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2024-05-28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精选九篇)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1

关键词:民间舞,原始冲动性,广泛性,母体性

由于舞蹈作为一门以人体为传播和保存方式的艺术形式, 其发源之原始, 传播之广泛, 内容之贴近生活, 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而原生态民间舞蹈相比其他的宫廷舞蹈而言, 则更能体现曾经的人们, 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

作为最原始, 最广泛, 也是最母体的原生态民间舞蹈, 它承载了人们精神上自我安慰的追求, 生活上幸福满足的向往, 和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独一无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它也能被其他艺术形式所借鉴和运用, 在融入进别的艺术形式之后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民间舞蹈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特性, 所以使得它在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之后至今仍能在艺术之林常青。原始冲动性, 广泛性, 和母体性, 作为民间舞蹈众多特性中的三种, 在民间舞蹈发展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原始冲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从原始社会到古代封建社会, 生产能力极为低下。人们无法抗拒大自然的种种现象, 难以揣测下一次灾难的来临, 播下去得种子是否能变成想要的果实也要“听天由命”。出于这些原始的对于生活安定的冲动, 人们舞蹈, 希望通过身体的舞动, 能使这股来自人体的力量抗衡自然界的种种不可预知和无法解释。藏族舞蹈中的阿嘎谐表现了人们的劳动场面, 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丰收的美好希望。发源于来安县半塔集一带的求雨舞蹈, 体现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这些舞蹈的理想是原始冲动的, 来自于人们对大自然充满矛盾的抗争和妥协。

其次, 由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科学认知的缺乏, 各种驱邪祭祀的舞蹈普遍流传。当人们无法合理解释人的生老病死时, 选择了通过舞蹈表达内心对生得渴望, 对病魔的抗争, 对死者的祭奠。这些原始的对于健康和生命的冲动, 来自于人们对生的渴求。人们希望疾病灾难能远离自己和身边的人, 同时死者能够安息, 生者能够健康, 于是产生了各种驱邪和祭祀的活动。纳西族的祭祀舞蹈东巴舞, 遍布于我国北部的萨满舞中的治病驱邪类的舞蹈, 以及发源于山东邹城的祭祀类舞蹈阴阳板等, 都表现了人们对鬼神的敬和畏, 以及对于生命的原始冲动的向往。

再次, 人口对于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来说, 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人们通过舞蹈表达对于性的渴求和对生殖的崇拜。每个部落, 每个民族, 都希望人丁兴旺, 人们通过模拟生殖过程表达对自己民族最原始的祝福。土家族的毛谷斯, 彝族的傩舞和撮泰吉, 这些都表现了人们对于性的原始冲动, 以及对新生命的渴望。

原始冲动性是人们在创造和舞蹈民间舞的时候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发自内心地希望生活变得美好, 生命得以延续的特性。它是直接的坦白的, 庆祝丰收的时候可以开心地笑, 祭奠亡灵的时候可以悲痛地哭, 迎接新生命的时候可以虔诚地感谢神灵, 这一切都是发自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

广泛性同样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民间舞蹈的内容十分广泛, 触及到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无论是劳动还是祭祀, 节庆还是嫁娶, 都能在民间舞蹈当中找到。彝族的铜鼓舞表现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 藏族的羌姆表现了宗教祭祀, 灯舞、龙舞和狮子舞表现了节庆时的热闹场景。可见民间舞蹈之贴近生活及内容的广泛。

其次, 民间舞蹈的受众面十分广泛。与宫廷舞蹈不相同的是, 民间舞蹈的参与者众多, 并且不受等级限制。无论是参与其中的舞蹈者, 还是在一旁观看欣赏的观众,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自娱自乐, 不受等级约束, 享受舞蹈的乐趣。汉族的黄河九曲灯,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 苗族的芦笙舞, 这些舞蹈都表现了人们群众广泛地享受民间舞蹈乐趣, 喜庆热闹。

再次, 民间舞蹈的可利用范围广泛。原生态民间舞蹈既可以被艺术家收集整理成教材搬进课堂, 使之成为规范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也可以将其升华为舞台艺术供更多的观众欣赏, 同时, 民间舞蹈作为某一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 也可以被当地人们恰当地利用起来作为一种资源, 保护与创收双重利用。如今被人们所熟知的汉、藏、蒙、维、朝、傣六大民族民间舞就是在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提炼成教材被广泛学习的民间舞蹈。各大舞蹈比赛中, 民族民间舞都是以一个单独的项目进行比赛, 可见民间舞被搬上舞台之后的影响力。云南纳西族生活的丽江等地区已成为旅游胜地, 游客在游览当地美丽的风光的同时欣赏独具特色的纳西族舞蹈成了体验当地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项目。

