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2024-06-19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精选十篇)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1

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笔者作为一个一线教师, 确实一直有话想说, 并且有想法的不仅仅是笔者一个人, 我周围的很多语文老师 (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语文老师) 都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看法, 感觉有很多课文不适合学生使用, 或者编者的选编及提供赏析有瑕疵。笔者想具体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下教材第三单元 (本单元共有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 (节录) 、李森祥的《台阶》、萧红的《呼兰河传》 (节选) 四篇文章) 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 笔者认为文章的解读慎以编者的阅读感悟为基础。很多文学作品由于本身的留白和读者的理解、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 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不会相同,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教学中我们不妨激发学生的阅读个性, 但是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参的编写上, 我们需要一定的对文章主题把握的确定性。

《送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自己为例写送行朋友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主客双方之间像是有了“一道深渊”, 话也不会说了, 恨不得早早分手, 结束这种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作为专业受雇佣的送行人的精彩演出。他的表现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演出炽热动人:他“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 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 “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 使他那么吸引人”, 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感受了他的“魅力”。最后“我”被勒罗说服, 看到勒罗车站送别的效果, 想到自己送别朋友时的尴尬, 希望勒罗能教教自己表演送行。

教参认为:“在生活中, 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 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 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 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 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认为“勒罗是真诚而挚爱, 充满感情……是有教养的……聪明的……敬业的……有自己的主见的……精明的……诚实的……认真的……有仁爱之心的人”。编者把这么多的美好的词语赋予一个在车站表演送别角色的人, 并多次强调“勒罗在车站上送行流露出的是真情”。给人看了总是感觉滑稽。

笔者不知道编者是参考了多少人的阅读感受还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但是对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外国的作家不是已经有定见的作品的赏析 (最起码是我们国内读者很少见到的) , 编者是否有把握认为自己能把握好文章, 如果没有把握, 那是否编选的时候应该慎重, 或者是在提供某种答案的时候慎重点?

如果要笔者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觉得这篇文章就纯粹是一篇讽刺文学, 看了教参之后, 我想, 作者可能如教参所说, 渴望人与人之间充满真情实感, 但是不会就像表面那样是对于勒罗充满赞美, 这不是一篇“正文”, 作者固然是讽刺送人一定要送到车站去的繁文缛节, 更是讽刺像勒罗那样表演的把繁文缛节达到一种极致的行为。所以笔者就探寻有没有作者的介绍, 但是研究的文章比较少, 最后终于在艾伦·莫厄斯的《麦克斯·比尔博姆》中发现一点端倪。文章中认为“事实上, 他在作品中写到上层阶级时, 总带着专为讨人喜爱的老古董保留的那一丝嘲讽。”“《可怜的罗米欧》, 是比尔博姆……引入了一种新的讽刺技法, 抬出过去以对现在进行贬斥。怪异, 奇想, 以及所有童话故事的元素都为九十年代的文学所钟爱;比尔博姆对这类手法嗤之以鼻, 进而又对当代更可悲的矫情做作表示不屑。他也在更大的范围, 在一部小说中, 运用同样的讽刺技法, 对故意调侃, 以及对并不真正了解的邪恶进行表现等流行做法进行嘲讽。”“他从来不允许自己思想肤浅, 行动懒散。文字的构成, 句子的含义, 以及文章风格中的‘花花公子气质’, 他总是反复推敲, 以期达到他赞赏的惠斯勒散文中的那种‘严谨’和‘考究’。”看作者情况的介绍, 如果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表面文意来理解的话, 我认为大大误解了作为讽刺作家的比尔博姆。所以我就想, 教材编者要慎重, 对于文章的赏析也要慎重, 虽然本单元是要教会学生质疑, 但是教材编者的意见要准确, 不能偏离文章主题。如果不能确定, 干脆不选。

其次要思考节选名著、名篇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想从现实意义和可操作上来探究一下课文节选自名篇要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节选的经典作品要能体现语言、情感和审美三个因素的完美结合, 要注意保持完整性和丰富性。

本单元有两篇节选的文章, 《给我的孩子们》文风特点是朴实自然, 朴实缘于文章思想内容上的真情至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以小写大、写自己的真情是有帮助的, 但是说实话, 我对这篇文章是有点微词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确实压抑得太厉害了, 在不能完全改变教育方式的情况下, 学生需要正确的疏导方式, 看看课后练习三的答案:“语句表达了对容不得‘真率’的世俗的强烈愤恨。”赏析还说“从生活琐事中感悟到人性在社会中的畸形发展, 从而不动声色地对社会风气和教育弊端做出否定”。我想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弊端肯定要比上世纪二十年代还要厉害吧, 我们现在的学生更是不能“真率的”, 这种现实社会中, 那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自处呢?文章提供的方案似乎有些黔驴技穷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 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 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要想理解这么大的主题是非要阅读全文不可的。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是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 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 显得那么地微不足道, 那么地脆弱, 而我们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悲哀。但是要理解节选的这个片段的作用那也是要深入理解作者的经历和全文的。而要学生在初三下学期去看这部小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也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

