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

2024-06-11

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精选14篇)

篇1: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

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

粉笔赞

黑板前的桌子上,零零碎碎的摆放着许多粉笔。这些粉笔几乎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甚至有些小的不值一提。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飞快的跑到座位上,挺直胸板,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来,将文件放到桌子上,开始了这节课的内容。老师拿起了一支刚好能拿住的粉笔,转身从黑板上为我们写者。沙沙沙,沙沙沙,粉笔化作粒粒白色的颗粒状物体,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后,一点点消失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当这一支小小的粉笔为我们写出最后一个字,为我们传授最后一个知识,完成它最后一个任务后,便消失了。从这一支小小的粉笔身上,体现出了多么一个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

鸽 子

我喜爱鸽子。鸽子长着一身雪白的羽毛,白白的小脑袋上嵌着红红的小嘴和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就是那么可爱。鸽子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替人类传递书信!在古时候交通不是很便利,人们就用鸽子来传送信件;特别是前线战争的消息都是靠这小小的鸽子来传达的!它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是尽自己的一切努力飞到目的地,把书信成功的送达人们手上,即使在途中丧命,也毫无怨言!

“现在的邮递员不就是鸽子一样的人吗?!”我不禁这么想。这些邮递员从早到晚不辞辛苦地奔波在路上,他们的背包里装着一大堆的书信,要挨家挨户地准确地送到老百姓手中。无论是在雷雨天,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还是在炎热的夏天,汗水流过他们的脸颊,邮递员们都是无怨无悔地坚持着,这不就是鸽子的精神吗?

我敬佩鸽子的品质,更敬佩具有鸽子精神的邮递员们。是他们不顾路程的遥远和坎坷骑着自行车把信送到偏僻的村庄里;是他们在过新年的时候顾不上与家人团聚,顶着刺骨的寒风把祝福的书信送到千家万户。。。我不禁要对邮递员说一声“辛苦啦!谢谢你们!”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的头上有一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的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

这默默无闻的牛让我想起了,生活中像它一样的人。种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学校的老师,他们就像牛一样,默默无闻地工作,却不

求多大的回报。而社会缺少了他们,又怎么可以继能续存在呢?没有了农民,人们就没有粮食蔬菜吃;没有了工人,就没有了高楼大厦;没有了老师,学生就学不到知识。

尊敬牛,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

我爱小草

有人喜欢高直挺拔的青松,有人喜欢清香淡雅的兰花,还有人喜欢鲜艳傲骨的梅花,我却喜欢那平平凡凡的小草。

春天还没来到,小草已经早早地从土地里探出头来,呼唤春天的到来。

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树芽,吹开了小花,吹醒了大地,小草也伸了个懒腰,谢过春姐姐,重新开始了他那全新的生活。

盛夏到了,烈日当空,太阳像火炉烤着大地。花儿都低下了头,惟有小草,它在默默地抗争着,苦斗着。暴风雨来了,这对于许多植物都是莫大的伤害。看,风雨过后,花儿瘫痪在地上,树枝折得折,断得断;叶子已经不行了,有的低下了头,有的结束了生命。惟有小草还高昂着头,不肯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而且经过风雨的洗礼,小草更绿了,更可爱了。

几阵瑟瑟秋风,几阵绵绵秋雨,小草终于开始枯萎了。这时小草还是顽强的挺着身子,不乞求人类的怜悯。人们可能会叹气说:“唉,小草枯萎了。”但可不要忘了,冬去春来,他们不是还会“春风吹又生”吗?

