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性学习的小学语文

2024-05-30

合作性学习的小学语文(精选十篇)

合作性学习的小学语文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主体,主导

小学生对语文的教学材料的反应是多元性的, 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小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非常深广的。语文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实施语文合作性学习就需要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 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团体进行的互动和谐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并非是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尝试, 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 实行优势的互补。在合作攻坚、整体突破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浅谈一点看法。

一、合作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和睦相处, 促进求真诚实的优良品质

由于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加之家庭教育的差异性, 所以他们的性格一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在合作性学习活动过程中, 对于问题的分析必须是实事求是的, 以理服人的, 同学之间也必须和谐互动、待人诚恳。对于问题结论的讨论, 一定会存在着争论和异议, 所以要博采众长, 在求同存异中明确最终的结论。在学习肖复兴的《荔枝》一文时, 通过采取合作性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理解了课文中作者通过荔枝所表现出的浓郁的亲情, 虽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间有分歧、有争议, 对于一些词语、句意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见解, 但是经过合作学习, 这些问题都被同学们给一一破解了, 同学们被文中的祖孙、母子之间的浓厚的爱意所陶醉, 更被文中母亲的博大胸怀所感动。

二、合作性学习可以深挖教材资源, 拓宽学生视野

由于学生的个性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及他们有限的人生经历, 就会造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因此在学习时我有意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 尽可能地去查阅资料、辩论、演讲、表演等。例如, 在学习《狱中联欢》一文时,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江姐、华子良、许云峰等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还自读了《红岩》小说的原著,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让同学们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还有的学生们进行了课本剧的改编, 通过形象的惟妙惟肖的《狱中联欢》表演, 激发了学习的情趣。

三、合作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向命运挑战》一文时, 学生先了解了课文内容, 文中介绍的是21岁的霍金虽然被医生确诊为身患绝症, 但是他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时, 学生们收集了一些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并试着进行仿写, 还收集了一些和霍金一样有着相同的命运, 最后通过与命运抗争取得人生价值的人物的故事, 并谈了感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师生在合作与探究中素质和知识都得到了升华。同学们对问题的提出过程的意义远大于解决问题的效果, 集体的合作活动既节省了学习的时间, 也达到了相互提高共同融合。在学习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时, 学生们在了解了诗词的内容之后, 提出了这样的异议: 为什么重庆会对这首诗的反响那么大?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我便让学生们结合思想品德课本学习的内容, 引导学生在人类生活的意义方面进行探求。

四、合作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交流学习方法与各种信息

因为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思维方法不同, 那么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 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各具千秋, 他们之间也许不太适合对方的使用, 但是可以汲取适合自己的内容, 取长补短, 相互的融合,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级有个同学在积累语文素材方面渠道广泛: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图书资料等; 他采用归纳的方法整理语文的基础知识; 他注意将其他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他从父母、老师等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实践方面的能力; 所以每次语文考试, 他的成绩都会名列前茅。这个效果的取得, 得益于合作性的学习活动。

五、合作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在学习完《向命运挑战》一文后,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编手抄报, 同学们合作完成后, 在课堂纷纷加以展示。一张张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上, 为我们再现了古今中外像贝多芬、华罗庚、司马迁、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屈原、童第周……向命运勇于挑战的感人事迹。借用名人名言仿写出来的名言, “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是自己本身。”“人只要有一种精神, 就能取得一定的成就。”“命运似弹簧, 你弱它就强。”“做强者, 敢于挑战命运的高峰。”在这些仿名言中, 同学们融入了自己的思想, 虽然还很幼稚, 但也不乏思考的过程。同学们相互欣赏着对方的作品, 享受自己收到赞誉的成功之处, 人格魅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积极开展有效的合作性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是今后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是学会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芳.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初探.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研究 篇2

摘要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本世纪全球教育的主旋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有一定普遍性的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拟论述如何从合作学习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从自主合作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能力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从合作学习评价方面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评价的意识,初步具有全面、公正、积极、自信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关键词

