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桃文化的神话

2024-06-07

中国桃文化的神话(精选五篇)

中国桃文化的神话 篇1

一、桃文化与复活神话的关系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是以万物有灵、原始思维为基础的远古史话。而复活神话主要研究“死”的问题。不过, “死”是后世文明人的观念和说法。在初民看来, “死”不是死亡, 而只是生命转换为另一种“生”的方式;“死”去的只是人的躯壳, 它只不过是人的生命暂时依附之物而已, 而人真正的生命灵魂, 只要认真保护, 是不会死去的, 它会转换到别的依附之物上去, 照样生存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 复活神话是对抗死亡、祈求长生的神话。原始人类在自然界中认为自己是天地万物中最差劲的一种生命体, 他们把自己装扮为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 幻想着把它们的生命神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人们坚信那些具有非凡生命神力的动物、植物甚至矿物、天体、天象、山川等等, 不仅对自己的种群有莫大的恩典, 而且它们就是自己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初民不断信仰下去, 这种信仰以及表达这种信仰的相关仪式就成为这个族群的传统。这就是所谓的“图腾”,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原始先民那里, 或某一个族群, 或某一个部落, 由于周围生长的桃树较多,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桃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每年都开花结果, 并且寿命很长, 于是就对桃树崇拜不己, 希望自己也具有桃树那种死而复生的神力。在物我不分的时代, 先民们认为只要把自己装扮成桃, 也就是桃的后代, 就能获得桃树的伟大神力, 并且坚信不移。如中国最古老的神话“夸父逐日”, 史书上虽然没有桃图腾崇拜的明确记载, 但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考察与分析, 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 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桃为夸父族的图腾, 夸父死而化桃, 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

夸父氏族为什么以桃为图腾呢?诸位先生未尝论及。但根据图腾文化法则, 似可推测出夸父氏族以桃为图腾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第一, 夸父氏族所生活的环境可能是在茂密的桃林中。据考证, 桃原产于我国, 遍及东西南北, 其中以华北、华东、东北栽植最多。而夸父氏族的活动范围主要为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山西的东南部和陕西的东部, 正好是桃的盛产区。第二, 茂密的桃林为夸父氏族带来了累累硕果, 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根据桃的进化规律, 桃的成熟期是逐渐提前的, 时代愈早其成熟期则愈晚, 《尔雅》所载的“冬桃”即为证明。在以采集为主的时代, 寒冬腊月能够吃到鲜桃, 无疑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这就为夸父氏族提供了一定生活保障。但是过量地食桃又会给人带来疾病, 因“生桃多食, 令人膨胀及生痈疖, 有损无益。”当时的夸父氏族成员对此不能理解, 便对桃又生出了一种神秘感。第三, 原始初民把具有多籽 (子) 特征的动、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或崇拜物, 希望自己的氏族人丁滋盛。桃因“性早花”、“易于栽种, 且早结实”而“子繁”, “字从木、兆。十亿曰兆。”故生活在桃林环境中的夸父氏族便理所当然地希望氏族子孙的繁衍如桃之“易植而子繁”。第四, 从桃的外形来看, 桃之结合部形如女性生殖器, 如今民间尚有骂作风不正女子为“贩桃子”的骂人语, “贩桃子”者即贩生殖器也。赵国华先生从生殖崇拜的角度, 亦推测出了“远古先民曾将桃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的结论。所以, 具有浓烈生殖崇拜意识的夸父氏族成员便对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 祈望氏族兴盛。

周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最强大的一个朝代, 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 认为自己是桃的子孙, 所以桃文化开始在中国得到发展和传播。如史载周武王伐纣时, 为表示不敢自行专断, 载着文王的“木主”前行。周人以桃为先妣象征, 想必文王的“木主”应是桃木做成的。周人此举即表示相信, 周文王死去后, 其灵魂回到了先妣桃那里, 并还原为桃。直到如今, 汉族仍有为死者用桃木制作“灵牌”并加以供奉的习俗, 其原始的信仰仍是死者重新回到先妣腹中, 以寻求获得复活重生。在中国神话里, 最有名的“不死树”要算桃了。桃作为“不死树”, 我们在王充《论衡·订鬼》所引佚文中己经见过。《古今图书集成》曰:“黄十公, 下管黄幻人。宋时樵于仙桃山, 见二叟对奕, 取其余桃啖之, 遂不知饥渴。叟语曰:‘此后勿食烟火物。’及归, 已春秋三度矣, 始知所遇者仙也。”仅吃其“余桃”, 便有如此仙寿, 而那两位对弈的老者, 日日以桃为食, 又该有多少仙寿?