广泛性使得原生态民间舞蹈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更受人们欢迎。

母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原生态民间舞蹈能渗透进很多种艺术形式当中, 并被其运用和融合, 它成为很多艺术形式在创造初期的一个母体, 具有很强的衍生性和包容性。无论是宫廷舞蹈, 还是戏曲, 甚至是流行舞蹈和现代舞, 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民间舞蹈的东西, 舞姿、节奏或是体态, 民间舞蹈的影子多处可见。

其次, 原生态民间舞蹈是人们回过头去研究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或者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的母体证据。由于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保存和流传形式, 是最直观的可以研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工具。它比文字、歌曲更直接, 更广泛, 更具影响力。如果一段历史可能被作者歪曲, 一首歌曲可能表达个别人的情感, 那么一段老少皆知的民间舞蹈, 一定是当时当地人民大众的普遍心理体现。

民间舞蹈的母体性证明了它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经久不衰, 同时也表现了它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凡的价值。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2

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

文公共发〔2012〕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明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文明办,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文明办,文化部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城乡基层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现就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以下意见。

一、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文化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发展城乡基层文化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动员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过程中践行道德规范、提升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二)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

—1—

近群众,大力弘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志愿服务与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让人们在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坚持自愿参与和社会倡导相结合,既尊重人们的服务意愿,鼓励人们自主参与,又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进行适当的组织动员,努力扩大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一)依托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电子阅览室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要积极适应免费开放后公益性文化设施参观、流通和参与活动人数大幅增加的新情况,在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做好图书导读、借阅服务、读者咨询和报刊管理等工作,为读者学习知识创造良好环境;在博物馆、美术馆通过招募文化志愿者担任讲解员、参与展览布展和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普及文物和美术知识,让群众在认知和审美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在文化馆(站)招募文化志愿者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培训和文艺演出等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公共电子阅览室组织文化志愿者为基层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提供上网辅导。影剧院和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要支持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注重便利性、灵活性和互动性,使人们在参与中愉悦身心、—2—

体验快乐。有条件的市级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要面向基层开展业务指导类文化志愿服务,进一步增强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依托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是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提升服务、完善管理,为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招募文化志愿者协助做好技术指导、政策宣传和群众意见调查反馈等工作;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招募文化志愿者帮助开展文化数字资源收集整理、少数民族语言数字资源译制工作,深入县级支中心和乡镇服务点,辅导群众学习网络知识,检修电子设备,开展业务培训;依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招募文化志愿者协助农村放映员做好场地布置、观众组织、秩序维护和电影放映等工作;依托农家书屋,组织文化志愿者做好图书整理、流动服务、科普宣传等工作,广泛开展农民读书活动。深入开展西部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到西部地区乡镇文化站帮助工作,协助做好文化站日常管理、政策宣传教育和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等工作。

(三)依托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重要节日、重要纪念日,是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利契机。要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帮助群众组织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使群众接受革命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文化志愿者帮助群众开展节日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面向妇女儿童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志愿服

—3—

务活动,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期待。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组织文化志愿者参与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活动,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依托内地对边疆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求,结合援藏、援疆和其他对口支援工作,整合内地文化资源,采取双向互动方式,深入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提供文化志愿服务,促进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开展“大讲堂”培训,组织内地文化志愿者开展业务培训、文化策划、文艺辅导等,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队伍业务素质。开展“大舞台”演出,组织内地文化志愿者开展内容精炼、形式灵活的中小型文艺表演,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大展台”展览,采取实体与数字、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文化志愿者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文化展览和艺术采风,促进各族群众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三、建立完善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文化工作考评指标。各地文化厅(局)、文明办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依托相关单位或行业协会组建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拓展社会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以赞助或捐赠形式支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突出思想内涵。要把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为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专

—4—

长或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人士或团队搭建服务平台,鼓励更多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文化民生理念,让人民在文化的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要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方式方法,为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提供遵循和指导。