合作学习 模式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背景下,一切创新研究都将是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新。人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成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与创新将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的主旋律。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正式兴起以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Robert Slavin)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tudent Team Learning)、约翰逊兄弟(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的共同学习模式(Learning Together)、沙伦(S.Sharan)的团体探究模式(Group Investigation)、卡甘(S.Kagon)的结构方法模式(Structure Approach)、科恩(Elizabeth Cohen)的复杂指导模式(Complex Instruction)以及伯里顿(J.Britton)和巴内斯(D.Barnes)的合作方法模式(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领域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上海的“小学语文活动型教学研究”探索等。先后出版了王坦老师的几部合作学习方面的专著。但是,目前还未形成被我国中小学所推广的合作学习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综上所述可知,把合作学习具体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合作——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斯莱文(Robert Slavin)定义合作学习为:所有共同学习方法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戴维森(Davisen ,N.)定义合作学习七要点是: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励气氛;个人责任感;混合编组;直接传授合作技巧;有组织的相互依赖。

W·Johnson & T·Johnson的著述中,把合作学习称为共同学习(Learning Together),并提出共同学习的五要素:正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个人责任感;面对面交互活动(face — to — face interaction);教授合作技巧(collaborative skills);检查小组交互活动。

本文论述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问题。

本课题所依据的有合作学习理论(杜威哲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共同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论,信息交流理论等。

三、模式建构

(一)设置课堂合作学习环境

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形式通常是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目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后的“秧田式”座次编排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则呈师生多向交往形式,而理想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应是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和网络式交往(如图),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广泛的信息交流。

生 师生单向交往

师生双向交往

师生多向交往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师生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

师生、生生、小组间网络式交往

1、学习小组组建:根据全班学生的学力(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其包含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和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潜力——学习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个体差异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先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5人组可增设朗读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开始时担任同一角色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间时)。建组做到相对平衡、自愿与调整结合、保持动态(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2、学生座位编排:根据学生人数及情况可采取多种座位排列方法,如下图所示:

①扇形排列法:

②双马蹄形排列法:␠

* * * * * * * ⑤ 课 ④

* * * * * * * ② 桌 ③

* *

* *

* *

* *

① ④

* *

* * ③ 课桌 ②

* *

* *

黑板(屏幕)

黑板(屏幕)

同组扇形围坐图 学生座位排列图

学生座位排列图

③“T”型排列:

④田字格排列:

⑤梅花形排列:

⑤ ① ④

① ④

③ ②

3、建组原则:每小组的4名或5名学生,按综合能力强弱依次编号,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为1号,第4、5号一般为学困生或个别生。编号教师掌握,不公布给学生;但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按图中编号编座,以利于学力互补,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组建学习小组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相对均衡原则。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应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学困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2)自愿与调整相结合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首先尽量尊重学生自己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相对均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动态原则。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在一学期内变动二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学生的座位也要求每周轮换,以利于学生的用眼健康。

(二)微调语文课程

在遵循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必要的微调:重新组合部分教学内容,如低年级的集中识字,高年级的提前归类识字;渗透自我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增加合作技巧训练内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方法。

(三)学习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技巧是顺利进行合作的前提保障。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坚持训练常用合作技巧。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等候;求助→提供帮助;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礼貌地接受被打断;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寻求反馈→提供反馈;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回活动;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等。

(四)课堂教学程序与基本策略

1、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合作设计→目标呈现—→引导、解释 —→参与、诱导—→巡视指导 —→补救─┐

学生—→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练习(测验)—→反馈─┘

2、基本策略:

(1)设计合作活动,促进目标转化。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学习差异;修正合作设计;师生沟通,转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需求。

(2)引导自主学习,精讲疑难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注重学法指导,善作精要点拨,让学生从学会逐步到会学;启发思维想象,激励发散,褒奖创新。

(3)组织合作研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合作学习原理,运用合作学习技巧,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化: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组间合作、自由合作等;坚持“共同计划、共同行动,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积极交流、共享资源,分工合作、人人成功”原则,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目的。

(4)练习或测验,共同评价(自评、互评、师评、共评);反馈补救,实施奖励。

四、合作学习策略

识字、阅读、习作是组成语文教学的三大要素。本文亦从此三方面入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一)识字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识字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少、慢、差、费”特色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也是本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提前打好识字基础,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好处。低年级一般以归类识字、集中识字为主,可结合韵文、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识字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2、中高年级阅读前归类识字,除在识字时见面,到课文时又复现,所以巩固率高。所用教学时间,只是分散识字的十分之三左右。而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归类识字更能促进学生的识记效果。

