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语文

2024-06-25

书香语文(精选十篇)

书香语文 篇1

书香建设, 就是用古今中外优秀的语言作品, 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让学生在诵读中, 潜泳吐纳, 放飞心灵, 自由徜徉;书香建设, 就是用涉及各领域的百科书籍武装学生, 引领他们开阔眼界, 激发好奇, 探索未知;书香建设, 就是在学生对各种题材, 各种体裁, 各种不同语言风格的作品的阅读中, 感受语言, 积累语汇, 丰富语感;书香建设, 就是要让学生在与书卷的对话中, 激起学习兴趣, 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学习习惯。

一、图书重“管”善“用”

图书馆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我们首先从装备入手, 将图书室的结构和功能重新定位, 把图书室一分为三:藏书室、班级书柜、主题学习馆。

藏书室的书, 一部分是教师书籍, 主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阔教师的视野。另一部分是学生书籍, 主要是用来充实班级书柜的后备图书。

各班设置400~600册容量的班级书柜。班级书柜的图书一半由学校装备——学生年龄、图书内容等为依据, 将各类图书搭配起来, 分成若干组, 使每组的300余册图书成为“营养套餐”, 分配到班级书柜。另一半则由学生推荐交流——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推荐到班上, 与大家交流、分享。此外, 为加强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我们还为学生配备了漂流书目, 在平行班级中进行“好书漂流活动”。如果说藏书室是“仓库”和“中转站”, 那么班级书柜则是“营业所”, 每个教室就是阅览室。

学校的主题学习馆共有9个, 占地400多平方米, 其中电子阅览室一间, 主题图书专柜8间。主题图书专柜共有5000余种3万册新书, 设置了11个主题, 每面墙都是—壁书柜, 一壁书便是一个大主题, 如“名人足迹”、“金色童年”、“艺术殿堂”、”烽火硝烟”、等等。大主题下又分设多个二级、三级小主题。书柜上方有展板, 主要展示学生在主题研究过程中搜集的图文成果。书柜下方是学生的主题档案柜, 专门陈列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文件夹, 这样的文件夹, 也是一本新书。翻阅同学的文夹, 也是在参阅别人的学习过程。习得别人的学习方法, 感受别人的学习品质。

我们还把主题学习馆的使用编入课程, 课时在地方课程中安排。一、二年级每两周1次, 每次1课时;三、四年级每周1次, 每次为两课时。五、六年级每周1次, 每次3课时。

学校在变革图书运转的基础上, 还充分发动家长为孩子建立家庭书柜, 并从图书选购、亲子阅读等方面引导家长去买好书、读好书, 鼓励家长与孩子一道开展“亲子阅读”。

二、课程存“语”留“香”

图书运转方式的改变, 开启了书籍在校内流动的“阀门”, 然而, 要让书香真正成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还必须在语文课程安排上做文章, 使之更加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因此, 我们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1. 识字教学。

我们学习韵语识字教学的经验, 按照“大量识字, 多识少写, 提前阅读”的思路, 鼓励老师们积极思考, 收集和创编儿歌、韵文, 精选国学启蒙教材、经典诗文等等, 采用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法, 努力让低年级学生通过四个学期的学习, 认识25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 为提前大量阅读作铺垫。

2. 阅读教学。

打破现行“一篇课文教2—3课时”的常规做法, 探索“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专门出台了语文备课要求, “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一篇课文, 强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 直奔重点, 突破难点, 并巧妙地设计“当堂积累”的内容, 积累时防止机械的识记, 倡导在具体的语境运用中进行积累。尝试将课文学习提速, 要求教师把讲解书本降到最低限度, 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作文教学。

生活日记, 我们要求语文教师融入到学生中去, 与他们打成一片, 了解他们的生活, 倾听他们的心声。无论是直接的交往、观察, 还是侧面的打听、推测, 教师都立足于儿童认识水平, 设身处地地以儿童稚嫩的眼光打量学生体验的情物, 从中窥探童心, 揣摩童趣, 捕捉那些触动学生心弦的人、事、物。

然而, 在推进改革的征途中, 我们发现: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成了“书香建设”的瓶颈, 教师培训成了“书香建设”的难点。因此, 我们将教师培训聚焦于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充实上。平日里读书, 不仅仅要求读专业书籍.还要“啃”点文史哲, 通过文史浸润而诗意栖居, 由哲学的启迪而改善思维方式。为提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还专门组织教师认真阅读《儿童阅读指导丛书》, 开展专题沙龙。

关于书香的初一下语文作文 篇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妈妈为了让我养成阅读习惯,在我还是个小不点时,就让我接触书本。

