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024-06-11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精选十篇)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篇1

1 发展历程

1.1 国外研究历程

在国外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 各国从土地制度的建立时起就开始相继的进行, 从土地制度改革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 利用土地利用布局的理论, 这都成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原始的理论基础。二次大战以后, 世界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这快速发展过程中, 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 导致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凸现。在此背景下部分学者提出的适宜土地利用模式逐渐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据主导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工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城市人口的激增, 城市的土地利用有了明显的变化, 各国为了有效的缓解城市人口的增加带来的土地紧张问题, 广泛的开展土地利用规划, 至此土地资源配置研究才进入实质性阶段。其中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原苏联等国的土地资源配置研究工作最具代表性。20世纪70年代对土地利用研究已开始应用高科技技术, 如计算机、遥感等技术来解决某一土地利用的具体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GIS技术先后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模式、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变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外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受到广泛重视。

1.2 国内研究历程

在我国的古代就已开始对土地资源进行研究, 但还没有计划性, 在建国后, 我国的土地资源研究工作才开始有计划性, 但也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土地资源调查才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 遥感、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 我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入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阶段: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深入;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受到重视并日显活跃, 学术讨论会的召开,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 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目标, GIS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征

2.1 整体性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整体功能, 因此在保证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及系统的整体功能的优化。

2.2 灰色性

土地资源配置涉及到很多微观的经济、生态因素, 有些是确定的, 但有些具有不确定性, 具体工作中必须用灰色理论去分析抽象土地利用系统。

2.3 多目标性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都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目标, 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进行, 同时在优化中除了对重点目标进行配置外还要考虑以次要目标的实现, 从而使各目标达到平衡。

2.4 时空性

土地利用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要随着土地的结构及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对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具有时间性, 还具有空间性。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3S技术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将数学方法和GIS的功能性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从而实现了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从而确保了土地资源和管理的科学合理。现在在土地阔大优化配置建模中更多的开始应用GIS功能, 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共同完成,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热点问题

4.1 研究区域问题

当前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多着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 而对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及生态脆弱地区的研究则较为薄弱,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 应加大薄弱地区的研究力度, 从而达到区域间的平衡。

4.2 优化配置机理问题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不断进行, 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机制, 目前, 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进行合理的流转, 同时还有二级市场的存在, 但一此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如政府过多的干预土地市场, 同时在土地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的隐性问题无法解决, 管理手段落后, 从而使土地市场呈现僵化和无序发展的状态。

4.3 公平与效率兼顾问题

土地资源的配置既包括全国区域内的土地资源配置, 也包括同一个区域内部的土地资源配置。国家在制定土地资源配置政策时, 应该既从全国的角度出发, 又兼顾到地方利益;既要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兼顾配置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还要注意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如何实现这种公平与效率将是优化配置研究中的重要难点。

4.4 结构平衡与优化措施问题

农业生产和建设用地扩展等引起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 如何界定合理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 (体现为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比例) 成为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中的热点, 所以土地资源配置不仅要关注城市内部的土地资源配置, 更要关注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和粗放式的管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来寻求土地利用向集约高效型转变是当前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所支持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将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精确度和科学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而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益。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 土地面积较广, 地形较为复杂, 如何更好的使现在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当前国土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对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科学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是土地资源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同时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征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并进一步对今后土地资源在优化配置方面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胡业翠, 刘彦随, 邓旭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2) :51-57.[1]胡业翠, 刘彦随, 邓旭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关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2) :51-57.

[2]刘彦随.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J].地理学报, 2001, 56 (4) :426-436.[2]刘彦随.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J].地理学报, 2001, 56 (4) :426-436.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篇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1301120003

杨燕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数量与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人口增加势必需要增加吃穿住行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些物质资料的增长都需要土地作为基础。但是,作为城市发展物质基础之一的土地供给量基本保持不变。对于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土地最大化利用问题。

现如今我国城市土地浪费严重,表现为土地征而不用,多征少用,早征晚用,乱征乱用; 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圈地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不断地提高,人口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那么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则需要和相应地扩大,城市生活用地和交通用地使得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城市的土地供给量是有限的,尽管可以通过向城市空间外向扩张来增加供给,但这种增加也是有限的,同时,这种扩张还会缩小耕地面积,耕地不足直接导致粮食供应短缺,使我国农业受到严重制约,不适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将目光转到土地位置和产业结构布局关系上,因为城市土地位置距市场位置远近不同不仅直接影响到厂商原材料和商品的运输成本,而且更影响到有多少商品可以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进而影响到厂商的利润和费用问题,同时由于土地级差地租,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又将决定企业支付不同的土地使用费,也就是说,城市土地也有成本存在,同一地块上安置不同的产业, 会导致不同的产出率,形成不同的经济效益,这也自然要求对城市里对土地的合理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得土地潜力尽可能最大效益发挥。那么,如何提高产业结构利用率呢?其途径之一就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常见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截止2012年,由国家统计年鉴给出的数据,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为10.1%,第二产业比重为45.3%,第三产业比重为44.6%,相比于过去几十年来说,呈现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态势,但是,工业比重仍然过高,耗能工业多、节能工业少;传统工业多、新兴工业少;加工工业多、基础工业少。同时优势突出的专业化部门比较少,第三产业相对来说滞后于第二产业。要使

产业结构相互协调,就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因为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服务等行业相比于大型工厂农场占用土地较少而且还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单位面积产出率很高,那么这些产业就可以适当集中分布在交通条件好、居民较集中的中心区,这样有助于商品流转到消费者手中而迅速密集或疏散,提高市场效率;而对于产出率偏低的产业和行业可以适当向边缘地区分散,或迁出、或合并,压缩其用地规模,为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

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建设 篇3

关键词:农业土地;优化配置;建设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对象与资源,对人类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利用方式得到了多种转变,对土地进行改革和优化配置是必要的,能够节约出更多的土地资源。而且,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土地的现象,保证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

一、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概念

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就是把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空间配置三大方法结合起来合理运用,实现功能之间的结合。也可以简单认为是基于土地的特性运用科学管理手段来达到生态经济的目的。土地优化配置是一项对社会效益有增加的项目,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优化配置从全局的观念上来说,是指它在合理开发使用时满足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源系统的最大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基本模式主要包括期间优化配置、区间优化配置以及产业间配置。首先,期间配置是农业土地优化配置中应用最广泛之一的配置模式。它指资源在现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是保证社会人之间对资源持续合理利用的基础。其次,区间优化配置是土地在分布与优化配置的全球性,意在减小地域与国家之间社会人开发收入土地和类别的差距。最后,产业间优化配置是表示土地资源在各个产业中占领的情况,意在优化土地的产业结构与生产结构,保证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对土地合理利用。

