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状况

2024-05-15

金融状况(精选十篇)

金融状况 篇1

2.3信用方式。有信用、抵押和担保三种, 其利率水平较高, 民间融资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据衢州市中小企业局2007年上半年的抽样调查显示, 其中信用融资占总额的95%, 抵押和担保占5%, 有期限限制的民间融资占5.64%, 无期限限制的占14.36%;企业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占9%, 个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占17%。

2.4支付形式。为现金支付、从银行或信用社取出现金支付以及银行、信用社直接转账支付三种。据人民银行衢州市支行设在市内的民间融次监测站统计, 现金支付和从银行或信用社取出现金支付的民间融资占73%, 银行、信用社直接转账支付的民间融资占27%。

3 衢州民间金融资金价格水平及变化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衢州民营经济发展较快, 其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与国有银行的信贷投放结构存在较大错位, 民营企业大量通过民间借贷融资, 其规模约占到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30%左右。80年代末, 衢州市民间借贷利率平均水平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 即月息5%左右, 民间借贷融资使得大量分散沉淀在民间的闲置资金按照市场导向进行配置, 对创业初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0年代后半期, 衢州国有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 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 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机会增多。进入企业生产经营和一般投资的民间借贷资本相应有所萎缩。

2004年, 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力度明显减弱, 致使资金供应紧张, 造成部分企业生产周转资金缺口加大, 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 进而转向民间借贷。衢州金融活跃程度有所提高。据调查, 今年上半年, 衢州市辖内居民与居民、企业与居民之间的融资利率一般为10%~15%, 高的为20%。房地产企业融资利率相对较高, 达到30%。融资利率最高的为龙游县9家担保公司, 日拆性融资利率高达70%。且资金定价方式与银行业不同。银行业贷款利率与贷款期限呈同向变化, 即中长期贷款利率比短期贷款利率高。而民间融资定价则恰恰相反, 这在龙游县几家担保公司表现得最为明显:7天以内的利率为70%, 8天以上、一个月以内 (最长期限为一个月) 的为30%~50%。融资期限短期化。工业企业融资期限最长, 为1年。房地产企业次之, 为6~9个月, 但担保公司融资期限最长的为1个月, 最短的仅为1天。一般情况下, 信用民间融资利率高, 抵押担保民间融资利率低。短期民间融资利率高, 长期民间融资利率稍低。居民个人消费性民间融资利率低或不收利息, 生产经营性民间融资利率高。

4 民间金融资金利率分析

衢州的企业和家庭 (包括个人) 对资金的需求构成衢州地区资金总需求。资金总供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官方金融机构贷款, 二是民间所能提供的融资资金。如果按照经济学理论, 一个地区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作用就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利率水平, 并且这个利率是统一的, 即不存在官方信贷机构与民间融资利率不一致的情况。但现实中, 衢州官方信贷利率与民间融资利率存在很大差别, 而且,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二者根本无法统一。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在我国二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二是因为二者利率决定机制不一样。众所周知, 我国官方信贷机构信贷利率是由人民银行定价, 并非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而民间融资利率主要由以下因素影响并决定其高低。

4.1 官方信贷资金供给影响民间融资价格。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来看, 官方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充足, 民间融资的利率就会降低, 市场份额缩小。反之, 民间融资利率升高。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 民间借贷明显趋于活跃, 资金流量规模扩大。

4.2 融资主体信息对称程度影响民间融资价格。

融资主体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相互的信息对称程度, 融资双方信息越对称, 融资的风险越低, 那么资金盈余者可接受较低的价格贷出资金。如果借贷发生在熟人、亲戚朋友之间, 则选择民间借贷正常的利率。但如果通过中介人担保或出借给熟悉程度相对较低的借款人, 就会选择比正常水平较高的利率。

4.3 投资渠道影响民间融资价格。

如果民间的投融资渠道畅通, 对民间资金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导致民间融资利率上升, 反之, 利率下降。

4.4 需求主体获得官方融资难易程度影响民间融资价格。

通常情况下, 民间融资价格都比同期的官方贷款利率高, 但是向官方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实际上还应加上申请贷款时请客送礼的支出, 这样计算的利率水平与民间借贷利率大致相当。向金融机构借贷难度大, 交易成本高的地区民间融资利率就比较高, 反之, 向金融机构借款较为容易, 则民间融资的利率就低。

4.5 担保方式影响民间融资价格。

一般来说, 在借贷关系中, 有抵押的借贷比无抵押的借贷偿付较低的利率。民间融资的信用基础主要建立借贷人信息透明, 相互信任的关系的基础之上, 因此, 民间融资主要以信用为主, 押抵担保的融资在民间融资中的占比较小。

参考文献

[1]易宪容.民间金融市场如何启动和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 2005-01-05.

2018金融银行工作真实状况 篇2

当人问起在哪上班时,回答银行都会收到羡慕的目光。工作体面,属于白领行列,能够得到别人的敬重。收入稳定,工作安稳、舒适,并且各种保险也很全,生活无忧。那么银行工作的真实状况是怎样的呢?中公金融人整理了关注度比较高的几大问题,帮大家更清楚的认识银行工作。

关于待遇问题。银行工资一般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是你按时上班就有的,绩效工资就要靠你自己的业绩了,绩效包括很多小指标,比如存款,理财,信用卡,借记卡,保险等。只要你努力,你的收入不会让你失望的。同事,银行缴纳五险一金,其中一金的标准基本是百分之十几,在各个行业中居于首位。各大节假日一般都会有各种或多或少的补贴(现在廉政抓得比较严,小福利什么的相对较少了)。至于具体的一年收入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同,也各不一样,但是还是处于当地各大行业的前列。

关于工作累不累的问题。作为服务行业,银行工作还是相当累的。有固定的规章制度,按时上班,统一着装,每天必须坐着七八个小时(很多银行老员工都颈椎病腰椎病),眼睛一直看着黑白色调的电脑,身体想不累都难。同时不管你高不高兴,服务客户态度还必须很好,不能跟客户争吵,否则会引起客户投诉,那样或许你半年的绩效就没有了。上班不能做与工作无关的事,被许多摄像头监控着,更不要说玩玩手机,上上QQ之类的事情,一旦被抓住,全行通报,还是很严重的。各种考核也比较严格,精神压力还是很大,不能长短款,不能抹帐,不能掉凭证,否则面临的都是罚款。

关于银行任务的问题。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壮大,银行间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季末或者年末,银行系统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存款任务,任务就意味着工资,各大银行就展开了存款的拉锯之战。如果你是新人,拉不着存款,其实也不必担心,纵使客户资源不足,存款没有完成,也没关系,能拉多少算多少,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好。随着你自己对着工作的不断熟练,交际圈的不断扩大,人脉也将越来越广,那时候存款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关于发生错账或者短款怎么办。银行都有每一笔业务都有相应的凭证,如果你发生短款,你就得翻查自己的业务凭证,对着当日的监控录像,一遍一遍的核对,只到找到为止。如果很不幸,你没找到,那么可能你就要自掏腰包啦。若果发生错账,你可以联系客户,追回错款;如果客户不配合,你就得进行抹帐或者申请对客户的资金进行错账冻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要缴纳一定的罚款,所以在银行的前台工作一定要仔细。

关于银行的休假问题。在银行工作可能不会固定的周末休息,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轮休,但是最少一周也可以休1-2天或者2周休5天。但是在重大节假日时可能会上班,若是遇上大年三十上班的就更悲催了,而且除了婚假和产假一半不可能有长假,所以喜欢旅游或者有事不能上班的的同学只能跟别人调假或者请假了。

关于前途怎么样。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只要你自己做得好,早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的,而且银行现在面临老龄化日趋严重,入行的新员工是特别有希望的。

除去以上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在银行工作总的来说是非常不错的。

一、面子上过得去

在银行工作的最主要好处之一就是面子上过得去。当人问起在哪上班时,回答银行都会收到羡慕的目光。

二、能经常和亲戚接触

事实上在银行工作,你必须和亲戚常联系。因为那些任务数光靠自己在网点营销是很难完成的,这时候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当任务数到来的时候,就是走亲戚、访友的时候。不愿意拜访亲戚,喜欢自己在家呆着,到银行上班会有所帮助。而且,每年都有机会让亲戚、朋友相聚奥,因为每年都有任务数的。