看啊!小草的生命力多顽强!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具有小草精神的人,正顽强的活着。

我喜欢小草,更喜欢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蜡烛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了灯。我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没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蜡烛。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蜡烛就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蜡烛不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种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师一样把他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灌输给我们。

老师们是一枝不起眼的蜡烛,在关键时刻默默奉献的蜡烛,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然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材。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篇2: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

这些路灯表面的漆都有些脱落了,有些地方还生了锈,可以看出它们已经树立在那里很久了。用手一摸,顿时让人感到丝丝寒意。在灯柱顶上,有一个像树枝丫一样的支架,上面布满了灰尘和蜘蛛网,头顶支着个蓝色的灯罩,罩子里嵌着有些泛黄的灯泡,这些都能说明它们已经饱经风霜,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一个个漫长的黑夜里,无边无际的黑暗笼罩了大地,当我们迷茫不知所向时,路灯总把光亮洒向我们,让我们知道路在何处,应该走向何方。它们的光虽然不是很亮,但在黑暗中足以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路。在它们的照射下,一切都是那么安静详和,那么富有诗意。尽管有时会风雨交加,它们的朦胧光线总能穿透雨雾、劈开黑暗,给我们无私的奉献。

路灯啊,你是多么的朴实无华!假如要用一样东西来和老师尽心对照,我觉得路灯便再合适不过了。老师这个职业与路灯一样朴实无华,一样崇高,一样令人尊敬。每天清晨,我们都可以看到老师的微笑;在我们失落难过时,都可以看到老师向我们投来鼓励的目光;在深夜的办公室里,老师总是在辛勤备课,或者忙碌地批改作业……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篇3:借物喻人作文小练笔

一、各年段教材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矛与盾的集合》,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 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在与朋友对打的过程中, 为了保护自己, 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 由矛想到了炮口, 把两者结合起来, 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 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 用事实说明道理, 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一个故事得出一个启发, 一个启发得到一个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 适合低中年段的孩子阅读。

到了四年级, 就明显提升了理解的深度, 不再单单通过一些简短的小故事来揭示道理。比如《母鸡》, 此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 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 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 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敬畏。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 直白自然, 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 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体会母爱的伟大, 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 加强语言实践。此类文章在内容与写法的处理上都更有深度, 需要对其关键词句细细品读。

而到了五年级, 更注重对“物”的细节描写, 写法更为细腻。比如《梅花魂》《落花生》《白杨》, 课文的前面都做了铺垫, 而赞扬的人物品格大都通过语言描写来体现, 但是如果没有反复品读, 就无法深入感悟其中的道理。就拿《白杨》这篇课文来说, 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 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 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 哪里需要, 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 表面上写白杨, 实际上写人, 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 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 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并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 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即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 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者, 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 还不忘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 如在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 望着窗外沉思, 看到白杨树, 他又微笑了。这是再由树联想到人, 托物寄意, 借物喻人。

五年级的此类文章教学, 不仅要品读语言, 感悟道理, 还要探究写作方法, 渗透写法的教学。至于选编此类文章的意图何在, 我想除了学习语言文字之外, 就是人文教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新课标中还提到“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关注人类, 关注自然, 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鉴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语文教学还应渗透“教学生做人, 教学生明理”。而此类文章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细读方法与教学策略

准确地说, 散文的含义很广泛, 而最为典型的是“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类型的散文。对于这样一种传统体裁的文章, 教学起来确实需要语文教师下一番工夫, 尤其我们的教学对象还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

对于这类文章, 首先我们应当带领孩子们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的魅力, 从文中拎出一条“线”, 而这条“线”就是我们说的“物”, 它也是文章的“骨”。因此,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抓住这根“骨”, 围绕这根“骨”展开学习。

例如《白杨》一文, 在描述了白杨的特点之后写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而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那么, 爸爸表明的是什么心意?这又是用的什么写作方法呢?爸爸的心意, 就是希望孩子们也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 迎着风沙成长。

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 望着窗外沉思, 看到白杨树, 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 托物寄意, 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 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其次, 还应当读写结合, 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在写的过程中, 感悟“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这两种写作手法的魅力, 学习作者这种叙述方法。我们综观各学段的此类文章都不难发现, 在课后总会安排类似于仿写形式的小练笔。因此,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语文。如果说, 让我们检验自己对此类文章的感悟, 能够写出此类文章难道不是最好的诠释吗?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化和灌输。王荣生老师在《中小学散文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认为: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 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的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在我看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唤起儿童对“这一篇”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语言文字的感受, 通过对“这一篇”独特的思想内容、作品结构或者语言表达的揣摩和分享, 丰富儿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

篇4:借物喻人,彰显人格魅力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看起来仅仅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我们先来了解她的资料: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20世纪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再让我们一起走近樟树,走进宋庆龄这么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伟大女性吧!

