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囊肿的MRI诊断

2024-06-19

脑内囊肿的MRI诊断(精选三篇)

脑内囊肿的MRI诊断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9~80岁,平均(37.9±6.1)岁。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包括闭经1例,性腺功能低下1例,头痛2例(其中1例伴有颅骨多发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另外2例和6例分别因头部外伤和颈部不适而偶然发现。4例手术(1例经颅病灶切除,3例经蝶病灶切除),术中发现2例囊内容物为淡黄色黏稠物,2例囊内容物为白色黏液物,送检组织病理显示囊壁为纤维组织和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头部MRI平扫检查,采用Siemens 1.5T和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MR机和相控阵头部线圈,常规行自旋回波序列冠状面和矢状面T1WI成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冠状面T2WI成像,部分加做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面T2WI成像和脂肪抑制自旋回波序列矢状面T1WI成像。扫描参数:T1WI(TR/TE 340~500 ms/15~20 ms),T2WI(TR/TE3000~3500 ms/100~120 ms),扫描视野16 cm×16 cm,矩阵256×256,层厚3~5 mm,层间隔0.3~0.5 mm,激励次数2~3次,其中11例增强扫描按0.1 mmol/kg体重剂量经肘前静脉或肘静脉快速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对比剂后获得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自旋回波序列T1WI成像。

1.2.2 图像分析

由两位主治以上医师共同阅片,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观察病变的具体位置(包括位于鞍内、位于鞍内并向鞍上延伸、单纯位于鞍上)、大小、形态、边缘、MRI平扫和增强信号、囊内结节和囊底沉淀物征象。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大小和形态

12例Rathke囊肿中,10例囊肿位于鞍内的垂体前后叶之间,呈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囊肿最大径为3~9 mm,平均最大径为6.5 mm;另2例囊肿位于鞍上,囊肿形态分别呈类圆形和分叶状,边缘光滑,最大径分别为4 mm和6 mm。

2.2 MRI平扫信号

10例鞍内Rathke囊肿的MRI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相比,其中6例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1A、图2C);1例囊肿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1WI仍呈高信号(图1A、图2C);3例囊肿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1WI仍呈高信号。2例鞍上Rathke囊肿中,1例囊肿T1WI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1WI仍呈高信号(图1B、图2D);另1例囊肿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

注:图1A:鞍内Rathke囊肿呈类圆形低信号;图1B:鞍上Rathke囊肿呈分叶状高信号;图2C:鞍内Rathke囊肿呈类圆形高信号;图2D:鞍内Rathke囊肿呈分叶状高信号

2.3 MRI增强表现

11例Rathke囊肿MRI增强扫描中,8例鞍内Rathke囊肿无强化,1例鞍内Rathke囊肿呈环形强化,2例鞍上Rathke囊肿均无强化。

2.4 特殊MRI征象

12例Rathke囊肿均未发现囊内不同于囊液的结节,也未见囊底出现沉淀物的MRI征象。

3 讨论

3.1 Rathke囊肿的形成与部位

Rathke囊肿是一种起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的良性上皮性囊肿。Rathke囊是胚胎4周时消化管的颊泡发育而成的憩室样结构。Rathke囊前壁和后壁的上皮细胞分别分化成垂体前叶和中间部。多数在成人情况下Rathke囊腔逐渐被上皮细胞增生所挤压、填充而仅残留一裂隙,当该Rathke裂隙内分泌物增多而囊腔扩张时即形成Rathke囊肿。鞍内垂体前后叶之间的区域是Rathke囊肿最常见的最初发生部位,病变逐渐增大时可向上突破鞍隔孔延伸至鞍上池内。本组12例Rathke囊肿中,单纯位于鞍上者仅2例,10例位于鞍内且病变最大径均小于10 mm,这与多数国内文献[4,5,6,7]报道的“Rathke囊肿以鞍内和鞍内并向鞍上延伸常见,单纯位于鞍上者极少见”观点一致。

