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应用》课程

2024-06-10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精选十篇)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 篇1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具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组通过多次对各专业、相关企业的调研和问卷调查,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探讨研究, 结合各专业实际, 在内容的选取上有所调整。如针对我系通讯专业的学生, 在授课时增加了通讯电源方面的相关知识。而对电器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则加强了变压器和电机及低压控制电器的内容。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 课程内容还参考了中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 强调技术文件的规范书写, 原材料的选择、工具的选用等, 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安全意识,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行动为导向,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

本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组将理论课堂搬进实训场地, 选定以“项目导向”与“行动导向”作为课程开发的方式。以“一体化”作为课程授课方式, 即将理论、实验、实训融在一起进行教学。如内容的设计中将“电工测量仪表”内容分别放在各单元中, 与各单元知识、技能相联系。因为仪器的使用不是一次就能学会, 是多次使用的积累。在实施项目学习性工作任务中, 将理论知识教学依据各工作任务所需进行解构, 再依各工作过程进行重构,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随时随地进行有机融合, 彻底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课程内容全部融入开发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中,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课程知识, 所学即所用课程内容的学习直接服务于工作任务的完成,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院具有非常良好的实训条件, 现有电工综合实训室1个, 每个配备36套实训设备, 每次授课根据学习情境需要安排1~2人一组, 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本课程中都能亲自动手实践, 以行动为导向进行学习, 真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一) 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将课程按内容的内在联系紧密度分为5个单元, 共设了9个项目对内容进行组织。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具体的项目学习中。如直流电路中电阻, 欧姆定律, 电阻的串、并联及其计算, 电阻的串联分压、并联分流及计算, 电路工作状态等知识内容, 是放在项目:“汽车后窗玻璃除霜电路;电压表、电流表测电压、电流原理”里进行组织的。为组织这些内容, 项目里还设计了一次实地观察讲解, 三次实验来联系涉及的知识内容。学生在项目里第一次知道了“汽车后窗玻璃除霜电路”, 在多次的实验中学和用会了万用表;学和做会了按电路图接线、查线。在第六单元项目二“电力系统与安全用电”的“供配电基本知识”内容里, 开发设计了一个行动导向课程“我们所用的电是怎样来的?”和一个实地参观“实训楼配电房的参观”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

行动导向课程按“资讯 (布置和理解任务) 、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五个步骤组织实施, 由学生自主完成。结果, 学生积极踊跃, 能严格按约定时间进行各步骤工作, 各小组积极发言, 有的小组在表述时相互配合, 形式上有创新。虽然这个知识点的授课比传统方法花多点的课时, 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激发了兴趣, 学生感到学到了东西。由于是学生主动搜集、组织、表述知识内容, 学习效果要比传统教学效果好。

(二) 一体化中的实验

实验项目开发、改造时没有照搬原本科教育的实验项目, 而是站在“技能提高”, “直观观察现象”的全新角度进行设计改造。变成“实验练习”, 内容相对短小, 注重现象观察和操作技能, 而不是精确地得到数据。如果按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组织教学, 即讲解概念、原理 (语言描述, 符号组合抽象思维弱的学生难接受) , 在理解了的基础上做“验证性”实验。事实是学生难以在单一的语言描述中理解, 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实验效果并不特别好。

一体化中的实验是先操作、测量、接触 (如电量有效值) , 再接着总结于解释概念、原理。即先让学生动手感知, 再以语言总结强化的做法, 其实是优化了外部刺激环境, 促进了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这符合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的原则。也符合认知心理学中“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原理。

三、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效果明显

课程考核将传统的期末考试分放在各单元中。本学期按1单元, 2单元, 3、4、5单元进行了3次考试。每单元考试都以:理论闭卷60%+实际操作40%进行考核。课程成绩按:30%+30%+40%的权重平均。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过去注重期末理论知识考核的做法, 重点放在过程考核, 强调素质与能力, 依据职业能力素养考核标准, 对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考核, 按照项目考核表, 对学生每个工作过程进行评价, 每一个项目分别考核。实践表明学生喜欢这种方式, 因为考试压力不是一次性在期末, 况且刚学完就考试, 特别是记忆性内容, 可在遗忘前考试, 之后可全心思放到后一单元内容学习上。还可及时促进学生学习, 得到前面内容学习情况的反馈, 让老师、学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第一次单元考试后, 发现认真对待作业的同学多了, 课后主动来再做实验的同学也多了, 学生对待实验、实训的态度和操作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试教实践有同期同课程的其他班级, 可进行效果对比。为了得到较客观的信息, 要用大样本测试, 为此采用操作较方便的问卷式题目测试, 含有主观感觉, 知识, 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在以问卷形式的测试中, 试点班的平均得分比非试点班的平均得分高, 证实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在专业基础课“电工技术”课程进行一体化方式教学是可行的, 而且是利用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就可进行, 相对于传统方式, 教学效果有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 操作技能有明显提高。

