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2024-06-2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通用12篇)

篇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未来杯”

B类 学科教学 小学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摘 要:生态课堂教学应促使学生自我发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我发掘学习潜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新课改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

关键词:生态课堂 学习动机 学习潜能 生态平衡

教育是一种生命为了求得发展而进行交往的活动,学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生态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生态课堂”教学的提出实质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在课前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在课堂上能灵活掌控学生的动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生态教学”呢?

一、生态课堂教学应促使学生自我发动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深入的。世界上所有的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无一不是由于他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最终成为“家”的。其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发动学习与掌握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持久,就能深入。因此,我们的生态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也就是想法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钻研《长征》一课时,我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材。诗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由于题目的提示,学生在初读全诗后就能悟出个大概。而起始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又直露诗的核心内容,学生根据诗题和起始句的提示应该很容易悟出作者的意图。那么长征有什么值得歌颂,红军又是如何“不怕远征难”的呢?这必然会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教师应该让他们先主动探究,而不应弃这些于不顾,只顾自己去一句一句地教,那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不需要怎么教,而只需要怎么学,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参谋,尽力给学生提供方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必须的学习条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才是自己认可的,才能持久、才能牢固。

二、生态课堂教学应促使学生自我发掘学习潜能。

创造学家认为,在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依然是知识的灌输,而不是智力的开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叶世一问一答,与试卷答题一样,答案是标准的,唯一的。

我们的生态课堂教学不应该困守在应试的模式中,不应一味的灌输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应放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着力培养学生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这就必须教会学生自我发掘学习潜能,在学习上永远保持一种不断进取,不达目的不止的精神。

于是,在教学中我对这些问题绝不直接讲出来,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去争辩,然后谈出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不赞同我的观点的也不强求。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坚持己见的精神,在今后的自我学习中有了这种精神,才会有独特见解,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三、生态课堂 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用生命培育生命,用教师的真心换得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因为学生是有生命的主体,有如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一样,他们在情态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师要关爱每一个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呵护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重视个性发展,要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在的方法和答案;鼓励他们去探索、怀疑、去超越。生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必须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这个发展不仅指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陶冶;这个发展,也不是指个别优秀学生的发展,而是指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生态课堂教学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新课改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要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要置身于学生之中,增强亲和力,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教学教学,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我觉得所有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总之,课堂生态的核心理念是让置身其中的老师、学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在这里,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在生态平衡的发展中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黄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7 月版。4.杨颖、关文信、赵晶红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版。5.文萍主编:《创新型课堂教学设计》,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

篇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教育部已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鼓励高素质人才参与科学研究[1].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将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主动性,并能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达到自主地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2-6].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模式代表了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意义重大,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热点[7-10].

近年来,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政府首脑、科学家及普通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植物生理生态学就是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传输规律以及植物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加深了我们对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因而在生态学的研究中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11],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对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及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对各高校实地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传授为主,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方法和以笔试作为考核的唯一尺度[6].这种单向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单纯背诵的层面,缺乏对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理生态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能力。此外,通过笔者的走访发现,大多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较为缺乏,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5]的。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的`年龄结构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思想活跃,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并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他们,强烈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使他们很容易融入到研究型教学中。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型教学属于探索性教学模式,是教师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为出发点,通过实践教学,整合与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出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12-14],更符合当今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新形势下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需求。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植物生理生态学教学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认知不够和资源课时有限等问题,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热情,体现以生为本,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植物生理生态学教与学的最佳效果。然而,目前国内对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较少,那么该怎样在植物生理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对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二、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

我们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131班学生为实验班,生态学131班的学生已修完植物学、生态学等基础课程,针对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完成基本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建立起植物生理生态学教研平台,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

(一)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以参考书和网络资料代替教材。

加强对开放式资源的利用,即突破教师、教材等限制,将教学地点延伸至实验室、自然界等教室之外的地方。比如,在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我们将课堂搬到室外,首先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植物学的相关内容分小组讲解叶片的基本构造和叶绿素的组成,进而引申出叶色是如何随环境而变化、光系统的组成成分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实实在在的自然界中不同叶片的认识,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书本“死的文字”学“活”,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此外,科学问题的解决所需的知识一般也会超出教材和教学大纲,因此在讲授相应章节的过程中应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数据库以及网络等资源,从中发掘解决问题所学的知识。

