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的几种形式

2024-06-22

想象作文的几种形式(精选十篇)

想象作文的几种形式 篇1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教师“下水”作文的形式多样, 常见有三种划分方法:第一, 根据“下水”作文的功用分为示范性“下水”、启发性“下水”、逆行性“下水”。第二, 根据“下水”写作指导的方式方法分全“下水”、半“下水”、分步“下水”。第三, 根据“下水”作文的时间分为作前“下水”、作中“下水”、作后“下水”。笔者近几年的实践探索, 认为第三种划分方法易懂易操作, 且可以包含上述两种划分方法, 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成绩。下面结合案例重点解析。

一、作前“下水”, 胸有丘壑

所谓作前“下水”, 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作文任务前先写“下水”作文。不下水, 不知水之深浅;不作文, 不知作文之难;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下水”时, 语文教师就像侦察员一样, 对大部队即攻占的阵地进行详详细细地考察, 前行的路上有哪些障碍, 敌人的阵地是怎样布防, 武器装备怎样, 制高点在哪里, 退路和后援怎样……然后向指挥员汇报和提出具体建议。语文教师经过作前“下水”体验, 对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都了如指掌, 在作文指导时就会顺利地转变为“指导员”和“指挥员”的角色。这样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 而不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但作前“下水”, 处理方式一定要慎重, 最好不要在学生作文前就展示给学生看。如果处理不当, 就变成“老王卖瓜, 自卖自夸”。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构思, 消解学生的写作激情, 也就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更不能起到指点迷津、廓清迷雾的作用。作文过程的确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是一种耗费脑力的创造活动, 是一种难以言明的迁移活动。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下水”文在写作前就展示给学生, 他们就会产生隋性, 不会去主动思考, 即使去思考, 由于思维定势, 他们的思维也不会发散开去, 不可能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 只能“依葫芦画瓢”, 长期下来, 学生的作文将是“清一色”。这样的作文教学将遗害无穷, 我们一定要提防。教师的“下水”, 只是“举一”———用自己的下水实践开启学生的思维, 以达到“反三”的目的。有一次, 年级组统一做命题作文, 题目是“教养的芬芳”。我一看题目, 真是一头雾水, 思索很长时间才有些眉目, 我想同学们也是如此, 就写了一篇“下水”作文。在点拨时, 在同学们多次请求之下, 我和他们约法三章后才读给他们听, 后来收上来的作文, 没有出现仿作, 效果很好。

二、作中“下水”, 彰显魅力。

所谓作中“下水”, 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间同地点写同题作文。朱绍禹先生曾说:“教师下水作文, 可以形成一种理想的写作环境。从教师自己这一面来说, 可以增强指导的权威性, 而从学生的影响这一面来说, 则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 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样的写作指导, 可说是最积极主动又切实有力的指导。”这种方式, 可以展示语文教师无穷的魅力, 可以征服学生, 赢得好感, 可以树立我们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 建立我们的威信。你想想, 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说写作文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 对那些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学生大加指责, 埋怨不已。我们在学生心中就是一个空头的指挥家!而今年笔者的一篇作中“下水”作文, 写过以后, 把它张贴在学习园地上, 很多同学用笔在上面圈点勾画, 像是一幅师生共同完成的美丽画卷, 师生在互评中其乐融融。

作中“下水”, 可以根据学生作文的情形, 随机应变, 可以写整篇文章, 也可以续写部分学生的习作。在平时作文中, 有些学生写作时, 由于思路不畅而苦不堪言, 即使写了一些, 也如挤牙膏似的, 是听命作文, 无情无理, 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这时语文教师可根据他们所暴露出的问题, 个别辅导, 和他们讨论分析, 帮助学生修改, 完成作文。在删改中, 找出症结所在, 帮助他们打开思路, 使这些学生真正明白了作文的真正奥妙在于“我手写我心”。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指导的作用, 因材施教, 廓清了他们心头的迷雾, 扫除了他们作文道路上的障碍。

三、作后“下水”, 纠正偏差。

所谓作后“下水”, 就是教师在评改作文后, 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下水”作文。平时的作文讲评, 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语文教师往往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 说他们态度不端正, 没有认真思考, 敷衍作文。结果把作文讲评课上成了指责课, 它的效果可想而知。而我们使用作后“下水”来辅以讲评, 纠正错误, 效果将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它从学生中来, 再回到学生中去, 学生觉得亲切, 容易改正所犯错误, 易于学习成功经验, 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实用性和示范性。2009届高三第三次市联考, 作文是以“留在我心中的歌”为题的命题作文。考后, 笔者浏览了全班所有作文, 总体还不错———文体鲜明, 思路清晰, 语言通顺, 但全班立意几乎都是一样的, 选材也相差无几, 都是写父爱母爱的, 唱的都是一首首父爱母爱之歌。我觉得他们的审题太狭窄了, 没有发散出去, 这么多人奔向一个方向会“撞车”的, 会让阅卷人感觉到疲劳, 得分一定不会高。笔者感到事态的严重性, 仅仅说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于是有针对性地提笔写了一篇“下水”作文。

