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想象

2024-05-13

作文与想象(精选十篇)

作文与想象 篇1

余光中把“乡愁”比作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而席慕容则把“乡愁”化作清远的笛、怅惘的雾、没有年轮的树, 美丽的缥缈。同样的“乡愁”却有千变万化的“面孔”, 是谁给它这么大的魔力?当然是“联想”给它神奇的力量。那么, 教师指导作文中就应不时做这方面的训练, 让学生也拥有这神奇的力量。由妈妈眼角的几尾纹, 读懂她对子女的爱心;由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 明白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一轮平常的明月勾起对家人的思念与祝福……细心拾起生活中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生出“妙花之笔”。

二、保持童心, 改编动画片

动画片《哪吒传奇》《封神榜》《丁丁奇遇记》等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不要笑他们幼稚, 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 孩子与生俱来就是对未来世界充满了幻想, 而动画片就满足他们的愿望, 同时动画片中情节的夸张性, 故事的离奇性等深深吸引了这群半大孩子, 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权力扼杀他们这种天性, 应鼓励他们把动画片搬进他们的作文中去, 做一个未来的动画大师。如, 写作《假如登上月球》时, 班上的陶冶同学就把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搬”上月球, 她和蓝猫一同去探访月球, 想不到在月球上偶然碰到了宇宙之母的基地, 于是离奇的故事发生了……

三、借助童话、神话中的浪漫主义

童话、神话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它可以带着你上天入地, 无所不往。所以你可以让想象带你上九云霄, 这时你就是英国小说家J·K·罗琳笔下神奇的魔法师哈利、波特, 也是《灰姑娘》中灰姑娘的教母仙女, 也可以是广寒宫中那只寂寞的玉兔……

四、把自己想象成为一种物体

“拟人”这种修辞是把生物说成具有人的思维, 想象却正好相反, 把自己想象成生物。假如你是一棵树, 你会天天与树上的小鸟对话吗?……想象会给你一对满意的翅膀, 你要努力继续往下想:你是一棵树, 那么, 你做了树之后会怎样呢?你愿意生长在什么地方?你希望什么样的小鸟飞来, 把怎样的巢搭建在你的肩上?你在黑夜里会想些什么, 在阳光下想些什么, 秋天, 你的果子会献给哪一位女孩?等等, 这样的接力想象之后你就会觉得趣味无穷, 乐趣也无限。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让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看到什么, 你就是什么, 这是想象的一种法则, 往下想, 借助“魔棒”再往下想, 法则就变成了故事。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它虽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但不拘泥于事实, 同时具有极高的抽象性。要想写出有个性、有创新的作文, 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想象中, 增添文章不一样的风采。那如何让学生拥有一对想象的翅膀?

理想与想象作文 篇2

然后,我就变得很沮丧。我开始,不想再去走又宽又亮的大马路,更喜欢穿梭与纵横交错的小巷子里。那里安静,还有爬出别院的嫩绿;那里潮湿,还有寄生在墙群的苔藓;那里深邃,还有看不到尽头的远方。

我喜欢远方,因为它的远且没有方向。无论是在充满希望的透彻的早晨,还是充斥困倦的混沌的午后,又或是在充溢悲伤的昏暗的傍晚,我总能让自己思想奔向某个远远的不确定的方向。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嘴角总是露出人们很容易察觉的微笑。所以,陶醉是在所难免的事儿。于是,我每天傻傻的被陶醉在那些远远的且没有方位指向的地方。

那儿到处飘逸着移动的别野,而不是别墅。因为别野不用土地,而土地很贵,只有有钱人才买的起。我们没钱,只有住别野。有钱人,不让我们挨着地。说那是他们用钱买的。于是,我们总是飘着。

