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小练笔

2024-06-17

作文小练笔(精选十篇)

作文小练笔 篇1

关键词:小练笔,模仿,想象,走入文本

三年级的孩子, 从一二年级的写话过渡到现在的习作, 个个都叫难, 每次一说到写作文, 班级里总传来“啊”的叫苦声。对于习作这个大难题, 实际上我们的教材已做了很好的安排, 如:课后习题中的抄写好句子, 小练笔, 口语交际等等。这些都为孩子们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其中, 我认为小练笔是孩子们习作的奠基石。

小练笔, 可长可短, 可抒可批, 可仿写又可创新, 它让孩子们自由畅达。小练笔可以是续写式的, 也可以是填补式的, 还可以是感悟式的、自由式的。学生既可自由创作写家乡的美, 也可仿照文中的写法, 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 甚至可以选取文中的好句子为自己所用。小练笔的形式各种各样,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让学生去练, 它需要我们的学生坚持练, 时时动笔;它需要我们老师仔细钻研教材, 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小练笔如此重要, 那我们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去练呢?我认为可选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仿”

孩子们好模仿, 这是他们的天性。仿什么呢?仿文章的写法, 仿文中的好句子。如《小兴安岭》这一课中的小练笔, 我让孩子们去写一写“我们家乡南塘的山”, 大多数孩子都能照课文的写法按四季的顺序来写, 并能从文中选取好的句子为自己的文章润色。如“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 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风吹来, 落叶在林间飞舞”“冬天, 雪花在空中飞舞, 树上积满了白雪”等等, 孩子们可直接采用, 也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工。学生王智丹这样写道:“家乡的山上种满了花草树木。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野花开了, 芬芳扑鼻, 美丽极了!”学生蒋良帅写道:“秋天到了, 山上的野果子成熟了, 秋风吹, 落叶飞舞, 好像都在催我们快快去摘果子呢!”仿写让孩子们写作文的句子变得生动了, 这不就叫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吗?

二、“想”

孩子们好想象, 他们想象的空间比任何一个成人都要广阔, 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把脑中的想法写下来。在教完第六单元的课文后, 我让孩子们静下来想想:“西沙群岛、小兴安岭、香港”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孩子们有的说西沙群岛的海龟最有趣, 有的说小兴安岭的森林很美, 也有的说香港的海洋公园好玩。当然, 我们的孩子如今是没有机会去的, 我们可以想呀, 于是我让学生动笔练练“我想去”, 学生就觉得有内容可写了, 可以写写自己对想去的地方的了解, 也可以写写假设到之后会怎么样。如学生徐成高写道:“我想去香港, 我知道香港不仅是‘万国市场’, 还是‘美食天堂’和旅游胜地。我想带上我的家人……”想象丰富了孩子们的写作内容, 他们再也不会为写什么而头疼了。

三、“入”

所谓的“入”, 也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 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动脑想, 动口说, 进而动笔写。如《我不能失信》这一课中, 我让学生人物对话, 走进父亲、妈妈及庆龄的心中, 让孩子们说说:如果我是, 我怎么想的, 我会怎么做?说后, 我再挖掘出文中没有出现的人物小珍, 让孩子们想:小珍来了之后, 得知庆龄为了守信等她而没有随父母去做客, 她又会怎么想做怎么说的, 动笔写写。“入”可以让孩子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真正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续”

“续”, 也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读文, 走进课文, 想想课文的结局是怎么的。如《小摄影师》一课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高尔基的话“请转告他, 我很忙。不过, 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 就一定让他进来”。我们的学生可以根据高尔基的话, 来写写故事的结局, 小男孩有没有拍到高尔基的照片呢?还有《盘古开天地》一课中, “他的汗水, 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我抓住了省略号, 让孩子们接下去写“他的变成了”。如学生雪雯写道:“他的头发变成了河边那随风舞动的柳枝;他的胡须化作了大地上那绿油油的小草, 他的指甲变成了数不胜数的沙石……”“续”让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对文章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仿”“想”“入”“续”这四种方法相互联系又渗透, “想”和“入”是小练笔的前提, “仿”和“续”是小练笔的延伸。

小练笔成就大作文 篇2

一、借助课文,开辟练笔的新天地

正如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因文而异,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人点,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

1. 补白——补出孩子的灵动

(1)为生动鲜明的插图补出画外音。在新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如《端午竞渡歌》中,文中没有具体的描绘吴地少年比赛时的动作、表情、心情等,而这些恰好是学生感兴趣的。于是,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补充出来: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吴地端午竞渡的激烈场面:而且在把“画”交或“话”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为语义未尽的文本补出潜合词。文章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我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如《凡卡》一文中: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念着他的信……请同学想一想:如果凡卡的爷爷真的接到了这封信,马上启程找到了凡卡,爷孙两个人在一起会谈些什么呢?请你们大胆想象,他们在聊天时又会伴着什么样的神态和动作呢?文章没有写,正是一个补充潜台词的好机会。