讲评时, 笔者先指出学生的作文出现的共性问题, 然后抛出这篇“下水”作文, 让学生分析讨论, 结果表明, 效果出奇地好。他们在笑声中明白了他们所犯的错误, 也在愉快中改正了错误。经过多次“下水”示范和集体讨论, 学生获益匪浅, 在以后的作文中能够屡屡出奇制胜, 取材新颖, 立意新奇, 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曲折坎坷的山村小路来。

当然, 这三种时间段的“下水”作文的向导作用各有不同,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灵活运用, 并且与示范性“下水”、启发性“下水”和逆行性“下水”或全“下水”、半“下水”和分步“下水”结合起来使用, 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文训练的几种有效形式(其二) 篇2

关键词:关联词语;建构;细节

在前面文章中,笔者主要就结构脉络仿写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文将就作文写作的另外几种形式做一些简要介绍。

首先介绍的是关联词语运用法,先来看一些我们熟悉的一些名篇的有关关联词语运用:

1.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事,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2.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套子里。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3.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

我今天所说的,不是……,也不是……,而是……,因为……

我们所关心的,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虽然……,但是……,因为……

我们如果……,那么……;因为虽然……,但是……

忙,不仅仅我们忙,整个社会都在忙,因为只有人们忙起来,才能产生社会效益,所以,忙是一种应该肯定的社会现象。

提出话题,加深话题,转折话题,揭示其原因,回答为什么,是一般思维的路子。同学们不妨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一下。

第二种方法是选择一个写作出发点,通向要达到的话题目标,建立两者的联系。也即:联想联系沟通构建

我坐在教室里月亮掉下来

我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月亮正从东边升起来,又大又圆,我不禁想起小学课本上学过的猴子捞月亮的故事来,晚上,我就真做了一个梦,梦见——月亮掉下来了。

我坐在教室里,虽说拿着书本,但脑子里还是想着前天晚上赏月的事,因为那天的月亮太迷人了,我是不能飞上天到月亮上去游览,只能盼着有一天——月亮掉下来,掉到我的怀里来。

我坐在教室里,因为我是一个学生,如果我不是学生,就不必天天坐在教室里,完全可以到外边尽情的驰骋,骑马射箭,登山赏月,胡思乱想,甚至可以想到上九天揽月,让月亮掉下来。下五洋捉鳖,把海翻过来。

我坐在教室里 选择

我坐在教室里,当然也可以不坐,因为人生道路多了,未必非上学这一条路,我可以种地,可以做工,可以经商,可以参军,因为那也是我的一种——选择。

我坐在教室里,如果平常的日子,我不会那么浮想联翩,但今天很特别,因为今天是进行一种关乎我自己命运的——选择。

我坐在教室里,不仅不感到寂寞,而且还特别匆忙,因为有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我怎么能不忙,这忙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选择。

第三种方法是细节营造,片段练习。一篇文章中总是有点有面。面就是总说,是归纳概括,有面才有普遍性。点就是分说,是具体详尽,有点才有典型性。点面结合才能完整严谨没有缺陷。所谓细节,就是增加事物特点的内涵,可以在句子主干上加修饰成分,也可以对某一特征进行细致详尽的刻画描写,以期给人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余秋雨《道士塔》

通过细节描写,把王道士的愚昧表现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给人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

我们要学会借助这些形式来梳理我们的思维,来加深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路向着理性的方向有序地前进。说一段话,能用上一些互相关联的词语,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变得活跃了,认识问题的深度角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善,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维、辩证思维,常常要借助语言的形式来表现自己,这样就可以写出逻辑性更强的优秀文章。

陈化库的几种形式 篇3

1 地沟输出式陈化库

如图1所示, 混合好的物料由带式输送机送到可逆带式布料机上, 可逆带式布料机可沿厂房纵向来回移动, 该设备还可以正转和反转, 即两端都可以将物料抛洒到陈化库中。陈化库中的物料出料时, 由人工将物料扒入到地沟中的带式输送机上, 再由带式输送机送出。

1-带式输送机;2-可逆带式布料机

这种陈化库厂房不宜过宽 (一般为9 m~12 m) , 设备简单, 一次性投资小。由于物料呈自然堆积状态, 物料堆接触空气的面积大, 水分蒸发快。若生产规模不大 (年产小于3 000万块普通砖) 可采用这种形式的陈化库。

2 斜槽式陈化库

如图2所示, 这种陈化库的上料方式与上述陈化库相同, 但是它的存料形式是一个有20°~30°倾角的斜槽, 出料时由多斗挖掘机挖送到带式输送机上送出。多斗挖掘机的斗臂通常长9 m~11 m、上仰角20°~30°、下倾角20°~30°, 可通过轨道沿厂房纵向移动。

