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的中医护理

2024-05-30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精选十篇)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 篇1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综合治疗,护理

盆腔炎性疾病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 是发生在女性中的常见疾病, 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若不及时给予治疗很容易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sequelae of PID, SPID) , 临床中常常将其称为慢性盆腔炎[1]。该病具有较好的反复性, 病程时间也比较长,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2]。随着社会发展与开放, 本病患者日益增多, 单一的抗生素治疗难以到达病所, 反复应用多已产生耐药。2010年8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科室共收治9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 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并密切观察, 给予精心的护理, 均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治疗的9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 病程0.5~3.2年, 平均0.8年, 年龄21~44岁, 平均33.4岁。90例患者均符合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推荐的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2]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标准[3]。

1.2 方法

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控制炎症, 包括中药保留灌肠、针灸治疗、外敷紫草油纱、照红外线。

1.2.1 中药保留灌肠

使用慢盆灌肠液70 ml, 将药液倒入带毛菲氏滴管的灌肠袋中, 温度以39℃~41℃为宜, 患者取左侧卧位, 使臀部接近床沿, 垫高30 cm, 肛管涂少许石蜡油, 缓慢从肛门插入直肠15~20 cm。然后, 将药液滴入其中, 滴速:60滴/min;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患者有便意, 应使其放松腹肌, 从而减轻盆腔的内压, 缓解其肠道痉挛, 并在灌完后后给予适当的卧床休息。灌肠最好选择在每晚睡觉前, 解干净二便后才执行。尽量使药液保留1 h以上。每晚一次, 7 d为一疗程。

1.2.2 针灸治疗

采用电针方法。选取穴位:气海、关元、子宫穴 (双) 、三阴交、太冲 (双) 。取仰卧位, 选定穴位, 常规皮肤消毒, 针具选用0.25 mm×25 mm的不锈钢针灸针, 进针后加电, 使用6805型电针治疗仪加电, 治疗约30 min, 1次/d, 7 d为一疗程。

1.2.3 外敷紫草油纱

外敷紫草油纱 (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 紫草经加工提取有效成分后加入透皮促进剂月桂氮卓酮制成外敷药) 外敷下腹脐耻间盆腔位置, 1次/d, 1 h/次。

1.2.4 红外线照射

患者取仰卧位, 露出下腹部皮肤, 采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 距离皮肤约30 cm。治疗约30 min, 1次/d, 7 d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3]中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估, 分为4个等级, 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经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加上精心的护理, 90例患者, 治愈40例, 显效3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7.8%。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的病程时间长, 多数的临床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 从而影响其整体治疗。因此, 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并且耐心听取患者主诉, 积极消除心理顾忌。同时, 应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和理解, 有效的消除疑虑。护理人员应全面的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的保健知识和治疗方法及效果, 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护理人员在整个护理过程中, 应采取温和的语气, 并且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提高抗病信心。另外, 在患者治疗前应积极向患者说明中药保留灌肠和针灸治疗及红外线治疗的基本情况, 加强认识, 有效消除其紧张和焦虑等心理。

3.2 中药保留灌肠护理

护理人员应全面向患者介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具体情况, 从而取得患者的临床配合, 便于更好的实施。采用夜晚灌肠, 因为晚上肠蠕动减慢, 有利于药物在直肠内保留时间长, 利于药物吸收。灌肠前瞩患者排空大小便, 插管长度为15~20 cm, 并妥善固定, 严防导管脱出、扭曲。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动作粗暴损伤直肠黏膜而增加患者的痛苦, 嘱其全身放松以利于减轻腹压。观察病情变化, 在灌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心悸、出汗和腹部胀满不适, 若出现上述症状, 应减慢灌肠速度或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出现便意, 嘱大口呼气, 并减慢滴速。灌肠后注意观察患者大便次数、质、量, 并做好记录。

3.3 针灸治疗的护理

针灸治疗前询问患者是否已经进食, 避免空腹状态下行针灸治疗发生晕针。让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 实施过程中应叮嘱患者保持身体放松, 并且及时消除其顾虑, 有效降低滞针和弯针的发生。操作过程中, 一旦出现晕针情况,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处理, 并且注意保暖。行电针时电量以舒适为宜, 电量过大会引起患者不适, 要时常询问患者电量是否合适。出针时要仔细检查针口是否有出血, 有出血则要用棉签按压止血。治疗结束应帮助患者及时穿衣, 防止受凉感冒。

3.4 外敷紫草油纱的护理

外敷紫草油纱前指导患者排净二便, 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取仰卧位, 用紫草油纱外敷下腹脐耻间盆腔位置, 并且要使紫草油纱紧贴下腹部皮肤, 利于药物的吸收, 1次/d, 1 h/次, 治疗结束再次检查局部皮肤情况, 做好相关知识宣教, 指导患者注意下腹部保暖, 月经期暂停敷药。

3.5 红外线照射的护理

咨询患者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照射红外线前应检查皮肤有无破损、瘢痕、溃疡, 红外线灯照距应不少于20 cm, 并咨询患者受热情况, 检查皮肤耐受程度与灵敏性 (特别是开腹术后周围皮肤的麻木, 患者换药后2 h内不进行照射, 避免红外线与碘酊、酒精互相发生作用导致过敏 (如瘙痒、水泡、红肿) 。叮嘱患者家属勿将衣服、被子覆盖在灯上以免引起着火, 不要随便调节灯距, 冬天注意患者保暖情况, 夏天注意周围空气流通, 适时巡查患者。

3.6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 尤其加强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宣教, 更好的促进患者恢复。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多摄入清淡和易消化且富含有较多营养的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摄入。日常生活中应加强身体锻炼, 进一步增强其体质,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个人卫生防护。提高患者对个人卫生的认识, 降低不良生活习惯。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生殖方面的宣教, 注重个人卫生的保持, 有效保持会阴的清洁。

