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类材料作文

2024-06-19

诗歌类材料作文(精选十篇)

诗歌类材料作文 篇1

一、 抓住对比点, 找出材料的倾向性。

叙事性材料, 我们往往会发现材料有前后对比的地方, 而这个对比, 往往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表明观点倾向性的地方, 因此对于这类材料, 要从对比的地方切入, 可以迅速地把握材料的思想观点。

如2014年辽宁卷:夜晚, 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 大街通明, 霓虹闪耀, 真美。男孩说, 要是没有电, 没有现代科技, 没有高楼林立, 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 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 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 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 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 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这里孙子和爷爷的观点是相对的, 我们可以找出祖孙观点相对立的地方, 孙子赞美现代科技带来的美丽生活, 包括都市生活之美、现代科技之美、经济繁荣之美, 而忽视了现代科技也带给人们负面的影响, 如雾霾等环境污染;而爷爷则强调往昔的没有污染的绿色自然的生活状态, 包括自然美、古朴美、原始美、田园美、山野美, 但忽视了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这样可以看出材料的倾向性, 命题人可以强调我们不能只关注现代科技生活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更要关注环境的保护。一句话, 科技进步要与环境保护同步。这样可以拟出如下的题目“真正的美景”、“灯火难掩星光”、“抬头看看天”、“仰望灿烂星空”等关注自然与环境之美的题目。

另外, 有的材料的对比点不一定是对比关系, 还可能是矛盾关系、转折关系等, 但只要我们注意抓住这些前后相反、相对的关系, 就可以快速地发现材料的含义。

二、 抓住总结点, 关注材料的整体性。

叙述性材料后往往有一个总结性的语句, 这个语句常常概括了材料的主要意思, 有的则突出了材料的主旨。抓住总结句, 由总结句入手提炼观点, 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2014年湖南卷: 被誉为“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 在一个其他人不肯去、去了也待不到两年的地方, 一干就是八年, 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率领村民奋发图强, 将穷乡僻壤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面对洒满心血与汗水的山山水水, 他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

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心在哪里, 风景就在哪里”是总结句, 弄清这句话的意思, 就把握了材料的含义了。这句话中的“心”的含义是“理想”、“追求”、“守望”等, “风景”的含义是“成功”、“事业”等, 这句话的含义是人只有坚守理想信念, 才能取得成功。由此可以提炼出“信念成就梦想”、“遵循本心, 实现生命的绽放”、“扎牢梦想的根, 开出现实的花”、“守望铸就成功”、“不忘初心, 谋事在人”等观点或作文题目。

总之, 学生如果能抓住材料中的总结性语句, 并正确理解, 就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的含义了。

三、抓住重复点, 找出材料的共性。

一个叙事的材料, 为了突出某个方面的倾向性, 总要有意或无意地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前后的内容在反复重复着某个观点。

如2014年重庆卷: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 找到一处房屋, 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 看究竟合适不合适, 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 将要签合同时, 却发生了一点意外: 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 老人说:“不要紧, 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 老人来了, 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游客回答说, 己装进垃圾袋, 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 打开垃圾袋看过后, 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 我不再把房子租給你了。”

然后, 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 放入另一个垃圾袋, 写上:“玻璃碎片, 危险! ”

从老人的角度看, 一开始“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 看究竟合适不合适, 再作决定”, 说明老人不功利, 重人品, 能从他人的角度着想。当游客告诉老人“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 老人说“不要紧, 你又不是故意的”, 老人没有要游客赔偿, 说明了老人能从他人的角度着想, 也说明了老人的宽容, 同时老人还决定将房子租给游客, 这里还是重复老人不功利, 重人品。最后老人发现游客把玻璃碎片装进垃圾袋, 放在门外, 老人决定不租房子给游客, 再次强调了老人的不功利, 同时“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 放入另一个垃圾袋, 写上:‘玻璃碎片, 危险! ’”说明老人从他人角度着想, 老人的细心等, 这还是重复着老人的人品。

所以材料反复强调的是老人不功利, 重人品, 从他人的角度着想。可以围绕这个来确定文章的题目, 如“关爱与责任”、“居彼位想彼想”、“多一点人文关怀”、“心灵的伟大与细腻”等题目。

诗歌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篇2

(一):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

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提示]

首先来鉴赏一下这首小诗: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叶上,一个是在荷花

上。早晨的露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短诗用对比的手法,呈现了处于不同境况下的露珠

悲喜态度不同。这样,这首小诗的寓意就表现出来了,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位置与价值》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辨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才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环境与人才》《不同的背景造就不同的人生》

三、用人问题。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露珠”的两种不同境遇,可以启示我们如何看待“露珠”问题。可以说: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积极的态度顺应环境,才能成为人才;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等。露珠,居枫叶之上则喜,居荷叶之上则悲,我们可以联想到有人处顺境洋洋自得,处逆境则委靡不振,据此可以“如何正确面对境遇”为题展开;“如何正确看待环境”。《不同环境不同的美》

[审题参考]

1.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人生》。2.环境(外物)对人(事„„)的影响。3.适应、顺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 《活出不同的精彩》。4.凭借„„、依靠„„,(“露珠”在“枫叶”上“红红的闪烁”“露珠”在“荷花”上就“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风云变幻不忘“借”》《只因有你》。5.在不同的位置,可以展示不同的美(露珠选择枫叶就“红红的闪烁”这是一种阳光的美,选择了荷花就“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一种伤感美)。6.选择合适的位置(露珠选择枫叶就可以快乐地“红红的闪烁”,选择了荷花就只能“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的伤感)。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8.本质与现象,现象会或多或少的显现本质。9.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考题例析】

孝感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统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当代有位诗人在诗中写道: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请把标题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个题目中的材料选自诗人汪国真的代表作《热爱生命》从诗歌本身看,这是一首哲理诗。

首先我们要明白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中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围绕“成功”、“爱情”、“奋斗”和“未来”四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和回答。诗中所热爱的不是最终的成功和未来的美好结局,不是爱情的获得和奋斗目标的实现。诗作里溢出的热爱,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追求,“风雨兼程”、“吐露真诚”„„这些都是体现热爱的种种表现。热爱生命,不是因为想要获得而去热爱,而是因为热爱而最终获得。一句话,人生要有目标,虽然路上注定有崎岖和荆棘,但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奋斗,注重过程,风雨过后必能见到彩虹。

其次,要理解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诗歌第一节中“选择了远方”(有理想),这是前提;“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不管结果成败,这是态度;“便只顾风雨兼程”,义无反顾,持之以恒,这是行动。再如诗歌第四节中“只要热爱生命”,这是前提;“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即在热爱生命的过程中,不怕坎坷、挫折、曲折,顽强地拼搏,这是态度;“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这是结果。在选取其中某一点立意时,不能忽略其他两个方面

根据提示,我们可以选择诗句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来立意。如“选择远方作为人生的目标”、“为了一个目标执着追求”、“热爱生命”、“追求过程的精彩而不在乎结果”等等写记叙文,可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定下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写议论文,可结合生活中典型人物的事例,发表“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感想„„不管选择哪种文体,建议拟一个新颖抢眼的标题,给阅卷老师第一美感也是很重要的。

【考场作文一】

永不言弃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啊,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永不言弃的坚毅意志,又怎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览景需要永不言弃,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莫不如此(引用所学课文中的话开篇,现出作者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借登山览景扩展到做其他事情也需要永不言弃,紧扣了标题)

