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使者

2024-06-07

中国文化的使者(精选十篇)

中国文化的使者 篇1

与酒结缘,慧眼识美酒

实实在在为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使鲍万同明白,做酒生意尤其是要注重品质,诚信经营。由于消费者对酒不甚了解,会给一些重“利”的人可乘之机,导致花不菲的价钱喝到的不是相当品质的酒,造成顾客的流失。有了这个认知,鲍万同选择经营的酒类品牌时格外慎重,在选择合作的酒品牌中,他注重的就是品质和品牌。除了耳中听到的评价,他还坚持去实地考察,从各个方面考量酒的品质。2004年,他走进了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门,通过详细的考察,他选中了“国窖1573”——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他还亲自前往风景如画,推窗便能闻到酒香的蜀南小城泸州,探寻焕发出古老神韵和炫丽风采的国宝窖池孕育出的璀璨液体文化,把这些文化和美酒带回家乡,从此也翻开了他事业崭新的一页。

美酒传播:品质与文化的融合

“水是酒之血、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窖是酒之魂”。白酒素来是中国人情感交流和物质消费的载体,鲍万同对我国千年间积淀下来的酒文化深入了解,每次和亲朋把酒言欢,他总是不忘在席间讲述关于酒的知识和文化。因为他觉得只有了解酒文化,才能更好地品出酒的滋味来。“对于有些人来说,现在已经是无酒不成席。尽管大家喜欢酒,但是我觉得还是对于酒文化了解的比较少。有些人爱喝酒,但是不会喝酒。”鲍万同深切感受到酒文化的重要性,他觉得酒喝的是感情,品的是文化。所以在酒的经营管理之中,鲍万同最注重的就是文化的品味与营销。从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酒文化的愿望出发,一步一个台阶把市场做大,把品牌做强。

在这种注重品质与文化相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同伟商贸汇聚东西方文化美酒,将同伟商贸打造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酒王国。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核心产品“国窖1573”、泸州老窖特曲老酒、中华老字号特曲、泸州老窖百年窖龄酒、泸州老窖8年头曲、泸州老窖6年头曲、泸州老窖老头曲、泸州老酒坊系列以及智慧人生品味舍得的舍得文化美酒,十八酒坊、容者大成等等;红酒主营中粮君顶酒庄系列、中粮长城桑干酒庄系列、天赋葡园系列、中粮烟台长城系列。其中尤以君顶系列为尊,此系列主要有融合了现代艺术与东方葡萄酒奢华哲学的君顶·私享家;由赤霞珠、西拉、美乐等葡萄品种酿制而成的君顶天悦高级干红葡萄酒;带有馥郁的红浆果味和少许黑醋栗味并伴有黑胡椒和雪茄盒香气的君顶尊悦高级干红葡萄酒。另外还有原装进口拉菲、冰酒、以及广州珠江啤酒、屈臣氏等系列的品牌产品。

诚信合作,和谐共赢

在酒的公关营销上,鲍万同注重“先利人,再利己”的全新公关指令,他说:“经销商挣钱了、客户满意了,我这也就好了”。所以他在管理中本着“厂商双赢化”的营销理念,保持销售政策的稳定与连续,充分保障经销商的合理权益,搭建真正意义上的贯穿厂商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消除竞争心理,建立合作关系。并不断完善各类产品的利益链条和价位体系,以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实事求是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依托、以高品质产品为核心,通过深入人心的公关活动和营销方式,不断建立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复合层次的沟通与联系,通过高效及贴切地服务让消费者对公司所经营的产品从认识到认可、从认可到满意、从满意到认同、从认同到信赖、从信赖到忠诚。鲍万同依托优秀的企业文化、独特的公关经营理念和强大的销售网络,以“一点一滴抓管理、一言一行树形象、全心全意促服务、同心同德创佳绩”的精神,与各商家建立了牢固的战略联盟,精心打造了“同伟商贸”的酒文化营销品牌。

如今,同伟商贸在鲍万同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一家旗下拥有秦皇岛同伟酒业有限公司、唐山茗酒荟酒业有限公司、唐山君顶华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唐山同伟酒业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成为多元化、跨区域发展的以酒业营销为主导的实业公司。公司拥有一流的营销团队和畅达的销售网络,其销售范围覆盖唐山各县区全境,不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运营实力在唐山均已名列前茅。十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获得“放心酒经营单位”、“2009年度中国质量万里行市场调查质量、信誉承诺单位”、“中国酒业渠道冠军2011年度厂商合作典范”、“泸州老窖2010年最佳战略合作伙伴奖”,还荣获了泸州老窖8年陈头曲经销商2010年~2011年度销售精英“战旗荣勋”纪念勋章、“2010年度河北省酒类优秀营销商”、“2011年度最佳成长客户奖”等诸多荣誉。这些荣誉都是对鲍万同及所有员工多年来共同努力的最好赞誉。

重人才,有为必有位

人中之才,即人才。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让我带走微软团队,我可以创造另外一个微软,可见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健康之源,有了人才企业才会有实现跨越发展的保证。

“敬人敬业、创新卓越”是同伟的企业文化核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尊重人性、凝聚人心、造就英才,使全体员工以振兴同伟事业为己任,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更新、更优、更好的方法,创新工作、创新业绩,为同伟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鲍万同倡导人本化管理原则,推崇人性化管理模式,延续“人才是资本、有为必有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同伟商贸从成立之初就时刻注重企业的和谐发展,重视企业人才,现在同伟商贸拥有一流的营销团队,注重对员工进行学习培训,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公司,践行同伟理念,传播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工作之余,鲍万同还关心员工生活,多次组织员工到泰山、景忠山等地旅游放松心情。

关注危难、心系社会的公益使者

童年苦难的经历使鲍万同养成了关注百姓民生,心系社会的人文情怀与心胸。汶川地震的消息一传来,他立刻停下手头的工作,昼夜兼程赶赴第一现场,以志愿者的身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社会、对汶川同胞的关切与热爱,不仅如此他还积极组织为灾区募捐的活动,除公司捐款51000元外,还组织员工捐款4000多元用于灾区建设。2010年12月12日,鲍万同和民建唐山市委相关负责人一起,为滦县滦州镇西甄庄村两户贫困家庭分别送上了慰问金;为了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在广大民建会员的支持下向西甄庄村委会捐助3万元资助该村建立文化活动室;作为“思源工程”副理事长,鲍万同此前已累计捐助30万元用于各项公益活动。这样的公益活动,鲍万同和同伟商贸还做了很多,他本人也因对公益事业的卓越贡献而多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表扬,如:2009年2月被民建唐山市委评为“市级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1年2月被评为“2010年唐山市各民主党派‘抓重点、建机制、创品牌’活动先进个人”,“2011年度市级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5月被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局授予“爱心助学特殊贡献奖”的荣誉称号,2011年6月荣获“民建全国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力与行”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鲍万同在不断做大企业的同时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得以体现。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同伟商贸一直用行动回报社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幸福,为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用鲍万同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来自农村,自然比一般人更知道基层生活的艰辛,我关爱他们,就犹如社会这个大家庭对我的关爱滋养,反哺之情乃为人的最原本的色彩。”

“同心、同德、同船渡;伟业、伟绩、伟岸风。”这是同伟商贸有限公司文化的内涵,也是鲍万同和员工们追求的境界。同伟商贸在鲍万同的带领下,汇聚东西方美酒,延续优秀品质和品牌,用心经营事业,热心公益,奉献社会,正在努力打造更加“靓丽”的同伟商贸品牌。

7学案 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篇2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意义。

【自主学习】(标有▲为学习重点,自主阅读课文,在课本中勾画重点,完成下题)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著名的连接

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印度的、、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 人,人把它发展并传播。

(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 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 的赏识。

▲2.《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 经历与见闻,其影响:。

【合作探究】

1.想一想,如果没有阿拉伯数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1~10这十个数字。

2.有人说,由于《马可·波罗行纪》引来西方殖民者,所以,马可·波罗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罪魁祸首。你认为这话有道理吗?

3.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

【知识梳理】

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能归纳起来吗?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巩固性作业】

1.创立了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的是:()A、古代阿拉伯人 B、古代腓尼基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代希腊人 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包括:()A、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传播了印度人创造的0到9的计数法 C、传播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3.马可·波罗一行何时来到中国:()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4.生活在13世纪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他会选择下列哪部书作为参考:()A、《荷马史诗》 B、《三国演义》 C、《马可·波罗行纪》 D、《天方夜谭》 5.以下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的事情的是:()A、17岁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 B、在中国生活了17年 C、出使日本 D、与热那亚人作战

二、看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人物来到过中国,你知道他是谁吗?是哪国人?

②他在历史上主要活动有哪些?