(三)规范招募管理。要根据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招募办法,及时发布招募信息,明确所需的条件和要求,采取经常性招募、应急性招募等方式,把专业文化工作者、基层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和文艺社团吸引进来,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依托相关文化单位或行业协会建立文化志愿者注册系统、电子档案和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实现文化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开展常规培训与岗前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和文化志愿者予以表扬和奖励,为文化志愿者购买相应保险,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四)培育活动品牌。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基础、特点和优势,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探索具有地方或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以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突出志愿服务人文关怀,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高水平开展。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和成效,宣传文化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着力营造有利于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扩大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文化部 中央文明办 2012年9月12日

中国画:内容广泛的概念 篇3

元、明、清时期盛行的“文人画”,是中国画语言最精炼、最纯粹、最能直接反映人的心灵世界和思想感情,也是最有智性的一种绘画方式。它是专注于笔墨语言而形成的一种绘画流派、样式和体貌,在中国美术史以至世界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画从印象派才开始关注与“文人画”笔墨语言相类似的问题。西画中虽然没有笔墨的概念,但西方人用油画笔和油彩来表现大致与文人画笔墨趣味相近的美感,如笔触感、线条变化的韵律、肌理美、色彩的浑厚与丰富、平面的装饰趣味等,只是没有传统中国画书法用笔那样富有灵韵。西画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主要是受人们新审美趣味的推动,也是欧洲艺术家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但东方艺术的影响也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画从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到欧洲,主要是通过景泰蓝瓷器图案,对西方绘画的影响是微弱的。对欧洲绘画艺术变革产生明显影响的是从中国引入日本产生的浮世绘版画。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文人画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并努力承继它的人文精神和灵动的笔墨语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已经在清代中期之后逐渐显露出来,那就是艺术家们往往以避世的方式表示对现实的态度,多以山水、花鸟抒发自己的情怀,作品很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因此人物画逐渐消沉。文人画形成的笔墨程式,决定了初学者须从临仿前人起步而逐渐入门,虽注意写生训练但往往重视不够,长此以往易造成一味追随前人,食古不化的风气。此外,文人画理论在强调笔墨的重要性时,对水墨写意艺术研究颇多,也颇为深入,但对绘画创作其他一些手法和元素如形似、色彩等有所忽略,在人们心目中容易造成“水墨为上”的误解,似乎写真的工笔、重彩画没有写意精神,不入大雅之堂……

一切艺术风格、流派有其长,必有其短,这是艺术的客观法则,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普遍原理。如果要让文人画改变其宗旨和技巧,那就不成为其文人画的体貌了,也有违艺术规律。但是,在新的时代里,文人画在原有规范基础上有所拓展,适当借鉴其他艺术语言元素,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以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对文人画的发展也是有益的。总之,精心保护文人画的传统程式,探寻它与现代社会融合之路,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人画的应有之义。

当今中国画正处于繁荣期,如果我们对中国画概念作更为科学的界定,并形成广泛的共识,一定能促使艺术家们从传统中吸收更为丰富的资源,由此中国画的艺术面貌会更为多样,文化内涵也会更为充实。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4

我的体会是,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今天, 是我们自信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道路是一个大概念, 全方位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中华文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领域, 更多的属于精神层面。因此, 讲道路不能不讲文化, 讲文化则不能不指向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根本上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觉和自信。

理就是这么一个理。要问为什么?还可以说得具体一些。

第一, 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来源

中国道路是从哪里走出来的?由远及近地说, 它经历了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 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这样几个阶段的总结和选择, 才形成共识。其中每一个阶段的总结和选择, 毫无疑问, 都呈现着思想理论的先导和引领风景, 跳荡着价值观的追逐和淘洗浪花, 积累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果。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基础上, 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做出的选择, 不是哪个人、哪个政党简单凭主观愿望来决定的。

讲清楚这一点, 人们很容易体会, 中国道路既是政治选择, 也是文化选择;中国道路既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 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讲清楚这一点, 我们的道路自信便有了精神高地和文化依据。

第二, 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

一个人要在路上走得像模像样, 顺利接近目标, 得有精气神。沿着中国道路去接近和实现中国梦, 不能没有精气神。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精气神, 是走好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 主要表现在树立方向引导、凝聚民族精神、提供思想资源、倡领道德新风、激发向上力量等方面。