笔者现在想说的是, 如果没有这个主题挖掘, 我们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开始读这段文字, 最大的感受是读出了“自由”, 春景写得比较美。教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只是说了两条:一、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二、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其实这一片段体现出的明朗是整个作品中少见的, 整篇小说的基调是忧郁与悲凉的。课本中选取这一片断而又不加说明, 再结合教参确定的教学目标, 显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写景的范例或者是对自然的热爱来教学了。

最后, 教材编写者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篇目呢?文章是教师教学的根基, 没有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除了一些实用文体外) , 师生双方面的活动就不一定能投入进去。好的语文教材, 能够给学生以熏陶, 让学生渴望拥有一双明亮睿智的眼睛, 有一张耿直锐利的嘴巴, 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有一个独立自由的脑袋。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还要让学生有渴望读下去的冲动, 让学生有读完之后, 细细揣摩后有所收获的喜悦。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应该说都有让学生读下去的兴趣。都能让学生了解世间百态, 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 热爱生活。但是就笔者的眼光来看, 《台阶》一课可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比较适合学生学习, 实际教学中, 发现学生确实也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 积铢累寸, 准备了大半辈子, 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 人也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 赢得尊重,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这篇文章思想上说, 我们可以探究父亲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 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 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不怕千辛万苦。还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谦卑的人, 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 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共有的韧性和挣扎。我们从中间可以读出敬佩, 但是也可以读出人生的哀伤。

从写法上来说, 文章有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嵌满泥沙、洗不干净的大脚、塞满角票的瓦罐, 及停留在人家高高的台阶上的父亲专注的目光等等。朴实的语言及行动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为了实现理想而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引发读者深刻的思念和长久的回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而这些细节描写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学, 不仅仅在于感受人物, 还能感受到美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总目录 篇2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二《繁星》

三《冰心诗三首》(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青年人)四《安恩与奶牛》

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次北固山下、赤壁、浣溪沙)

《泰戈尔诗三首》(金色花、告别、榕树)

写作:有感而发

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六《往事依依》

七《幼时记趣》

八《十三岁的际遇》

九《伟人细胞》

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少年歌、生活是多么广阔)写作:说真话,抒真情

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十《社戏》

十一《端午日》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十三《中秋咏月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有思念是圆的)

诵读欣赏《对联六副》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十四《春》 十五《三峡》

十六《济南的冬天》 十七《夏》

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秋词)文笔精华

(一)(充满活力的春天、夏夜、晚秋的原野、草原这 冬)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十《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诵读欣赏《论语八则》 写作:简单地说明小制作

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 专题:《狼》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二十二《天上的街市》

二十三《七颗钻石》

二十四《蔚蓝的王国》

二十五《皇帝的新装》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迢迢牵牛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想像

口语交际:婉转拒绝

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一《童年的朋友》

二《一面》

三《我的老师》

四《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 五《赵普》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周总理,你在哪里 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口语交际:做一回记者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月迹》

八《三颗枸杞豆》

九《我们家的男子汉》

十《柳叶儿》

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黄纱巾 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口语交际:劝告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十二《巍巍中山陵》 十三《凡尔塞宫》

十四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二)(天坛、古罗马斗技场、昆明花街、苏州小巷)写作: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 口语交际:话须形象动人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十五《松鼠》

十六《松树金龟子》 十七《国宝—大熊猫》 十八《黔之驴》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语文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十九《三个太阳》 二十《录音新闻》

二十一《“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写作:写消息、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 专题:《荷》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二十三 毛泽东诗二首(《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二十五《现代诗二首》(回延安、再别康桥)

二十六《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写作: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一《七律 长征》

二《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 三《老山界》

四《草》

五《<长征>节选》(剧本)

诵读欣赏《诗人 领袖》

写作:写清楚一件事和起因经过和结果 口语交际:当一次主持人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六《枣核》

七《最后一课》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

九《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十《晏子使楚》

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把牢底坐穿、花)写作: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专题:长城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十一《背影》

十二《甜甜的泥土》

十三《人琴俱亡》

十四《我的母亲》 十五《父母的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已亥杂诗)写作: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十六《小石潭记》

十七《记承天寺夜游》

十八《阿里山纪行》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二十《蓝蓝的威尼斯》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写作: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名著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二十一《苏州园林》

二十二《都市精灵》

二十三《幽径悲剧》

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 二十五《治水必躬亲》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三)(大地上的事情)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与议论、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二十六《从小就要爱科学》

二十七《在太空中理家》

二十八《奇妙的克隆》

二十九《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三十《师生自荐课文》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写作:自由作文

语文实践活动:师生自行设计 专题:汉字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第一单元(借物抒怀)

一《海燕》

二《白杨礼赞》

三《石榴》

四《马说》

五《紫藤萝瀑布》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四)(杨柳)写作: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口语交际: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专题:鸟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六《纪念白求恩》

七《敬业与乐业》

八《多一些宽容》

九《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十《陋室铭》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渔家傲、天净沙·秋思)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十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十三 短文两篇(《活板》《核舟记》)

十四《叫三声夸克》

十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诵读欣赏《山市》 写作:写简单的说明文

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我主办校刊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十六《孔乙己》

十七《范进中举》

十八《口技》

十九《变色龙》 二十《窗》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五)(一双明亮的眼睛)写作: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语文实践活动:市场新商品调查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二十一《错过》

二十二《散步》

二十三《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二十五《有的人》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无题)写作: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 专题:叶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二十六《悼念玛丽·居里》