二、土地利用優化配置的技术流程

(一)分析准备

准备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需要运用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将资料数据进行合理分类,使其符合优化配置的系统要求,为分析做好充分准备。

(二)方案针对化

每一种不同的农业土地都有不同优化条件,所以要针对其条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土地利用方式中就包括了(农业种植用地、瓜果种植、牧草种植等)即对此要求的评价结果要配置基础的配置底图。解决各种农业限制条件,进一步进行分析。

(三)结合多种条件

考虑农业土地优化时要将想法建立在人为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上,设立各种不同的假设条件。同时,依据以经济生产最大化的目标,建立土地最优方案,优化各种土地的利用面积。

(四)得出结果

依照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底图,根据各种土地面积最优化的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土地及空间的最优管理,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标,实现其根本目的。

三、优化配置系统模块设计

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建设的核心就是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块、面积最优计算模块和空间配置三大模块结合应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块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模块。在对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计算时,可以采用加权求和法,这是一种适合其运算的方法,也是一种较简单的方法。加权求和法主要是将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得出正确的评价因子赋予适宜分值与权重。将其标准化后,任意评价分子都以统一分辨率的栅格图层进行表示,然后将它们一一叠加,并得出加权求和的答案,最终完成土地适宜性的评价。

(二)面积最优计算模块

面积最优化计算模块是将农业土地优化配置中的结构进行优化,在特定的规定条件下,经过对设定的变量及约束条件为模型参数,再对其方案进行具体优化。现有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及今后的主要利用方式走向都需要深刻分析,根据土地适宜性的评价结果及其相应条件要提出农业用地发展的变化情况。通过对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面积最优计算可以得知,农业面积的使用状况,农民依据其结论合理的利用土地面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空间配置模块

进行空间模块配置的目标是根据土地的不同性质,将不同的方案配置到土地上,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获取最大的效益。该模块的主要方法为分层优化以及启发性算法。分层优化配置是将土地进行分层和分区进行空间配置,其主要过程为先设定农作物的种植顺序,再导入该作物的综合评价图,然后将优化方案植入该土地中并规定面积,在土地评价图上进行依次删格直到与方案中的作物面积相同,再次加入农作物评价图。最终,结合前一次导入的图进行处理,将第一次导入图片的删格单元,在空余的地方按栅格值的大小依次配置作物。

在进行优化配置过程中,不能只利用分层优化进行配置,而应该融入分区的理念,在进行优化配置前根据土地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区,然后按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进行分配比例。合理利用分层优化配置不仅可以使土地实现最大利用化,还可以节约时间、成本等。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化的建设,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是十分有必要的。提出土地优化配置的方式并加以运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保证农业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的对农业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方式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农业健康生产。

参考文献:

[1]张鸿辉,曾永年,谭荣,刘慧敏. 多智能体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及其应用[J]. 地理学报,2011,07:972-984.

[2]李鹏. 基于滇池流域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3]葛堃. 基于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南昌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4]刘朝松.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D].中南大学,2014.

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才能保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7-8]。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篇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在空间上、时间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又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因此,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减少利用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2]。

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就是指各种用途的用地比例和空间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土地资源的规划配置, 对土地水平和垂直方向进行开发利用, 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提高土地使用率, 在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配置, 可以简单地认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 依据土地的特性, 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 对区域一定数量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 在时空尺度上, 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率, 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 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优化”是一种针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问题而提出的人类期望和目标, 包括目标优化、结构优化、效益优化等。随着近几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土地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是土地资源进行优化的目的。“配置”则是一种过程, 是通过对土地潜力适宜性进行评价之后, 利用合理的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进行配置。Plummer L N在1993年给出了具体的定义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最优目标, 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征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类型进行更加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 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设置

大多数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都是基于短时间内、小范围的规划, 例如生活的基本需求, 包括水、食物、生活、交通、生产、居住等。实际上, 经济、社会和生态更是人们应该关注的目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 其涉及到诸多的因素, 例如科技进步、信息畅通、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 因而其优化目标也具有多样性, 各目标相互制约, 各目标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配置不仅要符合单方面的目标, 更要与综合目标相统一。

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设计

进行模型设计时不能仅以寻找静态最佳方案为目的, 这种思想不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因为人群的思想和社会经济水平构成的多样性, 再加上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产业, 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必须时刻保持动态的变化才可能适应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因此, 选择模型方案时必须要考虑到未来的各种情况进行模型建立, 即动态的优化模型。在进行模型设计时可以把模型看作是一个系统, 对系统进行分析和描述, 进而形成模型设计的产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流程图。

3.1 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组织准备。建立领导机构, 组织专业队伍, 举办技术培训, 制订工作计划。二是进行资料准备。需要准备的资料包括地形图和遥感资料等。航片、卫片航片收集时要注意摄影时间、航高、焦距等参数资料。收集时还要注意航片是否经过纠正, 对未纠正的要进行纠正或转绘。三是进行背景资料收集。背景资料主要包括专业调查资料, 如行政区划图、地貌、地址、土壤、水资源、草资源、森林资源、气象、交通等图件与资料;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如人口、劳力、耕地、产量、产值、兽医、分配等。

3.2 土地现状调查与评价

为了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 必须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土地现状评价, 构建土地资源数据库,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布局、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物理经济生态条件等。对这些选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来设定其权重。

3.3 分析与数学模型设计

通过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用途的选定及其与土地评价单元质量的比配, 土地利用的综合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 效益, 土地供给量需求量的分析, 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 土地利用的优点和缺陷, 掌握土地的质量状况和土地的利用潜力等。

传统的优化设计侧重于定性研究, 这就导致了主观判断占有主要地位。不同人群的判断千差万别, 导致决策结果的不一致性。因此, 要逐渐加大模型的引入, 进行科学准确的定量分析, 当然也不能舍弃定性分析, 因为定性是定量的基础, 定量是定性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 最终得出结论[3,4]。

由于土地利用需求受到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 这就需要使得规划目标的时刻变动, 也就是模型方案也要处于动态中, 所以要建立规划目标与规划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建立二者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 从而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模型的微调[5,6]。

3.4 对比与决策

对比计算各种方案下区域土地的总生产潜力, 作为评价土地经济效益的标准;对比确定生态用地量和各资源利用率, 评价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效益;对比考虑土地产出的产品和服务与社会需求适应性, 评价土地利用结构的社会效益。最后通过总结3种综合效益进行抉择。

