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成果

2024-06-13

科技新成果(精选十篇)

科技新成果 篇1

军队院校作为国家科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主要肩负着国防科技创新的重任,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自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已相继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政策,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巨大的政策红利。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并未得到有效破解,科研成果仍然大部分处于“睡美人”状态。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综合“专利许可收入+从企业获得的研究经费”两项指标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仅30%。军队院校因大部分科技成果以国防专利和技术秘密的形式进行保护,转化比例更少。军队院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既有国防政策层面的难题,也有军队院校自身的困境,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政策。中央军委于2016年2月下发了全面停止有偿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停止包括科研在内的所有对外有偿服务同时指出,科研机构对国家赋予或属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任务,按照军地科技融合发展政策执行。目前,如何界定与运作纳入军民融合发展体系的项目,军队尚无明确政策。另外,国家也缺乏完善的国防技术转移和转化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国防知识产权权属界定和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形成法律规范。

二是缺人才。成果转化工作既不同于一般的科研攻关,其核心关键技术已突破,缺乏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价值,一线科研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从事该项工作;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院校科研成果一般处于原理样机阶段,转化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中试和推广应用工作,对成果的技术熟识度要求很高。受制于编制体制原因,现有军队院校科研管理人员人数有限,缺乏足够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专职成果转化人员。

三是缺平台。从事成果转化有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需要开展:一方面对内要摸清学校底数,尽可能全面掌握有转化潜力、有应用效益的科研成果,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将其转化;另一方面对外要对接部队装备需要和市场需求,引导科研人员从事实用、管用、好用的研发工作。这些工作都需要专门的平台和机构予以推动,而军队院校现行机构一般并无独立的成果转化管理部门,缺乏顶层统筹和协调。

四是缺机制。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国家从修改法律条款、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完成了三步走,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转化体制机制,极大地鼓舞了地方一线科研人员。但军队科研单位如何落实国家政策,尚未明确规定,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仍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手段,军队院校与部队装备部门和地方产业需求部门仍未形成有效联动,供需关系仍未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先进成熟的自主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尽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军队改革新常态,军队院校要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多措并举大挖成果转化潜力。

一是对接部队需求。严格落实军委停止有偿服务通知要求,杜绝纯粹为企业牟利的军转民项目。对于军队院校来说,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对象仍然是一线部队以及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提供支撑的研究院所和企业。部队需求才是军队院校出成果的重要动力,要紧贴实战、服务部队,使科技创新同部队建设发展接好轨、对好焦。成果转化要到军事斗争准备一线、部队装备建设一线、装备科研生产一线,深入做调研、认真听需求、主动找课题、热心搞服务,为部队建设发展特别是装备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持。要把强军召唤作为科研动力,把打赢难题作为科研课题,把部队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瓶颈作为科研立项的依据、创新攻关的重点,在解决军事需求中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在服务战斗力建设中提升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转化与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有需求,成果转化就会有市场。

二是健全组织队伍。在科研管理部门探索设立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建立机制,制定政策,统一协调处理成果转化相关事宜。在现有编制体制下,可尝试聘用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的专职人员,从评估到收入管理,提供高水平、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一条龙服务。专职人员要有充分的技术基础,能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技术成果做好评估;要能深入部队和市场一线,掌握装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与相关市场和技术发展保持同步;对基础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尤其是知识产权法方面,能充分保护科研人员权益。

三是浓厚转让氛围。面向广大科研人员开展转化知识培训,做好对科研人员的引导,鼓励人员重视产权保护,及时将发明创造告知转让部门,让个人或团队的智力价值尽快从学术水平转化为战斗力、生产力。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祛浮戒躁,从事成果转化工作,要改变为名而研、为利而趋的现象,做到不为物欲所困,不为名利所获,倡导为军服务、为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同时,加大先进成熟的自主创新成果宣传推广力度,搭建平台,畅通技术信息的发布传播渠道。调动一些可调动的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将转让技术的能力和成效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评估的组成部分。

四是推动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在解决能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实用和好用的问题。提高技术成熟度,从实验室水平提升到产业化应用的水平,仍有大量技术攻关、资金配套等工作。在这条路上,军队院校不能作孤独的独行者,而要与政府、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携手同行。要以严守政策、融入体系、自主创新、发挥优势、促进转化为原则,努力吸纳整合国内优质资源,从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协作组织中要效益,尽快借助社会科技资源解决装备研制人力物力、利用地方有力条件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等方面成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把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斌,裴大茗,李占.美国国防技术转移及转化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46-152.

[2]段晓彦,李宏伟.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探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2014(6):498-500.

科技新成果 篇2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率

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解决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开发应用,是社会生产力能否更快发展和促进经济迈向新台阶的重要前提。

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2010年为2%,与发达国家水平比差距很大,而2010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255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在我国平均每5项获奖科技成果,才有一件专利申请;每发表45篇科技论文,才有一件专利申请,专利中能够转化的不足10%。通过这几组数据分析,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较低。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科技投入及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率,已成为我国科技部门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多年来在工作中总结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几个问题:

其一 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意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领导对当地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把握不准,片面注重引进现有技术和高科技项目,而对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基地及科研成果产出源头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所做的科技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科技创新能力裹足不前。

其二 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在政策制度上还不完善

我国科技技术对外依存度居较高,依赖程度高达50%。而日本、美国仅为5%左右。这组数据反映出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国内对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其三 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技术产业化的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当前国家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本投入撤出机制,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及撤出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顺利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目前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理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完善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基础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估、技术扩散、创新资源配置、管理咨询与创新决策等专业服务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科技中介机构职责就是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第二 建立高新技术园区是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的有效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科技投入的力度,科技技术卓有成效,产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今,科技园区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基地,尤其是各省、市科技工作的重点。2011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值由2010年的394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000亿元;黑龙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2位;全省专利申请量达到18788件,比2010年的全年专利申请量10269件增长83%。取得的这些成果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2011年,依据黑龙江省扶持十大重点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方针,省知识产权局建立了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提供机制,以黑龙江省承担重大项目企业、专利优势企业与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及时有效提供相关领域的全球专利科技技术信息。

第三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必经之路

世界各国已将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合理转化纳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之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相融,优势互补,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要做到:

(一)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要以企业为主体。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要经过的阶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特点决定了其方向重点在于研发和孵化。由此看出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属于种子期,企业的特性决定其将科研成果产业化,这样就能够彻底改变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

(二)政府部门采取多样性合作模式推动院企合作

作为政府部门要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起共同合作的平台与桥梁,适时采取多样性合作模式来加快科技与企业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

