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2024-06-29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精选十篇)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脑出血住院病人60例, 观察组30例, 男19例, 女11例;年龄51岁~76岁 (67.2岁±3.1岁) 。对照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年龄52岁~73岁 (65.4岁±3.3岁) 。入院时29例病人表现为意识障碍, 其中3例表现为严重意识障碍, 1例病人伴有心脏并发症。两组病人均为按照病例单、双号划分, 观察组经病人本人 (或家属) 同意配合本次研究。两组病人组间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情、并发症 (严重) 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规划

成立责任组, 行责任分化, 将入院咨询、入院指导、治疗护理、饮食护理、早期康复、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各项工作行详细安排, 确保病人顺利入院分配到责任护理组。再根据病人个人特点进行具体护理路径制定, 无特殊情况病人以通用护理路径为基础, 严格依据国际护理标准进行优质护理。

1.2.2 护理路径

1.2.2. 1 入院评估

病人在入院之后由主管护师和责任护士对病人基本资料进行分析、评估, 为病人制定个性化、人性护理的方案。并对家属进行相关的入院指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能够了解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和目的, 以及需要注意事项等。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完全依据护理路径的内容进行实施并且反复评估和教育以及评价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1.2.2. 2 护理

(1) 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帮助病人叩背和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多数病人伴有大小便失禁、偏瘫等情况容易导致压疮发生, 定时帮助病人调整变换体位, 初期2h进行翻身叩背, 尽量避免动作过大或拖拽等, 保持皮肤干燥, 注意保暖, 定期按摩增加皮肤血液循环。做好病人鼻饲管、导尿管、口腔、阴部等护理工作。 (2) 心理护理:如不同程度的失语需对病人进行言语安抚, 同时做好语言功能的训练, 克服焦虑、忧郁、狂躁等消极心理。 (3) 饮食干预:医护人员应达成共识后由护理人员精心制定一份有利于病人营养吸收的饮食表。本次饮食表制定食盐摄取量每日不得超过6g, 蔬菜300g, 水果150g, 补充充足水分每日不少于2 500mL, 少食多餐, 饮食温度应手感33℃~38℃, 若低于33℃需进行加热处理, 防止病人胃粘膜因温度过高损伤或温度过低影响胃肠蠕动。 (4) 肢体康复运动与护理清醒病人早期干预提倡自我运动与协助运动相结合。首先护理人员针对病人情况制订床上运动计划, 运动干预1d~3d使病人熟悉运动计划, 3d后开始诱导病人进行简单运动, 家属从旁配合并保护病人。但家属和病人应克服急于求成心理做到坚持锻炼, 循序渐进。充分激发病人自身主观能动性, 增加治疗信心。做好昏迷病人常规护理和专科护理。

1.2.2.3健康教育

主管护师和责任护士每天进行严格的病房管理, 并且对护理实施的计划和治疗情况进行密切的监督。一旦出现护理缺陷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并且对病人实施连续的教育与评估。病人在自我护理与协助护理的计划中, 提前做好接受出院后生活的准备, 作为治疗结束与院外生活的衔接纽带, 帮助病人回归生活, 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出院前给予必要指导, 告知病人与家属相关注意事项, 对病人在院表现进行总结和表扬。

1.2.3 观察指标

由2名主管护师入院4周后对Bathel指数、FAM积分, 并发症, 治疗费用, 病人满意度进行测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收集,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脑出血作为临床常见急性病, 病人入院时病情重, 通过相应治疗后虽然可缓解病情, 但仍然存在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2,3]。需要治疗后进行临床护理的配合与适当的康复训练, 帮助病人恢复相应的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本研究通过一个完整的临床路径, 将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康复相结合, 除提高病人预后和满意度外, 也可提高病人出院后的社会生活[4]。

本次研究中, 以脑出血病人作为样本, 对其住院期间的护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病人恢复后Barthel指数、FAM积分比较具有显著提高, 对照组病人提高程度不甚理想。这与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具有重要关系, 也与病人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发挥有关。住院期间病人对自我治疗、自我护理、自我康复形成习惯性, 出院后进行规律的服药和复健, 必要时进行自我调整可以减轻家属负担, 促进家庭和谐[5,6]。

需要强调的是病人进行治疗后还应注意继发性脑出血因素,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病人血压、血脂、重要器官情况、合并症、血肿部位与形态等, 与家属进行沟通, 制定适当防御措施, 避免病人继发性出血带来的风险[7,8], 尤其是年龄偏低的男性病人更应该进行严密观察。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 应进行临床大力推广并不断探索适合病人的护理路径。尤其在基层医院中, 如何使病人降低经济开销并得到优质护理作为日后工作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脑出血病人的家庭护理怎样 篇2

1、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病人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2、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 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3)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4)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3、保持功能位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度。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度,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4、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每日3~4次,幅度次数逐渐增加。随着身体的康复,要鼓励病人自行功能锻炼并及时离床活动,应严防跌倒踩空。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快康复。

(1)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2)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 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个趾的活动。

5、日常生活动作锻炼

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脑出血的治疗?