3.5 方案实施与反馈

在土地利用结构化配置方案实施后, 要运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对提出的优化方案进行中长期的观察反馈与纠正, 并由决策者和优化方案实施者如土地管理者、土地利用规划人员对优化方案进行实地的检验, 动态评估优化方案的实施过程。只有经过反馈、纠正、实地检验这些过程, 才能够确定方案是否合理。

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建议

4.1 重视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

由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研究与经济学、规划学、房地产学、管理学、土地信息系统都有必然的联系, 因而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时也就要对相应的学科进行研究整理, 将学科交叉应用到具体的土地利用空间中, 做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在社会、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

4.1.1 建筑规划学角度。

在规划、建筑学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严格参照区域土地规划和建设的要求, 分析工程技术的可实施性、经济性, 并注重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和多方案选择。

4.1.2 经济学角度。

以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为基础, 运用经济学中的各种模型,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着重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角度分析设计土地利用结构。

4.1.3 地理学角度。

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就要在优化的过程中对地理的各种因素进行周密考虑。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优势, 将自然、经济、社会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以此作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地域的差异和分工, 采用GIS和CAD等专业工具进行绘图。

4.14从生态学角度。生态学理论将土地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 从物质能量流、生态协调系数、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研究设计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4.2 重视科学性

以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为基础, 结合各种数学模型优化采集、存储、操作、管理、分析和显示输出地球空间数据的各种操作过程, 为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与GIS方法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在此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 以促进信息共享, 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资料, 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录入、编辑、管理、浏览、查询和数据的可视化功能。

4.3 重视社会性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要注重了解社会群体对土地利用结构各方面的需求, 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建设, 加强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在以往的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 往往更加重视社会上层集团的利益, 而忽视社会其他各方团体的利益。传统的这种土地利用结构配置方法只能满足人数较少的上层集团的利益需求, 限制了土地资源的优化, 不能使土地资源发挥其重要作用, 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要注重基层土地用户的需求, 协调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使人地关系协调稳定发展。

总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逐渐发展,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方案,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配置, 才能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才能保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7,8]。

参考文献

[1]严金明.土地利用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9 (2) :88-95.

[2]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25-27.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8:67-78.

[4]尹珂.多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5]张艳芳.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5.

[6]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9.

[7]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 200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分类实习报告 篇5

实习题目:土管专业野外认识实习

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专业:_土地资源管理_班级:___11级 __ _学号:_11081003__学生姓名:__范** ___

2013年1月5日

I /

5一、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提供根据。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2、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及划分依据

我国在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订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在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这两个土地分类自发布实施以来,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并公布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试行),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同时停止使用。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一是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二是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三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89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其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就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在城镇土地分类体系中,将全国的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10个一级类土地是: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规划分类的区别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根据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

2、土地利用的规划分类

试行的《土地分类》采用了三级分类体系。(1)一级类设三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三大类的界定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2)二级类设15个。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5个地类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5个

一级类及原来两个分类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农村道路)和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共8个地类构成了建设用地;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地(除田坎)和未进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共同构成了未利用地。(3)三级地类设71个。这些是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而来的。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农用地具体可分为5种:1)耕地;2)园地;3)林地;4)牧草地;5)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具体的可以分为8种:1)商服用地;2)工矿仓储用地;3)公用设施用地;4)公共建筑用地;5)住宅用地;6)交通运输用地;7)水利设施用地;8)特殊用地。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主要包括两种:1)未利用地;2)其他土地。

三、对我国土地规划分类的认识与思考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土地形势严峻,正确认识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更好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国家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进行配置,其次在农业与非农业内部进行配置,如在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配

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还明确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因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

部门联动“会诊” 优化土地管理 篇6

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资源需求刚性上升与资源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更加突出,积极探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解决当前在土地管理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减少土地撂荒和浪费现象,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由省辖市纪委牵头,成立专门组织,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治理工作。信阳市在这次专项治理工作中,领导重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成效明显,走在全省的前列。

站位全局 精心谋划

今年以来,信阳市按照省纪委的统一部署,由市纪委牵头,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务求实效为着眼点、以创新实用为着力点、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支撑点,积极探索具有“信阳模式”的闲置土地专项治理的路子。通过专项治理,全市供地率已由活动之初的不到30%提高到目前的95%;清理闲置土地213宗802公顷,违规用地44宗170公顷。经过处置,收回34宗,面积90.892公顷;开工49宗,面积219.466公顷;延期109宗,面积442.9565公顷,闲置土地处置率达93%;追缴出让金5.86亿元。

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站在全局的角度精心谋划,高度重视专项治理工作,市委书记郭瑞民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市长乔新江多次召开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分析全市闲置土地治理问题及土地利用形势。市纪委坚持把专项治理工作作为服务中心、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抓手,克难攻坚、强力推进。

多位领导对专项工作作出批示:5月31日,市委书记郭瑞民批示要求全市高度重视、形成共识、齐抓共管、强力推进专项治理工作。8月2日,市长乔新江指出:“我市闲置土地治理成效显著,再次验证了领导方式转变和工作作风转变的重要性,希望再接再厉,持续努力,圆满完成集中整改任务。”信阳市成立了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市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作为领导小组成员。设立了专项治理办公室,市纪委、市国土局抽调专门人员联合办公,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等能够坚守在一线办公,亲自主抓,主动参与专项治理工作。

专项治理工作涉及的多个部门一起行动、形成合力。市委决定,监察、发改、规划、建设、房管、综合执法、国土、公安、检察、法院等多个部门要共同参与专项治理工作。各部门认真负责,发挥职能作用,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为了严明纪律、强化责任,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县区长、管理区主任向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签订并递交责任状。通过签订责任状,把担子压给各级党委政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对于违规用地、土地闲置浪费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的县区,对制定措施不力、弄虚作假、敷衍应付,违规严重的单位,要对党政一把手进行问责。书记、县区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区县长是直接责任人,实行党政同责。

对症下药,去病除根

在这次专项治理工作中,我市采用“一地三法”、“六道程序”、“集体会审”及“三色”预警机制的办法,认真处置每一块闲置土地。这一工作方法因其科学性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并总结为“信阳模式”在全省推广。

“一地三法”即“一地一查”“一地一案”“一地一议”工作法。“一地一查”,即对往年累积和新增闲置土地宗数、面积、闲置原因等进行“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工作,通过现场查看、实地测量、现场拍照等,查清每宗闲置土地的真实情况。“一地一案”,即对每宗闲置土地逐宗建立档案,采取案件管理办法,将案件查办成果向长效机制转化,最终建立一套健全的体制机制。“一地一议”,即对每宗闲置土地写出情况说明,分析闲置原因,分别研究对策,分类处置问题。经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集体决策后,由县区政府负责落实。