永不言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李连杰,中国著名影视演员,然而他并不是命运的宠儿18岁拍摄电影《少林寺》一夜成名,但第二年他就摔断了腿;好不容易等到《黄飞鸿》系列电影大卖,他的经纪人又遭枪杀,事业再次陷入低谷„„在一次次事业进展不顺利时,一次又一次跌倒时,李连杰也曾痛苦、彷徨过,但他明白,那些逼得他走投无路的困难又何尝不是让他变得强大的理由呢?于是他咬紧牙关,不放弃,跌倒后继续站起来,终于成为国际知名演员试想,他若放弃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又怎能有如此成就?唯有对困境抱有一种“永不言弃”的态度,让自己变得更乐观、更坚强,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本段列举李连杰的事例,并加以分析,从“结果成功”角度阐述了“永不言弃”的重要性)

永不言弃,即使失败了也光荣我想到徒步走遍全中国的探险家余纯顺在进行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漫长旅程后,就只剩下生命禁区罗布泊了在生存几率几乎等于零的残酷现实面前,余纯顺没有退却,没有放弃临行前,他对随行采访他的记者说:“我也许真的会失败,但我不能放弃这个梦想,就是失败,我也要当失败的英雄!”不幸他的话应验了但他那种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却使他屹立成一个大写的“人”,铸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新时代不倒的丰碑!(本段列举余纯顺的事例,并加以分析,从“结果失败”角度说明了“永不言弃”同样重要)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成功的诀窍有三个:第一个是,决不放弃;第二个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个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短短的三句话,留在世人心坎上的,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引用名言论证,简短而有力)也许我们曾因成绩不佳而想放弃学习,但只要想到“中国达人秀”刘伟,我们全身就又充满了奋进的力量;也许我们曾因前途渺茫而想放纵自我,但只要想到“轮椅哲人”史铁生,我们就又重扬了信心的风帆(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名人的激励作用让我们永不言弃)

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请不要绝望,彼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沉沦,绿叶还在在理想的前路上,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永不言弃!(联系文题所给材料中的诗句,用有文采的语言结束全篇并点题)

【总评】基础等级:从内容上看,文章事例翔实,观点明晰为了印证“永不言弃”的观点,文章第二、三段列举了李连杰、余纯顺等人的事例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引用事例进行论证时,叙述简洁,分析到位,揭示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四段,文章还引用了丘吉尔的话作为论据,这是道理论证从表达上看,文章结构层次井然,叙议结合,语言通畅

发展等级:文章从所给材料诗歌的第一节入手,提炼出“永不言弃”的论点,体会感悟深刻在论据上,有事例也有名言,有详述也有略写,中外结合,选料较为典型在论证方法上,例证与引证相结合,正反兼顾整体上看,本文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议论文

综合评分:23(内容)+23(表达)+8(发展)=54分

风雨兼程

有一句诗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由此可见,既然选择了远方,就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才能到达远方(引用文题供料中的诗句,就地取材,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当我们选择了为科学而献身,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哥白尼为了坚持“日心说”,甘愿被绑在绞刑架上让大火烧死;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家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自己也差点被炸死;居里夫人为了提炼放射性元素镭,整日沉于实验室,不畏艰苦,不舍昼夜„„他们都选择了科学的远方,没有谁去想是否会成功无论一路充满多少艰辛,淌了多少血泪,他们只顾风雨兼程,因而在人类发展的旅途上留下了一串串耀眼的脚印(从“献身科学”的角度列举了哥白尼、诺贝尔、居里夫人等人的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证)

当我们选择了为艺术而献身,不要去想身后是鲜花还是冷雨,只顾风雨兼程“我的人生,是为了上台做准备!”还记得台湾京剧名旦魏海敏这样评价自己魏海敏10岁入台湾海光剧校,至今已和京剧舞台结缘40载从学校最闪亮的小明星到海光国剧队的当家青衣花旦,再到国内外的表演艺术家,她用她的勤奋与汗水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超越她不在乎疼痛与否,亦不在乎成功与否,既然选择了艺术的远方,就要用一生的激情去追随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便只顾风雨兼程正因如此,魏海敏到达了舞台艺术的顶峰(从“献身艺术”的角度列举了魏海敏的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证)

当我们选择了为祖国献身,不要去想前路是寒风还是荆棘,只顾风雨兼程邓稼先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历尽千辛万苦,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选择了大漠深处,与世隔绝,只一心研究核事业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他受到了严重辐射可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惦记着稿纸上那些计算原子的数字,牵挂着祖国的利益既然选择了为祖国献身,无论身后有多少艰难和险阻,管他岁月与沧桑,便只顾风雨兼程邓稼先做到了,他的人生真是一曲悲壮的凯歌!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他用生命的热情阐释了爱国的高度!(从“献身国家”的角度列举了邓稼先的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证)

今天,当我们选择了为民族之复兴而读书,我们一定要用青春的热情点燃生命的火把,不要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是成功还是失败,既然选择了璀璨的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驶向光明的远方,才能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我们手中复兴强大(联系实际表决心,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无论我们选择了怎样的远方,不要去想是否成功,只顾风雨兼程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展望未来,深化中心)

【总评】基础等级:从内容上看,文章中心突出,切合题意,引例充实本文按照“引—议—联—结”的思路行文作者首先引述了文题材料中的诗句,提出中心论点,这是“引”接着,作者采用横向展开议论的方式,依据中心论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拟定了三个分论点,并一一结合材料与事例进行了简要分析,这是“议”随后作者联系现实生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这是“联”最后,作者用一句话概述了三个分论点,重申了中心论点并展望了未来,这是“结”从表达上看,文章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完整,文体特征鲜明,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发展等级:文章内容较为充实在选择论据方面,作者做到了准确、典型和多角度具体运用时有详有略,紧扣了论点不足之处是,论证方法显得有些单一

哲理类材料作文导练 篇3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起。”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没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把握材料的主旨,自行确定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解析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作文材料,它给了写作的主题:欲无必有,欲有必无。提示“无”与“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草地上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

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如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等。关键是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错误立意

常见的审题立意失误有: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换个角度看问题;③竞争,适者生存;④做事必须讲究方法;⑤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材料所交待的事件确实可作多种理解,如除草的关键和根本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法除草更合适,但为了限制和引导同学们的思路,题目设计者明确给出了中心句:“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从而使同学们只能从哲学家的做法中发现对生活的指导。即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作文题立意也就单一化了。所以,审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另外,同学们在行文中还易出现若即若离,议论隔靴搔痒,事实论据不典型,观点基础不坚实,材料运用过多,详略失当,观点加论据,无因果分析,缺乏论证过程等问题。

写作重心界定

材料中明确:“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强调“杂草”与“庄稼”两者互相排斥的特点,即有庄稼则没有杂草,有杂草则没有庄稼。这也昭示我们,除掉杂草的办法是用庄稼来替代他;反之,在心灵的刚地里,没有庄稼,则会有杂草。

还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来占领心灵的阵地,让假恶丑无处容身。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重点。文章应交待清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以及怎样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如果片面强调目标、信念、理想、专注等,而不涉及杂念,不谈用它们来取代心中的杂念,或对这些谈得极少,就会出现写作重心偏离的擦边现象。

佳作示例一

以美御丑李会娟

怎样深刻的道理让哲学家留在最后压轴?怎样精辟的至理须待一年的躬身而行?茁壮的庄稼默然无语,摇摇焕发着生机……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当弟子的铲、烧甚至连根拔起都宣告失败之后,满地的庄稼令他们心中豁然开朗,而从此间体味出的真谛必会使他们刻骨铭心,这就是哲学家的目的吧?