三、培养口才

俗话说得好,学习口才哪家强,一定必须进银行。如果一个沉默是金的人,到了银行,这准定是行不通的,先不说必须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指标需要发挥口才优势,就是每天和客户接触就能够极大地锻炼你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四、熟悉各种信用卡的特点 到银行之后一大好处就是会熟知信用卡的各项功能,因为一定会面临很多信用卡任务数。为了能够成功营销信用卡,大家必须熟知信用卡的各项功能。哪个信用卡分期合适,哪个信用卡适合出国消费,信用卡多少积分都能换什么样的礼品,现在信用卡有什么最新的活动,这些东西都会第一时间知晓。

五、学会如何理财

国外金融租赁发展状况研究 篇3

关键词:金融租赁;发展状况

一、国际金融租赁业发展历程

1.简单租赁阶段。这种租赁有如下特点:承租人有意向承租自己选定的租赁物件;出租人有意向为承租人选定的租赁物件提供金融服务;签定的相关合同不可取消;出租人承担全额付款购买租赁物件的责任;承租人承担全额支付租金的责任。

2.创造性租赁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租赁公司不断创新租赁服务方式,租赁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衍生出杠杆租赁、返还式租赁、融资转租赁、合成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等租赁模式,租赁业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3.经营性租赁阶段。经营性租赁是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的出现主要是受承租人需求的影响以及出租人为适应竞争需要而产生的。它的运作方式和融资租赁只差一个余值,在会计处理上与传统融资租赁不同,但是本质上它仍然是提供金融服务,这个阶段社会上已经有成熟的二级市场。

4.专业租赁市场细分化阶段。为了扩大租赁市场份额,此时租赁服务不再局限于交易方式设计,而是针对某个行业提供具体化、专业化的租赁服务,如:汽车租赁、飞机租赁、电信租赁、工程机械设备租赁等。

5.成熟阶段。成熟的租赁市场有以下标志:(1)租赁的渗透率平稳,一般不会大起大落;(2)市场竞争激烈,租赁方式在公众中普及程度高;(3)租赁公司数量多,租赁公司处于低利和微利状态,盈利依赖提供增值服务和资产增值;(4)租赁业务与银行业务差异明显;(5)出租人规模大;(6)法律法规完善;(7)各种市场机制完善。

二、国际金融租赁业发展特点

1.金融租赁业务发展迅猛。从世界租赁年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租赁额在2007年达到了7804亿美元,在 5 种融资方式中,金融租赁方式的融资总量居第二,仅次于银行信贷。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统计,全世界的设备购置中有67%是采用金融租赁方式。在全球的航空、海运业中,八成以上的大型客机、货轮都是通过金融租赁方式获得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金融租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租赁业务增长快,但市場渗透率分布不均衡。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金融租赁业务额年平均增长30%,增长速度很快。尽管金融租赁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但金融租赁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美国最为发达,金融租赁业在设备投资中所占比例已连续保持在30%以上,日本及欧洲等国均在9%-30%之间,2008年,日本的租赁渗透率为8%,德国的租赁渗透率为18%,OECD国家的租赁渗透率在15%-30%之间,而中国业务的渗透率只有3%—5%。

3.发达国家金融租赁业务日益国际化。发达国家的业,发端于国内,随着设备技术和资本的输出,以及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国外设备技术的需要,促使业务日益国际化。表现为公司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市场竟争。

三、全球主要国家金融租赁业发展状况

1.美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状况。美国是现代金融租赁业的发源地,也是租赁业最庞大的市场,分析其业务的操作方式和特点,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1)公司三分天下。具有厂商背景的公司占 25%,具有银行背景(银行直接或透过其子公司、附属公司从事租赁业务)的占 35%,独立的租赁机构占 40%。(2)创新产品不断出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租赁品种不断出现,如杠杆租赁,出租人承担设备成本的 20-40%,剩余部分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转租赁,出租人从另一家租赁公司租入设备然后转租给承租人使用,出租人扮演一个类似证券经纪人的角色,该种租赁方式一般用于跨国租赁;售后回租,设备拥有方先把设备出售给租赁公司获取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再把该设备从租赁公司租回按期支付租金;此外还有合成租赁、风险租赁等方式。(3)政府政策优惠和法律法规完善。现代租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税收优惠,可以说没有政府的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美国的业就不会有那么快速的发展。(4)观念深入人心。在美国“收益来源于财产的使用而非拥有”这一观念成为美国企业人的经营理念,形成“用的不买,买的不用”的运作模式,从而推动了美国现代业务的快速发展。

2.欧洲金融租赁业发展状况。(1)德国:金融租赁业作为一种融资和投资选择,于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传入德国,此后在德国日益得到推广。在市场份额上,银行背景与厂商背景的公司所占的比重较大,在 80%左右。就动产而言,租赁在整个经济投资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 24%,主要租赁物为汽车(约占 55%)和机器设备(约占 12%) ;从客户的行业组成来看,服务业占 34%,加工业占 20%,交通业、通讯业各占 13%。(2)芬兰:芬兰业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第一家专业从事的财务公司成立于 40 多年前。具有银行背景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大约为 60%-90%,外国企业分支机构的市场份额约为 5%-15%,厂商租赁公司及其他类型企业约占 10%-30%。在租赁物中,汽车约占 37%,计算机占 30%,交通运输设备占 13%,机器设备占 7%,跨境租赁和飞机、轮船等“大单”租赁比重很小。在承租人方面,约有40%为私人部门,其次是公共服务部门和工业、建筑业部门,分别占 30%和 24%。(3)俄罗斯:俄罗斯业自 20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发展,2005年租赁业务量达到 80 亿美元,年均增长 40%-50%,在全球租赁市场中的位置由第 34 位上升至第 17 位。从资本金构成来看,约有 60%-65%的公司具有银行背景,厂商背景的仅占 2%,独立的公司占 15%-20%;在租赁物构成中,交通工具约占 44%,其中铁路设备比重很大,电讯机械约占 13.1%,农业设备约占 9.3%,化工、森工、办公、机床、印刷、筑路、食品、建筑采矿等设备约占 22%,不动产很少,仅占 1%。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状况及措施 篇4

一、消费金融发展的意义

(一) 消费金融有助于扩大内需

消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拉动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在消费领域增加信贷投入, 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健康运转, 让城乡居民在货币拥有量不足的情况下, 以个人信用与商品进行交换, 从而以最终消费需求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据有关经济学家分析指出, 居民消费每增长1%, 可带动GDP增长0.5%。从国外的经验信息材料也可以看出, 发展消费金融是剌激内需的一个关键。从国内市场来看, 现在已进入买方市场, 发展个人消费信用贷款的金融条件也相应成熟, 就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在住房、家电和教育等消费方面也需要消费金融给予支持。

(二) 消费金融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质量

消费金融需求的增长, 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消费金融的业务范围广泛, 不仅包含汽车和房贷等大宗商品, 还包括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 以及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的个人消费贷款, 这些业务格外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消费金融服务隐含的金融风险较大, 所以必须要构建相对完善的消费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 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 金融机构为了争夺这一日益增长的蛋糕, 必将投入更多的精力, 用于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质量, 这将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的服务升级。

二、我国消费金融存在问题

(一) 消费金融的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较晚, 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但是消费金融服务的需求受到经济环境的限制较为严重, 而金融机构在供给方面亦无法打开较好的局面, 造成目前我国消费金融仍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我国消费金融需求不足的原因有:

1. 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 民众整体富裕程度不高, 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 造成普通居民消费者承贷能力较弱, 制约了消费信贷发展。

2. 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实现有效覆盖, 居民大量资金储备用于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等方面, 不愿意过多消费, 同时受房价上升影响, 个人贷款又大部分被住房所捆绑,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普通消费金融需求。

3. 金融体系在产品方面, 无较好的消费信贷增长点, 这就限制我国消费金融的扩展空间。

4. 传统观念对大部分国民仍有较大影响, 造成居民消费意识较为保守, 提前消费、未来收益的观念不强。

(二) 消费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消费金融近年来增长速度显著, 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增幅明显, 但在规模和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金融机构仅在汽车贷款、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等主要产品领域中提供了一些产品, 但其门槛过高也导致无法为广大居民所受用。在其他方面, 银行消费金融产品匮乏更为明显, 国内消费金融提供的业务范围、服务内涵、客户结构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需要有效的改善和提升。我国消费信贷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1. 政策未能有效引导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

金融机构对消费金融这一市场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产品服务体系。

2. 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倾向。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作为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 仍将业务集中于对公业务, 而涉及个人消费类产品中, 又以房地产按揭为主, 造成剩下可供支持居民普通消费的信贷资源不足。

3. 产品创新与经营模式转换能力不足。

金融机构针对消费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经营模式和产品缺乏创新, 产品模仿性、同质性情况严重。

4. 国内区域性差异显著, 市场普及情况偏低。

金融资源过于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发达地区, 中小城镇和经济落后地区很难获得完善的消费金融服务。以金融消费公司成立为例, 截至2013年9月, 金融消费公司主要集中于16个国内大中型城市。

5. 支付体系未完善。

我国尚未形成全社会统一有效的支付体系, 这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 增加了居民金融消费的交易成本。

(三) 社会法律与金融环境不完善

1. 消费信贷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消费金融法律方面仅有几部与之相关的行业规范, 缺乏法律约束力, 失信违约成本低, 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

2. 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 个人信用记录分散在人民银行、电信、税务、公安、交通管理、水电燃气公共事业单位等部门中, 内容非常不完整, 及时性也较差, 这严重制约消费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3.