4 讨论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PID) 是女性中的常见疾病, 在临床中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对患者的影响也比较大, 临床中常常将改变称之为盆腔慢性炎症[4]。但是随着临床中人们对该病的不断研究, 临床中将其分为近期与远期后遗症两种[5]。前者一般包括肝周围炎、卵巢脓肿及输卵管炎等疾病, 后者常常表现为不育、异位妊娠及慢性盆腔痛等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病的发生率也在逐渐增加,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 临床中如何有效的治疗盆腔炎后遗症是医师们关注的重点。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中医治疗中, 属于“少腹痛”和“带下病”等疾病的范畴, 该病多数是由于身体虚寒和气滞血瘀所致。临床中常常以解毒化瘀和清热利湿为临床治疗原则。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分析, 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给予中医治疗效果明显, 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组方中丹参、莪术和赤芍及血蝎具有较好的活血化淤和清热解毒及行气止痛的功效, 直达患者的病灶,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中采用中药直肠灌注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有效依据女性身体特点而制定的治疗方案, 能够有效促使药物直达病根, 且提高药物的治疗药性。同时, 这种治疗方法的毒副作用比较小, 且患者的肠胃也比较容易吸收, 有效减少传统治疗方法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这种治疗方法还能够充分发挥局部用药的作用, 能够较长时间的维持药物浓度, 更好的促进其局部血液循环, 软化纤维组织。与此同时, 临床中应用该方法治疗还能够更好的促进炎症病灶吸收, 提高患者的新陈代谢, 较快的发挥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内平衡影响较小, 充分的发挥药物的药学特性,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属于一种急性盆腔炎, 常常导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下降, 加之病程时间比较长, 很容易出现久治不愈的情况。盆腔炎是由需氧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所致, 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由炎症包块形成组织粘连, 瘢痕挛缩, 血运受阻, 造成全身给药难以达到局部组织, 引起效果不佳。采用中药灌肠疗法同时结合其他治疗, 针刺可疏通经络气血和扩张血管的效果, 能够较快的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同时, 针刺治疗还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血管通透性的升高, 大大减少炎症的渗出, 充分的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最终达到炎症消除的治疗效果。而外敷紫草油纱, 紫草性凉, 具有凉血、活血、解毒、清热祛湿等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紫草有效成分紫草素具有较强的抑制病原微生物、抗炎及扩张血管的作用。使用红外线治疗, 其产生温热能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组织营养状态, 增强新陈代谢加强局部营养, 提高组织再生能力, 使组织自身发生变化, 炎细胞发生改变达到消失、止痛和灭菌的效果以利炎症吸收和消退。在治疗中加入精心的护理是必要的, 可以使患者在治疗前对即将进行的治疗有认识,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可以使患者在治疗中密切配合治疗, 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使患者在治疗后注意自己的平时卫生习惯, 增强信心, 继续接受治疗, 以利于早日康复。

笔者所在科室通过中药保留灌肠、针灸、外敷紫草油纱、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 加上精心的护理, 90例患者, 治愈40例, 显效3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达97.8%。仍需要继续努力, 改进完善治疗护理方法, 使患者受益。

综上所述, 临床中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治疗是可行的,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临床效果。同时,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的护理, 更好促使患者配合临床治疗,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6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47-253.

[3]陈霞.红藤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临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5) :125.

[4]赵桂新.宫腹腔镜诊治女性不孕症72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8) :92-93.

2018年盆腔炎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篇2

一、疾病名称

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西医诊断:盆腔炎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 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3)寒湿瘀滞证

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4)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5)气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银蒲四逆散《伤寒论》四妙散《成方便读》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银花藤、蒲公英、柴胡、枳壳、赤芍、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生蒲黄、炒五灵脂、延胡索、炒川楝子。

②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金银花、连翘、桔梗、生黄芪、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琥珀粉(冲服)、砂仁、蛇床子。

中成药:妇科千金胶囊、金刚藤胶囊、花红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 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中成药:消癥胶囊(我院自制药)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寒湿瘀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

②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制香附、乌药。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等。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党参、杜仲、莲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川续断。中成药:妇宝颗粒(冲剂)等。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方药:①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当归、丹参、广木香。

②举元煎《景岳全书》合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丹参、莪术、香附。

中成药:丹黄祛瘀片(胶囊)等。(二)外治法

1、直肠给药

(1)中药保留灌肠

方药:红藤、公英、丹参、连翘、地丁、茯苓、延胡索、败酱草、土茯苓。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选用塑料导尿管+输液器。(2)直肠纳药:康复消炎栓等。

2、中药外敷

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

3、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骶部。

(1)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2)中药研粉调敷:

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3)中药穴位敷贴:方药:三

七、血竭、蒲黄、白芷、沉香、羌活。可根据证型酌加减,研末或制成丸剂,贴敷于三阴交、气海、神阙、血海、归来、子宫、太冲、关元等穴位。

4、中药离子导入

方药: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透骨草、苍术、白芷、川芎。随证加减。上述药物亦可应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进行治疗。

5、中药熏蒸治疗

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三)灸法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 缓解盆腔疼痛疗效

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要指标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证候疗效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1 00%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2)局部体征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局部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显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值减少<30%。(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依据分级量化标准,包括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采用症状、体征积分法,分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级别进行疗效评价。在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主观症状下腹痛、腰骶痛、带下情况和局部体征情况进行评价。

①进入路径当天,按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进行病情程度分级。②结束路径时,按照疾病主要指标疗效和次要指标疗效标准进行评判。主要疗效指标主要为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

(三)分级量化标准

1、症状分级量化标准(1)湿热瘀结证:(2)气滞血瘀证:(3)寒湿淤滞证:(4)肾虚血淤证:(5)气虚血淤证:

2、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盆腔体征轻重分级:

3、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进展和展望 篇3

【摘要】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治疗效果不显著等特点。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概括与总结,从内治法、外治法,综合治法等3个方面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有一定优势,治疗方法众多,综合比较认为如果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的综合疗法治疗效果可能比单一疗法更为优越。本人认为有必要探讨一种最佳组合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炎,建立临床治疗规范。

【关键词】盆腔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

慢性盆腔炎指女性内生殖器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腹膜发生炎症[1]。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白带异常[2]。该病属中医"癥瘕""月经不调""带下病"等范畴[3]。中医药治疗该病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现将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作一综述。