根据生字归类方法,同册生字可分为:可按偏旁归类的生字,可用熟字或熟字偏旁带出的生字,本册尚不能归类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教学时,运用的合作学习策略可设计为“操作—讨论—交流”法:

(1)操作:先分工到各小组(如A组找出“人字立”、“双人立”、“提手旁”、“提土旁”四种左偏旁的生字,B组找出另四类不同偏旁的生字,等等),小组内再分工到个人,每个人在生字表中找出有自己分到的偏旁的生字。

(2)讨论:小组内讨论,对照生字表,逐个汇报所找出的生字,读准字音,检查有否遗漏;再总结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

(3)交流:全班交流,按偏旁类型进行汇报交流(投影片展示),说出总结出的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并共同评价。

(二)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1、“我能我教”(即组合阅读法):(1)学习任务分工(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划分为几块或几小节,然后分别布置给各小组的某一位学生)。(2)组建“专家”小组:各组拿到相同任务的学生组建新5人组或4人组,共同讨论相同内容,成为该部分内容的“专家”(expert)。(3)我能我教:各专家回到本组,教本组成员(每人都是专家,每人又都是学徒)。(4)组合讨论:各专家“讲授”完,小组成员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不懂的或不明确的问题,专家解答或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6)评价奖励。

2、“编号问答”法:(1)给每组学生临时编号(1—5号)。(2)老师呈示思考问题,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并解释答案。(3)老师叫号,被叫者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并作一定的解释;每次给所代表的小组评分。(4)统计分数,评价奖励。

3、“合作辩论”法:(1)2人组阅读同一段(篇)课文。(2)讨论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3)4人组进行合作辩论(讨论)。(4)汇报结果。(5)评价奖励。

4、“思考—讨论—交流”法:(1)提出问题。(2)独立思考。(3)小组讨论(2人或3人组)。(4)大组交流(5人组)或全班交流。(5)评价奖励。等等。

(三)习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1、“写作——讨论——交流”法:(1)提出任务。(2)片段或短文独立写作。(3)两人讨论:向对方学习借鉴或向对方提出建议;共同修改。(4)小组交流:展示习作,讨论交流(借鉴或提出修改意见)。(5)独立修改、誊抄。

2、“围圈写”:(1)组内每人用一张纸独立写出一个片段或短文。(2)把习作以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移交给下一位同学;每人认真阅读得到的习作,并在上面补充写作。(3)再次移交给下一位同学,同样要求认真阅读和补充。以此方式传递一圈,直到习作回到本人手里。(4)本人仔细阅读被同组同学补充修改后的习作,重新整理誊抄成文。

以上合作学习策略不一定是一堂课的完整程序,通常只是课堂教学程序中的合作学习环节。从教学程序也可看出,合作学习并非单独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往往与班级授课相辅相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讲授必不可少,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十分重要,公平、合理的竞争也很必要。

五、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和几对矛盾

(一)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

1、师生关系

由于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以立足于“教”达到用不着“教”,凭借教材的例子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并“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注意下面几点:

(1)调控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一是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座位固定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视教学于各小组之间。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随机进入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时间、合作的形式及次数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为前提。(2)鼓励人人参与。在合作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教师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在合作中畅所欲言,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学习场所的设置、周边环境噪音的控制,教师教学的态度、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都有可能干扰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注意排除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协调的活动。

2、群体与个体关系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学习优势,进而形成群体合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益。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一要考虑个体素质差异,通过互补性学习手段,达到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优生更优,以优带中的态势;二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潜在优势,拓宽生生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利用优差互补的长处,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合作与竞争关系

合作和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合作学习中,合作与竞争可以并存,如何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作学习要求在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共进”的合作关系,合作学习应是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的表现。

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大多是分层次进行的。二是组际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能促进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学习竞争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在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

4、发展智力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激励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参与,能有效地培养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动机,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等。

(二)有效转化合作学习中的几对矛盾

1、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教师是老板、领导、创造者,而学生是雇员、跟随者和使用者;学什么和怎样学都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组成小组后,他们就学习由教师选好的材料;老师决定谁在哪一组,给出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并由老师做出评价。以学生为中习,又叫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生对课上学什么和怎样学提供意见;这包括决定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学,还包括选择同组伙伴,使用小组的频率,小组活动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奖惩措施。

