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趋向

2024-05-15

管理趋向(精选十篇)

管理趋向 篇1

一、运行的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后勤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计划体制下限量的可分配物质资源与市场条件下巨量的师生需求之间、门类单调的服务项目与师生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且在旧体制内无法得到解决;高度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导致学生不能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僵化的运行机制,不对称的权责关系,难以形成各主体间有效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为权力滥用、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后勤服务项目与数量迅速增多,师生对于后勤服务的质和量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后勤管理的成本剧增,而传统体制的管理效率低下,计划体制已不能适应高校后勤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渐增大,“市场”自主调整着高校后勤服务的供求关系,传统的统购、统分、统销必然要逐步退出高校后勤服务的舞台。为了适应高校的发展形势,后勤工作运行的体制必然要实现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

二、工作的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移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工作模式中,重心是管理,其在学校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中占据核心地位,工作中自上而下的色彩很浓。根据高校发展的形势,高校整个后勤工作的重心应当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一方面是整个后勤工作的重心要从过去的自上而下管理为主向提供满足师生需求的各种服务为主的转移,后勤部门与师生的关系要由上下不对等关系转变为平行对等关系。另一方面,对于进驻校园的服务商,后勤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也要为这些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

三、职能的定位:由包办向监管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后勤部门的角色是包办高校的一切后勤事务,既负责政策制定,又包办具体业务,相当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在市场体制下,这样的双重身份显然不能继续。当前,高校后勤部门作为后勤服务管理的重要主体,其职能应该从做好具体的后勤事务转变到对服务的监管上来。要通过对后勤部门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理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后勤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在职能上实现由“办”向“管”的转变,打破校企不分,校企合一的旧体制。后勤管理部门要逐步摆脱“运动员”的角色,当好“裁判员”的角色,把职能主要定位于加强监管,抓好对经营者服务质量、价格、态度、效能等方面的监管。对于能够实现市场化的领域,后勤部门要从包办中脱离出来,把提供服务的职能交给各种后勤服务商去履行,实现管办分离,针对进驻校园的后勤服务商进行有效监管。

后勤服务市场对社会开放后,可以预见到各类经济实体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或早或迟会因为“利润至上”出现一些越轨犯规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既不能采取“一化了之”的态度放任不管,更不能唤起“走回头路”以回避当前矛盾的念头。高校应该担负起相应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保证不同主体之间的依法、有序、有效的良性互动。

四、经营的方式:由垄断向竞争转型

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是由学校后勤管理机构决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后勤部门直接扮演服务商的角色,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这样的经营方式带有很强的垄断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竞争被引入后勤服务领域。高校食堂不再由学校后勤服务部门独家承办,而是引进多家社会餐饮企业与本校的餐饮服务实体进行竞争,也有一些高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完全退出了餐饮经营的竞争。高校物业、保安、医务、车务等后勤服务市场也在逐步向社会开放,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竞争机制。竞争出效率,竞争出水平,竞争出满意度,竞争机制的运用大大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竞争机制给高校后勤服务和管理带来的变化是深刻的、积极的和决定性的,但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的弊端。利润最大化,程序简单化,容易破坏公平,影响校园和谐。因此,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方式由垄断向竞争逐步转变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对一些公共性较强的后勤服务项目,条件不够成熟时不易轻率“退出”,对已经引入竞争机制的后勤服务项目,注意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保护贫困学生的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体现高校后勤姓“教”的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五、参与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

面对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必须用变革的力量去破解,方法之一就是实现后勤服务管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要开辟多种渠道,吸收广大师生参与后勤服务管理,形成后勤管理服务的多元主体。除了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这一监管主体外,还要尊重通过竞争机制获得经营权的经营者的主体地位,提升高校伙食管委会、宿管会、校卫队、读书会等学生自律自治组织在后勤服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扩大各方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真正把师生对各类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后勤服务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同时,还要厘清政府和高校在后勤管理方面的责任。对住房、就医、特殊困难师生等事项应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彻底摒弃高校大包大揽办后勤的现象。政府应该积极培育社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包括高校后勤行业协会)的发展,并为多元主体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

六、管理的向度:由线性向互动转向

现代社会管理不再崇尚由上至下,依靠行政威权,单向度地对社会事务进行线性管理的旧模式,而是不断趋向于管理主体多样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过程合作化的联动的新型管理模式。现代学校管理也是如此,传统的线性管理正在被现代的互动管理取代。

在后勤服务管理由线性向互动转型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转变观念,抛弃后勤管理单向度的传统模式,努力构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依存关系。二是明确责任,建设互动性伙伴关系。传统的学校后勤管理中的责任是线性的,后勤工作人员仅需要向上一级负责,而互动性合作、依存关系中包括多种主体的复杂交互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极容易导致各主体之间相互卸责,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因此,应该在政府和高校的主导下,依照法律和政策,明确界定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可持续伙伴关系。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模式转变十分需要营造权责对等的环境。权利是建立互动的前提,责任是实现互动的保证,两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七、评价的维度:由一维向多维转换

当前高校在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一维性倾向还比较严重。在高校后勤服务领域,后勤服务与行政服务、教学服务执行相同的评估体系,社会企业与校内后勤实体执行不同的评估体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被割裂,种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被袒护,评估中的不公正、不民主、不科学在销蚀着绩效评估的积极作用。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转变后勤服务管理观念和手段,建立一套适应高校后勤保障新体系要求的多维的绩效评估办法。

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克服绩效评估指标的片面性,推进绩效评估指标多维化。其次,改变绩效评估主体的一元化,推动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再次,避免评估结果采纳的简单化,多维度地看待绩效评估的结果。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的关键时期,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应当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实现转型发展,逐步实现运行的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工作的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移,职能的定位由包办向监管转变,经营的方式由垄断向竞争转型,参与的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管理的向度由线性向互动转向,评价的维度由一维向多维转换,从而推动高校后勤保障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鞠传进.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6.

