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2024-06-17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精选十篇)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篇1

最近几年, 就我国农村教育而言, 呈现出日趋升温的状态。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 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 而因为一些示范和攀比现象的存在, 让不少父母觉得自己孩子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质量不能比不过别人。特别是一些出生于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代的父亲母亲, 因为自身的学习梦没有实现, 就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巨大压力压于自身儿女。加之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 让诸多人们感受到了加强学习的危机感, 因而就更加热情于加大投入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而就山东中南部的农村教育而言, 最近几年得到了稳步发展, 但也难免伴随不少问题, 比如: 因为不足的公用经费让学校难以有着更好的长远发展; 当前的农村教育环境和城市的教育环境相比, 就农村孩子而言, 还差着很大一段距离, 难以将学生的教育需求全部满足; 就农村的教师而言, 有着参差不齐的职业素养, 和城市教师的专业水平相比较, 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城市较好的发展环境, 很多乡村优秀教师选择进城, 致使农村缺少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二、课外实践活动模式介绍

1. 活动模式之群众性活动

这类活动模式有着较多的参加人数, 其普及性也相对较少,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给很多学生提供科普性质的教育实践活动, 具有较短时间和较高效率的特征。就参与的学生而言, 可以是一个学校的所有学生, 也可以是多个学校的同年级学生。进行群众性活动的时候, 有着丰富多样的方式, 如可以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 还可以通过举行演讲比赛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文艺汇演的方式抑或举办各类板报的方式等等。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看视频材料来对材料进行收集, 也可以组织学生去科技馆进行调研和游览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科普知识比赛, 等等。

2. 活动模式之小组活动

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实际组织适合的活动小组, 从而进行一些科普性质的实践活动, 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也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航模或者机器人等科技创作。这类活动模式有着较小规模和较散形式以及较为灵活的组织和较为丰富的组织形式特征, 可以将参与活动小组的学生兴趣及时满足, 从而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实践活动机会, 也防止了众口难调现象的发生。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 可以采取进行学科奥赛的形式, 如举行物理、化学、生物竞赛等; 也可以采取科普活动小组的形式, 诸如建立科普社等; 还可以采取科技游戏小组如玩魔方比赛的形式或者举办科普自愿者小组诸如环保协会、读者协会, 等等。

3. 活动模式之个人活动

这类活动指的是让学生单独进行课外科普活动, 也可以是上述两类活动的补充, 如在小组活动中将成员的学习任务制定出来, 然后分至学生个体中共同完成。这类活动有着较为丰富的形式, 如将阅读科普读物的读后感进行总结, 学生个体自身练习摄影或者书法、学生进行自己的小实验小制作, 等等, 通过个人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 使得学生的课外生活得以丰富, 使得自身的独立自主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 而与此同时, 学生的科学知识也能够第一拓宽, 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山东中南部农村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措施

1. 将课内讲解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应该有机整合学生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实践,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进而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 将以往的陈旧教学方式打破, 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较好的培养。比如,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教授农业教学的时候, 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安排相应的当地农作物和主打肉食动物的调查, 然后结合本地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位置, 分析下其和当地农作物和主打肉食动物的关系, 如此, 就使得课堂内容因为结合了课外实践活动而得到了丰富, 而本来死板的知识点也因为结合了当地的风俗以及习惯而显得生动,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被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而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充分结合, 也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如何在讲解课内知识的时候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久而久之, 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目前, 我校就有不少老师每年暑假寒假自费去祖国各地进行采风, 然后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 使得自身课堂内容得到了充实和丰富, 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也因为这种备课模式的积极带动, 使得我们整个地区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2. 重视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教学, 也可以使得学校的知名度得以提高,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校在学生入学就宣传学科竞赛的重要性, 认真组织学生竞赛的报名环节和培训环节,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获奖, 这些成绩不仅推动了学生的更好发展, 也使得我校的知名度得以大大提高。

3. 多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

应该将教育和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防止二者的脱节, 否则将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而学生在调查研究中, 也可以得以更好的发展, 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调查, 进入社区进行调查, 进入农村进行调查, 能够将自身兴趣和所学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并且进行比对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充实了学生生活, 也培养了学生的素养。

总之,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 能够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推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进而推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首先分析了山东中南部农村教育现状, 然后介绍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类模式, 最后提出了山东中南部农村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几个创新措施。

关键词:课外实践,活动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显洪.基于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 2015, (11) .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篇2

文体活动

学院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

 体育类

体育类竞赛活动以当年体育部提供的名单为准,由体育部统一录入,学生可在网上查询此项创新实践与课外活动所取得的分值。

备注:① 体育类国家级奖项计8分,市级奖项计4分;② 人文类国家级奖项计8分,市级奖项计4分;③ 艺术类国家级奖项计8分,市级奖项计4分。

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 篇3

【关键词】手抄报;主题;品味;图文并茂;宣传

关于手抄报的教学,每个学生的都有自己的一定想法和经验,小学生都喜欢写写画画的,小学生都试着去制作过手抄报,而手抄报的质量却可以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美术课程的开展中,有必要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具体,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个环节的引导。

第一、明确主题、提升品位

手抄报的主题必须明确,手抄报的作用在于宣传,我们的宣传的主题一定要明确,而且是积极向上的,通过手抄报的制作和宣传,能传递某一正能量。让手抄报能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进行大量的宣传,能对不良行为给予批评和指正,促使学校正能量的递增。手抄报也可以对学校、班级的大型活动进行宣传和总结。比如学校的阅读节、运动会、大合唱、诗朗诵、班级的班干部竞选,班徽班旗的制作和推选等等。

主题一旦明确好以后,我们还有结合主题选一个体现主题的名字或者标题。比如学校要进行关于一次以端午节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主题就是端午节,而我们的标题不能简单的写端午节,那样即不能突出亮点,又不能体现手抄报的核心内容。比如有个学生就举了一个“端午怀古”,这个标题就体现了学生借手抄报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缅怀和敬仰之情。再比如一个学生举了一个“粽叶飘香”,这个标题暗示了学生对粽子文化的喜欢和研究,通过手抄报来宣传有关粽子的做法和其中的内涵文化所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通过我们的指导和学生的思想,让标题的品味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鲜明。

第二、图文并茂、精心制作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和来表达自己的手抄报,比如低年级学生而言,由于语言文字的功底不是很好,学生更喜欢用更多的图片来表达,但是由于表达的过程中,仅靠图片是很难把全部的意思表达清楚,因此,就存在较大的不足。为此,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在他们进行手抄报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指导他们注重图文并茂,比如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让他们先把图中要表达的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然后让老师或者家长帮忙来完成,也可以让他们用大字来做报头,中等字形来简化其中的文字内容,而凸显其图像的色彩得当、合理,线条平滑自然、整体协调美观。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达到以上要求,还有指导学生注重图像和文字以及报头之间的多个注意点。(1)协调性:图像、文字、报头要分布均匀,力争美观、赏心、悦目,色调追求美而不艳,亮而不宣。(2)一致性。文字的内容、图像的配置要符合报头的主题取向,三者保持严格的一致性。(3)清晰性。字体的清晰是首要的,在清晰的前提下,我们要注重字体的秀气、端正、美观,字体也要注重艺术性,字体可以自选,但是草书不宜出现在手抄报中。(4)积极性。文字内容还有积极向上,简明易懂的文字直接传递比较鲜明直观的情感色彩,比如经典的美文美句,经典诗歌等。让学生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美,还有注重内在美,即导向价值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第三、巧妙张贴、美好宣传

