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2024-06-02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精选十篇)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1

案例教学是指将现实中的情景映射到我们学习的课堂上, 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还能够发挥学生对某种案例的自我领略和想法, 能够在不断的演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并且会开启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等。

在案例教学方法引进我国不久, 很多学者提出将判例教学作为法律教学的基础。我国的法制体系与判例方法有一定的矛盾。一些学者在英美法系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借鉴其中适合我国法制体系的方法, 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法律以及历史体系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体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同于英美等国的法律体系, 这与国家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不能够按部就班地将判例教学方法直接作为我国法律教育的方法。当前更加适合的是课堂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教学两种方法。

1.课堂案例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它更多的是让学生采用独立的方式去完成老师精心选出的题目, 通过学生不断地寻找资料, 与同学相互讨论, 最后进行总结, 整理出自己的观点。课堂案例教学有呈现案例、课堂讨论和辩论、总结评述、撰写小论文等几个环节。

第一, 呈现案例。顾名思义就是将案例呈现给学生, 遇到一些非常繁杂的案例时, 老师应当在讲解之前发放到学生手中, 而一些相对简单的案例, 老师要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包括亲身感受环境、网络方式的展现等。

第二, 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案例教学方法中的核心是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辩论分析。首先老师要做到尽快使学生融入课堂, 在老师详细分析案例后, 将学生进行分组, 让学生讨论、分析、思考。最后进行课堂辩论,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和表达案例中的一些法律, 在学生不断的讨论研究下找出最合理的法律解析。

第三, 总结。课堂案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进行总结。老师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阐述之后, 沿着这一思路总结出解决方案的正确与否等。老师还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解决的方案没有绝对性, 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

2.模拟法庭教学

模拟法庭教学是指老师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后, 让学生扮演法庭上的角色, 依据法院相关的程序, 开展虚拟的法院工作。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检测, 还在实践情况下考验了学生的能力。模拟法庭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锻炼的机会, 这一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更能够去引导学生身临其中感受那种氛围, 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案例教学的价值

1.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优秀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能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 而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法律, 更能够促进学生拓展法律价值。以往的教学方法中, 很多没有能够激发学生的激情, 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和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案例教学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发放案例, 与学生一起进行积极的讨论,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查找资料, 积极地去学习, 提高自己的能力。

2.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1 世纪的人才要拥有创新的意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法律体系会更加完善规范, 案例教学被广泛地使用后, 学生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 不仅变枯燥的法律知识教学为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 也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进一步体会法律制定的严谨性、严肃性。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学理论知识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理论非常严密、严谨、科学。法律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性, 也具有实践性。在学生不断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提出一些有特色的案例, 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 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而且有助于他们独立地去思考, 真正懂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理。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

4.案例教学有利于检查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老师的作用表现在引领、督促学生, 而学生则是主体。学生在对待案例时要做到:主动地进行学习, 查找相关的资料, 独立地去思考问题, 这有助于学生能够探索出处理问题的一些规律, 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对他们以后在处理问题时有一定的帮助。案例教学真正增强了高校的教学效果, 而且通过案例教学老师也会产生新的想法去处理不同的案例, 提出新的想法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 更有助于检查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 法律工作是十分复杂的, 而且更多的是需要积累实践工作经历。在案情十分复杂的情况下, 我们更要把握法律的公正性, 将法律规定的条例与法律的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特色,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是一种相对完整、完善的教学方法。它能够积极地带动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对法律学科的热爱。在案例教学下, 学生可以对我国的法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丁芝华.美国法学教育中的两种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法律方法, 2015 (1)

[2]董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4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2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文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丽芳 刘艳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5期

[摘要]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的特点,高职法律文秘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还亟待克服诸多难点。解决这些难点问题,需要我们从改革现行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加大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收集及编写典型案例、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职 法律文秘 应用对策

[作者简介]王丽芳(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秘书理论与实务;刘艳红(1974-),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秘和会计。(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课题“高等秘书人才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zwy09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60-0

2法律文秘专业是近年来高职文秘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型分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秘书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秘书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也应顺应此要求,致力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即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即能直接胜任企业单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我校法律文秘专业确立培养目标为:适应各层次、各行业特别是各类中小型企业实际需要的,既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又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集多种实用秘书技能于一身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法律文秘教研室坚持“技能型、应用型法律文秘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和改革。其中,案例教学法是我们所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法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方法、原则及操作经验,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提出各种解决

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职法律文秘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这种经验型、参与型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有着以下主要特点:

