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寒论》有感

2024-05-12

读《伤寒论》有感(通用12篇)

篇1:读《伤寒论》有感

我学《伤寒论》有感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出现头痛,恶寒,流涕,无发热,不恶风,电话给我,我认真一想,这不是麻黄汤证吗?加之我朋友有多囊卵巢的病史,体质不好,曾看李可的书籍说可以加巴戟,于是麻黄汤加巴戟,把方子发过去,3天后我朋友给电话说感冒已好,并且没有了以往感冒完后的疲乏感,那时,很有成就感。觉得《伤寒论》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那如何能进一步读好它? 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例如桂枝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加葛根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应的适应证不同,甚至药味相同,用药剂量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所以指导应用方证的理论只能是辨方证的“一元论”,即有是证用是方。最后还是要从方入手.一个方一个方的研究细心体会它的病因病机在何处,为何如此组方,为何同样的症状,却要以不同的方处之,.比如头痛,发热,恶风,汗出,桂枝汤主之,为什么头痛?为什么发热?为什么恶风?为什么汗出?必须一一找出所以然来,头痛者因伤于风者,先犯太阳,头为诸阳之会,太阳又有巨阳之称,所以头痛.发热者,风与卫搏,风与卫皆为阳,二阳相搏,则发热.因伤于风者所以恶风矣,汗出因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以桂枝下咽,阳胜则毙.伤寒不可如读小说,.必须要在一个字上寻其不同之处.比如伤寒论中,常有“反发热”“脉反沉细”之语中的“反”字,这一个反字就提出了,反,就是不应的意思,不应出现的症状现在出现了,就是不同之处,学者自续留心.比如大青龙汤证:伤寒,发热,头痛,脉浮紧,烦躁,大青龙汤主之.与麻黄汤证相比较:伤寒,头痛,发热,一身尽痛,麻黄汤主之.大青龙汤的症状其实与麻黄汤并无二致,而方中亦是麻黄汤中加石膏如鸡子黄大,为什么加石膏?就要从烦躁二字上寻病机了,烦躁多为阳明热症,正因为有太阳症与烦躁并见,说明太阳与阳明合病,则一发表之寒,二清里之热.这就是大青龙汤的病机所在,若读伤寒论每一个方,都能如此寻出病机所在,那你不是伤寒在大家,但也是学有所成了.还要注意轻重之别,大青龙汤与麻杏石甘汤俱为发表清里之剂,而石膏之用量大不同.为什么?因为大青龙汤是表寒重,里热轻,所以石膏才用鸡子黄大,而麻杏石甘汤则是表寒轻,里热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东京近畿大学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一时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小柴胡汤制剂成为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短短几年里,津村顺天堂成了世界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顶峰。但自1987年不断报出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新闻后,津村顺天堂于1997年破产,2000年其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对这一事件,一些人认为这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医界人士则认为,这是没有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并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让年青人学习《伤寒论》,并且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的错误论调。这说明,不辨方证,只是根据西医的诊断就给服小柴胡汤制剂,是造成所谓的“小柴胡汤副作用事件”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的教训,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即所谓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其次,学习《伤寒论》,药量也很重要。还是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体会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

再次,学习《伤寒论》,药物的煎煮法也很重要。就拿麻黄而言,《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茯苓要先煎的很少见,但是在《伤寒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后却明确指出:“上四味,以甘烂水,先煮茯苓,减二升”。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以前吃三剂就能好的病,现在也许要吃上七剂,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注重伤寒方剂的服用方法。比如在桂枝汤证中,服药后须服“热稀粥一升余”,为的是“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还要“温覆令一时许”,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这是个发汗的好方法。我也曾单用这个方法治好我自己的感冒。那是前2个月,我那次刚开始感冒,有点鼻塞及怕冷,当时正在上班,没药吃,有点辛苦,因为怕冷,我就多喝热水,想暖暖身,喝到第三杯还是第四杯热水时,微微觉得身体发热有汗,怕冷的感觉慢慢减轻,同时无意中发觉,鼻子也没那么塞了,当时一个激灵,无论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都强调汗解,那如果我能让自己出汗,这感冒就应该好得了,说句不好意思的话,我自己也不愿意吃苦药,心想就用“热稀粥”法吧,打个电话给家人,让她们煮粥给我,想了想,要求加点葱白一起煮,解表散寒嘛,中午回到家里连喝俩大碗热粥,接着盖被避风焗汗并睡觉,嘿嘿,一个中午觉,病好了。

