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因素

2024-05-29

生理心理因素(精选十篇)

生理心理因素 篇1

学生厌学的主观原因包括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1 厌学心理的行为特征

心理活动往往会以某种行为表现出来, 并具有明显的特征。根据观察研究, 厌学心理通常具有以下几个行为特征:

1.1.1 表现为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 认为读书无用

这里的“读书无用论”有两层含义, 一是认为所学专业对找工作没什么直接帮助;二是认为学习的内容理论居多, 操作较少, 对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而言没什么用处。而社会上的用人不公、分配不公现象又使得“关系论”从反面证实了“读书无用论”。这种错误的认识是一种认知偏见, 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 “读书无用论”成了学生厌学、自我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1.1.2 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 消极对待学习

学习本来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但由于种种原因, 使得学生讨厌学习。在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 学生勉强学习, 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因此, 有的学生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谈到学习就头痛, 听到考试就害怕, 看到作业就心烦。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

1.1.3 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 远离学习活动

对于在学习中常伴随着不愉快体验的学生来讲, 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才能找到快乐。他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不愿做作业, 不认真听讲, 经常违反课堂纪律, 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 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教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 常故意抵触。

1.1.4 表现为对学习策略存在认识偏差, 不知如何学习

在厌学者当中, 除极少数外, 大多数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想学习的, 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但由于对学习策略不重视, 不探究学习方法, 使得学习方法不对头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学习, 往往对着书本不知所措, 坐着发呆, 而他们通常会归因于“静不下来学习”。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能为力, 整天浑浑噩噩, 无所事事。

1.2 生理问题方面主要是体能的不足

体能不足是中职学生存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在所有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探讨中, 很少有人提到这个方面。体能不足是他们在初中学习失败的一个因素, 到中专这种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众所周知, 学习是靠智力和体力结合而进行的, 体力不行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1]。

2 引发中专学生厌学两大因素的解决办法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我们应该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 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注重教师怎么教, 还要注重学生怎么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 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状态;要教会学生生活, 保证学生的体能, 用学生的智力指导学生锻炼体力, 以学生的体力支持和保证学生的智力, 达到使学生想学习、会学习、能学好, 直至爱学习的效果, 真正使学生能够愉快地生活, 愉快地学习, 这样对厌学学生的教育才算是一个完美的教育。

2.1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2.1.1“祛邪”

青少年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 教师一定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事件当中深刻分析错误的原因, 彻底摧毁学生心中形成的错误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思辨能力和哲学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 把抽象的大道理和生活实际事件紧密联系起来, 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 才易于学生接受, 达到预期效果[2]。这是整个针对厌学学生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直接决定着对厌学学生教育的成败。就像一块田地, 长满了杂草, 草拔不干净, 就不好播种一样。

2.1.2“扶正”

拔除了杂草, 教师就可以播下健康的种子———良好的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如教育学生懂得去爱护别人, 勇于“吃亏”, 学会感恩, 会说话、会待人接物;会享受宁静生活的美, 会欣赏大自然的美;知道学习的重要, 相信自己能学好, 尝试着去努力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如怎样记忆、怎样理解、怎样阅读等[3]。

2.2 针对学生生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2.2.1 科学饮食

一日三餐营养合理, 可以吃出健康。很多中专生不注意科学饮食, 三餐安排不太合理, 导致疾病和亚健康状态。

2.2.2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

科学的锻炼可以保证良好的体能和健康。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 尝到体育锻炼的甜头, 做到会锻炼, 爱锻炼, 为学习提供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

2.2.3 保证合理的睡眠

中专学生上课睡觉是家常便饭, 原因很多。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消除厌学情绪。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厌学心理并非一朝一夕产生的, 产生原因十分复杂, 行为表现多样化。唯物辩证法认为, 原因可以导致结果, 结果也可以转化为原因。因此, 排除厌学心理必须深入研究学生个案或者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的办法, 对症下药才能根治。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 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深化改革,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给学生以科学的教育, 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 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亢金星.后进生厌学心理分析与转化方法[J].安徽教育论坛, 2004, (3) .

[2]尹水云, 杨春华.技校生厌学的心理类型及对策[J].煤炭职业技术教育, 2002, (4) .

生理心理因素 篇2

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影响分析

安全生产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与很多因素有关.大量的`事实证明,在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与安全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由于人的差错和疏忽而引起的事故在总事故中占的比重较大.