张燕夫:洋酒文化的中国使者 篇3

在初回上海的张燕夫印象中,这里的夜晚黑糊糊,但走着走着会发现路边其实坐着许多摇扇子纳凉的人,因为小时候在台湾家中也有这个习惯,相同之处在当时一下子拉近了张燕夫与这座陌生城市的情感距离。

1993年回国工作的张燕夫见证了上海的变迁,亲眼看着内环外环建立、浦东机场兴建,看到老房子搬迁改造,亲身体验了那时由浦西到浦东办事需要一个整天时间的过程,更是亲眼见证了现如今自己的办公所在地——恒隆广场由一个棚户区变成上海最顶级购物商场之一的变化。近日,《经济》记者独家专访酩悦轩尼诗帝亚吉欧洋酒(上海)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张燕夫,共同感受酩悦轩尼诗帝亚吉欧在中国的点滴过往及未来展望。

与中国结缘

提起轩尼诗,人们不由的会想到法国。但追根溯源,这个品名却源于爱尔兰。1765年爱尔兰人李察轩尼诗创办了轩尼诗品牌。李察·轩尼诗出生于爱尔兰考克郡。1745年服役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军队,1750年开始担任路易十五御林军外国军官,驻扎在干邑区雷岛。他时常在驻地酒庄里品尝白兰地,滋味醇香浓厚的白兰地深深折服了李察轩尼诗,他不仅时常流连于干邑地区各个酒庄之间品尝白兰地,还搜集购买了很多瓶送给亲朋好友,亲友们对李察赠送的白兰地都赞不绝口,这促使他日渐萌发经营酒业的想法。

由于当兵期间表现优异,李察轩尼诗获得了国王颁发的“英勇奖章”,这成为后来轩尼诗酒厂的标志。1765年12月,退伍后的李察轩尼诗和他年轻的妻子及刚出世三个月的儿子詹姆斯来到干邑镇。他开始着手工作,并利用家族网络将从干邑区当地市场买来的烧酒销往伦敦、都柏林和佛兰德地区,业务很快就繁荣起来。李察非常清楚看到了当时市场的需求演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高质量烈酒,以优质的葡萄酒或香槟作为原料,通过精心蒸馏和调配,在木桶中充分陈酿而制成的陈年烈酒最受欢迎。李察·轩尼诗1757年在干邑区开始经营酒类,直至1765年,决定自立门户,成立轩尼诗酒厂。

轩尼诗与中国的渊源可谓深厚,1872年,一向奉行闭关锁国的中国对世界敞开门户,上海收到有史以来的第一批轩尼诗干邑X.O。但是种种原因阻隔了中外之间洋酒的交流,直到20世纪80年代,干邑等洋酒才正式进入中国。从那时起,洋酒就一直以其高贵矜持的姿态,塑造着奢靡高雅文化,并渐渐成为奢侈品代名词。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情况发生了变化,洋酒已然变得更加亲民。据统计,在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年轻人是洋酒品牌在中国最大的消费者,2009年洋酒在中国销售额达35亿元,近两年洋酒整体以30%的速度迅猛增长。虽然从整体市场份额来说,洋酒在中国酒水市场的份额仍微不足道,仅有1%左右,但这1%在洋酒销售商的眼里并不是劣势,相反,他们相信洋酒在中国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烈性酒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将成为洋酒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和未来销售增长的重要来源。

洋酒公司VS本土企业:不是彼涨我消

“正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进入中国,本土饮料并没有被取代一样,洋酒公司尽管从事酒行业时间比较长,在所谓的中国份额里,只会使其数量有所增加,而不会达到绝对主导权。道理有两个:其一,饼是越做越大;其二,消费者的喜好永远没有办法绝对被控制。我不认为任何一个产品或品牌可以长期具有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共通道理。比如说在中国,茅台是国酒,但以其营业额来讲,它并不是最大的公司。每家公司生存方式都不一样,由洋酒公司来主导任何一个白酒品牌,不会具有绝对优势,更不能够把国内原有品牌伤害到什么程度。”酩悦轩尼诗帝亚吉欧洋酒(上海)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张燕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轩尼诗集团于2008年1月正式推出旗下白酒品牌文君酒上市,已经历经近三年时间。“我们的一个感觉就是国内白酒和洋酒属于不同的商场行规,同时洋酒公司对于白酒消费者的认知相比对于洋酒消费者的认知,中间的差距比较大。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磨合。在同一公平的市场下,洋酒公司的加入,只会促进国内白酒行业更进一层楼。”张燕夫笑谈。

事实上,放眼望去,国内白酒现如今的外包装,较之15年、20年前有翻天覆地的改进。公平和善意的竞争对于每一个行业来说都具备刺激性,也会对国内企业产生激励作用。与此同时,正因为洋酒公司介入到国内白酒行业,才给国内白酒行业从业者增加了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因为面对竞争,大家都会比较小心,也都会衡量自己,发现缺点,加以弥补。

谈及轩尼诗旗下的白酒品牌文君,张燕夫感叹,严格来说,过去的三年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我们也一直认为文君还是处于婴儿阶段的品牌,刚刚站住脚,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正因为国内白酒的特性,也因为国内偏好饮用白酒消费者整个背景和特征与洋酒消费者不同,在经营白酒品牌方面轩尼诗花了很多心血。从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白酒文化的洋酒公司,发展到逐步了解消费者偏好白酒的原因、背景及文化,对于一家洋酒公司来说,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代价的学习过程。我个人认为无论对于洋酒公司,还是对于国内白酒从业者来说,这都是一个良性竞争平台,大家站在同一平台上互比长短,实现自我提升。对于进口洋酒来说,轩尼诗推广洋酒的营销策略和方式同国内传统白酒行业不太一样,我们始终认为国内白酒行业,在过去的十年,推广的手法也逐步在西化,也就是说中国人推销白酒或者是葡萄酒的手法里面慢慢吸取西方的经验。同样对洋酒公司来讲,也是逐步在吸收、学习传统白酒行业的销售经验和方式,中西结合,采取两边的优势来做文君品牌的推广。

爱喝葡萄酒的张燕夫来中国后一直感叹国内大多数人的喝酒方式:

“用好的葡萄酒或者洋酒干杯,其实蛮可惜的。”

谈及洋酒和白酒的文化差异,张燕夫坦言:“应该说截长补短,截取我们的洋酒经验长处,弥补对于国内白酒市场欠缺的理解知识。与此同时,允许洋酒和白酒各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经营做法,容许在接触和接近所谓消费目标群时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洋酒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能够真正了解不同类别消费者及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大好机会。”

中西方酒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是借交际场合喝酒,拉近彼此距离,借着彼此之间这个共同能被接受的媒介来交流感情,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一个方面。

中国市场举足轻重

“在我看来,现在几乎所有行业

都把中国作为自己公司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张燕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对全世界的酒类生产商来说,亚洲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市场,而中国则是全亚洲最具潜力的市场。换句话说,在全世界范围,中国市场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什么洋酒,包括白兰地、香槟、威士忌,甚至啤酒,甚至我们讲的葡萄酒,中国市场都代表着一个很有特色很有潜力的市场。

改革开放至今,现在沿海地区的三线、四线城市,都可以达到2000、2002年国内二线城市的程度,国内经济在往内地发展,这一点对于在国内投资的外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其他国家不可能如同中国一般,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这么大潜力的商机。”张燕夫表示,上世纪90年代外资企业进驻中国,初期在中国的管理层不是任用中国人就是派出本国表现一般的人来任职,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类似于发配边疆。那个年代,除了几家大汽车公司跟国内合作时会派出好手,其他企业几乎都是派出小角色。

“但是后来随着国内市场的发展,今天任何一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一把手,都成为热抢职位,绝对是全世界除了母公司所在地之外的第二个重要市场,来中国表现好就有机会晋升,这几乎是国际企业的惯例。”张燕夫笑言。

现在是顶尖人才抢着来中国区表现,因为市场大,只要努力工作,2~3年业绩突出,就等着回总部提拔了。现在很多企业都把中国列为独立市场,视为和亚太区平级的单位。

轩尼诗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也由原来国内的分三个区域变成现在的分四个区域,重点慢慢从南方华东推到华北,向西南和华中推进。资源也慢慢由中国总部分散到各个区域。

类似于中央集权,轩尼诗在品牌管理方面,把更多决定权放在每个区域上,让各个区域对于市场反馈能够有第一手资料。同时轩尼诗2011年会增加70个人在销售单位里,以渗透内地二线城市为主。品牌管理方面也会增加人手,加强品牌沟通、重视网络品牌投放。

公司文化形象方面,轩尼诗连续好几年参加北京音乐节。汶川地震之后,同四川省政府一直合作,除了协助重建小学以外,还定期派出公司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到偏远地区学校担任义务老师,这个计划2010年已经是第三年。

与此同时,轩尼诗还同香港大学合作,对所有销售人员包括客户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上课,课时持续半年,考试之后颁发香港大学证书。

教师——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篇4

面对着这一提问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回答,尤其是关于“教师像什么”的比喻。这些比喻曾经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不能说这些比喻已经“老去”,但也不能说这些比喻已触及教师专业尊严和专业价值的实质。即使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也未必准确。因为,对话共同体“是一种开放和自由的环境,是一个空灵之境”,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协商”,“对话真正关注的是意义”,“并不直接关注真理”,“因此,我们需要从内到外都做到搁置己见,把持住自己,并予以自省。”教育中的对话不是谈判,不应有首席与次席之分。当然,任何比喻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对“教师是谁”的回答应当向其最具实质意义的核心部位逼近,力求准确和深刻。我们以有社会学和文化哲学的深刻意蕴。它与人所处的位置、所担当的责任等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把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认同聚焦在对“谁”的理解上。至于专业身份,则是对教师专业意义、专业责任、专业使命的聚焦。我以为,身份、专业身份所关注的和所表述的方式不是在“像什么”,而在“是什么”,强化思辨、理性和逻辑。

基于以上的一些想法,我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我相信,这是教师的最本质的专业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最高境界。

儿童和成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儿童对成人世界的态度、方式与成人对儿童世界的态度、方式是迥异的。儿童对成人世界充满着好奇,总想到成人世界探个究竟。所以,蒙台梭利早就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们发现成人世界里充满争斗、怀疑失望、辩论而没有结果,所以泰戈尔说:“我的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到他们当中去,如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他们愉悦而沉静。”在中国诗人顾城看来,在灰色的成人世界里行走的孩子,绝不是灰色的,“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那么鲜艳,那么鲜明,那么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灵性和少年精神。

可是,成人却不太愿意到儿童世界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很自信:我们都从童年走来,我们最了解孩子;我们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最懂得孩子。其实,这样的自信有点夸大和盲目,成人并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不可否认,教师是成人世界中的优秀者。不过,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教师并不多;即使进入了儿童世界,教师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现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及其方式,缺少倾听、缺少对儿童真正的理解。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自己把通向儿童世界的大门关闭起来,而不是儿童世界对他们的拒绝。由于对儿童世界不了解,其结果是对儿童不认识,不仅不可能有教育目标的达成,反而如卢森堡批评一些革命家那样: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撞倒孩子。可见,教师走进儿童世界,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这一身份,就意味着教师对教育意义的认识,首要的、关键的是对儿童世界的发现,是对儿童的发现。教师之于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一条走进儿童世界的了解之路,一条对儿童的发现之旅。教师这种身份严格地说,不是比喻,甚至也不是隐喻,而是对教师使命的准确定义和定位。

