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2024-06-10

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精选八篇)

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篇1

纵览近几年各省市地区的中考语文试题, 归结起来, 议论文阅读主要有六大设题点:1.寻找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 ;2.把握论据 (辨别论据类型、概括论据要点、分析论据作用、补充论据) ;3.理解论证方法 (判别论证方法类别、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4.分析结构层次 (辨识结构类型、划分层次) ;5.体味推敲语言 (词句的含义、作用) ;6.谈阅读心得 (见解、体验、感受) 。

[破解六招]

1. 怎样寻找论点?

一看标题。一般而言, 能完整表达一个判断的标题 (主谓句) 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从标题入手寻找中心论点须注意几种情况:如果标题只提出论题 (论证的范围) 就不是中心论点, 文中表明对论证对象看法的句子才是中心论点;如果标题是设问形式也不是中心论点, 文中明确回答标题的语句才是中心论点;如果标题是由几个并列的概念组成也不是中心论点, 文中揭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句子才是中心论点。二看文首。很多议论文在开头部分就会亮出中心论点。三看结尾。分总结构的议论文, 一般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画龙点睛地提出中心论点。

2. 怎样把握论据?

(1) 辨别论据类型。凡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史实、统计数字等都叫事实论据;凡是用来证明论点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谚语、名言警句等都叫道理论据。 (2) 概括论据要点。概括论据主要是指对事实论据作概括。第一, 可以借用首括句或收尾句进行概括, 因为首括句或收尾句常常已经对论据作了概括;第二, 在通读论据内容的基础上, 把握人物、事件等记叙要素, 然后按照“人+事”的“公式”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浓缩”。 (3) 分析论据作用。要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议论文中的所有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 (4) 补充论据。补充论据要遵守三个原则:第一, 补充的论据必须能够证明中心论点;第二, 要有真实性;第三, 要有典型性。

3.怎样理解论证方法? (1) 判别论证方法类别。凡是以事实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 可以确定为“事实论证” (摆事实) ;凡是以道理证明论点的, 可以确定为“道理论证” (讲道理) 。如果二者结合, 就是“摆事实, 讲道理”。还有, 在写法上运用对比、比喻、引用等方法的, 可以分别确认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 (2)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不管哪种论证方法的作用都可无一例外地用一句话概括:为了论证“……”的论点。

4.怎样分析结构层次? (1) 辨识结构类型。议论文部分与部分之间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三种结构方式, 层与层之间可以有并列、递进两种结构方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构方式容易辨别, 层与层之间的位置如果可以互换就可以确认为并列关系, 反之, 就是递进关系。 (2) 划分层次。划分层次是为了对文章内容作深入了解, 因此, 解答这类试题一定先要整体把握, 了解全文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根据内容进行归类划分。其中有两个技巧:一是抓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三段式) 划分, 三段各为一体。一是抓住设问句、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重点语句来进行分析。设问句的问句和答句常常分属两个部分, 过渡句常常出现在部分之间, 总结句常常用于文章的终结部分, 中心句常常用于各个层次的起始。

5.怎样体味、推敲语言?体味、推敲语言的要求有两方面, 一是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了解词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词句的含义应该从词句的语言环境入手, 结合全段以至整篇细心揣摩, 舍弃词句的表面意思, 把握词句的深层含义 (引申义、比喻义等) 。至于词句的作用都是为了证明文章的论点。

6.怎样谈阅读心得?谈阅读心得就是发表对文章某一方面的见解或谈阅读的体验、感受。这类开放性试题主要是考查对文章内涵的领悟能力、思维发散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考虑到一篇文章给我们的感受是多元的, 谈时要选好角度集中谈一个方面, 不可面面俱到;还要注意联系实际, 切忌空洞;既要有观点又要有理由, 既源于原文又有所拓展, 尤其鼓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以及创造性的表达。

[训练真题]

再论谦虚

我看一本书上写道:聪明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愚蠢的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让我难以忘记。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一个人犹如沙海一颗沙粒一样渺小。而正是一粒粒沙组成了广阔的沙海, 从而使一粒沙在沙海中尽情驰骋, 焕发出光彩。社会是人组成的,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其实人没有骄傲的理由, 相对于世界, 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 我们应该用一颗智慧、谦虚的心看待人和人生。

谦虚的心使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 骄骄傲傲自自满满只只会会蒙蒙蔽蔽自自己己的的双双眼。谦虚使我们不断断地地想想自自己己, , 想想问问题, 增加与他人人的的比比较较, , 了了解解到到真真实实的的自我, 知道自己的不足, 有助于自己待待人人接物, 减少失败的机会, 使自己摆正位置。俗话说, 谦谦虚虚使使人人进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保持谨慎、谦虚的作风, 有助于我们取得成功。骄傲的人以为自己就是一切, 哪有进步的余地, 无视他只是沧海中一粟。谦虚的人进步的同时会看自己的不足, 检讨自己成功的经验, 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是一个拼搏的过程, 谦虚有助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 减少摩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 很多摩擦都是人性格偏激、狂妄引起的, 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抱有谦虚、谨慎之心, 宽容地看待他人, 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很多。

谦虚也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 谦谦君子, 豁达潇洒。谦虚的人懂事理, 知道进退, 能用一颗宽容之心对待他人, 在人世间游刃有余, 潇洒自如。

谦虚的气质和风度不是一日两日养成的,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需要我们去接受人世间的磨炼, 不断地去充实、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虚怀若谷的心胸, 拥有谦虚、谨慎的作风, 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

谦虚、谨慎的作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品质, 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 我们都要保持和牢记它。怀一颗感恩的心, 用谦虚、谨慎的作风, 认真办事, 踏实做人, 去回报和创造社会, 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

(选自《鹿苑》2007年第4期)

【阅读训练】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请为中心论点补写出一个事实论据。

3. 为什么“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4. 阅读下面的句子, 再仿写一句。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一个人犹如沙海一颗沙粒一样渺小。而正是一粒粒沙组成了广阔的沙海, 从而使一粒沙在沙海中尽情地驰骋, 焕发出光彩。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一个人犹如

5.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养成谦虚的气质和风度? (概括谈两点即可)

生命的三分之一

邓拓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 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当他活着一天, 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 不肯虚度年华, 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 民既入, 妇人同巷, 相从夜绩, 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 怎么一月能有45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作了注解, 他说:“一月之中, 又得夜半为十五日, 共四十五日。”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 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一个月本来只有30天, 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作半日, 就多了15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 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 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 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秦始皇“躬操文墨, 昼断狱, 夜理书”。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据刘向的《说苑》所载, 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在这里, 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 拼命抢时间, 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 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是:“虽务兼军国, 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 夜即读书, 令苍头执烛, 烛烬夜有数升。”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 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 不肯轻易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 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 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 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 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 以轻松的心情, 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初中版》2006年第7期)

【阅读训练】

1.文题“生命的三分之一”揭示了本文的论题, 请通读全文后归纳中心论点。

2.文章引刘向《说苑》所载的史料证明的分论点是________。

3.文章第7段的结句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4.“从这个意义上说来, 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句中的“这个意义”指________。

5. 分析下列句子在文章建构上的作用。

(1) 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

(2) 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 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 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 ()

6. 探究:

有人认为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 理由是前面的论证已经很充分了。最后一段可否删去?谈谈你的见解和理由。

好不容易, 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饭了。没承想, 妈妈开始在饭桌上说起我的种种劣迹, 我似乎成了一个坏蛋。

我开始一直没吭声, 可是,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 应了一句:“不要你管!”妈妈抡起手便要打我, 我借机跑了出去。

深秋的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很冷。此时, 在这黑夜之中, 一切都是那么凄凉。我的心酸酸的, 涩涩的, 临近中考, 我忙死了, 考得不好又不全是我的错。妈妈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这么凶, 老是向我要成绩, 分分分, 分明成了妈妈的命根。以前那个宽容、慈爱的妈妈去哪儿了呢?妈妈真的不爱我了吗?

我慢慢地走, 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在了奶奶家门前, 奶奶已经睡了, 我不想打扰她, 便坐在院子内的石凳上, 望着四周。树间隐约挂着一条黑乎乎的绳子, 那是秋千。几年前, 妈妈天天陪我在这荡秋千, 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我开始在院内寻找, 寻找妈妈曾经的影子。那只装满水的缸, 是妈妈和我一起钓鱼的水池。那棵大树, 是妈妈给我讲故事时, 一把舒适的遮阳伞……寻找, 我在寻找妈妈的爱。可是全都是记忆中的!

突然, 我听到脚步声。抬头一看, 一个人影正向这边移动, 我连忙躲到大树的后面。再看那人。啊?妈妈!妈妈走到奶奶的门前, 抬起了手, 似乎想敲门, 但又放下了手, 她转过身, 回到院子里, 静静地坐在了石凳上, 嘴里喃喃道:“孩子, 你这是上哪儿去了呀?你怎么这么任性啊!嗨!都怪我, 我真不该这样说你!孩子, 你去哪了?”