2、外加刺激→内发动机:外加刺激来源于学生之外的原因,内发动机来自于学生本身。外加刺激指学习为赢得表扬、获得好成绩,从老师、父母、同学或他人处得到奖励;失去刺激,他们就不愿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内发动机指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因他们对所学题目感兴趣,或想提高自己;学生在一起学习,不必使用成绩、奖励,或其它奖惩刺激物。

3、知识传递→知识构建:知识传递是一个来自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认为学生是直接从老师那儿获取知识;封闭型的问题在这种教学中占统治地位;认为小组的作用是合小组成员掌握老师所讲的材料。知识构建是一个认知心理学上的概念,它讲的是学习者在构建他们的知识网络时,通过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及兴趣相联系而完成的;认为小组成员合作时的相互影响会给他们提供许多机会来构建知训并努力扩展知识。

4、严密的,社会工程师→松散的,相信学生能做对:这一问题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学生的小组可以不用教师的干预而能很好地合作。

六、初步结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索和不断验证、总结,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对这一模式的进一步验证、应用,将对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作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已在此研究基础上,与西师大合作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Independence · Cooperation ·Investigation ·Innovation)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发展”校本课程研究,其中的子课题“‘合作创新学习理论与策略’在学科中的实践研究”已在四川省达州市教科所立项。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诸如:如何更加有效地处理学习过程中合作、竞争和个人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课题研究的一大难题。如何评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把合作与创新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合作创新,培养合作创新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的鼎立配合,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掌控能力以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合作学习有效开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下面,笔者主要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不仅包含教师自身语文专业素质的提升,还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老师应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素养,这样便于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专业性较强的指导,并可以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掌握住整个合作学习过程,进而使课程得以继续推进。此外,正确的教育观则给予老师正确的育生观念指导,让老师平等看待每位学生,并且善于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激励学生,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关系,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沟通,便于老师掌握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并及时给予指导。

二、掌握合作学习操作方法,提高教师操作技巧

合作学习要想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效果,离不开正确方法的指引。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在推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本依据,确定教学内容有进行合作学习的必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语文思维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搜集有关圆明园被毁灭的历史信息,并且一起探讨被毁灭的圆明园为生活中当今时代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支持

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因此老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课堂的核心,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才能够真正融入其中,不会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进行合作。

总之,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共同支持,只有两者都投身其中,才能真正使得合作学习能够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三个层面 篇4

一、组内合作

合作学习的本义是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中, 通过交换彼此对同一内容的理解, 来实现提高学习水平与学习品质的过程。最基本的合作就是组内合作, 也就是说此时的合作范围一般是限定在老师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确定的小组之内。组内合作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合作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 就是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水平, 也就是对所学内容的知识理解做得比较好, 而对于提升学习品质则相对薄弱。因此, 要想弥补这一不足, 组内合作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 为了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要先讲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这是必要的, 这种规则性的知识一般都需要一个讲授的过程。但笔者也都知道, 只有讲学生是无法完全避免错误的, 因此学生就需要一个内省的过程。笔者设计的内省方法就是组内合作学习。具体做法是:首先, 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其上带有三个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例子: (1) 我爸爸跟我说, 你要认真做作业; (2) 我这个星期看了两本书, 它们是小猪希里呼噜和草房子; (3) 笔者班昨天眼保健操的时候有同学说话, 于是班主任罚笔者每个人抄一遍课文, 我觉得老师的做法没道理,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说了话, 为什么要每个人都罚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笔者那么爱说话。

对于类似这些错误使用标点符号的例子, 如果采用组内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每个小组几乎都有看不出错误的学生, 也都有一两个人能看出不同的错误, 因而学生的交流合作也就有了基础。同时笔者注意到, 对于同学提出的错误, 出错者更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笔者分析可能是因为在同学面前出错, 学生会觉得更没有尊严, 因而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去指出错误。当然, 这种心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要防止学生因为爱面子而不参与合作的情形。要克服这一消极想法并不困难, 因为几乎每届的教学中, 笔者都发现班上会有一些能说会道、敢于指出别人错误的孩子, 让他们在小组中发挥指正作用, 可以收到很好的合作效果。