1 内治法

1.1 辨证分型论证

李本华等[4]将此症分为脾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壅阻型。肝肾亏虚型拟补中益气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拟活络效灵丹加减。湿热壅阻型拟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1.2 中成药治疗

沈慧敏等[5]将14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金刚藤组和司帕沙星片组比较治疗,金刚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司帕沙星片组。提示金刚藤胶囊能明显改善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2 外治疗法

2.1 灌肠疗法

严妮华[6]在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 取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红藤等浓煎汤,内加利多卡因100 mg),30次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2 外敷法

曲如玫等[7]运用柴胡、丹参、桃仁、红花、败酱草、水蛭、大黄、木香等, 加酒蒸热,每日小腹部外敷2次。每次30min,268例中显效237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96.6%。

2.3 针灸疗法

严红等[8]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灸治疗,以肾俞、次髎为主穴,辅以殷门、三阴交治疗;对照组30例内服外敷中药完带汤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66.7%;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

2.4 中药离子导入

王晓红等[9]治疗组:将大黄、芒硝按1∶2比例进行离子导入治疗。治疗40例,治愈28例,好转8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

2.5 阴道用药治疗

王燕等[10]用双黄连粉、活血止痛散、川芎嗪,调制成膏状,置于穹隆部,治疗55例,痊愈34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61.8 %,总有效率达98.2%。

2.6 穴位注射

采用鱼腥草注射液注入子宫穴配合周林频谱治疗仪照射小腹及腰骶部治疗500例,治愈463例,好转37例。

2.7 穴位封闭

取一侧子宫穴注入稀释好的封闭药物(鱼腥草针20ml+2%利多卡因针2. 5ml)。对500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治愈率为60%, 总有效率为97.6%.

2.8 中药熏蒸

用蒲公英、红花、赤芍、败酱草、草乌、甘草、杜仲、木瓜、防风、乳香、没药等熏蒸,治疗患者60例,总有效率达95%, 明显优于对照组。

3 综合治疗

中医药综合治疗,系内外合治,多途径给药,注意局部与整体、攻邪与扶正相结合,达到标本同治、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目的,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优势和特色。运用中药内服、灌肠、腹部外敷、心理辅导等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显著疗效。本组痊愈89例, 占68. 5%; 好转26例, 占20%; 无效15例, 占11.5%; 总有效率88.5%, 包块型总有效率占91.1%。

4 结语

慢性盆腔炎发病率高及迁延难愈的特点,使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独具特色。因此中医药对治疗本病有独到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使用抗生素,理疗等。但多数病人的病程长,而且长期使用抗生素致耐药菌产生及双重感染,疗效不明显,也不能消除盆腔的粘连和包块,疗程迁延不愈,负担重,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但是中医治疗本病目前在临床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诊断标准中客观指征较少、疗程的确定、对疗效的评价统一的量化指标等。有必要探讨一种最佳组合方式治疗慢性盆腔炎,建立临床治疗规范。

参考文献

[1] 李洪艳.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国社区医师,2009 ,11 (24 ):129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1.

[3] 罗元恺. 实用中医妇科科学[ J].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55

[4] 李本华,宋鹰.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治疗[J].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 24) :2697.

[5] 沈慧敏,杨越波等.金刚藤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中药材,2007,30(10):1340-1343

[6] 严妮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2003,18( 3) :204.

[7] 曲如玫, 范杰先.外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 12): 3707.

[8] 严红,黄小惠,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8,40(7):69-70.

[9] 王晓红.孙强等.超短波离子导人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40 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9 ,18 (5):206.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 篇4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护理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 临床难以根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配合护理措施, 可提高治疗效果[1]。本研究给予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辨证护理, 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5月峡江县疾病控制中心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排除盆腔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47岁, 平均 (35.8±5.6) 岁;中医辨证分型:湿热瘀阻型11例, 寒湿血滞型6例, 气滞血瘀型9例, 阴虚血热型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48岁, 平均 (35.9±5.2) 岁;中医辨证分型:湿热瘀阻型12例, 寒湿血滞型6例, 气滞血瘀型8例, 阴虚血热型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护理, 包括生活习惯指导、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护理。具体如下。 (1)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使其能够充分了解疾病, 以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慢性病症,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介绍相关的自我护理和保健措施, 以尽快恢复健康。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完成个人卫生和性生活卫生, 减少感染途径。 (2) 湿热瘀阻型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下腹隐痛等, 给予银翘红酱解毒汤加减治疗。护理人员嘱咐患者日常生活环境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在饮食方面, 则需要以清淡饮食为宜, 忌辛辣、生冷食品。 (3) 寒湿血滞型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腹疼痛、舌质淡或有瘀点, 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做好腹部的保暖措施, 日常饮食以温热食物为主, 忌食生冷食品。 (4) 气滞血瘀型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腹胀痛、刺痛, 经前乳房胀痛等, 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护理人员嘱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 可以进行腰骶部热敷等以缓解症状。 (5) 阴虚血热型患者临床表现为小腹下坠疼痛、月经量少等, 给予慢盆方加减治疗。护理人员要嘱患者避免忧愁、烦恼等,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视觉评分法计分, 按照患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 最低分为0分, 最高分为10分, 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质量越满意。非常满意:≥8分;满意:6~7分;一般:4~5分;不满意:<4分, 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腰腹胀痛、白带异常等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 B超检查附件炎性增粗或包块、炎性渗出物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均提示较治疗前各种体征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有效:症状体征及检查均有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 高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 病情顽固, 易引起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等, 严重者会导致不孕[2,3,4]。引起慢性盆腔炎的原因多和免疫因素、病情迁移、衣原体感染、病理改变、流产等有关, 还和患者的性活动及年龄有关。

慢性盆腔炎临床表现为慢性盆腔痛、不孕、异位妊娠等, 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不振、失眠等[5,6]。临床在诊断时可采取B超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治疗时则可采取物理疗法、抗菌药物治疗、其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7,8]。