作 者:何安明 徐大真 He Anming Xu Dazhen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信阳,464000 刊 名:职业时空(研究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 2(8) 分类号:X9 关键词: 

心理影响生理 篇3

第一类,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

大家说,这不是和饮食因素有关吗?吃肥肉太多了、吃盐太多了、运动太少了就容易得这类病。美国进行了连续40年的研究,发现A型性格的人容易得这类病。A型陸格的特点就是,争强好胜、总爱拔尖、把同行当成对手、时时害怕別人超过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常处于一种焦虑的、紧张的状态,所以得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几率特别高。平常那些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心情愉快、对朋友和同行的进步由衷高兴的人,很少会得这类病。

第二类,消化道溃瘍、溃瘍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的疾病

这类疾病和心理因素关系特別密切。有的人一着急生气就拉肚子。口吃、神经性呕吐、厌食、习惯性便秘都属于心身性疾病。

一个学生应聘到南方工作,压力特别大,她对新工作又不太熟悉,所以不多久就出现了顽固性的便秘和环形脱发,月经也紊乱了,吃药也不管用。半年后回到家,心情放松了,所有症状也没有了。

第三类,支气管哮喘、荨麻疹。

有人说这些病不是过敏引起的吗?是过敏,但有的人,在某一年龄段他不过敏,在另一年龄段他就过敏。身体的状况是在变化的,情绪紧张焦虑,哮喘就发作,过敏就发生;心情愉快放松,这些病就会好转。

有一次,一个妈妈带着她的小孩找医生看过敏性哮喘。这个孩子每说半句话,就要看妈妈一眼,孩子患过敏性哮喘三年了,住过一次医院,住到医院,还没有用药就好了,医生突然意识到,是这个孩子太紧张了。就单独和孩子聊天,了解到她妈妈要求孩子特严,孩子很怕妈妈,所以见妈妈就紧张,哮喘就发作。医生就给她妈妈做王作,说支气管哮喘,有一类是心身性疾病,心理压力大,它就容易发作,心理没有压力,它就不发作,你的孩子是非常典型的心身性疾病。后来,她妈妈改变了教育子女的方法,孩子也很少哮喘了。

第四类,神经性皮炎、斑禿、牛皮癣、湿疹和曰癫风等病

这些都是皮肤病,很多皮肤病的加重和发展,和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焦虑,不要紧张,不要让脸上过早出现黄褐斑。

第五类,类风湿性关节炎

部分肿瘤和某些糖尿病

这些疾病的发病、加重发展都和心理因素有关。某家医院有一个年轻的外科女护士,她大便脓血两年多了,一直当成慢性痢疾来看。有一天一个外科医生仔细帮她检查了一下,发现是结肠肿瘤。这位护士知道后,心理负担很重,白天吃不下饭,夜里睡不着觉,不到3个月,她就去世了。心理承受能力的低下,导致了肿瘤的迅速发展,最后断送了她的生命。

第六类,性功能障碍

所有男性的阳痿,如果不是因为器质性病变的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心身性疾病。女性的月经紊乱也是心身性疾病。有一个42岁的女性,闭经三个月了,以为是更年期,但一检查发现是怀孕了。但病人根本不信,她结婚8年都没怀孕,到医院也检查不出问题,她就以为自己是不孕症,原来他的丈夫家里是几代单传,特別想要个男孩,这位女性和丈夫感情很好,也特別想给丈夫生个男孩,心理压力一大,每次性生活都十分紧张,于是就较难怀孕。后来他们领养了一个孩子,没有心理压力了,反而怀孕了。

除了上述这几大类外,紧张性头痛(比如有的学生一考试就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儿童厌食、遗尿、夜惊,这些疾病都属于心身性疾病的范畴。可见心理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生理心理因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分别选择一、二、三、四年级在校女生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328份, 回收问卷328份, 回收率为100%.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原发性痛经调查表和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原发性痛经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有关饮食、生活习惯、遗传、痛经情形及痛经处理方法等多个条目。问卷的设计在多方研究和咨询妇产科医生意见基础上经多次论证修改, 对所列条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进行确认, 先进行小样本初试和复试, 分析量表结构, 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使量表对于痛经的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的判断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采用心海软件进行测试。

1.3 调查方法

月经和痛经情况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在研究人员和辅导员的主持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 现场发卷, 按统一指导语向学生讲解调查方法及说明要求, 再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 调查员当场收卷。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采用计算机测试。

1.4 痛经的诊断标准及痛经程度的诊断标准[1]

痛经指月经前后或者行经期间, 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 并全身不适, 影响生活和工作者。根据痛经的程度分为三度, 轻度:经期或其前后下腹疼痛明显, 伴腰部酸痛, 无全身症状, 能坚持学习;中度:经期或其前后下腹疼痛难忍, 伴腰部酸痛, 出现恶心呕吐、四肢冰凉等全身症状, 用止痛措施可使疼痛缓解;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 坐卧不宁, 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呕吐、腹泻, 必须卧床休息, 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效果[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月经周期及相关情况

被调查的4个年级女生中初潮年龄10岁以前占3.05%, 10岁占10.98%, 11岁占14.63%, 12岁占22.56%, 13岁占23.78%, 14岁占17.07%, 15岁占5.49%, 15岁以上占5.49%, 其中12岁~13岁所占比例最大。月经周期多为20 d~40 d且有规律, 占78.66%, 无规律较少, 占22.34%.