二十七《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

二十八《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 二十九《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三十《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诵读欣赏:古诗两首(《夜雨寄北》《论诗》)写作:写简单的演讲稿 口语交际:师生自行设计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1.鼎湖山听泉(谢大光)2.林中小溪(普里什文)3.飞红滴翠记黄山(柯蓝)4.画山绣水(杨朔)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文笔精华

(六)《温泉》(碧野)(节选自《山泉水暖》)专题“气象物候”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二:品味·感悟·欣赏)

5、故乡(鲁迅)

6、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7、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

8、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诗经》二首

《关雎》《蒹葭》 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三:学学牛吃草)

9.成功(季羡林)

10.创造学思想录(罗吉尔·冯·奥赫)1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12.论美(弗兰西斯·培根)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四单元(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13.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晓雪

附:白鹭——郭沫若 14.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茅盾

附:百合花——茹志鹃 15.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附:一个深夜的记忆——鲁藜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乡愁(余光中)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结构的调整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17.桃花源记(陶渊明)18.与朱元思书(吴均)19.捕蛇者说(柳宗元)20.岳阳楼记(范仲淹)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李煜)

浣溪沙(晏殊)

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

22.绿(朱自清)23.囚绿记(陆蠡)

24.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宋淑运)25.一双手(姜孟之)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

绿(艾青)古代诗词二首

龟虽寿(曹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专题“广告多棱镜”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学会读书七:比较与辨微)

1.威尼斯商人(节选)2.江村小景

3.《陈毅市长》选场 4.一厘米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七)(莎剧独白两则)

古诗三首(饮酒、行路难、游山西村)

第二单元(学会读书八:迅速捕捉阅读信息)5.藤野先生

6.生命与和平相爱 7.热爱生命 8.享受生活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八)(老人与海)专题: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

第三单元(学会读书九:疑为学之始)

9.送行

10.给我的孩子们(节录)11.台阶

12.呼兰河传(节选)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九)(往事之七)

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

13.曹刿论战

14.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愚公移山 17.出师表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 密州出猎、山坡羊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十一:横看成岭侧成峰)19.雪

20.《雪》四人谈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特之处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

(十)(延安纺车抒怀)专题:我心中的语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使用探讨 篇3

一、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背景以及存在的不足

(一)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背景

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的优秀写作教材,并且在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中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本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根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思想以及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现代学习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推动语文写作教材的发展。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体系以及写作目标都符合当前语文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存在的不足

首先,虽然苏教版写作教材是显性和隐性方式相结合的,但是缺乏对隐形方式的训练和具体指导,九年级隐形写作方式,容易被教师、学生忽视,而且练习题的数量极少,缺少具体的专题指导。苏教版在很多方面都未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指导,如审题、语言的锤炼、通感等方面需要介绍给学生,但苏教版未做出相应指导。另外,苏教版写作范文的选用比较单调,例文都是源于文本,缺少多样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写作速度没有要求,在强调修改的重要性时,未强调修改方式的多样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其次,苏教版缺少系统性的写作指导,且安排过于混乱,写作指导侧重于“以文为本”的写作训练,忽略对“以人为本”的写作指导,片面地在文本层面找训练方法,在静止的平面上进行写作指导,忽略了人的写作活动是动态的、立体的,缺少对动态过程的指导,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最后,作文题目落后、命题前后重复、部分的写作实践和写作指导不匹配,同时存在写作平台单调,视野狭窄等问题。

二、使用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写作教学模式

课堂写作是教师集中讲授写作知识,系统进行写作指导的时间,且课堂写作要当场完成。课堂写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但目前教学中存在教师的指导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教学效率低,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等问题,急需对课堂写作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每堂课都要明确本次的写作目标和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的写作方向,指导学生的写作方式;其次,剖析具体案例,明确写作思路;再次,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写作;最后,修改和交流学生所写的文章。

(二)构建完善、系统的作文教学序列

苏教版初中语文写作教材的主编洪宗礼认为语文写作应该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并探索出一套完善、系统、使用的写作教学序列和体系,进行专业化指导,让作文教学有“序”可循、有“章”可据、有“法”可以(“法”是指写作方法)。构建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完善的、系统的作文教学序列,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不仅积累了素材,还解决了苏教版写作的弊端。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 篇4

一、知识综合性强,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中知识应用能力同步提升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突破了传统知识孤立分隔的局面,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编写过程中,编者往往将基本课文教学、哲理赏析、文章诵读以及语文写作等内容编写在一起,进而以综合性的知识教学来促进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步的进行知识应用的锻炼,以谋求语文教学效果的极大化。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做好课程教学的规划安排,争取将单元内课程内容串联起来,以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进行知识储备的同时不断的优化自己的知识应用。

以七年级第三章民俗风情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单元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单元的主题来创设教学的情景主题,进而以探究“探究民俗风情”来指导学生进行单元的整体学习。教材的运用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字单词,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学会运用词句进行民俗记事的描写。而在诗词赏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古人的诗词来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让学生记忆相关的佳句,以充实学生基本的知识储备。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借助教材的帮助基本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进而教师再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实际安排,以写作的形式锻炼学生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在单元知识学习完成后能够获得一次综合性知识运用的训练,以谋求学生语文水平的阶梯式增长,并充分的发挥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作用。