我哭了, 我找到了, 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一直没走, 我跑过去扑在了妈妈的怀里。妈妈抬起头, 哭着说:“孩子, 妈可算找到你了!”

妈妈寻到了我, 其实我没有离开她;我也寻到了妈妈, 妈妈的爱其实一直都在我身边。寻让我明白, 多一些理解, 多一些体谅, 寻找的东西就会在你身边。

【简评】

本文情感真实细腻, 比起那些空话、谎言流行的习作, 真是难能可贵。小作者很聪明, 寻什么?我寻找妈妈到底爱不爱我的答案, 妈妈寻的是离家出走的我, 这里的寻是相互的, 答案就在寻找之中;我被妈妈委屈了, 到哪儿去呢?文中有一处细节可能容易被人忽视:“不知不觉中已经站在了奶奶家门前”, 这一笔看似闲闲

笔, 其实闲笔不闲, 这是生活的写真, 同时又为下文的展开设置了真实的情境。文中写“我”在奶奶家院子里的一段联想, 拓宽了时空,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技能。文章扣题行文, 虽然选材略显普通, 但普通的材料一旦染上了真情实感, 可读性“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加了。

《再论谦虚》参考答案:

1.我们应该用一颗智慧、谦虚的心看待人和人生。或做人要谦虚。

2.红军长征到陕北后, 对马匪作战打了大胜仗, 为党中央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创造了好环境。为此, 毛泽东作诗赞扬了指挥得当的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惟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同志看后, 提笔将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

3.社会为人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机会, 一个人再有才能, 如果没有施展的地方, 就会一事无成。 (意对即可)

4.一个人犹如草原一棵小草一样卑微。而正是一棵棵小草连成了浩瀚的草原, 从而使一棵草在草原中快乐地生长, 绽放出绿意。

5. (1) 学习知识, 加强修养。 (2) 自觉接受人世间的磨炼。 (3) 经常反省自己。 (意对即可)

《生命的三分之一》参考答案:

1.注意珍惜占生命三分之一的夜晚时间。 (意思对即可)

2.许多大政治家十分重视三分之一的生命。 (夜晚时间)

3.战国时期的苏秦, “头悬梁, 锥刺股”, 秉烛夜读。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昼夜苦学, 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拥被夜读。

4.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作半日。

5. (1) 统领文章主体部分。 (2) 承上启下或回应上文, 引起下文。

议论文语言亮化指导与训练 篇2

一、高考满分作文导入: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语言特色。风景是心的所在

东山魁夷曾说过:“风景是人的心中所愿。”

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东坡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驻于奉献之中,便是穷乡僻壤也会变成山青水秀之地。正如“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八年的坚持,终将荒山换青峰。

难忘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所说过的一句话:“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风景是人的心境,与人时刻不离,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如果形体被束缚,但是心却是自由的,最终形与神都可能获得自由。被诱骗为黑奴的所罗门生活如地狱般悲惨,但他的心却是自由的,他的心驻扎在北方,“我想要的不是生存,我想要生活!”因着心,因着不放弃,所罗门才能坚强地熬过十二年奴隶生涯,最终重获自由。心存自由的天堂,处处即是天堂。

心存于琐碎之中,那么风景便是一地鸡毛,眼底与远方都堆满琐碎不堪的欲念。心活于爱心之中,那么风景便是面对灾难时的同舟共济,而不是冷漠的匆匆而过的人流。

“你快乐而是不快乐,与你拥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以及你在做什么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只与你在想什么有关。”卡耐基曾如是说。的确,风景与所处之地无关,只与心息息相关。

风景是心的栖居之所,心怀辽阔,风景自然开阔。带着一颗无畏的心,伴着一路风景,你将一步步抵达浩瀚的人生之海。【点评】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评定为标杆作文,由以下几点特色决定。① 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本文开头就引用东山魁夷的名言来说明风景是心的所在,在第三自然段不仅用引用,引用中兼带排比② 正反比论证手法;③事例贴近课本,散发浓浓的人情味。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的主打体裁,因为它的训练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方法性强且效果明显,所以是作文训练的重头戏,而议论文训练的重中之重是作文的论证思路和语言。

议论文语言空洞乏味,主要是由于抽象议论过多,不会巧妙地把议论包含在具体现象的叙述或描写之中。生活里的许多具体现象本身就很形象生动,假如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岂不使文章更有味吗?

二、议论文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严密

议论文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因为议论文是讲道理的,要讲清道理,就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而反映这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词句,句群以及段落,自然也必须是准确的.、严密的。

议论文的准确性、严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把握语言的分寸感②,用词贴切,用句规范.贴切③恰当地进行修饰与限制。

(二)概括性和简洁性。

概括是指抓准事物特征,反映普遍本质,做到文约而旨丰,词简而理周,这就需要在深刻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在精练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在议论文中,即使是叙述事实,援引事例的部分,也基本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特别是在叙述后,必须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概括出抽象道理来,这样文章才能避免就事论事,使认识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三)观点鲜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点的表述要鲜明,决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憎分明,褒贬判断明确,鲜明的感情色彩贯穿在行文当中,使读者从字里 行间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倾向性.(四)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许多人存在这样一种误解,认为议论文的语言不具有生动性,只是死板的说教而已,其 实不然.议论文的语言也要具有生动性, 但它并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为了艺术地再现现实生 活, 而是为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在抽象道理的论述中, 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 使议论不仅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而且富有形象性,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 就可以把问题分析得更清楚,将道理讲得生动活泼。

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留意语言风格。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说: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们的青春也终将褪色。然而我却说:“我们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临的前一秒。”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轻漂亮的岁月,它是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它并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如爱因斯坦,即使年老,却仍能和孩子们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让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这样的他,有谁会说是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又有谁能说他的青春已经褪色?

有些人,认为青春只是生命的阶段,终将随着年龄增大而消逝,他们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老儿”。

要保持青春的状态,我们需要拥有乐观开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总会有暴风雨的出现。这些可怕的暴风雨,往往会吹落青春的风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颗乐观开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伞,保护着你的青春。苏轼晚年多次被贬,但乐观豁达的他依旧不改青春昂扬的姿态,一手美食,一手诗书,口唱大江东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乐观,我们的青春才不会被风雨侵蚀。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们学会“忘记”。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语,都会在你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所受的伤害多了,你的青春也会伤痕累累,最终只能无奈地倒下。而学会忘记,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药”,青春上的伤痕也会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热血和激情,更须难得的一份沉稳。只凭热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虽然绚丽却无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稳,我们的青春才能如太阳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因挫折而过早地老成和圆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压而变得暮气沉沉?如若他们能以乐观为盾,以激情为戈,又怎会青春早逝呢? 我们的青春应是太阳,耀眼,永恒!

【点评】此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紧扣“青春”、“永恒”展开,完全切题。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新颖、深刻的中心论点: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种概括和提炼,符合青春的本质特征。的确,青春绝非“驿站”,纯然是怀着不识愁滋味的乡愁、载欣载奔、寻求心灵家园的那种诗意,那种愿景,那种神乎其神的“状态”!此文的又一长处,在于分解出不同视角的“分论点”:要保持青春状态,必须拥有乐观开朗的心;要学会“忘记”;要多一份沉稳。这里的“学会忘记”,相当中肯,颇富东方智慧。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进行阐释,似缺“文采”但不乏措辞之机智,如;某些人成了“小老儿”;治伤痕的“云南白药”;苏东坡的妙态—“一手美食,一手诗 文章平实固然好,语言也好,岂不更好。

三、亮化议论文语言的三种技巧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语言深刻严谨,难以出彩。考生写作议论文时,重视论点的提出,重视论据的选择,重视论证方法的选用,却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打造。写出来的文章不是一本正经,便是老气横秋,索然寡味,无法激起读者的兴趣。当然,若是能够借鉴下面三种方法,效果也许会大不相同。第一、亮化开端 :用名言或妙语铸就论点

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设疑、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关键是通过开头,呈现出你的核心,即中心论点。

例如:①转折是桥,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桥的出现会改变你窘困的境遇,拓开一片新的 天空。(比喻类)

②“宽容”,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引用类)

③德摩斯梯尼,这个坚韧的灵魂,将自己的灵魂扎根于希望,每天含着石子,面朝大海朗诵。清朗的海风吹送来梦想的芬芳,海浪宣读着誓言与他为伴。(拟人)几种常见亮化开头语言方法:

1、设疑入题。于无疑处设疑,自问自答,提醒注意,引导思考;于有疑处生花妙笔,让论

点在疑问中展露端倪,还可以突出文中论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可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了,又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纺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2、类比、比喻展开论题。论点是抽象的,如果借助大量鲜活的意象来说理,自然说理的时

候不沦于单调,而有理趣,而议论的时候则更见生动,富于理趣。例如: ①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比喻)

②雄鹰的风景在云端,种子的风景在土里。游子的风景在家乡。(类比)

3、引用或化用名句说理。这种形式,浓缩论点。言简意赅,片言局要。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一种自信,豪迈且气势磅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一种自信,果敢而执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自信,淡泊而从容。第二、整散结合,选用多种句式,让行文字有活泼,富有张力。

(一)条件性排比句。条件性排比句是指由条件复句构成的排比句或对称句。它常用条件复句的关联词与对称句的重复词语,如:只有......,才......;当-------才------条件复句的关联词是构成这种排比句与对称句语言标志。如:①一个人只有振作起来,才能克服困难和摆脱不幸,进而拥有自己的新生活;②一个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③一个人只有挺起脊梁做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④一个人只有站在高处,他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①当落寞的脚步开始徘徊,当悲伤的灵魂背负了一切苦痛,我才明白自我的衰落是融入生命中的永恒。②当郁金香蓓蕾初绽,当红梅怒放于雪原,我才知道经历苦难的生命才会拥有辉煌,拼搏的岁月是生命旅途中永不磨灭的神话。

(二)转折性排比句。转折性排比句是指由转折复句构成的排比句或对称句。前后两部分间具有转折关系时,就可使用转折性排比句。它常用转折复句的关联词与对称句的重复词语,如:而,但,却等。

例如: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

(三)因果性排比句。因果句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又具有因果分析的 说理特点。

例如: 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盖因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 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盖因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四)假设性排比句。

1、反例正设,假如这样会如何? 例如: 勿以好恶论断之

①假如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②假如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③假如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不螟目。

2、正例反设,假如不这样会怎样?