缺乏配套的金融市场制度来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如缺乏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以保障贷款人的合法权益。

三、消费金融的推进措施

(一) 政府要为发展消费金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发展消费金融, 需要各级政府为消费金融和消费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一是改革消费体制。全面取消“短缺”经济下限制消费的政策。将传统的福利化消费模式转变为货币化、市场化的消费模式。二是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减少居民对失业下岗、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优, 增强居民对未来的安全感, 增强消费信心。三是加快制定有关消费金融的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使通过取消赎回权和收回资产来保护金融债权的做法与法律配套支持同步进行, 减少金融风险。四是加快发展相关中介机构, 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相关中介服务。

(二) 全社会应增强对消费金融的共识, 推进消费金融的发展

推行消费金融, 能开拓巨大的消费潜在市场, 使产销两旺, 市场繁荣活跃, 从而使经济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要使消费金融得到应有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增长, 就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银行和广大城乡居民的共识和共行, 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启动, 加强宣传和引导, 一方面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认识和接受消费金融。另一方面着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调动居民消费欲望, 并抓住市场热点, 拓展消费金融业务, 促进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最终消费。

(三) 增加居民收入和重树消费观念, 提升消费欲望与信用

在逐年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 要引导居民重树消费观念。在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国家积极引导消费并适时推出消费金融的今天, 要抓住机遇重树居民消费观念。可以积极向居民推进现有消费金融的消费方式, 不断提升消费习惯和消费欲望。第一种是个人购房抵押贷款。第二种是购买耐用消费品实行分期付款, 主要是消费者在购买小汽车、大件家用电器和高档家具时, 向银行贷款去购买。第三种是信用卡支付, 在新一轮消费周期内, 使城镇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晋级;农村消费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发展。

(四) 银行要合理使用消费信贷工具, 为消费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消费金融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润滑剂, 未来居民家庭和个人信贷将是银行的重点业务。凭借银行的先天优势, 银行具备拓宽投融资渠道的条件。为此, 银行一是要努力打造消费金融基础, 如制定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战略, 促进居民即期消费, 使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得到双赢双活。二是加强支付系统管理, 促进手续的简便与快捷。对于消费者来说, 是否愿意以信用方式进行金融消费, 最重要的是支付手续是否方便快捷。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信用网络。与对企业一样, 银行和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信贷的前提是有足够的清偿能力, 这就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情况有所了解。因此银行要建立一整套周密完备的消费金融管理体系, 使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 瞬间即可完成申请贷款和支付手续, 提供交易的便利性。

(五) 建立和运用有效的消费政策

首先是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政策的立足点, 一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使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总分配中占有合理的比例。二是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水平,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增加市场消费需求。

其次是调控居民消费支出投向。主要是拓宽消费支出领域, 丰富消费内容, 特别是扩大服务性消费支出, 如旅游娱乐消费、文化艺术消费、卫生保健消费、家庭装饰消费、交通通讯消费以及各种社区服务等消费。

再次是加大财政资金对有效消费需求的引导、调节和带动作用。财政增加投资支出可较快改善一些市政基础设施状况。例如可扩大城乡供电能力和增加电力设施, 进而促进家用电器的普及和升级;财政消费支出可通过调整公务员收入,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调节地区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通过增加政府采购和扩大必要的集团消费, 直接增加市场消费需求, 必要时还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 提高财政债务收入占GDP的比重, 形成与消费金融和消费增长相契合, 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江, 廖理, 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 2010.

[2]杨海红.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状况分析[J].时代金融, 2013.

[3]张霞.浅析我国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J].经济观察, 2011.

[4]百度百科.

[5]MBA智库.

2018北大金融考研师资状况 篇5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教师队伍建设是经济学院全面建设与发展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在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开放的胸怀广纳天下人才,一批在国内外著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经济学人和专家学者以及学科领军人来到学院工作,使学院的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学院在每年的一月份都要到国外去招聘人才,引起国外经济学人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经济学院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人才30人,超过全职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3位学科带头人林双林教授、刘民权教授、宋敏教授。

金融状况 篇6

虽然教师可能是金融危机影响小的群体,但当前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不容乐观的。

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发生自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内涵,心理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信心危机。针对金融危机的这一特点,肯定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如教育经费投入减少,而教师必定会受到一些影响。目前,我市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阶段,而教师作为教育的生力军,他们所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会给教育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准确把握金融危机对教师心理的影响,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正确对待金融危机,我们对灌南县中小幼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提供现实的参考依据。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总体为灌南县全体中小幼教师。调查对象的选取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即先划定调查范围为县城学校4所(小学、初中、高中、职教学校各1所),乡镇2所(小学、初中各1所)。被选中的学校全体教师参加调查。

调查方法

1、调查的主要内容:正确的角色认知、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抗焦虑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新事物能力等等。

2、采用问卷法。要求每位教师按照表格规范、真实回答。

3、个别访谈。拟定了统一、具体的访谈问题,对调查中出现的个例进行访谈,旨在对问卷调查中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个别访谈、交流,从谈话、交流中获得有关信息。

调查结果及分析

首先,从“金融危机对教师心理影响调查表”中得到的数据看,金融危机对教师心理影响并不明显。

“角色认知”层面,教师的角色认知程度较高,75.6%的教师能够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22.9%的教师处于中性态度,只有1.4%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思维和社会高期待升学压力的影响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

“心理情绪”层面,33.3%和62.2%的教师心理情绪高涨和比较高涨,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4.5%的教师存在牢骚现象,主要来自于教学压力,但与金融危机影响无直接联系。

“抗焦虑”层面,32.6%的教师抗焦虑程度相对较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60.8%的教师此方面表现一般,6.6%的教师基本不会调适情绪,易冲动,自控能力不强,但与金融危机影响也无直接影响。

“人际关系”层面,43.5%和54%的教师人际关系较好和一般,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2.5%的教师人际关系相对紧张,完全属于自身综合素养问题,主要表现是师生关系紧张,不太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并与同事缺少沟通,在教学研究等问题方面偏执,容易自我封闭,导致我行我素的现象发生。

“适应能力”层面,40.2%的教师适应新事物的能力也较高,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认为金融危机影响不大;52.9%的教师对新事物诸如本次的金融危机持观望态度,处于半接受但无大担心的状态;6.8%的教师(主要是职业学校教师)感到有不太适应目前教育的步伐,这与其本身的教学专业水平有直接关系,同时担心由于金融危机会影响学生就业,导致绩效工资的不能及时兑现和岗位竞聘的加剧。

其次,从《金融危机前后教师心理压力影响对比数据统计表》所呈现的数据推断,金融危机对教师心理影响较小。

金融危机前:8%和66.9%的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大和较大,可能受到社会应试教育大背景大环境的影响,担心学生成绩(含职校学生就业率)影响其就业及收入;22%的教师感到心理压力一般,这部分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高,属于区域优秀人才,有稳定的心理优势;15%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他们对教育充满期待,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寻找到了职业幸福感。