(二)强调能力培养,注重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通过相关的文献阅读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每一相关章节中,我们会设定若干个相关主题或关键词让学生去各个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通过小组项目作业和课堂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亦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加强学生研究命题设置的前瞻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而提高师生互动的深度。比如,在讲授“胁迫生理”这一章节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科学命题:浙江省为我国主要的酸控区,我们学校---浙江农林大学位于临安市,临安市素有中国“中国节能灯之乡”之称,之前有报道由于制作节能灯的原料之一---汞的随意排放,导致临安周边土壤汞污染比较严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出临安市周边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为酸雨和汞。抓住了这两个主要因子,接下来提问“汞和酸雨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这种互作有没有可能对当地植被造成胁迫影响?植物响应的生理机制有哪些?”然后提出科学问题:“模拟酸雨和汞胁迫交互作用下植物(香樟)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在对植物的选择上引导学生选择浙江省的地带性植被,确定了科学命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展控制实验的问题。最后,在实验收获后,指导学生如何统计分析数据及撰写科学论文等。如此,通过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的科学命题的设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后通过走访学生,听到学生普遍反映效果非常好:“原来做科研是这样的,完全不是那么神秘莫测的……”“我觉得植物生理生态学这门课很有趣……我明白了植物和环境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三)组建专门的植物生理生态学教学QQ群。

将授课对象纳入其中,从而开辟师生集体或私人交流空间,使教师能课下在线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四)考核形式多样化。

为切实提高植物生理生态学的效果和质量,有效体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在这门课的考核中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采用课堂讨论、专题报告论文撰写及笔试等多种考核形式。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利于综合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情况,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新 华 社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EB/OL].2010-07.

[2]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40-42.

[3]宋永涛。本科教学改革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32):43-45.

[4]贾立江,刘家国,武艳君。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1(8):41-42.

[5]王少林。高等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作用的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6):97-98.

[6]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5):43-45.

[7]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1):24-25.

[8]覃林,谭玲,庄嘉,赵琛。景观生态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8):68-70.

[9]唐雯。研究型教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J].黑龙江教育,,(1):95-96.

[10]李乐山。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方法与意义[J].大学学报,,(28):92-96.

[11]杨锐铣,黄小波,吴昊,胡滨,谷勇。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165-14166,14194.

[12]杨振宇,邢立宁,刘晓路。高等院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剖析[J].时代教育,2013,(22):35-36.

[13]王冰。论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和组织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6):104-105.

篇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一、生态教学的提出

课程改革提倡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师生共同发展,强调课程的创新和开发。关注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此课堂的生态化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生活的环境、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它们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协作,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视野来审视教育的手段效果、运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追求教与学的和谐。一般生态教学观普遍认为,各种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生态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影响学生智力及能力发展,甚至波及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既存在着人与人之间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的关系,也存在着人 (教师、学生) 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使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实现平等对话,促进知识、能力、情感在教师、学生、课程之间合理流动。

新课程提倡“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强调语文课与其他课的“沟通”及“整合”。为了体现这—主张,部分老师就生搬硬套,“说学逗唱、吹拉弹演”样样齐全,把课堂搞成群英荟萃,而失去语文的本真追求。

二、生态教学的重点

(一)善抓学生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要求老师要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这不单单拘泥于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等,更多的还是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尤其是学生对老师预设问题的反应。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往往是带着主观因子去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里的表现大多来自他们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及自己的兴趣、思考。这也就使课堂呈现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

1.意外资源。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从而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善抓课堂中的“意外”资源,并生成新的资源,是新课程的崭新理念,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2.随意资源。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地,不应是“死”的,应具有“活”性。所以,老师只要在把握本节课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放开手脚,尽可能地创设自由宽松的空间,更应善于捕捉学生“口”中的随意资源,促成课堂的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很多时候,学生的随意能给我们提供新的教学契机。

3.错误资源。“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布鲁纳) 在课堂场景中,学生的错误生成几率很大,学生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提高能力,丰富自己情感体验的。所以,老师应该正视学生的错误,勇于接受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当做课程资源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体现出其生态性。

(二)教学内容的指向

1.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课程标准》现在流行一个新理念———生成性教学,说的是教学内容可以甚至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生成,而不必预先设定。其实语文教学的内容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来设定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尽量避免内容设定的随意性。