总之, 桃为长寿之物、不死之物, 不管后人演绎多少故事, 其本来面目只是:桃为女神、先妣象征, 初民盼望死后重新回到先妣母腹之中, 获得再生, 让生命这样永不停息地延续下去。初民就是用这样的幻想来对抗死亡的威胁的。

二、桃文化与门神神话的关系

门神文化是中华民族非常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现象, 千百年来, 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亿万子民, 人们认为门神能够帮助他们驱除鬼神, 保佑平安, 带来吉祥。我国古代的周人以桃为门神, 那是因为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 认为自己是桃的子孙, 所以他们乞求桃即先妣神的保佑, 深信桃具有驱赶一切“恶鬼”的神秘力量。桃能祛除邪恶、禳灾逐鬼的文化观主要体现在居处、人生礼仪和人生活动、生产活动、战争复仇之中, 并通过神话传说和民俗活动进行传承, 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意识。居所本是人们的休闲场所, 但由于地磁、风向、阳光等自然因素的不同, 有的居所人丁兴旺, 有的居所却病亡不断, 故人们认为居所是影响家庭兴亡的重要之地。为祈求家庭平安, 人们便借助桃木驱邪辟鬼, 这主要表现在有关大门和大梁的习俗传承上。《相宅经纂》认为:“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宅之受气于门, 犹人之受气于口也, 故大门名曰气口……”大门是人出入的必经之地, 也是邪气与瑞气出入的必经之地, 故有关它的信仰习俗较多, 而桃可禳灾逐鬼的文化观在这些习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

其一是有关门神来历的神话传说。有关门神的神话传说, 史书上载录较多的是神荼、郁垒及钟馗。神荼、郁垒为门神的神话传说, 多见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史书, 尽管这些载录互有出入,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他们是在桃林的环境中统领鬼怪的, 是以桃枝作为治服鬼怪的工具的。钟馗为门神的传说盛于唐宋, 高承《物事纪原》载曰:“开元中, 明皇病 , 居小殿。梦一小鬼, 革郭一足, 悬一履于腰间, 窃太真紫香囊及拈玉笛吹之, 颇喧扰。上叱之。曰: 臣虚耗也。上怒, 欲呼武士; 见一大鬼, 顶破帽, 衣蓝袍, 束角带, 径捉小鬼, 以指刳其目臂而啖之。上问为谁?对曰: 臣终南进士钟馗也, 因应举不捷, 触殿阶而死, 奉旨赐绿袍而葬, 誓除天下虚耗妖孽。言讫觉而疾愈。乃召吴道子图之。上赏其神妙, 赐以百金, 是以今人画其像于门也。”这些传说虽多敷衍铺成, 但其实质亦是桃木能驱鬼辟邪文化观的反映。

其二是在节日挂桃人、桃木、桃板、桃符等于门旁及门内外。就春节而言, 其习俗活动有:《荆楚岁时记》载, 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 悬苇索于其上, 插桃符于其旁, 百鬼畏之。”《太平御览》卷二十九引《玄中记》:“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沈约《宋书》:“旧时岁朔, 常设苇荚桃梗……以禳毒气。”《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 谓之仙木……’”《岁华记丽》载:“元日, 肴列辛盘, 觞称椒酒; 桃板置门而纳庆, 苇绳罗户以祛灾。”今天的青州人则迎门挂上桃型灯笼。就清明节而言, 其习俗活动有:《苏州风俗》载:“清明日, 满街叫卖柳条、桃枝, 人家买之插于门头。”就端午节而言, 其习俗活动有: 汉代民间, 每到此日, 人们皆在门旁挂朱索、桃印, 以禳除恶气。宋代及今日的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则在此日于门旁插桃枝, 不仅能驱鬼, 又能辟邪。今天的春联和门神由此而来。

