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练笔总结

2024-05-09

课题小练笔总结(通用8篇)

篇1:课题小练笔总结

小练笔是新课改后语文教研课上经常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语文实践训练形式,这种训练既能巩固语文阅读课上所学知识,又为后面的习作训练打基础、做准备,还简单易操作,深受广大一线教师欢迎。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怎样把小练笔这种好的训练方法使用好,让它更实用,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情感交融之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的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相机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200字左右的一段话。

2、知能转换之处

何为知能转换?即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转换为能力。语文教学中,我们也时常引导学生实现知能转换,教师时常引领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反复“咬文嚼字”外,还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感知中,从“依葫芦画瓢”开始,学会创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是我要学生学习作者采用排比的方法,按这种构段方式来写自己观察到的一处景物,如:湖岭的水、石、树、花等。文中的动词使用准确、生动,富有特点,因此我就让学生写写生活中一些活动场景,也用上准确生动的动词进行描写,有章可循,学生自然乐意写。

3、情节空白之处

纵观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课文中也运用“空白”的艺术,给大家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挑选有一些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发挥合理想象,弥补这些“空白”,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主题,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4、文本延伸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一些课文结尾常常余意未尽,给学生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续写的空间,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沿着原文思路或是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进行课堂练笔,既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小练笔课题总结-学科论文】相关文章:

1.小练笔日记

2.小课题研究成果论文

3.续写小练笔400字

4.小课题教学反思

5.小课题开题报告

6.小学科普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题总结-学科论文

7.小学美术学科课题工作总结

8.小课题研究阶段的总结报告

9.“小课题”专题研修暨汇报活动总结

篇2:课题小练笔总结

小练笔是新课改后语文教研课上经常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语文实践训练形式,这种训练既能巩固语文阅读课上所学知识,又为后面的习作训练打基础、做准备,还简单易操作,深受广大一线教师欢迎。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怎样把小练笔这种好的训练方法使用好,让它更实用,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情感交融之处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的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而感动,此时如果相机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200字左右的一段话。

2、知能转换之处

何为知能转换?即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转换为能力。语文教学中,我们也时常引导学生实现知能转换,教师时常引领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反复“咬文嚼字”外,还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感知中,从“依葫芦画瓢”开始,学会创生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是我要学生学习作者采用排比的方法,按这种构段方式来写自己观察到的一处景物,如:湖岭的水、石、树、花等。文中的.动词使用准确、生动,富有特点,因此我就让学生写写生活中一些活动场景,也用上准确生动的动词进行描写,有章可循,学生自然乐意写。

3、情节空白之处

纵观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课文中也运用“空白”的艺术,给大家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挑选有一些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发挥合理想象,弥补这些“空白”,进一步深化课文的主题,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

4、文本延伸之处

篇3:课题小练笔总结

一年来, 我根据语文组所定的练笔成集课题二

期研究计划, 在教学中注意落实研究计划的内容。同时我注重理论学习, 把练笔成集的课题研究, 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 坚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我认为开展教学科研是为了更有效的促进教学, 所以我在课题研究中, 遵循着学校的“教中研, 研中教, 教中学, 学中教”的原则, 心中有了这个课题, 理论上就更关注写作方面的教学探讨。现就开展练笔成集二期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作法进行总结:

一、要求清晰, 目的明确, 培养写作兴趣

实践证明课外练笔是配合课堂教学, 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须在安排课外练笔时, 做到有计划、有指导、有要求、有检查。凡事有张有弛, 练笔也需要随意与定向的训练配合。1、有计划, 就是结合课内教学, 规定专项训练目标, 如结合单元教学, 分别进行叙事性、状物性、说明性、随感性训练等。2、有指导,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练笔活动, 如指导学生为练笔设计使用格式,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等。3、有要求, 是指结合讲读教学, 使学生明确练笔的总体要求和具体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4、有检查, 则指为保证学生坚持训练, 每周规定检查次数与批阅时间, 督促每一位学生有效完成练笔作业, 我针对性地留评语, 评语多为表扬或鼓励性的话语, 由此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

二、博览群书, 勤写读书笔记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 可写的素材少。著名作家秦牧曾说:“广泛涉猎知识很重要……才有办法写得多姿多彩。”一部《红楼梦》包涵了十分广泛驳杂的知识, 可谓包罗万象。后人为曹雪芹具有深广的知识所折服。同样, 学生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 多彩的阅历, 视野必然狭小, 写出来的作文就没深刻的主题、流畅的语言、具体的内容。

