染病,该疾病无固定的发病期,任何季节均可能发病。该疾病的致死率相当高,对于一个月以上的哺乳猪仔以及刚断奶的猪仔,一定要做好疫苗防控工作,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玉刚.1周龄仔猪急性剐伤寒病诊治及体会[J].畜禽业,2013(1):68-69.

[2] 黄文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仔猪副伤寒病[J].养殖与饲料,2010(4):27-28.

一起仔猪副伤寒的诊治报告 篇5

1 发病情况

2016年1月,外出务工回乡过年的建瓯市川石乡徐某发现猪价上扬,便匆匆忙忙承租了一座旧猪舍,一口气分别从3家猪场购买200头断奶猪饲养。2016年3月12日,发现猪舍每个栏内均有1~3头猪发病,畜主使用退热药和青霉素进行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但病情没有控制住,每个猪栏内陆续又有新病例发现,2016年3月15日,前来就诊。现场了解:这批猪曾注射过猪瘟、高致病蓝耳病、口蹄疫疫苗,仔细观察猪群,几乎每个圈中都有病猪,病猪出现高热、外观可见腹部皮肤有紫色斑,四肢末端皮肤有黑色坏死斑等症状,共有病猪52头,发病率26%,死亡3头,发病死亡率达5.77%(3/52)。该场饲养条件和管理条件比较差。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41~42℃,食欲降低,精神不振,畏寒,不愿运动;眼部有黏液和脓性分泌物,少数角膜浑浊;耳根、胸前、腹下等处皮肤出现淤血紫斑,耳尖干性坏疸;腹泻,粪便呈灰白或黄绿色,恶臭,混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状分泌物,有的混有血液;最后全身衰竭而死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3头病死猪,血液凝固不良,皮下脂肪胶样,浸润(3/3);心内外膜有出血点(3/3);肺淤血、水肿,两肺的尖叶和心叶呈对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3/3);脾脏肿大,呈紫色,坚硬似橡皮(2/3);肝肿大,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2/3);肠系膜淋巴结呈条索样肿大,切而多汁潮红。肾脏淤血,呈蓝紫色,上有出血点(2/3);膀胱有出血点(1/3)。

4 实验室诊断

4.1 直接镜检

采取病猪的肝、肾、肠系膜淋巴结作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呈两端椭圆或卵圆形、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肠淋巴结、肝脏,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置37℃培养24 h,观察可以看到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出淡黄色、圆形、光滑、湿润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无色、半透明、圆形、边缘整齐、湿润、微隆起半透明的菌落。取菌落在三糖铁斜面上划线和底层穿刺,37℃培养24 h后,可见底层呈黄色,斜面上为红色。

4.3 药敏试验

采取纸片法做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氟苯尼考、金霉素高度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中敏,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该群猪感染了仔猪副伤寒病。

5 防治

5.1 立即将患病猪与健康猪隔离饲养,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扩散、同时对猪舍、饲养用具、过道用消特灵(1:1 200)1次/d,连用7 d,舍内用百毒杀对猪进行喷雾消毒。舍外场所用3%烧碱消毒,隔天消毒1次。

5.2 对于发病猪,河南正大药业生产的氟苯尼考注射液,肌肉注射,0.1m L/(kg/体重),1次/d,饲料加金霉素100 g/t,连续5 d。

急性型仔猪副伤寒的诊治 篇6

2016年3月20日, 普兰店区乐甲乡镇王某购买24头刚断乳仔猪, 3月27日免疫猪瘟疫苗。2016年4月初, 发现突然死亡2头仔猪, 另有3头发病, 畜主用药物治疗, 效果不理想。

1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死亡2头, 症状不明显, 其他发病生猪表现精神沉郁, 不愿吃食, 采食量下降明显, 病情严重甚至不吃食, 体温升高41~42℃, 鼻、眼有脓性分泌物。病初表现便秘, 后腹泻, 粪便呈淡黄绿色, 有恶臭味。死前不久在颈、耳末端、胸下、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 后来变蓝紫色。死亡病猪多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3头, 病猪全身淋巴结肿大, 呈紫红色, 切面外观呈大理石状。肝脏、肾脏、心外膜、胃、肠黏膜有出血点。一头病猪的大肠粘膜有糠麸样坏死物。肝上可见散在的点状坏死灶。其他脏器未见异常。