脑出血的预后

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次数,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有关。轻症脑出血以及外囊出血、脑叶出血,预后较好,经治疗后偏瘫可明显恢复,通过功能锻炼,有的病人还可恢复工作。而内囊、脑室和桥脑部位的出血,预后较差,多于病后数小时或数天死于脑疝。昏迷1周以上者,多死于并发症或遗留后遗症。判断脑出血预后的参考条件有:

(1)年龄越大,预后越差,60岁以下的病死率较低,约占30%左右,70岁以上的病死率可高达 70%以上。

(2)高血压病史越长,血压越高,预后越差。血压在26.6/16kPa(200/120毫米汞柱)以上者,死亡率为 30.07%。

(3)发病越急越重,起病时血压越高或血压下降,预后越差。

(4)昏迷越深,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深昏迷者94%死亡。病后无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逐渐好转者,预后较好。嗜睡时间越长,预后越差。(5)病情进展越快,高颅压症状出现越早,表现越重,预后越差。有视乳头水肿者死亡率59%,视乳头水肿出现越早死亡率越高。在发病后3小时内出现者,100%死亡。48小时出现者,50%死亡。腰穿压力在200毫米汞柱以上者,死亡率占64.5%。

(6)出血量较大者,预后较差。有血肿形成,中线结构移位明显者,预后较差。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者,预后较好。

(7)神经体征与死亡率的关系:两侧瞳孔不等大者死亡率64%,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者死亡率88 %,角膜反射消失者死亡率92%。有眼球分离斜视或眼球浮动者,或去皮层强直,去大脑强直者,大多数死亡。偏瘫完全或四肢全瘫,肌张力低下者,预后较差。(8)生命指征与死亡率的关系:体温在38℃以上者死亡率71%,脉搏在100次/分以上者死亡率75%,呼吸在30次/分以上者死亡率76%。

(9)伴有癫痫发作者,预后较差。因可加重脑水肿或脑出血。

(10)伴有内脏功能紊乱者,预后较差。常见者为消化道出血,死亡率达80%。(11)合并有代谢障碍者,如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者,预后较差。

(12)有丘脑下部损害症状,如周围白细胞增高,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空腹血糖超过 200毫克者,预后较差。

(13)脑电图改变进行性加重者,预后较差。(14)反复发作者,预后较差。(15)脱水、降压等治疗效果越差,预后越差。

脑出血病人的家庭护理

1、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病人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2、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3)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4)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3、保持功能位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度。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度,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4、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每日3~4次,幅度次数逐渐增加。随着身体的康复,要鼓励病人自行功能锻炼并及时离床活动,应严防跌倒踩空。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加快康复。

(1)上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站在病人患侧,一手握住患侧的手腕;另一手置肘关节略上方,将患肢行上、下、左、右、伸曲、旋转运动;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另一手做各指的运动。

(2)下肢功能锻炼。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踝关节,另一手握住 膝关节略下方,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肢的足弓部,另一手做个趾的活动。

5、日常生活动作锻炼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青壮年为多见,突然起病,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烦燥不安、短暂意识障碍等,部分患者呈癫痫发作多伴有昏迷。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法,对减少或减缓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172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89例,年龄24-74岁,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8例。部分病人平时有头痛不适,在发病前1月头痛加重,伴有恶心和呕吐等。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前表现为血压较平时增高,服降压药不易控制血压。发病时可突然出现昏迷或意识障碍

2临床观察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2.1.1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观察:蛛网膜下腔的急性期应着重观察神志、瞳孔、呼吸、脉博、血压和体温的变化,争取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出现的先兆,给予及时处理。

2.1.2意识的观察:常见一过性障碍、意识障碍多在出血数分钟到一小时,若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或出现昏迷、清醒一再昏迷,应考虑颅内继续出血。

2.1.3瞳孔的观察:注意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的变化。并进行对比性的观察,病侧瞳孔缩小或忽大忽小,提示脑疝的先兆,逐渐散大并超过6mm,边缘不整,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形成;若双侧瞳孔直径在6mm以上,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是脑干损伤或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双瞳孔缩小固定,形状规则,对光反射消失,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波及脑桥所致。

2.1.4生命体征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体温可在数小时升高,一般可在38℃左右,若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9摄氏度以上,侧考虑有感染病灶存在,中枢热往往持续升高呈“过高热”,呼吸、脉博、血压往往因颅内压增高而升高。