小时候,我的房间有个小书柜,里面全是童话故事,充满了天真。那时我不识字,只喜欢看书里的插图,五颜六色的图画吸引了我,使我觉得很有趣,每晚都拉着妈妈给我读故事:“从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名叫‘白雪’大家都叫她白雪公主……”我闭上眼睛随着梦幻的故事睡着了,而妈妈说故事时的神态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书香正悄悄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长大点,我上小学了,见识了,更多的汉字也学习了拼音,于是我的书柜多了许多书,书的图画也少了许多,我开始通过拼音阅读:“妈妈这个‘万紫千红’是什么意思呀?”我拿着书本,指着其中一个四字词问。“意思是说:花朵的颜色很艳丽。”妈妈回答,“艳丽又是什么意思?”我认真的问。“嗯………颜色鲜艳的意思。”妈妈耐心的回答。“鲜艳又是什么?”我很不解,妈妈也被我问蒙了,赶紧查词典。我们家的书香好像浓了许多。

三年级,我又迷上了看校园小说,书柜也装满了我爱看的书。平时做作业坐久了,精疲力尽时,一本书就能让我放松。晚上完成作业了,我就会呆在自己的房间享受书带给我的美好。“沙沙沙”什么声音,放眼望去,是树叶在演奏。“哗哗哗”什么声音,放眼望去,是溪水在歌唱。岸边美丽的花争奇斗艳,书中的世界是那么的多姿多彩。从那时起,我已经被书迷住了。书香在我们家蔓延。

五年级,妈妈为了与我一起共同成长,每晚与我一起阅读,我看名著,她看教育书,我们互相监督,一天至少看半小时。慢慢地,我和妈妈的聊天内容经常有阅读的出现,而我书柜里的书,类别也不再单一,读书范围广了许多。我明白,我们家因有了书香更加精彩。

“文人语文”与“书香教师” 篇3

程老师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是笔者仰慕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在《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二期发表的论文《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标志着“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基本教法——“文人语文”教学法的理论雏形已成。可以说2011年12月的研讨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与之前的《世说新语·咏雪——千古文人世说梦》等公开课都是他“文人语文”教学法的“代表课”。

何为“文人语文”?程老师这样解释道:“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从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文人语文”首先强调的是执教者的文人身份。笔者以为文人首先应是个读书人。

张修林先生在《谈文人》一文中说:“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按此定义程老师应可称之为“文人”。我们且不说程老师早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即做高校教师,从事教育学方面比较高深的理论研究的焚膏继晷、沉浸醲郁;也不说他受聘至深圳市教研室不久即开创性地提出“语文味”概念的旁搜远绍、触类旁通;只说他2011年开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公开课即阅读了有关研究李商隐的著作和其它相关书籍50余本,就足以说明“文人语文”的理论开创者本身就是好读书的典范。

“文人语文”还要求语文课中有文人趣味、文人感想。

程老师在讲《世说新语·咏雪》时,课题为“千古文人世说梦”,除了文言知识教学以外,整堂课表达的是执教者自己对世说时代有个性的文人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的强烈向往,及其对现世的人文关怀。

程老师上公开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时,通过大量的阅读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提炼出一个既来自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崭新教学主题——“《锦瑟》是中国古典诗歌美的‘四个代表’”(音韵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引领学生沉醉在中国第一朦胧诗人和第一朦胧诗的情感世界和意蕴之中。

不只是文学作品,程老师在执教其说明文著名课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时,即借助于文本表达了他的英雄观。课堂上我们分明听到了他对英雄意识与不朽意识的深情呼唤,甚至感到站在讲台上的程老师就是一位英雄。

这些课都极富文人趣味、文人感想,是“课中有我”(“我”很突出)。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一方面缘于执教者独特的观照文本的方式,正如广州市培正中学梁青老师所写题为《语文,应有“我”在——例谈“文人语文”与“匠人语文”》的文章所说,“文人语文”教学法是“立体地、动态地、整体地观照文本”。另一方面,“文人语文”不仅拥有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质,而且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上有创新,它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道”,更有执教者之“情”之“志”——执教者个人之“道”,“文人语文”执教者更想以此来影响与教育年轻一代。

能够“立体地、动态地、整体地观照文本”固然需要大量阅读;而执教者个人之“道”的获得,除了直接经验之外,大量的要靠间接经验,仍然需要博览群书。正如程老师在文章《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中写道:“‘匠人语文’比较忽视教师功底的修炼,主要表现是不读书(指名著)或读书很少。有的名师甚至主张或实际践行着一个‘潜规则’,即要成为一个好语文教师,只读语文杂志即可。有的名师作报告,不提或基本不提语文教师如何读名著的问题,自己的著作中也基本不涉及这方面的经验。这恐怕是‘匠人语文’的致命弱点,如果形成风气,对语文教师队伍的成长极为不利。这也是我提倡‘文人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学习“文人语文”教学法首先还是要强调多读书,特别是读经典名著,做一个“书香教师”。

