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状况

2024-06-26

民族状况(精选十篇)

民族状况 篇1

清朝至民国期间, 对鄂伦春教育的目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笼络”。为巩固边疆统治, 收拢鄂伦春族人心, 清政府先在墨尔根 (今嫩江县) 设立学校, 后在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 (瑷珲城) 各设官学1所。1906年在瑷珲城、嫩江县各设初等小学1处, 也有鄂伦春子弟就近入学。民国时期, 先后在在嫩江县、车陆屯、瑷珲县成立了省立第三鄂伦春初等小学、省立第二鄂伦春国民学校、省立第一鄂伦春国民学校。这三所国立鄂伦春小学只招收鄂伦春学生, 均为公费。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 实施“不开化其文化, 持续其原始生活, 当特殊民族隔离, 暂时利用, 最终消灭”的方针, 象征性开办的几所学校, 学习费用全部由家长承担, 条件极其恶劣, 学生多数因患“克山病”死去, 后学校倒闭。

清朝时, 鄂伦春孩子上学是极少数的, 每年每个佐领名下选送一名学生入学, 学习满文和骑射;民国时, 虽然名额有所扩大, 但相对适龄儿童数量入学率不到1/5, 学生学习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四科加上汉语;日本人开设的学校里, 学生只学习日文和满文。

解放后,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少数民族政策, 包括民族教育, 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先后在黑河、呼玛、逊克等地学校设立鄂伦村族班。鄂伦春族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全国相同, 各地还根据具体情况开设民族语言课。

2013年是鄂伦春族定居60年, 鄂伦春族的教育状况怎么样?带着这样的问题, 2013年3月20日, 我们一行三人来到鄂伦春族民族乡—新生乡, 对这里的民族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

新生乡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西北部, 1958年正式成立, 境内面积1700平方公里。全乡有人口1074人, 其中鄂伦春族149人。鄂伦春民族学校位于新生乡行政中心—新生村, 该村距爱辉区90公里的刺耳滨河与索尔奇干 (吉汗) 河的汇合处, 建于1953年。2000年初, 全村 (乡机关及各单位在内) 共有146户412口人、5个民族。其中鄂伦春族62户144人, 满族8户20人, 达斡尔族5户13人, 蒙古族2户5人, 汉族69户230人。

1953鄂伦春族实现完全定居, 新生村开始建立初级小学, 如今学校名称为“新生乡民族学校”。1958年新生村鄂伦春族儿童全部入学。1963年, 新生公社建立了完全小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学校教育受到了严重挫伤, 直到1973年才有所发展, 1985年全乡普及了初等教育, 1998年中心小学和中学合并, 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9月初级中学撤出, 学生都到黑河市各中学读书。

目前学校教学楼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宿舍楼700平方米 (现已经废弃不用) , 有1个微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 1个食堂、一个图书室。共有教职工22名, 专职教师18人, 其中6人为鄂伦春族, 1人为达斡尔族, 其余均为汉族。小学生共17名, 其中6名鄂伦春族学生。六个年级5个班:一年级3名学生, 二年级0名学生, 三年级4名学生, 四年级0名学生, 五年级1名学生, 六年级8名学生。幼儿园有15名孩子, 其中4名孩子为鄂伦春族, 男孩2个, 女孩1个。学校上10天课, 放4天假。

宿舍位于教学楼一楼, 女生一间, 男生2间。有住宿学生10-, 其中5名鄂伦春族。

学校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安排课程, 1986年开始, 每周开设一节鄂伦春语言课, 其实是一种综合课型, 兼文化、历史等民族题材, 使用的是自编教材。初期教材采用国际音标标注, 后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改为用汉语拼音标注。原因在于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之间的差异性, 不但增加了教师备课量, 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负担, 增加了学习本族语的畏难心理。学校还开设第二课堂活动, 一周1次, 内容为民族歌曲、舞蹈、手工等。民族体育项目融在体育课中,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参与中草药的培育。

学校有1名鄂伦春族老师教授语言课, 5名鄂伦春族教师担任民族文化课任务, 无论国标课程, 还是民族课程, 教师都用汉语授课。

在黑河地区, 鄂伦春族学生小升初可以自主择校, 考高中享受50分加分政策, 至少保1名鄂伦春族学生进入重点高中, 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考生达到重点高中分数线, 也要选最接近的那个保送到重点中学, 所有的考生都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 没有分数限制, 给予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鄂伦春族学生, 凡获取专科以上文凭的都安排工作。

在与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葛长云交谈中了解到, 她和村里的一些老人有时候也教孩子们说本族语, 但因无用武之地, 很快就忘了。她表示愿意教那些有心学狍皮制作技术的鄂伦春人, 希望将这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从考察中可以看出, 鄂伦春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党和国家特别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和特殊地区教育, 学校整体环境不错, 但同时有一种忧虑隐隐伴随着我们:民族学校的生源令人担忧、主流文化已经入驻民族教育、民族文化宣传氛围缺失 (学校内外没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标识和物品, 全部汉文和汉化处理, 教师上课都使用汉语, 师生、生生交流都用汉语, 幼儿园的孩子表演也都为汉语题材、汉语表达)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环境在强势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也若隐若现,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艺术, 为回忆而存在, 为表演而展示。这种大环境下的鄂伦春民族教育终究归属在哪里?这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摘要:鄂伦春族民族学校教育始于清朝, 经历了民国、日本占领、解放后等时期, 从设立学校数量、学生入学率、课程等方面看, 从其主流是前进的、发展的。通过对黑河市新生乡民族学校的实地考察, 揭示出当今鄂伦春民族教育中的缺失。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甘肃民族宗教2010发展状况 篇2

Gansu Development Yearbook·Ethnic and Religious

民族

宗教

民族事务

【民族工作会议】1月18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会议,听取了省民委主任贡保甲关于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精神及我我省民族工作情况汇报。会议决定省政府机构改革结束后,调整省民委兼职委员;省政府配套130万元资金,与国家民委共同向甘肃藏区和边境县民族工作部门配发工作用车。省长徐守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做好民族工作,切实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月24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全省民族工作座谈会。会议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及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民族工作的经验做法,深入-94甘肃发展年鉴·民族宗教

Gansu Development Yearbook·Ethnic and Religious 宗教教职人员管理方面,重点开展了对全省宗教教职人员的认定、备案和换发证工作。

【重视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培养培训】组织部分市(州)和县(区)50名分管宗教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参加了“全国四省区宗教工作干部培训班”;组织部分市(州)宗教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全国宗教工作干部法制教育培训班”;加强各教教职人员培训,先后举办了藏传佛教寺管会主任培训班、汉传佛教道教教职人员培训班、伊斯兰教阿訇和寺管会主任培训班、伊斯兰教首届“解经”骨干研讨班、天主教兰州教区教职人员培训班、首届基督教教牧进修班等10多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共培训宗教教职人员400多人;选派近百名教职人员参加全国性的中青年骨干、教职人员和重点寺观教堂负责人培训班,选送4名天主教神职人员到中国神学院校学习进修。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失衡状况研究 篇3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发展失衡 预警模型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的72.32%,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青海、西藏、云南、内蒙古、新疆、宁夏等8个省区。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且发展速度跟不上全国的步伐,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这就需要研究建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预警模型,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系统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问题进行监测,使西部地区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找到构成差距的原因。

一、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模型建立的目的

本预警模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科学、简明、系统、可行、适用的原则,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选择一套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动态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综合,在此基础上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预警模型。

