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立意训练

2024-05-16

议论文的立意训练(精选七篇)

议论文的立意训练 篇1

所谓“多角度审题立意”, 就是针对同一作文题目, 或者是根据同一材料, 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构思,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 并提出不同的主题, 阐述与众不同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训练,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异向思维、同向思维、扩散性思维) 。

当然, 用来作为“多角度审题立意”的题目和材料, 应该是经过教师认真选择和精心设计的, 而不能是随意摘抄或信手拈来, 否则训练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并且会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兴趣索然。

怎样选择“多角度审题立意”的作文材料?

有一则材料:《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 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由于寓言是用生动具体的故事来表达抽象的思想, 而形象往往总是思维多侧面的, 形象要大于思想, 可以超时空和地域, 取得广谱效应, 因此, 今天人们对此作出新的理解, 将其赋予新的内涵。对这一则寓言一般可从讽刺“老父”角度作出概括: (1) 应该善于从多方面观察思考, 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2) 经验主义的自诩见多识广是十分可笑的。也可以从讽刺“鲁人”的角度作出分析。如轻信盲从是可悲的。那么, 我们能不能作出某种更全面一些、更深刻一些的概括呢?寓言的前一半, 这个“鲁人”也许只是一点孤陋的经验, 仅仅知道有“竖执”, “横执”两种入城方法, 想不出还可能有第3种、第4种方法。这个人蠢笨, 这就在于思维守旧、呆板、僵化, 没有灵活性、变通性。后一半说明这个自诩为“见事多”的“老父”虽然提出了“以锯中截”的第3种方法, 其实也囿于狭窄经验, 自作聪明, 显得更愚蠢、更可笑, 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出了思维的守旧、呆板、僵化, 没有灵活性变通性, 这两个人都是被一种思维定势支配才做出这种蠢事的。从中就得出新的结论:我们要不断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破除陈规陋习, 解放思想, 发挥创造性思维, 创造崭新的方法, 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像这样的材料, 可作“多角度审题立意”的基本材料。

从前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多角度审题立意”的基本材料, 至少要满足以下要求:

(1) 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启发学生创新立意, 让学生能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2) 学生不陌生, 觉得有话可说, 不至于无从下笔。

教师只有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多角度审题立意”写作训练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益, 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所以, 教师在“多角度审题立意”方面的训练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 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走出思维中的局限性,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多角度审题立意”训练中保持旺盛的激情。有时要求学生“不这样想”“而要那样想”的做法, 会使学生在“山穷水尽”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能够使学生从近乎凝滞的思维状态中得到解放, 重新“思如泉涌”,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其实, “多角度审题立意”, 就是不要沿着多数人的思路去想, 不要单从某一个角度思考。有一则材料“一个仙人点石成金救济穷人, 而穷人却想要他的指头。”一般人会从“穷人”角度思考, 认为“穷人”恩将仇报、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得了“金子”还不满足。如果只从一个方面思考, 那么哪怕再聪明的学生也会感到文思枯竭、兴味索然或单调无聊的。从最佳角度, 立意新颖, 就是要把握整个材料中心, 要想别人之所未曾想, 运用异向思维、创造性思维, 选取与众不同的角度。仍以“仙人点石为金”为例, 如果从“穷人”的认识上思考, 仙人点石成金救济穷人, 他只能救济一两次, 解决“穷”只是暂时的, 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穷人的“穷”。由此可得出“穷人”认识到仅仅靠救助是不行的, 他希望得到点石成金的方法, 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创出了新意, 对原材料也就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就可独辟蹊径, 立意可谓更高、更新,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议论文的立意训练 篇2

这便是他编写论文提纲的方法和过程,先运用发散思维,后运用收敛思维。朱光潜的写作习惯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因而笔者也在平时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进行审题立意中的思维训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考的广度,并注重思考的深度,走好议论文写作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么,在审题立意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呢?

一、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又叫作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指从同一个思维出发点开始,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作文审题立意中的发散思维,先要找到发散点,也即审题立意的核心,而后,以这一核心为基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充分调动想象力,沿着不同方向、角度进行思考,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进行灵活多样的思维发散。若是材料作文,学生审出的立意即为发散点,若是命题作文,标题即为发散点。下面,笔者以活出自我的命题作文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老师先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提问:关于活出自我,你们可以提多少个问题?(调动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然后把学生的问题逐一写于黑板,大致如下:

什么是活出自我?为什么要活出自我?怎么活出自我?活出自我有什么好处?活出怎样的自我?