[2]李兴山.现代管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

[3]许剑,李友玉,沈百福.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论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新趋向 篇2

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现了新行政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尊重公民的权力和意愿,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提出变革妨碍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和制度结构,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式。

“先做该做的事,再把它做好”不仅仅是战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行政创新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要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必须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创新要从无限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合理定位政府职能,避免政府错位、越位,增强其纠位、补位功能,不断减少行政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效果。

政府创新要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转变,以公众为导向,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更不能以数量、规模为导向,使政府的各项资源投入和服务能真正而有效地符合民众的需求。

政府创新要从行业责任型向国家责任型转变,行业管理的根本不是对行业的发展壮大负责,而是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负责,要摒弃行业保护主义,淡化部门利益,强化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政府创新要从回应性政府向前瞻性政府转变,即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不要忙碌于面向问题的处理和轰轰烈烈的项目运作,而提倡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更加关注前瞻性的研究与决策,实施战略管理。

交通行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是转变职能、准确定位、长效管理、提高效率,不能错位,也不要越位。

“不错位”就是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履行职能,为社会、经济和民众服务,另一方面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管理,摒弃行业保护主义,淡化部门利益,强调整体利益和社会效益,自觉打造综合运输体系。

“不越位”就是重点强调政府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让权、放权于市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市场效益。同时政府管理职能要清晰,责权明确。

关于对群众文化管理新趋向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管理;作用;新趋势

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人们除了要工作,还要拥有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因此,群众文化就这样应运而生,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主要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这也是人民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必然发展趋势。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丰富精神生活,就需要做好群众文化管理工作。以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群众业务活动,这样就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群众文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对群众文化进行管理,可以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群众文化是以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主,因此,可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促进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所在。群众文化管理可以起到整合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促进人们进行沟通的就是文化,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文化的导向功能也不容忽视,当行动者通过共享文化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时,就可以通过对方的反映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文化的功能所在。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维持社会秩序。因为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被大众认可的内容。文化的确定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因此,文化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文化的延续在于传承,这就意味着下一代认同上一代的文化,就会继续发扬。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

要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外来文化,不断吸取精华,积极创新,挖掘出最宝贵的内容。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众多代表不同区域人民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各种传统文化。要善于发展此类文化,为发展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作好铺垫。文化不是拿来就用,需要去粗取精,不断创新,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将最有价值的东西展现给人民群众。需要注意的是,要选取群众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部分,结合现代文化,创作出群众所喜爱的且来源于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活动可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要注意其方式和内容要与节日的内涵相统一。避免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活动,要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内涵。

(二)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责任心强和文化素质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群众文化注入无限的生机。要对文化工作者進行阶段性培训,一方面要改变其落后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提升其业务水平,使其成为骨干人才或专业人才,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要对文化队伍成员进行鼓励,吸收那些民间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善于在群众中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吸收到队伍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管理工作。

(三)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的渠道

为了进一步发扬群众文化的精髓,需要拓宽渠道,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拓宽文化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活动的平台。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为了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的空间,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如互联网的新媒体等等,将群众文化广泛推广,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文化,感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趣味。还可以借助广场和公园,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使人们到了广场和公园不再只是散步,跳广场舞等等,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文化,使文化的发展渠道不断拓展。新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呈现出的新态势,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群众文化管理建设新趋向

(一)结合地方特色

群众文化最关键之处就是要有特色。因此,组织特色活动才可以引起群众的兴趣,也符合群众的审美。特色活动源于生活,要接地气,符合群众需求,由此就会引发群众的欢迎。比如每年春天可以开办游园活动,欢迎广大家长带领自己的小孩前来游园,并享受良好的亲子互动。建设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项目,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养成日常健身的好习惯。此外还可以针对儿童举办各种各样的少儿演讲比赛,唱歌比赛等等,为儿童提供一个文化知识和才艺展示的平台。各种艺术展览的举办和公益性演出,可以使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艺术文化,将颇具民族特色的东西发扬光大。结合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实现全民参与,逐渐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二)加强多元文化建设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内容,使群众的思维更加活跃,就要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确保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多元文化重在多元,需要吸收不同特色的群众文化,保证文化工作的开展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不可盲目吸取,而是要有针对性,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案例来吸取经验,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比如深入到基层中,了解当地的特色和民俗,编排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的节目,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

(三)强化群众文化工作骨干力量

群众文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在工作中涉及到诸多方面,因此,需要在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组建一批积极能干的工作人员,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管理的发展新趋势要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既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主线,又要结合现代文化的元素。作为我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群众文化艺术对中国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而且对于发展和谐社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发展群众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陈志文. 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 改革与开放,2011,20:138.