2.1.5再出血观察:若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频繁呕吐,瞳孔不等大等临床表现时,应高度怀疑再次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护理措施体会

预防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不必要搬动及检查,床头抬高15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3.1用药护理

3.1.1防止再出血药物:巴曲酶、酚磺乙胺、氨甲苯酸等,遵医嘱应用止血药并向患者讲解药理作用。

3.1.2防止脑血管痉挛药:尼莫地平等。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可使用输液泵维持,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

3.1.3降颅内压药物:20%甘露醇、甘油果糖、10%硝酸甘油、地塞米松(糖尿病、溃疡病忌用)等。应用甘露醇、硝酸甘油时要加强巡视,严防药物外漏。甘露醇应快速滴入,硝酸甘油应控制滴速。

3.1.4止痛剂:有剧烈头痛这可使用止痛剂。经血管数字化减影成像发现动脉瘤而适宜手术者,应争取24-72小时内手术。

3.2生活护理: 坚持喂水喂饭,对排尿排便困难者给予适当的处理。防止发生便秘。能进食者鼓励患者进食高维生素、易消化含一定量粗纤维的食物,在进食-2小时后行腹部按摩。

3.3对症处理:剧烈头痛者给予镇静剂和脱水剂。

3.4深昏迷咳嗽反射消失者,应行气管插管。约约束带及防栏,防止病人坠床,每日温水擦身,防止皮肤感染。

或气管切开:便于消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咳嗽剧烈者给予止咳及控制止咳,预防再出血。警惕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可能性,定期检查大便隐血。一旦发生应激性溃疡应立即禁食,给予止血剂,并准备好输血及其他抢救措施。

3.5对昏迷及偏瘫患者:应积极预防褥疮发生。

3.6为防止偏瘫患者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强直。帮助患者保持患肢的正确姿势,并给予患肢进行功能锻炼。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4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在当前, 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造成了脑出血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趋势, 且发病较急, 同时进展较快, 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都随之增高, 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2]。目前,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显微技术的发展, 脑出血行微创手术治疗, 其操作更加便捷, 且具有伤口愈合迅速、创伤较小、费用低, 同时可将血肿彻底清除等优点, 临床上已经开始广泛性地使用该方法, 随之而来的是相关的临床护理问题, 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有大量研究表明,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标准化护理模式, 其可有预见和主动地指导护士进行工作, 并可帮助病人了解自身的护理特点, 自觉地参与到护理过程中, 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改善了病人的焦虑等不良情绪, 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3]。对本院44例手术治疗的脑出血病人进行研究, 分析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4例脑出血病人, 所选病人的诊断依据为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标准, 并对全部病人予以头颅CT检查确定出血部位。排除标准:患严重肝肾功能相关疾病、心功能衰竭、颅内感染、凝血障碍等均需排除, 所选全部病人无一例出现破入脑室, 均为首发病, 并无神经功能缺损。将病人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 观察组男12例, 女10例;年龄44岁~78岁 (58.2岁±4.9岁) ;均在72h内发病;主要出血部位:2例小脑, 3例脑叶, 基底节区出血15例, 2例丘脑出血;出血量35mL~110mL (46.8mL±13.1mL) 。对照组男14例, 女8例;年龄为43岁~76岁 (57.6岁±5.1岁) ;亦为72h内发病;出血部位:1例小脑, 4例脑叶, 基底节区出血14例, 3例丘脑出血;出血量35mL~100mL (45.8mL±12.3mL) 。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方面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只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44例病人均予以微创穿刺手术治疗, 穿刺针选择长度适合的YL-1型穿刺针, 对照组予以常规传统护理干预, 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其具体制定要与本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由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组进行制定, 要让病人了解护理路径的相关问题, 并清楚住院期的护理目标, 对实施护理路径的病人, 需由责任护士以及主管医生综合评估制定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如下: (1) 入院当天护士要主动向病人本人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环境、设施等, 与病人建立较好的护患关系, 尽力消除其焦虑紧张等情绪, 并行综合入院评估, 并了解病人对该病的认识程度, 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术前检查的目的、检查时间以及检查意义, 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 (2) 入院第2天至术前了解病人情况, 予以皮下注射、备皮, 并做好相关药物的过敏试验等, 备好术中所需药物, 在手术当日晨禁饮食, 予以一定的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顾虑, 帮助建立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手术, 术中需监测病人的呼吸、脉搏、体温、心电等, 以便掌握病情。 (3) 术后当日至出院前常规予以病人低流量吸氧, 并行心电监护, 并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口腔、皮肤及预防感染等, 评估术后情况, 由专业护士 (熟练掌握临床护理路径者) 对病人行健康宣教, 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将监护仪撤去, 并给予康复锻炼, 术后锻炼包括语言、肢体以及认知等。 (4) 出院前1天给予用药指导, 并告知饮食注意事项, 嘱病人定期检查, 并告知家庭协助护理的重要。 (5) 出院当天告知病人及时回院检查以及检查时间, 并帮助其办理出院相关手续。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情况应由专业护士依照临床护理路径中所制定计划对病人进行专业护理, 每天需通过护士长、主管护士以及责任护士共同进行查房, 并落实各护理措施, 了解病人病情, 严格依照护理计划进行, 有针对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或者强化, 对已经完成的护理项目可在护理路径相应栏内打勾, 在护理中若发生变化应依据实际情况针对处理, 并相应地做好记录。