授课中,若发现学生的思考较为单向,只从正面作思考,教师可适时点拨:你们的思维都是从正面角度出发,较为单向,也可作逆向思维,或创新质疑等。

启发后,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问:

一定要活出自我吗?不活出自我的人为什么而活?活出自我有坏处吗?在什么情况下会有坏处?不应该活出怎样的自我?

二、收敛思维训练

收敛思维,又叫作集中思维,指对问题进行相对正确的解答,每一思考步骤都指向相对正确的答案,使多种已知信息从不同的方面集中指向同一个目标去思考。这种思维方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到一个焦点,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中寻找出一个相对正确、接近真理的答案。

仍以活出自我的命题作文为例,在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后,在学生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可先请同学们集体交流,再师生共同交流。通过生生、师生共同探讨,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收敛解答,以趋近真知。

大致梳理如下:

1.什么是活出自我,它是建立在什么前提下的什么品质(不是什么)?

它是建立在对自己有正确认知的前提下,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包括外在人、事、主流思想或传统价值观影响等),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及对世界的看法。但它又不等同于一意孤行、刚慢自用。

2.为什么要活出自我?

逆向思维:活出自我的对立面不活出自我。

不活出自我的人为什么而活,根源是什么?(追问原因,比如亲人的期待、社会的标准、主流价值观、物质财富名利等,教师可推荐简介《叔本华人生哲学》一书中关于名誉一章片段。)

有何危害,反例有哪些?

危害:迷失自我、心理扭曲、面具重重、枷锁多多等;反例:可以是虎妈狼爸下的孩子、药家鑫、如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如名利场中人等。

为什么要活出自我,根据是什么?

体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自我的尊严感等。

活出自我有什么好处?正例有哪些?可引用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好处:自由、悠然、乐享人生、丰富人生等;正例:可以用陶渊明、庄子、稽康、陈寅烙、李叔同、特蕾莎修女、到非洲做医生的志愿者等。

活出自我什么情况下会有坏处?(补足观点,以避免偏颇。)当活出自我成为一意孤行等的代名词时。活出自我的最高境界应是孔子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3.怎么活出自我?活出怎样的自我?

有自己的信仰、定力、爱好等。活出有自己独特人格魅力的自我等。而后,教师可适时推荐文章,比如周国平的《拥有自我》,以便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思考后,在名家有深度、有广度的思考和有层次的表述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思维的锻炼。

在作完思维拓展训练后,教师可请学生列出写作提纲,以明晰写作的思路,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发现,经过几次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层次、条理、清晰度、深度明显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写作习惯。

1.议论文写作方法审题

2.浅谈论文写作中的选题

3.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4.科技议论文写作思路

5.英语议论文的写作诀窍

6.关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7.高中议论文写作要点

8.中考议论文的写作指导

9.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试论作文的立意训练 篇3

我们凡写一篇文章,总有一定的目的,这目的体现为鲜明的针对性。我们之所以如此立意,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实、现象触发了我们。生活中的事实、现象并不一定都体现时代性,但体现了时代特点的才更有价值。《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名篇呢?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表现了志愿军战士身上那种伟大浓厚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感情,而志愿军身上那种精神体现了当时鲜明的时代特色。夏衍的《包身工》之所以受人欢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女工的黑暗现实,包身工制度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要在立意中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必须经常看新闻联播、读书报杂志,用心体会生活的意义,把握时代的脉搏,特别要把握好现阶段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社会公德,要把握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精神和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世纪意识。因为作文是一种输出,只有先有具有时代特色的意的输入,才会有相应的输出。

鲁迅先生“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其实不独是“主将”不主张消极,作者自己也力图用积极的立意唤起民众。所谓立意的积极性,就是指文章格调高尚,感情倾向积极健康,不落俗套,不低级趣味。歌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能启发人思考,能凝聚民族精神,激励社会进步。

