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

2024-05-25

小练笔(精选十篇)

小练笔 篇1

一、小练笔板块的教学现状观察

(一) 梳理教材, 做大文章

纵观三到六年级语文教材, 单元习作教学安排了59次, 小练笔安排了30多次, 每个年级每学期安排不少于4次, 有的多达6次。对这30多次小练笔进行梳理、分析, 并将这些“小练笔”与每单元的习作进行比较, 发现这些小练笔既不同于独立的习作教学, 又高于随文进行的一句话的说写训练, 是介于单元习作教学与读写结合训练的一座桥梁。小练笔侧重于单项方法与能力的训练, 侧重于片段式的练笔。

静静地对每一册的每一次小练笔进行归纳、总结, 发现有的练笔侧重于习作能力发展的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既有语言表达的模仿 (《荷花》课后的小练笔) , 又有段式结构、文章章法的模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补充性练笔 (《草虫的村落》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学生思维训练的拓展性练笔 (《凡卡》课后的小练笔) ;有的侧重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三首》课后的改写性小练笔) ……

从以上分类归纳列举的情况来看, 小练笔训练的要求更为明确、更为集中, 单项习作能力训练的针对性更强, 一次小练笔只安排、落实一个训练点。从30多次小练笔来看, 涉及的写作训练点比较多, 训练的面比较广。而且小练笔因为“小”, 训练更容易操作, 教师更容易指导, 更容易评改, 学生也容易有成就感。可以说, 小练笔教学是对单元习作教学的补充, 是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基础。

可见, 提高小练笔的质量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聚焦现状, 寻根究源

根据小练笔的语文教学功能, 把镜头聚焦到小练笔的教学现状, 发现许多教师违背了编者编排小练笔的初衷, 没有达到练笔的效果, 没有提升练笔的质量, 情况不容乐观。细细观察分析, 主要原因是:

1. 无的放矢———练前无目的

【案例描述】

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荷花》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经典美文。通过仔细观察, 然后抓住荷花开放的姿态与荷叶的颜色来写, 语言表达很清晰, 很简洁, 写得很美, 不愧是语言大师的文学作品, 是学生仿写的一个很好材料。但是从编者提示的“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这句话来看, 到底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呢, 还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模仿?或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段式的模仿?或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篇的写作顺序的训练?教材指向有些模糊。此时, 作为教师就要发挥教材组织者和开发者的作用, 根据班级情况, 选择一个角度进行练笔。可是, 有的教师对这样的练笔机会作出了如此简单的处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过程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时说:“同学们, 你们一定看过花吧, 赶快拿出笔来写写吧!”学生却握着笔不知所措。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课前没有认真研读文本, 没有明确训练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前, 要对教材进行细细分析, 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来确定训练的目标, 使小练笔有的放矢。

2. 置若罔闻———练时无指导

【案例描述】

三年级上册《争吵》一课, 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读了课文, 我也想写写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从文本《争吵》来看, 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从编者的练笔提示来看, 这是一次写事的练笔。但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写清一件事, 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 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在练笔之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发生的经过以及事情的结果, 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 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可一位教师在讲解完《争吵》这篇课文后是这样安排小练笔的:这样的事, 在我们同学的学习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只是我们没有留意罢了。同学们, 请拿出你的笔, 也来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吧!只见学生紧锁眉头, 无法下笔, 不知从何写起。

教师站在一旁, 对学生的练笔过程置若罔闻, 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小练笔训练, 没有习作指导。学生在练笔时, 教师要加强巡视,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反馈, 及时进行指导。

3. 流沙无痕———练后无发展

【案例描述】

静观课堂教学中的小练笔现状, 不少教师把小练笔作为一次书面作业放到课后完成, 没有对学生的小练笔成果作合理的评价、必要的引导, 收效不是很大。

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安排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 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请你学习这种写法, 先确定一个观点, 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显而易见, 这次小练笔的重点是文章结构方式的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文章表达的章法, 是小学语文高年级的一个重点。学生有没有掌握, 在小练笔中一定能反映出来, 教师必定要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使其更好;对写得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点拨,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可执教的老师布置小练笔后, 没有反馈, 也没有评价。

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由于教师不关注发展与成效。小练笔应尽量安排在课内进行, 教师要及时发现, 及时总结、及时进行品评, 使小练笔质量不断提升, 为成就大文章夯实基础。

可见, 要提高小练笔的质量离不开教师研读文本寻找训练重点, 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离不开教师的及时评价。那么如何根据每次小练笔的要求, 确定“小练笔”的教学策略呢?笔者根据自己对小练笔及写作教学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 梳理一些确实可行的提升小练笔质量的策略。

二、小练笔教学的策略探索

(一) 读写结合, 语境中练笔

课后练习中的小练笔, 更多的是结合课文的阅读教学展开的, 是学生情感的生发点, 又是学生能力的生长点;更多的是读写结合时的书写, 安排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小练笔的训练很多是阅读教学的延续, 包括语言训练的延续, 是情感的延续, 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基于小练笔的这些特点, 小练笔的教学应该安排在课内, 及时引导学生迁移学法, 进行训练, 情动而辞发。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 随机安排适合学生的练笔内容。

如果把这样的小练笔单独地进行训练, 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学生练笔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描述一】《匆匆》

1. 亦品亦读, 相得益彰

六年级上册《匆匆》课后第三题小练笔: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得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 再写几句话!

在品读了“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之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语境, 在语境中有了特别的体验, 在体验中有了表达的欲望, 应马上让学生进行仿写。

在品读“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 我躺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之后, 安排学生进行排比句的仿写。

一边品, 一边练;品中练, 练中品, 在具体的语境中练笔, 使品与练相得益彰。

2. 品后续练, 推波助澜

【案例描述二】《凡卡》

六年级下册《凡卡》, 在品读课文, 感受凡卡的内心苦楚之后, 学生的心灵已经融入凡卡的情感世界。教学并没有在此戛然而止, 而是自然地过渡到小练笔, 放飞想象。教师相机出示: (1) 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 但梦总是要醒的, 想象一下, 凡卡睡醒后…… (2) 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请任选一个话题, 写一写吧!