教学内容的正确设定过程:为什么“学”,为什么“教”,“学”什么“教”什么,还有就是必须设置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这些亮点往往能总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现在课堂教学非常讲究其有效性,那么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就应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合乎规律及有效的劳动上———教学内容的确定。只有内容确定的准确、有效和及时,才能使课堂教学做到有“得”,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课程改革,使新课改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篇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生态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构建

一、生态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生态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化的学习形势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学习语言并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产生交流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学生、知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复杂且多变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教育意义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要从生态化的角度展开,着眼于未来,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态教育。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教学活动的一切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情绪,创造生动的课堂生态环境。

二、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1.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生态教育讲究的是学习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安排语文课堂的节奏要求教师要张弛有度,将教学中的快节奏与慢节奏相结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相对简单的或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加快教学节奏,而对于内容复杂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腾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在讲授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掌握语文知识。

2.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亦庄亦谐。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则是要带有一定的诙谐和幽默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到好处的诙谐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点的学习中来,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则需要符合逻辑的语言讲解,宜庄,但用词的准确性及逻辑性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惫感。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讲解应该是亦庄亦谐,并寓庄于谐的。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文,在学到“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一句时,学生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郑和已经六十岁了还要下西洋,这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宜庄,向学生讲解郑和远航的目的,使学生感受郑和与我们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3.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

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擅长于情,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爱上学习并乐于学习。而有的教师教学风格则擅长于理,即通过逻辑性较强的讲述教学程序安排,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两个心理系统分别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等,再就是认识系统,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形成情理相结合的教学风格。

4.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来,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多元化且能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以此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并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其中《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为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两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说”,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把自己联想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二是“画”,让学生对教材中所提供的画面加以想象,并将自己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只见学生都变得异常活跃,由此一来,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创设的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特点和学习层次有所差异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能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和借鉴,在互帮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把握自己的教学节奏,运用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及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此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教育。

参考文献:

[1]葛晔雯.探讨小学生态英语课堂及其构建[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

[2]安明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6.

篇5: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论文发表

首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抓住引入环节。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就调动起学生求学的兴趣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体验,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素的道理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如在学习《我的老师》、《藤野先生》、《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类似题材的课文,就可以在引入的环节中,先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的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但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他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朗读教学,初步体验

如我在讲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模仿广播电台播音员读这则消息,让其他学生当听众,体验如果是解放军指战员听到这则消息的感受,如果是得到解放的江南老百姓听到这则消息时,感受又如何?再假如是蒋介石的官兵听到这则消息后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这则消息情感思想,体会作者语言的丰富内涵。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够把自己隐蔽起来,让学生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甚至可以把教学目标也隐蔽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某些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而且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朗读教学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里的情境有:图象回放,开放性练习,小品表演,模拟课文情节,人物形象评析,大自然奥秘探索等等,浓厚的气氛激起学生的体验,这样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掌握知识,加深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值得回味的情境和氛围。

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我把表演引入了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体验。把握皇帝、骗子、大臣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角色表演的学生情绪高昂,在把握课文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表演得生动形象,而没有表演的学生则进行对比分析,品头论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体验,不但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参与意识也加强了。

四、课外阅读,拓展体验。

体验式教学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由于学生平时阅读量少,对文章的理解力不够,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往往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针对这种现象,我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文学时,多做读书笔记,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思考,也可以是语言结构,行文风格,甚至记录一下文章打动你的一个句子。我尤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对你的启示。如阅读《西游记》时,我除了要求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之外,还要求学生找一些打动他们的骈句;我们在学习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文章中的外祖母对你有何启示;学生在阅读《鱼我所欲也》时体验到生活的种种选择;读到《海燕》想到自己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暴风雨&&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通过他们的想像和联想,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当然,学生在进行体验时,我们允许学生体验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同,学生的体验就不同;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体验也不同。

篇6: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变革时代。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意识;以“终生学习”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己,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重新构建自己的素质结构。要遵循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教师在教学实施前,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或任意扩展而偏离学生的实际,往往会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打破原来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这是教学中的基本任务。再说语文课,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语文教材,应结合其它学习内容,拓宽学习资源。并且要结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学习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就学习的方式而言,有整体学习、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三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是教师的独白,是一对多的单一交流,而忽视了其他几种学习方式。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根据高中阶段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设置了三个目标:

(1)学习并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并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倾向;

(3)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力所能及的鉴赏、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反馈,会发现前两个目标基本上能达到,但第三个目标,却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达到。第三个教学目标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显然超出了教学要求,于是就要及时进行调整:

(1)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修饰语、修辞的巧妙运用等);

(2)情感目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篇7: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电化教学 语文 运用

电化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无疑起了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直观形象的作用。但在实际使用中还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现把我的一管之见汇总如下:

一、滥用

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公开课教学中,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已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于是,教师讲公开课就尽可能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录像机、录音机、投影等在一堂课中轮着使用,教师显得手忙脚乱,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一节课下来,老师、学生疲惫不堪,教学效率并无真正提高。

愚以为,教师教学时,运用电教手段,首先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因为电教媒体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二、放录音代替教师范读

我们在下乡听课时,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把录音机在讲台一放,完成了范读任务。原因是录音机的声音来自于播音员,吐字、发音无可挑剔。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有的播音员并不完全熟悉课文,尤其是不完全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只凭自己的理解去抒发感情,因此,感情上抒发似乎不是情从心出,过于生硬和牵强,缺乏亲切感和真实性,因而我以为,教师范读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范读,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形象,学生能很真切地听到教师本人的声音,能很真实地感受到老师随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学生会从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朗读、丰富的表情中展开联想,受到某种启迪和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范读绝不能被录音所取代。

三、投影代替板书

投影仪在教学中普遍使用,一是因为操作简便,二是教师事先可把教学内容写在投影胶片上,可大大节省时间。但有的教师却一省再省,把板书的内容也省掉了。我认为投影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取代板书。这是因为:

1.投影仪所显示的内容一闪即逝,学生还未反映过来,画面就消失了,学生的印象是蒙眬的、模糊的。

2.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总结所学的知识,找出重点、难点,学生还可以随着教师的讲解边思考、边记录、边记忆,学生整理好笔记,其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初步印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处理好录像和教材内容的关系

录像可以把静态的物像转变成动态的物像,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形象。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录像片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播放有关教材的录像。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对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要适时、适度、高效地使用录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录像片较长,要放在课前放。课内不能占用很长时间放录像,否则会减少师生共同品味咀嚼课文的时间,有喧宾夺主之感。

2.要注意录像片的局限性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抽象性,录像虽为我们提供了声音、色彩、图像。比较直接鲜明,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录像片,“一道凝碧的泪痕”及那种淡淡的忧愁,无论怎样展开联想也无法从中看到。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字,虽不如影视艺术的审美直接、鲜明、强烈,但却给学生提供了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天地。丰富、抽象的语言文学艺术,有时是不能用简单直观的录像片来图解的。

篇8:生态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生态教学法的由来

随着进入20世纪,由于人类普遍感觉到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危机日趋严重,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单一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有机的、共同协调的关系。在70年代末,人们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动态和谐为理念将认了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态文明时期。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生态教学”进入课程领域,“生态观”成为了主流教学观念。

二、生态教学的教学特点及优势

(一)生态和谐性

在声乐教学中加以生态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和方法为主要基础的生态课程观,将生态观应用于声乐教学课程研究中去,合理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联系观及平衡观。课程由教师、学生、课程的目标、要素、内容、实施等方面将生态系统互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

(二)延展性

延展性体现为开放性、更新性的综合课程研究。对于我国现在声乐教学课程中可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的封闭性缺陷,加强了声乐技巧与基本唱功学习的交流。在学习中增加了与社会、自然、音乐、学习者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三)灵活性

灵活性是基于开放性的基础上的,在充分考虑到教学课程必须具备自我调节机制及对外界的变化做出反应。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及声乐教学的自由空间,可在教学中将传统教学与生态教学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且灵活性具有一定的粘和性,可帮助学生具有选择性。

三、生态教学法的运用方法

(一)打好声音基础

声乐教学的发声训练好比盖楼打地基,美好的声音需要科学的发声训练。学生能否通过娴熟的运用所学的发声技巧使歌唱时呼吸流畅、喉部稳定、状态饱满、饺子清晰、情感真挚动人等,都取决于发声训练的基础之下。