1-多斗挖掘机;2-带式输送机;3-可逆带式布料机

该陈化库机械化程度较高, 生产环境清洁, 技术成熟, 目前国内大中型砖瓦生产企业均采用这种形式的陈化库。

3 池式陈化库

如图3所示, 这种陈化库上料方式的前半部分与上述两种陈化库相同, 即混合好的物料由带式输送机送到可逆带式布料机上, 可逆带式布料机再将物料送到桥式布料系统中。桥式布料系统由可逆带式布料机与纵向、横向轨道及桥架组成, 该系统可沿厂房的纵向移动的同时还可以横向移动, 它的布料方式呈平面形状, 布料面积大。而上述两种陈化库的布料为线性方式, 布料范围窄, 空间利用率不高。该陈化库的存料方式与其布料方式相对应, 是一个长方形的储料池, 该池子宽18 m~25 m, 深5 m~8 m。这种陈化库出料由桥式多斗挖掘机取料并送到带式输送机上, 桥式多斗挖掘机是由多斗挖掘机与纵向、横向轨道及桥架组成, 它既可以横向行走也可以纵向行走。

写作中联想的几种形式 篇4

1实际联想

实际联想是最简单的联想,也就是看到题目之后,首先想到实际物质现象,或者作者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比如说“灯”这个话题,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灯,还会想到灯的历史变迁。再比如“位置”这个话题,我们首先会想到生活中所经常遇到的各种位置,比如看电影看戏的位置、开会的位置、请客赴宴的位置等等。用实际联想开发出来的思路可以使文章由浅入深,显现出层次不同的变化。

2形象联想

形象联想实际上就是动态联想,动态联想就是想某个物质现象的具体的动态表现。—个话题,当我们做了实际联想之后,下面还要怎么写呢?也就是说如何再去开发思路呢?比如说“0的联想”这个话题,用实际联想我们想到了地球,那么想到了又该如何呢?接下来就应该用形象联想去开发关于地球动态变化的思路,从地球的形成写起。写到地球恶化的今天,再写到不堪设想的明天。用形象联想开发出来的思路可以使文章内容具体而充实,生动而形象,显得血肉丰满。

3比喻联想

比喻联想适合用于带有深刻寓意的话题。用它来开发思路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为题目或者所给材料中出现的自然的、客观的本体事物找—个合适的比喻角度或者说喻体。比如说“树木·森林·气候”这个话题,三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各自用来比喻什么比较合适呢?当我们弄清楚了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之后,就可以想到树木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森林可以用来比喻很多人,气候可以用来比喻社会风气。独木形不成森林,没有森林就没有良好的气候,一个人也形不成民众群体,因此,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形不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用比喻联想开发出来的思路,可以使文章有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隽永蕴藉。

4象征联想

象征联想与比喻联想有相类似的地方,但是绝不可以划等号。比喻联想要求“此”和“彼”在外形或者内在特征上有相似的地方,象征联想则不同,由此到彼的联想事物间没有什么外形或者特征上的相似处。它们只是在意义上,在隐性的虚化的性质方面有可寄托与被寄托的关系。比如,我国国旗上的五星象征各民族的大团结,用鸽子自由飞翔象征和平,用暴风雨的来临象征大革命的洗礼,用菊花象征高洁,用严冬象征严酷的考验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象征联想。用象征联想开发出来的思路会使文章格调高雅,内蕴深厚,文韵清新,哲理深刻。

5比拟联想

比拟联想也很容易与比喻联想相混。它不同于比喻联想的地方是:直接把自然界的事物当成人来写,或者把社会人类当成自然界的事物来写。我们经常会看到公园的草坪上,或者花簇旁有广告牌这样写到;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美丽的花朵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尊重它们就是呵护我们自己……看到这样的广告,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收敛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行动,而且心悦诚服。比拟联想由于赋予了动物或者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因而一下子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甚至把二者融为一体。用这样的写作思路写出来的文章非常活泼有趣,清新雅致。

6对比联想

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对比联想都可以有。甚至可以说不可以缺少。因为大干世界的事物往往都有相对立的辩证的两个方面,进一步说,绝对于一个方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在人类的思想观念里。有好就有坏,有黑就有白,有多就有少,有明就有暗……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时,也往往要给自己的话留有余地。写记叙文,常常会从好的人和事,想到不好的人和事;写议论文,会由正面讲道理到反面讲道理,由正面举例子到反面举例子。这都是用对比联想开发出来的思路。

7相关联想

在有某种直接关系的事物间进行联想就叫相关联想。比如,峻青在他的《雄关赋》里,由眼前的雄关(山海关)想到历史上的雄关,由雄关的宏伟景象写到如蚁的游人,由雄关而想到曾经叛明降清、率清兵入关的历史人物吴三桂……这些都是相关联想。

8逆向联想

逆向联想很容易与对比联想相混。对比联想中与“此”相对立的“彼”是明显的客观存在着的,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而逆向联想中的“此”与“彼”的可以说没有对立。常人用一般的思维方式也很难做这样的联想。因为逆向联想中的“此”常常代表的是人们固守的思想观念,“彼”是由“此”的反向开拓出来的全新观念。固守的东西往往不容易改变或者放弃,常人一般不会打破常规的思维,只有那些智者才会有这样的思考角度。正因为这样,用逆向联想开发出来的思路总会使文章带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睿智和新意识。比如有人写《为班门弄斧者喝彩》这样一篇文章,他打破了讽刺嘲笑在内行高手面前耍本领这样的旧有观念。而开拓出“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的全新观念。这样的新观念常常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外貌描写的几种不同形式 篇5

