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运用管理

2024-05-20

语文教学法运用管理(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法运用管理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管理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信息技术以其形象性、科学性等特点,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教学研究、课堂优化、教学反思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从而促进教学管理形式的丰富、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加强教师之间思想交流,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无论是集体备课的效果还是集体备课管理的水平都得到了优化。例如在进行语文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电子网络将语文教师组成了一个集体,而这种组织形式打破了传统备课形式中的地域限制,使得教师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观点的实时交流,即主导备课的教师通过课程分析将内容通过网络派发给各个教师,每个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备课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并将初步确定的备课方案分享到网络平台上,供大家交流讨论,最后教师之间通过集体的讨论研究,对备课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并确定最终方案;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有利于实现集体备课管理的优化,即学校利用网络存储、查询等功能可以及时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而这样透明化的管理,不仅可以监督教师的备课工作,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管理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完成新课引导、创设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同时利用旁白介绍桂林的地点,桂林风光的特色以及“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美誉的由来;然后,教师按照“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欣赏全文”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利用课件提出问题:根据阅读内容,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并在课件上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及原文中表达这些特点的句子;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练习,同时将习题分享到班级的学习交流群中,而学生在群里可以随时针对教学内容向教师提出问题,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消化所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深化教学理念的必要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中,信息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一、通过实时记录深化教学研讨,在过去,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专题研讨会时,由于缺乏及时的会议记录,导致会议的效果被削弱,而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研讨会可以通过录像等方式对研讨会的内容进行音频、视频记录,这样教师们就可以根据录像回放对研讨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二、便于名师指导,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在线指导和在线交流已经非常普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名师在线交流等方式,拓展研讨思路,优化研究效果;三、教学课件使得研讨内容更加多样,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师在研讨会上发言,只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进行阐述,而在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制成丰富多彩的幻灯片,从而提高其研究内容对其他教师的吸引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完成教学后,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种教学反思变得更加方便,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开设“教学总结”一栏,然后将教学中的得失,甚至在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的教学反思内容通过在教学资源中的分享,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行评论,教师在评论中可以汲取各方面的观点,并进一步了解其教学的实际效果。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仅可以让教师在关注与交流中感受到教育的价值,还可以让教师在交流中领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谛,从而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

五、结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优化集体备课,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语文教学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学良,范德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30-131

[2]翟艳春.小学语文教学管理的优化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7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论文 篇2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思想内涵及特点探索,总结了该教学法中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图画情境等多种创设类型,分析了情境教学法能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丰富感性认知等作用。最后把它在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化。

关键词:李吉林;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

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促进儿童思维及语言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展现教学材料的多层次意境,发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思想内涵及特点

李吉林,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世纪90年代,她通过对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的全过程实验摸索,借鉴外语语言训练中的情景教学,结合文艺论中的“意界说”,又吸收传统读写和直观教学等因素创立了“语文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李吉林认为其内涵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来说,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学习。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形真”是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鲜明的形象,以简单的形体和暗示的手法,在形象上给学生具体感;“情切”是指情境教学法以教材中的有关形象带给人的情感体验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展开教学;“意远”是指情境教学法之“情境”兼具深度和广度,将教学内容的“情境”整体展示给学生,可为学生开拓广远的想象空间;“理寓其中”指通过前三者的联系,最终表达课文的中心―――同时也是情境的内涵理念。

二.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法中创设的情境的类型及其作用

李吉林以儿童为中心,通过不断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境创设类型:

(一)创设生活情境,获取独特感受

生活情境是指将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和社会中,并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观察实际场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创设实物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基于小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还有局限性,此时教师需选取一个实物作为教学中心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并理解物体,使他们能通过直观的感受来体验知识,强化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享受情感熏陶

教师在进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需要依靠自身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会和想象,吸引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使学生享受情感上的熏陶,完成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四)创设表演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感

根据小学生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教师运用表演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角色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使课文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创设音乐情境,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据心理学研究,使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是人的右脑的功能。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符合文章格调的音乐情境,合适的音乐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情感领悟,开发右脑功能。

三.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其主体是识字、阅读以及作文三个板块的教学。

(一)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识字的愿望。小学识字教学主要是关于独体字和形声字以及词汇的.教学。