顺势而导, 顺势而练。只见学生沉入文本, 挥笔疾书。学生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 内心已经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情动而辞发”, 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为学生搭建了一种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场景, 再次进入凡卡的世界,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分类提质, 多元化练笔

遵循习作的规律, 认真地对所安排的小练笔进行分析归纳, 我们不难发现, 小练笔编排的训练重难点还是各有侧重。每次小练笔一个训练点, 有的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 有的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的侧重激发学生的想象, 有的侧重学生的逻辑训练, 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 我在小练笔训练时, 分层要求, 力求达到训练效果。

1. 模仿性小练笔———丰富语言

小学生的语言习得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性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练笔方式。其主要方式有:运用所学标点或者词语仿写句子;学习不同的句群构成方式写几句话;学习不同的语段特色写一段话;学习谋篇方式写大作文。

运用新学的词语仿写句子, 这是教师在每个学段都会经常运用的。但仅此是不够的, 教师应丰富模仿性练笔的形式, 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表达方式, 丰富语言。

【案例描述三】《少年闰土》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 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让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学习, 明确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 然后尝试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交流时, 一位学生读, 其他同学猜他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非常富有挑战性, 学生很喜欢, 训练的效果也显而易见。

2. 补充性小练笔———活跃想象

补充想象性练笔是教材文本中言而未尽之处, 让学生根植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根植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进行补写。这样的补充性练笔,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让练笔更加有效, 又增强了学生的写话兴趣, 夯实了写作基础。

【案例描述四】《草虫的村落》

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义。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 注意展开想象, 融入自己的感受。根据这次小练笔的要求, 结合文本《草虫的村落》———动物类散文性的特色, 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这个草虫的村落里, 想象自己就是村落里的一员, 自己就是虫子, 走进这个村落, 把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内容很有情趣, 符合学生的心理, 学生很喜欢。

3. 改写性小练笔———学习表达

细细地罗列课文后的小练笔, 不难发现不少小练笔安排在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后面, 多要求学生续写、续编。对于这样的小练笔,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思路, 又要超越文本, 高于作者, 并融合一体。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同时, 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描述五】《鲸》

五年级上册《鲸》的小练笔是这样的: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 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次小练笔要求是把第三人称的写法改为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人称的改变, 使鲸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了, 学生仿佛融进了海底世界, 与鲸交上了朋友。叙述的语气也改变了, 语言表达更为自由和流畅, 很受学生的欢迎。

(三) 品评相连, 互动中提升

小练笔不是练了就结束了。品评相连, 是提高学生练笔效果的重要环节, 不容忽视。品即品读学生的练笔成果。只因为这些小练笔在课堂内及时完成, 使当场品评成为可能。只因为是单项的训练、是随文而练, 所以为品评指明了方向, 为简捷品评提升了效率。品评相连, 在师生、生生多元互动中提升了小练笔的质量。

【案例描述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采用“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写作思路, 并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文章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在学生习得章法后, 安排了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等。从这个小练笔的要求来看, 训练的目标是文章的章法的模仿。师生品评时, 品评的关键在“章法”。

一次练笔, 一个训练点, 使品评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小练笔个人计划 篇2

课题研修个人计划

任教班级:四年级 任教学科:语 文

研修目标:通过研究,了解四年级学生写话能力中的现状,从而挖掘出能够进行语文小练笔设计与训练的内容,恰当地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和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会用想象方法,真正让学生读懂——记住——用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从而探索出适合四年级学生写话训练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课题研修内容:通过口头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对小学学生写话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进行情况分析。

1、利用随文小练笔提高小学学生写话能力的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我将采用以下策略来进行研究:

1)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3)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2、利用生活小练笔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研究 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如“卫生弯弯腰”、“献爱心”、“讲故事比赛”、“拔河比赛”、“运动会”、“六一文艺汇演”……活动前布置小练笔任务,活动中指导观察,活动后及时练笔。

课题研修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写话应鼓励学生手写心中所想,口中欲说,让学生轻松地写话,敢于写话。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写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成功教育对于写话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写话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小练笔写话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课题研修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语文新课标》的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低年级练笔教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针对现阶段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写话练习的态度、兴趣等问题,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充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提出有效对策。

3、行动研究法。用行动研究促进四年级学生开展小练笔设计与实施的操作策略,寻找提高写话教学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推进课题研究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4、经验总结法。根据小练笔教学实验所提供的事实,分析现象,把实验结论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具体工作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

1、根据课题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明确研究内容。

2、调查四年级学生对小练笔的运用和实践情况,根据四年级上下册语文课本做好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制定个人研修计划。2013年5月-----2014年3月

1、认真学习理论,加强实践,做好学习笔记。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

3、以调查分析的结果为依据,找出四年级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小练笔的课例实验和考核,设计辅导方法,并撰写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

4、参加课题组经验交流会议,互相取长补短。

5、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听课、评课活动。

6、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作好记录,形成教学论文。

7、及时整理、收集、上交材料。

8、收集、整理四年级课堂小练笔的实验数据,总结研究成果。2014年4月

1、参与课题总结会议。

2、收集整理资料。

预期成果

1、学生写小练笔优秀作品集。

2、学生单元作文集。

3、小练笔习作的教学设计。

刍议小练笔的“小” 篇3

第一,话题大,偏离语言核心价值。很多小练笔,是在做大而无当的事情。通常是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总结式文字表述。如学了写人物文章,则写“你想对某某人说——”,表达对人物品质的赞美,倾吐自己的敬佩之情;学了说理的文章,则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表达出自己的感悟。诸如此类的“替圣人立言”之笔,表面上是练习表达,实际上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感悟的程度。没有从文本语言现象入手,没有言语形式方面的要求,为练笔而练笔,对提升学生言语技能缺乏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步伐大,背离学生认知规律。忽略教师指导,缺乏梯度练习,是小练笔中常见的毛病。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往往在课堂尾声的3~5分钟时间内抛出话题,练写时间无法保证,更别说教师的梯度指导,因此,通常练笔就被安排在课外完成。如此教学,步伐突兀,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形同走过场,练笔效果当然受影响。

