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防治培训

2024-06-28

伤寒副伤寒防治培训(共11篇)

篇1:伤寒副伤寒防治培训

河东区伤寒副伤寒防治应急处理方案伤寒、副伤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今年5月份以来,我市的局部地区特别是河山区伤寒、副伤寒疫情比往年明显上升,我区已确诊10例输入性副伤寒病例,分布涉及6个街道办事处,9个村居。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的突发疫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伤寒、副伤寒疫情判定标准

1、临床诊断标准(1)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为时1-2周以上。(2)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诊,肝脾肿大。(3)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1)、(2)和(3)可作临床诊断。

2、确诊病例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下列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副伤寒鞭毛抗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3、暴发疫情标准在一个县(区)五天内发生10例(包括10例)以上的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

二、防治工作机构为做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工作,区政府成立伤寒、副伤寒防治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我区内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辖区内的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区卫生部门要加强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协调指导,落实防治措施、疫情调查处理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等工作,并积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要成立由卫生防疫、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由区防疫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研究制定疫情控制方案,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区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确保伤寒、副伤寒防治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区宣传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正确引导~,加强防治伤寒、副伤寒的宣传工作,多做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卫生知识、公益性宣传。要在区报、区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宣传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区工商部门负责市场的治理整顿及对经商人员监测、防病知识宣传与预防服药、消毒措施落实。区教育部门要切实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日常消毒、发热病人监测、饮水饮食卫生工作,确保校内不发生暴发疫情。区爱卫会要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区建设部门要做好垃圾和污水处理、消毒等工作。区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扰乱防治工作开展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疫情控制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早发现。区卫生防疫站要加大对伤寒、副伤寒疫情的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现病人。各级医疗机构重点加强对发热病人的医学检查和观察,要严格按照gb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特征尽早做出诊断。凡不具备实验室检查条件的医疗单位,要将临床诊断病例的相关标本及时送区人民医院或临沂矿务局中心医院确诊。

2、早报告。各级各类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是伤寒、副伤寒的责任疫情报告人。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城镇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向区卫生防疫站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我区已于7月22日在全区实行零病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各医疗单位要安排1名专职统计报告员,每天定时统计、汇总并及时向区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任何医疗卫生机构不得瞒报、缓报、漏报或授意他人瞒报、缓报、漏报疫情。各街道办事处、各村居负责本辖区的疫情报告情况的监督、检查。区卫生防疫站接到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伤寒、副伤寒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对病家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详细观察,了解污染范围和继续传播的可能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区卫生防疫站立即组织消毒知识的培训,加强指导。对疫点进行消毒: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84原液或漂白粉)按1:20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放置2小时消毒。病人污染的器具用0.5%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消毒。病人污染的衣物用0.5%的84消毒液或0.2%的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消毒。被污染的地面、垃圾等用0.5%的过氧乙酸喷洒。住院病人的隔离消毒由医疗机构负责,院外疫点由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进行消毒处理。对密切接触者(病家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参加者等)进行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观察期限以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伤寒23日,副伤寒15日。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症状及体温测量等,医学观察由各村居乡村医生负责,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负责督导检查,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医学观察工作的领导。

3、早隔离。各医疗单位对伤寒、副伤寒病人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所有确诊病人一律到具备收治条件的正规医院实行住院隔离治疗,不得放在门诊处置或院外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周后,粪检2次(间隔2-3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若病人隔离期未满已出院的,由病人所在单位或村居负责病人的隔离工作,由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负责采样并送检,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隔离、采样工作进行督导。医护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4、早治疗。一旦发现伤寒、副伤寒疑似或确诊病人,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要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对病人进行治疗,避免因不正规的治疗而转为慢性带菌者。

(二)加强健康教育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迅速开展预防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群众加强个人卫生和改善环境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让群众知道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主要传播途径,特别是食品加热烧熟的重要性,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品,生食的蔬菜、水果要洗净消毒,剩饭、剩菜、海产品等要烧熟煮透。教育群众一旦有高烧持续不退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接受正规治疗。要让群众知道,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习惯是预防伤寒、副伤寒的最简单、有效、经济的手段。区有线电视台积极配合宣传,区卫生局印刷明白纸发到各家各户。

(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清理粪便、垃圾、污水,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消灭苍蝇孳生地。落实防蝇措施,做好室内外消毒、杀虫工作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迅速降低苍蝇密度。

(四)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区卫生防疫站要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防止伤寒、副伤寒的水源传播。尤其是自备水源的单位,要立即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洁,并及时进行饮水消毒,定时采样送检,发现水源污染要立即封锁或停用被污染的水源,对生活供水系统采取严格消毒措施,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要适当提高加氯量,确保供水安全。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自来水公司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各办事处负责。各自来水公司和自备水源单位要经常检查管道,发现破裂漏水应及时维修。饮用水管理和消毒人员要相对固定,并经业务技术培训。饮水消毒,可按每立方米水加含氯为25%漂白粉8克计算,可按每立方米加漂白粉精片10片计算。区卫生防疫站要定期监督抽查水样测定余氯。对分散式给水的区域,要加强井水、缸水的消毒,防止经水传播。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对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方可排放,严禁污染水源。

(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区卫生防疫站要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突破口,在开展日常卫生监督检查的基础上,迅速组织一次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执法突击检查,采取拉网式检查。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取缔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停业整顿,对可疑食品可暂时封存,暂停其生产和经营,必要时销毁处理。对与疫情发生有关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病原菌检查,发现确诊病例和健康带菌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周后,粪检2次(间隔2-3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凡无有效健康证明的从业人员一律不准上岗执业。