2.2 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情况

(1)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328名学生中有痛经者258名, 痛经发生率为78.66%, 其中轻度54.88%, 中度18.90%, 重度26.22%; (2)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时间: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时间发生在初潮后1年内的有122名 (47.29%) , 发生在第2年的有64名 (24.81%) , 发生在2年后的有72名 (27.91%) 。20.93%的原发性痛经疼痛发生在经前1 d~2 d, 65.89%发生在月经来潮第1~2天, 经期第2天后仍然感下腹痛, 占13.18%. (3) 加重和缓解痛经的日常生活方式:痛经的加重与吃生冷食物有关的124名 (48.06%) , 与喝冷饮有关的114名 (44.19%) , 与接触凉水有关的52名 (20.16%) , 与经前、经期精神紧张、睡眠不佳、心情不好有关的86名 (33.33%) , 母亲有原发性痛经的89名 (34.50%) 。热敷腹部减轻疼痛的72名 (27.91%) , 保持心情愉快、睡眠充足77名 (29.84%) 。 (4) 痛经的处理方式:月经来潮时腹痛大多数学生不会吃止痛药, 共198名 (76.74%) , 60名 (23.26%) 重度痛经的学生会自行吃止痛药, 但有效率并没有达到预期治愈效果, 只有36名 (60.00%) 可缓解腹痛。因痛经而就医的只有48名 (18.60%) , 其中29名 (60.42%) 就诊中医, 多采取吃药和针灸的方式缓解腹痛;少数19名 (39.58%) 就诊西医, 多采用服用止痛药, 其中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居多, 严重者采取静脉输液止痛。

2.3 疼痛与情绪的关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原发性痛经女生抑郁、焦虑两个因子明显高于无痛经女生, 说明抑郁和焦虑是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现状

有关痛经的发生率, 国内外报道不一, 本组研究资料表明职校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为78.66%, 其中轻度54.88%, 中度18.90%, 重度26.22%, 明显高于我国妇女月经生理调查协作组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53.2%[2], 以轻度为主, 但重度痛经的发生率低于其13.61%.可见痛经仍是职校女生的常见病, 特别是对已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度痛经应引起高度重视。

3.2 影响原发性痛经的生理因素

原发性痛经是女生常见的症状之一, 一定程度上影响她们的生活与学习, 其疼痛的发生多数学者认为与子宫肌肉活动增强所导致的子宫张力增加和过度痉挛性收缩使子宫血流量减少, 造成子宫缺血有关。许多证据表明,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与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 (PG) 关系密切。其他一些激素如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β-内啡肽、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钙、氧自由基、雌二醇等也可造成子宫肌肉及子宫血管收缩, 而导致痛经[3]。目前职校女生多为90后, 不注意保健, 喜欢吃冷饮和生冷食物;还有现在的少女爱美, 衣服普遍穿着偏少, 不注意保暖, 平时喜欢穿露脐装。肚脐处皮肤薄, 皮下脂肪少, 子宫处肚脐之下, 易使寒邪入侵, 如果正值月经期, 腹部受凉后, 会使子宫肌肉、血管痉挛, 使局部血液循环不通畅, 正如中医所说:不通则痛, 使痛经加重, 于是经来腹痛, 出现痛经。本次调查也显示痛经患者在热敷腹部和采取保暖措施后会明显缓解疼痛。

3.3 心理因素对痛经的影响

原发性痛经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临床研究痛经的病理生理机制较多, 但单纯的病理学说不能完全阐明痛经的机制[4], 因而开始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痛经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焦虑和抑郁是原发性痛经研究最多的两个心理因素。本研究结果也表明, 痛经学生的焦虑和抑郁与无痛经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是影响原发性痛经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 焦虑、抑郁等不适当的负性情绪冲突可使子宫峡部张力增加而引起痛经[5]。近年来临床研究认为, 血液内、子宫内膜内前列腺素含量过高是造成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原因, 血液中前列腺素过高可致恶心、呕吐、腰痛、肌肉酸痛等躯体化症状, 同时可引起子宫强烈收缩, 导致宫腔内压力增高和子宫平滑肌缺血而引起剧烈疼痛。而焦虑和抑郁与躯体化症状互为因果, 明显的躯体化症状使患者感到痛苦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抑郁又提高了疼痛的感受性, 同时因为有了痛经的经历, 患者每次月经来潮前便出现期待性的焦虑, 形成自我暗示, 导致躯体化症状的出现, 形成恶性循环[6]。

