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育运用

2024-06-08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 篇1

新课改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也让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扎根, “赏识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观念。赏识, 即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和价值而予以重视和赞扬。学生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 心理还不成熟, 极易因为外在的某种因素而否定自己最初的发展状况, 谋求另外一种所谓的“发展”。殊不知, 这样的发展往往会与学生的理想状态背道而驰, 长此下去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针对这种情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一些优点或长处, 并及时地加以肯定或赞扬, 结果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目前, 教学改革已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现代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笔者认为, 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把握好赏识教育“基础”

教师赏识学生, 是通过教师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表现并在对学生施以“帮助”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潜能, 以达到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实现, 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首先, 我们语文教师要真正地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 更充分地了解他们、关注他们。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学生,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 而且是一群性格各异、具有丰富情感的且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 和他们没有任何精神接触, 那么, 教得再好也只能和学生越来越远。相反,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处处关心, 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努力和无助都看在眼里的教师, 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更准确无误地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 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 为赏识教育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其次, 教师的赏识要及时。教师要在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后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激励学生把经历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因为闪光点往往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教师一旦发现了学生身上的某些优点或成绩, 就一定要抓住机会说出自己的赏识, 让学生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中有可发扬的一面,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长, 正所谓:“趁热打铁, 事半功倍。”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老师们, 用你们那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吧, 也许这星星点点的光亮就足以照亮孩子们这段学习的时光, 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教师要头脑清楚, 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

提到“赏识教育”这四个字, 第一反应, 很多人会理解用“夸奖”“表扬”“赞美”之类的话语进行教育。的确, 赏识教育的初衷就是要通过赞美学生而使学生增强自信, 更乐观地学习和生活。没有信任, 没有“夸奖”“赞美”的话语当然构不成“赏识”。但实质上, 赏识教育并非这么简单, 它不是表扬加鼓励, 也不是赞美加期望, 如果我们都这么理解就错了。有教师在自己的片面理解赏识教育的含义的基础上, 渐渐抛弃了“惩罚教育”的手段, 想方设法寻找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 有的教师即使没有发现学生的任何优点, 也要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地用莫须有的词汇“赞美”自己的学生一番, 并在做完这一番工作后对自己的学生有很高的期望值,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由此可见, 教师一味夸奖学生而不自知, 容易滋长学生自以为是、自满、骄傲自负的心理, 如果这种思想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那么很显然会与赏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 教师要“对症下药”, 不能盲目地过多表扬, 也不能不合实际地滥用表扬, 否则, 达不到赏识教育的目的, 反而会耽误学生的一生。

三、教师要严谨求实, 把握好赏识教育的过程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夸奖, 也应该极力避免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所以, 要想将赏识教育发挥得恰到好处, 必须讲究策略, 注重过程。第一, 教师要赏识学生, 就要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地期望和赏识, 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开展有特色的朗读活动, 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素质训练, 进行才艺展示活动等都会对被赏识者起到良好效果。因为站在众人前展示自己后, 那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远比你坐在台下当观众来得震撼得多, 它会更增强学生的自信, 也会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会为老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供机会。对于赏识教育的实施者来说, 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第二, 教师要赏识学生, 就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缘于此,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要有所洞察, 遇到问题及时矫治, 不能有丝毫含糊。要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赏识学生每一次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精神, 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养成健康的性格, 不骄不躁, 刻苦努力, 争取成功。第三, 教师要赏识学生, 就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此, 需要教师不断地赏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优点与进步, 并争取把这些微小的优点与进步扩散出去, 使其成为学生与众不同的长处积累起来, 以便为学生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学生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 那么, 他或者她的前途绝对是一片光明的, 而这片光明是用赏识教育照亮的。

有一位教师曾用这样的话提醒他的同行:“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的时候, 你千万要把他看圆,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就看你会不会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正像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不成功的孩子, 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由此可知,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是使孩子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中美感教育的运用论文 篇2