教师不仅因为要了解儿童走进儿童世界,而且还必须引领儿童。俄罗斯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曾经对学校有个独特的比喻:“学校—————/是育人的产院。”育人的产院,不是身体的、物质的,而是“我们要为培养儿童的心灵而奋斗,/我们要,/我们要……/要是在别人的吆喝声中/我们/没有心灵/会怎么样呢?”儿童不能没有心灵,儿童心灵的纯洁,来自教师在“育人的产院”里对纯洁而神圣心灵的引领。

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教师的职责只止于对儿童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了解又止于儿童天使般的可爱也肯定是不够的。我们不能把儿童理想化,杜威批评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无非是懒散的放浪”。他在讨论“教育即生长”时,承认儿童的生长有不同的方向。“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老练的强盗、恶棍或腐化不堪的政客,这是毋庸质疑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事情是注意儿童哪些冲动在向前发展,而不是注意他们以往的冲动”。谁也不必怀疑,任何放弃对儿童的引领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派到儿童世界的使者”,肩负着民族、人民、时代和未来对儿童引领、教育的使命。教育应以文化为背景,教育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从深层意义上来看,教育的使命就是文化使命。“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恩格斯的这一判断,让我们掂量出文化使者的意义和职责的分量。

文化使者的使命在于对儿童的引领,问题是用什么来引领,引领什么。大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知识,想起知识对儿童的引领。杜威持有这样的观点,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更重视智慧的发展。杜威强调将知识的获得、发展从属于智慧的培养,从属于探究的过程。怀特海还更加明确地说: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但有一样东西比知识模糊,不过它比知识更伟大,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人们把它叫做智慧。也许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智慧。由此,我们应当这么去认定教师的使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转识成慧固然是重要的文化引领,但文化引领还有更重要的内容。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谓文化是人化,是说文化可以影响人,但人能创造文化。教师和儿童既是文化的体验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文化使者———教师对儿童的引领,最为重要的是,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理论和实践不止一次地证明,在教师的引领下,儿童是可以创造文化的。他们可以创造纯真的儿童文化,可以创造童年诗学。儿童文化、儿童诗学犹如植物的根,帮助他们以至帮助我们共同生长为一棵大树。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人化这一命题终极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把学校这一“育人的产院”变成教师和儿童的精神家园,变成一块最安全、最富营养的文化栖息地,让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块文化栖息地里生长起来、强壮起来。文化使者的这一文化引领,必定在儿童的生活中筑起一块精神高地,让他们踮起脚来仰望灿烂的星空。

文化引领使命的讨论还应再深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鲁洁教授对价值作了简明的界定:“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价值引领离不开事实,但是,最为重要的应当是在事实中、从现实中,引领儿童去发现理想的光亮,去追求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儿童认为谈诸如“我的理想”之类的话题是可笑的。在他们的价值追求中,理想与财富、享受、娱乐联系在一起。在多元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前,他们感到困惑,以至产生价值迷乱,无法进行价值澄清。正是在这样重大的问题前,教师的文化引领、价值取向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紧迫。其实,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无论是价值澄清还是文化创造,都在教师与儿童特有的关系中。

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著作《文化模式》中,引用北美迪格尔印第安人箴言:“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一只陶杯,从这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这来自草根的谚语,本身就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教师,这一“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带给儿童的是全人类的文化,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民族文化,还有他们自己民族的这只陶杯,这样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彰显自己民族鲜活的生命。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万里长城,就是长江黄河,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那古老的汉字,是那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春节的鞭炮。中华民族文化像母亲微笑的脸庞、温暖的胸怀、甜美的乳汁。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应植入儿童的心灵,让他们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吮吸母亲甜美的乳汁,从母亲微笑的脸庞汲取无穷的力量。久而久之,这些文化元素会在儿童的心灵里,成为民族的基因,发育成民族文化的胚胎。

我们可以想见,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中华民族的后代,怀着“乡情”,带着民族文化印记走向世界。长大了,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是一个优秀的世界公民,也一定是一个永远的中国人。这不是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可贵的文化品格。文化使者担负着这一重任,可亲可敬。

美国前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教授瑟夫·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他是这样解释文化的:“谦卑的强权,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求别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文化。”这是对文化的诸多解释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个。文化能影响人,文化能改变人,把文化视作“强权”并无不可,关键是这样的强权,其品性是谦卑的,其方式是“吸引别人”而非“强求别人”。在通常意义上讲,使者应当友善而非强暴,尊重而非非礼,沟通而非武断,但是,不讲礼仪、违背使者身份的事并不鲜见。我们之所以说教师是“文化使者”,无非是强调教师的教育方式应当是文化的、是人文的、是道德的。

“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正是为了这一最高目的,用道德的方式,把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文化使者的身份印合着这一目的和教育的要义,用道德的方式完成文化使命。我们不妨还是用比喻来作些阐释。马斯洛曾经说,如果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就有可能把眼前所有的东西都看作钉子,既没有差异,而且会狠命地用锤子去把学生当作钉子来钉。用锤子钉钉子的方式肯定不是文化的、道德的。这自然会让我们去想象:教师手里应该拿什么呢?也许是照人向前的一盏灯,也许是扶人而上的梯子。其实,手里拿什么还不是最重要的,心里有什么才是关键,还是陶行知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还表现在对待时间的理念和方式上。卢梭曾经有个精彩的判断:误用时间比虚掷时间更可恶。卢梭并不赞成虚掷、浪费时间,但他最为反对的是误用时间———用时间占满学生的生活,霸占学生所有时空,这样堵塞了学生心智丰富的通道,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细细推敲卢梭的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让学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兴趣去爱好、去发展,看起来这是“虚掷”,其实是有效、有价值的。显然,这样的方式也是文化的、道德的。

文化使者的道德方式归结起来是尊重、倾听、理解和对话。尊重像是清晨那第一道阳光,会唤醒儿童的耳朵,唤醒儿童的心灵。马卡连柯把尊重作为教育的原则。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倾听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更是一种品质和智慧。只有倾听,才能获得更多的、真实的信息,理智地作出判断,才会伴随以理性的情感引导。不善于倾听,正是教师的两大毛病———漫不经心和缺乏耐心的反映,因而,我们有必要建构倾听教育。对儿童教育的失败往往是缺乏对儿童的理解所造成的。意大利小镇瑞吉欧创造了最好的学前教育,其成功的秘诀,用瑞吉欧教育的领头人马拉古齐的话来说:这是因为我们善于关怀、倾听和理解。对话是意义溪水的流动,在“你———我”的心里及相互间流淌,最终,我发现了你,你也发现了我,于是,我们彼此到达了未知的彼岸。

在另一个国度里,使者也会遇到一些麻烦,一些棘手的人与事。教育世界里更是如此。作为儿童世界文化使者的教师,在麻烦事前应经受住考验。

我曾经与江苏吴江市的特级教师管建刚讨论过作文教学革命。我问他:“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喜欢顽皮的孩子,喜欢制造麻烦的孩子。因为,顽皮的孩子常常制造麻烦,而制造麻烦的孩子故事最多。”然后,他又补充说:“我要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希望每天下班后都要留下一个故事。”这是管建刚的儿童观,正是这样的儿童观,让他诞生了自己的作文教学观,与其说他的作文教学是体系与机制的革命,不如说是他的儿童观、教育观的革命。

格鲁吉亚教育家、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最喜欢说三句话:“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他认为,把孩子们的声音称作喧嚷声是不妥当的。“教师应该具有教师的听觉,以便从这种所谓的喧嚷声中辨别出在这个儿童乐队中各种不同音律的乐器所奏出来的音响,并使你满怀着先行聆听一下这未来的生活交响乐的激情。”是的,儿童常常叽叽喳喳,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是的,顽皮的儿童常常制造麻烦,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没有儿童的顽皮,没有顽皮的儿童,就不能建立真正的教育学。”是的,儿童教育需要纪律,但是,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纪律的主要特点在于不是去压制顽皮。”

我们有和阿莫纳什维利、和管建刚一样的体会,那就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往往是与顽皮孩子的相处。“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的智慧,在于这一身份规定所带来的良好品质,有耐心,有宽容心。教育的艺术就在耐心之中,教育的密码就在宽容心之中。实践证明,文化的宽容一定会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个性,带来文化的丰富多彩,带来文化智慧。也许这就是故事,这就是文化,因为,“文化是一个故事”。我们不难理解,文化使者喜欢故事的原因就在于喜欢文化,创造故事就是创造文化。文化使者正是和孩子们一起创造故事、创造文化,生长起智慧、生长起良好的精神品格。

文化使者拥有丰富的文化,他们用文化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灵生活,呈现完整的、高尚的精神状态。他们对儿童的引领,不仅仅是在工艺的层面,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灵的引导,用心灵的力量唤醒儿童的内心。“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这古老舞台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果。”是的,教师这一文化使者将以文化铸自己的心灵,为儿童培育、积蓄、增强文化能量,与他们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让古老的舞池和舞蹈焕发青春的光彩。

中国文化的使者 篇5

——和文化集大成者王殿明的文化贡献可圈可点

陈步峰

和的使者王殿明,多年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传播,且日见成效颇有建树。从理论到实践,从十余本理论专著到《中国和学年鉴》出版,从创作传唱“和之歌”到评选全球24孝、感恩书画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从平面展示到立体多维体验、从建设和的圣地——“中国首座和文化宫”到梦想王国——中华圆梦园,从远古的和文脉的挖掘提升到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王殿明不仅形成了和文化体系,丰富完善了和文化的内涵外延,而且提供了宣传展示体验和文化的平台阵地,创造了弘扬和文化的新的样式和通道。使博大精深的和文化鲜活的展现给世人,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闻着香、记得住、学得进、想得起、传得开、做得来,为和文化科学的丰富完善拓展宣传和践行、为文化强国中国梦做出了突出贡献。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王殿明身材魁梧却步履稳健慈眉善目,一脸和气,思维奔放却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活脱脱一个天生的“和的使者”。

