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翻译

2024-06-29

双语翻译(精选八篇)

双语翻译 篇1

stepped into a cosmetics, when a salesgirl went up to greet us and uttered a very unpleasant word, “Miss, you have many freckles on your face, would you like to try our freckle cream?”这是我在手机

记事本上用双语写的一篇日志里一句。

双语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更明确的看到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英语的句子粘合性比汉语强, 汉语的句子相比较而言就比较松散。英语的句子小句之间必须有一些连接词来连接起来, 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却可以凭借词语的先后排列位置来体现时间关系及逻辑关系。双语写作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语言的对比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和生活的深切体会, 在表达的时候就会积极地去动用大脑里储存的双语的词汇、语法、修辞、语感等各种知识和各种感官来表达, 较之硬生生地给我们一个句子来翻译, 前者的优点在于双语写作更能调动主观能动性。

1 写作与翻译的关系

关于写作与翻译之间关系的论述不多,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很多实例和文章中探讨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很多双语写作者同时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 从实践上足可以看出翻译与写作之间的息息相通之处。林语堂坚持用英语来写作中国的文化风情, 然后又把它翻译成汉语, 在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市场。他一生著作颇丰,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用双语所著的《生活的艺术》, 成为该年美国最畅销的书, 在《纽约时报》每周畅销书排行表上, 连续高居第一名达五十二周之久。林语堂称自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称自己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他不仅“右手写诗左手为文”, 还精通评论和翻译, 自称翻译、评论、写诗、散文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不少人认为, 他翻译的王尔德名剧中很多对仗部分优于原作。他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与记者见面, 并接受该报记者的专访时曾说过:“我常说写诗、写散文、写评论、翻译是我生命的四度空间,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美感世界。我最早是写诗, 所以诗人的气质和本领会影响我写的散文;写散文, 所以会影响到评论, 比较富有感情、节奏感、比喻多。翻译的时候, 我创作的感觉会进入翻译。当然, 翻译家并不一定自己创作, 创作家而能兼翻译, 那么会更多一点本领。”他的《乡愁》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双语作品。

不光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翻译理论研究也探讨了翻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自学英语而在1993年考取了现在的高级翻译学院的李长栓, 教授口笔译多年并且兼做国际会议口译和文件翻译, 在口笔译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他在自己编写的《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中就提出要用写作来指导翻译, 首次把英语写作原则引入汉英翻译实践。这本书虽以汉译英为主, 但所阐述的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英译汉及其他翻译方向, 具有翻译的共通性。在这本书中, 他把写作中的一些原则和修改文章的一些方法引用到翻译中来, 用很大的篇幅来讲怎样用写作中修改文章的方法来修改译文, 真正的做到了用写作来指导翻译。

从实践和理论上探讨了翻译与写作之间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从写作与翻译的本质上论证其互通性。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朱行能在他所著《写作思维学》一书中把写作学和思维学全面系统地、有机地交叉融合起来进行研究, 提出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 没有思维的尝试就没有写作。并且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写作的思维品质、写作的思维类型、写作的思维方式。翻译界一直呼吁翻译科学或翻译学的建立, 与此同时翻译的本质问题却仍是一个急需澄清的问题。对该学科如此重要的问题, 学界远远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关于翻译本质的论述有很多, 但是现在翻译界逐渐地认识到翻译并非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而更倾向于把翻译研究视为一门科学, 但翻译活动却是一种语言技能。walfram wilss在他所著的《翻译学》一书中就提出了要为翻译研究拓宽方法论, 舍弃翻译界贯用的演绎推理而采取经验归纳的途径, 认为翻译研究必须针对与两种具体语言有关的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翻译要以具体的语言转换为依托, 那么翻译活动就更是一种语言技能。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很有效地促进翻译能力。

2 双语写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写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已经在上文中得到了明晰的梳理及论证, 下面我们就可以具体到双语写作对于提高翻译能力更大的优势。

要从事翻译工作, 无疑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双语基础。首先汉语功底要好。许多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虽然汉语是自己的母语, 在英汉翻译中, 我们未必就能找到恰当的词或句子来表达英文中的确切含义, 其次英语语言能力要强, 这是不言自明的。那么要提高双语基础, 除了要夯实双语的语法知识, 还要多阅读双语的优秀文学作品。

要从事翻译工作, 除了加强双语基础, 还要学习一定的双语对比知识。1994年, 刘重德、肖立明等人就发起建立了中国英汉比较研究协会, 之后一系列的英汉对比研究方面的著作面世, 比如何善芬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潘文国的《汉英语对比纲要》, 萧立明的《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杨自俭主编的《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等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修辞甚至思维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要做好翻译工作, 译者要能做到用两种语言都能自由地思维和表达, 思维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拿代表了翻译的最高难度的同声传译来说, 同传译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心多用”, 听、想、记、译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同传译员要达到近乎母语的自如的表达能力, 如果没有非常自如的表达能力, 要做到这种迅速的转换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翻译的较低难度的口笔译来说, 虽然不要求转换的速度, 但是在质量上也要求译员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译文的质量就取决于译者的双语修养和文化修养。

现代的很多出色的双语作家的成绩也可以很好的说明双语写作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曾为美国政府国务院做过翻译的双语作家王蕤在人民网读书论坛接受“双语写作和东西方文化异同”的主题视频访谈时说“我的中文写作影响了英文写作, 英文写作也影响了中文写作”。一同接受视频访谈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陈俊群评价她的《闯入美国主流》一书时也谈到“她的汉语写作里面能看到英语水平对她的影响, 可以用两个词, 就是‘简明’而有‘说服力’, 是非常好的文风, 没有繁文缛节, 没有废话”;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恰恰在她的英语写作里面, 我注意到东方女子的思维,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另一位旅美双语作家严歌苓曾在复旦大学作过“双语写作的实践与快乐”为主题的演讲, 她在演讲中说“双语写作让我具有双重人格”, “在中文写作中, 我已人过中年;在英文写作中, 我只有17岁。双语写作让我感到刺激和快乐。”严歌苓表示, 与英文写作相比, 自己的中文写作可以说非常省力, 几乎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一部长篇, 一遍便可完成, 只需要回头修改一些字词。而在英文写作时, 有时为了一个句子就得反复修改很多遍。然而为什么要坚持英文写作、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对此, 她说, 因为我发现中英文写作是可以互补的。在中文写作的时候, 我有时候就下意识地直译了英文的一些表达方法。