例如:人生需要一份坚守,方可造就最美的风景。若周有光不懂得坚守,怎能成就人们称赞的“周百科”; 若乔布斯不懂得坚守,轻言放弃,怎能成就他的苹果梦;

若蒲柏不懂得一份坚守,不懂得再小的花也要怒放,怎能成就英国文学巨匠。第三、结尾: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高考作文的结尾,要做到简洁有力,让阅卷者在快速扫描中捕捉文中的灵魂。

1、排比延伸。运用排比,将文章主题层层延伸,渐趋高潮。

例如:择一颗博大之心,可受天下之善;择一颗赤诚之心,可结天下之友;择一颗专一之心,可治天下之学;则一颗宁静之心,可悟天下之理,择一颗恒久之心,可善天下之事。

2、对偶作结。运用对偶,将文章的灵魂高度浓缩出来。例如:懂得一份坚守,相携一片蓝天(正对)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反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心之所安,一路风景。(串对)

3、运用顶针,妙语连珠。连珠的运用使文章首尾相接,语言信息链条似的环环相扣。这也是让作文结尾点题法宝之一。

如:①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②我以我心绘风景,风景迷人因我心。

4、运用对比,突出鲜明观点。例:有心最要紧

少一些“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浮躁,多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少一些“无言谁会凭栏意”的孤愁,多一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

四、美文欣赏 行动在左梦想在右

走在生命的路上,行动在左,梦想在右。一边播种,一边开花,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不觉悲伤!用行动的汗水浇灌梦想的蓓蕾,梦想之花才能开得灿烂。梦想是行动的动力,行动是梦想的基石,要想圆梦,必须行动!

“当无情的蜘蛛网查封了我的灶台,当别人的目光在叹息生命的悲哀,我固执地用双脚在琴键上按下‘相信未来’”。刘伟相信未来,他怀揣着梦想在生命的道路上向着未来挺进。他为着梦想付出行动:忍受着巨痛游泳,含着泪水练琴。泪水和汗水共同浇灌着他的梦想蓓蕾。终于,泪水与汗水幻化成一个个耀眼的奖牌和一曲曲优美的钢琴曲。

当刘伟站在领奖台上,当美妙的乐曲流淌在他的脚下,我们都明白:为梦想付出行动成就了刘伟的精彩人生!

谁人心里没有“梦”,哪个脑中无“梦想”?梦想时的微笑能否换来行动的动力,能否换来脚踏实地的努力呢?行动在左,梦想在右,没有行动的梦想永远都只能是南柯一梦。圆梦的喜悦永远都只属于才去行动的人。美国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无疑就是梦想女神所最青睐的对象。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之前来到这里的人都在意识到获救无望之后成为死神的奴隶。安迪却不一样,在无数次为清白抗争却无济于事之后,他渴望自由的心依旧不改,总梦想有一天重获自由。于是,他付出了整整19年的行动来挖通道,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重获自由,获得心灵的救赎,实现了自由的梦想。19年,耗去了他生命最精彩的时段,也证明了行动与梦想同在的力量。

行动在左,梦想在右。丁磊说:“即使摔倒了,也要抓一把沙在手中。”那一把沙子,是对梦想的执着,是行动的动力,是梦想成真的保证。林清玄说:“我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全心绽放的过程就是付出行动的过程,是梦想成真的过程。因为要想圆梦,必须行动。

行动在左,梦想在右。圆梦旅途,流着汗水,踏着荆棘,我们却可走得从容,因为付出行动,我们心无所憾!【点评】基础等级:文章认为“行动在左,梦想在右”,要想圆梦,必须行动。全文观点鲜明,符合题意。在论述的过程中,有事例论证,有引用论证,论证有力;论据新颖,有事例有名言,内容较为充实。文章语言流畅,恰当地使用修辞,文句有一定的表现力。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似的我们,也染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中国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学。

中国文学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中国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髓缺钙了吗?

不!青春气的渐消怕是我们忘了蜕化,一度沉于“退化”中。蜕化是中国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是一种繁衍崭新与深刻血髓的自救。当莫言一奖惊人时,他说:“我的获奖代表不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只有社会更多地用一水婉转的眼神给文学更温柔的注视,才能以一点青春气息引领千里快哉风!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扎根于现实。当成名作家在久违的舶来文化中狂欢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

《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岁月”号沉没,青春在呻吟。韩国正集体反思“服从”文化,船倾楫摧欲沉时,两百多名少年服从船方指挥,舱中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不服从者反而获救。青春之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只会温吞吞与外物讲和,至多不过成为“社会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梦境在剥蚀老化。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深刻冰凉。

在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眼中,雾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笔下的空灵幻境。当他驻足街头,看到“潇湘馆”时,怕是一味难尽。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箫于影下,酌梅瓣上雪酿的酒;可当时,一群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气肢解了,吴宓老人愤然而去。盲目成熟有时是青年人对外界的“献媚”。在这个媒体时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亵渎了童,还是童亵渎了神?没有青春之气,童也只是人们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摄足文化血脉,为天才铺壤。“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的《蝇王》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只在心里,它带来的是拂颊的千里快哉风!

【点评】《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聚焦“中国文化”的“青春”,写出了锐气、写出了气派。空山新雨后

当年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尔德说,青春是值得并唯一可歌颂的。

诚然,青年人往往沉醉于青春而忘记终有一日老去,青春也并不如他们所料,永久不朽。然而我们要说,春的美好之后,却是秋的收获,犹如青春过后的沉稳和历炼。

且看王尔德,他肆意地涂抹青春的色彩,却在入境报税时慨然自傲地宣称:自己仅有名声足以报税!这是他播种青春所得,与时不朽。

所以,享受春光而似乎始终充满活力的“日出之阳”,正是我们青年人的天性,本无可厚非,并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然而,拿青春赌明天、浪费而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是可悲的。

听闻多少青葱少女,只为心中偶像的一笑而“打飞的”去看韩星,不禁扼腕叹息:她们的青春,早早地花谢花飞。青春,本该是男儿意气风发、少女巾帼不让须眉的岁月,为何如此践踏?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嗟叹的“喧哗的时代”。青春就像一剂兴奋剂,给许多年轻人带来光阴尚长的错觉。有些人被浮华的时代遮蔽了双眼,青春也被人为地上了色,从质朴的纯白变为霓虹灯一般迷离的五光十色。这,并不是不朽。

然而,总有人使青春的丰碑光彩四溢,那是他们用心血涂抹的丹青,浑然天成。譬如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中所展示的那样,他并不是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而是在浮躁的大学时代潜心积淀,踏踏实实地为日后学术打下了基础。再如,人们只看到蒋方舟置身于赫赫的青春光环之下,却忽视了他不倦的青春之声。王小波的年少轻狂,苏轼的少年成名,都不是青春本身的不朽,而是青春背后有花朵峥然迸发并结出了生命之果。

青春,最好的姿态也许并不如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丰子恺的《秋》,咏叹了精魂之不朽,这才是青春之光的理想聚焦。

也许,咏赋青春的诗,最微妙的当属“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只有空灵、纳新,历

秋之丰收,才是最美的“天气”。

【点评】议论文以理服人,但并不意味着笔下可以无情。“情”和“理”犹如水乳,永远天然交融。《空山新雨后》的景仰丰碑和扼腕叹息,相辅相成,使议论染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靠语言打造,句式灵活多变,长短句交错,多用修辞,富有灵气。心 旅

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

在这并不一帆风顺的旅程中,逆境、失意常常阻挡着旅者的步伐。除开要克服这重重困难的考验,旅者还必须在每处绮丽风景旁作出抉择,在每个分岔路口前作出抉择。是流连驻足还是大步向前,是轻舟孤帆还是崎岖山径?如此看来,旅者莫约是很难抵达终点。