我们今天说的中华文化, 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它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设想, 如果弱化了这三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中国道路还走得下去吗?即使走得下去, 也不知走向了何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他还具体地说到, 走中国道路, 离不开哲学精神的引导, 历史经验的镜鉴, 文学力量的推动。这样的现实要求, 是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对这三大文化体系的研究、培育、弘扬和实践, 与现实要求还有距离;而实现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 形成合力和共识, 体现中华文化的气概风貌和整体魅力, 进而为中国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就更有距离了。

第三, 中华文化是中国道路的高点优势

不同文明类型各有自己的优长, 建构在自身文明基础上的国家道路, 各有各的理由。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雨, 中国道路日益彰显出它在促进发展稳定方面的优势和长处, 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 不能不说它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滋养, 中国人民心中那股特有的精气神, 得益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得益于中国梦和美好前景的召唤, 得益于人们在现实奋斗中的获得感日益增多。

毛泽东讲社会主义是“可亲的”, 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是“可爱的”, 便是从道德情感角度来揭示中国道路的本质, 同时也说明, 中国道路传承和弘扬了让老百姓有情感认同的文化价值观, 因而拥有特殊的精神优势和道德高地。中国道路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与之相应的是要让中华文化塑造和提升人们的道路自信。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 是把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 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中华文化要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强大作用, 对内对外虽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它蕴涵的中国道路的高点优势毕竟就在那里。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好中国故事, 不能没有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不能不讲中华文化故事;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目的是讲好中国道路故事。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5

诸文明办„2008‟1号

关于在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

主题文化活动的通知

各镇乡党委、街道党工委,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企事业单位党组织:

今年6月8日是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第一个端午节。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办《关于在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的通知》精神,更好地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经研究,决定今年端午节期间在全市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爱乡情感和凝聚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创

1新创业,富民惠民”中去。

二、活动内容

1、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利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各镇乡(街道)、机关、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干部、市民、学生和员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爱国主义歌曲传唱、征文比赛、包粽子比赛、民俗知识讲座(比赛)、和谐邻里节等系列活动,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以赛龙舟等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龙舟竞渡、龙船赛会等传统体育竞赛活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活动设施,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形成群众性体育健身的热潮。

3、以“健康生活、绿色出行”为重点,广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健康教育专家和医务工作者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从科学角度分析端午传统习俗,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集中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绿色生活、从我做起”和“整洁母亲河行动”,大力整治庭院居室、公共场所、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增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创造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三、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镇乡(街道)、部门和单位

要把开展好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要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具体详细的活动方案,周密部署、精心实施,保证整个活动的安全、有序开展。

2、创新形式,广泛发动。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使群众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角。要不断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使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公民文化需求相吻合,不断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要把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与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今年全市开展的“情暖暨阳”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欢乐家园、和谐生活”群众性文化主题活动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开展活动,既要形成声势又要扎扎实实,使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重视宣传,营造氛围。报纸、电视、广播、诸暨网等新闻媒体,要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讨论互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端午节的舆论宣传,大力普及端午节的节日知识,及时报道各地开展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情况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过节心得,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各镇乡(街道)、部门和单位于6月10日前将开展端午节主题文

化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市文明办(市政府大楼三楼,传真:87114556,电子邮箱:zjwmb307@sina.com)。

诸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008年5月21日

主题词:端午期间文化活动通知 抄报:绍兴市文明办 抄送:市委办,市人大办,市府办,市政协办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6

小麦从西亚途径中亚传入中国核心地区大约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而且这个传播大概是接力棒式、有选择性的缓慢过程,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附着于小麦上的相关种植、烹饪技术和文化都一股脑地传进来。大约在距今1万余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本地的粮食作物,北方是粟和黍,南方是稻,烹饪方式都是蒸煮,这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所以即使有新的驯化物种,人们首先想的是用已知的粒食方式来加工和处理,做出来的是麦子的粥和饭,食用价值不高。再加上小麦也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直到出现适宜的品种才有大量应用的价值。过渡到粉食,又需要石磨、石碾,后者大概是东周才出现的,前者也没有早于魏晋以前的证据。这已经比较晚了,随之出现的是面条、馒头、饼等,它们和面包的区别也就是文化差异。

在西方,面包也不是伴随小麦驯化同时出现的,小麦本身在不断改良和进化之中,而且发酵和烘烤技术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这中间也有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酵面包大规模制作之前,那种硬的像砖头一样的死面面包口感也不咋地,要想让外地人接受自然不那么容易,所以古代主要的几个文明区之间主食的差别也很大。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7

1 案例一 星空 (节选)

1.1 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师: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 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 Twinkle , Twinkle , Little Star 》 ( 师生一起唱歌 ) 。

师: 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所唱的是什么内容吗?