我们不怕总是飘着,因为,我们总能从高处欣赏美美的山水,呼吸到纯净甘甜的空气。

我们又怕总是飘着,因为,我们总能从高处看到一些在土上的人,对我们投来的恶煞的目光。仿佛在说:总有一天他们会用钱把头顶的一片天也买下,取得领空权。我们就没得飘了。

我开始担心了。

后来,转念又想想也没啥大不了的,我们到九霄云外去就是了。呵呵,那儿也美,也不用土。

我开始放心了。

因为,我总是担心又放心。于是,心就感觉很累。它没说,但我心里知道。

想象作文的训练与指导 篇3

关键词:作文;想象;积累;培养;触发;激发

作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新课改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以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在作文中发挥想象力,使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拓展思路,复活心中的生活积累。可见,想象作文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最有效的训练。

一、积累中感知想象

厚积才能薄发,要写好想象作文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积累。人的想象力是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知识基础上的。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决定想象力的强弱。只有贮备了丰富的知识信息,才会有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比较,才会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深刻的见解,想象力才可能新颖、独特。孤陋寡闻,缺乏知识,就可能是胡思乱想,想入非非。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作文:《假如我会克隆……》对于“克隆”这项科学技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更何况是小学生。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有什么作用,发展前景怎样的。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进行想象,写出来的作文才合理。对此,我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学生多走进图书馆,引导他们广泛阅读童话、科技、科幻等图书,把学生带进想象的海洋,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遨游。(2)推荐一些优秀的想象类的文章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学生头脑里有了想象作文的“蓝本”,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3)支持学生参加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电脑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它是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特别是现代科学的重要领域——农业、能源、空间利用、高能物理、电子计算机、激光、材料、遗传工程等,更要了解它的新动向、新成就、新信息。只有扎根于今天的科学,才有可能通过推理,想象出明天更为奇妙的科学。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想象

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我在教改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1.发挥插图作用,在体会中训练。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集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给人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角度去理解和判断。例如,《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其中关于郝副营长对电灯的憧憬写得很生动感人,并配有一幅与之相呼应的插图。我引导学生以《如果郝副营长还活着》为题,仔细观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自然环境和人物的身份、语言、动作等描绘出来。学生发挥丰富想象,不但写出或说出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突出画面上反映的内容。可见,利用插图既有效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续写课文内容,在发展中训练。教材中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似乎把故事讲完了,实际上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对此,可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续写课文。如,《穷人》一课,结尾处留下了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空白,可用《拉开帐子以后》为题,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悟出作者留空白的用意,进行艺术再创造。这样续编故事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发挥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在特定情境中触发想象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一种手段。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让学生根据这种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习作冲动。如在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童话故事,再让学生说说故事里出现了哪几种响声,学生根据声音复述故事,或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在半娱乐性教学氛围中积极性倍增,编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的故事。整節课从始至终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好。

刍议小学生作文中的真实与想象 篇4

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先解读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文课程标准》, 对于中小学生作文, 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就站在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课标的表达, 强调了真实, 阐明了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活这一基点。

其实, 作文的真实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材料的真实, 二是表情达意的真实。材料的真实是说所写的材料与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一致, 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作文中的“情”“意”与心中所想一致。两种真实是有区别的。从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 课标不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虚构, 而且还侧重于强调表情达意的真实。笔者认为其理由是:因为合理的符合生活逻辑和儿童思维的逻辑的虚构是创造艺术真实的重要方法, 是让艺术真实更具美的魅力和感染力的一次重要内容, 课标这段阐述的实质是: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 老老实实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自己熟悉的事物, 写有意义的生活。不要心口不一, 说空话, 讲大话, 写自己也不知其义的话, 无病呻吟。教师在教学中为使作文内容具体生动, 应当在要求写人写事的材料来于客观生活的同时, 还应让学生在观察生活, 综合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虚构, 因为想象虚构是写作技巧, 所以不存在不允许的问题, 而是技巧匠完善与否的问题, 换言之, 为力求表达真情实感, 应完善想象虚构艺术技巧。

当然, 运用想象虚构技巧对中小学生而言, 需要一个由易到难, 从简到繁, 从生疏到娴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因而, 学生运用想虚构技巧时往往不尽人意, 斧凿痕迹明显, 有时甚至弄巧成拙。这种现象是不为怪的, 我们切不可由此而因噎废食不去想象虚构。其实, 这种现象也正是我们教者要花大气力研究和实践的领域。