第三,跨度大,脱离阅读练笔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中高年级作文定位为“习作”,意指练习写作,属“练笔”性质,是一种起步训练。以此观照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则是起步中的起步训练。可不少教师把小练笔等同于习作,常拔高练笔的要求。如学写景状物的文本,布置篇章式的练笔作业,就会让人觉得标准过高,至少在缺乏梯度指导策略的情况下,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是不宜的。

那么,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小练笔,应该如何形成教学架构与教学进程水乳相融呢?笔者以为,应从“小”字入手,以“小”见“大”,在“小”练笔中学得习作技能,提高习作质量。下面以《赶海》(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为例,谈几点建议。

一、切口小,选取学生“能学”的写点

阅读中的练笔,首先要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的适度和学生起点的准确。选择切入口应求“准”,抓“小”,练写点应是学生的“可接受点”。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视阈立场是学生,应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以,阅读练笔最佳切口既要考虑教学的“可达成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因为教师设计“低入”,可以使学习内容易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趣味性。

据此,《赶海》一课可以这样思考小练笔切入口并进行筛选:(1)篇章方面。文章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篇,结尾又以唱响此歌谣作结,首尾照应的写法是本课比较明显的写作特色,但篇章结构的迁移练写不是第二学段的“可达成度”,因此这一点只能让学生了解而已。(2)段落方面。本文从第2至4自然段按时间顺序记叙人们赶海的情景,以第3自然段为重点,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作者与小伙伴赶海的趣事。段落学习是第二学段的重点,典型课例的重点段落更具有迁移运用价值。因此,本文这一段应作为教学重点和练笔范例来教学。(3)句式与修辞。第3自然段描写海滩小动物时,出现两句生动活泼的比喻、拟人修辞句。但这种句式与修辞在先前的课文中作为重点语言现象出现多次,学生已经熟知,所以可以不作为训练的着力点。而这段的开头对海滩上人们的赶海活动进行了描写,以“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出现,这是一处可作为有关场景描写的仿写点。(4)词语方面。重点段落对赶海情景进行生动的描写,最具语言特质的是动作词的准确运用和语气词在段落中句首的运用。虽然在二年级学过一些语气词在句子开头或结尾的运用,但如此多个语气词在段落中连续运用是第一次接触。它们在事件描写中既传达出作者的丰富情绪和心理活动,又在句子间起了连贯衔接的作用。因此,语气词和动作词作为组合句子、表情达意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成了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词语,以此为小切口引领学生对整个段落内容进行理解,认识段落写作特色,是很理想而便捷的途径。如此思考设计,与编者意图安排的课后作业不谋而合。

二、步子小,减缓学生练写的坡度

找到小练笔最佳切口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考虑如何通过一个个台阶,为学生设计一条既符合语言习得规律,又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最佳路径,尽量设计成“小步子”的层递式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层层推进,体现训练的梯度,减缓练写的坡度,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切切实实的学习与运用语言的训练。《赶海》一文可以为小练笔设计这样的“小步子”:

1. 理解内容的“趣”。直奔重点段落,了解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着重描写赶海中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三件趣事,并引导读相关的句子,感受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趣”。

2. 发现语言的“趣”。教师出示作者描写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的三个句子,指导关注句首语气词和句子中关键动词的运用,通过朗读、比较、发现,体会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丰富的情绪和心理产生的作用:如“嘿”的惊喜,“哎”的好奇,“咦”的疑惑,“哦”的恍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还有“我”和伙伴“摸、抓、捉、捏”及海滩小动物“东逃西窜、夹住、摇摆”等动作词的运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 尝试说“趣”。先呈现一组这节课学到的及以往学过的一些语气词,练习说一至两句话,如“嘿、哎、咦、哦、哇、哼、哈、耶”,然后回忆曾经经历过的一些趣事,进行口头讲述,用上一些动词把事情说清楚,尝试运用一两个语气词表达出当时的情绪或心理。

4. 迁移写“趣”。最后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一段话。这一步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练笔目标不宜一刀切。水平高的,要求用上语气词和准确动词写出事情的“趣”,甚至可以模仿本文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生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在叙述中能用上语气词表达出经历那场景的心情或用上一些准确动词把事情写清楚,能让人感觉到“趣”就行了。

三、密度小,凸显语言核心的价值

小练笔还应讲究密度问题。首先,分量小一些,抓住语言核心价值点,集中目标,侧重一两个训练点。其次,要保证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练习时间,这是衡量训练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节奏有变化。读书、品味、言说、练笔,张弛有度,快慢结合,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表达出来。因此,《赶海》一课其他的语言学习内容,如首尾照应的结构特点,主要事件按事情发展的叙述顺序,详略得当的场景描写等,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即可,不一定都要在练笔中顾及。只有这样处理,才能凝练课堂言语训练的量,保证言说与练笔的时间。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一小学 宁德市小学教研室)

小练笔大智慧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练笔设计

课堂小练笔是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形式, 小练笔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一些尝试。