(六)应急性预防服药出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地区,对病家和饮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员、对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连服5天。儿童酌减。预防服药由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组织实施。

篇2:伤寒副伤寒防治培训

2、确诊病例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下列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1)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副伤寒鞭毛抗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3、暴发疫情标准在一个县(区)五天内发生10例(包括10例)以上的伤寒、副伤寒确诊病例。

二、防治工作机构为做好伤寒、副伤寒的防治工作,区政府成立伤寒、副伤寒防治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我区内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辖区内的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区卫生部门要加强伤寒、副伤寒防治工作的协调指导,落实防治措施、疫情调查处理和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等工作,并积极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要成立由卫生防疫、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由区防疫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研究制定疫情控制方案,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区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确保伤寒、副伤寒防治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区宣传部门要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正确引导舆论,加强防治伤寒、副伤寒的宣传工作,多做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卫生知识、公益性宣传。要在区报、区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宣传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区工商部门负责市场的治理整顿及对经商人员监测、防病知识宣传与预防服药、消毒措施落实。区教育部门要切实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日常消毒、发热病人监测、饮水饮食卫生工作,确保校内不发生暴发疫情。区爱卫会要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教育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区建设部门要做好垃圾和污水处理、消毒等工作。区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扰乱防治工作开展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加强疫情控制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早发现。区卫生防疫站要加大对伤寒、副伤寒疫情的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现病人。各级医疗机构重点加强对发热病人的医学检查和观察,要严格按照GB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特征尽早做出诊断。凡不具备实验室检查条件的医疗单位,要将临床诊断病例的相关标本及时送区人民医院或临沂矿务局中心医院确诊。

3、早隔离。各医疗单位对伤寒、副伤寒病人及时采取规范治疗措施,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所有确诊病人一律到具备收治条件的正规医院实行住院隔离治疗,不得放在门诊处置或院外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1周后,粪检2次(间隔2-3天)阴性,方可解除隔离。若病人隔离期未满已出院的,由病人所在单位或村居负责病人的隔离工作,由各街道办事处卫生院负责采样并送检,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隔离、采样工作进行督导。医护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

4、早治疗。一旦发现伤寒、副伤寒疑似或确诊病人,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要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对病人进行治疗,避免因不正规的治疗而转为慢性带菌者。

(六)应急性预防服药出现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地区,对病家和饮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员、对现症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连服5天。儿童酌减。预防服药由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组织实施。

篇3:仔猪副伤寒防治

1 发病原因

导致猪副伤寒的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健康猪的肠道内及其粪便中常含有这些病原菌。当猪抵抗力下降时, 这些病菌就在体内大量繁殖并引起发病。猪营养不良、管理不善、受凉、患其他传染病 (如猪瘟等) 时都可诱发本病。带菌者的普遍存在, 成为本病在猪群中流行的重要原因。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因猪的抵抗力及感染病菌的数量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潜伏期为2 d或数周。猪副伤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某些地区急性较多, 大部分地区为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病例的体温为41~42℃, 其精神不振, 不食, 喜钻垫草, 耳根、胸前和腹下有紫红色斑点, 下痢, 粪带血。初期死亡猪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最急性的在发病24 h内死亡, 多数病猪病程为2~4 d。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体温40.5~41.5℃, 其被毛粗糙, 食欲不振, 上下眼睑粘连, 下痢, 粪恶臭, 消瘦, 最后衰竭而死, 不死的成为僵猪。

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病例有时可见肺炎变化, 有时患猪皮肤出现猪痘样的溃疡和湿疹。

3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脾肿大, 呈暗蓝色, 触之如橡皮, 肿大主要发生于中部的1/3, 其边缘钝圆, 最急性病例脾脏充血、肿大。病例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 肝、肾肿大, 充血和出血, 肝有较多的坏死灶, 心外膜和肺出血, 全身浆膜、黏膜有出血点, 肠胃黏膜出血。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胃黏膜, 特别是胃底部黏膜呈红色。病猪出现坏死性肠炎, 其盲肠、结肠及回肠的肠壁增厚, 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样假膜, 剥开假膜, 见红色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有灰黄色坏死点, 肺有出血点。

4 诊断

本病主要见于6月龄以下猪, 一般为散发, 遇饲养管理不良、猪抵抗力下降时才发生地方性流行。剖检急性病例见脾肿大, 尤其是脾中部的1/3肿大, 脾呈暗蓝色, 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及亚急性和慢性病例见盲肠、结肠或回肠有坏死性肠炎, 肠壁增厚时, 即可作出诊断。

5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供给猪只足够的维生素和高蛋白饲料是降低此病流行的有效措施。常发本病地区的母猪在怀孕70~80 d时进行猪副伤寒菌苗接种, 仔猪出生后20~25d用此苗接种可减少感染机会。猪发病时应进行隔离治疗, 圈舍消毒, 粪便作堆积发酵处理, 垫草应烧毁, 死亡病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6 治疗

篇4: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一、病因

仔猪副伤寒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排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在垫草中可存活8~20周,在10%~19%食盐腌肉中能生存75天以上。

二、临床症状

1. 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精神不振,厌食,体温升高达41℃以上,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死亡。病程1~4天不等。

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本病的常见病型,感染后症状较轻,病猪体温升高,逐渐消瘦,生长停滞,贫血,眼结膜炎或有脓性眼眵。长期腹泻,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水样粪,混有大量坏死组织碎片或纤维素性分泌物。后躯黏有灰褐色粪,被毛粗乱,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腹泻时发时停,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三、预防

1. 预防接种。用仔猪副伤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圈舍消毒。用3%来苏儿、福尔马林等杀毒效果明显。

3. 饲养管理。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严防病原传入,并注意平时饮水、饲料卫生。

四、治疗

1. 痢特灵(呋喃唑酮),每天0.3~0.5克,分3次内服,连服5天。

2. 土霉素,80~100毫克/千克體重,每天3次口服,连用3天。

3. 庆大霉素,2毫克/千克体重,每天注射3次,5天为一疗程。

4. 中药。针对单纯的慢性型副伤寒,可用黄连、车前草、白头翁、黄柏、甘草、马齿苋各20克,煎水灌服,连用3~5天。

篇5:伤寒、副伤寒的预防知识

一、什么是伤寒及副伤寒?