本预警模型旨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状况进行分析、监测和预警,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并找到造成差距的原因,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失衡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指标选取上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同时要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选择主要的、基本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作为量化的计算指标,以便于决策者及研究人员对其进行评价和使用。

本预警模型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有4个,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有6个,评价资源利用与环保状况有2个。然后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表,先后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填写问卷,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处理,最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权重见表1。

在此基础上,收集了8个省区12个指标从1991年至2005年的数据(部分省区的部分数据缺失),然后运用线性回归、人工神经元网络等方法对各个指标的值进行了预测,在2005年数据可得的情况下预测到2010年,在2005年数据缺失的情况下预测到2009年。

如果线性回归的结果和原样本数据拟合得比较好,且通过了统计检验,则说明指标值和年份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和预测。如果拟合的结果差(如判定系数太低)或不能通过假设检验,就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进行预测。

本预警模型评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预警指标体系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系。各指标预测出来之后,把各指标的值和全国的对应指标相比,得到各指标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值。相对值的具体意义见表2:

指标预测值运算出来之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根λmex和对应的特征向量w,然后还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了检验,才能利用结果合成综合指数。得到的特征向量w即为各指标层的权重,见表1。

最后利用各指标值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出各指标层的综合指数,按照表2中的标准将西部地区各省区的综合指数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其是否处于发展失衡状况,哪些方面处于失衡状态导致其总体评价结果处于失衡状态。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失衡的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的方法,本预警模型先对西部8个少数民族省区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然后再把8个省区进行对比分析。表3中的数据均为相对数,即和相同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之后的结果。

注:西藏只有部分数据

1.综合评价:根据2005年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7省区(除西藏外)的排序为:内蒙古、新疆、青海、广西、云南、宁夏、贵州。其中,贵州的综合指数低于0.8,处在失衡状态。各省区按2009年综合指数的预测值排序为: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广西、云南、贵州。其中,贵州仍然低于0.8,处在失衡状态,而内蒙古的综合评价指数则达到1.29,处于良好状态。

2.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按2005年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8省区的排序为: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其中,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的值超过1.2,处于良好状态;新疆、宁夏、青海的指数值处在0.8~1之间,处于正常水平;而西藏、广西、云南、贵州4省区则处于失衡状态。

按2009年经济发展评价指数的预测值排序为: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其中,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的指数值超过1.2,处于良好状态;西藏则处于正常发展状态,而广西、云南和贵州仍然低于0.8,处于失衡状态。

3.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按2005年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数,8省区的排序为:内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宁夏、广西、贵州、西藏。其中,内蒙古、新疆、青海的指数值高于1.2,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而其5省区的指数值均处在0.8~1.2这一正常范围。

根据2009年的预测值的排序为:内蒙古、青海、新疆、云南、宁夏、广西、贵州、西藏。其中,内蒙古、青海、新疆、云南4省区的指数值均高于1.2,而其他4省区的指数值则处在0.8~1.2之间,处于正常发展水平。

4.环保和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根据2005年环保和资源利用状况,7省区(西藏没有数据)的排序为: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贵州、宁夏、青海。其中,广西的指数值刚好达到1.2,处于良好状态;云南的指数值处于0.8~1.2之间,处于正常水平;而其他5省区则都处于失衡状态。

7省区根据2009年的预测值的排序为: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贵州、青海、宁夏。只有广西的指数值处于0.8~1.2之间,而其他各省区的指数值均低于0.8,处于失衡状态。

参考文献:

[1]李曦辉 徐蒙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与预警系统. 北方经济[J],2004.7

[2]高永久:论民族社会稳定的预警系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3. 5

[3]严耀军:超越危机——构建新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运行平台的设想.甘肃社会科学[J].2005.3

[4]苗润生:中国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方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

当前民族乡状况的分析 篇4

关键词:民族乡,积极作用,困难与挑战,途径

一、背景资料

(一) 兴蒙蒙古族乡 (1)

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 有5个自然村, 6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5524人, 其中蒙古族5347人, 占总人口的96.73%;耕地面积3785亩, 人均耕地0.71亩。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餐饮业, 是典型的农业乡。兴蒙蒙古族的语言、服饰、歌舞、饮食、节庆、礼仪、风俗、宗教等具有独特的风韵, 文化底蕴丰厚, 颇受世人关注, 对外影响与日俱增。

(二) 里山彝族乡 (2)

共辖六个村委会, 41个自然村, 44个组, 2003年底总人口8253人, 农业人口7999人。居住着汉、彝、哈尼族等八个少数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60人, 占49%。年内共有耕地面积12977亩, 经济总收入4934万元, 农民所得1514万元, 人均1887元。本级财政收入197万元, 乡级财政支出228万元。

(三) 高大乡傣族彝族乡 (3)

是通海县发展亚热带作物的“天然温室”, 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甘蔗和各种蔬菜, 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品有柑桔、菜山药、生姜、莲藕和甜椒。高大乡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 热能资源充足等自然优势, 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 逐步建立后续的替代品种, 积极引进适合该乡种植的新品种。

(四) 纳古镇 (4)

总面积12平方公里, 由纳家营、古城、三家村3个自然村组成, 常住人口8029人, 外来流动人口12000余人, 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民族的建制镇, 回族达6541人, 占81.5%, 此外, 还有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壮族、拉祜族等多种民族, 是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2006年, 全镇共有个私企业602个, 完成营业收入23.1亿元, 实现利税7918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7264个, 企业工人年平均工资达12000元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6656元。全镇有三所清真寺。两个教派的信教群众互相尊重, 相安无事, 回族与各民族之间也和睦相处。

二、民族乡的界定与特征

(一) 民族乡的定义

“民族乡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建立的相当于乡一级的国家基层政权, 或者说民族乡是中国在不具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条件的较小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建立的由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乡级基层政权。” (5) “民族乡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团结的平等的制度保证, 有其独特的特征与作用。” (6)

民族乡的设置标准与民族乡数量:“对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30%左右的 (个别情况特殊的, 可以低于该比例) 相当于乡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自治机关应当帮助他们建立民族乡。1993年, 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法规有力地保障了民族乡内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管理本地内部事务的权利。目前, 我国已建1401个民族乡, 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建有民族乡。” (7) 如前文资料中所示:兴蒙蒙古族乡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6.73%) 、里山彝族乡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9%) 、高大乡傣族彝族乡 (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50%) 和纳古镇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81.5%以上) 四个民族乡 (镇) 均符合少数民族占当地人口30%左右的标准。

(二) 民族乡与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区别

民族乡与民族自治地方 (指省市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 的主要区别是:

1. 民族乡不属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范畴。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不是一级自治地方政权。

2.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而且, 其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但民族乡没有这些设置。

3. 民族乡是在没有条件行使“自治权”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施的一种政治制度, 而民族自治地方是在有条件行使“自治权”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施的一种政治制度。

4. 二者是不同层面之上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但民族乡制度仅是国家的一般性政治制度。

5. 民族乡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两种类型, 它们在对象、范围、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是不同的, 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定内涵。

三、建立民族乡的积极作用

民族乡的建立对加强和优化政权建设、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改善民族关系、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民族乡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加强与优化

民族乡的建立为保障杂居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基础, 也使我国的基层政权呈现一种“多元化”状态, 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的具体情况。各级政府公布的民族乡工作条例都规定少数民族在公职人员中应该占一定比例等等, 这就促进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有利于基层政权建设的加强与优化。