金融危机后:各项数据比率与金融危机前非常接近。

前后比值差:从“压力大”“较大”层面看,上升了0.4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这两个数据差充分说明金融危机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微乎其微;从“一般”层面看,降低了3.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压力一般的人在减少;从“无所谓”层面看,上升了0.4个百分点,这个数据令人欣慰,感到压力小或没有压力的教师在增多。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金融危机对我县中小幼教师心理影响很小,但也暴露出相当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差,来自职业的压力大。具体来看:

(一)影响微弱,心态较好

金融危机对教师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

1、就业压力上升。极少部分教师特别是职校和任教中学毕业班的教师,他们感到这次金融危机可能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结构调整,加剧岗位竞争。他们认为,金融风暴冲击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减少,而且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和去向不确定,部分大学生由于就业难选择教育行业,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岗位的配置,甚至有一部分在职教师可能会下岗。

2、绩效工资兑现难。虽然绩效工资相关政策早已出台,但不少教师仍有担心。目前,我国各项减税政策使得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大量减少,绩效工资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会不会缩水,成为泡影?这个问题真实客观地存在着。

可能是出于金融危机对教师影响较小的原因,广大教师对此并不感到有多余的担心,反而比较认同教师这个特殊职业,情绪相对稳定,所处环境关系比较和谐。

(二)认识充分,工作积极

在调研中,有许多教师对金融危机讯息比较了解,特别是35岁以上的教师关注程度很高,有的内容张口就来,如股市低迷、基金折翼、存款利率下调等。应该说,教师普遍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比较充分,对其存在的危害及国家一些拉动内需的调控政策也比较清楚。对自己所处的教育行业有信心,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投入工作,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引起不必要的忧虑。

(三)剖析成因,压力依旧

从访谈中得知,虽说金融危机对教师的影响不大,但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还是存在的。主要是三方面: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和高期望,教学岗位竞争激烈,家庭角色带来沉重心理压力。

对策与思考

教师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还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使其更快地由新手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因此,应不断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教

师置身于公平、和谐、友爱的工作环境。

(一)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1、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要抓好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设立教师心理健康机构,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2、进行良好的心理训练。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通过训练形成的。广大教师虽然懂得一些有关教师心理的知识,但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大多没有将这些心理素质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品质。要采用心理学的特殊方法训练教师的专业心理素质,帮助和指导教师开展心理训练,弥补教师原有的个性心理缺陷,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3、制订心理疏导的紧急预案。如针对金融危机,可通过专题会议、讲座、集体与个别结合等方式进行疏导,引领教师正确对待挫折,多点微笑,多看事物好的一面,尽可能看事物积极的一面,多与朋友、亲人沟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就会影响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防止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研究掌握教师的需要

1、掌握教师的心理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必须研究和掌握每位教师需要的发展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教师的个体需要,从而整体上把握学校教师的一定的心理需要。

2、把握教师群体的成长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实际上也在成长。只不过有的速度较快,有的较慢而已。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成长需要,提供和创造条件,引领教师走到研究教学的路子上来,寻找教育的幸福感。

(三)寻找积极心理的有效途径

1、要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表明,在选择朋友的问题上,应该首先选择那些兴趣、能力、地位、生活习性与自己比较接近的人做朋友,人与人之间越相似,友谊也就越发的深厚。除此之外,也可以选择那些给自己情感性支持的人做朋友,他们在生活中可以欣赏你、鼓励你、赞扬你和认同你。教师的交际范围其实比较狭窄,那就要求教师在狭窄的交际圈里拓展自己的交际对象。

2、增强锻炼有利于积极心理的产生。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良好的身体健康能够有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调查的结果发现,至少有一半的教师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感到不满意。而且学校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进行身体锻炼来增加积极心理。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看到了灌南县中小幼教师对金融危机所持有的正面应对的积极态度,也发现了需要我们重视并要进一步改善的教师心理压力过重等问题。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驱散金融危机给教师心理带来的虚幻之灾,逐渐融化一直留存在教师内心的压力坚冰,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生活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南县

河南省金融发展状况研究 篇7

关键词:河南省,金融,发展现状

一、前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领头羊, 其自身的经济建设指标在中部省份群体中名列前茅, 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调整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资金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建设风险的分散成为河南省经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而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状态, 因此对河南省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区域金融系统现状分析

(一) 河南省金融工具的相对规模、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人表1所示为河南省金融工具余额结构图, 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最近五年来金融系统的结构变化和总体发展趋势。

第一, 从金融机构发展的纵向时间轴来看, 河南省的金融系统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在二十一世纪出河南省金融系统中国债等保守金融形式占据金融系统较大份额,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本世纪初相比河南省的金融工具逐渐多样化。

第二, 尽管河南省的金融工具相较于以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从我国金融系统发展的横向来看, 金融工作的多元化还是存在问题, 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十几年来始终没有发展, 限制了河南省金融系统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 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总额变化极为明显, 说明河南省的金融机构还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二) 河南省区域融资结构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 其金融体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 到本世纪初逐渐形成了现有的金融体系结构, 几十年来河南省的区域融资结构正在逐渐优化, 非传统金融工具的集中程度逐年上升, 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0.3%, 之后虽有下降但是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同时河南省利用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的绝对金额也有所上升, 2013年达到了142.74亿元。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河南省金融机构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结构问题, 直接融资数量的过低已经成为限制河南金融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河南省企业经济主体利用的外源融资, 90%以上都来自于金融机构贷款, 融资方式的单一和结构的不合理已经严重限制了河南省金融产业的发展。

三、提升河南省金融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 扩大企业外源融资比例

企业经济主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也是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所以企业主体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应用比例对金融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河南省的企业主体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盈利能力差、信用水平低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制约了区域企业主体利用外源资金能力的发展。所以河南省当务之急是要深入整治市场经济形式, 对企业主体进行整体性的扶持和改造, 保证企业主体的活力、促进企业主体经营的规范化, 帮助企业主体提升外源融资比例。

(二) 有效激发银行业活力

如前文所示, 银行金融机构是河南省金融机构的主体, 银行贷款是河南省社会经济主体融资的主要方式, 所以河南省应该紧紧抓住这一融资重点, 切实提升区域内银行也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当前河南省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化程度偏低, 市场开发水平低, 以及运行有效性的缺乏。

政府应该以金融机构整顿为契机, 对区域内的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高效率的整顿, 优化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结构, 理顺区域内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流程, 切实推动区域内银行金融机构转型成为面向企业、面向大众, 用心服务的金融机构主体。

(三)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从融资主体的角度来看, 直接融资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融资方式, 直接融资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 而且能够提高金融资本的流通效率, 实现金融资本的效益最大化。所以直接融资正是国际金融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是金融行业的未来形态。在实践应用中也表现出了不俗的金融资产融通能力, 当前河南省的金融系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主要就是因为直接融资发展的颓势导致的, 直接融资数量和效率的低下, 间接的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降低了金融资本的融通效率。所以在河南省金融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着力发展直接融资, 切实从企业经济主体的角度出发, 为资本主体和融资主体搭建直接融资的平台, 促进区域内直接融资的发展, 推动河南省的金融系统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其自身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河南省内部, 还会对周边省份产生影响, 因此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因素———金融产业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河南省区域金融系统现状分析、提升河南省金融质量的政策建议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以期为河南省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赟.河南省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D].郑州大学, 2009.