如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08年起,依托高校重点建设了煤电化、装备制造、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中药新药和新药制药5个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两年后,五大研发平台书写下传奇:研发项目103项、转化项目34项、产品二次开发项目3项,利用科技成果为企业创下产值104.3亿元。其中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与东部煤电化研发平台合作,研发了MG100/230-BWD薄煤层采煤机项目,创造了薄煤层采煤机,解决了薄煤层无法机采的难题,为企业增产245万元;哈药集团合与新药研发平台共同研发的人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产业化项目,两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葵花药业有限公司与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合作,对现有产品葵花护肝片进行二次开发,为企业创造产值2亿元。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首先要看对科技成果是否进行了及时推广应用;第二,科技成果是否真正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推广应用,就不能发挥成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无论从科技技术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其在生产中的作用来看,我们理顺好以上几种关系,必将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科技新成果 篇3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以科技成果鉴定为主的服务模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评价指标不明确、专家审查不合理、评价缺乏独立性、评价方式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影响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其中,“政府主管、社会承办”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模式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中被提出。可以说,国家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只是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规定。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就必须细化政策法规的具体条款,并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探索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制,在此基础上,规范服务流程和评价行为,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体系。

2 “政府主管、社会承办”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评价机构为主体协同推进的原则”,并于2009年10月14日,首批科技成果评价试点的9个单位的12家评价机构名单被公布。这种“政府主管、社会承办”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依据《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评价是指根据委托方的要求,由评价机构聘请同行专家,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被评价科技成果所进行审查与辨别,对其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出相应结论。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到2010年底建立起科技成果评价新的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培育出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基本实现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到2015年实现科技成果评价从以满足政府管理需要为主向适应市场经济中多元主体的多种需求转变,形成科技成果多元化评价体系。目前,新型的科技成果评价与传统的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区别见下表1。

3 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服务机制的探索

3.1 设立评价组织机构,保证评价工作有序开展

法国科学管理专家法约尔指出好的计划需要有好的组织。因此,为了保证这种新型的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能有序、健康、深入开展,必须建立适合成果评价工作的组织机构。根据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要求,评价机构的核心组织应包括评价中心、评价监督小组和学术委会员。如图1所示:

科技成果评价中心是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组织机构,由评价主管和若干成员构成。评价主管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妥善解决评价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除评价主管外,评价中心还包括评价负责人、评价费用核算员、资料归档员、专家管理员,评价负责人主要负责科技成果评价的具体业务工作;评价费用核算员主要负责每项科技成果评价的成本核算;资料归档员主要负责评价材料的归档与管理;专家管理员主要负责评价专家的征集、信息维护与沟通等。

评价监督小组由评价机构领导人员和评价机构外专家组成,负责监督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分析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有序开展。

学术委会员主要由各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它是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的技术专业组织,协助评价负责人受理各项科技成果评价委托,审核评价委托的材料是否达到评价开展要求,保证评价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3.2 制定科技成果评价规章制度,保障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开展

为了科学、规范、富有成效地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评价机构应根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科技成果评价规章制度,如,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根据科技部以及苏州市科技局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要求制定了《苏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规章制度(试行)》。科技成果评价的规章制度是开展评价工作的细则指导,对评价参与者的责任与义务、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程序、评价费用与时间都应给予明确的规定,强调评价程序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并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科技成果评价规章制度的制定,使成果评价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充分体现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3.3 加强科技成果专家库建设与维护,提升科技成果评价水平

为了保证成果评价活动的公平、公正、高效开展,使优秀的科技成果能及时进入市场,评价机构应根据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扩大专家遴选范围,解决由同行评议的不足带来的各种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在筹集各技术领域专家信息的基础上,增加经济、财务、管理方面专家的补充,使委托成果能从不同角度被评价,真实地反映成果全貌。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评价机构还需加强扩展学科或交叉学科专家信息的收集,以适应新兴行业或高新技术领域成果的评价需求。

3.4 细化优化评价流程,提高评价工作绩效

科技成果评价有会议评价和通讯评价两种形式。根据会议评价或通讯评价的特点,细化评价工作流程,确定每步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目标、实施要点,并通过实践摸索与积累,推进流程优化,提高工作绩效。如,评价材料提交不全或缺乏针对性,不能揭示被评价成果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影响评价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使优秀的科技成果通过评价能如实反应成果水平,评价中心优化评价流程,聘请兼职专家参与到评价材料预审环节中,做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第一关——评价材料审核。另外,通过业务实践,评价中心发现评价委托方、受邀咨询专家等对成果评价的流程与具体要求都比较陌生,影响了成果评价的效率与质量。针对该问题,评价中心利用专家培训、业务宣传等方式让专家与科研人员了解成果评价与成果鉴定的区别、成果评价流程与要求以及咨询专家如何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通过专家培训与业务宣传等方式,评价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委托方提交的材料以及专家的评价结论也更具有针对性。

3.5 开发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流程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目标,根据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要求,开发具有科技成果评价学习、咨询与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在科技成果评价初始阶段,平台首先要强调科技成果评价的咨询与服务功能:通过咨询,让委托方了解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流程、评价材料提交要求与注意点以及科技成果评价与科技成果鉴定的区别等等;在服务方面,根据评价工作优化服务流程,实现集“科技成果评价申请咨询、受理审查、评价准备(包括邀请评价咨询专家)、成果评价、撰写审核评价报告、资料归档”各流程于一体的服务理念,特别是利用系统功能根据科技成果的技术领域实现对评价咨询专家“快、对、准”的检索功能。

3.6 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与学习,强化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能力

首先,目前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是一项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评价机构需要根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安排专职人员和非专职人员学习科技成果评价规范要求、评价程序等,加强对科技成果评价业务的了解与熟悉。第二,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科技成果评价的对象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评价工作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涉及面宽而广。评价机构的工作人员只有多方面学习,加强业务培训,积累经验,总结各行各业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提升服务能力。第三,通过培训与学习,强化评价工作人员的材料审核能力。评价材料也是委托方向咨询专家展示成果的一面镜子,评价材料提供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必然影响专家对成果新颖性、创新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评价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的同时需要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通过积累、分析与总结,提升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2009.

[2]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2009

[3]九三学社界别.应尽快建立第三方科技成果鉴定制度[J].中国科技奖励,2010(3):34-35.

[4]康初春.科技成果评价现状、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3):24-25.

[5]胡恩燕.成都:成果评价与金融联姻[J].中国科技奖励,2009(11):19-21.

[6]李岱素.广东省科技成果水平评价集成服务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6):106-109.

科技新成果 篇4

关键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转化

1林业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中的主要问题

1.1转化渠道不畅

实现林业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关键就是成果的顺畅传播,并在生产实践运用中取得生产效益。但目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推广机构还不太健全,人员队伍也急需补充,很多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运行机制不灵活,渠道不畅通,使得成果与林农的需求脱节,严重制约了有效转化。

1.2市场意识薄弱

目前林业科技人员的市场化意识比较弱,使得一些成果还停留在奖品、样品和礼品上。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使得市场和生产实际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进来,对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的适应度缺乏考虑,使得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

1.3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少

科技领先 成果绽放 篇5

伴随着学校科技工作的推进,解放路小学传来喜报。五年一班的周紫嫣同学代表学校在北京参加了2012年度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活动,并获得了工程类研究报告三等奖,被授予“小研究员”称号。本次评比活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学生参加,共评选出小研究员500多名。该校获奖的学生是从去年“太原市‘科普双百’五小活动”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体现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

周紫嫣告诉记者自己设计的源动力:记得有部动画片《变形金刚》中擎天柱的部队和霸天虎的部队始终为能源而战,而现实中的海湾战争更是为能源而战,这说明能源在未来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属可再生能源,石油、煤炭属不可再生能源,如果能把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不仅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速度,同时可以更环保更绿色。