(一)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内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较为典型的案例,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分析、研究,然后集中组织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适时加以启发,激起不同观点的交锋,引导学生由窄到宽、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从而扩大其思维空间。可见,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性的教学。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将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其应用的物质基础。所谓案例其实就是一份较详细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它来自于现实社会实践,往往描写企事业单位遇到的真实问题,涉及面广。案例不是对秘书理论的系统阐述,而是对秘书工作真实情境的描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这一中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这一方法,不仅能向学生阐明秘书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互动性

传统的秘书人才培养中,教师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师教学方式从单向式的灌输转变为与学生讨论的双向式互动,更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均可以自由讨论、辩论,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加深对秘书工作原理、规律的认识,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案例教学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双赢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二、法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难点

(一)案例教学应用条件不足

案例教学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然而,目前就法律文秘专业而言,无论是法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都比较有限,一般为48~60学时。在此情况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仅完成理论讲授就已经很紧张,没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案例教学,或者是将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意义。

再有,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空间场所,以方便学生讨论、辩论,或进行情景模拟和现场实习。因此,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校在实训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中也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秘书职业的错误

理解,实训室的建设还停留在纸张、笔墨、外加几台电脑和办公设备的形式。其实,秘书是一种职业,既然是一种职业,就需要上岗者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形成,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的岗位训练。法律文秘专业还有待去摸索、去创造、去完善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二)案例教学缺乏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中,能否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目前在法律文秘专业教学中,教师所使用案例的主要来源是国内外的一些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大多是纯理论性知识居多,用案例说明、阐释理论性问题的少,能够体现法律文秘特色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这无疑给运用案例教学法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从案例的选取与编写,到运用案例组织教学,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把从实际中采集到的秘书工作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其次,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组织、协调学生针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行个人研究、团体讨论,进而拟定解决方案;最后,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及丰富的实战经验。

案例教学同样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被动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问题目前在法律文秘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已习惯于被动,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往往使案例教学最后流于形式,变成了教师的案例讲说。

三、法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对策

(一)改革现行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

由于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说到底属于高职教育,应当符合“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职业发展趋势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突破陈旧的教学管理手段,力求“够用、适用、实用”,突出能力培养,充分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建议把实践性教学时间增加到总课时的1/2;对于专业核心课程,除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单列综合模拟实训、实习等项目,以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案例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以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研究案例。

(二)加大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校内模拟实训室可以采取实地场所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双模拟”方式。实地场所模拟是针对办公室实际现场的硬件环境,在现有校内实训室的基地上再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的实际现场。其中,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场内配置有扫描仪、刻录机、复印机、打印机、数码照相机、传真机、办公桌椅、纸笔及多台计算机等,会议室配置有桌椅及多媒体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等,档案室配置有档案柜及一些复印、收集、网络下载的电子公文等。另外,也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虚拟实训场所,有效扩大学生可用的实践空间。以上这些均为秘书工作所必需的硬件环境。除此之外,秘书工作的软件环境更为重要,软件环境应当包括秘书岗位职责以及一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在构建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同时,也要注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学生协助做好接听电话、打印文稿、接待访客、会议服务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单位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办公的实际情况,学习与秘书工作相关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技能,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扩大社会知识面。

(三)加强收集及编写典型案例

教学案例的典型性,是指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研究了解其他相关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不仅在引发学生学习、听课的兴趣,而更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秘书工作的性质、规律、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选得好、组织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建立案例库,我们可以更多地与企业交流,获取案例资料,也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搜索和积累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还可以在教师之间建立共享资源库,以全面提高案例的质量和数量。另外,我们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选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实际案例,然后由教师甄选使用。

(四)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来讲,应在案例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争取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扩大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储备能量。

另外,案例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案例的具体选用上要做到精挑细选,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熟悉并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安排每个学生具体的问题和任务,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切记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总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中开始实践应用。法律文秘专业推行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它将促进法律文秘专业各项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必将有助于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案例教学在高校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校; 法律教学;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讲述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结合案例加以剖析,使学生把握案件的关键点,从而加深对该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案例是现今法学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而又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最早由美国法学院开始采用,在现代中国法学教育中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与传统的理论式教学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二、案例教学法的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所选案例要力求真实、准确,不能胡编乱造,这样才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可以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也可以选择在社会上反响比较强烈的事件,或者选择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栏目中真人真事为案例。选择来源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一方面,体现教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另一方面。这样的案例说服力更强,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典型性原则。所谓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原理规范的联系性,要求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使用这种案例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研究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并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案例的选择要做到两点,一是要针对教材内容选择,以体现它为教材服务的目的;二是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中的热点问题进行。

(三)适应性原则。选择教学案例时还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如对初学法律的学生,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生,选用案例的难度要相应地增加,可以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选择案例也要注意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点,使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思考,深化自己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认识,培养法律意识。