中医学认为, 慢性盆腔炎属“腹痛”“痛经”“不孕”等范畴, 患者多因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入侵而致。临床采取中药治疗, 可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调节机体全身气血状况。在治疗过程中, 配合中医辨证护理, 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护理体会: (1) 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告知患者治疗的显著效果,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2) 注意饮食,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难消化的食物, 保持体内精气神, 中医学将盆腔炎归属于“带下病”“癥瘕”范畴。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湿热之邪内侵, 肝郁化火, 或脾失健运, 或肾气虚弱, 或湿毒湿邪等。饮食上可加用健脾益肾补气药, 如淮山药、党参、桂圆。 (3) 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重体力劳动, 注意经期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和自身卫生。衣着宽松、透气、无刺激。 (4) 中医辨证护理:下腹胀痛或腰骶酸痛者可用醋炒食盐或艾炒食盐棉布包裹局部热敷, 白带增多或平时都可用红藤汤二次煎药阴道冲洗、灌洗或坐浴, 经期停用;精神疲惫时可选用西洋参泡水饮用提神等。

综上所述, 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中医辨证护理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琳琳, 余文华, 刘晓倩, 等.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的Meta分析[J].针刺研究, 2014, 39 (2) :156-163.

[2] 徐静平, 牛俊华.物理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4, 35 (3) :54-55.

[3] 李玮琛, 邓志杰, 杨郁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1 (14) :63-65.

[4] 陈文斌, 薛梅苓, 单升高.化瘀利湿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2 (20) :180-181.

[5] Fan LL, Yu WH, Liu XQ, et al.A meta-analysis on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Zhen Ci Yan Jiu, 2014, 39 (2) :156-163.

[6] 张奕标, 何丽丽, 黄彩珍, 等.熥络宝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6) :25-26.

[7] Liang Y, Gong D.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a qualitative study of patients&apos;insistence on treatment[J].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4, 21 (14) :345.

盆腔积液中医治疗方法 篇5

月经期不注意卫生(15%):

女性朋友们在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会有脱落的现象,这样宫腔内部的血窦就呈现了开放的状态,并且会存在有凝固的血块等,此时非常适宜细菌的滋生。所以如果女性朋友们如果在月经来潮时不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情况,或者没有使用符合标准的卫生棉、卫生纸等等,或者在月经期间进行了性生活,都给细菌的滋生和感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而会引发女性盆腔炎的情况。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26%):

有一些女性朋友们会患有一些阑尾炎或者是腹膜的炎症,而女性的生殖器官有在附近,炎症不及时的处理就很容易引发蔓延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女性的盆腔部位炎症。某一些女性朋友患有一些慢性的宫颈炎症,炎症会通过淋巴进行血液的循环,最终也会引发女性盆腔部位结缔组织发炎的现象。

产后、流产后感染(25%):

女性朋友们在生产和人工流产后,因为身体受到了很多的损伤,所以身体非常的虚弱,身体的抵抗能力、免疫能力也比较的低下,并且此时女性的宫颈口也处于一个扩张的状态,此时如果没有注意个人的卫生情况,那么阴道和宫颈内所有的细菌也有可能会不断的上行而造成女性盆腔的感染的情况。

妇科手术后感染(15%):

女性朋友们在进行一些人工手术、放环手术、输卵管造影等等的手术时,如果手术的过程中消毒不是很严格,那么很容易在手术后引发女性的感染问题。并且如果女性在手术后不注重个人的卫生情况,不根据医生的嘱咐进行恢复治疗,治疗后太早的进行性生活等等,都会引发细菌不断的生性而导致女性的盆腔部位感染,引发女性盆腔炎症的发生。所以女性朋友们在手术只有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卫生情况,避免发生感染。

盆腔积液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用: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时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9g、黄芪15g。

物理疗法

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蜡疗等。

盆腔积液的护理事项:

1、识别下腹疼痛等。疾病出现之后需要积极的治疗,不然会导致病情恶化,出现下腹疼痛、肛门坠胀、腰痛腰酸的异常症状,一旦遇到这种异常情况的时候,就要警惕盆腔积液侵袭了,为了避免影响工作和学习,需要及时的识别治疗。

2、识别盆腔炎症。如何识别女性的盆腔积液疾病?疾病出现之后,不及时的治疗,积液就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可引起盆腔周围组织炎症扩散,当殃及到其他脏器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情况。

3、识别不孕症状。护理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及时的识别不孕症状,盆腔积液出现之后,若不及时的治疗,病情会蔓延到输卵管伞端,出现输卵管粘连、不通,危害女性的正常生育。

4、盆腔积液出现之后有怎样的护理?注意清洁卫生。女性朋友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私处的卫生,不及时的清洁会导致细菌通过进行蔓延传播,引发炎症,因此在护理盆腔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清洁工作。

中医巧治慢性盆腔炎 篇6

慢性盆腔炎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不愈。虽无生命之忧,却有终身之累。

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并为广大女性接受,尤其是中药热敷和中药灌肠,然而临床疗效却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提高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呢7辨证是关键。慢性盆腔炎有寒热和虚实之分,不是所有的慢性盆腔炎都需要清热消炎,中药热敷只适用于虚寒型的病人,对病程较长、体虚、寒湿凝滞的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反,对湿热蕴积型的慢性盆腔炎则有害无益。

近日遇到一位有惺性盆腔炎病史的患者,因腹痛前来就医,当时并无发热,妇科检查一侧附件压痛。医生给予千金片口服,并给中药热敷。3天后,患者腹痛加剧,伴高热,血沉加快,B超显示盆腔有混合性的肿块,似盆腔脓肿。给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清热解毒、消痈化瘀止痛,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血沉逐渐下降,两周后肿块消退。

中医治病的原则,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湿则燥之,瘀则化之。因此,寒湿瘀阻的慢性盆腔炎使用中药热敷,是取其温热燥湿化瘀之功,疗效显而易见。

那么,如何辨别虚寒型的盆腔炎和湿热型的盆腔炎呢?虚寒型的盆腔炎一般病程较长,表现为下腹隐痛,绵绵不休,劳累和月经后加重,或遇寒后腹痛,伴腰酸乏力,或大便不实。妇科检查,盆腔可有轻度压痛。B超显示子宫卵巢边界不清。舌苔薄,质黯淡,边有瘀斑,脉细软。一般湿热蕴积的患者表现为下腹胀痛,痛处拒按,经前经后加重,伴腰酸坠胀,白带多,色黄或有秽味。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子宫附件压痛,B超提示子宫卵巢边界不清,或有不规则的肿块、盆腔积液等,舌苔黄腻质喑红。湿热蕴积型也可见于盆腔炎亚临床期,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期。