四、结语

《应用电工技术》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庞大工程。应在目前的课程之外, 站在职业岗位群的角度, 以实际工作的过程来开发课程, 即将技术知识 (所谓的理论知识) 技能 (动手操作) , 工作知识技能, 整合在一起, 以工作情境重组内容, 以有效的方式授课。通过两年的尝试, 从教的角度看,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可操作的。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是有效果的, 比较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因此该门课的这种授课方式是可行的, 也是可推广的。

摘要:本文以应用电工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 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采用理论、实验、实训融在一起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我院电类各专业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工技术课程总结 篇2

班级:制药11302班姓名:胡文涛学号:11113265时间沉淀在岁月的长河里,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转眼之间,我们已经成长为一名大二学生,即大一学弟学妹口中的“学长、学姐”了。长了一岁,想法不同了,没有大一时的闲散、烂漫,对未来有所期待与憧憬了:长了一岁,在某些方面定性了,知道知识的重要,生活的不易;长了一岁,责任大了,想起了自己肩上的种种责任。

在我们高职大部分学生的眼里,大二可谓是我们大学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要掌握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专业知识,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紧张的学习期里,我首次接触到了电工技术课程,在这门课程里,我学到了许多不同的东西,这些涉及到课程、老师、个人、就业以及实训周等几个方面。

(一)、课程的认识 关于这门课程,就个人观点而言,我所学的仅仅是片面之部,在这门课程里,我重拾了初高中时的基础物理知识,原来小小的几A电流竟然蕴含着如此之多的奥妙,它不再简简单单是电子的定向移动,简简单单的串并联,简简单单的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的组合,而是由此而衍生出的许多复杂的电路及仪器组合的变换。在这门课程上,我知道了许多之前不知道的知识,诸如:

电阻元件的色环标注法:分为四色环和五色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任一时刻,流入电路中的任一节点的各支路电流代数和恒等于零。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任一时刻,沿电路中的任何一个电路,所有之路的代数和恒等于零。

节点电压法:以节点电压为未知数,应用KCL列出各节点的电流方程,并联立解出节点电压,再进一步求出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戴维南定理:一个由电压源、电流源及电阻构成的二端网络,可以用一个电压源Uoc和一个电阻R1的串联电路来等效(等效电源定理)。

叠加定理:当线性电路中有几个电源同时作用时,各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可能以上例举的几个方面并不能完全概括出电工技术课堂的内容,对此门课程的深入认识也有点片面,但它对我自己的学习及知识的拓宽有一定的帮助。

(二)、对老师的看法 在此之前,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不是很大,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我个人以为只要知道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但是刘老师,你改变了我的看法。你,传授给我们知识;你,传达给我们社会就业信息;你,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觉。你的授课方式,是那样的真诚、执著、清晰,每一个章节都放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电工新世界,什么三相交流电,什么星形连接,什么Y型连接,一个个看似不相关的东西都暗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刘老师很有责任,有良好的师德,在每一堂课上都会为同学们释疑,一个知识点,假如有人不明白,你都会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传递着自己的为人师德的魅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你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有些知识点,你讲授的太快,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已经结束了,这也构成了这门课程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这里给老师提一个小意见,老师以后可以根据同学们所提和自己的看法,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进行授课。

(三)、个人的认识

谈到自己,我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如何优秀,如何有理想,如何有能力,如何勤奋好学,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件简单的人或事都能暗含其深刻的意义。单就电工技术这门课程来说,我不仅学到了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节点电位法,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等具体的知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电阻元件的四色环和五色环象征着人生不同的光彩,每个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选择选择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即使如此,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颜色及意义。

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传递这样一种人生哲理:任何人,任何事,从起点出发,不论途径如何,最终都会回归人和事的最终本义,完成他们本身的轮回。节点电压法和叠加定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必须经过一步一步的积累,从中发现成所必须的因素,即使方法千百样,但其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功。

戴维南定理则暗示着处事之道。万事万物本有源,各有各的千秋,在处事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集思广益,找出一个等效之法走向光明之道,这大概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含义的另种体现吧!

在电工的课堂里,我所学到的,不管是真正的文化知识还是其所暗含的哲理都带给我们指导作用,指引我们一步一步走向光明灿烂的明天,为未来奠好幸福基石,打下坚实基础。

(四)、就业的认识 就业,就目前来看,我们也许迷惘,觉得毫无方向,但我们又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它。择业要有方向,并且这个方向要牢固,不能朝三暮四,有了正确的方向你就会发现前面有一条大路,同时应有自信心,不要惧怕未来的挫折与磨难,积

极面对,勇敢去尝试。就电工专业知识层面分析,就业形势主要从事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工业自动化、建筑智能化领域的研发,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等具有宽广知识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课程在延伸之处,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日常生活和工业化相连接,前景可谓可观。抛开其电工专业来说,联系到我们生物制药专业来说,在未来生物制药的领域里,不单单强调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储备,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在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及知识的条件下,我们还要掌握仪器的操作与维修,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相关的电工技术基础,以便在需要之时用自己的扎实知识储备去处理问题,给别人以深刻印象,稳扎自己的就业机会。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的就业形势,我们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此,我们更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及技能的培养。同时就目前生物制药的就业前景来说,高新人才缺乏,知识储备只适应于表面文章阐明理论,不能付诸实际生产,因此技能人才比较紧俏。同时在社会市场上,突破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等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条,这个现状更向我们提出了指明方向,同时也提出了当代人才的发展方向及要求。