三、桃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桃文化经历了远古神话、古代神话及现代习俗的漫长演变过程, 它的文化底蕴几乎完全可以用复活神话和门神神话来解析。当然在桃文化发展中也有变异, 如人们看到的老寿星的画像, 寿星的头都光光的像桃子。总之, 桃文化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体现了和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

摘要:中国人对桃的偏爱源远流长, 桃在中国多被赋予美好的意义。从桃文化与复活神话和门神神话的关系来解析桃文化的底蕴, 即可看出桃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桃文化,复活神话,门神神话

参考文献

[1]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篇2

摘 要:自然界多姿多彩,自然界的力量无比神奇、无比强大,太阳提供给我们光热,月亮为我们照亮黑暗的世界,风雨雪云霞塑造了自然界的美,那么,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是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种种神奇?又创造了怎样美丽辉煌的文化呢? 关键词:自然神话;太阳神;蚕神;马头娘

中国神话,源远流长。它是远古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之主观想象和幻想的反映。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变化,还经常遭受自然威胁,便产生了幼稚的想象和主观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拟人化,这就产生了神话。它表现为古人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在历代文艺创作中,摸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作品,也属神话范畴。传说和神话有近似之处,又无近似之处,神话是幻想、虚构,塑造英雄,借助神的力量;传说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但经过渲染加工而成。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自然神话是颇为出色的一支。《山海经》中有较多自然神话的记载,其中不乏神奇怪异、令人惊叹的自然神形象。如“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的“雷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的“海神”,“身长千里”,主宰昼夜明晦、冬夏寒暑的“钟山之神”烛阴,“十日所浴”的神树“扶桑”,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精卫”等等,都是自然神话中出色的自然神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夸父逐日》的神话: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据《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夸父,神兽也。”《山海经·西山经》谓“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疑为“尾”之误)而善投”。可见“夸父”实为自然神的形象。

自然神话多以山川风雷、鸟兽草木之类自然物为描述的对象和故事的主角,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迷惑与解释,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另外,因为信仰自然神话,古人们便从自然神话中找到种种方式,来祭祀这些自然神,以求得自然的风调雨顺。这些方式便是民间风俗,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首先,我们来谈谈有关太阳神崇拜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世界上所有古老民族都有太阳神。多数只是虚幻的神话,没有真实的生活原型可查考。中国的太阳神崇拜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有案可查,这是由于中国文明是自远古到当今从未中断的唯一古老文明。远古先民在树碑立传、保存文献等方面不及近代,却终不能抹去祖先那辉煌的业绩。

中国关于太阳的神话,在《山海经》中,便有夸父“与日逐走,如日,渴欲得饮”,最终“道渴而死”的故事;也有讨论太阳升起落下之地的“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的说法,《山海经·大南荒经》中出现了“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的记载。在《淮南子》的《天文训》一篇中,出现了太阳在旸谷升起,在天池咸池沐浴等等对太阳周天运转的描述。此外,还出现了盘古之双眼化作日月、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也构成了中国的太阳神话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太阳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人们对创造之神的信仰,民间太阳神话的广泛流传,炎帝神农氏崇高地位的确立,都与之密切相关。

古代的太阳崇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刻绘在器物上的有关太阳崇拜的图像;与太阳崇拜相关的遗迹、遗址;古代岩画中有关太阳崇拜的图像。另外,中国古代古籍中大量有关太阳崇拜的记载,记录了先民们精神信仰的历程,见证了民族的诞生。

由此可知,太阳神话与中国文化之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有了太阳神话的出现,才有了民族的诞生,有了中华文化的开端。其次,我们再来谈谈有关动植物起源的神话中蚕神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蚕丝神话是中国神话园地里一枝艳丽的奇葩,象嫘祖神话、织女传说千百年来仍在广为流传,系蚕丝文化园里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神话、传说中的蚕业文化主要有空桑传说、扶桑传说、三桑传说、桑林传说、马头娘传说等等。这里主要谈一下蚕神神话。