1.独体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中大部分是合体字,只有小部分是独体字。对于教师来说,教好这部分独体字是提高学生识字水平的关键。由于儿童辨认单个汉字字形是从轮廓到内涵再到笔划。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依据汉字的特有规律创设相应的情境对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易化、简化,便于学生明了。

2.形声字的情境教学

汉字的主体是形声字,结构尤为复杂,却有规律可循。遵循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原则及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突出形声字的特点,根据汉字之间的联系将其分类。比如教“颗、棵”时,先引导学生举例“一棵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将其分为两类并用图画画出来,通过图画让学生明白这两个字都表示数量,“棵”是“木”字旁就像树木一样具有生命存在;而“颗”右边是“页”,左边是“果”,也就是说像果实一样的事物。此处运用图画情境让学生简单区分形声字,使其不易混淆。

3.词汇的情境教学

对于词汇的教学可凭借课文情境理解难点词语,促进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充词语,丰富词汇。例如:教《梅花魂》时,先创设实物情境将“梅花”展示给学生,了解实物后再引导学生体会梅花耐寒的秉性及品格。此外,利用迁移这一学习规律,以熟带生,进行词汇扩充,引导学生理解“腊梅”、“冬梅”等词语。

(二)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阅读教学要求让儿童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下提升阅读能力,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初读感知

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表演情境唤起对主人公的关注;写景抒情的文章,通过图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意境中感受美景,培养审美;状物文章则创设语言情境使学生获取美感。

2.细读品味

心理学表明,“直观的内容越是吸引儿童,则导向概括形象的理解就越难。”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具体感性情境后,及时转向抽象思维,进一步掌握文章结构及重难点,发展其逻辑思维。引导儿童细读的方法就是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教师可选取重点段落进行情境创设,加深学生印象。

3.精读领悟

提高阅读能力的精髓是多读且精读。引导学生精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教师组织学生精读时要注重对教材的理解,注重文章的节奏、韵律、气势等。比如学习《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的“绿”字是王安石多次修改使用的,它更能体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为此,教师教学时可以创设语言情境描述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创设图画情境表现诗中意境之美,最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感受诗的意境,比较“绿”字与其他字的细微差别,理解“绿”字的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抓住诗的传神之笔,借助情境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多比较、多思考,体会形象与枯燥,具体与空泛的差别。

(三)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积累素材。根据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理论总结出以下几点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1.观察生活情景获取灵感

写作的源头来于生活,好的文章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与实践,小学生写作文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因此,基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观察活动,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源头,在观察情境后写作文能够促使他们有话可写。

2.发散思维丰富写作途径

作文需要素材的积累,每篇课文中都有精彩片段,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摘抄并积累,加上平时多读、多看,写作时就能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让儿童在人群中表达自我也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实则是让学生写自己内心想写的事物,做到言之有物。教师运用情境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而且还要扩宽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思维过渡。拓宽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确定写作范围,学生自由选材。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根据自身情况写作,同时能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第二,利用提纲,多样化写作。写作前拟定提纲,然后根据提纲进行内容的扩充填补,培养他们写作的逻辑性;第三,抓住重点,丰富内容。选题时抓住题眼,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加以丰富,描写具体,略写内容可一笔带过,这样文章才会具有灵性和生动性。

3.范文指导教给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阅读与写作本同源,充分发挥教材多样性的作用。利用教材中的典型课文进行范文指导,读写相结合。比如《开国大典》这篇文章,因它与单元作文相关,学习时要重点分析场面描写的技巧与方法,课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进行练习,感悟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4.及时训练步步为营

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工具,和思维有密切联系,语言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及时训练。儿童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对于儿童的语言训练可以从“一句话”开始,进行大量的口头表达,然后是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琐事或是心情,然后将积累的素材进行整理后形成文章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佳利.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情境教学―――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J].辽宁教育,(12):32.