附录:

实训总结

这周做了一周的电工技术实习,虽然刚开始有些盲目,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任务,也收获了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但感觉时间有些短暂,要是学校能多安排一些这样的课程,而不是一味的光讲理论,我觉得我会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实习目的:

通过一个星期的电工实习,使我对电器元件及电路的连接与调试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具体如下:

1.熟悉手工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其维护。

2.基本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能够独立的完成简单电路的连接。

3.能够根据电路原理图、电器元件实物,制作控制电路板。

4.了解电器元件的连接、调试与维修方法。

实习内容:

1.听老师讲解,从总体把握实习,明确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讲解控制电路的设计要求、方法和设计原理 ;

3.分发与清点工具;讲解线路连接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连接、组装;

5.收拾桌面、地面,打扫卫生

6.书写实习报告

实习心得与体会:

对石英数字钟的认识

石英数字钟的电路采用传统型P-CMS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计时芯片,配发光屏显示,用石英晶体做稳频元件,工作稳定可靠,准确。实用又方便。其专用集成块一般有LM8361、TMS3450和本套件所用的MM5462等。MMS5462是所有型号中静态功耗最低的。

对连接自动控制电路实习的感受

中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创新;基础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职教育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尤其是近年来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员工来源大部分是中职学校学生,而且许多中职学校定位也是工厂生产一线工人。但是在发展的这一过程中也显现出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电工技术基础作为理工类专业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类中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教学创新,进一步提升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功用可以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发展是保持进步的基本前途,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并做出合适的调整改革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一、当前中职教学问题的现状分析

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投入远远不够跟教育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但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却还停滞不前。中职教育责任在整个国民教育当中的责任是很重的。而作为直接对口市场、但同时又承担教书育人的特别教育机构,中职院校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1.中职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有用人才

中职的教育定位是教育与职业的双层特别性。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是在保证技术业务的熟练甚至是精湛的基础上还要让教育的真正本质能融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并积淀出日后工作的职业道德。

2.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合理性

但是在这过程中却出现让外界社会诟病的问题以至于中职一度被认为是无用的教育方式。而对于中职教育的本体来说,他们往往把学生定位在前沿生产岗位的快速培养上。但事与愿违的是越是急于求成却越是适得其反。如此培养下的学生居然更不适用早已经定位好的岗位。这样的结果让人瞠目结舌。

3.电工基础课程发展的方向

新时期,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靶心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一般类的专业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作为文化普及课程学习。但是对于需要拥有扎实基础的专业学生如电子类电器类就需要强化教学地位。这样弱化次要从而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应当引进到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当中去,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教学原则侧重于技能发展并作为一个发展方向。

二、教学创新的提出

1.全新的中职发展方向

现在中职的全新定位应该着眼于综合开发上。这种开放方式就是综合中职所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而提出的涵盖各类型方向的综合型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如对于电子加工地位凸显的地区,可以打电工牌,讲主要以科技以及加工作为主干发展为特色。然后再突出教育牌,力争一流的职业学校就得立足市场但却引进大学的人文教学理念突出教育的力量。

2.电工基础课程的新遐想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是强调实际动手的能力,而理论知识水平等只不过是其中的前提和基础而已,因为对学生而言只有在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动手能力提升。可问题是存在这么一群人,他们动手能力出色,却不懂得理论。因此,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电工基础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通常出现学生想学却学不进去,提不起兴趣听不懂等等现象。纵使你采取精简的方式把最重要的部分通过最大的努力去教授给学生,学生却未必喜欢并且能学进去学到东西。

走出课堂其实是很好的方式。中职学校在定位与整体环境之后,根据周边环境情况,选择典型的厂区,让学生直接动手学习,然后再把相关

有用的知识点浸透到其中去。

具体学习课程如下:

A.基础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并且了解介绍所有的有关于电工基础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由带队老师提出具有引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问题。如:“变压器”“电器元件及电路的连接与调试”可在路边大型变压器附近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故事,注意是故事而不是原理。这样的目的主要是突出不懂得变压器的原理而产生的意外结果。通过这些实例来启迪学生对变压器的联想,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而在电器元件及电路的连接与调试这方面的教学时,需要将学生带到指定的与之相关的厂区参观。让一线工人讲解,并且进行操作示范。如此通过边走边学,边学边问的方式打开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不仅是课本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从内心燃起学生自己的真正想学习的欲望。

B.当然,不可能总是观摩而不真正学习。在预期目的达到之后要解决的就是具体怎么开始学生学习的问题。在这块,对于电工基础的一些基本定理与公式就需要识记,除了要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之外,要通过“军事化学习”让学生学得。具体就是早上按军队规定起床时间开始背诵,每个学生都需要打声朗读,记忆,背诵。并围这操场疾走。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驱除懒惰。这与军训不同,而是在军训的同时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运用快些反应的方式让学生把公式定理在最快时间内说出来。电工基础许多都是死的,所以要让学生熟练掌握。