蚕神在民间有蚕女、蚕姑、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等多种称呼,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蚕桑之神。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汉以前,蚕已经被神话,称其神曰先蚕,意指始为蚕桑之人神。民间祀奉的蚕神,则是蚕马神话演化而来的蚕女、马头娘。其起源是《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的“欧丝”女子,该书谓:“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这是蚕神的雏型,一开始即为女身,尚未与马联系。后晋干宝《搜神记》载:“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惟有一女;牧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父)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 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 邻女走告其父。„„后经数曰,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 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 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此后,百姓据此为之塑像,奉为蚕神。

神话逐渐演变为民俗,如含山的“轧蚕花”,其中心内容还是祭祀蚕神,民间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所以在山上留下了蚕花喜气,谁要是能够“脚踏含山地”,就可以把含山喜气带回去了。为此,附近蚕农届时都要来“轧蚕花”,庙会上有一种制作精美的纸做“蚕花”出售,人人都会买一朵,男的插在帽沿上,女的插在鬓边,更加增添了喜气;习俗中还要去买一支三寸长的嫩藕来吃,据说清明吃藕,眼目清亮,养蚕时不会打瞌睡,也有的说是因为藕也有丝,是为了一种吉兆;中原地区在一年收完蚕花之后,还要到庙里谢蚕神,祈求来年蚕业丰收;在江苏蚕区,乡间妇女有祈蚕丰收的祭祀;湖州三月要表演蚕花鼓,蚕期要拜蚕花五圣;安徽潞安在上元节要蒸面茧祭祀蚕姑等等。

这些都是蚕神神话演绎出来的中国地方习俗,不仅意味着蚕神在民间的信仰之高,也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精彩的蚕神文化。正是因为有了蚕神,才有了古代民间多姿多彩的民俗,才有了中国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的蚕文化。

朱大可:神话是中国文化的根 篇3

讲座一开始,朱大可就表示了自己对长沙的喜爱。“长沙是一个气场很大的城市。湖南在先秦时期的文化架构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晚清时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很喜欢长沙这座城市,隔两三年就会来一次。”

对于他的新书《华夏上古神系》,他坦言:“不是给大众写的,是给小众中的小众写的。是为这个open的时代,open的群体而写,看这本书的人需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

在“国学”和“民俗学”普遍兴盛的当下,如果没有对上古神话的透彻了解,就无法洞悉先秦哲学的真相,进而探明中国文化精神的本源。

《芒果画报》对话朱大可

最卖座的电影题材都是神话

《芒果画报》:我们印象中的民间传奇都是蛮荒状态的文化,而您的《上古神系》把它们作为系统来关照,为什么?

朱大可:这是我二十年前的一个发现,我发现全世界神名字的首字母都是一样的,这是个世界性框架,它不是中国文化独一的现象。当时,我发现全世界水神的名字首字母都是N字当头。我无法解释这个现象。所以,研究就终止了。为什么我后来又重新拿起来?有两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在1988年发了一篇论文,他们认为全世界所有的现代人全部来自非洲。当时只是个假说,但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讨论高潮。

于是,我又开始重新研究那一现象。我觉得我的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告诉人们,人类走出非洲之前就已经有了神话和宗教。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后来全世界所有的神灵名字都是一样的。我根据这个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巴别神系。如果诺贝尔奖有理论奖,我就可以得诺贝尔奖了(大笑)。通过这个神系再来研究中国神话,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芒果画报》:那么神话是对历史的阐述吗?

朱大可:神话就是神话,我们必须捍卫它的疆界,不能把神话简单等同于历史。神话来自宗教,是用来支撑信仰体系的叙事,由很多个故事组成,在这个意义上,神话跟文学有密切的关系。

但神话中也有一部分是历史的曲折映射。比如说在某个历史时期产生某种神话,通过它可以观察到历史变迁的迹象,这意味着我们有时可以借助神话来研究历史。

《芒果画报》:这次谈的是文化密码,意味着揭秘,您希望通过神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怎样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朱大可:神话中神名字的首个字母基本一样,这个就是神话密码,就是DNA。你发现了它,基本就知道了神的身份。全世界的神全部按照这个就可以分类。这个发现使得我的研究变得很顺利,通过这个来解密,就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性。

《芒果画报》:您一直在研究神话,那么它与当代生活的关系是什么呢?