王殿明已经由一个爱心老转转型为和谐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院长、专家、“万和宫主”,继而成为中华圆梦园的“园主”,成为名副其实且声名远播的“和”文化的信仰者、创新者、建设者、传播者、倡行者 引航人、夯筑和谐大厦的工程师。专家点赞:王殿明是当之无愧的“和文化集大成者”。至少为和文化的发展弘扬做出了十大贡献。

1、倡“四和”。执着研究和文化,快乐担当和使者。在2006年和谐文化研究会创建之初,王殿明先生就提出了四句行动纲领:“学和的文化,说和的话,办和的事,做和的使者”,这四句话简易直白,成为他和和文化团队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的行动指南。

2013年,王殿明又明确提出:“举和旗,求和道,生和美,和天下”。这十二个字既是他本人与和的团队的行动宗旨与执着追求,也是面向社会的呼喊。他希望更多的人以“和”为本,实现更睿智、更轻松、更健康、更长寿、更快乐的人生目标。

2、著《和经》。中华上下五千年,和文化一脉相传:

大宇宙/众星和。日生辉/天地和。祖伏羲/太极和。和生物/首史伯。

圣孔孟/讲中和。道家说/天人合。真善美/和为尺。假恶丑/和为则。

举和旗/树和碑。和之家/合之国。新中国/大团结。新世纪/大和谐。

各民族/唱《和经》。兴中华/奔大同!/奔大同!(《和经》节选)

《和经》全称《和谐三字经》,这篇三字经经过石家庄市和平东路小学制作成小学生表演的快板节目,四处传唱,对普及和文化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3、写《和诗》。草根诗人专写和,质朴诗作更鲜活。

王殿明虽然不是诗人,也未曾学过写诗,前半生几乎与诗绝缘。但全身心投入和事业虔诚的追崇和的信仰之后,骨子里流淌着和的血液,眼里看到的和美景色,心理联想到和的景象,不由得浮想联翩,竟也激发出写诗的潜能,常常诗兴大发,反复吟诵共享,有时竟到了着迷的程度,夜不能寐挑灯夜战反复推敲,竟然一发不可收,创作出一首首哲理深刻质朴厚重的诗篇来。

如:人心无和人成魔/家庭不和砸饭锅/国家失和山河破/世界无和灾难多。

人心和顺人成佛/家庭和睦好生活/国家和谐山河美/世界和平天人合。

这首诗通过对“不和”所带来的家国之灾与“和”所带来的家国和美相对比,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感触良多,使“和”成为践行的目标。人从和中来,信和本应该;和是众妙门,尚和和美在;万物和花开,效法多仁爱;环球一家人,和合新时代。

人人会说和为贵,为何时时不作为;各种危机在眼前,杀生武器堆成堆;实乃不知和为贵,信仰和合不到位;和的思想未生根,毒草遮羞和难辉。和生万物育人类,人当信和归本位;和救人类解危机,天地人和处处美。

“小万庄,大境界,万和宫里他同心结,看看圣贤咱心里爽呀,听听诗词好感觉。请到万庄看和谐,和是这里的大事业,看遍天下和最美呀,还是和字真高洁。请到万庄看和谐„„”——《请到万庄看和谐》

诗言志诗如其人,他的诗作全是为和而作,既丰富了和文化,又是他和文化研究发展阶段的再现及其思想境界升华的历程。今年五一前夕,在圆梦园忙了一天的王殿明思绪万千,顿来灵感,创作反复吟诵和诗,并在黎明前发微信共享。《盼复兴》:夜半三更难入梦,手抚梦碑思复兴,春风已渡戴河水,回首拜和现黎明。

4、作《和歌》:抒怀歌咏和之情,园中飞出和之歌。

一个科学的文化体系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将会飞得更高更远。一首《和歌》必将有力的展示和文化的魅力。我在讲课时曾自豪的分享:《党歌》《军歌》《国歌》都与石家庄有缘,而今天下第一庄又飞出了天下第一首《和歌》。《和歌》是圆梦园主王殿明发自心中的呼喊:

和生一个天/天圆一个和/日月星辰和无限/阳光雨露生万和。

和生一个地/地圆一个和/五行和生众儿孙/兄弟姐妹本姓和。

和生天下人/人圆一个和/天地人和同一梦/圆梦唯有都信和。这首《和歌》阐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天地人;中国人的价值观:天地人和;中国人的方法论:信仰和追求和。一切以“和”为标准,一切 以“和”为行动指南。这首歌经王咏梅作曲,著名词作者车行策划,感恩使者刘和刚动情演唱,成为传播和文化的最佳利器,不断扩大“和”文化对人心灵的教化熏陶作用。日前,该歌已经篆刻在中华圆梦园,成为园中一大亮色。

5、建和村。开发筑造万和宫,和谐文化第一村。

2006年,王殿明在自己的家乡——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投资3200多万,历时一年建成万和宫。“我的家乡万庄,古时叫„万和庄‟。„和‟是我们那里的老传统了。”深厚的家乡情结让王殿明把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建在了家乡。一座被学者誉为“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出心裁、独树一帜、独出机杼、独领风骚”的集中华和文化之大成、容世界和文化于圣堂的“中华万和宫”在冀南大地拔地而起。园内围绕开辟了十大文化区,希望人们在休闲游览中得到和文化的熏陶,调整心态,平和心绪,启迪心智。在改变万庄村庄硬环境的同时,他把和文化理念送到各家各户,每户都有风格迥异的和文化的宣传画,做到了一步一景一家一景。改写了万庄村的发展历史, 提升了万庄和万庄人的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同时,填补了和文化旅游空白,拓展了传播正能量的的真谛,趟出了和文化农村建设的新路,使得万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夜蹿红”,惹得政界要人、文人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纷纷慕名前来,抒怀畅谷,投笔歌赋、虔诚礼拜。

“琼楼东望西茫茫,龙腾虎踞阔复长;万家灯火村四畔,宝珠一颗画中央”。万和宫以和谐文化为主旨,以儒、释、道为主线,集历史文化之大成,融各派宗教与一体,以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神话传说、人物雕塑和植根自然、依山面水、碑石园林、绿草树荫、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为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和谐文化主题。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博古览今融汇中外的建筑格局,还以启迪想象的美术设计,使人对万和宫的欣赏超越了对建筑的理解。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气宇轩昂的殿宇回廊,静湖奇石相映,小桥流水成趣,林木花草姹紫嫣红,绮丽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人文精神融合一韵,让人尽享和谐之美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数百座先贤圣哲名人雕像,千余幅古今中外精美画品,数万字经典史籍箴言篆刻,无不显示了和谐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彰显了和谐文化的丰富、灿烂与多姿。人们走进万和宫,或直观领略或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文化的历史延续,启发对于万和宫寓意的认知,从而把人们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当今社会的“和文化”建设上来。

中国青年网作为CCTV2008三农人物推荐活动的重点——“情系三农·和谐新农村”高峰论坛,于2009年1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就三农问题作了精彩讲解,王殿明同志应邀在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和”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认为他创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是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尝试。河北省文明办主任白石点赞:“万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是燕赵大地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挥毫泼墨,书写了“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大字赠予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晨崧先生赋诗盛赞:“心醉诗声月醉云,满园文韵梦追魂。圣宫更胜瑶池境,天下和谐第一村”。

6、成和家。建立平台聚英才,众志成城创名片。2006年成立首家专门研究传播和谐文化的研究会,随后成立中华和文化研究院,聚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之音和致力于和文化研究传播的仁人志士,不断扩大和文化团队,策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随着他的锲而不舍与文化智慧,两个组织已逐步成为国内外富有生机活力的感召力影响力最强的文化社团和文化名片。

7、创和文。著作等身成体系,生动形象传播和。王殿明的和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且成果颇丰,极大的丰富拓展了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有数百万字的精装本的《中国和学年鉴》而且有围绕着五大轴线(包括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生态和谐)创作的《王殿明九和思想》《和之说》《史伯研究文献辑要》《王殿明论和文化三六九》《学会快乐生活》《万庄史话》等十余部雅俗共赏的和文化专著,还有众多主流媒体的数十篇采访报道。

为了让“和”这个具有丰富、玄妙哲学内涵的汉字走出超越的道的境界,进入世俗的生活的世界,近两年王殿明先生先后尝试用“九”这个数字来阐释“和”,以便形成生活化的、系统的“和”的思想,从而指导人的生活。指导生活是他思考“和”的一贯路径,他认为: “和”是生活化的东西,不结合实践,不结合生活就是大话、空话。《和美人生三六九》,《日行九和》,《和家九生》,《和家九化》一系列“九和”思想相继成形。

《和美人生三六九》尝试用“三、六、九”把和美人生的主要脉络描述出来。“三”是三个基本点——“学、看、做”。有益的知识每天学一点;美好的事物每天看一点;助人的善事每天做一点。“六”是六件法宝—— 和吃、和穿、和动、和体、和欲、和天。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要把握一个“和”,都要恰当、合适。“九”是九盏明灯——孝、仁、礼、信、善、廉、耻、俭、和。九盏明灯也是九德,做人不仅是自身的修行,还是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九盏明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实现和美人生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操守标准。

《日行九和》从生活细节入手,关键在行动。以“和”为习惯,以“和” 为行动指南,重在实践养成,细致入微,贴近生活,有助于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九和”分别是:一,面和,指微笑与人相处;二,言和,指说话要和气;三,心和,指敞开心扉,真诚待人;四,眼和,是以友好、善良的眼光看别人;五,身和,指乐施善举,要常怀爱心,助人为乐;六,食和,指注重饮食习惯和礼仪;七,德和,指以德为行,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行为;八,智和,指用智慧去塑造和谐,创造幸福生活;九,天和,指“天人合一”,“天和”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平衡点,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8、做和事。组织策划搞活动,爱洒天下做功德。