要写出真情实感, 当然最好是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但真实的生活是有限的, 小学生多数时间被限制在学校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生活阅历比成人少得多, 他们可写的生活素材因此受到极大限制。如果不允许他们在写作文时进行想象虚构, 就容易导致出现无事无物可写的现象。一味追求单纯的真实, 原原本本呆板地写人叙事, 也不得利于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没有想象就没有多彩的生活, 也不会有美丽多彩的人生。要求学生作文句句朴实真言, 字字实录, 从儿童心理角度讲, 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想象与虚构世界的滋润的, 《猫和老鼠》《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米老鼠和唐老鸭》等动画片是少年儿童的最爱, 多数动画故事通过大胆的想象, 独特的虚构故事, 吸引着儿童, 启迪着智慧。作文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虚构创造的欲望, 满足他们表达情感体验快乐的需要。因此不可片面强求学生作文的真实, 而且应该打开学生思路, 鼓励大胆想象, 合理的虚构创造。国家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然而一味追求材料真实, 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 否定想象虚构的简单教学, 不可能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 只能把学生变得越来越傻。更谈不上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这样教学必然导致学生作文空洞无物, 枯涩乏味, 无病呻吟。更无法谈及有创意地表达, 这样只能把作文逼进死胡同,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奢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即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安排了看图说话, 看图写话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小兔运南瓜”和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我会写”) 。这是最初步的作文训练。那些图上的内容很难就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或是亲眼所见, 亲耳所闻的真人真事。

在二到四学段课文中规定的某些写作训练, 学生不运用想象虚构也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例如六年级上册《穷人》课后练笔续写;五年级下册《再见了, 亲人》课后小练笔描写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一件事……诸如此类的小练笔, 必须进行想象虚构是显而易见的。细读教材还不难发现, 就是一些写实性的习作这也离不开适当的想象虚构。如:四年级上册积累园地七要求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要求写得清楚具体, 写完后还可编成短剧演一演。且不说写别人成长的故事, 对他人的观察了解毕竟是有限的, 其时其境, 写者无从经历, 无法耳闻目睹, 就是写自己的成长故事, 也会因历时已久而无法完全还原生活的原貌。要将故事写得生动具体, 就要能真实地再现人物的面貌, 神态, 动作。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 鲜活逼真, 这就必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运用虚构技法了。

理想与想象作文 篇5

从小,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小时候,《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等都是我的酷爱。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书也就不同了。从《安徒生童话》到《淘气包 马小跳》,从《大林和小林》到《国际大奖小说》……记得四年级时,我和妈妈来到了书店,妈妈答应给我买两本新出的“阳光姐姐”伍美珍的小说。“阿姨,请问新出的《阳光姐姐小说营》在哪儿放 着呀?”我询问书店的阿姨。“小朋友,你往前直走,有一个‘新书热销’的牌子,你去那一列书架上找找吧。”阿姨指了指前边。我迫不及待地冲向“新书热销架”,想快点拥有那两本新书。我在那 一摞摞书中寻找着我要的书,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为《寄小读者》的书。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上面几个大字所吸引—“寄小读者 冰心/著”。冰心,好耳熟的名字。冰心奶奶不就是那位著名的散文 家吗?以前听同学提起过,都说她的散文非常美呢!妈妈见我捧着《寄小读者》,对我说:“铭铭,读一读冰心的散文,会对你的习作有帮助。冰心的语言很美,我建议你读一读。”我怀着好奇心,买 下了那本书。

回到家,我立刻开始读了起来。刚开始读,我就被冰心奶奶那语言的魅力所吸引。我认为,冰心奶奶是对“细腻的语言”一词的最好诠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从那以后,我 很崇拜冰心奶奶,决定长大以后也要当散文家。

要想实现理想,不能光想,还要有行动。我为自己制定了以下几点要求:1、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小事,锻炼写作和观察生活的能力。2、坚持课外阅读,学习写作方法。3、经常写博,提高写 作水平。4、经常读一读别人的博文,取长补短。