C.最后在实训阶段,主要传递给学生基础课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由一线工人手把手教学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引领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理论创新运用到现实环境中的实际问题中去。如电工测量,远程开关等。除了学习之后,鼓励学生创新、改进现有的方式。并让学生参与到周边经济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带来的实际价值,帮助学生把角色从学习者转换到参与者。

3.新电工基础课程对中职发展的积极意义

当前中职在校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授课受到原有思维的禁锢,仅仅是局限在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知识跟经验向学生传递的填鸭式教学。并且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老师在课堂上是不得不讲,学生却也不得不听,但是其实是老师不想讲而学生不想听。所有都是为了政策性而勉强支撑着而已。因此,要想打破这种尷尬局面,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真正解放老师,学生才能乐意去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 篇4

项目课程直接缘起于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 如重理论、轻实践, 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 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等。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进项目课程建设, 有利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植优良学风。项目课程是按照具体项目和“教、学、做”一体化原则构建的课程形式, 是一个由学生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进行成果展示和学习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我院以项目为载体, 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项目课程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能力目标。要求掌握直流电路构成, 电路连接状态, 常见电路元件的作用及性质, 汽车电路的特点, 汽车电路接线规律, 汽车电路图种类, 电路图形符号, 接线柱的标志, 总线端名称, 万用表使用, 正弦交流电、三相电路、安全用电、触电抢救知识, 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印制电路板等电子器件的构成、分类、特性和参数等原理性知识;要求学会识读电路图, 辨识汽车电路, 用万用表测量电路基本电量, 设计工作表格, 检查安全用电, 触电现场处置, 电子器件手册使用, 用万用表判断电子元件好坏及管脚极性, 线路连接及用电烙铁焊接电路等技能。

二是方法能力目标。要求强化学生收集、分析和组织职业工作所需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职业工作活动的能力;依照程序标准作业, 优化工作流程, 协调配合工作的能力;继续学习, 获取新知识技能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社会能力目标。要求强化学生职业工作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及有效工作评价的能力;加强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 具备团队精神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环保、安全、质量和服务意识。

教学内容设计

目前, 高职课程项目化对理论和思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 缺乏的是开发项目课程的技术。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其重要技术包括工作任务分析、知识技能选择、项目选取与设计等。项目课程开发的基础是对工作任务的分析, 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课程结构的开发, 项目课程开发的落脚点则是课程内容的开发。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 应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 并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特性出发, 参照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能力要求及汽车维修高级工资格鉴定标准, 本着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种能力的宗旨设定各项目任务的工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突出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共设置4个项目, 分别是“识读汽车电路”、“测量汽车电路基本电量”、“检查汽车维修车间安全用电与触电抢救”、“制作汽车电子器件”, 下设10项规定任务和若干拓展任务, 以这些项目任务驱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下面以“制作汽车电子器件”项目为例, 说明任务设置及其对知识能力的覆盖和驱动,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实践

本课程是工作过程化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 其核心特质是理实融合、工学一体, 教学实施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所以, 应按照工作过程六步骤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 安排每个项目的教学, 形成六阶段教学法。每个阶段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资讯阶段主要采用工作页法、启发互动法、“头脑风暴”法、讲授法;计划阶段主要采用工作页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法;决策阶段主要采用启发互动法、讨论法;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实做法、工作页法;检查阶段主要采用观察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评价反馈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对话法。下面以“制作汽车电子器件”项目为例, 说明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考核方式设计

本课程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所以,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仅凭一页试卷确定。但对于“术语、概念、原理、功能、作用”这一类陈述性知识而言, 评价学生记忆是否牢固、理解是否透彻是可以用试卷进行定量考核评价的。我院根据各个项目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 设计了成绩评定方案, 如表3所示。对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分别进行成绩评定, 以百分制进行记录, 且每个教、学、做步骤都占有一定的分值, 有其相应的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

教学实践效果

基于项目课程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已对三届学生进行了实施, 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2010年4月, 2008级学生参加汽车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通过率达到90.6%, 比上一届学生提高了10.6%, 其中, 涉及本门课程有关知识的通过率达到100%。本课程作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已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宝.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2) :44-49.

[2]雷正光.促进工学结合的实践途径——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 2008, (4) :4-6.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5-1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总结 篇5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总结

魏 绍 亮

(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一、原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该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电工与电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原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多而杂,学时少。由于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且较杂,既包含了电路的知识,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同时又有电机及其控制等内容,它是电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由于内容多,而学时较少,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课程任务,成了该课程最突出的矛盾。所以,在教材选择上、内容体系上、教学方法上等需要改革创新。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陈旧。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该课程又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必须加强实验改革,加强学生综合性和验证性实验的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原教学内容却反映很少。由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发展,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在变化,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要提高学生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予以体现。

二、课程改革的原则和做法

总的思路就是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既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能尽量加强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同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具体安排:

(1)选择质量高,学时和内容相当的教材。如面向21世纪的国家级优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唐介主编的《电工学》,叶挺秀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等,都可优先选用。

(2)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课堂 1 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课程总结

效率有效地解决学时不足与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

(3)内容讲授上增加PLC的应用和EDA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前某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至少再增开设两个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5)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大家团结互助,整体意识,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改革成果