(四)现实性原则。所选案例要尽可能是新近发生的,并且案例要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这些案件或有耳闻,或有知悉,因而更有吸引力,更能引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容易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例如,酒驾八刑、新婚姻法司法解释、摔倒老人该不该扶等现实问题。

三、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讲授理论中评析案例。高校法律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法律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考虑法理讲授、法条解释、评析案例这三者所占的比例和切换的先后顺序。教师可以先通过理论讲授,再进行法理与法条来分析案例;也可以先引入一个案例进行描述,并提出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再讲解相关的法理和法条,最后再回过头来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如,教师在讲授“无因管理之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阐明无因管理的概念以及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接着教师可以介绍“民法通则”中关于管理人与本人(也称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然后提供一个能引起思考和争论的案例,案例中管理人因管理事务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本人的受益范围,该案如何处理?因我国法律对管理人的管理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大于给本人所带来的利益时,在对管理人和本人的责任问题的处理上没有规定,这必然在同学中由于个人看法不同而出现意见分歧:此时如果给予管理人充分的支持显然对本人不公,不给管理人充分的支持又显得很遗憾,给人的感觉是好人没好报。此时再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对法理和法条的思考,然后再分析无因管理制度的目的,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立法原理和基本精神。

(二)组织专题讨论课。案例教学法如果仅停留在课堂上来解释一些法条的评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不定期的组织专题讨论课。例如,“继承法”、“婚姻法”的理论难度都不大,其所涉及的法律条文也不多,因此可大胆的尝试以专题案例讨论课的形式来展开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首先在选择案例时注意到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案例的案情与法律规则的具有紧密的联系;二是案例的系统性,即案例的编排能够系统的阐述法律的规则体系;三是案例疑难性,即案例在案件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分歧,以方便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四是所选案例需要涉及“婚姻法”、“继承法”的核心知识点。其次,在进行讨论课前教师应给学生要求提前预习并留出思考题。例如,在“继承法”中针对继承方式的知识点,遗嘱的有效条件,法定继承的原则,遗产处理的有关规定,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等要求学生预习,并事先给出若干案例。最后,在讨论课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而教师只能是引导,且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定势去影响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发挥,确保为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自觉的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归纳分析。

(三)模拟法庭教学。利用课程中实际教学案例为素材,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分组,分别包括法官组、当事人组、律师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模拟法庭中来,从而让学生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件进行分析与讨论。这样一来更多的同学就可以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来加入到模拟法庭中,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学生通过参与到案件的分析,从而寻求多种方案,并从中找出最适当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向着深入、实用的方向发展,并提高了学生对法律事实及其运用的推理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知识综合运用的实际能力,同时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四)旁听案件处理。旁听案件处理是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接触案例教学的形式,也是法律课堂教学的延伸,这种延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了解案例背后一些在课堂上是很难学到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并让学生理解法规在具体案例中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对法律的运用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作为法律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及教学计划设计法庭旁听以取得更好教学效果。如在教师讲授完“刑法”知识后,可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刑事案件的法庭旁听。通过旁听,学生可以领会到刑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明确罪与非罪的严格界限以及刑罚的目的、种类及适用这些相关知识等,认识到如果其他法律的功能重在调整社会关系、建立社会和谐秩序的话,那么刑法的功能则重在保障其他法律的实施和对法律秩序的维护,从而对立法宗旨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和发挥程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归纳、点评和总结。教师要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这种总结对于帮助学生以案说理、以案释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淑芳.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5(4)

[2]程宏.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方法与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3(11)

案例教学在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篇4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讲述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时, 结合案例加以剖析, 使学生把握案件的关键点, 从而加深对该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认识及理解, 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导入案例是现今法学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而又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 最早由美国法学院开始采用, 在现代中国法学教育中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与传统的理论式教学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二、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由于案例具有生动化、具体化的特点, 在法学教育中适当的引入, 可以将晦涩枯燥的法学理论寓于色彩斑斓的实际生活之中, 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产生兴趣, 对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表现在:

1. 案例教学能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 学生首先要把握三样东西, 第一是教材, 它能帮助我们系统地学习法律的基础理论;其次要熟读法条, 它能帮助了解我国的立法实况;最后而又最重要的是案例,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单纯的逻辑”, 只有教材、法条、案例相结合, 运用原理和规则去分析、解决各类纠纷和各类案件才是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案例教学正是使理论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通过教师选取的典型、递进、综合性案例, 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案例的研究与结合, 使学生领会法律原理并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