由于病原体的变迁,微生物已经是盆腔炎主要的致病原,微生物造成的盆腔炎即使在急性阶段,病势并不凶险,常常没有发热,或仅仅表现为下腹胀痛,与慢性盆腔炎的症状相同。这时由于正处在感染期,如果使用中药热敷就好比是火上浇油,反而加重病情。因此,作为医生一要详细询问病史,最好先做阴道分泌物培养,寻找病原体,同时辨证用药。切不可不辨寒热温凉随便使用热敷。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 篇7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的内生殖器官、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有慢性炎症发生。常因患者体质较差、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病情迁移所致, 临床的主要表现有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月经多、白带多、不孕等。此病症较顽固, 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诱发急性发作[1]。中医学中此病属于“带下”、“腹痛”、“不孕”等范畴。临床上此病往往经久不愈, 并能够反复发作, 对妇女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使其生活、工作质量以及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变得困难。此病的治疗很棘手, 常需要手术配合治疗。中医结合整体与局部、辨病与辨证, 全方位的调理患者的身心状态,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根据《中医妇科学》将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淤型、湿热淤阻型、寒湿凝滞型和气虚血淤型。不同的辩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近年来, 笔者应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69例, 年龄23~51岁, 平均年龄37岁, 其中气滞血淤型13例、湿热淤阻型27例、寒湿凝滞型21例、气虚血淤型8例, 病程0.7~6年;对照组69例, 年龄25~50岁, 平均年龄38岁, 其中气滞血淤型14例、湿热淤阻型24例、寒湿凝滞型22例、气虚血淤型9例, 病程0.5~7年。两组在年龄大小、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病例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2]: (1) 下腹部、腰骶部酸痛, 常在劳累、月经前后和性交后加重; (2) 子宫略大, 粘连, 活动受限, 子宫旁及输卵管单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状物; (3) B超检查可出现回声异常, 有不规则的暗区或子宫直肠凹积液。

1.2.2 病例选择标准[3]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非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3) 近期未曾用过相关药物治疗; (4) 无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患者; (5) 志愿受试并且合作者。

1.2.3 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方法 (治疗组)

气滞血淤型症状: (1) 下腹刺痛或胀痛, 在劳累和月经后更甚; (2) 经前情志抑郁, 乳房胀痛; (3) 带下多, 月经不调, 色紫黑有血块; (4) 舌质紫黯, 或有淤点、淤斑、苔薄; (5) 脉细弦。治疗方法:宜化瘀活血, 行气止痛。选用枳壳、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牛膝、当归、柴胡、甘草、桔梗、香附、乌药各10g。

湿热淤阻型症状: (1) 下腹、腰骶隐痛, 拒按, 劳累加重; (2) 胸闷, 口干不欲饮; (3) 带下多, 质黏稠, 色黄, 有臭气; (4) 小便黄赤,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腻; (5) 脉弦滑或弦数。治疗方法:治宜清热利湿, 散瘀止痛。选用车前子、桃仁、红花、栀子、猪苓、赤芍、黄柏、红藤、地丁各10g。

寒湿凝滞型症状: (1) 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 得热痛减; (2) 神疲乏力, 腰骶冷痛; (3) 带下稀且量多, 经期后期, 量少色黯; (4) 舌淡黯, 苔白腻; (5) 脉沉迟。治疗方法:宜温经散寒, 化瘀活血。川芎、小茴香、赤芍、当归、没药、干姜、蒲黄、元胡、五灵脂各10g。

气虚血淤型症状: (1) 腹疼痛, 坠痛, 痛连腰骶, 缠绵日久, 经期加重; (2) 身体乏力, 精神萎靡, 食少纳呆; (3) 带下多, 质稀色白, 经期延长, 经血多有块; (4) 舌淡黯, 苔白, 有淤点或淤斑; (5) 脉弦涩无力或弦细。治疗方法:宜养血益气, 活血祛瘀。黄芪, 当归, 延胡索, 蒲黄, 五灵脂, 党参, 白术, 山药, 苍术, 陈皮, 丹参, 甘草各10g。

以上辨证分型的处方, 均每日1剂, 用水煎2次, 早晚饭后分两次温服, 10d 1个疗程, 用药3个疗程。

1.2.4 服用少腹逐瘀丸治疗方法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以少腹逐瘀丸 (元胡、小茴香、肉桂、当归、没药、蒲黄、干姜、川芎、五灵脂、赤芍) 。每丸重9g, 用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 一日2~3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参考《中医妇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判定标准, 将疗效标准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妇科检查、B超检查、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体征和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或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后, 对结果进行比较, 进行卡方检验, 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处理。若P<0.05, 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