3.2 Rathke囊肿的临床表现

Rathke囊肿是否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取决于患者就诊时病变的大小及其是否压迫邻近周围结构。病变较小时,占位效应不明显而无临床症状,病变较大时压迫周围的垂体、垂体柄、下丘脑视交叉等结构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内分泌功能异常和视力障碍,这与鞍区其他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相似而无诊断特异性。本组12例Rathke囊肿最大径均小于10 mm,周围结构未见明显受压,临床大多无相应症状,其中8例因头部外伤和颈部不适而偶然被发现。

3.3 Rathke囊肿的MRI表现与病理基础

Rathke囊肿为单发囊性病变,鞍内Rathke囊肿呈类圆形、椭圆形,鞍内囊肿并向鞍上延伸者则呈椭圆形、哑铃形;囊壁非常薄,边界清楚,边缘光滑锐利,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囊壁主要由纤维组织被覆以单层立方上皮或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少数为鳞状上皮组成[5,6,7,8,9]。MRI增强扫描后囊肿内容物无强化,囊壁大多不强化,少数囊肿因周围出现炎症反应性血管增生或囊壁周围肉芽组织增生而强化[6]。在临床实际工作中,Rathke囊肿周围受压变薄的正常垂体的强化常难与囊肿壁的环形强化区别,强化边缘光滑锐利,无强化的壁结节。Rathke囊肿内容物的MRI信号表现多样,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均可高于、等于或低于脑白质信号,这与囊内容物中的蛋白质、黏多糖、胆固醇结晶、脱落的碎屑和出血等成分及其含量相关[9]。多数作者认为决定Rathke囊肿信号强度的主要是蛋白质,MRI信号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高而可依次出现相应变化:蛋白质浓度较低(蛋白质浓度低于100 000 mg/L)时,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蛋白质浓度较高(蛋白质浓度高于100 000 mg/L而低于170 000 mg/L)时,其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蛋白质浓度进一步升高(蛋白质浓度高于170 000 mg/L)时,其T1WI呈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6,8]。本组4例手术所见囊内容物均较为黏稠,其中2例T1WI呈略低信号而T2WI呈高信号,1例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1例T1WI呈高信号而T2WI呈低信号。因此,我们可以借助Rathke囊肿T1WI和T2WI的不同信号组合表现来估测其囊内容物的稀稠程度和蛋白质的浓度。国内多数文献报道表明,Rathke囊肿以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的组合信号形式常见,这有待国内大宗病例总结分析来验证。

有作者指出,囊内结节的出现可作为诊断Rathke囊肿较为特异性的MRI表现[10,11,12]。Rathke囊肿内结节与囊液信号不同,T1WI常呈高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这一MRI信号表现与囊内结节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胆固醇结晶的凝结物有关。国外文献报道中囊内结节高达77%[12]。但国内文献报道中的出现率并不高,本组资料中亦未见囊内结节征象,可能与本组病例中的囊肿较小有关。当然,国内外Rathke囊肿内结节的出现率是否存在差别,值得进一步观察分析。

沈天真等[13]认为Rathke囊肿下部存在不均匀异常信号沉淀物可对本病诊断有帮助,囊底沉淀物成分主要为蛋白质、黏多糖、胆固醇结晶、脱落的碎屑和出血的混合物,国内文献MRI表现中有描述囊底出现沉淀物征象的仅4例,由此可见此征象较囊内结节出现率更低,本组资料中亦未见囊底沉淀物征象。