[2]胡守勇.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2-68.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趋向探讨 篇4

一、实现无纸化、虚拟化的管理目标

信息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 无纸化办公不再是目标, 而将成为现实, 传统的纸质为载体的档案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动化、无纸化成为目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向。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文件的传输与收发, 不仅简化了传统办公程序, 而且也增加了文件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这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优势, 但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 必须要调整发展步伐,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管理最根本的目标, 而虚拟化对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所谓的虚拟化就是运用现有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馆藏资源相结合, 使资源更加丰富的同时可以增加不同种类的资源储存, 增加馆藏资源。如果将现有的所有资源都并入到互联网的话, 档案资源就会被无限扩大, 不论是同城还是生活在世界的不同空间, 都在所需的时候动一下鼠标就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档案管理困难的问题, 而且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 实现虚拟化、信息化的管理节省了占地空间, 而且所需资源少, 耗费成本低, 同时还具有便于查阅等优势。

二、实现缩微化、数字化的管理目标

近年来, 数码摄影、摄像技术无所不在, 其快速发展改变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形势, 也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所谓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通过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化的技术将现在拥有的档案资源转换为电子文件进行储存。缩微摄影技术就是将大量的纸质文件缩微在很小的缩微品上, 然后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将其支撑电子文件, 数码影像是通过数码相机和光磁转换实现影像的清晰处理。不难看出, 计算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 唯有依赖计算机进行文件的识别与存储才能实现。实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目标后, 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智能检修, 不仅加快了检索的速度, 而且也拓展了检索的范围, 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纸质档案所带来的库容压力, 避免了很多传统档案管理中的难度。

三、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形势下, 计算机无处不在, 不论是从中央到地方, 还是机关到企业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网络。但从当前的工作情况来看, 很多部门为了增强文件资料的保密, 都对互联网的使用做出了一定的规定, 一些单位是严禁使用互联网的, 很多仍然是淡季操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与外界的联系, 但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密码技术、语音识别甚至是指纹识别都不再是空谈, 而成为现实, 因此, 文件的保密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各部门不必再因噎废食。同时, 随着电子文件签署技术的运用, 对电子文件资料真伪的鉴别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档案管理过程中对电子文件真实性与可靠性的认定也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从发展趋势来看, 网络传播将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与传统方式相比优越性十分明显, 不仅加快了传播的速度, 同时也拓展了传播范围, 而且保证了传播信息的准确性, 降低成本, 被世界各地广泛推崇。在未来的发展中档案管理也会随着这一技术快速发展, 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目标近在眼前。

四、实现智能化、多元化的管理目标

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档案资源载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的纸质载体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新增了图片、胶卷、光盘、磁盘等现代化的电子文件与数码音像制品。从目前我国档案保存的情况来看, 多种载体并存使得馆藏多元化, 也便于不同人群的查阅,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检索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 所以, 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与多元化迫在眉睫。随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深入, 语音识别技术已经被投入使用, 这使得档案管理模式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目标。在新的管理体制下, 将实现文档一体化, 所有的档案信息都会被计算机自动接收, 然后根据其特性将其分类, 完成归档工作。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档案管理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 依赖人工查阅已经成为历史, 这也使得很多原本从事档案工作的人从繁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 大大节省了成本与人力, 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的功能, 将档案自身价值凸显出来, 提高档案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地位。

五、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首先, 采取档案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行各业都要调整发展步伐, 适应市场发展的模式, 档案管理亦不例外, 这对档案的开发与利用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有档案资源都是历史, 其有效的利用与开发对人们“鉴古知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次, 便于实现“共存共享”的发展目标。档案就是将历史发生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 发挥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重要意义, 让人们在档案中吸取经验教训, 推动社会更好的发展。实行档案资源的市场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对档案的保护意识, 完善档案的共享机制, 扩大档案的价值。最后, 市场化管理对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有推动功能。要想丰富档案数据库必须要依赖社会各界的支持, 社会各界将档案信息统计在一起, 充实我们现有的档案资源库, 增加档案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周鹤.杨娟.浅谈地名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中国地名, 2008.12

六大投资新趋向 篇5

基金:“风景这边独好”。自首批封闭式基金成功发行至今,基金一直备受国内个人投资者的推崇,2003年基金已经明显超过存款,成为投资理财众多看点中的重中之重。据有关资料,2004年国内基金净值已近2000亿元,占A股股票流通水平的10%以上。据调查,2006年许多投资者依然看好基金的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等优势,希望能够通过基金的投资以获得理想的收益。

国债: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专家预计,2006年将是国债市场的创新之年,不仅增加了国债品种,使广大投资者能有更多的选择,对国债发行方式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国债发行的市场化水平,尽量减少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另外,国债的二级市场也将成为今年的发展重点。由此可见,国债的这一系列创新之举,必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更大的获利空间。

债券:再度火爆正成定局。近年来,债券市场的火爆令人始料不及。种种迹象表明,企业债券发行仍有提速的可能,企业可转换债券、浮息债券、银行次级债券等都将可能成为人们很好的投资品种。再加上银监会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以增补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使银行发债呼之欲出,将为债券市场的再度火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外汇:投资获利机会大增。近年来美元汇率的持续下降,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个人外汇买卖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也使汇市一度火爆。各种外汇理财品种也相继推出,如商业银行的汇市通、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外汇宝、建设银行的速汇通等,供投资者选择。今年,我国政府将会继续坚持人民币稳定的原则,采取人民币与外汇挂钩以及加大企业的外汇自主权等措施,以促进汇市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关专家分析,今年在汇市上投资获利的空间将会更大,机会也会更多。