(二) 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民族乡的建立, 使人口不一定在当地占优势的少数民族可以拥有本民族的人大代表和公务员等等, 为保障他们的平等权利提供了基础。

(三) 加快经济建设

民族乡的建立, 增强建乡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以及其他民族的进取心与自信心, 同时, 各级政府公布的民族乡工作条例都规定在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公告服务经费和扶贫资金等等方面对民族乡进行“政策倾斜”, 有利于加快民族乡的经济建设。前文中兴蒙乡、里山乡、高大乡和纳古镇, 在建立民族乡之后, 都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帮助和指导下, 注意结合实践情况发挥本乡优势, 加快了经济建设。

(四) 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公布的民族乡工作条例都规定在社会事业方面对民族乡进行“政策倾斜”, 如:县以上教育、民族等行政部门应当帮助民族乡发展教育事业,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县人民政府在安排教育事业费、基础设施建设费、专项民族教育补助费和师资培训费时, 应当对民族乡给予照顾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对民族乡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常规性设备、装备的配备以及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等给予优先安排。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民族乡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五) 改善民族关系

在民族乡恢复、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问题均与当地各民族进行协商, 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同时进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 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民族乡建立之后, 建乡的少数民族会增强自信心, 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一定的心理平衡, 从而有可能改善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前文纳古镇为例:纳古原为村公所, 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纳古回族乡, 1997年撤乡建镇, 建立民族乡之前, 纳古镇的回族与周边汉族曾多次发生械斗, 造成伤亡, 建立民族乡之后, 械斗次数明显减少, 最近十几年从未发生械斗。

四、民族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 财政收入较低

民族乡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其很难有稳定而且充足的财政收入, 而为了加强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等等方面的建设, 各民族乡都必须对当地采取措施加大投入, 以寻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这就常常引起入不敷出。

(二) 民族乡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民族乡大多人才匮乏, 民族乡要求乡长必须由建乡的少数民族担任, 这就得在有限的人才资源中挑选民族乡的官员。从通海县四个民族乡 (镇) 的情况来看, 民族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三) 民族乡撤销、合并与撤乡改镇问题

当前, 一些地方的民族乡陆续撤销、合并或改镇, 并乡后民族人口比例下降, 不符合建立民族乡的标准, 但当地少数民族大多希望保存民族乡, 这就出现了矛盾。一些地方撤销民族乡或合并民族乡时没有从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经济发展出发, 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四) 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较缓慢

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民族乡在文化、卫生和科技等等方面较为落后, 而且发展缓慢。

五、加强民族乡建设的途径

(一) 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解决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重点。当前, 民族乡的通路、通电、通电话和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等级不高, 应该努力提高等级和这些设施所创造的效益。

2. 加强科技兴乡观念, 促进知识经济快速发展。

加大对民族乡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 同时有计划地从民族乡选派有关人员到有关科技部门、职业院校培训学习, 为民族乡定向培训人才。

3. 扶贫攻坚, 帮助民族乡脱贫解困。

上级政府应该设立专项的民族乡扶贫资金, 同时组成精干的扶贫工作队, 协助民族乡领导制定并实施符合实际的发展计划, 解决民族乡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

4.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及优势产业。

上级政府应该扶持民族乡依托畜牧、林业、生态、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及优势产业。

(二) 加强民族乡干部队伍建设

精良的干部队伍能够提高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水平, 从而加强政权建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社会事业建设水平等等提供保障。加强民族乡干部队伍建设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有:提高民族乡干部向发达地区学习的观念, 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挂职代培, 借鉴发达地区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有关规定选择并搭配好领导班子, 保持相对稳定;重视并加强对民族乡干部的培训, 提高民族乡干部的素质, 以提高其决策与实施的水平, 以及人民对民族乡干部的满意度。

(三) 对《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加以认真贯彻落实, 同时把民族乡发展纳入规划

国务院于1993年11月颁发《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很多省份陆续颁布本省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省市两级政府都应该对民族乡的县政府贯彻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该条例的各项规定;把加快民族乡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并结合民族乡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努力加以贯彻落实。

(四) 加强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建设

民族乡的文化方面涉及少数民族的语言、服饰、歌舞、饮食、节庆、礼仪、风俗、宗教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民族乡的卫生事业方面设计民族乡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等等问题, 不可忽视;民族乡的科技方面涉及民族乡的经济建设等方面, 应该加以重视。所以, 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对民族乡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方面的重视程度, 加快民族乡在这些方面的发展。

(五) 保持民族特色

语言、服饰、歌舞、饮食、节庆、礼仪、风俗、宗教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重要区别。各民族乡应该保存并发展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 这是民族乡继续存在的保证之一, 同时可以借助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颇具吸引力, 加快民族乡特色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注释

1 参见《兴蒙乡2008年统计年鉴》.

2 参见《里山乡2004年统计年鉴》.

3 参见《高大乡2008年统计年鉴》.

4 参见《纳古镇2007年统计年鉴》.

5 《关于民族乡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沈林中国民族杂志2002第1期.

6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匡自明《思想战线》2000年第2期.

7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82页.

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使用状况调研报告 篇5

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以说,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我县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使用工作都很重视,也做了一些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少数民族干部基本情况:

德宏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中

占全州总人中的51.79%,我县也世居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全县干部总数有7004人,其中公务员1821人,事业干部5183人。少数民族干部全县有2598人(妇女干部1190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45.80%。其中机关公务员有805人(县直单位632人,乡镇机关173人),占全县公务员总数的44.20%;事业单位干部有1796人(县直单位1248人,乡镇单位548人)占全县事业干部总数的34.65%。其职务结构、学历层次、政治情况、年龄情况、分民族情况等如下:

(一)、职务结构: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2598人,其中正处级领导干部3人,副处级领导干部16人,副调研员5人,科级领导干部361人(含非实职领导职数及享受待遇人员),科员411人,办事员6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704人(高级职务12人,中级职务448人,初级职务800人,员级444人),事业单位职员92人(管理8级3人,管理9级39人,管理10级50人)

(二)、学历层次: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2598人,其中硕士学历干部有1人(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干部有388人(公务员214人,事业单位干部174人);专科学历干部有1684人(公务员436人,事业单位干部124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干部有525人(公务员153人,事业单位干部372人)。

(三)、政治情况

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中党员干部1134人(公务员550人,事业干部584人);无党派人员人1252(公务员173人,事业干部1079人)。

(四)、年龄情况

按照年龄分段我县少数民族干部可划分为七个阶段:30岁及以下干部859人(公务员134人,事业干部725人);31岁至35岁干

部540人(公务员55人,事业干部485人);36岁至40岁干部458人(公务员168人,事业干部290人);41岁至45岁干部345人(公务员167人,事业干部178人);46岁至50岁干部255人(公务员101人,事业干部154人);51岁至55岁干部123人(公务员76人,事业干部47人);56岁及以上干部18人(公务员15人,事业干部3人)。

(五)分民族情况

全县各民族干部数分别为:

1.傣族干部1640人(男860人,女780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3.41%;

2.景颇族干部506人(男304人,女202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7.22%;

3.傈僳族干部205人(男108人,女97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92%;

4.阿昌族干部49人(男25人,女24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0.69%;

5.德昂族干部11人(男7人,女4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0.15%;