2. 仿写——借他人之长,写自己的文章

孩子都有着天生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常用到仿片断和仿篇。

(1)仿片断。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点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写景的片段:例如:“南湖公园的花真多呀……南湖公园的花真美呀……南湖公园的花真香啊……”孩子活学活用,运用积累的词句和学到的表达方注写出了一段段生动的文字。

(2)仿篇章。这种方法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成了孩子摸索写作之路的一个拐杖,被搀扶着坚强地站了起来,最终学会了自己攀登。

3. 续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后续故事

读完一篇好故事,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契诃夫笔下的《凡卡》后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孩子们在续写过程中笔随心动,充满想象,充满温情。

4. 写读后感——情到深处,写心动的一霎那

教材的文本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读后写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感受,在练笔中学会表达情感:如学《小英雄雨来》,让学生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对雨来的英雄表现给予赞美:这样的练笔方式,让学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抒发了真情。

二、延伸课外,让小练笔成为生活习惯

1. 写身边的人和事,生活无处不精彩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我们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如:一天,我走进班级,看到班上又脏又乱,而很多学生却无动于衷,我默不作声地拿了扫把开始扫地。扫完地后我让他们说说刚才的情景,再跟他们说起主人翁责任感,谈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然后思考,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当天,我就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心里的感受记在了小练笔本子上。下面是写当时情景的练笔:“同学们也不禁低头住地上看,碎纸围绕在桌椅旁;没有扔准的纸团不甘心地躺在纸篓边:扫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教室里不再有一丝声响,同学们惭愧地低下了头,有的望着老师,眼里充满了懊悔……”

2. 翻新古诗词,让古人为“我”喝彩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在校本古诗教材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可以改写成一篇写夜晚行走乡间所见所感的文章,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蟑吗,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优美如画。《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借助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为古诗附上了时代的气息,小练笔有了大收获。

三、及时批阅,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学生每次上交小练笔后心中总是带有一丝的期盼。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让学生写而忽视对小练笔的批阅,就辜负学生的信任,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写作热情的丧失。因此,每次的批阅,我习惯于将学生的作文分成A+、A、B、三个等级,让付出了劳动的学生能充分得到老师的肯定,同时也提醒完成得不够好的学生要继续努力。每次批阅完小练笔后,我总是将其中A+等级的“小练笔”挑选出来,及时地给予表扬,并随时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优秀作文展示。这样学生既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心灵上的满足,激发其更大的创作热情,又听到了来自同学的最真挚的称赞和善意的批评,使他们受益匪浅;而且其他的学生也从这种互评互讲的过程中吸收到了写作的技巧,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正如杜甫诗中所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勤写小练笔 凝力大作文 篇3

小练笔贵在“小”, 精在有的放矢。小练笔, 其实就是语文课文后出现的一种习题形式, 在承载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的同时, 又将学生的思维延伸至深处, 继学生学习课文的余兴而来, 练学生行文作文的能力而去。

一、精彩篇章, 仿一仿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 流光溢彩。有的选材精当, 有的构思奇特, 有的立意深刻, 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签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教学《快手刘》一文后, 教师提供几个有关魔术表演的词语, 如惊奇、飞快、竟然、居然、神出鬼没、惊讶不已、神奇无比、东拍一下手, 西吹一口气, 上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然后让学生选一个最让自己惊奇的魔术节目写下来。在教完《郑成功》之后, 让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 描绘一个你在电视 (或电影) 中看到的战斗场面。以“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 令人目不暇接。”或“体育场上, 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总起句, 仿照《小镇的早晨》中的一段话, 写一总分式片段。

还可对人物内心活动、人物外貌、动作进行仿写。但必须正确指导学生模仿, 使学生仿而不套、仿而不呆, 力求做到仿中求异, 仿中有创新。

二、抓住空白, 补一补

有些课文, 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形象的前提下, 给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 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如《我也是普通兵》这篇文章中全船人员立即投入救援民船的战斗, 当脱险的船民发现是少奇同志救了他们, 无不激动万分, 文章到此结束。这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作者的思路, 展开丰富的想象, 补写略写的船民获救后会对刘主席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又如有些课文前面描写了一系列相关的内容, 后面作者就省略不写。对于这种省略的艺术空白, 老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补写。