王殿明围绕社会焦点热点,精心策划组织了系列和文化文化公益活动,不断拓展和文化外延。投资200多万创办“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历时一年多的海选,王殿明为了寻访到那些行孝的典型人物,慕名到全国走访,上山下乡穿街走巷,还三顾茅庐诚请孝女“出山”,颁奖典礼上,王殿明眼含热泪,向“孝子”鞠躬致敬,向全场行军礼感谢。24孝辑录成书,典范人物做成雕塑,即引起了全社会对中华孝道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又丰富拓展了和文化的内涵外延。

王殿明不仅经常资助弱势群体,捐资助教扶危济困,而且经常创意组织承办和参加国内外的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老红军、老专家、老领导参加和文化研讨会报告会演唱会,以及和文化贡献者表彰大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王殿明会长应邀出席中央统战部举办的“和谐两岸 墨香中秋”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活动;2012年9月14日,由中国关工委、教育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起,中国校园健康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组委会承办的“万和宫杯2012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和文化的研究传播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原全国人大付委员长许嘉璐、顾秀莲、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接见王殿明,并对王殿明独特的文化贡献给与高度评价。许多知名国内外专家也纷纷点赞王殿明的文化贡献。

9、杨和人。宣扬和的典范人物,使和文化更加形象鲜活。

他把古今24孝、十大慈善爱心人物,毛泽东宣扬培树的八大服务品牌,以及白求恩、雷锋、焦裕禄、杨善洲、吕玉兰等和文化典型做成雕塑,把他们的事迹制成展板、编成书籍进行传播,使和文化更加鲜活形象。

10、建和园。文化助力中国梦,圆梦园中体验和。

王殿明投资五千多万,在旅游圣地北戴河创建中华圆梦园,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梦碑和第一和伯碑,创建“和文化”的宣传教育研究传播基地与 “和谐文化示范区”。旨在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和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深度宣扬和文化,促进和文化与中国梦的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把和文化信仰产业与文化养生旅游有机融合,以和化中华、助力中国梦。

圆梦和园建有东方唯一中国梦碑”,纯制质2 1米高的雄姿,与同质18、8米高的和尊神祖,联袂相映,矗立于渤海之滨,承天接地,远眺苍茫大海,近瞰雄关内外:芸芸众生、苍茫大地,形成雄碑与人、于天地山水,梦碑与和碑,中中国梦馆与和诸馆、景交相辉映,把和文化、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艺术的展示了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为文化强国助力增辉。

圆梦和园雄伟大气,承受了天地赋予的无限巨大场能,置身其中走一走看一看拜一拜,使人们心灵受到震撼,潜意识就会有一种神明的感觉。婆媳夫妻家庭矛盾者,将逐步得到缓解;上下级纠结者 将逐步得到释怀;心情郁闷者将逐步得到疏泄:贪欲妄为者将逐步得到惊醒;仇怨记恨者将逐步得到化解„„引起全国数十大媒体、百万网民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建园以米游人络绎不绝,交口传扬,为人们拓展了一个参观学习与信仰祭拜和的神明圣地。

园中还有玫瑰园、美梦园、三农文化园、十大思想家、领袖的风采、文化故事雕塑等多个文化展馆,不仅戴河环园而过,而且园中布局精到,各种名贵花木,瓜果梨桃、月亮湾、幸福渠、快乐岛、情侣屋等交相辉映,可谓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大有桃花源中可耕田的联想。

王殿明的执着精神和文化贡献可圈可点,他是军转的骄傲,企业家的自豪,专家的典范。因为他不仅是溯“和”之源的追梦痴人,而且是美梦成真的和的使 5 者,他把自己的追求理想逐步变为现实,不断为强国梦想助力增辉。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1、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强烈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光荣梦想和‚中华复兴我的责任‛的使命感事业心及其献身精神,是其执着探索辛勤耕耘超负荷运转的源动力。

王殿明从多年的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体会到:中国梦的灵魂和动力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梦只能是个“梦”。“中国梦”最关键的不是发财梦,文化上的自豪与满足才是国人心中中国梦的核心。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中国梦首先是文化梦,文化梦使中国梦更加丰富多彩魅力多姿。经济使国家强大,文化使国家伟大。当今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信仰危机文化危机,因此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服务自强”实现中国梦。软硬失衡贻害无穷,协调发展和谐共赢,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和谐发展文化引领是真道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兴企强国。而和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文化强国中国梦的助推器。和是上天赋予人类,并经过世世代代与天地自然、族群演变磨合进化、超越,而形成的优秀基因的结晶,她与天地一体聚敛了无限大的场能。‚和生万物‛,‚中庸之道‛,‚仁爱礼和‛,‚圆和大同‛等和的理念是天地圣德的体现,是宁宙及万物生生不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她惠及万物丰茂、人类健康长寿、智慧快乐;中和平衡、处世有道、兴业有术;仁爱友善、家庭和睦、敬业规矩、礼忠孝信;天下和畅、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她所呈现的场能,就像无形的大手和不可抗拒的伟岸教诲,在人的思想中、在社会、在家庭、在行行业业中,有意无意地激动人们的潜意识,劝诱、指导、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天地相融贯通。因此,他在下海创业挖的第一桶金后,不是考虑如何赚钱享受,而是毅然决然的转型创建和谐文化研究会,执着的研究传播和文化。虽然‚创业艰难百战多‛,面临诸多磨难和非议,他却淡漠名利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义无反顾的做和的使者,和文化事业搞得越来越红火,使越来越多的人共创共享和文化成果。

王殿明讲:‚推广‘和文化’,是我的信仰、追求和事业,是我的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我应当快乐担当。现在人们有钱了,幸福感却不如以往了,为什么?因为人们需要一种文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我们就来做这件事,而且要竭尽全力做好做精。‛‚人这一生,要作为,要奋斗,挣到钱是一种本事,但把钱花到益处,为文化强国助力添彩、提升文化服务贡献度,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快乐和享受。把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同人民大众的精神物质享受统一起来,共创共享文化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一生,是我最大的价值和追求‛。

2、用心用情用智和到位到底到心的服务是前提,用心经营精细组织经常有效地文化活动是保证。

有为就有位,只要服务到位到底,专家和社团也能干大事;协会更需经营,更要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效益。多年来,和谐文化研究会与和谐文化研究院,以干事业做功德的心态全心全意服务于和文化建设,为文化强国文化兴市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正能量。做到了八个一:一支队伍,着力培养一批百余人的专家队伍和数百人的和的使者的队伍;一个品牌:和文化研究学会;一个平台:提供论坛、研讨、刊物、书籍、策划等活动及服务平台,每年数次举办文化论坛和研讨 6 会;一个学院:弘扬和文化的和学研究院。着眼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和企业热点焦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和文化课题研究,系统研究和文化,不断推动和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一个标杆:宣扬和文化典范,发挥导向示范作用。一系列的文化公益活动。一个华夏和谐第一村。一个中华圆梦园。

3、敏锐的观察、深邃的思考、虚心的学习和创新的智慧以及办事果断执行到位是关键。

他见贤思齐 唯先必学,而且雷厉风行,主张少争论多实践,先学起来干起来再说。他思想敏锐善于观察并勤学善思观念前瞻。每次听他发言不仅与市俱进常听常新,而且他前瞻的观念、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案例和动情的解说吟诵,每次都成为峰会和论坛的亮点,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王殿明会长善学勤思笔耕不辍,撰写近百万字字的论文和专著。中国第一梦碑、和伯碑、以及中华圆梦园、万和宫的整体建筑,从创意到设计、再到组织施工成为现实,成为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给人启迪和美不胜收的文化景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博大精深的和文化,创作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旅游学习感悟启迪的艺术品,这是中华文化传播艺术的有益创新,是为实现中国梦输出正能量的积极探索,从做梦追梦到创意实施美梦成真,不仅彰显了王殿明的创新思维聪明智慧和心灵境界,而且体现出了他强劲的组织指挥能力和雷厉风行精明干练的办事风格。

4、想干事、能干事、执着的干成好事,耐得住寂寞、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快乐服务的美德智慧是成功的前提。

尽管日益操劳殚精竭虑,尽管年逾花甲、却承受着青年人难以承受的劳动强度,尽管持续投放巨资倾其所有,尽管无利可图甚至费力不讨好,尽管历经磨难不断挑战反思超越,但王殿明先生始终是乐观的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信仰而战,为了文化强国中国梦而做,是在做功德无量的好事大事,是在从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载入史册的伟大的事业。每当他搞完一次演讲、策划一个活动,萌发一个创意、完成一次施工、建成一个文化项目,完善一个文化景点,他在充满自豪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很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大家看到王殿明先生激情的阐述他的创意和规划、精心的现场组织施工、动情的创作朗诵和的诗作时,很难猜出他的实际年龄,这与他的乐观心态快乐服务和对文化事业的执著追求十分不开的。

为感谢王殿明先生的文化贡献,赠诗一首: 王通古今知国情,殿上道理畅和风,明示振邦强民意,春舞大地唱复兴。

作者:陈步峰 系中国服务文化研究会会长、服务文化新科学开创者 *** chenbufeng@126.com 共享网站:中国服务文化网 陈步峰与文化之音王殿明优势互补,为和文化事业助力添彩

沈辰 当祖国的“文化使者” 篇6

此次策展人之一,加拿大华裔沈辰再次成为焦点。

促成“中国秦汉文明展”北美行

沈辰,现任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东亚考古研究主任、资深研究员,促成并承接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国宝展览的流程设计工作。

这次主题为“中国秦汉文明展”的展览了2010年至2012年初在加拿大四座城市进行盛大巡回展出,空间跨越加拿大东部和西部。巡回展的首展便是沈辰所在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这是兵马俑在北美最大规模的一次展出。沈辰介绍说,本次展览将是兵马俑第三次在ROM馆内展出。第一次是1974年山中加两国政府共同举办的“新中国出土文物展”,第二次是2002年ROM和美国的一些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这次则是RoM自己策划设计的展览,专门为加拿大多家博物馆群展而设计。他说,此次“中国秦汉文明展”枷国巡同展从策划到展出历时两年多。

