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2024-06-14

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8篇)

篇1: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就是说,单靠课堂四十五分钟的阅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指定些课外阅读书。”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和补充、扩大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便于加强语文基础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联系学生的读写实际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有的还可以发挥在语文方面的爱好和特长;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促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素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良好的讲读教学,本身就是有效的阅读指导,起着切实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做示范性讲读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教给学生阅读、自学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也就是叶老一向倡导的,教学最终目的要使学生达到“独行”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指导学生阅读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加重要。

首先教师在讲读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和诱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可见,学习中培养兴趣是多么重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教师在讲读教学中的激发和诱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阅读教学的起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特有魅力。动之以情,授之以趣,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兴致勃勃,而且在课外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如教《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童年春天的一些趣事,同学大都能谈出春天在大自然中玩耍、放风筝、追赶嬉戏的情景。再要求齐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有关春天的诗句。复习旧知识后,教师因势利导地启发,把学生带到《春》所描绘的秀丽景色中,学生被这诗一般的意境所感染。不仅学习起来十分有趣,而且还会引起他们课外阅读有关描写春天文章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兼美,能够催人向上的文章。当前,消极的、低级趣味的不健康书刊在书摊上常有出售,一些不关心政治,思想意志薄弱的同学经不住诱惑,很容易产生兴趣。一旦染指,会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思想消极、精神颓废。对此应该

指导他们分辨真、善、美,假、恶、丑,从而树立远大高尚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顽强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在讲读教学中应注意排除学生阅读中的满足感。排除学生阅读中的满足感,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不可少的一步。在讲读过程中,熟悉了作品内容,把握了文章中心意思,不少学生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内心体验而产生满足感,年级越低,“全懂了”的内心体验越强烈。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老师的讲授长时间停留在作品文字表层意义的分析,换言之,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思维平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用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想性问题,使学生产生“并没有全懂”的内心体验,将阅读向纵深推进,精心设计“出人意料”的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书中奥秘的欲望。《背影》四次写“我”流泪,让学生进入“儿子角色”体会并说出每次流泪时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于动情中加深对作品中心思想的理解。总之,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只有打消学生的满足感,才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致于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从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所读作品的内容,真正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二、注意阅读方式方法的选择训练。

课外阅读的方式方法因文而异,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性阅读法,主要包括泛读、认读、吟读、作读书笔记、写作品人物评论等;另一类为提高阅读法,主要包括定向阅读、横向阅读、探测性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和技巧的选用是由特定的因素决定的。首先决定读者自身。如对于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应采用第一类

方法。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字、词、句;弄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重点内容加以摘抄等。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宜使用提高性阅读法。这类方法探索性强,读者不是盲目地接受现成的事实或观点,而是以审慎的态度对阅读材料进行鉴别和验证,进而发现新问题,寻求新答案。比如采用横向阅读(发散阅读)法,要求学生将要读的文章与已学过的相关文章联系起来,从文章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横向联系,通过联系和比较,使之相互渗透、补充和深化,从而发现真伪,分清优劣,找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二是决定于阅读对象。不同的体裁,不同的篇目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诗歌散文及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文章宜采用表情朗读法,说明文,小说宜用默读法,重点篇目宜用精读法,无关紧要或不读自知的句段常用跳读等。三是决定于阅读目的。如,要想从大量的文字材料中寻找某种必需的材料,或是想掌握某一基本观点,就应选用探测性阅读法进行快速粗略地浏览。要想弄懂某一专业知识或研究某一专门问题,宜选用理解性阅读法对读物进行精心地阅读,仔细地推敲。要想对某读物作出判断或向他人进行介绍,宜采用评介性阅读法,对读物的观点和材料加以剖析,从而作出中肯的评价。若只是为了消遣和娱乐,或只是想意外涉猎一些动态和趣闻,宜选用浏览性阅读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除了以上几点方法外,还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查。其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检查阅读笔记,可举行阅读心得交流会或读书讨论会,通过日记,周记、墙报、黑板报等多种方式来写读书心得。通过考查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肯定课外阅读的收获,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更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

篇2: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纲要》,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基本教育目标,是每个3~9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而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校本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

2、从两者追求的目标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课外、校外活动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的,是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的。

3、从课程的类型及开发的内容来看

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以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二者内容有交叉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还包括班团体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而课外、校外活动的很多内容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开展的。