一位心理学教授说:“同一个墨痕,你的心里有美,它可能是花;你的心里有鬼,它就可能是鬼。”这说明立意往往是作者心理的折射。一个人长期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问题,他得到的将是积极的结果,从消极的方面去感悟生活,将使自己消沉。中学生一般缺乏准确评判事物的标准,从年龄来讲,正处于“反抗”阶段,最容易从消极的方面感受生活。在作文立意上主张积极,容易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且催人奋进,同时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立意的积极性不仅表现为与消极对立,而且同是积极的立意,从小我出发与大我出发也有天渊之别。比如《记一次家务劳动》的作文,有位学生写他暑假帮助家里挑谷子,担子越来越重,由此想到母亲挑起一家生活重担的沉重,从而想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把母亲从沉重的生活重负中解救出来。立意虽算积极,可惜仅从小我出发,立意的境界就显得不怎么高了。可以说,积极的立意总是与“小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小我局限,抛弃小我为大家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小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学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要做到深透,必须抓住事物本质,立出一种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意。要做到立意深透,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是深入挖掘出最本质的内容。譬如《阿Q正传》,表面看是一个不觉悟农民的不幸遭遇,而鲁迅先生却从阿Q身上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二是多角度思维,在比较中选出最有新意、最有深度的立意。一个人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会由激活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增大立出新意的概率。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引向自己掌握材料最多的角度,因为“意”不仅源于材料,而且“意”也要通过材料来表达。

三是逆向思维自出新意。2001年高考作文,很多考生都从凡事要讲诚信的角度立意,而有一位考生则逆向思维,从“不诚不信不为过”的角度立意:我们都讲究待人诚实守信,都喜欢老老实实做事的人;可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并从战场和商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了在战场上要想打败对手,就得抛开“诚信”,巧妙地运用计谋,以诈取胜;商场也如战场,在不违法、不违纪的情况下也要运用计谋,赢得商机,使企业之舟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上乘风破浪。别出心裁,显得格外有新意。

四是辩证思维显出深度。如《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这两个题目无论写哪一个,如果不用辩证思维都会显得片面而缺乏力度。200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若能运用辨证思维,就能深刻地阐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是由个体推及群体。构思时,作者赋予个体形象以某一类人或某一个阶层的人的特征,先对个体进行描写强化后,结尾由个体推及群体,以群体强化个体。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写道:“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描绘的是个体人物别里科夫,但是作者为了使个体形象别里科夫更典型化,更具有代表意义,于是结尾又由个体推及群体,使个体形象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别里科夫已成了沙皇时代沉闷压抑的社会氛围的代名词,是旧时代的产物,又是旧制度的守护者。

六是由物及人。有些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以描写某一物(或植物或动物)为主,结尾由物及人,从而深化中心。如《荔枝蜜》,作者充分描写了蜜蜂“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精神后,结尾写道:“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样由物及人,深化了中心。构思这类文章时,先要抓住物与人的某些相似点,重点描写物,然后由物及人,自然深化中心。此外,运用以果推因,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鉴别,引用诗词名句等都能使立意深刻,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为了具体说明如何从时代性、积极性、深透性方面立出新意,我们试以下面一道作文题为例作简要分析。

清代著名书法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十分高兴。但他对儿子不溺不爱,经常用各种办法培养儿子的自立能力。他在临终时,叫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到床前时,他已经咽气了。儿子突然发现茶几上有一张父亲早已写好的纸条,上面写道:“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请以“靠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从时代的角度讲,我们的时代是一方面知识倍增一方面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铁饭碗在一个个打破,人们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别人、祖宗自己的饭碗都有朝不保夕之虑,更不必说靠他们了。

从积极性的角度讲,既不能消极地写一些人还有靠:靠关系、靠后门、靠金钱、靠权力,因不属于社会主流;也不宜局限于自我得失去谈自立,而应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从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去谈个人自立的重要性。

就深透性而言,不宜在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表面作文章,而应抓住实质:让子女有靠,表面上是爱,实质上是害了他们;子女不再是个人私有财产,能不能让子女自立,实际上是父母合不合格的问题;教育子女自立,不独是对家族的责任,更是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从上述几个方面立意,不敢说能达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增强获胜的筹码。

如何让议论文的立意深刻起来 篇4

关键词:议论文,立意,审题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 只要你去问一下, 语文试卷中, 最让他们头疼的一题是什么。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作文。”是的, 作为一个高中一线语文教师, 最让我们头疼的也是教作文, 特别是议论文。花了很多的时间、很多的心血, 还是无法让学生们写出规范的、见解深刻的议论文。其实这也是很多高中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近年来, 我仔细阅读每年高考阅卷前的指导、阅卷后老师的心得以及“考试说明”, 发现要写好议论文还是有法宝的。

