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演化分析

2024-06-13

共生演化分析(精选三篇)

共生演化分析 篇1

建设项目是为完成依法立项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程而进行的、有起止日期的、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受控活动组成的特定过程, 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建设项目主要参与方包括业主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材料供应商等。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参与方众多决定了要保质保量, 并如期完成一项建设项目, 没有一支优秀的建设工程项目团队几乎是不可能的。虚拟团队 (virtual team) 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及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应变化而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沟通上的时间和空间障碍, 使远距离、快速的交流成为现实;也促进了人们观念的转变。虚拟团队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的、通过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联结, 为了完成某个共同任务的成员组成的群体。

由于虚拟团队能够突破空间界限及组织界限, 大大拓宽了建设项目所需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来源渠道, 弥补了传统建设项目管理团队专业知识不足及管理方法的欠缺。另一方面, 在虚拟团队这种组织模式下, 建设项目的工作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等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建设项目组织模式的变革。根据欧委会所资助的大型科研项目e LSEwise的报告, 虚拟团队的形式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以下优点:项目参与各方共享项目的风险和利润、互相补充知识和技能以满足项目的需求、提高对类似项目的适应性等等。该报告认为, 虚拟团队是未来适合于大型建设项目的组织形式。

二、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过程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活动, 本质上就是通过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平台使各成员知识转化为项目团队知识。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是一个知识接受者不断搜寻知识, 找到合适的知识源并发出知识共享请求, 由知识源向知识接受者转移知识并获得相应反馈的双向过程。

由于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和知识更新等原因, 建设项目知识共享过程首先表现为项目虚拟团队的成员的一种选择性试错搜寻的形式。存在知识需求虚拟团队成员优先在与自己比较熟悉、彼此比较信任的成员中寻求所需知识。如果在这个群体中无法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知识时, 该特定的成员就会在建设项目虚拟团队中的与自己不太熟悉、没有太多交往的成员中继续寻找所需知识。这就是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知识寻找阶段。

当建设项目虚拟团队中的特定成员找到合适的知识源并发出知识共享需求信号后, 拥有该知识的项目虚拟团队成员首先根据接受者的需要选择整理好知识后, 借然后助于知识共享渠道将知识发出。知识提供者与团队其他成员分享的知识既可能包含显性知识, 也可能包含隐性知识。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提供成员需要在对知识性质进行识别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对知识接受者知识需求的理解和评估, 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编码, 以便于团队中其他成员接收, 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和效果。一般来说,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对团队中与自己比较熟悉、彼此比较信任成员的知识共享需求, 响应比较及时, 比较容易担当起知识提供者的角色;而与自己不太熟悉、没有太多交往的成员的知识共享需求反应则会比较冷淡, 即使担当起知识提供者的角色, 其所提供的知识质量也可能难以达到知识需求成员的预期目标。

知识传递过程是指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提供成员借助于一定的共享渠道, 将成员所需的知识传递给知识需求成员, 并帮助他们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为了保证被发送的知识能够表达其原有的内涵,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提供成员应根据传递知识的类型特点以及知识接受成员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传播媒介或传播媒介组合将知识传递给对方。

当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从团队其他成员那里接收到知识后, 对接收到的知识进行选择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知识的一部分, 并通过吸收创造新知识, 实现对共享知识的价值。在这个阶段中, 一般来说,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需求成员会以不同的方式向知识提供成员反馈收到的知识及自己的消化吸收情况, 以增进项目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为下一次的知识共享过程奠定基础;同时, 项目虚拟团队不断积累知识而形成项目知识库。通过反馈机制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行为, 能促使所有成员去思考他们之间的合作目标、信心、以及各种预期之间的差异, 使得成员之间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价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上的认知差距以及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文化的相容性等问题, 从而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知识共享的环境和氛围。

三、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演化分析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之间是一个彼此互相依赖的共同体, 在虚拟团队存续期间, 由建设项目的总协调人 (如总承包商) 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分解、实施和控制, 团队成员协同总协调人完成任务。不论是团队总协调人还是团队成员, 每一个成员的利益依赖于其他成员的行动。因此, 运用共生理论来探讨建设项目虚拟团体中知识共享的演进,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建设项目虚拟团体中知识共享演变规律。

在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初始, 由于成员之间还不太熟悉, 大多数成员都是依赖自身的知识来完成项目所规定的任务, 即使成员之间有知识共享活动, 但这种的知识共享活动具有偶然性、单一性和不稳定性。就像生物个体在新的群落重新寻找食物来源与生存环境时所形成的与同类物种或其它物种之间的暂时的、偶尔的、不稳定的食物链关系。由于在此阶段,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只是发生短暂的、偶然性的知识共享活动, 我们称其为项目虚拟团队知识“点共享”阶段。