“六道程序”保公正。第一步,由辖区政府对照卫星遥感数据全面核查闲置土地宗数、面积及闲置原因。第二步,由市专项治理办公室对照上报数据实地踏勘,一一进行核实。第三步,由专项治理办公室会同辖区政府、国土、规划、建设、发改等相关部门与企业、用地单位及相关群众座谈、确认。第四步,由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专题听取汇报,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初步处置建议。第五步,由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辖区行政一把手及分管领导和市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研究处置方案。第六步,由专项治理办公室将领导小组会议形成的意见决议以正式文件下发到各辖区政府及市直相关单位贯彻落实。活动开展以来,市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16余次,治理办公室、辖区政府及国土规划等部门召开会议达40多次,对全市213宗闲置土地,逐宗进行研究,逐项制定措施、逐个提出意见。

集体会审慎决策。活动开展以来,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6次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市纪委,市政府,市人大、政协、检察院、公安局及规划、城建、人防、房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和涉及的区政府、管委会行政一把手、纪委书记及分管领导参加会议。本着“尊重历史、结合实际、落实政策、慎重处理、解决问题”的原则,对认定的尚待处置的闲置土地,逐宗拟定措施,明确责任主体。最终形成的处置意见以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文件形式,下达各相关部门予以落实。

“三色”预警抓落实。建立完善预警系统,治理办将全市闲置土地及违规用地情况分门别类,采取挂“红、黄、绿”旗的办法。即:已经开工,达到投资进度,挂绿旗,说明该宗地已得到较好处置,治理办向企业发出加快施工进度的通知;虽然开工,但未达到投资强度,进展缓慢,挂黄旗,说明该宗地存在一定问题,治理办向企业和辖区政府发出加快施工进度的督导通知,限期完成投资强度;没有按约定时间开工、毫无动工迹象,挂红旗,治理办向企业及辖区政府发出警告通知,限定时间立即开工,预期仍然不开工建设,将启动收回程序,依法收回。

信阳市闲置土地专项治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省纪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各级政府比较满意。从活动开始起,全市新开工项目49宗,面积219公顷,直接经济投入约12亿元;追缴了一批出让金,共追缴出让金达5.86亿元,为市县两级财政增加了收入。收回闲置土地30多宗,面积90多公顷。

解决了多年来的土地闲置浪费问题,企业比较满意。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共为39家企业解决土地难题。信阳市宏冠房地产公司“颐丰园”项目负责人非常激动地说:“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太好了,解决了我们企业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始干了,将开工速度加快加快再加快。”原来,该企业因为规划调整,面临着容积率调整后补交出让金的问题,由于涉及补交出让金是按照老标准还是新标准,一直困扰着企业无法开工建设。这次省闲置土地专项治理办公室下发了豫治理发[2012]3号文件,明确规定了时间界限和补交标准,给企业指明了道路,使一些政策性极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解决了群众生活难题,老百姓比较满意。活动开展以来,共为43宗土地拆迁指明了出路,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善了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如为浉河区邦达公司“丽涛雅苑”项目长达8年未能建设,举行听证会,并请人大、政协进行调研、听证,与企业、浉河区政府、拆迁户进行面商座谈,听取群众呼声,使棚户区一百多户群众得到妥善安置。为平桥区一栋烂尾楼长达20年未能拆迁强力推进拆迁到位。2012年7月20日,平桥区国土分局受部分群众委托,将群众张全贵等100多人集体赠给市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的锦旗挂在市专项治理办公室里,锦旗上面赫然印着:秉公处置、心系百姓、清正廉明、创建和谐。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篇7

1 研究区概况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113°03′—114°19′E、33°16′—34°24′N,东西长117 km,南北宽75 km,面积约5002 km2。2008年许昌市辖3县(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2市(禹州市、长葛市)1区(魏都区),总面积4996 km2。许昌西部和西北部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1150.6m;中部和东部是黄淮冲积平原,最低海拔50.4m,地面坡度为2.6‰,平均海拔74m。该区属于黄淮流域,气候为北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7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71%。全市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紫色土、红黏土、潮土和砂礓黑土等6个土类。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量为3.9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4.62亿m3;天然河流有颍河、双洎河、清泥河等,人工河有颍汝总干渠等,河川年径流总量为0.9亿m3,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8.9亿m3 [8]。

2 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2.1 土地资源优化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灰色线性规划(GLP)模型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配置的优化。由于该模型具有当约束方程中约束值随时间变化时,可用GM(1,1)等模型预测变化的约束值,每经一时间段便得到一组约束值及相应的一组规划解,从而通过规划解的变化反应规划的动态性。目标函数值最大或最小是相对的。若规划模型系数是区间数时,可利用区间数的边界值在漂移范围内进行模拟,直到满意为止。变量设置应满足3个原则:土地利用类型的设置要符合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程》;各变量在地域上独立,不能重叠,并具有综合性与典型性,粗细得当;各变量的效益资料能够取得,以便于确定各类用地的效益系数。据此依照许昌市土地利用现状、土地适宜性及各业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出发,按照土地利用分类体系(3大类)标准,共设置了10个变量:x1(耕地面积)、x2(园地面积)、x3(林地面积)、x4(牧草地面积)、x5(养殖水面)、x6(其他农用地)、x7(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x8(水利设施用地)、x9(交通用地)、x10(未利用地)[9]。