书香语文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习惯,书香氛围

“书香”是一种阅读氛围浓郁的环境, 学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耳濡目染的阅读滋润, 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语文知识的积累并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书香”语文阅读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 并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建课文评台, 促进阅读交流

在文章的阅读中, 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和思想表达会产生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而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 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评论。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的课堂阅读创建评论课文的平台,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声, 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例如, 在七年级上册第25 课《皇帝的新装》的学习中, 为了体现学生对这篇文章多元化的理解, 并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创新学生对本篇文章的阅读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留言簿”、“评论园地”等为学生建立课堂阅读评论平台, 促进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地进行评论交流与共享, 在此过程中, 形成语文阅读课堂的“书香”学习环境, 进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层次和多元化。

二、制定阅读方案, 指引阅读方向

方案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制定的实施计划与方法, 方案也是对行动的指导性纲领。只有正确的方案, 才能使实施方案者得到正确的指引, 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达到行动的目标。在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并发展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给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阅读方案。这样, 才能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文章, 从而营造“书香”的阅读环境和学习氛围。

例如, 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部分几篇课文的群文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制定学习方案, 以帮助学生按照阅读目标和计划对这几篇课文进行阅读。如: 第一, 对这几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二, 对这几篇课文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挖掘与整理。第三, 归纳总结此种类型课文的阅读规律与技巧。这样, 初中生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依照方案进行阅读, 那阅读的效率自然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阅读手册, 养成阅读习惯

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其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所以在对初中生语文阅读学习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阅读成长手册, 从而保留自己的阅读学习印记, 促进其阅读习惯的养成, 提升其语文素养。

例如, 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由读写”的几篇课文阅读过程中, 学生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如作者特定情感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描写技巧、优美词句等各方面, 分门别类地在自己的阅读手册中进行记载, 以便在闲暇时间或者运用过程中进行翻阅和参考。这样, 就形成了学生自己阅读学习的记录手册, 并在自己的阅读学习中逐步地填充和完善, 从而创建自己语文阅读学习的知识成长手册, 最终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鼓励亲子阅读, 构建书香家庭

家庭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家庭中如果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书香”阅读环境, 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语文阅读对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增加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而且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长期和逐步提升的过程。所以, 为了使学生在家庭环境下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营造“书香家庭”的阅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 可以定期组织亲子阅读, 促进家庭与课堂语文阅读氛围的融合, 促进家长与学生语文阅读的情感交流, 最终形成“书香家庭”。

例如, 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至亲”主题的课文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开展一次“亲子阅读”课堂, 让学生与家长在阅读中共同体会“至爱至亲”的父子之情或者母子之情, 促进学生和家长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交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亲情更深层次地体验和感悟, 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建立学生与家长共同阅读文章的默契和亲情氛围, 进而培养家庭环境的阅读学习氛围并形成“书香家庭”。

总而言之, “书香”是一种阅读氛围浓郁的环境,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阅读滋润, 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评论文章, 增强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互动; 制定不同类型课文的具体阅读方案, 指引学生阅读课文的方向; 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语文阅读学习记录手册, 并培养其阅读习惯;为学生与家长的互动阅读创造条件, 构建书香家庭。以此来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书香”的语文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的学习和阅读, 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薛晓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书香语文 篇5

——浅谈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教会我们品味生活;书籍,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让我们真正认识世界;书籍,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我们回味无穷。

阅读习惯不是天生的,一个儿童如果不能在小学中高年级形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就很难在以后的日子里形成阅读的习惯了。

阅读习惯之所以能够形成就在于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从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心灵体验,使他们能够发现一个不同于自己生活的全新的世界,使他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庞大,并能够不断从中发现出新的内容来,不断保持这种新鲜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童年遇到的图书将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作为学生的大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的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一些本人的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乐,点燃阅读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慢慢的,学生从内心喜欢上了各类名人的书籍,课间三五成群的交流着。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书籍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能带领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能带我们到书的王国里遨游,还装载了人世间全部的美丽。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到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增强了学生的读书欲望,也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学会积累,提高读书素养。

我觉得学生只是“喜欢”读书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积累、应用以及提高文化品位与素养。因此,尽管学生已有积累本(课内外)、日记本和周记本,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仍然注重“阅读作业”的布置,即每天晚上让学生读两到三篇的文章,并在作业上写清楚所读文章的题目以及从中积累的两个或三个富有哲理或有一定意义的句