(1)内容体系改革上有新突破。能够利用60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把该课程的内容讲授完,并适当增加了新理论和新方法的介绍。如在原来的教学中,一般是先讲三相电路,然后讲授非正弦交流电路和暂态电路,接着讲授变压器和电动机。由于,非正弦电路与暂态电路在本书中相对较为独立,前后联系不大,而变压器、电动机和正弦交流电路与三相电路具有较密切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上讲授完正弦电路和三相电路后,直接讲授变压器和电动机,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进度,而且教学效果较好。采用合理的教学安排,不仅把原来书本上的内容较好的学完,而且留出足够的时间讲授当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学生对PLC控制器的原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对EDA设计方法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成功开设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电动机星三角自动延时启动“试验”它在电工电子中是一个综合较强的设计性试验。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暂态电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对模拟电路也有较深的认识,所以,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电工电子所学的内容前后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出合理的电路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学生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为以后的成功编写实验教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编写了三本实践教材:《电工技术与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践》、《电子技术实践》、《EDA设计与方针实践》。三本实践教材于2002年8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班级都选用了该教材。该教材总结了长期从事电工电子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及科研成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现在我们正在计划出版两本理论教材:《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划2003年底在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相关教师正在全力编写。

(4)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已完成了教学用的全套多媒体课件,该课件融入 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课程总结

了老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文字编写、图形制作、公式演绎,到声音配制到版面效果等都作了精心设计和制作,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5)成绩评定方法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要想改变传统的“教死书”的模式,就必须进行学生成绩评定的改革。原先那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好差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把成绩评定方法作了改革,学生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课堂成绩×20%+平时测验成绩×20%。这种计量方式可以较公正地、全面地衡量一个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验成绩采用单独计量方式,打破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在一块的模式,对实验单独设课,便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对待每一个试验,使实验课走向正规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四、存在的问题

资金短缺,使很多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试验很难正常开设,许多元器件不能及时购买到,影响试验的正常开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先进的新技术和方法,由于资金不足,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认识上,不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如PLC(可变程序控制器)、CPLD(EDA开发和仿真系统)等缺乏应有的试验设备,所以我们只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而不能进行实验,达不到学习和培养的需要。我们还需要购买较好的多媒体课件,由于资金问题迟迟不能实现,所以某些教师的讲课只能停留在黑板的讲课方式上。

五、课程改革的效果分析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 篇6

摘要: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中,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研究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技术基础课程。虽然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但运行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论文通过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希望能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教材;教学方法;实际操作能力;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M1-4

引言: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学院教学改革的目标,更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要求。对于工科类大学生,其实践能力主要依靠在实验和工程实践课程文化的培养,在校大学生如何通过实验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理论应用化、能力实践化的专业素质,是目前在本科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并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学院工科专业发展为研究方向,阐述电工电子课程独立设课与网络虚拟平台建设对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材缺乏合理性

目前关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方面的教材很多,通过对大量的电工和电子技术课程的材料研究可以发现,很多教材在编制上不太合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着重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教材都是关于理论知识方面的,很少涉及实践岗位应用。并且,相关教材知识更新周期较长,许多教材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行业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导致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讲解与学习方面容易导致教师讲解困难,学生难以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局面,并且学生所學知识难以满足企业的上岗要求。

1.2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个基础性的课程,理论性强,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理论的书籍,讲解的内容不形象、直观,而且方式枯燥,并多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学生没有时间消化与理解知识点,也没有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学生与教师缺乏互动、交流,也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模式,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学习愿望必将会降低,学生不能提高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兴趣,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1.3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

在学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培训课程,充分的运用实践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很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继而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编制的不合理性,导致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不多。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践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不到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2)如果实践教学课程安排较多,会导致在设备投入方面成本较高,学校不能满足资金投入的需求,使得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更加不足,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在校培育成实用技能型人才。

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应对措施

2.1 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进行科学地补充及重组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电工电子技术也在进行着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与电工电子技术相依相伴的电子元器件也在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与之对应的电工电子技术教程的教材也需要不断的丰富、充实内容。针对原有教材中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些内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添加适用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器件、电路等方向的内容,使得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能够适应时代、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整合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料,编排出一个适合教学的顺序,即遵循由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这样就有助于学生逐渐接受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2.2 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陈旧的教学方法,枯燥的教学方式等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创设问题情境及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自觉遵循老师的思路,因为有趣的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丰富教学课堂内容,提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直观的手段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电容和电感的教授,可以设置在主板电容器和电感器作为视觉辅助,学生在主板上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并让他们记下相应的型号。

2.3 问题分析

首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遇到问题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的成因,以此问题的方向以及结果做出判断;其次,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和分析的问题,通过小组的讨论列出从问题中获得的信息和未知的信息,明确互动之间的目的以及学习要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沟通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对团队成员进行试验,小组成员根据分析问题获得的试验方案,并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设备和资源进行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各司其职,认真的做好小组分配的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顺利、高效的完成试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制定正确的研究计划的作用。

2.4 解决方案

当制定了有效的探究计划后,由学生开始动手实践,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认真的观察整个试验过程,并对试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和问题相关的信息,最后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整理以及评价,获得试验结果。

2.5 反思和概括

当试验结束之后,应该由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和提出解决方案,寻找隐藏的规律,有效巩固和检测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状况,对知识的要点、重点进行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建立起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成为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先美.电工电子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3(10):186.