3 诊断和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市站实验室细菌学检查, 确诊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型仔猪副伤寒。

(1) 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彻底消毒圈舍, 将病猪隔离饲养, 治疗。治愈的病猪, 仍可带菌。

(2) 采用新霉素, 按15mg/kg·bw肌肉注射, 2次/d, 连续用药5d。

(3) 全群使用土霉素拌料, 每次25mg/kg·bw, 2次/d, 饮水中加入可溶性多维, 连用7d。

一周龄仔猪急性副伤寒的诊治及体会 篇7

1发病情况

2008年9月, 营口某自繁自养猪场, 产房内1周龄内仔猪发生突然死亡病例, 发病以窝为单位, 1窝中除个别体大健壮的仔猪外, 其余均发病。发病仔猪5~6日龄, 病程1~3 d, 死亡率高,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1个月内, 另有2个自繁自养猪场相继发生相同病例。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 吮乳无力, 精神萎靡, 寒颤;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 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 眼结膜发红, 有黏性分泌物;个别腹泻。在发病初期, 体躯发红, 继而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 病猪迅速衰竭, 行走不稳, 呼吸困难, 最后衰竭而死。

3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发绀, 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可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 呈紫红色, 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 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肿大, 呈暗紫色, 切面蓝红色。肝脏可见针尖状灰白色坏死灶。胃肠黏膜红肿, 上附黏液, 可见出血点, 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或无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 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个别肾脏有针尖样出血点。

4实验室检验

4.1细菌学检验

4.1.1病料触片

无菌取病死猪的肝、脾组织触片染色镜检, 可见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1.2细菌培养

将病料接种肉汤和营养琼脂作分离培养, 分离到圆形、边缘光滑整齐的灰白色、半透明小菌落。将肉汤培养菌液接种到SS琼脂平板上, 作分离培养, 分离到细小、无色透明、光滑、圆整的菌落。

4.1.3生化试验

常规生化试验, 结果鉴定为沙门氏菌。

4.2血清学试验

4.2.1检测抗体

取发病日程稍长的仔猪血液, 分离血清, 沙门氏菌抗原诊断凝集试验, 出现凝集颗粒。

4.2.2检测抗原

取病变肝脏, 加入生理盐水, 研磨、离心、取上清液, 与沙门氏菌阳性血清凝集, 出现凝集颗粒。

4.3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表明, 该菌对恩诺沙星、头孢类药物敏感。

4.4猪瘟类症鉴别

取病猪抗凝血, 应用猪瘟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 检测显示猪瘟抗原阴性。

5诊断

经实验室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诊断为仔猪急性副伤寒。

6治疗

应用敏感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对初生仔猪实行1日龄口服1个剂量仔猪副伤寒疫苗免疫, 效果较好, 未见有新发病例。

7体会

7.1仔猪副伤寒发病日龄提前, 应引起重视

仔猪副伤寒是比较常见的猪病之一, 1~3月龄为多发, 初生仔猪发病的报道极为少见。因此, 在实际生产或诊疗过程中, 初生仔猪的发病往往容易误诊或延迟确诊。在本地区, 1个月内先后有3家猪场的1周龄内仔猪发生此病, 由此分析, 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日龄较以往有提前的倾向。而且初生仔猪副伤寒发病以急性、败血性为主, 发病率高。由于发病日龄小, 抵抗力弱, 治疗效果不好, 死亡率高, 其危害甚至高于保育仔猪发病。因此,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应引起广大兽医工作者的重视和警惕。