2.2 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主要有:①土地总面积约束。即各类用地面积之和应等于土地总面积:x1+x2+x3+…+x10=476365.3(hm2)。②人口总量约束。农用地和城镇用地承载的人口应控制在2015年规划人口之内,即M1Σxj+M2Σxk≤P。式中,M1为农用地平均预测密度,M2为城镇用地平均预测密度,xj为农用地,xk为城镇用地,P为许昌市规划总人口。即0.67(x1+x2+x3+x4+x9)+25.3(x7+x8)≤4565000,人口灰区间456.5—459.2万人。主要依据规划中的人口预测结果,其下限为回归预测所得2015年许昌市人口预测值,指标偏紧;上限的设置是许昌市“十一五”规划控制指标。③宏观计划约束。根据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全市耕地面积控制在34.44万hm2以上,1997—2010年间净减少耕地800hm2,补充耕地4533.33hm2,耕地减少5333.33hm2。全市治理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3.81万hm2,粮食平均单产5639kg,人均粮食占有量500kg,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长目标的实现。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345239.02hm2调整到2000年的345274.57hm2、2015年的344439.0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69.35%调整到2000年的69.36%、2015年的69.19%,则可构成约束条件:x1≥344439.02。根据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指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许昌市土地需求与供给预测,各主要建设用地应以宏观计划量为控制:x7+x8+x9≤87569.45。④社会需求约束。许昌市2015年粮食单产水平5860kg/hm2,灰区间取5490—5860kg/hm2,其下限为2000年粮食单产水平,上限用GM(1,1)模型预测值,即2015年可达到的粮食单产水平。这样设置灰区间能保证规划期间粮食的需求,可根据粮食单产水平的增加速度选择规划方案。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以小康水平为标准测算,需粮食2.288亿kg (灰区间2.272—2.296亿kg)。此外,根据公式:耕地总需求量=(粮食需求量/耕地粮食单产/粮作比/复种指数),再用该值乘许昌市粮食自给率预测耕地需求量,经计算得约束方程:x1≥348434.56。水域面积由1996年的17990.25hm2调整到2000年的17822.22hm2、2010年的17704.5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3.61%调整到2000年的3.58%、2015年的3.56%:x5≤17826.42。⑤生态平衡约束。根据河南省规定的森林覆盖率指标和许昌市土地利用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造林绿化目标,在规划期间内森林覆盖率由18%提高到24%,林地面积由1996年的10073.38hm2调整到2000年的10213.58hm2,2015年林地面积将达到10917.76hm2,即x3≥10917.76。⑥未利用土地开发约束。未利用土地面积由1996年的26487.36hm2调整到2000年的26039.75hm2、2015年的25332.5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5.32%下降到2000年的5.23%、2015年的5.09%。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预测,到2015年未利用地开发可增加可利用的最大土地面积为25332.59hm2,则构成如下约束条件: x10≥25332.59。⑦实际情况和经济约束。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等在现状基础上是增加的,而未利用地将随着土地开发力度加大而适度减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由1996年的76548.83hm2调整到2000年的76945.55hm2、2015年的78092.1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996年的15.38%调整到2000年的15.46%、2015年的15.69%,则可构成如下约束条件:x8≥1516.047;x9≥4066.533;x10≤22986.32;x2≥6106.887;x4≥1.706667。此外,许昌市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如果采用人均用地定量指标预测目标年的规模,其结果偏小,因为人均用地定量指标法是基于对现有城镇和村庄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和整理为前提的,而实际上许昌市要实施这一过程则非常困难。因此,根据预测的人口,综合考虑该区的用地状况,确定居民点和工矿用地规模为:76739.93≤x7≤79653。⑧数学模型要求约束。xi≥0,i=1,2,…10。

2.3 目标函数

f(x)=6956.85x1+6956.85x2+550.2x3+812.21x4+116.29x5+68302.53(x7+x8+x9+x10)。目标函数中各项系数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收益系数(元/hm2)按当年价格计算。各项系数为预测数,主要采用灰色预测、回归预测和平均增长率预测等方法求得。

2.4 模型求解

由于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中效益系数、技术系数及约束系数是区间灰数,既可按下限规划又可按上限规划,还可按区间值规划,从而使规划灵活多变富有弹性,能适应情况的发展变化。结合许昌市具体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按照2010年经济发展目标要求,经运算求解获得高、中、低经济效益目标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表1)。

具体做法是:若效益系数、约束系数分别取其区间上限,技术系数取其区间下限,可求解出高经济效益目标方案;若效益系数、约束系数、技术系数皆取其区间值,则可求解出中等经济效益目标方案;若效益系数、约束系数分别取其区间下限,技术系数取其区间上限,则可求解出低经济效益目标方案。为保证规划的动态性,约束系数和约束常数是根据2000—2005年的数据采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预测,并结合定性分析得到其白化值再进行求解。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方案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时,首先应建立层次分析系统结构模型,即目标层、约束层、指标层、方案层。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权重

根据许昌市具体情况及三大效益耦合最大化目要求,结合专家意见,参照吕春艳等人的研究成果[10]选出10个评价指标,然后按照AHP法原理计算出指标的相应权重(表2)。

3.2 评价指标数据的计算与归一化处理

首先基于各供选方案计算出相应方案各评价指标数据值,然后按下式进行归一化处理。undefined。其中,i=1,2,…6;j=1,2,3;Bij、bij分别为第i种评价指标第j个方案归一化值及指标数据值[11],计算结果见表2。

3.3 优化配置方案及决策选择

对各方案的11个评价指标得分进行累加,得到各方案总排序,其中方案2总排序最高,综合效益相对最好,故为推荐方案。其计算公式为:各方案相应评价指标得分=相应指标权重×各方案相应指标归一化值。经运算求解,获得在高、中、低经济效益目标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结果(表2)可知,采取中等经济效益目标方案获得各个指标权重的和最大,即对区域经济发展是最有利的。

利用数学模型规划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的约束,利用模型的解算结果来规划土地,可为“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之间的矛盾提供量化的协调依据和解决矛盾的具体办法,同时可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较好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规划结果的干扰,特别是个别地方领导主观随意性的干扰,为缓解各用地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有力保障[12]。本文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许昌市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建议政府在决策中采用中等经济效益目标方案,即在效益系数、约束系数、技术系数都取区间值,而不是单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或者单独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罗鼎,许月卿,邵晓梅,等.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792-797.

[2]陈梅英,郑荣宝,王朝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9,29(5)∶466-471.

[3]朱艳莉,李越群,廖和平.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2)∶97-102.

[4]戴金华,赵筱青.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3)∶26-31.

[5]赵丽,付梅臣,严学仕.基于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9)∶791-794.

[6]吴国玺,曹志刚,申怀飞.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J].商业研究,2009,391(11)∶126-128.

[7]张本昀,申怀飞,郑敬刚,等,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2)∶317-323.

[8]吴国玺,殷学永,申怀飞.基于GIS的许昌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131-134.

[9]万年庆,吴国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4)∶521-524.

[10]吕春艳,王静,何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水土保持通报,2006,(2)∶21-26.