三、移花接木, 组一组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 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拓展文章的内容, 发展学生的思维。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景物。第一次是在黄昏, 鸟儿们都歇息了, 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次是在早晨, 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 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学文后, 我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 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学生在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含蓄内容, 续一续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尽意不尽”, 看似结尾, 却意味无穷。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 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

五、古代诗词, 改一改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 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暮江吟》可以改写成一篇写傍晚到夜晚江边美景的文章。《赠汪伦》可以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

六、读文有感, 写一写

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 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 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教《滴水穿石的启示》《给予是快乐的》文章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读书要有计划》后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小练笔作文 篇4

地上、河上都结了冰。小鱼儿们在河里说:“结冰了,结冰了!好冷啊,好冷啊!”人们踩到冰面上,就摔得屁股开了花。

冬天,雪花妹妹在为冬爷爷跳舞。小雪花飘到这飘到那。雪花落到大树上。大树公公穿上了白衣服,大地妈妈换上白棉被。大地变成了白色的世界。

小练笔大天地,起步作文别样红 篇5

关键词:小练笔;课本;学校;生活;写话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如果在小学起步阶段,教师把小练笔融入语文课堂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利用课本、学校和家庭生活等途径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小练笔训练,激发写话兴趣,创设运用语言词汇的机会,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写话表达能力。

一、依托文本,铺好写作的基石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贴近孩子的生活,便于他们模仿、迁移和创新,教师应结合课文找准切入点,时常穿插小练笔训练。

1.练写“四要素”,一句话起步

“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练写之初,教师可用课文的句子做例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初步认识“四要素”句: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谁(什么)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形式写一句话,表达意思要完整,如此反复练习,为以后写一段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2.模仿格式,有效运用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句式后,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本中可以训练的言语材料,引导学生对范句进行仿写,完成新的小练笔,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

例如,人教版第四册《丑小鸭》一课中对刚出生的丑小鸭有这样的描写:“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学到这里,我就让学生照着这样的句式,用上刚才学的叠词,写写丑小鸭的兄弟姐妹。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小练笔:它们的毛 ,嘴巴 ,身子 , 极了!有了课文内容的铺垫,孩子们笔下的语言文字顿时变得丰富起来。通过这样的模仿小练笔,不仅使学生积累了语言,还拓宽了写话的思路,学以致用。

3.延伸文本,续写故事

低年级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他们的兴趣被激起,思维被激活时,就可以趁势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故事发展的结果是什么样的,进行续写小练笔。

比如,学了《绝招》这篇课文后,学生都被文中带有乡土味的地方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于是我让他们围绕小柱子的提议续写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写大家各自准备、苦练本领的情景,也可以写来年比试绝招的热闹场面。孩子们一下子提起了兴趣,描写的故事都很精彩。

二、融入校园,张扬个性舞台

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里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因此也为学生写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小练笔引导他们及时地将这些真实体验记录下来。

例如,校运动会结束后,我就引导学生写开运动会时热闹兴奋的场面和自己参加比赛的感想或收获。由于大家对这次活动特别期待和喜爱,写起作文来非常来劲。第二天,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就呈现在我面前,其中不乏一些让我眼睛一亮的好句。如“听到这个消息的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蹦三尺高,我满怀期待地等着,终于挨到了星期五……”,如“开始比赛了,操场上挤满了人,大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都在为各自的‘偶像加油!”,又如“我站在起跑线上,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只听一声哨响,我如箭一般地冲了出去……”这样的活动小练笔通过捕捉语言,自然地表达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留住了活动中的精彩瞬间。

三、走进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

生活是由无数跳动的音符组成的,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只要留心观察,抓住真实的瞬间,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亮点。

相对于城里的学生,农村的孩子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更多,感触更深——水中捞鱼捕虾,地里耕耘收获……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双脚,放飞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将亲历所见的劳动体验记录下来,将轻松快乐的假期活动写下来,将家中成员的脾气特点刻画出来,和班中同学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小练笔就是一种形式活、效果明显的语言文字训练,假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能做教学上的有心人,活用新教材,依托文本,融入校园,走进生活,寻觅多种训练点进行小练笔,就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让他们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小练笔虽小,只要认真挖掘,亦可开创一番大天地,让起步作文别样红。

参考文献:

作文小练笔 篇6

学生进入三年级, 作文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让学生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 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贴真的好文章, 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单凭课文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 平时必须得经常性地设置一些小练笔, 凭借课文, 读写结合,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提高写作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

(一) 兴趣入手, 我想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他们自觉自发地经常练笔, 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教师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抓住一切机会进行作文练笔, 给学生说的环境, 学生就有写的欲望。