中国人惯用“秋水”比喻女人眼睛的清澈。“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是写美女的名句。鲁迅先生也认为写一个人, 最好写他的眼睛, “牢子阿义”的眼睛是红的。

高明的作家不会硬去碰钉子, 转而描写人的体态。写美女, 说她“烟视媚行”。古诗《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妻“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这比写女人的眼睛、肢体要好得多。

不具体写美女, 而用暗示的方法使读者产生美的想象, 则似乎更要高明一些。唐代诗人朱庆馀写新嫁娘: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窗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宋代的洪迈评论说:此诗不言美丽, 然味其辞义, 非绝色女子不足以当之。更有诗话谈及, 此诗为作者探问科考文风所尚, 其比喻义就更加委婉含蓄了。

还有两句诗: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也让人想象到, 这是一个很美的女人。

有时, 不直接写女人的美, 而从看到她的人的反应中显示出她的美。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帏肖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我见过的最为独特的外貌描写, 要数柯云路在《新星》及续集《夜与昼》里, 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和腐朽堕落的高干子弟顾小鹰以各自的眼光, 打量昔日的女友林虹时的描写。

李向南以惊奇而同情的眼光关注着林虹:她依然很美。黑亮的眼睛含着淡淡的忧郁, 苗条的身材显出柔和的曲线, 这都让人想到“年轻”、“姑娘”、“爱情”这些词汇, 想到二十岁这样的年龄。然而, 她那种中年知识女性才采用的严肃不苟的装束, 朴素的白衬衫, 灰色的确良裤, 梳到后面挽起的头发, 没留一绺刘海的额头, 还有那种什么都看透的淡然, 都使人感到她是个有曲折经历、不容随便亲近的成熟女性。年龄又像有三十多岁。她今年二十八岁了吧?

而顾小鹰却以淫邪的眼光, 扫视着这个遭到自己始乱终弃的女教师, 通过女教师的脸上表现的不幸的痕迹, 愤世的痕迹, 及更多不屈的意志, 揭露了顾小鹰腐朽的灵魂和卑鄙的心理:

她还那样美丽。她的眼睛虽然此时含着冰冷的敌意, 但还那样黑亮水汪;她的额头透着冷傲, 但还那样严肃而明晰;她的头发不像过去浓密了, 但还那样黑亮;眼角已有几丝若隐若现的鱼尾纹, 但整个脸仍接近过去那样的柔润;嘴唇表皮略有些干, 那必定是坐火车所致, 但仍显出内在的弹性, 连同那丰满的下巴, 构成了一个很性感的接吻区。他还看到了她脖颈下微露的一抹雪白的肌肤, 他能扩展想象到整个胸部, 想象到抚摸它时的光润手感。

两段小小的外貌描写, 运用对比手法, 反映高尚者与卑鄙者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摹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梦想破灭的痛苦, 并以富有同情的心情讽刺和批判了她的虚荣心。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一夜荣耀”, 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十年辛酸”。小说以十分显著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带给中下层人民的深刻的痛苦生活。

小说对现实生活的描写是非常客观的, 它几乎是以纪实性的文字反映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现状。

小说开头第一句话,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在文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个“也”字具有独特韵味。

因为小说描写的重点是路瓦栽夫人生活的痛苦和辛酸, 所以对她本人所具有的美丽容貌、温和性格、优雅风度, 理应只作简略的描写, 而作者莫泊桑, 竟然只用了十二个字的这么一句话, 就一笔带过, 把叙述点迅速地调整到应该凸显的重点部分上来, 这样既达到了文章前后之平衡, 又充分体现了行文之大胆, 用笔之老辣, 真可谓一字千钧。

同时, 这个“也”字, 以其极强的概括力, 把路瓦栽夫人的全部优点留给读者去想象。别的姑娘有多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也”就有多美丽动人。她的少女时代并不比其他任何一个条件优越、地位尊贵的资产阶级少女逊色。不幸的是, 她自己的阶级地位, 注定她一生只能在这捉襟见肘的现实旋涡中挣扎, 使她一生都深陷在既不满现实, 又无法改变处境的痛苦中。

一个“也”字, 使小说前面一片开阔疏朗, 后面绵密繁复;前面想象无限, 后面现实沉重。这种鲜明的前后对比, 既深刻地揭示了现实是如何残酷地打击人的美好理想, 又巧妙地体现了行文详略得当的要求。这个“也”字, 犹如一枚棋子, 被安排到了恰当的地方, 也就使一盘棋满目生辉了。

新课导入的几种形式 篇6

一、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可以极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 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死海不死》既说它“死”又说它“不死”, 这样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马上会理解“死”的含义。他们的那种兴奋急切的心情, 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 简直是想压也压不住了。这时抓住时机, 增加疏异点拨, 整篇课文的教学在教师轻松、学生活泼的情境中瓜熟蒂落。