帆船是人类最早利用风能的海上交通工具,水车是人类最早利用水能的机器(用于浇地,磨面,制陶)。而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晾晒粮食、衣物等。听爸爸讲了这么多,我也跃跃欲试。想发明一件可利用再生能源的工具,节约不可再生能源,让天更蓝,水更绿,让环境更加美好。

经过反复思考周紫嫣决定设计一艘气垫帆船。气垫帆船是一种以空气在船只底部衬垫承托的交通工具。气垫通常是由持续不断供应的低压气体形成。气垫船除了在水上行走外,还可以在某些比较平滑的陆地上行驶。气垫船是高速行驶船只的一种,行走时因为船身升离水面,船体水阻得到减少,以致行驶速度比用同样功率的船只快。周紫嫣制作的气垫帆船能让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让所有设备在运动中为自己充电,从而节约能源,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量。

周紫嫣同学的设计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被授予“小研究员”的称号。该校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用老一辈科学家的嘱托为动力,继续推广科技活动,“创造无限,大爱无边”,为创新型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校园内处处绽放科普之花。

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基础知识,才会让智慧闪烁夺目的光辉。让我们家校联动,使孩子从小就能养成勤于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在社会实践中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周紫嫣气垫帆船的设计思路

首先,利用风帆借助风力在水上航行。当空气流动很快的时候,在正面挡住它的物体就会受到空气冲击,这就是动压力。当帆船顺风行驶时,就是空气对帆的动压力推动帆船前进的。

其次,船体整体选用太阳能吸光材料,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中。

第三,利用桅杆上的旋转式叶片将风能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到蓄电池中。

第四,利用帆船在行驶过程中船尾的旋转式叶片将水能转化成电能并储存到电池中。有了这些电能的储存,气垫帆船不仅可以在水中航行,也可以在陆地上行驶。

科技新成果 篇6

1万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万州是原万县地区所在地, 科技发展的基础较好, 特别是在农作物良种创新、水产养殖、兽药的研制、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资源丰富、科研实力较强, 拥有一批农业科研所 (校) 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不论是科技人才素质、数量, 还是科技基础条件都已超过主城区外的其他区县。

另外, 万州农业科技成果和物资的市场流通体系也初具规模。据调查和统计, 万州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种子等涉农物资的年交易额在20亿元左右, 约占万州及周边 (梁平、开县、利川、云阳等) 地区的60%, 经营商户仅主城区就500多户。

然而, 万州作为库区中心, 在引领库区和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才队伍梯度不尽合理

万州处于西部, 长期以来经济、交通、文化不发达, 不利人才成长, 不利吸引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农业科技队伍存在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较缺乏, 领域覆盖不全, 知识面不宽, 知识更新较慢, 综合能力偏低等不足之处。

1.2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转化场所在农村, 使用对象是农民, 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掌握应用并产生了效益, 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抽样统计, 库区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40%,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 并且系统受过农业技术教育者不足千分之一, 即便是经过较系统的农技培训的也不多。大部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离乡而从事其它行业, 带走了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易于接受的相当一部分人群, 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农民“雪上加霜”, 可以说目前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远远低于十年前。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差, 缺少成果的熟化中试

由于万州经济较落后, 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少, 缺乏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 使得农业高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未能有机结合。

目前, 我区杂交水稻、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而油菜、小麦、红薯、洋芋等商品化率低的作物良种覆盖率仅为10%~30%。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配方施肥技术等有利于农业生态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却由于缺乏示范基地而推广缓慢。

1.4农业科技成果流通体系不健全

目前万州的农业科技资料交易以路、以街为市, 经营场所分散, 不仅给市场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难于根治经营假冒伪劣产品和坑蒙拐骗等现象, 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而且农民不知道哪里能得到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新产品、新技术, 有困难不知道该找谁, 该问谁。

1.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衔接不紧密, 有各自为政、各司其职的现象。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农业部、科技部成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领域。通过项目实施, 强化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奠定了基础, 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根据万州农业经济、科技实际, 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出如下建议: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万州新农村建设总的规划要求, 根据万州及周边市场的销售、加工量和“一村一品”的原则, 规划种、养、加规模, 切忌盲目发展。

2.2进一步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 形成一支有梯度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

按照万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人才强区战略, 通过制定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长效机制, 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万创业, 培养高层次人才在万创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构建一种激励机制, 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农业科技人员中大力倡导情系三农、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 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同时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 有针对性地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 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 积极抓好典型示范, 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转化周期长、风险大、稳定性差、社会公益性强、商品性弱、转化条件选择性强等特点。

因此, 通过展示示范将成果研制、生产转化和产业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搭建起“品种的擂台、科研的舞台、龙头企业的展台、信息交流的平台”, 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这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 扶持一批重点科研单位和科技型企业, 改善其科技条件、实验设备设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重点乡镇的中心地带或在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及推进村, 搞好高效农业科技示范、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等基地建设, 搞好种养大户的培育, 以便形成辐射源, 带动一方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发展, 起到及时引进、宣传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作用。

2.4建立健全技术市场, 实现成果转化的中介与条件建设创新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纽带作用, 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按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 落实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网络建设, 依靠电子网络技术, 建好适宜本地的各种作物、畜禽的种、养技术等专家咨询系统。使农民有困难知道该找谁, 该问谁。

农业生产资料、科技成果的物质流通体系建设。在主城区建立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中心市场, 在中心集镇建立分市场, 使农民知道农业生产资料、农业高科技新产品、新技术在哪里能得到。

建一个库区及周边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档次最高、服务最佳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大市场, 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绿色交易通道。市场建成后, 对进一步发展万州的商贸流通业, 做大做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打击假冒伪劣, 确保国家税收等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5建立农业科技协作网络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原则, 整合我区现有的各项农业科技资源。以农产品为单位, 联合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力量, 建立跨单位的科技协作网络, 促进产学研的紧密衔接。

科技新成果 篇7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特点

京津冀地区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也位居全国的前列, 同时科研成果的总数也位居全国前列。北京作为全国最重要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 是科技成果最多的城市, 天津次之, 河北最少。以专利申请量为例, 北京2008年申请量为43508项, 远高于不足1万项的河北, 而且专利申请的品质逐年提高, 发明占总申请量的比重从2006年的53.5%上升到2008年的65.3%。这种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量的区域不平衡, 就为区域间成果和资金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易联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 该地区这种交易联合主要围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股权交易、技术交易、实物调剂等展开, 并从2002年组建了区域性的北方产权交易市场, 呈现如下四点特征:

1. 政府主导型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

京津冀区域的科技成果大部分的交易联合都是基于政府的主导, 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以及国有成果转化机构的联合在区域合作上起关键的作用。1995年3月开始运行的北方技术交易市场、2002年4月组建的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2005年4月组建的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等, 并且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如北京市科委与天津市科委签署了“京津科技合作协议”, 京津塘与河北廊坊签署《科技合作廊坊协议》、京津冀鲁辽五省市签订《环渤海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政府突出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与奖励、优化科技队伍、创造利于转化的软环境, 联合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共同平台。