由此我想杂草者,乃无用,乃邪念,乃心灵之丑陋:当空旷的心灵遇到诱惑,不设防的心便会长出恶之花,妄图抑制只会是猴子捞月的另一版本,我们能做的且最为有效的便是让心灵的美丽永驻其间。用美丽来抵御丑陋,去除心灵的杂草。

孟夫子也如是认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揭示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腹有诗书气自华,愚昧野蛮在此怎可有栖身之所?盈盈的书香轻而易举地就驱散了蒙昧的阴霾。

心中进驻书香,便把无知的丑陋从身上革除,成就雄辩如排山倒海的孟轲。

只想出去游玩怎么办?歌德把衣柜的钥匙扔进了湖里。闲适的诱惑使他无法专心于写作,于是歌德用坚决和毅力帮自己征服。湖边的举手投掷之间,歌德的心中满是坚决和高歌猛进,而那猥琐的诱惑之念则无影无踪了,三个月后大作出世。

可见让心迎接坚毅。便把看似甜蜜的诱惑之见从心中清除。成就名耀文史的歌德。

有时我们会被心中的或贪或躁或安逸之念所摆布,苦于其中的我们是否也找到了良药呢?居里夫人的微笑告诉了我们一切。

我们都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但小时候她的心胸也不甚宽广,也会跟同学有磕碰。她甚至会为同伴一个无意的眼神而心伤。于是她不断地阅读宽容的书籍,以至于当她欲动怒时,浮上心头的便是宽容二字,从此怒气烟消云散。

居里夫人把宽容介绍给自己,以达到治愈小肠鸡肚的效果。我们呢?

把大度永驻心间,小量当然无处容身;把感恩永驻心间,抱怨自然烟消云散;把美好永驻心间。丑陋则消逝无声。美好的进驻是生命的欢歌,也是丑恶的葬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以美御丑,可以无敌无伤矣!

赏析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从大处着眼,引、议、联、结,章法严谨,条理井然。小处落笔,工巧细腻,不失飘逸活泼,清婉自然。文若夫子,谆谆说教,又如小女,清新可人。实为议论文的佳作。

佳作示例二

播种于荒芜赵仕琛

回望一眼硝烟未尽的虎門,往日的壮志雄心如今已荡然无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我曾经讲过的话吗?

看着无能的琦善从我的手中夺过大印。那得意的奸笑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隐约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

哀莫大于心死,一纸圣谕上赫然在目的伊犁便是我的坟墓。

小女儿撑着病弱的身子起来为我拭去泪痕,天真地问我为什么哭。我告诉她:“那不是哭泣,只是一粒沙掉进了眼睛里。”殊不知,整个王朝的颓废就是一粒巨大的沙子。躲到塞外倒也清静,我如是想。

这样的空虚使我的理想与抱负消失殆尽,心灵的原野杂草丛生。可我并没有除掉它们的意思,直到真正到达伊犁的那一天。

听说圣上派来一位京官,天未拂晓,乡亲们便站在山口迎候着。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看到的是提着灯的乡亲们诚挚质朴的眼神,虽然不知道他们说着什么,却有一种感觉——温暖。心灵的冻土在一点点融化、

次日,我来到乡亲们家中,看到乡亲们艰苦的生活,落后的生产方式。我的心又一次隐隐地痛了起来。我想我再也不能闲置自己的内心而任它荒芜了。既为一方父母官,就要造福一方百姓。

我不再去想朝廷对我这么一个汉臣有多么不公,而让自己忙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民造福。我不再去想琦善那卑夷的眼神,而让自己专注于新疆民生的思考。我发现,当我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的时候。所有的不快都自行消退了。乡亲们渐渐露出的笑容在我心灵的原野上绽放成了绚丽的花。一朵又一朵,我迷恋上了这种感觉。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方沃土,

不种庄稼,自会荒芜。超越苦痛就要试着耕耘,掀开旧的伤疤,虽然疼痛,却可以播种。

看着眼前这方水土,我又一次潸然泪下。

赏析

本篇是构思别致的样本,从历史人物的身世思索人生哲理,神来之思,翩若惊鸿。读来让人为之一震。耿耿忠心,百转柔肠,读者于泪光蒙咙之中领悟真男儿之大胸怀,亦壮亦婉,感人至深。

佳作示例三

让阳光淌在胸怀李洋

我是那样地喜爱月光,清冷。带着些许忧伤。

每当寂寞时。我总会抬头仰望,本以为清幽的月光可以化解心中的失望,可每每注目,只会感觉更加悲伤。

内心深处,仿佛有一湾茂密的芦苇丛,撩拔着我心中的伤。如银月光下,它们疯狂地拔节生长。

驻足湖旁,想起那“举杯邀明月”的李白。“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樽清酒,不知是否滴进了他的愁苦泪?吟罢,他踏上那一叶扁舟,那样决绝的身影,被那片湖水剪辑。

失意,是他后花园的杂草,他试图忽视它的存在。可那藤蔓糾结在心里,成了不能愈合的伤。于是,他从西湖撷得莲花,种在自己园中。

生活中。我们无法用忧伤治愈忧伤。如果生命正在黑夜中踟蹰,我们应该让阳光在心怀里流淌。如果在失败中受了伤,我们就要顽强地寻找成功的希望。如果想要抛弃失望,就只有努力划动生命之桨!

终于明白,只有那明媚的阳光才能化开我心中的忧伤,让我在快乐里舞动、飞翔。

如果月光是满腹愁情的易安,那阳光就是意气风发的霸王。太多的忧伤,使生命迷茫,于是用利剑划破长空,跨上战马,在沙场上纵横驰骋。让呼啸而过的风撕破我的忧伤,生命的阳光温暖我的心房!

曾经的失败,是内心那割不尽的苇草。激情进发的大火将它燃成友烬,可是火熄了,它重又萌发。于是,我在失败的脚下躬行,精心地埋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月光的忧伤阻挡不了它的生长,它的内心,有热烈的阳光在流淌。等那种子开出一朵朵娇羞的鲜花,那些杂草也必会羞愧地灭亡。

曾经的失败,亦是抹不去的一缕忧伤的月光。可是淌在胸怀的阳光时时给我希望,让我的种子激荡着生命的力量。

我不再仰望月亮,抛开凄美的忧伤,敞开心房,让明媚的阳光洒进,让顽强的奋斗驱散失败的彷徨!