二、石破天惊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出人意料, 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让学生有高度的兴奋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鲁提辖, 男, 39岁, 膀大腰圆, 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 畏罪潜逃, 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 或者告到官府, 可得赏钱一千贯。”这种悬赏缉拿的“告示”一出, 下面的学生就炸了锅, 纷纷为鲁达鸣不平, 且为他辩护:“鲁达无罪, 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 教师注意掌舵, 调控, 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背道而驰

喜爱新事物是学生的共性, 只有灵活多样的手法才能让他们对语文课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浓厚的兴趣。例如教《谈骨气》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失败被俘后, 元朝多次派人劝降, 但他坚决拒绝, 宁死也不动摇;民主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也不愿屈服。从这两个中国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感情被激发出来, 慷慨地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教师要会就势摆舵引渡:“是的, 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与课文写作顺序背道而驰的导入, 朝着相反的意思来理解课文, 既让学生感受到新鲜, 又激起了其思维, 诱发他们学习议论文的浓厚兴趣。

四、巧设悬念

有些新课的导入也可以运用巧设悬念, 例如《纪念白求恩》:“同学们看课本封面后最后一幅图像, 他是谁?一个外国人, 白求恩!他的肖像为什么能出现在我们课本里, 与伟大的鲁迅先生并列在一起?他满头银丝, 年逾半百, 为何来到中国?他为何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秋风吹着细雨, 延水奏着哀曲’, 他牺牲了, 人民为何这般哀痛?他具有什么样精神?毛泽东为何写这篇文章赞扬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听毛泽东的评价吧!”一连串的发问, 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悬念, 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兴趣。

五、妙改标题

在导入新课时, 若妙改标题, 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 (即刺激性特征的异常变化) 定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 使之意趣沛然, 记忆牢固。例如教《七根火柴》时, 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 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 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 根据课文内容, 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 老师又提示道:“明明是七根火柴, 为什么老师会在黑板上写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跑哪里去了?这一根火柴在渺无人迹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妙改标题, 欲擒故纵既强化了关键词语, 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六、质疑激趣

面对一篇课文, 会有字词句篇, 语法修辞, 思想内容等许许多多的疑问。质疑能引起学生重视, 开启学生心智, 激发浓厚兴趣。如《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大自然会说话吗?大自然语言指的是什么?研究大自然语言有什么意义?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 并采用大自然语言的说话, 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这样质疑导入, 激发兴趣, 就会促使学生含英咀华, 探幽揽胜。

七、温故知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 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讲《爱莲说》一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习的《荔枝蜜》和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 这两篇课文都有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爱莲说》, 也是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旧知识——托物言志的写法, 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特色。这种导入简洁流畅, 步步为营, 让学生夯实基础, 稳扎稳打。

八、类比求异

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抓出其不同点, 既能巩固已学的旧知识, 也能于比较中求鉴别, 于鉴别中明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与《大自然的文字》的比较来导入。

九、幽默效应

幽默可以使人对事儿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牢固的记忆,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若能运用幽默不仅可以增加趣味和生动性, 而且还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可以这样导语:“同学们, 你们想遨游宇宙吗?我已经观赏过好几次, 它那庞大的星星, 宽广的银河……真是认人大开眼界, 今天, 我充当大家的向导, 带领大学到绚丽多彩的宇宙空间畅游一番, 领略一下宇宙的无限风光。好吗?”这样导课简明, 自然而又诙谐, 听起来有趣, 能很快地吸引同学, 激发学习的兴趣。

十、标题分析

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给人的是它的标题。好的标题就是一项透射着阳光的窗棂, 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从分析标题入手导入课文, 也是别出心裁的一招, 《竞选州长》一文的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从短语结构来考虑‘竞选’和‘州长’之间是动宾关系;如果将这两个词位置互换为‘州长竞选’, 它们之间又变为偏正关系, 而这篇课文就是要通过竞选州长理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州长竞选?”

新课导入形式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 只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就能收到预期效果。除此以外, 还有激情演说、常识介绍、学法指导、看图说话、录像投影、游戏竞赛、伴乐入境、即兴谈话法, 知识检测法, 不导而入法等, 也可以几种手法综合运用, 熔于一炉。

谈口语交际训练的几种形式 篇7

1. 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例如, 自制课件、影视片段、绘制有关情境的图画, 或用生活中的情境, 引发交际的需要, 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介绍家乡的景物”, 学生可对自己最熟悉的家乡的景物,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置身其中, 可以激发学生产生交际兴趣与表达交流的动机和欲望, 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2. 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为学生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 同时关注交流的状态, 对交际的过程予以调控, 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如交际内容《春天里的发现》, 教师可先带学生去春游, 在春天里, 学生看到“小草探出了脑袋, 蝌蚪快活地游泳, 布谷鸟欢乐的歌唱, 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还看到“农民伯伯在辛勤地种庄稼……”课堂上教师可引言:“春天多美好!让我们一起来说说春天里的发现吧!”学生可以与同桌交流, 也可以与老师直接对话, 还可以自由议论。