现在很多学校把学生的手抄报作为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各项活动的一项资料装订,其实这时完全错误的。手抄报的制作价值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宣传积极性向上、开拓引领的思想,引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精神等。因此,手抄报的张贴就是充分体现其价值的一项重要行为。在张贴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以下几个环节:(1)一目了然:张贴的地方要显眼、明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相应的内容,并起到最好的宣传效果,从而做好烘托主题。(2)美观合理:张贴的地方要不影响整个学校的文化布置,或班级的文化布置。让师生们能远看舒心养目,近看美观得体,细看回味其中,并感触到其中那份单纯、积极向上的精神所在。(3)易贴易换。手抄报张贴的地方最好是比较光滑软性的材料做背底,即易张贴,又易更换,达到长期宣传、定期更换的效果,如下图这样的宣传橱窗就是非常好的宣传位置。

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手抄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不仅要在手抄报在制作要求上给学生更科学的专业指导,还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比如进行手抄报的评比和宣传,不仅在班级、学校进行宣传,还可以把作品传到网上、传到空间中,让更多的人欣赏学生的作品,更多人参与作品的点评,方式还有很多,关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更有效的提升手抄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篇4

1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与现状

1.1 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将所学习的知识通过理解、转化和运用,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借助这个平台学生获得各方面的锻炼,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运用,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其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树立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锻炼其克服困难的耐心和承受失败的勇气;锻炼写作、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学生的专业和科学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等。许多高校的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促进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现状

国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比较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立了“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UROP),UROP为本科生提供广泛开放的研究工作,让学生与教授协作参与科学研究。学生在参与UROP项目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一些知名大学都建有自己的UROP,如匹兹堡大学、波士顿大学等。

在我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的高度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中宣部、教育部等于200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大力开展科技发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意见的发布,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指导方向。目前,以重大科技赛事为牵引的高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蓬勃发展,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这些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机制还不够完善、不系统、不稳定,缺乏相应资源。从杨振海、周培松等学者分别对浙江高校和湖北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调研结果看到,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组织,对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不够,从而造成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偏差。(2)在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具体列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将造成学生和教师在参与科技活动和指导科技活动时缺少规范性。如学生实际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较低,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实验室的有力支撑。(3)企业在其所承担的社会高等教育责任中缺位。尽管有学生能够参与企业支持或赞助的科技研发活动,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能够参与社会企业研究与开发的高端活动尚不够普遍,所以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2 构建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体系,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弥补现存问题,保障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的科技成果由低端走向高端,真正发挥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2.1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常设组织机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0年的“本科生科研项目计划”的成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首先要建立常设机构。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UROP既是为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建立的平台,又是一个机构,隶属于大学生学术项目与学生指导办公室,该办公室设有专人管理及协调。在我国高校常设机构可以设置在学院的教务部门,也可以设在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筹措、基地的建设、科研项目的管理、指导教师队伍的组织协调、学生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评价等,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生培养长效机制中,以保证其持续和稳定发展。

2.2 开放指导教师队伍

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中,常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了解有限,对研究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在研究目标上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理论及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所以构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现有效指导的必要途径。根据我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经验,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而且应该根据实际项目情况邀请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即开放指导教师队伍。这样所形成的开放式的指导教师队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工程实际出发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建立起实际工程观念,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缩短学生从校园学习生活走向社会职业生涯的磨合期。

2.3 开发分层次、分类别的活动载体

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适合的课外科技活动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能有效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以我校机电学院为例,针对一年级,主要开展与通识课程及公共基础教育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数学及英语、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参观等。针对二年级,主要将学科基础理论加以综合和运用,开展机械类设计比赛,或者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某些课程的考核相结合,如与P r o/E工程软件教学相结合的三维建模大赛等,既检验了学生学习效果,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以高端科技赛事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参加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产生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2.4 设立创新基地,合理开放实验室

创新基地和实验室是有效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基地可以由学生自行运行和管理,以减小教师的投入。实验室对培养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实验室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条件,提供良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实验室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及实验室使用指导。学校应该对实验室教师考虑记入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开放的可行性。

2.5 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保障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主动性、有效性和提高指导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参与的各类科技活动情况,根据层次、类别、成果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即建立创新学分制,以创新平均成绩点数衡量学生科技活动质量作为奖励的基础。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应建立在对学生科技活动评价基础上,并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中。

3 结束语

实践证明,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是有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该体系建设,能很好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结合,是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摘要:结合国外高校成功经验,阐述了如何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学习实践平台,使其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综合与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型人才,课外科技活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81~84

[2]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36~37

[3]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2~105

[4]周培松,孟三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63~64

[5]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3):1~3

创新课外活动论文 篇5

2002年,我校作为全县重点教改实验学校,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课题“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被确定为湖北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初中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并将此项工作确定为学校“二五”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科研项目。围绕这一科研课题,我们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全面、系统、有效的尝试,在实验整体构思的“准备启动——全面推进——总结推广”三个阶段中,现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去年,接受了市科院课题专项检查、考察,各位领导、专家给予了“机制全,特色明,工作实,效果好”的评价,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县教改先进单位”、“课题实验先进学校”。

在此,就前段课题实践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立实践活动目标

我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目标设计过程中,特别关注实践性特征。积极提倡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实践活动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评估的需要来确定。主要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因此,我校确定了如下实践活动目标:

学校研究目标:

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探索出一套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模式,研究出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教师目标:

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相关理论,提高业务研究水平。通过课题研究,把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内容、形式、结果总结形成实践指导经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反思型教师。

学生实践活动目标:

情意目标。情意目标是开展初中课外活动的主要目标,它包括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接触社会,了解我县的域情、人文地理、环境等,了解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效,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感情,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知目标。包括调查、访谈、了解某些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用的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某些事物的探究能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操作技能目标。包括通过测量、识图、设计、科技制作、市场调查、上岗实践等活动,初步学会某些操作技能。

能力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对学科语言、符号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资料搜集、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将上述目标分解为三个年级的阶段目标。

初一主要是培养以交往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的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合群性格、协作精神、开朗个性等社交能力及品质。

初二年级主要是培养以认识世界为主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践重在获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发展科学,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选择、构建能力等,培养实际操作与科学实验能力。

初三年级主要是培养以改造世界及价值实现为主的实践能力,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创造、发展,能运用它认知解决实际问题。

二、构建实践活动模式

经过三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实践活动操作模式,根据本校实际,将模式的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见表一)。

1、问题生成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生成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设计并提出;二是学生自主发展并提出。无论哪一种方式提出的问题都必须要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论证,形成活动主题,即“发现——论证——生成”。主题论证要注意三点:首先,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是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实际经验和实际操作的达到度;再就是主题切口要小,选题时应小而精,容易操作的,重在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掌握。