(二)尊重个体差异

声乐是们特殊学科,大多教育者会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所致的千篇一律,让学生通过生态教学法的理念寻找出自己学习目标。

(三)遵循生态规律

声乐教学是遵循发声技巧的认知规律,把带有技巧的发声的融入生活情境、建立生态意识。建立生态意识是学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生态意识才能真正的将生态教学融入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中,使得课堂教育与情感融于一体。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情境,使得学生置身于与自然和谐中,调动学失望和难过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学习轻松易懂。

四、结语

篇9:生态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生态模式;中职英语教学;运用方法;

生态模式是考察不同英语教学的生态要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英语学习的不同影响。英语教学的生态要素主要包括在语言学习中的学生、教师、语言以及语言学习的环境。英语教学生态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中职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及构建基础

中学英语教学的生态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生态模式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情感、能力等各种因素,通过先进高效的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潜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

在建构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时,依据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生态语言学。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是教育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是以教育为中心,研究的是教育环境对教育的不同方面起到的不同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是不同领域中语言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人种语言学领域、人类语言学领域、社会语言学领域等。生态语言学通过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而成,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生态因素,研究语言和语言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哲学运用到中职英语的教学实际中,作为建构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构建过程

1.确定中职英语生态模式教学目标

建构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将之称为生态化的教学目标。生态化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如学生语言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方面、学生学习策略及情感教育方面。例如,学习“Its time to change”时,教学目标应该确定为:(1)Grasp the language points in the text (2)Learn to make suggestions and 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3)Understand stories about changes of habits...在这个举例中,我们不能把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定义为: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2.确定中职英语生态模式的教学内容

建构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第二步是确定中职英语教学生态化的教学内容。生态化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化背景的教学、语言知识的教学以及在整个教学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等。例如,学习“Its time to change”时,教学主要内容应该确定为(1)Expressing likes and dislikes(2)Talking about personal preference and giving suggestions on health habits.(3)Improving speaking and fast reading…在开展教学时,我们不能把其内容简单定义为: words and phrases.

三、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支持系统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建构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过程中,支持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力量。作为支持系统的要素之一,教师必须从不同的方面完善自己。首先,教师必须不断的改善自己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文化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提高生态模式下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完成在教学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扮演。最后,教师必须不断的改变并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及其有效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构建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过程中,支持系统的第二要素是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力量。学生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增加自己语言运用的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自己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结合实际利用好各项教学资源

在构建中职英语教学生态模式的过程中,支持系统的第三要素是教学资源,包括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手段的运用、教师对所使用课程教材的研读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驾驭与处理。

4.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促进师生发展

设计生态化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另一方面是评价教师,这样有助于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有效发展。在生态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构建其要素之一,所以,教师在专业方面的能够有效发展对生态模式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生态化的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作用是,通过评价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掌握程度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据此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在学生作为主体的情况下,先对学生评价后对教师评价。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技能,而是通过改变原有的“管理主义倾向”,注重“价值多元性”,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生态化的教学评价是从学生和教师的相互评价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老师的反思,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共同发展。

四、结语

生态化英语语言教学模式是通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理念、手段、行为以及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和学习的生态环境相互结合,有效的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效率,保证中职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枫.多模态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1).

篇10: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研究推行“群文阅读”,是紧扣课标,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一个绝佳途径,也是陶行知教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本文围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教学资源,辅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陶行知早在1935年就号召:“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是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标等最新教育指导的重要理念创新,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新信息化手段发展进步,有创造性地将信息化资源引入群读教学课堂,将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组成结构,丰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深入互动的群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课堂,运用当前迅猛发展的各型互联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1—

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及特点,借助不同的画面(静态与动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声效等),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形象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阅读内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各种互联网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系统原则,学生可以依靠电脑和软件的帮助,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的需要,以人机交流的方式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自学。互联网海量数据对课堂教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使教师从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转向依赖海量数据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从依赖教师有限理性判断转向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从而使传统的集体教育转向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使提供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习成功的实现。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资源开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它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

—2—

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它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数量多,内容新,教学效率将大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得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得以提升,阅读习惯更容易养成。

二、信息化资源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支撑

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运用,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把教育资源进行数据整合和优化配置,让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流动的良性循环,让分享和贡献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让学习资源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大,受用地域和受用人群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资源信息化环境。