总之, 人体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 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心理的产生依赖于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变化也会反馈作用于人脑而引起心理活动的变化。痛经本身作为一种不良刺激, 易引起女性紧张、焦虑、抑郁, 而焦虑、抑郁又刺激子宫引起痛经。同时不良的情绪可以影响痛经的表达, 能够加重痛经的强度或诱发痛经。加之不良的生活习惯、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也能影响职校生原发性痛经的产生。因而要加强职校生的心理、生理教育, 加强健康行为指导, 改变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 加强校园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 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 促使职校女生在生理、心理诸方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8.

[2]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助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0, 15 (4) :219-223.

[3]嵇波, 任晓暄, 赵雅芳, 等.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3) :1856-1862.

[4]倪进发, 毕鹏, 等.心理社会因素与青春期女生痛经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1997, 18 (5) :394-396.

[5]于学文, 金辉, 韩蓁, 等.少女原发性痛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 12 (3) :273-275.

梦,与生理、心理、物理的关系 篇5

我们的古人相信,做梦总要有原因的。

王符就曾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认为做梦总有原因可寻。做梦的原因主要三:即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物理因素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人的一部分梦境是由来自体内外的物理刺激制造的。来自体内的物理刺激,如一个人腹内的食物过量或不足的刺激而引起的梦境。所谓“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或“甚饱则梦行,甚饥则梦卧”。有来自体外的物理刺激,如人在睡眠中“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身冷梦水,身热梦火”,“将阴梦水,将晴梦火”,“蛇之扰我也以带系,雷之震于耳也似鼓入。”在梦的分类一节中的“感梦”(由感受风雨寒暑引起的梦)和“时梦”(由季节时令变化引起的梦)均属于由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梦,

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祥教授对此曾评论道:“承认物理的刺激作为梦的原因,破除了无数关于梦的迷信。”

生理因素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做梦也可因生理因素引起。我国古代学者涉及到的生理因素有四:

女孩,请注意“生理期”的心理变化 篇6

一、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不适应

女孩子到了十二三岁之后就会出现月经初潮,她们往往对这一突然来临的生理现象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昔日平静的心理一旦被打破,注意力就会被分散。

二、月经期内分泌变化导致情绪改变

不少少女由于内分泌功能还未完善,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不平衡,常常伴随着月经出现周期性情绪变化,如烦躁、易怒、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有的还伴有头痛、腰酸背痛、腹胀腹痛、困倦嗜睡、乳房胀痛、轻度浮肿及全身不适等躯体反应。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月经前7~14天,经前2~3天加重,行经后则减轻或消失,因而称之为“经前期紧张症”。

三、角色期待及外部评价对他们的负影响

据调查发现,女中学生中有40%左右感到月经期间根本学不进去,90%认为月经对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老师和家长往往难以理解这一点,常常批评她们“懒”、“不认真”、“退步了”,或叹息“女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就总是读不上去了”,因而采取更严厉的措施。老师、父母的这种偏见和管教容易激发女孩们的逆反心理,导致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上述诸因素常常互为因果,交互影响。这使女孩子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因此导致神经症或诱发精神异常。

生理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 篇7

1 体位的影响

1.1 心电图表现

描记心电图时患者通常是取平卧位,但因病情可能被迫采取其他特殊体位,比如胸膜炎患者为了减轻胸痛多卧向患侧,心衰患者为减轻呼吸困难多采取坐位;或者进行心电图特殊检查时如心电图运动试验患者采取的是坐位或站位,动态心电图监测时患者更是可能处于多种不同的体位,探讨不同体位心电图的变化对于正确分析特殊体位患者的心电图、避免错误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少研究结果显示体位改变可以导致心电图的参数改变。只是不同学者,不同研究报道的心电图改变幅度和异常的类型存在一些差异。

体位改变对心电图的影响的类型各家报道不太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P波,P-R间期,QRS振幅,ST段及T波,QT离散度,心率,心电轴,心律失常,JTc和QTc间期等。目前国内的研究对体位改变可影响心电图波形改变,以ST段和T波,QRS振幅改变的报道比较多,对其他参数的分析较少。报道中的体位的变化多数只有两种,即平卧位和坐位。也有些学者是研究较多个体位的,最多的是五种体位,分别是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和站立位,但对五个体位的研究文献并不多。