[2]李吉林,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语文读本 篇3

【关键词】 跨文本 衔接运用 整合迁移 提升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7-011-01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然而在现实中,考试内容基本不涉及读本,多数教师并不在指导学生阅读读本上花费太多时间,甚至根本不给予时间阅读,而把这些本属于读本的阅读用于考试复习,某些学校甚至不订阅读本。那么读本究竟有没有用?它对于语文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呢?我们又该如何强化读本的作用?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再如,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通过比较课本与读本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表现,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五、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

语文教学法运用管理 篇4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 一) 注意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的合理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主体为小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其施教。比如, 低年级的同学, 由于其对知识的形象认识正在逐渐的向抽象认识发展,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中的知识使用动态的图片、声音等方式演绎出来,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教学, 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为动态的图像和声音,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课堂的气氛,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小学正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不能因为过多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要理性的看待其作用,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切不可将其理解成取代学生思维的学习捷径。

( 二) 注意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符合学科特点

任何教学方式都要符合本学科的特点, 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主体, 而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客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中, 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成绩, 使教学最后落实到语文学科训练上来。明确学科与信息技术间的关系, 才能够使工具更好地服务到教学中, 使工具发挥做大的作用, 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可以实现教学的动静结合, 画音结合, 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学生在语言认识、理解和运用上更加熟练, 为学生创建语言环境, 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掌握、应用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掌握交流和写作的技巧。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中,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 掌握应用技巧, 而且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主观上接受语文教学。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应用方法。

( 一) 提供自主学习渠道

学生在课前对课本进行预习, 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进行预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到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 来解决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在上课时, 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讨论、交流课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 这样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 激励学生自觉的吸收知识。在教学中有些课文会与历史、社会等方面有紧密的联系, 同时, 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 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 供学生去查询,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如文成公主是那个年代的人? 他的父亲是哪个皇帝? 文成公主为什么要进藏?文成公主进藏有什么意义? 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查询, 能够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最终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 二) 使课文内容情景再现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声音和图画展示出来, 使学生能够产生人在情景中的感觉。比如,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将圆明园的历史资料以及图片放映给学生看, 让学生看到繁华时期的圆明园, 然后再将八国联军在圆明园中的侵略行为播放给学生看, 从而使激发学生的爱国心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就能够投入自己的情感, 使情感融入到课文中, 从而深刻感受到我国近现代史的屈辱, 这样在学习中, 学生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画面相连, 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 三) 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动态模拟

在小学语文中, 有一些与科学有关的内容, 很难通过语言的描述使学生理解, 这个时候应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模拟, 就能将科学技术动态的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其具体内容。比如, 《新型玻璃》这篇文章, 在文章中描述的玻璃, 很多学生都没有见到过, 同时通过语言的描述也无法准确的理解其真正的作用。这个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这些玻璃的特点进行模拟播放, 以夹丝玻璃为例, 在多媒体中播放夹丝玻璃的特征, 然后利用钝器对其进行撞击, 在玻璃被撞碎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观察, 学生就会发现玻璃虽然碎了, 但是却不像普通玻璃破碎会产生飞溅现象, 同时也没有在地上散落, 而是仍然通过玻璃内部的夹丝连在一起, 这使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这样学生就会直观的观察到钢丝玻璃的特点, 不但减少教学时间, 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比较普遍, 新形势下的教师, 不但要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还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并将其与小学语文进行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管理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阮明俐.小学语文教学管理优化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成功, 2012, (3) :231.

[2]王建芳.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教育, 2014, (2) :272.

[3]马丽.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新课程, 2013, (6) :186-187.

[4]张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J].飞 (素质教育版) , 2014, (4) :270-271.

《积累运用三》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熟读并背诵两则名言,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2、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短文《地球颂》,达到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对短文最后一段的体会,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意识。

3、引导学生就“怎样保护地球”开展讨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想象作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读名言。

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熟练。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两则名言的意思,相互说一说。

4、指名说一说名言的意思。

5、小组比赛,看哪一组读的好。

6、试着背诵两则名言。

二、阅读短文。

1、学生自由读短文。

2、小组讨论

(1)短文讲了地球的哪些优点?你对哪个优点最感兴趣?

(2)说一说你对最后一段的体会。

3、指名发言。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怎样保护环境

训练准备

1、复习《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中有关地球的知识,认识环保及其重要性。

2、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做法。

训练步骤:

1、启发谈话

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社会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信你一定也很有感触,有许多话要说,我们就这问题讨论一下。

2、分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看法或打算在组内说一说,并推荐一名学生把你们小组的意见整理一下,在全班说。

教师深入小组,相机指点。

3、老师组织同学在全班交流,并组织学生点评。

4、把各组的意见,由班长负责形成班上的决议,并督促大家执行。

第三、四课时

一、启发谈话

回忆,美好而甜蜜。展望,让人充满幸福的企盼。

后,你和你的同学都长大成人了。那时候你们会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家庭、学校又会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和世界又会变得怎样?站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吧?