2. 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往往充当一个主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法学教学亦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停留在“灌输”式的讲授。案例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 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老师通过案例, 要求同学个别发言或组织小组讨论, 加强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个别发言, 使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案例瞬间提取信息, 推导出答案, 可锻炼出随机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同学们通过辩论的方式分析案件, 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对相应问题认识从模糊到清晰、理解从简浅到深刻, 从而选取正确的法律规定, 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严密的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3. 案例教学能加强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在以往的法律教学中, 老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学生不能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进行批判。而案例教学中, 某些案例答案不是唯一或绝对正确的。例如现在暴露在社会聚光灯下的幼儿园教师虐童案。由于我国法律并没有虐童罪, 以什么罪名起诉虐童教师, 是虐待罪、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罪还是必须在修正案中从新加入虐童罪?针对这一问题就可以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老师可以就案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学们也可以就案件阐明个人的观点。通过自由辩论和探讨, 容易开阔思维, 使大家对相应问题加深认识。

三、案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精心设计出和选取不同的案例,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

1. 课前案例的导入。

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法律思维及解决争议的能力。也就是说, 在讲授学习法律之前,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法律, 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形成基本的法律思维, 并能够依循法律思维以及合理的论证, 选择适用的法律条文。由于此时同学们还没正式接触法律, 用案例引入能使同学更快地投入学习当中。在选取例子时可尽量选取同学们感兴趣并通俗易懂的例子, 例如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例子, “你的爱人和你的母亲掉下河里, 却都不会游泳, 你会先救哪个?”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 争先恐后地回答出他们心中的答案。这个例子虽似笑话并与法律问题无关, 但它却成为了某法院面试的考题, 同学们和面试者一样有的回答先救女朋友, 因为她是自己的爱人;有的回答先救自己的母亲, 因为是她养育了自己。这时老师要指出对于某一问题的判断, 不是凭着社会大多数的判断标准或道德观念, 也不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感受或个人喜恶来随意断决, 而只能忠实于法律, 依据法律规矩而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思维。此问的答案也只能依据法律来决定, 根据民法的有关规定, 家庭成员之间有相互救助的强制义务, 受法律保护, 而你与女友之间则只是一种非法定的情感关系, 不受法律的直接保护。通过老师的讲解, 同学们顿时如醍醐灌顶, 接下来老师可以举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房两卖等案例, 加深同学们对法律的兴趣, 不再认为法律是枯燥、晦涩的, 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2. 中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课前的绪论课令同学们对法律学习有个大致的了解, 接下来就进入主体理论讲授的部分, 要使同学们对理论更好地吸收, 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高质量的案例,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形式的案例, 以便逐步深化学习内容。 (1) 单一性案例。教学最先是基础理论的讲授, 这个阶段选择的案例, 应以单一、简单、典型为主, 即要紧密围绕所讲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 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 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2) 递进式案例。在深入学习后, 同学容易把相近的知识点混淆, 在这个阶段可以选择一些层层递进的案例, 例如我们讲合同中的要约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甲于三月六日向乙发一要约, 要购买乙的某种商品, 三月九日到达乙处, 该要约何时生效?但乙三月十日回来才看到该要约, 那么该要约何时生效?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 引导同学分清投邮主义和到达主义的区别, 进一步分清要约的达到是指达到收件人的控制范围而非要求收件人看到并理解要约的内容, 因此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三月九日要约生效。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层层分析, 弄通各种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 逐步形成法律思维。 (3) 综合性案例。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系统认识后, 选用的案例难度要相应地增加, 应巧妙地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案例, 这些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应涉及到多个法学原理,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4) 讨论式案例。在每章学完时, 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 并可以增加与本章所学知识相关的讨论性案例作为阅读材料并分组讨论, 这些案例可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微小事件, 也可是有重大影响的要案, 避免采用单一化和模式化的案例, 案例本身应具有多种结论性意见, 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 通过讨论总结出各种可能的处理意见, 并分析其优劣, 选出最佳方案, 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及雄辩的能力。

3. 课后学生自主挖掘案例。

对于单纯的讲授理论, 案例注入虽可以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 但是对于刚刚学习法律的学生来说, 对于案例, 常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地把法律规范与典型案例配套记忆, 在考试时难免会不加分析, 拿到题目后搜索老师曾经在课堂上的案例答案, 以此作为解题的样本。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在变幻万千的现实生活中, 要面临的将是层出不穷的案例, 鲜有雷同之处, 要求我们慎思明辨。因此要有严谨的法律思维, 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相互讨论之外, 还要同学们课后自己挖掘案例, 例如现今社会发生的热门话题或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 并通过自己对基本法则的理解, 对案例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老师在讲授新课前抽一个同学进行演讲, 与大家分享所找案例。这种方法不但能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能动性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还能更大地增加老师的教学案例库, 同时也能使同学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更好地投入下一个课程的学习当中。

四、总结

案例教学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形式进入到现今的教学当中, 虽然案例教学不是独立的教学形式, 仍是讲授教学的辅助手段, 但由于传统讲授教学的局限性, 使得案例教学可以且必须与传统讲授相结合, 只有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法律的体系、基本原则及精髓。换而言之, 现代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理论教学应鼎足并立、合理运用, 方能使学生增长知识, 提高素质, 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摘要:案例教学是现今法学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对中国法律教育改革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案例教学对于现今法律教学的重大意义以及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应用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今后法律课堂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律课程,应用

参考文献

[1]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2) .