伤寒及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畏寒、食欲不振等特点,病情经过比较复杂、病程较长,副伤寒症状较伤寒为轻。

二、伤寒及副伤寒是怎么传播的?

1、经水传播:水在传播本病中之所以起主要作用,因为:(1)水极易受到伤寒杆菌的污染,例如洗涤病人的衣裤、粪便污染河道等。(2)伤寒杆菌在水中存活的时间较长(一般)都在2—3周左右。(3)人们多有饮用生水漱口,洗刷食具等习惯,受污染机会较高。

2、食物传播:食物可通过含有伤寒杆菌的水,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或苍蝇叮爬而受到污染。

3、经苍蝇传播:伤寒杆菌可以在苍蝇体表被机械地携带等原因,所以,苍蝇也是传播伤寒的媒介。

4、生活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手的污染引起的。直接接触病人和带菌者,或间接接触被他们污染的物品,都可使手受到污染,再用此手取食品吃,就可能得病。

三、怎样预防伤寒及副伤寒?

1、做好水源保护,讲究饮水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

2、搞好粪便管理,特别是病人粪便要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

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餐具必须消毒,生熟炊具要分开,要防蝇灭蝇。

4、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削皮,剥壳。

5、保护易感人群,在伤寒流行地区开展伤寒疫苗预防接种,从而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

篇6:伤寒副伤寒防治培训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言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自从发现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以来,本病不论在临床或病原学方面均有很大进展,总发病率在趋向下降。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指导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发病均具有实际意义。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在伤寒、副伤寒防治方面的成果,并使之在有关条目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复、翁心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原则(包括临床诊断标准与确诊标准)、诊断标准和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和农村各级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定义

伤寒(typhoid)、副伤寒(Paratyphoid)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诊断原则

伤寒、副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诊断标准

4.1 临床诊断标准

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4.1.1、4.1.2和4.1.3可作临床诊断。

4.1.1 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C)为时1~2周以上。

4.1.2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4.1.3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4.2 确诊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2.1 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2.2 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伤寒或副伤寒鞭毛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预防原则

伤寒、副伤寒是消化道传染病,预防重点是加强饮水、饮食卫生和粪便管理,防蝇、灭蝇,消灭苍蝇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教,提高群众卫生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

5.1 控制传染源

5.1.1 及时发现病人和带菌者,给予肠道隔离。大小便等排泄物用等量20%漂白粉澄清液混合2h,便器用3%漂白粉浸泡1h,食具可煮沸消毒。患者停用抗菌治疗后1周,每周作尿、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5.1.2 保育员、饮食业人员应定期作粪培养及Vi抗体检测。慢性带菌者不应从事上述工作。

5.1.3 对密切接触者应行医学观察,从停止接触起算,至少三周。

5.2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饮水卫生,保护水源,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措施的重点。

5.3 保护易感者

5.3.1 流行区居民以及流行区旅行者、清洁工人、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带菌者家属等为主动免疫对象。国内所用者为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死菌苗,皮下注射3次,间隔7日,接种后2~3周可产生免疫力,以后每年加强一次。严重心脏病、肾脏病、高血压、活动性结核、发热者及孕妇均属禁忌。

5.3.2 口服减毒菌苗在试用中,其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治疗原则

病原治疗为关键,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常用者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但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忌用。后者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但对不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菌素过敏者,氯霉素仍然可作为选用的药物,但应注意其应用指征与副作用。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并发肠穿孔时宜及早手术治疗〔见附录C(提示的附录)]。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实验诊断方法

A1 病原学诊断方法

A1.1 细菌培养

A1.1.1 标本收集

按不同病期采集不同种类的标本。

A1.1.1.1 血标本宜在病程的第1~2周采集,但只要发热未退,两周以后仍可获得阳性结果,采血量不少于5~10mL,已用氯霉素者取血凝块作培养。

A1.1.1.2 骨髓培养宜在病程的第1~2周送检。

A1.1.1.3 粪便标本宜在病程的第3~4周送检。

A1.1.1.4 尿标本宜在病程的第3~4周送检,阳性率较低,采集时应避免粪便污染。A1.1.1.5 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

A1.1.2 培养

血液和骨髓穿刺液先进行增菌培养,粪、尿(沉渣)可直接接种于鉴别培养基,经37℃24h培养后挑选可疑菌落,进一步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A1.1.3 鉴定

A1.1.3.1 菌落形态:在普通培养基上伤寒杆菌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表面光

滑的菌落,菌落边缘整齐。

A1.1.3.2 形态染色:伤寒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属沙门氏菌属D组,无芽胞、无荚膜、有动力,为周身鞭毛菌,有菌毛。

A1.1.3.3 生化反应:不分解乳糖、蔗糖及鼠李糖,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赖氨酸脱羧酶阳性,谷氨酸脱羧酶阴性,甲基红试验阳性。副伤寒杆菌形态与伤寒杆菌相似,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A2 血清学诊断方法