一般步骤a

一般步骤b

问题生成阶段

确定研究课题

制定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课题

做出假设

实践体验阶段

收集资料

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

提出论点或假说

设计实验以验证假设

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

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撰写研究报告

自我反思

成果交流

适用研究类别

社会科学研究(大文)

自然科学研究(大理)

表一

活动主题确定后,要指导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制定活动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步骤”、“预设成果”等几个方面。如丁志娟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我的家乡地方特产”的主题研究方案为(见表二):

创新教育课题实验活动指导方案

研究主题

红山地方特产

指导教师

丁志娟

课题组成员

初一⑺⑻班每班10人

组长

张金

班级

初一⑺⑻班

研究背景:红山地方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了解这些,对家乡的经济与文化有深刻的认识。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从活动中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语文课本中说明知识,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建设家乡的主人。

研究内容:

1、特产品种及归类

2、特产的特征、制作方法

3、有关特产的传说、典故、目前状况

4、个人对特产的看法与建议

研究方法: 参观法、调查法、网络信息法、资料法

主要步骤:

1、具体确定红山有哪些地方特产

2、从各种渠道了解已确定的地方特产

3、总结报告

预期成果:一份小报告:关于红山特产的调查报告。

表二

2,实践体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收集分析信息、调查研究、初步交流,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必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只能给必要引导,引导的特点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也就是说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心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这个阶段主要采取一是资料式,即学生通过、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经分析、概括而得出结论;二是实验式,即针对课题动手做实验,通过分析实验和总结实验结果,看课题是否成立、有效。在活动实施前,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资料,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渗透关于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的专题讲座。

3、表达交流阶段即总结阶段。先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其表达方式有陈述式结论表达、辩论式结论表达、竞赛式结论表达、研讨式结论表达,以及个性化表达(即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或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对结果的反思是问题解决学习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也是学习者常常感到困难的一个阶段。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急于求得答案,而忽略了这个阶段,但这却是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再走弯路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是不容忽视的。

三、建立实践活动的评价

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评价应贯穿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都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其评价的目标重点放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及社会交往、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还有教师指导能力与反思能力等。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反馈形式的多元化。

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评价是采取多元评价,其依据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评价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学生,不是单一看学生是否将问题解决,而是看他怎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思维、创造能力及个性特征。同时,强调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和教师互评、家长和教师互评,学校与社会评价等等。

1、学生评价。我们采取问卷评价法、促进者评价法、实际操作评价法、成果展示评价法、小组评价法和反思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主体。

问卷法评价:在实践活动后,教师可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评价。

促进者评价法:促进者包括教师、家长及其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社会人员。评价形式是多样化的,哪怕是送去一个微笑,伸出一个大拇指,爆出一个掌声,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的设想,允许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允许学生做他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生的探求欲,准确把握学生的闪光点,予以恰如其分的延伸,于平淡处寻精彩,让学生始终处于向前、向上的追逐中。

实际操作评价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这是活动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方式。

成果展示评价法:当一主题或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可展示实践报告,可展示反思日记,可展示创作成果,通过展示,充分表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小组评价法:即活动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便于集思广义,相互启发,同时培养学生的群体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反思评价法:反思就是回顾已进行了的活动,把握既定目标、评估进展,提出改进方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反思的起点是问题的生成。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参照过去对现在的自我进行反思和评价。二是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反思评价自己。三是通过和同伴的比较来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反思结果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对获得结果的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推理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应反思从该问题中可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以后借鉴。反思的有效方法有:(1)找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关键,搞清楚自己是怎样寻找思路的。(2)对解题方法重新评价,找到最优解决方法。(3)思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种技巧在以后类似的场合用得上。(4)弄清楚从当前的问题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或吸取什么教训;概括出问题的一般结构、特点,总结出运用该问题解法的条件范围,以便把该问题的解法推广到同一类型的所有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研究的过程上,而不只是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鼓励学生按照他们所掌握的对这个世界以及这个问题的认识,来评价自己的答案,评价自己操作方案的有效性,评价自己在问题解决中学到了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及时性、阶段性的自我反思评价,“让每个人的头脑刮起风暴”,发现自己的心灵所需,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自己,在自己的发展极限内达到卓越。

我们从袁盼同学关于《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的研究报告看到,他这样写道:“我无法阻止人们乱砍滥伐为数不多的森林资源,但我可以节约每一张纸,可以抑制自己家中要换家具的欲望,我可以爱护花草树木;我无法阻止人们乱捕滥杀珍稀动物,但我能做到不捕、不吃国家保护的所有动物;我无法阻止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污染环境,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无论在哪里不乱扔废弃物。虽然我无法阻止破坏环境的事情太多,但我能做到保护环境的事也不少。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生活环境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通过对活动研究的反思,袁盼同学向全校同学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倡议,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响应。

2、教师评价。就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而言,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一是从问题的生成到指导方案的撰写的评价,看是否科学、合理;看是否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社会科学原型;看是否研究了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的已知经验、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否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并设计了应急预案。

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着重评价三个方面:价值追求(即在价值取向上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过程特征(即在过程特征上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和谐地发展和创新个性的充分张扬为根本宗旨),模式选择(即在模式取向上应以构建高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着眼于“以生为本”的多样化的指导方法、途径和模式为根本追求)。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中反思不断贯穿整个活动进行的始终,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能更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一次主题为“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的活动。设计了一张表格(见表三),让学生带着表格去调查。

序号

环境问题的现象

表三

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获得了许多实地调查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汇报了一下结果,便让他们给当地环保部门写一句话,当作建议提出来。后来经过教师的反思,认为此次探究活动的收获是肤浅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思考与研讨,只是一种单一的倾吐心声。后来他将表格重新设计成如下式样(见表四),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探讨出原因、对策后再去设计建议。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问题

现象

污染源

污染区域

思考

对策

表四

四、形成实践活动体系

经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实践活动管理体系。

1.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教科处

教务处

指导组

教研组

课题组

考评组

年级组

实验教师

实验学生

领 导 小 组

图一

2.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实践活动过程管理体系

场地设施

阶段总结

研究对象

人员构成

职责分工

内容载体

信息收集

成果物化

程序进展

图二

3.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指导小组

学科组

评价小组

生成课题

实践活动

活动评价

实践目标

实践原则

实践方式

活动安排

活动组织

活动实施

课题评价

学生发展

教师发展

实践活动模式管理体系

图三

4.实践活动资源管理体系

学科教师

管理人员

社区部门

内容资源

校内资源

社区资源

生活经验

学科课程

科技前沿

各班教室

运动场区

社区合作

公共资源

社会实践

综合馆室

实践活动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图四

上述四个体系在实践活动实施中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实践活动研究处于规范运行。

五、提供实践活动保障

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按照“以‘名师工程’为动点,以‘艺术教育’和‘体育传统特色’为铺垫,以与新课改接轨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强化科研兴校理念。先期围绕准备、启动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观念,形成一致共识。为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全体教师参与实验,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给领导教师“充电,使“创新教育”在领导与教师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一是建立业务学习制度;二是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上机操作培训,培养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五是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对社会各单位、自然场所进行调查,了解社会信息。