股票:机会与风险并存。有专家分析,2006年国内股票市场资金供给量有可能达到1500亿元以上,资金供求形势相对乐观,这对于资金推动型的中国股市无疑是打了一剂强心针。再加上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计算、融资额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加强了对股市的调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盈利的机会。但不管怎么样,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机会与风险是并存的。因此,投资者应继续保持谨慎态度,看准时机再进行投资。

对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发展趋向的探寻 篇6

一、将常态体育课堂教学工作提升至“管理层面”

体育常态教学工作中, 与“管理”有关的问题不单单关乎课堂的常规问题, 更涉及到教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因此, 只有对教学的程序、步骤、方法等做到统筹安排, 只有做好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并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有机调控学习氛围, 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确定“共同目标”, 并逐步变“他控”为“自控”, 是实现体育常态课堂科学管理的关键

1.“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从实践看, 教案中的课时目标基本是架空的, 没有在实际课堂中显现效果。笔者认为, 确定小组的目标更加适合于常态课堂。一段时间的固定分组, 并使体育骨干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 将相应的目标进行分解, 并逐一落实到个体, 这样的目标更具有现实意义。切记, 小组目标要建立在对各小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小组目标根据课时的进程动态递进, 因此要逐步提高要求, 并要注重个体技能的分层。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以下几步:第一, 小组定向, 即确定目标、技能内容等;第二, 尝试 (在此期间, 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学习的基本情况) ;第三, 小组商量, 教师提出典型问题;第四, 小组再次参与实战练习 (分层, 再次调整目标) ;第五, 总结和评价。上述模式可以保证学生学习时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进程有序,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实现学生的自动化管理奠定基础。

2. 教师的课堂要求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目标, 才能达到最优的课堂管理效果

在目前的常态教学中, 每节课都有具体、明确的目标, 并会在教案中有所体现。但事实上, 对于部分教师而言, 这些目标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学生更不可能知道教师本堂课所预设的目标, 即使有些教师可能在课前集合时会提及教学目标, 但学生对目标的认识依旧不清晰, 自然无法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因此, 教师应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向学生公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 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离开学生的主动性是无从谈起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所预设的每一节课的目标, 变成学生的行为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的指引下所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是持续性的, 以情感目标为例, 把“合理运用技能, 展示给同伴, 享受别人的欣赏”的目标写在教案上是很容易明白的, 但在现实课堂中如何转化成动机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并适时地点拨。如, 在学生练习排球垫球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配合默契, 垫球回合较多;而有些学生则缺乏合作意识, 练习效果不佳。此时, 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 告诉学生要将球垫至对方最容易接到球的位置, 而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发力。而回合的增加可以让学生潜在地感觉到合作的重要性, 此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有效的, 但只能由教师细细地去观察和发现, 再用语言进行激励。

三、以“运动技能实战和身体素质训练”为中心, 追求科学、高效、和谐的体育课堂管理秩序

一般地讲, 常态教学中依据课的目的和师生活动的不同结构, 可以把课分为尝试性为主的自主学练课、讲解示范与集体练习的导学课、身体素质练习课、体质测试课、实战加素质练习课等。但是, 在课堂范畴内, 无论哪种课型, 都应以运动技能实战和训练为中心, 并给学生充分的实战运用机会, 实现体育课堂的科学、高效、民主。

笔者认为, 中学男生完全有自己学练的能力和主动性, 如果教师刻意地干预他们的学习, 效果会适得其反。事实上, 一切运动技能都源于实践, 最终还是要归于实践, 所以教师不应该束缚学生的思想和手脚, 而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利用各自的经验基础, 在实战中交流和分享, 这样的效果才会更加有效。何况, 现在教材中的运动技术在实战中已经有了创新和改变。如, 一个简单的双手胸前传球, 在学生的思想中可能认为教材中的方法已经很落后了, 他们可能更欣赏N BA赛场上简捷、快速的传球技术, 而不再是死板的蹬地、伸臂、压腕和拨指。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不再需要过多地示范和讲解, 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欣赏和促进。所以, 在常态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战机会, 并科学地设立规则、适时地进行引导。

教学中, 女生需要更多的教学行为呵护, 教师的关注点必须放在女生上。笔者把课堂上的女生比做“雪球”, 你不去滚她, 她就不会动, 而且会融化成水;你去滚她, 她会运动起来, 而且会愈来愈强大, 这是笔者的“雪球理论”。以传授排球技能为例, 在8年级女生的体育课中, 排球技能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在排球垫球的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参与和对体育骨干的培养, 因为自身的参与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而学生骨干又可以带动其他学生进行练习。此外, 女生在垫球学习阶段, 特别容易失去信心, 从而失去兴趣, 因此教师在此阶段必须要积极巡回观察学生的表现, 及时鼓励, 并适时地参与。

科学管理带来的是良性循环, 课堂顺应学生的身心, 使学生每节课都有良好的情绪体验, 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就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光环效应”, 教师在课堂中就会驾轻就熟, 这就是管理的效应。