伤寒的经典血清学诊断方法是肥达氏反应(试管法),目前已采用微量凝集试验。A2.1 原理

用标准伤寒、副伤寒甲、乙、丙菌液与稀释的待测血清反应,根据凝集效价判断待测血清中有无抗伤寒杆菌的抗体。与传统肥达氏反应不同,此试验在微量血凝反应板上操作。A2.2 试剂

取伤寒O、H诊断菌液(70亿菌/mL),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亿菌/mL。为便于观察,每10mL此种稀释菌液中加入石炭酸复红(抗酸染色用染液)10μL,或加20.0g/L美蓝溶液50μL。

A2.3 操作

A2.3.1 于血凝反应板孔内稀释待测血清,用每滴25μL的校正滴管滴加生理盐水9滴于孔内,再加待测血清1滴混匀(1∶10稀释)。

A2.3.2 于8×12孔U型孔血凝反应板上操作,每份待测血清用5排孔,分别标以O、H、甲、乙、丙,每排自第二孔开始每孔注加生理盐水25μL至第8孔。

A2.3.3 吸取1:10稀释待测血清,分别滴入各排第1、2孔中各1滴(25μL),用稀释棒从第2孔开始作双倍连续稀释至第7孔,第8孔不加血清,留作菌液对照。

每批试验可用伤寒、副伤寒诊断血清作阳性对照,同法稀释。

A2.3.4 各排分别滴入相应的染色菌液,每孔1滴(25μL),此时各孔液体总量为50μL,第1~7孔血清最终稀释度为1∶20~1∶1280。

A2.3.5 于混匀器上混匀1min,血凝反应板加盖,37℃6h后观察结果。

A2.4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表现为液体澄清,有红色或蓝色细颗粒,均匀平摊于整个孔底;阴性表现为蓝或红色菌体集中一点,沉积于孔底,与菌液对照相同。以出现50%(2+)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的倒数为待检血清滴度。

A2.5 参考值

与传统肥达氏反应相同,即在一般情况下,O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才有诊断价值。但在高发区,许多正常人因既往感染亦可有较高滴度,此时最好首先检查当地人群免疫水平,确定正常值。如双份血清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更有意义。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伤寒、副伤寒的预防

B1 监测

B1.1 全面系统地收集地理、地貌、气象、经济、文化、交通、人群流动、风俗习惯等一般资料。

B1.2 收集、整理并分析人口、疾病、死因、伤寒免疫接种状态、人群免疫水平等基础资料。

B1.3 及时掌握历年疫情资料,分析疫情发生的时间、空间、人间分布规律及三者的相互影响和动态趋势。

B1.4 发热病人监测:在流行早期,对原因不明的发热3天以上的病人和伤寒疑似病人进行登记,采集血或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以期早期发现伤寒病人。

B1.5 重点人群监测:重点人群包括:密切接触者、渔民、船民、学生、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粪管人员、清洁工人等,重点人员以病原菌培养检验为主,必要时结合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监测。

B1.6 带菌者监测:伤寒恢复期病人,在病后1个月和3个月,各粪检3次,每次间隔1~2天,以及时发现带菌者;历年的伤寒病人,可定期进行带菌检查,每年粪检3次,以便发现慢性带菌者。

B1.7 病原学监测:监测点内伤寒病原菌作噬菌体分型、质粒分析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其动态变化。

B1.8 水源监测:对疫点周围及有关的水源应重点监测;对其他易受污染的水源应加强监测。

B1.9 食品、粪便和苍蝇监测。

B1.10 防疫措施效果评价:在伤寒监测点内可以对水改、粪管等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他防疫措施作出科学的评价。

B2 经常性的预防措施

B2.1 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

B2.2 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和污水处理

B2.3 做好粪便管理和污物处理

B2.4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B2.5 灭蝇

B2.6 加强渔民、船民及流动人口管理

B2.7 带菌者的管理

B2.8 预防接种

目前使用的伤寒及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每毫升含有伤寒杆菌5亿和副伤寒甲、乙杆菌各2.5亿。初免接种皮下注射3次,成人剂量分别为0.5、1.0、1.0mL,1~6岁儿童分别为0.2、0.3、0.3mL,7~14岁儿童分别为0.3、0.5、0.5mL,每次间隔7~10天,免疫期限为一年。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连续3年,成人剂量为1.0mL,1~6岁儿童0.3mL,7~14岁儿童为0.5mL。使用本菌苗必须做到全程足量,否则影响免疫效果。

伤寒Vi多糖菌苗(单价,不包括副伤寒甲、乙)已试制成功,保护率为70%左右,反应轻微。成人剂量0.5mL(含多糖菌苗30μg),前臂外侧肌注,一年一次。

B3 发生疫情时的措施

B3.1 一般疫情处理

B3.1.1 作好疫情报告

B3.1.2 流行病学调查

B3.1.3 隔离治疗病人所有伤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

B3.1.4 疫点消毒处理

B3.1.5 医学观察

B3.2 爆发疫情处理

B3.2.1 核实疫情报告,确定是否爆发。

B3.2.2 了解爆发病例的分布特征。

B3.2.3 查明爆发原因,落实控制爆发的措施。

B3.2.3.1 成立临时防治领导小组。

B3.2.3.2 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伤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做好预防。B3.2.3.3 医院难以收治病人时,应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就地隔离病人。

B3.2.3.4 全面开展饮用水消毒与管理。

B3.2.3.5 对病家和临时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食具、衣物、用品等实施随时消毒,病人的粪、尿排泄物要严格消毒。