冰心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有泪可落,却不觉得悲凉。” 的确,我们的心因对目的地不够执着。但若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坚定了自己的内心,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熬过长夜,你便能见到黎明;饱受痛苦,你便能拥有快乐;耐过寒冬,你便无须蛰伏;落尽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够诚恳的心,不能打动别人,更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

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初生的雏鹰,然而只要心存高远,终会拥抱蓝天。

在这心之旅程上,我们会遇见迷惑,担忧未来。但同样重要的是坦然面对脚下的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条坚强的轨迹。

蝴蝶破蛹而出时的悸动,充斥着对世界的无尽的期待;嫩芽破英而出时的颤动,满怀着对尘世的无限思念;种子萌发时的疤痕,寄寓着无限的生之希望。人生艰辛无尽,越千山万水之后,总会留下伤口。伤口孕育着生机,充斥着希望。当我们破蛹而出化茧成蝶时,回首来时的路,那伤口处会开出一朵朵绝美的花,深解进心脏,成为心室壁上美好的花纹。人生如旅程,而心为旅者。我在路上——

由“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到“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再到“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渐涉苦途,渐达高处,渐入佳境。【点评】作者将游者的旅途比着“人生的旅途”,角度新颖,立意不凡。“心为旅者”,作何解读?在“绮丽风景旁”,在“分岔路口前”你要“做出抉择”,心,不能被别人的价值判断所左右;且要“精诚之至”,“不精不诚”就“无法抵达旅程的终点。”文章紧扣材料,议论精辟。文章文采斐然,用词精当,多种修辞技巧的运用,语言闪现亮点。结尾处,点化材料,深化主题,余音袅袅,意味无穷。

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若你喜欢溪流,就该登上山顶看汩汩的泉水从脚边流淌出生命的宇宙;若你喜欢大海,就该借着浪板踏在浪尖上飞翔吟唱;若你喜欢冰原,就该踏上棱镜样的湖面看天陆一色白雪茫茫。人生应当清澈明朗,做你愿意做的事,爱你愿意爱的人。安妮宝贝评价写作,她说写作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无需奢求更多的理解。所以她只写她喜欢的故事。她的文字桀骜不驯满是争议,她也还是写。早期写点愤世嫉俗,后期写点安然静默。有读者说这篇很好,下次也写这样的文章吧;有读者说你的想法太极端了,必须停止。这与她何干?她想上山顶看云海茫茫,为什么要流连于流水潺潺?她想站上塔尖看群山隐约,为什么要随着你去看古木参天? 有位摄影爱好者总能拍出绮丽的风景,他的朋友非常羡慕他,想随他一起去旅行。他答应了,两人一起上庐山。才在山脚,他提议走小路,所谓小路不过就是脚踏出来的细条裸露地面,他朋友犹豫了,推推拖拖觉得危险。导游也附和说小路太危险,不如随我去见景区的大瀑布。他朋友最终没有听他的,她只身一人进入山林,后来他照出了凛冽的断崖和飞泻的瀑布。这是他朋友一辈子也见不到的美景。做你所想,爱你所爱。人生应当有这样的自由。你想表达的文字难道要因为有人不喜欢所以放弃吗?你想看见的美景难道要因为有更轻松的去处而满足于当下吗?你想成为的人难道要因为有人告诉你这样的人并不稀奇而转去改变信念吗?想看繁星满空的时候看一轮明月就可以了吗?想看波涛汹涌的时候看清流婉转就可以了吗?想看“大漠孤烟直”的时候看“日出江花红胜火”就可以了吗?想站上金色大厅拉小提琴的时候听听音乐会就可以了吗?

留在原地是一种方案,继续前行也是一种方案。兴许留在原地也同样美丽得令人安心,但是人应当有这种追求,不去管他人的喜好,去山顶上看看开阔的山野和云彩。喜欢什么就去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就努力去追求什么。

若你喜欢传统就学诗词歌赋道德伦理,若你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就去思考进取探索追求。做你所想,爱你所爱。

【点评】“她想上山顶看云海茫茫,为什么要流连于流水潺潺?她想站上塔尖看群山隐约,为什么要随着你去看古木参天?”“留在原地是一种方案,继续前行也是一种方案。”作者在立意上,反弹琵琶,却合情合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旅途的“山顶”的,在山下欣赏你的“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何尝不是一种自由,一种洒脱?登山赏景的道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给人以启迪。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

世界上最艰难的选择无非只有两个,你敢或不敢。是是非非的选择在考验着你的胆略,就如同枫叶飘红的时节,独卧竹林,守望琉璃般的箜篌玉弦,欲催指急奏,偏又怕指伤琴断。若如此,怎能奏出绝妙之音?莫惧失败,只管向前。倾一壶酒,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拂堤柳岸,水殿微凉

天心月圆,烟雨初漾,自有寸指,轻摇琥珀光。坠花湮灭的一夕中,有一人挥毫泼墨,将这漫天的落红碎成空阶小雨。这是柳永,柳三变。

自盛唐以来,词中偏以小令横行,至多则不过三五十字。然而,凭他柳三变的才情,竟要做慢词的开山祖师。

熏风满帘,酣梦中笑看兰舟催发。短短三五十字,又怎能诉得尽离魂之殇?可这新词若不能盛行,只如空井回音,柳郎势必将成为后人唾骂和嘲讽的奇庸怪才。该如何?

何惧那么多?柳七之才,必将如乱琼碎玉,流传入千户万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郎的风姿,柳七的才情终为历史水墨画添上了淡淡笔墨。如今的西湖岸边,和着柳氏的慢词,依然能见柳七轻舞红袖拢住万千月光,掬水摇月,只贪微凉。柳七不惧失败,弹出了好一曲箜篌!凤凰醉荫,冷雨打弦

似是似非冷雨打丝弦。纳兰容若,跌跌撞撞地走在冷雨中,寻找一种寂寞中的喧哗。

显赫皇族,圣祖侍卫。显赫家世却让他看到的是官场的昏聩和腐朽。他怜惜这普天下的百姓。

他想将这盛世帷幕下的肮脏统统写出来,写在他的词中。然而,盛世之下,又有谁敢揭穿这天朝上国的美梦?梦醒,祸不远矣。

纳兰终于没有畏惧,将自己的红笺小篆尽付于千词万绪。纳兰不惧失败,弹得一曲好箜篌!

潇潇暮雨,朱砂点眉

雕花笼重,青丝绕指,春风剪过菱窗,也剪出了他的两鬓白发。“双手八叉而成韵”,试问天下援笔立成者,谁如温庭筠?

金銮殿上,这个落第举子,面对圣上的上联,却大胆接出了下联。“金步摇?”“玉条脱。”好对子!若温氏畏惧失败后的龙颜,又怎有花间派的流传?温氏不惧失败,弹出一曲好箜篌!

把持胆略,莫惧失败,只顾拼力向前。来,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点评】内容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莫惧失败,只管向前”,符合题意。以“世界上最艰难的选择无非只有两个选项,你敢或不敢”开头,引出观点,正文用柳永、纳兰容若、温庭筠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结构清晰,中心突出。表达项:文章以“玉指疾弹,何惧箜篌断弦”为脉络,串联起三个典型论据,结构清晰。发展项:本文能获得高分,大概是因为它散文性的语言,但本文语言乍看较有文采,细读许多句子却不够流畅,就连标题中的“断弦”也是改为“弦断”为好。心田半亩种青春 一首歌中唱道:“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有心田半亩,愿用它来种下青春。韶华易逝,流逝如掌中沙的是年轻的光景;然而,青春却可以长驻,保持不朽的是一种昂然的生命力,绽放的乃是生命之春的盎然气象。

光阴流转中,多少人失却了直面人生秋冬萧索的勇气。张爱玲晚年高群索居,三毛断然选择结束生命,连李敖这般强韧的人也曾扬言:“若再也说不出话,将垂垂老矣的我扔到海岛上吧。”他们所畏惧的、急切逃避的,便是现实中的“青春不再”„„不复浪漫,不再强悍。殊不知,岁月会侵蚀身体,但是只要心不老,时光永新,青春亦可长存。

奥地利作家托尔斯曾歌颂过:抚平心灵的皱纹,等同于青春永驻。

在时光的潜网中,没有谁能逃脱自然的规律;但在心灵的空间中,乘长风、万里溯流而上者并不鲜见。画家黄永玉古稀高龄,仍以“流浪者”的心态对待名利,以“冒险者”的姿态广泛尝试多种艺术领域,不断发掘新奇。同样,齐白石晚年仍不懈追求画艺的提升,多次改变画风,终达登峰造极的境界。诗人席慕容步入老年后,每每与青年人畅谈文字,那眼眸里闪烁的光芒仍告诉我们:那是一位满怀诗意的女子。

美人会迟暮,但眼神中的光彩不应湮灭。华年会消逝,但激扬活力的青春不应褪色。

当我们一次次阅读那些名诗、欣赏那些名画时,我们分明在触摸一颗颗跳动的心,那么有力,那么张扬,也许它们的创作者已经离去,但我们坚信会有另一批朝气蓬勃的来者接过其衣钵,成为人生的新歌者。

