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2024-06-08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精选三篇)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篇1

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作为一种重要的烯胺酯类化合物,也是合成稠合噻唑杂环化合物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与异氰酸酯进一步反应,合成2-苯氨-噻唑并嘧啶酮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应用极其广泛.根据亚结构拼接原理,我们利用aza-Wittig法,合成含硫氮活性杂环,且未见文献报道。本文以较为简便的方法合成了5-氨基-2-苯氨基-噻唑-4-甲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下。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熔点用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生产的X4型熔点仪测定,温度计未经校正;1 H N M R用Varian Mercury 400型400 MHz核磁共振仪测定,样品以氘代氯仿(CDCl3)为溶剂,四甲基硅烷(TMS:(CH3)4Si)为内标;MS使用Finnigan LCQ Advantage MAX质谱仪测定;元素分析使用Vario ELⅢ型元素分析仪测定;薄层层析板(TLC),紫外灯或I2显色。

所用试剂为国产或进口化学纯或分析纯。其中溶剂二氯甲烷、无水乙腈;无水乙醚;无水乙醇。氰乙酸乙酯(进口,化学纯),亚硝酸钠(上海国药,分析纯),保险粉(上海国药,分析纯),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2 氨基氰乙酸乙酯的制备

氨基氰乙酸乙酯的制备参照文献方法[1~2]。在通风柜中,向瓶中加等摩尔氰基乙酸乙酯,NaNO2和LHCl,经点板测试完成。再加入保险粉(Na2S2O4),反应完成,再经过滤、脱溶、干燥得到油状液体。氰乙酸乙酯1与亚硝酸反应生成羟基氨氰基乙酸乙酯2。在水溶液中,2被保险粉还原生成氨基氰乙酸乙酯,用乙醚萃取三次,合并萃取液,干燥,减压抽滤脱去乙醚得以油状物即氨基氰乙酸乙酯3。

1.3 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烯胺酯的制备

用氨基氰乙酸乙酯3溶解在无水乙氰中,再向烧瓶内加入等摩尔量苯基异硫氰酸酯,室温条件下搅拌反应10h,点板测试,反应完成。减压脱去部分溶剂,析出白色晶体,抽滤,干燥,即得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烯胺酯4。

2 产物的结构表征

所合成的产物4为白色粉末,熔点173℃~175℃。结果通过1HNMR和MS确定。从质谱图可知:MS m/z(%):263(M+,100),217(82),189(66),136(94),77(62)。263是质核比最大的分子离子峰,它即是我们所合成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烯胺酯的分子量。1H NMR(400 MHz,CDCl3):1.38(t,J=7.2,3H,CH3),4.35(q,J=7.2,2H,CH2),7.08-7.34(m,5H,Ar-H)(其中N H,N H 2活泼的N-H不固定)。

3 结果与讨论

用本方法制备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烯胺酯都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操作简便,反应时间不长,条件温和且易于控制,产物的纯度高,产率好,且适于大量制备。从化合物MS谱图中可以看出如下特点:该化合物有一定强度的分子离子峰,主要碎片离子峰都与预期的目标分子结构相吻合。化合物谱图中碎片离子峰少而弱,说明该化合物稳定性较好,在干燥的环境下可长时间存放。烯胺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研究在国内外化学界方兴未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化合物。

摘要: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利用aza-Wittg法合成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化合物,通过1HNMR,EI-MS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关键词: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aza-Wittig反应,合成

参考文献

[1]Ding M W,Yang S J,Zhu J.NewEfficient Synthesis of 22substituted 5,6,7,8-tetrahydro benzothieno[2,3-d]pyrimidin-4(3H)-ones.Synthesis.2004:75.

[2]Merour J Y.Synthesis Specifique dePyrimidines.Formation Conccurentiellede Pyrimidines et de Triazepines.J.Heterocycl.Chem.,1982,19:1425.