他表示,與中国文物的其它海外腱览相比,“中国秦汉文明展”所涉及的展品数量,展品大小,还有展地的大小均与以往有显着不同,本次展览将成为北美最大规模的兵马俑展览。

首展展品共120件(组),分别来自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咸阳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陇县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15家文物收藏单位及考古单位。

展会期间,博物馆邀请中外专家学者进行围绕兵马俑、中国战争史,考古文化展开系列主题讲座。作为策展人,同时作为考古专家,沈辰也是系列主题讲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以出土文物为贯穿,时间跨度约一千年,中国秦汉文明展完糕地展示了中国古代一段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沈辰说。

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人们习惯称他为沈辰博士,他不仅担任馆东亚考古研究主任,同时还是安省皇家博物馆世界文化部的高级馆长,沈辰在此次展览的发布会中强调:“本次加拿大全国巡回展经过全新策划,与之前所由的国际展览有显著不同。不论从展出陶俑的数量,还是展览的规模来说,本展览都是北美所举行过最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加国巡回展将展出许多束离开过中国的展品。事实上,有些文物从未在中国任何博物馆展出。这对安省皇家博物馆及加拿大其他博物馆合作伙伴来说,无疑是一项引以为傲的胜利成果。”

而对于沈辰而言,此次展览则是实现了他很久以来的一个愿望,那就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兵马俑所带来的震撼。考古学是一生最值得骄傲的选择

沈辰的父亲是一位地质勘探工作人员,从小耳濡目染,对野外考察考古就很有兴趣,1982年,沈辰考入武汉大学考古系,毕业之后,在国内工作的几年中,沈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研究旧石器的领先技术。于是他决定到美国塔尔萨大学追随名师学习“微痕研究”。他精心研究石器上的磨损和光泽,并通过微痕的类型辨别石器在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生毕业之后,沈辰放弃了进入当时被认为“钱途”光明的计算机行业的机会,来到加拿大继续自己清贫的考古研究。他将目光锁定在加拿大出土的石器上。此外,他还对石器在安大略原住民向农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究。1996年,年仅32岁的沈辰成为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的一名考古研究员,以华裔身份谋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研究员席位,轰动了北美考古界。当时,学术界奇缺教学和研究的职位。沈辰在近40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甚至击败了中国考古领域泰斗、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的两位得意门生。沈辰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出国之后没有“吃老本”,继续钻研中国考古并学习了先进的技术,踏踏实实地做北美考古的研究。掌握了这些技术,又有实践经验,再转过头来从事中国考古,则如虎添翼。

他曾对媒体表示:选择考古学“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选择。”

尽管沈辰身处北美,近年来研究课题也以加拿大出土石器为主,但是关注祖国的目光—直未曾改变。

1997年间,沈辰当时已是安省皇家博物馆研究员,在一次考古考察研究中,第二次来到陕西西安兵马俑坑。在此之前,他曾经作为游人参观过一次兵马俑,而这一次,由于是考古同行,同时由于与秦兵马俑考古学家的友情,这次他能够更为近距离地观赏兵马俑。

而这次观赏兵马俑带给他的震撼也远远超过第一次。当时,他在佣坑前默默地许愿,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要将兵马俑带到多伦多,让加拿大人一睹中国兵马俑的风采。“兵马俑不仅令观者观赏中国古工艺制造之优美,更能体验从百年分封割据中一统华夏的秦帝国的风度。”沈辰说。

13年后,他这一夙愿终于得以实现,并且,自己为这件事提供助力,这让沈辰觉得很有自豪感。

“我们把参观这个展览列为今年‘举家出动’的暑假活动之一。”一位华人近日在加拿大华文媒体《星网》上撰文表示。据悉,仅在展出的最初两周,“中国秦兵马俑展”就已吸引了超过3万名当地观众慕名参观,在当地掀起一股中国文物欣赏热潮。众多华人与华裔留学生相偕前往,在异国他乡重温古老中华文明的脉搏。

而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作为竭力促成此事的沈辰,看到络绎不绝的参观人流,心中又多了一份喜悦。

展品中包括18个实物大小的陶俑,其中16个为陶人,2个为陶马。这些陶俑刻划了形形色色的士兵及平民人物,包括将军,胄甲武士、低阶将领、弓弩手、杂耍者、骑兵和车夫,还有一件彩俑。展品中还有6个实物大小的武士头像及3个半尺寸的跪姿奴仆塑像。每尊都匠心独运,做工精巧,个性鲜明。

“中国秦汉文明展”将连贯展示兵马俑的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沈辰说,从早期的兵马俑到秦始皇兵马俑,再到汉代的兵马俑,从造型看,兵马俑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其中秦始皇的兵马俑最为独特。

沈辰评价说,“秦始皇兵马俑有武士、文官、杂耍等,他把他的管理系统各个方面,从政治到娱乐都带人地下世界。所以说秦始皇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或历史。”

沈辰现在身在国外,但他深知,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考古学的宝藏,而身在海外的一颗游子心,也让他时时关注中国的考古学发展,并竭尽所能地为中国的考古学尽一份自己的心力,近年来,他曾被中科院聘为海外杰出青年学者基金评选专家,在考古领域中仅他—人获此殊荣。他还获得了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金,以及美国的Wenner-Gren基金,这项重要的人类考古学基金鲜有授予非美国科学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美术馆(ROM)华裔考古学家沈辰博士多年坚守考古学这个“骄傲的选择”。在“浪漫又枯燥的冷专业”里成绩斐然。

沈辰认为在人文科学中,语言是第一位的。而跨过语言关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年的磨练。重要的一点便是主动的参与,再难也要强迫自己打开心扉,与人交流,决不能闭门研究。沈辰认为自己外向的性格对本身学术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除了在考古学术上造诣深厚,沈辰对于博物馆经营管理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他曾经指出“满足公众的需要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大力倡导博物馆放下架子,走近观众,吸收社会资金捐助,服务国民文化熏陶。“博物馆不再是傲慢的贵族,而要当谦和的平民。博物馆封闭孤立的时代结束了。”沈辰如是说。

话题再次回转到今年的“中国秦兵马俑展”,沈辰说,“人们时常叹古论今,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也向观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在经过多年来的历史磨难之后,中国最终会强大起来。”或许这是每一个海外游子的心声。

朝鲜燕行使者洪大容的中国情缘 篇7

关键词:洪大容,燕行,古杭三才

洪大容, 是18世纪朝鲜英·正祖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 是朝鲜“北学派”的先驱。鉴于洪大容在朝鲜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很早就成为韩国学者的研究对象, 同样也吸引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原因就在于, 洪大容在1765年的京师行这段特殊的经历, 使得洪大容这样一位韩国人与中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生平与燕行

洪大容 (1731-1783) , 字德保, 号湛轩, 朝鲜北学派的先驱, 崇尚实学。对洪大容的一生有着转折点意义的经历就是1765年的燕行。洪大容来到中国, 在北京乾净衕与杭州学者严诚和潘庭筠会面, 后又结识了陆飞, 洪大容先后与三人展开了笔谈和尺牍交流。

二.与清朝学士的学术交流

洪大容逗留中国期间, 与清朝学士三人情投意合, 相见恨晚。谈论的内容相当繁杂, 但其中也不乏深入阐述观点, 互相切磋论辩之处。

1.朱陆之辩

所谓的“朱陆之辩”, 是指发生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学术辩论。这一论辩可以说是学术史上有名的公案。

洪大容与清朝学士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反复的论辩。洪大容作为朱子的拥护者, 非常关心当时清朝学者们尊崇之人是否与自己相同, 当然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当提及陆九渊时, 洪大容却与清朝学者看法相左。

严诚认为朱子与陆九渊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可谓殊途同归, 但洪大容却表示不能苟同。二人只是就这一话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但并没有继续深入探讨。

然而, 洪大容却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于是, 在日后结交陆飞之后, 又一次讨论了这一话题。对于朱陆之分, 陆飞认为, 朱陆本质上是没有分歧的。对于这一点的认识, 洪大容显然是更加倾向于对朱子的推崇, 他表示, “愚未见陆集, 未知其学之浅深, 不敢妄论, 惟朱子之学则窃以为中正无偏, 真是孔孟正脉, 子静如真有差异, 则后学之公论。”[1]由此可以看出, 洪大容其实是在肯定朱子之学的前提下, 也能够辩证地认识在当时朝鲜被辟为“异端邪说”的陆学, 相较其之前在与严诚的谈论中表现出的对陆学的坚决否定的态度, 洪大容的认识在与清朝学士们的交流中已经趋于客观和冷静了。

2.阳明之学

洪大容与清朝学士们的交流中谈到陆九渊, 就自然会提到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对于王阳明, 潘庭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也指出其与朱子的差异在于提倡“致良知”。洪大容对潘庭筠的认识是持肯定态度的。不仅如此, 洪大容认为“阳明之学, 尽有余憾, 但比诸后世记诵之学, 岂非霄壤乎?”[2]表达了对阳明之学的辩证肯定。

由此可见, 洪大容通过与清朝学士的交流, 对待正统朱子学以外的所谓的“邪说”有了更加宽容的态度, 使得洪大容的思想更加的趋于开明和成熟。

3.小序事

小序之说可谓是洪大容与清朝学士的交流中最为深入探讨和激烈论辩的话题, 并且这一话题的讨论贯穿整个笔谈的始终, 甚至在洪大容归国后仍对小序事念念不忘、反复斟酌, 以求有“新知之得”。

在小序问题上洪大容并没有与三人达成统一的看法, 最终, 在几番争论分辩之后, 搁置了争议, 对于小序的看法洪大容在中国滞留期间与三人的论辩并没有什么结果, 以至于归国后, 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在给陆飞的书信中, 洪大容又提及此事, 足见洪大容对于小序事的重视。