可见扩大学生知识面,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 而引导学生正确的有目的去读书却是关键。在理念上给学生灌输“大语文”的概念, 给学生强调要写好作文, 一定要从生活中找到源头活水, 从生活中吸取养分, 结合名著、热点时文的阅读、鉴赏,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积累, 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思辨, 让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利用练笔点评时间, 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同时进行了“一讲三比赛”活动:一讲是在语文课堂中定期为学生举办阅读讲座, 以培养阅读兴趣。三比赛:一比谁读的课外书多;二比谁摘录的优美句子、名言、警句、奇闻、妙语、词语多;三比谁写的文章多。这样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通过比赛与讲座活动,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觉得有话可写, 由怕写练笔转变为想写练笔, 进而喜欢练笔。

三、开阔视野, 提升思维层次

坚持练笔成集确实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形式之一。

其一, 课外练笔可以开拓学生思路, 活跃学生思想, 多练笔, 必多观察, 眼界就开阔, 见闻就丰富, 思想也就活跃。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畅所欲言, 敢想敢写, 提起笔来一篇文章就一气呵成。所写内容十分丰富, 谈理想人生, 展望前程;谈路遇小事, 看市民文明素质;看班级小事;透视学生内心等。有的同学说:“为了练笔, 我就像一个找宝人, 时刻瞪大了眼睛, 在生活里寻宝。”有的同学说:“由于练笔的需要, 无论在车站, 在汽车上, 在家里, 在学校, 我随时都在观察, 谛听……从中挖掘出值得深思、值得回味、值得赞颂或值得鞭挞的东西, 作为生活素材, 收集到我的笔下。”活跃的思想必然引发写作兴趣, 所以多数同学将练笔当作一种乐趣。我批阅这些文章, 如在欣赏多彩的社会风景画, 得到的是一种美的愉悦。

篇4:小练笔不“小”

一、深入研读课文,先读后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学生在深入研读了这些文本后,情感上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定会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适时安排一次小练笔,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文本,同时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

如执教《桥》一课后,让学生融入文本中,设想:假如我是获救村民中的一员,我要告诉老汉什么?假如我是老汉的儿子,在临死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假如我是老太太,在丈夫和儿子的墓前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练笔后,学生的表达令我感动:假如我是老汉的儿子,在临死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爸爸,你是爱我的,但你是党员,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村民们。我不怪你,来世我们还做父子。假如我是获救村民中的一员,我要告诉老汉:老支书,你放心吧!村里人都获救了,大妈我们也一定会好好照顾的!……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情感被激发出来,表达也就自然流露,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到渠成。

此外,写读后感也是一项颇有效果的练笔。我们班有图书角,有专门的读课外书时间,在教学完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以“生命”为专题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我们先做交流,再写下读后感。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得到了释放。

二、抓住教学片段,先说后写

心理学研究表明: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他们求知欲强,既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时期。而说话写话是低年级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学时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低年级的教材故事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六、七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课文插图也直观形象,是非常好的说话题材。如教学《小兔运南瓜》时,先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用书包代替,让学生演一演“小兔运南瓜”。学生兴味盎然,看的看,说的说,最后再让学生写话。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作品,讲了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被做成火柴点燃了煤油灯的树,鸟儿对着灯光唱起了去年的歌。教学时,我抓住这一片段提问:“鸟儿会对它的朋友说些什么?”学生的回答真情流露:树朋友,你怎么变成了这样?树朋友,去年我们在一起多么快乐,真让我怀念啊!树朋友,我来看你来了。树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于是,我再趁机引导:“鸟儿和树的遭遇令人同情,鸟儿对诺言的信守值得我们尊敬,那就拿起你的笔,对文中的人物说一说吧!”学生纷纷提笔,有说:伐木人,你不能乱砍树,要保护好环境。有说:鸟儿,你的树朋友虽然不在了,可是你们的友谊永远长青。有说:树根啊,你别难过,我们人类一定会多多植树,保护你们的家园。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提笔就不再是难事。

三、与续写故事相结合,先想后写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阶段的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需要教师妥地加以引导。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们都被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所震撼,在等待父亲营救自己的38小时内,阿曼达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和同学们会说些什么?我逐步引导孩子们想象,然后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完成一次小练笔。