一.找准练笔时机

课堂小练笔要因文而异, 找准训练切入点, 把握训练时机, 发挥文本“典范”优势, 让学生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是找准文本中练笔的落脚点。因此, 小练笔通常要安排在课堂情感的“高潮”, 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时, 自然有了语言表达需求, 此时趁热打铁, 学生的文思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 我手写我心, 我笔书我意, 通过小练笔释放学生此时此刻内心最真的情感, 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进而把课堂的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种状态就是小练笔的最佳境界。例如,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是篇赞颂母子情深的亲情佳作。笔者在教学时, 巧抓课题, 未成曲调先动情。《第一次抱母亲》文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第一次抱”给“母亲”和“我”的震撼。接着找准动情点“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里很难过”, 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 读书思考, 感悟体验, 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 被“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我”抱母亲入睡的情景达到情感的高潮, 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同学们。此时用轻声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境, 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 那种浓浓的母子情深充溢于学生心中, 激起了学生心中珍藏已久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 水到渠成, 读写结合, 表达心声, 笔者设计小练笔:妈妈, 我想对你说, 将自己心中对妈妈的感念、感激、感恩说出来, 在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片上, 写下一声问候, 一句祝福, 一句感谢……通过小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 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回报之意会更加强烈地被激起, “学会爱、学会感恩”文本的真正内涵也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由此可见, 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必须找准练笔时机, 以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点、文本意蕴的着力点、语言范式的经典处为切入点, 顺势引导, 随堂练笔, 及时点评, 才能实现有效强化目的。

二.把握练笔梯度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课堂小练笔确实要经常练, 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找到巧办法。但是, 教师在设计练笔时不仅要找准练笔时机, 而且要把握练笔的梯度, 要面向所有学生, 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 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提高, 写作能力螺旋上升。笔者认为设计课堂小练笔要把握三个梯度。

首先, 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课堂小练笔。比如仿写句子, 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的过程。例如, 《孔子游春》一文中的第2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用诗一样的语言将大自然的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针对这一自然段的独特写法, 笔者让学生根据句式进行仿写, 在品读的基础上学生想象美景, 用美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绵绵的细雨是她甘甜的乳汁;粉红的桃花是她绽放的笑脸……”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 一句句优美的语句流于学生笔端。课堂小练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拓展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

其次, 可以设计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课堂小练笔, 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 比如仿写一段话, 这是知识的同化过程。例如, 《夹竹桃》一文, 季羡林先生描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引起作者诸多的幻想。“我幻想……我幻想……我幻想……”的排比句式, 把夹竹桃引发的“我”的幻想写得生动有趣, 让人浮想联翩。笔者引导学生充分地诵读, 边读边想象, 文中的画面、意境自然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不知不觉, 学生进入美的意境, 读出美的韵味, 体会到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 从中受到感染, 获得情趣。然后总结写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真实的描写, 写到虚幻的想象,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笔者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 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 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 写一个片段。学生先开动脑筋交流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称之为有韧性, 如仙人掌、松树、梅花、广玉兰等, 然后仿照作者写夹竹桃的的句式、方法赞美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注表达, 关注运用, 能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及时地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也就达到了内化、外显的效果, 得到了知识的积累, 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再者, 还可以设计一些思考性、创造性强的课堂小练笔。比如, 续编故事, 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很多故事性强的文章写至高潮时, 便突然收笔, 看似结尾, 却意味深长, 这就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也为课堂小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 联系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 续编故事, 以放飞思绪, 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潜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教学《爱之链》时, 课文结尾处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用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写一段话。学生真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通过想象设计了不同的结尾, 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通过乔依夫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描写展现出来了。当然, 续写结尾是对原文的延伸, 要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明确文章中心的前提下进行, 不能脱离文本, 过度地自由发挥。

教师在练笔梯度的设计上, 还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增加或降低难度, 或作及时指导, 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说出点什么, 能够写下点什么。教师还应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从长计议, 设计整册书或整个年段的小练笔, 形成课堂小练笔序列, 找准训练点, 由易到难, 反复训练, 达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长此以往, 学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让小练笔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拓宽练笔广度

人们常说阅读要“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写作也是一样的。课堂小练笔要提高实效就必须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有机整合, 把训练延伸到家庭, 社会, 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从而促成学生持久地保持表达兴趣, 以饱满的练笔热情去尝试多种方式的表达, 最终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发展。

拓宽练笔广度, 教师要大力挖掘校内外资源, 发挥课堂外资源的利用价值。老师可结合课内外不同语文实践活动, 实施多层面练笔策略。例如, 《莫高窟》一文结构清晰, 叙述具体, 每一段先写总起句, 后分述, 再重点介绍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 最后来侧面烘托, 这种谋篇布局在苏教版介绍事物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笔者在阅读教学时适当引导发现, 引导迁移, 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课后, 同学们参观了学校的“星火生态园”, 模仿《莫高窟》的布局进行小练笔,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练笔开头一段略写星火生态园的位置和概况, “星火生态园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坐落在学校的西南角, 北靠幼儿园, 东连篮球场, 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接着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具体来写, “星火生态园建有一个三百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星火生态园不仅有四季如春的温室大棚, 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迷你动物园。”“星火生态园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少年邮局。”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 学生能在自己的习作中模仿着、创造着运用, 逐步掌握介绍事物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中可供练笔的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让学生走进生活, 去领略大自然的迷人风光, 去感受人世间的爱恨冷暖, 去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由此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得, 使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下笔成文自然会一气呵成, 表达真情实感。可见,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关注现实, 拓宽课堂小练笔广度是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之炊”的最佳路径。

综上所述, 小练笔亦有“大学问”, 也需要教师的大智慧。我们一线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内外资源, 精心创设自由表达的情境, 巧妙地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练笔, 坚持下去, “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一定能创出一番“大天地”。

参考文献

[1] .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案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5.

[2] .浦黎霞.随文练笔, 有“度”为佳[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8) .