师:其中有一句歌词“ how l wonder what you are”的意思是“我多么想了解你的奥秘”, 你们想不想了解它的奥秘?

生:想。

师:好,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丽的星空》 。

1.2 欣赏、感悟

师:我们来欣赏一幅照片《星空》, 深蓝色的天空, 星光灿烂, 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 镶嵌在天幕上, 闪闪地发着光。这时候的夜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美丽、寂静、旷阔、神秘……

师:神秘而美丽的星空, 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现在, 我将带领你畅游这个神奇而美丽的星空 (展示关于星空的各种图片) 。 师:星河留给我们太多的美丽, 大家一起来谈谈星空的美丽吧。

学生活动:从星空的色彩、星球的形状与布局、 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变化、形态与明暗的对比等方面交流, 从而获得色彩美、节奏美、造型美等体验。

教师小结: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 使我们感受到星空的美丽, 那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通过什么手段取得的呢

生: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

师:是啊, 人们利用这些现代高科技手段, 获取了大量丰富的视觉形象, 激发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灵感, 可以说现代艺术离不开科学, 科学为艺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3 欣赏绘画作品

师:星空美丽而神秘, 如果把它表现出来, 会是什么样的呢 欣赏《星月夜》、《满天星斗下的罗纳河》、《无尽无极》……

在本节教学案例中, 我们通过听、赏、说、想象等一系列的过程了解“星空”这个与天文、地理、航天等科学知识紧密相关的主题, 指导学生运用收集图片资料、观察星空、绘制和设计有关星空题材的美术作品等方法, 了解美术与科学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 美术教学综合化拓展能够使人们认识到美术学科既有技能学科的性质, 同时又更多地呈现出人文特征, 因此美术教育学是包括其他姊妹艺术在内的, 与文学、科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等不同学科知识紧密相连的文化教学, 而不是单纯的技法教学。

2 案例二 设计制作面具 (节选)

2.1 课前准备——阅读、查询

布置学生通过阅读、网上查询等途径, 简单了解有关原始生活的艺术图片、文字资料。

2.2 课堂教学——交流、学习、制作和展示

2.2.1 引入

在教室里悬挂不同特色的面具, 播放带有原始韵味的音乐, 让学生感受并展开联想, 谈谈自己对原始艺术的了解。

2.2.2 知识体系

1) 展示图片, 说明面具的由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查阅资料回答:面具来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远古时代, 人们对一些疾病或自然现象不能做科学的解释, 他们以为是妖魔鬼怪在作恶, 于是他们就戴上这些他们认为能给人们带来神奇力量的面具, 手舞足蹈, 来驱妖降魔。

2) 欣赏面具, 进一步了解面具文化 (课件显示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的面具表演以及面具文化的发展简史, 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

教师小结:面具是历史、宗教、艺术及民俗等多种意义的复合体.中国的面具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从一个侧面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民俗文化、情感理想与审美趣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和精神追求。

本课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紧紧围绕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 改变以往课程中只侧重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了对美术文化学习的做法。教师以“面具”为载体努力打造一个以美术为核心的, 有原始艺术、中西方民族民俗在其中的文化氛围, 并将它们进行比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美术, 学生不仅能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更能了解、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学校的美术教育应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使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了解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美术学习, 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朱莉.关于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美术, 2007 (7) .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8

举办“我的中国梦”形势政策报告会。北京大学推出“我的中国梦·大国复兴”系列主题报告会,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结合本校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东北师范大学在全校大一年级学生中组织了三场“我的大学我的梦”主题论坛,邀请学校老领导、老教授为学生讲述学校发展史、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学校发展、民族振兴联系起来。南开大学围绕“我眼中的中国梦”、“中国梦与青年成才观”、“公能精神与中国梦想”、“中国梦与和谐校园”等主题召开学生座谈会,鼓励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力量。