3. 融入生活, 注重实践。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如:去学校、社区采访等。对于去社区采访, 可布置题为《社区采访一日》的交际作业, 让学生当一回小记者。同时,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和发现口语交际的机会。

4. 坚持课堂主阵地。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每一册都有几个专门的口语交际的练习, 同时课文中也蕴涵有不少口语交际的话题。所以, 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每一篇课文中蕴涵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 不失时机地给同学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如:《坐井观天》这篇课文, 既是一则充满童趣的的寓言故事, 又是一篇进行口语交际的的好教材。课文最后这样写:“小鸟也笑了, 说:‘朋友, 你是弄错了, 不信, 你跳出井口来看看吧。’”这段话留给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 教师可根据这段话设计相关训练, 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 展开丰富的想象, 将课文内容做适当延伸。比如, 让学生想一想, 说一说, 小鸟飞走以后, 青蛙有没有跳出来呢?如果跳出来, 它会看到什么呢?又会说什么呢?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下, 学生畅所欲言, 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

5.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对口语交际进行评价, 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 学生参与评价, 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并判断出正误、优劣, 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 或质疑争论, 对别人提出建议。例如《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交际内容:说说我们自己。这次口语交际可让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自己, 可以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 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听的同学则要注意听, 看看对他说的有哪些补充。最后评一评, 看谁说的最像他本人。当一个同学说完的时候, 同学们开始进行评价:“他说的很像他本人。”“她有一句话表达错了, 就是‘数学作业’说成‘作业数学’。”“她还有一个优点, 就是爱帮助别人。”“他有一个小小的缺点, 就是上课不专心, 老是偷偷地吃东西, 希望他以后能改过来。”这位同学虚心地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决心改掉自己不好的毛病。

谈广播新闻的几种表现形式 篇8

谈也有各自的传播特点。如何有效地发挥广播自身的特点, 让其在新媒体时代还能广人思考和探吸引住受众, 索的问题成了当前。笔者广播播认为广播新闻应通过以下几的受种众表群现体形。式来拥有自己新广稿件。广播新闻诞生之初播新闻中的纯文字, 闻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字稿件的形式出现。, 只不过多以文的□黄由新短于闻小广在精播写传悍, 作播上更的要容特求易性口让, 语人广化理播、几锦虹共解。存的年代在只有报, 广播的传播速纸杂志和广播种在战争和动乱年代广度之快是不可比拟的, 播担因此表重任负着, 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要的宣传和号召的, 现早出现于20世吸引了录音不新少闻受。纪30年代的众录。音新闻最形种特有的录音报道, 新闻报道形式是广播传媒中, 由一式于的欢声迎有。音录现, 场很音音快新响受闻和到作新了为闻人人广播们的新物

闻的一种重要形式, 具有感染力强、真实感强的特点, 它用简洁的语言和现场音响反映新闻事件, 多用于报

道重要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事件性新闻。

录音新闻, 说得明白点就是运用新闻事件的实况录音或新闻人物的谈话录音所做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实况录音, 是指新闻事实发生现场的自然界音响和人的社会活动音响。新闻人物的谈话录音是指采访对象直接对记者发表的讲话录音。要做好录音新闻, 对现场音响的采集和运用有较高的要求。首先, 现场音响要真实可靠, 实地采录, 不能弄虚作假, 搞后期制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然这也是选用音响的最基本要求。有的记者由于缺少现场采集音响的技术, 采集回来的音响嘈杂无章, 就萌生了后期再制作的念头, 这在新闻报道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技术手段, 进行去杂处理, 但是绝对不能重新录制, 搞模拟音响。也不能根据所谓需要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录到的音响硬说成是同一时空发生的事件。

其次, 要采集、运用最能突出新闻事件特点的典型音响。所谓典型音响, 就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环境中能够确实反映新闻事物特征的音响。采集、运用音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不是随便采录一段声音就可以的。录音新闻中的音响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 精心选择出的典型音响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应该是文字无法替代的。苏联广播专家马宾科在谈到录音报道时就曾说过:“每一篇录音报道, 都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明确的目的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 初步考虑到在这个录音报道中选用几个什么样的录音场面, 能够帮助这个录音报道充分表达出它的主题思想。”

录音新闻中现场音响与稿件文字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文字和音响 (包括被采访者讲话录音、背景音响) 相互之间不可取代而又相互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篇成功的录音新闻。

现场报道。现场报道其实是录音报道的一种, 是记者的现场口述和现场实况音响结合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要求广播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边看、边听、边说、边录, 融采、录、播于一体。现场报道相对于录音新闻来说更有难度, 它要求记者事先对新闻事件有一个较为充分的了解, 现场口述内容、现场音响采集项目选择、与被采访对象沟通都要有所准备, 还对记者的现场应对、归纳能力和心理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场观察、现场解说、现场录音同步进行, 正是现场报道区别于其他报道的根本点, 也是这种报道形式的特点。离开了这三个“现场”中的任何一个, 采录出的报道就不能叫现场报道。