小练笔 大收获 篇5

长期以来,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一直是按照生物的七大生命特征来组织和编写的,并且是以必修课程为主。而新课程改革则打破了沿用多年的内容体系,重新构建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现在由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前进了一大块。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深、广度提高了的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了吗?如果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没有兴趣;不能化难为易;对他的人生选择和规划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那么,精心设计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将付之东流。

从宏观方面来看,知识日益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许多问题不是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所能解决或回答了的。教师只有自己首先在知识上融会贯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表现出对知识的处理与新课程理念的协调一致。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教材在编写时已经注意到知识的现代进展,但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性特点,使得有些内容在教材一出版就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应对这些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前景.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已发生重大变革,准确理解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认真研究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分析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专业化水平都有直接帮助。

我的高中生物研修日志

这几年我参与的远程教育培训,从网上比较系统地聆听专家讲座,在论坛上与各位同仁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身处其中感觉到受益匪浅,现将培训情况与自己的收获简单总结如下:

每天我都会在网上查看各位同仁在论坛上发表的问题,拜读优秀文章,往往使我受益匪浅。还有各位专家的讲座,形式灵活多样。我相信,这次远程教育培训激发了每一位参培学员的激情,我们辛苦,但我们享受着,我们收获着,我们充实着,我觉得物有所值,意犹未尽。

通过聆听专家讲座,不光拓展了我的思维,开阔了眼界,学会了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更重要的是,积极参加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我学会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模式、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等,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培训,使自己基本具备课件制作、网上获取资源、网上与学生交流的能力;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能融入课改的浪潮。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了网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才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电教媒体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量增加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利用超文体的结构形式,在各内容间实现交叉跳转,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等级,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小练笔 篇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就是要让学生练习,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 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 因此,“小练笔”挤进了语文教学, 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因此,指导学生写小练笔,能更好的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高效的小练笔训练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情到浓时开笔

“感悟”是学生对课文学习后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或自己独特的体会、感受。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正是练笔的好时机。如在学完《老人与海》这篇文章后,可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以《永不言败的精神》为题写篇读后感,使其进一步懂得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仿写,学习作者的艺术表达方法,融会体悟文本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 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角度及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句、段的仿写就是关注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第二单元里《琵琶行》的讲解,在描写琵琶声的第二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还用了叠词和联绵词使得音乐声悦耳动听,加上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叫学生模仿这些手法以《我眼中的一种乐器》为题来仿写。句式上的修辞关注通感、比喻、排比和夸张(《蜀道难》) 等修辞手法,这样的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于是课堂上的精彩不断呈现。

篇的仿写主要模仿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从文章的结构和写法上进行练习。如《劝学》 和《师说》,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模仿作者的行文脉络, 首段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主体部分的论据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阐明观点。 让同学们自拟题目学写提纲。或者模仿《寡人之于国也》里的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问)、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再解决问题(民加多的措施)的思路练笔。迁移运用训练不但实现了对课文中经典语句的有效吸纳,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言语,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缩写,概述文本,做好预习第一步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重难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利于扩大人的知识面,提高人的分析综合能力。

“缩写”是将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写成较短的文章。缩成的短文好比剪除了枝叶的树干。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的文章,篇幅长,人物多,学生平时课业重,无暇读课文,只有通过缩写的形式叫他们提前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和《宇宙的边疆》等文章练习缩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想把文章缩写好,必须对原文进行认真阅读,认真分析,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

四、改写,精彩处动笔,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吕叔湘先生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学生练习改写,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与课文不同的表达形式, 这就需要进一步对课文的表达形式进行揣摩,还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表达形式与课文进行比较, 从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效果。

本学期年级准备举办课本剧表演大赛,我就安排学生以剧本的形式改写第一单元的小说或者以前喜欢的课文,有些学生截取了《祝福》里的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的喜悦及鲁家还是不让她做福礼的场面;有的还选取了《孔雀东南飞》等文章来改写并把它排成课本剧。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还为必修四戏剧单元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里,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 (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同学们为这位动物“科学家”代笔,以动物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

五、补写,发挥想象,合理延续文本

“ 补写”就是根据某一内容, 补充相应的情节和内容,有些课文有意不写完整,或者写得简略, 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 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 补充出来,让文本更丰满。学习这类课文时,在学生的学习达到情感的高潮处,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祝福》中,祥林嫂被她家人抢走时,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 ……”当卫老婆子又要荐一个好的来折罪时,鲁四老爷又说:“然而……”可以让学生揣摩鲁四老爷这个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 语言、心理活动来作文。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 作者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进行了外貌、语言、神态等多方面的描写,黛玉拜见了众亲戚外,没有看到两个舅舅,“大舅舅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二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唯独两个舅舅没出场叫人有些遗憾。文章在人物出场上做到了先后适宜、详略得体、 虚实兼用。请同学们结合贾家显赫的地位和繁琐的礼节来安排黛玉拜见两位舅舅时的情景。

六、议论文的写作

在必修三的表达交流板块里,要求学生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使用论据和学习论证的方法练习写议论文。那么经过前几个单元的综合性练笔也为该文体储存了一定的素材和写作技巧。提升学生议论文方面的写作水平。 议论展开的基本方法有:因果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条件分析法等。

1.因果分析法

如《谈意气》一文,中心论点是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文章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分论点,可以找出三个原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人有意气,才能催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断,意志不衰。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 “果”指中心论点。就是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2.概念分析法

“这山望着那山高”是指某些人永远不知足,得到了眼前的还指望得到更好的,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但如果我们反其道而用之,从中提炼出值得我们利用的精神,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 借助横向结构法,可以列出如下分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这里,“概念”是指文章的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从“是什么”的角度阐释内涵, 展开分论点。

3.条件分析法

例:做人和处事,如果凡事追求圆满,事事工于算计,互不相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 留一道缝隙给自己、他人和社会。 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告诉我们,生活中应该给自己、他人和社会留一道缝隙, 那么应该怎么去留缝隙呢?我们可以依此思路用横向结构写出作文提纲;给自己留一道缝隙,轻松快乐的生活;给理想留一道缝隙, 坦然面对失去;给子女留一道缝隙,让自己和孩子能获得快乐;给他人留一道缝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 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 此种类型主要从“怎么办”的角度来设立分论点。

让学生选取一个话题来作文,可以参考现成的分论点作为文章段落的首括句,也可以自己写。

小练笔 篇7

一、激情渲染, 激发练笔兴趣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 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对小练笔的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 一旦有了材料, 他们就会跃跃欲试, 表达兴趣浓厚。

如三年级的第一次小练笔训练, 是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时, 文中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聪聪一连串的动作“背”“戴”和“走”, 学生自读以后结合小插图自己就能理解。我乘机对学生进行了鼓励:“作者描写了聪聪的动作, 但没有描写爸爸, 可我们观察插图以后对爸爸也有了认识, 谁来像作者一样把你观察到的爸爸也写出来呢?”学生飞快地拿起笔, 认真地写了起来, 不一会儿精彩的语句就跃然纸上, 大家也不约而同地写出了爸爸的三个动作“手提旅行箱”“脖子上挂着照相机”“大踏步地走”。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写出了爸爸的表情, 用上了“乐呵呵”“笑眯眯”等词来描写。当被老师称赞的时候, 学生显得很兴奋, 原来自己就是“小作者”呀!