在我的生命中,有一米阳光在心中照亮……

赏析

再谈四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4

一、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辨明材料的特征;二是掌握作文要求。

故事类材料作文题的特征为提供一个故事材料,这个材料重在叙述故事的结果,隐藏故事发生的原因。漫画材料属于故事类材料,漫画是叙述一个故事的结果,隐藏了故事的原因。如2016全国高考语文Ⅰ卷的作文题是一组漫画材料题,应把它作为故事类材料作文题处理。

故事类材料作文题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从这个要求可以看出,此类作文的立意范围比较宽泛,考生提炼的观点或主题只要符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就可以了。

故事类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果溯因法,即抓住故事结果产生的原因提炼中心论点或主题。先分析故事的结果,再根据结果来追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原因点上立意。“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凡是能准确回答“为什么”的观点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立意。二是抓中心立意法,即抓住材料的中心提炼论点或主题。怎样把握材料的中心?四抓:抓关键词语,抓议论句子,抓情感指向,抓结尾部分。扣紧材料的主旨来立意,是最好的立意方法。其实故事的中心也是故事结果的原因之一,因此,从故事中心的角度提炼的观点是核心论点,是最深刻的论点。

故事类材料作文立意,既要准确把握材料的表层意思,又要把握材料的深层寓意。要整体把握材料的含意,不能断章取义。如下例:

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这个故事着重叙述了故事的结果为某自然保护区禁止人们给动物喂食。根据这个结果追溯原因:为什么要禁止人们给动物喂食呢?只要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都是立意的角度,抓住这些立意点,联系生活实际就是好的立意。

立意示例:1过度爱护,导致了物种的退化(从生物学角度看);2高福利社会造成了人类的懒惰与不思进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3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求学的动力和学习的能力(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二、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的特征为提供一个故事材料,但这个故事一般涉及到几个人的行为,或几件事,或几个问题,故事对这些人与事没有发表任何看法,需要考生去评论。

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要求:根据材料给出的观点展开具体的写作任务,即“要求考生就材料中某人的行为,或某事,或某个问题发表看法,表明态度”。审题时,主要根据作文要求来判别作文题是不是任务驱动类作文题。

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为抓住材料要求中提出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考生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作文的中心论点。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其实就是时事评论文章,抓住材料中的某人某事来评论。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现成材料。她认为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认为判罚太重,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学校不堪重压,迫令教师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从老师、家长或校方任选一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看法。

这个材料涉及到三种人的行为,材料也没提出对这三种人的看法,考生必须选择其中一种人的行为来表明态度,阐明自己的看法。

立意示例:1女老师保持了文人的骨气;2女老师不畏压力,保持了初心;3家长应该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4学校要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

三、问题讨论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问题讨论类材料作文题的特征为材料不是提供一个故事,而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列出讨论的几种看法,供考生选择来立意。

问题讨论类材料作文题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作文。这里的“选准角度”,就是要求考生选择材料中针对某一问题讨论的某一种观点,抓住这个观点来立意。

问题讨论类材料作文的立意应采用扣题选点立意法。扣题,抓住讨论的问题;选点,选择讨论中的观点中的某一个观点作为考生作文的中心论点。考生提炼的观点不能离开讨论的“问题”,必须在“问题”范围内。看下面的例子:

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面对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人引领大家,走在前面;有人跟随众人,参与其中;有人静静旁观;有人质疑批评……

这个材料围绕“面对活动怎么表现”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四种观点。考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来立意即可。

立意示例:抓住第一个观点立意,1在活动中能起引领作用;2面对活动,敢为天下先;3在活动中做时代的弄潮儿。抓住第二个观点立意1面对活动,积极追随;2面对活动,乐于参与;3在活动中不能盲从。抓住第三个观点立意1面对活动,理性(冷静)观察;2面对活动,心态超然;3面对活动,莫做看客。抓住第四个观点立意1面对活动,学会质疑;2面对活动,敢于批评;3面对活动,不要一味指责。

四、观点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观点类材料作文题的特征为材料列出一种或几种观点,但这些观点有时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观点类材料主要有下列表现形式。

1材料提供的是几个名人的名言。这些名人的观点,或有一个共同点,需要我们审题时去概括;或是相反的观点,需要审题时去选择。2材料先呈现事实后总结观点,我们审题时就要抓住材料后面的总结句来立意。3材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含蓄地提出观点,需要我们在审题时去准确理解这些观点的含义。

观点类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所述内容,引发深入的思考。

观点类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抓住观点句立意,但要根据上面说的观点类材料的三种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立意方法。

1.选择观点句:有正反两种观点句,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句立意。2.概括观点句:有几个意思相同的观点句,就要概括出一个观点来立意。3.阐明观点句:观点句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就要解释这些句子,明确观点,再选择这个观点来立意。看下面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句话引发了你那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是一个观点句,但它是一个比喻句,考生在立意时,需要明确它的含义,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来准确立意。

立意示例:1要自立自强,才能成功;2只有发展创新,才能拥有世界;3自力更生,丰衣足食。4自强不息,为生命奠基;5勇敢面对挫折,才有不一样的人生。

摘要:随着高考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增多,各地考生更加重视全国卷的考试题型。全国卷语文作文最近几年都考了材料作文,因此材料作文势必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材料作文可分为故事类、任务驱动类、问题讨论类、观点类四大类,掌握每一种类型的审题立意是写好这四类作文的关键。

记叙类材料作文导写示例 篇5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美国纽约市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每天吸引大批游客,人们纷纷前往观赏植物园内多姿多彩的花卉和造型奇特的盆景。植物园的园门上方,显得有点与众不同。门上有一块告示牌,上书“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200美元”。

好奇的游客问管理人员:“为何不按通常的习惯,写成‘凡偷盗花木者,罚款200美元呢?”管理员回答:“要是写成那样,就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而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的眼睛。”

审题指导

这是一则“记叙类材料”的作文题目,这类材料“形象大于思想”,因此包蕴的含意十分丰富,一般仁者见仁,难求共识。这就给考生的审题立意带来了难度。普通的立意往往会“撞车”;反之,求深求新,则又容易偏题。由于这种材料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材料的“含意边界”,在一定范围内“创新求异”,确保立意精准又有一定创新。

1.抓住主体。精准立意

材料中的主体对象是“管理人员”,主体事件是管理人员采取了别出心裁的管理措施,“奖”与“罚”只是一字之差,却把一般游客拉到管理者的行列,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聪明的人靠大脑做事,因此善于求新;愚笨的人总是因循习惯而不知道变化。最后确定立意角度,可以在“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求新求变”“变与不变”“于细微处改变”“出奇方能制胜”“成功源于创新”“变则通”等方面展开行文思考,这样才能扣住材料的核心内容而不至于出现偏题的现象。

2.追根溯源。创新立意

纵观整个材料,管理人员能够成功管理的原因,除了上述的角度之外,善于借助于别人的眼睛来监督管理这个植物园,也是一个角度。可以立论为: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管理人员善于掌握人们的普遍心理,也是成功的关键。

另外,“凡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200美元”与“凡偷盗花木者,罚款200美元”,“奖”与“罚”,一字之差,为何效果差别如此巨大?原来这就是“语言的妙用”,也是促成管理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3.逆向叩问,深化立意

我们可以追问这些问题:管理前后出现差异效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了这200美元才有这么多警惕的眼睛?奖与罚背后的价值判断是什么?我们很快发现"200美元”是个重要的“杠杆”,罚200美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奖200美元,积极性大增,因为与我的“利益”有关!但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公民素养的而提升,是靠外在的监督,还是内在的修为?公民素养与金钱能等同视之吗?这样,更为深刻的立意就有了。

习作选评

玻璃门

刘琛枸

夕阳西下,老校长看着渐行渐远的木质门,重重地叹了口气。阳光,照在他那发白的发上,更觉那白刺眼。他的脸皱成了山壑。

他慢慢踱到操场,生龙活虎的男孩们在踢足球,汗水在挥洒,笑声在飘扬,他脸上的皱纹不觉舒展开了。当铃儿响彻校园,那帮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向教室奔去,只听“砰”的一声,教室的大门被重重踹开,那为首的男孩像豪情满怀的剑客,大手一挥招呼着弟兄们迈进教室。门上贴着的“请文明开门”的标语仿佛只是个笑话,全然被遗忘于记忆深渊。一阵秋风吹来,那摇摇欲坠的标语索性离门而逃,伴着枯黄的叶飞向天边,而后又重重落到地上。