童话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文学一种体裁,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听老师或家长讲过许多童话,这些童话给孩子想象的翅膀,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完成《小木偶的故事》的教学后,我又给他们绘声绘色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姊妹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兴致浓浓。我再适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小木偶后来还会有哪些奇遇?他的红背包找到了吗?人们还会误会他吗?让学生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四、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先做后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自然界中,山水田园、草木花鸟,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都是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思维从书本延伸到课外,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写观察作文,就带领学生泡豆子,全班一起观察一起写发现;写课余生活,就让学生回家包饺子、学骑车、溜旱冰……学生先尝试着做,再提笔写,当然就有话可说了。

篇5:“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课题计划

我校的“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很荣幸被审批为县级课题。这一学期是这一县级课题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我将积极参加并组织课题研究,现将本学期我所要做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了解课题内涵。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学习《语文课题“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开题报告》、《小学新课程标准》、《福建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书刊,并借助网络资源,学习了解本课题的相关知识和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了解这一课题的内涵。认真完成本学期的学习笔记。

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逐步达到以下目标:

⑴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⑵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⑶能为一线教师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提供策略和方法。⑷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⑸课题研究案例集 ⑹个人读书随笔集 ⑺学生作品集

2.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并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品味语言魅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发展语文能力。

三、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具体内容有:

1.尝试运用——仿写。(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

(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3.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5.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四、认真准备开题汇报研讨课。

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集体备课、听课以及评课研讨,在研讨中发现问题,教学中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12月份组织准备一节课题汇报课,与大家共同研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五、认真做好课题期末工作。

学期末,我将认真做好课题的小结、心得体会和案例反思工作。

盖洋中心小学:晏德旺

篇6:课题小练笔总结

东埔中心小学 朱婷婷

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我校承担了区级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围绕总课题目标,我们五六年级的语文科组负责的子课题是“阅读教学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在区教研室的指导和帮助下,校领导高度重视下,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严格管理,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及思维能力的重要尺码,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学生手握笔,似有千斤重,写什么?怎么写?学生万般苦恼,教师心急如焚。写作,似乎成了学生无法逾越的大山。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可人们更多地是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

实,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再者,我们品读小学语文S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因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还能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师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提升教学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阅读教学随文有效练笔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将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理念不到位,致使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还存在时机不准、形式呆

板、缺乏指导、切入不准等问题。本课题针对随文练笔的作用和现状,从“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与训练策略切入,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做到读写全程结合。重点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这种教学方式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它没有繁琐的习作要求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往往5—10分钟内即可完成,把对教材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倾泻于纸上,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适时练“写”,能促进“读”得实,“读”得活,“读”得深,“读”得透。

三、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之一:“阅读教学”。指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作用。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关键词之二:“随文练笔”。所谓“随文练笔”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它就文取材,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

促进。它是阅读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同时组织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案例研究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享、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控制和对比的研究。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方案中及时间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与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经验,指导课题改革的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组。

②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现状,确定课题。

③落实组织人员并分工,组织实验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

④讨论、制定课题方案,做好问卷调查。⑤申报课题。

2、尝试阶段:

①学习《读写结合》理论的相关文章。

②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地展开研究,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中期汇报,在此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3、实施阶段:

①聘请专家对课题组进行指导,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②课题组教师研讨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和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小练笔的评价,积累经验。

③以“教师沙龙”等形式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④每学期推出专题研究课6节,整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⑤实验老师撰写论文、教育随笔。

4、结题阶段:(1)分析整理资料。

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录像课。②学生作品集。

③教师论文、学习心得、教学随笔。

④问卷调查、实验数据。⑤课题组编写的系列读物。(2)撰写结题报告。(3)课题成果汇编。

(4)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在学习中提升随文练笔的研究水平。

确定好了研究课题后,为制订研究方案,我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要使课题得以正常开展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首先,我有计划地安排读好各种专业理论书籍,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好读书笔记。其次,平时抓紧自学,坚持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了解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尤其是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最新进展情况的资料,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避免研究走弯路。再次,走进名师博客,学习名师有关课题实验的经验,实录,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有效地反思。深入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质的保障。

2、在实践中探索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策略。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精心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提高课堂随文练笔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补写,发挥合理想像。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设计练笔时;应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抓准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使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一定延伸。其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3)改写,积累优美词句

小学语文S版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或重在情感熏陶,或重在说明事理,但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教师指导学生对此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其主要目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学产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续写:重在情感体验