开学第一天, 捧着新书的孩子们兴奋极了, 有的翻开书本迫不及待地阅读, 有的不住地闻着新书的油墨味, 有的抚摸着封面和身边的伙伴欣喜地交流。笔者灵机一动, “看看我们的语文书封面, 这三位小朋友将带领我们进入三年级课文, 咦!他们在做些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道:“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观察蜘蛛怎样织网。”“小红发现了花朵上有一只跳舞的蝴蝶。”“小草的叶子上有一颗闪亮的露珠, 小红看得正出神。”“丁丁想看看蚂蚁是怎样造宫殿的。”……我顺势引导:“这么美的句子, 不把它记下来真可惜, 咱们来取个题目, 写一写吧!”“愉快的假日”、“美好的一天”、“我的语文书封面”等, 一篇篇小练笔出现在语文书封二上。

(二) 精彩篇章, 我会仿

儿童有着天生的模仿才能, 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

1.仿句。新课程下的语文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词优美, 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词句积累意识, 如《秋天的雨》一课, 作者以拟人的方法写秋天的雨, 句子优美。课后, 让学生把大自然的景色看成人, 写写秋天的田野, 于是“秋姑娘给大家写信, 枫叶是火红的邮票, 菊花是美丽的舞蹈裙, 桂花也来凑热闹, 喷上香水参加秋的聚会”, “小草赶流行, 染了黄头发”, “橘子、柿子知道秋姑娘怕黑, 特意打起金色的灯笼, 照亮整个果园”等句子自然就出现了。

2.仿片段。仿片段, 亦称点仿, 这种方法就是局部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在仿写时, 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 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如《赵州桥》的二三自然段是典型的“总—分”段式, 进行仿写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 让学生有规可循, 有法可借, 有例可仿, 让学生明白写法后趁热打铁,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室一角, 以“总—分”段式抓特点描写景物, 在句子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 便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

3. 仿篇。仿篇又称全仿, 就是从整体上仿范文作文的方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季节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笔者就建议学生按这样的时间顺序写写自己的校园或自己的家乡。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 迁移运用了平时小练笔时写的有关春夏秋冬的好词好句好段, 写起来得心应手, 教师只需要把规律教给学生, 学生就会从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 抓住空白, 我来补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 充满了想象的魅力, 启迪学生的心智, 积累灵性的语言, 并留有空白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空白, 进行小练笔, 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如《风筝》一课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 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续写《寻找幸福鸟》, 学生写到:“我们扒开草丛找, 连影都没见着, 我们灰心极了, 可能幸福鸟被溪水冲到下游去了, 我们沿着小溪一路狂奔, 都没有见到, 我的心都快碎了, 就想有块大石头堵着……”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 并记录了自己的心情, 是很可贵的一件事。

(四) 我的作文, 大家改

作文小练笔 篇7

误区一:片面追求量的训练, 忽视质的提高

【具体表现】课外小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写作, 学生可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感触,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却时常提出数量和字数的要求, 如规定学生每天必须写一篇日记, 每篇的字数必须达到多少, 等等。这种强制性课外小练笔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练笔自由, 而且容易让他们觉得这是每天额外的任务, 从而失去写作的兴趣。实际上, 部分学生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只能胡编乱造, 甚至抄袭作文书上的作文, 一边写一边数字数, 不管质量, 凑够字数为止。如此长期下去, 怎么能提高学生习作的水平?

【解决对策】教师对课外小练笔的要求相对应该宽松, 练笔的字数可不作统一要求, 一般在100~400字之间, 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文体不限, 可自由发挥;时间也不需固定, 可以一天一练笔, 也可以两天一练笔, 还可以一天写两篇, 只规定每周练笔的总篇数即可。这种课外小练笔由于有了灵活性、及时性, 学生就会把小练笔当作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平常事来做。当学生养成了自觉练笔的习惯, 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容易提高。

误区二:课外小练笔内容空洞, 缺乏童真意趣

【具体表现】学生在课外小练笔时, 总觉得没有内容可写, 觉得每天的生活都是差不多, 就是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 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因此学生的课外小练笔要么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 语言贫乏;要么题材老旧, 假话连篇。对生活缺乏深入的体验与思考, 没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往往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缺乏新意,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解决对策】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抒写生活。其实, 在平时的课外小练笔中, 学生并不是没有内容可写, 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趣味, 没有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出生活的精彩。这时,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抒写生活。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家庭生活进行课外小练笔。让学生去发现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之处, 去观察家庭中亲人们的言谈举止, 去感受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 去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 去感恩父母长辈对自己付出的关爱, 去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等等。 (2) 利用学校生活进行课外小练笔。美丽如画的校园, 绿草如茵的操场, 窗明几净的教室, 天真烂漫、和睦相处的同学, 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老师, 丰富多彩的活动, 张弛有度、活泼灵动的课堂等都可以成为课外小练笔的内容。 (3) 利用社会生活进行练笔。社会是一本大而活的教科书, 它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要积极组织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去认识世界, 认识生活, 关心社会, 开阔视野, 增长见闻。