曾获日本第28届篮海文学奖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的日汉双语作家毛丹青在自己的博客文章“双语写作是如何影响我的思维的?”一文中写到“只要双语站立在你记忆现实的门口, 它们就是两条所想所思的出口和路径。这路径不是互不相干的平行道, 在更多时候它们相互缠绕, 枝条分明而又盘根错节。”

从他们所取得的文学成绩和对双语创作的体验可以看出, 双语写作带给他们的是对双语思维和双语文化的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以及双语表达能力的更加自如的境界。

3 探讨双语写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探讨双语写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个视角。目前, 翻译教学方面的文章探讨的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不太适合于课堂的具体训练途径。长期以来, 人们对翻译课的态度总是不那么明确。大多数人认为, 翻译课就是要学习翻译, 就是要解决如何忠实于原文和译出通顺流畅的译文。对于本科生来说, 翻译是对所学外语的实际价值和母语转换过程的重新认识。而双语写作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角:可以把双语写作引入到翻译课堂上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双语基础, 双语文化,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体会双语的思维方式, 而且还可以为为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素材, 比如翻译的过程等课题。

当然, 要想具体地把双语写作应用到翻译课堂中来, 要求学生应首先具备一定的双语基础, 一定的双语对比知识, 并且要对双语的思维方式和双语的文化都有一定的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我们在翻译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障碍, 而不是技巧问题。而且, 许多理论家都认为, 语言从无定法, 它的运用技巧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悟解。我们的翻译课就应该通过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外语的真谛有所领悟, 而双语写作正是一个绝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104.

[2]秦文华.“汉英翻译教学中的英文思维与英文写作意识培养”[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6, (2) .

[3]杨君魁, 岳可观.翻译的实质——翻译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我的教室双语英语作文带翻译 篇2

My classroom is nice and big。

我的教室很漂亮,很宽敞。

There are forty desks and chairs in the classroom。 There are two black boards on the walls。 There are two pictures。 My classroom has eleven lights and twelve fans。 What color are the fans? They are blue。 At the corner, there is a shelf。 Many books are on the shelf。 I like the books very much。

教室里面有40张桌子和椅子。墙上有两块黑板。有两张画。我的教室有11盏灯和12个风扇。风扇是什么颜色的呢?是蓝色的哦。在角落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有好多书。我非常喜欢那些书。

This is my classroom, it is very tidy。 I like my classroom very much。

这就是我的教室。非常的整洁。我热爱我的教室。

中国经典书论双语翻译及多元解读 篇3

2.如何让中国经典书论以比较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让普通书法爱好者和海外学者轻易接受?这始终是个难题。这里有几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古文翻译白话的问题。中国经典书论绝大部分是由文言文(古文)写就的,时间跨度大,年代久远,要让当代书法爱好者读懂,需要准确、通达并且文雅的翻译,这并不是件易事。它要求翻译者有较高的古文功底,有良好的现代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要对书法艺术有一定的造诣,不说是个书家,至少会欣赏书法艺术。这三者皆备,不能不说是个高要求。其次,中文翻译英文的问题。虽说中文翻译要求高,但还不至于做不到,但英文翻译就更困难了。它要求翻译者不光懂英文,将现代白话文翻译成英文,还要此翻译者懂古文,这样才能不仅只看白话,还要将古文的神韵翻译出来,当然最好也要懂得书法艺术。比起中文翻译者,英文翻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纯熟的英文,而且还要具备中文翻译者所该具备的素质。再次,文字翻译书法的问题。仅是文字翻译,似乎于文字工作者而言,还不是最难的。但要将文字翻译成可感的书法,也就是将抽象的文字翻译成具象的书法,那非得书家不可。而此书家,也非得要懂古文不可。以上三个棘手的技术问题,靠一个人全部解决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是个巨大的工程。因此,本研究课题组联合中文、英文和书家共同做一次尝试,以下呈现给大家的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希望能够为中国经典书论的双语翻译和多元解读提供一种可能。尝试一:【原文】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东汉·蔡邕《笔论》。【白话翻译】书法,乃一种遣散的艺术。要想写好字,先遣散怀抱,心无挂碍,任情感性灵恣肆汪洋,然后书写。如果为事势所迫,即使有用中山兔毫为材料制造出来的最好的毛笔,也写不出好字来。【英文翻译】Calligraphy means an art of cleaming the mind.Beautiful handwriting comes before removing the distractions and flying the emotional spirituality.One fulled with destractions cannot show the art work of calligraphy even in the best Chinese writing brush pen in the word.

【书法解读】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百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称誉。此乃书之为艺术其大要。后世善教人习书者,无不以此为基本要求。“散怀抱”是指老庄的虚静状态,无思无欲。创作之前要进入这个状态,才能到达“物化”境界,也就是物我合一,人与书通。此乃中国美学的创作前提:虚静无欲,无欲则万物通。

尝试二:【原文】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东晋·卫铄《笔阵图》。【白话翻译】用笔有力,字就写得刚健;不善于用笔的人,写出来的字就显得肥胖。多骨而少肉的字,叫做筋书;多肉而少骨的字,叫做墨猪。字写得力道足而富有筋骨的人,书艺高超;字写得无力道无筋骨的人,书艺差劲。【英文翻译】The Character will show its own virile when created by a person who is good at transmitting the power to the one he writes properly through using the brush.The character showing the strokes of puffiness only comes under the tip of a writing brush without power given by its user.The vigour of character stroke styles likes a person who is of strong bones and muscles.The character strokes showing no power looks like a weak fat black pig.People whose handwriting with vigour should be superb skill in writing and vice versa.