子。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真实的知道学生的阅读情况,因为家庭作业的批改比较繁琐,学生的积累情况很容易背掌握。通过“阅读作业”的完成情况,我就能够知道学生阅读的文章质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始时,许多学生的确不知

道什么样的句子是好句子,是值得积累或背记的,只是随便抄了几个,所抄的句子毫无

意义。如:有的学生把这样的句子抄了下来:“我欣喜若狂。大声喊着:‘爸爸’,你跑

到哪里去了,你让我照得好辛苦呀。”还有一学生整段整段的抄,抄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平淡句子。这样的学生看的书大多是作文选之类的所谓的“学生书”,于是,我会向他

们推荐几本好书,并给予个别的指导,再把积累出色的同学推荐给他们,向他们取经学习。慢慢的,那些不会积累好句子的同学就学会积累了。

我总觉得,不会积累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得如何读书呢?而会读书、读好书的孩子他的积累一定不会差。学会了“积累”,才可能学会“应用”,不会积累,运用又从何谈起

呢?所以,通过“阅读作业”的批改是很容易掌握学生的读书积累情况的,这样才能够

形成“读书带动积累,积累带动读书”的良性循环,在学生独自读书积累时,他才会掌

握方向,不至于见什么就积累什么,使“积累”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三、讲究方法,提升阅读实效。

我觉得每周两节阅读课也是指导学生阅读的好机会。刚开始的第一节阅读课,我只

是让学生读,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指导,后来我发现,第一节课学生都能够较有心的读,可到了第二节课后,许多学生开始厌烦,有点坐不住了,可是课前我又没有让学生带笔

记本之类的,也只有让学生继续读了。因此,第二次阅读课来临之时,我对学生做了一

定的指导,布置了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如:

1、今天你想积累那些词

语?把它们抄在积累本上。

2、你所读的文章中是否有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子?你积

累了几个?

3、你所读的文章中的哪句话最打动你?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4、把今天的阅

读课中你的收获写下来等。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他们可根据自己所读篇目的内容,选择自己想写或积累的内

容。一般我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根据阅读情况自己决定要写下什么。我觉得这样的阅

读,更具时效性。

四、及时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业余时间里,我经常与学生交流有关读书的感受,我们彼此都会告诉对方自己最近

读的什么书,内容如何,感受如何,我们当然会经不住诱惑,互相借阅一下那是常有的事。有时,我也会看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草房子》、《绿野仙踪》、《小王子》、《夏洛的网》等,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我和学生的共同语言就更多,彼此会贴的更近,学生往

往会滔滔不绝。也有的时候,我会和学生看同一本书,看完后,我们一起写读后感,再

进行交流,交流后,我们的收获会更多!当然,我也会定期把我写的读书故事、读后感

悟读给学生听,他们常常会因为老师读老师的读后感而兴趣盎然,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他

们读书的欲望,喜欢读书、继续读书也就顺理成章了。

五、利用小书架,享受读书的快乐。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我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小书柜的作用。小书柜里的书

由孩子们把自己读过的书带来分享,我指定两名小图书管理员负责借书、还书工作,借

书、还书都要登好记,以防丢书或把别人的书弄坏。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为借书时间,第二天的课外活动为还书时间,一般从借书到还书不得超过三天时间,这样保证好书大

家都能尽快分享。小书柜里的书一百多本,一般情况下,我们一个月换一次小书柜里的书,即:当所有孩子把小书柜里的书轮流看完时,我就让孩子们把这些看完的书带回家,再从家里拿来别的书,这样,孩子们就能经常看到新书,也更激发了他们看书的兴趣。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不断地把读书推向深入。我们班,不定期的举行读书交流会、讲述名人读书故事、好书向你推荐等读书交流、读书活动。通过交流、比赛,大家既学

到了读书的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又促进了学生间读书竞赛活动的自觉

形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师对话,与高尚为伍;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性;开阔

视野,陶冶思想,净化灵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新学期开始,我们班已经进

行了一次“我的读书故事”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读书故事写下来

读给大家听,让大家在分享精彩的读书故事时感受他人读书的乐趣,从中受到启发,因

而激起每个人对“读书”的更加热爱。

最能致远是书香!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明白事理,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冰心说得好: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只要我们喜欢读书、愿意读书,让“读

书,从我做起”,并在其他方面再稍作努力的话,我们的孩子们是会很容易就喜欢上读

书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会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坚持读下去,让“读书”这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扎根、萌芽、长大、开花,让书香浸润孩子一生!