随着建设项目进展, 以及成员之间的逐步熟悉, 项目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将进入第二阶段, 即知识的“间歇共享”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不连续时间内的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即在不连续的时间单元内多次发生知识共享活动。与知识的“点共享”阶段相比, “间歇共享”阶段不是“点共享”阶段的简单累积, 它已经脱离了完全的随机性。在“间歇共享”阶段, 共生关系相对比较单一,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之间已经形成某种不稳定的组织机制。在这个阶段,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同时依赖自身的知识和团队其他成员的知识。依赖自身的知识主要是由于虚拟团队中的共生关系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 虽然每个成员都存在一些比较稳定的知识共享对象, 但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共生关系处在调整和磨合阶段, 所以知识共享的效果仍然比较差。

随着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共享的增多, 一方面, 知识共享带来的收益产生的强大向心力会使得已有的共享对象之间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另一方面, 这种示范效应也会吸引更多成员开展知识共享中活动。此时建设项目虚拟团队进入到知识的“连续共享”阶段, 即在连续的时间段内, 项目虚拟团队成员之间处于连续的知识共享活动之中。在这一阶段, 项目虚拟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双方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任关系, 消除了知识共享对象选择的随机性, 节约了交易成本。在“连续共享”阶段, 随着项目虚拟团队成员之间稳定共生关系的形成, 通过共生伙伴的合作与分工, 每个成员都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关键环节, 项目进度加快, 知识共享的成效开始放大。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知识的“一体化共享”阶段是知识共享的高级阶段, 对项目虚拟团队成员和合作环境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建设项目虚拟团队各成员应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以及很强的知识互补性, 有比较完善的项目管理体制与成熟的运作模式。在这一阶段, 不仅显性知识能够在成员之间得到迅速的共享, 而且隐性知识的传递效率也大为提高, 这正如一个完整的群落里生物之间的交流不仅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分工协作, 还包括不同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等共生关系。在这一阶段, 建设项目虚拟团队成员通过多方面、多方位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网络,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知识共享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平波.网络组织中知识共享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情报杂志, 2009 (1) :68-71

[2]刘友金, 袁祖凤, 周静, 姜江.共生理论视角下产业集群式转移演进过程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 (8) :119-129

[3]刘子恒.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

[4]卢勇.工程建设项目的虚拟组织[J].基建优化, 2003 (5) :5-8, 19

[5]徐瑞平, 王丽, 陈菊红.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J].情报杂志, 2004 (10) :2-3

[6]杨斌, 范坤.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与障碍因素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 (6) :27-30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演化分析 篇2

界定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演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演化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并针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演化的形成、发育和成长三个阶段的特征,分析不同演化阶段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主体的责任和行为规则.

作 者:陈理飞 曹广喜 李晓庆 CHEN Lifei CAO Guangxi LI Xiaoqing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144 刊 名:科技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 28(11) 分类号:C93 关键词:产业集群   创新系统   演化  

共生演化分析 篇3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方法中, 从论证“既定存在”角度来说明空间同质的理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演化观, 即线性观和表现观, 第一种观点是用直线思维的方式看待世界。第二种观点总是从本质方面去还原世界, 表现在黑格尔的观念逻辑中, “每一个现象都要以某种整体的性质为前提, 也就是要以精神整体的这种性质为前提, 在这种精神总体中, 每一个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都是整个整体的表现”。[1]

这两种世界演化观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之外设置了一个作为推动力或决定力量的主体, 把历史发展简单化、线性化, 不能表现社会历史进步的复杂图景。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是非线性和非目的论的, 他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复杂多维交互作用的共生系统, 这是一种多元共生的结构。强调世界是一个多维负载的差异性的、互动的、共同生成的过程, 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必须从其变动过程的特定时间和条件出发, 要从相互作用的过程去把握, 不能抽象地去分析, 抛弃宏大的形而上学叙事主张, 马克思将这个多维互动的世界与人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是多元共生的。从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看, 矛盾正是事物差异性生成的表现, 辩证法或剥去其神秘的外壳, 而是核心的改变。黑格尔的世界观察角度是还原式的, 把世界还原为绝对精神, 一切都是单一化的线性运动, 即正———反———合的逻辑。马克思实践观所真正致力的唯一对象是有结构的既与的复杂整体, 而且认为复杂世界是一个多元多维互动共生的立体结构。