二、组间合作

在实际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一个小组内四个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之后, 会出现大家犯同样一种错误的情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的思维具有相似性, 因此对于同一内容尤其是那种所谓的易错题, 他们会因为相似的思维而犯同一种错误;二是合作水平不高, 其中的个别学生跟在别人的思维后面而缺少自己的思考, 这样的学生一般有了自己的思考也不愿或不敢说出来, 因此同时出错。面对这样的错误情形, 笔者没有立即选择讲授的方式, 而是考虑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

同时, 对于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往往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味道, 这个时候通过组间合作,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为广泛的思想, 从而丰富自身的认识。

比如说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 在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有了整体感受之后, 笔者提出两个问题供同学比较:如果你是普罗米修斯, 你会去盗火吗?如果你是宙斯, 你会阻止普罗米修斯盗火吗?

这个问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做出判断, 而这种判断往往又是主观性非常强的, 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本的理解, 去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 组内学生在“会”与“不会”之间进行选择, 有的小组是取得了一致的答案, 而有的小组却争论不休。当笔者将小组合作扩大至组间合作时, 原来持“会”或者“不会”的学生往往又会发生动摇。比如说有的学生基于普罗米修斯的角度, 做出“不会像宙斯一样阻止盗火”判断, 但在别的小组的学生提出“作为宙斯, 放弃阻止就是失职”的追问下, 他们又会陷入另一种思考。其实, 笔者提出这两个问题也不是要学生得出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 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问题思考问题。事实证明, 通过组间合作, 是可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的。

三、自由合作

自由合作是指基于学生个体需要, 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是异于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的, 因为前两者更多的带有教师指令性质, 而自由合作则更多的是基于学生自主需要。请注意, 这里笔者并没有看轻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的意思, 因为作为教学, 在班级授课制要求下进行小组合作与组间合作是必要的, 而自由合作应当是一定需要下的补充。也就是说不能动不动就自由合作, 那样是起不到真正的合作效果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5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中出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这种学习法并非在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堂中出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这种学习法并非在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很好的运用。

一、研究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够,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了以下问题。1.组合缺少科学性

一般合作学习,就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其中在生生合作中,可能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容易失去平衡。2.内容缺少实用性

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都是为了形式而合作。3.课堂难以控制

这点主要针对新教师提出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你一言,我一语,回答很积极,这时不好制止他们发言。但是,要完全让他们自由去说,又会影响进度,课堂容易失控,造成了“放出去收不回来”的后果。4.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好学生参与的机多,困难学生成了听众,他们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益甚微。

二、研究过程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根据学生差异,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灵活组合。1.确定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制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无边际。2.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探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展开研究对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小學语文合作学习依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作用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围绕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行,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配角,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能够被动接受,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实效性不强,缺乏语文学习的热情。造成这一小学语文教学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单一,在压抑而缺乏生气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没有很好地激发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彼此合作、沟通,共同探讨与交流,原本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学习的效率也因此而得到有效提升。

2.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共同参与一项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合作学习是需要多个人展开有效合作才能够完成的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的开展正符合学生的这种天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对促进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彼此合作,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在有效合作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1.做好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

凡做一件事情预先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良好的准备,就可以未雨绸缪。预先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事先预防,那么事情做起来也就会比较顺利。相反,如果在做一件事情时,对做这件事情毫无准备,往往在做事情时遇到一些意想不到难以应对的情况,做事情的效率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做事情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也是同样的,如果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不做好前期的合作准备,合作学习的开展就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利于合作学习活动的高效实施。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前,要事先给学生布置一些资料收集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制订翔实的合作计划,明确合作的问题,这些为小学生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扫清了障碍。因此,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中,合作学习前期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2.合作问题要精心设计

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就要重视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中,精心设计一些实效性的合作问题。教师要在合作学习时根据教学要完成的目标,以及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如教师可以在小学生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启发性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难,太难学生就会因为无从下手而使合作学习的实施难以收到实效,太简单又会让学生感到问题没有什么合作的价值,而逐渐地丧失合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实效性的合作问题,以此促进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高效实施。