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初探 篇7

1“教”的改

1.1 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材改革。电子电工技术教材内容应围绕以掌握概念为基础, 以强化应用为重点, 以计算分析为手段的中心内容展开。教学时, 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精炼教学内容,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色。比如, 对于机械类专业,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整流稳压电源技术、放大电路、触发器技术与门电路技术等几个方面知识使用最多, 所以在课程的这些章节要作重点讲解, 做到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 教师应尽可能引入一些本学科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 并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 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给学生讲解一些应用中的实例, 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丰富想象。

1.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型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以知识掌握为基础,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素质培养为目标”, 以此为指导思想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做了一些探索。一、理论与实践相接合。教师有选择性地把一些元器件带到课堂上。例如, 讲授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时, 教师边讲学生边观察、边测试, 这样, 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识别元器件, 对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 讲到功率和电能时, 可以跟家庭用电结合起来, 模拟实际应用中的电费计算问题,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讲到单相、三相电路计算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求解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求解方案, 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问题上, 提高教学效率。三、将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避免单向的灌输模式, 实行讲课与课堂讨论及学生自学思考相结合的双向教学形式, 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四、引入多媒体课件。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一些内容比较抽象, 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在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 将抽象的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 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可视性, 使教学由难化易。如讲解PN结的形成、晶体管中的载流子运动、电流的分配关系时,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效应, 生动、清楚地将电荷的运动、电流分配以及一些内部结构等展示出来。同时, 多媒体课件以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形式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像、三维动画, 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使认知理论原理中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改革和加强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是《电工电子技术》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目前绝大部分实验是按教学计划安排的, 实验课时少, 且实验几乎全是认识性、验证性实验, 不便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高职学生过硬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此, 笔者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一、适当增加实验课时, 加强基础应用性实验, 如工具仪表的使用、电器元件的认识和使用、基本控制线路的连接和调试等。通过系统的训练,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实验能力。二、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增加设计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 突出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 预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要求, 并给出可供选择的实验元器件, 而学生则需按实验要求选出自己所用的元器件, 自行设计电路来达到实验目的。三、加强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 借助各种软件 (EWB、EDA等) , 培养学生基于虚拟环境下的实验能力。四、建立开放实验室,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可以使学生有所选择和侧重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随时到实验室, 或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创新设计性的实验。这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五、以实验室为依托,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资源, 开展一些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小制作。比如说万用表的组装与维修, PCB板、功放模块的设计与制作等。这样可以给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一个施展个性的空间, 从而让他们带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

1.4 改革考核方式

《电工电子技术》传统的考核形式是闭卷笔试, 这种考核的弊端是学生死记硬背, 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将考核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成绩的考核, 从出勤、课堂提问和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获得;二是实验成绩的考核, 教师根据学生上实验课时操作的规范程度以及实验报告结果分析情况进行考核;三是考试卷面成绩。只有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按时到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而且能正确处理好考试与平时学习的关系,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学”的改

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 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多媒体课件的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设计性实验的引入、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主动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开放式实验室的设立,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全程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争取痕迹明显。

教“与”学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通过改革, 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 互相促进, 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将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琳, 程立新, 郑春华.电工电子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7.

[3]凌云, 李尚群.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24-27.

[4]杜德昌, 许传清.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石柳.高职电工电子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4) .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 篇8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是从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个性化和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在各大高校最先作为双语教学试点的通常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专业课

*本文系北京林业大学“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

程。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科专业本身来源、发展于西方,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主要产物密不可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自动化、电气、机电、交通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在这门课程中,建立了电类方面大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工电子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使用双语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他们借助英语阅读专业文献、获取最新专业信息、进行专业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的体现,推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是有据可依的。同时,专业基础课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既是难点,也是在专业课方面进行双语教学的预备阶段,所以该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双语教学的条件准备

1. 教材的选取

开展双语教学离不开原版英文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正确选择教材、恰当利用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我们精品课程研究小组组织教学负责人以及双语课主讲教师共同对教材进行了遴选,汲取其他高校双语教学的经验,按照国内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国外教材的特点,在保持原版教材内容相对完整性的前提下,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填充,加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

2. 师资力量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没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就不能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与一般教师不同,双语教师肩负着双重责任,一是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二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因此,双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流利使用英语授课的能力。我们精品课程小组有几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伦敦大学、德国农业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大学、研究所进修,接受了日常英语强化学习、英语授课技巧培训、旁听专业技术课程以及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经验交流等环节的培训。目前,我系亦有两名年轻教师已成功申请前往美国、德国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为扩大双语教师的师资力量的规模打好了基础。

