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木耳提取物

2024-05-31

地木耳提取物(精选三篇)

地木耳提取物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地木耳由牡丹江市三林苗圃提供, 孔雀草种子购买于辽宁四彩种子公司, 千粒重3.465g。

1.2 试验方法

1.2.1 地木耳提取物的制备。

苗圃取得新鲜地木耳用水洗净后, 6 0℃烘干、粉碎, 称取0.01g, 加入1000m L水后搅拌, 调其p H值至10, 在水浴锅中80℃水解4h, 过滤后取上清液, 重复2次操作, 将2次上清液合并, 旋转蒸发浓缩至100m L, 即得原液 (浓度100ml/L) , 试验前依次稀释为10倍液 (10mg/L) , 20倍液 (5mg/L) , 50倍液 (2mg/L) [4]。

1.2.2 浸种萌发试验。

选取大小均匀、整齐一致无虫害的孔雀草种子, 用KMn O4浓度1g/L溶液浸泡30min杀菌, 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3次。孔雀草种子消毒处理后以每100粒为单位放入消毒好的垫有4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盘中, 4次重复。每2天更换1次Na Cl溶液, Na Cl溶液共设计0mol/L、0.2mol/L、0.4mol/L、0.6mol/L、0.8mol/L, 5种不同浓度处理, 分别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以胚根的出现为种子的萌发标志。萌发过程中每24h检测1次, 同时将已萌发的种子移走。置于培养盘中的孔雀草种子于光照培养箱培养7d。

以上试验筛选出盐害浓度后, 种子正常消毒处理, 以每100粒为单位放入消毒好的垫有4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盘中, 4次重复。每2天更换1次盐害Na Cl溶液+地木耳提取液, 地木耳提取液设计0、10倍液、20倍液、40倍液、50倍液, 5种不同浓度处理, 分别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3 数据分析方法

在试验结束后计算孔雀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GP=n1-7/N×100%, 式中n表示nd正常发芽的种子数, N表示种子总数。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盐浓度对孔雀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随着Na CI溶液浓度升高, 孔雀草种子发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低盐浓度0.2mol/L高于对照处理, 但是差异不显著, 0.4mol/L、0.6mol/L、0.8mol/L盐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及低盐处理, 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说明低盐浓度对孔雀草种子萌发无影响, 溶液浓度高于0.4mol/L开始受到抑制, 以0.8mol/L抑制最为强烈。

2.2 不同温度条件对孔雀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2中可看出, 随着地木耳提取液浓度的降低, 盐胁迫下孔雀草种子萌发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各处理浓度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地木耳提取液20倍液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效果较好。说明高浓度地木耳有助于缓解盐胁迫对孔雀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孔雀草在低盐浓度下可以正常萌发, 盐分浓度达到0.4mol/L后开始受到抑制。地木耳提取液对高盐浓度胁迫下孔雀草种子萌发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 其中以20倍液效果较好。地木耳促长物质的化学性状和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探讨地木耳提取物对盐胁迫下孔雀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用不同浓度NaCl盐溶液处理孔雀草种子, 筛选盐害浓度, 在用不同浓度地木耳提取液处理盐胁迫下孔雀草种子, 记录种子萌发率。结果表明, 低盐溶液对孔雀草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 超过0.2mol/LNaCl溶液开始产生盐害影响, 以0.8mol/L盐害最重;高盐溶液处理下, 地木耳提取物有显著缓解盐害效应, 以5mg/L效果最好。

关键词:地木耳提取物,孔雀草,盐害,种子萌发

参考文献

[1]刘剑光, 肖松华, 吴巧娟, 等.盐胁迫对棉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5) :124-125.

[2]郭春晓, 郑成淑, 谢红英, 等.盐胁迫下外源水杨酸对菊花根系离子含量和APTase及PPase活性的影响[J].园艺学报, 2011, 38 (6) :1167-1172.

[3]刘玉, 等.六种固氮蓝藻提取液对玉米的促长作用和提取液成分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 1996, (4) .

饥荒年代的充饥美食——地木耳 篇2

饥荒之年,母亲看着瘦得跟猴似的我们几兄妹心急如焚。夏季暴雨后,母亲又提着竹篮到山上去,采了一大篮地木耳回家,自己煮了一些先试吃,发现没有中毒等异常情况,就把地木耳和从山上挖来的野葱切末,再加上醋和酱油一起拌和着给我们做菜吃。母亲做的凉拌地木耳,又香又脆,就着稀饭吃,真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美味,记得我常把剩下的菜汁都呼噜呼噜地喝完了。

因为母亲手巧,充饥的野菜也让我们觉得是美食。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起來,我们仍然念念不忘地木耳的味道,母亲就开始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吃,比如地木耳炒韭菜、地木耳炖排骨等。具体做法如下——

地木耳炒韭菜

原料:地木耳100克,韭菜25克,盐和油各适量。

做法:

1.地耳洗净沥干水,韭菜洗净切段备用。

2.锅烧热放油,至油七成热投入地木耳煸炒至熟,放入适量盐,出锅待用。

3.韭菜入锅煸炒,加盐入味,再倒入地木耳炒数分钟即可装盘。

地木耳炖排骨

原料:地木耳、土豆各200克,小排骨500克,盐、油和水各适量。

做法:

1.排骨洗净,焯水,去掉血丝。

2.烧热锅,放少许油滑锅,煸炒排骨。

3.将排骨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盐和水炖汤,汤沸腾后加入地木耳。

4.待筷子能插入排骨中,加入土豆,煮至土豆熟透、排骨肉用筷子一拨能脱骨,即可。

《快乐养生》点评:

地木耳是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体。过去,地木耳被视为不值钱的野菜,通常是用来充饥。现在讲究绿色食品,这种野菜就成了美味又富含各种营养元素的流行食材。

地木耳又名地皮菜、地衣、地踏菜和地踏菇等,与泡软的黑木耳相似,味甘性凉、无毒,明目益气。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地木耳含的蛋白质,高于鸡蛋、木耳、银耳等;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是紫菜含量的19倍;还含有磷、锌、钙和铁等矿物质,对补钙和铁均有利;此外还含有海藻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等多种营养成分;另外,地木耳还含有一种可以抑制人大脑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成分,对防治老年性痴呆有一定作用。

地木耳最适于做汤,别有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因性其凉,质地润滑,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可多食。

地木耳提取物 篇3

地栽黑木耳生产主要分两个阶段, 一是室内阶段, 二是室外阶段。生产流程为:室内阶段:确定栽培季节→购买一级菌种→生产二级菌种 (原种) →生产三级菌种 (栽培种) →养菌;室外阶段:栽培种→地摆→划口催芽→田间管理→采收干制。其中室内阶段生产原种与生产栽培种的过程相同, 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接菌→发酵培养→发酵完成备用。

1 栽培季节选择

黑木耳栽培在东北三省可分为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多数菌农选择春季栽培, 整个采摘季将结束时恰好入秋, 再经过一番管理可采收一潮秋耳。春季栽培时要在第1年的11~12月份开始生产二级菌种, 春节前生产栽培种, 第2年5月划口下地, 6月中下旬开始采耳。秋季栽培时, 3月生产二级菌种, 5月上旬生产栽培种, 7月中旬下地划口催耳, 8月初开始采耳[1]。也可根据生产场所的大小, 分期分批生产菌种、下地、采收, 这样可不必遵循春秋两季约束, 实现周年生产管理, 既能充分利用生产场地, 还能固定雇佣人员, 避免生产人员流动过大造成的经常性现用现教技术,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 菌种生产

黑木耳种植过程中的原种及栽培种的生产都在室内进行, 因此平原地区与山区和林区并没有明显区别。关于黑木耳生产室内阶段涉及的原种 (二级菌种) 生产、栽培种 (三级菌种) 生产相关资料和文献有很多[1,2,3]。

3 地摆出耳管理

3.1 耳床预处理

建床时要求床面宽1.2m, 长度不限, 依据水源位置及水压能达到的位置确定, 注意打床时将床面夯实, 床面中间高, 两侧低, 剖面呈鱼肚形, 床面要压平压实, 否则喷水大或雨水大时一旦床面有渗漏, 摘耳时会致使床面凹凸不平, 不利排水。耳床与耳床之间留出适当距离 (60cm左右) 用作排水沟兼人行道, 排水沟不能太浅, 以利于水从床面排出, 再由排水沟顺利排走。摆袋前向床面喷除草剂, 铺一层无孔地膜, 以免喷水或雨水将泥沙溅到菌袋上, 弄脏耳片, 影响商品性状。

3.2 划口催芽

发好菌的菌袋由室内转场到耳床上划口或先集中划口后再转场到耳床。可以采用划口机进行 (视条件选择手工划口机或自动划口机) 。划口的方法有多种, 以三角和“V”型小口出耳情况最好。春季栽培时由于划口期风大气温低, 应集中催芽。将划完口的菌袋倒立间隔3cm摆放到耳床上, 上面覆盖草帘并及时观察床内温度、湿度, 保持温度10~22℃、湿度70%~80%, 温度过高要及时通风, 湿度过低则向草帘上喷雾加湿。此时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耳基形成。大约15d划口处出现黑线, 此时即可分床管理, 如在7月初划口或秋季栽培, 不必集中催芽, 划口后直接按照正常分床时摆耳的密度 (20~25袋·m-2) , 摆放床面进行管理。一般来讲, 划口必须选择在晴天进行, 雨天不宜, 因雨天潮湿的气候使伤口易感染杂菌。7月初划口时, 如部分菌袋未开口即开始连雨天, 也不必一直等待完全晴天之后再划口, 可选择在雨停的阴天划口, 并在划完口后适当喷施有益菌等生物制剂, 可防治因雨水带来的杂菌感染, 并且划完口赶雨季, 温度低、湿度大, 更有利于耳基形成。