6.其他少数民族187人(男105人,女82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66%

二、少数民族的管理及使用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使用工作,国家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证少数民族干部进入各级领导岗位。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专章专条对此作了规定。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和使用做了更为明

确的规定,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员”等。为了加强和改善我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我县采取了诸如理论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措施,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

(一)、加强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整

体素质。

一直以来,我局及县委组织部门,每年都有计划的分期分批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知识和科学发展观等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以解决好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纪律等问题;同时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使少数民族干部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当好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领头人。并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种学历和非学历培训,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能够领导各项事业的优秀人才。

(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合理比例。

我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仅缺而少,而且在使用管理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结构失衡、分布不均、学非所用、职业单一等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共享极大浪费。因此,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要求,我们打破固定化、封闭化、论资排辈等僵化模式,配合县委组织部门,采取选派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管理和配备。对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人中口较多的乡镇领导班子,与少数民族生产、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少数民族地区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均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工、青、妇等部门,吸收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并注意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选配工作。目前来说,我县各种少数民族干部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广泛行使着管理国家事务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三)、有计划地推行公务员制度,在各种招考和招聘、及职称评定工作中给予少数民族适当的照顾和倾斜。

近年来,我县在每一的公务员招考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中,根据《德宏州自治条例》,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在设岗、考试录用工作中,对我州五种主体少数民族进行加分或设置民族岗位的方式进行照顾和倾斜,择优录用后分配到各单位和各乡镇工作。自2002年至今,全县通过考试、考核、录用、分配各类工作人员712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71人,占录用总数的38.06%。在职称评定方面,也给予适当的照顾。截止2006年12月,全县专业技术人员379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551人,占总人数的高级职称人员有10人,中级职称人员有389人,初级职称人员有1039人。妇女干部就占了638人,占专技总人数的41.13%。

三、目前管理和使用工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际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培养、选拔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贺国强同志在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当前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方面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我县实际,在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和使用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从我县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来说,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太少.全县少数民族干部本科学历人员仅有388人,占全县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4.93;高职称人员只有12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的0.7%。

二是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方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许多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一种习惯,那就是民族干部只适合做民族工作,这就造成了民族干部在民族工作部门高度集中,在其他部门或工作领域则十分短缺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现实存在,除了少数民族干部自身的原因之外,干部管理使用中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从而忽视了人才资源的组织管理科学化、配置使用合理化、功能发挥整体化,后备力量“银行”化。

三是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多年来,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过程上中,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提升、培训等工作无章可行,无法可依,这就避免不了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为了使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我县应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规划。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少数民族干部在年龄、任职时间、级别等方面予以适当地政策倾斜,确保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合理比例。同时,对凡是有政策、法律规定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岗位,坚决按规定配备。

四、今后工作的目标

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不但重要、紧迫,而且正当其时,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为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创造了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性规定,1993年、2000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曾庆红同志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去年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贺国强、刘延东同志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做了新的部署。其次,各地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为进一步培养选拔好少数民族干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干部的锻炼成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加快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我认为关键要三到位:就是思想

认识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政策落实要到位,真正从全局的高度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位置,优先进行考虑,采取更加有力和有效的措施,落实好中央的政策,加快培养选拔的步伐。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建设好“三台”,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干部培养选拔的普遍性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特殊性的关系。既要坚持普遍性,又要照顾特殊性。坚持普遍性,就是要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特别是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标准不能有任何的降低。照顾特殊性,就是在衡量干部素质和选拔任用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作用、特殊影响,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少数民族干部的德才素质,真正把坚持干部标准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与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有机结合起来,在坚决贯彻党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好中选优,不降格以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素质的现实基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第二,要处理好贯彻落实政策与建立完善机制的关系。既要靠政策的落实,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要求落到实处,更要靠机制的完善,形成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着重要建立健全两个机制:一是要完善切合少数民族干部实际的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坚持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坚持从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考察少数民族干部,着重考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原则

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还要注重考察其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在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要改进和完善选拔任用的方式,拓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渠道和途径。二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包括定期研究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制度、少数民族干部选拔任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等等,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第三,要处理好热情关心与严格要求的关系。既要热情关心,更要严格要求。大部分少数民族干部都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民族地区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学习培训、实践锻炼提供条件。同时,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否则,不仅会影响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也会影响少数民族干部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和形象。

建设好“三台”:

第一,重素质提高,努力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教育的讲台。拓宽学习教育讲台,就是要拓宽学习教育培训的渠道,丰富培训教育的形式。着重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把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的总体规划,并适当给予倾斜。除了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外,在其它各类培训中都要注意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参加。二要拓宽培训渠道,加强与知名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精心组织和挑选那些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三要改进培训方式,在充分运用传统培训手段的同时,注重运

用远程教育网络等各种现代化手段开展教育培训。四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获得培训的机会。

第二,重能力培养,努力拓展少数民族干部实践锻炼的舞台。就是要把实践锻炼作为全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不断拓展实践锻炼的空间和渠道。一是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去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急、难、险、重、繁”的岗位接受锻炼,经受考验,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对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要采取小步快跑,不断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尽快健康成长。三是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交流和挂职锻炼。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交流和挂职锻炼,把那些有发展潜力,但长期在基层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选派到上级机关挂职学习,熟悉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能力;把那些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经验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处理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把挂职锻炼和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结合起来,凡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中的少数民族干部,都要经过挂职锻炼,并将其挂职的表现情况作为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三,重选拔任用,努力搭建好少数民族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就是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改进选拔任用方式,不断完善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努力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一是要

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关于选拔任用少数干部的有关政策规定。中央强调,民族自治地方各级领导班子,都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选配好少数民族干部。我县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民族乡镇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的领导班子,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少数民族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均应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凡是按规定应该配备少数民族干部而没有配上的,必须把名额留出来,并采取相应措施限期配上。二是对少数民族干部要贯彻同等优先原则,适当照顾和倾斜。对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具备任职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放到正职岗位上;对与少数民族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要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对本地区本单位急需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一时又缺乏合适人选的,要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统筹安排,在更大范围内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或单位领导班子,要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干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党外干部。要注意选拔政治强、熟悉民族宗教工作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对特别优秀、特殊工作需要的少数民族干部,要破格提拔使用。三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央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其数量和梯次要能基本满足各级领导班子调整的需要。后备干部中,要有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后备干部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培养上。因此,要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的基础工作,积极地及时地把优秀少数民族人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进行跟踪管理

民族状况 篇6

关键词:物理双语教学;问题;能力;研究。

新疆高校目前推行的双语教学是指非语言类课程用汉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汉语应用能力,最终目标是使教师能够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传授专业知识,学习者通过汉语学习专业知识,达到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工作和学习的目的。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数理化成绩偏低,物理基础较差,难以适应大学物理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民族班学生经过一年预科学习汉语之后特开设了“基础物理”双语教学课程。一方面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物理基础差的问题,为切实提高民族班理科教学质量奠定扎实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语汉语水平,使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汉族学生的中等水平。