博主:炜丹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向阐述 篇7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服务理念

知识管理是在组织知识的时候,图书馆依照用户需求,围绕知识进行重组与再造。其中知识重组指基于特定目标引导,探索知识的内部关联和发展趋向,构建动态过程。而知识再造指代依托知识重组,借助图书馆员的整体智力劳动,基于当下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联系构建新知识的环节。

知识管理主要涵盖下述服务理念:强调投资和效益探究,经营大范围的社会联系,打造行业联盟,实现可控的资源共享。其关键是要构建知识联盟,一方面应深入开发和探索自建知识库,具体指用户的服务问题、相关解答、对应方案、专利、特殊技术,这些能够经由网络来阅览和利用。另一方面,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坚持学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的合作化道路。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述

对图书馆而言,其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借助创新来迎合用户的不同需求,以此来提升生存能力与竞争能力。知识管理的推进可从本质层面改进原有的管理模式,创设新型管理格局,让图书馆担负知识创新与传播的基本重任。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下述内容:

1、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管理属于全新、现代的管理方式,借助该方式可大面积获取不同的知识信息,经由信息获取与传递,达到信息交流,构建适宜的体系,改善服务质量,强化知识创新。本文的管理技术主要指代智能代理与数据采购等,不单纯指代践行图书馆知识管理形成的专门技术。

2、知识生产和利用层面的管理

因知识贯穿于实践活动,管理的关键是经由管理人头脑内部的隐性与显性知识,让整个团队有机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在未来,智力是第一资源,智慧是第一财富。在知识管理环节,人并非和其它管理要素均能经由各种方法与制度实现管理与监督的资源客体,实际上是主体,且具有精神文化特性。

3、知识营销管理

知识营销管理即知识商品生产、销售和传播等每一个过程与所有环节的管理。将用户比作合作伙伴,利用有效资源开发为在主要的出发点,进而实现图书馆和用户一起发展这一目标的现代管理手段。

4、知识组织管理

现有知识概述、研究和综合等不同的组织活动,主要是信息开发。首先,设置知识主管;然后,构建知识流管理团队,以此来掌控不同知识的流动;最后,优化技术设施。经由知识信息收集和加工,让无序的信息转换成有序的,让固化知识变成活化的。知识一般通过组织方可被更多人汲取和获益,进而创造更多价值,这属于知识管理的重点。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辨识有用与相关知识,强化创新。

知识管理的重点是人,其中人的能动合理发挥形成了知识,而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管理中,其基本工具为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不仅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而且是知识创新的基本工具,它的社会作用不断增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和达成途径为知识创新。因人和信息技术属于知识管理的基本层面,这要求我们应利用现有知识充当基础,利用环境信息达成创新。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理论层面的发展

虽然图书馆知识管理仅仅被提出几年,但却引发了极大的重视,其在理论层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逐步构建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而知识管理理论机制的构建,离不开不同学科的统一协作,依赖于图书馆学和管理学等不同方面的专家,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究,积极借鉴先进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原有的图书馆学强调在书刊和物质层面的管理,侧重操作,强调技术,虽然会探究前沿问题,但是也仍旧细枝末节,无法在图书馆建设与自身发展中发挥有利的影响。

同时,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工作及学习方式,在某种层度上带来的是颠覆性的影响,而这也几乎完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伴随网络及有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利用率每年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人们到图书馆去借阅图书、查找资料的需求减少,为中图书馆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包括微博、微信、云计算、4G等新技术的运用,也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新发展机会。现阶段,人们评判图书馆通常以馆舍面积和服务项目等为标准,上述均属于有形的东西,且尤为重要。人们大多会关注并有序发展上述条件,但建设图书馆不仅要合理开发上述条件,也应重视理论指导。寻求科学的管理理念,而理论和理念属于无形,其关乎着有形条件的实际发挥。

四、未来发展的突破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要找准突破点,只有这样,才能一举发力,达到理想的效果。

1、人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即便对人的管理。一般指代两个内容,其一,读者管理,其二,知识管理。以往的图书馆管理理论在读者管理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十分有限。图书馆若想开展知识管理,首先应剖析读者和馆员。在读者方面,应围绕读者需要、基本动机、主要习惯和根本权益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原有对馆员所进行的探究大多表现在馆员自主性提升和继续教育等层面,缺少综合性研究。为进一步加强馆员管理,应提升工作自主性,面向馆员展开深入探索,明确馆员的基本兴趣和根本动力。只有完全理解“人”,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

图书馆自身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对知识管理思想的认识。为此,我们应明确何为知识,何为表现形式,何为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明确知识接收与转移等不同问题,才能打造完善的理论体系。

五、未来的发展对策

1、全面探索知识管理理论,打造完善的理论体系

对于图书馆而言,其管理理论体系构建属于长期性问题,并非一步能达成,应循序渐进,通过大量探究,其知识管理理论有所完善,方法有所丰富,日渐成熟,越来越多优良的成果才会问世。

2、大力传播与广泛宣传知识管理

因图书馆知识问世时间较短,一些人可能没听过或者不清楚图书馆知识管理。因此,大力传播与广泛宣传知识管理已变成知识管理亟待攻克的问题。

3、确保馆员专业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图书馆长期被看做供养闲人的地方,使得不某些图书馆存在素质不高的人员,这些人员不思进取,每天都是在混日子。因此,应强化知识管理,增强管理的整体素质。专业不达标与知识不过关的馆员无法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构建专业化与综合性的队伍虽然艰难,然而,一定要做,且始终如一。