[2]程宏.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1) .

[3]梁战法.案例在法律基本知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07, (23) .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5

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

文/李晓明

摘 要:科研项目号SKB160“民办高职院校理论课教学典型案例开发与研究”,是安徽省人文社会科研项目。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此项目的支撑论文之一。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教学手段。案例讲解、剖析案例、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案例教学是教学需要。

关键词:案例教学;思修;课程质量

一、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教育部指定课程,是任何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婚姻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培养法制素质,促进依法治国。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是有的学校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有的缺少现代教学设施,有的课时不足,有的教师教学敷衍了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些情况都需要改进、提高。这些状况,关系到大学生是成为国家人才,还是堕落成党国罪犯的抉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质量,培养大学生法制素质,关系到国运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案例教学属于重要的弥补手段。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很重要。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教学手段。可是,即使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有的教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或偷工减料,或肆意拼凑教学内容。也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内容与主题不符合,张冠李戴,如同答非所问、指鹿为马,其实是盲人摸象,或是教师需要进修,或是教师备课不足,或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教学迫在眉睫。

案例教学资料比较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参考书是配套课本。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案例教学参考书。即使在网上搜索,也难以查找合适资料。可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确实资料紧缺,研究人员极少。案例教学开拓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新途径,增加了趣味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自己钻研案例教学多媒体PPT课件的制作,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符合教学规律及适合教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积极进行案例教学备课,认真搞好案例教学,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运用教学案例,搞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进行案例讲解,剖析案例,使大学生对道德、法制有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优选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案例应该适当、适量。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生活,营造学生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案例讲解,可放在某知识点讲解开头,引出要点。如,讲解第七章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前,可以结合维护法制,依法处决掉贪污受贿黑恶杀人的死刑犯胡长清的PPT资料,展示法制风采,强调反腐败、扫黑除恶、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案例讲解,可以放在某知识点讲解结尾,进行总结。如,在讲述第八章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后,可以举例,佘详林杀妻冤案来龙去脉,把PPT演示给学生,把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大学生。刑事诉讼法既是依法打击罪犯的工具,又是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保障。

案例资料,也可以作为课堂讨论思考题。例如,某案例讲述“学生甲借学生证给乙,用于在校园内开店,办理中国移动开户业务。一年后,甲收到法院传票,原告(即中国移动)说他拖欠电话费7073元。甲找到乙,乙说原来是帮丙的男友办的业务,现乙、丙两人处朋友已经分手了,乙找不到其男友丙了。甲是否应承担相应民事法律违约责任呢?答案:此合同,以甲的学生证开办的,甲是合同当事人,而且甲同意将学生证借给乙、由乙开办业务,合同不存在欺诈或胁迫等情形,应有效。甲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甲让乙代理自己签订合同后,将合同业务转让给乙。乙又另行转让给他人的,属于合同权利、义务同时转让,虽然甲并没有实际使用此业务,也仍然应受此合同约束,且承担合同违约赔偿法律责任。甲只需向乙追究责任即可。乙承担责任后,可根据与丙及其男友之间的转让协议,向丙或其相应男友或向两人追究责任,具体是向丙追究还是向丙和其相应男友两人追究连带责任,要看当初乙和丙及其此男友之间的约定协议或合同内容。”

以实际事实为依据,以各种法律为准绳,维护法治,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合法权益,很重要。搞好案例教学,以案学法,是从实际出发的需要。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前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是法治知识、法律素质普及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剖析、案例讨论、案例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案例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存储量大。多媒体形式的案例演示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缺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的法制理念从何养成?依法治理国家,从何谈起?道德教育、普法教育,有利于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有利于增强国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提高13亿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如果没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则会导致社会日益腐败、日益黑暗,若长此以往,则党国难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只有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论教学通过案例解析落到实处,才可以更好地培养一大批有道德素养与法制素养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08.

[2]马卫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文联出版社,-06.

[3]陈传明,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02.