虽然, 洪大容最终也没有认同三人批判朱子废弃小序的看法, 但是通过与清朝学士的交流, 洪大容的思想有所转变, 意识到了朝鲜对于所谓正统之学的一味褒扬和推崇, 其对待学问的态度也随之更加客观公正。

三.结语

综上, 通过上述对洪大容燕行经历以及与清朝学士的交流内容的分析, 可以看出, 洪大容的燕行实现了与既往燕行不同的质的变化。通过燕行的亲见亲闻以及与清朝学士的交流, 洪大容形成了正确的对清认识、客观的学术态度和积极的北学意识, 可以说燕行是洪大容的实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里程碑。

注释

1[1]洪大容, 《湛轩书》, 外集, 卷二, 《杭传尺牍——乾净衕笔谈》。

中国文化的使者 篇8

2016年2月4日, 应俄罗斯国家舞蹈协会的邀请, 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 (CBDF) 代表团一行12人在副主席王永刚的带领下飞抵莫斯科参加一年一度的“冬日之星杯” (ЗимняяЗвезда) 国标舞大赛。

此次大赛是由俄罗斯国家舞协主办的一场高规格的赛事, 在俄罗斯当地以及欧洲地区备受关注。大赛邀请到了来自英国、波兰、德国以及中国的众多国际级评审, 王永刚副主席和中国前职业冠军陆宁分别担任摩登和拉丁评审。

赛事为期两天, 节奏紧凑, 共设置近百个组别, 此次CBDF派出两对国家队优秀队员唐艺铭/黄馨仪和刘鸿博/冯静分别参加业余组和21岁组拉丁舞比赛。两对选手均在各自组别比赛中斩获第6名。

在大赛中不仅选手能在赛场上切磋技艺, 相互学习, 评审能互相交流, 互通信息, 代表团在观摩比赛中也获益良多。在2月5日的赛前大师训练营中, 主办方向代表团展示了俄罗斯少儿教学体系中的部分方法与技术, 这些严谨的基础训练都是支撑小选手向职业舞者迈进的坚实后盾, 使大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此次参赛对整个代表团意义非凡, 首先大赛恰逢中国春节, 大赛主持人俄罗斯国家舞蹈协会会长波波夫先生作为CBDF的老朋友在宣布大赛开始时向大家致以中国猴年春节的问候。除夕之夜, 一顿简单却寻之不易的中国饺子让代表团所有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文化部驻外机构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李峙副主任 (参赞) 得知此次中国代表团参赛的消息, 亲自前往赛场慰问选手, 并观摩比赛为选手加油。大年初一, 在喜庆的莫斯科中国梦餐厅代表团一行成员与大赛主办方及文化中心李峙主任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农历新年。

午宴上, 王永刚代表CBDF对所有朋友的赴宴表示感谢, 对大赛的成功举办祝贺, 感谢主办方的热情邀请。俄罗斯是世界国标舞强国, 中国是发展中的舞蹈大国, 王永刚希望两国能通过此类大赛加强交流, 增加互动, 促进发展。波波夫先生对中俄两国国标舞事业共同发展寄予厚望, 他当场发出邀请, 邀请王永刚率团参加今年4月23日在克林姆林宫举行的由俄罗斯政府支持的权威的国标舞大赛。

最后李峙主任对此次CBDF春节期间赴俄参赛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俄是友好邻邦, 文化艺术交流密切, 国标舞艺术在俄罗斯源远流长, 在中国发展日益蓬勃, 愿大家以国标舞为纽带, 连接中俄友谊, 共同和谐发展。

得知CBDF已邀请波波夫先生担任今年7月在深圳举行的世界国标舞公开赛评审并率团参赛时, 李主任激动地说道:“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 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努力, 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与俄罗斯国家舞蹈协会间这种友好、良性的互动令人振奋, 你们是‘一带一路’的践行者!”

中国文化的使者 篇9

而今,忙碌的陈泳桦怕是没有太多时间再登上自己热爱的粤剧舞台了。身为IBCA国际美容文化协会的名誉会长和澳门国际商贸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已过不惑之年的陈泳桦把自己的事业经营的风风火火。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辛勤为他付出的女人,那么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陈泳桦,60年代出生于印尼华侨家庭。小时候,她常作为的人像模特坐在画室里配合舅舅作画。爱玩和好动是小孩儿的天性,但陈泳桦却能保持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时间和文化慢慢的沉积下来,沉淀在陈泳桦幼时的心里。沉稳和冷静显露在与年龄不相衬的稚嫩的脸上,谁也未曾想到,就是这份性情的培养,为她之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广东接受基础教育之后,陈泳桦随家人移居澳门,在澳门理工学院学习工商管理,后又赴海外其他国家进修营销管理和美容课程。在东西方多元文化的熏陶下,陈泳桦对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她也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战略性眼光。

从小,陈泳桦就对农村有着一种特殊的眷恋。她的一个亲戚经常带她到田野去,感受农民的生活与耕种的艰辛。近年来,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新农村建设文化工作委员会在珠海建立联络站以后,她更是关注新农村建设,积极扶助、协调关心相关企业。陈泳桦带领理事会人员认真贯切上级方针政策,致力于广东区域的新农村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桥梁作用。

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陈泳桦力争充当好全省农业及涉农企业的服务生。她协调广东境内有潜力的企业、项目为实现创造农产业更大生机的愿景目标而奋斗。她联合从事农业及涉农企业,以协调服务、信息、咨询、融资、技术引进、良品价格、交流、报批、辅助企业为目的,组织关心农村和置身农村建设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增进企业间的互助合作,为多个企业的项目申报做了深入的调研。也对许多企业的战略愿景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

陈泳桦为广东省东莞市润丰果菜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珠海市嘉宜水产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第4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她努力与企业一道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要素,寻找企业发展的增长点,在与企业和谐共处的基础上,为新农村建设生产起积极作用。共同为绿色农村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目前,在陈泳桦的带动下,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城正在筹备策划中。

作为一个东方女性,陈泳桦有着东方女人的贤淑、温柔和细致;在西方留学多年,她也深知西方女人的阳光、大气之美。而立之年,陈泳桦瞄准了美容业。她认为,美与人的生命最为贴近。美容以人为本,力图完善人的容貌、形体、心态和情绪,使生命充满青春活力,使生活充满光明;美容还力图抗争人类的自然衰老规律,让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年轻、快乐,让人面对生死轮回仍平静而坦然。在9 0年代初,美容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行业,要想吃下这个螃蟹,不仅需要技术的成熟,还需要一个人拥有惊人的胆略,前瞻的目光和气魄。陈泳桦成功了,并在大陆、香港、澳门和加拿大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美容公司。她把自己对美的独到见解运用在操作中,即使在美容技术日益趋同的今天,陈泳桦依然能在这片红海中打亮自己的品牌。技术很容易模仿,但是就像烧菜一样,用心和不用心,做出的味道是不同的。商场如战场,在这片充满硝烟的战场上,陈泳桦时刻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在假冒伪劣产品冲击着市场的时候,陈泳桦不停的在内地、港澳和加拿大做巡回示范教学。由于产品效果显著,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其皇牌产品意大利娜韵辣椒减肥,宫廷雪映漂白祛斑等产品就深入消费者的心中。

由于在推动美容业发展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功勋,陈泳桦曾于1997年在菲律宾国会得到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的接见;1998年,时任笫一届亚洲太平洋美容师美发师联盟会总裁的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第一夫人,在香港授予陈泳桦“香港杰出美容专家奖”。

时光流逝让她对美容业有了更深的理解:美容是一门艺术,是文明社会人体艺术和精神艺术的统一;同时,美容还是一门哲学,它张扬的是生命与自然的抗争,力求诠释心态和形体的活力对于生命的意义。

陈泳桦喜欢玉,尤其是那种颜色深一点的老玉。她相信,玉会给自己带来好运。除了在宴会等特殊场合之外,玉是陈泳桦时刻佩戴的饰物。或许玉真的会提升运气,在美容业界站稳脚跟之后,陈泳桦又创办了德信地产物业有限公司和德润钟表珠宝店等。

作为现代的职业女性,陈泳桦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外还有一套修身养性的功夫。她常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态度笑对生活,面对喧嚣的外界始终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情。即使工作再繁忙,她总是会抽出时间到各地游览,只随便看看是不会满足这个要强女人的愿望的,她同时会关注风格迥异的建筑,自己也有着对建筑独到的审美观。

20年前瑞士的建筑让她颇感震惊。含蓄低调的瑞士,自然不会刻意追求惊世巨作,全球最高或全球造价最昂贵的建筑,矗立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瑞士建筑之所以令她赞叹不已,在于它们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无论是在群山环抱之中还是富饶平原之上,或是在偏远地带还是繁华都市,它们都象一株株奇葩,万紫千红,争奇斗艳。陈泳桦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童话世界中。然而,物是人非事事休,现今再去瑞士旅游,陈泳桦却再也没有那时的感觉了。用她的话来讲,中国在不断的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建筑风格,像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大都市,和国际大都市比起来在建筑上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而故宫等中国古建筑则是外国所模仿不了的,在这一点上,她认为中国的古建筑才是世人无法超越的。

拉斯维加斯,一个容易产生故事的地方,陈泳桦虽然没有成为拉斯维加斯故事中的女主角,当她却把拉斯维加斯的建筑建在了自己的心中。拉斯维加斯之旅对于陈泳桦来说,是难以忘怀的。这个曾经被称为“罪恶之城”的赌城,在数十年间完成了美丽的“蜕变”。陈泳桦入住的Venetian大酒店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座有着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酒店,外面设有人工湖,酒店大堂布置如宫殿般典雅华贵,穹顶壁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酒店二楼展现了逼真的威尼斯水城,无论是白鸽飞舞的圣马可广场还是运河上的叹息桥,甚至是一边摇着刚朵拉小船,一边唱着意大利歌剧的船夫,都和真实的威尼斯完全一致。人造天空使人恍如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下,忘却了真正的时间。同中国学习外国建筑一样,陈泳桦把在那儿旅游时看到的设计风格也运用到了自家的房屋设计中。陈泳桦介绍说,自己家中一半是中国古典的摆设,另一半则是有着拉斯维加斯风格的装饰,她甚至把Venetian酒店蓝天白云的场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里。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杨澜 篇10