又如教学《石榴》一文以后, 学生明白了作者是从颜色、形状与味道三方面来写石榴子的,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带来的最喜欢的水果, 仔细观察品尝。等学生准备好后, 我激情引导:“老师也想尝尝大家的水果, 但是这么多种水果, 老师品尝不过来呀!请仿照文中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将你的水果写下来, 谁笔下的水果最有特点, 写得最诱人, 老师就评选其为‘最受喜爱的水果’”。我的话音刚落, 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提起笔写了起来, 很快完成了练笔。学生的表达不但条理清楚, 而且生动形象, 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 学生练笔的兴趣就被激发了,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仿写。

正是在老师一次次的激情引导、积极鼓励下, 班上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有内容可写、有方法可依的小练笔, 产生了兴趣。当我将他们的精彩小练笔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时, 他们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

二、展开想象, 加深理解感悟

每册教材中都留有一些空白之处, 这些空白是教材内容的深化, 是教材内容的新解。这些空白的地方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思维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空白之处展开想象或联想, 学生在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抒发自己真实感受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第八次》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 讲述布鲁斯王子英勇抗击侵略军, 七战七败, 几乎失去信心时, 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 决定发动第八次攻击并最终取得成功。当决定发动第八次攻击的时候, 他是如何去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的呢?此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小练笔, 学生会很自然地结合文本内容来写, 对文本的概括就是学生加深对文本理解感悟的过程。

如《孙中山破陋习》一文写道:“‘你年纪还小, 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这里的省略号也是一个难得的训练点, 一个含泪的神态, 一个推的动作饱含了母亲的无奈。母亲回到女儿身边会对女儿说些什么?这个时候学生因为已经对当时的封建习俗有所了解, 对母亲的盲从和无奈有所体会, 所以他们有话想说, 有情要抒, 只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就会取得出乎预料的效果。陶梦颖同学是这样写的:“孩子, 娘也知道缠小脚是受罪啊!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呀!你看娘和其他妇女, 哪个没有缠小脚?你是女孩子, 如果不缠小脚, 将来不但会被人家笑话, 还会嫁不出去的, 到时候你怎么抬得起头?孩子, 你就忍忍吧!娘帮你缠起来吧!”从她的描写中,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的心疼和无可奈何, 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怎么能写出如此触动人心灵的语言呢?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 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 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注意挖掘课文中可以让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他们有机地把写融入教学, 以写促读, 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还会创造出无限精彩。

三、迁移拓展, 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要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 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像以上我所举的《学会查“无字词典”》和《石榴》中的小练笔, 其实都是属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迁移的小练笔, 分别是句式的仿写和方法的仿写。这样的训练点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还有很多。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学完, 我就让学生观察我们这里秋天的景色, 仿照文中第四自然段总分的写法, 初步尝试围绕中心句进行练笔。因为地处农村, 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田野、果园、树林、池塘、村子……学生的描写都能做到中心突出, 语句生动优美, 真是令我欣喜万分!

又如《东方之珠》一文, 教材上就设计了“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 围绕‘一到休假日, 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还有《航天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 语言生动, 叙述灵活, 如教师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那就失去了学习语言的范例, 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味”。在学完此文后, 我让学生为航天飞机写自我介绍, 学生便能根据收集的一些信息资料,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 写出自己的感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学完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后, 我设计安排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是小猴收获了这么多麦子, 他会怎样处理呢?第二个是第二年土地爷爷又送了一袋麦子给小猪, 小猪会怎么想, 怎么做呢?让学生任选一种情景展开想象, 续编故事, 学生兴趣盎然, 生动地描写了小动物们的想法、做法, 不仅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 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将小练笔挤进阅读课堂 篇8

一、巧妙拓展,进行续写

续写是基于对原文有关情节的合理推测和想象,创造性地续补有关内容的小练笔。续写时要选择好续写点,也就是最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那一点,让其进行合理的创新。如《蒲公英》一文,主要讲了小蒲公英种子在随风飘荡时,太阳公公嘱咐它们不能被表面上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所迷惑,要到泥土中去生长。而有两颗小蒲公英种子却不听,分别落进沙漠和湖泊里了。课文结尾这样写道:“第二年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中的茁壮成长起来,它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又一个春天来临了,蒲公英会怎样对小蒲公英种子说呢?然后让学生以“蒲公英的嘱咐”为题写一段话。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孩子们,你们要出远门了,千万要记住,不能被表面上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所迷惑,要到泥土中去生长。去年,你们的两个阿姨就是没听太阳公公的话,一个落在沙漠里想成为百万富翁,最后干死了;一个落在湖泊里想寻求欢乐,最后淹死了。你们要吸取教训呀!”通过这样的小练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促使他们将课文中的词句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二、填补空白,进行扩写

扩写即在认真阅读原文、深入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写得简单、抽象之处展开想象,对抒写点加以发挥,使原文的主要内容更具新意、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更具文采的一种小练笔。如《小露珠》一文中,小露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但原文写得十分简略。于是我先是以一棵小草的身份来赞美自己,并将其作为范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将自己当作一种植物来赞美自己。有位同学这样写道:我是一棵十分美丽的白杨树,我的身上挂满了一颗颗晶莹、透明、圆润的小露珠,它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它们的映衬下,我也变得更加漂亮、更加引人注目了。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了,想象力被激发了,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三、合理转换,进行改写