二、出示作文题目

20年后的---------

三、打开书,学习作文要求。

四、讨论交流。

五、指导习作。

1、先明确你想写的题目是什么?

2、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围绕中组织材料。

3、按什么顺序选择材料,列出小标题。

六、学生练习列提纲。

同桌互相评一评。

七、根据提纲独立作文。

运用情境激活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情境;激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17

所谓的情景,指的是语言的环境或语言发生的情景,它揭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进行课堂教学,就是要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的智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让学生围绕所提供的情景进行大量而快速的听、说、读、写、思训练,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人,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优化教学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而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思考、领会、评析,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实效。而努力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能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兴趣深化,并产生较高的动力效能,以达到较高的兴趣发展水平,最终使学习兴趣成为自我的高级精神需求,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情景中朗读

朗读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语文学习的物质外壳,是学好初中语文学的基础,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感情朗读又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进行的,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感情朗读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他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许多学生不愿张口,或张口就错,这样的朗读是不能满足初中语文学习的需要的。在课堂中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创造灵活多样的朗读情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1. 演读配合。所谓“演读配合”,其一就是要边读边演,通过表演简单的舞蹈、舞台动作,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体会,以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一般适用于简短的诗歌,即《金色花》《纸船》等课文;其二就是在学习课文时或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自编自演,比较适合童话故事式的课文。例如《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课文。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爱模仿、爱游戏、爱表演,可以通过表演动作和表演课本剧的朗读形式来满足他们的天性。学生在课本剧的情景影响下,既训练了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 动作表情并茂法。“动作表情并茂法”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身临其境地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的一种朗读方法。学生为了能够读出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应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读听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因此,在课堂中经常运用动作表情并茂式的朗读方法去创造朗读的情景和氛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和语文修养。

3. 音乐情景朗读法。我国传统诗文常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显示出音律文章的优美,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词、歌、赋。因此在朗读一篇优美的、或是感情挚深的、又或是具有惊世疾俗的文章时,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非常精彩的效果。

例如,在上《夜雨寄北》一课时,配上一段优美忧伤的小曲,会让诗中人物之间的情感更完美地浮现出来。学生也会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文中的意境,从而领悟出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想象情景朗读法。“想象情景朗读法”就是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景,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朗读方法。它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适合情景对话式、童话式和描写优美风景的文章,如:《秋天》等课文。

二、在情景中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现行语文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只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不易阅读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就可化难为易。例如教学《黄河颂》中,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对黄河的赞颂,这对于一个没有身临其境到过黄河边,对抗日战争历史还不甚了解的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实景,介绍历史背景,创设情景,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在情景中写作

1. 创设“图画”情景,拓展作文思路。“图画”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情景,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作文前,可以根据作文主题事先创设好一幅能突出主题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就会重新唤醒对过去感知过的,对现实生活存在的人和事予以梳理并进行作文。这种以“图画”意境拓展作文思路的方法,对学生作文指导尤为重要。

2. 创设音响情景拓展作文思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运用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情感,创设意境,而音响则比音乐的范围广泛。因此,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创设音响意境,并顺应学生的想象思路,引导学生切入健康向上的主题,继而启发学生作文:在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有何感想?又如听到“瀑布声”,可以联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大气势;也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安逸的意境中,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寄托保护环境,建设我们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

3. 感受生活情景,拓展作文思路。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情景,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内容库”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的途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最真实的实践场景,但是,由于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无意注意占据主要位置,容易忽视有意观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既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想象。

总之,创设写作情景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是打破“闭门造车”,培养学生在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等全过程中贯穿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因作文“材料库”积累贫乏,而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怕作文感受,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想象翅膀,激发学生变被动作文心理为迫切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快乐感受。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叶 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语文教学法运用管理 篇7

一、诵读

诵读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 能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 帮助学生积累词句,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诵读的低级目标——读通课文。课前, 每篇课文至少要放声读三遍:第一遍读通, 扫清生字、生词障碍;第二遍读懂内容, 了解课文说了些什么;第三遍边读边在文中作标记, 简单写感受或不懂之处。读完三遍后在课文题目旁注上“已读三遍”。