《江苏语文考试说明》中高考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要达到基础等级很容易, 门槛也很低, 但是得分并不高, 对于想要考上理想大学的考生来说, 这是不够的, 所以必须完成发展等级中的一至二个要求。发展等级一共分成四点:1.深刻;2.丰富;3.有文采;4.有创新。

议论文最能体现其功力的就是强烈的思辨性, 而立意的深刻是强烈的思辨性的最集中反映。

《江苏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深刻”的要求是这样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也即要求考试能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 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 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 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 切中要害。总之, 能发人深省, 给人启迪。

所以, 写好一篇议论文, 要在审读材料和审题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立意时思维的敏感性和深刻性。

一、立意时灵活自如地让思维向纵深开掘

如何做到让思维向纵深开掘, 很多人认为这是很抽象的, 其实,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法来做到。

方法一:由多到一。也就是说, 一个作文题目或材料的立意总是多角度、多方向的, 写作时不可能处处涉及, 四面开花, 需从多个立意中选择一个最有深度、最恰当的立意角度, 而这个“一”同时又是最容易触动自己、自己最有话可说的立意角度。

首先想到的立意, 抛之不用, 因为这也是别人能想到的;自己不熟悉的立意, 也抛之不用, 因为自己无法深入展开。我们要选择一个既独到而又熟悉的立意, 层层深入, 剖析原因, 提出解决方法。这样就能使我们的作文别出心裁, 高别人一筹。

方法二:深掘文题。也就是在立意上层层深入, 步步扣紧, 纵深地展示思维过程。只有围绕文题深入开掘, 才显其深刻。“深掘文题”的方法是从纵向上来进行挖掘的, 学会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通过自己的思考, 结合自己的能力,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角度来立意, 这样也能做到立意深刻。

二、立意时要勇于让我们的思维逆向发展

“逆向”命题立意也即我们常说的方法“反弹琵琶”, 就是让我们运用批驳错误的看法, 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的立意, 因为思考的角度有别于常人, 所以显得更深刻, 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 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 意义深刻, 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和感悟。比较新颖的逆向立意 (反弹琵琶) 可以有这些:在平凡的生活中更要有伟大的追求;人不能安于现状, 要有更高的追求;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人往高处走, 我们要有“一览众山小”的激情;华美的姿态亦能使生命臻于完美——即使它落脚于云端, 等等。

但是逆向立意容易让我们的作文走向极端过于偏激, 所以要注意:立意必须符合题旨、符合客观规律;内容符合文题范围, 只是从逆向切入;要分析判断文题本身是否具有反向切入的可能, 不能为了出新而硬作反弹, 否则, 只会弄巧成拙。

三、立意时要善于反思现实

一篇议论文要能对现实进行反思, 尤其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这样才能使立意高远、深刻。

如 (2009江苏卷) “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那么我们在立意时就要思考: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绿色”代表的崭新理念是什么呢, 怎么就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

我们就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立意:“绿色”具有“健康”之意, “绿色生活”即健康生活, 这种健康生活包括:物质上健康、思想行为上健康。如, 我们的生活只需绿色, 不要额外的“添加剂”;“绿色”又象征着“和平”, 而和平生活能令人展开无限思绪;“绿色”有“准许行动”的意思, 我们在十字路口每天所见的绿灯就代表了“可通行”, “绿色生活”即公德、社会所允准的生活, 如, 欲塑社会主流价值, 必须夯实道德建设;“绿色”也代表“和谐、平和”, 可从这方面进行立意, 如, 摒却浮华, 唯愿静好。

这也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材料积累中, 多关注社会热点, 对社会现象要善于反思, 有所针砭。作文立意要紧跟时代的潮流, 能够折射现实, 对时代进行强烈的关注。

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训练 篇5

何谓“新材料作文”?它是2006年高考后的一个新提法,这种提法主要是针对2006年高考全国卷的甲卷和乙卷的作文题目提出来的。自1999年以来,全国卷作文题目一直都是话题作文,自2006年出现了材料作文。而2006年的作文题目又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材料作文。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材料作文限定文体,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2006年的作文题这些限制都没有了,所以,人们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同时也留给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