改写即以原文为题材,“另起炉灶”进行再创作的一种小练笔。改写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内容上的改写和形式上的改写两大类。具体来说,既可以改变原文中心思想、中心人物,也可以改变原文的体裁,还可以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等。如学习了小诗《晨牧》以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将小诗改成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请看一位学生的改写:早晨,雾蒙蒙的,似给大地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突然,雾中传来一声呼哨,“啪啪——”几声鞭响传来,浓雾中走出一个小男孩。他右手执鞭,头戴草帽,身穿深红T恤、褐色短裤,正赶着一群鸭子往河边跑。鸭子在他的追赶下,摇摇晃晃,连走带飞,渐渐地消失在晨雾中。此时,小男孩儿高声唱起了歌。鸭子的“呱呱”声、鞭子的“啪啪”声和小男孩儿的歌声,清脆悠扬,传向四方……这样的小练笔把人带入到诗的意境中,在诗情画意中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

运用“小练笔”激发写作兴趣 篇9

一、把握时机, 诱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作文, 首先要让学生消除“怕”的心理。切忌干巴巴地布置一个作文题, 就让学生去写。而是要引导学生有写作的冲动, 再把握时机, 适时诱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时, 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感受春的美景, 感受作者的妙笔, 适时点拨写法, 让学生有试一试的冲动, 这时, 让学生先闭眼想一想我们家乡的秋景、冬景或夏景, 然后用五分钟时间把我们脑海中的情景写成一二百字的片段作文。这时, 他们已经有内容可写, 也知道要怎么表达, 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希望把自己脑海的美景诉诸笔端。很快, 五分钟过去, 有些同学已经写完, 当老师要求停下时, 有个别同学竟然说:“老师, 我正文思泉涌之时, 停不下啊。”这就是有了作文的冲动。实际上, 学生怕作文, 不是不想写, 确实是没东西写, 或不知从何写起。我们老师经常进行这一方面的训练, 久而久之, 慢慢地, 学生就有了写作文的感觉, “怕”的心理也就慢慢地消除了, 有些同学还有了有事没事就动笔写一写的习惯。这样, 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 写作也因此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还怕学生不会写作文吗?

二、改革形式, 浓厚写作兴趣

改革阅读小练笔形式, 也是浓厚写作兴趣的一种方法。最基本的方式是仿写。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文, 分析了作者的写法:多种修辞的运用、注意抓住“春”的特点、注意描写的顺序等等, 我就让学生仿照《春》的写法, 以“家乡的风景”为题, 抓住春夏秋冬某一季节的特点写一个片段, 200字左右。学生早已跃跃欲试, 老师也就顺水推舟, 让他们小试牛刀。很快, 一篇短文一会而就。

有时, 我们还要根据课文内容, 改变练笔方式, 以浓厚学生写作兴趣。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 皇帝游行大典结束后, 又会怎么做呢?小男孩说了真话后有没有危险呢?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想象, 以“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为题, 续写故事。

此外, 小练笔的方式还有续写、改写、新编故事, 也可以写自己的感悟启示等等。总之, 在阅读教学中, 一定要抓住课文中适合练笔的切入点, 把握机会,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浓厚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恰当讲评, 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讲评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好方法。特别是阅读小练笔的讲评, 更能及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小练笔可以说具有“短、频、快”的特点。短, 一般200字左右, 学生在五到七分钟就可以完成;当堂练习, 当堂讲评, 学生印象深刻, 这就是“快”;因为快, 写和评一般也就半节课时间, 可以经常进行这方面练习, 这就是“频”。

小练笔的讲评, 要注意方法。因为小练笔讲评, 都当堂进行, 老师没有认真看学生作品。在学生读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听, 以便准确评判。评价时, 既要适当指出不足, 更要充分鼓励, 以培养兴趣。评价语言要中肯, 要发自肺腑, 切忌做作。评价语言还要有创新, 不能就干巴巴一两个字, “好”, “很好”, 而要结合学生所写内容评价。如学生对家乡景色的描写, 我由衷地赞美道:“你把你的家乡写得太美了, 老师有空一定去看看。”这样, 经过老师的一次次肯定、鼓励, 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

四、推荐发表, 激发写作兴趣

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组织的各种征文比赛, 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教的11届学生赖腾芳同学, 她本来学习成绩一般, 当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一般而已。八年级第一学期时, 省教育厅组织“感恩教育”主题征文比赛, 她也主动参加了。她的作文交上来后, 我也没太在意, 简单修改就寄出去了, 结果获得省一等奖, 并且是我校三十多篇获奖作品中唯一的一等奖。我就动员她出五十元钱参加汇编, 她也很乐意。不久, 她看着自己的作品成了铅字, 编成了书, 非常激动。从那以后, 她每个周末都写一篇作文, 叫我帮她面改。就连平时的小练笔也不放过, 一定要让我给他单独讲评。现在已经在我校读高三, 也还很积极的写作文, 只要有作文比赛, 有征文, 她都参加。学校校刊《江畔》和《龙宇通讯》几乎每一期都有她的作品。这还真应了那句俗话:“乐此不疲”。让学生从作文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了成功的体验, 也就有了作文的兴趣。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写作兴趣, 作文就成了他日常的自觉行为。读了一篇文章, 有所启发, 就动手写一写, 把启发记录下来;听了一句话, 有所启示, 就动手写一写, 把启示记录下来;做了一件事, 有所感悟, 就动手写一写, 把感悟记录下来。长此以往, 写作也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成为一种内心的驱动, 成了一种需要, 成了一种享受。这就真正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这还怕写不出好文章吗?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阅读小练笔, 把握时机, 诱发学生写作兴趣。改革作文形式, 避免反复单调练习, 让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厚。通过及时讲评, 不断鼓励学生, 甚至把一些优秀的作品推荐发表, 让学生保持长久的作文兴趣。

完形填空小练笔 篇10

The teaching__6__hit the headlines shortly before the new school year, with reports of thousands of__7__post and one survey showing that one third of newly __8__ teachers leave within three years.__9__the general situation, it is even worse in mathematics, which is__10__the Open University is hosting a conference to address the maths crisis.