诵读的中级目标——有感情朗读。课上, 我把诵读设定为三级目标:一级目标是读得响亮、读得正确、读得通顺, 不可误一字、少一字、多一字、倒一字, 不可读破句;二级目标是有理解、有体验, 能传情达意地表现作者的情感;三级目标是会表达朗读者自身的思考, 表现出良好的朗读基本功。

诵读高级目标——课外阅读。在完成前两个目标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相关知识的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的“厚度”。

二、积累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积累主要抓实三个字:写、背、赛。

写:通过书写, 让学生积累知识。要求学生每人有一个积累本, 记录阅读知识、体验。开展“我阅读, 我体验, 我积累, 我快乐”活动。快乐积累, 理解是基础。只有在理解之后, 学生才会主动记忆。我把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定为开放阅读积累时间, 并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求学生把喜欢读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 定期展示, 相互交流, 以培养学生的积累乐趣。

背:通过背诵, 让学生积累知识。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 教科书中的课文文质兼美, 通过背诵, 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词句, 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同时, 让学生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赛:通过比赛, 让学生积累知识。通过“课前五分钟, 语文游艺宫”、“格言伴我成长”、“读经典的书, 做有根的人”、“阅读欣赏课”、“快乐作文”、“读书星, 亮晶晶”、“作文大王”等形式多样的比赛, 让学生们在玩中赛、赛中学。

三、运用

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只有通过运用才可以转化为能力。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日记盘点: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两篇日记, 每篇不少于200字, 记录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写法迁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写法是相通的, 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归纳总结, 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例如, 《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桂花雨》三篇课文均是比喻式拟题, 我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拟题方法, 学生便拟出《生命如花》、《父爱是一座山》、《哦, 那匹“黑马”》等题目。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语文教学 篇8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 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那么, 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为教师加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 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如在教《故乡》一课时, 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 教师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 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 再利用节省了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 写出其变化。写完后, 指名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能多方面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 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还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可创设情境, 增加直观性、形象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 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 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巧设情境, 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 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 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 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 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 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 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以其多变的手段, 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 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 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 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 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 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 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 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 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 又经过分析、比较, 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 坚固, 精巧的特征。

四、可丰富作文素材, 培养观察、分析、联想、想像能力, 拓展思维空间, 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 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 感觉真切、自然, 甚至可以身临其境, 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 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 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 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 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五、可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多种感官并用, 学习效率最高, 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 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 使学生披文入境, 视听并举, 身心投入, 左右脑并用, 感觉得以引发、强化, 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 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 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春》一课, 每学习一幅“绘春图”前后, 都播放一遍配音乐配画面的朗读录像, 让学生小声跟读, 移情入景仔细品味, 达到了当堂理解成诵的目的。

事实证明,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可以表现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现的内容, 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对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时, 我们也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目的明确, 讲究实效。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切忌形式主义和盲目使用。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各种媒体的不同功能, 选择运用。训练朗读能力, 可选用声学媒体。如让学生听优秀播音员和演员的朗读录音, 也可录取教师或学生的范读播放。这样, 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纠正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教读文学作品, 适当地放映有关影像,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认识。总之, 使用任何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目的都要非常明确, 要讲究实效, 科学使用, 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2、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如要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等, 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而只是单纯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 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 放在哪个环节播放, 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 使其有机结合, 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 全面考虑, 恰当组合, 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 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

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篇9

一、创设画面、形成表象, 引入情境

这个阶段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教学活动的画面。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首诗的教学中, 通过我们教师的介绍, 让学生去理解这首诗的每一行都在写一个景色。教师根据诗句的意思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 并在教学过程中将画面展现给学生:翠绿的柳枝上面有两只黄鹂鸟在婉转的叫着; 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排云直上; 凭窗远眺之后, 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映入我们的眼帘;而门外要去东吴的船只都整装待发。教师在展示画面的同时, 要抓住教学时机启发学生:“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景象? 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呢?”让学生更加细致地去了解画面。为了更好地渲染教学气氛, 可放送配有音乐的诗朗诵, 让学生们同一时间获得视、听的感受。教学中这种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以此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悟。

二、领会感悟, 深入情境, 加深理解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在讲解课文时要抓住教材中图片资源与文字资源的相通之处, 从图片导入课文内容, 把教材中的课文与图的意思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融为一个整体,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如在讲解《早春》一课时, 在观察画面之后, 教师提问学生: “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句诗所描写的, 你感觉是否真实? 是不是作者弄错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 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接着教师又说: “我觉得这是真的。因为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景像, 当我离一座山很远时, 它云雾缭绕, 当走到近前时, 却云雾很少。”这样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 学生既开展了讨论, 学生也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 领会了诗的情境。