六、结语

在知识经济这一大背景下,知识愈发突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管理现已变成社会发展的关键。为此,要求图书馆从时代基本发展需求着手,大力引进并寻求知识管理手段,以自身特点与具体情况为切入点,积极参考成功的经验,逐步完善,构建满足图书馆基本特点的、可行的管理模式。

摘要:知识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它具有独特的特征,且意义深远。本文首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进行概述,然后剖析其在理论层面的发展和突破点,最后探讨未来发展对策,希望可推动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未来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郝继英,陈锐,张利等.学术图书馆发展的趋向分析与思考[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1):15-18.

[2]张会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张梅,魏豫州,胡云明等.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的构建——”图书馆应用知识学”构想[J].图书馆论坛,2015,31(2):169-171.

[4]余晓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及能力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9):60-63.

事业单位财务企业化管理趋向性探究 篇8

一、事业单位财务企业化管理趋向的内因

(一)《新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依据、原理和职能一致

《新制度》服务的主体是事业单位,而《企业会计准则》服务的主体是企业,但二者的设计都必须符合和遵循《会计法》的要求,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基本指导。因此,二者无论在核算原理、核算依据,还是基本职能上都保持一致,这是《新制度》趋向《企业会计准则》的根本原因,从而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趋向。

(二)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改革的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事业单位功能定位问题日益突出,政事、企事不明,机制不健全、不灵活的现象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瓶颈。为顺应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有力保障公共事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财务管理趋向的要求应运而生。

(三)多角化财务信息服务及质量的要求

早期事业单位资金仅来源于公共财政,其核算的信息服务主体单一,主要是预算资金的供给者财政部门和资金的使用者事业单位自身。但随着经济发展,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仅依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从不同的筹资渠道获取更多资金,显然也必须寻找更多的出资者。出资者除了政府、事业单位自身外,还有投资者、债权人、金融机构、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甚至出现间接性的和潜在性的出资对象等,相应产生了不同的信息服务主体。因此,事业单位由原来单一的信息服务主体向多角化信息服务主体转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服务主体向企业财务信息服务主体趋向,为不同的信息主体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保障财务信息质量。

二、事业单位财务企业化管理趋向的主要表现

(一)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企业会计科目的趋向性

《新制度》中废除、修改或增加了一些会计科目,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应交税金”改为“应交税费”;二是“对外投资”设“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明细科目;三是将材料、产成品、成本费用归集为存货;四是“借入款项”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明细科目;五是“应付职工薪酬”包含以往的“应付工资”、“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应付其他个人收入”;六是保留了“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会计科目;七是增加了“坏账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三个备抵科目以及“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待处置资产损溢”等会计科目。透视这些会计科目的变化,《新制度》允许事业单位持有等待出售的存货,允许因发生商品交易而签发商业票据,允许进行坏账准备、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业务处理。这些会计科目和业务处理的变化,体现了《新制度》下的会计科目向《企业会计准则》趋向。

(二)强化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确认与后续计量管理有新的突破。《新制度》将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标准分别由一般设备500元提升到1000元,专用设备800元提升到1500元。同时,《新制度》巧妙地“虚提”折旧和摊销,类似企业引入“折旧、摊销”概念,并规定在计提“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时不计支出,反而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新制度》同时规定了折旧的计提规范。一是对计提对象的规范。除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和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都必须计提折旧。二是时间规范。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下月才开始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下月不再计提。三是折旧方法的规范。《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也有规定,除以名义金额入账的无形资产不需摊销外,其他计量的无形资产都要按月摊销,摊销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这些规定既符合事业单位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又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有利于固定资产实物及其价值的有效管理。显然,这些与《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规定是一致的。

(三)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在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业务的会计核算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事业单位单独新建基建账套,其发生的基建账数据不合并至整个事业单位账务数据中反映,致使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整个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之外,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而《新制度》在资产要素中增设了“在建工程”项目,为基建账套数据并入“大账”提供了依据。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这恰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一致。

(四)规范财务报告,增强财务信息的全面性

《新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引入了《企业会计准则》中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就目前来讲,财务报表附注已经成为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附注。《新制度》 还对资产负债表做了更详细的规定,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收入、支出项目,修正了在静态的财务状况中反映动态的经营成果的不匹配情况。同时把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这些变化说明《新制度》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这一改进不仅使会计报告的内容更详细真实,还能满足事业单位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需要。

三、事业单位财务企业化管理趋向性空间

(一)会计计量趋向空间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会计要素的确认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计量,但《新制度》没有对会计计量属性做出专门规范,只对财产物资计价规定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并将历史成本计价作为会计的一般计量原则。虽然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具有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等优势,但随着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日趋复杂和多样,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已难以反映某些经济业务或事项的实质,也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和信息。为此,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前提下,应引入多种计量属性,以适应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多角化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