【书法解读】卫铄(272—349),东晋女书法家,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世称卫夫人。工书,隶书尤善,师锺繇。王羲之少时,曾从她学书。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在《书议》中,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他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骨”是指字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字应该写得刚健有力。

3. 中国书论经典文献卷帙浩繁,要想将历代书论统一梳理,整理出更加精练的经典语段,然后加以英文翻译,然后再配上书家的书法解读,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没有十年八载,没有一个专家团队那是很难完成的。仅靠几个书法爱好者在业余小打小闹是不成体统的。本文仅仅是一种尝试,提供一种探讨的可能性,希望有机构或组织能呼吁或发起这样的工作,为中国书法理论的继承和普及,以及海外的传播多做贡献。

摘要:关于中国历代书法论文的选编和译注不乏研究者,无论选编还是注译,大多整篇选编和翻译,一般读者望而生畏,故不利于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和技法的普及。本论文选取中国经典书论的经典语段进行双语翻译和解读,想通过一斑而窥全豹,为探讨中国经典书论的双语翻译及多元解读提供一种可能。这将有助于中国书法艺术理论的传承和普及,同时,也是响应文化强国的口号并有益于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的一项善举。

关键词:中国经典书论,双语翻译,多元解读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戴丕昌.古代书论选译[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4]洪丕谟.历代书论选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5]王韵殊,李新会,卫东海.历代琴棋书画论选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6]蒋彝.中国书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7]王世征.中国书法理论纲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双语翻译 篇4

宇群公关摄影集体是一家专门为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提供专业图片拍摄的公司,拍摄领域有:企业高层领导来访和出访、各类市场及公关活动、重要商务活动、新闻媒体发布会、各种展览会、大型演出、时尚活动、各行业路演、学术研讨会,企业年会等,成立十年来,承接了许多重要的拍摄工作。主拍摄影师具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资格,人格品质优秀,技术精湛,服务意识好,职业素质高,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行业拍摄经验。在现场,也为公关和活动公司负责摄影师的现场指导和管理,取得了令人信赖和放心的赞誉,不断赢得了各类客户的认可,目前已经成为多家大型公关公司、活动执行公司和展览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

进入2011年,宇群公关摄影集体也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宇群公关摄影集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客户的关爱赢得很多赞誉,自身也取得了发展,宇群公关摄影集体是北京第十八届世界公关大会唯一指定摄影服务供应商,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的合作伙伴,在上海建有分公司。

Ukonphoto Eventphoto Service is a company specializing in taking photos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China, shooting photos involving senior corporate leaders to visit China, all kinds of market and public relations activities, large-scale major business activities, media conferences, exhibitions Council, large-scale performances, fashion events, the industry road show, seminars, annual meeting of enterprise.The establishment of ten years, we have taken many important jobs.Our main photographers are members of China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They have good personality, excellent quality, skilled, good sense of service, professional high quality, over the years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industry experience in taking picture.At the scene, they also help the company of public relationship and activities to guide and manage, so they have the praise of trust and confidence.Now we have been the long-term partner of many large public relatoinship companies and activities company.Ukonphoto Eventphoto Service is the only designated supplier of photographic services of the eighteenth World PR conference in Beijing, the partner of 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We have a branch in Shanghai.

文化差异在双语翻译中的体现 篇5

关键词:语言,翻译,文化差异,体现

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媒介,不仅是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所以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1]“此外,中外翻译史表明,翻译从一开始就担当着传承异域文化的重任,文化交流的特征异常明显。”[2]

英汉语言各自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认知理解、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各具民族个性和色彩,此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与翻译。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背景所导致的。”归根到底,双语翻译中的大部分错误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正确比较和分析文化差异在双语翻译中的体现才能达到真正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文化差异在双语翻译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知理解上的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1.1 英汉两个民族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理解。

红色(red),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我们的初祖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因而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常与喜庆、欢乐的事紧密联系或象征革命和共产主义等,如“披红挂彩,开门红,红军,红色政权”等。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的颜色。blood在西方人心中是“生命之液”,一旦耗尽,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蓝色(blue),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却多一些。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快,除在in a blue mood或having the blues中表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外,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的blue也表示类似的意思----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3]而它也象征着高贵、深沉、严厉,如blue blood(名门望族),blue ribbon(最高荣誉的标志),blue nose(严守教规的卫道士),blue laws(严格的法规)等。

黑色(black),在英汉文化中都有不少词表明black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等。[4]但在西方black也可象征“沮丧、愤怒”,如black dog(沮丧情绪)、black future(暗淡前途),black look(怒气冲冲的注视)。

1.2 英汉民族在对动物的属性认定和审美情趣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在英汉民族语言中最常出现的动物非狗莫属。英美人都喜欢养狗,视狗为知己、伴侣;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鸡头,勿为牛后)”,“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但对中国人来说,狗虽是看家的动物,忠实、可靠、勇敢,但卑微,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因此与狗有关的词大部分有贬意,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肚子盛不得四两油。”等。除此,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分;而在英语中,“猫”则有贬义,如“cat call”为“嘘声喝倒彩”,“Cats hide their claws.”表示“知人知面不知心。”