物理学是基础科学,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物理学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大学基础物理双语教学以来学生学习状况如何?近5年以来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有多大变化?双语教学的效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实际问题?本文选取新疆师范大学理科专业学生,对2000年级到2004年级学生的期末试卷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实质性问题,对现阶段大学基础物理学习状况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1.物理双语教学实践的意义。物理学是研究最基本的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它有自己的完整规律,与使用的语言无关。然而学习、研究和应用物理的人却是要用语言来表达对物理学的认识,为正确描述物理现象和教育年轻一代,语言也就渗透到了物理学中。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仅仅是学习物理和描述自然的工具,它不能代替科学思维,也不能代替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历史的原因,内地大城市的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物理基础研究和物理双语教学改革方面远远超过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学习和掌握高科技知识,要在物理学研究中有所成就,就必须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如今已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首先我们能在网络与国内外任何一个角落的同行做基本无障碍的沟通,语言就成为唯一可能阻碍交流的因素,我们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的课题等需要汉文写作,也有国内外专家到我区来演讲、合作。语言的沟通就成了能否进一步提高我们教育水平的关键。

2.任务。学生在学习一年基础汉语(第二学期加上理科专业汉语)后,到大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基础汉语课中学到的只是一些日常用语,而对科学方面的词汇,每个专业只学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汉语。例如,只有物理专业学生学物理专业汉语,其他专业学生直接看物理书还很吃力,这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和对物理学内容的理解。对大学高考数学成绩只有20分的理科学生来说,他们的物理基础、成绩与进行双语教学的《基础物理》最终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而试卷的命题却不可能迁就学生如此之差的基础,试卷的难度远远低于高中阶段和高考命题的难度。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物理成绩达到乌鲁木齐市(新疆的首府)汉族学生的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很明显,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差距很大。对于入学大学物理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同时完成汉语课程和提高物理专业成绩两方面任务是不容易的。在学生来源分级化的情况下,无法将一种模式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

二、物理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

1.研究试卷分析结果。从试卷统计的平均分数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2000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是包括物理、电子信息、计算机、数学专业授课的教师是都采用全汉文讲课的汉族老师,他们都讲普通话(备注: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教师都是采用全汉文讲课的汉族老师,汉语授课率达到50%-80%的教师都是采用汉维文混合的双语教学形式)。2000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50%的是包括非物理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教师是民族老师,都采用全民文讲课。共同点是使用的教材、板书、作业、考试都是汉文的,单班上课。本年两种形式之间有最大的差异是讲解语言的差异。

(2)2001和2002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班级包括物理、电子信息、数学、计算机等专业。本专业学生的高考物理成绩和中学物理基础要比其他专业学生高一些,但是他们的平均分比其他专业学生比起来无显著差异。这年汉语授课率达到50%~60%的班级包括化学、电教、生物、地理、环境科学等专业,全年都上合堂课。本专业大多数学生的物理基础不扎实,并且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汉语授课率达到100%时,不及格率达到80%。

(3)在2003年级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学生和汉语授课率达到60%的学生都是指物理、电子信息、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本年其他理科班级学生没上基础物理,还是在合堂上课。不但成绩不理想,而且呈下降趋势。

(4)从2005年(2004年级学生)开始,学校和有关部门对少数民族学生数理化教学质量问题非常重视,进行了如下改革:a.单班上课,加大学风建设力度;b.重新编写教材;c.大大提高了教师汉语水平和汉语授课比率要求;d.对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和汉语水平成绩的要求提高了,虽然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比以前明显地提高,但不及格率一年比一年增加。

统计表明:对2004年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80%学生的平均分在51分以上。

总体成绩的下降是:①汉语授课率:100%的班级数逐渐(一年比一年)增加即从两个班扩展到12班。②汉语授课率年年大幅度地提高了,例如20%→50%→60%80%→100%。

不同汉语授课率差异减小的原因的是:①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同时得到提高,因为在新疆内外中学里不断开办双语实验班,本班毕业的学生数量增大,各地特别关心加强汉语教学,因此学生对参加物理双语学习的兴趣并民族教师汉语授课水平和经验明显地提高。②初次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班级是包括物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因为入学物理考试成绩较好),汉语授课率达到50%-~60%的班级包括物理基础较差的学生(例如环境科学、地理、电教等),后来逐渐包括和并不同水平学生组成的班级。(3)学校对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要求大幅度提高了。

从试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最高分越来越低,学生的汉语水平一年比一年高,汉语授课率达到100%的班级数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最高分一年比一年低,不及格

率年年增多。其主要原因一是考试题量和难度增加,实际上这种变化接近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二是对成绩差的学生忽视指导;三是期末复习没有抓好,学生没有做充分的考试准备;四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三个重要对象之间的配合不到位;五是民族教师和学生在物理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还是跟不上要求。

2.问卷、访谈结果。调查发现,在双语课堂上,约40%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汉语语言上,约30%的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点上,约30%学生的关注点是在其他方面,如考试成绩、教师水平、教师的素质等问题。学生课堂注意力出现不同侧重点,与授课教师的教授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授课教师采用全汉文方式教学,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压力要大一些,因此可能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方面。而如果教师采用汉维混合授课,学生更多关注学科知识方面。学生的反映,为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提供了参考。希望有关部门和双语任课教师认真关注这些问题。

85%左右的学生要求在教学实习完成后,为物理专业的学生开一个选修课“基础物理双语强化课”,上课学时可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这有利于巩固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物理双语教学效果。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对理科班的87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要有一个接受、认同的过程。只有学生接受、认同了物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才能成功,才谈得上“以学生发展为本”。如果双语教学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实际情况,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另一方面对执行物理双语教学的理解,首先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物理学知识和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需要;其次是现代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是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提高科学素养。学生对进行物理双语教学的看法跟他们物理教育理念、教学观的关系不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增加了双语教学改革的难度。为了培养适应时代高速发展的人才,造就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个人有用的科学家,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

三、讨论和原因分析

1.物理专业学生在汉语听力和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在普通的基础汉语授课中学到的只是一些日常用语、文学和政治方面的词汇,而对专业方面的词汇,对描述方法和习惯用法却很陌生。他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每周上2学时的理科专业汉语与大二第二学期的专业汉语,但是这门专业汉语只有物理专业类学生上,非物理类专业不上,各系都上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汉语。因此,对非物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直接看物理专业书籍还很吃力,大大影响了阅读和理解速度。有些汉语水平比较低和以前学习物理主动性差的学生成绩不太理想。另外,听和说的能力是比阅读更难逾越的障碍,为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全面被忽视,所以,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的环境较少。

2.转变思维模式的问题。我们少数民族学生(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的语法结构、发音特点都与汉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从边远地区来的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物理专业方面的听力和口语训练,一下接触汉语教学,其难程度是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对有些学生来说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但在第二种语言环境中,理解就会产生错误。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经常遇到的问题。任何人的大脑都有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非常自然的选择比较容易的一种思维方式。在两种语言同时存在时,人的大脑就本能的优先选择自己熟悉的母语,而跳过汉语或外语部分。这就导致使用双语授课效果不太理想,使学生大脑中产生迷惑的感觉,在中学时对物理学兴趣不高的学生,把双语教学当作一种负担。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只有逐步培养用汉语思考物理学问题的习惯,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提高汉语授课的重要性的认识。

3.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改进。大学二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本民族语言授课中已基本熟悉了一些物理内容并掌握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和内地院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研究,加强互相交流意见的机会,互相关心,互相提出改正意见,互相鼓励,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学习习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汉族同学有很大不同。我们使用汉族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可能不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同样,外汉语双语教学也不例外。

4.教学认识上的误区。学校在入学前,汉语水平、专业水平分布上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在对物理双语教学的认识上存在一些错误看法。据教师和学生反映,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对双语课的态度不一样。汉语基础较差但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高的学生在听课、交流、作业、考试等环节上都存在困难,因此对参加双语学习的兴趣较小。