《伤寒论》博大精深,希望我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做好治病救人的工作。

篇2:读《伤寒论》有感

朱章帅

虽在本科时就买了许叔微医学全集,不过一直都找到时间去看,前段时间看叶氏全集其中一部分时,看到叶氏对许氏的评价非一般高,便决定去读许氏的《伤寒九十论》。看完这本《伤寒九十论》,确实有很多收获,对许氏将伤寒运用的如此神妙尤为佩服,真的感觉如获至宝。

这本书是以医案讨论的形式为特点,并且全书是用仲景的理法及方为主。

下面浅谈一下我读此书的心得。

1.许氏善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许氏将桂枝汤视为表虚证,麻黄汤视为表实证。桂枝汤与麻黄汤的鉴别要点在有汗与否。而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的鉴别在于大青龙有烦躁的特点。这些许氏对孙思邈有所继承,而后面历代注解伤寒论的大家更是总此二家的学术观点。

2.论桂枝汤中桂枝为桂枝非肉桂,他认为两药的区别为:桂枝轻薄,治伤寒,为发散之用;而肉桂为浓实,治五脏,取其镇重。

3.由耳聋一案足以看出其辨证之水准。耳聋,他医认为是少阳证,然许氏凭两手脉弱而无力,断非为少阳证。并论之“若少阳则渴饮水,心烦,但寐,咽痛,今俱无此证。但多汗惊悸,必汗过多所致也。仲景云未持脉时,另病患咳,而不咳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因重发汗,虚故如此”,后投真武白术附子汤辈数日果真愈。从此案不仅仅看出许氏断证之准,更看出他将伤寒精髓更是学通了,能辨其疾病的发展由来,真乃神也!

4.许氏善识阴阳。由“闽人李宗古得疾。口中气热。唇干。屈体卧。足冷。舌上有苔。予诊之。尺寸俱紧。或者谓气热口干。疑其阳胜。蜷足卧。足冷。疑其阴胜。而又阴阳俱紧。是诚可疑也。若不熟读仲景方法。何能治。予曰尺寸俱紧。是寒邪胜也。仲景云阴阳俱紧。法当清。邪中于下焦。又云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干舌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盖以上证候。皆是阴盛阳弱。故仲景云勿妄治者。诚恐后人之疑也。故予以抑阴助阳温剂与之。紧脉渐退。四体和。不汗而自解矣。”此案确实是好案,此案的要点在脉与蜷卧。这与热厥是有区别的,我记得我之前的亲身经历是口干想饮水,烦躁,四肢凉,但脉象却是滑的。哇!果然,历代国手都十分善于辨识阴阳。

5.善识生死。由“里有张姓者。病伤寒。医汗之。汗虽出。身热如旧。予诊之曰。得汗。宜身凉脉静喜食。今脉躁。身热。不食。狂言。病名阴阳交。不可治也。素问黄帝问有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病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名何疾。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能食而不复热矣。汗者精气。今汗出而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其寿可立而倾也。果半日死。”此案看出许氏不仅仅精于伤寒,对内经亦有深究。可惜现在的人对内经都视而远之。

6.由手足厥冷案更是看出许氏将伤寒运用的出神入化。“ 酒家朱三者。得伤寒。六七日。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厥冷。心下满。大便秘结。或者见其逆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予诊其脉沉而紧。曰此证诚可疑。然大便结者为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紧。为少阴证。然少阴证多矣。是自利未有秘结。予谓此半在表。半在里也。投以小柴胡汤。大便得通而愈。”其后许氏找出原文解释“论曰。伤寒。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也。难者曰。仲景云病患脉阴阳俱紧。及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今云阴不得有汗。何也。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何以头汗出。则知非少阴。予曰。此说正是议议处。谓四肢冷。脉沉紧。腹满。全是少阴。然大便硬。头汗出。不得谓少阴。盖头者三阳所聚。三阳自胸中而还。有头汗出。自是阴虚。故曰汗出为阳微。是阴不得有头汗也。若少阴有头汗。则九死一生。故仲景平脉法云。心者火也。名火阴。其病。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心为手少阴。肾为足少阴。然相与为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关于这条,胡希恕胡老认为其为千古疑案,并认为此处小柴胡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看了许氏这则医案加解释,心中震惊不遗,对许氏亦更为佩服。