误区三:评改不及时, 敷衍了事

【具体表现】由于课外小练笔的密度大, 篇数多, 教师常常不能及时进行批改。由于批改反馈周期太长, 学生对课外小练笔失去了原有的期望值, 练笔兴趣便大打折扣;也有的教师批改不认真, 常用一个“阅”字来敷衍学生, 没有对学生课外小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 完全是为练而练, 练评脱离,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课外小练笔激情。

【解决对策】评改要及时认真, 方式要灵活多变。首先, 要及时认真地对课外小练笔进行评改, 这样既便于教师准确地掌握学生课外小练笔的真实情况, 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其次, 课外小练笔评改的方式要多元化, 可以是学生自我评改, 可以是同学互相评改、小组合作评改, 也可以是教师个别评改、集中评改。教师可对每周的优秀课外小练笔进行讲评和表扬, 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产生更大的练笔热情。

总之, 教师要走出课外小练笔的误区, 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发挥出课外小练笔应有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小练笔 篇8

一、小练笔板块的教学现状观察

(一) 梳理教材, 做大文章

纵观三到六年级语文教材, 单元习作教学安排了59次, 小练笔安排了30多次, 每个年级每学期安排不少于4次, 有的多达6次。对这30多次小练笔进行梳理、分析, 并将这些“小练笔”与每单元的习作进行比较, 发现这些小练笔既不同于独立的习作教学, 又高于随文进行的一句话的说写训练, 是介于单元习作教学与读写结合训练的一座桥梁。小练笔侧重于单项方法与能力的训练, 侧重于片段式的练笔。

静静地对每一册的每一次小练笔进行归纳、总结, 发现有的练笔侧重于习作能力发展的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既有语言表达的模仿 (《荷花》课后的小练笔) , 又有段式结构、文章章法的模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补充性练笔 (《草虫的村落》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学生思维训练的拓展性练笔 (《凡卡》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三首》课后的改写性小练笔) ……

从以上分类归纳列举的情况来看, 小练笔训练的要求更为明确、更为集中, 单项习作能力训练的针对性更强, 一次小练笔只安排、落实一个训练点。从30多次小练笔来看, 涉及的写作训练点比较多, 训练的面比较广。而且小练笔因为“小”, 训练更容易操作, 教师更容易指导, 更容易评改, 学生也容易有成就感。可以说, 小练笔教学是对单元习作教学的补充, 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基础。

可见, 提高小练笔的质量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聚焦现状, 寻根究源

根据小练笔的语文教学功能, 把镜头聚焦到小练笔的教学现状, 发现许多教师违背了编者编排小练笔的初衷, 没有达到练笔的效果, 没有提升练笔的质量, 情况不容乐观。细细观察分析, 主要原因是:

1. 无的放矢———练前无目的

【案例描述】

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经典美文。通过仔细观察, 然后抓住荷花开放的姿态与荷叶的颜色来写, 语言表达很清晰, 很简洁, 写得很美, 不愧是语言大师的文学作品, 是学生仿写的一个很好材料。但是从编者提示的“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这句话来看, 到底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呢, 还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模仿?或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段式的模仿?或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篇的写作顺序的训练?教材指向有些模糊。此时, 作为教师就要发挥教材组织者和开发者的作用, 根据班级情况, 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练笔。可是, 有的教师对这样的练笔机会作出了如此简单的处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过程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时说:“同学们, 你们一定看过花吧, 赶快拿出笔来写写吧!”学生却握着笔不知所措。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课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 没有明确训练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前, 要对教材进行细细分析, 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来确定训练的目标, 使小练笔有的放矢。

2. 置若罔闻———练时无指导

【案例描述】

三年级上册《争吵》一课, 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读了课文, 我也想写写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从文本《争吵》来看, 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从编者的练笔提示来看, 这是一次写事的练笔。但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写清一件事, 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 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在练笔之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发生的经过以及事情的结果, 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 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可一位教师在讲解完《争吵》这篇课文后是这样安排小练笔的:这样的事, 在我们同学的学习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只是我们没有留意罢了。同学们, 请拿出你的笔, 也来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吧!只见学生紧锁眉头, 无法下笔, 不知从何写起。

教师站在一旁, 对学生的练笔过程置若罔闻, 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小练笔训练, 没有习作指导。学生在练笔时, 教师要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及时进行指导。