朱大可:我的写作团队,准备把所有中国上古神祇的故事都重新写一遍。全世界最卖座的电影题材都是神话,无论是《魔戒》还是《哈利波特》。神话无疑为人类文化消费提供了一个核心题材。

神话对中国文化的普及也很有意义,但最重要的是重寻它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意大利文艺复兴,就是要复兴包含在希腊神话里的终极关怀和人文精神。如果不弄清楚自己的神话,我们谈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伟大个屁啊!你复兴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呀?神话是民族的起点,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弄清中华文化的精神来源。亚洲各国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都从本国的神话开始讲,只有中国从彩陶和青铜器开始。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我做神话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有了解先秦文化的来源,才能进行文化的重新阐释,本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芒果画报》:谈到中国文化的源头,首先想到的就是先秦诸子百家儒释道,您如何评判那个年代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中国的意义?

朱大可:老子的自然哲学,主张弱、柔、小、无为,其实是把老人哲学推到了极致,把老人的那种弱者状态加以哲学化。他在见孔子的时候演示自己的“满口无牙”现象,用来说明一个老人哲学的真理:坚硬的东西是最容易死亡的,而柔软的东西却能永存。他强调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这对我们生态文明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对当下这种过度消耗资源,过度奢靡的生活,都是非常好的警告。老子的思想绝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

桃文化 篇4

东海边湿人 现代汉语词典对桃这一词条的释文主要有俩条:

1、桃树,落叶小乔木,品种有很多,小枝光滑,叶长椭圆形,花单生,粉红色,果实略呈球形,表面有短绒毛,味甜,是一种常见的水果。

2、这种植物的果实

词典的缺点是语言干瘪,挂一漏万,其实“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十分独特的。桃树、桃花和其果实桃(子)都有不同的文化含义,是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桃这一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意象。桃本身有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山海经》的《海外北经》说:

夸父与日追逐,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即桃林。这是桃树的起源神话。夸父又和蚩尤有关系。《大荒东经》又说;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蚩尤是东夷部落首领,东夷族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在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临海地区。远古的神话似乎在告诉我们,桃起源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的居住范围。

桃树、桃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异的东西,“新桃换旧符”的民俗至今尚存,说明桃木在中国人心是神木,可以驱邪避灾。一种小 乔木枝条居然有神性,这在树木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算是一奇。

再说桃的果实,俗称桃子。

《史记 ·穆天子传》中,记载穆天子会西王母,西王母飨周穆王的就是桃子。据此,桃子至迟在西汉已成为高档水果,且仅供皇家享用,况不易得。

同样是《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方士为汉武帝取来的海外仙果就是桃子。桃子在这里好象不仅仅是一种味美、可口的水果。简直就是一种仙果。

这些历史的记忆对后世的影响,就成了《西游记》中的神话,弱智的玉皇大帝干了一件让猴子看管蟠桃园的蠢举。但是这里的桃子却是不折不扣的仙桃,吃了有与天地同寿的功效。不过蟠桃果期太长,动不动要上千年,天生只给神仙吃,下愚凡夫也就别惦记了。

在传统文化中,桃花占据了桃的大部分意象。

桃花其实并不美,与别的花比,桃花太小,如果和茶花、牡丹等比,简直不成比例。但桃花以多胜,一树的桃花多到数不清,这在水陆草木中也不多见。成片的桃树,那就更壮观了。何况桃树爱成株,所谓独木不成林,独桃也给人凄凉的感觉,于心不忍。而一片望不到边的桃林开起花来,足以动人心魄。桃花本来色薄,但亿万朵桃花创造的一个粉红色世界,反而震慑人心。

虽然桃花因多而美,本来也很平常;但她不仅占人和还占尽天时,想不出名都难。

桃花开在春风里,而且是早春。所以桃花是报春花,春天又是恋 爱的季节,桃花自然又成了爱情花。民间说人脸带桃花,实际上是说这个人正在谈恋爱。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既写桃花岛,又写绝情谷,还杜撰了个情花;老先生不懂爱情是显而易见的了,所以后来就“笑书神侠倚碧鸳”,怪谁哪?