篇3:读高更有感

看的多了, 不免对一些画家慢慢有了另一种新的认识。这有点像交朋友, 相处的时间长了, 一些客套、俗礼的东西就慢慢淡化。如果再能体会到一些人所难见的细微妙处, 就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不凡, 之所以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绝对不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

对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1848—1903) 的再认识, 亦是如此。只有真正面对他的作品时, 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画布上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色彩以及对天堂乐土的人类家园的向往与追求。巨大的叶子上金黄与绿色的斑点;相同的底色上同一平面上的轮廓;深红色的沙土;橘黄色的天空———一切都在此时定格了。在第一刻就能以自己非凡的真诚和空前绝后的质朴打动人。这是什么?是被遗忘的儿时的童话、或是重新寻找天堂的传说、抑或关于天堂传说的神话……?而所有的这些感受, 如果不是数次接近原作, 反复揣摩, 用心体会, 单凭缩印到画册上的那些偏色跑调的图片, 是绝对难以体会得到的。陈丹青就一直主张, 年轻人如果有条件, 无论是靠自己的积累还是依家庭的资助, 都应该尽早的出去看看, 到欧美的博物馆中, 真正的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高更的生平是小说家的绝妙素材。与家庭乃至社会的决裂;市民中的革新家的悲剧;流亡远方的岛屿;与另外一个悲剧性人物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 的超乎寻常的友谊和决裂;在获得世界的赞扬与荣誉前夕默默死去。一生的艰难与荣耀, 似乎都基于他所具有的狂野的西班牙人的基因和原始秘鲁人的血液之中, 正是这些矛盾的性格, 才造就了他作品中鲜活的个性特征。

高更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终生奋斗不息,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创作主张, 曾先后几次毅然离开巴黎, 前往太平洋上的小岛。生活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国, 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他的这些观念植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 又吸收了大洋洲岛国土著居民岩画艺术中的有益成分, 并深受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启发和感染, 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远岛上的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他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 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 遂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 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个人绘画面貌。作品大胆地用明朗的色块与线的组合, 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

还是让现藏于冬宫博物馆的这些作品来说话吧!

《海岸边的女人》这幅画由远及近, 以浅淡的蓝紫色配以橘红的色块表现背景的沙滩和海面, 用一种微弱、平和的对比关系, 营造了平面中无忧无虑的自由感受。橄榄绿的长裙和妇女们棕色的肌肤, 穿插在背景色块之中, 运用近乎垂直的色块的构成, 恰恰衬托出了远岛居民们质朴、直爽的性格特征。尤其是画面左侧, 那个臂挎水果篮的妇女, 直愣愣的站着, 以略带惊奇的目光, 回过头看着那个给小孩喂奶的妇女。第三个则轻松地站立着, 继续着她们平静的谈话。远方的人影也是照旧进行着自己的事情, 互不搅扰、悠然自得。整个画面的气氛非常宁静和含蓄, 人物动作、表情都很深沉, 有难以捉摸的魅力。

《拿果实的姑娘》中, 赤色的沙地、令人激动的金色阳光的斑点、简陋的茅舍、姑娘健美的裸体和稚拙的眼神, 再加上中景里两个席地而坐的女孩子那纯净、无邪的眼神、深色的树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浪漫, 透出些许耐人寻味的神秘气息。

《塔希提风景》中的红色的树叶和女人的精巧的轮廓、宁静的羊群、画中人物看似若无其事、游离不定的目光, 实际上却暗示着无尽的遐想和耐人寻味的深邃含义。单纯的平面性表现手法, 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巧妙对比, 描绘出了如梦幻般的诗意境界。充分展示了颇具东方艺术韵味的单纯之美和装饰性魅力。