生活与想象同飞作文伴孩子成长 篇6

一、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

——体验自主作文的乐趣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开放的教学材料、开放的教学过程,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孩子,激发学生想说想写的欲望,引导学生会说会写,说好写好,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创精神。这种新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导学——点拨——修改——评议——再次修改——成文。这一教学程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每一教学环节都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教师进行开放式启发,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理解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最大限度提高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真正把作文的自主权交还给了学生。

如“多写一文”(即命题作文),也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就拿写一种“小动物”来说,可以先让学生课前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上课时,再通过多媒体画面将学生们观察的小猫、小狗、小鸡等可爱的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请学生每人选一种动物,说说它的外形特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让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说都行。没有固定的框框和过多的束缚,以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学生说完后,师生共同赏析。再如“一文多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及感悟来写“雪”。有的同学赞雪,赞美雪的洁白无瑕、大公无私。有的同学贬雪,揭露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来掩盖世间的污秽;揭露雪的凶恶,倚仗狂风,耀武扬威;揭露雪的无情,雪压冰封,万木萧条……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理解。

二、变“书本作文”为“生活作文”

——体验生活习作的乐趣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它既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离开实践活动,就不会有心理和思维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过“到语言的活水源头去旅行”。学生对生活有了丰富的感知,才能通过想象产生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从再造想象提升到创造想象。

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的珍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等,并要求学生以社会小主人的身份对待社会生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留心周围发生的种种变化,随时把观察到的、听到的新鲜事写成日记,积累鲜活的作文材料。另外还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挖掘丰富的习作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习作的乐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作文教学,就善于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来设计教学。通过巧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模拟生活场景,组织开展表演、比赛等实践活动,相机安排说写训练。就拿于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当解说员,写通讯报道”来说,上课一开始,于老师就巧妙设计了“动物王国掰手腕决赛”的童话式活动,使报道“现场”“微型化”了,训练内容显得生动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表演活动中又组织全班同学参与,使现场解说的模拟活动充满了欢乐、真实的气氛,全班学生积极投入,情绪高昂,说写训练效果呈现出最佳状态。

三、变“整齐划一”为“尊重差异”

——体验成功作文的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视为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要变“整齐划一”为“尊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可达性目标上得到最优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作文的乐趣。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在集体教学中,优等生具有优越感,学习动力系统有障碍的学困生有失落感,更易产生自卑感,最终导致这部分学生越来越怕学习。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师生关系的融洽,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对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应实施“特别服务”,更多地去关注他们,把“微笑…‘鼓励…‘成功”带给他们,让他们获得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以调动他们习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尊重差异,树立自信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习作情况,我们要制订适合各自学习的“差异目标”,确立难易适度的习作要求。教师要将习惯于“补短”转变为习惯于“扬长”。分层制订的目标要在每一层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经努力可以达到目标。比如,在集体练说时,对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通顺、连贯”基础上,还要提出“如何表达得精彩、生动”等表达技巧上更高的要求;而对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只要达到“通顺、连贯”这一目标就及时给予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不断向高一层目标迈进。

3.小组合作,交流激智

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是一种资源”。在目前我国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班级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着学生的发展。我们应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性,并通过对学生差异的培植和利用,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发展,使“优势更优,弱势填补”。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便是行之有效的差异教学法之一。我们可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作文教学中可让他们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有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产生新设想。讨论中要求做到:学会倾听,学会交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重视批改,体验成功

注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还必须重视作文的讲评和批改,特别要加强作文的面批,使教师的指导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教师特别要注重在个性、特色等方面对学生的作文加以评说,要用慈母般的爱,用理解的态度,用多样的尺度评价他们的作文,对于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富有个性的文章,只要有微小的不同点和闪光点都要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用心写的地方老师都发现了,从而人人都品尝到“成功之乐”,盼望下一次作文有更大的进步,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只有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才会爱上写作。只有在不断应用中,孩子们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成长的点滴,让作文伴随孩子快乐成长。

作文与想象 篇7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要求学生采用纸笔写作方式的同时,重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倡导学生运用电脑和互联网写作,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信息素养和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写作能力,正适应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要求。