[4]马莹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谈法律课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篇6

[摘 要]:在法律课教学中,许多的法律概念比较难懂,许多法律术语不好区分。此时,只有用案例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法律教学,如果缺少案例,枯燥讲解很难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有效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说,案例分析是学生理解、学好法律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法律教学 案例分析 法律概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知法、懂法、守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守法的自觉性。如果单纯讲解一些法律概念,显然枯燥难懂,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案例分析,则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是把法律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好方法

在法律课教学中,许多的法律概念比较难懂,许多法律术语不好区分。此时,只有用案例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例如,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个法律概念都属于犯罪的范畴,但其本质不同,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毕竟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这样几个案例加以分析。

被告人王某正在街上行走,突然看到刘某驾驶东风车从对面开过来,他想开玩笑,把手中正在抽的半截香烟朝驾驶室一扔,正好扔到刘某脸上,刘某方向一偏,汽车撞向路边,把行人张某压成伤残。例子举出来,先找几个学生分析,大家各抒己见,但没能说清事物的本质,针对这个例子,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刘某当时的主观思想加以分析,王某本应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交通事故,但由于玩忽大意,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的结果。在这里,疏忽、本应预见而没能预见成为过失犯罪的前提。案例一分析,大多数同学对过失犯罪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故意犯罪,针对故意二字,多举出几个例子。如李某与王某发生口角,李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天晚上,李某在王某下班的路上用猎枪将王某打死。然后,分析,李某明知用猎枪打王某会造成王某死亡的结果,但还是开枪射击,显然属于故意犯罪。经过几个案例分析,原来模糊的概念清晰了,原来不懂的术语也理解了。在教学其它内容时,也是如此。可以说,案例分析是学生理解、学好法律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二、案例分析是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法律教学,如果缺少案例,枯燥讲解很难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有效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一课时,把年龄段分为:十四周岁以下、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十六周岁至十八周岁、十八周岁以上四个阶段,分别举例,提问:“犯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假如你是法官,议一议你该怎么判?”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发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法院是怎么判的呢……”最后总结:“为什么这么判呢?就因为他们犯罪时的年龄不同。”针对刑事责任能力,分别举出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醉酒人以及残废人犯罪的案例,学生听起来绕有兴趣,又很愿意自己去分析。这样,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会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感受到“法在我身边”

职校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知法、懂法,进而做到守法。职校学生远离社会,单纯幼稚、好面子、易冲动,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青少年犯罪是由于一时冲动引起的,我把它称其为“冲动的惩罚”,其根源在于不知法、不懂法。在校时,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走上社会往往会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因此,我在教学中所举案例大多是关于青少年犯罪,并且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着重渲染青少年犯罪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从心灵上触动他们,给他们敲响警钟,加深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如在讲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时,我例举了暑假期间发生在我区的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参与者六人,最大年龄24岁,最小年龄17岁,他们之间并无大恨,只是由于一时的口角,造成一死五伤的结果。死者24岁,是独生子,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他的儿子刚刚6个月,从此他的父母失去了儿子,他的儿子失去了父亲,这个家庭毁了,毁了的同时,还有另外五个家庭,五个人走上犯罪道路,面对铁窗他们后悔吗?然而,后悔有用吗?“冲动的惩罚”是残酷的,“冲动”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想一想“冲动”后的结果。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的现实性案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使学生知道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法就在我们身边,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见,课堂上多用一些案例,有时比法律知识本身更有说服力。

通过以上几方面,可以说,法律课教学中,离不开案例分析,通过教学实践,我也体会到,运用案例应注意针对性、时效性和深刻性。

所谓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阅历,适当举些与学生相关的案例来分析问题,这样即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警示教育他们的作用。职校学生正值长年龄、长身体,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一年龄段,比较容易犯错误,授课时注重多举这方面犯罪案例,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所谓时效性,指举例时,要多举当今社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加以分析,这样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使学生对犯罪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到法就在我们身边,而不会把案例只当成故事听,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增强其守法的自觉性。

所谓深刻性,指教学中,每举一个案例,要真正理解案例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危害,深刻挖掘它的内在本质,不能信口举例,停留在表面。空泛的案例,缺乏说服力,起不到教育的警示作用。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7

(一) 案例教学的含义

所谓案例, 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 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 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 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 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1. 案例教学可以发展被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

2. 被培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

知识, 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

3. 可以帮助被培训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 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

4. 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5. 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

(三) 怎样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 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1. 案例引入。

教师培训中所用的案例, 从其来源讲, 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前者, 教师可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的感受、趣闻、轶事,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后者, 教师可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 案例讨论。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应制定怎样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3. 概括总结。

在这个阶段, 可以让学生总结, 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 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 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二、关于结婚程序的知识点掌握

(一) 结婚程序的概念

结婚的程序亦称结婚的形式要件, 是指法律规定的缔结婚姻必须经历的过程要求。在通常情况下, 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当事人, 只有履行了法定的结婚程序, 其婚姻关系才会被国家和社会所承认, 才会发生相应的法律效力。