3.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教师依然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以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样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这对于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合作学习效率,教师就要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树立人本的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根本方向,教师要改变原有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既要在学生开展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良师,也要成为学生的益友,要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现,共同合作研究。

开展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对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王佳佳.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研讨[J].才智,2015.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调查及启示 篇7

以下是笔者对四、五、六年级共214名学生做的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调查情况。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难易适中, 激发探究热情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 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要发挥它高度有效的作用, 必须经过三个环节。问题的提出要活跃学生的思维, 产生反响, 有所触动, 这便是第一个环节———促动。小组合作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为学困生创造了机会, 使其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 优等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中等生则如鱼得水, 在他人的启发下, “跳一跳摘到果子”, 达到“人人求进步, 人人求发展, 人人求成功”的目的, 这便是第二个环节———互动。最后是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中进行交流。这样既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 势, 有利于小组内成员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又便于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 挖掘小组群体智慧, 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这是第三个环节———联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这三个环节发挥最大的作用, 就必须考虑老师为学生设计的任务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任何外力的帮助, 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 即“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在合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 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点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低于相应的领域, 则容易流于肤浅, 弱化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抓住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矛盾, 并就此创设问题情境, 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尘封的情愫, 从而极大地激发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 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如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麻雀为拯救自己的幼儿而准备搏斗的那两段, 体会“是一种爱的力量驱使它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小麻雀”。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究:麻雀的这种力量, 人有没有?在什么情况下, 弱小可以战胜强大?这样, 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形成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心。

二、形式丰富, 享受合作乐趣

采用丰富多彩的合作形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例如从学习内容方面, 可以分为课前合作学习、课内合作学习、课外合作学习;从合作对象方面, 可分为生生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家庭合作学习;从合作人数方面, 可分为一对一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团体合作学习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合作方式, 才能提高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 有一学生提出疑问:“我觉得田忌不守比赛规则, 他是在使诈! ”孙膑的行为究竟合不合比赛规则, 存不存在道德问题? 怎样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呢?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后, 按照对孙膑行为的不同看法, 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赛活动。辩论会上, 学生个个引经据典、振振有词, 争论十分激烈。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在历史的背景下理解人物的品质, 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学习孙膑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体育赛场上的“让球”、“假球”、“黑哨”、“兴奋剂”等现象是违背体 育规则的, 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在辩论活动中, 首先为了在辩论会上赢取对方, 学生会想方设法地收集相关资料。这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自然的分工过程, 为课堂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接着在课堂上的辩论过程中, 学生从双方的对话中汲取了营养, 在观点的碰撞中实现了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合作精神。

另外, 采用协同合作方式, 可以让小组成员在互相配合中完成合作任务, 实现共同发展。如教《花钟》一课后, 笔者开发了任务型协同合作作业, 让学生以“美丽的花———花儿的知识小报”为主题, 自由分组完成编写小报的任务。为了让小报编得图文并茂, 学生会想方设法地让本小组的组员发挥各自的特长, 美术好的负责版面和插图, 书写出色的负责抄写, 知识面广, 信息收集能力强的负责收集内容……这样一来, 学生就很自然地进行组合, 也很自然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而且在合作中享受到集体智慧碰撞的乐趣。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都要避免学习好的孩子抢风头, 后进生等着收获学习成果的现象。在活动中, 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任务, 让每个孩子都思考, 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

三、教师参与, 构建民主氛围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 教师既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交流,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使合作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有趣的小实验》时, 题目要求:剪许多小纸屑, 放在桌子上。把塑料板在身上来回摩擦多次, 马上拿去吸小纸屑, 小纸屑就会在塑料板下跳起舞来 (摩擦产生静电的道理) 。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做实验, 很多学生用尺子在身上摩擦了很久, 可是效果不明显, 小纸片总是不肯“跳舞”。后来有一个学生发现用尺子摩擦头发, 效果不错。笔者跟着学生一起做实验, 因为笔者的头发长, 效果特别好, 尺子接触小纸片时, “跳舞”的纸片也较多。几个男学生便跑到笔者身边, 用尺子摩擦笔者的头发, 笔者的头发被弄乱了, 但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神情, 笔者认为笔者的外在形象已变得不重要。后来的口语交流中, 很多孩子谈到笔者的“长发”, 连一个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津津乐道地说起他刚才是怎样把实验做成功的, 笔者自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口语交际课。显然, 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 师生进行着愉悦、真诚的合作, 使整节课充满民主、和谐气氛。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长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 他们在合作中探索、求知。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而大胆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看, 自由地说, 自信地做。