我想,这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对美对青春的认同。这份敬与爱,犹如一根细而长的线,将我们一颗颗珍珠串连起来,熠熠生辉。

抛开童稚、拥抱青春的我们,不妨在心间种下青春吧,看着自己有刻度地成长,拥有一片浓荫,撑开无限春天。

情与理

现实世界申,理智往往容易被情感淹没,那么,怎样才能驾驭住自己的情感呢? ——题记

理智,是一朵花,盛开于智慧的春风申;情感,是一阵雨,常常将这一朵花摧残。情与理,对立而又共生于现实世界。渴望真情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李白,面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从此寄情山水,便有无数华彩奇章流传于世,他亦不朽。

冰心先生说:雨后的青山,像泪水洗过的良心。她告诉我们:惟有真实的情感,才是一生无悔的追求。倘若将自己的情感囚禁,人生便失去了光彩。超越感情

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令人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终至亡国。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误国,终遗恨千古。这些,都是没有超越感情的结果“理智是一座堤坝,感情的潮水如不加控制,必定会造成堤坝的坍塌,行为的迷茫,以至酿成大祸。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驾驭感情

感情犹如一匹野马,需要你去驯服。理智则是它的缰绳。以理智面对世界,人生便增添了一份自信,一份豁达。

范仲淹遭贬,然而他仍旧胸怀天下,以理智的大脑,平静的眼光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智者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啊!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情与理相伴相生,互为两极。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点评】”情“与”理"的和谐统一。点面结合,是本文的两大特点。语言的典雅、凝练、流畅,文字简约却大气磅磅。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个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手头有两万元钱就好了。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见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贴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加强阅读教学的训练与指导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思维能力

根据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相结合的特点,笔者进行了“以读为主,读思议练”相结合这一新的教学尝试。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最终“自能读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有利于阅读课从分析型向训练型转轨,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读到讲,讲读结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小学课文有很多内容需要理解,而“读”恰好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因此,我经常采用默读,朗读(引读、单个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书。其中,我尤其重视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读书。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讲读到“我”的内心活动一段时,我对学生说:“看到自己的战友被烈火团团包住,烈火烧身的痛苦,怎么能受得住?‘我’欲救不能,欲看不忍,内心是怎样的呢?”我没有要求学生回答,只是有感情地读了这一小段文字,当读到“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时,我的声音低得无法再低,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这时,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的心被紧紧抓住了。接下去,我仍旧没有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说:“谁愿意有感情地把这段给大家读读?”朗读的是个女同学,中等生。这次,她竟读得那么好,声音低沉,感情焦虑,痛苦,我表扬了她。通过这样入情入境的朗读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又如,《粜米》一课,米商和农民的对话一段讲读后,我要求学生分角色读,同学们纷纷举手,情绪热烈。两个男生读得很有特色,神情毕肖,把农民朋友的淳朴憨厚,商人的奸诈狡猾,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想,安排这种形式的读,对小学生来讲,无疑是很有兴趣的,通过分角色读,使学生设身处地,它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从读到思,读思结合

大纲指出:“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语文这个最基本的工具。”根据大纲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除了训练学生读的基本功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凡卡》一课,描写爷爷砍圣诞树和爷爷守夜两段,我引导学生读后提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凡卡,这里写凡卡的爷爷,是不是走题了?为什么?激发学生去读书,去思考,从而加深理解凡卡的不幸遭遇,了解插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又如,《琥珀》一段,在学习内容和语言文字之后,我指着比较简明的板书问:“科学家为什么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而且是在古老的松林之中呢?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凑巧发生的?这一问,同学们来了兴趣,他们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谈了这些都是松脂球形成的必要条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抓住了松脂球形成这个要点,把有关的情况都想到了,我们读后觉得合情合理,很信服。这里启发我们读文章或写文章时注意什么呢?”这样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文章时要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文章时,考虑要周到,思维要全面。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中心,我想,引导学生思维的关键是教师吃透教材,围绕文章中心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这样学生思维就会定向,就会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并学到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可以说,只有当学生真正进入积极思维阶段,才可以说学生有了兴趣,有了积极性。

三、从读到议,读议结合

在引导学生读思的基础上我尽量多给学生机会议论,每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几个学生回答,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表达。我常对学生说:“你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要担心错,教师也不可能一贯正确,何况你们是小学生呢?”这样一来,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也爱发言了。对于课文中的疑难问题,我总是拿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时间久了,同学们养成了积极思维,乐于表达的习惯,课堂气氛常常是热烈的。

如讲《将相和》一课,讲读后,我对学生说:“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你们喜欢谁呢?”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发言很热烈,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有的说:“我喜欢廉颇,他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有错就改。”还有一个同学说:“老师,这两个人物我都喜欢。我要是文官就要像蔺相如;我要是武将,就要像廉颇,文武合作,才能保卫祖国。”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引導说:“廉颇和蔺相如各有特点,也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意思是他们都爱国,就这样,在热烈的议论中,人物的个性共性更加明显,中心思想得到了明确。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议论的过程是分析比较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从读到说,说练结合

课堂上,我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就可以既动脑又动口还动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在进行全面训练的同时,我十分重视说的训练。

如《少年闰土》第一段。讲读后我出示了挂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目光随着老师的指点移动着;学生的大脑在宁静的气氛中开始了积极的思维,接着我说:“谁能试着把这幅图描绘一下?”举手的人占了全班的一半。我叫了个中等生,他的描绘几乎是背诵全文,我肯定了他的积极性并启发同学们——描绘时,不要受课文的限制,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想用的词语,也完全可以打破原来的叙述顺序。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十几个同学举了手,虽然比第一次少了点,举手的速度慢了点儿,但描绘的质量却提高了。

之后,我又启发同学们:“谁能改变原来的叙述顺序,描绘这幅画?”同学们又开始了积极思维,一个同学是这样描绘的:“夜晚是那样的静。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皎洁的月光洒在平静的大海上,洒在海边的沙滩上,洒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上。这时,远处传来了:‘啦啦’的响声,原来一匹猹正在津津有味地偷吃西瓜。说时迟,那时快,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出现了,只见他手捏一柄雪亮的钢叉,用力向那猹刺去?那个小动物却将手扭向少年,反从少年胯下逃走了。夜,依然那么静。”这位同学的描绘,虽然不是尽善尽美,却也使我入境了,我情不自禁地说:“你描绘的太好了,我仿佛站在海边看到了眼前一幕。”这种说的练习,发挥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学生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与指导 篇4

一、渲染情境, 产生情感的共鸣, 使学生读出情趣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 而不是讲书的。”读书, 这就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 才能读通、读懂课文, 才能对文本产生感悟。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学生才能通过“读”把文本的内容通过有声的方式再现出来,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例如,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在第二课时的开课时, 我巧设了这样的情境, 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播放了一段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和狼牙山五壮士壮烈跳崖的一段录像, 在伴着学生听《国际歌》和看这段录像的同时, 我加上富有激情的导言:“这愤怒、悲壮的国际歌再次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同学们, 生命属于每个人, 都只有一次, 它是多么宝贵!可是我们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壮士在执行掩护任务的过程中……”这样一来, 学生听着愤怒、悲壮的国际歌, 看完录像后, 对五壮士的敬意油然而生。再加之教师富有激情的导言, 此时, 学生读文的欲望油然而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 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巧设导言, 以读悟情, 引发心灵的震撼, 读出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指导和独特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体验, 感悟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 应注意要求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 在品读课文时, 要加强教师的指导、点拨、示范、激励作用, 注重感情朗读的方式、方法的指导和点拨, 扎实训练, 持之以恒。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地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获,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顶峰歼敌”这段课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富有情境的导言, 来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师:“当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和领土, 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侵占了大半个中国, 他们不但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 还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 仅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就有30万!日军铁蹄所到之处, 屠刀所向, 无数中国百姓成为野鬼冤魂, 中华大地山河血染、日月失色呀!此时此刻, 假设你就是这五壮士中的一员, 你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种种罪行, 你会怎么对待这群日本侵略者呢?”学生纷纷汇报后, 我因势利导, 对同学们说:“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 带着满腔的仇恨读这段话。”这样一来, 学生个个读得动情, 读得心潮澎湃,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和对五壮士的深深崇敬之情, 读出了心中独特的情感体验, 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三、方法多变, 指导点拨,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读出思考

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 如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谁有信心谁就站起来读、引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强化朗读的指导, 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以读悟情。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恰当地选用, 讲求实效, 避免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 我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 在指导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 采用了引读的方式, 并配以火车的鸣叫和送别的图片, 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师 (引) :志愿军们就要离开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人民, 就要离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 (读文) :再见了, 亲人!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

师 (引) :此时此刻, 火车已经开启;站台, 人潮涌动, 志愿军们多么希望——

生 (读文) :列车呀, 请慢一点开, 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 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 (引) :然而列车早已飞奔起来, 中韩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将化为永久的思念一