1感知语文艺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是一门蕴含艺术的学科,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作品,描写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描写的画面以及描写所用的手法,都具有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这种艺术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量化艺术性。要通过语文进行美感教育,教师首先要对艺术性有较为准确的理解,文学中的艺术性不像舞蹈可以直接看到,不像歌曲可以直接听到,它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加工,在头脑形成可听、可见、可感的事物,进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文学作品转化成具体事物,通过美的具体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对语文艺术性的感知,进而达到提升审美情趣的目的。其次,提升感知力。很多语文教材中对于艺术的表现十分隐蔽,必须要经过深入的体会和深刻的分析才能感知到其中的艺术性所在。体会这种隐藏的艺术性就对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提出要求,如果学生的感知力不够高、不够敏感,很多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就无法正常进行。提升艺术感知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一字一词要深入分析,对文字本身的美感以及文字的韵律等都要细细地分析,让学生形成从细微处发现美感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得到提升,美感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2体验语文情感,培养学生高尚道德

中国美学家、教育家、北大一级教授朱光潜先生说过“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念,就要让学生内心有善良和美好的情感,只有心灵得到净化,才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语文的情感性体现在内容上,但是产生什么样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大环境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三方面来体验语文的情感性:首先,引人入境。每篇文章都会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体现一个道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融入其中,精彩的导入十分重要。例如在讲论证道理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经典的故事来引入,用这个故事作为载体,讲出道理,让学生联系自己,不仅提升了课堂的效率,也让学生深入思考。其次,引导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尽相同,思维发散,教师在这个时候应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往积极情感方向联系,产生感动,进而升华为感恩、感悟。最后,引入实践。高尚的道德如果只存在于头脑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才能达到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优秀的自己,学习榜样,将道德具体到实践的细节中,让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真正体现实际意义。

3升华语文境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具体的`文字上面,如果一直被文字所束缚,就无法体现语文真正的教育意义。语文中许多教育意义是永恒的经典,教育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学会辩证思考问题。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一方面它讽刺了人们对于虚荣和物质的过分追求;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勇敢,面对困境不退缩,最终走出困境,这又是积极意义所在。语文博大精深,蕴含很多深刻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升华语文的境界,进而去改变人的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高尚的境界就是美感教育的体现,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发挥美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4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既要进行浅层的美感教育,又要进行深层的美感教育,既要提升直观的审美,又要培养高尚的灵魂,只要将美感教育深化,以可行的量化方式在教学和实际中体现出来,就能达到美感教育的真正目的。教师在美感教育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努力把握技工语文教学的内容,深入理解美感教育的新含义,进一步思索美感教育的新方法,最终在技工语文教学中体现更好的美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 篇3

一、师生平等相处,才能创造佳绩

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在新课程理念下已不再适应。现代教学要倡导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老师不能真正改变观念,师生平等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我以为,要想使师生真正平等,只有先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彻底搁浅,改变教师的古板理念,师生才能真正平等。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抛开传统的权威和卑微,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会把握自己学习主体的角色,真正用主人翁的身份去思考、去质疑,去向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跟老师探讨交流。通过创设的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加以肯定及耐心的引导,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亲其师,信其道”,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记得冯骥才在《珍珠鸟》一文中说过“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人与鸟之间是这样,更何况是人与人之间。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人,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长处并且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学生也才会对自己更有信心。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给学生自信,学生往往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同时也让教学更加因材施教,让课改落到实处,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最大化。成功的教学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上,教师可加强跟学生的情感互动,通过温柔的目光、殷切的期望,去尊重相信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决定着师生共同创造价值的高低。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将眼光总是停留在那些好学生的身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难度各异的问题,就应该让程度不同的学生来回答,每堂课争取让大多数的同学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引导,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认同,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比如作文中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一句恰到好处的引用,一段大气磅礴的排比句开头,一段余味无穷的结尾,一篇方正、细心的字体……无论是多么细小的环节,教师只要发现那些平时很不起眼的学生能够在某一小环节上获得成功,教师就应当适时提出赞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对于学困生的效果往往非常显著。