[2]杨阳.河南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及金融风险防范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动态金融状况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 篇8

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当产出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给定时,物价变化仅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然而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时期,该结论有可能并不成立。如果新增货币供应量进入虚拟经济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领域,短期内将会出现低通胀和高金融资产价格并存的现象( 封思贤等, 2012) 。正如当前我国CPI指数从2014年初开始一直处于下降通道,而金融市场却出现 “股债双牛” 的局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市场普遍认识到全球金融市场已处于系统性风险频发时期,各类型金融市场的波动率溢出效应越加显著,这促使我们需要从全局视角考察金融市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近10余年来,在我国经济制度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在不同时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和特征是否发生动态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关于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影响测度的广泛兴趣,众多金融机构( 如高盛、德意志银行、花旗和彭博) 和相关政策制定者( 如OECD、加拿大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 开始密切监控金融状况指数( Financial Condition Index,简称FCI) 。强烈的需求引起众多文献使用不同的实证计量方法构建FCI。FCI因具有将含有未来经济信息的多维金融变量囊括为单一综合信息指标的优势,为本文研究整体金融市场状况对通货膨胀水平影响机制提供了便利。然而,我国除了部分学者进行讨论外,目前并没有官方公开发布的FCI。因此,如何构建符合我国金融实际情况的FCI并考察其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动态关系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通过文献梳理,FCI研究主要沿两个维度展开: ( 1) 指数成份变量的选取。一般来说,基于不同的指数构造理论基础和目的造成了不同的选择标准。如加拿大银行在19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货币状况指数( MCI) 时只包括再融资利率和汇率两个指标,但随着该指数工具在诸多国家的广泛应用,指数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长期利率、股票价格和房屋价格等,并取名为FCI以区别MCI; 最早提出FCI的Goodhart和Hofmann ( 2001) 使用短期利率、实际有效汇率、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四个变量; Boivin等( 2009) 从货币传递机制角度将指数成份变量分为新古典和非新古典两大类, 前者包括利率、股票价格、收益率曲线和信用风险等指标,后者包括更为广泛的如测度市场流动性、 借贷者风险和金融中介平台的贷款能力与意愿、 抵押品价值等金融变量; Hatzius等( 2010) 选取了涵盖利率、股票、商品价格指数和市场波动率等共计45个金融变量。 ( 2) 指数构建的计量方法。 金融状况指数构建方法经历较长历史演变,早期对FCI研究主要集中在收益率曲线斜率、信用价差等( Stock和Watson,1989) 。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诸多方法被用来构建FCI,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 一是变量权重法。变量权重选取原则一般是基于每一变量变化对实际GDP的相对影响估计值。在此思想上,沿着权重的估计方法得到了诸多拓展,如基于大规模宏观经济模型的模拟值、向量自回归模型或简化式的需求方程。二是主成份分析法,主要从高维金融变量中提取共同因子,以捕捉变量的最大共同变化值。三是综合法。将变量权重和主成份法结合起来,如因子增广的向量回归模型( FAVAR) 、时变参数因子增广的向量回归模型( TVP - FAVAR) 。

相比而言,国内对FCI的研究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指标选取方面基本上都包括了利率、汇率、股票、房地产价格和货币供应变量等,如王玉宝( 2005) 、封思贤等( 2012) 、许涤龙和欧阳胜银( 2014) 、邓创和徐曼( 2014 ) 、余辉和余剑( 2013) 等,而徐国祥和郑雯( 2013) 则增加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刁节文和章虎( 2012) 增加了外汇储备指标。上述学者所采用的权重确定方法主要包括VAR模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GIRF) 、 SVAR模型、主成份分析法、TVP - VAR模型等。

经国内文献梳理,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学者在构建FCI研究中仍有如下两点值得改进:( 1) 充分发挥主成份分析方法在多维经济变量中提取信息的优势,避免指标选取的主观性;( 2) 考虑样本期内我国金融制度、冲击及其他结构性变化,以动态权重代替传统固定权重构建FCI。部分学者在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如邓创和徐曼( 2014) 克服了前者但未考虑后者,余辉和余剑( 2013) 克服了后者但是未充分利用前者方法的优势。因此,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 综合汲取前述两者构建方法的优点,通过时变系数FAVAR模型的方法,构建动态权重的金融状况指数,充分考虑了指数成份变量权重随时间变化而更新的特征。( 2) 基于FCI与通货膨胀的传递机理选取了指数成份变量,考虑到期货市场在发现未来价格方面的功能, 首次纳入了期货市场价格指数。与已有文献不同, 本文在指数构建过程中剔除了金融变量中含有的通货膨胀信息。 ( 3) 基于构建的动态权重金融状况指数,考察了金融状况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效果和动态脉冲响应特征。

二、FCI理论模型构建与估计

我国在近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环境已发生了诸多变化,如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等。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工具逐渐丰富,从多维度考察我国金融状况成为现实需要,而TVP - FAVAR模型汲取了已有方法的诸多优势,如针对变量在不同时刻的不同权重取值的方法能有效解决结构性突变问题,充分利用了高维度变量信息优势的FAVAR模型能有效解决标准VAR模型的 “高维诅咒”困境和遗漏变量问题,能对我国金融状况的实际情况进行较好刻画。具体构建方法如下:

假设Xt是构造FCI的n × 1维金融变量序列,yt表示代表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的s × 1维宏观变量,yt= ( cpit) ' ,其中cpit为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则滞后P阶的TVP - FAVAR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λty表示回归系数,λtf表示因子载荷,ft为包含多维金融变量共同信息的潜在因子,即FCI。 本文将指数个数取1,对应的因子载荷系数即为不同变量权重。( Bt,1,…,Bt,p) 表示由宏观经济变量和FCI构成的二变量VAR模型( 2 ) 的系数,ct为截距向量,μt和 εt分别表示服从零均值、时变协方差Vt和Qt的高斯分布。其中,Vt为对角矩阵保证了 μt表示为由除通货膨胀和FCI所未能解释的异质性冲击( idiosyncratic shock) 向量。模型中所有参数在不同t时刻取不同的值,该建模方式相对于常数参数有着很大优势,即时变因子载荷系数和协方差矩阵能对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的结构性突变因素进行较好刻画。

与经典FAVAR模型相同的是: TVP - FAVAR模型由两部分组成,方程( 1) 主要是从多维金融变量xt中提取共同潜在因子FCI; 方程( 2) 为考虑了FCI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动态关系的经典多变量VAR模型。与大部分文献不同的是,将通货膨胀变量加入回归方程中,能有效减少通货膨胀信息对FCI的污染,从而使得最终被估计的FCI反映仅仅来自金融部门的相关信息。

为了定义时变参数的演变过程,假设载荷向量 λt= ( ( λty) ',( λtf) ') 和VAR系数 βt= ( ct, vec( Bt,p) ',…,vec( Bt,p) ') ' 服从多变量随机游走形式:

其中,vt~ N( 0,Wt) ,ηt~ N( 0,Rt) ,且所有扰动项互不相关。

上式的设定共同构成了TVP - FAVAR模型, 对模型参数的某些限制也可引出其他类系列模型。 例如将 λt和 βt限制为非时变性( Wt= Rt= 0 ) , 则演变为常系数FAVAR模型; 将潜在因子数量设为0 ( ft= 0 ) ,则演变为时变参数VAR; 如同时将 λt和 βt限制为非时变性、因子数量设为0则演变为经典VAR模型。

对TVP - FAVAR或VAR模型的估计常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 MCMC) 方法的贝叶斯估计, 即从因子ft和其他模型参数构成的复杂多变量联合后验密度函数中进行抽样的计算框架,但是该方法会带来繁重的计算量。本文主要借鉴Gary Koop和Dimitris Korobilis ( 2014) 的方法,采用双重条件线性滤波或平滑算法( dual conditionally linear filtering / smoothing) 来估计不可观测状态变量ft与时变参数 θt= ( λt,βt) ,该方法能极大地减少计算负担。而双重线性卡尔曼滤波的思想是: 首先在给定ft估计值的基础上更新参数 θt,接着在给定 θt估计值的基础上更新因子ft,即使用两种不同的线性卡尔曼滤波或平滑的方法来估计互为条件的两类参数。在第一步的估计过程中,给定ft的合适初始值f0是至关重要的, 而Stock和Watson ( 2009) 、Bates等( 2013) 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明了即使因子载荷发生了显著或结构性变化,因子的主成份估计值也是一致的,因此基于多维变量xt的主成份估计值提供了因子变量ft极好的近似。

在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中,常使用多变量随机波动率模型对扰动项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建模,本文采用方差矩阵贴现( variance matrix dis- counting method) 方法对扰动项( Vt,Qt,Wt,Rt) 进行递归估计。所有协方差服从如下指数加权移动平均( EWMA) 形式:

其中k1和k2表示衰减因子( decay factor) ,k3和k4表示遗忘因子( forgetting factor) 。k值越大, 均意味着赋予最近观察值更大的权重,加速 “遗忘”过去的残差平方和信息。而ki取值取决于观察者对参数时变的期望值,类似于宏观实证中的主观先验信息。本文参考大部分文献采用的设定值: k1= k2= 0. 96 ,k3= k4= 0. 99 。

总结对TVP - FAVAR模型的估计方法,其完整框架可以概括如下:

( 1) 初始化所有参数 λ0,β0,f0,V0,Q0。对 λ0和f0的初始条件均值和方差分别设定为零和单位阵,对 β0的初始条件均值和方差则来自经典的Minnesota型先验,将V0和Q0的协方差矩阵初始值设为0. 1倍单位阵。