汉语中“龙(dragon)”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威严无比,中国人更坚信自己是“龙的传人(Descendants of Dragon)”;“龙颜”(face of emperor)、“龙袍”(imperial robe)、“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的说法独具特色。在《圣经》中,“dragon”却是“怪物、魔鬼”,是一条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的怪物,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5]现代英语中,dragon指“凶残之徒,异常严厉的人”,所以“the great dragon”是《圣经》中上帝对恶魔撒旦的称呼,“亚洲四小龙”则用“Four Asian Tigers”表示。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英汉文化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文化空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量意义深远的典故,虽结构简单,但决不能望文生义。如中国文化中的“东施效颦”,不能简单的译为“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ll”,西方人会问,“Who is Tung Shih?Why imitates?”,可意译成“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ion”;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里“塞翁”也是中国历史人物,则意译成“a blessing in disguise”。同理,西方圣经中的一些典故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也不为我们了解,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as old as Methuselah(以诺之子,享年969岁),as rich as Jew(古犹太人放高利贷盘剥蓄财,成了富人的代名词);as wise as 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6]

3 地域环境的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语言也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信息。如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地处内陆,生活离不开土地;英国文化起源于岛屿文明,濒临海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在形容“花钱大手大脚”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而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等。

上述多代表海洋文化;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也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述形式。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在此种译法里根本找不到山、水、路、柳、花、村等词的对应形式);“有眼不识泰山(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失之东隅,收之桑榆。(What you lose on the swings you get back on the roundabouts.)”等。

可见,英汉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他们观察事物、用语言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一致。所以翻译切忌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对译,会产生歧义。

4 人生价值观的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深埋于民族的语言结构中。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不同于本民族习性及价值观取向的词汇或句子,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熟知民族之间的差异取向。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其文化精髓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西方国家价值观以文艺复兴为指导思想,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利益至上,竭力发展并表现自我。

人生价值观不同,英汉两种文化在理解某些单词时有褒贬之分。如在英文中与自我有关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被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individualism”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8]但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在汉语词典里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再如英语当中有很多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大多是褒义词。但汉语中却相对贬义,“self-admiration”是“孤芳自赏”,“self-image”为“出风头”,“self-disciplined”是“自我主张”。[9]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例1:A person with his ambition won't stay long in a potty little firm like this.

译:“一个有野心的人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里是待不长的.”

“ambition”一词,英美人倾向其褒义,表示“strong desire for success,achievement,or distinction(雄心壮志)”,而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

例2:He is an aggressive man.

译:“他是一个好斗的人。”

“aggressive”一词,美国人用来形容某人“having or showing determination and energetic pursuit of your ends(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

此外,我国的群体性文化把重点放在团结合作上,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而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在语言上更多表现为个人力量,个人意志,如“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自己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等。

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词句所包含的人生价值观取向,充分理解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及艺术特色。

结束语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王佐良)可见了解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加强对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认知力,才能准确和忠实再现原文的内涵、内容和风格,最终实现译文的“信、达、雅”。

参考文献

[1]吕俊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2]邹梦琴.翻译中的文化屏障及其对策[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72.

[3][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07.

[5]金康穗.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7-76.

[6]平洪,张国杨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102.

[7]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8]高一虹.对“同志”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理解——词义的文化的差异演变调查.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77:131-141.

双语翻译 篇6

前人的基于数据筛选的语言模型自适应方法大都依赖于一次解码的翻译结果, 他们根据一次解码的翻译结果从目标语言端语言模型的训练数据中筛选和当前翻译任务相似的训练数据。这些方法全部受限于翻译结果的质量, 越好的初始翻译结果会带来越精确的筛选到的数据。但是翻译结果远不够精确, 里面有很多噪声数据。带有噪声的翻译结果会误导数据筛选过程, 进而将噪声带入筛选到的训练数据中, 最终导致“噪声繁衍”的问题, 降低自适应后的语言模型的性能。

另外, 传统的数据筛选方法都是基于词袋模型的, 可以看作是上下文内容无关的。这些方法在整个数据筛选过程中将词语孤立看待, 以词为单位, 没有考虑上下文内容信息, 会降低筛选到的数据的质量。

为了解决以上方法的不足, 很多学者从跨语言数据筛选和引入上下文内容的角度提出了双语数据筛选方法, 基本上可以分为基于翻译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和基于主题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两类方法。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对这两类方法进行全面综述和分析, 最后给出相关的比较, 总结和展望。

1 基于双语数据筛选的翻译模型自适应方法

1.1 基于词翻译的双语数据筛选 (CLWTM)

假设S=s1, …, sj表示翻译任务中的源语言句子, T=t1, …, ti表示目标语言端语言模型训练数据中的句子, 那么双语数据筛选模型可以在概率意义上转化为最大化P (S|T) 。通过贝叶斯准则, 等价于最大化P (S|T) 。

类似于跨语言信息检索, 基于词翻译的双语数据筛选可以表示为:

其中, P (s|t) 为通过IBM模型1训练得到基于词的翻译概率。由于数据稀疏问题, 该方法在实际数据筛选中效果不是很好, 为提高性能, 需要对模型做出平滑处理。

1.2 基于短语翻译的双语数据筛选 (CLPTM)

首先, 每一个句子T被分割成K个非空的短语序列t1, …, tk的集合U;其次, 非空的短语系列t1, …, tk被依次转化 (翻译) 成一系列的非空的短语系列q1, …, qk;最后, 将得到的短语转化 (翻译) 序列q1, …, qk的集合V进行调序组合生成句子S。

在以上假设下, 基于短语翻译的双语数据筛选可以表示为:

其中, M表示K个短语调序后的结果;B (T, S) 定义为U, V和M构成的三元组集合, 表示将T转换成S的过程。

对于给定的部分对齐关系, 我们关注的是由U, V和M构成的三元组与部分对齐关系是一致的, 记为B (T, S, ) 。一旦词语对齐关系确定了, 调序部分就可以忽略。利用最大化求和可以得到:

其中, P (sk|tk) 表示短语的翻译概率。最大化求和过程可以采用动态规划算法。

不同于基于词的翻译模型, 基于短语的模型在数据筛选过程以短语为单位, 融入了上下文信息, 理论上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但是直接运用基于短语翻译的相似值计算进行数据筛选效果不好。为提高性能, 通常采用线性排序的方法, 将不同的模型作为特征, 融合到统一的框架中。例如, 短语翻译特征, 词汇化特征, 词翻译特征等。

1.3 基于联合双语主题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 (JBLTM)

在以上条件下, 一个跨语言主题相似句对的基于语义的对数可能性以及词-主题分布可以计算如下:

接下来, 通过最大化双语数据的联合对数可能性, 并采用标准EM算法去估算参数 (θ, φS, φT) 。E步骤:针对每个隐变量z, 计算句子S中的每个词s和配对句子T中的每个词t的后验概率;M步骤:通过E步骤计算得到的后验概率来更新参数。

1.4 基于成对双语主题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 (CBLTM)

在数据筛选任务中, 对于一个相似的双语句对不一定要有完全相同的主题分布, 更加合理的应该是相似的主题分布。因为相似句对在长度不同的时候, 主题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变得尤其明显。我们希望JBLTM趋向于在长句时的主题向量的生成更好, 使得句对中两个句子的对数可能性更高, 而短句的最好的主题分布权重相对更小, 进而在JBLTM基础上我们提出了CBLTM。

一个跨语言相似句对 (S, T) 中, 我们希望S和T每个主题下的预期片段相似或是相近:

Q={P (zS|s, θS) , P (zT|t, θT) }表示建立在隐含主题分配上的后验分布, Q'={PS' (zS|s, ) , PT' (zT|t) }表示带有期望性能的理想的分布集合, 可以通过最小化两个分布集合Q和Q'之间的KL距离KL (Q'||Q) , 去寻找一个和Q最接近的一个理想分布集合Q'。有效的理想分布空间Q是非空的, 可以在其对偶形式下解决问题。最后, CBLTM同样可以用EM算法去估算参数, 并且使用后验正则化算法对跨语言相似句对中两个相应句子的最近的主题分配的期望进行线性约束。

2 比较与总结

以上四种双语数据筛选方法可以基本分为两类:基于翻译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和基于主题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

2.1 基于翻译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利用单语数据筛选的方法, 双语数据筛选可以解决“噪声繁衍”的问题。另外, 相对于传统的基于词袋模型的方法和基于词翻译的双语数据筛选方法, 基于短语翻译的双语数据筛选方法能够从词汇的层面考虑“局部”上下文内容, 在数据筛选过程中以短语为处理单位, 提高数据筛选精度。

2.2 基于主题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方法

该类方法可以从词的主题分布的层面考虑“全局”上下文内容。假设语义相关的词经常出现在相似的上下文中, 而这些语义相关的词通常可以看作是一个“主题”。该类方法将双语数据筛选过程看作是在语言上独立地跨语言语义表示, 并且假设相似的双语数据句对含有相同或是相似的主题分布, 也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全局上下文信息。基于联合双语主题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方法对跨语言相似的句对赋予相似的主题分布并且在建模过程中对于不同长度的句对处理是相同的, 所以更加适合于基于双语数据筛选的语言模型自适应任务, 并且有更好的性能。

相关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传统方法, 以上两类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据筛选的性能, 在语言模型困惑度和翻译性能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最终提高统计机器翻译中语言模型自适应的性能。

从系统融合角度来说, 基于翻译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方法和基于主题模型的双语数据筛选方法对于双语数据筛选过程是相互补充的, 可以通过线性排序函数对这两类方法进行融合, 进一步提高数据筛选的性能。融合后的模型既能从词汇的层面考虑上下文信息, 又能从语义的层面考虑上下文信息, 因此融合后的模型比单一模型具有更好的上下文描述能力。

虽然以上数据筛选方法性能都相对很好, 但是在实际系统运用中模型过于复杂, 需在系统实现上做进一步的优化, 精简模型。如做相应的关键词信息处理, 利用Text Rank算法提取相应的关键词并对训练数据做处理, 在此基础上训练模型。另外, 要在根本上提高语言模型自适应的性能, 还需在模型和大数据方面做相应的深入研究, 一是要做到数据融合和模型整合的统一, 二是要做到海量规模的训练数据。

摘要:统计机器翻译中, 语言模型的性能受限于训练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为提高其性能, 通常采用数据筛选的方法筛选合适的训练数据。本文对基于双语数据筛选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和分析, 并对各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总结。

关键词:统计机器翻译,双语数据筛选,语言模型自适应

参考文献

[1]Matthias Eck, Stephan Vogel and Alex Waibel.Language model adaptation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based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Proceedings of LREC 2004, pages 327-330.

[2]Bing Zhao, Matthias Eck, and Stephan Vogel.Language model adaptation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via structured query models.Proceedings of COLING 2004, pages 411-417.

[3]Sameer Maskey and Abhinav Sethy.Resampling auxiliary data for language model adaptation in machine translation for speech.Proceedings of ICASSP 2010, pages 4817-4820.

[4]Almut Silja Hildebrand, Matthias Eck, Stephan Vogel, and Alex Waibel.Adap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odel for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based information retrieval.Proceedings of EAMT 2005, pages 133-142.

[5]Sankaranarayanan Ananthakrishnan, Rohit Prasad, and Prem Natarajan.On-line language model biasing for d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Proceedings of ACL 2011, pages 445-449.

[6]Amittai Axelrod, Xiaodong He, and Jianfeng Gao.Domain adaptation via pseudo in-domain data selection.Proceedings of EMNLP 2011, pages355-362.

[7]Shixiang Lu, Wei Wei, Xiaoyin Fu, and Bo Xu.Translation model based cross-lingual language model adaptation:from word models to phrase models.Proceedings of EMNLPCoNLL 2012, pages 512-522.