B3.2.3.6 作好饮食行业、食品摊点的卫生管理。

B3.2.3.7 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B3.2.3.8 对疫情爆发地区及其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伤寒、副伤寒的治疗

C1 病原学治疗

C1.1 伤寒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

C1.1.1 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

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a)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活性高;

b)细菌对其产生突变耐药的发生率低;

c)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中药物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

d)大多品种系口服制剂,使用方便;

e)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C1.1.1.1 氧氟沙星

C1.1.1.1.1 剂量:300mg BID口服或200mg Q8~12H静滴。

C1.1.1.1.2 疗程:14天。

C1.1.1.2 环丙沙星

C1.1.1.2.1 剂量:500mg BID或Q8H,口服或静滴。

C1.1.1.2.2 疗程:14天。

C1.1.2 头孢菌素类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

C1.1.2.1 头孢曲松

C1.1.2.1.1 剂量:成人1gQ12H,儿童100mg/(kg·d)。

C1.1.2.1.2 疗程:14天。

C1.1.2.2 头孢噻肟

C1.1.2.2.1 剂量:成人1~2g Q8~12H,儿童100~150mg/(kg·d)。

C1.1.2.2.2 疗程:14天。

C1.1.3 氯霉素

C1.1.3.1 剂量:25mg/(kg·d),分2~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体温正常后,剂量减半。C1.1.3.2 疗程:两周。

C1.1.3.3 注意事项:

a)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

b)注意毒副作用,经常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2.5×109/L时停药。

C1.1.4 氨苄(或阿莫)西林

C1.1.4.1 剂量:成人2~6g/d,儿童100~150mg/(kg·d),分3~4次口服或静脉滴注。阿莫西林成人2~4g/d,分3~4次口服。

C1.1.4.2 疗程:14天。

C1.1.4.3 注意事项:

a)本药效果不太理想,故疗程宜长,以减少复发及排菌。

b)一旦出现药疹,应及时停药。

C1.1.5 复方新诺明

C1.1.5.1 剂量:成人2片(每片含SMZ 400mg,TMP 80mg)BID,儿童SMZ 40~50mg/(kg·d),TMP10mg/(kg·d),BID。

C1.1.5.2 疗程:14天。

C1.2 带菌者的治疗

C1.2.1 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

C1.2.1.1 剂量:成人氨苄西林4~6g/d或阿莫西林6g/d加丙磺舒2g/d,分3~4次口服。C1.2.1.2 疗程:6周。

C1.2.2 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C1.2.2.1 剂量:氧氟沙星300mg BID,环丙沙星500~750mg BID口服。

C1.2.2.2 疗程:6周。

C2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

C2.1 卧床休息。

C2.2 补充足量水分和电解质。

C2.3 高热时降温处理。

C2.4 饮食:少渣软食,少量多餐,提供足够的热卡与维生素,腹胀、腹泻时忌食豆、奶制品。

C2.5 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皮肤清洁。

C2.6 保持大便通畅。

C2.7 腹胀、腹泻对症处理。

C2.8 预防褥疮。

C2.9 高热伴有神经症状、应用抗生素出现药疹或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性心肌炎,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在有效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C2.10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篇7:副伤寒的预防和并发症

副伤寒的预防

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1、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蛎、蛏子等海产品。毛蚶

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

副伤寒的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治疗上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预后与患者的情况、毒血征程度、年龄、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病菌的毒力;治疗早晚、治疗方法;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有密切关系。在抗菌药物问世以前,伤寒的病死率约为20%,大都死于严重的毒血症、营养不良、肺炎、肠出血及肠穿孔。自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来,病死率明显下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治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消失,血、尿、粪培养阴性。

2.好转:疗程结束,症状体征改善,培养阳性。

篇8:家兔副伤寒防治

沙门氏杆菌为动物体内的常在细菌,当兔营养不良,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如笼舍潮湿、拥挤,气候突变等会使兔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引起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引起传染,不同品种及年龄的兔都易发生本病,以幼龄兔和怀孕母兔易感,其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初生仔兔也有在4~5日龄发病的。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般气候剧变的季节多发。

1 症状

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

1.1 最急性型

病兔常无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

1.2 急性型

病兔体温达40~41.5℃,食欲废绝,拱背、呆立、精神沉郁、呼吸困难,便秘,随即排软粪或水样稀粪。患病孕兔阴道内排脓样黏液,患病24 h内死亡,其死亡率高。

1.3 亚急性和慢性型

为本病的多见病型。病兔精神沉郁、体温40.2~41℃,不食或食欲减退,呼吸急促、咳嗽、流清涕,粪球干硬、无光泽,随后腹泻。有些病例腹部膨胀。患病孕兔阴道内有暗红色或脓样黏液流出,并常于流产后死亡,流产后康复的则不能怀孕产仔。本型病程一般为2~4 d,有的达7 d左右。

2 病理剖检

病变因病程长短而异。急性死亡病例循环系统损伤严重,许多器官的浆膜和黏膜充血或出血,胸腔和腹腔内有较多的血样液体。亚急性和慢性病例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肺水肿、出血,胸膜、腹膜有较多的小出血点,胸及腹腔内有透明的淡红色液体,肝瘀血、肿大。胆囊肿大,肾肿大,似汤圆样。脾脏充血、肿大,呈蓝紫色,肠系膜淋巴结及下颌淋巴结增大和水肿。部分病例的肠黏膜充血和出血,肠黏膜下层常见水肿或溃疡,有些病例见蚓突及数量不等的小结节。病母兔子宫肿大,子宫壁增厚,伴有化脓性子宫炎,其子宫呈乌黑色。部分病例子宫黏膜有溃疡。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细菌学检查和进行血清学鉴定。