(二)会计确认原则趋向空间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中除发生经营的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外,其余非经营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核算。该规定仅限于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而对于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待处置资产、资产的摊销和计提等仍采用收付实现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投资业务,一方面要正确核算初始投资成本,另一方面还应对持有期间可能享有的收益及损失进行及时确认和计量;二是固定资产计量以及计提折旧方法;三是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摊销方法,无形资产使用期限长,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势必涉及跨期摊配问题,即必须要确认摊销方法和摊配费用的归属期间;四是财产物资的清查;五是借入款项所形成的债权债务等。这些涉及到费用的确认、计量和跨期摊配问题,若仍采用收付实现制显然不符合要求。因此,事业单位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确认原则上还有向《企业会计准则》趋向的空间。

(三)折旧方法趋向空间

事业单位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而《新制度》中明确规定除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外,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等固定资产都应按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且不考虑净残值。显然,《新制度》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的规定显得单一并且不符合实际。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事实上存在报废、毁损、清理、处置等情况,必然有净残值;二是事业单位事实上也有科技进步、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都会存在固定资产的效用随着其使用寿命的缩短而逐渐降低的事实。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笼统的规定上述可提的固定资产都按直线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不利于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因此,事业单位可适当引入加速折旧方法。因此,《新制度》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上还有向《企业会计准则》趋向的空间。

(四)以材料进行对外投资的核算趋向空间

《新制度》增设了“存货”以及“长期投资”,从而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保持一致。但其具体核算要求还有向《企业会计准则》趋向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事业单位用存货进行长期投资的会计核算要求。如事业单位用材料进行对外长期投资,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事业单位可视同按小规模纳税人处理,则事业单位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借记“长期投资”,按材料账面价值(含增值税)贷记“原材料”,同时,按合同协议确定的价值,借记“事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二是缺少区分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的规定。如:当事业单位持有的长期投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或者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该长期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采用成本法核算。当事业单位持有的长期投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三是《新制度》没有考虑到对外投资的期间收益。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价值始终以账面价值反映,缺乏公允性。同时,《新制度》没有考虑到对外投资给事业单位带来的投资性收益。因此,有关对外投资的核算,《新制度》还有向《企业会计准则》趋向的空间。

(五)成本费用核算趋向性空间

管理趋向 篇9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变革

1. 档案内容方面。

近年来, 部分高校教学档案数量激增, 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院校合并使档案数量剧增。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小型专科学校 (学院) 由于其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以及存在专业的重复性等问题难以与大学相抗衡, 多数与大学合并。在合并高校的众多部门中, 档案馆间的合并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除了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的合并外, 还要将两校大量的档案材料集中管理, 即按照实体分类的原则将专科院校的档案材料重新整理、排序、专门编号后, 相对应地合并到主校档案馆的各类档案中, 也有部分高校将合并校的教学档案设立一个专项, 单独分类和管理。合并后的教学档案数量急剧扩大, 使教学档案的馆藏量也大幅增加。第二, 评建档案的形成。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 自2003年起, 对全国各高校实行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 以确保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学评估是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进行评估, 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检查、总结、试卷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材料、课程进度表、实习计划、毕业生的论文及答辩记录、学生成绩等。按照评估指标的分类体系, 在对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有层次的分类整理后形成评建档案。评建档案充实到教学档案中, 大大地扩充了教学档案的数量。第三, 电子档案的出现。电子档案的出现也使高校的教学档案在数量上不断扩大。电子档案的形成可谓是档案工作发展史上最大的亮点, 它的出现对于档案管理的革新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并不断应用在档案领域中, 档案管理方式从过去的传统单一的手工管理逐步向计算机管理扩展。在这一过程中, 电子档案开始形成。电子档案以磁盘、磁带、光盘等作为主要存储介质, 具有高密度存储的功能, 具有纸质档案无法比拟的优点。电子文件加入到教学档案的归档保存中, 改变了教学档案以往只单一保存纸质档案的历史, 扩充了教学档案的归档领域, 极大地提高了查阅速度和工作效率。

2. 立卷方式方面。

2001年1月1日,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开始施行由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该规则虽然主要是针对机关在工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文件材料, 但也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工作活动所形成的教学档案。《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规定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分类、排列、编号、装盒, 使管理更加有序化、科学化。以“件”为单位来保管档案是档案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教学档案依照这一标准, 摆脱了过去以“卷”为单位的手续多、查找慢、过程繁琐等不利局面, 更加准确地界定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 使立卷归档工作步入了新的管理模式。

3. 管理方式方面。

(1) “双轨制”管理方式的应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传统单一的纸质档案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利用需求,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导的现代科技广泛运用到档案管理中, 使“双轨制”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档案“双轨制”管理主要是指对档案的存储采取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并存的管理办法。它是对纸质和电子文件并重的管理;既重视对纸质档案的管理, 又重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 既是对传统历史档案或社会记忆的一种维系, 又是对新兴产生的电子文件的一种保守的管理办法, 这是时代对于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教学档案因涉及学科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位、毕业生等众多领域, 范围广、利用率高、查找面大, 因此, 教学档案实行“双轨制”的管理方式使查档方式变得更加便捷, 使工作效率大幅度得到提升。