杨澜与杭州的情缘

让时间倒回到2006年,在杭州世贸中心举行的杭州世界休闲博览推介会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将一本装帧精美的杭州世界休博会“形象大使”的红色证书,颁发给了时任阳光文化媒体总裁的杨澜女士,现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身穿印有绿叶图案旗袍的杨澜亭亭玉立,靓丽大方,她在致辞中高兴地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能成为2006年杭州休闲博览会的‘形象大使’,是一个不能拒绝的邀请,也是我的荣幸。杭州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都市的繁华。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举行适逢其时,这不仅代表着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也表明国际社会越来越了解中国。借助我多年从事媒体工作的经验,我将尽可能将杭州推介到世界各地,为杭州的休闲产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随后接受采访时,杨澜向记者介绍了她与杭州乃至浙江的情缘。1968年6月30日,杨澜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半的血统则来自浙江,因为她的母亲是浙江绍兴人。早在她上小学时,父母就带她游览过美丽的西湖,去过虎跑,爬过六和塔,喝过龙井茶,拜过灵隐寺的如来、观音和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杭州的山山水水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她担任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和上海东方电视台、凤凰卫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多次到杭州采访。每一次她都感到杭州有新的变化,她觉得杭州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干净,就像一个天然的大花园,她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以她在新制作的旅游文化系列片《一生要去的66个城市》中,将杭州排在前列,并取名为《杭州,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极力向世人推介和展示。

同时,在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前后,无论是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世界休博会接旗仪式上,还是后来在上海旅游节花车大巡游时,或者在香港举行的杭州世界休博会推介会中,杨澜都出现在现场,作精彩的文化推介,热情邀请中外朋友来参加杭州世界休博会。在2006年4月22日杭州世界休博会开幕之际,她又从北京飞到杭州,为休博会加油添彩。2007年6月18日,她再度来到杭州休博园,主持浙江文化创意商业论坛,出色地发挥了休博会“形象大使”的重要作用。

就这样,杨澜迷上了杭州,杭州也记住了杨澜,彼此的情缘越来越深。

当主持人后的成功转型

采访杨澜,自然要谈到她当主持人的那段经历。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正好中央电视台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开办的《正大综艺》节目需要一位女主持人,台里便对外公开招聘。杨澜经考试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因英语和历史、地理知识扎实脱颖而出,顺利考进了《正大综艺》栏目组。这档节目最初是旅游知识类的节目,有世界各地的风情文物展示,也有各国的文化生活介绍,还请一些国内有知名度的嘉宾参加,开展一些文艺表演和知识竞猜等,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知识性。当时男主持人是著名相声演员姜昆,他的口才好,舞台经验也很丰富,当然在电视节目主持方面只是半路出家。最初,杨澜除了英语出色外,在主持方面经验不足,但出资方正大集团对节目主持的业务要求很高,这对杨澜是个严峻的挑战。杨澜在学校里经常参加文体活动,是同学中的“活跃分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主持,加上她平时虚心向姜昆老师和同在一个办公室的资深播音员赵忠祥请教,并认真阅读了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书,进步很快。不久,她便以清新脱俗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1990年底,姜昆因怕长期主持电视节目影响相声表演,就告别了《正大综艺》节目,重操相声表演旧业,这对刚刚开始上道的杨澜又是一场考验。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和正大集团商量后决定主持人分别由杨澜和她的一位老师搭档,另有青年演员方舒姐妹俩一道轮流主持。这种“走马灯”式的主持让观众不知所措,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下降。不久,因方舒出车祸住院,杨澜便向国际部建议,请播音经验丰富的赵忠祥出山。这一老一少很快在节目主持中形成了默契,主持得有声有色,收视率迅速上升。1993年除夕,杨澜与赵忠祥、倪萍一道主持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后来还主持过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开幕式和大学生辩论会等有影响的活动。1994年,她荣获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杨澜的名字从此家喻户晓。

正当杨澜开始走红时,她却激流勇退,在《正大综艺》办完200期后,她离开了《正大综艺》,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澜告诉记者,当时去美国读书主要原因是主持《正大综艺》节目5年多来,由于每一期都要创作不同的串词,有知识“透支”的情况,同时也想去国外看看国际上电视节目主持的情况和发展方向,以汲取国外电视节目主持的先进经验。

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了两年多时间的杨澜,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系硕士学位。毕业后不久,她就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多次获得“普利策”奖的制片人莫利德先生共同导演制作了一部有前瞻性的电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该片在哥伦比亚电视网晚7点黄金档向全美国播出了两小时,一下子引起美国观众的注意,评论界人士对该片充分肯定。对杨澜来说,这还首开了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的先河。她在美国结识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企业家吴征,他对她的事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1997年更是杨澜大丰收的一年。这年1月,她出版了一本题为《凭海临风》的书,发行量超过50万册。这年4月,她应联合国副秘书长之邀,光荣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同年7月,她被选为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事,成为这座世界名校最年轻的董事。是年11月,她又应邀出席联合国“1997世界电视论坛”,向世界同行推介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和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情况。在这期间,她又在上海东方卫视台开设了《杨澜视线》专栏,这个节目被一些观众称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电视节目”。

杨澜在美国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的关注。经双方多次接触和沟通,1997年7月,她进入了香港卫视中文台,开设了《杨澜工作室——名人访谈录》。这个节目由杨澜主持和制片,以世界著名人物访谈为主。她先后采访了金庸、黄永玉、龙永图、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英国查尔斯王子、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200多位全球各界名人。有人把她称为“中国的华莱士”,杨澜却说:“我跟华莱士的风格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华莱士采访是属于进攻型的,有些问题是直来直去,显得有些生硬,犹如驾着轰炸机来开矿,先炸开地面再说;我却喜欢‘绵里藏针’,好比开矿时先用钻机将地面钻一个洞,然后再将地下的石油抽上来,所以我不是‘中国的华莱士’。我始终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温和的方式提出来,主要是看主持人的文化修养和采访的经验。”虽然各自风格不同,但杨澜的人物访谈却做得像华莱士一样成功,她至今认为最喜欢主持的就是《名人访谈录》节目。

后来,杨澜又兼任《百年叱咤风云录》专栏的主持工作,把20世纪的百年风云事件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得到了观众的的广泛好评。

出任阳光公司董事局主席

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工作期间,她所主持的栏目都成为台里的名牌栏目,刘长乐总裁曾这样评价杨澜:“她是一个优秀的电视人才,所以才会推出如此优秀的专栏。”1999年12月8日,杨澜告别了工作两年的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次年1月她与先生吴征一道出资4000万元,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文化公司“良记”后,于这年8月8日创办了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并由她担任了阳光文化影视公司董事局主席。

阳光卫视定位国际视点,开设的栏目有《历史与文明》《人生在线》《未解之谜》《战争攻略》《岁月留痕》《谈古论今》等,同时保留了杨澜在上海卫视和凤凰卫视创办、主持的《杨澜视线》和《杨澜工作室——名人访谈录》两个品牌栏目,仍由她亲自担任主持人,并与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开展了业务上的密切合作。后米,她又新开了一个《天下女人》谈话节目。阳光卫视创办以来,始终将镜头重点关注中国各地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热点,并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持续不断地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2000年和2001年,阳光文化影视公司两次入选由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定的全球最佳企业名单。

经过几年的发展,阳光文化影视公司已改名为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前些年又注入更多资金在香港上市。公司现持有11家亚洲地区媒体类企业的股份,包括31种杂志、3家报纸、10个广播电视频道、3个门户网站,还有在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教育、体育、娱乐、商业等多种业务。作为公司董事局主席、阳光卫视主持人和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杨澜在社会上、公司里和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她总是不停地奔波,辛勤地工作,出色地完成她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和家务,让社会各界的人们十分敬佩,因而在业界有“女精英”“贤内助”“好母亲”之称。

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

除了做好阳光公司的管理和阳光卫视的节目监制、主持等各项工作外,杨澜还积极参与许多社会公益活动。早在2001年,她就被北京奥申委聘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大剧院隆重举行,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李岚清、刘淇、袁伟民、楼大鹏、杨澜、王伟、邓亚萍和国际奥委会前第一副主席何振梁先生向国际奥委会作陈述报告,并就环境、反兴奋剂、交通、语言等问题回答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提问。其中杨澜代表北京奥申委作了文化主题方面的陈述,她说:“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3000年的历史文化与都市的繁荣相呼应,除了紫禁城、天坛和万里长城这几个标志性的建筑,北京拥有无数的戏院、博物馆,各种各样的餐厅和歌舞场所,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令您感到惊奇和高兴。我相信在坐的许多人都曾为李安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所吸引,这仅仅是我们文化的一小部分,还有众多的文化宝藏等待着你们去挖掘。除此之外,北京城里还有千千万万友善的人民,热爱与世界各地的人民相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北京历来是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北京人民相信,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中国文化和全世界文化的交流……我相信北京和中国将向运动员和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证明,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杨澜用多彩的中国文化打动了奥委会委员们的心,为北京申奥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后有媒体评论说她这个“形象大使”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中国人的自信气质,非常得体,非常出色。

近年来,杨澜还担任了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大使”和义务献血“形象大使”,并在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环境文化理事会等多家公益机构中担任理事,积极参与了四川大地震和台湾“莫拉克”风灾的救灾工作。她积极向人们传播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呼吁人们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高尚品德作贡献。

由于杨澜在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不仅被人们誉为中国文化的优秀“形象大使”,而且还获得很多光荣称号:1999年2月她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20位社会和文化领袖”之一,2000年被评为“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12位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度被评为“海内外10位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之一,2002年被评为“中国女性风云人物”之一,2003年3月她作为文化界的著名人士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并积极参政议政,2005年她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名列“中国最美50人”。

上一篇:电流互感器模型下一篇:气象服务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