注:*P<0.05

观察两组数据结果并进行比较, 对痊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卡方检验,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 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为常见的妇科多发病, 已经成为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多因在急性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 或在月经期、分娩、流产、刮宫或其他宫腔内手术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 宫颈内口出现松弛或裂伤, 使宫腔有创面, 导致细菌上升侵入宫腔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的炎症刺激, 使纤维素渗出, 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盆腔器官和周围结缔组织粘连过硬。传统的西医治疗仍以消炎、抗菌为主, 抗生素对盆腔炎急性期控制敏感细菌感染较有效, 但对于慢性盆腔炎, 由于组织粘连、局部循环有障碍, 抗生素很难渗入局部而发挥作用, 对消除炎症浸润的结缔组织和纤维组织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且抗生素不具有止痛作用, 故慢性盆腔炎单纯用西医抗生素治疗, 疗效并不理想。中医认为, 慢性盆腔炎是由于经行产后, 胞门未闭, 使虫毒乘虚或湿热风寒之邪内侵, 与冲任气血相搏结, 蕴结在胞宫之中, 经反复进退, 致使耗伤气血, 虚实错杂, 缠绵难愈, 属于“痛经”、“腹痛”、“带下”、“徵瘕”的范畴[4]。用中成药少腹逐瘀丸治疗慢性盆腔炎尽管能够活血化瘀, 温经止痛, 但治疗方式过于单一, 疗效有限, 不能因人而异, 功能不明显。现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症候特征, 将该病分为气滞血淤型、湿热淤阻型、寒湿凝滞型和气虚血淤型4种类型, 可按不同症型进行治疗[5]。气滞血淤型是由于素有宿疾、瘀血内阻或因情志所伤, 导致气滞血瘀, 气机不利, 胞脉血行不畅而致病。治疗宜以行气活血、化瘀散结为主。药用当归、红花等可活血化瘀;枳壳、香附等能够理气止痛。湿热淤阻型是经期或产后由于胞脉空虚、房室所伤或用纸不洁, 使湿热之邪内侵, 正不胜邪, 或余邪未尽, 淤积在胞内, 导致肺腑功能失常, 气机不利, 经络受阻而致病。治疗以清热除湿、止痛化瘀为主。方中红藤等能清热解毒;红花、桃仁等可活血化瘀。寒湿凝滞型是由于经期或产后冒雨涉水, 感受了寒邪, 或食用生冷之物过量, 使寒邪客于胞中, 导致瘀结不化, 气机不畅而致病。治疗常散寒除湿, 化瘀止痛。赤芍等能清热凉血, 散结止痛。气虚血淤型是由于体素弱, 或过量服苦寒攻伐之品, 致气血运行不畅, 久则成瘀血。或因久病不愈, 日久耗伤, 使正气亏乏, 致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活血止痛为主。黄芪、党参、白术可健脾益气, 丹参有通络活血的作用。由此看见,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可因人而异, 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做到对症治疗, 能使药物以直接或接近直接的方式作用于病变部位, 促进局部炎症对药物吸收, 具有显著的优势。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30%, 尽管对照组仅采用中成药少腹逐瘀丸治疗慢性盆腔炎也有72.46%的有效率, 但治疗组有效率 (91.3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46%) , 可见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根据慢性盆腔炎不同的病因病机达到因人而异, 对症治疗, 与简单的中成药相比处方多变复杂, 能够增强疗效, 防止迁延, 缩短疾病疗程, 减少复发。本文介绍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收到了理想效果, 患者治疗后中医的体征、症状基本消失不见, 表明该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或活血化淤、或散寒除湿、或清利湿热、或益气活血, 从而达到消除病症、恢复患者健康的治疗效果。

总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疾病症状, 方法安全有效, 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改善, 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在临床上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重要,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永芬, 程玲, 邱宇清, 等.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概况[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23) :9.

[2]刘秀峰.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 (6) :1436.

[3]张舒亚.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2) :1730.

[4]方红哲.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24) :29.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盆腔炎反复发作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18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 观察组60例, 年龄在27-46岁, 平均 (35.8±4.5) 岁, 病程1-6年, 平均 (4.0±0.6) 年。对照组58例, 年龄在25-49岁, 平均 (36.5±4.3) 岁, 病程1-7年, 平均 (4.3±0.8) 年。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 采用抗生素静脉滴注。主要抗生素为:罗红霉素、甲硝唑、呋喃坦啶等。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疗法, 给予中药盆腔炎汤治疗, 基本方为:当归、赤芍、红花、延胡索、桃仁各15g, 川穹、丹参各12g。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加减, 对于血瘀、肿痛的患者:加用香附、肉桂、莪术、红藤、败音草、川楝子。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加用石膏、泽泻、车前子、苍术、黄柏。由我院中药方将中药煎煮成200ml药汁, 分早晚2次餐后顿服用, 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治疗1个月。

1.3 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且无不良反应。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 多数主要症状消失, 偶尔出现不良反应。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为86.21%, 经对比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盆腔炎性肿块消退时间、附件区压痛消失时间、白带异常恢复正常时间上均明显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 *P<0.05。

3 讨论

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是盆腔内生殖器官、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 虽然只是涉及到盆腔的炎症, 但是若治疗不当、不及时可能导致炎症蔓延发展到全身各处, 引发异位妊娠、不孕等严重后果[2]。

中医认为盆腔炎一般发生于产后, 女性分娩后体弱, 邪毒容易入侵, 导致胞脉发生阻滞现象, 气血不畅, 壅于下焦, 一般为虚实夹杂症, 在治疗中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止痛, 同时应兼顾扶正固本原则。在本研究中, 我院使用的盆腔炎汤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同时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给予加减, 加用香附、川楝子、肉桂、红藤等药物起到活血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加用泽泻、石膏、苍术、车前子等起到理气、活血、止痛功效。做到辨证施治, 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康复。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明中医药疗法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 在盆腔炎反复发作治疗中中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药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已形成稳定的病因病理变化、中药方剂等理论、实践体系, 中药疗法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疗法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盆腔炎发作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18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疗法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上:观察组患者的盆腔炎性肿块消退时间、附件区压痛消失时间、白带异常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盆腔炎汤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效果确切, 有助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腔炎反复发作,中医疗法,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参考文献

[1]张彦丽.中医治疗盆腔炎反复发作的临床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5) :64-65.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入医院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实用妇科学》[2]中拟定的诊断标准,年龄为22~48岁,平均(34.29±2.29)岁,病程为5个月~4年,平均(1.96±0.68)年。患者入院后均主诉存在下腹坠胀、白带增多、异味,14例月经紊乱,9例合并不孕。该组患者均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掷骰子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两组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行中药辨证施治

湿热瘀结型予以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取理冲汤加减治疗;寒湿瘀滞型予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型采取自拟通管I号方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取诸药物煎煮,1剂/d,早晚服用。