4、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

篇3:高职学生课外英语实践活动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高职学生就业面向社会各行各业, 对其英语水平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传统的以班级集体授课为形式的课堂教学, 已经不能满足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所以对于课外英语语言实践活动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显得很有必要。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许多学校开展了大学英语的第二课堂建设。其中有些好的方法和形式可供高职院校借鉴和参考, 但是由于学生在课外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英语学习的关注程度和角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关于英语学习者应如何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践活动以及相关教学管理的研究极为必要。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习”作出了如下定义: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学习, 逐步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特征和规则, 再通过实际运用, 不断操练, 使语言学习自动转化成语言习得;即通过学习、运用, 进而掌握之。可见, 课堂教学和实际运用———语言的有效输入和输出是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在课堂上, 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教师话语 (teachertalk) 、同伴言语 (peerspeech) 和教材。首先,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语言。相对于目的语使用者, 教师也是目的语学习者;教师话语水平并未完全达到目的语水平。换言之, 教师话语不是目的语, 而是过渡语 (inter-language) 。根据过渡语理论, 95%的学习者在未达到目的语水平前就发生了语言僵化现象 (fossilization) 。发生了僵化现象的教师话语极有可能导致学习者在某些语言项目上产生群体僵化。其次, 同伴言语即学习者之间交流时使用的话语。毫无疑问, 学习者间的话语也是过渡语;而且研究表明:学生之间过渡语错误明显多于学生同教师或学生同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错误。可见, 如不能及时改善同伴言语的负面影响, 就很容易形成语言僵化现象, 从而限制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 虽然教材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但因教材编写过程历时较久, 使得教材在出版时便已经落后。所以, 教材的非实时性同样制约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

Swain指出, 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第一, 与输入相比, 输出为学习者对语言进行深加工提供了条件;第二, 输出在学习过程中可充当验证假设的过程;第三, 输出能发展学习者的自动化技能;第四, 输出能发展学习者会话技能;第五, 输出能培养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 课堂英语教学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英语输出机会;主要由于受到课堂时间、教学大纲的限制。较少的英语输出机会使得“哑巴英语”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从过渡语角度来看, 英语输出机会缺乏易导致以下问题:一方面, 一些语言错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调整或纠正, 形成错误僵化;另一方面, 新学的语言知识得不到及时验证、提炼和转化, 某些外语能力停留在表面, 不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造成过渡语能力的僵化。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方式并不能满足或完全满足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输入质量, 而且可以增加语言输出数量。

另外, 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 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 (学习者动机强烈;信心十足, 自我感觉良好;心情轻松, 焦虑程度低) 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英语课堂教学目前仍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这种单一形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保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却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课外教学实践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灵活多样, 通过读书、表演、唱歌、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寓学于乐, 在良好的“情感过滤”的学习环境之中, 去学习有趣的学习材料, 使学生真正习得语言, 化知识为能力。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借鉴某些大学的成功范例, 成立以“运用英语完成交际”为基本特征的英语俱乐部, 将英语教学实践活动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外语言实践有机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英语俱乐部可下设多个活动小组, 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可分为以下小组: (1) 书写作小组:以阅读为首要任务, 交流读书心得, 提交读书报告, 从而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2) 影视小组:赏析经典英语大片, 模仿电影配音, 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使脱口而出的英语更加地道, 语音语调也更为标准; (3) 表演小组:编导、排演英语短剧,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惟妙惟肖传递剧中人物情感和心理的同时也达到锻炼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 (4) SIFE (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 小组:激发学生创业精神,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领导能力、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是SIFE必不可少的部分; (5) 通讯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挖掘新闻、采访、拍摄、写新闻稿报道自己学习生活, 热点时政, 并向学校校报投稿。

在考核方式方面, 可以采用英语艺术节形式, 向师生公开汇报实践成果。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成绩的形成, 不再是一次传统的考试, 也不再是一个老师打分。实践成绩涉及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情况、艺术节排演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艺术节汇报的结果, 具体成绩是学生自评成绩、艺术节嘉宾评分、其他同学评分以及各俱乐部指导教师评分的总和。以上考核方法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艺术节的创意、组织等工作也是以学生为主, 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进步和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鼓励个性化学习, 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

四、结论

课堂教学和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为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语言实践活动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之内, 而是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口头交际活动和书面交际活动有效地整合为协调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系统,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母语环境中增加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强调教师参与, 为学生营造良好语言环境。英语俱乐部只是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 是致力于丰富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方式, 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 希望通过努力, 能够培养出更优秀、更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解决英语教学瓶颈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淑珍.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J].高校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3) :377-379.