四、从细节入手,给学生注入无限活力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从细节入手。在作文教学中,因为有些学生平时阅读和练笔较少,积累的素材也少。自然在写作中时常感到表达处于困难状态,词汇量单薄、苦涩,整篇文章往往词不达意,甚至错句百出。此时,学生的心理本身就怯怯的,如果老师再在旁边挖苦上几句,那么这个学生仅有的一点点信心也被彻底的破坏了。此时的教师应该俯下身来,看看学生的开头是如何写的,或纠正,或建议,或开导……给学生一种“茅塞顿开”或“拨云见日”的效果。

我所教的这一届九年级的有一位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各科成绩很差,尤其字写的几乎连自己都很难辨认,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我决定从作文教学抓起,在课堂上我教他一笔一笔地写,在作文讲评课上,我有意表扬了他几次。结果他的字写的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乘热打铁,引导他买一本字帖来练习一下。在以后的作文写作和课堂教学中,我都会适时的给以表扬。经过两年的练习,他现在的字几乎是全班最漂亮的。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赏识的无穷魅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听被赏识的话,更是每个人的心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在生活中能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能慷慨大方给予他们表扬,我们的学生将会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他们的天空也必将一片湛蓝。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出台后,它给中职学校和一线教师发出了改革的信号,同时也带来了思考和启示。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的中职语文教师,从《改革方案》中提出的“实效性”和“灵活性”原则出发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追问,并获得启示:中职语文姓语,必须坚守中职语文最本真的教学目标;中职语文应注重实践,需践行中职语文的实效性;中职语文应重视运用,需追求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改革方案》提出五大基本原则:即强化选择性、彰显专业性、增强实效性、注重灵活性、坚持统筹性。笔者从《改革方案》中“增强实效性”和“注重灵活性”两大基本原则浅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启示。

启示一:坚守中职语文之“真”

记得2008年,在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一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修订完成,杭州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应邀来到宁波,为我们宁波市所有中职语文教师作解读。倪文锦教授说:“从整体上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不管哪类学校,哪个阶段,作为学科属性,语文还是语文,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写的都是汉字,不可能发生本质的改变,所以学校语文教育的宗旨都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各级学校所不同的可能只是层次上的高低,各类学校所不同的可能只是语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时隔6年之后,在浙江省选择性课程改革发动之初,2014年12月17日,笔者参加浙江省中职语文教研大组年会暨课程改革研讨会,会上,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黄云老师介绍她和18位杭州中职语文课程改革青年团成员一起探索课改的故事,最后感慨道:“无论职教还是普教,培养对象其实是一样的:作为‘人所共同需要的,职教生与普教生没有什么两样。职教语文若针对性太强,其后果可能固化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发展;教育功利主义将严重破坏学生的基础素质。”

时代不同,改革内容不同,然而专家对职教语文性质的解读却惊人的相似。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改革的方向如何变化,笔者也相信职教语文的根本性质不会变化。语文还是语文,职教语文也还是语文,语文教育的宗旨都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不由想起墨西哥人耳熟能详的那句谚语:“走得太快,等等我的灵魂跟上来。”语文教学在时代改革的浪潮下渐行渐远,在繁杂的思想潮流涌动中,或许有的人已经忘记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忘记语文的本真。2012年11月,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推出了“真语文”大讨论活动。2012年11月23日,《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杂志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发布了《聚龙宣言》。宣言倡议: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一场以“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为主题的真语文大讨论活动在全国拉开序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用一个“真”字,概括了教育的真谛。自然的“真”是真实,人文的“真”是真诚,科学的“真”,是真理。坚守自然天成的“真实”本色,秉承人文关怀的“真诚”之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探索语文教育的“真理”,应该是“真语文”的基本要义。

启示二:践行中职语文之“实”

《改革方案》中提出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现如今中职语文教学有一个怪象:一方面我们教师抱怨学生文不能读,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越来越弱。2013年浙江省中职语文学生调研报告显示:有51%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学对提高语文成绩效果不是很明显或几乎没有效果,认为语文教学是“低效和无效教学”。针对这一怪象,浙江省职教研究室程江平所长打了一个最平实的比方说:“学生想吃水果——香蕉,教师却给孩子一箱苹果,教师心想自己对孩子已经很好,孩子却不领情。”最朴素的比方让我们顿悟,原来: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学生需要的,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学生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实效。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在他的多种著述、评课中反复提及“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比较一下中西方语文教学的区别,你会发现欧美国家立足语言运用能力教语文,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请看西方国家写作教学中设置的那些实用性的表达训练习题,也称之为“微型写作课”。