二、多样化文体结构造就丰富的单元文体结构,学生知识储备质量获得提升

从文章之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苏教版语文教材单元内容的设置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文体,其教学内容的编排往往借助某一主题并深入的挖掘多样化的文体形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结构。因此根据教材这一方面的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各个文体的特点以及表现的手法进行相应的知识补充,并在课程教学时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教学,使得语文教材的有效运用具备基本的教学前提。

三、量化的学习指标明确了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保障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效果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其量化的学习指标,即教材在教学内容编写的过程中就以量化的形式为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制定了科学的任务规划,进而为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教材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对课文的阅读速度、学生单元的阅读量、写作教学中的速度与学生写作量、语文课文的背诵篇目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进而整个初中语文在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指导下有了规范的教学路径。

四、大量的文学名著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推动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拓展

初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更在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者特别注意了文学素养培养的目标,进而整个教材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文学名著,其中以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先生的作品最具代表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拓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要充分的应用好以课文形式出现的名作节选,让学生感受我国名作家的风采,并以课文结合名著阅读的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得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材的帮助下真正实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应用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教材综合性内容的编写、问题的多样化、学习任务的量化以及文学名著高比例等特点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颇为有效的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的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探究,进而结合自身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化对于教材的应用,保障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在教材的帮助下不断的获得提升与拓展。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择与应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发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一定要深入的探究整个教材的实际构成,进而借助教材的实际功能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推动力。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以教学需求与课程标准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探究,以寻求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作用的方法。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 篇5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游弋:巡逻(多是舰艇等)

凛冽:刺骨的寒冷。 孪生兄弟:同一胎生的兄弟。

家常便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事。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明显。 濒临:接近,将要。

风流潇洒:英俊有才,气度大方自然。

气宇轩昂:人的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明。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美丽多姿。

威风凛凛:气势庄严,令人生畏。

相貌堂堂:容貌庄严大方。

风度翩翩:举止洒脱,姿态优美。

落落大方:性格开朗,言谈举止自然,不拘谨。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6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教材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14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强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见,重视民族文化传统与加强多元文化意识并不冲突。外国文学作品进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增添了教材多样化文化选择,完善了教材知识系统,练习设计得以创新。目的明确,意义明显,有较为突出的优势。

一、弘扬人类的优秀文化

异域文化作为一种不同于本土文化的异质文化,它有着与本土文化迥然相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我们能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心声,也能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进行思考,教会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觉来看待世界、人生、社会等问题;随之,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及文化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追求多样文化的共同发展。尊重和欣赏多样性的人类文化,学会对人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从选编文章来看,确实弘扬着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七颗钻石》教人要有爱心,《皇帝的新装》教人要诚实地做人做事,《最后一课》教人要有爱国之心,《父母的心》教人要珍惜亲情,《威尼斯商人》教人品味友情,《论美》教人追求内在美……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为了培养素质更加高的人,不管是文化素养还是人文素养。

二、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

我们要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来引导学生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这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

谈到这,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外国文学作品都为译作,不是原版异域文字。它们是翻译学者经过反复钻研原文、用心推敲译文,借助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才展现出来的一篇篇的外国文学佳作。但译者在翻译时必定遵循中国人说话的习惯和理解标准。但它不影响外国文学作品的典范性。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我们感受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两段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让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对渲染特定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有重要作用……范文的“典范性”,就是在于这些文章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当然,这里所说的“时代性”也是相对的,不可能要求教材选文像报刊杂志,随时迅速地反映出社会现实;而关键的是为教材注入现代的理念。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品可能还没成为经典,但却同样睿智。如《创造学思想录》用思想录的形式,借助实例和名人名言阐述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特点,主张在自由的状态中发挥想象,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

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外国文学作品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切实做到了适合儿童心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七年级学生会时不时表现出小学生的特点,一般来说,还比较幼稚,定力不够,思考问题停留在直观和感性的层面,理性思维浅显。因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者把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安恩和奶牛》放在七上第一单元“亲近文学”,以期学生感受文学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具有“大爱”的品质。童话更是孩子喜闻乐见的,6册书中的仅有的两篇童话(《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就相继出现在七上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

八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承上启下的年级。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思想易受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对善恶美丑有辨析能力。苏教版八年级9篇外国文学作品,4篇是小说(《最后一课》《父母的心》《变色龙》《窗》),了解人生百态,识别高尚情操,体味亲情、友情、爱国情,感谢生活的美好;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引导人,促成自己价值观、人生目标的订立。

九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空前提高,但要有好的思考方法。《创造学思想录》启迪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熊熊大火。与此同时,他们又直面中考,学习压力可想而知。苏教版九年级让我们去欣赏《林中小溪》,融入和谐的大自然,好好《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追求学业有成时,也提醒学生不忘感恩——享受人间的真情实感(《送行》)、塑造内在美(《论美》),争取达到个人素质的有成。

四、辅助教材的知识系统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指导学生应用与实践,编教材者会编排一系列相关材料。

苏教版每册编者语被命名为“致同学”,改变了以往沉闷俗套的形式,体现了教材编者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关系,让人耳目一新。

苏教版每单元的单元说明主要是对单元所包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还点明单元的主题,另外,教材在单元说明部分设置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