三、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设计

1. 展开多种模式的双语教学

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形式上要用双语的,更要渗透双语教学的教育模式、教学理念。我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面向自动化、电气、机电、交通、木工、环工、林化等专业分电工电子技术A、B、C三个教学模块展开教学。由于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本科生,其英语程度参差不齐,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读过电类方面的英文科技文章,英文听力及阅读能力不是很高的情况,采用了绝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和辅助型双语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每堂课的前五分钟的复习回顾及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如电阻电路分析、直流电路等),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英语口语比例占至50%以上);课程的重要定理、定律和课程难点等内容,采用辅助型双语教学模式(课件配以中文注释,英语口语比例占至20%~30%),而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的增减中文的比例。通过多种双语教学模式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和英语的兴趣。

2. 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英语口语比例

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注重渐进过渡式双语教学。开始时课堂教学中多采用中文讲授(英语的口语比例仅占10%~15%),只是一些专用名词和常用术语以及简单句式用英文讲解;随着学生对常用术语、句型逐渐熟悉起来,逐渐扩大英语的讲述比例,学期中间至期末逐步增加英语口语的比例(达30%);另外,平时教学中对专有词汇与定律,有意地在授课中提及,以达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根据学生的适应情况和课程内容,再适当加大口述的英语比例,英语口语比例最高的部分达40%。在最后某些章节部分,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做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全部用英文讲授。

3. 开放式的网上资源

充分利用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的教学平台,将各种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的Syllabus(其中包含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描述、课程要求、进度等),各章课件(Powerpoint Presentation)和许多重要的网络链接如Motorola,National Semiconductor,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IEEE)等上传至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中。通过访问这些资源及网站,使学生可以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接触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科学教育,吸收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学和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电子技术前沿信息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收获颇丰。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教学平台中提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见解和建议,教学双方共同参与解答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 合理利用教学课件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图形、公式很多,信息容量大,在本课程双语教学的学时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课堂讲授更形象生动,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益,是双语教学的有效手段。我们精品课程组广泛积累教学资源,制作了适用于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中采用英文为主,对重要概念、原理和结论给予中文注释,有利于解决有限课时和英文讲解的矛盾。

5. 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学以致用既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首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很多符号都是用英文字母表示的,如电阻用R(Resistance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电容用C(Capacitor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二极管用D(Diode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三极管用T(Transistor的首字母)表示,A表示放大器(Amplifier),节点(Node)、受控源(Dependent source)、分压(Voltage division)等等。只有熟练掌握了诸如这些关键的符号或单词,才能达到该课程双语教学的目的。可是这些专业技术词汇并非普通交际英语,生词量大,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听课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学以致用的原则,给学生推荐英文版的电子电路设计及仿真软件如P r o t e l、Multisim、Maxplus II等软件,让学生绘制或仿真原版英文教材中的电路设计实例,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经常接触典型的技术词汇,而且在电路原理理解、电路设计和外语能力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收获,对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程实践将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施双语教学初期,我们发现学生比较拘谨,通常不会主动在课堂上用英语发表意见。通过沟通了解主要是由于缺乏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学生潜意识里会对双语学习有畏难情绪。为了加强双语教学的效果,我们精心选择、适时播放国外大学教授的授课录像,让学生体验国外授课方式。另外,我们也尝试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研室结合的方法,例如在教材选用、改编教材的环节中与公共英语教研室合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邀请公共英语教研室的老师参与,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尊重公共英语老师的建议要求学生坚持每天早晚收听CRI(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新闻节目,加强英语听说能力。在课堂上穿插讨论当天的新闻,创造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使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间或也会邀请来访的留学生或外籍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讨论相关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渐渐习惯了双语教学方式,课堂回答问题也踊跃了很多,这样使得开展双语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新技术、新方法及新产品层出不穷。开展双语教学,应用原版外文教材,在学习期间加强学生的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科技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培养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研究和总结双语教学的经验,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葛红娟,刘海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1:51~53

[2]林秋华,马泽红.“模拟电子线路”双语教学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16:55~57

[3]熊兰,吕厚余.电工学双语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高教探索[J].2007,1:50~52

[4]宋黎明,雷勇.“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学”双语教学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95~198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 篇9

《电工电子技术》集电工电子知识和其他科学理论与技术为一体, 覆盖面广是实践性很强的机电专业技术基础课, 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知道电工电子技术在工程和实际中的应用与发展概况, 能够运用电路的定理、定律建立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毕业后在工程技术岗位上的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为生产实习和就业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传统的课程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突出表现在:概念、理论内容多, 内容抽象难懂, 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少, 造成学生的专业关键能力提高受限, 远离职业工作环境。出现“学无致用”, 部分学生还产生了厌学情绪。而我们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 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 去完成某种制定的工作活动。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以机电体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目标是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强调学习主体 (学生) 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 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来培养学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开发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目标

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形知识———过程性知识为主。 (1) 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2) 以专业所对应的归纳整合后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 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3) 精心进行课程设计, 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把课堂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4)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考核体系, 注重对学生工作过程中的考核, 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5) 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2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设计

在《电工电子技术》学习领域设计中, 依据学习目标, 考虑现有师资、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条件, 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根据行业专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充分考虑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挑战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 确定本课程各项目的具体内容。每个项目编排的依据是该产品制作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 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项目导向教学法, 使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先知其然, 然后知其所以然;项目实施采用六步工作教学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 以八大类电工电子类相关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项目。