3.4 Rathke囊肿的MRI鉴别诊断

Rathke囊肿按其所处鞍区不同的部位做出相应的鉴别诊断[14,15,16,17]。(1)鞍内Rathke囊肿:囊肿最大径一般小于10 mm,主要与垂体微腺瘤和空蝶鞍鉴别。鞍内Rathke囊肿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边缘光滑锐利,无强化壁结节。垂体微腺瘤极少坏死、囊变和出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的垂体瘤组织。空蝶鞍内填充的脑脊液与周围脑脊液相通而无分界,垂体扁平且紧贴鞍底。(2)鞍上Rathke囊肿:主要与好发于鞍上区的蛛网膜囊肿和囊性颅咽管瘤鉴别。蛛网膜囊肿呈均匀的脑脊液样MRI信号,这不难与表现为T1WI高信号的Rathke囊肿鉴别,囊内容物稀薄的Rathke囊肿T1WI虽也呈低信号但其信号通常略高于脑脊液信号。囊性颅咽管瘤常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厚薄欠规则且可见强化的壁结节。(3)鞍内Rathke囊肿向鞍上延伸:与垂体瘤突破鞍隔由鞍内向鞍上生长类似,易形成中间细而两头大的“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内坏死、囊变和出血形态欠规则,增强扫描可见厚壁强化的肿瘤组织,海绵窦也易被垂体大腺瘤组织推压、包绕。

综上所述,鞍内Rathke囊肿直径多小于10 mm时,大多无相应临床症状,囊肿边界清楚光滑,以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组合形式常见,多数增强扫描后不强化,囊内结节出现率较低,单纯鞍上Rathke囊肿少见。Rathke囊肿按其所处鞍区不同的部位应做出相应的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Rathke囊肿的MRI表现,提高Rathke囊肿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诊断的12例Rathke囊肿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1例同时进行MRI增强扫描,分析囊肿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和MRI表现。结果:12例Rathke囊肿最大径均小于10 mm,位于鞍内10例,位于鞍上2例。囊肿边缘光滑锐利,11例形态规则,1例呈分叶状。MRI平扫上T1WI和T2WI呈多种不同信号组合,其中6例T1WI呈低信号和T2WI呈高信号,11例增强扫描后呈环形强化1例,未见强化10例。12例均未见囊内结节或囊底沉淀物征象。结论:鞍内Rathke囊肿的MRI表现较具有诊断特征,鞍上型Rathke囊肿较少见且常需要与鞍区其他囊性病变鉴别。

脑内囊肿的MRI诊断 篇2

半月板囊肿临床较为少见,但由于MRI在基础医院的普及推广应用和对半月板囊肿的认识提高, 在对其他膝关节病变进行MRI检查时可偶尔发现半月板囊肿[1]。笔者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经关节镜手术病理组织切片证实、具有完整临床和MRI资料的膝关节半月板囊肿23例,与关节镜对比分析,探讨半月板囊肿MRI表现与诊断价值, 提高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和伴随征象的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笔者收集整理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经关节镜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膝关节半月板囊肿2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2~59岁,平均43岁。 5例因发现膝部肿块就诊,8例有膝关节骨关节病病史,近期出现膝关节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就诊,10例因膝关节外伤进行MRI检查,偶尔发现半月板囊肿。

1.2方法

1.2.1MRI检查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C 0.35T开放式磁共振诊断仪。扫描参数:矢状位与冠状位层厚4.0 mm,间隔1 mm,横断面层厚3~5 mm,间隔1~2 mm, 矩阵128×256。

患者仰卧位,两腿自然伸直,患膝置于膝关节专用线圈内,腘窝处衬海绵垫并固定膝关节。常规矢状位行Pd WI和T2WI扫描,再行横断面T1WI和T2WI扫描。根据病灶位置选择矢状位或冠状位压脂。

1.2.2关节镜手术

患者仰卧,硬膜外阻滞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采用美国Smith关节镜手术操作系统,膝关节髌下前内侧、前外侧入路探查关节腔,依序检查髌上囊、髌股关节、内侧间隙、髁间窝和外侧间隙,了解囊肿大小与位置,探明半月板的形态、损伤程度与范围以及其他伴随病变。

1.2.3膝关节功能评分与关节镜术后疗效判定

半月板囊肿手术前和手术后,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关节镜术后疗效随访中,采用Glasgow判定方法。

1.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组间比较,应用配对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