1.为到费城旅游的旅客制作一张旅游指南。集中表现富兰克林的成就,并包含一些有关历史古迹的照片。

2.就课业负担太重问题,给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增加文体活动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3.编写一个配有文字和图片的旅游宣传手册,向外地游客介绍你家乡的风土人情。

4.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么生活?写一个想象故事,为你的读者带来惊险、刺激或娱乐。

再举美国高中语文第一课,是哥伦布《美洲航海日志》,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和语言练习题,差不多有二十余条之多,要完成好,需要写500到上千字,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通过和同学共同合作来共同完成。

读到哥伦布航行经历的记录,你会有什么感受?

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

想像你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从你的角度重写航海日志;

从哥伦布停止的地方续写日志,描述你探索加勒比海的想法;

画一张美国地图,表现哥伦布登陆和探查的地点;

找到以哥伦布名字命名的重点公共场所,将你的发现制成剪贴薄;

假设你是哥伦布,口头做出一篇探险报告,在回到欧洲时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想像哥伦布见到的自然景色,列出他可能碰到的热带风光、声音、触觉、气息和味道;

在描述这个岛屿的时候,尽可能加入你最多的感官细节;

对你描述的每一个形象都加入细节来强化;

……

很显然,这样的练习是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不可能有什么统一思路、标准答案,教材鼓励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巧妙地引导着民主的、开放的、多元的、灵活的评价,同时,也激励着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美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用”,在美国人的观念中,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着他财富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经济财富。这种“实用”思想表现在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面向生活实际;二是教学活动注重实际能力;三是语言训练强调交流运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是践行一个“实”字,即《改革方案》中的“注重实效性”原则。

启示三:追求中职语文之“活”

注重灵活性是改革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改革方案》提出“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如何走出中职语文教学的困境?如何让中职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这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主任张金英在2014年浙江省中职语文年会上为与会者分享了他参与中职语文大纲修订后的一些思考。谈及选择性课改对文化课的要求时,她说:“文化素质不等同于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不等同于文化课,文化课不等同于老师讲学生听,要探索文化课的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文化课选修课程的开发要打破传统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让学生在“做中学”,让知识“学以致用”。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从如下三方面尝试:

1.以经典文本为依托,灵活渗透专业技能。

如在执教《洛阳诗韵》一文时,笔者结合学生旅游专业特点,适当渗透专业思想,适度挖掘文本中专业因素,将课堂拓展到学生专业领域,将语文能力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洛阳诗韵》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明晰的思路,总分式结构(文章第二部分),清新优美的语言非常适合职高学生阅读,易于理解,易于借鉴。在第一课时语文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接受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重心放到学以致用、读写结合上,结合专业特点,联系专业技能,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仿照《洛阳诗韵》一文思路结构,撰写导游词,这一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在教学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紧密围绕旅游专业特点布置学习任务:俗话说“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作为一个宁海人,你对家乡的人意风光、民情风俗、文化艺术有多少了解?聪明的宁海人从《徐霞客游记》中做文章,每年5月19日举行“开游节”盛会,对外宣传宁海,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果让你以一个导游的身份来介绍宁海,那么你将打算选取那些典型的风光、文化来吸引游客呢?请仿照《洛阳诗韵》的艺术构思写作一篇导游词。

写作之前,鼓励同学先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汇聚所有能表现宁海风光、文化特质的地方、事物和人物,(教师可辅助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再鼓励同学进行归类整理,如按自然风光、人文底蕴、民情风俗、地方美食等编辑归类,然后甄选典型素材,提炼出关键词,编写写作提纲;最后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并展示写作成果。针对学生能力水平差异性,我实行分层要求:可以上网搜索与《洛阳诗韵》一文结构相似的描写宁海人文自然风光的文章;可以分类搜集宁海旅游文化资料,列出详细提纲;可以选择一处自己最熟悉或者自己做过实习导游的景点(宁海范围内)写导游词。