1.2.2 实验组行

“穴位注射+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微波理疗+中药热敷”五位一体综合疗法治疗①穴位注射。取8万U庆大霉素、0.6 g林可霉素针、1 mL利多卡因置入2 mL生理盐水中,经双侧子宫穴交替注射(经期可用药);②中药口服。同对照组;③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寒热辨证取Ⅱ号方、I号方作为灌肠药物。取药物水煎250 mL置入输液瓶中,一端与输液器连接。将输液器另一端剪成弧形,涂石蜡油润滑后经肛门送入指直肠约10~15 cm深,灌肠液瓶置于输液架上,滴注速度为40~60滴/min,药液在直肠内的保留最佳时间为2 h;④微波理疗。取平卧位,经肛门塞入野菊花栓深约2 cm,微波理疗探头置于耻骨上方3 cm处,用干毛巾隔开,每次持续30 min,1次/d,经期停止理疗。⑤中药外敷。取辨证口服中药药渣与白酒搅拌,取纱布包裹热敷小腹部或全腹部,热敷期间不宜长时间停留于同一位置,以防烫伤,若药温不够,放入锅中重新炒热,重复2~3次。3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持续用药3个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行中医症状评分,评估内容: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经期紊乱(5分)、性交痛(5分)、白带增多(2分)、下腹坠胀(5分)、经期腹痛加重(1分)、低热(2分)。临床控制:下腹坠胀、经期紊乱等症状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5%以上,停药后30 d无复发现象;有效:下腹坠胀、经期紊乱等症状基本消失,中医症状积分减少70%~95%;显效:下腹坠胀、经期紊乱等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30%以上;无效:下腹坠胀、经期紊乱等未见明显变化。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有效+显效/总人数;②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中相关数据输入至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

实验室治疗后全血黏度、全血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显著分别为(4.28±0.81)mPa·s、(2.04±0.20)mPa·s、(3.18±1,12)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病,与下生殖道感染、性生活、不良卫生习惯、病情迁徙等有关,若未进行有效治疗干预,可能诱发不孕。调查研究表明,因慢性盆腔炎诱发的不孕占不孕症总发病率的40%左右[4]。因炎症长期刺激内生殖器官及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盆腔组织粘连,单采取西药治疗期间,药物很难作用于病灶部位。因此,临床需探讨更加安全、高效的用药方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症状。

中医学者对慢性盆腔炎具有深入认识,认为其与“带下病”相似,与寒、邪入侵、阻滞气脉、情志不舒、正气不足等存在关系[5]。《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指出,外邪入侵,内感湿热,则正气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可能诱发慢性盆腔炎。血为妇女之本,情志不调,易损脾、胃,造成津气不足;热伤经络,阻滞经络,则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临床可采用遵循活血、祛湿热、镇痛等药物,行中医内外结合治疗[6]。

该研究医院采用穴位注射+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微波理疗+中药热敷五位一体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效果。辨证施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便于临床根据患者的疾病诱因取药物行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湿热、血瘀等症状。穴位注射主要采取抗生素经子宫穴注射,不仅可促使药物直接作用病灶部位,还能够起到针刺治疗的效果[7]。因经期盆腔血流循环丰富,经期采取药物治疗,有利于毛细管吸收药物,提高局部用药浓度。中药保留灌肠是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常用的治疗方式,盆腔与直肠相邻,经直肠给药能够提高盆腔对药物的吸收率。同时,保留灌肠能够减少肾脏器官对药物的吸收,提高用药安全性。中药外敷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可在热力作用下,促使药物经微小血管作用盆腔位置,还能够扩张血管,促使盆腔血液循环。微波理疗与中药外敷作用机理相同,可通过提高盆腔局部温度,改善血液瘀滞症状。该研究中,实验组临床疗效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血流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朱丽萍等[8]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血液瘀滞症状,行中医综合治疗可促使血液循环,降低红细胞聚集率,这一报道结果与该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中医穴位注射+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微波理疗+中药热敷五位一体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促使盆腔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性反应,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丁永芬,程玲,王志国,等.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11):1316-1319.

[2]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4-253.

[4]钟明,李成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86-88.

[5]丁雪梅,肖然,于天狐,等.中医穴位温灸法结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112例[J].世界中医药,2012,7(6):527-528.

[6]樊璠,樊成华,秦岭,等.中医三联疗法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5):88-89.

[7]智敏杰,陈燕平.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40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30):88-90.

盆腔炎的中医护理 篇10

1 临床治疗研究

慢性盆腔炎以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月经失调, 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见证, 属于中医“腹痛”、“月经失调”、“癥瘕”、“不孕症”等范畴, 病机以血瘀气滞、湿浊阻滞、正虚邪恋等为主, 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扶正、解毒等方法。

1.1 中药内服治疗

宁艳[1]等用丹芍活血行气汤 (丹参20g, 赤芍、乌药、桃仁各15g, 丹皮、川楝子各10g, 香附、当归各9g, 延胡索12g, 败酱草30g) 治疗慢性盆腔炎186例, 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 ;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值比较:治疗组CD8下降, CD4/CD8比值升高, 差异显著 (P<0.01)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CD8与CD4/CD8比值,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说明本方在改善病灶、促进炎

待提高, 临床疗效的判断以近期疗效为主, 较少进行远期疗效的研究和分析。今后可在中西医双重理论指导下处方用药, 以有效地改善微观病理异常和宏观症状为目标, 制定出CAG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标准。 (2) 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CAG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但大部分以汤剂口服为主, 且疗程较长, 给患者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故开发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作用迅速的中药新剂型迫在眉睫。在实验研究方面: (1) 要加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CAG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只有这样的动物模型才能最大限度地真实体现活血化瘀药治疗CAG的疗效; (2) 目前尚缺乏从活血化瘀法本身的作用特点, 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其治疗CAG的机制。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 活血化瘀法治疗CAG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将日益深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活血化瘀法治疗CAG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并且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云.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

[2]陈允旺.益气活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浅谈[J].陕西中医, 2006,

症感染过程中止的同时, 能够起到抑制免疫反应作用。

李莉[2]等针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盆腔炎采用盆炎康合剂 (丹参20g, 毛冬青30g, 蒲公英、败酱草、黄芪各15g, 香附10g等) , 治疗前患者血清H-HSP60抗体Ig G、TNF-a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 治疗后二者浓度均有所降低, 且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盆炎康合剂具有调节免疫平衡之作用。

刘瑞芬[3]等对血瘀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盆腔炎颗粒治疗的免疫学研究显示:治疗组血清TNF浓度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IL-2则较治疗前升高 (P<0.01) , 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表明血瘀兼肾虚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盆腔炎颗粒能有效消除和改善其临床症状,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及细胞功能的恢复。

1.2 中药外敷治疗

沈克艰[4]等以伏天铺灸法 (即在头伏至末伏天气, 每7~10天, 用白芥子、干姜等中药粉末加纯净水或鲜姜汁调成糊状, 铺敷于第一腰椎正中左右旁开1寸一直到腰骶部, 每次铺1~2h) 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30例。经检测发现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补体C1、C3含量有明显改变 (P<0.01, P<0.05) , 由原先的不足提高到正常范围, 说

[3]吴义堂, 谢友如, 杨庆福.从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临床

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1999, 10 (4) :283~284.