1.2.2观察项目指标

1.2.1疗效评定标准[4]

随访时间为6个月, 病人的临床体征及症状消失, 病残度为0级,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减少90%为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 病残度在1级~3级,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40%以上为显著进步;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 病残度为4级,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18%以上为进步;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下为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加重,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了18%以上为恶化。有效=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

1.2.2 应用调查问卷了解健康宣教情况

调查问卷内容共10个项目, 主要包括术前的生化检查、入院指导。检查注意事项、处置方法、术前准备、术后的饮食及活动、术后体位、并发症的预防及出院指导, 一项为10分, 满分为100分, 超过80分为健康教育达标。

1.2.2. 3 神经功能缺损 (NDF) 评分及生活能力 (ADL) 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经由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日常生活能力由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

1.2.2. 4 满意度情况

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调查表对满意度进行评定, 其中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水平、健康教育情况、对病人关爱度以及心理支持5个方面, 各项具体分为满意与不满意两个方面。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建立数据库, 统一录入数据, 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健康教育达标以及满意情况可应用χ2检验分析, 而NDF评分、住院时间及费用、Barthel指数可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的治疗情况

观察组中, 基本治愈12例, 显著进步5例, 进步4例, 1例无效, 0例恶化, 无死亡, 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 对照组中, 基本治愈4例, 显著进步5例, 进步2例, 无效7例, 3例恶化, 1例死亡, 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542, P<0.05) 。

3 讨论

当前, 医学上对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进行大量研究, 还未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其治疗手段仍旧以手术为主,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脑出血应用微创穿刺手术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 其创伤较小、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小、术后恢复较快, 而在围术期进行有效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应给予重视[5,6]。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护理模式, 强调整体观念, 并综合了循证医学的经验, 强调护患间的交流, 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中准确有效地将整体护理观念融入其中, 通过有效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护士可以更好地掌握护理方法, 预见性地采取措施, 缩短了对病人的各种检查时间, 增进护患情谊, 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在工作中的盲目性, 在术前可以更好地与病人沟通, 讲解该病相关知识, 有效进行心理指导, 注重病人的感受, 为手术做足了准备, 保证病人在手术中积极配合医生, 在术后预防并发症, 促进病人进行康复训练, 加快机体恢复[7,8]。临床护理路径主要以入院指导、用药情况、检查措施、护理、饮食、活动、教育及出院指导为研究纵轴, 并以时间为横轴, 保证护理的整体观念, 最终制成日程表, 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促进快速康复, 减少资源的浪费, 同时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参与者信息可互相沟通共享[9,10]。笔者总结了本研究成果, 其表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后, 观察组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能力要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经健康宣教, 帮助病人掌握知识, 增强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提高了手术效果, 且护理路径保证了护理的标准化程序, 依照护理计划操作, 规范了护理工作行为, 提供了治疗效果, 并可提高在病人治疗中的主动性, 最终提高护理质量。此外, 结果还表明, 观察组的住院费用及时间短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临床护理路径具有高效率、高品质以及低成本的特点能够更好地节省资源、降低费用、提高整个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同时观察组病人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表明通过护理路径, 给予病人健康宣教, 加强了护患沟通, 满足了病人需求, 病人满意度提高, 促进了社会效益。

4 小结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5

方法 选2003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通过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心理护理、调整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导等健康教育,病人均康复出院,无合并症发生。

脑出血病人的日常护理 篇6

适当的休息与充足的睡眠,可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睡眠时可枕软枕,取舒适的卧位,环境应安静,避免噪音。

2.饮食护理

①由于疾病限制,病人活动量少,应尽量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等,同时应注意饮食的色、香、味。