[11]李丽红,李鲁华,马松梅,等.基于灰色线性规划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5)∶440-444.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篇8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调查显示,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相当不合理, 城市中心区大多被工业、政府机关、学校等占据, 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行业, 却往往难以获得相应区位的土地。因此, 如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并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将通过对南京市土地资源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对资源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核心问题, 根据所得数据及区域自身特点建立优化模型, 提出优化方案, 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估, 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相协调。

一、研究地区概况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 是长三角地区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 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2009年, 南京全市土地总面积为6 582.31平方公里, 总人口629.78万, 人均GDP达到55290元。南京市近年经济快速发展, GDP由1995年的576.46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4230.26亿元;同时, 南京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48.7%上升为2009年的77.9%。研究表明,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南京市人均GDP每增加1000元, 城市化水平将提高1.508%。

南京市地处土地资源富饶的长三角地区, 耕地、林地资源丰富,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 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理念也使得土地资源受到一定破坏, 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 建设用地需求旺盛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人地关系也越来越紧张。2009年南京市土地总面积6597.63平方公里, 土地利用率为96.81%, 建设用地面积为992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15%,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53公顷, 地均GDP为0.64亿元/平方公里。随着近几年环保意识的增强, 目前的土地利用越来越重视集约利用, 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土地利用的重点方向。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 南京市如何使用土地既能保证经济发展又要维护生态环境, 是应当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线性规划法是指用一些已有的数据作为约束条件, 反映当地真实土地面积、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要求等等的限制, 用一组函数表示资源结构优化的目标, 即在一系列约束条件下最大化的实现目标。本文将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建立模型, 对南京市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结合南京市经济、社会、生态等要求, 以2020年为目标年, 找出最优的土地资源结构布局。

(一) 变量设置

从目前南京市土地资源特点与经济发展现状和要求出发, 本文将用地设为以下变量。南京市土地总面积S;农用地:耕地 (x1) , 园地 (x2) , 林地 (x3) , 牧草地 (x4) , 其他农用地 (x5) ;建筑用地:居民点及城镇工矿用地 (x6) , 交通运输用地 (x7) , 水利设施用地 (x8) ;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 (x9) , 其他土地 (x10) 。

(二) 目标函数

根据南京市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目的和意义, 为了缓解多个目标用地利益的冲突, 本文简要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来协同耦合作为用地规划的目标:经济目标———使用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目标———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保障就业, 维持社会的稳定;环境目标———土地利用产生的生态效益最大化。

目标函数分别为

其中, Xi为各地类土地面积 (未利用地不产生利益) ;F1 (x) 为各个地类产生的经济效益;F2 (x) 为各个地类产生的社会效益;F3 (x) 为各个地类产生的生态效益;Ci为各个地类单位面积产生的经济价值 (用单位面积的产出衡量) ;ai为各个地类单位面积产生的社会价值 (用就业保障、粮食和安全保障来衡量) :qi为各个地类单位面积产生的生态价值 (用各类污染、温室效应、水分调节等指标来衡量) 。

(三) 约束条件

1. 土地面积的约束

S=x1+x2+x3+x4+x5+x6+x7+x8+x9+x10=6597.63km2

2. 人口总量约束

根据人口密度回归预测, 南京市土地人口承载力不应超过2020年预测总人口数———1065万

3. 基本农田保护约束条件

4. 实际情况约束

由于经济持续发展, 居民点及矿工用地、交通用地要大于现状面积, 即

X6≥10.86

X7≥2.05

5. 变量非负约束

Xi>0 (i=1, 2, ……, 10)

(四) 分析优化方案结果

将数据带入LINDO程序, 可计算出2020年南京市各类土地结构优化结果, 如表1所示。

从以上南京市2008年土地利用的现状结构和2020年优化结构的比较来看, 方案基本实现了模型的优化目标,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经过优化调整后的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更好地提高了南京市土地利用的效益, 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目标的协调统一。

首先, 生态效益增加。耕地面积并无大量减少, 从2008年的242.1 (千公顷) 到2020年的242.5 (千公顷) , 增加了0.18%。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下一个十年当中, 耕地的面积得到保持, 基本实现了耕地的动态平衡, 相应了国家号召, 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南京的生态效益, 改善了生态环境, 为南京市生态建设目标提供了保证。

其次, 经济效益增加。园地、林地的数量分别增加了0.26%和0.13%, 其他农用地的数量减少了1.37%。数据表明, 通过提高农地整理水平, 加大农地整理力度, 从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了园地和林地的产出,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田的生产能力, 不产生经济效益土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总体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最后, 社会效益增加, 建设用地总量增加了0.85%。除了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以外, 交通运输及水利设施用地都有增加。这样的现象表明, 一方面,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有所减少, 主要由于当前用于居民住宅的房价较高, 开发商大量买地用于开发住宅商品房, 房价地价连环上升, 百姓的社会效益有减无增, 这对于人民生活的保障和维护社会的稳定都有负面的效应, 所以国家对居民住宅用地的数量和规模有所限制,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数量不应再大量增加, 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效益的降低;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进一步扩大, 建设用地用于第三产业的面积增加, 使得土地使用更加服务于人民,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 增加社会满足感。这样也使土地利用和布局更加合理和集约, 从而提高了社会效益。

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

(一) 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是我们国家长期发展的主题和中心, 是我们长期奋斗的目标, 尤其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所以土地利用规划应当以经济效益作为最重要的指标。然而, 我们追求的利益是长期的, 并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去实现暂时的经济利益。所以, 在土地利用当中, 增加建设用地的面积减少耕地的面积以提高经济效益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保持耕地的动态平衡是当务之急, 也是重中之重。通过基本农田的整理水平、增大整理力度, 都可以提高现有耕地的面积, 从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维持耕地的平衡。总之, 只有在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的同时做好耕地的保护工作, 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一个地区长期的经济利益。

(二) 保证建设用地的规模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与国家政策的实施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来看,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高价招拍卖土地, 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 占用农用地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了地区经济利益的发展, 建设用地数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但增加的比例政府应该予以控制。也就是说, 政府应当对每年居民点用地增加的比例有所规定, 尽量增加保障性住房而非高价的商品房, 防止过多的建设用地的增加, 这样既可以减少炒房的机会, 对高涨的房价有所抑制, 满足大多数人民的需求, 又可以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 保护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 增加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三) 注重城区中心地带建设用地的规划,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是城市土地利用中各地类矛盾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南京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可靠保证。基于前文中提到的南京市中心地带的规划欠缺合理性, 导致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集约性不高,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一方面, 推进城市土地置换,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更加合理地规划住宅、工业园区、交通、绿地等用地的面积与规模, 真正实现城市中心地区的“寸土寸金”, 调整用地结构, 优化用地布局;另一方面, 应当减少土地的闲置, 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管理, 例如限期开工、征收闲置费、强制收回土地使用权等。总之, 只有提高土地集约度, 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地紧张问题, 才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的土地, 使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摘要:土地是人类所有社会生活的基础, 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从而产生最大效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的南京市在优化土地资源方面也十分具有典型性。文章以南京市为例, 在分析该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 利用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计算出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化的比例, 从而提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南京市,优化配置,线性规划

参考文献

[1]陈梅英, 郑荣宝, 王朝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热带地理, 2009 (05) .