划完口的菌袋进入催芽管理期, 应注意预防杂菌的感染。链孢霉是催芽期最易感染的一种杂菌。链孢菌也称脉孢霉、面包霉, 生产中发现的链孢霉主要有桔红色和乳白色两种, 同一菌袋或单独感染桔红色霉或红、白兼有感染, 这两种都属于链孢霉的不同种类[4]。感染后易在划口处形成桔红色或白色孢子堆层, 稍有振动孢子便随风散播到空气中, 沾染到其它菌袋上继续浸染, 因此一旦发现需及时处理。处理方法: (1) 浸染个别菌袋。用塑料袋将菌袋套住 (操作过程要谨慎, 避免孢子散落) 移到别处深埋销毁, 以防感染进一步蔓延; (2) 大批划完口菌袋感染。应立即停止浇水, 撤掉草帘或遮荫网等覆盖物, 将菌袋暴露在阳光下曝晒7~10d, 如遇阴雨天则顺应延长曝晒时间, 随后再开始正常管理, 一般不影响出耳, 只是出耳量会受影响, 避免绝产之灾。多数杂菌都是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条件下发生的, 只要避免这3个条件同时发生, 便可避免绝大多数杂菌的感染, 这也是黑木耳及其它食用菌类避免感染杂菌的中心原则, “通风治百病”是非常有道理的。

3.3 出耳管理

平原地区夏季昼夜温差小, 而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 黑木耳在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耳片厚、健壮、商品性状好。因此需人为创造适宜的条件, 即在改变小气候环境上做努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浇水的管理, 耳场浇水管理直接影响着出耳的状况及产量的高低。由于受气温、雨水的影响, 是否浇水、何时浇水及浇水量大小不是一成不变的, 总体遵循4点原则。

3.3.1 温度高时晚上浇水

平原地区进入夏季昼夜温差小, 白天高温时可超过30℃, 晚上气温20~25℃, 要选择在19∶00至次日6∶00浇水, 此时间段正适合黑木耳的生长, 而且黑木耳的生长速度最快。当白天气温超过30℃时, 此时黑木耳生长明显受到高温抑制, 如白天浇水, 在耳场形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 非常有利于杂菌及青苔的滋生。

3.3.2 出耳初期少浇、勤浇

刚划口的菌袋不需浇水, 待3~5d后划口处菌丝愈合可开始浇水, 每天浇水3次, 每次30min, 持续8~10d, 划口处出现黑线, 意味着耳基形成, 由于此时耳芽还未完全将划口处封住, 此时应遵循“少浇勤浇”的原则, 即每次持续浇水时间不易过长 (10~15min) , 且间隔浇水时间短。待耳片长至超过1cm时, 可加大持续浇水时间 (15~30min) , 加长浇水间隔时间 (1h) 。

3.3.3 晴天多浇、阴天少浇、雨天不浇

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浇水量, 晴天时按正常浇水量管理, 遇阴天小雨, 相应减少浇水量, 遇中至大雨则完全停止浇水。

3.3.4 干湿交替

出耳期间浇水并不是一直持续浇到摘耳时为止, 而要遵循“干湿交替”的原则, 即连续几天浇水后停止浇水2d。黑木耳具有较强的耐旱性, 耳片干燥收缩后不影响恢复浇水后的生长, 在停止浇水期间, 有利于袋内菌丝体营养的积累, 使复湿后的耳片生长更快、更健壮。

4 采收

耳片长至成熟后要及时采收, 不要使其过度生长, 一是由于市场上耳片过大售价反而低, 二是生长时间过长易流耳, 三是时间过长耳片弹射孢子, 孢子弹射后耳片明显变薄, 影响黑木耳商品质量和产量, 尤其目前市场上小耳、碗耳的销售量及价格远高于大片耳。采耳时遵循“及时采收”和“采大留小”的原则, 有利于后续出耳的潮次及产量。

目前黑龙江省黑木耳种植主要集中在林区和山区, 平原地区仅有零星种植。随着国家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及部分林区封山的限制, 部分种植户将栽培场所移至平原区, 并积极探索利用农作物秸秆代替部分木屑生产黑木耳, 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因技术问题使木耳产量不高、效益不好。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黑龙江省平原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愈来愈多, 黑木耳等食用菌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平原地区发展黑木耳种植, 不仅将农民的农闲季节变为农忙季节,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还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庆芳, 张丕奇, 戴肖东, 等.黑木耳代料地栽关键技术[J].食用菌, 2009 (4) :46, 52.

[2]张丕奇, 孔祥辉, 韩增华, 等.黑木耳二级菌种培养料配方筛选研究[J].中国食用菌, 2008, 27 (6) :31-33, 37.

[3]张丕奇, 孔祥辉, 马庆芳, 等.食用菌二级、三级菌种制作环节及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食用菌, 2009, 28 (2) :69-71.

上一篇: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下一篇:体育建筑功能与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