②不宜食用含动物性脂肪较高的食物,还应限制盐、糖的摄入。食盐一般每日不超过2克,摄入过多,会引起脑水肿;食糖过多,会引起血糖升高。

③饮食要定时定量,防止饮食不当所致的血糖波动而加重脑损害。勿暴饮暴食,要控制饮食,防止肥胖。

④忌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烟、酒、浓茶、咖啡和辛辣调味品等。

⑤进食环境应安静、轻松,不要催促病人进餐。

3.预防便秘

用力排便会使颅内压增高,诱发再次出血。因此,要鼓励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喝一定量的白开水,也可在饮食中增加纤维素;对有习惯性便秘的病人,可服一些缓泻剂,也可以按摩腹部或用开塞露塞肛。

4.适当的体力活动与运动

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①步行:在清晨或傍晚气候适宜时行走,步速根据病情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调节。

②可选择保健操、太极拳、羽毛球等运动。

③定期参加游艺活动。有肢体功能障碍者,要加强功能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5.注意观察脑出血复发的症状

脑出血复发的症状有:

①轻度头痛、头晕,无明显呕吐、意识清楚。

②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意识障碍,面色潮红或周身盗汗,四肢厥冷,发出鼾声,呼吸不均匀。

③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6在我院就诊的4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 其中男26例, 女22例;年龄60岁~75岁 (66.12岁±2.78岁) ;大出血原因:上消化道溃疡引起大出血26例,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引起大出血12例, 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大出血10例。

1.2 方法

所有病人来我院就诊后, 医生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迅速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 及时让病人卧床休息, 并嘱病人禁食和常规进行补液治疗。给病人采取多种止血措施, 如采用10 ℃左右的冰水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反复给病人洗胃, 以降低病人胃内温度。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引起大出血病人, 及时降低病人的门静脉压力, 并采用三腔单囊管压迫以使病人的出血停止[1]。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改变情况, 观察指标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呕血多少及相应伴随的症状、便血多少及相应伴随的症状、甲床及皮肤颜色的改变、病人每小时的尿量、病人血红蛋白 (Hb) 及尿素氮 (BUN) 的水平改变, 必要时测定病人的中心静脉压及观察病人的心电图。定时向医生报告病人上述指标的改变情况, 一旦出现变化及时对病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

1.3 结果

通过密切观察4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病情变化, 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其中46例病人治愈, 2例病人病情好转后成功转入其他医院, 所有病人于1个月后随访, 无并发症发生。

2 观察与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 若发现病人经补液治疗后Hb和BUN仍继续升高, 休克的临床表现也未见明显好转, 说明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并未停止, 此时应向医生及时报告, 并及时给病人采取止血治疗。对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腹膜刺激征的腹痛病人, 可采取止痛及解痉治疗;对有腹膜刺激征的剧烈腹痛病人, 应及时通知医生, 以便医生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对有乏力及头晕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 最好让病人完全卧床休息, 以避免病人在下床活动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对有出血病人, 应绝对让病人卧床休息, 同时病人在床上休息时头应高位, 而不是头低位, 这样有利于病人呼吸, 及时清除病人口腔及鼻部的血液, 从而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2.2 积极补液

及时对病人采取补液治疗, 以使病人的血压恢复正常水平。在对消化道大出血的老年病人及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进行补液治疗的同时, 应注意输液的速度, 以避免因补液速度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

2.3 心理护理

由于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有大量便血和呕血, 难免会使病人产生恐慌、紧张等不良情绪, 且这些不良情绪可反射性地引起病人胃酸分泌增多, 从而使病人的胃蠕动速度增快, 从而加重了对病人胃黏膜的损害, 使病人发生再度出血或持续出血。因此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心理干预, 向病人解释呕血及便血的原因, 让病人保持安静, 避免不良情绪的发生。必要时可对病人使用镇静剂, 禁止医护人员在病房内讨论病人的病情, 尤其是对病情逐渐加重的病人, 以避免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积极指导病人进行止血治疗有利于抢救成功。

2.4 生活护理

指导病人进行正确饮食, 对有恶心、呕吐的大出血病人, 应禁止病人食用任何食物;对无恶心、呕吐的少量出血病人, 可适当让病人食用一些清淡、温凉的食物;病人出血停止后逐步由流食转变为半流食, 然后逐渐转变为软食;对有门静脉高压的出血病人, 嘱病人不用进食太多的蛋白质和氯化钠, 从而避免病人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 可在止血后1 d~2 d逐步增加高维生素和高热量的流食[2]。同时应让病人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有规律地进行工作和生活, 避免过度劳累[3]。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 避免病人发生感染;保证病人的被褥干净、整洁, 定时给病人翻身, 每天让病人用温水洗澡1次, 对受压部位采用热毛巾或50%乙醇进行局部按摩, 以促进病人局部血液的流动。

3 小结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 病情危重且变化快,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健康, 对此类病人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4,5]。

本组4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46例病人治愈, 占95.83%, 2例病人病情好转后成功转入其他医院, 所有病人于1个月后随访, 无并发症发生, 与有关报道相似[6]。说明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能够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观察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的效果。[方法]对4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积极进行补液、止血, 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从心理、饮食、休息、口腔等方面给予护理。[结果]46例病人治愈, 2例病人病情好转后成功转入其他医院, 所有病人于1个月后随访,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密切观察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病情并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上消化道大出血,止血,护理

参考文献

[1]陶冬梅, 陈慧敏, 徐玲芬, 等.三腔单囊管在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1A) :62-63.