生 (读文) :再见了, 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这样, 通过教师引读的形式, 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韩两国人民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学生个个读得都很动情, 同时对“为什么中朝两国人民本无血缘关系, 却称之为‘亲人’”这个总领性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了“范读”作用的发挥。当学生自由练读后, 还读得不到位时, 我就采用“范读”的方法,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导向, 然后再让学生练读, 效果很好。

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指导与训练 篇5

一、高考范文导入: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论证手法的运用。坚守个性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孔子的个性,这个性,无奈却执著,“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子的个性,这个性,孤独却坚定”,“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子的个性,这个性,自信而昂扬。[排比举例引入,是作文常见的开头方法,能够凸显文采。] 回首历史,猛然发现,屹立于高山之巅的恰恰是那些在浊流中却依然坚守节操与志向的人。这节操与志向,便成为先贤们熠熠闪光的个性。正因他们坚守个性,才能傲视群芳,彪炳史册。[运用归纳法,由上文举例通过分析搭桥,引出观点。] 人们不禁要问,当今社会,人们时时呼吁个性,前卫者时刻标榜个性,那么个性到底指什么呢?有人把独特的发型叫个性,有人把奇装异服称个性,有人把哗众取宠的媚俗叫个性,有人把特立独行的孤傲叫个性,甚至有人故意说反话、唱反调,语不“惊人”死不休,标新立异,美其名曰“非主流”。这些真的是个性吗?回首遥望屹立于历史之巅的先贤,哪一个靠的是奇装异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座座丰碑,让我们看到了个性的真正内涵:那是在污世浊俗中对本真的坚守,是一种精神气质、理想操守,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披肝沥胆。[本段通过正反对比,理清概念,指出“时尚”不等于“个性”,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个性”。]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虽无比辉煌,却也压抑了个性。翻开史册,我们听到的是一声声壮志难酬的呻吟,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如今,闭关锁国已成历史,创新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张扬个性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要创新,社会要发展,个性要解放。解放个性才会激起人的创造才能,才会更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张扬个性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本段先从历史入手,进行反面论证,运用引用手法,说明为什么要张扬个性。然后再从现实角度正面分析,指出时代发展需要张扬个性。] 时代需要个性,个人更需要有个性。有个性,才能坚守本真,才能在发展的大潮中不盲从,不迷失自己,不妄自菲薄。在好莱坞这个充满名利欲望的圈子里有这样一位导演:在好莱坞工作近30年,却从未因商业目的拍摄过一部“大片”;在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人靠电脑特技猛抓观众眼球时,他却始终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冷静地剖析着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顽症;他冲击奥斯卡20年,皆以失败告终。这个人就是美国现实主义电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在好莱坞只崇尚商业结果的环境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愿,坚守艺术的个性,被公认为美国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试想,在好莱坞商业巨制风靡全球之际,如果斯科西斯一味跟风,只求效益,只讲包装,那么电影界只会又多了一个想象天才,在喧嚣的英雄救世背后又怎会有理性的冷静?我们又怎能通过电影看到对人类顽疾的深刻反思?因此,真正的个性不是追风,更不是盲从,而是对内心精神世界的坚守。有时执著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本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反面假设论证分析坚守个性的意义。] 个性的张扬能推动社会进步,但并不是所有的个性追求都是好的。哗众取宠的媚俗,或是故意的背叛与标新立异,不但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而且会很快走向生命的尽头。个性的解放不能是无限制的自由,它要以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为衡量标准。

[本段辩证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好的,评判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正义的宣扬”。] 在人人张扬个性又容易迷失自我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本真,不随波逐流,那么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因个性而精彩。

从上文不难看出,“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多种议论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纵横开阖,汪洋恣肆,说理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但总有许多考生,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不会论证。文章中,运用多种手法,进行道理分析,既可增强论证的深度,揭示论据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又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二、方法指导

(一)引用论证

引用著名作家的、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作为论据,直接证明自己观点的论证方法。

1、单独引用

2、融于句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引用的运用。双赢,你我共辉煌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漫步于历史的沙滩,捡拾一枚枚成功的贝壳,上面写满了“双赢”。春秋的征战,战国的纷鸣,群雄争霸,逐鹿中原。面对强秦的进攻,是双赢的智慧使廉颇和蔺相如和谐相助,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赵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拒强秦于国门之外,同时,也使二人为后人铭记,使“将相如”的美谈流传至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不难发现,双赢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闪耀,加入世贸组织,东盟经济合作,六国共同绘制基因组图,这一切都彰显着双赢的智慧,这一切也必定会使我们的祖国不断繁荣强大。双赢,使蓝天不褪色,使鸽子不慌张,使青春不落幕,使山花烂漫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双赢,你我共辉煌!

(二)例证法

列出观点后,运用大量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1、名人典型事例

2、排比举例

3、大自然的例子

4、现实生活的例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具体事例的运用。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果树新品种,他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的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质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着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三)比较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还有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这些材料的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其哲理性,会使文章的观点鲜明深刻,而且生动引人。(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用正面的或正确的观点同反面的材料或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能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较手法的运用。齿轮 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灿烂的阳光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是鱼与鸟、人与兽、雷与电、风与雨,补起乾坤中万象争荣的丽景。让参差咬合,长短互补,在竞争的天地间,让前进的齿轮运转!

上苍造就鸿蒙之初的太阳与星斗,于是我们有光明的白昼和灿烂的星空。大鹏飞过天际时,小小的雀在檐头嬉耍,因着小雀,我爱大鹏的凌云之志,因着大鹏,我爱小雀的温顺可人。竞争中没有永远的胜负,只是这充满意义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长长短短。时间为你记下,回首时,是紧紧咬合的齿轮。推进长与短的互补,闪烁着双赢的智慧。

时钟一下一下走过,每一步都有齿轮的转动,每一步都写下长与短的补合。爱因斯坦这科学之坛的巨匠,在太长的生命路途中,写下波尔的名字。也许是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也许是互不相让的据理力争。竞争中,两位科学家的长长短短补出了伟大的友谊,补出了人类世界的科学,补出了永远闪烁明光的智慧。双赢是合作的双手种下的果实,这果实属于双方,这果实又岂限于双方?牛顿与伽利略,开普勒与第谷,一对对智慧的星辰在相互映照下,照彻了整个的人类原本蒙昧、无知的夜。前进的齿轮,一次次长与短的咬合,推进着文明的脚步。

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诠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竞争中的双赢,为着造一片共同的蓝天和一盘有力的齿轮。

有青松翠柏的高大挺拔,才有无名花草的别有馨香;有如云飞飘的风帆,于是更显似赤鳞翔浪的轻舟;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麻雀;慕步行万里的风,更羡潇洒的雨。长短咬合,有一轮推进文明的齿轮!

(四)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的原因和结果周密分析,通过结果找出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较手法的运用。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五)假设论证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事例进行分析,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讲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因果方法的运用。善行如雨,润物无声

如果善行像春雨,自然润物而无声,但若善行像暴雨,它带来的只有破坏。——题记

富翁善行,可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君不见,他“为人慷慨”?殊不知,他“热心于慈善事业”?而且看到他人家境贫寒,就“同情”起来,要捐助那些人,但是,我们也透过材料可以看出,善行若如雨,润物方无声。善行,会带给人心灵的滋润,但如果方式不当,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目的,甚至会伤害别人,我们行善,不应该只是要获得心灵的满足,而是要让援助者真正得到帮助。行善,不仅是一种爱心,更是一种智慧。

如果善行像春雨,那么它会润物新无声。讲究方法的行善,会更能打动受捐者。从这点来说,我不由得想起浙江大学的“资助”形式,在浙江大学里一直都保留着资助贫困生的传统,学校“行善”时,把贫困生聚集在一个房间,统一派发助学金。这样做虽然资助了贫困生。但也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而后来,学校发现这种做法虽好,却不能让受捐者接受,于是从2012年开始,他们改变了资助方式,直接把钱打到学生的卡里。浙江大学这样做,不仅帮助了贫困生,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让他们能更自信地完成学业。这种帮助,显示出了学校的人文情怀,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善行。

具有人文情怀的捐助,能使受捐者愉快地接受。浙江大学改变捐助方式,令人欣喜。我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人们至今仍然对雷锋称赞不已?很简单,就是因为雷锋能默默地为社会付出,不求回报。这样的善,更容易打动人心,更会持久。如果善行像暴雨,它将冲毁一切。中学生谭睿跳江救人后发微博自夸,引来一片指责,陈光标高调行善,被疑作秀;重阳节志愿者扎堆去敬老院,造成老人不堪负重,一天被洗了7次脚。如此等等,这些善行,已经超出了行善的初衷,已经被许多无法言语的因素掺杂进

去,所以被援助者是不会真正得到帮助的。试想,平时老人在养老院孤苦伶仃,无人问津,而重阳节却被一大群人围着,心中难免会产生落差。养老院负责人也表示,如果真的想献爱

心,不必等到节日才来。为什么富翁捐助贫困家庭,第三家却不愿意接受呢?是因为他采用

了直接捐助的方式,被认为是一种同情,倘若富翁能有智慧地行善,相信就不会造成这样的 结果了。

讲究行善的方式,我们都能够在行善的同时,成为聪明的施善者。善行者成为春雨;就肯定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六)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注意比喻方法的运用。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自豪与杰出的关系是什么?大多数人则认为他们是一对亲如手足的兄弟,可是人们啊,只看到了他们按辔并进的样子,却没有留意二者背道而弛的情景。难道只有“杰出”这个字眼,才佩得上自豪吗?