[2]刘晓红, 郭继东.从过渡语理论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6) :157-159.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34-35.

[4]Han Z.H.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uffalo: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004:151.

[5]Fillmore, L.Wong.“When does teacher talk work as input-”[C].In Gass S.&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 NY:Newbury House, 1985.

[6]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L: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C].In Gass S.&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 NY:Newbury House, 1985.

篇4:开展课外活动 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外活动 生活性 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8-0055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中,有许多可供观察的自然现象,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物理技术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所提供的训练课题和创造活动。开辟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越来越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了有效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在此,结合实践经验简要分析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特性及作用。

一、中学物理课外活动的特性

1.中学物理课外活动具有广泛的生活性

学生通过有意识地对自然界、实际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为接受与巩固课内的系统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观察一些生活和自然现象。例如,在静止的火车上观察另一辆火车的启动,体验一下运动参照物的作用,这比教师在课堂中一遍遍地讲,印象深得多。还可以让学生观察雨后的彩虹、湖面的涟漪、五彩晶莹的薄膜……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下,可能会有新奇的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把学到的知识主动应用于课外实践,从而深化、活化已掌握的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2.中学物理课外活动具有多样性

中学物理课外活动可以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和约束,它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同样的活动,只要认真加以组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而这些活动又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的特点吸引着不同的学生。也就是说,他能够满足不同程度、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开发,可以较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3.中学物理课外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中学物理课外活动是以学生独立为主的实践活动。在选题、取材、空间、时间等方面都比课堂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让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因此有利于学生施展聪明才智,培养能力、发挥创造力,学生从独立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4.中学物理课外活动具有拓展性

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少都与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它所涉及的知识比课内知识广泛得多,可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拓展,有些内容还涉及多种学科,综合要求较高。因此它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外活动中,往往还能较迅速地反映科学技术中的新成就和新进展,因此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开阔视野,活跃思想。

二、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的作用

1.从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物理研究的对象。诸如体育课上学生跑步速度测定方法的讨论、引体向上功率测定方案的设计、利用家中的器材测定牛奶的密度、灯泡的额度功率等等,这些课外活动简便易行,且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有别于实验室用规定器材和方法的实验,它们的器材任选,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在测定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时,可以先测量步幅长度,再数步数;或者先测定步速,再记录所用时间;可以在地图上量出长度并知道地图的比例尺等等。方法虽然不同,但都可以测出距离来。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认知的灵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引导学生深入调查,收集多种信息,提高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发现物理现象,并在生活中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比如,制冷空调安装在房间什么位置合理?按常理应该在略低于天花板的位置,生活中果真如此吗?经过调查不同型号空调出风口的位置,发现不同空调的合理安装位置并不相同。比如,壁挂式空调位置较高(一般在2米以上),柜式空调稍低一些(一般在1米7左右),而窗式空调更低一些。学生对此产生了不解:冷气向下,出风口应该在高处才好,可为何却有如此差异?原来人的活动区域大约离地1米7左右,冷气从此高度下降,可使这一高度以下是冷的,之上是却是热的,也就是整个房间不需要全部制冷,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电能。而柜式空调制冷面积较大,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制冷效果,出风口在此位置较为合理,而壁挂式空调制冷面积相对较小,出风口稍上一些也是可以的。通过这样的调查,学生不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还有效提升了严谨的科学作风。

3.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抓住他们智慧的闪光点

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同时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次,班上一位学生用水服药时难以吞咽,旁边一位男生说他服药的方法错了,不应该仰头,而应低头。此句话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我对服药的学生说:“你低头试试看。”那学生头一低,果然顺利地服下了药。这时同学们都愣住了,这是为何呀?我就抓住这一事例,让大家进行实验并讨论。原来,平时的口服药,一般分为片剂和胶囊,片剂密度比水大,口服片剂时,含一口水,仰起头正好沉于喉部,一咽,就下去了。而口服胶囊时,由于胶囊的密度比水小,含一口水,低下头正好浮于喉部,而那位同学服的是胶囊,仰起头胶囊浮在最上面,水下去了,胶囊还在口中,当然咽不下去了。真是不探究不知道,服药还有如此大的学问。事后,对那位敢于创新的同学大大夸奖了一番,希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学习他平时细心观察的习惯和宝贵的求异思维。我想即使有的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可笑,或者有明显错误,教师也应该正面引导,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活动慢慢步人正确而有效的轨道。