《摘果实的男人》、《向日葵》、《谈话》、《塔希提的田园生活》《偶像》等等这些油画, 无不充斥着金黄色的、浅蓝色的、绿色的———真实的远方岛屿的故事。使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远岛居民无尽的爱、质朴的生活方式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而有些作品中还能明显地看到与圣经故事有所关联, 如《婴儿》一画中描绘的情节, 很明显与基督诞生的传说很相似。但更多的还是表现当地居民的现实生活, 以古代宗教故事的题材为载体, 着重强调了远岛居民与当时欧洲大陆文明的显著差别。高更在画完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以后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 这里我的眼睛看得多么真切而且未经校正, 以致一切轻率仓促的痕迹荡然无存, 它们看见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个月, 我一直处在一种难以形容的癫狂状态之中, 昼夜不停地画着这幅画……尽管它有中间调子, 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韦罗内塞式的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这分明是在给我们讲述着他所向往的单纯、宁静、和谐的天堂传说的人生理想和理想破灭后孤独、矛盾的内心感受。

高更的油画色彩明度极高。他试图以明亮的色彩来加深大自然给我们的印象。迫使我们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过于亮丽, 过于动听, 是的, 过于响亮。可以想见, 高更的画笔轻快地在画布上来回游弋, 轻轻的触感描绘出他那朴实、真挚的内心感受, 得心应手, 表里如一。1893年, 在巴黎举办的高更画展的序言里, 有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前往那里, 不是为了用新的题材来使自己的心灵复苏……他不屑于被我们的世俗眼光、偏见和在艺术与生活方面的条条框框, 以及我们的只知道模仿的习惯, 还有令人窒息的风景画。他想找寻自己的圣殿和前行的道路。这也说明了他为什么去到远方, 为的是忘记我们。”

高更本人其实和许多现代艺术家一样, 在给我们讲述有关色彩和阴影间的音乐般的画面, 讲述神话般的和弦。其中蕴含着类似音乐的旋律, 旋律中又容纳了喜悦、灾难、悲伤与希望等等情感的因素。使人不时地联想起色彩斑斓的波斯挂毯;布列塔尼的彩色玻璃画和中世纪教堂里的壁画, 无不笼罩着神性的伟岸光辉。通过这些画作, 高更把他那付诸毕生心血, 追寻得到的天堂乐土的神话, 毫不吝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美术丛译.1980 (2) .

篇4:读《伤寒论》有感

【中图分类号】R 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1- 01

在干休所做老年保健工作多年,我发现,有一种病让老年人很痛苦,就是失眠,口服安眠药只有临时效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部分老年人失眠的同事还大喊大叫,在家的时候搞的四邻不安,住院的时候,整个病房的患者夜间被搅扰无法休息,医生也很头疼,常常束手无策,只能临时给予注射镇静药物姑息解决。

《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7条,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阿胶汤原方及用法:“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两枚 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渣,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方的剂量是汉代的剂量,换算成现代剂量就是:黄连60克、黄芩15克、芍药30克、鸡蛋黄两枚、阿胶45克。前三味药用1000毫升水浸泡30分钟,小火煎取400毫升,放入阿胶烊化,冷却到40度左右,放入鸡蛋黄,搅匀。温服150毫升,其余剂量分两次服,一日服尽。

2009年夏,离休干部张某,88岁。常年患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卧床三年。家属述,期间经常夜晚不入睡并大喊,邻居为止不安。住院期间每晚仍叫声不绝,寝室病友难安。为减少躁动情绪,住院医师经常在晚睡前给予注射5-10毫克安定。患者面部红,舌质红,苔黄厚,脉细数。原方三分之二量,按前法煎服并栀子10克,豆豉6克煎汤代茶饮。过三日,夜间叫喊次数减少,一周后夜间安静睡眠。

2010年春,某一李姓女,55岁,报社编辑,早年与丈夫离婚,无再婚。述十数年来,白天写稿,夜间常彻夜无眠,多方求医服药睡眠无明显改善,长期服用安定片强制入睡。舌尖红,脉细数微弦,偶有口渴。BP:110/62mmg、P:84次/分、心電图偶发房早、实验室检查生化正常,血常规HB:100g/L;胸部X线肺部纹理增强。常饮酒,无吸烟史。按照前述药方和服法,晚睡前口服一次,上床前在洗泡脚时,患者开始呵气连连,双眼皮打架,上床后酣睡,当晚一夜未醒。次日三服后加服小柴胡汤三日。以后几乎至夜晚香睡,失眠再无复发。