2. 北京在区域的成果转化交易上处于绝对核心地位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主要包括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介结构、金融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而从主体的大部分来看, 北京都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首先, 从政府层面上来说, 作为首都的北京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等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 从科研机构和高校来看, 北京有着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人力资本和科研水平, 是科技成果产生的最重要地区。再次, 从企业来看, 实力雄厚的企业孵化器也大都分布在北京, 最后从中介机构、金融结构来看, 北京的运作情况是最为良好的。

3. 交易联合模式主要是股权投资和许可转让

当前, 大量的京津科研成果选择在周围的河北省或者是滨海新区自行投产;很多成果是通过搭建的京津冀区域交易平台进行转让。三地之间产学研的合作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重要内容, 其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是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 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以及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笔者的问卷显示 (见图1) , 有34%的人选择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 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有32%的人选择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有18%的人选择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 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有11%的人选择自行投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有5%的人选择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4. 校企合作日益频繁, 民间合作初露端倪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跨地区合作也日益频繁, 如唐山陶瓷集团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发高科技陶瓷、晶源电子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电子通讯设备, 乐凯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建研发平台等。2008年6月, “新华08”金融交易服务平台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合作, 这是继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北京产权交易所之后第三家与“新华08”的产权交易机构。在“新华08”建立“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产权资讯与交易”模块, “新华08”不仅将成为各类产权信息的发布渠道, 还能够直接受理各类产权交易委托, 使“新华08”成为一个具有交易功能的开放式市场平台。

二、制约因素和瓶颈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重要性, 京津冀区域已有一定的认识, 并且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瓶颈。

1. 长期行政分割惯性没有完全消失, 地方主义意识依然浓厚

在目前状况下, 京津冀分别归属三个独立的行政区, 在制定各自的政策时三方政府只是把其他利益主体和整个区域利益作为影响自己利益实现的原因来考虑, 还没有把其他主体的利益和区域利益作为行动目标来考虑, 因此, 区域合作目标的实现仍然要受到行政区划分割的惯性制约, 特别是目前存在的户口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约束。这种分割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影响了三地科技、人才政策的统一与衔接, 成为抑制人才自由流动的客观因素, 也影响了协议实施效果。作者就科技成果在环渤海 (或其他地区) 异地转化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作了分析 (见图2) , 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经济和社会等环境、发展和成功机会, 工业配套能力、地方保护主义、税收等优惠条件, 有高达55.9%的人认为经济和社会等环境不同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见, 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下市场不统一、税收不统一, 严重影响区域科技合作。

2. 区域内产学研体系沟通不畅

从合作体制上来说, 产学研合作各方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 自成体制, 各自为政, 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 运行机制也不同, 导致在产学研合作的交接点上, 各地区的合作各方都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 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 而这一环节恰恰是产学研合作的交叉点或临界点。在科技成果的评价体制上存在着差异, 对科研院所、高校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一般都是侧重于其科技的先进性及突破性, 而往往忽视面向市场的可能性。而对企业的评价则是要通过对于其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业绩进行评价。不同的评价标准使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目标就无法达到一致。从而使大量的科研成果不是基于市场导向而研发, 不具备产业化的要求。

3. 联合交易平台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京津冀拥有技术交易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两大类联合交易平台, 在京津冀地区还是各自为政的。而这两类平台在上海早已经合而为一, 相反, 专业性的产权交易平台, 如知识产权交易合作平台迟迟没有建立。

尽管京津冀区域有着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这样区域大市场, 但是没有统一的交易市场管理部门, 各地方交易机构分属于地方不同的部门, 很难形成统一的法规, 统一的行业标准, 统一的交易规则, 统一的配套政策。此外, 由于国家和地方没有集中、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 交易市场的监管存在许多隐患。

京津冀三地技术、产权交易发展不平衡, 而且竞争多于合作, 各方在收纳会员费用、交易费用等方面各不相同, 竞争激烈。不利于三地交易市场的统一。而且综合性的交易机构与专业性的交易机构也会形成竞争。三地的联合交易主要是搭建综合性的信息共享平台, 开通了信息异地同步发布系统, 网上远程竞价系统也已投入运营, 但是实质性的成果转化交易合作并没有有效展开, 没有形成交易项目的联动。

从实践上看, 社会关系网是产学研合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为它通常会影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 它能使人们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和避免不当的行为, 所以应当积极探索、建立以某些社会关系网络, 比如关键个人网络、关键团队网络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但是京津冀区域内部的产学研结合基本上都是基于这种社会资本, 这就对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局限性, 限制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科技转化的效率。

4. 缺乏区域性的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和事务评估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科技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多种形式。目前京津冀地区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大多仅集中在技术交易, 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合作水平还很低, 缺乏区域性的中介服务体系。

京津冀三地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不平衡。首先从地区上来说, 京津两市各类中介机构发展速度较快, 河北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评估机构、科技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发展滞后。其次, 科技中介机构业务领域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发展较快, 但为科技和金融结合服务的中介机构发展较慢, 以致一方面金融部门有资金贷不出去, 另一方面科技企业资金严重匮乏。这种不平衡, 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和互相争抢资源的情况, 阻碍了区域之间的合作。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多数为事业单位, 资源大都来自于当地的政府, 其本身定位就在服务本地, 难以建立京津冀区域内网络化协作的服务体系, 给科技成果跨区域的转化合作带来了困难;科技风险投资服务机构发展滞后, 主要是服务于所在地, 这就导致科技成果更倾向于在本地转化,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争取到风险投资, 获得资金支持, 而跨省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在争取资金支持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三、交易联合的战略新思路

1. 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营造有利于交易联合的环境

政府应在区域的交易联合上发挥其重要职能。因为, 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积累提供的支撑力, 这是成果形成并得以转化的重要基础;二是市场需求提供的拉动力, 这一动力受到强烈的市场导向。为了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市场的失效性, 在这两种力量之间, 需要第三方的力量介入, 使上述两种力量达到平衡, 这种力量就是政府引导的调控力。由此, 京津冀各级政府都要进一步转变执政理念, 推进服务型政府改革, 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 使资源在区域内真正做到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队伍、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倾斜, 要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体, 同时还要致力于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综合环境。

2. 创造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学研多元化发展体制

京津冀区域应该向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各方自由结合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 要建立产学研合作多元化的区域投融资机制, 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建立区域产学研投资基金, 形成“市场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 特别要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和投资基金作为产学研合作中的催化作用, 在解决对资源的需求的同时降低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其次, 要建立科研资源的流动机制, 使科研资源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合理地流动, 特别是稳定非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鼓励科研人才的流动, 人才的流动有助于形成社会关系网络, 有助于信息和技术的传播, 促进创新。再次, 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实行相同的规则和政策, 统一运行机制。最后, 还需要完善区域创新网络和国家创新体系, 并确立产学研合作在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3. 搭建高水平、深层次的联合交易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若想发挥更大的作用, 必须联合起来, 走联合发展之路, 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 打破地区封锁, 开展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权、技术转让, 让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地流动, 让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 所以应该建立一个深层次、高水平的区域联合转化平台, 突出综合性交易平台建设的同时, 也要加强专业性的合作平台建设, 整合大量小型、功能类似的交易机构, 同时扩大联合交易平台的内涵, 加强民间企业的互动合作。从而建立以中心为龙头, 依托各地交易机构, 进一步巩固发展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鉴证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的“四统一”大市场, 实现区域性交易市场同步发展。