历代文人更是对桃花一往情深,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人神往不已。唐朝李贺的诗“况是青春日将落,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出,红雨就成了桃花的别名。

人面桃花的故事已经不仅仅是缠绵悱恻的爱情了,而是慎思追远的哲理,居然上下求索起来了。

桃熟时,满树硕果累累。所谓花繁子多,正中中国人心坎,所以桃花还有生殖崇拜的原始意味,桃花源自然成了好去处啦。

桃熟后,果形饱满,一层淡淡的红晕透将出来,煞是好看,所以戏曲中专门有一角“闺门旦”专化这种桃花妆。

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卫生水平上去了,家里又装上了防盗门窗,神木当户当然用不着了。桃树枝只剩下了做燃料的价值,不必说了。

桃子自然身价百倍,神气十足。

而桃花也有了卖点,桃花节应运而生,而且让举办者赚得盆满钵满。

桃花节的盛况可以读清末民初海上文人孙家振《退醒庐笔记》中“水蜜桃”一条:

“„„黄泥墙桃园,„„断桥三尺,流水半湾,„„内皆桃林,花红若晓霞,游人如织,„„逮至结实,既熟,„„任客人入购并任 于树头采食之。„„”。

综上所述,桃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桃树枝、桃花、桃子的混合意象。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是有所转变的,从早期的神木、仙果、爱情花,蜕变到现在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水果。但桃花作为报春花、爱情花的意象并无多少改变。

其实上文只是对二千五百年前的一首上古情诗的简陋阐述。诗三百第六曰: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之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其实,之子之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之归,宜其家人。

肥城桃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篇5

一、肥城桃文化的内涵

典史记载,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肥城境内就有桃树种植。肥桃是在原产毛桃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精心培育而成的特有品牌产品。到明清时期,肥桃已经名扬四海,成为皇家特供果品。在长期的培植过程中,肥城人民吸收借鉴中国桃文化的多种元素,创立了标新立异的肥桃文化,以其全新的文化内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精神享受。肥桃文化的新特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桃仙崇拜

肥桃文化中的桃仙崇拜,源自中国桃文化中的情感寄托。桃花的娇妍美丽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咏唱和的永恒题材。“中国文学史上最先将姑娘出嫁与桃花盛开联系在一起的诗歌,当推《诗经·周南》中的《桃夭》篇,借用桃花的“灼灼其华”,寄托了主人公美好的生活憧憬和愿望。纵观文学百花园中的桃花诗文,文家无一不是借花抒情,以花言志,或寄情托思,或伤春悲秋。宋之问的“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王维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李贺的“桃花乱落如红雨”等,均是唐宋桃花诗的名句,意蕴各异,韵味迥然。[1]最让人浮想联翩的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世人勾勒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美妙幻境。五彩纷呈的中国桃文化汇聚到肥桃之乡,将肥桃的神圣地位永远镌刻在肥城人民的心中,释放出的文化光辉照亮了人们的灵魂,铺就了通向文明的心理路程。

2、孝道载体

作为孝道文化理想载体的肥桃文化,来自民间以桃祝寿的风俗。肥城素有“君子之邑”的美誉,民风淳朴,性情敦厚,自古就有以桃祝寿的良习。因为桃子甘甜味美,营养丰富,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寿的药用功效,所以乡间流行“桃养人,杏伤人,花红果子抬死人”的谚语。肥城民间在肥桃收获季节以桃飨老约定成俗,为老人做寿必先敬肥桃,深得长辈欢心可意。肥桃承载的孝道文化,在和睦家庭、稳定社会、友善人际诸方面起着春风化雨的滋润作用。

3、吉祥化境

肥桃吉祥文化来自桃木辟邪民俗。桃树在中国民间作为辟邪之木由来已久。《山海经》、《典术》、《汉书》等典籍均有记载。作为象征降魔镇妖、保佑平安的桃木制品,真正获得文化新生始于肥桃的脱颖而出。因为肥桃树株均为嫁接而生,故树枝粗壮,木质坚实,有利于制作各类桃木工艺品,且经久耐用,不易变形干裂。“唐代以降,随着肥桃栽培技术的日臻成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肥城出现了桃木制作行当,各种精美的桃木工艺品应运而生,走进千家万户,渗透于日常生活,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

二、肥城桃文化产业开发举措

肥城桃文化产业开发,在资源利用方式上主要于以赏桃花、品肥桃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以及通过对桃木的加工制作进行的桃木工艺品开发两个方面。