顽固失眠多属心肾不交,心肾属手足少阴之脏,少阴为水火之脏,阴阳之本。老年阳虚,火不归元,易出现肾水虚衰不能蒸腾上来滋降心火,而导致心火上炎。心火不能下达温阳肾水。从而出现水火不得既济,心肾不能相交,心烦不寐的症状。方中黄连、黄芩苦泻心火,阿胶、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可补心肾之阴,以“有情补有情”。芍药既可泻火,又酸甘化阴且平肝。

老年阴阳虚衰多属原发。对于青年或中年人来说,如果平素身心操劳,思虑过度,情志不随或房事不节,现代医学所谓神经衰弱,或者饮食不洁、过食伤脾引起泻下伤阴而出现一些心烦躁怒,夜不能得眠之症状。结合四诊见舌尖红,舌苔黄,脉细数等,即可辩证为心肾不交,投以黄连阿胶汤,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2] 清.王紝安《伤寒贯注集》

[3]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作者简介:

篇5:读伤寒论心得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篇6:读伤寒论心得800字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篇7:读《伤寒论》有感

首先呢,从《伤寒论》序给大家谈起。为什么要谈一下这段文字呢?这段文字里边涵盖了很多内容。有些人,只抱一本《伤寒论》,就想要面对所有的疾病。这么想对不对呢?我们从《伤寒论》仲景先生的自序里,来探讨一下,临床上应用《伤寒论》方子的比例问题。

序里这样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也就是说,建安纪年以来,仲景家里有二百多口。由于瘟疫的流行和其他的疾病,加起来,死亡了有三分之二。二百口的三分之二有多少呢?也就是一百二三十口这样。后面的一句是关键的,“伤寒十居其七”。也就是说,因为伤寒死亡的人数有十分之七。按现在的比例来说呢,也就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这个数字和我在临床上应用伤寒论的方子来治疗疾病的比例大致相当。我在临床上用伤寒金匮的方子,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左右,剩下百分之三十左右是用后世的时方,还有后世我跟过的老师的经验方,还有我自己有几张经验方。大概是这么个比例。

仲景当时并没有说,我《伤寒论》能包治百病,他研究的结论是伤寒论能面对临床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病例。关键是,仲景在伤寒论里面给出了法: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里边有咱们医圣谦虚的部分。但是,也证明咱们医圣是一个客观的人。他对疾病的看待,对疾病的理法方药的看待,都是非常客观的。他在这里也没有说,伤寒论能够包治百病。但是呢,并不是说,它不能指导治疗后世临床大部分疾病。他说了,“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句话很重要。就说,我虽然没有给每个病都列出治疗方法,但是,如果你把我《伤寒论》读熟了,你见到疾病也能推知它的原委。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可见这段文字,仲景描述,人体是微妙的、是未知的。虽然从表象上可以推断一下,但是人体毕竟是奥妙无穷的。不是靠一些仪器,靠一些化验单能够解决的。我的观点,我们对人体知之甚少。尽管有了许多现代手段,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人体还是个黑箱子。

大家都知道,临床上,肿瘤很难治。但是,大家并不真正知道,肿瘤究竟有多顽固。

我参加过几个肿瘤患者的火葬仪式,大多数临床医生,即便看过很多活着的,或者死亡的肿瘤患者,但是,很多医生,未见得亲自去火葬场看过肿瘤患者火化的过程,和火化之后的程度。我可以这样讲,在火葬场的焚化炉里,那么高的温度,人体的骨骼烧成白色的灰烬,但是,大家能知道肿瘤是什么样子的吗?

我观察这些肿瘤死亡的病例,在火化场里的情景,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也曾经跟火化工交流过,火化时,骨骼变成灰烬,这个肿瘤表面焦黑色的冒着黑烟。即便在三千度左右的焚化炉里面,出来之后,它依旧是冒着烟,像一个焦一样。而且用火化工使的铲把肿瘤铲开,里边就像牛蹄筋一样,依旧是肉体的组织。可见肿瘤是多么顽固!