苏教版课文注释一律采用脚注的形式予以呈现。从注释的内容上看,主要提示文章的出处、作者生平简介、作品写作背景,还有生字注音注释、人名、地名、官职等内容。但苏教版注释的数量较之其他版本是最少的。编者洪宗礼对此如是说:“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或资料书自己查到的字词一般不加注;凡根据上下文语境学生通过推导或与同学合作研究能弄懂的词语一般不加注;凡不影响对教材整体理解的生冷词语一般不加注;较深、较难而学生目前尚不需要掌握的词语一般不加注;凡应在其它科学习中解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专用词语一般也不加注。简化注释,目的是为了摒弃死记硬背注释的弊端,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当然。这会给一些教师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同时又为教师提高独立教学的能力、提高备课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契机。”

五、创新课后的练习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舍弃了老版的预习提示,但课后“探究·练习” 有所创新突破,更加注重“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以《窗》为例,原先版本编写的四个题目无论是对内容的理解还是语言的分析,都有固定答案。现在仍是四个题目,但其中两题是开放式的。第二题:好的作品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思绪更加激越腾飞。“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读到结尾这一句,你是不是受到心灵的震撼?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参考答案上如此提示:鼓励同学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不求答案一致,只要言之成理。第四题更是选做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教学情况决定做与否。它其实也是第二题的延续: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这种题型不再拘泥于统一答案,而是挖掘学生想像创造能力,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们也是有言可发、有话可写,降低开口说话和拿笔写作的害怕程度,更期待自创作品得到他人的肯定。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7

一、弘扬人类的优秀文化

异域文化作为一种不同于本土文化的异质文化,它有着与本土文化迥然相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我们能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心声,也能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进行思考,教会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看待世界、人生、社会等问 题;随之,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及文化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追求多样文化的共同发展,尊重和欣赏多样性的人类文化,学会对人类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从选编 文章来看,确实弘扬着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七颗钻石》教人要有爱心,《皇帝的新装》教人要诚实地做人做事,《最后一课》教人要有爱国之心,《父母的心》教人要珍惜亲情,《威尼斯商人》教人品味友情,《论美》教人追求内在美……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 活动,是为了培养素质更加高的人,不管是文化素养还是人文素养。

二、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

我们要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来引导学生积累和丰 富自己的语言。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这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 教本入手,目的却在 阅读种种 的书。”

谈到这,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外国文学 作品都为译作,不是原版异域文字。它们是翻译学者经过反复钻研原文,用心推敲译文,借助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才展现出来的一篇篇的外国文学佳作。译者在翻译时必定遵循中国人说话的习惯和理解标准,但它不影响外国文学作品的典范性。《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我们感受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力;《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两段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让我们知道了自然环境对渲染特定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有重要作用。范文的典范性,就是在于这些文章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 意识。”当然,这里所说的时代性也是相对的,不可能要求教材选文像报纸杂志,随时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而关键的是为教材注入现代的理念。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品可能还没成为经典,却同样睿智。如《创造学思想录》用思想录的形式,借助实例和名人名言阐述创造性思维的一些特点,主张在自由的状态中发挥想象,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

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外国文学作品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切实做 到了适合学生心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七年级学生会时不时表现出小学生的特点,一般来说,他们还比较幼稚,定力不够,思考问题停留在直观和感性的层面,理性思维浅显。因此,苏教版初中 语文教材编者把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安恩和奶牛》放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亲近文学”,以期学生感受文学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具有“大爱”的品质。童话更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六册书中仅有的两篇童话(《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就相继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

八年级是整个初中阶段承上启下 的年级。学生 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思想易受影响,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对善恶美丑有辨析能力。苏教版八年级九篇外国文学作品,四篇是小说(《最后一课》《父母的心》《变色龙》《窗》),引导学生了解人生百态,识别高尚情操,体味亲情、友情、爱国情,感谢生活的美好;用榜样的 力量感染人、引导人,促成学生价值观、人生目标的形成。

九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空前提高,但要有好的思考方法。如《创造学思想录》启迪学生 点燃创造 性思维的 熊熊大火。与此同时,他们又直面中考,学习压力 可想而知。苏教版九年级教材让学生去欣赏《林中小溪》,融入和谐的大自然,好好热爱 生命、享受生 活 (《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坚强乐观,积极进取。 在追求学 业有成时,也提醒学生不忘感恩———享受人间的真情实感(《送行》)、塑造内在美(《论美》),争取提升个人素质。

四、完善教材的知识系统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阅读和解读文本,指导学生应用与实践,教材编者编排了一系列相关材料。

苏教版教材每册编者语被命名为“致同学”,改变了以往沉闷俗套的形式,体现了教材编者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关系,让人耳目一新。

苏教版教材每单元的单元说明主要是对单元所 包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还点明单元的主题,另外在单元说明部分设置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

苏教版课文注释 一律采用 脚注的形 式予以呈 现。从注释的内容来看,主要提示文章的出处、作者生平简介、作品写作背景,还有生字注音注释、人名、地名、官职等内容。但苏教版教材注释的数量较之其他版本是最少的。编者洪宗礼对此如是说:“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或资料书自己查到的字词一般不加注;凡根据上下文语境学生通过推导或与同学合作研究能弄懂的词语一般不加注;凡不影响对教材整体理解的生冷词语一般不加注;较深、较难而学生目前尚不需要掌握的词语一般不加注;凡应在其他科学习中解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专用词语一般也不加注。”简化注释,目的是为了摒弃死记硬背注释的弊端,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当然,这会给一些教师教 学带来一定难度,但同时又为教师提高独立教学的能力、提高备课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契机。