4. 构建区域性中介服务体系

京津冀地区应该在现有的合作平台为基础, 推对京津冀三地其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全面合作。利用滨海新区改革示范区的政策优势, 搭建区域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平台。因为, 搭建区域性中介服务网络体系, 有助促进京津冀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更好的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在区域中的带动作用。目前, 京津冀已有北方产权交易市场、环渤海科技转移联盟等区域性合作平台, 但是主要围绕技术交易环节, 而科技咨询、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科技风险投资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其他中介的合作还没有合作平台。在长三角早在2004年就开始着手构建科技中介战略联盟。联盟提供科技评估、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科技咨询、风险投资、科技人才交流等中介服务, 并联合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 联合举办国内、国际大型科技展览活动。

四、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大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的联合力度, 形成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科技合作模式。

1. 三地政府部门加强跨省市的重大合作事项联合

三地政府部门要共同;共同制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长期规划, 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成果转化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实施步骤;共同研究制订科技合作项目、产学研合作、合作资金等管理办法;共同建立合作转化项目考核评估机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机制研究;建立统一的监督和管理部门, 成立业务标准委员会、利益协调委员会和督查工作委员会等多个监管部门, 探索建立重大问题磋商机制和自律规范机制;同时还要共同制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产权保护政策, 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

2.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包括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三地的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需要进行统一, 使区域的成果转化交易有统一的章程可依;河北省应该积极构建医疗、娱乐、学校等配套设施, 区域一方面继续稳定并加大现有优惠政策;应不断出台符合区域特点的功能性措施, 在政策上体现新的优惠和扶持;制订促进区域成果和资本的激励政策, 通过财政、金融、税务、外贸等方面的适当优惠, 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转化的积极性和区域合作性。

3.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易平台建设

京津冀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构应当从机构间的经验交流到共同运作项目, 再到交易规则的逐步融合, 稳步提升区域统一市场的作用, 走出一条战略协同、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道路。京津冀区域可以借北方产权交易市场和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区域的交易联合;把京津核心城市的产权交易市场扩大为区域性市场, 与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形成垂直关系, 以统一交易规定, 扩大交易范围, 建立京津冀共同市场;统一交易规则, 逐渐实现产权经纪从业资格互认与交割凭证互认;除政府间合作外, 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应该努力创建第二平台, 即民间或者企业跨区域搭建的合作交易平台。

4. 加快建设区域中介机构体系

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 竞争优势、品牌优势明显的中介机构, 发挥品牌效应, 带动区域合作;应该通过专项支持, 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使用典型, 引导更多的科技中介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市场, 在此基础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京津冀三地应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对一些技术性的人才要增加经济、法律、金融、证券方面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科学素养高、专业知识博、信息渠道宽、公关能力强的科技中介队伍;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 并以此促进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促进区域合作。

5. 大力提供金融支持

设立由国家、三地政府共同出资的京津冀自主创新共同资金, 支持开展京津冀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健全区域风险投资合作机制, 建立区域性风险创业投资协作网, 鼓励跨省区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活动;建立高科技融资担保体系, 鼓励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参与京津冀创新创业投资, 开展知识产权贷款抵押试点和科技保险试点;鼓励设立区域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参考文献

[1].京津冀2001~2008年《科技统计年鉴》;

[2].京津冀2001~2008年《经济统计年鉴》;

[3].京津冀2000~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

[5].科技部:《2008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

科技新成果 篇8

本次对接会共推介川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成果20余项,还促成成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成都市泡菜协会、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成都市美食之都促进会等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参会企业将生产的郫县豆瓣、泡菜、调味品及休闲食品等进行了展示、交流。

本刊将陆续介绍这些成果,以飨读者。同时,读者还可在成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站(www.cdaas.com)进行专题搜索。

一、乳酸菌系列泡菜发酵剂

1. 成果单位

四川高福记股份有限公司、西华大学、成都益生菌泡菜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成果简介

本成果从传统泡菜生产中分离筛选得到乳酸菌,经国内外法定部门鉴定,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高密度培养、菌体包埋、低温喷雾干燥,研制成适用于蔬菜腌制储藏、各类蔬菜快速发酵(叶菜类、块根块茎类、茄果类等),以及用于冬菜、芽菜的系列发酵菌剂。该成果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通过两项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大量实验表明,该成果对于提高蔬菜发酵品质和安全性,加快发酵速度,延长发酵蔬菜保质期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为泡菜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泡菜企业技术升级和现代化改造所必须采取的技术路径。

二、低盐快速发酵系列泡菜技术

1. 成果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2. 成果简介

根据传统泡菜的发酵特点及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选用鲜切蔬菜,采用我所最新研制的泡菜发酵优势混合菌种及泡菜伴侣,在较短的时间内(3~5分钟速成即食)就可工业化生产数10种不同风味、不同规格的速成四川泡菜或脱水下酒泡菜以及日韩泡菜等系列产品。

该技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乳酸菌等复合菌、酶的混合高效发酵;利用真空脉冲技术进行泡菜脱气、盐渍入味;利用分离式发酵、分段工艺控制进行低盐度快速泡制传统泡菜;并利用调味技术实现泡菜的多品种高效生产及其风味、营养的合理搭配;利用微波、高温瞬灭等物理手段解决了原辅料杂菌污染、运贮等前处理问题;并利用无菌包装和终端追溯技术解决了产品安全质量问题。

该工艺的技术含量和机械自动化程度较高,且易操作、易控制,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型产品。

该工艺生产的产品具有以下特点:产品清香,乳酸味浓,滋味鲜美,咸甜适度,麻辣可口,质地脆嫩,色泽鲜艳,形态规则,携带方便,开瓶即食,耐贮耐运,不含化学防腐剂,保质期可达1年,价廉物美,是调节口味,增进食欲,强身健体,旅游佐餐,馈赠亲友之佳品。

三、泡菜功能菌的筛选鉴定及复合菌剂快速循环发酵泡菜研究

1. 成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2. 成果简介

本课题组经过10余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共采集四川眉山、成都、雅安等地泡菜样品100余份,分离收集保存乳酸菌300余株,同时收集保存泡菜致腐(生花、浮膜、软化)菌170余株。从中筛选获得系列优良功能菌泡菜专用菌种,均被系统鉴定,完成了广谱细菌素乳酸杆菌发酵泡菜的开发。成果表明:在发酵和产品保存期间,无论是液体泡制发酵还是半固态发酵(类似韩国泡菜工艺)的什锦泡菜,其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大肠菌群等有害菌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自然发酵泡菜,且能明显提高总酸、降低亚硝酸盐含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与液体泡制发酵泡菜相比,半固态发酵泡菜中乳酸菌的数量高达108cfu/g。发酵过程中采用天然香汁增香技术,生产的泡菜产品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质。