2.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契机,激活应用写作系统。

无论普教还是职教,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快乐,收获成功。其实就在每一项学生社团活动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厚的语文技能的开发潜能。如果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善于利用这一平台,将大有作为。通常在学校,同学们都会经历这样一些课余活动,小到一次班队课,大到全校大型的节日庆典。每一次活动在开展前方案的策划宣传、会议的通知、活动的公告;活动进行时的过程记录、资料整理;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宣传报道……这些都是关乎语文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平时我们总会埋怨我们的孩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其实是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

一次活动,其实就是开启一次系统的应用写作之旅。假如你是一位语文老师,又有幸身兼班主任,那么你大可以将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贯彻在每一次学生班团活动中。开学初,你可以让孩子们每人拟制一份学习计划,班委拟制班级工作计划,期末,再督促孩子们撰写学习总结、工作总结;每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你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分组拟制活动方案,评出最佳方案组,展示活动过程记录最规范的样本,宣读书写最精炼的活动总结。再假如你还是一位学生社团活动的负责人,你也可以利用每次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所需的语文应用写作技巧在活动中一一展现。活动准备前,主题活动通知文件的发文、海报制作、校园公告通知的撰写,活动进行时主持稿、发言稿、颁奖词等的撰写,活动结束后的宣传报道等。

3.创设交流情境,练活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上,特级教师李镇西主张语文教学生活化。通过创造生活化的交往情境,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间的真实交往。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培育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需要充分尊重孩子们的话语权,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自由表达。

中职语文教师承载着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使命,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复述、即兴演讲、应聘信、求职信、合同书等教科书上的知识外,还应该创设情境,让孩子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一学期里教师可根据学校课程实际,拟制一份详细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计划。高一时,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训练,小故事、小笑话、学校里发生的大新闻、举办的各种活动都可以作为学生讲的素材;高二时,开展专题演讲训练,由学习小组长、学习委员搜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讨论或辩证;如春天到了,来场“送你一首诗”创作大赛;中秋临近,策划一次古诗词与传统文化论坛;高三时,临近实习,可以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学生撰写应聘书,制作履历表,老师充当面试官,同学充当陪审员,来一次应聘前的实战演习……在一次次鲜活的情境中,学生能动手做,开口说,从模仿到运用,从胆怯到从容,从稚嫩到成熟。让学生在“做中学”,让知识活学活用。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置身于丰富鲜活的生活情景之中。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是展示学生灵性的天地,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应充分结合语文与家庭生活、社会、自然密切联系,充分发掘各类语文资源,找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开展多元语文主题活动,尽显学生个性特长,尽显职教语文无穷魅力。惟其如此,坚持新课改中“注重灵活性”的原则才能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 篇4

一、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为教学内容创新提供了依据。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 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 方是实学。”“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事”, 也就是“实际生活”, 其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 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 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创造力。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有力助手。过去, 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知识传递, 语文教学局限在教室这个狭隘的空间。如今,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 教室的天地广阔了, 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与生活、文本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深化认识, 丰富语言和生活的积累,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体验: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去很怀念或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有的说和伙伴玩耍很有趣, 有的说怀念幼儿园的美好时光, 有的说对入队仪式印象深刻, 有的说参加演出很难忘等等。之后我问:“你们想不想再经历这些同样的事情?”学生的回答:“想。”我又问:“这些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呢?”从而让学生具体而真切地体会到了时间的不断流逝以及时间的珍贵, 进而明白应该珍惜时间。

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选择、组织和加工教学内容, 或采用故事或谜语激趣、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等形式, 把学生已有的不同生活感受引入到文本生活中, 创设生活氛围,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生活,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 使阅读体验更为丰富、深刻, 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 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先生也特别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他说要让学生在亲自“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这个“做”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他说:“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 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 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 也就是“教”的中心。