我们开创的“城乡协同课堂”是基于因特网的校际间互动课堂,能够在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方面实现城乡协作、同步。这种课堂有两个教室:一个是主教室——中心校;另一个是辅教室———农村教学点。“中心校—教学点”协同学习这种人机交互模式,是面向认知和思维的一对一在线课堂模式。课程由中心校的教师备课,教学点的教师依照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指导同步教学,使两校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同步,“学”同步,“互动”同步。摒弃了传统录播课的不足之处———资源辐射学校的教师只是扮演“人民警察”的角色,仅仅是维持秩序而已。

二、课堂教学核心环节

这堂课,我们设计六个主要环节:生成情境———系统随机生成五张图片,作为想象作文创作的题材;发散思维———根据平台提供的思维训练,看图展开发散思维训练;构思梗概———立足于发散思维,重组词语构思梗概;愉悦创作———在平台内置音乐的伴随下,学生愉悦地进行个性创作;在线评价———利用平台的评价系统展开多种形式的评价;赏析习作———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推荐优秀习作,点评指导,校际互动,使学生明确努力与提高的方向。

三、构建学生认知思维

学生面对五张毫不相关的图片,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是这样设计认知结构的。先对五张关键词展开思维训练,通过人机交互,大脑不断接受外来刺激,处于觉醒状态,产生丰富联想。然后以某个词为中心(文眼),对分解词进行汇聚,引导构思故事梗概。平台上我们还提供了视频教程的微课,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反复自学。人机交互训练多次之后,学生便豁然开朗了。

四、协同课堂实战经验

东方潜能在线的“想象作文”这个平台,将习作从传统的笔纸课堂搬到了计算机教室。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方格作文纸,而是色彩斑斓、主题鲜明的作文编辑界面,从而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这项技术与资源还可以跨校共享,特别是给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的教学点注入了活力。这个平台设有思维发散、视频教程、写故事、音乐盒、故事乐园、故事风采展、排行榜等板块。下面我就针对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借助这个平台与教学点进行协同教学,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习作水平。

1.“思维发散训练”引导学生从事物的不同特性展开联想,如颜色、形状、地点、相关人物、作用等,以拓展学生想象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如出现一张月亮的图片,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会联想到或相关、或相似的事物,如,蛋黄、月饼、嫦娥、玉兔、中秋节、赏月、登天游峰、手电等。这也为学生构思的新颖与创作的独特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我通过自己录制并上传到“想象作文”平台的一份视频教程,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高效地使用“想象作文”平台,也便于教学点的学生掌握想象作文的使用流程。

这样共享信息资源,教师便可与教学点的教师开展互动课堂,高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做好思维训练操,又了解了平台的使用方法,学生便可进入想象作文平台,点击“写故事”板块进行创作。

系统会随机呈现五张图片,根据这五张图片的不同特性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再从联想到的这些词中,找准一个词作为突破口、引出故事的切入点,顺藤摸瓜,牵一发而动全身,展开独特的构思。即使是同一幅图,学生选择的文眼不同,也会创作出完全不同的两篇文章,大大扩展了写作的范围。

这样,信息技术与语文的习作教学整合,逐步实现了习作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也使学生写作活动的个性化特征更突出。

4. 学生提交习作后,点击“故事乐园”板块,可欣赏本班、其他班、其他学校学生的习作,并从故事内容、语言表达、中心思想这三个维度,两校学生展开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校际互评。

学生还可打开“评价详情”看同学、老师给自己的习作做出的评价,利用平台的“修改”功能进行自我修改,达到“以评促改,以改促写”的目的,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呈螺旋式上升,教师也真正做到了“高效教学”。

5. 学生完成了习作、评价后,教师可从“故事乐园”板块里查看学生的习作,加以赏析,提出努力的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创作情况,点击“审核通过”“颁发证书”,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6. 付出总有回报,学生通过多想多练,习作的功力也提高了不少。

学生可以从平台里的“排行榜”中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评价高的优秀作文还会被系统选入“故事风采展”中展播,这也是学生的成长档案,会永远记录在系统里,形成大数据,见证学生的成长足迹。

以上这些环节,中心校与教学点可同步教学、同步评价、同步赏析,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效果。这样,整合共享信息技术资源,促进了中心校与教学点之间教育的均衡化。