[2]顾凯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7) :212-214.

[3]熊艳峰.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4B) :987-988.

[4]王玉秀, 方媛媛.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6C) :1636-1637.

[5]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80-485.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胃炎合并出血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4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中37例为男性,27例为女性,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为(44.6±8.4)岁;观察组中39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龄22—72岁,平均年龄为(44.8±8.6)岁。两组患者在病情、病因以及体重等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患者入院后,及时将患者口腔周围的血渍和呕吐物等异物清除,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并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止血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综合护理:①胃肠减压护理。插入胃管前,应该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疑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配合插管。插管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插管长度和选择合适的胃管,需要注意的是,插管前,应该先运用石蜡油充分润滑胃管,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插管的过程中,指导患者尽量放松身体,并且跟着患者的吞咽动作送管,动作一定要迅速且轻柔。完成胃肠减压后,叮嘱患者尽量保持禁水、禁食状态,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保持负压吸引,控制好负压袋的高度,并且密切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性质、量以及颜色等;②观察病情。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该观察患者黑便或者呕血的性质、量、颜色以及次数等,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尿量、血压、末梢循环、呼吸、皮肤弹性、肢体温度以及脉搏等。一旦发现黑便或者呕血量增多,脉搏增快、次数增加、血压下降以及颜色由黑转红时,应该警惕为大出血,立刻上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稳定患者病情;③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起病较急,再加上缺乏对疾病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往往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烦躁的不良情绪,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较差。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疏导,耐心给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的知识,包括疾病发生、起因、治疗、诱因、治疗方法、目的等,让患者认识到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使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绪得到缓解。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保持镇静,及时清理血迹,及时倾倒引流物或者呕吐物,避免不良刺激,消除恐惧气氛,稳定患者情绪,有助于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④饮食护理。出血期间,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尽量保持禁食状态,避免食物刺激胃。有效控制出血后,可给予患者少量温热容易吸收和消化的流质食物,待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再转为高营养、高蛋白的半流质食物,直到恢复正常饮食。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叮嘱患者避免食用油炸、过热、辛辣以及过冷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尤其是咖啡或者浓茶,避免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胃炎消失和止血时间,并调查两组的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在SPSS18.0软件中录入两组实验数据,分析和研究相关数据,运用X2和t分别检验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

两组的胃炎消失和止血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急性化脓性胃炎合并出血是一种危重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有研究发现,有效控制患者的出血后,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容易放松警惕,从而导致再次出血,加重患者病情,所以良好的护理尤为重要[2]。综合护理作为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它可以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作为基本依据,给予患者全方位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3]。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使患者的恐惧心理消除,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饮食安全[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胃炎消失和止血时间均较短,且患者满意度高,护理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临床上给予急性化脓性胃炎合并出血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治疗时间缩短,还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化脓性胃炎合并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化脓性胃炎合并出血患者12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时照组常规护理,而现察组则运用综合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胃炎消失和止血时间明显较短,且患者满意度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化脓性胃炎合并出血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治疗时间缩短,还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胃炎,出血,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平彩.急性化脓性胃炎并出血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351—352.

[2]陈阳.急性化脓性胃炎并出血临床护理[J].吉林医学,2014,09:1977.

[3]洪波.急性化脓性胃炎并出血患者的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4:361—362.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多尿期EHF病人90例, 24h尿量均在3000mL以上,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 其中男44例, 女4例, 年龄18~56岁。重型病人21例, 中型27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40例, 女2例, 年龄18~57岁, 重型18例, 中型24例, 两组病人病期、病情、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治疗组对多尿期病人采用液体疗法, 每日用多源频谱治疗仪照射, 对照组仅用液体疗法治疗。

1.3 疗效判定

① 显效:多尿期病人经多源频谱治疗仪照射后尿素氮值完全恢复正常, 24h尿量由多尿逐渐减少到2000mL以下, 尿蛋白阴转, 病人体力明显恢复。② 有效:照射后尿素氮明显降低, 但未正常。24h尿量减少但仍在3000mL以上, 尿蛋白阳性 (+) 或弱阳性 (±) , 病人体力稍有恢复。③ 无效:经照射尿量无减少, 尿素氮值无降低式继续升高, 尿蛋白仍在++以上, 病人体力无恢复。