三、深化感情, 丰富想象, 再现情境

在我们感知与理解画面的基础上,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绝句》, 从中体味杜甫的思想感情。从黄鹂的歌唱到白鹭的引吭高歌, 再到远处的千年积雪, 最后作者沉浸在万里行船的假想之中, 全诗形象地表露了杜甫轻快的思绪和无尽的想象。又如在进行《江雪》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学习完了这首诗, 我们想一想这样冷的天气, 这位老人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他能钓到鱼吗?”这样一问, 激起了学生的探求答案的强烈欲望, 学生们开始进入相互交流与讨论的学习之中。教师在给予适当的引导, 反映出老人内心的孤独。引发学生的联想, 深化主题。

以上几个阶段的教学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的, 缺一不可。要想真正领悟一篇好的文章, 首先必须创设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将我们的学生带入其中, 对所学教学内容形成表象。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之上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有理解之后, 才能更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从而才能在更深层次上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在教学实际之中, 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文章, 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有效教学,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有效分析文章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能力。

谈语文师生互动教学法的运用 篇10

一、语文课师生互动教学法的含义

近几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如:点面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导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欣赏教学法, 等等, 不一而足。那么在以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技工学校中, 语文课该实施哪些有效的教法呢?“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 技校语文课的教学就不能单纯地去仿效普通中学语文课的教法, 应有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才能有的放矢, 取得实效。

在技校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由不自觉到自觉, 逐渐摸索并尝试着一种师生互动教学法, 而且颇感效果甚佳。那么什么是师生互动教学法呢?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引动调动和学生主动传动结合, 并相互产生感染共鸣, 使整个课堂形成热烈激情浓郁的教学氛围, 最终达到学生动眼动口动手进而提高“说”“写”技能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立足于技校学生实际情况、技校教育的目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最有效的方法, 把最实用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歌手表演, 要达到最好效果, 必须调动起全场观众的情绪。为此, 这些歌星会走下台, 和观众互动。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 观众和演员就会产生共鸣, 达到一种近乎完美和谐的高潮。在语文课堂上, 我借鉴了歌星的方法, 开展了教学, 并给这种教学方法取名为“师生互动教学法”。

二、语文课师生互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互动教学法要求师生“互动”, 产生共鸣, 进而形成浓郁的教学氛围, 达到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是该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其实施过程主要有四步。

1. 因人施教, 确定教学目标。

技校学生文化程度普遍较差, 几乎都达不到初中毕业生程度, 更有的学生还没上过初中。实施互动教学法, 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教学目标。要因人施教, 而不是因材施教。如语文课第一篇课文《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作者“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特点, 修辞上要求学生明确作者独创的特殊的“通感”修辞手法, 并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四、五两段。这些要求, 其实都是针对高中学生的, 根本不适合技校学生。所以, 师生互动教学法首先要根据技校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将来上岗就业的特点, 确定教学目标。鉴于此, 我把语文教学目标定为:利用语文工具, 提高“说”“写”技能, 为日后在企业工作中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为什么把“说”和“写”确定为语文教学目标呢?

先谈“说”。有次我在成教部上课, 正碰上某企业来我校招工, 对学生进行面试。当时恰逢一个学生面试过, 我问他面试情况。他回答, 问题很简单, 平时都会回答, 这时候一紧张就忘了。这一情况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学生平时缺乏在公众场合进行口头表述的训练, 也就是“说”的能力还不高。而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正是语文课的目标。

再谈“写”。学生基础太差, 有些甚至连请假条也写不好, 要么错别字一大堆, 要么是胡划乱抹, 不成“字”样。“字”是一个人的脸面, 学生到企业后要填表, 要写一些应用文。这样的“写”, 不是语文老师要考虑的问题么?所以我给技校学生上第一节语文课时, 首先就讲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不是培养作家、诗人, 也不是培养你们上大学的, 而是要培养你们“说”的能力, 让你们在公众场合敢说能说;“写”, 让你们能把字写好、写规范, 写出一般的应用文。