实践这个平台已经整整两年了,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写作文由之前的没兴趣、没个性、没真情,到现在爱上写作文,每次带孩子们去电脑室上作文课,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情绪高昂,让我备感欣慰,也清楚地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光写好想象作文还不够,学生还得回到课本的作文学习中,回到生活中。如何让学生在想象作文训练中形成的习作兴趣与习作水平转移到命题作文中,还得教师下一番深功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如何改变在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习作难”的局面,促进中心校、教学点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并融合在一起,使两校学生“双赢”?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借助“潜能在线”的想象作文平台,利用在线网络,对学生进行随机情境的想象作文训练。通过两校交互式习作、互动评价,达到“以评促改,以改促写”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及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同步,学同步,互动同步,教育均衡

参考文献

放飞思维与想象 篇8

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 教师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实验, “一二一, 齐步走”, 教师安排好剧本, 然后就是规定角色, 做教师控制下的实验。对于学生大胆的创新实验 (有时包括一些失败的) , 教师不是积极鼓励, 而是泼冷水。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设计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 只得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 而不允许学生出格, 这种课看似“有序”, 实则很难焕发出活力。而我不久前从一个教师的课堂上看到了她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接下来我就以她的这堂课———“物质的构成”为例, 来谈谈如何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一、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 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 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 一种创新的因素,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该教师首先用一个实验“腊梅开花” (即在用棉花做成的梅花上滴上酚酞, 然后用钟罩罩住, 再往里面放入一个盛着氨水的瓶盖, 不一会, 就会看到白色的梅花变红了) 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探究欲望多数来自于兴趣, 在这种内在动力的推动下, 学生一定会调动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一旦自己想出的一种方法被证实可行并由自己付诸实施, 那种由能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喜悦会激起学生无限的学习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 学生的智慧会如泉涌;还有“分子间有间隔”这个微观的知识, 在学生学习这部分之前是无法注意和想象的, 因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从学习这部分开始的, 所以如果给出“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变吗”这样的问题后, 必定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产生冲突, 因而学生首先会想到不变, 但很多学生又马上会想到可能不对, 此时他们就会尝试去想象与猜测, 并最大限度地产生知道结果的渴望, 十分着急动手去验证, 看着自己面前的实验用品着急, 同时也急于想知道原因。这样的教学设计达到了利用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新的思维火花的目的。

二、要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 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 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在该节课中, 教师除了同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引导时间外, 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上。如提出“用同学们桌上的实验用品或自己的其他设计方案来说明或比喻物质间是存在空隙的”, 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其实就是这种自主学习的时间, 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三、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

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 会张开思维与自由想象的翅膀, 寻找问题的答案。如在该节课中, 当教师让学生猜测一下水与酒精混合在一起时的混合物的体积是否会变时, 学生的思考必定靠想象来进行,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三种, 但不管是持正确意见的同学, 还是持错误意见的同学, 肯定都有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象, 都调动了头脑中所有的能参与想象的成分, 这个过程就训练了想象思维, 当然这种持之以恒的训练会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大大增强。在想象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寻求的过程有常规的思考, 也会有超常的想法。譬如, 当教师提出在生活中有没有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大小不同的例子, 一个学生回答道, 我们这么大体积的人在空气中行走自如, 而钉子要钉入木头还要花比这大得多的力气。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气体的分子间隔比固体大很多, 学生能回答得如此精彩这是老师都不曾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思维方法, 并及时给予鼓励, 使学生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这就充分展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使生动活泼, 自由、创新、审美的气氛在课堂中弥漫———这是真正面向21世纪的课堂教学!