双语翻译 篇7

1. 引言

英语翻译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在许多高等院校里,英语翻译课虽然被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并没有单独开设课程,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王玉西,2010)。这并不表示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提高翻译技能不重要,事实上恰恰相反,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技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观察,我们发现,尽管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翻译潜力,但在实际的英语类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部分得分率很低,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很少甚至根本不提及有关翻译技巧方面的内容,也很少有相应的翻译方面的练习,反映出大学生对英语翻译能力提高的期盼和现实翻译能力水平无法从课堂中习得的差距问题。

鉴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及学生翻译能力的现状,我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题和大学英语教材中翻译练习题为语料来源,运用计算机语料库软件对初始语料进行处理并自建小型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基于比较翻译教学法理论,探讨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进行翻译语料库的对比语言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创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有创意的翻译教学模式。

2. 英汉双语语料库的构建

语料库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应用于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语料库收集了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运用先进的检索软件,对于翻译教学大有益处,使得对数量庞大的语言数据进行快速分析成为可能,并能同时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语料库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语料库使获取教学材料的效率大为提高,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课堂上,老师扮演着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一种强调探寻式学习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探寻的过程,从中获得一种自我实践之后的成就感。

(1)语料库原始语料来源的选择。

语料的选择应首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而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以后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简单翻译做基础培训,因此,我构建的小型教学型翻译语料库以历年四六级翻译真题及部分模拟题为基础,适当增加了难度相同的翻译练习,以适应学生应试及工作后应用型翻译的需求,因此几乎未涉及文学性翻译的部分。

(2)语料库的初步构建。

我构建的原始语料库中就包含汉英两种语言的对应文本,汉语翻译题目为翻译原语,提供的参考英文较为标准的翻译答案为译入语,本身提供的质量较高的翻译译文就可能不止一种,但这只是语料库的初步构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增加学生的译文。因为目前国内可供网上检索的对应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及教学参考固然作用甚大,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多加利用,但该类语料库缺少相应的学生译文作比较,不能反映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方面的针对性还不够(余军、王朝晖,2010)。因此,在本研究实践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相对地道的参考译文外,还要选择性地增加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比较好的翻译译文,这样做从教师的角度看,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翻译练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与特殊问题,利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仅做到顾大局,而且能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及相应的指导;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和相互式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比参考译文和同学之间的翻译译文,更好地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并从对应的参考译文语料库中自主学习到翻译的潜在方法与规则,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技术和翻译技巧。

(3)语料库的维护与更新。

在该语料库的构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译文不断地更新语料库,不但要选出学生中翻译成功的案例加入语料库中,而且要把学生中出现的普遍翻译问题与特殊的翻译问题加入错误语料库,旨在通过多译本的比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析,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翻译水平,基于比较翻译学理论实施翻译教学。魏志成教授在多年翻译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比较翻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五步法”(即现场翻译、小组讨论、演示报告、译文修改、教师点评)(2007),明确了翻译课程控制过程,确立了比较翻译教学法在翻译教学法中的地位。构建教学型语料库,充分发挥语料库技术,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快捷地检索到自己想要比较的译文,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我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结合比较翻译教学法的五个步骤,对这个基于学生翻译需求的英汉双语语料库的构建及应用做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3. 教学型翻译语料库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我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对自己所带的4个自然班进行了一学期的对比教学实践,这4个班分别来自两个专业的平行班———物流管理专业1班和2班,电子商务专业的1班和2班,来自同个专业的1和2班英语基础即翻译水平相差不大。在试验过程中对两个专业的1班学生加入了自建的教学型翻译语料库到实际教学课程中,而对两个2班的学生则采取原来的普通教学模式。实践表明,使用语料库教学的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译文的比较中,使学生对自建语料库在其翻译学习中的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以语料库为题源的自我练习和检测。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或英语实验室中的电脑,下载该自建语料库软件,实现简单的软件安装,之后可以随机调出保存在该软件中的语料库题目,同四六级翻译真题一样,一次练习为5个半句翻译,当时学生是看不到参考译文的。根据考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将翻译出的译文打进电脑中,交卷后便可看到老师预先存入软件的参考译文,并自己校对,发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每个学生所做的答案已经汇

语言象似性与外语教学

(池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池州

摘要: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把象似性原则,如: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象似性原则语言教学

“语言就是依据人的认知方式和交际目的,依据人的概念化方式和人眼中的世界形态而形成的,词语反映说话人的形象。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必然要得出语言具有象似性的结论”。[1]象似性是指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具有的对应性理据关系。“象似性主要讨论形式与语义之间的理据化关系,是认知语言学,也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它为我们从认知上解释英语中的许多规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形成这些英语规则背后的认知机制。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这些规则,而且更要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这对语言研究和教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意义”。[2]语言理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意义是为语言教学服务。本文主要从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角度讨论象似性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到教师的电脑,教师只要输入任何一套题的编号,就可以调出所有学生做的译文答案进行对比。

(2)根据学生的练习,教师将学生的典型错误或翻译更好的佳作运用于教学反馈中。

传统的翻译教学不可能把所有学生的典型错误都一一列举,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教师往往在公布所谓的参考译文之后忽略对学生作业的点评,要是有也只是对少数一两位学生作业的点评,没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通过将所有学生练习答案输入进语料库后,直接针对某一题目对所有学生进行语料库的检索,教师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学生存在问题的普遍性,抓住学生产出错误的主要原因,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同时,也能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同学其实也能有很好的翻译能力,通过相互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势,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对学习的主动性。语料检索直观客观,针对性强,说服力大,令学生心服口服,而且针对学生普遍犯的错误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提前予以提示,可以有效地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