五、创新课后的练习设计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8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 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 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 应该成为新时代编写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重要作用也应在课程改革中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概念界定

1.何谓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一些著作或论文中又称作“导学系统”、“助学系统”、“提示系统”等。朱绍禹先生、顾黄初先生对此都有具体的阐释。但从对助读系统认识的准确性及表述的完整性来看, 笔者以倪文锦先生的界定为准。

倪文锦先生认为所谓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 包括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课文提示、注释, 题解、作者介绍, 等等。”

2.助读系统的作用

顾黄初先生曾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力, 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助读和导学的材料, 并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笔者也认为助读内容在教科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它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提示教法, 指点学法;历练语文能力, 发展智慧结构;拓展语文知识, 沟通课堂内外;彰明编辑意图, 凸显教科书的整体性等。

二、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

甘其勋先生在他的《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用书简评》中对三套语文教材 (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 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各自的优点, 其中苏教版优点是:主题单元, 突显人文;综合学习, 强调实践;开发课文, 建设先进文化;“名著推荐与阅读”篇幅较长, 指导具体。

然而, 要编写一部完美的语文教科书绝非易事, 些许瑕疵在所难免。下文笔者拟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单元导语、注释、作者介绍、练习系统、旁批评点文字、插图作一些思考, 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编者直接向读者说明学习内容, 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些什么, 以及如何学习, 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苏教版的单元主题词则显现出泛人文性的倾向, “品位”“体验”“感悟”“领悟”“体悟”等词随处可见, 把学好语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长期的熏陶、浸染上, 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良好的心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高度的自主、专一的学习态度。

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无私, 敬业, 诚信, 谦和, 宽容……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 《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 《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读这些文章, 你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 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读读本单元一些事理说明的文章, 你就会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 享受发现的成功。

笔者不禁要问, 这两个单元基本集合了议论文、说明文两大文体, 这两大文体光靠简单的读与感悟, 缺少必要方法的指导, 可以吗?

有鉴于这些问题, 笔者以为助学内容要切实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编者语、单元主题词要在熏陶感染的同时, 也要提出严格认真的训练要求。课文导读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重关系中实现“导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要“授人以渔”, 在放手阅读中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和失败的苦恼, 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学会读书。

2.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作者介绍

云南师范大学文新学院成巧云曾撰文《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 她做过调查:“‘教材是否有助于预习和复习这’一项, 一个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 另一个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 还有一个版本有20.7%和4.7%的教师认为‘较少’或者‘不能’。可见, 在预习和复习环节中, 教材的助读系统尚未发挥应有功效。”

苏教版的助读系统包括致读者、单元导语和注释, 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不够的。它删除了以往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这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漫无目的地寻找教学突破口。

教材编者洪宗礼先生认为“实验教科书一改以往教材编者设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学习重点的做法, 并不再编写阅读引导、预习提示、读中提示、读中评点等‘助读’内容, 只在题注中对作品出处、重要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画龙点睛的介绍。这并非无目标教学, 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 以及对阅读物独特的体悟、感受, 自行寻找学习目标, 确定学习重点, 理解教学内容, 摆脱‘引导’‘提示’‘评点’等各种预设的框框的束缚, 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编者有其苦心, 但据笔者2009年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情况的的问卷调查显示, 有很多的同学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 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作者情况、作品风格, 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阻碍, 觉得作者的语言晦涩难懂。他们强烈呼吁教师要补充背景资料。

如《童年的朋友》, 只有书下注释1如下写道:

节选自《童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版) 。刘辽逸译。标题为编者所加。高尔基 (1868———1936) , 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苏联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除此之外, 再无其他补充说明。而高尔基写作《童年的朋友》这篇文章与他苦难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高尔基5岁时, 做木匠的父亲去世, 于是他寄居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后来, 破了产的外祖父把老房子卖掉, 在卡那特街另买了一所房子。”“在高尔基的童年, 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有多少个夜晚, 在这所老木屋里, 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 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 滔滔不绝地讲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强盗母亲等许多童话。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如现实生活一般不幸又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 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同时, 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 ‘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 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正是这些记忆给了作家以最初的丰赡的滋养。”

虽然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可以从网络、其他参考资料等处获得信息, 但是, 假设相关知识出现在语文课本里, 那对学生将会有多大的帮助啊!

3.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我们说练习系统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价值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细观苏教版教材习题我们发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些练习在现有条件下完成有困难, 要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 需提供背景材料。如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探究·练习”第一题:“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学生要回答这样的问题, 须先有关于我国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识, 如果没有, 则势难回答。

练习设计中的随意性较大。如九年级下册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探究·练习”第一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 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看了这样的“探究”题, 除了上面所说的需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外, 我们不禁要问, “说出哪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怎么又成了这一课的“练习”?