一些从事了多年广播工作的同志有时候也分不清楚录音新闻与现场报道的区别, 认为二者都是在现场采集的录音、都有典型音响, 都有记者的现场解说。其实两种报道形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场报道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完成的。虽然有时候由于播出时间的不同步性, 有些现场报道是通过录播的方式报道出去的, 而有些正好是节目的直播时间就同步报道出去了, 然而不管是录播还是直播, 现场报道的所有内容都是在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完成的, 而不能有后期加进去的内容。而录音新闻中记者简短的现场描述、现场录音、现场音响是在现场完成的, 但整个新闻报道在后期还会有播音员播出的内容。

连线报道。连线报道是现场报道的一种。现场报道有两种播出方式, 一种是录播、一种是直播。现场报道如果正好在节目直播中播出, 就成了近两年兴起的连线报道。直播连线相对于现场报道和录音新闻来说, 要求记者时刻注意新闻现场的变化, 而主持人也要做好配合才能做好连线报道。在多媒体时代, 人们要求新闻报道能够实现“第一时间”, “第一现场”又可以提供更真实的信息, 连线报道恰恰迎合了受众的这种收听心理。连线直播让听众感到、听到事件就在现在、就在身边, 这就是它震撼人、吸引人的力量所在。

多媒体时代, 各种媒体发挥自身优势, 并且相互配合, 一定会给广大受众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新闻舆论氛围, 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将不局限于以上几种, 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浅谈课堂总结的几种形式 篇9

1.归纳式总结。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课堂总结方法。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让学生易于掌握,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2.延伸式总结。 教学内容讲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层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相关联,从而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

3.悬念式总结。 有些知识需要分几个课时的教学来完成,而且各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非常紧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承继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堂课结束时针对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

4.对比式总结。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总结就是在一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架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有侧重地把本堂课的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规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讨论式总结。 在进行课堂总结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堂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学科语言表达能力,使知识得到升华。

6.探讨式总结。 探讨式总结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种总结形式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索,还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7.提问式总结。 教师教完新知识后,也可以将知识转化为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提问,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避免了讲授的重复。问题一定要注意与所教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把知识掌握与生活实际恰当联系起来,寓有意识的教育于无意识的教学之中,做到在知识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应用。

8.练习式总结。 一堂课结束前5分钟左右,发放本节课的练习题,当堂检测,当堂发现问题,当堂解决,这就是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巩固。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以练习题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当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顺口溜、快板或歌曲式总结。 一堂生动有趣的课就要结束了,把这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以小品、快板、歌曲或顺口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加深记忆。

通过创新课堂总结,巩固教学成果,激发学生思维。长期坚持下来,课堂效率会大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略论奏鸣曲式的几种特殊形式 篇10

奏鸣曲式作为一种高度发展了的专业化曲式, 其材料结构和调性布局所体现出的程式化特征, 既体现出西方文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思维特征, 同时也蕴涵着西方文化追求理性逻辑和注重矛盾发展的哲学思想和民族审美心理。“呈示部中双主题呈示”和“调性在呈示部中对置、再现部统一”是奏鸣曲式的两大基本特征[1]。除最常见的典型结构外, 奏鸣曲式还有一些特殊结构。本文在陈述典型奏鸣曲式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分别以实例归纳、讨论了一些特殊奏鸣曲式的结构形态, 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各类曲式结构的辨析能力以及对大型音乐作品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一、典型奏鸣曲式结构特征

典型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呈示部又包括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主部在主调上发展, 一般其主题音乐性格或强劲有力, 或欢快活泼有力, 富于动力性;副部主题必须转向其它从属调, 以体现“调性对置、矛盾提出”, 其音乐性格一般柔美、抒情, 富于女性化。展开部是呈示部材料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发展, 调性自由、游离。再现部的结构与呈示部一样, 所不同的是, 副部的调性要回归到主调以与主部统一, 获得“调性服从、矛盾解决”。由于副部调性的改变, 因而奏鸣曲式绝不会原样再现, 这也正是奏鸣曲式区别于复三部曲式的关键点。

二、呈示部的特殊形式

“双主题呈示”和“呈示部里调性的对置”是奏鸣曲式的基本特征, 因而作曲家对呈示部进行特殊处理的空间较小, 其变体形式较少, 此处所列特殊呈示部仅指在“协奏曲”这一特殊体裁下有着“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最成熟、典型的协奏曲结构范式由莫扎特确立并发扬光大, 一般由三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必然为奏鸣曲式。但这个奏鸣曲式有两个呈示部, 其中第一个呈示部由乐队奏出, 第二个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奏出。第一个呈示部结构简明, 犹如作品的“序奏”, 并且材料与调性体征与典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有较大出入, 一是虽必须有主部, 但却可能没有副部;二是主副部也通常在主调上陈述, 即使使用从属调, 但结束都时都要在主调上完满终止。第二个呈示部才与一般奏鸣曲式的呈示部结构、材料、调性布局相同, 并且既可以将第一呈示部中的主部加以变化发展, 也可采用全新材料写成。两个呈示部的乐思体现出由统一走向对比、稳定走向紧张的发展趋势。此类实例不胜枚举, 在此不作赘述。