2 结果

治疗结果表明24h尿量少于2000mL, 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表1) 。在照射后3d约有60%病例尿量增加, 第4天开始尿量下降幅度较大。经照射后病人尿素氮值明显下降, 尿蛋白阴转较快 (表2) , 但尿蛋白阴转率两组比较无差异。

χ2=36.545, P<0.01。

※P<0.01。

3 讨论

EHF是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的全身疾病, 而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肾肿大、水肿、出血, 肾髓质可见缺血性灶性坏死。肾小管变性坏死, 间质组织极度水肿、充血、出血, 肾小管受压变窄闭塞, 病人出现少尿或尿闭。病情进展到多尿期, 肾小管滤过率增加, 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恢复, 导致病人多尿, 多尿时间越长, 尿量越多说明肾损害越重, 并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所以, 在多尿期如何迅速恢复肾小球重吸收功能降低尿素氮, 减少尿蛋白排出是彻底治好该病的关键。而多源频谱治疗仪所产生的活化辐射能对机体的整体有调节作用。可使细胞处于协调活化状态, 使细胞代谢能力增强, 离子出入细胞速率显著提高, 使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促进炎性渗液的吸收, 加速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调整与恢复。48例多尿期病人经多源频谱照射后尿量明显减少, 尿素氮、尿蛋白值明显下降, 大大缩短了多尿期的时间, 有效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治愈率。临床观察表明用该仪器治疗处于多尿期中、重性出血热病人可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4 护理

①操作者应详细阅读多源频谱治疗仪治疗仪说明书, 掌握其功能原理和操作规程, 并能熟练使用。 ②耐心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向病人详细解释用频谱治疗仪治疗出血热多尿期的临床作用,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和信任。 ③嘱病人取侧卧位, 肾区完全裸露, 将频谱发生器直接靠近肾区, 距离30~40cm, 照射30min, 起始时间以发生器热度达到稳定恒温开始计时, 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 每日两次间隔8h, 7d为一疗程。 ④嘱患者及家属注意安全, 避免烫伤皮肤, 频谱治疗仪周围不要摆放其它物品, 更不要用衣服等遮盖多源频谱治疗仪,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和引起火灾。

参考文献

[1]Naito Y, Tamai S, Shingu K, et al.Haem odynamiceffects of induction of general anaeshesia with propofo;during epidural anaesthesia[J].Can J Anaesth, 1998, 45:1061-1065

[2]吴钰主编.实用麻醉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6, 384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20例重症脑出血病人, 平均住院天数40天, 出院时均能翻身, 无一例病危和护理不当或意外发生, 5例能独立行走, 15例能借拐杖行走, 生活基本自理。

2 护理

2.1昏迷患者护理密切观察病情, 做好抢救准备, 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基础护理及口腔护理。对昏迷时间长, 出血量大的患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能有效保持呼吸通道通畅, 有利于呼吸, 不能进食, 给予鼻饲饮食, 烦躁不定者用约束带或床挡保护, 以防坠床摔伤。

2.2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搬动, 头部要稍垫高并以袋冷敷, 以防再度出血, 保持静脉补液通畅, 各项护理操作时间要集中, 避免对患者多次刺激, 保持室内清洁、安静, 经常通风换气, 减少陪客和探视。

2.3预防脑炎和尿路感染由于患者意识丧失, 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消失, 口腔内分泌疾病不能咳出等均能引起吸入性脑炎, 可将患者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痰多者给予吸痰, 每隔2~3h给予翻身拍背, 以刺激呼吸道, 使肺膨胀, 脑出血病人大部分伴有尿潴留或尿失禁。对此, 应在无菌操作下行置于尿管, 尿管要定时开放, 并给予膀胱冲洗每月1~2次, 尿管应每周更换一次。

2.4预防褥疮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营养差, 体质消瘦, 易形成褥疮, 每隔3~4h给予翻身, 骨隆突出处垫以气圈并加用布套, 床铺应清洗干净, 对受压部位要给予热敷或局部按摩。

2.5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 鼓励患者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按摩、针灸或被动运动, 或让患者反复听日常用语的磁带, 以硬化语言刺激, 逐渐恢复语言动能。

2.6心理护理对治疗缺乏信心, 应尊重患者的人格、态度和蔼、语言亲切, 耐心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 帮助患者调整心理情绪, 维持患者家庭和谐, 社会融洽, 让患者体会到相互信任所带来的愉快情绪, 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7预防和保健让患者注意休息, 饮食要清淡, 日常保持适量的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3体会