2. 围绕学生, 教师要引动调动。

在师生互动教学法中, 教师的“动”就是引动调动学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总是要离开老师的, 高明的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渔”而不是“鱼”。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是主体, 教师应是导演, 起引动调动作用。大凡学生睡觉时, 都是老师讲课时。所以, 师生互动教学法要颠覆这一现象, 还课堂于学生, 把主角让位于学生。

那么教师怎样引动调动学生呢?在互动教学法中我是这样做的。例如讲《荷塘月色》, 我只给学生说这篇课文写景的语言特别优美, 让学生阅看课文时仔细动“眼”, 然后动手用笔把这些词语标注出来, 我则在讲台下巡回检查。这样学生就既动眼又动手。由于我巡回检查, 学生就很少打瞌睡了。让学生仅仅在书上标注出词语还不够, 我还引动调动他们动手写。黑板是老师的, 更应该是学生的。为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我多次引导他们口头表述。如“自我介绍”, 要求每个学生说上两分钟, 重点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比如谈“人生感受”, 可以谈上焦煤技校的感受, 也可以谈自己以前打工的感受。教师引动调动学生, 关键点要结合企业、结合学生到社会中遇到的情况, 设置一些问题。如讲《说习以为常》一文, 我就列举焦煤集团古汉山矿、中马村矿干净整洁的矿风矿貌, 工人为何会改掉懒散的习惯, 要求学生说说吸烟的习惯为何改不了?

3. 提高说写技能, 学生要积极主动。

师生互动教学法, 最主要是让学生积极主“动”, 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教师的动, 是为了让学生动。教师引动是手段, 学生主动参与才是结果。我在语文课教学中, 就常鼓励调动学生大胆主动积极参与。如让学生登讲台在黑板上写词语时, 我说, 粉笔为什么只能老师用呢?学生也应该用。学生上讲台写, 既记住了词语, 又练习写了粉笔字, 效果非常不错。让学生练习口头表述时, 更是要求学生克服胆怯紧张心理, 以学生将来参加工作都可能要面试为例, 让他们主动登台“说”。学生的主动说与写, 不仅配合了老师的引动, 而且学生之间形成传动, 产生共鸣, 最终课堂上形成了浓郁热烈的激情氛围。如:一学生谈自己以前在市体校训练举重, 后来受伤中断举重事业, 转而来上技校的情景;一学生谈自己只身在外打工时备尝艰辛的经历;还有一学生谈寒假时自己在城里进货, 在老家赶集销售的艰难。这些口头表述, 不仅讲者掉泪, 而且听者动容, 我作为老师也深深为之感动。师生互动教学法, 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 主动地动, 积极地动, 争先恐后地动, 使整个课堂产生共鸣, 营造出一种热烈浓郁的学习气氛。试想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还会打瞌睡吗?

4. 教师点评, 更上层楼。

师生互动教学法的最后一步, 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说与写给予适时恰切的点评。在“说”“写”完之后, 教师都要作一简短的点评, 点评要以正面肯定表扬为主。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说和写有进一步的感悟和升华, 而且会使学生下次参与活动更积极更主动。

师生互动教学法, 不是教条, 不能死板地按这四个步骤实施, 而是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围绕提高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来具体实施。

三、师生互动教学法的效果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法, 是我在教学时实践中, 从不自觉到自觉尝试的一种教法。这种教学法的效果怎样检验呢?我的自身体会是:第一, 从课堂气氛来评价。一堂课的效果如何, 教师上过课后一般就能感悟出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 与热烈浓郁激情活跃的课堂氛围相比, 效果孰优孰劣, 不言自明。师生互动教学法, 所产生的正是后一种效果。第二, 学生的反馈评价。学生的评价反馈更能检验师生互动教学法的效果。学校几任领导都听过学生评教, 给我的反馈是:学生反映不错。但我认为, 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第三, 从提高学生说和写的技能上看。为了让学生动起来, 动口说, 动手写, 我还利用课堂打分来鼓励学生。学生的期末成绩百分之四十来自平时表现。对于学生上台说和写, 我都适时给学生加分数, 所以学生都很努力。我想只要坚持运用互动教学法, 学生的说写技能就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 上面所谈的语文课师生互动教学法, 是我在实践中的摸索演练, 还没完全上升为理论, 只是个粗线条的总结, 疏漏之处肯定很多。但我坚信只要不断探索完善, 在教学中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 198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4.

上一篇:下一个就是你下一篇:文化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