观察与想象习作的翅膀 篇9

一、结合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 往往千人一面, 百景一样, 写不出新意来, 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 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 圈子又小, 出了家门就进校门, 缺少社会实践, 视野不开阔, 活动领域不宽广, 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 学生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更具有文采, 也显生动、有形.所以说, 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 以拓展思维领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找到习作的灵感.那么,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目标, 抓住所要观察的事物.例如, 春天到了, 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寻找春天的脚步, 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要让学生知道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进行观察:小草绿了吗?柳树长出嫩芽了吗?花儿开了吗?动物们醒来了吗?还有忙碌的人们……

其次, 观察要有顺序, 表达才会有条理.比如习作之前引导学生观察一只小乌龟, 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观察整体外貌特征;再说局部的头、脚、背等;然后说说它的生活习性.有顺序地观察之后, 学生说出来的语言才会有条理、有说服力;写出来的内容才不会杂乱无章, 才会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再次,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要认真, 抓住事物的特点, 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 请靠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 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 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对警示牌视而不见, 上下楼道不分左右, 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回到教室之后, 学生们纷纷发言,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说出来, 进而写出来, 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习作, 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 一举两得.

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提高想象能力

作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思维为核心的, “文成于思”, 没有思维活动, 就没有文章的产生.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敢想、愿想, 进而达到多想、会想,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文实践中, 我曾设计了许多思维训练内容, 进行各种想象思维训练, 如推想、联想、续想、假想、遐想、反想、幻想等.通过训练, 效果良好.

1. 观察与推想

观察是写文章的基础, 丰富的想象总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作文源于生活, 要教育学生随时随地留心周围的事物, 做收集材料的有心人, 在观察中, 要抓住事物的重点与特点, 仔细看, 还应多听、多问、多想, 时时注意, 处处留心.我常常让学生观察图画、实物、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等, 让他们进行推想训练.例如, 每个学生从出生到现在积存着许许多多值得回忆的照片.我让每个学生仔细观察一张自己的照片, 推想当时照相时的情景, 写一篇小作文.许多学生都挑了自己幼年的照片:有在相馆照的, 穿着宝宝服;有在公元里骑在石狮背上照的, 还流着泪;有在地上玩线团的情景;还有扮成孙悟空的留影.一张张照片充满童趣,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照片后推想合理.不但文章内容丰富, 题目也多姿多彩, 如《可爱的小宝贝》《我吓哭了》《我是孙悟空》等等.这样以来, 在培养训练想象力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2. 特征与联想

所谓联想, 就是由一种事物想起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联想的种类很多, 表达方式也很多.要联想, 必须依据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物的特点, 可以想想某人, 某个东西, 某句诗, 还可以联想到它好像在说什么, 干什么.联想的方法教给学生后, 我鼓励学生多读书, 多思考, 并且利用早读时间读书中有趣的、丰富的联想片段.有时拿一件可爱的东西, 启发全班联想, 我自己也参与活动.这样学生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开始运用联想, 联想内容极其丰富.

3. 课文后的续想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含义深刻, 生动有趣, 在学完某篇课文后, 让学生进行续想练习, 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不无裨益.例如, 学完课文《会走路的树》后我启发学生续想故事:小鹿背着小鸟回到家以后……学了课文《狐狸和乌鸦》, 引导学生续想故事:乌鸦受骗以后, 非常后悔.过了几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学生们的续想生动具体, 不仅符合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心理.可以看出, 学生们深刻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的训练既启迪了他们深刻领悟哲理, 也使他们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锻炼了想象力.

4. 游戏中假想

玩是孩子的天性, 为他们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娱乐环境, 充实利用孩子们游戏的天性, 通过科学的引导、安排、设计可以训练学生假想.例如, 配合“爱科学”月活动, 我总是让学生制作一些有创意的东西, 搞“小发明”竞赛, 即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写出制作过程和它的作用.这既是对学生动手、动脑的培养, 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此外, 还可以举行《假如我是……》《我来到了……》《我做了一个梦》等的讨论会, 训练学生幻想、遐想;可以给一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扩想;可以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反想、拟想等等.