1.2 机制

由结果可见,不同体位的心电图的参数有一些明显的变化。心电图的这种异常与心脏疾病无任何关系。体位影响心电图的机理复杂,有学者[1]认为体位改变通过对自主神经产生影响,进而会影响心房肌,心室肌等部位的电生理改变,继而影响心电图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改变。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完成的。所以,心脏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必然受中枢神经的影响。有学者[2]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通过各种条件反射的方式,可以引起心电图的相应改变。比如,人体由卧位变直立位时,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心率增加,P-R及Q-T间期缩短,P波及T波增大;相反,由直立位变卧位时,迷走神经兴奋时常可引起相反的结果,即心率减慢,P-R及Q-T间期延长,P波及T波降低。

更多的学者认为体位变化通过改变了心脏在胸腔中的解剖位置,影响探查电极与心脏的距离。局部电压的高低与该部位到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心脏位置轻度改变,即可引起局部电压或振幅较大的变化。还有学者认为是与无力体型,心脏垂位,顺钟向转位所致的“两点半综合症”即一种正常的QRS-T夹角的变异以及心肌复极不协调有关。心脏在胸廓中的位置以心底部比较固定,心下部及心尖部受体位和膈肌活动可有变动,表现在平卧位时时心尖部相对向左下后移动,心脏沿长轴顺时钟转位,电轴有向左偏倾向。右侧卧位时:心尖相对向纵隔方向移动,心脏沿长轴逆时针转位,电轴有向右偏倾向。坐位时,心脏位置介于两者之间。心脏上述移位的程度可能较轻,但客观上肯定存在。因此,心电活动产生的向量环在导联轴上的投影也会相应改变。卧位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可能有:①卧位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抑制了窦房结的自律性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减慢了房室传导而发生房室阻滞;②体位改变后,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应期和应激性也随之改变,易在心肌局部形成微折返和兴奋灶,出现早搏,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等;③自主神经功能不平衡,当体位改变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能即时维持平衡,调节功能紊乱,卧位或立位时束支传导不应期差异增大,易发生阻滞;④体位改变后,血流动力学也发生改变,冠状动脉又受自主神经调节,可因痉挛而使得心肌尤其是传导组织血液供应减少,引起缺血,诱发心律失常。立位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可能为直立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心房心室负担加重,使得心肌的不应期和应激性发生改变而诱发心律失常。

2 呼吸与心电图

近年来,人们对呼吸对心电图的影响的研究也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对JTC间期,QTC间期,QT间期,QRS波群,ST段等参数研究得较多。与平静呼吸时比较,深吸气时见心率增快,JTC和QTC间期延长;相反,深呼气时见心率减慢,QTC间期缩短。与深吸气比较,深呼气时心率显著减慢,JTC和QTC间期缩短更为明显[3]。对QT间期的研究得出吸气能使QT间期明显缩短[4],然而和R-R间期的改变相比,其改变幅度小。对QRS波的变异研究较多,很多学者都认同处在不同呼吸阶段的QRS波的振幅有差别[5,6,7],但对这种差别的解释就有所不同,有文献认为呼吸过程改变心脏与电极间的相对位置和电导是造成QRS波形变异的主要原因[8,9],但王坤赤等人[10]根据呼吸运动时肺容积及肺内压变化的规律,认为是由于胸腔压力和心室舒容积的改变而造成了QRS波振幅的变化。呼吸对ST段的影响中,Anderson等观察10例正常人的V4R导联,未发现呼吸对ST段有何影响。这与王强华的结果相同。

3 其他的生理因素与心电图

其他的生理因素,诸如年龄和性别对正常人群心电图的影响也有报道,葛晓珍[11],Stead.L.G.[12],Mason J.W.[13],Semizel E[14],李世峰[15]等是谈对PR间期的影响。发现不论女性人群还是男性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P-R间期逐渐延长,虽然偶尔有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趋势还是延长的。其他的如运动,饮食,妊娠等的报道相对少点。

4 结语

青少年犯罪生理因素的相关研究 篇8

有心理实验证明通过3岁孩子也是有道德感的和共感作用的。有科学家研究反社会人格障碍, 发现他们的大脑和其他人不太一致, 首先是框皮层都受过伤, 然后是扁桃核无法正常工作。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知道精神病杀手很可能因为框皮层和扁桃核的功能缺失, 导致无法进行共感作用。随后有研究发现单胺氧化酶A基因缺失的一个家族的男性都有暴力倾向。后面的研究猜测是因为成长环境不一样, 就算框皮层都受过伤, 扁桃核无法正常工作, 单胺氧化酶A基因缺失的人, 在不同环境中生长起来, 有的会很幸福, 有道德的生活, 有的却会做一个没有道德的变态杀人狂。