四、课外延伸, 培养自主习惯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让合作学习发挥重要的作用外, 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当课外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及习惯时, 它就会发挥一种更积极的作用。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保护周围的环境》时, 提前布置学生分组考察学校或小区周围的环境。学生做得很好, 其中一个组的学生去附近的九龙公园收集材料, 他们拍了两类照片, 一类是鲜花盛开的干净的花圃, 另一类是公园的某个角落被游人丢满垃圾的场景。另一组学生则到农机厂实地考察, 他们发现那里的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 带回来的照片是烟囱冒出的黑烟向四周扩散。口语交流时, 他们把考察经过及自己的看法都说给大家听, 而且要互相补充, 说得很完整。后来他们还给相关的环保部门写信, 呼吁社会共同保护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篇8

一、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班级或集体的缩影。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

1.组织建设。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8 名学生组成, 人数的确定要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大组内要有组内组或对子等二级学习组织。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好小组之后, 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代码, 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代码相同。

2. 文化建设。小组必须是一个共同进步的小集体, 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该逐渐形成本组合作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对小组发挥着鼓舞和激励的作用。

3.机制建设。组长推选与培训———每组应该有一名合适的小组长, 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

二、科学管理合作学习小组

1.思想管理。每个同学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学习基础是有差异的, 班主任和科任要利用一切机会对各小组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培养。

2.组织管理。教师由管理每个人转化为管理小组或大组, 然后由组长去管理组员, 实现层级管理。教师对组长提供指导, 并对作为组员的学生予以关注, 发现问题, 及时指出, 教师的管理更加全面, 更富有力度, 也更有实效。

3.制度保障。为确保合作学习小组的正常运行, 达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 合作小组还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使合作学习有实效。

有培训制度:定期对组长进行培训, 每期有明确的培训内容。培训应以解决每个组内的实际问题为目的。

有奖惩制度: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也将之作为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三、科学评价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 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小组评价应调动每个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组内互评。合理评价是小组合作成功与否的保障。其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 评价的侧重点由评价小组成员的态度, 再到合作质量, 最后到创新, 循序渐进。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出评价。这样的设计, 不仅使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 有话可说, 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对人, 对事物客观公正的品质。

组际互评。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通过这种评价, 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 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的激励评价。首先是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 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 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以舒展, 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越来越自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其次要对合作状况评价。最后要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提高,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应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

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 能使他们按既定目标和标准,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检测, 作出正确的评价, 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自我评价可以从纪律、劳动、卫生、学习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对小学语文合作式学习模式的窥探 篇9

(一) 教学模式传统, 缺乏师生互动

在早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将语文的工具性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近年来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很多学校开始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而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的先锋, 更是将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 尽管将很多的教学新模式引进了课堂, 但是却并不符合实际, 导致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 教师单方面的调动课堂气氛往往效果并不明显, 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喜欢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 而学生对知识究竟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是否能够完全吸收, 教师却无从知晓, 且沉闷的课堂气氛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反而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 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近年来,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是团队合作能力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当今社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 但是纵观当前的学校教育, 其对于成绩的重视程度则远远超过了能力。我们可以看到, 大多数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 大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试图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更多的知识, 这就给学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而学生面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也必然更加重视自己的成绩, 这就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 从而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太过于依赖教师, 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而并不是通过自我探讨、自我思考来得出。长此以往, 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丧失, 思维不断固化, 这对其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 脱离现实生活, 教学工具运用得不合理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考试方向, 我们不难发现, 各类考试均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 其中题目的设置越来越新颖灵活, 考察的知识点愈加广泛, 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贴近生活, 需要学生从实际出发。可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 大多数教师只专注于课本知识的讲解, 学生很少有机会融入社会, 去体验学习与生活的快乐。除此之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与多媒体也随之融进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 但不少教师仅仅是通过展示课件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而并没有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为学生服务, 在教学工具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二、开展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 当今社会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而合作式教学模式可以说为学生发展各项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首先, 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与学习来获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 针对同一个问题, 学生可以集思广益, 通过多种思路来寻求答案, 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其次, 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不同的小组成员各有分工, 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们对自己的任务会更加用心, 而小组之间的竞争也使得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 小组之间激烈的讨论与竞争, 完全改变了以往沉闷的教学氛围, 使得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加有信心, 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三、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式语文课堂