(二) 结婚程序的类型

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看, 结婚程序可分为仪式制、登记制和登记与仪式结合制三种类型。

1. 仪式制。

仪式制指以举行结婚仪式为婚姻成立形式要件的结婚程序。仪式制是一种古老的结婚制度, 产生于个体婚制出现之初并且长期沿袭下来。仪式制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宗教仪式、世俗仪式和法律仪式。

2. 登记制。

登记制指以依法进行结婚登记为婚姻成立唯一形式要件的结婚程序。在这种制度下, 要求结婚的当事人必须首先向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结婚申请, 接受婚姻登记机关的审查, 履行登记手续, 婚姻即告成立, 而不必再举行结婚仪式。

3. 登记与仪式结合制。

登记与仪式结合制———指登记和仪式同为婚姻成立形式要件的结婚程序。这种制度的特点, 在于将现代结婚程序和传统结婚程序加以结合。既能实现国家监督, 又能满足当事人仪式隆重热烈的愿望。采用这一制度的国家包括法国、美国多数州、罗马尼亚等。

(三) 我国的结婚登记制度

我国实行结婚登记制度。按照《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 予以登记, 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 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这一法律规定说明, 在我国确立婚姻关系的唯一法定手续就是办理结婚登记。

(四) 结婚登记的目的和意义

1. 规范婚姻登记工作。

婚姻登记是一种法律行为, 法律要求在操作上必须规范, 要做到有法可依, 严格依法办事。

2. 保障国家婚姻制度的实施。

国家通过结婚登记, 可以对婚姻的建立进行监督。它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防止包办、买卖婚姻、早婚和重婚纳妾事件的发生, 以国家的强制力确保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巩固。

3. 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国家实行结婚登记制度, 不仅可以使合法婚姻及时地得到承认和保护, 给予争取婚姻自主的男女及时的法律援助, 避免各种违法婚姻和预防婚姻家庭纠纷的发生, 还可以帮助、指导婚姻当事人, 避免某些人因无知或受骗而在婚姻问题上陷入不幸。

(五) 结婚登记的法律特征

1. 结婚登记是一种法律行为。

即当事人必须依法而为之。既然是法律行为, 便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后果是依法产生的, 即法定的, 不依任何一方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2. 结婚登记是确立有效婚姻的必经程序。

结婚登记是确立合法有效婚姻的一个必经的程序, 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是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 和其他要件一起, 共同构成了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

3. 结婚登记是婚姻关系获得法律保护的前提基础。

一经登记, 双方即确立夫妻身份, 产生夫妻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 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其合法有效的证明, 就是一经登记取得的结婚证。

三、通过案例教学来深化学生对结婚程序的理解

案例一:广西一青年张某先后与两个女孩相识并相爱, 且这两个女孩都非他不嫁。张某左思右想, 终于他想到了一个他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 与两个女孩都不拿结婚证, 在同一天结婚。于是他按照广西的风俗, 选了一个日子, 把所有的亲朋好友邀到一起, 大摆宴席, 按照当地结婚的仪式同时与两个女孩举行了“结婚”典礼, 并且三人开始在一起共同生活。问: (1) 张某的婚姻是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 (2) 对张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3)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婚?

案例分析:对于此案例, 有这样几个问题,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

1.关于民间仪式结婚的问题。在我们国家一些地区至今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不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按照民间的结婚习俗, 只是举行一个所谓的结婚仪式就宣布结婚了。这种行为不是我国《婚姻法》上规定的结婚行为, 不受法律的保护。也不是传统上我们所说的“事实婚姻”, 而只能认定是同居行为。张某与两个女人都没有去婚姻登记机关履行结婚登记手续, 所以他们所谓的“结婚”行为不是法律上规定的结婚行为, 只是一种与两个女人同居的行为。

2.对张某的行为如何认定?首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讨论热情, 可以分组展开讨论。分析:张某的行为没有履行《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登记程序, 显然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 不受法律的保护。1994年2月1日民政部颁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经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的, 其婚姻关系无效, 不受法律保护。”

3.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婚?让同学们先分组讨论, 然后叫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关于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重婚, 首先要准确把握重婚的含义。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构成重婚罪。重婚罪侵犯的客体, 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具有重婚的行为, 即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 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 构成重婚罪。本罪显然侵犯了重婚罪的客体即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 但问题是上述行为在客观方面是否成立重婚罪就值得我们认真考虑。张某是在同一天与两个女人结婚, 在这一天之前, 他没有配偶, 那么他以前是没有婚姻的。如果单从重婚罪的含义来看, 似乎张某的行为没有构成重婚罪。

上述案例中三人的行为, 却违反了现代法律的一项重要原则———公序良俗, 破坏了以一夫一妻制为核心的婚姻制度与秩序, 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 因此, 对三人应以重婚罪定罪处罚。