3. 流沙无痕———练后无发展

【案例描述】

静观课堂教学中的小练笔现状, 不少教师把小练笔作为一次书面作业放到课后完成, 没有对学生的小练笔成果作合理的评价、必要的引导, 收效不是很大。

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安排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 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请你学习这种写法, 先确定一个观点, 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显而易见, 这次小练笔的重点是文章结构方式的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文章表达的章法, 是小学语文高年级的一个重点。学生有没有掌握, 在小练笔中一定能反映出来, 教师必定要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使其更好;对写得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点拨,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可执教的老师布置小练笔后, 没有反馈, 也没有评价。

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不关注发展与成效。小练笔应尽量安排在课内进行, 教师要及时发现, 及时总结、及时进行品评, 使小练笔质量不断提升, 为成就大文章夯实基础。

可见, 要提高小练笔的质量离不开教师研读文本寻找训练重点,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离不开教师的及时评价。那么如何根据每次小练笔的要求, 确定“小练笔”的教学策略呢?笔者根据自己对小练笔及写作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 梳理一些确实可行的提升小练笔质量的策略。

二、小练笔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 读写结合, 语境中练笔

课后练习中的小练笔, 更多的是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展开的, 是学生情感的生发点, 又是学生能力的生长点;更多的是读写结合时的书写, 安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小练笔的训练很多是阅读教学的延续, 包括语言训练的延续, 是情感的延续, 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基于小练笔的这些特点, 小练笔的教学应该安排在课内, 及时引导学生迁移学法, 进行训练, 情动而辞发。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 随机安排适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如果把这样的小练笔单独地进行训练, 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学生练笔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描述一】《匆匆》

1. 亦品亦读, 相得益彰

六年级上册《匆匆》课后第三题小练笔: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得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 再写几句话!

在品读了“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之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境, 在语境中有了特别的体验, 在体验中有了表达的欲望, 应马上让学生进行仿写。

在品读“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之后, 安排学生进行排比句的仿写。

一边品, 一边练;品中练, 练中品, 在具体的语境中练笔, 使品与练相得益彰。

2. 品后续练, 推波助澜

【案例描述二】《凡卡》

六年级下册《凡卡》, 在品读课文, 感受凡卡的内心苦楚之后, 学生的心灵已经融入凡卡的情感世界。教学并没有在此戛然而止, 而是自然地过渡到小练笔, 放飞想象。教师相机出示: (1) 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 但梦总是要醒的, 想象一下, 凡卡睡醒后…… (2) 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请任选一个话题, 写一写吧!

顺势而导, 顺势而练。只见学生沉入文本, 挥笔疾书。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 内心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情动而辞发”, 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为学生搭建了一种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场景, 再次进入凡卡的世界,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分类提质, 多元化练笔

遵循习作的规律, 认真地对所安排的小练笔进行分析归纳, 我们不难发现, 小练笔编排的训练重难点还是各有侧重。每次小练笔一个训练点, 有的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 有的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的侧重激发学生的想象, 有的侧重学生的逻辑训练, 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 我在小练笔训练时, 分层要求, 力求达到训练效果。

1. 模仿性小练笔———丰富语言

小学生的语言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性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笔方式。其主要方式有:运用所学标点或者词语仿写句子;学习不同的句群构成方式写几句话;学习不同的语段特色写一段话;学习谋篇方式写大作文。

运用新学的词语仿写句子, 这是教师在每个学段都会经常运用的。但仅此是不够的, 教师应丰富模仿性练笔的形式, 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表达方式, 丰富语言。

【案例描述三】《少年闰土》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 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让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学习, 明确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 然后尝试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交流时, 一位学生读, 其他同学猜他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非常富有挑战性, 学生很喜欢, 训练的效果也显而易见。

2. 补充性小练笔———活跃想象

补充想象性练笔是教材文本中言而未尽之处, 让学生根植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根植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进行补写。这样的补充性练笔,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让练笔更加有效, 又增强了学生的写话兴趣, 夯实了写作基础。

【案例描述四】《草虫的村落》

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义。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注意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根据这次小练笔的要求, 结合文本《草虫的村落》———动物类散文性的特色, 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草虫的村落里, 想象自己就是村落里的一员, 自己就是虫子, 走进这个村落, 把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内容很有情趣, 符合学生的心理, 学生很喜欢。

3. 改写性小练笔———学习表达

细细地罗列课文后的小练笔, 不难发现不少小练笔安排在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后面, 多要求学生续写、续编。对于这样的小练笔,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思路, 又要超越文本, 高于作者, 并融合一体。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 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描述五】《鲸》