参考文献:《山东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

内 容 提 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教会我们品味生活;书籍,是

大千世界的缩影,让我们真正认识世界;书籍,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我们回味无穷。

阅读习惯不是天生的,一个儿童如果不能在小学中高年级形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就

很难在以后的日子里形成阅读的习惯了。

阅读习惯之所以能够形成就在于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从阅读中获得了极大的心灵体

验,使他们能够发现一个不同于自己生活的全新的世界,使他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丰富

与庞大,并能够不断从中发现出新的内容来,不断保持这种新鲜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

个人的童年遇到的图书将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一定的时

间作为学生的大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的为提高学

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

一、寓教于乐,点燃阅读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

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

2、以身作则。

3、随机指导。

二、学会积累,提高读书素养。

三、讲究方法,提升阅读实效。

四、及时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五、利用小书架,享受读书的快乐。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最能致远是书香!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明白事理,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冰心说得好: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只要我们喜欢读书、愿意读书,让“读

书,从我做起”,并在其他方面再稍作努力的话,我们的孩子们是会很容易就喜欢上读

让语文阅读课堂飘逸美丽的书香 篇6

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有哪些核心学科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赵希斌认为,文化传承、人生感悟、情感共鸣和美的熏陶,是语文的四大支柱。北京大学钱理群指出,语文教育的责任在于,如何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因此,语文教育的目标便是引导学生亲近母语,学习和运用母语,弘扬母语,传承中华文明,强化民族情感,重建民族精神家园。具体来说,两大任务:修炼语文素养——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习得方法和习惯;培育语文精神——读书阅世,自放眼光,自树脊梁,独立,担当,立人。

真正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应重在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生命情感的心智体验。凭借语言通灵、感悟、移情、益趣、審美。真正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应通过“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品之有味,书之成章”来播下读书的种子,培育真正的读书人——热爱书籍,终身阅读。

一、充分开发利用优质语文教学资源

1.强化教师引导

一是编制资源推荐目录;二是提供资源收集路径;三是教师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储备库;四是指导好筛选,侧重积淀深厚的经典资源,关注富有时代感的即时性资源。

2.加强课外阅读

一是培养习惯,做到定时定量;二是做好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三是形成读书心得交流机制,主动沟通分享。

3.丰富资源形式

侧重纸质、文本、书籍,同时关注报刊、光盘、网络资源。

二、开展阅读对话课堂建设

阅读对话课堂建设应重点关注:①师生是否结成文章知己(以文会友,自由对话,自在交流,心灵沟通);②课堂是否呈现出活泼泼的对话状态;③教学是否紧紧围绕“培养活泼泼的人,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真正的读书人”这一核心目标。

故其评价标准为:文本对话,师生互动,美读代讲,以文引文。

“文本对话”:围绕“三问”展开(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师生互动”:围绕文本展开(大胆对话,自由交流,以文会友,心灵沟通)。

“美读代讲”:围绕语感展开(少讲多读,形式丰富,思写配合,书声琅琅)。

“以文引文”:围绕“悦读”展开(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实施策略主要有:

1.准确定位

引导学生明白,语文阅读在于学习语言文字和传承人文精神。

2.激发兴趣

一是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情境设置、资源使用等),课堂气氛应热烈、活泼、融洽;二是美文诱导,精选教学阅读文本(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三是榜样引领,教师要底蕴深厚、青春活力、教学富于艺术性和吸引力,同伴学习积极、讨论踊跃、痴迷阅读;四是激励鼓舞,多表扬少批评,多关注少放弃,多宽容少指责,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

3.养成习惯

一是坚持阅读的习惯;二是筛选内容的习惯;三是深入思考的习惯;四是多维解读的习惯;五是大胆交流的习惯。

4.教给方法

一是经典熟读成诵,泛读快速浏览,形成语感;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坚持圈点批注,固化灵感;三是咬文嚼字,品咂赏析,体验美感;四是白文素读,存疑求问,读出“我”感。

5.构建课型

阅读对话课堂建设必须建模,方能显其效。可考虑:单元导读课型,以文引文课型,读写联动课型,自主阅读课型,分享展示课型,主题探究课型等。

书香语文 篇7

一、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和积累?

1、把握阅读教学课堂, 实现教学省时高效。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们不但引导学生读文感知文字, 还要借助一篇篇课文这样的载体,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又使得我们课堂教学拥有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明白事理、体验情感和感受人文等更多、更广泛的意义。语文教学不光要训练学生读写、表达的技能, 还要训练学生品词析句的技能, 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文章表达了什么, 还要帮助学生知道文章是怎样表达的, 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说, 语文课上要抓语言文字训练点。