一、训练示例

1.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从牧羊人说的“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这句话突破,牧羊人称乌鸦是“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显然是批评乌鸦缺乏自知文明、好高骛远、东施效颦。这些问题都可归结到“认清自己”这个话题,于是可以有的立意是:(1)人贵有自知之明;(2)认清自我;(3)不可盲目模仿;(4)认清客观实际;(5)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从孩子说的“它也很可爱啊”角度来写,这个角度是站在孩子思考的立场看,乌鸦有很大的优点,它敢于大胆的尝试。于是可以有的立意是:(1)勇于尝试;(2)勇于挑战自我;(3)勇于拼搏;(4)敢于正视失败;(5)乌鸦的勇于探索实践、见贤思齐的精神值得赞扬。

这样一来,这一则材料的立意可以有十个之多选择。便于考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立意,以便更好地发挥。

2.2008年3月31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

结束时,特约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表登山感悟:“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另一位特约嘉宾,《百家讲坛》评《三国》的主讲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从于丹的角度肯定登上顶峰的豪迈气概,就可以得出若干立意,如:(1)勇攀高峰,志存高远;(2)要有奋勇争先的豪迈气概;(3)争强好胜,永不服输;(4)勇立潮头,做社会的变革者;(5)成功属于不屈不挠者。

如果从易中天的角度肯定登山的过程,那么又可以得出如下立意:(1)做任何事情都重在参与;(2)走好人生的每一步;(3)力所能及无遗憾;(4)量力而行,尽力就可;(5)享受过程,别有洞天。

这样一来,这则材料又可以有十个以上的立意选择。考生的发挥空间显然比以往的材料作文更大,又不像话题作文一般无所限制而显得空泛,而造成容易宿构及抄袭的弊病。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多角度立意的能力。

3.一个人在自己的门前种了棵槐树

一个过路的青年人看见了,对他说:槐树虫多。他便把树砍了,种了棵杨树。一个过路的老年人看见了,说:杨树不是好材料。于是他又把杨树砍了,种了棵枫树。一个过路的女子看见了,对他说:枫树树荫太少了。于是他又把枫树砍了。十年过去了,年年见他种树,但他门前总没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果从批判过路人的角度,可以看出过路人的错误做法是他们每句话都只看到事物的缺点来否定种树,最后导致他一事无成。因此可以有如下立意:万事万物都有优缺点,只看到缺点的人是会一事无成的。

如果从批判此人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他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他盲目的从众心理。正是盲从,使他最终一无所惑。因此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要坚定自己心中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摇摆不定。

4.猪八戒坐在镜子前照镜子

镜子中出现的它,长耳朵,翘鼻子,十分丑陋。它一见就十分恼怒,抡起铁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可当它再看时,无论大小,每一块碎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猪八戒自己丑,却责怪镜子的错误做法,可见他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因此可以立意为:要正视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

从镜子被打碎,可依然反映它猪八戒的丑陋,不作丝毫改变的做法,肯定镜子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

5.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的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首精粹的现代小诗。从你和看风景人的关系出发,可以理解为:当你欣赏别人时,你在别人眼中也是一道风景。因此立意为:欣赏你自己,不要忽视自己的美丽,你也是一道风景,相映成趣的美丽。

从到处都是风景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世间本无绝对的风景,有心之处皆成风景。

从你不经意间装点了别人的梦这个角度出发,又可以立意为:不经意的一件事,却为他人成就了美,成就了他人的美丽,这是多么美妙的事。

二、素质要求

多角度的立意对学生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呢?

1.开放的阅读视野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作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广泛地阅读,感受、体验古今中外的各种生活。“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人类的全部生活完全写在书里面。”

阅读对于作文学习尤其重要,有着多重的作用:一是从阅读中学生可以获得各类写作直接可用的资料;二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在体验书中生活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收集资料和写作。三是通过阅读,学生拓展了视野,这一点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以使他们能够对同一材料做出不同角度的理解及分析拓展。