通过给学校领导教师“洗脑”、“充电”,他们的观念变了,理论更新了,一致认为:学校教育,必须转轨;创新教育,势在必行。

2.健全机制,形成一个定规。学校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在全县率先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教科处。就该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在科研处统一管理下开展工作,落实规划;在指导小组的全面指导下寻求理论指导、专家点拔、学习研讨;在领导小组的保障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落实管理。”科研机构的设立,使该课题研究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了管理的力度。尽管学校过去就教科研工作已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但考虑到“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学校、教师面临的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既与它课题研究有一些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是各学科实验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总结创新去解读的专题,为使这项工作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并做到制度化、常规化,我们根据工作需要修订了“一个规划”、“两个办法”、“三个制度”、“四类职责”、“五类方案”。

一个规划:《红山中学教育科研二五规划》

两个办法:《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评办法》、《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办法》

三个制度:《科研处管理制度》、《科研处课题实验教师学习制度》、《教育科研成果评审及奖惩制度》

四类职责:《科研处主任职责》、《科研员工作职责》、《科研课题实验小组组长职责》、《课题实验教师职责》

五类方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方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案》、《实践活动课题组评价方案》、学校课题组制定了《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案、各学科课题组制订了《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我们在实验工作中务求使“规划”成为贯穿此项工作的红线,“办法”成为规范工作的指南,“制度”成为推动工作的保证,“职责”成为评价工作的依据,这就使得实验工作行得实,走得稳。

3.范例引路,形成以点带面体系。我们重视理论的指导和专家、领导的点拨,更看重学科间、学科内教师之间的示范作用。首先,我们要求教师在“求稳、求实、求活、求效”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编制实验计划和推进程序上确保“三性”:可行性、针对性、适用性,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四个协调”:与整体工作协调,与其它课题实验协调,与教学内容协调,与两个特色学校(市“艺术教育试点学校”和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协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实验。在一阶段实验后,学校指导小组和教科处通过实验小组内教师间的活动课汇报展示和每学期全校常规的实验成果验收,从中推出精品。在实验教师中作示范推广展示,供作示范的有活动课的课型模式、活动课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构想、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评价方法和活动相关的档案记录样式等,让全体实验教师在实验中有借鉴,在借鉴中有创新有提高。仅2003年春季,我们组织了活动课示范活动四次,推出优质示范课二十六节,档案(指导方案、记载、评价记录档案)展示四次,推出设计科学、有创意又适用的设计记录和指导方案四十余种,共三百多份。从2003年5月开始我们又挑选了部分优秀教师参与实践,现在实践教师已达到40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觉得全面尝试的时机已经成熟,从2003年5月份开始,由实验转向实践,正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至现在每个实验教师组织开展的实验活动频率相当高,其活动涉及到人物访谈、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科技实践等,学生活动的踪影由课堂到室外到社会的不同角落,七个月时间,他们从学生手中收集到的活动记录表或访谈记录、写实作文、活动报告、反思评价万余份,收到学生制作的工艺品、书画作品等近两千件。整个实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4.多方结合,形成纵横联动研究网络。为了使课题实验向纵伸发展,我们注重了多方结合,逐步形成了横纵交错、联动研究的网络结构。

一是注重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初一数学课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一(5)班兰智老师在课堂上就为学生们准备了一袋大小均匀颜色为青、黄两色混合的豆子5公斤,怎样估计它们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多少公斤。学生们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讨论方案,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发布研究成果。它们的研究方法令看课的教师们大开眼界。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最为准确的是将青豆与黄豆全部一一分开,要是人工分检则废时废力,没长眼睛的淘沙机能分离普通沙子和铁沙,我们今后能否发明一种能识别颜色的机器,将它们分开不就行了。但现在我们只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办法,看样本中青豆与黄豆各占的比例,然后再计算总体中青豆与黄豆各约占的重量。”你看多好的想法,联想多丰富,思维多开阔,今后教师若再重视引导,说不一定明天就是一个发明家。

二是平常研究与假期研究相结合。我们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平常上课期间,在假期同样没有放松创新研究活动。去年寒假,学校教科处要求每个实验教师各组织若干个小组开展一至两个课题的研究,效果显著。如以三(8)班袁盼同学为组长的五人小组确定的研究课题为“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状况”,他们调查了四个乡镇、16个村组、5个厂矿企业,访谈了上至乡镇长,环保局长下至小学生,近300人,撰写题为“农村环保不容乐观”的调查报告,对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向有关部还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经过反思,还向全校发出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

三是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结合。在课题研究时有些涉及到高年级理化等理论知识的课题,低年级学生就无法开展研究,这样共同一起开展创新研究,就弥补了相互的不足,实现突破。比如:去年十二月以三(3)班王定周同学为组长,由初

一、初

二、初三三个年级各三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参加了“学校锅炉烟囱有多重”的主题活动,初三年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地测量烟囱的高度,初一年级学生计算它的圆管的体积,初二年级学生计算铁的质量,他们组成一起就完成了这个课题的研究。这样初

一、初二年级学生还向大哥大姐们学到了不少知识。

四是学校基地创新与校外基地创新相结合。校内有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音乐室、微机室,光这些还不够。在校外,我们的基地有乌云山、屏峰两个生态茶园,有溪坪良种场,有毕升森林公园,有自来水厂,这些都是他们开展课题研究的空间,他们的知识领域就在这些地方得到拓展,他们的能力就在这些地方得到创新。

五是教师创新与学生创新相结合。和在课堂内一样,课题研究中教师是促进者,研究的主体仍是学生。例如:李定章老师设计的“炒菜”活动指导方案,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联系起来,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运用与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个活动过程按“清洗——准备——制作——收束——解说——自我评价——整体评价”的思路展开,特别是让学生在说明炒菜程序要求,火候掌握,生熟程度上,都由学生用知识作解说,让观摩活动课的专家无不惊叹,专家的评价是这堂课“融知识性、常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此类打破传统上“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的活动课,可谓形式各样,自成特色。

六是把特长培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一方面狠抓常规教学规范,促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同时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学生的特长培养,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活动传统。办好“三节两刊”。“三节”:一是集音乐、美术、书法为一体的艺术节,在每年的四月、十月举行。艺术节期间,常常是学生自编自导的文娱节目,精彩纷呈,学生自己设计,亲手举办的手抄报花样翻新,通过书画展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新人;二是五月、十二月举行的春秋两季运动会,已确定为学校体育节,它一直延续着红中展示学生运动素质,大力弘扬奥运精神、爱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三是元月、六月的科技节也逐步形成特色,“普及科学知识,举行手工制作比赛,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科技节的主旋律。

“两刊”: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每月一期的校报《映山红》,它是育人的摇篮,创新的网站;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每学期教研一刊《创新之窗》,它是教师交流的园地,成果展示的空间。

正象我们的校长丁新权同志常说的一句话:“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高职学生课外英语实践活动探索 篇6