我在教学《掌声》一课时,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读感悟。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两句直接写掌声的句子, 然后依次学习有关两次掌声的内容, 感受英子在掌声响起前后内心的变化。教学有关第一次掌声的内容时, 我提出“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掌声呢”的问题,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课文空白处。教学第二次掌声的内容时, 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 如自己提出问题、画关键词句、比较、写感受等。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获得了启迪, 有了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学生对两次“掌声”都有了自己的体会后, 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这是的掌声。。前面填上一个词, 后面加上一两句话来说明。”学生填的词语有“鼓励、支持、赞赏、信任、尊重”等等。学生加上的话有:“同学们鼓励英子:今后要更加勇敢!”“同学们信任英子, 相信她会自信地面对生活。”等等。正是因为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 学生才真正走进了文本, 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阅读, 使课堂更加开放, 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语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予以创新。在教学中, 我们要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因为被动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注重质疑则是创新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对此也有很深刻的阐述, 他说:“行是知之始, 学非问不明。”“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 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 特别是问的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的观点为教学方法创新指明了方向, 即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想说就说, 有问题就问, 允许发表独立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探究的精神,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个体的潜能, 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 我摈弃了“循规蹈矩”的逐段教学方法, 而是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 让学生提出问题, 分小组讨论, 然后对相应的段落进行指导。在解决好这些问题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邱少云平时表现怎样呢?”因为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邱少云平时表现的语句, 我就想让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自行解决。这时另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说:“我看出邱少云是一个细心的人, 因为他隐蔽得很好, 连离他很近的战友都很难发现他。”这一问一答让我十分惊喜。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 试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邱少云平时的表现。有的说:“他能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烈火烧身的剧痛, 看得出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有的说:“我想他平时一定很遵守纪律, 因此在生死关头他才会如此严守纪律。”……通过质疑, 学生进一步读懂文本, 他们跳跃的思维插上了理性的翅膀, 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四、让学生敢于评价

长期以来,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教师基本上是评价的主体, 而学生对于评价结果常常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新课程标准》强调, 评价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新课程评价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以及相伴而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只有通过鼓励和引导, 让学生敢于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才能真正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创造能力得以培养。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中, 我有如下两点体会:

第一, 语文课堂必须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创造学生, 学生也创造先生, 师生合作, 共同创造出值得互相崇拜的活人”的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学会民主平等, 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以学生学习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独特方式, 与学生一起“探知识的本源, 求知识的归宿”。有了这样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能敢于评价。

第二, 要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主观评价的狭小空间, 开拓全新的自我评价反馈、学生互评反馈和教师评价反馈的宽阔领域, 提倡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学生勇于自我评价, 剖析自我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可以说明赞同别人的理由, 可以对别人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 也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甚至鼓励学生敢于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 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 篇5

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学生可以像美术家、音乐家、文学家和诗人那样进行艺术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你的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呢?我认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合理运用,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吸引学生,导入课题。

进行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都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例如教《颐和园》这一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出示颐和园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由得想进一步了解颐和园:大名园建在哪儿呢?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在学生好奇的追问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老师可先用CAI课件放映录像片,展示1950年6月份,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派出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等实况。接着继续展示中朝并肩作战,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事迹。那么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分批回国,与日夜战斗在一起的朝鲜人民告别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这时停止课件放映,而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当时的情景,那么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而学生则会兴致高涨、聚精会神。

二、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介绍背景。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注意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渗透。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介绍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的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詹天佑》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以及詹天佑修路时的恶劣气候和险恶地势,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幻灯片和气候地形的图解,学生就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欺负压迫给詹天佑修路带来的巨大阻力和压力,从而由衷地佩服詹天佑,并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

三、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描写景物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教育 篇6

巧设导入营造情感氛围课堂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课堂导入的设计要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才能扣击心灵。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如在教学《斑羚飞渡》时,我是以讲一个小故事进行导入的: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悲壮。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这样的小故事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更好地融入课文,深刻体会。