当时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对死者的尊重,我们也无法拍照。几次去,我都掏了掏手机,又不好意思去拍这个东西,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吧。

好,这个话题就谈到这儿,接着往下谈。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这话的意思,是描述仲景当时见到普通医生面对患者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当今又何尝不是呢?很多人说,我不用把脉,我拿着化验单就能开中药;也有的人说,我不用这些东西,测一测雌激素,我就能开中药;更有甚者,你别让患者来了,你给我一个片子,发过来,我就把中药给你开了。这种事情,当时仲景就认为是不科学的。就连把脉次数不够五十动都认为不足取的。

在群里呀,也有很多同仁给我发来一张CT片子,或者B超单子,然后就说,宋老师,你赶紧给我出一张治疗什么什么病的秘方吧!我真是苦笑不得,我也没法给出答案,没有中医的四诊资料,没有患者的体型体貌,甚至连性别都没有,你让我怎么处方?真的很难。这个并不是我个人杜撰。

我之所以要把伤寒论序拿出来谈一谈,好多学员学习伤寒论,不爱看前边的,直接给我条文,看看有什么方,我就看,没有方的我就不看了,其实不然。在仲景时代,他白天看病,晚上要在竹片上刻字,他的每一个字都惜墨如金,不会乱刻的。去一个字,嫌少,加一个字,嫌多。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种对先贤敬重的精神。

我有一个同学,在读伤寒论的时候,他每次都要洗手洗脸,洗干净了才看《伤寒论》。他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尊重。在这一点上,我真的不如他。因为我读《伤寒论》读坏了好多本。因此,我建议各位同仁,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抱着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心,对生命,对人体有敬畏之心,来学习医学。而且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正所谓“厚德方能载物”,如果你抱着赚钱的目的来学习中医,我想,即便你赚了再多的钱,也只能是害了更多的命。也并不是说,你当时一治就会损伤了患者的机体,而是损害了患者脏腑的远期功能,缩短了患者的寿命。

我们再回顾《内经》里面讲的一段话。“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篇8:读《诗经》有感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真挚、率直奔放的时代!

瞧, 在河之洲, 雎鸠鸟鸣, 窈窕淑女, 君子划舟, 寤寐思之, 辗转反侧。女子娇美, 男子率真, 思念与爱慕随着小河流水, 流入琴瑟美梦之中。

瞧, 崔嵬之上, 有一位征战在外, 伤怀家人, 仆疾马病的丈夫在沽酒怅饮;丈夫在外, 一位女子“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 为谁装扮呢?在水一方, 伊人却有淡淡的愁怨,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恋人的距离有多远呢?皎洁的月色,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情兮”触动一个男子的思慕之心, 浪漫的情怀穿透古今。

在书里, 借酒抒怀的思念, 女为悦己者容的坚守, 虽近却远的怅惘, 月下相思的浪漫……是如此浓厚和真实, 它让我对那个时代十分向往。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状况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变的是情感;当现代的物质生活、道德标尺环绕着人们时, 我更加怀念远古中华大地上的情的浓烈, 爱的真挚, 思的浪漫, 怀的坦荡。

时已逝, 情犹在!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战争频仍却不失细腻诗意的时代!

《诗经》里有很多描述战争的古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真实地刻画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的决心。

然而, 我更多地被它多情的诗句所吸引。“我徂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士兵的征途漫长, 士兵的归路更迷茫。想想家里“果贏之实, 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 缺乏了男主人的家庭生活何其艰辛。归途中的细雨淋湿了山野, 淋湿了心情。它飘飘洒洒地穿越历史, 淋湿了我的心灵。

《诗经》里写道:“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依依的杨柳, 霏霏的雨雪, 迟迟的行道, 饥渴的征途, 伤悲的心灵化作依依的柳枝, 触佛着我们的内心的是情思。

没有惨烈的战场, 没有尖锐的控诉, 有的是作战的决心, 有的是细腻的描写, 是诗意的悲哀。生活是艰难的, 但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留下的是诗意的细腻。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这是一个女性独立、自尊的时代。

读诗经时, 文中女性痴情、坚忍、自尊、不让的特质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载驰夫人!卫国已破, 哥哥也死, 自己远嫁许国。可她巾帼不让须眉, 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危在旦夕, 她毅然“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许国大夫长途跋涉阻止, 但却不能阻止她救国救家之心。她说:“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大夫君子, 不要对我责备。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 都不如我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她“控于大邦, 谁因谁极”的策略最终救了卫国, 历史证明最终齐桓公派兵助卫, 并赠她鱼轩。何等的智慧, 何等的勇气, 何等的尊严!