五年级上册《鲸》的小练笔是这样的: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次小练笔要求是把第三人称的写法改为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人称的改变, 使鲸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 学生仿佛融进了海底世界, 与鲸交上了朋友。叙述的语气也改变了, 语言表达更为自由和流畅, 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 品评相连, 互动中提升

小练笔不是练了就结束了。品评相连, 是提高学生练笔效果的重要环节, 不容忽视。品即品读学生的练笔成果。只因为这些小练笔在课堂内及时完成, 使当场品评成为可能。只因为是单项的训练、是随文而练, 所以为品评指明了方向, 为简捷品评提升了效率。品评相连, 在师生、生生多元互动中提升了小练笔的质量。

【案例描述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采用“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写作思路, 并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文章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在学生习得章法后, 安排了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等。从这个小练笔的要求来看, 训练的目标是文章的章法的模仿。师生品评时, 品评的关键在“章法”。

一次练笔, 一个训练点, 使品评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小练笔大智慧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练笔设计

课堂小练笔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形式, 小练笔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一.找准练笔时机

课堂小练笔要因文而异, 找准训练切入点, 把握训练时机, 发挥文本“典范”优势, 让学生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是找准文本中练笔的落脚点。因此, 小练笔通常要安排在课堂情感的“高潮”, 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 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 此时趁热打铁, 学生的文思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 我手写我心, 我笔书我意, 通过小练笔释放学生此时此刻内心最真的情感, 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进而把课堂的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境界。例如,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是篇赞颂母子情深的亲情佳作。笔者在教学时, 巧抓课题, 未成曲调先动情。《第一次抱母亲》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第一次抱”给“母亲”和“我”的震撼。接着找准动情点“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里很难过”, 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 读书思考, 感悟体验, 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 被“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我”抱母亲入睡的情景达到情感的高潮, 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同学们。此时用轻声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 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 那种浓浓的母子情深充溢于学生心中, 激起了学生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 水到渠成, 读写结合, 表达心声, 笔者设计小练笔:妈妈, 我想对你说, 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念、感激、感恩说出来, 在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 写下一声问候, 一句祝福, 一句感谢……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回报之意会更加强烈地被激起, “学会爱、学会感恩”文本的真正内涵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由此可见, 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必须找准练笔时机, 以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着力点、语言范式的经典处为切入点, 顺势引导, 随堂练笔, 及时点评, 才能实现有效强化目的。

二.把握练笔梯度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课堂小练笔确实要经常练, 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找到巧办法。但是, 教师在设计练笔时不仅要找准练笔时机, 而且要把握练笔的梯度, 要面向所有学生, 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 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提高, 写作能力螺旋上升。笔者认为设计课堂小练笔要把握三个梯度。

首先, 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课堂小练笔。比如仿写句子, 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的过程。例如, 《孔子游春》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用诗一样的语言将大自然的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针对这一自然段的独特写法, 笔者让学生根据句式进行仿写, 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想象美景, 用美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绵绵的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 一句句优美的语句流于学生笔端。课堂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拓展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

其次, 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课堂小练笔, 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 比如仿写一段话, 这是知识的同化过程。例如, 《夹竹桃》一文, 季羡林先生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引起作者诸多的幻想。“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 把夹竹桃引发的“我”的幻想写得生动有趣, 让人浮想联翩。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 边读边想象, 文中的画面、意境自然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不知不觉, 学生进入美的意境, 读出美的韵味, 体会到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 从中受到感染, 获得情趣。然后总结写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真实的描写, 写到虚幻的想象,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笔者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 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 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写一个片段。学生先开动脑筋交流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 如仙人掌、松树、梅花、广玉兰等, 然后仿照作者写夹竹桃的的句式、方法赞美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注表达, 关注运用, 能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 得到了知识的积累, 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再者, 还可以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课堂小练笔。比如, 续编故事, 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写至高潮时, 便突然收笔, 看似结尾, 却意味深长, 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也为课堂小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 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 续编故事, 以放飞思绪, 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教学《爱之链》时, 课文结尾处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写一段话。学生真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想象设计了不同的结尾, 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通过乔依夫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描写展现出来了。当然, 续写结尾是对原文的延伸, 要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明确文章中心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脱离文本, 过度地自由发挥。

教师在练笔梯度的设计上, 还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增加或降低难度, 或作及时指导, 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说出点什么, 能够写下点什么。教师还应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从长计议, 设计整册书或整个年段的小练笔, 形成课堂小练笔序列, 找准训练点, 由易到难, 反复训练, 达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长此以往, 学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让小练笔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拓宽练笔广度