昔日的非洲富豪小姐出门,要戴三十斤重的铁环,用蹒跚的步态与大步流星奔波于烈日下的平民女人区分开来,听着旁人的“啧啧”艳羡,满足感油然而生。还有现代那些歌星影星的骄傲,风云人物的自豪„„这些自豪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然而,无数悲情证实,一旦金钱大厦轰然倒塌,荣誉的光环顿然失色,一切的一切全都荡然无存。所以,有谁会承认,当一个母亲看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时,眼中的自豪会输于比尔.盖茨的母亲呢?我想是不会的。

用多数人的平凡凸显少数人的杰出,是现代社会的公开秘密。但是平凡的人就不能拥有自豪吗?突然记起一个广告:小男孩沮丧地说,妈妈我只是第二名。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说:宝宝,你在妈妈眼里永远都是第一。看毕,心里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啊,不是第一又能怎样?只要我们尽了力,平凡的第二同样值得自豪。你曾因自己的平凡而自卑过吗?一个挖土豆的农民,与一位伟大的总统,带给母亲的难道不是同样自豪吗?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一株花蕾,虽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致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而下的目光,她暗暗地告诉自己:满朝文武皆向我望/别紧张,休张狂/我要缓缓地走/款款地航/怕什么/皇帝不也要百姓来供养!不得不从心里敬佩昭君的豪气与胆识,这是平民的尊严,这是平凡的自豪啊!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那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平凡的我,奔向了平凡的你;平凡的他,结识了平凡的她。平凡的万物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对浩浩苍穹,茫茫宇宙,又有什么是不平凡的呢?让平凡的我们振起双臂,为平凡喝彩,为平凡自豪吧!因为这平凡里正孕育着永恒的美丽。

三、美文赏析

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

道学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不逃避,反而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的“高峰”。徐志摩在《想飞》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鉴定你那颗追求向上的心,直面问题,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名师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用。一开始就引用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指出“怕与不怕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既巧妙地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又自然地引出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在具体分析“三怕”时,先引用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而引出第一个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之后又化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指出“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思维能力,后者侧重思想心态。最后又引用徐志摩的话巧妙地结束全篇。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可以作为行文的线索衔接起论证的过程,同时也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撑起一片诚信的蓝天

有人曾问我:“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清泉,能说清你节操的一眼清泉。”有人曾问我:“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浑然天成的美玉,容不下半点垢点。”也有人问我:“ 诚信是什么?”我说:“诚信是花,能给整个世界带来芳香的花。” 是啊!诚信是清泉。

我们生活的世界太需要这样的清泉,我们的周围有太多的欺骗和谎言,我们多么想拥有一片承诺于人,守信于人的蓝天,有人因为欺骗而失去了最珍贵的友谊,有人因为谎言而众叛亲离,也有人因为欺骗而走上了生与死的边缘,试问,我们身边没有欺骗,那该有多好啊!有人为了信守承诺而至死不渝,那桃园里的三拜首,岂能忘记?关老爷的诚信又怎样?面对高官厚禄,面对加官进爵,他毅然过五关斩六将,留下千古美名,只为一个“信”字。诚信是玉,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

它有着玉的清洁,它有着玉的高贵,它更有玉的坚贞,历来文人学士以玉为友,以玉为伴,这就是玉与信的融合吧!他们在玉的身上学到了信,一个传唱千古的立身准则。“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古人也有无信的代表,一代豪杰吕布,手持方天化戟,身骑赤兔烈马,那是何等威风,何等的英雄,可到头来,却为一个“信”字搭上了身家性命,他把承诺别人的话当作儿戏,只仗自己一身好武艺,那是他愚啊!那是他无信啊!假若给他一个机会,一个从信开始的机会,历史或许真的要重写。

诚信是花,是一花一世界的豪语。

是的,我们的生活更需要鲜花来装点,我们的人生更需要鲜花来陪伴,陶渊明先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诺言,与菊花结缘,他守望着那一棵棵诚实的菊花,活的多么自在,又怎愿与那充满欺骗,黑暗的统治势力同流合污?他做不到,他也不想做到,因为有那诚信的山菊为他作伴,他生活得很充实,很自然。

在这片诚信的蓝天,不需要欺骗,不需要谎言,要的只是那清澈的泉,坚贞的玉,芬芳的花,因为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字--“信”。看!诚信的蓝天下站着三个人,你、我、他。

【名师点评】文章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有物,有理应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这序,就是结构。本文结构很有特点,采用总---分----总形式。在论证方法方面,小作者善用比喻,诚信是清泉,是美玉,是鲜花,形象自然,有理有序,堪称美文。缤纷成就和谐

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井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钦佩。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点评】考生由三人喜欢不同口味的饮料提炼出观点——缤纷成就和谐,从‚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三个层面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条理清晰,层层深入,有思辨性。作者时而引用,时而举例,时而比喻,异彩纷呈。文中所引的自然界的缤纷色彩、红楼儿女的众相纷纭、春秋战国的文化盛宴以及蔡元培先生的名言显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值日班长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抗拒、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名师点评】本文显示了作者的一定写作才情和作文文采。一开始文章就带有说理氛围,开头部分充满思辩色彩又酣畅淋漓,表明该考生思考成熟。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先举来自校园生活的两例论述我们很容易轻易说“不”,后从“世事尚未洞明”,“付出代价”,“生死攸关的选择”等三个角度论述不要轻易说“不”,整体构思严谨,重点论述比较透彻,论证方法灵活。综合来看,本文构思严谨,论证充分,语言流畅,议论中不乏激情。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罢了,“心”却是失去了。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作者立意深刻,有独立见解。议论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用例鲜活、假设推理到位,排比说理有力,引用自然,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中心论点。文章活泼洒脱,不干巴巴地说教。今后的高三学生,应从中得到启发。

四、练习题 虹和石桥

虹看到了拱形的石桥,向石桥说道:“我的大地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那么的美.” 石桥回答说:”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高中议论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指导浅探 篇6

[关键词]积累与运用 角度 话题 写作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逻辑严密的特点。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越来越开放,更多是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在高考当中选择写议论文。

本文以《烛之武退秦师》为范本,运用课文解构法进行人物点评,指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同时学会积累和运用教材当中的经典人物素材,以达到课本素材入作文,解决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困境,并在反复的学生训练与教师面批中,提升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用课文解构法解构课文。

所谓课文解构法即用简单的语言解构课文当中每一个人物的中心事件,确定立论的角度。在解构课文的过程当中,着重叙述主要人物在课文当中所参与事件的发生、过程与结果。最好能做到客观公正、尊重课文。

[立论的角度]

1.烛之武:壮年怀才不遇,心有怨气,但能临危受命,勇退秦师,晚年终因国危之机而闻达诸侯。

2.佚之狐:兵临城下,慧眼识才,解除国家危机。

3.郑伯:不能知人善任,致国家危难;但关键时刻,听得进良言,能及时反省自己的过错,肯向现实低头。可谓能屈能伸。

4.秦伯:胜利在即,没被冲昏头脑,会审时度势,懂得权衡利弊,舍义取利,顾国之大局。

5.晋侯:面对同盟离弃,不恼羞成怒,却选择隐忍宽容,冷静机智的分析现状,理智退兵。

第二步:就每一个人物的核心事件,思考所适用的话题。这一环节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题能力。

[适用话题]

烛之武:选择、匹夫有责、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机遇等。

佚之狐:发现人才、千里马与伯乐、冷静、机智等。

郑伯:隐忍、宽容、知错能改、知人善任等。

秦伯:义与利、变通、屈伸等。

晋侯:理智、智慧、变通、冷静等。

第三步:在多个适用话题当中,选取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和其人物适用话题当中自己最有话说的一个话题进行人物点评。写作文最忌无话可说,所以在有限的话题当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有话说的话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下面是教师教学的示范片段展示。

[示范片段1]抓住机遇

要想成功,就要懂得抓住机遇。(观点)

烛之武壮年怀才不遇,心有怨气,但郑国国危之际其能轻个人私怨而重国家之急,临危受命,勇退秦师。烛之武在郑国四面楚歌的时候毅然把握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艳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人物事件+点评)

由此观之,成功者只有把握住机遇,才能创造成功。(结论:照应开头)

[示范片段2]与冷静同行

危难之时,冷静与机智必不可少。(观点)

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主张硬攻,后果将不堪设想。(人物事件+点评)

一个真正的智者,当时刻与冷静同行。(结论:照应开头)

[示范片段3]能屈能伸是为智

必要时刻,懂得屈伸,敢于向现实低头是一种大智慧。(观点)