合作式的教学课堂固然有很多优点, 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度, 很容易致使课堂失败, 从而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针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式语文课堂, 提出如下建议。

(一) 适度放权, 注意引导

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以更多的自由时间, 但是, 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 情绪波动幅度大, 很容易因为轻松自由的氛围而造成对学习任务的忽视, 容易利用珍贵的课堂时间做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应当掌握好“度”, 给学生适度放权。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在让学生讨论某一课文中某一段落的大意时, 应当走进学生群体, 去参与学生的讨论, 同时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导。另外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应当有一定的任务制定和检测, 以便让学生产生适度的压力, 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 丰富课堂, 贴近生活

语文课堂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教师不应该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上, 而应该带领学生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样无论是在视野上还是胸怀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开阔。所以, 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来丰富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例如经常举办朗诵创作比赛, 让学生通过体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获得创作的灵感。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而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趣味性, 在上述能力的提高方面, 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针对这样的要求, 将合作式学习模式纳入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将针对传统教学的弱势, 来重点分析小学语文合作式教学模式施行的必要性, 并就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课堂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式,课堂

参考文献

[1]卜廷才.语文合作学习中的不良局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 (7) .

[2]陈宝云, 王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 (1) .

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运用,建议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课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和学会合作等, 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呢?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一、实施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 实施合作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和交流, 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 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趣盎然, 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则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因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 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讨论, 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发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 还有效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迎合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 实施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试图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这对于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最强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无疑是新奇的, 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 然后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 又会产生新的碰撞和火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自由和融合的环境, 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的觉醒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三) 实施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由于个性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 所以每个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对内容的理解上都会有所不同,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获得补充和启发, 有效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的不足, 这无疑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除此之外, 合作学习在评定成绩的时候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这就促使小组内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自觉帮助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 使学习差的学生取得进步, 获得成功的体验, 进而提高小组的整体成绩, 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语文课堂上实现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应该采取的举措

(一) 教师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进行高质量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教师应该切实重视分组这一方面的工作, 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合理搭配, 秉持以优带劣, 互补、促进的原则进行分组, 使组内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帮扶, 进而带动整个小组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分组要达到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效果;其次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 允许学生适当调组, 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 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最后教师在分组完毕以后, 要指导学生做好组内分工, 比如由谁担任小组长等, 确保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合作学习有序进行。

(二)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技能和习惯

由于年龄原因,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可能会对合作学习充满热情, 但是却缺乏一定的合作技巧, 鉴于这种情况, 教师要从旁对学生加强指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如果大家都不敢或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就起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了, 也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因此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表扬, 激发他们表达的意识和欲望, 这不仅是合作探究问题的需要, 同时也是培养个人社交能力的需要, 此外教师要指导大家在阐述问题的时候做到清晰系统、言之有理, 使人乐于接受, 能够明白你所表达的观点和意思;二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特性和精神, 指导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只有出现问题了, 大家才有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机会, 在这一过程中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 倾听本身就是一门蕴含了大量技巧的学问, 对于小学生而言, 学会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的时候做到神情专注, 与对方有眼神交流,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同时还要善于抓住对方讲话的重点。

(三) 积极构建完善的评定机制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时, 要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单位, 这样有利于提升小组成员的凝聚力,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 进而达到小组团队的整体进步。在评定的内容方面, 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把握, 建议可包括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合作习惯及教师指导的优势和不足等方面。在评定的方法上, 要采用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不但可以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对待竞争对手, 还会使评价的结果更公正和客观。在做最后总结陈述式评价时, 教师不仅要对小组进行表扬, 同时也要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 尤其要关注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 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整,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 要实现高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 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好的方法, 进而促进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商洪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文教资料, 2011 (06) .

[2]胡绍舫.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认识与探索[J].语文天地, 2010 (23) .

上一篇:盆腔炎的中医护理下一篇:支架类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