4.培养学生实验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习惯

真知从怀疑开始,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一次,一位学生说他家养的一条断了鳍的金鱼无法浮起来,难道鱼的浮沉靠的是鱼鳍而非鱼鳔?可平时我们一直说鱼的浮沉是靠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的,而体积的改变是靠鱼鳔来完成的,难道都搞错了吗?为此安排同学进行实验探究:拿一条能自由上下浮沉的活鱼,剪去它的鱼鳍,再放人水中,发现它始终无法上浮,难道它的鱼鳔缩小了吗?剖开它的鱼腹,发现鱼鳔仍饱满;拿一条死鱼放于水中,发现有的沉于水底,也有的浮于水面。剖开沉底的鱼的鱼腹,发现鱼鳔仍饱满。那么鱼鳔有何用?通过实验证明,鱼身上除了鱼鳔外,包括鱼鳞、鱼肉、鱼骨等,且它们的密度都大于水,因此鱼沉于水底,有了鱼鳔可让它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且鱼鳔的体积是不会改变的,鱼的浮沉完全靠鱼鳍的划水作用来完成。学生还查阅了网上的有關资料,绝大多数鱼的鱼鳔体积是不变的,也有例外,鲨鱼并没有鱼鳔,所以它必须不停地游动,才能浮在水中,否则它就会沉下去。通过这些课外实验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5.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今社会,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的现象较严重,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性课题,有学生说这些都是大人的事情,与我们毫无关系,看似事不关己,其实与学生也息息相关。如何为社会做点贡献呢?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安排学生在课外测定相同亮度的白炽灯和节能灯的功率,比较相同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写一份使用节能灯节约能源的倡议书,向家人和朋友宣传,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节能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生活是物理的大课堂,让学生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物理课外活动,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新课程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实施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受到更多新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引导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篇5:中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教案

关爱校园

呵护绿色 实践活动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绿色意识,引导学生都来关心、爱护绿色植物,了解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及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步骤:

1、就“校园绿色”展开设想

2、学生各抒己见,设计可行方案

3、汇报设计方案

4、保护校园绿色,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这有一幅水彩画,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哪位同学能将你看到的景色,谈一谈给你的感受呢?

小结。绿色象征生命的活力,绿色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沉醉在绿草如茵的景色之中也给予人们一种欢愉的心情,想不想使我们正在改建中的校园也让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啊? 师:那我们现在为我们的校园设计一份绿色方案,把我们的学校建设的更美丽好不好? 今天我们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就是:关爱校园呵护绿色(板书)(二)新授: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我们的学校现在拥有哪些绿色呢? 看来我们学校的绿色环境好单一,现在就请同学们动手来设计一份符合我们学校的绿色方案吧!相信你的设计一定是最适应我们学校的!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设计方案?

同学们的设计都不错,也很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身处这样优美的绿色氛围中,我们以后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维护绿色植物呢?

教师小结。希望从我们自身做起,做一个呵护绿色的使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活动拓展: 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篇6: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及不足,树立自信心。

2.能大方地与他人交流,大胆展示自己亮点,努力克服自身缺点。

3.懂得成长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能关注这一过程并努力使自己健康成长。

第一课时 回忆童年

一、谈话导入。

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牙牙学语到背上书包,每一阶段,都记录着你的精彩。还记得小时候的样子么?是调皮,还是文静;是大胆,还是内向?

二、描述自己。

1.课前向爸爸妈妈问一问自己小时候的故事。2.请生用一两句话描述自己小时候的形象。

(自己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课后把平时拍摄的照片整理出来,看看自己的变化,感受成长的奇妙。

三、选择研究主题,并说明选择理由。1.认识自己。2.童年的友谊。

3.学生追星现象调查。

4.也可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四、全课总结。

第二课时 认识我自己

一、谈话导入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我”的存在。那么,在你的眼里有个怎样的自我?如何塑造一个精彩的自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能进一步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更健康地成长。

二、同伴之间展开讨论,理清研究思路。1.明确研究目标。

2.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 3.从哪几个方面研究自己?

三、完善“认识我自己”研究方案。

主题名称: 研究时间: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小组成员与分工: 研究步骤: 研究成果:

四、完成准备工作。

五、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我的自画像

一、导课。每天都会照镜子,镜中那个你是什么模样?在内心深处,有个怎样的自己?让我们开始学着了解自己,先来画一张“自画像”吧!