[3]Wepplo P.J.;Drabb,T.W.Process forthe Preparation of Chiral Nicotinic,Quinolinic or Benzoic Acid ImidazolinoneHerbicides.US6339158,2002.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篇2

通过田间试验建立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采用丙酮-水提取黄瓜和土壤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净化后,采用反相HPLC-UVD方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0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1 mg・kg-1,样本添加回收率79.5%~105.2%,变异系数2.28%~13.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北京土壤和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0.6 d和0.1 d,在徐州土壤和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5 d和0.6 d.在高剂量施药处理的土壤和黄瓜中,未检出农药残留.

作 者:王小丽 王素利 陈振山 刘丰茂 WANG Xiao-li WANG Su-li CHEN Zhen-shan LIU Feng-mao 作者单位:王小丽,陈振山,刘丰茂,WANG Xiao-li,CHEN Zhen-shan,LIU Feng-mao(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94)

王素利,WANG Su-li(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94;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对氨基苯甲酸乙酯 篇3

关键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大白菜;残留动态;高效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S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88-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化学名称为4'-表-甲胺基-4'-脱氧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它具有超高效,低毒,无残留等生物农药的特点,对棉铃虫、螨类、鳞翅目、鞘翅目及同翅目害虫有极高活性,在土壤和水中易降解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在常规剂量范围内对有益昆虫及天敌、人、畜安全,可与大部分农药混用[1]。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作者对1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盐WG在大白菜、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吉林农业大学实验站及山东济南进行。供试药剂为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 (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供试大白菜品种为“绿丽人”。

1.2 田间试验设计

1.2.1 残留消解动态试验 消解动态试验为1次施药,多次采样,各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30m2,施药量50.60g/hm2,对水40㎏,在大白菜苗后5片叶期均匀喷雾在大白菜植株上。施药后按0、8h、1、3、5、7、14、20、30、40、60d、采集土壤样品。各处理小区以5点法取样,土壤采样深度为0-10cm,最终取样不少于1kg.用四分法取土样200g,阴干后过20目标准筛,保存备用。

大白菜采样时以5点法,每小区采样品采样量不少于1kg,四分法取样切碎混匀,再连续四分法取样100g,贮存于-20℃冰箱中待测[2]。

1.2.2 最终残留试验 设2个施药剂量,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分别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33.73g/hm2、50.60g/hm22次、3次,1个空白对照,3次重复,小区面积30m2,大白菜收获期采集大白菜,每小区采5点,剪碎混匀后四分法取样500g。同期采集空白样品,于-20℃条件下保存待测。

1.3 分析方法

1.3.1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1100型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紫外检测器;水浴恒温振荡器(SHZ-88型);超声波清洗器(KQ-250DE型);旋转蒸发仪(RE-52A型);组织捣碎机(DS-1型)。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标准品,纯度97.7%(Sigma公司);流动相乙腈为(HPLC),乙腈、二氯甲烷、磷酸、氯化氨、丙酮、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

1.3.2 样品的提取与衍生化 称取剁碎的大白菜样品20.0g,置于组织捣碎机中,加入80ml乙腈,高速匀浆提取3min,在铺有助滤剂的布氏漏斗中减压抽滤,滤液收集到装有7g氯化钠的100ml具塞量筒中,收集滤液90-100ml,盖上塞子,剧烈震荡1min,室温下静止60min以上,使乙腈相和水相充分分层。从100ml具塞量筒中吸取40ml上层乙腈溶液,过无水硫酸钠柱后,置于旋转蒸发器40℃下减压浓缩至干。2ml丙酮溶解后,氮气吹干后,在棕色容量瓶中加入0.25ml 1-甲基咪唑后,加入0.25ml三氟乙酸酐,再加入0.5ml甲醇衍生,振荡30秒后,静止30min,过膜,液相色谱测定[3-6]。取土壤样品50.0g,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0ml蒸馏水,其余操作与大白菜一样。