练习形式较单一, 不同课文后面练习形式相似较高, 集中在整体感悟、揣摩语句、品味词语、朗读背诵等形式, 没有开发更多形式的练习题。

4.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旁批评点文字

试以九年级下册课文《出师表》“感悟·品味·欣赏”为例。

1从形势危急落笔, 激励后主继承遗德, 奋发图强。劝勉之一:开张圣听。

2劝勉之二:赏罚公平。

3劝勉之三:亲贤远任, 并推荐贤臣。

4借古鉴今, 郑重告诫, 情深词切。

5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6表明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心迹, 激励后主自重自强。

7再次荐贤, 切盼真能亲贤。

8重述前议, 分清职责, 寄予厚望。

9抒写心情, 真切感人。

《出师表》被编者选入该册“学会读书 (十) —知人论世读经典”主题单元, 编者的“单元主题词”是: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风格。每一部经典的诞生, 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 又寄寓着作者某种思想感情, 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只有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 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资料, 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 才能真正走近作者, 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 走进经典的世界。知人论世应当是解读经典的一条有效途径。

显然, 编者的旁批评点文字用意似乎并不在指示学生“学会读书”这一单元学习重点。具体说, 并不准备提示学生如何通过“知人论世”走进经典, 哪怕是提供较为丰富的写作背景抑或是关于作者的较为完整的介绍, 相反编者却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各段段意, 倒让人莫名其妙, 不知何意。

5.关于课文插图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 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 因为教科书的插图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我们发现课文中有些插图存在着形象模糊、印刷粗糙、绘画低劣等问题。

比如《曹刿论战》共有两处插图, 第一处在目录前, 也即扉画;另一处在课文中间。前者值得深思, 画面上共有三幅小的图片, 上端是写有“清人‘雍正帝祭先农坛图’, 图的上方中左神位前 (箭头所示) 供有牺牲。”文字的图片一张, 左下端是“战国玉圭”, 右下端是“战国中期锦”。上端的图片我们还能知道是与文中提到的“牺牲”相关, 但是图片的清晰度实在太低, 根本无法辨认, 有与无并没太大出入, 况且书本下也有对“牺牲“一词的注释, 历史书上也经常提到。这样的简单再现, 平淡无味, 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也很难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 加深记忆, 提高探究的兴趣。再如右下端的玉圭, 如果教师不解释玉圭的用途———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 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及祭祀盟誓的祭器的话, 学生根本不明白这幅画的用意, 至多只能在猜是不是指“牺牲玉帛”中的“玉”呢, 因为右下端的锦就是一种丝织品。这样的插图, 我们觉得它的意义是不大的。

本文粗略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力求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提供一些信息。当然, 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它, 如果只看到优点, 则会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果只看到缺点, 则会掩盖它的优点。笔者只是抛砖引玉, 希望更多的专家、老师能来关注此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

[2]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2004年11月第2版

[3]张永祥.《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人教社1993、2001版和苏教版的比较》.2006年5月.第1页

[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12年1月第1版

[5]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88.

[6]顾黄初, 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

[7]成巧云.初中语文教材所存问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7, 9:13.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9

一、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点,整合充实内容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资源是极其广泛的,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位灵活机智的教师总是能够合理地补充和拓展教材的内容,让语文教学课堂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灵动,充满精彩。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更多的话题值得交流,更多的内容值得商讨,就在这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充实了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增添了学生的智慧。如有的教师在教学《青春随想》时,由于教材内容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强,仅有简单的四个部分的内容令他们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其实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就应该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点,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充实。可以从问题入手, 让学生思考:青春是什么? 像什么? 正值这一年龄的学生对于这一类的问题都比较感兴趣,很愿意和他人交流讨论自己心中的情感。 由于话题轻松,学生又感兴趣,他们就会自由深入地进行讨论,谈论的内容由个人到集体再到国家,尽显个性,话语间洋溢着热情, 情感获得了熏陶。

二、作为文化选择体现物,看教材的变革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选择课文上是相当讲究的。 老一辈文化人就曾提出过新学说,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以及后来提出的中体西用说。对于外来的文化究竟如何面对或者占有多大的比例,一直令学者们很困惑,能够入选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还是有所控制的。但在人们的心中都能够接受这样的道理: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而且民族文化是宝贵资源,取之不尽。在外国文学作品里,像《最后一课》《卖火柴的女儿》《法国马赛革命歌》以及《项链》《蝉》《乞丐》等作品都一直被人们所熟知,这些作品优秀,可读性较强,有一定的感染力。类似的作品被选到教材中,影响了一代代学生的思想。但数量毕竟有限,更多的作品则是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内容,依然是主流文化。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好尺度,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充实头脑,更新理念,洋为中用,让学生的知识不再单一,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