郑伯不能知人善任,致身负才能的烛之武埋没在人群中,但国家危急的关键时刻,他能听得进良言,并能放下国君的威严,及时反省自己的过错,诚恳的向烛之道歉,说服其为国家服务,劝退秦军,解国之危难。不可谓不能屈能伸。(人物事件+点评)

有时候适当的弯腰,放下自己的姿态,不是懦弱也不是认输而一种智慧的表现。(结论:照应开头)

[示范片段4]识时务者为俊杰

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谋发展,必须学会怎样正确权衡利益,但不能唯利是图。(观点)

秦穆公不是一个唯利是图之人,相反,我觉得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君主。他曾让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也曾放弃了能轻松占领的晋国,又放弃了被围的郑国。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他笨,而是为了保全大局,维护其既得利益。(人物事件+点评)

秦伯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一个上位者必须要懂得权衡利益懂得取舍。(结论:照应开头)

[示范片段5]学会隐忍宽容

懂得隐忍,能够屈伸方为英雄。(观点)

秦晋围郑,胜利在望之时,秦伯背信弃义而退,使得晋侯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出乎意料的却是,晋侯面对同盟离弃,不恼羞成怒,而是选择隐忍宽容,冷静机智的分析现状,理智退兵。若其选择攻打秦国,事必受秦郑围攻,腹背受敌,后果不甚设想。(人物事件+点评)

晉侯用实事告诉我们,适时的隐忍宽容,不仅是成全别人,也是成全自己。(结论:照应开头)

为了引导学生写出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论证充分的议论文,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困境,本文在如何积累和运用课本素材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篇古文作为依托,通过对其进行解构和运用,以人物点评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片段的写作,虽不完善,但是效果明显。我通过两年的课堂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经过训练后,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议论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篇7

一、多样的导入方法

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本课的阅读内容, 利用实物、图片、影片剪辑、创设情境甚至歌曲等方法导入, 营造一个积极、主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一) 用歌曲导入

中学生热情奔放, 喜欢唱歌, 而很多歌曲与课堂内容有关, 从中学生这一喜好入手导入新课是很自然的。如教牛津版7A Unit 4WildAnimals时, 由歌曲《老鼠爱大米》引入;教8A Unit 5 Zhalong Nature Reserve, 由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歌曲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 教师再通过对歌曲内容提问, 引入本课主题, 使学生兴趣盎然。

(二) 用直观形象法导入

直观形象的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万圣节”时, 教师可用多媒体介绍万圣节的来历及各种怪异的万圣节服装、各种形状的南瓜灯及南瓜制的食品, 让学生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7A Unit 4 Wild Animals时, 通过播放动物的声音来猜测是何种动物, 通过放映动物的某些部位猜动物来导入本课主题。然后通过大量野生动物野外活动的视频及学生对野生动物的热爱, 使学生首先获得对野生动物的感性认识。这些形象、直观的导入方式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 用提问法导入

提问法导入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课前通过设置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明确阅读目标。问题必须有针对性,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对阅读材料就有了初步了解。课上老师以承前启后的问题进行简短检查复习之后马上过渡到教科书上。如教7A Unit 4 Wild Animals时, 可设置这样的问题:

(1) What wild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

(2) What problems do the wild animals face?

(3)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m?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教师,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所学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 使学生掌握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常见的阅读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全文略读, 了解大意

学生的阅读兴趣、动机和求知欲被激发后, 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 通过整体初步了解文章的概要, 正好满足他们的欲望和需求, 同时为细读做准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主题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 有时也在文章中间, 有时无明显的主题句。阅读时仔细琢磨和推敲, 抓住关键词, 弄清段落中心, 思考每个段落如何围绕文章主题来描述的, 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

(二) 有目的跳读, 掌握文章主要信息

在略读的基础上, 教师对一些关键信息设置问题, 如年代、数字、人名、地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让学生带着任务, 有目的、跳跃式地去快速找到答案。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逐段精读, 获取细节

应分段精读, 注意细节, 判断句子结构, 划出语言点。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 揭示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 帮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而每段的内容都与主题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所以弄清文章结构上的问题, 对于把握文章主题、文章大意很重要。

这一步骤是阅读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突破重难点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分层设计一些难易适度, 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 使他们有话可谈。对基础差的学生设计简单的一般疑问句或判断句;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设计一些特殊疑问句、改错或推理性的问题等, 体现了分层教学, 使得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样, 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 又使他们都体会到快乐学习, 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可让学生充分讨论, 相互补充,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讨论中学习, 学生不仅巩固了文中的语言知识, 而且锻炼了语言技能, 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 运用推测法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往往会产生紧张心理, 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不要因几个单词而慌了阵脚, 应保持平静的心态通过上下文来猜测词意。猜测是理解生词, 解决阅读困难的好办法。猜测词意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定义、解释来猜测;根据构词法猜测;根据语法结构猜测;根据上下文情境对比猜测;根据上下文文意猜测等。文章里有时有暗示、隐含的地方, 学生要学会一边阅读一边提问一些推理性、归纳结论的问题。

三、多种训练的手段

阅读的过程是获取大量信息的过程, 而把所获得的信息用于语言交流活动中, 这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 同时巩固了阅读的效果, 提升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一)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学生阅读文章后, 教师可以板书一些关键词、重点句子结构, 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及整篇文章的脉络结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摘录其中的重点句子, 复述内容。

(二) 小组讨论, 锻炼口头交际能力

一般来说, 课文阅读教学主要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主。但是, 我们也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口头交际训练。课文阅读之后, 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可把文章改编成对话、采访、剧本等多种形式的文体, 让学生口头操练。通过口头交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这样, 既培养了交际能力又培养了阅读理解的能力。

(三) 用缩写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改编的基础上, 让学生缩写课文,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 要上好一堂阅读课,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激活课堂,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又要注意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英语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 篇8

一、阅读模式

1. 自下而上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读者从头到尾逐字阅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细致, 缺点是速度极其缓慢, 有时会前读后忘, 甚至读完依然不解其意。

2. 自上而下模式。

与自下而上模式相反, 读者先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猜测文章含义, 揣摩作者意图, 然后阅读文章。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大大加快了阅读速度, 强化了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阅读兴趣, 然而它却很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 即过度重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一些客观事实。

3. 交替模式。

该模式综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模式的优点, 两者交替使用, 既注重细节, 又加入读者自己的理解, 缺点是结构性不是很强。

4. 图式模式。

该模式强调阅读是双向的互动过程, 读者的背景知识越丰富, 则对文章的理解越准确。图式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认知结构体系。图式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模式, 但有时读者是在特定情境中为着特定目的而展开阅读的, 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影响理解的准确性。

二、阅读策略

1. 精读泛读相结合。

英语阅读讲求精读泛读相结合, 既要仔细研读又要浏览, 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 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所谓精读, 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 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 理解每个词的含义, 反复朗读, 仔细体会, 深刻体味句、段、章的语意及其呈现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所谓泛读, 就是快速广泛地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广泛涉猎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才可以复习、巩固、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知识, 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 进而内化学生知识, 实现新旧知识和经验的重新建构。

2. 加强“限时阅读”, “持之以恒”。

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文章的时间, 使学生的阅读速度由每分钟80个文字符号提高到每分钟120个文字符号, 略高于国家标准, 接近于母语阅读速度。只有平时加强这种训练, 才能使学生在高考考场的紧张气氛中从容应答。对阅读训练, 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篇幅不要过多, 但要天天有, 天天读, 读后细嚼, 决不轻易放过不懂的词、句或段, 直到彻底弄懂, 并做读后小结。只要坚持下去, 就一定会取得阅读上的长足进步。

3. 抓主题句, 分析篇章结构策略。

有关文章主旨大意的题型在高中阅读中也很常见。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抓住文章细节, 同时要求能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各段的大意。这种题型也不是无章可循的。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往往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文章的主题句和各段的主题句会出现在这些地方。

4. 猜测词义策略。

高中生往往偏爱逐字阅读法, 费时费力。在碰到较多生词时, 极易半途而废。这种情形对解决高中阅读中的猜测词义题型非常不利。教师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 首先应关注前缀、后缀、词根、合成词等词汇知识的输入,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全文的能力。

5. 分析文章体裁, 通过篇章结构辅助理解全文。

对不同体裁的文章, 要根据其体裁特点, 运用不同的方法快速阅读, 正确理解。记叙文一开始交代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然后详细叙述原因。议论文中, 作者先提论点, 再加以分析, 或举例论证, 得出结论。说明文中, 作者先提出说明对象, 然后从时间、空间、用途、方法、步骤等不同侧面加以说明。

三、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持之以恒, 并且要重视基础知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都需要教师给予长期不懈的指导和鼓励。同时, 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离不开语言基础知识, 足够的词法知识是语言能力得以提高的保证, 在教学中应把握好这个度。学生语言知识积累不可忽视, 但更要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2. 教师应注重在阅读教学中角色的转变。随着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学生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也应逐渐由原来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转变成学生阅读训练的诊断者和培训者。

上一篇:贫困生管理下一篇:局部防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