“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随机生成的小练笔

①巧借阅读课中的“小结”小练笔

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课堂小结。这小结,有时是教师自己作的,有时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师生合作完成的。小结的内容往往是一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的学习方法或者受到的启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学生随课情进行的小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②巧借阅读课中的“争论”小练笔

在课堂阅读的进程中,往往有因“一词、一句、一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议论、探究活动。这是一个活泼而生动的过程。这样做,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阅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学生与文本再次“亲近”的机会和倾诉心里话的机会,可谓一举双得。

3、随文练笔教学模式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建构起来的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框架,根据不同的阅读课型,不同的阅读课文并考虑到不同年段学生的学力水平,而建构起来的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经过理论联系实践,对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进行以下探索:

教学模式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找准重点,品味语言→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相互引导,交流反馈→点评欣赏。

教学模式二:

(1)有效积累,定向交流。

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学习资源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积极积累。要领导学生进行主题式、辐射式、探究式等有效积累,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使积累的内涵不断得到提升。要注意课堂有效积累的内容要与本课的读写结合点匹配。

(2)学习课文,梳理方法。①运用批注,加深阅读感悟。

进入高年级,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要求学生用不用符号和文字在文本上圈点批注,简练地写上自己的理解感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是读写结合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凡是重要的阅读感悟,具有写作指导意义的关键词,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用圈点批注等形式加以巩固,这也是读写结合的一个重要形式。

②研究语言形式,指导运用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文本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具体形象地体会这种形式的好处,并指导学生加以学习和运用。

(3)进入情境,运用形式。

①找准“练点”。对文本典型句式、段式和结构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②选择“时机”。要进行高效的读写结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将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侧重点,语言范式的训练点重

叠在一起,读写结合就是最优化的。

(4)课外拓展,深化结构。

教学模式三:简单的说明文,可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这种随文小练笔在促进学生写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写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上,起到了相当大得作用。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率提升显著,自主参加各类作文活动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为实验班的学生设计了“拓展阅读记录册”,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我还设计了“批注式阅读卡片”,指导学生从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下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痕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文的最重要的动力。随文小练笔,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写

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即使是程度稍差的学生也能写得像模像样。小练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的过程。经过对本课题一年时间的研究,使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读写的切入点,让随文练笔焕发无限魅力。

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大大提高了随文练笔的有效性。尤其是教师专题讨论了对学生课堂小练笔的评价环节,总结出以肯定和鼓励为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突破了习作教学难的瓶颈问题。总之,教师能时时树立运用“随文练笔”教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适应新课堂改革的要求。

2、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

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3、教师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课题的带动下,每位实验教师都能够做到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认真积累各种资料,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教师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她们脱颖而出,成为区、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篇7:小课题总结

祖木来提

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我们小学高段制定的小课题是“情境图在高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性的研究”。我参与研究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深化开展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创设—探究—发现—应用—创新”的教学规律,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本阶段通过研究,我逐步转变了教育理念,把课题研究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重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境,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广大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享受快乐,学会探究,学会猜想,学会转化,学会应用,并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

前阶段,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收集资料不要单纯想着从书本上或者从网络上内容下载几篇改成自己的,收集资料是必备的,当然自身的考察也相当重要。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为提高本人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科研,做好收集资料的工作,我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一节好课的标准》、《课堂教学论》等,这些学习使我明确了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其解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在学习中我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跟其他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我撰写了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设计、反思随笔,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还在学校县级双语数学技能大赛,上了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课后和校内所有的数学老师及其主管教学领导通过自我反思和集体评议的方式共同探讨课中的得失,收获颇丰。我深入学生当中在探索过程的同时,时时没忘收集课题资料。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

高研究 水平。

自从本次小课题活动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我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每周一下午利用两节课后的时间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前期的小课题研究阶段中,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存在困难:

1、尝试小课题的集体研究,教学设计阐述中比较注重过程讲述,教学实践多,缺少理论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不善于书面积累素材,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足。

3、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4、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解决思路: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积累教育资源,总结研究成果。

2、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我校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3、加强多媒体在本课题中的使用,使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的辅助作用,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丰富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篇8:课题小练笔总结

一、小练笔板块的教学现状观察

(一) 梳理教材, 做大文章

纵观三到六年级语文教材, 单元习作教学安排了59次, 小练笔安排了30多次, 每个年级每学期安排不少于4次, 有的多达6次。对这30多次小练笔进行梳理、分析, 并将这些“小练笔”与每单元的习作进行比较, 发现这些小练笔既不同于独立的习作教学, 又高于随文进行的一句话的说写训练, 是介于单元习作教学与读写结合训练的一座桥梁。小练笔侧重于单项方法与能力的训练, 侧重于片段式的练笔。