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的一个要求是:巩固和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物理知识,为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个重要的要求是为今后的双语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不能把物理双语课上成翻译课,对物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传授始终是双语教学的重点,而不能本末倒置。首先教师要改变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让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接触到物理专业的核心和前沿。同时,教师要努力钻研双语教学方法,借鉴各种课堂师生互动活跃的做法。例如、HSK中越来越多地会出现一些有关科学方面的阅读理解,会涉及到不少物理专业词汇。

5.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中的问题。(1)师资薄弱和缺乏研究双语教育模式的教师队伍和管理系统是制约高校开展物理双语教学的“瓶颈”。专业素质与外语(汉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对汉族教师或者是少数民族教师来说,大学基础物理专业方面几乎没有大问题,问题在于了解和连接大学和中学知识层次。但是,少数民族教师中还存在着汉语授课问题,专门的双语教学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这是目前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受到制约的因素之一。(2)教材建设也是双语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从2002年开始使用学校自编教材,教材的质量达不到学科的要求。虽然教材的结构、内容、体积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编排和打字错误很多,任何人一看就会感到失望。部分习题内容不合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4年级学生使用的2005年自编教材虽然是比较正规的,质量上也比以前的教材好得多,但是学生从中学不到实际需要的知识,不符合物理双语教学和提高专业知识的要求。整个教材的结构、编写形式与中学物理教材一模一样。学生一拿到教材后,学习热情受到影响。该教材原本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中学物理的核心知识和核心理论,更重要的是为大学物理知识打好基础的过渡性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双语教学的环境内,理解物理专业的本质和关键内容。

四、教学对策

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研究 篇7

1 当前延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挑战

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欠缺

一些民族教育者受民族语言影响,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一些学历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思政工作人员, 又由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了解不深, 工作也处于表层, 很难深入。

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

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老套,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思想的变动。重科学性, 但实效性不高。重理论性, 但实践意义不强。囿于学生的思维、理论基础条件, 很多学校还在采用以“我讲你听”为主的教育模式, 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相应改革, 但是改革的幅度小, 范围窄, 其教育模式仍然不具有突破性, 只是加入了相关讨论环节。贴近学生、贴近地区、贴近时代的事例不多, 情景教育少, 学生理解不透。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缺失

实践证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养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思想状况。

2 新时期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的状况的分析

2.1 心理状态易随环境变化波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

近年来, 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暴力犯罪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人民的正常生活、工作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汇聚延边大学的不同民族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倾向。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事件对国家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然而作为远离家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 其民族情绪和心理状况难免发生波动并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 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建立思想认知的关键时期,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又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 我们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作出新的思想教育安排, 使他们健康成长, 并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2 民族文化存在差异,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进入高校以后, 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到的多是与自己不同民族的同学, 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存在一定差异。远离家乡、亲人, 陌生的生活环境等因素都成为阻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原因。同时, 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不足、有效沟通的缺乏导致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模糊。

2.3 汉语文化基础薄弱, 学业、心理及生活压力大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学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对汉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困难, 学习压力总体偏大。正因如此, 他们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快速适应, 导致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受到不良影响。而缺乏与汉族同学交流也导致其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无法更好的及时理解和消化,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挫折感, 甚至会引起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恐惧学习等问题, 产生较大的学业和就业心理压力。

3 以和谐社会为时代背景, 探索延边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创新的具体措施

3.1 运用“仁者爱人”的思想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仁者爱人就是爱自己, 爱别人, 爱社会, 爱世间的万事万物, 是一种大爱博爱。将博爱运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就是用情感、用真诚、用热情去解决和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1)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叛逆”思想, 用“情感+实例”引导, 使其充分认识到党、社会和学校对其教育引导的正确性和友爱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 对对其有约束力和管理性的政策和号召有逆反心理, 甚至更强烈, 这就需要我们用情感耐心沟通, 用少数民族同学亲身受益的实例加以引导, 以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

2)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孤独”心理, 用“真诚+合作”进行矫正, 使其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和谐与真诚。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在他乡求学生活, 生活习惯、语言沟通障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往往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孤独感,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上用真诚感动他们, 让他们体会到团结友爱的力量, 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3)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冷漠”情绪, 用“热情+鼓励”进行改善, 使其能释放自己的能力, 施展自己的报负, 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反响不够强烈, 一部分是由于沟通不够, 一部分是由于生活习俗和爱好不同、兴趣不够, 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更能提高他们热情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以鼓励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 为将来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打好基础。

3.2 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各民族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需要。科学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未来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应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 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在新生入学之初, 创造互助、友好、友爱的迎新氛围,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同时, 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及成长目标, 使其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准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

2) 在学习生活中, 通过强化校训、阅读经典原著等方式唤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崇高的使命感, 使其有意识的规划以后的学习及生活, 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在临近大学毕业之际, 通过专业课和其他素质考核对其进行评测, 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 并在他们即将走进社会的时候给予思想和经验指导, 以帮助他们应对新机遇新挑战。

3.3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1) 尊重个体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文化历史、经济水平、教育背景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具备因人而异的特殊性。教师应从理解的角度出发, 了解他们的内心所需, 找准切入点, 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因材施教。

2) 加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实质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就要求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要, 以少数民族中专生的自尊、生存、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一份关怀, 多一份爱心, 多一份尊重, 了解其所需, 帮助解决实质性问题, 做到团结和谐, 自由平等。

3) 增进交流沟通。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民族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弱化民族之间的界限和差异, 鼓励汉族学生向他们当中的优秀学生学习, 以期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结语

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团结与稳定, 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 分析延边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延边大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延边大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 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 在调查中也发现学校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政治认同感弱化、思想认识迷茫、民族团结意识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观念弱化以及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多元文化、民族地区落后教育和民族院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影响。本文重点从延边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缺失的原因入手, 分析影响各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因素, 并且在此基础上, 寻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对策, 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创造富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和发挥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加强延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些尝试, 为民族兄弟院校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志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及研究[D].华章, 2010 (28) .

民族状况 篇8

所谓媒介素养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 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 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1]处于特殊地理区域, 拥有独特文化的藏民族, 在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再到大众传播的今天, 是否会因为地域、文化、心理的差异在信息接收和传播上有别于其他民族?肩负着藏区意见领袖的藏族大学生是否能够合理有效地使用媒体, 利用媒体信息在内促进本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外引导藏区信息客观、理性的传播。如何合理、有效地提高藏族大学生受众的媒介素养, 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在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取决于藏族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而要提高藏族受众的媒介素养就必须首先对藏族大学生受众的媒介素养状况量化描述。

1 调查对象与测量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5月以西北民族大学藏族学生为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 样本选取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藏语言文化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藏汉双语) 、物理学 (藏汉双语) 、工商管理 (藏汉双语) 等专业的藏族学生按比例分层抽取了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调研。最终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300份, 有效问卷296份, 无效问卷4份, 有效回收率达98.7%。其中男生42.2%, 女生57.8%, 大一27.3%, 大二23%, 大三26.4%, 大四23.3%, 被调查对象有39.9%来自农区, 2.4%来自林区, 12.5%来自牧区, 16.9%来自半农半牧区, 28%来自城镇, 缺失4人。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从样本的性别比、年级分布和生源地等指标来看, 基本符合西北民族大学藏族学生的总体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样本质量可以接受。

测量内容包括:

基本变量:包括被访者性别、年级、地区等。

主要对西北民族大学藏族学生媒介信息获取、分析、评价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发展自身的能力进行描述分析。

2 统计分析

2.1 媒介接触和获取信息行为

信息接触方式会影响到人们的信息认知方式。传统媒介时期人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取信息, 新媒体出现以后, 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对西北民族大学藏族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在选择最常用的媒介类型时受访的藏族大学生智能手机和网络分别占到被访总数的30.6%和24.4%。超过一半的学生将新媒体作为信息获取的首要渠道。而传统媒介, 尤其是广播和报纸只有少数的受众。数据同时显示有92.9%的藏族学生通过手机获取知识和相关的信息, 还有80.1%的利用电视获取信息, 74%通过互联网了解消息和获取知识。伴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的新特征, 青年人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有异于传统的媒介接触行为, 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少, 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除了媒介时代的这个新特征外我们还要考虑到由于我校远离市区特殊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获取报刊、广播信息时有一定的限制, 也会影响到传统媒介的使用率。

2.2 使用与参与媒介

接触媒介的行为动机是衡量媒介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有着独立思维的受众, 面对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时, 他们的信息选择是有一定的动机指向的。那么作为藏族大学生的受众群体他们的媒介接触动机又是什么?统计数据显示在媒介接触动机方面, 过半的学生选择了“学习需要”, 77.7%的人选择了“休闲娱乐”, 获取资讯69.9%, 消磨时间52.4%, 其他动机占12.5%。可以看出, 学习和休闲娱乐是大学生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 获取资讯和消磨时间是次要目的。新媒介促成传统学习模式的改变, 作为一种便捷、实用的传播工具, 网络已成为藏族大学生最佳的学习平台和辅助工具。

在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时, 我们会遇到大量垃圾信息的冲击, 如何在良莠并存的海量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 并利用现有平台参与讨论, 发布讯息。对这些信息所持有的态度, 筛选的方法、参与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受众媒介素养程度的高低。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测量中, 11.1%的被调查者认为情色和软性暴力信息是生活的调剂, 7.4%的受访者深受其困扰, 14.5%的表示坚决抵制, 41.2%的选择了不做评论。这组测量结果并未达到我们预期的设想, 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 面对网络世界中大量的与性有关的不良信息时, 其态度的暧昧性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些信息其实是有一定的影响。

从利用媒介发布信息一问题来看, 利用广播发布占2.0%, 电视占2.3%, 报纸占3.8%, 书刊占1.6%, 网络占43.8%, 手机占46.5%, 数据显示, 被调查对象的媒介参与程度普遍较低。相比之下, 由于网上发帖和手机发帖较为方便, 参与程度高, 而报纸等其他媒介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 参与程度普遍较低。这一数据背后还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城镇学生的媒介接触度高于农区和牧区等地[2], 而牧区的媒介接触度又高于农区和林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让牧区的孩子从小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 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 来自农区和林区的孩子, 由于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 他们接受新事物较为保守。

2.3 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和解读能力

大量的接触媒介并不能代表对媒介的全面认知, 对媒介属性的准确把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们对媒介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媒介信息的判断能力就是判断信息真实性的能力。而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判断, 首先要涉及到对所涉媒体是否专业的评价。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对象认为我国媒介的专业程度:非常专业占4.7%, 专业占38.5%, 一般占30.7%, 藏族学生对我国现有媒体机构基本持肯定态度。在对媒介传播内容和方式的评价中, 认为现有媒介可以作出准确报道的占19.9%, 有时可以占63.2%, 不能的占9.5%。在媒体对与少数民族相关新闻的报道中, 认为比较属实的占19.6%, 基本客观占22.3%, 带偏向性占25.3%, 部分歪曲占23.3%, 完全失实占5.1%。这一测量结果较清晰地反映出被测对象认为, 现有的关于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具有客观性的只占到不足50%, 这个结果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传播信息真实性的认知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 自建国以来由于我国主流媒体宏大叙事的需要, 长期注重政治宣传, 缺乏人文关怀, 导致少数民族受众对媒介信息认知度不高, 形成主流媒体信息报道与少数民族自我信息重构的两条渠道。我们的媒介本身在客观性、合理性、人文关怀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通过调研还发现, 性别差异在获取媒介信息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影响。男女生都优先选择手机获取信息。在广播、电视、媒介内容的选择上男女生的使用情况趋同。大体上男生倾向于选择新闻类, 女生倾向于选择娱乐方面。关于财经类的信息, 男女生都较少关注, 这一现象反映了藏族大学生受传统思想“重义轻商”的影响下商业意识比较淡薄。在我们实地调研过程中也发现, 在藏区从事商贸活动的主要是其他民族, 尤以回族居多, 藏族较少。在大众媒体对关于少数民族报道及所持的态度等问题, 在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地区的交叉分析中, 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以推断, 因为“较为相似的媒介环境和媒介素养教育, 个体在媒介素养的养成上存在相似性”。[3]

3 总结与思考

西北民族大学藏族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大致有以下特征:手机和网络媒介已取代原有传统媒体发挥的功能, 成为藏族学生日常生活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在媒体参与程度上, 藏族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与较低较的主动性, 缺乏将媒介作为自我实现平台的主动性, 缺少对媒介的理性判断, 容易被轰炸式的网络报道所裹挟。基于对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的认识, 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 理应成为包括藏族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一门通识性课程。通过正确的媒介启蒙, 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 在不断演变的信息舆论场中起到舆论领袖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京肃, 杜俊飞, 等.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19.

[2]常凌.新技术条件下西藏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2012 (4) :96.

[3]甘彩霞.大学生媒介素养之塔顶迷雾基于北疆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思考[J].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 2009:355.

[4]常凌翀.西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及媒介素养教育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 :97-99.

民族状况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甘肃省天祝和永登2个县所有完全小学的45 414名小学生, 其中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和维吾尔族6~8, 9~11和12岁以上年龄组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70, 610, 260名;1 664, 3 389, 1 581名;8 312, 18 540, 8 348名;387, 866, 397名;152, 499, 139名。其中男生24 220名, 占53.33%;女生21 194名, 占46.67%。

1.2 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进行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测试, 测试人员经过统一培训, 器材统一供给。使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双录入, 采用SPSS 10.0进行方差分析, 比较不同民族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体重

由表1可见, 12岁以上年龄组的人群中不同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12岁以下年龄组不同民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2 身高

从表2可以看出, 12岁以上的人群学生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其他年龄组人群不同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3 血红蛋白

从表3可以看出, 不同年龄、不同民族学生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3 讨论

该研究共选取西部农村小学生45 414名, 男女比例为1.18∶1。人群分布比较平衡, 无明显堆积现象。受检的学生从一~五年级学生分布分别为17%, 19%, 21%, 21%和22%, 各年级学生分布基本均衡。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完全小学, 能够反应当前西部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岁以上年龄组体重最重的民族为维吾尔族。不同民族人群生活的地域不同, 生活习惯也是各不相同, 导致了不同民族学生间体重的差异, 体重的变化与种族和生活地的大小有关[1]。关于美国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研究表明[2], 在成年人中, 黑人妇女比白人妇女更易出现超重, 而在男性中没有明显的影响。在本项研究中, 尽管各个民族的学生生活在同一地区, 但局部生活环境也是有所差别, 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集中在天祝县境内, 而天祝是一个多地形地域, 牧民、农民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都对本民族小学生体重产生较大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民族不同, 遗传不可避免地成了主要的一个因素[3]。