4 预防

搞好饲养管理是防止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注意饲料的营养是杜绝此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消灭兔舍内的老鼠、苍蝇,防止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垫草。病兔进行隔离治疗或淘汰处理。购进的种兔要隔离观察一月才能合群。兔舍及用具要彻底消毒。

5 治疗

篇9:肉鸽副伤寒病的防治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畜牧兽医站 江苏 无锡 214187

【摘 要】本文以一起肉鸽副伤寒病的防治为例,介绍了肉鸽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药理实验及其治疗措施,以期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肉鸽;副伤寒病;防治

本镇杨市社区端某某饲养种肉鸽5000对,2012年9月15日,15~60日龄的鸽发病,陆续死亡,死亡率28%,笔者于当日下午赶赴现场。

1 临床症状

病鸽精神委顿,羽毛蓬乱,两翼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不愿运动,目光呆滞,食欲減少,厌食,停食,个别病鸽有轻微的神经症状,肢关节呈跛行症状,60%病鸽出现软嗉病状,腹泻,排稀如糨糊状粪便,粪便呈绿色,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周围,影响排便。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病鸽发生尖锐的叫声,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亡。3周龄以下病鸽死亡率为80%,3周以上病鸽死亡率为20%。

2 病理变化

肝肿大、充血或有条纹状出血,其他器官充血,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有坏死灶或结节,有些病例有心外膜炎,肝或有点状出血及坏死点,胆囊肿大,脾肿大,肾充血或贫血,输尿管充满尿酸盐而扩张,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还混有血液、肠壁增厚症状,常有腹膜炎。以肝的病变最为常见,其次为肺、心、肌胃及盲肠的病变,肺可见有灰黄色结节和灰色肝病。

3 实验室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取肝组织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大小中等、两端钝圆、无芽孢、红色阴性杆菌。取肝、脾脏、心、血、肾、关节液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和血液琼脂平板上,经37℃培养24h,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生长出大量圆形、稍隆起、无色、半透明的菌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长出边缘整齐、湿润、凸起、有光泽、灰白色、直径约为1.5mm的菌落。挑取部分细菌接种于三糖铁琼脂斜面及底部穿刺,经37℃恒温培养24h后,可见在斜面上生长的菌落为白色,穿刺线上的菌落为黄色,穿刺线底部呈烟雾状黑色,琼脂斜面仍为红色。

4 药敏试验

以无菌操作方法用棉拭子蘸取肉汤培养液均匀涂布于普通琼脂平板,于室温干燥5min后放置、按压药敏纸片,置37℃恒温箱培养24h,测量其抑菌圈直径。其结果为此菌对环丙沙星、畜禽白病清、恩诺沙星敏感;红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氟哌酸、四环素、庆大霉素、土霉素、金霉素对此菌无抑制作用。

5 治疗

畜禽白病清100g,加水1000kg,给鸽饮用,连续5~7d;对个别病鸽肌内注射20%磺胺嘧啶钠(针剂),每羽0.5~1.5ml,连用5d,病情得到控制,治愈率80%。

6 体会

(1)鸽笼舍、周围环境定期消毒,禁止外来人员参观;(2)注意气候变化,保持良好的通风、湿度、温度;(3)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4)种蛋消毒后再孵化,淘汰病鸽。(5)注意鸽饮食、精神状况、粪便等,定期使用防治药品;6)长期做好灭鼠工作;(7)病死鸽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食。(8)病死鸽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10:伤寒教案

教学内容:伤寒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了解伤寒的发病原理及传播途径。

2、知道怎样预防治伤寒。

教学重、难点:伤寒发病原理、怎样预防。教学过程:

一、伤寒的概念: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应予“严格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二、疾病分型

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三、发病原因

伤寒杆菌由口而入感染,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四、伤寒的传播途径

伤寒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而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污染的水和食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五、怎样预防

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目前使用的有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篇11: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么多内容,当太阳病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新的症状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的,我们通通的把它叫做“变证”。

而张仲景把“变证”中的,因为多次误治以后所造成病情复杂化的这种“变证”叫做“坏病”。变证也好,坏病也好,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在脏,或在腑,变化多端、错综复杂。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的治疗原则,这十二个字也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精神在文字的表述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大家,能够背会这12个字,能够领会它的精神。

“太阳病篇”随后列了或热、或寒、或虚、或实种种变证,这些变证的治疗,为我们临床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药,所以太阳病篇的这个变证的内容,有许多方子是我们在治疗杂病中经常运用的,你比方说,桂枝甘草汤我们就经常用于治疗心阳虚的心慌心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我们常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而辩证属于心阳不足的。治疗脾虚的那几个方子,象厚姜半甘参汤、小建中汤,这在临床上都非常常用。厚姜半甘参汤治疗腹胀满,小建中汤或者是治疗腹痛、或者是治疗心中悸而烦,在临床都非常常用。

治疗水气病的苓桂术甘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在临床上更常用。治疗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不怎么常用,但是治疗肾阳虚,而阳虚水泛的真武汤确是非常常用的一张方子。治疗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它治疗脉结代,心中悸,那更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个最古老的方子,而且用起来还是有效的。所以太阳病篇的变证的这些内容也是临床经常用到的内容,我们应当很好的掌握它。