静静地对每一册的每一次小练笔进行归纳、总结, 发现有的练笔侧重于习作能力发展的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既有语言表达的模仿 (《荷花》课后的小练笔) , 又有段式结构、文章章法的模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补充性练笔 (《草虫的村落》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学生思维训练的拓展性练笔 (《凡卡》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三首》课后的改写性小练笔) ……

从以上分类归纳列举的情况来看, 小练笔训练的要求更为明确、更为集中, 单项习作能力训练的针对性更强, 一次小练笔只安排、落实一个训练点。从30多次小练笔来看, 涉及的写作训练点比较多, 训练的面比较广。而且小练笔因为“小”, 训练更容易操作, 教师更容易指导, 更容易评改, 学生也容易有成就感。可以说, 小练笔教学是对单元习作教学的补充, 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基础。

可见, 提高小练笔的质量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聚焦现状, 寻根究源

根据小练笔的语文教学功能, 把镜头聚焦到小练笔的教学现状, 发现许多教师违背了编者编排小练笔的初衷, 没有达到练笔的效果, 没有提升练笔的质量, 情况不容乐观。细细观察分析, 主要原因是:

1. 无的放矢———练前无目的

【案例描述】

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经典美文。通过仔细观察, 然后抓住荷花开放的姿态与荷叶的颜色来写, 语言表达很清晰, 很简洁, 写得很美, 不愧是语言大师的文学作品, 是学生仿写的一个很好材料。但是从编者提示的“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这句话来看, 到底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呢, 还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模仿?或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段式的模仿?或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篇的写作顺序的训练?教材指向有些模糊。此时, 作为教师就要发挥教材组织者和开发者的作用, 根据班级情况, 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练笔。可是, 有的教师对这样的练笔机会作出了如此简单的处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过程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时说:“同学们, 你们一定看过花吧, 赶快拿出笔来写写吧!”学生却握着笔不知所措。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课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 没有明确训练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前, 要对教材进行细细分析, 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来确定训练的目标, 使小练笔有的放矢。

2. 置若罔闻———练时无指导

【案例描述】

三年级上册《争吵》一课, 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读了课文, 我也想写写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从文本《争吵》来看, 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从编者的练笔提示来看, 这是一次写事的练笔。但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写清一件事, 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 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在练笔之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发生的经过以及事情的结果, 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 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可一位教师在讲解完《争吵》这篇课文后是这样安排小练笔的:这样的事, 在我们同学的学习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只是我们没有留意罢了。同学们, 请拿出你的笔, 也来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吧!只见学生紧锁眉头, 无法下笔, 不知从何写起。

教师站在一旁, 对学生的练笔过程置若罔闻, 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小练笔训练, 没有习作指导。学生在练笔时, 教师要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及时进行指导。

3. 流沙无痕———练后无发展

【案例描述】

静观课堂教学中的小练笔现状, 不少教师把小练笔作为一次书面作业放到课后完成, 没有对学生的小练笔成果作合理的评价、必要的引导, 收效不是很大。

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安排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 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请你学习这种写法, 先确定一个观点, 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显而易见, 这次小练笔的重点是文章结构方式的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文章表达的章法, 是小学语文高年级的一个重点。学生有没有掌握, 在小练笔中一定能反映出来, 教师必定要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使其更好;对写得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点拨,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可执教的老师布置小练笔后, 没有反馈, 也没有评价。

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不关注发展与成效。小练笔应尽量安排在课内进行, 教师要及时发现, 及时总结、及时进行品评, 使小练笔质量不断提升, 为成就大文章夯实基础。

可见, 要提高小练笔的质量离不开教师研读文本寻找训练重点,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离不开教师的及时评价。那么如何根据每次小练笔的要求, 确定“小练笔”的教学策略呢?笔者根据自己对小练笔及写作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 梳理一些确实可行的提升小练笔质量的策略。

二、小练笔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 读写结合, 语境中练笔

课后练习中的小练笔, 更多的是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展开的, 是学生情感的生发点, 又是学生能力的生长点;更多的是读写结合时的书写, 安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小练笔的训练很多是阅读教学的延续, 包括语言训练的延续, 是情感的延续, 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基于小练笔的这些特点, 小练笔的教学应该安排在课内, 及时引导学生迁移学法, 进行训练, 情动而辞发。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 随机安排适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如果把这样的小练笔单独地进行训练, 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学生练笔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描述一】《匆匆》

1. 亦品亦读, 相得益彰

六年级上册《匆匆》课后第三题小练笔: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得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 再写几句话!