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是复杂性的。马克思世界演化观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 从这种逻辑思路出发, 生活矛盾的存在不是简单孤立地发生作用的。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中每一种东西都是结合在一起的;差异性的个体在交互共生中产生总体性, 马克思的世界整体性是复杂的和不平衡的, 偶然事件是实现必然性的通道, 也就是说宏观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正是在这种无限的微观多样复杂性共生中实现的。历史的现实是在个人意志的力量相互冲突和相互组合中实现的。这就肯定了无限多样复杂性在事物演化中的作用。这种世界演化观认为, 应当从矛盾间的根本不平衡关系来考察具有主导结构的复杂整体。也就是说一个复杂系统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对而言的, 从相互转化的总体中而言它们是平等的。例如, 可以说, 在任何地方, 没有社会, 就没有社会关系, 就不存在生产;原始的统一体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生产关系以生产为存在条件, 而生产本身又以生产的形式, 即生产关系为存在条件。“不管怎样, 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 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意义的。”[2]也就是说, 每个主要矛盾都构成复杂整体中的一个阶段, 发展的特殊阶段, 每个阶段的结构的特殊节点, 都是复杂过程的存在和现实。

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是动态而具体性的。从马克思的世界生成模式分析世界图景, 世界始终只是一种既与存在, 也就是说不再进入到还原论和永无休止的循环论, 不再抽象地寻求任何原始的简单统一体, 而是从结构的复杂统一体的既与性出发, 从动态的现实出发看待问题。因为不论认识的根源可以向上追索的如何遥远, 我们也不可能找到原始的本质。阿尔都塞说:“真正的马克思从不把各因素的排列、每个因素的实质和地位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 从不用单一的含义去确定它们的关系;只有经济主义 (机械论) 才一劳永逸地把各种因素的实质和地位确定下来, 不懂得过程的必然性, 恰恰在于各因素根据情况而交换位置, 真的情形是, 归根到底由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在真实的历史中恰恰是通过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位的作用而实现的。”[3]“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2].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从整体结构各环节间相互依存条件的复杂关系的既与性出发, 看待问题, 多样性存在间的关系是一种交互的、多维的、复杂性因果关系。费尔巴哈永远停留在抽象的具体中, 不能从发展整体的既与性出发观察变动着的事物。“费尔巴哈谈社会和国家, 无休止地议论实在的人、有需求的人和具体的人, 而这样的人无非是发展了的人的需求, 政治和工业的总和。他满足于玩弄实在这个字眼, 但他从这个字眼的具体含义中只看到他所需求实现的那种人的形象。”[2]

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是共生的、动态的、多维的、复杂性因果观, 如果我们把笛卡尔的世界演化观比作平面式的, 莱布尼兹的世界演化观是球形向心式的, 那么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则是多维共生交互立体式的。可以说, 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体现了消解主客体之间、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二元对立的逻辑, 打破了结构等级序列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通过总结现代性的失误提出的后现代思维方式不谋而合。那么, 从马克思的世界演化观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的世界生成模式。这种生成模式不是现代性的二元对立的线性演化的世界图景, 而是复杂多样性的共生模式, 与后现代的社会发展理论相似:世界的演化生成不是由单一矛盾因素决定的,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不同过程的不同因素会暂时性的占据主导和决定地位, 但从整个趋势看, 所有的矛盾因素在世界生成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相互作用是世界生成的根本原因。这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在哲学观上实现革命性的变革具有巨大的意义, 现代西方哲学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才提出反本质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宏大叙事, 当代复杂性理论从科学发展最前沿成果提炼出世界的复杂性存在和演化, 而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给我们指出世界多维、多元共生、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演化逻辑, 远远超越了近代线性、还原论世界演化逻辑, 而这是当代科学理论和当代西方哲学才发展进入的认识阶段。

依照这样的世界演化观, 要促进事物的生成发展, 必须坚持事物多样性的原则, 坚持事物共生的原则, 坚持事物互动共生的原则, 坚持事物平等的价值原则, 在社会领域, 要实现社会的繁荣发展, 必须坚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原则, 坚持发展人的个性原则, 坚持社会的交往原则, 实现社会共生共荣。

马克思世界演化观也给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我们都可以从复杂性演化观的逻辑去分析和解决。例如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问题、政府管理中的腐败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等, 我们除过对事件本身进行分析外, 还可以从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政治体制、人口、资源、社问以促会题便进櫅心的对科理解社学櫅、决会发社也进展会应行、结社櫅当有构会从效等和诸管櫅谐各多理, 种实方, 因建面现櫅素立多中去良维国分性动梦櫅析的态。考社的察会櫅共事共生件生境櫅起运遇因行去, 考机櫅对察制于, ,

摘要:从马克思因果观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因果观是对线性因果观和表现因果观的超越, 它是多维共生、动态、复杂性的因果观, 从这种因果观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 可以洞察马克思多维共生的复杂性世界生成模式。

关键词:因果观,多元共生,复杂性,动态性

参考文献

[1]张一兵, 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上一篇:设计视图下一篇:历史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