[4]卫永琪.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J].中

国中医急症, 2004, 14 (12) :1227~1228.

[5]马洁.膈下逐瘀汤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J].江苏中

医药, 2005, 26 (4) :18.

[6]郭光业, 王志成, 杨露梅, 等.健脾活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 2002, 22 (4) :249~250.

[7]田丽霞, 许宏大.参薏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0, 6 (7) :21~22.

[8]陆为民, 单兆伟, 沈洪, 等.胃舒胶囊防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的实验研究[J].华人消化杂志, 1998, 6 (10) :897~899.

明本法在治愈或改善该病症的同时, 能够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2 动物实验研究

2.1 中药内服治疗

王志国[5]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模型组大鼠血清TNF-a浓度较正常组明显增高、IL-2浓度较正常组显著降低 (P<0.05) , 表明在炎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处于低下状态。经当归芍药散 (白芍、当归、白术、茯苓、泽泻、川芎) 治疗后, 炎症模型组大鼠接近正常, 且血清TNF-a、IL-2值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当归芍药散具有抗免疫及抗炎性细胞因子, 增加机体抗感染的作用, 可能是其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刘瑞芬[3]等采用盆腔炎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进行治疗发现:治疗组大鼠血清TNF、IL-2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亦显示了盆腔炎颗粒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调节作用。史凯凯[6]等通过对败酱复方 (败酱草、连翘、苦参、赤芍、黄柏、丹参、蒲公英、甘草等) 治疗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提出败酱复方可明显提高实验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 升高血清IL-2, 降低IL-6, 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

冯光荣[7]等应用妇乐维康胶囊 (香附、乌药、桃仁、蛰虫、莪术、鳖甲、鸡内金、败酱草、桂枝等) 治疗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 以免疫组化法测定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 的变化。实验显示:妇乐维康胶囊能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亚群数量, 抑制C D8+亚群数量, 调整C D4+/CD8+比值, 进而推测该药物可能是通过恢复细胞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

章勤[8]等以自拟芪竭颗粒 (黄芪、血竭、制军、桂枝、茯苓、红藤等) 施治于实验慢性盆腔炎小鼠, 于环磷酰胺造模后小鼠CD4异常升高, CD8明显下降;经芪竭颗粒大、中剂量组治疗, 能明显提高其CD8水平, 使CD4/CD8比例趋于正常, 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同时亦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 说明芪竭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小鼠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陈颖异[9]等研究发现, 大鼠在接受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造模后,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 (P<0.05) , 经采用中药舒康汤 (大黄、黄芪、当归、川芎、黄芩、黄柏、苦参、赤芍、白芍、甘草等) 治疗后, 血中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含量、T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均恢复到正常水平 (P<0.05) , 且剂量越大, 改善作用越明显。说明舒康汤有明显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之作用。王静[10]等研究发现中药盆腔炎合剂可明显提高模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含量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 从而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2 中药灌肠

叶平[11]等采用复方红藤灌肠剂 (大血藤、忍冬藤、延胡索、天花粉、制军、乳香、威灵仙) 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 结果:模型大鼠的胸腺、脾脏湿重增加, 与生理盐水灌肠实验大鼠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该剂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2.3 中药穴位注射

蔡雪芬[12]等用黄芪注射液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进行穴位 (关元、足三里) 注射治疗, 检测发现该组实验大鼠阴道冲洗液中分泌型Ig A的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穴注、模型、正常、假手术、阳性药对照各组, 说明该法方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刺激局部黏膜分泌SIg A, 提高黏膜的局部免疫功能。

3 结语

慢性盆腔炎的发病与病原体感染有关, 且往往存在局部免疫功能紊乱、抵抗力低下的因素, 这也是导致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的关键。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 在消除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 还具有降低其TNF表达, 增加IL-2含量;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的含量;调整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提高补体C1、C3含量等作用, 充分调节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功能, 提高其抵抗能力, 显示出既能消除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其标, 又可调节机体免疫治其本之优势, 对于进一步促进盆腔炎的防治、提高妇女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宁艳, 冯筠, 马宪丽, 等.丹芍活血行气汤对慢性盆腔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06, 15 (4) :372~373.

[2]李莉, 卢如玲, 林兴栋.盆炎康合剂对慢性盆腔炎患者HSP60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8) :967~968.

[3]刘瑞芬, 杨晓娜, 李伯勤.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7 (6) :422~425.

[4]沈克艰, 吴梅珍.伏天铺灸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近期补体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 (9) :50~51.

[5]王志国.当归芍药散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a、IL-2影响[J].中医药学报, 2005, 33 (5) :35~36.

[6]史凯凯, 段徐华, 杨静.败酱复方对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6, 19 (2) :169~171.

[7]冯光荣, 杨志强, 李翠萍, 等.妇乐维康胶囊对大肠杆菌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局部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医研究, 2004, 17 (4) :6~8.

[8]章勤, 何嘉琳, 朱晓玲, 等.芪竭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2, 9 (6) :337~338.

[9]陈颖异, 何晓文, 肖振宇.舒康汤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2, 9 (6) :335~336.

[10]王静, 刘超, 张虹.盆腔炎合剂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07, 28 (3) :190~192.

[11]叶平, 王香桂.复方红藤灌肠剂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5, 12 (1) :26~27.

上一篇:低龄化下一篇:合作性学习的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