2.1 学习领域设计要求

(1) 学习情境的设计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 (2) 学习情境的前后排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排列。 (3) 学习情境是在职业学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 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

2.2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划分学习单元的设计思路是:对应整合相应行动领域下的典型工作任务, 基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 并列递进式设计。学习情境的描述包括:学习情境的名称、参考学时、学习单元名称及学习任务载体、教学方法和建议。八个学习情境的描述见下表。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单元设计

下面我以情景七中的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为例介绍课程单元的设计。首先, 以学生们常见的直流电源进行引入, 如各类电池、各类充电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直流电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 接下来以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为直流电源组成部分, 学生使用示波器进行测量、比较, 让学生自己明白以上四个部分的作用, 再次以各种充电器的输出电流和电压的不同引入器件的选择。从稳压环节引入串联型直流电源, 采用分立元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电路的焊接和测量, 最后从稳压效果、焊接质量、个别问题提问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

4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保障条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要求有方便的训练设施, 如实验器材及相关工具, 便于搭建电路, 建立感性和直观的概念;有黑板能随时进行讲解和讨论;有多媒体设施, 观察相关图像, 分析电路建构情况。普通教室应向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转换, 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功能。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设计能力和掌控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最后, 还要在教学工作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做出改革以辅助教学改革。

摘要: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已经不适应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工学结合”的项目载体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学习领域,单元设计

参考文献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改革.朱晓慧[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戴士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电工技术应用》课程 篇10

传统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大多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 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 教学效果差, 与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不相适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 对《电工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设计, 既可以突出该课程的特色, 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使课程达到新的职业教育标准, 落实“6+2”基本原则, 即:1) 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2) 突出能力目标;3) 项目任务载体;4) 能力实训;5) 学生主体;6) 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其中的2则是:1) 教学内容相互渗透;2) 职业能力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因此必须打破学科体系, 建立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式的课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目标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 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电工技术课程服务的对象涵盖了工科机电类的所有学生, 针对我院的应用电子及楼宇专业特点, 结合中级维修电工的应知、应会考核要求, 通过调查岗位任务要求, 确定了电工技术课程的课程改革目标如下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技术》课程总体设计

(一) 根据岗位要求选择课程内容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需要一个特别的、合适的“内容载体”, 这个载体就是“学习领域”, 根据电工技术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 构建以学习领域为典型代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综合课程。按照“岗位一工作任务一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任务, 见表2, 再由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内容, 为此本课程整体设计了四个学习领域, 十六个学习情景, 见表3。通过项目训练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练, 满足“能力是反复训练出来的”这个思想, 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以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人才, 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 基于工作过程的单元课程设计

作为传统的电工技术课程, 一般来说总是先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 然后辅以实验、实训进行验证, 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不能和实际的工作接轨, 学生毕业时基本上都不敢动手操作, 要使学生掌握好电工技术的技能, 必须对单元课程的设计, 设计课程内容应包括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教程。下面以“三相功率计量”单元为例谈谈我们新的教学理念下的单元设计。

首先告诉知学生任务:完成经电流互感器的三相电度表接线, 功率计量。发放项目单卡, 提出实训要求, 参观实训大楼总表的计量方式, 了解其计量的意义, 根据楼宇总表三相功率的计量要求的实际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进行计量箱的安装接线, 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进行巡查辅导, 发现问题是集中进行讲授, 学生分组操作, 讨论完成,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任务完成后进行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归纳总结, 补充必要的电表计量知识及电流互感器的接线类型, 把知识体系和工作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掌握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课程的考核总体方案设计

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是课程考核的总要求, 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 用综合项目进行考核, 在职业现场考核。根据这个理念, 我们课程组设计了《电工技术》课程考核方案, 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 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训结果进行评分, 考核形式多样,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笔试与操作相结合, 期末与平时相结合。课程总成绩化整为零, 注重平时学习的考核。具体方案为:总成绩=形成性考核 (60%) +终结性考核 (40%) 。

形成性考核:1) 平时表现成绩 (20%) :考勤 (10%) 、学习态度 (6%) 、课堂提问 (4%) ;2) 项目成绩 (40%) :每次成绩包括实训操作和实训报告, 并设计具体的项目分值表。

终结性考核:参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方式进行考核, 笔试 (20%) +实务考试型式 (20%) , 笔试试题应在课程笔试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组合而成, 实务考试现场考核, 要求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操作, 含电路识图与分析、电气故障检修、配线与安装。

三、结语

依据新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 对《电工技术》课程设计在内容的选取、总体方案、单元教学及考核方式上都作了较大的改革, 突出了课程的能力目标, 选择了与维修电工岗位对应的学习领域,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在我院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也可为同类高职院校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课程改革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并通过多阶段、多侧面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能更准确地反映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 当然要达到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 即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 去完成某种制定的工作活动, 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还要学校在实训条件方面得到保障, 同时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

摘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对电工技术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设计, 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项目设计上从简单到复杂, 教学上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 在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上也作了大胆的创新, 建立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符合新的高职教学理念的《电工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单元设计,学习情景

参考文献

[1]姚道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合肥, 2009.

上一篇:英语课堂的互动教学下一篇:肿瘤微环境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