读“点”——哪里应该朗读、哪里需要默读、哪里适合齐读、哪里需要范读、什么时间读、应该怎么读, 教师要抓准, 并让学生扎实训练。“背”点——选准经典文章, 经典语段, 即具有“种子能量”的文字来让学生背诵积累。“说”点——在文本语言的空白点, 进行想象性说话、补充性说话、延伸性说话, 在语言含义深刻的点进行理解性、悟理性、辩论性说话。“写”点——抄写优美词句, 学写优美句式, 创写感想, 感悟收获, 仿写场景, 续写故事、表达情感。只有把握了这些训练点, 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做到精读与略读相匹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为精读与略读。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 使得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也有所差异, 因此,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性地运用。比如说, 我们在执教关于乡村文化主题的单元时, 感觉乡村生活离孩子们的真正生活相差甚远, 同时, 教材中所提供的几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对渲染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有着很好的引领作用。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主题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来进行精读讲解,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田园生活的惬意美好, 同时感悟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传递给我们的。在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把相对来讲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的几篇文章在指导学生学习好生字, 并进行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后, 可以简读带过。这样就平衡了精读与略读的时间, 对整个学期教学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样操作, 就能够在上好平时阅读教学的同时, 自主对一些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取舍, 从而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积累的训练。

二、阅读要读些什么?积累要写些什么?

我们一直倡导让学生读书, 让学生积累, 那到底我们应该让学生读些什么, 又积累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阅读、诵读、积累的内容是很多的。

1、主题单元的链接:

四年级神话主题单元的学习中读到了《普罗米修斯》、《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等文章之后, 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读《猎人海力布》、《一幅壮锦》、《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快乐王子》等神话故事, 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无形中加大了阅读量。这是一种配合主题单元寻找可以阅读的文章来读的一种方法, 这种阅读通常可以利用讲堂上高效节省出来的时间在课堂上来读。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教学后, 就可以找到《扁鹊见蔡恒公》的原文, 并结合课文的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边读古文, 边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事实证明, 四年级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读简单的文言文的。在读文言文中只求语感, 不求甚解。学生读起来, 流畅好听, 很有兴致。像这样的主题单元的阅读链接, 我们可以进行的内容是很多的。比如, 我们可以以课文为基点, 向整篇原著进行扩展, 如学习了《卡罗那》后, 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爱的教育》。可以以作者为起点, 向这位作家的作品拓展, 如学习了毛泽东诗词, 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学习《长征》、《菩萨蛮·大柏地》、《沁园春·雪》等毛泽东主席的其它诗词,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 在读中感悟。

2、经典古文诵读。

书香语文 篇8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以身作则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不是一时的, 而应是长期开展, 并逐渐内化成为自身一部分的自然而然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接手一个新的班级, 第一件事就是“武装”班级图书角, 给孩子一个读书的环境。教师的亲身示范也能够事半功倍。老师一定要走在学生前面, 做学生的榜样。

二、提高读书积极性, 开展读书活动

(1) 读书分享。鼓励学生读书做记录, 摘抄名篇佳句, 写心得感受, 制作“读书记录卡”, 定期举办一系列的“读书分享会”“故事会”“课前演讲”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始终要让学生对阅读充满热情。

(2) 背诵诗词名篇。定期举行古诗词和优美文章背诵比赛。古诗词和名篇佳句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每周安排背诵篇目, 在大量积累背诵的过程中感悟祖国悠久的文化, 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精髓。

(3) 办手抄报。可以根据一些节日或学校活动、课文主题, 自办手抄报。学生从读书到搜集资料、整理集中都亲自投入, 做好的手抄报会在教室外墙或展板上展览, 以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举办这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搜集整理和创造的过程中, 获得读书的成就感。

(4) 评选先进。根据学生表现, 每月评选“读书明星”, 学校每学期评选“书香好少年”“书香家庭”, 颁发奖状, 树立榜样, 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也欣喜地发现学生逐渐地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三、提高阅读质量, 指导阅读方法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1]我们推崇个性化阅读, 它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对学生来说, 目标是提高阅读质量, 减少读书盲目性。

(1) 知识迁移。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阅读需要紧密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阅读是互补的, 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抛开课内的‘芝麻’, 去摸课外诱人的‘西瓜’, 拓展学习和阅读的范围。”[2]基本采用“同题异文” (同一题材的文章) 、“同人异文” (同一作者的文章) 、“同意异文” (同一情感类型的文章) 等途径扩大阅读量。这种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不仅是对课文的深化与拓展, 更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引。

(2) 课堂走进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 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 特殊的节日、纪念日等, 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 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与表达。

(3) 恰当的读书方法。课外自主阅读时, 为了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要让学生明确读书的方法, 利用“课外阅读课”这一阵地,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 一般分为选择读物、朗读美读、浏览泛读、品味精读、摘录批注等。

四、良好的阅读习惯, 成就精彩人生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让学生在读中懂得思考, 在读中学会思考。

“读书”“作文”紧密结合。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 鼓励学生口头交流表达, 开展读书交流、读书推荐活动,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督促学生“读以致用”, 勤于写作, 把独特的感受落实到笔端, 提高表达能力。

课外阅读, 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打开了一扇窗, 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做好课外阅读指导的工作,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扩展到课外, 让他们开阔视野, 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 汲取丰富的知识养料。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提高阅读质量, 让阅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萍.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略谈[J].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 , 2012 (12) .