夜深了,像一枚硬币落入海里。老校长却无法入睡,那“砰”的一声久久在耳边回荡。“今年已是第五个门坏了”,他想,脑海里又浮现出黄昏,铜质门在卡车上渐行渐远的身影如一个嘲讽的微笑,冷冰冰地宣告他教育的失败。

时间就这么漫无边际地流逝,崭新的标语刷上,却不能避免门被踹开的命运。而它们自己,也都随着凄风冷雨消逝在孩童们嘲笑的口吻中。

“要不全都换成铁门?”一个男教师提议,他早对那帮猴孩子的行径大为光火。老校长只是默默摇了摇了头。或许是因为冬天了,他的头发仿佛被白雪覆盖过,益发灰白与稀疏。也有人建议下课时派几个同学在门边上守着,自然,这种类似于培养“小嘴巴”的做法得不到通过。

“装个玻璃门吧”,一个沉稳的声音响起,人们循着声音看去,满头花白,却带着满脸慈祥的女老师娓娓道来:“装个玻璃门吧,这些孩子们要的不是禁止与命令,而是爱心与珍惜。”

春天到了,贪玩的孩子们上完最后一分钟的体育课急冲到教室时,不再是大脚一踹地横冲直撞。那侠气满身的男孩渐渐变成了举止文雅的绅士,他轻轻推开门,后面的朋友们跟上,每个人的脸上都一派虔诚,他们轻手轻脚地进入,担心最细微的声响都会把玻璃门震碎。

老校长在一旁远远地看着,不由地感叹,今天天气真好啊。

评点:记叙文强调与材料的“神似”,老校长与女教师用“变通”的思路,将原先的木门换成了玻璃门,将被忽视的“请文明开门”的标语幻化成感召孩子内心的力量。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孩子要的不是禁止与命令,而是爱心与珍惜”,这也是“变通”的力量。

文章语言优美,老校长的白发与山壑般的皱纹,满怀对孩子们的疼爱与无奈。凄风冷雨的转晴伴随着满身侠气的男孩变成了举止文雅的绅士,环境的渲染伴随着情节的推进与发展。

隐私嗜好与看客心态

芮锡培

告示牌内容的不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若是处罚只针对偷盗者个人,其他游客大多对可能就发生在眼前的偷盗行为漠然置之;而一旦检举有奖,偷盗仿佛就不再是偷盗者的个人行为了。

若是从直观的美式思维出发,这似乎仅仅是利益问题。但在中国,情形就大为复杂了,个中曲折亦难一言道尽。

我国古代的世俗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但也有两个极端,一种人喜欢费尽心思干涉他人“隐私”,另一种人喜欢做别人不幸的看客。

干预他人隐私在“文化大革命”中首先以一种光荣的政治形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高度集体化的环境下,个人的隐私以一种丑恶的姿态被肮脏地挖掘,不堪地暴露在阳光下,被假正经的外表下一颗颗无耻的心暗地里下流地咀嚼回味。在那个年代,“关心”别人,“操心”他人的品德行为似乎是一种“正直”,一种“友爱”。而每个人那时都是那样,答非所问,不打自招,让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那儿完全不存在盲点。

那是一个令人无地自容的文化屈从政治的时代。“看客”是人们的另一种生活姿态。前者与后者似乎是两种极端,但又并不矛盾。集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当一种现象有悖于集体价值观念时,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去否决它打倒它;然而当集体本身出现偏差,人们即使发现也未必有勇气对“窗外的多数派”提出异议。这样看来,正义被忽视,人性扭曲的现象似乎是可以理解,而看客姿态恰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如果说文化专制是一个可怕的杀手,那么文化多元化则是一个披着谦谦君子外衣的杀手。人们给“隐私嗜好”披上言论自由、关心时事的华美外衣,满足自己变态的需求。

当今社会,当人们身处幕后,坐在电脑前时,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人肉搜索挖掘社会名流的丑闻;而当真实的悲剧就发生在面前,疾驰的汽车从小女孩身上碾过,老人在面前跌倒,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还是一种可悲的隐私嗜好与看客心态的表现。

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与这两种可鄙可恶的行为与心理割裂呢?我不知道。

评点:作者独辟蹊径,从告示牌内容的变化这一个体现象上升到对于集体中所存在的病态现象的揭示:“文革”时人与人之间的过度干涉隐私与当下人与人之间的过度冷漠。由此可见作者思考功力之深厚。此外,作者用辛辣的笔调表达一种愤懑和痛心,以冷静的口吻呼唤一个正常的时代,凝练的语言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力量。

金钱点燃世界

吴玥

我们不知道从何时起,金钱点燃了这个世界,用物质的消耗来描绘出一束光亮,照亮一段前进的路,同时又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一半的阴影。我们更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天,世界会如同一截烟灰掉落在地,状若无物,个人像火星一样痛苦地挣扎一下,最终归于永恒的静息。

我们原以为,道德可以战胜金钱,而事实是,金钱可以唤醒伪道德。就像植物园中的游客一样,不惜牺牲游玩的情致来搜寻偷盗花木的人,而他们的出发点是二百美元。

财富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梦想,欧洲人因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而开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散落在大洋中的岛屿将一个又一个道貌岸然的航海家摆渡到除欧洲以外的大陆,以先进者的姿态去干些卑鄙的勾当。而在更早些时候,精明的中国人为了更好地促进金钱的流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纸币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将财富归结为一个空洞的数字,却又可以从这些空洞的数字中衍生出一个又一个关于财富的梦想。当宋朝灭亡,元朝兴起,一切都被推翻,唯独纸币改头换面,重新登场。政权会更替,而关于财富的梦想却永远不会消失。纵使今天的我们回过头去评价新航路的开辟这一事件,殖民掠夺的意味已大大变淡,世界市场的出现为我们所看重,这是因为后者为今天这个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所有的进步都踏过牺牲向我们走来,至于这牺牲值不值,由后人评说,而评说的标准之一便是金钱有无增长。

莫言说,我们的世界中,永远是穷人在追求金钱,而富人在追求享受和刺激,人生,说白了,也就这么点事。虽然有些绝对,却切中时弊。旋转的物欲与蓬勃的生机使人的贪欲无限膨胀。当年辜鸿铭先生认为文化是要用来制服自然界中的物质力量,使它不伤人。但我们却悲凉地发现,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做的是用法律、宗教、文学、道德与人的贪欲作斗争。与自然界的物质力量相比,人的贪欲可怕得多,外在的毁灭永远敌不过内心的腐化。在当今社会,最让人感到恐惧的是日益发展的科技与人日益膨胀的贪欲的结合,这使得金钱开始腐蚀法律、宗教、文学和道德,逐渐剥夺我们正常生存的权利。

也许,我们现在能做的,是把自己化成一股清凉的水,浇灭一些邪恶的火焰。

评点:文章以金钱作为切入点,以火焰作为喻体,紧紧围绕“金钱点燃世界——世界化为灰烬一以个人之水浇灭火焰”展开,逻辑严密,旁征博引,深刻揭示了金钱社会对文学、道德、法律的腐蚀。立意切中时弊,鲜明地表明了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哲人把小孩、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请到一间密闭的屋子里。黑暗中,哲人说:“请你们用最廉价、最快捷、最能使你快乐的方法,把这个屋子装满东西。”