一、读,感受樟树的外形美

两棵樟树外表秀丽,充满着勃勃生机,给我们以美的视觉冲击。瞧,“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美在枝干。看,“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美在树叶。看到这青翠欲滴的绿,怎能不让我们对它心生喜爱?“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可以想象,走过四季,经历了自然界风风雨雨的洗礼,各种恶劣的环境都有可能出现。但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的冬天;无论是狂风大作,还是暴雨倾盆;无论是持久的干旱,还是突如其来的洪灾,它们总是顽强地生长着!生长着!看到如此旺盛的生命,又怎能不让我们对它心生赞美?

二、比,品味樟树的内在美

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让人由衷地喜欢,宋庆龄仅仅是因为这个就不舍得搬家吗?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哦,我们明白了,课文把樟树和别的树木进行比较,目的就是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知道别的树木的缺点,从而反衬出樟树别具一格的优点。是的,樟树的香气是与生俱来的,是内在的。

正因为它与众不同的拒虫香气,所以人们把它视若珍宝。过去民间常燃点樟木片用来驱蚊、消毒、防臭。现代冶金、化工、医药、军工等工业都把它作为不可或缺的原料。我们熟悉的樟脑丸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樟木制成的家具备受青睐。科学家经研究还发现,樟树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是工矿区抗污染的优良树种。查阅资料,樟树的用途不胜枚举。但樟树的诸多优点文章中并没有一一罗列,更没有提及它枝繁叶茂时的馥郁香气,只是写了它枝枯叶落时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言简意赅,却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使我们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两棵生机勃勃的樟树,更是两棵具有高贵品质的樟树!

三、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樟树是宋庆龄十分喜爱的树木,这两棵樟树陪她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与她风雨同舟。宋庆龄经常在树下散步、休息;经常在树下举行茶话会,招待友人;经常在树下思考酝酿着一个又一个保护妇女儿童、维护世界和平的计划。看到它们,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们的主人。那么主人宋庆龄与樟树又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不妨作个比较:

樟树外形美丽——宋庆龄外表端庄秀丽

樟树长势蓬勃——宋庆龄战斗精力旺盛

樟树香气拒虫——宋庆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

樟树木质高贵——宋庆龄品质高贵

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原来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文章写樟树实际上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这么一位伟大的女性。

四、悟,渗透怀念之情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瞻仰”一词用得多好啊!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如此伟大的女性,而且她的确令我们发自肺腑地尊敬。她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生涯70年,与敌人斗智斗勇,一生俭朴……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叫我们如何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人们为何要留影纪念?因为樟树长势蓬蓬勃勃,永远具有拒虫香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她的憧憬和怀念,所以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人们看到樟树就仿佛看到了宋庆龄。

不止在我们国人眼里,其实在外国人眼中,宋庆龄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我们一起来看看外国人对她的评价吧:

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新西兰记者贝特兰说:“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卧室里有两张女人的照片,一张是他已故的妻子,一张就是孙夫人。”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读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什么要加修饰语“宋庆龄故居的”,原来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这两棵树是宋庆龄的朋友、亲人,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宋庆龄的生命已经与它们融为一体了,所以课文开头提到了“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读罢此文,我们不难看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面上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赞美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