初中想象画教学与探究 篇10

一、传统少儿美术教育的弊端

在实际教学中, 示范和范画不可避免出现成人化的偏差。例如曾经在全国风靡一时的“简笔画”, 经过时间的考验, 出现了一些不妥之处。因为这原本就是成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程式表现, 将其作为范画和教材, 会禁锢、扼杀少儿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 违背了教育基本规律。当年, 著名的国画家陈之佛先生就极力反对“大人仍常常以自己的趣味加之于儿童, 常常以临画为唯一的教画的方法”。

牛津大学教授约翰·拉科金说过:“高水平的艺术家常常认为自己几乎像婴儿般的幼稚天真。”这些内容不仅多次出现于理论文章中, 也常常挂在美术教师的嘴边。然而一到实际教学中, 这些高明的见解便被那一套早已成定势的教学体系所替代。因为我们的教学常会关注追求所谓的“正确”观察方法、“正确”的表现方法, 并且这种所谓“正确”的方法, 往往是单一的。

二、初中生创作想象画的可能性与热情

我认为, 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让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精神完全放松自由驰骋的过程, 是激发每个人良好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过程, 是表达每个学生灵魂深处真正渴望与要求的过程, 是让每个人的想象力插上翅膀的过程, 是让学生感到愉悦兴奋的过程。

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 中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表现能力。中学生的绘画表现与其说是对外观的再现, 不如说是自我对外界的诠释。在自我欲求高涨的中学时期, 学生们更追求自我印象, 即从自我内心去找感觉。特别在初中阶段, 由于其想象活动的活跃, 更加喜欢创作想象中的绘画。

想象画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 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消灭学生的个性, 千人一面, 异口同声, 是创作的大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的表现, 在思维方法上, 应该注意采用与个性密切相关的分散性思维、类比思维和想象思维。

我国传统的佛教禅宗思想宣传自性是佛, 莫向外求, 主张依靠本体, 开悟成佛。禅宗的法师, 崇尚引导, 往往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人开悟。辅导想象画同样重在引导, 让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并提高。例如, 我在《星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采用任务驱动、问题教学法, 使学生有目的地浏览网页来达到此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分组活动, 填写课笺及合作创作, 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学习方式。

三、美术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 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 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 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想象。如:用音乐形象激发想象。音乐与绘画被称之为姊妹艺术, 它们同出一源, 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和抒情性, 因而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能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所以,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本人通过播放一些歌曲旋律, 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 塑造美术形象。通过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学生往往能创造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画面。

其次,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通过现代媒体, 下载一些微生物在显微镜放大下的图片, 先让学生观察在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 然后启发学生联想, 得出显微镜下的各个细胞结构犹如装饰图案中点线面的构成。在此基础上, 通过变化、夸张、分解、重构等表现手法, 使每一位学生都画出了一张较有创意的抽象装饰画。

第三、开发潜在意识创造想象。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有人热衷于描绘梦境和幻想, 喜欢把潜意识中的幻觉和奇想记录下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伟大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人人都会做梦, 梦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人们常说: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梦实质上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映。本人开设过“说梦”一课。先让学生讲述梦中发生的人物、事件、情景等, 然后对学生讲述的梦境做适当的引导。同时, 欣赏一些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和马格利特的作品, 一起分析画家的一些表现手法。然后,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一个印象最深的梦通过美术手段表现出来。虽然, 大部分学生的作品表现得不成熟, 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四、积累生活素材促发灵感想象。所谓灵感, 就是在思维过程中, 在特殊精神状态下, 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式的、飞跃式的联想。在美术创作过程中, 画者许多时候为寻找一个不落俗套的画面, 或为捕捉一个理想的审美意象, 苦思冥想, 或苦心搜索而不能得。但在某种偶然的情况下, 或在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下, 他所苦心思索而求之不得的画面或意象, 突然在内心涌现, 于是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的偶然获得, 是以画者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为基础的。丰富的审美经验、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是获得灵感的前提, 而这些都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一切, 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作为美术教师, 要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 指导捕捉生活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瞬间, 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凡高曾说:“想象确实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才能, 只有它能够使我们得以创造一种升华了的自然。”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也有精辟的描述:“当我们观察自然时, 画面通过我们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所以, 在美术教育中, 教师要通过挖掘、诱导、启发, 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在广阔的艺术天空中翱翔。

摘要: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 世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为学生们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生活, 并在学习观察中充分发挥联想, 加入自身积极的主观感受与创意, 就形成了想象画。

上一篇:进行高三英语复习下一篇:医患冲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