二、请生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自我? 1.自己思考。2.全班交流。我的自画像 我的姓名: 我的生日: 我的身高: 我的爱好: 我的性格: 我的本领:„„

三、学生从以上方面给自己画“自画像”。

四、全班交流。

五、总结。

给自己一个评价:

第四课时 他人眼中的我

一、谈话导课。

我们已经给自己画了一张“素描”,如果能知道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就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二、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得到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呢?

(1)学生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结:以诚恳的态度,真诚地与他人交流。

(3)请生说说自己的打算:你准备怎么做?

三、他人给你的评价。

父母这样说:

同学这样说:

好朋友这样说:

老师这样说:

邻居这样说:

四、综合评价,认识自我。

你的优点:

你的不足:

综合评价自己:

五、全课总结。

第五课时 展示我的优点

一、谈话导课。

在你的身上, 一定有不少闪光点, 或是出众的才艺, 或是良好的人缘, 或是超群的口才„现在就展示一下吧!

二、选择展示方式。我的优点是: 我认为合适的展示方式是: 我想在什么时间, 什么场合展示:

三、小结。

通过此项活动, 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第六课时 正视我的不足

一、谈话导入。

有句谚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面对不足,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和改进,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二、小组交流。

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各自不足之处,找出共同的不足,交流造成共同不足的原因.三、进行一次采访。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采访主题: 被采访人:

采访内容小记: 采访后的思考:

四、寻找克服不足的途径。

五、阅读小资料: “怎样克服懒惰”。

六、课后上网查询:克服不足的途径。

第七课时 畅想未来的我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你对自己存什么期望和设想?借这个机会,来畅想规划一下吧!二.自己畅想: 我的外貌 我的学习我的生活 三.交流

和同学们交流,分享美好理想带来的快乐!四.阅读“小资料”励志名言。五.全课总结。

第八课时 制作成长档案 一.谈话导课。二.制作成长档案:

1.讨论:成长档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2.制作成长档案袋注意的地方:

①成长材料要收全。②分类要清晰。③编号及目录。

三.相互传阅成长档案。四.评价成长档案。五.全课总结。

第九课时 总结与反思 一.谈话导课:

经过以上的活动,我们从体验和学习中有了新的收获,掌握了新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现在就做一个总结和评价吧!二.交流与展示

1.展示活动中收集的资料。

2.以“名人的成长足迹”为主题,举办一场故事会。3.交流展示学生的成长档案。三.评价总结。

完成“认识我自己”研究过程评价表。四.全课总结。

第二单元 校外生活 小学生假日生活调查

教学目标:

1.从“现象”、“原因”、“结果”等方面对小学生假日生活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途径收集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与分布。3.了解积极健康的校外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学会合理安排自己 的假日活动。

教学重点:目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的生活充实而快乐,不仅有课堂上紧张的学习,校园里与老师、同学的亲密相处,还有假日里的轻松欢娱、校外社会的丰富多彩。让我们享受假日里的快乐,让我们走出校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学生校外生活。二.研究准备:

1.长长的暑假你是怎么度过的?你在校外参加了哪些活动? 我思考的问题:

② ③

2.分组交流、探讨。3.确定研究主题。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二.研究实施:

1.研究活动应如何入手?„„

2.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制定详细的方案有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组内讨论,理清研究思路。3.分组回报。三.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二.制定研究方案: a.分组讨论 b.汇报。

三. 全班交流,有补充意义吗? 四.阅读p16:方法引导 五.小结。

第四课时

一.导入:

二.调查资料:

1.统计小学生假日有哪些?

(可指导学生自制一张假日统计表)

2.分组讨论,了解小学生假日生活是如何度过的? 3.交流,分享我的“假日生活”。

①回忆自己最近的一个休息日,进行“假日生活素描”。

②和同学们分享彼此的假日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我们班上的假日生活情况。三.小结。

第五课时

一.导入:

二.探讨,研究:

1.了解我们身边同学假日生活情况后,让我们扩大范围,去了解更多同学假日生活情况。

2.读一读:P18 方法引导:什么是调查问卷? 3.小组讨论并设计问卷中的问题。

4.提示: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写上前言,以便被调查对象了解调查 的目标。最后,可写上感谢、祝福的结语。5.制作调查问卷。三.小结。

第六课时 一.导入。

二.整理问卷。

1、整理收集到的问卷,去除部分无效的问卷;对问题结果进行分类统计,根 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简单的问卷分析报告。2.分析报告。

3.分析假日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对信息的汇报,我们对同学们的假日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你觉得同学们的假日生活有哪些不理想的地方吗?