[2]赵翔宇.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7.

[3]强培, 郑垂勇, 张平.江苏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发展战略, 2009 (08) .

[4]徐梦洁, 刘洋, 孙雁, 等.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关联[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 (04) .

[5]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6]王立鹤, 钟甫宁, 陈卫红.城市化发展驱动因素的实证研究——南京市与同类城市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4 (01) .

国有企业土地资源盘活优化探究 篇9

1.1 土地有偿使用比例不高

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留存的大量划拨土地, 相当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采用了有偿出让、作价出资 (入股) 、授权经营和租赁等多种使用权类型进行了处置, 但还有一些土地因各种原因仍以划拨方式无偿使用, 在土地的收益和处置方面还有权能限制。除最初的征地补偿费等已基本折旧摊销完外, 基本属无成本使用, 也没在企业账面体现其价值, 导致账实不符。

1.2 土地使用用途不规范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政策, 明确要求土地使用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或约定的用途进行使用, 不得擅自改变使用用途, 如要改变则需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国有企业大多成立时间早, 且历经多个发展阶段, 早期大多认为土地和房屋是企业自己的, 干什么用、怎么用是企业内部的事情, 也就出现了本来是工业用途的土地改变成了商业、办公等, 特别是对外出租, 大多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用途。即使现在, 还有使用用途不规范的情况存在和新增。

1.3 土地使用效率不高

国企历史上取得土地较为容易, 土地成本也较低, 在土地使用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更多关注和重视土地上所承载的业务发展, 淡化了土地自身的利用效率潜力挖掘。特别是非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土地, 各经营主体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利用效率不高, 有的处于闲置、低效运营状态, 与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前提下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整体目标有较大差距。

1.4 土地使用产权不完善

国企对土地产权意识从无到有, 历史上取得的土地有的产权不清, 物权法明确的是土地等不动产的产权登记生效的权利保障机制, 产权不清的土地受保护程度大大降低, 使用这些土地也会出现法律风险和经济纠纷。国有企业在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所属管理系统内分家、房地分属不同权利人等过程中也存在产权不完善情况, 虽然利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解决了一部分, 但仍有一些产权尚未完善。

1.5 土地使用受外部因素影响大

国有企业特别是工业仓储类企业的部分生产经营用地已随城市发展由郊区变成了城区, 在城市规划调整、交通限制等情况下, 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有的企业所处行业处于经济发展中的夕阳地位, 不进行转型升级就将逐渐萎缩甚至倒闭。这些外部因素也影响了土地的使用效益。

2 土地盘活优化使用的意义

2.1 国企改革方面

从国企改革来看, 土地盘活优化是国企之间、国企和非国企之间或国企内部整体重组、业务板块重组、行业重组和并购中可利用的一种优化配置的资源, 可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企业与外部协同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是企业“增量投入向存量资产升级投入”与“业务结构优化调整”的一次重要实践。

2.2 企业发展方面

从企业发展来看, 土地资源的盘活利用将促进业务搬迁重置及结构调整, 优化战略布局, 盘活收益可为促进主业健康发展提供现金流支持。同时也有利于处置僵尸企业、压缩管理层级和链条、治理亏损企业、人员安置和历史问题解决。

2.3 产融产城产网结合方面

从产融、产城、产网结合看, 土地盘活项目需要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财务公司等金融服务方面支持。同时可将现有物业和盘活优化后形成的物业开展不动产证券化, 企业土地资源可充分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持, 同时可以作为产网融合项目的载体和孵化空间。

3 土地盘活优化使用的难度

3.1 受外部规划指标的影响

从外部来讲, 由于受到规划指标的影响, 特别是土地规划用途的变化, 土地在实体经济发展和企业优化调整中基本无法直接继续使用。企业一般无法按新的规划用途以协议补交土地出让金方式直接有偿使用, 更多是政府先进行收储征收, 企业大多只获得地上物补偿, 划拨土地补偿较少甚至没有, 企业从而失去了土地使用权。征收后, 政府按新的规划指标以公开招拍挂方式进行供地, 原企业基本无法获得新规划下的用地权, 企业根本没有积极性主动盘活优化土地。从内部来讲, 企业面临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调整或转型的情况, 在外部影响下, 原有使用用途下的业务也无法持续在该土地上继续运营, 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统筹考虑转型升级, 有的土地还面临产权不清、存在查封等权利限制情况。

3.2 受土地政策的影响

由于我国采取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立政策, 土地政策极为严格, 甚至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一样作为了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权利受限较多, 且采取规划指标管理和用途管制方式, 加上企业用地类型多样、产权复杂, 要用对用好用足土地政策、管好管住管出价值的工作难度很大。

4 国有企业土地资源管理的建议

4.1 政策及执行层面

政府要制定系统性的政策用于指导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国家层面对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还没有统一的政策指导, 有的也多从集约节约用地角度对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的总体要求, 虽然其中也提及存量土地盘活利用的内容, 但缺少相应的专项办法和落地实施的意见。各地也在积极寻求操作层面的落地, 广东颁布过一系列的实施意见, 如《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深圳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等, 在实施操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其核心是在土地供给方式上进行了突破, 允许按政府规划等要求协议补交出让金后自主或合作进行盘活开发利用, 鼓励原业主积极参与更新项目, 原业主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整体来讲, 各地还只是在尝试突破, 并没有形成成型的规定, 即使在广东省内, 东莞、湛江、汕头和深圳等地三旧改造涉及存量土地盘活方面的实施路径也不尽相同, 各地对税费方面的操作也不一样, 多数政策局限性很强, 有的时效性很短, 审批环节很多, 还有使用范围限制, 基本没有形成体系。在控制土地增量、盘活存量的总体要求下, 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不能完全满足或适应现实需求, 需要就存量土地制定系统性的政策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监督, 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健全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 制订好运作规范和监管规则, 特别是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具体实施意见和推进路径。如果现在不成熟, 可以考虑从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进行试点, 多摸索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后再颁布实施。

4.2 企业及管理层面

(1) 集团层面集中统筹。国企的集团公司要对系统内所属企业做好土地资源盘活优化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可考虑成立集团不动产资源管理小组, 土地数量巨大的可考虑成立专项管理委员会, 建立集团内部的土地资源盘活优化的工作机制和调配机制, 配套建立KPI考核体系, 提高决策效率, 用于战略引领工作方向和切实落实工作责任。