二、巧借媒体,创设情境

巧借多媒体创设情境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首先播放了这首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学生体会到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然后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昂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感情。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情感熏陶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性情,净化灵魂。同时,还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情感熏陶。”如 在《背影》教学时,我注意到这是一篇优秀的动情之作,表现的是浓浓的舐犊之情,引导学生进入美文赏析,体会父爱的伟大,着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亲身感受。父母的爱无声却有形,是学生们可以感受得到的,使用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这浓浓的亲情。这既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再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着眼于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呢?联系历史背景,学生会更深切地明白,紫藤萝的命运,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并告诉学生: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哲理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陶冶了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情感教育之我见 篇7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 教师就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 巧设导语, 引其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以情感作为敲门砖, 以情击情, 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 以及结合课文所作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 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会激活学生思维, 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 走近作者。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 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 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 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 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 它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要出情入理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尊重学生的理解,赏识他们的见解,充分发挥有效的评价功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时,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文中描写王熙凤的容貌一节时遇到困难,一读到这句就卡壳,但一位女生却非常熟练地读了下来。我借表扬这位女生的机会,鼓励大家说:“孩子们,小张真是太棒了!其实长句子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动脑筋,有耐心,反复朗读,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小张同学有信心,攻克了难关,难道我们就没信心把它读好吗?”学生们被我的语气和神态感染了,他们也为这个得到表扬的同学而高兴,大家一起为她鼓掌。在相互欣赏中,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好像施了魔法一样,一刹那间都读得很流畅了,一个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赏识,让学生们得到了鼓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充满了信心,使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发挥,从而迅速掌握了读这类长句的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如果教师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就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如执教《桥》这一课时,文中的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将自己唯一的儿子从队伍里拉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当我讲到“老汉这样做值不值”时,学生们的答案各种各样。有的说老汉做得对,说明他不徇私情;有的说老汉太绝情了,连儿子都不想保护;有的说老汉也是没办法,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时我没有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去否定谁,而是带着赏识的口吻对他们说: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就说明你已经在认真钻研课文了,值得表扬。我要求学生们再次细细地品读课文。在学生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让他们以作文的形式写一篇小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使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

二、赏识在习作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习作讲评时,我不但注意赏识佳篇,更注意赏识佳段、佳句、佳词。因为佳篇多是尖子生写出来的,而中下生往往是佳段、佳句、佳词较多。为了给中下生更多的赏识,我在习作的好句子下划出红色的波浪线,评讲课上,读给全班听,让学生介绍觅得佳句的经验,营造一种赏识的氛围。有时,我还发挥教师的朗读优势,把这些佳句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了美感。为了欣赏学生们的佳作,我还收集本班学生的优秀习作,加上点评,编辑成册,推荐给报刊。让学生自我激励,互相赏识。

赏识就如千万缕阳光,照亮了学生的心田,它是对我们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批评过多现象的一种纠正,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阅读,教学效率

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工具, 思维的工具, 认识的工具。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阅读, 不仅对字词学习起到巩固记忆、扩大联想和加深理解的作用。而且, 为写作提供范例和心理准备, 不仅对识字、作文有促进作用,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陶冶高尚的情操,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为例, 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转化教师的角色, 变“演员”为“导演”。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 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 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 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 通过分析, 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 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帮助学生学习,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查找资料, 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 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研究表明,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

情境教学是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征, 创设教学需要的特定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学校校园网的建立,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

教授《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 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杨梅树、杨梅果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读课文的动人声音, 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灵活地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制造氛围, 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愈加强烈。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喜闻乐见, 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 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在科学人性观基础上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确立和提高人的主体地位, 充分释放和发挥人的巨大能动作用, 让他们意识到并主动地追求和实现个人在教育过程、自我发展中的价值, 充分调动积极性, 能动地进行学习、工作与社会生活。

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段时, 如何把雨中杨梅树的可爱讲清楚呢?教师首先出示动画片:一幅细雨如丝的画面, 让学生通过自主“观看”, 来理解春雨的特征,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紧接着,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计算机显示杨梅在细雨如丝的背景上不断长大, 让学生观赏杨梅树贪婪吮吸春雨的诱人画面, 在那身临其境的境界中去体会“贪婪”、“吮吸”的含义。再接下来, 教师把杨梅树吮吸甘露, 不断旺盛生长的样子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此时面对那翠色欲滴的杨梅树不由的觉得它是那么可爱。最后, 教师提出问题:“这一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学生在计算机上读有声读物, 并调出描写杨梅树生长的动画片进行学习, 配以播音员有感情的朗读, 能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写作方法, 体会出雨中杨梅树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样子。