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子上画屋子的结构图,然后根据目前的季节,分析在哪面墙上开个窗户更合理。数学家则拿出卷尺丈量屋子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屋子的容积。小孩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蜡烛,用火柴点亮它——顿时,黑暗的屋子里充满了亮光!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在苦思冥想时,小孩已经在烛光中唱歌起舞了。哲人叹了口气说:“简单的心灵一旦复杂起来,快乐和幸福就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诗歌类材料作文 篇6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我们奇怪地发现, 当我们把同样的语言按新闻报道来读和按诗歌来读时, 感受明显是两样的。作新闻报道来读时, 读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事件, 你会完全相信它, 不会去深究文字背后的蕴涵。而将其当成诗歌分行来读的时候, 却会产生很奇异的感觉, 你会不由自主地去联想和想象:“昨天”是什么意思, “七号公路”和“一辆汽车”代表着干什么, “法国梧桐”是个什么意象, “车上四人”又分别指谁, “死亡”在传达着什么情绪。这种种感受和联想, 在读新闻报道时是决不会产生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作为新闻报道的语言和作为诗歌的语言其实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体。所谓的语体其实是特定语境的产物, 新闻报道属于大众传播语体, 而诗歌则属于文艺语体, 因此它们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对比非常鲜明, 受众阅读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那么, 新闻类大众传播语体与诗歌类文艺语体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因为:

首先, 二者的语境不同。“语境”这一术语是波兰学者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 英国的弗思于1944年创立了系统的语境理论。所谓的语境就是语言环境, 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语言环境。它分成三类:上下文语境, 也称为小语境;情景语境, 也称为中语境;社会文化语境, 也称为大语境。“大众传播语体是指在公众生活语境中关涉大众性、社会性生活主题, 在长期语言运用过程中形成的言语表达特征体系, 从外部条件来看, 带有明显的公众性和有准备性, 因此它在语体特征上跟书面语大体一致, 如电视、广播、报刊的新闻通讯和社论、时评, 以及公众性的演讲等。”作为一种公众传播类的语言, 它要对着真实世界中的公众说话, 其语境是公众性的、真实的, 其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真实地传达信息或者表达对某个事件的看法。诗歌属于文艺语体, 文艺语体是指以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表达感情意念的过程中长期运用共同语所形成的言语表达特征体系。它也属于书面语, 它所面对的更多的是虚拟的文学世界或者作者自己, 传达的是一种情感或者思绪, 它的语境是个人的、虚拟的, 因而具有更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需要受众通过语言中的暗示和个人的联想去破解它。

其次, 二者的写作要求不同。新闻类的大众传播语体的语言要求中, 客观真实占第一位, 除了社论、时评以及公众演讲需要表达个人的褒贬好恶, 加入个人评价的色彩外, 大多都以客观真实性为主, 比如新闻、通讯、消息等, 甚至有意摒弃个人感情因素的渗入, 这就使它的语言显现出真实、准确、可信的风格。而诗歌类的文学语体自古以来就是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为主的, 即所谓的“诗言志”, 因此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最后, 二者的阅读要求不同。读新闻类的大众传播语体时, 受众更多的是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想了解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经过, 或者在了解真实的经过的基础上, 再去读作者对于这件事情的评价。一般来说, 新闻稿件都会满足受众的这一要求, 会全面、真实、客观地把事件叙述清楚, 所以受众在读新闻稿件时常常不用刻意去思考, 只需要去了解一个事实一个看法即可。而诗歌类的文学语体传达的是主观的情绪以及不能明说或者不愿明说的思想, 它常常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法, 委婉地传情达意, 更讲究余韵悠长, 言有尽而意无穷, 因此, 受众在读它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挖掘、去深究、去联想和想象, 正所谓“意在言外, 思而得之”, 而“思”则是读诗的一个必要的过程。

正因为有以上几种原因, 所以新闻类大众传播语体与诗歌类文艺语体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它们在文体风格上的不同表现在:

第一, 新闻类大众传播语体的语言要求真实与准确, 它将语言的工具性用到极致, 使用的是规范的语言本身;而诗歌类文艺语体则侧重于暗示和多义, 将语言抒情表义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更具有变形性。

新闻报道报道的是真实的事件, 其所有思想的含义尽在字面上, 决不会产生歧义, 因此, 受众读到的就是作者要全部表达的, 从不会也不必就此产生超乎文本之外的联想。而诗歌语言却恰恰相反。孟子讲“言近而旨远”, 庄子讲“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及钟嵘在《诗品》中讲的诗要有“滋味”,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讲的“象外之象, 韵外之致, 味外之味”等, 都要求诗歌必须有蕴涵, 忌直白。如果一首诗歌写得太过清楚, 没有想象的空间, 那就会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因此, 诗歌最为讲究的就是表里两层含义, 即在字面之外一定要另蕴深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诗歌语言甚至不惜用变形的方式来传情达义,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的:“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给诗歌下一个定义, 不妨说诗歌是语言的变形, 它离开了口语和一般的书面语言, 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 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 又时时欲超出这规范, 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 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

新闻类大众传播语言在表意上是明白的, 比如, 你在报纸上读到“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死亡”时, 你不会去怀疑去联想, 不会去猜作者是否话里有话, 因为大众传播语体告诉你的就是语言本身告诉你的, 它的真实和准确是不容置疑的。而诗歌语言则不一样, 它告诉你的“春天”也许代表着青春和生命, 它告诉你的“花谢花飞”也许代表着一种美好事物的一去不复返, 或者只是传达一种忧伤的情绪。因为, “从情感角度来说, ‘意’是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带有难以名状的模糊性, 但在性质上 (如分属于美、丑、悲、喜等) 却是鲜明而确定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体验, 是一种类似于‘味’的心理体验。”正因为这种“意”或“情”带有强烈的主观体验色彩, 同时也带有难以说清的朦胧感, 所以, 当作者要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或思想传达出来时, 便不可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 而会通过语言的变形, 或者通过营造意象或意境来将它传达出去。再加上中国古代将“朦胧多义”和“意味深长”作为诗歌语言的至高标准, 都使得诗歌类文艺语体在风格上更具有主观性, 最忌直白, 而更强调多义性、暗示性与联想性。

第二, 新闻类大众传播语体风格是平实的, 不要求有过多的修饰, 也不要求过多地使用辞格, 采用的是逻辑思维的方式, 属于消极修辞;诗歌类文艺语体则更多地讲求艺术性, 有意识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段, 甚至创造富有深意的意象来启发和强调思想与情感, 从而扩大诗歌表达的深度与广度, 采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方式, 属于积极修辞。

“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概念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的, 他把修辞现象和修辞手法一分为二, 认为:“凡能使语辞呈现明白、清晰情貌的, 称为消极修辞;凡能使语辞呈现生动、形象情貌的, 称为积极修辞。”“消极修辞单求明白、确切地表达概念, 采用的是逻辑思维的方式, 具体地说, 要求具备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四个条件。”“积极修辞要求形象、生动地表达事物, 注意体验性和语辞魅力的发挥。它侧重于迎合情境, 以情感人, 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