完成了多功能复合菌剂快速循环发酵泡菜工艺的研究。在单一纯种发酵基础上,根据本课题组对泡菜功能微生态的研究成果,采用了多功能复合菌剂快速循环发酵生产什锦泡菜,泡菜品质优于单一菌种发酵,缩短了发酵周期,实现了循环生产,泡菜产品具有高活性乳酸菌(含量108cfu/g)。

本研究成果可快速生产富含高活性的功能菌泡菜,也可用于盐渍蔬菜保存(缩短成熟期和节约用盐量)。

四、乳酸菌系列发酵食品的研究

1. 成果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

2. 成果简介

通过肠道胃肠转运(耐受试验)、肠道内粘附、降胆固醇、肠道致病菌,从发酵食品、商业发酵剂、微生态制剂中大量乳酸菌分离,筛选出了具有功能性的菌株,选出具有良好功能性乳杆菌、双歧杆菌。将筛选出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以高活菌数、高活力、便于贮藏为目标,研究了其干粉活菌制剂的生产工艺,在贮藏期内益生菌的活菌数为1.0×109~1011cfu/ml。研制开发了含有单株、双株、3株益生菌的益生菌奶粉,完成了生产工艺条件的研究。完成了3种含有益生菌的活性酸奶的技术开发。开发出2种系列的发酵剂种组合,可适合于20~30℃和35~40℃条件下生产北方的酸菜、发酵泡菜。开发出2种发酵肠的发酵剂菌种组合及纯菌接种生产的生产技术。

五、时鲜泡菜系列产品加工保鲜技术

1. 成果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

2. 成果简介

该项目选用数10种蔬菜进行快速腌制、调味包装、灭菌而成。产品包括:调味泡菜、即食泡菜、方便泡菜、酸菜鱼底料、泡菜鸭底料、时鲜泡菜、旅游泡菜、下饭菜等数10个品种。保质期达10个月。产品具有口味多样、麻辣鲜香、嫩脆爽口、增进食欲、调节营养、减肥美容、佐餐、休闲旅游皆可。

3. 成果适用范围和条件

蔬菜主产区原料成品低廉、销路运输不畅的地区最适宜。产品市场广阔,加工增值比例较高,场地设备投资不大,工艺技术容易掌握,经济效益显著,是人人喜食,家家必备的生活必需品。是当前国家大力扶持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是致富农村、服务城市的常见大宗项目。一般食品厂可通过技术改造或新建均可迅速投产。

六、泡辣椒护色保脆技术

1. 成果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2. 成果简介

目前我省从事泡辣椒生产的企业有几十家,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产品脆度下降,皮肉分离;保质期较短,在夏季容易出现胀罐、胀袋现象,尤以软袋包装产品最突出;产品储藏较长时间后颜色变暗甚至变黑,表皮出现皱缩,质地软化,影响感官食用品质。

本课题组针对生产中容易出现的软化、变色、胀袋等质量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从原料护色保脆、泡渍液的制作、发酵周期的控制、保鲜处理方法等多项技术的集成,生产出的泡辣椒产品色鲜、肉脆,能提高其商品价值1~2倍。

七、泡菜行业生物减排技术

1. 成果单位

四川高福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华大学。

2. 成果简介

该成果将泡菜行业传统的高盐低酸蔬菜腌制贮藏方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为高酸低盐的贮藏方式,通过活性乳酸菌发酵产酸,抑制杂菌生长,在大幅改善蔬菜贮藏品质的同时,节约大量生产用盐和脱盐用水,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彻底杜绝高盐废水的排放,对于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有效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特色农产品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

1. 成果单位

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

2. 成果简介

本课题组以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成都大学国家粮油加工分中心为研究平台,科研人力资源实力和技术装备雄厚。本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广泛地开展四川特色作物营养成分检测、品质评价、加工特性研究,开发了系列保健食品,并申请了专利。

(1)产品开发课题组可为企业研究开发荞麦食品、保健品,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及指导。课题组申请的专利成果亦可直接投入生产,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前期基础性研究。

(2)产品技术改造及工艺优化针对企业产品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难点进行优化改造,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3)产品质量检验课题组可为企业产品质量检验提供服务,为企业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根据企业要求,为企业提供产品营养成分检测、品质评价、安全性评价等服务。

九、肉类制品现代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产品开发

1. 成果单位

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 成果简介

依托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围绕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绿色保健食品开发、食品添加剂、农畜产品安全控制、贮藏保鲜、物流配送技术等进行研究和开发,发表论文6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开发畜禽精深加工和副产物利用产品60余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7项,形成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成果。

3. 成果特点

根据地方或企业需求及实际条件,将现代腌制、乳化、提取、低温加工、无菌包装、栅栏控制等技术应用于肉制品加工,对现有肉制品加工进行现代化改造,以改善产品感官和营养特性,延长保存期,提高产品档次;紧跟市场和消费发展需求,开发新型兔肉、牛肉、猪肉、禽肉等优质绿色制品,进行技术应用转化,获取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十、全蛋早餐肠

1. 成果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 成果简介

全蛋早餐肠是以新鲜鸡蛋为原料,经过高温加工而成的新型休闲全蛋制品。成品口感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食用方便。

3. 成果特点

原料为新鲜鸡蛋,原料供应方便、充足;成本可控;成品可接受程度高,消费群体广泛;开袋即食,方便卫生;高温杀菌,货架期长。

技术特点:配方稳定,工艺成熟,已进行小试生产,可进行中试和规模化生产,操作简单、易学。

十一、豆瓣风味物质分析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1.成果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成果简介

对豆瓣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点进行采样分析,监控生产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指导,以达到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3.特色和创新点

(1)将风味分析引入到豆瓣的生产中,通过对豆瓣中风味物质的分析达到揭示其物质组成的目的;(2)建立豆瓣中氨基酸、有机酸和香气等物质的分析检测条件;(3)在研究豆瓣中风味物质的同时,对豆瓣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采样分析,从而达到监控生产过程的目的;(4)对豆瓣中的氨基酸、有机酸和香气成分等对风味起到重要影响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较为全面的风味分析。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推断豆瓣的呈味机理。

十二、辣味量化分析在川菜味型中的应用研究

1.成果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成果简介

川菜是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其辣味调料在菜肴中使用相当广泛。适度的辛辣味是构成川菜独特风味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菜肴的评价,传统的方式是靠品尝来进行评价,也就是通过感官鉴评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虽然具有科学性,但是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本项技术对川菜中典型的辣味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在量化的基础上结合感官鉴评,从而对于菜肴中的辣味进行整体的评价。

辣味主要来源于辣椒中的辣椒素类物质,其主要成分是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约占总量的90%),提供了约90%的辣感和热感,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辣椒及辣椒制品的辣度。在国际上将辣椒素含量作为评判辣椒品质的重要指标,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斯科维尔指数来表示。而国内的食品和菜肴,对于辣味的评判往往还停留于微辣、中辣、辣、很辣、特辣等模糊的等级划分,这样的辣味评价不但不科学,而且也不能适应消费者选择的需要。