人的生理因素首先由大脑的发育和基因的表达。如果有大脑某个部分 (框皮层, 扁桃核) 发育不好, 导致功能不正常;基因 (单胺氧化酶A基因) 缺失, 导致某些基因功能表达不正常。当然就算这些都不正常, 良好的生长环境也能通过发展逐渐弥补这些问题。这些生理不正常导致的只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倾向, 也就是易感性 (susceptibility) 。生理和环境中任何的因素出现问题都可以导致一个人患上人格障碍。我记得还有一个研究证明只有在母亲子宫里面时大脑某处没有发育好的地方才有可能长大了得精神分裂症。[2]

2. 个人体质因素

应该说, 合理的逃避和攻击的行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本能需要,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这样的现象本是正常的, 这可以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 如果适当的攻击行为发展成虐待行为, 则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的表现。通过虐待小动物, 一种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另一种可能是心理转移机制的作用。因为人类个体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 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 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 出现攻击性。他们被虐待过, 曾经寻求帮助或者期待着改变, 由于他们能力太小, 结果这种愿望没有实现, 最终把这种自己的无能发泄到动物身上。也就是说, 虐待小动物可能说明了儿童的生存环境出现问题。比如不良的家庭人际关系, 高压暴力型家庭教育, 高压单调不近少儿心理的学校教育, 这些都能够让儿童用残暴行为来发泄内心的压抑和委屈;而社会环境中出现的暴力相关的都可能是儿童模仿的榜样。童年时期的虐待行为, 对人格的健康形成是有影响的, 曾有人研究发现, 经常施虐者成人后也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同时 , 注意控制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 , 患有糖尿病的像一个人知道他的情况后 , 要避免含糖的食物 , 犯罪后知道你的潜在犯罪基因会导致犯罪案件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犯罪。在这一点上 , 预防的主体主要是个人。钙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3]

3. 结论和讨论

犯罪行为其实也属于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只不过这些行为具有反社会属性。人类行为受人类的大脑影响和控制, 而大脑本身的发展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影响的。人类的大脑可以一直发育到25岁到30岁之前 (新的神经元的产生) , 而且在这之后大脑也没有完全失去变化能力 (例如以前有某种功能的神经元可能会在刺激下转变功能) , 但如果在大脑发育早期缺乏某些刺激, 大脑的功能就有可能有所欠缺。例如, 有研究表明连环杀手的大脑前额叶和普通人相比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大脑某部分中枢的活跃程度跟普通人相比更活跃, 而另一个地方更不活跃。造成这些差异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知道, 但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些生理上的缺陷让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刺激, 缺乏同情心, 或者行为冲动, 行为缺乏预见性, 作出做高风险的有害举动, 如同本文一开始说的那样, 单凭经验预测出来的准确率并不比抛硬币高;而即使通过统计学量表而作出的判断也并不是绝对的。但是, 通过量表和访谈 (尤其是SPJ方式) 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人, 了解这个人的生活方式, 对环境可能作出的反应, 以及可能让他放弃犯罪这一行为方式的方法。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 理解犯罪人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向葵, 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生理心理因素 篇9

当环境温度超过热中性域上限时,奶牛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和皮肤温度等都会随着温度和动物机体的不适程度而发生变化,因此这些指标可作为衡量奶牛热应激程度的指标[5]。已有研究表明,热应激下奶牛直肠温度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6,7]。另外,由于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在热应激反应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多种内分泌激素含量在热应激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因此也可作为热应激反应的量化指标[8]。奶牛热应激时,外周神经会把热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释放激素( CRH) 作用于垂体,从而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的分泌,而ACTH又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肾上腺,促进皮质醇( COR) 等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9]。在S. Nazifi等[10]的报道中,热应激会使牛、羊、猪等的COR水平显著高于适宜温度时的水平。而李建国等[11]的试验结果却表明,热应激下COR水平降低。目前,虽然对于热应激反应的评价指标已进行了大量报道,但对于热应激下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尚无普遍认可的结论。试验选取代表性牛群,对可能影响热应激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期望为确定个体应激反应评价指标奠定基础,进而为奶牛抗热应激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以北京三元绿荷金银岛牧场的59 头健康中国荷斯坦泌乳牛为试验动物,其中1 胎21 头,2 胎30 头,3 胎8 头; 处于第一泌乳阶段( 1 ~ 100 d) 的7 头,第二泌乳阶段( 101 ~ 200 d) 的17 头,第三泌乳阶段( >200 d) 的35 头; 挤奶前采样的54 头,挤奶后采样的5头。所有个体按照该牧场方案统一饲养和管理,采用双列颈夹式饲养,每日于7: 00、15: 00 和20: 30 人工饲喂3 次,饲料为TMR全混合日粮,自由饮水,每日挤奶3 次,采用鱼骨式自动挤奶机挤奶。奶牛每天上午和下午喂料结束后散放到运动场,夏季高温时段采用风扇结合间歇喷淋措施降温。