1、旅游资源开发

1.1 举办桃花节。肥城桃花节自2002年成功举办以来,到2011年已经举办到第十届,肥城桃花节已在全国旅游节庆活动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列为全国四大桃花节之一。通过举办桃花节,不仅提高了肥城桃的知名度,使肥城成为享誉全国的“世上桃源”,增加了肥城的吸引力,更突出了肥城"中国桃都"的形象。

1.2 举办金秋品桃节活动。肥桃的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已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大桃园”的称号。为传播吉祥文化,打造中国桃都,进一步提高肥城和肥城桃的知名度,打造“中国桃都,四季田园”的旅游形象,自2008年开始,每年8月底9月初,在肥桃成熟季节,肥城都要举办金秋品桃节。金秋品桃节已成为继桃花旅游节之后,肥城又一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并通过举办桃文化展示会,对佛桃、桃木工艺品、桃酒等桃文化旅游产品进行集中展示。让更多的国内外友人了解肥城,了解肥城桃文化,推动肥城桃文化产业的发展。

2、桃木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2.1 建立桃木旅游商品城。肥城桃木旅游商品城是集桃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展示等于一体的大型桃木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是山东省桃木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这是肥城发展桃木旅游工艺品的第一项举措。

2.2 建立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2011年,国内首家专业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在山东肥城开馆。博物馆以“吉祥桃都、如意五洲”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国际国内桃木雕刻精品、历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大赛获奖作品;展示肥城独特的桃文化。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的建立是肥城形象的新名片,也为桃木旅游商品以及桃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

2.3 举办国际桃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国际桃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是充分发挥肥城市业已形成的桃文化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优势,面向国内外举办的国际性桃文化旅游商品交易盛会,博览会的举办,必将推动肥城市桃木和桃文化旅游商品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近年来,肥城市桃木旅游商品在设计研发、工艺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肥城桃木产品日益成为山东省标志性旅游商品。

2.4 举办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2008年,肥城首次承办的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有1000多件作品参赛,开创了县级市承办国家级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的先河。到2011年,肥城市已连续成功承办了三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促进了桃木旅游商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桃木雕刻民俗”也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肥城桃文化产业开发建议

1、加强桃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提倡树立品牌,以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为龙头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可以推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文化实力的提高,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形象,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3]肥城要加大桃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力度,继续深挖“桃文化品牌”的内涵,同时做好肥城桃文化品牌的宣传工作,扩大肥城桃文化的影响力。

2、做好“桃木雕刻民俗”的保护工作。“无形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相当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无形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可持续营运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二是现代的生产经营方式。现代的生产经营方式,商业化或商业化程度较高,以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从经济的角度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注重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是无形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主要方式。”[4]通过采用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桃木旅游商品博物馆的建立保证了桃木雕刻民俗的代代传承。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桃木加工产业的开发,以达到保护“桃木雕刻民俗”,这一传统工艺的目的。

3、加大桃木工艺品的创意力度。“创意可以从任何环节产生,可以从文化企业的内部产生,可以从文化企业的合作机构处获得,也可以来源于竞争对手,更有可能来源于文化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获得各种创意,而没有必要拘泥于传统和习惯的束缚。无论从哪个环节产生新的创意,或者乐于接受他人的创意。否则,文化企业就难开发出有创造性的文化产品或服务。”[5]设立专门的创意资金,对好的创意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密切关注桃木工艺品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反馈意见,紧跟当前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及新的消费热点,及时发现市场的空白点,抢占文化创意市场。

4、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知识产权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内容为王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同时,这也可避免一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企业实现无形资产战略的必由之路。”[6]肥城的桃文化产业发展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保证桃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我们今天研究桃文化,吸收它可取的东西,形成桃文化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造福人类。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防止封建迷信抬头。在桃文化研究中要分清良俗陋习,使桃文化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千年一瞬间。而今,古老的肥子国又因肥桃而焕发了青春。热情迎接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八方宾朋。相信,姹紫嫣红的桃花和流派纷呈的肥桃工艺,一定会让中华桃文化发扬光大,肥城的桃文化产业也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1]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2).

[2]陈西平:桃文化与山东桃民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余明阳、朱纪达、肖俊松:品牌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5]李康化:文化市场与营销变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行为指南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