本技术优化了辣味物质的提取技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含量,已经应用于豆瓣的辣味分析中,采用国际通用的斯科维尔指数和辣度来表示豆瓣的辣味程度(相关成果的文章已被《食品科学》录用),以期为豆瓣的辣味分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者的选择提供参考。

将辣味量化技术应用于川菜及食品的发展中,通过数字量化的方式表现菜肴及食品的辣味,可以清晰有效地区分辣味程度,为产品的市场开发和推广打下基础。

十三、川菜新型特色调味技术

1.成果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成果简介

川菜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的风味在中国乃至世界菜品上都独一无二。川菜风味的形成,除了菜肴物料和烹饪技术,还基于川菜调味料及其烹饪调味过程,因此调味是川菜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川菜的规模化、工业化,最大的瓶颈不在原材料、餐馆服务,甚至不在烹调,而在调味技术。例如,粤菜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得益于以李锦记为代表的调味品支持。目前,川菜的普及速度以每年20%~25%的递增。川菜的发展,必将带动川菜特色调味技术的发展,作为川菜之魂的特色调味品必须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满足川菜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

本项实用新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1)川菜特色调味原辅料的开发应用。(2)川菜特色调味品的味型筛选,利用电子鼻、电子舌新型技术进行调味品感官评定的标准化。(3)川菜特色调味品的配方设计,利用电子鼻、电子舌对调味工艺标准化。(4)应用特色调味品规范川菜生产标准化。

目前,本项目组已取得部分技术成果的转化,并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

十四、豆瓣系列(酱类高端产品、酱渣产品、复合调味料)

1.成果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成果简介

(1)酱类高端产品:主要以礼品包装方式呈现。(2)酱渣类产品:把酱油厂发酵后剩余的酱渣,经处理后添加到香辣酱、豆瓣中。(3)复合调味料:利用我校在烹饪调味的优势,制作特殊酱油制品、调味品等。以佐餐、低盐为主要方向,突出产品的差异性。

十五、中西风味调理牦牛肉系列

1.成果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成果简介

在保证牦牛的生态、有机、口味、营养的前提下,按牦牛的分割部位肉的品种,通过调味后,以冷藏的方式流通,全面地开发牦牛肉及其副产品在餐饮上的最佳食用方法。

调理牦牛肉便于流通领域销售,提高牦牛的价值,以满足高档餐饮的需求。

十六、特色方便烧卤菜系列

1.成果单位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成果简介

烧卤菜制作的标准化和产业化不但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简化制作工艺,形成无厨师操作流程,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加工产量、人员的管理、设备的利用等,促进企业的发展,真正实现烹饪的社会化,以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标准化对于企业来说,等同于产品模型与制造型企业的关系,只有确定一个模型,才可以不断复制。确定传统烧卤菜的制作标准,才能能够促进其产业化的发展。

科技新成果 篇9

1996年3月3日, 公安部出台的《“九五”公安工作纲要》中提出“坚持走科技强警之路”, 这是“科技强警”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科技强警从构思变成理念, 从理论变成现实, 从铺路建设到实际应用, 如今已经走过16个年头。随着媒体与网络的兴起和发展, 公安执法的透明度越来越高, 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加快公安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也对公安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多新挑战、新要求。与此同时,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强警之路, 步伐会越来越坚定。

从对重点研发工作的重视, 到公安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强警理念指导下的公安工作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2000年, 公安部颁发了《公安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机构从事公安科技研发。2005年至今, 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与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联合举办软件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专业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班, 至今已经有350多人获得了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为公安队伍输送了大量人才。2006年8月22日至23日, 公安部科技局在宁夏银川组织召开了2006年度公安部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交流会议, 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公安部“基层基础建设年”的工作要求。2008年8月18日, 公安部确定11个专业特色鲜明、研究方向明确的实验室为公安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 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从5月19日至25日举办“2012年公安科技活动周”, 围绕公安中心工作, 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公安机关”为主题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宣传活动。回首这许多春秋, 公安科技这棵大树早已枝繁叶茂并已结出了累累硕果, 但是在果实向基层公安工作中投放的过程中有待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推广服务平台。

1.2公安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的含义

公安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是由“公安科普宣传基地”、“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推广基地”三个基地组成的综合性公安科技宣传枢纽。它承担着汇集公安科研成果, 宣传展示新型科技产品, 以及科研机构与基层需求的双向交流等职能。2012年5月22日, 第六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 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427家参展商展出最新的警用装备产品。此届警博会以“科技引领警用装备现代化”为主题, 展览分为非致命武器、刑事技术、防护装备、反恐处突、警用交通工具、警灯警报及综合类7个主题展览区域, 并首次设立公安部展区和地方公安机关展区。这就是公安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二、建设公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必要性2.1科技强警战略的需要

随着科技强警战略的全面实施, 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改变着警务模式, 而且改变着民警的思想观念、监督方式、服务观念, 提升了公安战斗力和民警素质。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2005年6月17日召开的全国公安科技处长暨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公安战斗力等于科学技术与警力、警用工具、警务对象、警务管理之和的乘积。”公安科技具有乘法效应, 这一论述非常准确地阐明了公安科技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公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对于最大程度发挥科技的前沿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21世纪,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 公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需进一步明确定位, 坚持以“科技强警”为己任, 以公安业务一线的需求为导向,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注重提高和完善公安技术手段与公共安全装备技术,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 开发生产了大量用于公安和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 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预防打击犯罪做出积极贡献。

2.2沟通科研机构与公安基层的桥梁

不管是公安部科研机构还是商业机构研发出高科技的警用产品, 倘若无法落实应用到基层公安工作亦是一种浪费。因此积极推动科技人员下基层、科技培训下基层、科技服务下基层, 切实发挥科技在“三基”工程中的特殊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涉及每一级公安机关、每一个警种、每一个民警, 无论是基础工作还是苦练基本功, 都有一个科学问题, 都涉及科技应用问题。科研机构研究的方向是什么?基层工作的需求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怎样形成合理的连接并达到供求平衡?这都是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即将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公安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建设的举措3.1巩固公安科技基地建设

3.1.1高校

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首的公安院校正在致力于推进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设。实用科技方面, 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主要从事痕迹检验、刑事图像技术、文件检验、毒物毒品检验、微量物证检验以及生物物证检验等教学和科研工作。软科技方面, 司法鉴定中心承接并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司法鉴定、咨询服务工作。危机管理 (应急警务) 研究中心研究社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的预防预警、有效处置、事后管理等理论与方法。公安情报 (技术与分析) 研究中心研究“大情报”背景下公安情报收集、研判、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当代犯罪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当代背景下中国犯罪现象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世界警务发展与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研究世界警务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公安法治研究中心依托警察法学研究会和法律系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警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公安管理研究会和公安管理系开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所有研究中心都为公安机关提供指导与咨询、组织开展科研课题申报与研究、学术交流和面向公安机关的短期培训。

3.1.2科研机构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自1960年建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研究服务业务涵盖警用通信与指挥、特种警用装备、安全防范与警用信息集成、信息安全、安全检查、证件与防伪、标准化与检测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所。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网络安全、物联网、特种通讯、禁毒、反恐防爆、图像处理和传输以及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等。