三、建构多元化解读平台,尊重学生个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师道尊严的观念一直被人们所接受,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关系都以教和学为主导,知识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教师居高临下,学生的个性被抹杀得一干二净。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的情感产生了距离,明显的师生不平等关系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性思维被束缚了,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说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对课文讲述的故事饶有兴趣,有许多课文以外的问题想了解,比如说军营里的生活花絮以及身份亮明之后人们的惊异之情等,甚至还有的学生会问:花木兰怎么没裹脚呢? 如果裹了脚又怎么能领兵打仗呢?有些问题似乎离课堂的教学内容有点远,讲多了好像会影响教学的进度,有些教师就会生硬地抑制学生的思维,极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自己设定的教学内容中。 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就被教师束缚,所得到的知识的范围变窄了, 课堂上失去了多元解毒的平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出土的小嫩苗就被吞噬了,刚闪出的星星之火就浇灭了。因此教师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探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利用教材转变角色,进行写作训练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不同人的思维肯定不相同,不同作者即使对于同一个人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也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描写进行角色变换描写,可以让学生在更加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对写作进行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学习了《变色龙》 之后,学生了解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奴颜媚骨、见风使舵的形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人称,换一个角度来对人物进行审视,如以奥楚蔑洛夫的同事的身份,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奥楚蔑洛的卑劣形象,也许还会取得另外一种讽刺的喜剧效果。再比如学习了《孔乙己》之后,对于文中孔乙己的形象,学生都会印象特别深,教师也可以尝试着进行角色转换,让孔乙己自己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自己的故事,效果也会相当不错。而这样的写法学生都会有极大的兴趣投入,愿意尝试来完成这样新奇的作文片段,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课文的学习之中,投入写作之中,把课文学透的同时作文也写好了,收到双重的教学效果。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篇10

一、偏于正文讲授, 忽视插图教学

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 不难发现, 教师在教学中大都只讲正文, 有些教师甚至对文中的插图视而不见, 提都不提。究其原因, 是没有意识到插图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

关于插图的作用问题,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美术家丰子恺先生早就有过间接的论述, 他生前曾为鲁迅的《阿Q正传》等九篇小说作了插图, 他说:“这些插图, 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 使他的声音扩大。”[1]由此, 不难看出插图的作用。

就语文教学而言, 笔者以为, 重视插图教学至少有以下三个益处:

1.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亦可择机导入。

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 而对具体可感的彩页插图却兴致勃勃。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这就好比很多人不喜欢看书, 而喜欢看电视一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巧妙地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

2.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丰富他们的情感。

教材中好多插图都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 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开拓思维, 引发联想。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其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珍惜幸福美好生活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3. 可以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九年级下册《藤野先生》课后有道题出得好:“课本扉页后的彩色插图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 请你为这张画像配写一段简要的说明文字。”[2]这种练习方式, 不失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中国有句话:诗画是一家。当年东坡评王维的诗时便说:“惟摩诘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是如此, 文也是如此。只要教师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 插图教学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 插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

二、偏于具体可感, 忽视细节真实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无数的亮点令人称道, 其精美的插图也使教材更加图文并茂, 引人入胜。各册都注重用写真度高的照片或图画, 很多插图都让人整体可感, 为准确理解课文和创设氛围起了促进作用。如《凡尔赛宫》、《苏州园林》、《赛龙舟》、《岳阳楼记》等。但尚有一部分图片在细节方面值得商榷, 下面分册讨论。

七年级下册《一面》。第30小节写鲁迅道“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 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但插图中的鲁迅却偏偏是右手夹着烟嘴, 这是明显的不对。

七年级下册《三个太阳》。第四部分“留下三个太阳”中的第5小节写到“没有风, 干冷干冷的”, 从插图来看, 女画家的头发明显是被风吹起, 这个细节表现与课文内容不符。

八年级上册《背影》。插图选取了课文的点睛之笔: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原文的细节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透过文字可以感到, 此处月台应该比图上稍高些, 父亲是两脚离地, 向上曲缩, 向左微倾才爬上的。而图上是一脚着地, 一脚搭上的, 表现不出文中的吃力程度。应该说, 一幅好的插图, 不仅表现形式上要恰到好处, 细微之处也不能出现差错, 这也是我们对教科书最基本的要求。

九年级上册《曹刿论战》。古代马车的车厢叫舆, 这是乘人的部分。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 叫做“立乘” (只有妇人不立乘, 见《礼记·曲礼上》) 。而课文插图中两个乘车者鲁庄公和曹刿却坐在车舆中, 这显然是不符合古代礼制的。

以上几例, 绝非吹毛求疵。因为课文中的插图绝不是用来做点缀的, 它在表现出整体形象让人可感的同时, 也应在细节方面注意到与课文的文字内容相统一, 不能容许败笔存在。

三、偏于大家手笔, 忽视开放征集

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大都出自大家手笔,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其价值都很高。这些插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生动, 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素材, 也为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资料上, 教材中的插图完全可以去更新、可以去完善, 可以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超女”、“好男儿”可以搞选秀, 那我们有没有想到, 插图难道不可以同样来一场“选秀”吗?!在开放征集插图的道路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走在了前头。

近年来, 人教网以“观察、发现、思考”为主题, 发起了“2007人教网教学摄影作品有奖征集”活动[3]。这次活动, 面向广大中小学学生、教师、家长, 以及关注现代基础教育的所有摄影爱好者征集数码摄影作品, 由国内著名摄影界专家学者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 对入选作品进行评选。旨在向教材以及各类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的编撰修订提供有著作权的教学资料插图。这个活动从一个侧面表明, 我们的教材插图, 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家手笔, 需要去不断完善, 走开放征集之路,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以上就是笔者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几点思考。由此可见, 课文中的插图的确需要我们去关心它, 去正确编绘它, 去合理使用它。课文插图也将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上海万叶书店出版社, 1950年版, 第3页。

[2]苏教版教材九年级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第75页。

上一篇:结构衔接下一篇:技校如何上好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