篇5:借物喻人小练笔

我喜欢竹子,不仅因为它全身都是宝,更因为它具有从不索取,只会无私奉献的品质,它为了人类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嫩嫩的竹笋用来制作各种美味佳肴,翠绿的竹叶,既是大熊猫的美味食物,又是人们用来做扇子的好材料,竹皮削成竹条用来编织成了各种各样坚固耐用的竹器、精美别致的工艺品……

我为竹子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感动,不由得想起像竹子一样为祖国奉献的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辛勤的劳动着,无私的奉献着,他们就如竹子有着宁屈不折的精神。

篇6:借物喻人小练笔教案

一、回顾课文,提问导入

1、课文以谈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2、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借物喻人,主次分明,先写事物外表,再写内在精神)

3、回顾《落花生》的写法

(一)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略写)

(二)母亲的建议(略写)

(三)议花生(详写)

1、兄妹们议花生(略)

2、父亲议花生(详)

二、出示习作要求,明确写作目的

在《落花生》一课中,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运用在《落花生》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

三、学习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1、什么叫借物喻人?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动物、植物、静物)的特点,来比喻一个人(或一种人)的某种品格,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物喻人的特点

“借物喻人”是状物记叙文创设意境的常用手法。作者将笔下之物作为某种人或某种精神的化身,以象征、拟人手法着重揭示物的内在品质。它借助某一具体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所状之物与所喻之人之间有某种类似,使所喻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四、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他们具有哪些做人的道理。

比如粉笔粉身碎骨为了学生学得知识。梅(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无私地奉献着)、搭石……你能找到什么做人的道理?

1.扫帚:它默默无言,宁可自己一身脏,换来环境干净清洁的特点,表现不为名利的精神。2.蚕:它“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特点,写它的献身精神。3.橡皮:它见错误就擦的特点,写它勇于改错的品质。

4.铅笔:它一再掏出“心”来工作的特点,写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五、出示例文

路灯,耐热玻璃制成,形似小鸭梨。

白天,她高高地、默默地挂在电线上,人们从不注意她;到了夜晚,她“忽”的一下,睁开了明亮的眼睛,照得大地如同白昼。大家瞧哇!一条条马路边,一座座大桥上,一个个生活区的小路旁,到处都是她的身影。上夜班的叔叔、阿姨从她的身边掠过,放学的师生从她的身边走过,出去遛弯的爷爷、奶奶从她的身边路过……工农商学兵,哪一个不从她的身边经过呢?她为人们送走了黑暗,消除了危险,带来了方便和安全哪!这不正是日夜守卫在边防线上的子弟兵的写照吗?他们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宁、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远离亲人,夜以继日地坚守着祖国的大门。

路灯的外表朴实,她的光明照亮了每个人前进的征程。

是的,做人要像她(他)们那样,默默地、无私地、全力以赴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明确写作思路

学写“借物喻人” 的文章:

1、形象描写 “物”的 特点;

2、深刻揭示“物”的本质;

3、升华人的精神品质;

4、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参考题目:《小草》、《粉笔》、《桥》、《路》、《松树》、《垃圾箱》

板书设计:

篇7:借物喻人作文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了灯。我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没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那半根蜡烛。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一想到蜡烛就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蜡烛不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种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师一样把他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灌输给我们。

篇8:借物喻人作文

蜡烛很平凡,但它有伟大之处。那就是像雷锋那样无私地为人民服务。

蜡烛是一个圆柱体,它身披一件白色的或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根“天线”。用火点燃这根“天线”蜡烛就会熊熊的燃烧起来。它就这样为了人们带来光明而耗尽自己的生命。现在,电灯被发明和普及之前,蜡烛和油灯一样曾是人们重要的照明工具。现在我们的科技发达了人们都用上了电灯,只有在停电的时候,人们才会猛地想起蜡烛的存在,感觉它的重要。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不求一点回报,看到蜡烛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国花朵培育者、祖国栋梁的支柱—为我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每一天老师都是早早的来到学校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有人说老师是一名园丁;还有人说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而我说老师是一支蜡烛。老师用辛勤的汗水培育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才却不求一点回报。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暗。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蜡烛一样为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