三、展开部的的特殊形式

1、省略展开部

巴洛克时期的古奏鸣曲式就没有独立地展开部, 只由两部分构成。但在奏鸣曲式发展成熟古典主义时期以后, 仍有不少作曲家的作品为了特殊音乐表现的需要, 而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写法。这类二部性结构仍具备奏鸣曲式的两大基本特征, 因而还属于奏鸣曲式的范畴。

但这并非是由于作曲家们的“仿古”或“复古”思潮, 而是因其所处的结构位置、音乐性格等相关联, 与无展开部的古奏鸣曲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运用常见于大型奏鸣曲、奏鸣交相套曲的的慢板乐章, 其音乐具有沉思或抒情性, 主、副部主题材料的矛盾对比不很强烈, 结构也较为平衡而工整, 缺乏展开的动力, 因而省略了展开部。这类实例有很多, 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第二乐章、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三乐章、鲍罗汀的《第二交响曲》第二乐章等;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还可用于歌剧或舞剧的序曲。因序曲的基本功能不在于对剧情的具体展开, 而只需呈示歌剧或舞剧的基本情绪或基本矛盾, 因而作曲家在创作序曲时, 即使是快板, 仍常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写法, 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序曲等。由此我们也可进一步认识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的创作原则。

2、“插部”代替展开部

如前所述, 典型奏鸣曲式的展开部通常是将呈示部中的材料加以展开性陈述的非稳定性的写法而成。但也有一些奏鸣曲式的展开部位置采用新的音乐主题材料, 用类似回旋曲式中的“插部”代替了展开部, 因而称为“带插部的奏鸣曲式”。[2]由于是新材料的第一次陈述, 其写法也与典型奏鸣曲式的展开部有着极大的区别, 不是结构琐碎、调性游离, 而是有着较完整的结构, 如乐段、单二或单三部曲式等, 调性与和声也较稳定。例如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主调位f小调, 呈示部结束后, 用b A大调的属七和弦引出插部。插部用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写成, 主题材料与调性都没有展开, 结构也较工整、清晰, 乐段、乐句都有明确的终止式, 是典型的“插部”式写法。这种写法可以看作是复三部曲式三声中部的写法和回旋曲式插部的写法向奏鸣曲式的影响和渗透。

四、再现部的特殊形式

1、倒装再现

再现部再现时, 打破呈示部的陈述顺序, 先再现副部、后再现主部, 称为“倒装”再现。这种结构布局既强调了主部主题对全曲的贯穿意义, 同时也使结构显得对称、平衡, 形成主部—副部—展开部—副部—主部的“拱形”结构。此类倒装再现的奏鸣曲式多见于单乐章的交响诗之类的作品, 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的再现部, 还可见于大型交响曲或独奏乐器的奏鸣曲的某一乐章等, 如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1第一乐章等。

2、主部调性不再现主调

绝大多数情况下奏鸣曲式再现部的主部和副部均在主调上陈述。特别是副部的调性要么全在主调上陈述, 要么在中途或临近结束时转回主调, 以此获得调性的统一、矛盾的解决。但是主部的调性却有可能不直接回归到主调, 而今体现出一种回归倾向。有两种方式, 一是先在从属调上迂回发展, 中途再转回主调;二是整个主部全在从属调、通常是在主调的下五度调即下属调上陈述。此种布局也符合T—D—S—T的调性布局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典型的例子如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545第一乐章, 呈示部主调为C大调, 而再现部的主部完全在下属调F大调上陈述, 直至连接部结束时才转回到主调。

3、省略再现主部或副部

通常情况下, 奏鸣曲式的副部不能省略, 因为再现部调性的回归统一是奏鸣曲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省略副部会“导致奏鸣曲式整体结构性质的模糊”。因而, 省略副部的情况十分罕见, 它往往与特定的表现需要有关, 即音乐内容不需要再现副部, 例如何占豪、陈钢所作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就是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创作而成, 但与典型奏鸣曲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省略了再现部, 其“奏鸣性”已大大减弱, 只能根据其体裁、音乐陈述特点等判断其为具备奏鸣曲式的“大体品格”。

但缩减、省略主部的奏鸣曲式却常可见到, 这是因为, “只要通过副部实现了调性统一、平衡, 则主部、连接部或结束部等其他部位减缩与省略与否, 都已不再重要, 因为它们不会给再现部的调性稳定和整体结构的平衡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例如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再现部中, 主部主题的再现就被省略了一句;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 就省略了主部和连接部, 直接再现副部, 回归到主调b B大调出现。

结束语

音乐作品的结构千变万化, 以上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所罗列奏鸣曲式的各种特殊形式, 也仅仅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要进一步认识、掌握典型奏鸣曲式及其各种特殊变体的结构、材料、调性特征, 还必须从大量的实践中去获得。但先从宏观上进行梳理、了解、理解, 既有利于我们对其结构特征的尽快把握, 对我们的具体分析具指导意义, 同时对于我们进一步更好地诠释、表现和欣赏音乐也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氓:《音乐作品曲式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79。

上一篇:防火监督工作的现状下一篇:电子档案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