书香语文 篇9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为我们后世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文学是中华经典中的皇冠,那么诗歌便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各种艺术创作挹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亦是哺育民族精神的乳汁。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中华灿烂的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古诗的养分融入少儿的血脉,让少年儿童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作《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因此,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习了解那些经典诗文,才能做到像温总理所说的“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习了解那些经典诗文,才会使学生学会鉴赏她;只有鉴赏她,才会更加热爱她;而只有热爱她,才会从小扎下中华文化的根,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那些优秀的经典诗文,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因此,学生在诵读中,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必然会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传统道德的精华,而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有助于其高尚品格的养成,对于整个民族来说,既可培育民族精神,又可凝聚民族力量。当我们背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是也在领悟“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吗?当我们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是正在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当我们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谁又能不被诗中那种母子情深所感染熏陶呢?可见,诵读经典诗文,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读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为凸显上述理念,课标在各学段目标中又分别做了下述阐述: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在第二学段中,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在第三和第四学段中,将诵读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增至60和80篇(段),从上述课程的基本理念到各学年阶段目标,不难看出,新课标是十分重视和强调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来丰富与积累语言的。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指的就是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的“积累”。事实表明,积累,不仅是表达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不认识足够数量的字,比较常用的词语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对常用的句式十分生疏,阅读就无从谈起。而不通过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文章,又岂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曾写下“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来说明积累对写作之影响,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而清代文人郑板桥之言更是振聋发聩:“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作文,思潮奋涌,不患枯涩矣。”

不难想象,当今我们的学生若人人都能熟读唐诗三百首,个个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又何愁读写能力不提高呢?

三、有利于学习祖国语言,培育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培育热爱祖国文字的语言情感”。鉴于此,课标在学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凡此种种,不难看出,所有这些表述,旨在要求学生学习、热爱祖国语言,并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众所周知,那些优秀的古诗文因其语言精炼、结构紧凑、内涵丰富、情愫真挚及能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等诸多因素而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少年儿童在诵读那些脍炙人口、千古之绝唱时,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不但美化了其身心,而且还可以改变其气质,净化其灵魂,优化其品格。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明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所有这一切,都会成为开启学习祖国语言、吸取文化营养、培养审美情趣的钥匙。

四、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养成诵读风气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口耳相传。背诵民族歌谣、民族史诗,背诵自然和社会常识、道德格言等诵读活动,既保持了人类的文化,又发展了人类的智慧。现代科学亦表明,13岁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高峰,在这个时期,多背诵一些人类历史文化经典,就可以启动儿童的脑力,训练其记忆力,发展其智力,开发其智慧。在这一点上,传统语文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清人陆世仪在《论小学》一文中曾说:“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里的“熟读”就有熟读到背诵的意思。按陆氏的意思,就是说所有“当读之书”都要在十五岁以前能熟读到背诵。为强化这一观念,他又进一步解释道:“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不难看出,陆氏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要趁少年时期的大好时光,多记多背。

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其做法是有道理的。从幼儿大脑的成长的生理角度看,诵读文化经典的确可大大促进大脑的发育。科学研究表明,当儿童在全身心地诵读诗文时,他的大脑就会受到刺激,而每一次刺激,都会使脑细胞内的神经元多一些连接。刺激越多,连接越多,网络越完善,智力发展也就越快。因此,让少年儿童在其启蒙阶段,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自由自在、愉快自然地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存入脑中,使右脑充分开启,还可使情绪、智商得到全面提升,为开发儿童的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早在《礼记》中就有:“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古人早已将古诗教学作为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千百年的“诗教”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亦产生了许多关于幼儿读诗、作诗的千古佳话。因此,在少年儿童中诵读经典诗文,还可造就一种阅读风气,尤其是造就阅读经久不衰的中华民族经典的风气。

综上所述,诵读经典诗文的意义已被人们所认同,如何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如何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在培养诵读兴趣上下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注意调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兴趣上下功夫,在形成良好诵读的动机上做文章,在促进学生树立良好诵读的志向上多动脑,逐渐积淀学生学好母语的情感。

2. 在掌握诵读方法上多指导。

诵读经典诗文,强调的是要由熟读到背诵,如果在背诵方法上给予适当点拨,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背诵方法有:“按思路背诵法”、“观察比较背诵法”、“动画演示法”、“利用板书法”、“尝试回忆法”等。