1. 2 环境温湿指数的测定

在牛舍内两侧牛床上方距地面1. 5 m处悬挂温湿度计,试验期间每隔0. 5 h自动记录环境温度( Tm) 和相对湿度( RH) ,取平均值为日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并计算温湿指数( Temperature - humidity index,THI) 。 计算公式: THI = 0. 72 ( Td + Tw ) +40. 6[12]。式中: Td、Tw分别为干、湿球温度。于夏季热应激期( 2013 年8 月20 日) 进行样品采集,当日牛舍日平均温度为27. 08 ℃,日平均相对湿度为81% ,THI为78. 37。

1. 3 直肠温度的测定

采用测定速度快(5 s读数)、测定值稳定的电子温度计于14:00—16:00测定试验奶牛的直肠温度。

1.4血样的采集及生化指标的测定

每头牛均于尾静脉采集非抗凝血10 m L,将其血标号后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于4 ℃ 静置过夜后,3 000 r / min离心15 min,收集血清于- 20 ℃ 保存。委托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ACTH、COR含量。

1. 5 数据的处理

使用SAS 9. 2 的GLM过程,以模型Yjkl= μ + parityj+ stagek+ milkingl+ ejkl分析胎次、泌乳阶段、挤奶等因素对热应激期直肠温度和血清生化指标ACTH、COR的影响。式中: Y为热应激期奶牛直肠温度/ACTH / COR,μ 代表群体平均值( 也称最小二乘均数) ,parity代表胎次,stage代表泌乳阶段,milking代表挤奶前后,e为随机残差,j为1 /2 /3 胎,k为第一/二/三泌乳阶段,l为挤奶前/挤奶后。

2 结果与分析

2. 1 2013 年北京市全年THI变化情况( 见表1)

当THI高于72 时,可确定奶牛处于热应激期。由表1 可以看出,北京地区6 月份为临界热应激期,7,8 月份为热应激期。

2. 2 热应激期生理生化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SAS 9. 2 的GLM过程对热应激期可能影响直肠温度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 可以看出: 不同胎次奶牛直肠温度和COR含量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不同泌乳阶段奶牛COR含量差异显著( P < 0. 05) ; 挤奶前后ACTH含量差异显著( P <0. 05) 。另外,泌乳阶段和挤奶对直肠温度影响较大,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82 4,P = 0. 078 1) 。

对不同水平下直肠温度的最小二乘均值及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胎牛直肠温度显著高于2 胎牛( P < 0. 05) ,极显著高于3 胎牛( P < 0. 01) ;处于第一泌乳阶段的奶牛直肠温度高于第二泌乳阶段,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处于第一泌乳阶段的奶牛直肠温度比处于第三泌乳阶段的个体高0. 51 ℃ ,差异显著( P < 0. 05 ) 。 一胎牛个体血清COR含量极显著高于二胎牛( P < 0. 01) ,且处于第二泌乳阶段的个体血清COR含量极显著高于第三泌乳阶段( P < 0. 01) 。而对于血清ACTH含量,二胎牛显著高于三胎牛( P < 0. 05) ,且挤奶后显著高于挤奶前( P < 0. 05) 。

3 讨论

注: P < 0. 05 表示差异显著,P < 0. 01 表示差异极显著。同项同列数据肩标中,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不同大写字母/同一字母大小写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含有相同字母的为差异不显著。

对于热应激,Thom等在1959 年提出的THI指数一直被用来评估环境的变化。热应激程度的判定标准为:THI≤72 为无热应激; 72 < THI≤79 为轻度热应激状态; 79 < THI≤88 为中度热应激状态; THI > 88 为严重热应激状态[13]。据统计结果表明: 北京2012 年6—8 月份,1. 1% 的时间为严重热应激,68. 5% 为中度热应激,29. 3% 为轻度热应激,仅1. 1% 的时间不发生热应激[14]。张凡建等[15]研究发现,中度热应激组奶牛日均产奶量比无热应激组平均降低了16. 33% ; 乳脂率显著低于轻度热应激组( P < 0. 05) ,平均降低19. 64% 。本研究选择于8 月份采集热应激期样品,采样当天THI( 78. 37) 超过热应激阈值,且接近中度热应激的低限阈值,此时奶牛经历了6 月底、7 月份和8 月初的热应激,应激反应积累到一定程度,且未开始恢复( 9 月份) ,对于热应激状态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挤奶应激作为奶牛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应激,乳房清洗和按摩过程等均会增强刺激其神经- 下丘脑-脑垂体过程[16]。通过对热应激期奶牛直肠温度和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挤奶过程对奶牛直肠温度影响较大( P = 0. 078 1) ,且挤奶前高于挤奶后,推测是奶牛挤奶前机体由于产生乳汁活动量较大、产热较多,而挤奶后通过挤奶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体温有所降低。挤奶对ACTH含量影响显著,可能是由于挤奶过程对奶牛造成应激,外周神经把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调节中枢下丘脑分泌CRH,作用于垂体,从而使ACTH的合成增加。挤奶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少见报道,本研究挤奶后采样个体较少,有待增加个体进行进一步验证。但是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在奶牛热应激研究中,奶牛个体测定和样品的采集应尽量保证挤奶前后的一致性。