不同民族小学生体质状况是不一样的, 因此身高表现也是不同的。12岁以上年龄组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学生身高高于回族、汉族和藏族学生。根据对体重的分析显示, 学生的生活水平没有明显差别, 因此生活环境和遗传在学生身高方面就起了较大作用[4,5,6,7,8]。除遗传因素外, 还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以及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膳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民族不同的体格状况受遗传因素作用很大, 这种作用在学生体质发育的关键时间就已经表现出来。然而对于其影响程度大小还需要在将来工作中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西部农村地区不同民族小学生体质差异, 为制定适合不同民族的学生体质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甘肃省天祝和永登2个县所有完全小学的45414名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测试, 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2岁以上年龄组维吾尔族学生体重高于回族、汉族和藏族学生 (P<0.05) ;维吾尔族学生身高高于藏族、汉族和回族学生 (P<0.05) 。结论西部农村不同民族学生体质差异从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表现。

关键词:体重,身高,血红蛋白类,学生,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SOO KL, JEFFERY S, EDWARD AF, et al.Parity and body weightin the United States:Differences by race and size of place of resi-dence.Obes Res, 2005, 13:7 1 263-1 269.

[2]KAHN HS, WILLIAMSON DF.Is race associated with weight changein US adults after adjustment for income, education and marital fac-tors?Am J Clin Nutr, 1991, 53:1 566-1 570.

[3]万义, 张天成.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的动态分析.贵州体育科技, 2007, 86 (1) :61-65.

[4]MALINA RM, MUELLER WH, HOLMAN JD.Parent-child correla-tions and heritability of stature in Philadelphia black and white chil-dren 6 to 12 years of age.Hum Biol, 1976, 48:3 475-3 486.

[5]浦洪琴, 吴荣敏, 方晓燕.291名壮族青年身高遗传率调查.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3, 25 (5) :599-601.

[6]刘玉良, 缪发禄, 许能锋.福建畲族人体身高的遗传率.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9, 33 (3) :344-345.

[7]林秀玉, 毛宗秀.浙江省人体身高与遗传及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遗传学报, 1986, 13 (2) :155-159.

民族状况 篇10

贵州民族大学校园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地形复杂、校园交通压力很大。校园交通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师生所关注的焦点,时日性、时段性的交通繁忙对校内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困扰[1]。根据调查前的经验分析,贵州民族大学显性的交通压力主要体现在: 校内主要路口的时段性的车流人流集中,校内的不文明行车现象[2]。本次关于贵州民族大学交通安全的状况的社会调查,以校园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以校园的教职工和学生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以师生对校园交通环境的评价和认识、各主要路口、路段的车流量和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为主要调查内容,以期通过本次调查对贵州民族大学的交通现状得到一个比较客观、清晰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交通状况的可行性对策。

二、调查的总体、样本及资料收集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的总体为贵州民族大学所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和全校教职工。本次调查的样本规模为100份,其中有效样本82份,调查范围包括贵州民族大学所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及全部教职工。本次调查的分析单位为个人,调查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调查法等。

三、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重点了解学校师生对交通环境的评价和认识,特殊时段时的主要路口、路段的车流量及教职工和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三个方面的内容,得到了比较详细的结果,以下就对重点涉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 一) 特殊时段主要路口、路段的车流量状况

主要路段,是指贵州民族大学校园内车流量人流量相对集中和频繁的地段,主要路口指贵州民族大学的东门、北门及贵州民族大学堕落街路口。这些路口和路段都是经常性、时段性和时日性人流量车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选择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能抓住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方面。所谓特殊时段,是指一天内或一周内人流量、车流量的高峰时段根据调查,选择特殊时段进行分析,使得研究比较有针对性。具体情况如下:

1. 特殊时段主要路口的车流量状况

( 1) 贵州民族大学收费站车流量

观察时间:2015年12月3日11:25到12:20分

根据表1,高峰时段进出贵州民族大学收费站的车辆有面包车、中型客车、轿车、出租车、摩托车、电动车、小型货车等,其中主要车辆类型分别是轿车、出租车、摩托车三类,这三类在数量上排在前三位。2015年12月3日11: 30到12: 05分三类车的进出量分别是: 28辆、17辆、28辆; 49辆、8辆、30辆。位居首位的是轿车,其次是摩托车; 相对轿车和摩托车而言其他车辆的类型相对较少。

( 2) 贵州民族大学逸夫图书馆车流量

观察时间: 2015年12月9日17: 05到17: 50分

根据表2,高峰时段进出贵州民族大学收费站的车辆有面包车、中型客车、轿车、出租车、摩托车、电动车、小型货车等,其中主要车辆类型分别是轿车、出租车、摩托车三类,这三类在数量上排在前三位。2015年12月9日17: 05到17: 50分三类车的进出量分别是: 32辆、19辆、32辆; 56辆、15辆、42辆。位居首位的是轿车,其次是摩托车; 相对轿车和摩托车而言其他车辆的类型相对较少。

( 二) 师生对学校交通环境的评价及认识

调查统计显示,受访者对我们的交通安全状况持乐观态度的占多数,但仍有三成表示不满,在校园里,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校园交通更拥挤,特别是一些特殊时期和校园部分车辆停放、乱放的情况。60% 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交通设施、标志等需要改进。虽然校园的减速带可以到处看见,但有许多自行车,以避免颠簸前进的道路上,使用小洞或间隙通过。近6成的受访者建议在减速带安排在中间的一个小口供自行车进入。因为根据我们学校的特殊地理,地形环境。在学校骑自行车是不可行的。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共有52名受访者对我校的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了建议或意见,37% 的有效问卷,这表明我校师生对校园交通安全是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

四、小结

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对贵州民族大学的交通状况做出如下总结:

关于校园的交通安全状况,主要存在以下主要的问题: 校园车辆行驶速度偏快,教学楼附近,堕落街,主要干道的交通秩序相对较差,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校外车辆的频繁出入,是造成校内交通安全的重要原因。在交通安全意识与知识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是引起交通混乱和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针对民大的交通安全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 1) 加强出入车辆管理,减少车辆随意进出学校,缓解校园压力。

( 2) 在大型机动车辆进入校园的车速限制的基础上,明确校园内电动汽车和摩托车的速度控制。

( 3) 增加,改变学校道路上的路灯,增加照明程度,在关键路口设置交通警示标志。

( 4) 在主教学楼附近,收费站交叉口,设置临时交通管理组,在上课期间,进行交通疏导。

( 5) 加强对师生的交通安全知识培训,培养交通安全意识。

( 6) 在改善学校交通现状的过程中,应广泛收集各方的意见,以便提出更有效的修改意见。

以上是对贵州大学民族交通调查和分析,虽然我们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的方法实施调查,并做了分析,但由于时间紧张,在操作过程中的步骤是比较粗糙的,数据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也缺乏准确性。我相信在学校努力管理的同时,只要所有人都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贵州民族大学交通安全状况可以得到质的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莉,杨小朋.《荣乌高速公路潍坊段重大桥梁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J].森林工程,2015(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民族状况】相关文章: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06-22

状况处理05-04

人才状况06-23

融合状况05-06

出版状况05-06

治理状况05-11

运动状况05-12

金融状况05-15

污染状况05-19

住房状况05-20

上一篇:苏州园林的审美分析下一篇:分布式直流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