( 2) 基于多维变量xt的主成份估计量,获得因子初始值的近似值:。

( 3) 在给定条件下,估计时变参数 θt。主要包括: 使用方差贴现法估计参数Vt、Qt、Rt和Wt; 在给定Vt、Qt、Rt和Wt参数值条件下,使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载荷向量 λt和VAR模型系数 βt。

( 4) 在给定 λt和 βt参数值的条件下,使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因子ft。

在已估计参数基础上,参照传统方法通过对模型( 2) 残差协方差矩阵进行Cholesky分解,获得因子ft对通货膨胀因子yt的时变脉冲响应函数。

三、FCI构建与说明

( 一) 指标成份选择与传递机理

金融状况可以被定义为影响当前经济行为和能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金融变量。从理论上说,金融状况指数成份变量应包括所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刻画金融工具供给与需求的金融变量,如一系列的资产价格和数量、潜在资产供给与需求的指标,后者还可包括对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充足率的信贷可能性调查( Hatzius,2010) 。本文以成份变量对通货膨胀的传递机理为理论基础,结合已有文献变量选择方法和我国数据可得性,选择如下6大类共计52个变量指标:

1. 利率指标。根据永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私人消费水平取决于三个因素: 现期收入、 预期收入和持有资产的价值。利率变动将会导致预期收入的变化,并引致现期消费需求的变动。如利率水平的下降将导致借贷成本下降,通过跨期替代效应影响现期消费; 利率影响股票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 托宾Q效应) 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 消费需求和产品市场供给变化进而影响通货膨胀水平。本文主要选取了代表银行间同业拆借与银行间债券质押回购市场不同期限的月度加权平均利率,删除含有大量缺失值变量后共计15类。

2. 汇率指标。 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口商品( 中间品或终端产品) 价格、贸易收支、境外资金流入与流出等渠道最终影响通胀水平( 封思贤, 2012) 。本文主要选取了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与各主要贸易国货币汇率( 如日元、美元和欧元等) , 共计6类。

3. 资产价格指标。包括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资产价格渠道主要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和资产负债表等效应影响通胀水平。股票市场指标主要选取了股票指数、股票发行股本和市价总值等共计8类; 房地产市场指标主要包括国房景气指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等共计8类, 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原始数据为以年为单位按照月度频率的累加数据,且缺失每年的一月份数据, 本文将每年2月份的累加数据平均值替代1月份和2月份值,并将所有月份累加数据转换为当月流量数据。

4. 货币供应量指标。货币供应量是央行控制信贷规模供给以调节市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重要工具,并最终影响物价水平,主要包括流通中现金M0、M1和M2,及社会融资规模数据等共计10类。可获得相关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最早年份为2002年,未获得的数据将以缺省值表示。本文采用的卡尔曼滤波估计法能很好处理非平衡面板数据问题1。

5. 商品期货价格指数。期货市场基础功能是发现未来价格,那么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必然隐含着市场参与者对未来宏观经济的预期信息。而我国近十年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价格也逐渐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因此有必要将期货价格信息纳入金融状况指数成份范围。主要包括Wind商品、 谷物、有色金属和化工价格指数等4类。

6. 宏观经济变量。主要作用是去除金融变量中所包含的通货膨胀信息,以更全面反映未来的物价水平状况。本文选取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 同比) 数据作为通胀水平的代理指标。

( 二) 原数据预处理

为对比分析金融危机前后我国金融状况,原始数据为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月度时间序列非平衡面板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经网产业数据库、Wind金融终端等。 首先使用X12 - ARIMA季节性调整程序对原始水平数据进行季调,而对于样本内的缺失值主要利用ARIMA过程进行填充2; 然后,对所有变量使用ADF和PP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非平稳变量进行差分或取对数等方法转换为平稳,检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利率和汇率原始水平数据是平稳的, 而其他变量在一次差分后在显著性水平为5% 条件下,皆拒绝了非平稳性的原假设3; 最后,借鉴Stock和Watson ( 2005) 的方法,剔除原始数据中的离群值,离群值定义为每一列平稳序列中变量的绝对中位数离差( absolute median deviation) 大于6倍的四分位差( interquartile range) 。此外,与其他文献对变量取缺口值的方法不同,本文借鉴了Koop和Korobilis ( 2014) 处理方法,直接对平稳变量进行标准化,以期统一量纲考察变量变化情况; 而对模型( 2) 中因子滞后阶数的选择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利用主成份法对所有金融变量提取方差解释最大的公因子,将公因子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标准的二变量VAR模型,利用AIC、 BIC等信息准则选择最优滞后阶数。考虑到有些学者并不认同信息准则的方法,本文分别取不同的阶数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稳健。

( 三) 金融状况指数构建

通过TVP - FAVAR模型,本文构建了FCI。为方便直观比较,本文还将FCI和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 同比) 走势进行了对比,如图1所示。

从走势图来看,两者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如在2008年1月份CPI指数达到了峰值108. 7,而FCI指数在2007年9月达了局部峰值0. 4219; 2009年7月份CPI指数达到最低点98. 2,FCI指数则在2009年1月份已 “逃离” 峰谷- 0. 7419。总体可以看出,FCI指数对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预测效果,但提前预测时间段并不一致。

与传统常数权重不同,TVP - FAVAR模型通过时变载荷因子系数考虑了FCI指数在不同时期与成份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

从单一变量动态变化轨迹进行分析,如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其载荷系数从2002年中旬的最低点- 0. 32,经过2005年7月汇率体制改革后, 至2008年4月达到最大值- 0. 06,但在后续5年中,系数值逐步下降; M2发行量从2002年初开始,载荷系数从最高点0. 51逐步下降至2014年底的0. 28,说明货币供给量与整体金融状况相关性下降,利用单一货币供给量指标已不能全面衡量整体金融状况,验证了监控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性。而Wind商品指数、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的系数取值走势大致相同,在2005年初左右达到峰值,后续年份逐步下降; 股票市值变量的系数则在2004年达到顶点0. 3,逐步下跌至2008年中旬的0. 2,之后随着股票市场复苏,系数正逐月增加; 国房景气指数系数2000年1月的起始值为0. 18,在2010年1月份达到峰值0. 27,其后缓慢下降,整体反映了此十年间房地产市场价格逐年攀升,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前景堪忧,但四万亿刺激政策有效缓解了外部经济恶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以上可以看出,变量系数变化很好地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对金融状况成份在不同时期所产生影响程度的时变性4。

四、我国FCI与通货膨胀的动态关系检验

( 一) Granger因果检验

FCI和通货膨胀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论如表1所示。在5% 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FCI不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FCI能作为通货膨胀变化的解释变量,可以用于预测未来通货膨胀水平; 然而通货膨胀从统计角度来说并不能解释FCI的变化。

注: 在5% 显著性水平下,F分布的临界值为3. 8948,滞后期为12; 同时考虑小于12的其他滞后期,结论稳健。

( 二) 预测效果检验

从不同领先期FCI与通货膨胀的跨期相关系数可以看出,领先5期的FCI与通货膨胀之间相关系数最大,说明FCI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预测最佳效果主要表现在中期,如表2所示。

本文还参考了Gauthier和Graham ( 2004) 的方法,采用循环方程 πt= α + βFCIt - k+ εt对通货膨胀水平进行预测,其中FCIt - k表示提前k期的金融状况指数,依次取k为0至9各个数值。实证结果也同样佐证了跨期相关性下的结果,即提前5至6期的预测能力最大,其均方误差( RMSE) 达到最小,分别为1. 993和1. 965。

( 三) 时变脉冲响应分析

考察FCI单位负向冲击对通货膨胀水平影响, 如图3所示。从整个样本期来看,通货膨胀对FCI冲击的响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呈现动态变化特征。为观察方便,本文对比考察了2006年1月和2014年1月的冲击响应特征,如图4所示。在2014年1月份,对FCI一单位的负冲击,通货膨胀将在未来第5期时达到最低点-0.08,并在未来12期内迅速回升至原来水平;相比较而言,在2006年1月,对FCI一单位的负冲击,通胀指数在第5期时下降至底点-0.05,在未来17期内恢复至初始状态。即整体金融状况紧缩将导致价格水平下降的低通胀现象,符合经济理论预期。以样本期内脉冲响应中位值为基准,2014年1月比2006年1月脉冲响应的波动性显著加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结合传统构造FCI的主成份分析法和动态权重法,利用时变系数和随机波动率的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 TVP - FAVAR) 模型,基于通货膨胀和金融变量之间的传递机理,选取了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等金融资产价格的52个金融变量指标的非平衡面板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动态权重的金融状况指数( FCI) ,有效地从高维金融变量中提取经济信息,避免了传统指标成份变量选取的主观性,且考虑了不同时期经济制度环境的结构性变化对指数构建的影响。