刘国正在《写作教学管窥》中指出:“名家名作中凝结着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对于写作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见无形的、深刻的、长远的效果,往往终身受用不尽。”“读书是有赖乎兴味与触类旁通的,假如有人得到一部《庄子》,读了发生兴味了,他自会用了这部《庄子》为中心去触类旁通地窥及各种书。”比如,读李白的诗,首先应该把他的作品都拿来看一下。盛唐的历史气象要有个了解,李白的生平大致有个印象,对直接影响了唐代诗歌的“魏晋风骨”要有所了解,当时较为先进的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儒释道在唐代的新发展要有所知悉。这一切造就了李白与李白的诗。而历代学者文人对李白作品的评价也不容忽略。在这样的烘托中,学生得到的就不仅是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瑰丽奇伟的意境与绚烂多彩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能从中感悟李白独特的人生境界,进而可以联系自身,探寻人生的真谛。查询电脑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同时,利用电脑网络来收集、贮备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这将为学生多角度找寻材料作文的立意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全部心理要素的积极参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再高,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都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在完善的智能结构中,非智力因素占有相当的比重。良好的习惯、端正的态度、广泛的兴趣,都是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学习中历来备受关注。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文与学生兴趣的良好结合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他会产生力求掌握更多知识的理智感,而自觉地寻求写作之“道”;学生在观察、思考过程中,大脑感官就会处于最活跃状态;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甚至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例如,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和社会上的焦点门话题,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网络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就可以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可以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同时积累写作的素材。

议论文的立意训练 篇6

茅盾说:“自家觉得写了出来大概仍是老调,还不如不写。”诚然,很多文章都偏重于求同思维,尤其是在考场上,立意大都趋于相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老生常谈,千人一面,毫无新意,自然难以吸引人。

“意新文自胜。”立意新颖是文章闯入高分区、满分区的有效通行证。因此,在立意时,就需要运用求异思维,选取最新最佳角度,提炼出新颖独特的见解。

在七年级,我们曾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最基本的立意。在此基础上,让立意新颖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次升格训练的重点是立意新颖。

下面,以“这个早晨不太冷”题,例释如何做到立意新颖、新人耳目。

今年冬天是个寒冬,外面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玻璃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纹,北风呼呼地吹着,怎一个“冷”字了得。

天刚蒙蒙亮,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热被窝,带着面包和热水就急匆匆地上学去了。今天还是爷爷送我,我坐上爷爷的“爱车”——一辆敞篷式三轮车;爷爷戴着棉帽,穿着厚厚的大衣,全副武装。我背对着爷爷,刚刚行走不远,一股刺骨的寒风就灌进了我的胸口。我不禁缩起了脖子,把外套的拉链拉到最高,想找一个可以避风的地方,可是四处漏风的敞篷车让我无处可躲。

“这鬼天气,真冷!”我愤愤地诅咒道,身体也情不自禁地哆嗦起来。

”冷吗?”爷爷问我。

“冷……”一阵寒风很快淹没了我的话。

路边树上的积雪在寒风的侵袭下簌簌地落下来,伴随着呼呼的风声,划过我的脸庞,生疼。我想,这样的天气,恐怕连最不怕冷的北极熊也不会出来吧!

我转头望向爷爷,看着他正弓着身子,用力地蹬着车子。

“爷爷,你冷吗?”

“我不冷,我身上都出汗了!”

“真的吗?”我有些不信。

这时,爷爷停下车来,把他的帽子给我戴上,然后脱下他的大衣给我穿上。也许,爷爷是怕我冷,才刻意穿了这么多吧!

坐在车上,戴着热乎乎的帽子,裹着厚厚的大衣,温暖包裹了全身。虽然寒风依旧凛冽,虽然风声依旧在我耳边咆哮,但我的心里就像有阳光照耀一样,感觉暖洋洋的。

我突然觉得,这个冬天的早晨不太冷!

总评

本文选材接地气,叙述完整,语言流畅,尤其是对天气的描写和心理的刻画很到位。本文力图通过写上学的路上我感觉很冷,爷爷把自己的帽子和外套给我这件事来表达爷爷对我的关爱,突出爷爷让我感到温暖的主题。但这样的事件略显单薄,立意浅显、庸常,缺乏新意。

升格指津

应该说,面对这样的题目,很多同学都会选择写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让自己备感温暖的素材,思维雷同,立意撞车,毫无新鲜感可言。从上文来看,为什么一定非要写爷爷对自己的关爱呢?完全可以变换一下角度,写自己在这件事中是如何积极做出应变的,从而丰富文章的情节。然后联系事件,由表及里,挖掘、提炼出新颖的主题。