在品读了“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之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境, 在语境中有了特别的体验, 在体验中有了表达的欲望, 应马上让学生进行仿写。

在品读“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之后, 安排学生进行排比句的仿写。

一边品, 一边练;品中练, 练中品, 在具体的语境中练笔, 使品与练相得益彰。

2. 品后续练, 推波助澜

【案例描述二】《凡卡》

六年级下册《凡卡》, 在品读课文, 感受凡卡的内心苦楚之后, 学生的心灵已经融入凡卡的情感世界。教学并没有在此戛然而止, 而是自然地过渡到小练笔, 放飞想象。教师相机出示: (1) 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 但梦总是要醒的, 想象一下, 凡卡睡醒后…… (2) 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请任选一个话题, 写一写吧!

顺势而导, 顺势而练。只见学生沉入文本, 挥笔疾书。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 内心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情动而辞发”, 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为学生搭建了一种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场景, 再次进入凡卡的世界,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分类提质, 多元化练笔

遵循习作的规律, 认真地对所安排的小练笔进行分析归纳, 我们不难发现, 小练笔编排的训练重难点还是各有侧重。每次小练笔一个训练点, 有的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 有的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的侧重激发学生的想象, 有的侧重学生的逻辑训练, 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 我在小练笔训练时, 分层要求, 力求达到训练效果。

1. 模仿性小练笔———丰富语言

小学生的语言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性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笔方式。其主要方式有:运用所学标点或者词语仿写句子;学习不同的句群构成方式写几句话;学习不同的语段特色写一段话;学习谋篇方式写大作文。

运用新学的词语仿写句子, 这是教师在每个学段都会经常运用的。但仅此是不够的, 教师应丰富模仿性练笔的形式, 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表达方式, 丰富语言。

【案例描述三】《少年闰土》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 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让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学习, 明确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 然后尝试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交流时, 一位学生读, 其他同学猜他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非常富有挑战性, 学生很喜欢, 训练的效果也显而易见。

2. 补充性小练笔———活跃想象

补充想象性练笔是教材文本中言而未尽之处, 让学生根植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根植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进行补写。这样的补充性练笔,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让练笔更加有效, 又增强了学生的写话兴趣, 夯实了写作基础。

【案例描述四】《草虫的村落》

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义。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注意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根据这次小练笔的要求, 结合文本《草虫的村落》———动物类散文性的特色, 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草虫的村落里, 想象自己就是村落里的一员, 自己就是虫子, 走进这个村落, 把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内容很有情趣, 符合学生的心理, 学生很喜欢。

3. 改写性小练笔———学习表达

细细地罗列课文后的小练笔, 不难发现不少小练笔安排在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后面, 多要求学生续写、续编。对于这样的小练笔,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思路, 又要超越文本, 高于作者, 并融合一体。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 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描述五】《鲸》

五年级上册《鲸》的小练笔是这样的: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次小练笔要求是把第三人称的写法改为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人称的改变, 使鲸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 学生仿佛融进了海底世界, 与鲸交上了朋友。叙述的语气也改变了, 语言表达更为自由和流畅, 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 品评相连, 互动中提升

小练笔不是练了就结束了。品评相连, 是提高学生练笔效果的重要环节, 不容忽视。品即品读学生的练笔成果。只因为这些小练笔在课堂内及时完成, 使当场品评成为可能。只因为是单项的训练、是随文而练, 所以为品评指明了方向, 为简捷品评提升了效率。品评相连, 在师生、生生多元互动中提升了小练笔的质量。

【案例描述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采用“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写作思路, 并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文章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在学生习得章法后, 安排了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等。从这个小练笔的要求来看, 训练的目标是文章的章法的模仿。师生品评时, 品评的关键在“章法”。

一次练笔, 一个训练点, 使品评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课题小练笔总结】相关文章:

小练笔课题研究子课题03-26

小练笔课题研究子课题06-18

小练笔05-25

作文小练笔04-13

作文小练笔06-17

小练笔花范文05-17

秋思小练笔作文06-03

语文怎样进行小练笔05-23

小练笔论文题目大全05-06

小练笔1我爱菊花06-21

上一篇:梦里妈回来了的诗歌下一篇:初中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