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清华大学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百余支队伍、近千名学生走向西部、走入农村、走进社区,亲身体会基层劳动者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憧憬,深刻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北京师范大学组织2012级新生党员、卓越训练营成员、优秀学生代表参加“美丽中国,京师行动”寒假返乡调研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祖国的进步和变化,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和服务意识。复旦大学以“党员地铁志愿服务”为先导,开展学生党员梦想践行活动,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引导广大学生党员服务身边同学、服务复旦校园、服务社会和国家,用实际行动践行美丽梦想。

创新“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东华大学依托易班网络平台开展“中国梦·学子梦”优秀作品征集,通过易班描绘自己的中国梦,说身边事,谈新变化,传递正能量,许多学生通过诗歌、图片、原创摄影和微博语言来表达对中国梦的憧憬。重庆大学持续开展“凝眸行动”,将视角转向农村留守儿童,通过镜头记录孩子们的“梦想”,拍摄微电影在社区和高校播放,传递爱心帮助更多留守儿童圆梦。中国农业大学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党员日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上海交通大学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与毕业生教育紧密结合,在毕业生党员中开展“远航教育”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铭记神圣使命,希望毕业生党员怀“中国梦”、系“交大情”,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画的文化广泛性 篇9

为何构建新型话语体系?

会上, 本刊常务副社长、编委会主任王维广首先发言。他说, 随着传媒生态的变化, 在多元的声音中, 传统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正在削弱。一方面, 对于受众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 主流媒体有时出现缺失现象, 导致了受众与主流媒体关系的疏远;另一方面, 常用的话语表达方式比较呆板, 严重影响了传播的效果。我们举办这次座谈, 就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的要求, 使《中外企业文化》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改革发展。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说, 如今, 各个行业都在面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挑战, 传统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的革命。这是一次深刻的变革, 传统媒体必须看到这样的危机, 否则很可能就会被受众淘汰。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监事部主任叶建华说, 我们的声音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 讲好中国故事, 发好中国声音, 弘扬中国文化, 贡献中国智慧, 提供中国方案。如果领悟不到这个要求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就会削弱甚至丧失手中的话语权。

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大百科全书主编徐惟诚指出, 过去老百姓的信息源很少, 现在跟过去大不一样了, 信息垄断也行不通了。如果讲的话不是人家想听的, 就等于没说, 有时效果比没说还要差, 这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因此, 讲话、做事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立场一点也不能动摇, 要把该讲什么和怎么讲统一起来考虑。

如何构建新型话语体系?

关于《中外企业文化》的定位, 光明日报副主编曹建文说, 在受到新媒体冲击的情况下, 纸媒需要一个精细化、专业化的定位, 不应该什么都抓。杂志的定位不同, 读者群的大小也不同, 不能笼统地以发行量谈成败、论英雄。他认为, 在互联网时代, 纸媒比较适宜定位于高端、严肃的层次。首都建设报总编辑高春香认为, 现在传统纸媒仍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一些新媒体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搞好报刊的定位, 就是要把个性的东西发挥到位。王成荣说, 《中外企业文化》虽然定位不是一本学术性刊物, 但在内容上还是要“顶天”, 要把企业文化最新的理论、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出来。北京铁路局丰台车辆段党委书记李二勇认为, 《中外企业文化》定位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是最合适的, 因为这个层面的读者是大量的, 也是最需要企业文化信息与知识的。不过, 只有对他们工作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他们才会感兴趣, 才会抓住他们的眼球。在这方面, 杂志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对于《中外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话语风格, 北京国资委宣传处处长荀永利提出, 杂志应该通过抓重点、抓热点, 抓焦点, 用讲故事、交流互动的方式抓出自己的特色。在选题上, 要选有意思特别是大家关注的事, 比如民工夜生活、春运返乡购票等。小故事可以讲清大道理, 企业里有很多故事是正能量, 讲出来可以生动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京移动公司宣传部部长方建国认为,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 当今社会的先进典型, 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杂志要选好编好提供给读者。另外, 建议理论文章要精选, 占用页面不要太多。高春香认为, 杂志可以推出一系列话题, 比如诠释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梦、企业梦。还可以推出一些诸如班组文化、安全文化等微文化话题, 增强杂志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北京市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宣传部部长曹霞说, 杂志应多一些深入思考, 多一些故事性、趣味性, 还应多一些不同观点的讨论。

上一篇:真情演绎生命课堂下一篇:宏观调控与未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