邪入阳明,从阳明病的角度来看,它也有两大类,一类呢是邪偏于浅表的,我们把它叫做阳明热证,前世医家也有人把它叫做阳明经证。这里的经证也罢,热证也罢,主要是指胃热弥漫的白虎汤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但是在《伤寒论》的原文中,阳明的热证是怎么来的呢?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所造成的。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的221条,首先出现了余热留扰胸膈的栀子豉汤证,所以后世医家把阳明经热误下,余热留扰胸膈出现心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饥而不欲食的这个证候,叫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热在胸膈。尽管有的医家说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但是因为阳明经脉行于头面、胸腹,胸中也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所以我们把热在上焦的证候,说它是阳明热证,也没什么大的错误。上焦有热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中焦有热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而中焦有热的证候重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所以我们在讲白虎加人参汤证时,用了比较多时间来分析它身大热的问题、汗大出的问题,特别是口大渴的问题,还有脉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它还有热盛耗气,气不固表,还有大汗出,腠理开泄,经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而兼见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的虚象,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益气生津。而白虎加人参汤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外感热病的病程中,还是治疗杂病,都有很多使用的机会。阳明经热误下之后,伤了下焦阴液,而余热和水结于下焦,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这就是“阳明病篇”热证热在下焦的一个证候。它的临床表现有心烦不得眠,有小便不利、有渴欲饮水,治疗用猪苓汤,来清热利尿育阴。所以阳明热证上焦的清宣法、中焦的折热法、下焦的清利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热证上、中、下三焦不同热证提供了思路,提供了方法,提供了方药,这是我们特别值得学习的。

当阳明燥热、阳明糟粕相结以后就形成了阳明的实证。就阳明实证来说,阳明腑实证是主要的,构成阳明腑实证的基本证候特点有两类,一类是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一类是腹部实证的临床表现,这两种证候同时具备,我们才可以把它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类证候,阳明毒热内盛的证候,那我们只能用清法,只能把它看成是阳明热证而不能把它看成是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二组证候,也就是说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没有全身的热盛的症状,那它不是外感病,不是阳明病,只是杂病,是杂病中的腹满的实证,当然杂病中腹满的实证可以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治疗,但不能把它叫做阳明病,只能把它叫做承气汤的适应证之一。既然阳明俯实证是由全身独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证候叠加而成的,这就便于我们选择在什么情况下用调胃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小承气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汤。如果以毒热内盛为主的,我们用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重在泻热;如果以腹部的实证表现为主的,我们用小承气汤,小承气汤重在通腑,重在导滞;如果毒热内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者都重的,那自然是用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腑。阳明实证还涉及到脾约证,那是由于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不能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医家把它叫作“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时出现津液偏盛、小便数多、大肠湿润、大便干燥,这就叫脾约,治疗用麻子仁丸,起润下的作用。因为麻子仁丸是为了通便,所以他以小承气汤为底方,二仁一芍小承气,它是润肠通便的一张方子。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由于热盛伤津,也由于治疗时或用了发汗,或者用了利尿等等药伤了津液,津亏。这时大便干结,病人想解大便的时候,大便阻结在肛门那个地方排不出,这叫津亏便结证。张仲景采取了蜜煎方来导便,来通便,或者用猪胆汁来灌肠,导便法和灌肠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有文字记载的应当属《伤寒论》了。

阳明实证,上面我们谈到的腑实证也罢,脾约证也罢,津亏便结也罢,病都在气分,阳明腑实证也有病在血分的,那是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而形成的阳明蓄血证,由于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还有喜忘,注意他的精神证状,应当和太阳蓄血证的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相区别。由于血热互结,大便虽然干燥,其色必黑,反易解。“黑”提示了有瘀血,“反易解”,因为毕竟是瘀热互结,瘀血是阴性物质,它有濡润肠道的作用,所以它容易解出来,对于这种证候,《伤寒论》虽然提出了用抵当汤来治疗,那我们临床上应当是一个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来决定,不一定用抵当汤,因为这像一个上消化道慢性出血的病人,没准儿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用凉血、止血、润便的方药来治疗,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至于阳明的变证,主要是指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和,湿热互结,湿不得泻,出现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就出现了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湿热互结于体内,阻遏了气机,影响了肝胆疏泄;或者迫使脾之本色外露而出现了发黄,这就是阳明湿热发黄证。这种发黄证热是大于湿的,热为阳邪、湿为阴邪,当热大于湿的这种湿热发黄证显然应当归属于阳热证的范畴。所以把他叫做阳明湿热发黄。一般情况下,治疗这种证候用茵陈蒿汤,茵、栀、黄三个药连续用、同时用。可是当湿热未退、黄疸未退、而中气已经有不足的时候,这该怎么办?改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退黄,又兼有保护中气;而湿热发黄的病程中,他有感冒,而治疗湿热发黄又不能够间断,这个时候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热、利湿、退黄兼于解表。阳明病的主要内容就这么多。

少阳病,从病位来说,它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腑和手少阳三焦腑,少阳的阳气虽然是比较弱小,不亢不烈,但是它对全身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少阳胆腑主疏泄,藏精之,寄相火,主决断,它对人的情绪的调节、心情的调节,它的胆汁的排泄和贮藏的正常功能,对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手少阳三焦腑作为一个水火气机的通道,作为一个气化的场所,作为一个能量代谢的场所,它对太阳阳气的疏布,有着调节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曾经说过“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因此,足少阳胆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足少阳胆腑经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胆也罢,三焦也罢,他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