关键词:语言输入和输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英语学习俱乐部

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高职学生就業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对其英语水平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传统的以班级集体授课为形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对于课外英语语言实践活动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很有必要。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许多学校开展了大学英语的第二课堂建设。其中有些好的方法和形式可供高职院校借鉴和参考,但是由于学生在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英语学习的关注程度和角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关于英语学习者应如何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教学管理的研究极为必要。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习”作出了如下定义: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学习,逐步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特征和规则,再通过实际运用,不断操练,使语言学习自动转化成语言习得;即通过学习、运用,进而掌握之。可见,课堂教学和实际运用——语言的有效输入和输出是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教师话语(teachertalk)、同伴言语(peerspeech)和教材。首先,教师话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语言。相对于目的语使用者,教师也是目的语学习者;教师话语水平并未完全达到目的语水平。换言之,教师话语不是目的语,而是过渡语(inter-language)。根据过渡语理论,95%的学习者在未达到目的语水平前就发生了语言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发生了僵化现象的教师话语极有可能导致学习者在某些语言项目上产生群体僵化。其次,同伴言语即学习者之间交流时使用的话语。毫无疑问,学习者间的话语也是过渡语;而且研究表明:学生之间过渡语错误明显多于学生同教师或学生同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错误。可见,如不能及时改善同伴言语的负面影响,就很容易形成语言僵化现象,从而限制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虽然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因教材编写过程历时较久,使得教材在出版时便已经落后。所以,教材的非实时性同样制约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

Swain指出,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第一,与输入相比,输出为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加工提供了条件;第二,输出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当验证假设的过程;第三,输出能发展学习者的自动化技能;第四,输出能发展学习者会话技能;第五,输出能培养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课堂英语教学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英语输出机会;主要由于受到课堂时间、教学大纲的限制。较少的英语输出机会使得“哑巴英语”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从过渡语角度来看,英语输出机会缺乏易导致以下问题:一方面,一些语言错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调整或纠正,形成错误僵化;另一方面,新学的语言知识得不到及时验证、提炼和转化,某些外语能力停留在表面,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造成过渡语能力的僵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方式并不能满足或完全满足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输入质量,而且可以增加语言输出数量。

另外,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学习者动机强烈;信心十足,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轻松,焦虑程度低)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英语课堂教学目前仍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单一形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保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却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课外教学实践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通过读书、表演、唱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在良好的“情感过滤”的学习环境之中,去学习有趣的学习材料,使学生真正习得语言,化知识为能力。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某些大学的成功范例,成立以“运用英语完成交际”为基本特征的英语俱乐部,将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英语俱乐部可下设多个活动小组,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可分为以下小组:①书写作小组:以阅读为首要任务,交流读书心得,提交读书报告,从而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②影视小组:赏析经典英语大片,模仿电影配音,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使脱口而出的英语更加地道,语音语调也更为标准;③表演小组:编导、排演英语短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创造力,惟妙惟肖传递剧中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同时也达到锻炼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④SIFE(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小组:激发学生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领导能力、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SIFE必不可少的部分;⑤通讯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挖掘新闻、采访、拍摄、写新闻稿报道自己学习生活,热点时政,并向学校校报投稿。

在考核方式方面,可以采用英语艺术节形式,向师生公开汇报实践成果。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成绩的形成,不再是一次传统的考试,也不再是一个老师打分。实践成绩涉及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情况、艺术节排演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艺术节汇报的结果,具体成绩是学生自评成绩、艺术节嘉宾评分、其他同学评分以及各俱乐部指导教师评分的总和。以上考核方法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艺术节的创意、组织等工作也是以学生为主,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进步和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鼓励个性化学习,展示学生实践成果,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

四、结论

课堂教学和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为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语言实践活动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之内,而是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口头交际活动和书面交际活动有效地整合为协调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系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母语环境中增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强调教师参与,为学生营造良好语言环境。英语俱乐部只是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致力于丰富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方式,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培养出更优秀、更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解决英语教学瓶颈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淑珍.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J].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377-379.

[2]刘晓红,郭继东.从过渡语理论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57-159.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4-35.

[4]Han Z.H.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Buffalo: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4:151.

[5]Fillmore,L.Wong.“When does teacher talk work as input?”[C].In Gass S.& C.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NY:Newbury House,1985.

[6]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L: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In Gass S.& C.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NY:Newbury House,1985.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篇7

我们以某军校本科学员为研究对象,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进行了问卷调查[4]。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本科学员创新实践活动已呈现出成体系、多类别、高层次、广参与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合力育人机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浓厚创新文化氛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5]。但与此同时,学校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和学员队在支持、指导和服务活动的作用发挥大小不尽相同,仍存在一些管理机制上的不足:(1)在调动参赛积极性与维护学员日常管理制度之间把握不准;(2)学员队(营)与教员之间的长效交流机制还有待建立;(3)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尚不完善;(4)对参赛队员的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5)学员队(营)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部分缺位,权责不一致。以上问题主要由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引起。

本文在对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的管理要素和关键环节,面向学员的实际需求,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业务机关能力、明确学员队职能、发挥创新实践基地主体作用、创新实验中心教学方式、拓展教研室(研究室)职能这六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充分发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化管理机制

由于军校管理制度具有指令性强、集中性高和层级严密的特点,顶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成效。在军校条件下,要想开展好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这一系统性工程,首先要做好包括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教研室(研究室)、实验中心等单位之间的顶层设计工作,更好地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优势,形成体系化合力育人机制。

该框架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理念,以提升学员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业务机关、学员队、创新实践基地、实验中心、教研室为五个支点搭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平台,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建立集动员、激励、教育、引导、保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实践活动管理机制,真正将管理和服务细化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6]。

(1)业务机关要履行好自身职责,通过研究型管理和服务型管理,寓研究于管理之中,通过经常性的调研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

(2)创新基地要起到主体的作用,真正担负其创新实践主阵地的责任,建立起高年级学员与低年级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与参赛学员、有参赛经历的学员与新学员之间的密切交流机制。

(3)学员队(营)要切实担负起服务主体的重任,建立起责权清晰,保障有力的服务型管理模式,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条件。

(4)实验中心要发挥实验设备优势,支持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实验器材,为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开放的实验平台,促进学员更好地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内涵与与技术基础。

(5)教研室(研究室)要充分发挥前沿技术积累雄厚的优势,通过与创新基地的联动与交流制度,善于将科研实践中的技术资源转化为学员创新实践的活动资源,厚植学员的创新土壤。

根据以上框架,新学员进入学校后可以参与到由五方搭建的包括学科竞赛、课程实验模块、综合实践项目、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等在内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通过建立竞赛分级管理制度、与学员队(营)正规化考评挂钩、队(营)干部激励制度、建立长效交流机制等措施,形成五位一体的体系化管理机制。

二、强化业务机关指导职能,完善管理、保障和评价制度

当前军校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的体系化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相关机构职能较为分散,涉及到学科竞赛的有些问题都是特事特办,没有制度的强制约束和保障。一些常规的服务职能保障有待加强,例如竞赛信息发布、创新项目立项、经费申请与下拨、学员参与竞赛请销假、以及结题、成果评价等过程中,学员往往要从学员队(营)、学院甚至校机关进行反复协调,有的跨院组队的甚至会出现请假困难的情况。为强化业务机关的指导职能,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管理制度

校院两级业务机关应完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制度管理规定,包括竞赛信息收集及发布、学员请假、外出参赛及学员竞赛成绩公示等在内,打通职能分散的制度障碍,让学员真正享受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便利,以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量减少通过变通方式处理实际问题。