由此可见, 新闻类大众传播语体大多属于消极修辞, 在语体风格上要求流畅、明白、准确。还以前面的实验为例,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这段文字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 这就完成了一个新闻事件所必备的要素。而诗歌类文艺语体则属于积极修辞, 以情动人, 讲求语言的魅力和蕴涵力, 采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如唐诗《春晓》, 表面上看是写春天的景色, 其实却蕴涵着无限的深情。“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体现的是春意盎然的喜春颂春的感情;“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表现的却是风雨催花, 花落春去的惜春之情。人们在理解它的时候往往通过“春”、“夜”、“风雨”、“花落”等语词的暗示, 以真正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这与大众传播语体的表达习惯和风格特点是完全不同的。

新闻类大众传播语体和诗歌类文艺语体在写作语境、写作目的和要求、阅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语体风格上也截然不同。这些不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使用好这两种文体, 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这两类作品。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22页。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第2页。

[3].夏之放:《文学意象论》,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第176页。

诗歌鉴赏类题型的解题探微 篇7

第一步, 通读诗歌, 提炼信息, 分清类型。

诗歌鉴赏贵在“读”, 而第一步必须是“通读”, 由诗题到作者, 再到诗歌本身, 以及序文、注释。这一步的“读”要体现一个“通”字, 即全面的读。读时, 注意提炼诗歌中隐藏的信息, 包括写作时令, 地域, 作者的生平, 人生境遇等。信息的提炼对解读诗歌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在这一步, 还要学会根据诗歌所选择的题材划分诗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情感、观点会有所不同, 从题材上看, 诗歌的类型可分为:山水田园诗, 边塞军防诗, 登临怀古诗, 怀人思远诗, 怀才抱恨诗, 忧国伤民诗, 针砭时弊诗等类型。我们在初读时不妨给它贴上“标签”, 这样就可以迅速的提炼出诗歌的主题。当然, 要仔细甄别, 防止作者别出心裁, 反面立意, 如苏轼的《东坡》诗, 这首诗作者虽然被贬而怀才抱恨, 但与一般的被贬诗不同, 这首诗一改怀才不遇者抱恨, 抑郁, 用清新宜人的景物写出诗人内心的清静无杂、不为己悲的旷达豪放, 后来作者以东坡为号, 也可看出他对这段清静生活的怀念。所以当我们给所鉴赏的诗歌贴标签时, 需仔细甄别。

第二步, 精读诗歌, 找准物象, 分析意象。

诗人总是通过物象来表现意象, 物象是诗人表现情感的载体, 而意象则蕴含其中, 二者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 真实物象与真实的意象直接组合。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阵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直接把效命死节的战士与骄奢淫逸的将领对比, 诗歌要表达的意象就直接显现了。第二种组合形式是真实的物象与抽象的意象组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是有形的物象, 愁怨则是无形的意象, 作者化抽象为形象, 使无形的愁怨变得可知, 可感, 灵动有形。第三种组合形式为时空物象与隐藏意象的组合, 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诗, 作者以时间为经, 以空间为纬, 而隐藏的意象则随之推移为少年的欢歌, 壮年的怨恨, 老年的孤独。研究清楚物象与意象的组合方式, 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意象, 对诗歌的赏析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 学生要留意一些常见的物象所蕴含的意象, 如看到梅花则思其凌霜傲雪、不屈不挠;看到菊花则思其临霜不凋、高洁脱俗;看到杜鹃则思其哀怨悱恻、寂寥悲凉。

第三步, 细读诗歌, 鉴赏技巧, 感受效果。

在细读的基础上, 对诗歌的表现技巧, 语言风格等层面进行揣摩。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 有借景抒情、烘托渲染、联想想象、对比反衬、虚实相生、以及使用修辞手法等。不同的表现技巧会产生相异的表达效果, 赏析时注意把规律和语境结合, 借助于平常对常见的表达技巧所产生的共有表达效果的认知, 结合诗歌的语境进行解读。在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时, 通常要研究诗歌的语言格调和特质, 常见语言特质如清新, 即用语新颖, 不落俗套;质朴, 即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明快, 即短小灵动, 一语中的;含蓄即言此意彼, 回味无穷;简洁即干净利落, 言简意赅。这些不难, 但要论起语言格调, 则作家各有风格不同, 学生就较难把握, 如李白的豪放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柳永的柔媚婉丽……, 不可一一列举, 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归纳揣摩, 反复品味。

第四步, 仔细审题, 弄清术语, 准确答题。

学生面对试题,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始解题的最后一步, 这一步首先要审题, 所考查的题目不外乎对诗歌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审美内涵等的考查。学生要注意勘破其中术语的真正内涵, 才能正确解题。如考题中出现了“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对一些表现手法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的把握。只要弄清术语的玄机, 就能够有指向性答题。

诗歌类材料作文 篇8

关键词: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角度,分析,效果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论苏曼殊对民歌、爱情类诗歌的关注 篇9

苏曼殊编选的诗歌大多数都为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 比如《诗经》中的名篇、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都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歌典范, 因此, 选择历代名家的名篇很具有代表性。不过苏曼殊并没有因此将《文学因缘》、《潮音》、《汉英三昧集》编选成为专门辑录英译经典汉诗名篇的选集。苏曼殊有着独具慧眼的编选风格。

《文学因缘》中收录Mercer学士 (William T.Mercer, 英国人) 所译的即景即情、充满诗情画意的《采茶词三十首》。《采茶词三十首》属于民歌, 共三十首, 属于七绝诗。《采茶词》生动展现出如仙露明珠般的民间采茶风貌:“侬家家住万山中, 村南村北尽茗丛。社后雨前忙不了, 朝朝早起课茶工。”“雨过枝头泛碧纹, 攀来香气便氤氲。高低接尽黄金缕, 染得衣襟处处芬。”“番番辛苦不辞难, 鸦髻斜歪玉指寒。惟愿依家茶色好, 赛他雀舌与龙团。”

今人读之, 仍感意犹未尽:“语多衔怨, 想见采茶之苦。茶熟香温时读之, 将令人不忍一啜也。”除此之外, 苏曼殊自身出于对茶的喜爱, 在《燕子龛随笔》中将少年时期难忘的一幕情景娓娓道来:“余年十七……小楼三楹。朝云推窗, 暮雨卷帘。有泉, 有茶, 有笋, 有竽。”苏曼殊《本事诗十章》中写有“丈室番茶手自煎, 语深香冷涕潸然”之句, 诗歌抄寄给友人柳亚子、高天梅、蔡哲夫等。继而好友蔡哲夫在《和曼殊本事诗原韵》里也有关于茶的和作:“赁肩灯下听瓶笙, 一缕茶烟斗室盈。照见并头杯茗里, 停杯无语不胜情。”从诗句中可知, 苏曼殊在与友人一起茗茶小啜中感受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苏曼殊能从浩瀚的古籍堆里选出无名氏的《采茶词三十首》, 将其与历代名诗并起并坐, 汇编于同一书中, 可见他对这些民歌是非常欣赏和珍视的, 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所蕴含的一份不可多得的茶文化遗产。

苏曼殊编选的另外一个特色便是对爱情类诗歌的关注。苏曼殊将《诗经》中的《关雎》、《静女》、《涉江采芙蓉》、《汉广》等名篇编入选集当中, 这些婉转回旋的诗歌都是对爱情的咏叹, 而且女性形象大都深情脉脉又天真浪漫, 再比如所选的王昌龄《闺怨》、张籍《节妇吟》、李白《怨情》、《乌夜啼》等诗歌也都是以描绘女性的生活情感状态来抒发离愁别绪、深闺哀怨。苏曼殊在《潮音》中编选入拜伦的英文原诗She Walksin Beauty (今译为《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第一节: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skies;/Andallthat’sbestofdarkandbright/Meetinheraspect andhereyes:/Thusmellow’dtothattenderlight/Whichheavento gaudydaydenies.”