(一)移动互联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移动学习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移动互联网教育掀起的热潮基于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普及。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94.1万户,总数达到8.17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技术平台,构建教师—学生—家长良性互动的教学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助讨论上,互助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扩展和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手机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互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且互动过程更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生家长中间组建QQ群和微信朋友圈等,引导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即时互动和合作进行文章阅读学习,学生之间分享阅读知识,—3—

相互探讨阅读心得。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移动互联网使师生互动将更加开放、多元和频繁,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

(二)大数据技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群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大数据的云计算处理平台,教师可以把多篇文章课堂视频、学生问题、交流反馈等内容用云计算来处理,及时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由于各种阅读资源繁多,内容形式多样,占用空间大,小容量的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等)已无法完成存储任务了,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一组群文时,需要大量的视频、多媒体资料对这些自然景色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无论是什么便携式的存储设备,都无法像云存储一样使用方便。因此,我们可以广泛地使用云存储来进行群文学习资料、学习课件、课堂视频的储存,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巩固课堂知识。此外,这些云盘还有一个好处,即在相同的云服务器内部传输数据非常快速。通常在同一个云服务器内共享其它账户的海量数据也只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同学之间相互共享学习资料、交流和讨论课堂知识变得更加方便。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虚拟现实是指将某一现实情景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这一技术能够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虚拟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利用虚拟现实方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习者真正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思考。比如,为了研究《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一组群文展示的壮丽景象,对于课文中描写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联想表达出来。而文中仅有一幅图片,即使教师再深情讲解,学生再深情美读,也很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似乎也难于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而显得枯燥乏味苍白了。因此,基于3D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出作者描述出的现场环境,进入文章设计场景进行交互体验等,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画面,尽情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三、运用信息化资源提升群文阅读成效的实践方法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广泛存在并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全过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群文教学组织实施流程图

(一)群文阅读教学准备环节

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可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

—5—

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准备授课素材。针对选好的文章主题,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知识资源,搜集群文阅读教学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内容素材,有助于辅助阅读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又有趣。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实现了动画、图形、声音、文字的整合应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利用前期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环节

分组递进引导。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分组递进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虚拟现实感受。学生借助必要的设备(如特制的服装、头盔、手套和鞋),以自然的方式与群文阅读虚拟环境中的实体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互动探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制作多种阅读场景、阅读思想选项,让学生通过答题、演讲等方式,参与教与学的互动,共同探究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等。

(三)群文阅读教学总结环节

社交软件交流。充分借助QQ、微信群等社交软件,使师生之间在群

—6—

文阅读教学后,能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大数据成绩分析。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最准确的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的依据。基于大数据的群文阅读成绩分析,由原来的经验式评价转变为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大数据支持来分析教学规律,通过存储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用以预测和优化学习过程,为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个性化阅读指导。运用互联网资源教学着眼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根据教学管理软件,随时诊断学生群文阅读的知识缺陷、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找出学生知识盲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为老师进行“发现式”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途径。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将教育现代化推动前进。

参考资料:

1.郜伟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研究[J].新校园,2015(8);2.罗良健.群文阅读从“在阅读”到“会阅读”[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3.杨丽丽,张耀龙.从传统教学走向网络化的尝试性实践[J].雁北

—7—

师范学院学报,2006(6);4.刘京京,谈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4(39)。

篇1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是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要“诱”学生思维,“导”学生探究,变课堂为学生探究﹑发现﹑创造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无疑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疑布障

带着目标学习是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将学习目标清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的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之中。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对学习目标的认知比较模糊,界定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教学时相机诱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学什么?”“为什么学?”。教师的诱导要以教材和大纲为依据,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并将这些细化为一个个具体问题,有序的设疑布障,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

二、巧引善诱

有了目标,学生就会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和思考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时候就有可能对目标形成初步的认识

和独立的见解。目标的内涵和潜在的能力因素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可以强加给学生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出相关内容,反复诵读体会,拓展思维,加深理解,潜移默化,提出见解。教师可以联系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例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解决问题,得出各自的见解,并体会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思维能力充分发展。