基于构建的FCI,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和跨期相关性等方法检验了FCI对通货膨胀预测效果, 结果表明FCI可以作为通货膨胀变化的解释变量且预测效果主要体现在中期,反之不成立; 通过对时变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不同时期通货膨胀对FCI的一单位负向冲击呈现出不同的时变特征。与已有研究文献研究结论相同的是,我们建议中央银行将FCI纳入通货膨胀的监管指标,通过观察从金融变量隐含的未来通胀水平信息以提高调控宏观经济的针对性,但是在治理过程中,需以动态视角观察两者之间关系,因为通胀水平在不同时期对金融状况的冲击表现出显著时变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FCI并没有坚实的理论微观基础,其稳定性和预测能力受到来自 “卢卡斯批判”观点的质疑,即政策变动将会对人们预期产生影响。考虑到不同指数在不同时期包含的金融成份变量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使用动态模型平均( DMA) 法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摘要:本文基于金融变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传递机理,选取了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等金融变量指标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利用时变系数和随机波动率的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TVP-FAVAR)模型构建了动态权重的金融状况指数(FCI),克服了传统固定权重构造方法中经济信息含量少、未考虑经济制度环境结构性变化等缺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金融状况指数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状况指数能较好预测和解释未来通货膨胀运行趋势,样本期内通货膨胀对金融状况指数冲击响应具有显著时变动态特征。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状况及改革路径 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融资是首要的问题, 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对农村融资来讲, 严重的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 而民间金融一直处于压制状态。目前许多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如部分村镇银行无意“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 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 目标定位偏差导致覆盖面不够, 工、农、中、建所属的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不活、竞争不充分。从根本上看, 可以归纳为一个问题, 即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问题几乎成为解决当前农村金融问题的多方共识, 农村金融改革存在许多的问题, 诸如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 农村信用问题, 金融机构能否商业化等。

非正规金融天生同农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相近, 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对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它有效的满足了农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 从而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通过使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非正规金融,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 即交易, 信用关系, 产权形式等非正式制度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意味着其必须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合法化不一定要正规化, 因为非正规金融在满足某些市场需求方面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 比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更加有效。同时, 有些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无力承担正规化的成本, 一旦正规化后将面临无法生存的境地。

总体上, 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和极度缺乏的正规金融供给。制度供给不足或者说市场竞争主体的缺位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出现困境的根本症结所在。

二、民间金融存在的必要性

民间金融是指那些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当局有效监管范围之外, 由市场主体自发创造, 服务于正规金融市场难以有效满足其金融需求的市场主体的金融活动 (Adams&Fitchett, 1992;Isaksson, 2002) 。其存在对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解释如下:

1. 国家过紧的金融控制。

国家对金融的控制是中国民间金融产生的基本制度性原因, 包括严格的利率管制、政府对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退出机制的缺失、产权虚置等。林毅夫认为, 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 而诱致性变迁指的是一群人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引致的自发性变迁。因此政府的金融压制政策, 使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色彩尤其浓厚, 也可以说是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排斥压制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2. 资金需求主体的多元化。

需求者主要包括: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中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个体户和农村私营企业;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个私业主或因生活开支而急需资金的农民;村集体或乡镇政府向村民集资以解决部分公益性开支或上缴费用。

3. 民间资金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因为民间金融具有先天的优势:信息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灵活抵押担保优势等。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既缺乏民间金融的需求, 也缺乏民间金融的供给。供给者主要包括:资金充裕的私营业主、富裕农户或村级干部;高息集资后发放高利贷的“食利”阶层或组织;资金需求者的亲朋好友;部分原农村正规金融部门的工作人员, 利用银行贷款提供民间借贷, 赚取利差。

4.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 是官方金融链条中

最为脆弱的部分, 政府通过制定倾斜的金融政策和策略提高商业银行的质量, 服务于城市经济, 在客观上造成农村正规金融产品供给荒漠化。为了填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市场, 非正规金融对农户融资必然发挥很大的作用。只要农村正式和准正式金融本身没有多元化、竞争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就需要部分通过民间内生金融才能得到满足。

三、民间金融现状

1. 民间金融管制的理论基础。

金融市场失灵主要体现在公共利益理论: (1) 垄断。当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到足以限制新的金融机构进入时, 就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对其提供的产品收取较高的价格, 缺乏服务产品的创新和多元化, 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形成竞争不足的低效局面。 (2) 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 外部性。金融业中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同时存在, 可归纳为三种质疑金融管制的学说:政府掠夺说、政府寻租说和政府俘获说。

2. 市场进入现状。

制度供给不足或者说市场竞争主体的缺位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出现困境的根本症结所在。章奇 (2004) 指出, 必须提倡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 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 才能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 (包括数量和品种) , 以满足农村融资需求。林毅夫 (2003) 也指出缺乏合适而有效的金融机构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他提出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来解决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问题。张军 (1997) 对温州民间非正式金融部门作了详尽的考察, 提出利率在民间借贷市场上起着“过滤功能”, 非正式金融组织稳定的高利率是对农村金融市场上还贷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分布的反应。茅于轼 (2004) 指出, 目前金融体制的最大问题是政府管制, 而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普遍放开, 给地下金融以合法地位, 让合理的地下金融转化为地上金融,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民间金融利率的管制现状。

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高利率和零利率并存的双利率现象, 如何解释其利率形成, 也是一个有待分析的重要问题。零利率或低利率主要体现在以互助互济为原则的借贷形式上, 即借贷本身并不是完全为了获取利息, 而是为了相互帮助应付生产和生活中的紧急情况, 如季节性的生产资金调剂, 建房、婚丧嫁娶等。实行低利率或零利率的主要金融形式是友情借贷、某些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等。

民间金融存在高利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第一, 由于民间金融主要出现在农村, 而在农村, 正规金融出于利润最大化和规模经济等目标, 资金的流动将由投资的回报率决定, 而且由于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投入不同,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和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第二, 正规金融利率因政府管制而被扭曲, 低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均衡利率水平, 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受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 利率更能反映市场状况;第三, 农村经济主体面临的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 迫使非正规金融供给者索取较高的风险补偿利率;第四, 处于分割状态的信贷市场结构导致乡村居民在国有金融分支机构的存款远远大于他们从这些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总量, 由此可以解释高利贷在农村的普遍存在以中国城乡的特殊结构与联系相关。

四、民间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1. 放松对农村金融的进入管制, 形成多层次充满竞争活力的动态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的问题是放松农村金融监管, 形成多样的融资渠道, 引导农业产业化, 处理好商业金融, 合作性金融与其他金融之间的服务关系, 构建符合农村自身需求特点的多层次金融体系。适当放松金融规制, 允许民间金融组织的存在, 降低其进入的门槛, 最小化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成本, 从而在农村建立竞争性的融资机制。

2. 实行利率市场化。

农村非正规金融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以及风险的程度, 制定不同的市场利率, 对于比较不发达和风险较小的地区, 应制定较低的利率, 使融资需求不断上升, 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 促进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的有序合理发展, 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 为解决由此而出现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满足三农对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 可考虑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 创设和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基础上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 注意培育村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4.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格局是农村金融的两大突出问题。

在农村发展“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机构, 使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有效的竞争活力, 有利于限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同时也有利于解决贫困农户以及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推行以中国农村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及其金融需求为基础的借贷制度,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IFAD:Double-edged sword? Efficiency vs equity in lending to the poor[R].IFAD’S thematic study on rural finance in china, EvaluationProfile, April 2002.

[2]Adam, Dale, W.&Fisher, Delbert A..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Westview Press, 1992.

[3]林毅夫, 孙希芳.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2) .

[4]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2) .

[5]姜长云.乡镇企业资产结构与资金来源结构的矛盾[J].中国农村经济, 2000, (3) .

[6]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 2000, (4) .