查良铮译文: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象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她走在美得光彩中》作于1814年, 是拜伦早年时期一首恋爱抒情诗。这首诗歌将女子婉约的风华姿态融于静寂的万物之中, 动与静的结合, 明与暗的交替, 光与色的妙用都将一位端庄秀丽的倩影勾勒出来, 置于宛如天幕的舞台, 飘逸于浩瀚的星空。

雪莱的英文原诗Love’sphilosophy (今译为《爱底哲学》) 也被选入《潮音》, 与《她走在美的光彩》中一样, 这也同样是一首迷人的小诗。查良铮将Love’sphilosophy译为: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河水又汇入海中, /天宇的轻风永远融有/一种甜蜜的感情;/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万物由于自然律/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何以你我却独异?

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波浪也相互拥抱;/谁曾见花儿彼此不容:/姊妹把弟兄轻蔑?/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雪莱的这首《爱底哲学》充满了哲理性, 将爱情的言语和万物精神融汇在一起, 从而探讨爱情所蕴含的哲理。大自然中的万物如“泉水”、“轻风”、“高山”、“波浪”、“花儿”、“阳光”尚且诠释着涌动的温柔爱意, 更何况是人类呢?苏曼殊在《潮音》英文自序中毫不掩饰对这首小诗的喜爱, 从中受到启发, 称雪莱为“一个哲学家的恋爱者”:

Shelly, thoughadevoteeofloveisjudiciousandpensive.Hisenthusiasm for love never appears in any strong out-burst if expression.He is a“Philosopher-lover”.He loves not only the beauty of love, or love for love, but“love in philosophy”or“philosophy in love”。柳无忌译文:“虽是个恋爱的信仰者, 师梨是审慎有深思。他为着恋爱的热诚, 从未在任何强猛爆裂出的表示内显现着。他是一个‘哲学家的恋爱者’。他不但喜好爱的优美或是为恋爱而恋爱, 他并爱着‘哲学里的恋爱’, 或‘恋爱里的哲学’。”

选入的拜伦和雪莱的两首小诗色彩鲜明, 节奏明快, 气韵清新, 抒发感情极其自然真挚。

例谈时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0

笔者结合自己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的体会与做法,以2013年以来受《文道》杂志“时新素材·热点追踪”栏目和《作文合唱团·鲜素材》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直播新素材·时事聚焦”栏目之约所写的时事评论类文章,略谈拙见。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值得褒扬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或者同一件事情,既有值得褒扬之处,又有应当贬抑之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要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其实,时评类文章的审题立意和观点陈述最能体现高考考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點具有启发作用”这一能力要求。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能力要求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

例如,面对以“量多体大人海”为特点的“中国式吉尼斯”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事件反映的本质来思考——中国的这些吉尼斯纪录除了场面宏大外,大都缺乏个性与创造性。而且,热衷于数量与规模,其实也是为了掩盖“内涵”与“质量”的不足。所以,在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拒绝炒作与跟风。

还可以从“活动走样的根源”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中国式吉尼斯”的大量产生?为什么某些项目非得与吉尼斯“攀亲”?难道没有“破纪录”就不足以彰显其品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使然。据此,可以从“拒绝浮躁心态”“回归事物本真”的角度来确定论点。

二、辩证角度析问题

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见仁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平常我们在QQ群里或微信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讲道理、作分析时,观点过于偏激,总会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过分的强调,把话说得太绝对;对某件事情要么大吹特吹,要么全盘否定。对于利弊互见的时事,我们必须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用辩证的角度来审题立意,来分析问题,才能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也更具说服力。

例如,针对“近年来各地惊爆小学生梦想长大后当吃货、当土豪、当高官等实惠理想”这一时事材料,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审题立意。首先,从正面立意:应当理性地看待此种现象——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惊叹与担忧。这是“童言无忌”的最好诠释,是“言为心声”的最好见证。孩子们只是说出了他们的真实而淳朴的想法而已,值得我们用心呵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指责那些想成为“吃货”“土豪”“高官”的孩子。我们必须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小学生的“实惠”理想,在肯定他们这些理想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道德观,教育他们如何通过正当途径成为“富豪”“高官”……

然后,从反面立意:从此类事件中引发对“励志”教育的反思——虽然我们不必因小学生的理想过于“实惠”而惊叹与担忧,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种现象为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敲响了警钟,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理想不再“高大上”,折射出的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励志”教育的物质化、功利化和庸俗化。

三、明确主体作分析

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

例如,针对“高考作文原型遭人肉”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教育反思的角度来立意: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高中生的品格教育做得怎样?当下的高中教育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据此提炼出以下观点:品格比分数更重要;人格的缺陷比知识的缺陷更可怕;别在人生的考试中不及格。

从维护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立意:我们需要规范“人肉”搜索——什么部门、什么人可以进行“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之后又该如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据此提炼出以下观点:“人肉”搜索是一种网络暴力;规范“人肉”搜索;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又如,针对“青岛天价大虾”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商家的利益来看:商家唯利是图,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采取欺诈手段实施宰客行为。这样的短视之举,不仅损害了自身的诚信,也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城市形象。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短视行为与长远目标;诚信与利益。

从消费者的态度来看: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是该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是应该勇敢站出来、与商家“较真”,结果完全不同。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沉默与较真;忍让与斗争;侵权与维权。

从相关部门的反应来看:当消费者正当权益受到侵犯而寻求有关部门帮助时,有关部门要么反应迟缓,要么互相推诿。正是因为监管缺位或不力,才使得诸多不良事件屡禁不止。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突击式“严打”;呼唤有效监管;根治宰客现象。

还可以从事发地的角度来看:“天价大虾”事件曝光后,又爆出“天价蟹”事件,一时间青岛各种负面新闻云集,城市形象遭受“重创”,“好客山东”亦受连累。据此提炼出以下话题:城市形象广告;细节胜于口号;恶事传千里。

四、联系现实求拓展

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这也应当是时事类作文的考查目标之一),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例如,针对英国“中式教育”实验这一事件,我们可以联系现实,做出如下论述:无论是一个政府,还是一个部门、一个组织,抑或个人,当我们发现自身发展存在问题时,首先应当敢于正视和剖析问题,探究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办法;其次,应当大胆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勇于实验——即使“拿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优劣共存;最后是通过实验,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借鉴和参考。

还可再作进一步的拓展议论:推而广之,对于任何事物,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它的优劣,切勿片面地做出评价,更不可盲目跟风。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一个个体,一项事业,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道路、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方法。否则,就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直至走上不归路。

又如,针对地铁“凤爪女”、“瓜子男”事件,我们除了从事件发生的根源提炼出“文明常识”、“文明习惯”等话题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拓展,提炼出“道德自觉”、“违规成本”、“法律成本”等话题。据此,可做如下论述:纵观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不文明现象,我们发现,如果只停留在道德说教或谴责上,而没有相应的违规处罚措施,是很难见效的。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能自觉遵守公约和守则的。可是,因为违规成本过低,不少人依旧我行我素,置公约和守则于不顾,屡屡挑战道德文明。须知,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道德自觉和法律处罚的共同维护。

当然,以上所说四种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在对时事类作文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构思时可以综合运用其中两种以上的方法。

上一篇:数学史下一篇:脑内囊肿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