7.2加强饲养管理, 重视疫苗免疫

细菌性疾病多是条件性疾病, 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可促进其发生和传播。因此, 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增强猪只抵抗力, 但这只是减少发病的部分措施,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加强疫苗免疫。近几年来, 一些散养户甚至规模饲养场认为, 细菌性疾病可以通过治疗或者药物保健控制其发病, 但是笔者认为, 对于绝大多数饲养场来说, 应用疫苗控制细菌性疾病, 其风险和成本远远小于依靠药物保健和药物治疗防控。

7.3预防初生仔猪副伤寒, 依靠母猪的母源抗体

1周龄仔猪急性副伤寒病诊治及体会 篇8

2012年3月, 105团某自繁自养猪场, 产房内1周龄内仔猪发生突然死亡病例, 发病以窝为单位, 1窝中除个别体健壮的仔猪以外, 其余均发病。发病仔猪5~6日龄, 病程1~3 d, 死亡率高,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1个月内另有2个自繁自养猪场相继发生相同病例。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 吮乳无力精神萎靡, 寒颤;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 有的达到3~4层;鼻盘发干, 眼结膜发红, 有黏性分泌物;个别腹泻, 排淡黄色恶臭稀粪。在发病初期, 体躯发红, 继而在鼻端、耳、颈及四肢及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 病猪迅速衰竭, 行走不稳, 呼吸困难, 最后衰竭而死。

3 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发绀, 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可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显著肿大, 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尤为明显, 呈紫红色, 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 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肿大, 呈暗紫色, 切面蓝红色。肝脏可见针尖状灰白色坏死灶。胃肠黏膜红肿, 上附粘液, 可见出血点, 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或无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 大肠粘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个别肾脏有针尖样出血点。

4 实验室检验

4.1 细菌学检验

4.1.1 病料触片:

无菌取病死猪的肝、脾组织触片染色镜检, 可见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1.2 细菌培养:

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猪的内脏, 分别接种璩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 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24 h在普通琼脂上可见边缘整齐、湿润无色半透明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无色、半透明、圆形, 边缘整齐、湿润隆起的苗落。取上述培养基上菌落, 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37℃下培养24 h, 观察可见肉沥混浊, 有少量白色沉淀, 涂片染色镜控, 可见均匀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4.1.3 生化试验:

其结果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 不能分解乳糖、蔗糖、山梨醇、肌醇。V-P试验阴性, MR试验阳性, 吲哚试验阳性;不分解尿素, 能产生硫化氢, 结果鉴定为沙门氏菌。

4.2 血清学试验

4.2.1 检测抗体:

取发病日程稍长的仔猪血液, 分离血清, 沙门氏菌抗原诊断凝集试验, 结果鉴定为沙门氏菌。

4.2.2 检测抗原:

取病变肝脏, 加入生理盐水, 研磨、离心、取上清液, 与沙门氏菌阳性血清凝集, 出现凝集颗粒。

4.3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表明, 该菌对恩诺沙星、头孢类药物敏感。

4.4 猪瘟类症状鉴别

取病猪抗凝血, 应用猪瘟抗原ELISA检测试剂盒, 检测显示猪瘟抗原阴性。

5 诊断

经化验室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诊断为仔猪急性副伤寒。

6 治疗

应用敏感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对初生仔猪实行1日龄口服1个剂量仔猪副伤寒疫苗免疫, 效果较好, 未见有新发病例。

7 体会

针对目前1周龄仔猪急性副伤寒病的流行情况, 应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 综合实施生物安全、疫苗免疫和药物保健等工作。树立以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的观念。

7.1 仔猪副伤寒发病日龄提前, 应引起重视

仔猪副伤寒是比较常见的猪病之一, 1~3月龄为多发, 初生仔猪发病的报道极为少见。在105团, 1个月内先后有3家猪场的1周龄内仔猪发生此病, 由此分析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日龄较以往有提前的倾向。而且初生仔猪副伤寒以急性、败血性为主, 发病率高。由于发病日龄小, 抵抗力弱, 治疗效果不好, 死亡率高, 因此,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应引起重视。

7.2 加强饲养管理, 重视疫苗免疫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优质全价饲料, 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添加, 保持猪舍卫生清洁、干燥, 勤换垫草, 尽可能消除各种不良的发病诱因, 使猪群健康、抗病力强。