[7]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香港) , 1997, 秋季号.

论我国金融保险业状况与发展 篇10

关键词:我国金融保险业,状况,发展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 致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也越发的提高, 与此同时, 也提升了对安全保障的需求, 这一发展形势为保险业带来新的动力, 促进着保险业的发展。作为金融行业的一匹黑马, 诸多的金融人士看重了保险这一重要的发展形势, 纷纷成立保险公司, 并以迅猛的态势实现着发展, 而笔者则针对中国人寿保险为例, 对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保险业的状况和发展进行探讨, 旨在为提升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1]。

1 金融保险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保险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可谓是一项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 在2006年, 我国的保险费用为五千余亿元, 已经达到了2002年的2倍, 位居世界第9位。可见, 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在国际上的水平可谓逐渐递增, 到2007年, 我国的保险公司已经达到了一百余家, 其中的外资企业就有四十余家, 相比于2002年增加了二十余家, 当时的保险费用已经达到了四百余亿元, 可谓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速度[2]。

1.1 对于其中的代表———寿险业的探讨

寿险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为了避免由于死亡或劳动力所带来的风险, 所做出的保险途径, 通常情况下, 这一风险具备两个种类, 即:死亡和生存。简而言之, 死亡的风险指的某些个体作为关键的劳动者, 他丧失劳动力或是死亡, 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 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的维持, 而生存的风险指的是个体的养老或生存的威胁[3]。

对于个人来讲, 他将要在具备劳动能力时, 对劳动力带来的财务进行累积, 以便在丧失劳动能力时, 对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进行维持。与此同时, 他也会面对着一个问题, 就是他无法确切地对自身的寿命进行预测, 因此, 如果个体的身体素质一直处于较佳的状态, 他的积蓄则无法满足生活所需。与之相反, 如果他的积蓄和他的年龄成正比, 会积攒下金额数量巨大的积蓄, 这时他将不会为生活所迫, 但是这一情况, 也会使大多数青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年轻人要通过个体的力量, 将无法推算自身所需的积蓄数额[4]。

针对这一现象, 运用生存保险则是一个较为科学的、合理的解决方式, 通过它可以解决这上述提及的不确定性风险, 并且它所解决的问题, 也是多数百姓所注重的内容, 因此, 很多人在适当的时期, 都会选择这一方式解决个人风险难题[5]。

1.2 可以化“不确定”为“确定”

在诸多的保险中, 包括健康险、财产保险以及寿险, 都会将损失的数量进行确定, 也就是依照所缴的保费来体现意外发生时将会获取的偿付金额, 笔者同样以寿险作为典型的例子, 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如上述所讲的, 个体劳动者在面临着丧失劳动力和死亡的问题时, 将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所以, 一定要针对性的予以解决, 而死亡保险则可以对此问题进行完善的解决, 比如, 某一个个体家庭可以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购买死亡保险, 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为家庭的经济实现良好的保障, 因为在保险过程中, 如果不慎保险购买者出现意外, 家庭可以因此而获得较大额度的保金, 以此来完善家庭中的生存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如果家庭的保险收益者, 则不会由于保险金问题为家庭带来经济压力, 从而将不确定的损失通过确定性的损失来表现[6]。

2 对于我国金融保险行业的监管现状分析

2.1 政府对金融保险业进行监督

一般情况下, 监管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 以英国的金融保险业作为代表, 一般会将保险人以及市场自主力量为基础内容, 力求提升竞争能力, 并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的干预能力, 这一监管方式, 会体现在金融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 这一措施的最终目的, 就是监督由于投保人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等因素, 保险公司不履行义务所引发的问题。除了英国之外, 美国也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美国一般都会严谨地监管并控制市场运营状态下金融保险公司的赔偿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从市场监管的角度, 确保保险交易的公平、公正, 还会尽可能地为保险的产品和价格提供保障, 从而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保障[7]。

2.2 我国保险监督机构的发展情况浅析

我国的保险监管机制, 可以将其总结为两个阶段, 也就是1998年的中国保监会阶段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阶段。

后一阶段对保险的监管是采取分割的方式实现监管, 其中中资保险企业是通过央行保险司进行监管的, 而外资保险公司将由央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负责, 另外, 央行稽核局则负责保险公司的监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致使我国的金融保险业、银行业以及证券行业等都逐渐的实行分业经营, 自从1998年11月份起, 我国的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就组建了三十余个机构, 从而使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并因此而进入到新的轨迹中[8]。

3 对于具备代表性的金融保险发展状况简述

中国人寿保险是我国当前内陆地域中最大规模的保险公司, 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历练和发展, 其机构已经分布到我国的各地, 成为我国寿险市场的领头羊。在2003年12月, 我国的人寿保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 同时在美国和香港地区同时上市的公司, 于2005年, 美国的《财富》杂志中已经明确显示, 中国人寿的收入已经列入到世界五百强, 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已然标志着我国人民的经济水平在迅猛的提升, 与此同时, 人们也加强了保险的保障意识[9]。

4 对于金融保险发展情况和发展因素分析

金融保险的诸多产品都具备其独有的特殊性, 而正是由于其本身具备的这一特性, 致使保险市场中的公估人、代理人以及经纪人有所影响, 很多中间的保险市场因此而养成了依赖性, 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也越发的意识到保险产品的重要性, 提升了对保险的认知程度, 纵观我国较为发达的地方、区域, 在金融保险方面发展均尤为突出, 比如, 北京、上海等地都是如此。

自从将金融保险业务恢复以来, 我国的保险代理人以及保险中介人员在保险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自从1998年以来, 有80%的人身险保险费用以及50%的财产险保险费用来自于个人代理或是保险中介, 可见保险中介和个人代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 现阶段的航空人身意外伤害险全部都由兼业代理的途径而落实保险业务, 从而获取保险费用。当前, 经由保险代理人或是保险中介之手的保险费用可以占据总保险费用的一半之多[10]。

而针对保险的发展, 在1993年, 我国设立了针对性的公估机构, 直到2001年, 我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一百五十余家, 保险经纪公司共有十几家, 保险代理性质的公司共有一百二十余家, 保险巩固公司共有二十余家。

我国为了更好地促进金融保险行业良好、秩序的发展, 促进法制和监管的发展, 在2000年, 出台了《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 并于2001年末, 颁布了《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代理结构管理规定》以及《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 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落实对保险行实施监督, 而后再针对性的给予保险公司进行培训和审核。但是就我国当前的保险行业发展情况来看, 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仍旧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 是保险中介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很多区域的保险公估人数以及保险经纪人数量都较少, 另一方面, 是发展规模较小, 很多金融保险代理都将个人代理和兼业代理作为基础, 其中具备专业性的代理人实则较少。这一情况对于我国的金融保险业发展可谓是一个阻碍, 所以, 有关金融保险公司, 应当针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 基于这些发展的障碍和问题进行解决, 不仅要对这些保险代理资格进行确认, 还要提升他们的保险意识和服务意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保险业发展中切实存在的问题。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致使我国的金融保险行业也呈井喷式的状态发展着, 特别是中国加入到WTO之后, 诸多的外商保险公司开始打入中国保险市场, 这一形势对我国的保险行业的发展是极为有力的。因此, 笔者针对这一情况, 对现阶段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中极易遇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 而后又阐述了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 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 为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向带来引导性, 并促进保险行业的秩序、科学以及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巩天凤.论我国金融保险业状况和发展[J].大众商务 (下半月) , 2010, 12 (2) :65-65.

[2]林书童.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与合规管理研究[J].才智, 2014, 41 (12) :10-10.

[3]董明月.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报告[J].调研世界, 2011, 23 (12) :17-19, 48.

[4]陈凯, 刘煜寒.中外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 2014, 42 (5) :92-97.

[5]温燕.银行保险发展环境比较及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模式选择[J].金融论坛, 2001, 23 (6) :17-21, 31.

[6]田贯川.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分析——基于6时点42部门投入产出表[J].中国市场, 2011, 41 (27) :52-54, 122.

[7]张兵.金融保险业的现状及合规管理[J].现代商业, 2015, 16 (30) :126-126, 127.

[8]许林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12 (19) :193.

[9]高晨雨, 韦玮.我国金融保险业的依存关系分析[J].财经界 (学术) , 2010, 32 (24) :34.

上一篇:农业新措施下一篇:开关量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