还有那个遭到丈夫抛弃的女子。年轻时丈夫抱布贸丝, 痴心一片来定情, 年老时,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当年海誓山盟, 如今抛之脑后。一个遭到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 没有哀哭怜惜之相。最后那句“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几多悲愤, 几多无奈, 但还有几多果断。爱情没有了, 我们就这样完了!何等的决绝。

《诗经》里的女性展现出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现在的我。它让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坚忍、顽强、诗意、自强不息。

穿越了千年留下来的是精神、情感和民族的气节。我们的先人们多情、细腻、自尊、率真, 他们早早地就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

篇9:读《伤寒论》有感

读《伤寒杂病论》之困惑(2)张仲景对温病的治疗

第六条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若被火者…若火熏之…。从这条原文可以看出仲景已经给出了温病的明确定义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但是温病也是太阳病。所以说太阳病包括中风,伤寒,温病,还有风温。所以说后世的温病学派只能是仲景学派的一个小小的分枝。纵然有发展(只是对某类或某个疾病的发展规律认识得更清楚了但对疾病的治疗的意义不大)也只能是分枝,就像后世的金元四大家,或者是今天比较火的火神派等。看着似乎是什么新的学术流派实则不然,每一个学派都是在仲景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都能从伤寒杂病论中找到影子。所以把伤寒和温病同提就是一种错误,把温病同伤寒看得同等重要也就不对了。然而仲景对于温病没有明确的立法,立方。以前也比较认同胡老(胡希恕)的观点!后来也就开始怀疑了,慢慢的又开始否定他的一些观点了!胡老直接就说用白虎加人参汤,似乎很对;再读读,发现仲景对于太阳病的治疗应该是发汗(包括解外和解表),而且仲景的后两个“若”都是误治的。仲景只说了误治会怎么样怎么样!似乎没有给正确的治疗方法,但是想想不合情理啊!不说应该怎么治却说不应该怎么治,有怎样说话的吗?再说了这也不像仲景的风格啊!其它条文他都是先说什什症状,叫什么病,当怎么怎么样,什么汤主之,宜什么什么汤之类的。之后才是误治的后果。这里不但没有立方,而且没有立法。那不是白写了一段吗?有什么意义,所以说这是不可能的。再一读觉得仲景就是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温病,并且提出风温不能发汗,发汗后身就灼热。同时,也提出温病与风温的鉴别。所以说这样的推论似乎也说得通。那么仲景为什么不出方呢?应该出什么方呢?想想是不是因为给的信息太少不能确定具体的方啊!这样一想似乎有理,看伤寒论中有发热,汗出,不恶寒的症状的方多得去了。是不是仲景只想告诉我一种规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论治)?最后要说的是这里与太阳病的提纲相反,一个是恶寒,一个是不恶寒。很是困惑,请教高明!!

篇10:读《伤寒论》有感

夜读隐书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平生志慕白云乡,俯仰人间每自伤。

倦鹤摧颓宁望料,寒龟蹙缩且支床。

力探鸿宝寻奇诀,剩采青精试秘方。

篇11:读《伤寒论》有感

冬夜读史有感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短檠膏涸夜将残,感事怀人兴未阑。

酌酒浅深须自度,围棋成败有傍观。

断粞作饭终年饱,大布裁袍称意宽。

篇12:读“石涛画论”有感

一、法与化

石涛主张有分析的接受前人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绘画规则。有分析的接受古法, 其目的是为了化, 为了艺术上的创新。他认为学习古法为了“借古开今”。作山水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 而陶咏乎我”。所以说:“今人不明乎此, 动则曰, 某家皴点, 可以立脚, 非似某家山水, 不能传久;某家清淡。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 只足娱人。是我为某家役, 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于我何有哉?”两种思想认识的不同, 在如何对待古法便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只在似上下功夫, “识拘于似而不广”, 造成“我为某家役”, 做了泥古不化的奴隶;一是“借墨写天地万物, 而陶咏乎我也”, 做了借古开今的主人。画家之所以被古人“役”, 石涛指出一个原因, 是“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石涛不否认笔墨传统的继承性。他说:“古人虽善一家, 不知临摹皆备;不然何有法度渊源?”前人学习古法, 并不是把精力利用在“临摹皆备”上, 他们是借助古法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否则人人照仿古法, 法度源流岂不中断了。石涛对于当时的拟古主义者下了这样的判语:“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 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