不同胎次奶牛直肠温度和COR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1 胎直肠温度高于2 胎和3 胎,这也验证了1胎牛耐热性较强,饲料利用率高,机体散热多,而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耐热性也会发生变化的观点[17]。在已有研究中,关于不同胎次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发现,不同胎次COR、ACTH差异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内分泌激素类指标的含量会受到不同胎次的影响,这也可能是造成众学者对于热应激下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报道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直肠温度差异较大( P =0. 082 4) ,泌乳前期奶牛直肠温度要高于泌乳中、后期,与姚焰础等[18]的结果一致,这也证实了泌乳前期奶牛的生产性能和机体代谢受热应激影响比泌乳中、后期奶牛大的观点。关于不同泌乳阶段对奶牛COR含量的影响,何钦[19]研究发现,泌乳前、中、后期奶牛在整个热应激期的平均血清COR浓度分别降低39. 27% 、19. 85% 和27. 99% ,与本研究结果泌乳中期COR含量高于泌乳前期和泌乳后期基本一致。

生理心理因素 篇10

一、体育差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1. 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身材矮小, 纤细瘦弱, 少数为肥胖型。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 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 身体素质差

由于体型、力量等因素, 导致体育成绩较低, 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 从而使这部分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 体育成绩提高较慢。在各项素质中尤以速度、爆发力和耐力最差。

3. 性格内向, 意志品质薄弱

“体育差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 甚至手足无措, 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 缺乏自信心, 往往知难而退。意志品质薄弱, 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 (如长跑) 难以坚持。缺乏勇气, 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 练习时束缚手脚。

4. 心理矛盾, 情绪不稳

“体育差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 他们意志薄弱, 自制力较差。他们中大多数厌烦和怕上体育课, 对学习体育缺乏信心。不少同学说:在课上害怕动作练习完成得不好而当众“出丑”, 练习积极性往往受到挫伤, 练习次数相对减少, 达不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越来越跟不上教学进度。

二、转变体育差生的措施

1. 尊重信任, 正面引导

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差生”特殊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差生”的知心朋友, 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 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 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

2. 关心爱护, 表扬激励

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难度最大的并非是他们的体育基础差, 而主要是他们缺乏热情和信心。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教师要满腔热情, 充满信心地做工作, 对这些学生要认真宣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要性, 给他们讲明不达标将对他们今后带来不良影响, 这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前途,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而且使他们在练习中能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其次, 对每个教材内容的教法要从差生的实际出发, 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 在他们的练习中解题方式才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学生只要理解和掌握了正确的采用引趣教学法。根据差生心理、生理特点, 安排一些有生活色彩的练习内容及竞争场面, 使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以自身的能力去体验完成练习的兴趣, 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恰当的表扬。

3. 教法多样, 内容丰富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是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要防止教法单一化的倾向, 不能光为跑而跑, 为跳而跳, 这样时间稍一长,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导致注意力的涣散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 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进行认真的备课。例如, 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技术时, 教师在教学中可用反面示范, 做身体团不紧, 上体跟不上、起不来的错误动作, 引起他们的注意。

4. 对症下药, 耐心指导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 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 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 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 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 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 某同学在学习足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时, 球总是“踢不走”, 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 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 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 即刻提出纠正办法, 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5. 降低标准, 同等评优

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 适当降低难度, 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 使“体育差生”感到课有所练, 练有所获。对此, 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 提出合理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 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差生”, 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差生”的依据, 并令其帮助其他“体育差生”练习。在此情况下, 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 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6. 个别指导, 优生帮促

教师针对“体育差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 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 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 是使他们树立信心, 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 态度要亲切, 指导要耐心, 手段要多样, 课上课下要结合,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 从而放下包袱, 提高练习效果。另外, 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差生”, 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 便于解放思想, 投入练习。

当然, 对体育差生的转化教育, 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工作。教师应该掌握差生心理和生理特点, 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 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帮助体育差生消除心理障碍, 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成功意识, 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和进步。

上一篇:玉米杂交种的质量研究下一篇:激励理论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