23例半月板囊肿均为单发囊肿,其中右侧膝关节13例、左侧膝关节10例。位于外侧半月板17例, 其中前角10例、半月板体部2例、后角2例、半月板内3例;内侧半月板6例,其中前角3例、后角2例、 半月板内1例。半月板囊肿形态呈类圆形及圆形14例,不规则形9例。可见窄带样与半月板长T2信号相续17例,其中有分房10例。

关节镜见囊肿位于半月板前角12例,体部4例, 后角3例,半月板内4例,其中见撕裂半月板与囊肿相通13例,4例囊肿与关节囊未相通,半月板增厚、 表面毛糙与隆起6例。半月板撕裂18例,其中水平撕裂15例,纵行撕裂3例,交叉韧带损伤8例,关节滑膜增生15例,关节软骨龟裂19例,关节游离碎片17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现滑膜增生。

2.2诊断类型

内型半月板囊肿4例,旁型半月板囊肿19例。

2.3MRI表现与关节镜诊断比较

23例半月板囊肿在T1WI上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T2WI压脂呈明显高信号, 边缘光滑。半月板囊肿小者体积约10 mm × 10 mm × 15 mm,大者体积约30 mm × 25 mm × 43 mm。

内型半月板囊肿:内侧半月板内见硬币样类圆形或类三角形长T2信号(如图1所示),位于半月板内,与半月板分布一致,半月板膨隆,形态异常,边缘清楚。横断面显示伴有膝关节腘窝囊肿。

旁型半月板囊肿:外侧半月板前角周围见卵圆形长T1T2信号,边缘清楚,其内分隔,矢状面显示囊肿呈现吹气球样改变(如图2所示);外侧半月板体部旁见卵圆形长T1T2信号,边缘清楚,有鸟嘴样与半月板内稍长T2信号相续,呈现吹气球样改变(如图3所示)。

图2 外侧半月板前角旁型半月板囊肿 T2加权成像

图3 外侧半月板体部旁型半月板囊肿 T1加权成像与 T2加权成像

MRI显示半月板囊肿部位与关节镜结果见表1,有些差别,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半月板囊肿伴随征象进行检查,结果见表2,对半月板撕裂和骨软骨损伤进行卡方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节镜优于MRI。对韧带损伤二者检查结果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半月板囊肿关节镜术后随访

对本组23例半月板囊肿术后随访,其中3个月临床随访23例,5个月临床随访21例,9个月临床随访20例,12个月临床随访17例。术前Lysholm评分为61~84.5(69±5.8)分,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86~98.5(93±6.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应用Glasgow方法进行判定,优级11例,良好8例,一般4例,优良率为82.61%, 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明显缓解,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5伴随征象

合并半月板损伤18例:(1)水平状撕裂15例, 其中外侧半月板前角7例、后角4例,内侧半月板前角3例、后角1例;(2)纵形撕裂3例,其中外侧前角2例、内侧前角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后交叉韧带损伤2例。骨关节病8例。1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腘窝囊肿7例。伴随征象MRI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对比见表2。

2.6关节镜手术

刨清增生滑膜组织,探查囊肿大小、位置及囊肿伸入半月板实质部的情况,根据囊肿大小和位置,决定手术方法。本组13例囊肿较小者,同时位于半月板滑膜缘,应用刨刀伸入囊腔予以打磨,并将囊肿壁切除,扩大囊肿与膝关节腔的通道,打磨半月板边缘, 防止切口闭合后囊肿复发;囊肿伸入半月板实质部10例,先用关节镜探勾探查囊肿与半月板之间的通道,再用关节镜勾刀在囊肿表面切一小口,使囊肿内液体流出并吸净,再进行囊肿切除和半月板成形术。