(二)畅通交流渠道

学校业务机关可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资源,畅通信息传递渠道,构建网络化交流环境,搭建学校层面的交流平台。学校业务机关可以在教学网上建立专区,由专人负责所有竞赛信息的按时发布,由原先等级式逐级信息传递变为由学校到学员的扁平化方式。开辟专门交流区汇总各类竞赛信息,遴选学员骨干对交流区进行管理,方便机关、教员和学员交流。鼓励师生利用教学网开展相关创新实践竞赛,对于参与教学网建设积极的个人和组织可以定期予以奖励。

(三)建立闭环反馈

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专门团队,以学员军事职业发展和部队任职需求为牵引,构建学员创性实践能力评价与发展追踪和闭环反馈机制,可更好地评估管理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效能,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方式,不断优化使其不断满足实际需求。指导学员依据自身特点打造个性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依托学员队(营)以及网络化平台为每个学员建立创新实践能力成长档案。

三、借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东风,建立学员队(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服务型管理模式

与地方高校松散的学生组织不同,军校每个学员都从属于一个具体的学员队(营)组织,具有等级分明,管理严格的特点。军校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进行相应的调整,立足学员队(营)组织在学员日常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制定适用于学员队(营)组织的服务型管理模式。

(一)服务型管理模式的定义与内涵

在课外创新实践领域的服务型管理模式是军校军事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它的落脚点仍然是管理,同样具有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等管理要素;与指令性和控制性管理模式相比,服务型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处理,让管理的服务属性深入到学员参加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学员队(营)通过发挥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保障等服务职能,在学员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做好信息的传递职能,及时了解学员需求及问题,配合主要训练和教育机构,结合各部门资源优势来解决学员最迫切的问题,最终使学员顺利完成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锻炼成才的目标[7]。

(二)明确学员队(营)干部职责

学员队(营)行政主官负责制是管理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学员队(营)在管理过程中充分细化动员、激励、教育、引导、协调和保障制度规范,进行效果评估与反馈,落实具体的硬件保障条件和组织保障条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设立一名学员营主官专职负责竞赛管理[8]。建立队干部激励机制,对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较好的队干部在考评时做相应的倾斜,充分调动学员队(营)主官的积极性。此外,还可充分发挥博士代职队干部的作用,在学员队(营)竞赛管理中承担辅助管理工作。

(三)完善学员自主管理制度

学员队(营)内部成立自主管理小组进行自主管理,负责信息传递和协调,充分发挥学员竞赛自主管理组织的作用,协助进行大量竞赛的管理,有效协调学员营正规化的管理与学科竞赛的矛盾,杜绝“特事特办”的情况大范围出现,进一步完善基层学员队(营)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管理体系,促进学员学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发展,全面提升。

(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

交流机制方面,在各学院内部可建立定期的联席委员会,成员包括院机关、学员队(营)、创新基地、实验中心以及教研室领导、资深教员与学员骨干。委员会各成员约定专职人员负责沟通及协调事宜。通过定期会晤、特定问题协商、规范化问卷调查、学员交流会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充分发挥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各年级甚至不同学院混编的优势,使连队化的规范化管理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形成广交流、大融合的生动局面。

四、深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发挥创新实践主阵地作用

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学员培训与筛选、部队需求提炼、教学成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创新指导模式等方面进行推进。

(一)学员培训与筛选

与实验中心合作,更多地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将学员在创性实践活动中容易遇见的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纳入到实验课程体系中,真正将正确的实验性思维教授给每一名学员。建立学员筛选机制,综合理论基础、培训成绩、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因素对学员创新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和分类,面向竞赛的实际需求,根据能力互补原则组建学员创新实践小组,选拔优秀创新实践小组参加竞赛。

(二)部队需求凝练

在参加竞赛过程中,加强与基层部队的联系,通过组织学员及教员参观演习、参与训练、举办座谈等形式高效获取、提炼部队实战需求,真正将部队的实际需求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目标联系起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服务于部队。

(三)教学成效评价及成果转化

在教员成果评价方面,切实解决教员指导创新实践活动工作量计算、效果评价问题,将其纳入统一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在学员方面,由成果评价方面从单一竞赛成绩评价扩展到竞赛成绩、专利、论文、成果转化等综合评价。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结合大学生创业竞赛,探索专利、技术、成果转让的具体操作模式以及财务管理模式。

(四)创新指导模式

进一步优化创新基地指导管理模式,设立学员教练团。除目前已有的指导老师直接带领学员方式外,还可将参赛经验丰富的优秀学员纳入指导团队中来。一是传授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给新学员,并纳入优秀学员的课外实践学分。同时可将部分校内比赛的承办和一些高级别比赛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工作交给这些团队,增加创新基地自主运行能力。

五、优化实验中心功能,推动实验课程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深度融合

实验中心是本科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活动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担负着学员实验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任务。构建课内实践平台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协调互动的关联模式,可深入挖掘现有科技资源,更好提升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9]。

(一)打造优质教学内容激发学员创新思维

从学校各优势学科方向的科技成果中,选用合适内容建设如光电对抗、网络攻防、大数据分析、水声对抗等内容新颖、军事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开阔学员眼界,强化学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二)建设开放实验平台支撑创新实践开展

在课外时间向学员开放部分高端精密仪器设备,提高学员实践技能层次,支撑学员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学科竞赛等各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为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三)凝练实际创新需求,提供基础科技支持

课外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为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需求。针对学员参与各类创新实践,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创新实践活动实际需求,既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内容,又要提高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针对学员在创新实践中的普遍性、基础性技术难点,通过精心的专题实验教学设计帮助学员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四)引入优秀实践成果反哺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将优秀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作品通过经典案例分析、专题设计实验等方式引入实验中心的课堂教学内容,既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直接支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大平台交流互鉴,共同促进的局面,让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充满活力与蓬勃生机。

六、发挥教研室(研究室)技术和师资优势,支撑学员创新能力提升

当前有些教研室(研究室)以科研为主,除了毕业设计之外,平时与本科学员接触较少,技术上的优势难以转化为学员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研室(研究室)应充分发挥技术和师资优势,更好支撑学员创新能力发展。

1.建立与创新基地和实验中心的交流机制,设立教学联络员岗位专职负责技术转化。

2.通过设立实验室开放日,并在低年级课程负担较轻的情况下,更多安排与创新实践活动有关的参观和前沿讲座,即为新学员积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过程所需的知识基础创造条件,让学员能够尽早接触与竞赛有关的指导老师。

3.在高年级课堂上进一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学应注重启发思维,引导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在师生间形成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努力使课程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讨、获取新知的发展过程。

更多设立本科生科研和实践岗位,让学员更多地介入到实际的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中,为更好发掘学校深厚科技积累服务于学员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摘要:在分析军校本科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内在症结,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管理机制改革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化管理机制;(2)强化业务机关指导职能,完善管理、交流和反馈制度;(3)借连队化管理模式改革东风,建立学员队(营)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服务型管理模式;(4)深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发挥创新实践主阵地作用;(5)优化实验中心功能,推动实验课程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环节深度融合;(6)发挥教研室(研究室)技术和师资优势,支撑学员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本科学员,创新实践,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2005,20(6):5-8.

[2]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3]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17.

[4]钟海荣,徐攀,张培梁,等.军校本科学员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3):62-66.