篇9:借物喻人作文

风魔张开了大口,使劲地吹,它想越过白杨,掀翻果园,因为它嫉妒人间的美好生活,白杨见状立刻手拉手,肩并着肩,东来东挡,西来西挡,摇摆着身躯与风魔抗争。风魔发怒了,掀起了沙粒,大树冠紧紧收拢在一起使沙粒落下。风魔无计可施,只好灰溜溜地逃走。

雨魔接踵而至,倾盆大雨夹杂着电闪雷鸣,来势汹汹,下狠劲非摧毁白杨树和那片果园。雷声和闪电,制造了一个恐怖的氛围,白杨勇士们用根深深抓住泥土,你连我,我连你,变成了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拼命吸收着水分。终于,雨魔使尽了自己的最后一口气,也退了回去。这时红日高照,又一个艳丽的晴日,我园里安然无恙。

可刚过不久,旱魔也来了,它很不服气,想与白杨树打一场持久战,看谁的耐力大。几十天不下雨,白杨不停地工作,把吸收的水向外散发。整个果园,依然翠绿一片,果实由小变大,生机勃勃,旱魔就支持不住了,只好掩面离去。

篇10:借物喻人作文

我家门前也种着许多松柏。有一次,我惊奇地问爸爸:种这么多松柏有什么用啊?爸爸告诉我:松柏的用途可大哪,它的干是一种用途广的木材,枝叶可以做姗料,叶和根还可以制药,它的干内还分泌出一种松脂,可以制松香、松节油等。

听了爸爸的介绍,我对松柏的感情更加深厚了。每天放学回家,我都忘不了到屋前去看那些松柏。我还经常同奶奶一道给松柏整枝,顺带捡松针、拾松果。夏天,我同伙伴们一起在松林里乘凉、看书、迫逐……松柏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我对松柏的特征是熟悉的。它的干是那么直,上面包满厚厚的鳞片,层层枝叶是那么茂密,它的叶子不象芭蕉叶那咨阔,而是一根根、象针似的长条儿,难怪人们都叫它松针、松毛呢!暮春时节,松枝的末端那些松针、松毛中间开出棕黄色的花。渐渐地花谢了,长出了果实。果实挂在松针下,就象一个个小铃挡,它们开始是黄色的,到了秋天就变成了棕色,时间再长一些,果实就落到地上了。不用说,等到第二年,落有松果的地方又会长出新苗来。

松柏一年四季是长青的。记得去年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几阵秋风刮过,杨柳啊、白杨啊,叶子全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可怜极了。而松柏不仅叶子没有掉,反而显得生机勃勃,青葱葱的。我惊喜地问爸爸:松柏为什么秋天还长得那么青?爸爸说:松柏为常青树。叶子细,挥发的水分很少,所以不管秋天还是冬天,都不掉落。我知道爸爸的话是有科学道理的。后来,我听了这样一个传说,讲得十分有趣:松柏能够四季常青,是因为当年唐僧取经时,路过山上,为了逃避妖怪的追赶,不小心被松针划破胳膊,松针上沾了唐僧的血,从此它就长生不老,四季常青了。

我佩服松柏四季常青的生命力,更佩服它斗风傲雪的精神。去年寒假的一天,我和妈妈上街买了年货回来,天空刮起了大风,一直到夜晚,风还是在呼呼作响。我心想:这么大的风,松柏可能受不住了吧里等到第二天早晨,我推开门一看,嗬!下了一场大雪,松柏的枝叶上堆积了厚厚的积雪。

我来到树林边,只见松柏巍然屹立着,好象才用蔑视的目光送走了狂风,又毫不畏惧地承受积雪的压力。看到这情景,我情不自禁地朗诵起陈毅元帅的诗: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篇11:借物喻人作文