在母猪分娩前1周内, 对圈舍及周围环境采取复合酚进行预防消毒, 5 d进行1次, 也可有效的防止本病的发生。

7.3 统一免疫

仔猪在断奶前后 (1月龄以上) , 口服仔猪冻干苗进行预防, 并确保每头仔猪都达到免疫, 从而保证每个猪只都有坚实的抵抗力。

7.4 发病后的措施

发病后应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 强化饲养管理, 消除发病诱因, 污染场地和器具应进行全面清洁和彻底消毒, 病死猪和粪便、污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死猪肉不可食用, 以防人畜感染和病原菌的扩散。

7.5 预防初生仔猪副伤寒, 依靠母猪的母源抗体

分析此次疫病原因, 如果母猪的初乳中含有副伤寒母源抗体, 仔猪就不会发病。因此, 预防小日龄仔猪副伤寒最有效的办法是给母猪免疫仔猪副伤寒疫苗, 可以有效的控制本病的发生。

摘要:2012年3月, 105团3个自繁自养猪场1周龄内仔猪先后发生急性副伤寒病例, 病情轻重程度不一。应用敏感药物治疗, 效果不佳;对初生仔猪实行1日龄口服一个剂量仔猪副伤寒疫苗免疫, 效果较好。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病,急性,周龄,诊治,体会

参考文献

[1]吕仁洪.一周龄仔猪急性副伤寒的诊治及体会.现代畜牧兽医, 2009 (6) :58.

[2]张宏伟.动物疫病.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4]颜延涛, 周元军.仔猪急性副伤寒的诊治.湖南畜牧兽医.2000 (03) :27.

仔猪副伤寒 篇9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一是病猪、带菌猪粪、尿、乳汁、流产胎儿等排出细菌污染饲料、饮水及外界环境, 通过消化道传染发病;二是病原体存在于健康猪体内, 不表现症状, 当饲养管理不当、环境改变、断乳早、有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侵袭时, 猪抗病能力下降, 细菌繁殖而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冬春季多发, 2~4月龄猪多发, 哺乳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生。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视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不同而异, 一般由2d至数周不等。

2.1 急性型 (败血型)

常见流行初期, 体温突然达41~42℃, 精神不振, 不食, 下痢, 呕吐, 呼吸困难, 耳根、胸前、腹下、四肢皮肤呈深红色或青紫色, 个别24h死亡, 多数2~4d死亡, 病死率高。

2.2 亚急性型

与肠型猪瘟的症状相似。体温40.5~41.5℃, 精神不振, 怕冷, 减食, 腹泻, 粪呈灰白、淡黄或淡绿色, 有时粪干, 混有血液, 后期大便失禁, 逐渐消瘦, 被毛粗乱, 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出现弥漫性痂样湿疹, 干咳, 病程2~3周或更长。

2.3 慢性型

较多见, 体温41℃左右, 有时体温正常, 呈现周期下痢, 长时间躺卧, 皮肤污血色, 极度消瘦, 继发肺炎易死亡。

3 病理变化

急性脾肿大, 色暗坚硬,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 其他淋巴增大, 软而红, 类似大理石状。肝、肾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出血, 肠胃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尸体消瘦, 有的病例皮肤有皮疹。特征病变:坏死性肠炎, 肠管扩大, 充满半液状或液状内容物, 小肠粘膜绒毛萎缩, 有的隐见轮状环。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 部分干酪样变, 脾微肿, 肝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4 诊断

4.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可以印象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1) 用肝、脾、淋巴结、流产胎儿、胃内容物或病猪粪、尿等涂片镜检、 (2) 细菌分离培养, 进行生化及血清学鉴定。

5 预防控制

5.1 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饲料添加抗菌素或自己配饲料。

5.2 当发生本病, 立即隔离病猪, 用碱性消毒药对猪舍及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

5.3 在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 维持时间宜长;不能

上一篇:农业英语下一篇:《戈壁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