[5]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训练部.2012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Z].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6]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9):43-44.

[7]秦石乔,汪莹,吴建华.学员队在人才培养中作用和职责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1):107-109.

[8]钟海荣,吴金刚.学员军旅导师探析——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学员队干部的新要求,新定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73-75.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篇8

通过调研国外学生考核评价资料可以看出, 国外教育工作者很注意学生的考核评价, 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 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80年代,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标准化测验的批判。60年代以前, 学生考核评价的领域还被测验范式主宰着, 60年代以后美国的教育领域开始产生一种反测量、反测验的思潮, 主要是对以传统的多项选择为主的标准化测验进行反思和批判[1]。

20世纪80~90年代, 是对学生考核评价的理智批判阶段。在这一时期, 格拉瑟、瑞文和古德斯丁分别对考核评价的功能定位、标准定位以及学生考核评价的过程进行了批判,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是学生考核评价的多元化阶段。针对学生考核评价的问题, 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改进考核评价的措施与方法, 如“表现型考核评价”、 “档案袋考核评价”、“动态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等。 在教育领域不再是对学生考核实行筛选的方式, 而是主张欣赏每一个学生, 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里成功, 教育关注的目光开始泛化和人性化, 开始关注弱势群体[2]。

二、国内学生考核评价方法状况

我国学生考核评价历史悠久, 可以追溯到古代的 “科举考试制度”, 但是由于我国近代的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因此和国外学生考核评价相比, 我国的学生考核评价研究及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生考核评价工作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我国的教育界真正的受到了重视, 学生考核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才逐渐开展起来。从改革开放到2000年以前, 我国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在逐渐的全面化, 但是基本上还是以甄选性的学生考核评价制度为主, 并且这期间的学生考核评价研究比较少[3]。20世纪初, 我国开始倡导实施学分制度。自此以后, 学生考核评价制度理论研究在我国逐渐展开, 规模也逐渐扩大。学生考核评价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我国对学生考核评价的有效性研究不是很多, 尤其是把优秀的、新型的学生考核评价制度运用到高校实际教学实践当中更是少之又少。

三、国内学生考核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学生数量多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学生考核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4,5]。

1.片面的考核评价功能观抑制了“促进学生发展” 功能的发挥。长期以来, 不少高校将学生考核评价的主要目的定位在选拔与甄别功能上, 进而使之成为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毕业审核、就业推荐的依据, 导致学生关注分数, 注重结果, 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学习的整个过程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上, 也不能从日常的即时考核评价中获得有益的信息, 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整与改进[4,5]。

2.窄化的考核评价内容减弱了对学生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品质的养成。考核评价应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将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理解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现行的考核评价内容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评价[4,5]。

3.刻板的考核评价方式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行的学生考核评价中, 考核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量化考核评价。在学业考核评价中, 纸笔测试几乎成了唯一的考核评价形式。虽然它能迅速、清晰、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但却不能对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等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价[4,5]。

4.单一的考核评价主体限制了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新时期对教育目标的追求应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 也就没有人的创造力。而人的个性发展, 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但从现行的学生考核评价看, 教师是学生考核评价的单一主体,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考核评价的地位。从学生考核评价的角度看, 应做到尊重学生主体、 发展学生个性[4,5]。

5. 终结性的考核评价运行影响了学生认识能力、 反思能力和促进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是通过教育教学为学生发展服务的, 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所以, 考核评价应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教师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到课外活动的全过程[4,5]。

四、地方本科院校课外创新实践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1.学生考核评价理论。 (1) 学生考核评价的内涵。 在现时期就业制度下, 教师不再是学生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实施的唯一主体。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用人单位、社会已经上升为大学生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 因此, 针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学生考核评价的现实内涵和发展内涵等方面需要更加科学、系统地分析[6,7]。 (2) 学生考核评价的功能。学生考核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定量、诊断、调节、激励、反思、导向等。充分发挥学生考核评价的各个功能, 能够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全面提升。这些功能的具体体现形式需要深入研究[6,7]。 (3) 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关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一般有五个主要原则:一致性原则、 重点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透明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构建原则是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之一[6,7]。

2.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总体方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关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创新。初步拟定了学生考核评价体制设计的总体方案及思路, 共分为五个方面[6,7,8]:功能上突出改进与激励功能, 促进学生发展;内容上注重全面素质, 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 方法上注重质性评价, 讲究灵活多元;主体上坚持多元化, 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实施上强调过程性, 实现考核评价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

3. 课外创新实践考核评价内容的具体构成与设计。长春理工大学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基地每年面向全校所有理工科20多个专业大学生开放, 主要开展自主实践、竞赛、创新、创业活动, 初步形成了“创意、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良性格局。基地结合学校教务处、团委、产业园、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研究所等平台和资源,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

在多年的创新实践教育探索中, 基地形成了一套课外创新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对课外创新实践学生考核评价标准、权重、评价等级、评价结果等进行设计[9,10], 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和权重如下: (1) 理论基础:基本定理、定律、公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等情况, 占10%; (2) 设计指标:本设计指标和类似设计技术指标比较情况, 占5%; (3) 设计方案:总体方案的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先进性等情况, 占5%; (4) 实验方法:先进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等情况, 占10%; (5) 实践能力:实验和测试能力、复杂仪器操作熟练程度等情况, 占10%; (6) 创新能力:创新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实验技巧、实验手段等应用情况, 占10%; (7) 分析总结能力:发现问题、数据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等情况, 占10%; (8) 作品水平:实物工艺、质量、指标等情况, 占15%; (9) 设计报告:报告完整、科学、合理、工整等情况, 占15%; (10) 同学评价:3~5名同学评价平均分数, 占10%。总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五、结语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未来的创新实践教育、创业教育、创客教育及活动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与之对应的学生考核评价方法面临了新问题和新挑战。笔者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 综合考虑了创新实践中学生的理论基础、设计指标、设计方案、实验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开展了学生的创新实践的考核评价, 并将“同学评价”引入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提高了学生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对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学生考核评价是个传统的研究问题。然而, 随着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客教育的快速发展, 与之适应的学生考核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考核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对考核评价的内涵、功能和构建原则进行了总结, 根据我校教学实践, 设计了一个学生课外活动的考核评价标准, 对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实践,考核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素质评价标准——兼谈美国学生评价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04) :14-17.

[2]赵君.美国高校学生评价方法及启示[J].山西青年报, 2015.

[3]申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倾向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 2012, (8) :266-267.

[4]潘玉驹, 陈文远.高校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7) :78-82.

[5]王健, 邓睿.学生评价中的伦理问题考察[J].教育科学论坛, 2007, (7) :13-15.

[6]刘青.高校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硏究[D].兰州大学, 2012

[7]马云鹏, 刘学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6.

[8]李如密.教学评价教育:大有可为的教育评价新课题[J].江苏教育, 2014, (6) :28-32.