(3)对学生自学翻译技巧,有效自主复习四六级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该双语平行语料库的主要来源于四六级半句翻译真题及模拟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迎接四六级应试起了强大的指导作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课堂外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分学习小组的模式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掌控,按照以翻译水平相对好的同学带动稍微差的同学的原则,较为均匀地给学生分组,同时也要考虑到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学生监督学生,每个小组的leader应对该组在一定时期内所做的翻译练习做总结汇报,把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标志性错误列举出来,以演示报告的形式在全班做讲解。教师可对各个组的总体表现打分,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平时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组织的积极性。

4. 结语

我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真题和模拟题及《新编大学英

一、距离象似性与大学英语教学

距离象似性指语言符号之间的距离象似于要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之间的间隔距离往往直接反映人脑中的概念距离。如果两个语言符号相隔的距离大,那么意味着概念之间的距离大。距离象似性在语言中有所表现,能解释语言中的一些现象。

英语语法要求句子主谓一致,其中一条原则就是就近原则,即要求句子的谓语单复数要和离其最近的名词成分保持一致。这种就近原则符合距离象似性原则。如:

例句1:Many members have protested against the proposal.

例句2:Many a member has protested against the proposal.

例句1中的谓语动词用了复数have,因为与其紧挨着的名词是members,表达复数概念。而例句2中的谓语动词用了单数has,原因就是名词a member离其最近,而many位于与动词有一定距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谓语动词就与紧挨着它的单数名词保持一致。

距离象似性可用来解释陆丙甫提出的“向心轨层理论”。向心轨层理论认为,语言中普遍存在一种成分之间的亲疏关系,这一等级关系突出地体现在动词V,方式状语M,工具状语语》课后翻译练习为初始语料自建小型英汉平行语料库,以比较翻译教学法为理论基础,将DIY小型翻译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语料库检索便利、储存量大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翻译实践、译文对比、翻译技巧探索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翻译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宏薇主编.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3.

[2]黄善芬.汉英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64-475.

[3]吕世生.汉英语篇结构非对应与思维模式转换[J].中国翻译,2011,(4):60-63.

[4]穆雷.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翻译,2004,(4):59-63.

[5]秦洪武,王克非.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J].中国翻译,2007,(5):49-52.

[6]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外语电化教学,2004,(6):27-32.

[7]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翻译教学,2010,(6):29-33.

[8]魏志成.比较翻译教学法的过程控制[A].杨仁敬,吴建平主编.华东外语教学论坛(第2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46-347.

[9]肖忠华,戴光荣.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新框架:语料库翻译学综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8-15.

双语翻译 篇8

关键词:翻译文体学,人称代词主语,叙事视角,译入和译出

语料库翻译研究范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在其发展的过程逐渐探讨翻译文本的规律性特征, 在此背景下, “翻译文体学”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主要关注在源语文本已经确定的条件下, 译者为何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塑造译文。” (黄立波, 2011:100) 目前在翻译领域, 常常结合叙事学和文体学进行研究探讨, 邵璐 (2011) 教授在《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就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因此将叙事学和文体学结合会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同时, 由于文体学研究的是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 而叙事学中叙事视角也同样是研究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 该文从此重合点人物话语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入手, 分别选取文体学下的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学下的叙事视角两个切入点来对源文本和翻译文本进行实证研究。

翻译文本根据其译者不同可以分为正向翻译即母语翻译和逆向翻译即外语翻译, 该文中分别将其定为译入和译出, 那么译入和译出文本之间在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与叙事学研究的结合上究竟有没有差异?由此, 该文选用蓝诗玲译本作为译入文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译出文本考察其在翻译过程中是否存在差异。申丹教授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中探讨了叙事学中的“话语”和文体学中的“文体”, 她认为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对小说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是叙事学与文体学研究的重合面。 (申丹, 2004) 。由此本文选取其中的人称代词主语转换和叙事视角中引语转换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翻译中, 叙事视角的传译直接影响了读者对于原文所传达的含义的接受程度以及源文本的艺术效果, 同时为译者更好地传达作者意图并被读者接受提供了一定方法。

1 文献综述

1.1 鲁迅译作状况以及《阿Q正传》英译本翻译研究综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小说先后被译成英、日、俄等50多种文字, 但其译本最多的还属英文译本。对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 探讨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更好地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介绍给外国读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试图运用文体学和叙事学理论, 通过比较《阿Q正传》的两个英译本探索其翻译文体学规律。对于《阿Q正传》的英译研究, 虽然文章数量不少, 然而却并不够系统与全面。始终鲜少有学者从文体学角度和叙事学角度分析《阿Q正传》的其他英译本, 尤其是使用文体学和叙事学结合来分析《阿Q正传》的英译本的研究前人还未涉足。

1.2 翻译文体学定义与引入

Leech&Short (2001) 在研究文体的概念时指出文体是指一些标准化、规约化了的语言使用方式, 是作者做出的语言选择。黄立波教授在其《翻译研究的文体学视角探索》中指出:“以译本为研究对象的翻译文体学研究主要包括两类:第一, 叙事学视角的文体翻译研究;第二, 语言学视角的文体翻译研究。” (黄立波, 2009:105)

2 对《阿Q正传》英译的文体对比

2.1 对《阿Q正传》中人称代词主语的分析

翻译文体学研究的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我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也会发生变化。黄立波将“人称代词主语在翻译过程中的转换类型划分:对应、明示、添加或隐去四类, 并指出明示和添加是显化的两类表现形式。” (黄立波, 2011:103) 在此基础上, 本节通过考察小说《阿Q正传》的译入和译出文本中人称代词主语的使用, 探索其存在的规律, 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阿Q正传》的原文本中出现的显性人称代词主语共386次, 频次为18.1‰, 其中第一、二、三人称代词的频次分别约1.7‰、2.2‰和12.7‰。杨戴译本中的人称代词主语大约出现564次, 频次为32.4‰, 其中第一、二、三人称代词的频次分别约6.2‰、3.9‰和22.4‰;蓝译本中的人称代词主语大约出现581次, 频次为37.0‰, 其中第一、二、三人称代词的频次分别为7.4‰, 4.1‰和25.5‰.