法是由人创立的。他写道:古人未立法之先, 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 便不容今人出古法, 千百年来, 遂使今人不能出一头地也。由于有法必有化, 所以石涛说:“至人无法, 非无法也,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艺术创作能达到“无法而法”, 是法与化统一的最高境界。石涛有段文字形容这景象:“此道见地透脱, 只须放笔直扫, 千岩万壑, 总目一览网址, 所惊电奔云, 屯屯自起。”画家忘记了法实际上仍有法, 只是随心所欲而不逾于矩。这种“无法而法”, 是来自画家“见地透脱”、是“我用我法”的极致表现。石涛有些风格如狂草的山水画、若论章法、笔法, 真不知何意名之, 只能说他在行“我用我法”之道, 开创了清新、亮丽、生动的一代画风。

二、法与生活

绘画的法度既然是绘画的作者所立, 那么, 其根据是什么?石涛的回答是生活。他把山水描写的客观对象名之为生活:他把生活的规律名之为理。他说: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能收蒙养之灵, 而不解生活之神, 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 而不变蒙养之灵, 是有笔无墨也。

石涛所以把笔法与生活联系起来, 是因为笔法在赋形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画家要为万象有殊、变化无穷的自然景物做“饰”, 必须有“尽其灵而足其神”的笔墨法。比如山水画诸多皴化, 石涛说他们是为表现山峦才产生的、丰富的:笔之于皴也, 开生面。山之为形万状, 则其开生面非一端也, 也即今人所说的:艺术创作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物我交融

“予脱胎于山川”是套在写《画谱》专著时, “予脱胎于山川”的阶段。“脱胎”, 本来是道家的语词, 所谓脱去凡胎换仙胎之意, 石涛借用表示画家与山川自然的关系。他写道:

……此予五十年前的石涛, 尚未“脱胎于山川”, 即山川脱胎于石涛, 他仅仅能够揭示山川的形神, 而未能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五十年后的石涛, 进入“脱胎于山川”的阶段, 此进他“搜尽奇峰打草稿”, 可以做到与“山川神遇而迹化”, 物我浑融为一, 主客观统一。在创作上就是自由地典型地再现自然美, 同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这是石涛艺术成熟的标志。

对于山川景物, 石涛既注意到他们的特殊性, 又注意到了他们的共同性。一般人看来, 山和海是截然相异的, 但石涛却观察出了他们的许多相似之处。石涛根据自然景物本身具有的特点, 使他的山水画有意趣, 有意境。他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意境一词, 但他说的“予脱胎于山川”的物我交融, 实在是产生意境的缘由。中国文人画追求意趣、意境, 是形成文人画独树一帜的因素。

四、不似之似

齐梁时期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六法”提出了“应物象形”, 将艺术形象依存于生活的关系作了说明。可是从生活中来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的物象差别在什么地方, 艺术形象的特殊何在?这是谢赫未涉及的理论问题。对此, 石涛的“不似之似”论作了恰当的回答。

这一理论依然被后人所重视。齐白石说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继承石涛思想而加以发挥的。齐白石是从绘画形象与读者的关系方面分析问题。他说, 不似是“欺世”, 太似是“媚世”。应物象形的绘画, 如果让读者连画的什么也看不明白, 这是骗人的艺术, 相反, 如果画得太像了, 那是有意要讨好读者, 只有“似与不似之间”才可贵。经齐白石这一发挥, “不似之似”的理论引起艺术家们的广泛的重视和自觉地在创造之中运用, 也印证了白石老人与石涛在对绘画艺术认知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更正声明

《大众文艺》2011年第5期总第268期, 插页五:四川美术学院2009级研

究生作品:《有人欢喜有鱼悲》《黑城子》《哭泣的胡杨》《对话》《西

递静语》《海森楚鲁》为郝爽作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伤寒论》有感】相关文章:

读伤寒论有感04-14

读伤寒论感想范文05-25

读伤寒论后感04-14

读伤寒论心得体会04-19

伤寒论05-10

《伤寒论》06-05

伤寒论感想05-30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07-14

伤寒和副伤寒属于07-14

伤寒副伤寒防治培训06-28

上一篇:拉萨河之恋诗歌下一篇:在线客服经理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