[9]陈宓宓.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学生评教伦理之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 (6) :128-131.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篇9

众所周知, 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必须重视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此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科技竞赛和创新实训基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一、以创新社团为平台,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高校学术社团是大学生扩充专业知识、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和活动载体,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将专业学习、课外学术研究、个人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形式主动地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实践探索。学术社团在丰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校园学术氛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校科技创新社团是学校主导和支持的学术性社团, 是为学生课外进行科技创新、科学实验等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动手及协作能力而搭建的一个平台。

1.制度保障, 吸引学生加入。学术社团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建立完善的运行制度是保障学术性社团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调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科技创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出台了《学生学术社团实施方案》, 其中明确规定学生参加学术社团、参加竞赛获奖等均可获相应的学分;为每个学术社团配备1~2名指导教师, 制定具体工作职责, 并将其纳入工作考核;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人力及物质保障。

2.“双层指导+阶梯培养”, 兼顾不同层次学生。我校科技创新社团下设3个分社, 分别是电子分社、机械分社、计算机分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为了便于学生课外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进行科学研究、参加科技竞赛等活动, 科技创新社团采取了“双层指导+阶梯培养”模式。“双层指导”指的是“老师+学长”双层指导模式, 通过老师带学长、学长带会员的方式实现社团的分层次指导;“阶梯培养”是指针对不同年级会员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会员、骨干会员、精英会员, 并分别开展不同内容的创新实践活动。

初级会员主要是大一学生, 大一学生不适宜直接参与科技竞赛。针对这个层次的学生, 由骨干或精英会员中的学长开展一些专业基础培训, 组织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与骨干或精英会员进行互动交流, 使之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初步认识, 从而建立起科技创新的兴趣。

骨干会员通常是大二、大三的学生, 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个人能力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鼓励这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 由老师组织并进行赛前培训,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精英会员一般是大三、大四的学生, 大都参加过科技竞赛, 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 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些实践项目, 并有成果转化的意识, 老师鼓励并指导这部分学生将所做项目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进行成果转化, 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以科技竞赛为契机, 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

科技竞赛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通过参加科技竞赛活动,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协作精神, 加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学校大力支持科技竞赛。每年比赛, 学校、学院两级领导都高度重视, 为竞赛提供场地、设备、资金, 制定相应鼓励政策, 以调动师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二级学院领导担任竞赛负责人, 对竞赛活动进行整体协调, 选择有科研功底、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制定培训计划, 选拔参赛队员。指导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 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学习新技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开展赛前培训。

2.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技竞赛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竞赛中往往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并及时补救, 从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了学生探索科技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传承优良学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 合理引导其参加竞赛。对于低年级学生, 以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为主, 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校级的科技竞赛, 为将来参加省级乃至全国的竞赛打下基础和积累经验。对于高年级学生,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了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 则引导他们参加规模较大、知名度高的市级、全国性的科技竞赛。

通过科技竞赛, 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树立了科技创新意识, 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专业、积极研究的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科研指导队伍, 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以创新实训基地为依托, 保障科技创新活动开展

实验、实训基地是开展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 也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和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 为此我校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为了更好地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我校将新建的创新实训基地用于学生课外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改变了以前课堂实验与课外实践混用的局面。

创新实训基地内设实验区、多媒体教室、研讨室、加工室、资料室、材料室、交流区, 其中实验区有56张实验台, 可供168名学生实验, 每张实验台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工具仪表、计算机等, 实行24小时开放, 由专人负责管理, 供学生开展各种科研创新活动。加工室配备PCB制板设备、台钻、台钳、台锯等工具, 供学生制作加工;资料室书架上陈列有电子、机械、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书籍和工具书, 供学生随时查阅;材料室元件柜里长年配置各类常用器件, 学生根据需要自取, 管理员定期补充, 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学生可以在里面做综合实验、探索性试验、竞赛培训、项目实践, 也可在里面相互讨论交流, 学生只须事先在网上预约, 就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地实验。在优越的条件下, 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施效果

经过3年多的探索, 逐渐形成了现有的科技创新社团、科技竞赛和创新实训基地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成功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MOS全国大赛等竞赛项目, 取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7项、重庆市特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3项、重庆市二等奖12项、重庆市三等奖17项, 学生申请新型实用专利4项, 发表科技论文7篇, 成果转化3项。实践证明, 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还提高了学校声誉, 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学校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独立学院。

摘要:本文介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创新实践能力, 以科技创新社团为平台, 以科技竞赛为契机, 以创新实训基地为依托, 探索出一套针对应用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现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三位一体,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利琴.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1) :192-193.

[2]程思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02) :148.

[3]肖锋瑞.基于电子设计竞赛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1) :148.

课外实践创新活动 篇10

一、《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1. 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知识, 由于其间接性和抽象性, 学生往往感到很难懂, 不利于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封闭狭小的教室中解放出来, 获得新的信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把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物联系起来, 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书本知识的内化。

2. 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

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去分析、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使自己观察社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和伙伴们一起处理突发事件、疑难问题的过程中, 应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中高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 有旺盛的精力, 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将他们的兴趣、爱好、精力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活动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榜样, 又有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他们分辨是非善恶、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 磨练他们的意志,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二、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

1. 紧扣教材内容, 开展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的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学生走向社会、促进由知向行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使这项活动开展得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必须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 讲述六年级上册《身边的变化》一课时, 笔者就指导学生深入社区、医院、家庭进行调查, 了解人们医疗水平、生活水平、文化修养方面的变化;通过参观镇上的个体商店以及镇工业园区的私营企业, 了解家乡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通过观察人们的住房和出行工具, 了解家乡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再如, 教学《逛商场》一课时, 联系本地一家连锁超市, 带领学生亲自到商场里购买东西, 随时向学生讲述购物小常识, 做个文明小顾客。另外, 把购物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说出来, 让大家共同来解决, 充分领会作为一名消费者所拥有的权益。这样, 就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2. 开展游览附近风景名胜活动, 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浏览本地的名胜古迹, 并向他们介绍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 这也是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每个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部分学生到本地附近一些地方游览。比如在学完五年级《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后, 我们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于是就组织带领学生到邻近的马陵公园去瞻仰“宿北大战烈士纪念碑”, 学生不仅领略了那里的美丽风景, 更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教育。

3.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热点问题, 适时举办专题讨论会、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

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许多学生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社会舆论的热点、焦点等很感兴趣, 但往往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主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方式, 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讨论会、讲座和报告会,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理想教育, 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我们经常邀请关工委的负责同志到校为学生作“民族精神代代传”、“我向英雄学什么”等报告;邀请团县委相关领导到校作“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少年”报告;结合县里目前正在实施的《大众信用管理办法》, 组织村、镇“身边的好人”报告会, 让学生从身边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人物身上受到感染, 得到教育。

4. 开展校园科技活动, 增强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围绕科学技术知识做文章, 在学生中开展完成一件小制作、阅读一本科技书籍、看一部科技电影、听一次科普讲座、写一篇科普论文等科技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小制作”比赛, 通过比赛加强对学生的科普教育, 从比赛当中发现人才。积极配合上级相关部门组织的“未来科学家”书画、作文、制作系列比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 增加了学生的科学知识储备, 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5. 参加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心

在学完“成长不烦恼”一单元后, 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基督教堂和烈军属、伤残战士家中打扫卫生, 进行慰问演出, 使学生知道社会上有一些人需要帮助、需要关爱, 从小就培养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6. 组织自我服务性劳动, 锻炼劳动意识

上一篇:机械工程专业下一篇:分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