1.3.3 色谱分析条件 (1)仪器条件:Agilent1100液相色谱仪配荧光检测器;色谱柱:DIAMONSIL C18 200mm×4.6mm×5µm;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水=95:5(大白菜)、甲醇:水=90:10(土壤)流速为1.0ml/min;激发波长365nm;发射波长470nm;进样量:10ul,保留时间18.581-18.593 min(大白菜)、20.369-20.422 min(土壤)。

(2) 定量方法:采用外标(峰面积) — 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用甲醇配成1000mg/kg的标准溶液,采用系列稀释法稀释至所需的浓度:0.25、0.5、1.0、2.0、2.5mg/kg后,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和峰面积为纵坐标y建立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y=120.88x+1.3008,r=0.9999。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收率测定结果

分别称取空白大白菜和土壤样品,分别添加0.01、0.1、0.5mg/kg三个不同水平的标准样品,每个处理重复5次。按照上述前处理方法和仪器条件测定方法回收率,结果见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上述3个浓度添加时,按上述处理方法提取、净化,测定回收率结果均符合要求。

表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和土壤中添加回收率测定结果

本方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最小检出量2.0×10-11g ,最低检出浓度0.005㎎/㎏(植株)、0.002㎎/㎏(土壤)

2.2 大白菜中的消解动态

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0.60g/hm2,对水40kg,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均匀喷雾在大白菜上,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2009年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植株中的消解曲线方程为C=0.0332e-0.0857t,相关系数r=0.6536,半衰期t1/2=22.1d(吉林);C=0.0497e-0.1015t,相关系数r=0.8161,半衰期t1/2=11.8d(山东)。2010年C=0.0655e-0.2189t,相关系数r=0.7819,半衰期t1/2=7.0d(吉林);C=0.0107e-0.4917t,相关系数r=0.1833,半衰期t1/2=0.6d(山东)。

图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中的消解动态曲线

2.3 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0.60g/hm2,对水40kg,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均匀喷雾在大白菜田土壤上(可不种植大白菜),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测定,结果见图2。2009年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消解曲线方程为C=0.0114e-0.0179t,相关系数r=0.8988,半衰期t1/2=24.9d(吉林);C=0.0085e-0.0443t,相关系数r=0.9880,半衰期t1/2=12.9d(山东)。2010年C=0.0205e-0.0219t,相关系数r=0.9379,半衰期t1/2=24.6d(吉林);C=0.0195e-0.046t,相关系数r=0.8897,半衰期t1/2=1.5d(山东)。

图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曲线

2.4 在大白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

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分别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33.73g/hm2,50.60g/hm2施药2次、3次,施药间隔7d,末次施药与大白菜收获期间隔在3d、7d、14d采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223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0257mg/kg,日本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中农药残留限量为 0.1mg/kg[7],试验结果低于此标准。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使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是安全的。

表2 在土壤、植株中的最终结果

3 小结

本文对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实验获得较好的回收率、重复性和较低的检出限,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从消解速率测定结果来看,在大白菜上和土壤中的半衰期较短(t1/2<30d),属于易降解农药。收獲期植株中和土壤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均低于其MRL值,在建议施药剂量和方法下使用是安全的。本方法为预测其使用后在环境中的降解动态,研究其环境行为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正确评价其生态环境安全性及制定安全使用标准提供了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晶,董丰收,刘新刚,等.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梨中阿维菌素残留方法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29(2):18-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788-2004.农药残留试验准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 赵领军,张丽军.冬枣中阿维菌素残留的荧光法检测试验[J].河北果树,2007(5):6-7.

[4] 孙明娜,万宇,朱传明,等.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18):7533-7534.

[5] 李再兴,宋存义,杨景亮,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阿维菌素的含量[J].中国环境监测,2007,23(3):7-9.

[6] 周爱英,舒红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江西化工.2003,(4):122-124.

上一篇:基层村级动物防疫员下一篇:直肠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