4.我认为同学们的假日生活存在这些问题:

① ② ③ ④

5.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假日生活不够理想? 三.小结。

第七课时 一.谈话导课:

通过调查,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假日生活快乐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假日生活的苦恼,怎样才能让假日更充实,更有意思呢?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二.分组讨论。

三.提倡科学的假日生活方式: 1.尝试制定一份假日生活计划。

2.提倡合理建议,取得各方关注和支持。四.总结与反思: 1.交流与展示。2.评价与总结。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 昆虫世界探秘

教学目标:

1、提高科学观察及分析比较的能力。

2、掌握多渠道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学会存留并使用地过程性资料。

3、学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做好研究准备,激发研究兴趣。

2、选择研究主题,通过对昆虫世界的探索,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了解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研究准备:

1、请生说大自然中最感兴趣的现象。

2、围绕该自然现象,学生提高问题。

三、选择研究主题:

1、出示3个主题供大家参考。

①昆虫世界探秘。

②认识“地震”。

③动物生存之三十六计。

2、确定研究主题。

四、课后小结,布臵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这有趣和神秘的生命。

2、明确研究主题,并实施研究,制定研究方案。教学重点:制订研究方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学习新识

1、师:昆虫世界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内容很多很多,但我们不 可能一一涉足,想一想,我们可以侧重研究哪些问题? ①昆虫的生长过程。

②昆虫与植物有什么关系?

③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会唱歌? ④哪些昆虫是资源昆虫? „„

2、讨论交流,确定感兴趣的问题。

3、制定研究方案。(参照课本表格)

4、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①自我提问式。②全班讨论式 ③方案答辨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外出观察,寻找昆虫的踪迹,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了解昆虫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二、外出观察,寻找昆虫的踪迹。

三、网络搜索,了解昆虫相关知识。

1、网络搜索信息记录表。

2、昆虫知识交流会。

3、制作昆虫档案。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学写观察日记。

3、了解昆虫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昆虫的作用。

1、采访一下科学课老师昆虫与植物的关联。

2、昆虫对人类的贡献。

3、没有昆虫的世界将会怎样。

三、活动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举办昆虫图片展,把自己知道的昆虫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2、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项目策划,举办昆虫图片展。

1、“昆虫图片展”策划书。

2、总结与反思。

①交流与展示。②评价与反思。

三、课堂小结

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 身边的广告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各种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

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的资料。3.能设计公益广告,培养社会责任感。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二、研究准备: 1.交流社会现象。2.讨论参考主题。

三、实施过程。确定主题 身边的广告

制定方案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找身边的广告。

2.了解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二、找找身边的广告。1.观察记录表。

2.印象最深的广告词。

三、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广告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学会从各种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2.从广告中反思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广告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学会从各种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广告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一定有 它自身的优点,同时也肯定存在一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广告 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1.讨论广告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2.随机采访,听大家的看法。3.采访结束,信息汇总。

4.归纳别人的观点,融合自己的想法,概括出结论: 5.面对广告存在的问题,你有哪些看法?

三、课堂总结。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设计公益广告,培养创作能力。

2.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知识整理相关的资料。3.培养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品德。教学重难点

学习设计公益广告,培养创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设计公益广告

1.你准备从哪些途径了解呢? 2.通过了解,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收集到的一些精彩的公益广告语:

4.认真分析收集到的广告语,谈感受。针对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设 计一两条公益广告语。

5.班内交流自己设计的公益广告,集体评价。

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反思活动过程,培养社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2.培养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品德。教学过程:

一、汇报与交流

汇报的内容

采用的形式

汇报人

二、评价与反思。

三、收获和体会

你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

今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遇到的问题有 1.策划方面

2.与人合作方面 3.其他方面

第五单元 人与社会 走近志愿者

学习目标:

了解与志愿者相关的知识;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自己的 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尝试策划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参与志愿者服 务的过程中,培养奉献精神,体验服务他的快乐。实践方式:

设计活动方案;开展专题讲座;实地调查;社会宣传。方法引导:

如何组织“知识竞赛”活动;怎样评价自己 学科整合:

与语文,思品与社会等学科融合。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在参与中学习,体验奉献的快乐。主题目标:

从主题内容出发,遵循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了如下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感悟志愿者的服务精神,懂得关爱他人、友爱他人、帮助他人,并付诸实践。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身边典型的志愿者及感人事迹。