粉笔是最默默无闻,让人忽略的物品。如果把班级比作广阔的天空,那么粉笔只是点缀蓝天的一朵白云;如果把班级比作姹紫嫣红的花园,那么它只是一朵不起眼的小野花;如果把班级比作蔚蓝的大海,那么他只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虾米。可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粉笔,引起了我的注意。

粉笔,没有那么绚丽多彩的颜色。有的只是纯洁的白色。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班上的Z。Z长的并不是让人印象深刻的那种,有时,甚至忘了她的名字。Z每次来得最早,回得最晚。每天早上,都能看见她拿着扫把扫地的身影。冬天是最让人不舒服的季节,每次同学来到教室,便蒙上白色的面纱。如果本子不小心掉在地上,就会弄得很脏。这时,Z拿起扫把,一步一步地把教室打扫干净。打扫完了,她又三步并坐两步跑下操场倒垃圾。此时的寒风好像多了份柔情,风轻轻吹拂她的长发,抚摸她的脸蛋。也正是有了Z,我们班的教室卫生总是第一个打扫完的。

看着粉笔,我不禁想起了跟粉笔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看着粉笔,更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每天她挑灯批改我们的作业。时间慢慢过去了,老师乌黑的长发被偷走了,老师清亮的喉咙被偷走了……这样跟粉笔一样精神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篇12:借物喻人作文

之前,我从不曾注意。只是一次偶然间,我看到了老师拿着粉笔写字时,随着一笔一划,粉尘纷纷落下,老师手中的一截在不断地变短。此时,我的心忽然为之一震,脑海里一下子思绪万千:粉笔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这种高尚品质,难道不是老师的真实写照吗?难道不是和老师一样辛勤耕耘者的化身吗?

粉笔,它不像梅花一样傲立于风雪之中,却总是毫不退缩、奋斗不止;粉笔,它不像竹子一样挺拨秀丽,却总是坚强矗立、从不倒下;粉笔,它不像白杨一样直插云霄,却总是毫不示弱、也不张扬。

篇13:借物喻人作文

橡皮擦

308 曹馨然

指导老师:周老师

文具盒里的橡皮擦正一点一点地变小,想起它以前陪我学习,帮我纠正错误,现在心里真不是滋味。

橡皮它是我们的老师,在我写错题、写错字、写错句......时,它帮助我改正错误,让我的作业能得高分,我很感谢它。

橡皮默默无怨,任我在作业本上轻轻地擦去错别字,让我在书上、作业本上、作业上留下一行行美丽的字。那些美丽的字让我明白一个道理:那些不正确的字不正是用它换来的吗?擦去笔用身体写下的一个个错误的字迹,无数细细的橡皮渣,徐徐地落在地上,像纷纷细雨。

从这块橡皮擦身上,体现出多么伟大的品质呀,那就是——奉献。我想:橡皮的这种伟大的、默默奉献的精神,难道不正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它那弱小的身躯却背负着重大的使命,它帮助我向成功的阶梯一步步走去,它不说话,但我知道不哭不闹,它在微笑。让我想到的是:它的精神不正是像那从不骄傲、从不自满的老师吗?它和她都帮助我们的学习。我赞美橡皮,更赞美具有橡皮精神的人——因为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争名夺利,而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

勤奋·博学·笃志·感恩

蜡 烛

308 温周耀

指导老师:周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小的蜡烛是不值一提的,我也十分讨厌蜡烛,因为我每次过生日,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油都会滴到我的蛋糕上。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对蜡烛的看法完全变了。

那一天,我在家看电视,正看得入迷,突然,停电了,家里的所有电器全部关了。那正是晚上,我一个人在家,家里又是第一次停电,我十分害怕。连忙走进房间,打开柜子,拿出了两根蜡烛,再走回客厅,将一根蜡烛立起来放在茶几上,点燃。蜡烛的光亮起来了,照亮了整个客厅。我看着蜡烛,发现它一直在变短,渐渐地,它变成了一滩白色的蜡油。

我继续点亮了第二根蜡烛,看着蜡烛发出的光。一根不起眼的蜡烛,牺牲自己,为的只是给我们照明,这就是奉献的精神。

有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不正是我们老师吗?老师,他们耗费了自己的青春,培养我们,他们为我们呕心沥血,从不计较,这不正是蜡烛的品质吗?