三、讨论交流

学生对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了各自的认识和见解,但难免有分歧,有出入,不全面。因此,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使他们思维的火花碰撞、交锋,使他们思维的结果相互启迪,互为补充,并在教师的诱导下,使思维不断深入,探究不断深化。再基本目标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回头再读,继而在思,加深体验。这样,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真正的发挥了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点拨释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交流,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越来越集中,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仍然存在,这时候教师要抓住学生需 要解疑的心理有目的进行释疑。教师对学生返溃的问题,要做到有的放矢的释疑。主要讲那些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最终形成知识的网络和框架,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也是一节课的落

脚点。

完成以上过程,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和延伸,这也是诱思探究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篇1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态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04-02

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师们在阅读教学领域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仍有待进一步改革。

下面,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谈谈初中翻转课堂的实施以及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互动课堂构建的主要策略,以期共享。

一、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是在新课改推进了近二十年之后的进一步推进,是新课改下应运而生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的概括和归纳。

翻转课堂这个词源于音译flipped classroom或者inverted classroom.flipped是快速翻转、令人心动的意思,inverted是“反向的”、“颠倒的”的意思。无论是从英语字面,还是汉语词的理解,都是课堂模式的转变之意。

二、翻转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误区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有时对授课方法无所适从,有时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放心不下,他们总有这样的担忧:如果学生自主学习了,那么,老师做什么?课堂上,也常见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无所事事„„这样的翻转课堂,缺少老师的参与和指导,没有老师的点拨与调控,课堂自然会发生失控现象,导致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不无调侃地说“学生学、学生讲,老师下岗了;翻转课堂了,老师听学生的,老师围着学生转„„”面对新课改,面对翻转课堂,教师的无奈与纠结溢于言表。

2、学生方面的问题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需要学生在课前要有大容量的知识储备。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难做到家家有网络。学生的预习还是在以教材为基准、导学案为依据的浅层面上的自主学习。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很多学生在预习环节就会钻空子,抄袭同学的预习学案来应付检查;课堂上,多数学生成了“局外人”,很少参与活动,优生的发言代替了老师的“一言堂”,导致合作的低效。

三、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翻转是将教师的“讲”为重心向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的转化的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作合一”理论、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的r.mager的学习理论等。尤其是美国著名设计研究专家r.mager通过三个问题形象地诠释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一语破的地阐述了课堂改革的几个注意点:

(1)我去哪儿? 由“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变;

(2)我如何去那儿? 由“教学方法”到“学习方法”的转变;

(3)我到那里了吗? 由“教学评价”到“学习评价”的转变。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交流呢?

1、注重课前预习的落实

课前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教师应该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并采用适当的预习策略。

对于课文的预习提纲设计,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可以设计为:

(1)了解作者情况:《春》的作者是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 》;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字词的掌握:读准以下词语:应和、水涨、薄烟、黄晕、婉转、散在草丛里„...(3)课文感知: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从整体上可以分为_____部分,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

c.在盼春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在绘春中,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美景图?在颂春中,作者着力歌颂了春的___、___和____。

这个预习提纲的设计,由浅入深,从浅阅读到深层的研究,可谓精细、实用。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微视频的链接,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优美散文的欣赏、徜徉在春的诗情画意里。

2、强化课堂的合作交流

课前预习是“学进去”,是为学生能在课堂上“讲出来”奠定基础,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和探讨是教学的重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促使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1)预习交流。上课时,教师不可急于进入教学的主题,应该给学生几分钟,让他们交流预习的成果。通过交流,起到彼此相互检查之作用,也为深层阅读做好了铺垫。

(2)问题探究。《春》对春花的描写细致入微,教师可以设计“作者是如何全方位描写春花的?”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作者描绘春花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细致、观察入微的特点。如从“树上的繁花”、“树中的昆虫”、“树下的野花”等,是“自上而下”的描写顺序;由“花”联想到“果”,是“由实到虚”的写作手法;由“花的颜色”到“花的味道”的“色味结合”描写角度;以及明写“花”暗写“风和太阳”的“明暗结合”的写作技巧等。

(3)对文章进行赏析。散文犹如优美的诗,读诗的至高境界是“赏诗”,而“赏诗”贵在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如《春》对春花的描写部分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重点词语等方面进行赏析:这部分采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写出了春花齐放、鲜艳夺目的景象,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作者联想丰富,写景做到了虚实结合。这些句子流露出作者对春花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作者写景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读之,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上一篇:公司加薪申请书下一篇:治愈失恋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