2.调查我们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或事并完成调查统计表。

第一课时

活动一:感知志愿行为 1.录像导入

在触动人心的歌曲《爱心飞翔》的音乐中播放爱心天使赵小婷的专题片,引出今天主题班会的关键词——志愿者。在声与画的结合中,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 力,更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2.图片拓展。

利用大量的图片如志愿者在奥运会、世博会、汶川、玉树大地震中辛勤服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进一步走进志愿者,深入了解志愿者及他们无私奉献的品质。

3.知识渗透。

让学生交流、思辨:志愿者身上都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教师及时提炼: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响亮的口号。

第二课时 活动二: 体验志愿工作

1、走近志愿者。

模仿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请出如皋“爱心邮路”代表来到班会现场与学生交流。在真情互动中,激发学生对志愿者的崇敬,对志愿者的向往。2.角色体验.(1)创设情境:人们期盼已久的新文峰大世界终于开业了,商场中人流如潮。面对新环境,人们肯定有许多的不熟悉。

(2)小组展开讨论:作为志愿者,我们可以为顾客提供哪些服务?

(3)情景模拟,教师参与活动,相机采访。

(4)在配乐诗中提升总结:或许我们没有光芒四射的无穷力量,或许我们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心中有爱。我们相信爱,我们发现爱,我们坚持爱,我们就是爱的传播者。

第三课时

活动三:建立志愿分队 1.问卷调查

各组分发统计表,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填写个人志愿加入的小分队。根据填写情况,使各分队成员相对集中。2.部署计划

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织讨论本分队的活动安排,给分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3.建队宣誓

拉横幅,各小队汇报分队名字及志愿口号。在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曲《世界》的歌声中让学生在“我是小小志愿者”横幅上签名。最后大屏幕显示志愿服务的标志和志愿誓词:我是小小志愿者,我谨记志愿者精神,服务他人,回报社会!在庄严有力的誓词中结束本 节主题班会。

4、课堂延伸

篇7: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五(下)农田里的故事

活动一:农民的好帮手——农具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调查、采访、交流介绍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农具、了解农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活动重难点:

认识农具,了解农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你们见过农民是如何翻田地、播种子、收谷物、晒谷物的吗?他们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农具帮忙完成这些工作,也许你们对农具还比较陌生,现在就分组到村里开展采访活动,认识各种农具,然后在班上作一次介绍交流。

二、确定要采访的问题

三、走访农户

四、汇总与交流

活动二:农事谚语知多少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二十四节气,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季节、天气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搜集了解农事谚语,理解其具体含义,并按谚语的不同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重难点:

搜集农事谚语,理解其具体含义并按作用分类、归总。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二、认识二十四节气

1、请教科学老师,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含义、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并完成表格: 阴历月份、节气、阳历日期、节气含义

三、搜集农事谚语 用哪些办法可以搜集到谚语呢?

1、可以上网查。

2、可以问一问有经验的老农。

3、还可以从节气、植物的变化和动物的活动等掌握农谚。

四、整理归类

介绍交流各自找到的农事谚语及其具体的含义,然后按谚语的不同作用进行归。

五、“实战”体验

现在恰巧处于()节气,我们决定到田地里去看看如谚语所说的饿农民们辛勤忙碌的场景。

活动三:野外观蛙记 活动目标:

1、通过教学,认识青蛙,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制定观蛙计划;

2、通过活动,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为拯救可爱的绿色的小青蛙开展一些宣传保护活动,向社会发出倡议书。

3、通过活动树立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活动重难点:

制订出观蛙计划,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发出保护青蛙的倡议。

活动准备: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课 青蛙有“庄稼卫士”的美名,你也许书上、电视里看到过不少有关青蛙的介绍,可是却未必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过青蛙吧?不如趁着青蛙活动比较活跃的时节,开展一次野外观蛙活动,走进小青蛙的生活世界吧!

二、想一想

1、在哪里容易找到青蛙?什么时候观察青蛙比较合适?进行野外观察要注意什么?

2、观看录象

3、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三、制定观察计划

1、要全面认识青蛙,应该观察青蛙的哪些方面?

2、制定观蛙计划:(观察目的、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方法及装备、观察内容、组员分工、安全准则)

四、观蛙去

进行野外观蛙活动,并填写观察记录

五、观蛙归来

回顾、整理好野外观察的情况后,在小组交流后,谈收获和感受。

六、思考

1、从可行性、方便性等角度,选择观察哪些内容比较合适?