我赞美有蜡烛品质的人,因为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勤奋·博学·笃志·感恩

仙人掌

308 李俊霖

指导老师:周老师

沙漠里,黄沙飞扬,烈日当空,绿洲难寻,水所剩无几。在这个环境恶劣的地方,生物难以存活,沙漠里或许有一堆白骨,那多半是探险者或是不小心进入迷失的动物园尸骸。再加上不时刮着的沙尘暴,别说是其它东西了,连小强也活不下去。可是有一种植物,在这环境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这就是荣获“沙漠王子”之称的仙人掌!

我在戈壁滩旅游时无意间看到过一株仙人掌,就算刮的风再大再强,它也不会低头,永远挺直身了,屹立在沙漠之中,就算有人故意把它弄倒,它也毫不畏惧,顽强生长。

是什么令仙人掌如此坚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十万个为什么》,书上写着:“仙人掌不畏惧沙尘暴,屹立不动,沙尘暴刮起时它也从不退缩,永远坦然面对。它的叶子就是它的刺,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它的茎里充满了水分。”我恍然大悟:原来仙人掌的坚韧不拔来源于自身的身体构造。我真佩服仙人掌,在多年的进化中,是它的精神成就了它的构造,是因为它的精神使它能在沙漠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是它的精神成就了他的荣誉。

那人呢?

人的精神就是勇敢、坚强、坚韧不拔,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具有仙人掌精神的人,他们是勇敢的、无畏的,我佩服有这种仙人掌精神的人。

勤奋·博学·笃志·感恩

铅笔

308 许慧洋

指导老师:周老师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疾步跑回教室,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老师迈着大步走进教室,放好教科书,开始上课了。

老师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开始写,“吱吱吱......吱吱吱......” 我们握着铅笔认真地做着笔记,“沙沙沙......沙沙沙......” 一支支铅笔在作业本上飞速移动着,渐渐地,它“牺牲”了,一个纤细的身躯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篇篇同学们的笔记、批注。这一篇篇的勾、画、写、圈、点......把我们带到了浩瀚的知识天地,让我们在学习的王国里快乐地遨游。

可铅笔却没有半点怨言,任我们怎么写、画、勾......无数次重复中,无数支笔芯化作了一行行清晰的字迹,写出了同学们精彩的人生!这些铅笔,身上都体现出了一个伟大的品质——贡献。

铅笔这种默默无闻、默默奉献的精神,不就和辛勤爱护城市容貌的那些城市美容师一样吗?清洁工,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装饰着这个大城市。他们呕心沥血,从春到冬,从满头青丝到满头银发,拿着微薄的薪水,却从不报怨,任大家踏着自己的心血,走在干净的街道上,生活在整洁的城市中。

篇14:借物喻人蚂蚁作文

看到小蚂蚁这样默默奉献的精神真的值得我去敬佩。一提起小蚂蚁,让我的心中不自由的浮现出了我们的建筑工人。

也许那些建筑工人的文化水平并不比我高,也许他们身上的衣服并不比我们时尚、华丽。也许他们那龟裂的双手并不比我们细嫩,也许他们在城市中并不显眼。但是,我相信虽然他们并不富有,可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热血沸腾的心。我想,大家身旁的任何一座建筑不都是呕心呖血的创造吗?我们身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都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建造的吗?大家想过吗?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建筑工人,那会怎么样?有谁会来建造水立方,有谁又会来建造我们漂亮的教学楼呢?更有谁会牺牲自己的血汗去为了别人呢?可他们的劳动成果并没有谁注意过,而他们却依然契而不舍地默默耕耘……

上一篇:永恒的青春作文下一篇: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