3讨论

3.1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病理基础

半月板囊肿的机理目前尚未明了,可能是半月板损伤,其次可能与膝关节滑膜增生及关节滑液增多相关。关节滑液通过损伤半月板进入半月板滑膜缘粘连包裹或半月板内,形成半月板囊肿。综合文献[2-7],对半月板囊肿形成病因有以下几种观点: (1)创伤学说。半月板外伤性撕裂后,发生炎症反应或组织增生性修复,刺激滑膜增生,发生囊样变。(2) 先天性胚胎学说。胚胎发育过程中,在半月板内局限性残留滑膜细胞,一旦半月板创伤,刺激滑膜细胞分泌较多液体,在半月板内积聚,导致半月板囊性膨胀;另一方面,在半月板内残存较多滑膜细胞,不断分泌黏液,在半月板内积聚,导致半月板囊样变。(3) 其他原因。半月板囊肿与半月板自身慢性劳损、变性, 导致黏液样变性[2,7]。本组病例中,有11例具有明确膝关节外伤史,占47.83%,提示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发生与外伤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3]。

3.2半月板囊肿部位与类型

半月板囊肿右侧膝关节多于左侧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多于内侧半月板,多见于外侧半月板前角;关节旁型多于关节内型。本组23例半月板囊肿中,右侧膝关节13例,左侧膝关节10例。位于外侧半月板17例,其中前角11例,内侧半月板6例。本组病例显示,外侧半月板前角囊肿11例,占47.83%。原因为:(1)外侧半月板容易发生损伤;(2)外侧半月板囊肿,影响关节功能;(3)外侧半月板囊肿在膝部外侧容易出现体表包块。本组半月板囊肿中半月板旁型19例、半月板内型4例。

3.3半月板囊肿MRI表现

半月板囊肿多为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 边界清楚。较小的半月板囊肿位于关节囊内或半月板周围,大的囊肿则位于关节囊与深筋膜之间,向关节囊外突起。本组病例中,典型的半月板囊肿在T1WI呈均匀的低信号,在T2WI序列和T2WI压脂序列呈均匀高信号,与高场强磁共振表现相一致[1,3]。半月板囊肿伴有出血或凝胶状的液体时,在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可呈中等或中高信号[5]。 囊肿内见分隔,但较为少见。多体位方向观察,可见囊肿有鸟嘴样尖角与撕裂半月板相续,呈“吹气球征”外观,称为“吹气球征”,为半月板囊肿特征性表现[3,4,8,9]。

3.4半月板囊肿MRI诊断与关节镜对比

本组病例中,MRI对半月板囊肿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所见相一致,但对半月板囊肿部位的诊断与关节镜的诊断结果有一定差异(见表1),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对半月板撕裂、 关节软骨变性等伴随征象检查结果见表2,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检查虽有一定局限性,但可提高半月板囊肿术前诊断准确性, 而且可提供半月板囊肿类型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 对关节镜手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日常诊疗工作中, 通过MRI检查结果与关节镜对比分析,可提高对半月板囊肿伴随征象认识,减少误判,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3.5半月板囊肿鉴别诊断

半月板囊肿主要与关节腔积液相鉴别。膝关节积液是膝关节病伴随征象,多见于外伤、退行性骨关节病和关节炎等。膝关节积液时,关节囊扩张,关节腔增宽,积液多位于髌上囊,多体位观察,结合关节其他异常改变,容易与半月板囊肿鉴别。

4结语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体位与多参数成像的优势,对术前判定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部位、 大小、范围及其与关节内部结构的关系有重要作用,成为膝关节半月板囊肿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经关节镜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半月板囊肿患者2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22~59岁,平均43岁。术前经MRI检查,治疗采用关节镜手术,并作病例组织诊断,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结果:23例半月板囊肿患者中,内侧半月板囊肿6例(26.09%),外侧半月板囊肿17例(73.91%),MRI诊断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相一致。伴有半月板水平撕裂15例(65.22%),纵行撕裂3例(15.05%)。内型半月板囊肿呈硬币样类圆形或类三角形长T2信号,位于半月板内,与半月板分布一致;半月板旁型囊肿位于半月板周围,呈类圆形或卵圆形长T1T2信号,边缘清楚。结论:MRI对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脑内囊肿的MRI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21例,女17例。年龄19-43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9d至3.5年,平均病程为(1.2±0.7)年。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33例,活动受限5例,局部肿块11例。发生于长管状骨8例,跟骨1例,肩胛骨1例,跖骨1例。其中膨胀性病变29例,病变边缘可见骨嵴者27例,边缘出现硬化者28例,骨折14例,病变周围均未见软组织肿胀或肿块。