如果说太阳主表,阳明主里的话,少阳它既不主表,也不主里。但是和主表、主里都有关系,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特殊的功能称作“少阳主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就是“不表不里、非表非里”,但是它绝不是一半表、一半里,更不是表里之间的夹层、表里之间的夹界,所以我们说,如果理解不好“半表半里”这个词的话,不如你就干脆理解成少阳主枢。少阳枢机的畅达,能使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气机畅达,表里内外的气机畅达。还有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和心胆相连,这就沟通了心胆相关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少阳病常兼有太阳不和,兼有阳明不和,兼有太阴不和,兼有精神神志不宁。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一个轻微兼证的话,用小柴胡汤这一个方子就可以了。如果它的兼证特别明显的话,那就需要加减了,所以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配合桂枝汤,那就是和解少阳,兼于解表,配合半个承气汤,那就是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清里,配合甘草干姜汤,那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补太阴,当然这个方子里,也有生津止渴的天花粉,而那个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那就是针对少阳不和、心胆不宁,出现胸闷烦惊的证候的。你看这几个加减方,或者涉及到太阳,或者涉及到阳明,或者涉及到太阴,或者涉及到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这正体现了少阳病作为一个枢机,它表里内外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我们说少阳病有四大特点:经腑同病的特点;容易气郁,容易化火的特点;容易兼夹太阳、阳明、太阴不和的特点;容易化痰、生饮、生水的特点。这是我们在治疗少阳病的过程中,都应当特别注意的。

在少阳病的后面附了一个热入血室证,其实热入血室证不是少阳病,而是妇女在月经期患外感,或者月经刚断患外感,这个外感可以是太阳病,可以是阳明病。然后血室空虚,邪气趁虚内入血室化热,和水相结,由于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瘀热结于胞宫,它就反馈性的影响了肝胆疏泄的失调。影响了肝经疏泄失调的可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并且出现瘀热上扰、肝不藏魂的暮则谵语,仲景用刺期门穴的方法来泄肝经之瘀热。如果血热结于胞宫,影响少阳经气不利的,那可能就出现了寒热交错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仲景用小柴胡汤。好了,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热,又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我们再总结一下小柴胡汤治疗发热。往来寒热、头疼发热、呕吐而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还有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

但是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错如疟状,我们必须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的药,丹皮、赤芍、茜草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比较好的疗效。因为小柴胡汤毕竟是治疗气分的一个方,既然病入血分,所以一定要加入血分药。少阳病就这么多内容。

至于太阳病,非常清楚,它是一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升降紊乱的证候,这是它的主要症候——脏虚寒证。治疗呢?用四逆倍,它包括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来温中散寒、止泻。太阴病下利的主要特征是“自利不渴、大便稀溏”,这点我们必须掌握,当然太阳经脉受邪,出现腹满时痛或者大实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如果太阳经气血失和,进一步发展成气滞血瘀,那我们就用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和里缓积、兼以化瘀止痛。如果是气血两虚,腹部经脉失养出现的腹中拘急疼痛,那就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理缓急。而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这三个方都是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的,虚的加饴糖,实的加大黄。所以要学会这三张方子治疗腹满、腹痛的临实用。这三个方子治疗的证候,不在脾脏,而在脾经,这要区别清楚了。

关于少阴病,病变的部位涉及到心、肾,从总体情况来看,它是以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证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所以病变涉及到心、肾那就出现了人体根本之气的动摇,所以少阴病应当说是比较重的。因为心主火,肾主水,而肾中又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就少阴本证、少阴脏证来说,它就可能出现寒化和热化两大类。当素体少阴阳虚而阴盛的时候,外邪从阴化寒就出现了少阴的寒化症,少阴寒化证我们主要讲了阳衰阴盛的四逆汤证,阴盛格阳的通脉四逆汤证,阴盛戴阳的白通汤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和阳虚身痛的附子汤证。当然在我们的讲义上,把胃寒剧吐的吴茱萸汤证,把肾气虚,关门不固,脾气虚不能摄血而出现了下利滑脱,大便脓血的桃化汤证,都属于少阴寒化证中。但是我说这两个方证不是典型的少阴寒化证,象吴茱萸汤证可以把它看作是少阴病的类证;而桃花汤证呢,勉强可以说那是肾气虚、脾阳虚的一个证候,勉强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少阴寒化证,当然桃花汤适应证有大便脓血,在“厥阴病篇”的白头翁汤的适应症有大便浓血,我们应当注意这两个方证的鉴别。当素体少阴阴虚而阳亢,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而出现少阴的热化证。少阴热化证的一个证候是,因肾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出现的心中烦,不得卧,治疗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也是温病后期常用到的一个方子,有滋阴清热、泻南补北的作用。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这就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所以猪苓汤的适应证,可以是由阳明经热误下而来,也可以是由少阴热化证而来。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以后,它的临床表现:一组是小便不利;一组是可以饮水;一组是心烦不得眠。这是它的三大组证,既然有水邪,而水邪是逆流横溢的、无处不到的、变动不居的,所以水邪犯肺可以有咳嗽,水邪犯肺可以有呕吐,水邪浸渍肠道可以有下利,当然对于猪苓汤适应证来说,特别是它由阳明来的,它还有些热,象脉浮呀、象身热呀,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真武汤、猪苓汤、五苓散都有利尿的作用,又都是特别常用的三张方子,应当注意区别这三张方子的适应证。对于少阴病来说,还涉及到太少两感证,涉及到少阴兼阳明里实的证候,也涉及到少阴咽痛证,这些证候在临床上都可能遇得到,大家在复习的时候注意区别清楚就可以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伤寒副伤寒防治培训】相关文章: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07-14

伤寒和副伤寒属于07-14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02-19

仔猪副伤寒诊治06-29

伤寒论05-10

《伤寒论》06-05

伤寒沙门菌06-28

伤寒论感想05-30

仔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防控10-18

传染病学伤寒范文05-24

上一篇:研究生毕业求职面试需强调技能和经验下一篇:央行纪念币最新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