(2) 设立服务管理平台和运营管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着重在战略、政策、技术、流程、风控等方面给予系统内企业指导、服务、审核、监督等综合服务管理能力。着力于土地的出租、转让等非开发建设类经济行为的管理。立足于做好内部存量处置管理和风险综合防控。运营管理平台着重发挥在土地资源内部整合和外部协同、投资运营和管理土地盘活优化项目、实施不动产证券化方面的作用。着力于内外部协调发展统筹管理工作, 以及改造运营和建设开发类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工作, 做好政府政策沟通、商务谈判、项目分析研判等工作。立足于土地增量收益创造和获取工作, 通过对外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集团在土地盘活中的利益分配形式, 并通过项目公司股权结构来平衡分配比例。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做好内部协调, 前期可考虑服务管理平台和运营管理平台采取“一套人员、两块牌子”的模式运作, 待时机成熟时再适时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单独运作。

(3) 确定盘活优化的整体思路。服务管理平台和运营管理平台要对拥有存量土地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人员情况、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和土地资源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确定待盘活优化土地的范围。根据上述情况采取企业分类管理、土地集中管理、问题打包处理、人员按需梳理等方式, 以市场化原则制定可行的整体推进方案。充分利用已有政策, 依法合规、因地制宜的综合采取政府征收、对外转让、对外租赁、内部调配、改造运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制定工作实施计划, 建立目标责任奖惩机制。

5 结束语

总之, 国有企业土地资源管理必须在依法合规、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基础之上, 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前提之下, 建立符合企业改革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 规范管理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优化土地权能, 显化资产价格, 盘活低效资源, 提高土地效益, 协调政企关系, 平衡各方利益, 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盘活,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和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林芝.盘活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城区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J].国土资源导刊, 2008, (1) :48-49.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篇10

1 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很早就有学者就以发展适宜性为研究切入点, 来优化景观生态方法。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的研究, 不仅解决了海岸带管理的问题, 也对农田保护提供了借鉴, 为后来学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可以分为5 个环节:

首先, 景观生态规划人员要确定规划的范围以及目标;其次, 相关人员要对该区域的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尤其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定要做好分析, 比如水文、人口、文化、地质条件等, 之后将调查数据记录在案或者在地图上描绘出来;再次, 利用目标综合分析方法, 提取内在信息资源;第四, 对每个信息因素以及每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进行调查分析, 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初步的适宜性评价;第五, 通过上述步骤, 基本上中可以形成适宜性图件, 依据图件分析结果, 制定土地适宜性利用方案。提出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的学者认为, 按照区域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特点来对景观生态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明确景观生态的利用方式以及具体的发展规划策略, 这样才能够保证该区域自然环境与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真正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通过上述阐释能够看出, 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着重强调的是土地利用的内在价值, 而这些内在价值并不是人为创造的, 而是自然环境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所形成。换言之, 该区域独有的水文条件、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 就从根本上就决定了该区域的用途。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性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依据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情况, 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

虽然此种景观生态规划优化方法优势比较多, 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比如过多的看重生态景观竖直方向的适宜性, 而轻视了水平方向各个景物之间存在的影响, 所以景观总体效益可能并不高。

2 以系统分析与模拟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此种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不仅最大程度的为景观规划提出了依据, 同时也为景观生态学者进行合理规划自然资源提供了途径。很多学者为以发展适宜性为基础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的不断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2.1 区域生态体系模型

此种模型主要是将景观生态区域划分为四个单元:首先, 生产性单元, 该单元用来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发展林业;其次, 保护性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为了保护该区域的生态平衡而存在, 防护林地、湿地等都可以算作是保护性单元中的组成部分;再次, 人工单元, 该单位主要用来进行工业化生产以及城市发展, 该单元的存在对景观生态优化起着负面作用;最后, 调和性单元, 该单元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上述各个单元能够协调。上述景观分类构成区域生态系统模型第一层次研究的主要内容。该模型的第二层次侧重于各单元类型间物质和能量转移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而第三层次则主要以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为对象, 研究自然和社会经济输入、输出的调控机制, 并为区域土地利用的分配提供决策依据。

2.2 灵敏度模型

其基本思路包括:将一个城市或区域作为一个整体, 着重分析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 以把握系统的整体行为;根据系统对要素变化的反应, 对系统进行动态调控;运用生物控制论原理调节系统要素的关系 (增强或削弱) , 以提高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灵敏度模型也可以说是生物控制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及其在规划上应用的产物。在灵敏度模型中, 将规划对象 (一个城市或区域) 描述成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变量构成的“反馈图”, 可以通过对构成变量状态的改变模拟整个系统的行为。一旦构筑了”反馈图”, 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规划, 还可以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比较, 即“政策试验”。灵敏度模型将规划由传统的“野外”搬进了实验室, 并将规划变成可测试和可验证的过程。但由于灵敏度模型重点关心的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时间动态, 对空间关系与空间格局的动过程则难以反映出来

3 基于格局分析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该方法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土地利用分异战略。该战略景观整体化规划按如下5 个步骤进行: (1) 土地利用分类:辨识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根据由生境集合而成的区域自然单位 (RNU) 来划分。每一个RNU有自己的生境特征组, 并形成可反映土地用途的模型。 (2) 空间格局的确定和评价: 对由RNU构成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评价和制图, 确定每个RNU的土地利用的面积百分率。 (3) 敏感度分析:识别那些近似自然和半自然的生境簇, 这些生境被认为是对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保护价值的地区。 (4) 空间联系:对每一个RNU中所有生境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特别侧重于连通度的敏感性以及不定向的或相互依存关系等方面。 (5) 影响分析:利用以上步骤得到的信息, 评价每个RNU的影响结构, 特别强调影响的敏感性和影响范围。DLU战略是目前在对过程机制难以定量模拟和把握的情况下较为可行的规划途径。尽管这种途径没有与一个系统的理论如景观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空间联系的分析上也缺乏方法和手段, 但它却为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在区域和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有很多, 每一种方法都能够为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借鉴, 但是由于国情不同, 使用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关部门以及学者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的情况下, 选择合适的景观生态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亚萍.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J].贵州科学, 2005 (02) .

[2]冯兆东, 刘勇, 陈发虎.半干旱区流域水文的景观生态研究与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辅助的过程模拟[J].中国沙漠, 2000 (02) .

[3]孙彦伟, 卢荣安, 姜广辉.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思维[J].生态经济, 2005 (03) .

[4]刘荣霞, 薛安, 韩鹏, 倪晋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4) .

上一篇:塑料模板的施工技术下一篇:无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