我们来看看,经过点拨后,作者是如何转换角度,让自己的文章立意新颖,从而脱胎换骨成为佳作的。

佳作出炉

这个早晨不太冷

今年冬天是个寒冬,外面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玻璃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纹,北风呼呼地吹着,怎一个“冷”字了得。

天刚蒙蒙亮,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热被窝,带着面包和热水就急匆匆地上学去了。今天还是爷爷送我,我坐上爷爷的“爱车”——一辆敞篷式三轮车,也是我学会骑的第一辆车。爷爷随手拿了件外套披上,就出发了。我背对着爷爷,刚刚行走不远,一股刺骨的寒风就灌进了我的胸口。我不禁缩起了脖子,把外套的拉链拉到最高,想找一个可以避风的地方,可是四处漏风的敞篷车让我无处可躲。

“这鬼天气,真冷!”我愤愤地诅咒道,身体也情不自禁地哆嗦起来。

”冷吗?”爷爷问我。

“冷……”一阵寒风很快淹没了我的话。

路边树上的积雪在寒风的侵袭下簌簌地落下来,伴随着呼呼的风声,划过我的脸庞,生疼。我想,这样的天气,恐怕连最不怕冷的北极熊也不会出来吧!

咦,爷爷也一定很冷吧?

我转头望向爷爷,看着他正弓着身子,用力地蹬着车子。

“爷爷,你冷吗?”

“我不冷,我身上都出汗了!”

“真的吗?爷爷穿得也不多呀!”我有些不信。

看着爷爷不停地蹬着车子,我明白了,问道:“爷爷,我冷,让我骑一会儿,可以吗?”

没想到爷爷居然同意了。

于是我们一老一少互换了位置。骑上车,一开始有点摇晃,但一会儿我就掌握了平衡,身子也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福娃,你骑得动吗?骑不动的话,爷爷来骑!”

“骑得动,骑得很舒服呢,呵呵!”我越骑越快,不一会儿,身上越来越热,头上竟然沁出了热汗,风儿吹在上面,感觉舒服极了。咦,这个冬天的早晨不太冷!

生活不也是这样吗?你越哆嗦就越冷,你动起来,再冷的天也奈何不了你。

总评

升格文与原文相比,首先添加了“我”主动要求骑车,在骑车的过程中,感到越来越暖和的情节,为下文的感悟做好了铺垫。其次,紧扣事件,联系生活,提炼出“你越哆嗦就越冷,你动起来,再冷的天也奈何不了你”的哲理,乍一看,很朴实,再细读,内涵丰富,新颖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小试牛刀

请以“哇,真香”为题写一篇作文。请你思考,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真香”?是以自然界的花香为立意,还是确定新颖的立意来表现“真香”的内涵呢?

交代天气寒冷,为下文感到“不冷”做好铺垫。

写爷爷的全副武装实为伏笔,写我的动作是为了表现天气之冷,推动情节的发展。

紧承上文,再次凸显天气寒冷。

对话简洁,符合这样的情境。

写爷爷对我的关心,但过于突兀、简洁。

写我的内心感受,为后面抒情蓄势。

点题,一语双关,既写出了我的身体感到温暖,也暗示了爷爷对我的关心让我感到温暖。立意明确,但缺乏新意。

写爷爷随手穿件外套,为下文写“爷爷穿得也不多呀”埋下伏笔。

悟出原因,用对话转换角度。

角色互换,为下文的感悟做好铺垫。

写爷爷的关心。

写自己身上越来越热,并巧妙点题。

联系生活,提炼哲理,新颖独到,意味隽永。

谈材料议论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7

怎么才能准确审题、正确立意呢?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

一、从单项材料中提炼观点

1查原因

“无因不成果”。这句话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出其原因。我们在分析作文材料时要善于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从而确立文章的论点。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成五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至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吃紧”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作文提供的材料总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材料中一般都有关键词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示例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共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其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其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其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离题意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显而易见,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得出“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等观点是不正确的。

以上仅仅是分析单项文字材料,提炼观点的四种方法。

二、从多项材料中提炼观点

1同中求异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5]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质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6]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可以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7]: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②俗话又说: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三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不同点在哪里呢?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三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因而他们便没水吃。可见结果不同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了不同点,就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4互补叠加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表现的观点并不全面。对于这些意义互为补充的材料,只有将它们的意义叠加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准确又科学合理的结论。

[示例8]: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基本方法。

上一篇:眼外伤的诊治分析下一篇:教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