2.2 分析与结论

由表格1数据统计及分析可以看出翻译文本中的总体人称代词频次大大高于汉语原文。其中, 无论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是第三人称均表现出频次数量增加的现象。研究发现:在小说翻译中, 无论译出或译入, 人称代词主语在数量和频次上都有所上升, 同时都呈现出语际显化的转换类型。但从译出和译入视角考查发现, 译入文本比译出文本的显化程度更高一些。Venuti教授曾通过对英美翻译历史的研究, 得出英美译者的译者本人倾向于“流畅”的翻译, 努力使译本语言地道, “可读性”强, 从而使读者产生译文“透明”的幻觉, 译文读起来流畅, 使人们觉得这不是翻译, 而是“原文”, 而汉语译者的翻译则更忠实于汉语原文。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读者更倾向于接受从外文译入到母语的译文, 译出文本和译入文本的区别由此显现出来。这一新发现是本文的初步结论, 还有待于在更大的语料中进一步验证。

2.3《阿Q正传》翻译中叙事视角的转换

Mona Baker在2006年发表的“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Narrative Account”中将叙事与翻译结合。她认为, “无论从字面意义或隐喻意义上来看, 翻译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框架设定”。 (Baker, 2006:106) 译者应该涉入故事之中, 根据不同的叙事角度, 促进和传播叙事, 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来达到一定的翻译目的。叙事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视角既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 是语篇建构的基础, 在语篇翻译中, 我们可以参照叙事视角来解构原文和重塑译文。” (赵晓瑞, 2007:91-94)

2.3.1《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

鲁迅小说《阿Q正传》有着独特的叙事视角, 在小说中采用无固定的叙事视角进行描写故事。这种叙事视角的选择极有利于作品内容的展现。然而在现在小说中是存在不同叙事视角的转换和杂糅的, 作者独特的叙事视角通常能展现出文章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叙事视角的正确传译直接影响了原文作者意图的传递, 以下将采用原文与两个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对比研究。

2.3.2实例对比分析

《阿正传》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中的叙事视角, 力求在与原文对等的条件下将原文中的表达效果更好的展现给读者。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仍发生了一些叙事视角的转换, 如下:

2.3.2.1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转换

原文: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 两眼发黑, 耳朵里喤的一声, 似乎发昏了。

译文一:“Can I be going to have my head cut off?”Panicseized him and everything turned dark before his eyes, while therewas a humming in his ears as if he had fainted.

译文二:Was he on his way to an execution?He suddenlywondered.His vision began to darken, his ears to buzz, as if hewere about to faint in panic.

阿Q突然意识到可能要被杀头, 原文用内聚焦中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来体现阿Q极度恐惧的心理。译文一将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转换成了第一人称经历型有限视角, 直接描写出阿Q的恐慌的心理活动, 之后立刻转回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而译文二则保留了原文中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 同样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情感, 而这种叙事视角的使用中交织叙述者和主人公两种声音, 体现鲁迅先生对阿Q抱有深切的同情。

2.3.2.2第一人称经历型有限视角的转换:

原文:“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Q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译文一:“Ah Q, may you die sonless!”sounded the littlenun's voice tearfully in the distance.Ah Q roared with delightedlaughter.The men in the wine shop roared too, with only slightlyless satisfaction.:May you die without descendants, Ah-Q!the nun

译文二:“May you die without descendants, Ah-Q!”the nuncould be heard sobbing, as she fled.Hahahaha!Ah-Q laughed merrily.

“”Hahaha!his audience joined in, with o

“Hahaha!”his audience joined in, with only slightly less en-thusiasm.

在译文一中源文本的第一人称经历型有限视角被处理成了第三人称全知型叙事视角, 从整体层面描绘了未庄人们看热闹的反应和场景。然而在译文二则保留了第一人称经历型有限视角。这种直接对应转换模式的翻译上面一段文字在描写小尼姑被羞辱后骂了阿Q, 阿Q以及周围人这使得阿Q激烈的笑声更直接生动, 鲜明地表现了阿Q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 在小说中叙事视角转换的翻译中, 从源文本和翻译文本对比来看, 译者在倾向于保留源文本的叙事视角的基础上, 在某些时候, 更多表现出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向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转换;译出和译入文本并无大的差异, 但在某些情况下, 译出文本更充分的理解了源文本 (源文本为汉语) 的语言特点, 译出文本的表达更接近汉语语言习惯, 而译入文本则更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 译入文本更倾向于主观直接的叙事方式, 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更易被外文读者所接受。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两个不同译文的问题比较发现:源文本既定条件下, 翻译文本在文体学上的特征表现在人称代词主语出现明显的语际显化现象, 在叙事视角方面翻译文本倾向于一般保留原文叙事视角不做变动, 在某些情况下更倾向于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同时在既定源文本的条件下, 译入文本最突出的差异就是译入文本的语际显化程度要高于译出文本, 人称代词主语的转换在数量和频次上与源文本相比均表现出增加趋势, 译入文本较译出文本采用更主观的叙事视角。同时借助语料库特别是双语平行语料库手段对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可归纳出三个因素影响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语言的特定选择, 它们分别为语言因素、译者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当然, 该文的研究结果还有待于在更多不同的语料中进行进一步检验, 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Baker M.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M].New York and London:Rout ledge, 2006.

[2]Leech G, M 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黄立波.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探讨——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J].中国外语, 2011 (11) :100-106.

[4]黄立波.翻译研究的文体学视角探索[J].外语教学, 2009 (5) :104-108.

[5]鲁迅.阿Q正传[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0.

[6]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邵璐.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上一篇:大学生媒介素养下一篇:生活托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