3. 在展示诵读成果上做文章。

在诵读中,适当交流诵读成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为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交流和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如开展背诵大赛、古诗表演、古诗游戏、古诗书画等活动,渲染一种浓浓的诵读氛围。实践证明,这种活动开展好了,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书香语文 篇10

一、积极创建阅读环境, 为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区内14个课题实验基地校分布在城市与农村, 横跨城区小学、镇中心小学、村级小学三个层次 (见上表) 。受学校硬件、资源的影响, 各基地校之间显得极不均衡。鉴于此情况, 区教育局、学校大力投入图书室建设, 积极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坚实保障。

二、潜心研究, 构建指导体系

1.开设阅读课, 积极保障阅读时间。

有了阅读资源, 什么时候读, 这是很重要的。为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 一是各基地校根据校情, 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或者利用班会活动时间作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二是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必须落实, 减少书面作业, 增加自由阅读时间,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外书。

2.教研跟进, 构建多形式阅读指导课型。

既然开设阅读课, 教师的指导就必须跟进, 以此有效保障学生阅读习惯养成和能力提高。实验中思考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为构建多种指导课型, 全区、校际和基地校三大层面积极学习与探索, 目前, 已经成型的指导课型如下。

第一大类:课内外阅读融合课

紧紧围绕该子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在实验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研究整合为一体, 探索具有使用价值的方法与策略, 让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 努力实现课内得法、课外使用。因此, 课内外阅读融合课成为此项研究的主打课型。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又分为主题阅读课、“有法”的阅读课、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三种小课型。

①主题阅读课。 这是较常见的群文课阅型读, 教指学导大赛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在内容、形式、表现手法、抒发情感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确定相应主题, 然后引入与主题相符的课外阅读。 如航天小学陈明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 《“感受浓浓的父母之爱”主题阅读》, 航天小学陈燕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阅读指导课《“思乡古诗词曲”主题阅读》等。 这类阅读指导课既兼顾了课内阅读教学, 又将学生引向广袤的课外阅读, 在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上发挥了较大作用。

②“有法”的阅读课。 这种课型主要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练习。 如北关小学肖静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内得法, 课外沿用》, 北关小学刘小玲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交流》, 均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交流总结出有效的阅读方法, 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

③走向作者和原文的阅读课。 它的特点一般是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 激发学生阅读作者其他书籍、原文或整本书的兴趣。如航天小学向秀琼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育才小学刘红、赵正凯两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 北关小学程大易老师执教的六年级《鲁滨孙漂流记》等。

第二大类:课外阅读指导课

这类课型主要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切实增大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终身学习能力。 该类课型根据指导目标, 又分为群文阅读课、读法指导课、师生共读课、阅读赏析课四种小课型。

①群文阅读课。 就是在时空有限的阅读课上, 呈现与某个议题相关的多篇文章,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立体阅读,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进行多方面言语实践。 如高桥镇十字学校骆诗梅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神话故事群文阅读》等。

②读法指导课。这种课型的重点是阅读方法指导。如笔者执教的五年级《学习阅读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同济小学帅月娟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师生共读〈雾都孤儿〉》, 重在“粗读加精读”方法训练, 航天小学刘正霞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看绘本, 画结构, 知脉络》等。

③师生共读课。 如高桥镇高桥小学张华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师生共读课《笑猫日记》, 航天小学潘贵强执教的四年级师生共读课《我的母亲》, 航天小学段华执教的二年级《窗边的小豆豆》等。

④阅读赏析课。“欣赏”即为发现美的过程, 因此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型, 因为可以接收到很多信息, 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北关小学贺亚辉老师执教的五年级《〈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品析》, 航天小学胡应强执教的六年级《调皮的乐趣》等。

3.加强研训, 保障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

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决定了指导体系的正常运行和课题成败。因此,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极其重视师资培训, 主要采取区内研讨课、交流、竞赛、“请进来, 走出去”等研训形式。通过基地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 我区小语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持续提升, 指导体系得以正常运行, 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正确导航。较大型培训活动统计如下:

三、优化阅读, 展师生风采

我区“指导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内外阅读方法策略体系”的建立, 促进书籍成为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密友。 师生假期阅读、好书推介会、读书汇报展、主题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让我区学生在阅读天地中汲取营养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4月22日, 同济小学课题实验班的钟亚妮同学在“书香遵义‘我与书, 成长的故事’”全市电视演讲大赛中, 喜获小学组第一名。 这次演讲大赛是“书香遵义”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 由市委宣传部, 市文明办主办, 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培养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四、新枝结硕果, 催人奋进

上一篇:双目立体下一篇:标准测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