在讲杨梅果时, 教师也同样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 成功地完成了第三段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中心环节。学生的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语言把阅读材料变化成自己理解的内容。通过阅读, 不仅对学生的字词学习起到巩固记忆、扩大联想和加深理解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教育运用 篇10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

面对基础年级的学生, 怎么使之对语文这一科学产生兴趣是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年纪小, 性格活泼, 对周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生很容易因为外界的事物而走神, 注意力难以集中。针对这个教学现状, 教师不应该采用责罚的方式, 而要设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之中。其中, 一个颇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一个神秘、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之中, 体味课文情感, 激发自身的思想和情感, 促进小学生心理的情感发展。

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将肖邦的画像放出来, 还可以配上肖邦的名曲《夜曲》, 忧郁的情绪马上感染学生。学生对老师下一步所做的教学内容会充满兴趣, 学生的心里会有很多的疑惑, 画像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会突然放这首歌?这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主人公肖邦, 然后再引入课文内容。文中肖邦死前对他姐姐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是全文的关键, 这深深的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肖邦虽无可奈何的不得不离开了祖国, 可他一直日夜思念着的祖国, 将自己对祖国的所有情感都倾注于音乐之中, 至死不渝的深爱着自己的祖国。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将一些有关波兰被沙皇俄国控制和压迫的图片和史实直接的展示出来, 让学生用心去体会, 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场景, 用肖邦的爱国情感做引导, 从真正意义上实施情感教育, 让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语文, 让语文教学更美好。

二、情感教育生活化让学生表达情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处处存在于生活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经验, 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兴趣为关键, 以激发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为目的。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把学生生活中的情感素材挖掘出来, 把语文的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之中。情感教育, 是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 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情感的一个有效方法。

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 文中母亲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 却拉着“我”, 背上妹妹, 肩上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母亲并非力大无穷, 但母爱却是爱比天高。这是, 教师可把学生和主人公对比起来, 如:文中主人公是长大了才第一次抱母亲, 那你们呢?你们有抱一抱你们的母亲吗?谁记得母亲的生日?谁记得母亲穿的鞋子码数?谁又知道母亲的身高和体重?利用这类型的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在生活中与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 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情感。《第一次抱母亲》文中的母亲深爱着她的孩子, 而主人公也深爱着他的母亲, 并对母亲产生愧疚, 母亲为了家才累垮的。

母亲, 母亲, 每一句母亲, 都是心中的酸楚, 疼痛不已却不窒息。人, 害怕的事情有很多;但, 最害怕的其中一样, 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你们作为学生, 作为父母怀里的孩子, 读了这篇文章, 你们心里有何感受?你们的父母亲, 是怎么对待你们的?你们, 又是怎么对待父母的?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作业, 以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为线索, 更进一步的进行情感教育。如:回家问问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为父母洗一次脚;主动的拥抱父母;了解一下父母的兴趣爱好、喜欢的娱乐活动、穿着的尺码等等。将情感教育生活化,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教育, 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爱, 又正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 引起了孩子在学习语文情感时的共鸣。情感教育, 让语文教学更直接、更美好。

综上所述, 小学生年纪虽小, 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 要让他们和别人的世界融合在一起, 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必不可少的就是进行情感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一来可以传授语文知识, 二来可以利用学生的情感为线索, 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真善美。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 也可以将语文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景,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将心比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语文的教育道路仍在探索, 需要广大教师孜孜不倦的坚持和努力, 才能语文教育课堂异彩纷呈。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 对小学语文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语文学科是培育学生表达自己情感, 提高交际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要让小学生对语文兴趣盎然, 要以情感教育为主,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在进行语文教学中, 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控制力, 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思维模式和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松坤.运用多媒体教活小学语文[J].小学教学参考.2009 (18)

上一篇:法学下一篇:立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