通过实施以上护理, 从中体会到医护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悉的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样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让患者卧床, 减少各种刺激, 避免情绪波动,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和操作,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做好肢体功能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编辑/杨倩

静脉穿刺失误的几点体会

陈良敏

(贵州省清镇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站, 贵州清镇551400)

静脉穿刺是医疗护理中一种常用的技术操作, 它在治疗和诊断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患者无论是输血输液还是抽血化验都离不开它。尤其是在重危抢救的关键时刻, 穿刺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护士, 如何减少或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误,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做到一针见血,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一下常见的静脉穿刺失误的原因。以期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改进。

1个体差异

由于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各不相同, 血管的粗细、深浅、软硬、曲直也各有特点。穿刺进如不因人而异, 手法千篇一律, 失误就在所难免, 血管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1粗大健全的静脉这类血管充盈饱满, 富有弹性, 穿刺一般不困难, 但是思想不重视, 随意穿刺有时也会失利。

1.2深而不显的静脉此类静脉由于隐藏于丰富的皮下脂肪里, 外观不易察觉, 但扎上止血带后, 用手按血管走向仔细触摸血管有饱满及波动感, 其较固定, 只要掌握好深浅, 看准方向, 摸索进针, 一般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1.3血管壁较硬或较脆的静脉此类静脉弹性差 (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用药输液的病人) , 脆性和通透性较强, 穿刺稍有不慎就会失误, 穿刺时宜适用细小针头, 针尖一定要锐利, 进针时动作要轻柔迅速。1.4滑动的静脉此类血管由于皮下脂肪少, 活动度较大, 穿刺时可用左手拇指压迫血管下端, 同时用手指将皮肤绷紧, 或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将血管的上下段固定, 快速刺入静脉。

1.5细小静脉此类静脉较细, 呈药纹状, 但较固定, 穿刺时应适用小号针头, 斜面亦小, 充分压迫, 使静脉充盈后再穿刺。

1.6空虚静脉此类静脉虽然粗大, 但血管扁平, 弹性差 (常见于休克、脱水、衰竭等病人) , 穿刺前应扎紧止血带, 向心方向按摩拍打穿刺部位, 使静脉怒张, 再行穿刺。

1.7水肿者的静脉此类静脉由于皮下水肿, 组织积液, 血管被掩盖, 穿刺前应先按摩推压穿刺部位, 使组织内的渗液暂时消退, 待静脉显示后再穿刺。

2 选择血管

穿刺静脉的选择一般应遵循三条准则: (1) 比较明显的静脉; (2) 长于针头二分之一的直行静脉; (3) 便于固定的静脉。另外, 如发育不针不便处 (如骨突出部、凹陷处、关节处) 的静脉均不宜选择为穿刺部位。

3 精神因素

静脉穿刺虽然纯属技术操作问题, 主要靠在实践中摸索, 但有时也会受到操作者自身的精神因素的干扰。如: (1) 思想有顾虑, 操作时情绪紧张、慌乱等; (2) 急于求成, 进针粗暴; (3) 患者配合不力, 如哭闹、烦燥不安。

4 穿刺物的因素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 针头带钩, 针尖较秃, 注射器内筒松懈。 (2) 输液管漏气, 调节器不紧等。因此, 在行静脉穿刺前须仔细检查用物。

5 意外因素及处理

5.1 针头堵塞穿刺虽已成功, 但针头被凝血块、肌肉、血栓等组织

堵塞, 此时应不急于拔出针头, 先将用2m L左右的注射器吸取少量的生理盐水冲冼。

5.2 穿刺人员持针头不稳或进针深度不够, 放止血带过猛, 针头易划

破血管或滑出管腔致穿刺失败。故进针时应先将针头刺入皮下达针头长度的1/3后再刺入血管, 有回血后再进针头的1/3 (约进针为针头的2/3) 即可。

5.3 针尖斜面未能全部进入管腔内, 见回血后即停止穿刺, 亦是经常

失败的原因, 所以穿刺时见回血后应再向前平行进针0.5cm左右才稳当。

5.4 回血较慢或不回血的穿刺, 应视具体情况, 因此类情况一般常见

于抢救危重病人时, 穿刺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根据平时的经验, 如穿刺时有落空感或刺破管壁的感觉, 而无回血的, 应立即挤压调节器下方的输液管看是否有回血, 如仍无回血, 可将调节器放松, 看液体是否通畅, 且局部有无肿胀, 如液体通畅, 且局部无肿胀, 说明穿刺已成功。

综上所述, 在工作中只要找准原因, 多操作, 勤思考, 善总结, 就能不断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摘要:通过对于××例重症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 探讨如何护理脑出血病人以达到对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效果。

上一篇:体育游戏资源下一篇:广播电视播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