3.1.3商业企业

在商业企业方面实施双向引导机制。采取双向选择方式, 引导产品系统类成果进入公安机关, 根据每项成果的特点分别制定实施方案, 在明确免费试用数量和保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基础上, 引导成果提供单位、基地开展试用评估工作。试用评估通过的成果列入引导计划后, 限定销售指导价格, 在公安机关组织推广应用。

3.2构建公安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大平台

3.2.1保证申报、评审和推荐渠道畅通

一是要用推广应用奖励来激励推广应用单位和人员。设立公安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 奖项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等级, 每年评审一次。安排专门时间讨论推广应用奖励办法的可行性。

二是扩大推广项目的来源。除沿用原有的推广项目申报渠道外, 要根据当前公安机关科技需求的情况, 利用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等渠道, 主动征集一批科技成果项目。项目要经省级以上公安机关组织鉴定, 通过标准化审查, 并已在公安机关实际应用一年以上并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推广项目更具有针对性, 推广工作也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各级公安科技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 深入基层, 深入实战, 注意发现突出的科技应用成果, 及时加以总结分析。

三是加强推广项目的技术应用交流。公安部推广计划中的项目都是各地优选出来的实用技术和产品, 科技局每年在计划发布后, 都要组织召开项目交流会, 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各地科技处全面直接地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 增进与项目承担单位和技术人员的联系, 促进推广项目在全国各地应用。这也是提高科技管理人员能力和水平的一项举措。

3.2.2示范、试点与展览相结合

常规警用装备已从单一公安部门警务人员使用, 扩展到了企业保卫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使用, 正在走进大众民用化。为充分发挥各级公安科技部门的职能, 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扎扎实实地将科技强警延伸到基层, 落实到一线, 在推广公安科技的过程中要坚持示范、试点与展览相结合, 切实解决信息不对称、技术下不到基层和缺乏良性互动的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公安信息网络的优势, 解决公安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应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广项目靠传统的发文件来开展成果推广工作, 往往会造成“信息”下不到基层和一线。基层公安机关、业务警种有公安科技项目需求后, 一般只有从单一的某一公司渠道了解该技术情况。信息不对称, 影响了公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影响了各警种、各地方所选用技术的质量和水平, 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技强警的成本效益比。

二是与“三基”工程建设同步, 解决公安科技工作延伸到基层的问题。部党委要求各局的业务工作要与“三基”工程建设相结合, 从公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建立这一平台, 使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在网上延伸到各公安基层单位和广大民警的桌面上, 通过平台, 科技管理部门为基层公安机关免费提供推广项目技术信息, 开拓了基层民警的科技视野, 提高民警学科技的积极性、用科技的意识, 从而扩大了公安科技的影响力。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完善, 解决公安业务的科技需求和技术应用的信息互动问题。公安科技成果投入实际应用后, 必然还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必须经试用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该平台, 可为项目研发人员和各地的技术应用人员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 不断改进项目, 同时还可发现一些新的技术需求。各地反映的一些技术难题, 还可应用科技局的专家库, 发动专家进行解答, 作为考核专家的一项量化指标。平台与科技局已有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科普网站等不同, 该平台定位于面向广大公安民警应用的一个交流互动的知识管理平台, 主要是发布推广项目的有关信息、收集项目应用后存在的技术问题、了解各地的技术需求信息、解答民警的技术难题。

科技新成果 篇10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报酬比例

1、前言

科技成果对市场和社会的开发与推进具有加速作用,而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艰辛的脑力劳动和反复和实践活动,凝结了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精力与付出,科技成果的商业性应用和社会化转化过程中给科技人员适宜的回报和奖励,既是对科技人员工作与风险的褒奖,同时也是对科技人员的有效激励。当前科技成果传化过程中存在立法、标准、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科技人员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使科技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给整个科技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应该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借鉴国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维护科技人员利益的经验,通过建设激励性制度和体系来保护科技人员的收益与报酬,以此来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形成科技人员工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加快、市场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当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中现实的激励机制

2.1法律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劳动的产物,有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转化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得到保障,国家在1996年就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其中29条就明确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让中的经济利益,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比例和时间,这是法律层面上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保护和激励科技人员的重要规定。2008年修订的《专利法》中也强调了要给予发明人和设计者合理奖励和报酬的原则,以此来实现对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激励。

2.2政府层面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

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层面对科技成果商业化和市场化非常重视,并为了多出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各种奖励手段和激励机制。在1999年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第14号文件《关于科技人员奖励的若干规定》中就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人员应该享有的权利。以此为基础各地方政府制定了《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规定,加大了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益的保护,做到对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有效维护和持续保障。

3、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人员激励不足的主要原因

3.1科技成果轉化过程中保障和激励科技人员的机制欠缺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成果传化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难于得到保障,没有一套适应现实科技工作和市场实际的机制,出现奖励不到位、落实不到位,难于起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激励政策与国家财税政策和资产管理制度存在冲突,使应该落实的奖励难于得到实际落实,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2科技成果传化过程中激励科技人员的标准不统一

在现实的《转化法》和《专利法》,具体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的细节中对科技人员的奖酬的概念就存在不同,使具体的奖励难于得到落实,出现:比例过高会增加企业和机构的负担,比例过低难于激励科技人员的实际情况。

3.3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现有机制存在问题

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如果将成果作价入股交易发生时,科技成果所有者在未取得收益的情况下,需要缴纳税金,这也降低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出现优先受让权的立法存在不足,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科技成果转化中激励科技人员的建议与方法

4.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从国际经验看,科技成果转化中对科技人员采用激励的策略是通行的制度,通过法律法规保障科技人员获得奖酬的基本权益已成为普遍的做法。明确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主体和管理主体收益分享权的相关规定,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科技人员分别规定激励措施。法律应尊重单位与科技人员的意思自治,采取单位合法的规章制度规定、单位与科技人员合法约定优先,之后才适用法定奖励措施和标准的奖酬模式。

4.2明确和统一科技人员报酬比例

在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奖酬体系中增加非强制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报酬计算指引”,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性作用,为单位与科技人员约定报酬和法院等司法机构的司法实践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报酬计算指导,更加有利于化解相关纠纷,促进我国职务发明整体水平的提高。

4.3对科研单位简政放权

可以考虑借鉴中关村试点经验,适度放宽科研机构和的资产处置权、收益权,给予和科研院所一定的自主处置权;细化落实和出台专门针对科研机构与股权激励试点的一些措施政策,以实际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对科技人员更为全面而有效地激励。

5、结语

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是科技产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人员的实际经济收益将会起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进而确保科技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当前国家非常重视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获得,通过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确保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市场化和商业化中的利益。但是在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不足与缺陷,这会导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足,进而难于确保科技水平和科技转化。应该借鉴国际传统做法、借鉴成功经验,对科技人员的利益作出切实地保障,实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使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得到维护,进而做到对科技工作规范化、商业化的不断提升和对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积极保护。

参考文献

[1]姜富明,周文泳,周海英.探索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0(05).

[2]李汉邦,郑可.风险投资机制与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王国业,周文影,陈为纲.浅谈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4]孙百俊.关于校办产业定位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7(04).

上一篇:实践性教学外包下一篇: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