I am a science writer, not a maths teacher, but I__11__regular lectures in schools, so repeatedly I hear about the desperate situation in maths__12__. I have met teachers who were obviously dedicated and capable, but who were__13__at the end of the year. Even more__14__, a friend’s 73 year old father has been asked to come out of retirement to teach at an independent school. Although he is a fine teacher, this is symptomatic of a profession that has__15__hope of finding new recruits.

The Government will__16__to just a couple of hundred unfilled maths posts, but this number has so much spin that it is gyroscopic(回转的). Ministers __17__ the many maths posts filled with temporary (and expensive) supply teachers or those from overseas, or teachers whose qualifications are in geography__18__mathematics. Schools cannot be picky, and one headmaster in a Northwest comprehensive was recently quoted as saying, “We are appointing staff, who in a perfect world, we would not touch__19__a barge pole (驳船撑竿).” Alison Wolf of 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as estimated that we need at least 5,000 more properly qualified maths teachers. If a teacher __20__ roughly 100 students, then 500,000 students are to some extent missing out on a decent maths education.

1. A. shortB. lack C. dropD. miss

2. A. repliesB. answers C. respondD. react

3. A. to despairB. despairing C. to be happyD. to smile

4. A. care toB. care for C. care ofD. care about

5. A. appearB. seem C. lookD. become

6. A. problemB. trouble C. crisisD. annoyance

7. A. unfilledB. blank C. spareD. space

8. A. oldB. enthusiastic C. qualifiedD. energetic

9. A. WhicheverB. Whatever C. HoweverD. Whenever

10. A. becauseB. why C. whatD. the reason

11. A. doB. give C. makeD. send

12. A. schoolsB. firms C. branchesD. departments

13. A. to resignB. resigned C. resigningD. resign

14. A. worryingB. worried C. delightedD. delighting

15. A. given upB. given in C. given offD. given away

16. A. admitB. acknowledge C. confessD. recognize

17. A. neglectB. disregard C. ignoreD. overlook

18. A. other thanB. rather than C. more thanD. less than

19. A. inB. with C. byD. on

20. A. works onB. works at C. works withD. works out

主题思想:

上个月的一个下午,我很沮丧。我们邀请不同的专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短缺发表意见,邮件如雪片般飞入。Gardiner说这个艰难的时刻来临了。学校严重缺少数学教师,出现了教学危机,而不是教学本身的技术问题。由于缺少教师,导致岗位空缺。政府决定让地理教师改行教数学。

解析:

1. B lack of,“缺少”,lack是名词;short of,“缺少”,但short是形容词;drop of,“下降,落下”,故选B。

2. A 上文叙述我们要求各位专家给我们发邮件谈谈看法,所以“我们在浏览大量的让人失望的回信”,故选A。

3. A 上文提到失望的信,故应该说不失望是很难的事情,故选A。

4. D care to,“想要”;care for, “照料;喜欢”;care of, “由……转交”;care about,“关心, 担心”。从文意看,应该选D。

5. A appear指从感观印象看似乎是如此,但有时着重指因视野、观点限制而产生的歪曲印象;look指从样子看起来,侧重通过视觉而建立的印象;seem多指从主观印象或个人反应得出的看法。故选A。

6. C 这里是指学校严重缺少数学教师,出现了教学危机,而不是教学本身的技术问题,故选C。

7. A 由于缺少教师,导致岗位空缺,进一步从文章第四段第一句话中的unfilled maths posts可以看出答案。故选A。

8. C 这里表明教学危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1/3刚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又在三年内纷纷离岗。qualified,“有资格的”,故选C。

9. B “不管普遍形势是什么样的”,whatever作定语修饰situation,没有选择范围,故选B。

10. B 前文叙述的是原因,故本句句意为“那就是为什么……”,故选B。

11. B give a lecture,“作报告”;C、D项与lecture构不成短语,故选B。

12. D 学校缺少数学教师,而此处有修饰语maths,那么则说明数学系的情况更加严重,故选D。

13. C be resigning,是进行时表示将来时含义,“一些明显有奉献精神又有能力的老师年末即将退休”,故选C。

14. A 上文提到不仅听说令人失望的状况,而且看到一些老师年末即将退休,这里的意思是“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位朋友的已经退休的73岁老父亲又被请回私立学校教书”。故选C。

15. A give up, “放弃”;give in,“屈服”;give off,“发出”;give away,“泄漏”,故选A,符合文意。

16. A 这种情况的出现,政府得承认有几百多个空缺。acknowledge通常指公开承认某事的真实情况或自己的过错;admit强调因外力或良心驱使或经判断而明确承认,多含不情愿或被迫意味;confess语气较强,着重承认自己意识到的错误或罪行,含坦白忏悔的意味; recognize 作“承认”解时,是书面用词,主要指合法的或外交上的承认,也指“公认”。admit to,“承认”,故选A。

17. C ignore指“不理睬,忽视”,是故意的行为;neglect是“疏忽,忽略,没注意,不重视”,是兼ignore和 overlook 之意的;overlook是“漏看,没注意到,忽视”;disregard,“漠视”。文意为由于有很多代课老师或来自海外的老师填充了这些岗位,所以部长们忽视了数学教师的短缺。故选C。

18. B 文意为“有很多代课老师或来自海外的或教地理的老师填充了这些岗位,而不是数学专业的人当数学教师”。rather than,“而不是”;other than,“除了”;more than,“多于”;less than,“少于”。故选B。

19. B 用撑船竿子。in,用工具,表示用文字材料;with,用有形的工具;by指用交通工具,名词前不能加冠词。故选B。

上一篇:燃机故障分类下一篇:社会化开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