人们常说阅读要“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写作也是一样的。课堂小练笔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有机整合, 把训练延伸到家庭, 社会, 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从而促成学生持久地保持表达兴趣, 以饱满的练笔热情去尝试多种方式的表达, 最终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发展。

拓宽练笔广度, 教师要大力挖掘校内外资源, 发挥课堂外资源的利用价值。老师可结合课内外不同语文实践活动, 实施多层面练笔策略。例如, 《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 叙述具体, 每一段先写总起句, 后分述, 再重点介绍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 最后来侧面烘托, 这种谋篇布局在苏教版介绍事物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笔者在阅读教学时适当引导发现, 引导迁移, 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课后, 同学们参观了学校的“星火生态园”, 模仿《莫高窟》的布局进行小练笔,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练笔开头一段略写星火生态园的位置和概况, “星火生态园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坐落在学校的西南角, 北靠幼儿园, 东连篮球场, 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接着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具体来写, “星火生态园建有一个三百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星火生态园不仅有四季如春的温室大棚, 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迷你动物园。”“星火生态园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少年邮局。”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 学生能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着、创造着运用, 逐步掌握介绍事物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中可供练笔的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让学生走进生活, 去领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 去感受人世间的爱恨冷暖, 去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由此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得, 使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下笔成文自然会一气呵成, 表达真情实感。可见,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关注现实, 拓宽课堂小练笔广度是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之炊”的最佳路径。

综上所述, 小练笔亦有“大学问”, 也需要教师的大智慧。我们一线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内外资源, 精心创设自由表达的情境, 巧妙地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练笔, 坚持下去, “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一定能创出一番“大天地”。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案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5.

[2] .浦黎霞.随文练笔, 有“度”为佳[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8) .

小练笔不“小” 篇10

一、深入研读课文,先读后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学生在深入研读了这些文本后,情感上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定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适时安排一次小练笔,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文本,同时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如执教《桥》一课后,让学生融入文本中,设想:假如我是获救村民中的一员,我要告诉老汉什么?假如我是老汉的儿子,在临死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假如我是老太太,在丈夫和儿子的墓前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练笔后,学生的表达令我感动:假如我是老汉的儿子,在临死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爸爸,你是爱我的,但你是党员,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村民们。我不怪你,来世我们还做父子。假如我是获救村民中的一员,我要告诉老汉:老支书,你放心吧!村里人都获救了,大妈我们也一定会好好照顾的!……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情感被激发出来,表达也就自然流露,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到渠成。

此外,写读后感也是一项颇有效果的练笔。我们班有图书角,有专门的读课外书时间,在教学完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以“生命”为专题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我们先做交流,再写下读后感。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得到了释放。

二、抓住教学片段,先说后写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时期。而说话写话是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学时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低年级的教材故事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六、七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课文插图也直观形象,是非常好的说话题材。如教学《小兔运南瓜》时,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用书包代替,让学生演一演“小兔运南瓜”。学生兴味盎然,看的看,说的说,最后再让学生写话。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作品,讲了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被做成火柴点燃了煤油灯的树,鸟儿对着灯光唱起了去年的歌。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片段提问:“鸟儿会对它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真情流露:树朋友,你怎么变成了这样?树朋友,去年我们在一起多么快乐,真让我怀念啊!树朋友,我来看你来了。树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于是,我再趁机引导:“鸟儿和树的遭遇令人同情,鸟儿对诺言的信守值得我们尊敬,那就拿起你的笔,对文中的人物说一说吧!”学生纷纷提笔,有说:伐木人,你不能乱砍树,要保护好环境。有说:鸟儿,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是你们的友谊永远长青。有说:树根啊,你别难过,我们人类一定会多多植树,保护你们的家园。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提笔就不再是难事。

三、与续写故事相结合,先想后写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阶段的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需要教师妥地加以引导。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们都被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所震撼,在等待父亲营救自己的38小时内,阿曼达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和同学们会说些什么?我逐步引导孩子们想象,然后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完成一次小练笔。

童话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文学一种体裁,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听老师或家长讲过许多童话,这些童话给孩子想象的翅膀,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完成《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后,我又给他们绘声绘色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姊妹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兴致浓浓。我再适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小木偶后来还会有哪些奇遇?他的红背包找到了吗?人们还会误会他吗?让学生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四、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先做后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自然界中,山水田园、草木花鸟,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都是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思维从书本延伸到课外,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写观察作文,就带领学生泡豆子,全班一起观察一起写发现;写课余生活,就让学生回家包饺子、学骑车、溜旱冰……学生先尝试着做,再提笔写,当然就有话可说了。

上一篇:我国农村公路设计下一篇:高中英语课的导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