(2)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普及。2003年~2004年, 全国近百所机关、大专院校档案部门使用的“南大之星”计算机管理软件由单机版升级为网络版。遵循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标准, 网络版的管理软件既兼容传统的案卷为单位的管理规则, 又支持新的以文件为单位的管理规则, 使用上更加全面、方便、快捷。升级后的网络版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能够远程批量高速上传各种格式的全文电子文件、扫描图像文件、扫描照片、数字化的视频音频文件等各种数码设备生成的电子文件, 且安全性、稳定性、可维护性极高。网络版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到教学档案的管理中, 不仅可以更加高效、快速、便捷地查找档案, 还使电子设备档案的归档和查找成为可能,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档案的归档领域。

(3) 二级学院档案的建立。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高校纷纷开始了扩招工作, 而高校内部的系级教学单位学生数量的增加, 使多数高校逐步将“系”发展为“学院”。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 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开始成立专门的档案室, 并配备专 (兼) 职档案员管理本院形成的档案。教学档案是各二级学院保存档案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 (系) 的教学档案是学院 (系) 教学工作的记载, 是学校和学院 (系) 教学工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是衡量院 (系) 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各院系建立档案分室, 对部分教学档案的单独管理, 是对学校教学档案的有益补充和扩展, 是突破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1. 馆藏教学档案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校档案管理正逐步走向数字化管理, 很多高校已经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列为近期或下一步的主要工作目标。数字档案馆具有馆藏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服务范围扩大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检索便捷化、信息管理人性化等诸多特点, 是目前众多高校发展规划的首选, 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数字化的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应成为数字档案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教学档案实行数字化管理必将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 为档案工作者及利用者提供及时、准确、系统且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参考价值的档案信息, 而且能够满足高校各教学单位现代化教学方式和科研管理的需求。

2. 教学类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

“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是指统筹兼顾文件从产生到长久保存甚至到销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所有管理活动。它不仅要管理电子文件的内容及背景信息, 还要管理其元数据。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是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发展为电子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一种趋势, 是对纸质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继承和发展, 是管理体系和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建立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能更有效地管理电子文件, 保证电子文件的行政有效性和法律凭证性作用, 最终维护其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 高校教学类的电子文件自形成之际就要进行控制, 并将教学类电子文件的收集、鉴定、归档、保管等环节有机地融合, 借助信息技术将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完整、安全地移交到档案馆。现今, 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档案领域, 无论是对教学档案, 还是对其他各类档案来说, 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都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欣.我国20年来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档案学通讯, 2009.11.徐欣.我国20年来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档案学通讯, 2009.1

[2].叶晓林.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之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05.62.叶晓林.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之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05.6

“韩流”神话正趋向破灭? 篇10

翻译:欧阳晓璇

盘点刚刚送走的2006年,亚洲“韩流”依旧,遗憾的是“依旧”的只有明星,其产品方面却走起了下坡路。

众所周知,一种潮流的生命力源自其能够持续制造话题或者新潮流的核心产品。突显“韩流”风采的流行音乐、时尚服饰,甚至韩国语的学习风潮,从很大程度上均受益于韩剧等文化产品在亚洲各地的热播。然而,2006年韩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反响和市场运作已不如前。

据韩国放送影像产业振兴院最近发表的资料显示:2006年韩国电视剧出口创汇8589万美元(约合773亿韩元),比上年出口额1.0162亿美元下降了约24%。有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韩剧的主要进口国(其中尤以中国的影响最大)集体出现了缩小韩国文化产品消费的倾向。

中国政府于2006年初公布了缩减韩国电视剧播出次数的政策。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规定中将韩国电视剧在电视台的播出总量上限减少了50%。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也表示将扩大海外电视剧的进口面,言下之意即是要拓展海外电视剧进口的国家组合以及削减韩剧进口份额。目前中国市场的倾向是“出口多少就进口多少”,不出则不进,2007年中国市场的创汇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泰国是韩剧在东南亚的消费大国,现在看来泰国市场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主导了泰国“韩流”的民营电视台ITV受到国内军事政变冲击,电视台大股东泰国前总理他信·西耶瓦也卷入法律官司,法院在官司审理中下达了电视台应减少娱乐节目播放时长比例的判决。由此,韩剧及其它文化产品在泰国的播出计划全面受挫。

电视剧的出口气氛低迷,作为电影的主要出口门户日本市场,2007年同样不被看好。前两年韩国电影在日本风光无限,人气导演的作品拍摄尚未结束就已被日本片商提前抢购。2006年上半年的《野兽》、《青春漫画》、《怪物》、《那年夏天》等作品也不例外,但日本方面在高价购入之后却没能如《我的野蛮女友》般实现高回报,影片的票房差强人意。2006年下半年,韩国电影对日出口变得艰难了很多。发行公司相关人士指出:“因为进口的韩国电影在日本本土上座率不高,进口商们都开始回避以前‘先买再说的风险运作方式。韩国电影内容方面的吸引力已不如前。”

所幸明星们“星光依旧灿烂”,“韩流”尚可靠“以人为本”支撑江山。“韩流始祖”裴勇俊和李炳宪宝刀不老:裴帅将凭借2007年5月同时在韩日上映的电视剧集《大王四神记》再证人气,此剧耗资巨大,从开拍伊始便已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李烦宪也计划在《那年夏天》日本公映时举行“第二届李烦宪节”。最近受到关注的“韩流”明星还有刚刚退伍的宋承宪:小宋沉寂两年后初访东瀛,仍然获得热烈反响。

上一篇: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平台下一篇:中国养老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