篇8:论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

最近几年, 就我国农村教育而言, 呈现出日趋升温的状态。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 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十分重视, 而因为一些示范和攀比现象的存在, 让不少父母觉得自己孩子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质量不能比不过别人。特别是一些出生于六十年代以及七十年代的父亲母亲, 因为自身的学习梦没有实现, 就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巨大压力压于自身儿女。加之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 让诸多人们感受到了加强学习的危机感, 因而就更加热情于加大投入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而就山东中南部的农村教育而言, 最近几年得到了稳步发展, 但也难免伴随不少问题, 比如: 因为不足的公用经费让学校难以有着更好的长远发展; 当前的农村教育环境和城市的教育环境相比, 就农村孩子而言, 还差着很大一段距离, 难以将学生的教育需求全部满足; 就农村的教师而言, 有着参差不齐的职业素养, 和城市教师的专业水平相比较, 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面对城市较好的发展环境, 很多乡村优秀教师选择进城, 致使农村缺少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师资源。

二、课外实践活动模式介绍

1. 活动模式之群众性活动

这类活动模式有着较多的参加人数, 其普及性也相对较少,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给很多学生提供科普性质的教育实践活动, 具有较短时间和较高效率的特征。就参与的学生而言, 可以是一个学校的所有学生, 也可以是多个学校的同年级学生。进行群众性活动的时候, 有着丰富多样的方式, 如可以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 还可以通过举行演讲比赛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文艺汇演的方式抑或举办各类板报的方式等等。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看视频材料来对材料进行收集, 也可以组织学生去科技馆进行调研和游览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各类科普知识比赛, 等等。

2. 活动模式之小组活动

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实际组织适合的活动小组, 从而进行一些科普性质的实践活动, 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也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航模或者机器人等科技创作。这类活动模式有着较小规模和较散形式以及较为灵活的组织和较为丰富的组织形式特征, 可以将参与活动小组的学生兴趣及时满足, 从而为他们提供较少的实践活动机会, 也防止了众口难调现象的发生。进行小组活动的时候, 可以采取进行学科奥赛的形式, 如举行物理、化学、生物竞赛等; 也可以采取科普活动小组的形式, 诸如建立科普社等; 还可以采取科技游戏小组如玩魔方比赛的形式或者举办科普自愿者小组诸如环保协会、读者协会, 等等。

3. 活动模式之个人活动

这类活动指的是让学生单独进行课外科普活动, 也可以是上述两类活动的补充, 如在小组活动中将成员的学习任务制定出来, 然后分至学生个体中共同完成。这类活动有着较为丰富的形式, 如将阅读科普读物的读后感进行总结, 学生个体自身练习摄影或者书法、学生进行自己的小实验小制作, 等等, 通过个人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 使得学生的课外生活得以丰富, 使得自身的独立自主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 而与此同时, 学生的科学知识也能够第一拓宽, 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山东中南部农村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措施

1. 将课内讲解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应该有机整合学生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实践,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进而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 将以往的陈旧教学方式打破, 使得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较好的培养。比如,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教授农业教学的时候, 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安排相应的当地农作物和主打肉食动物的调查, 然后结合本地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位置, 分析下其和当地农作物和主打肉食动物的关系, 如此, 就使得课堂内容因为结合了课外实践活动而得到了丰富, 而本来死板的知识点也因为结合了当地的风俗以及习惯而显得生动, 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被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而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充分结合, 也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如何在讲解课内知识的时候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久而久之, 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目前, 我校就有不少老师每年暑假寒假自费去祖国各地进行采风, 然后结合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 使得自身课堂内容得到了充实和丰富, 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也因为这种备课模式的积极带动, 使得我们整个地区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2. 重视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不仅可以推动农村教学, 也可以使得学校的知名度得以提高,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校在学生入学就宣传学科竞赛的重要性, 认真组织学生竞赛的报名环节和培训环节,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获奖, 这些成绩不仅推动了学生的更好发展, 也使得我校的知名度得以大大提高。

3. 多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

应该将教育和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防止二者的脱节, 否则将难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而学生在调查研究中, 也可以得以更好的发展, 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调查, 进入社区进行调查, 进入农村进行调查, 能够将自身兴趣和所学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并且进行比对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充实了学生生活, 也培养了学生的素养。

总之, 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 能够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推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 进而推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首先分析了山东中南部农村教育现状, 然后介绍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类模式, 最后提出了山东中南部农村课外实践活动模式的几个创新措施。

关键词:课外实践,活动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显洪.基于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 2015, (11) .

上一篇:2023级本科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的通知下一篇:亲子户外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