1.2 方法和仪器

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给予MRI和CT扫描。CT机:GE公司16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2-5mm,多数病例行三维重建,其中2例做增强扫描。MRI:西门子公司1.5T扫描仪,并按照常规FSE序列进行。平扫采取T1WI、T2WI,增强扫描采用Gd-DTPA,按SE序列T1WI(TR360~500ms,TE8~10ms),FSE序列T2WI(TR3000~3500ms,TE98.9~121.8ms),STIR(TR3940~4440ms,TE51.0~52.6ms)进行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两种方法检查距离时间为8h左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比较采用轶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细结果见表1。CT、MRI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态上比较,CT检查类圆形为57.89%,分叶形占42.11%,MRI检查类圆形为52.63%,分叶形占47.3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囊腔比较,CT检查<5个占15.78%,5-9个占18.42,>10个60.53%,MRI检查<5个占5.26%,5-9个占7.90%,>10个86.84%,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液-液平面比较,CT检查<5个占28.95%,5-9个占26.32,>10个44.74%,MRI检查<5个占26.32%,5-9个占5.26%,>10个68.42%,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骨膜反应比较,CT检查10.53%,MRI检查为23.68%,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节侵犯比较,CT检查5.26%,MRI检查为13.16%,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理骨折比较,CT检查13.6%,MRI检查为34.21%,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AB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发病率占所有骨肿瘤的1%左右。CT检查可明确观察病变范围、骨包壳的完整性、病变内部钙化等征象,能够显示ABC病变内有诊断价值的囊性区域、囊间隔、液一液平面等征象[2]。CT平扫实性原发性ABC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强化明显,内可散在分布出血区域,无典型囊腔结构和液—液平面形成。CT扫描技术在进行液一液平面的病变扫描时,应用CT增强扫描对液一液平面的检出率较高且清楚地显示囊性区域和液一液平面[3]。MRI与CT相比,可以显著增加病变组织分辨率,能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多角度观察,可以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对于病变组织层次及内部结构均可清晰显示,特别是对于有出血部位的病灶敏感性增多。MRI可清晰观察到液一液平面、囊壁和囊间隔、新鲜出血以及病变周围骨髓的改变等征象[4,5]。

本组研究比较,CT、MRI在囊腔检查数目、液-液平面数目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区别。主要原因是囊液中蛋白含量较高,在CT检查下密度与软组织相似,上、下液间的密度相差不好区分[6]。MRI图像检查可以区分囊液的上、下分层,同时可进行囊液与软组织有效区分,有利于囊腔和液一液平面的显示;MRI可以从3种断面观察病变,提高了细小囊腔的显示率,因此本组研究表明,MRI可以更好的区分囊腔,对于大于10个囊腔检出率高达86.84%。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38例患者均经CT和MR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MRI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态上、骨膜反应、关节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腔数目、液-液平面、病理骨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是诊断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依据,是区分原发动脉瘤骨囊肿囊腔、液-液平面、病理骨折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CT,MRI,影像学表现,诊断

参考文献

[1]Oliveira AM,Hsi BL,Were mowicz S,et al.USP6(Tre2)fusion oncogenes in aneurysmal bone cyst[J].Cancer Res,2004,64(6):1920-1923.

[2]程虹,金木兰,李增山,等译.软组织与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8-398.

[3]徐黎,屈辉.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8):1224-1228.

[4]牟仁琪,唐小峰,周承涛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及MRI诊断(附2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1):1378-1380.

[5]曾效力,陈卫国,邓风贤等.动脉瘤样骨囊肿CT和MRI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5):744~747.

上一篇:诗歌类材料作文下一篇:人文素质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