案例二:刘三与张艳相识并相爱, 2001年10月, 两人没有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 按照当地的结婚仪式举行了结婚典礼。第二年生育一女刘丹。2005年9月, 刘三在车祸中死亡, 刘三在银行有存款60万元, 房屋三套。刘三的父母亲尚在。问:刘三的60万存款和三套房屋如何分割?让同学们先分组讨论, 然后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由老师总结。

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婚姻法》、《继承法》的有关内容。刘三去世, 他留下的遗产如何分配, 首先要确定他的继承人问题。在继承人中, 张艳是否是合法的继承人, 就是对《婚姻法》中关于结婚的程序知识点的掌握。刘三与张艳并没有去婚姻登记机关登记, 违背了《婚姻法》关于结婚程序的规定, 显然他们之间的婚姻不是合法有效的婚姻, 不受法律的保护。聚焦到这个案例上, 也就是说张艳不是刘三的合法配偶, 因此, 张艳不是其继承人。刘三与张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同居关系。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 我们提炼出一个关于结婚程序的法律后果问题。这个问题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注意。因为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 还存在着这种不履行结婚登记手续, 而在一起同居生活的现象。有的在一起同居生活时间较长, 而且还生育有子女。一旦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有关继承问题, 或是两人分手涉及到子女抚养问题时, 就会引起法律纠纷, 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掌握并理解结婚的程序问题, 特别是对于不履行结婚登记手续所带来的严重法律后果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是结婚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要面对的问题;二是当大学生看到周围有人做出这样的行为时, 他就会向其宣讲这样行为的法律后果, 从而起到很好的法律宣传教育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 如果不引用案例, 而仅仅是枯燥地讲解结婚的法律程序问题, 不会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当他们看到周围人有这样的行为时, 也不会对他们加以法律上的讲解、宣传, 就起不到法律宣传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们自己掌握知识, 不做违法的事情, 更为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们今后成为法律的宣传教育者, 为全社会公民普法、学法做出他们的贡献。

摘要: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 能使同学们深入理解并把握有关法律知识点的内涵, 教给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律基础,结婚程序

参考文献

[1]黎峰, 万里生.关于高职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浅见[J].科技信息.2008, (36) .

[2]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99.

[3]赖传祥.论重婚的若干基础性法律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 2002, (3) .

[4]李军.浅论重婚罪之存废[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8

一、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巩固

法学知识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比, 给人一种容易理解, 容易学会的感觉。其实对于一些法学理论、专有名词的理解学习, 仅从概念或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远没有对知识理解消化和掌握, 而只能是一知半解。况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中职全日制学生。要深入理解, 真正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案例教学就有助于起到这种作用。如我在讲授完《刑法》中的过失犯罪及分类后, 同学们对什么是过失犯罪及过失犯罪种类 (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及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有了一定理解, 为了加深理解, 进一步消化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我搜索编写了这样两个案例:

(一) 司机小李开汽车回厂, 见一男子在路边同方向行走, 因路面狭窄如果超车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 小李自认为自己驾驶技术好, 驾车超越该男子, 结果将该男子撞死。

(二) 护士小王给病人打针, 误将青霉素当作维生素给病人注入, 导致病人药物过敏而死亡。

请问:上面两个案件分别属哪一种过失犯罪?

通过这两个案例, 同学们根据所学理论得出了案例 (一) 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案例 (二) 是疏忽大意过失犯罪。最后我做了总结。通过这两个案例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全日制学生由于基础差, 因而学习积极性也较差。然而案例教学就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传统教学方式中,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显而易见, 这种被动接收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但案例教学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当教师讲完了与案例相关性知识并出示案例, 学生对所出示的案例立刻就兴奋起来, 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面对案例再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 而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自觉参与进来, 在底下就禁不住猜测回答。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也变得充满趣味性。同时促进了理论教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中职学生思考能力差。如何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树立创新意识, 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我认为, 案例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 在讲解《刑法》部分“什么是犯罪”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两个知识点时, 我在一节课还剩二十分钟时, 用多媒体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

“刘某, 男, 17岁, 青年工人, 一天上午, 刘某喝了一些酒后正在街上行走, 突然看见熟人王某驾驶东风牌汽车从对面开过来, 他想开个玩笑, 把手中正在抽的半截香烟朝驾驶室一扔, 正好扔在王某的脸上, 王某脸部被烫伤, 方向盘一偏, 汽车撞在水泥电线杆上, 驾驶室内另一青年张某眼睛被撞伤, 经治疗无效眼球被摘除。

刘某由于恶作剧, 导致这场灾难的发生, 刘某无直接犯罪的目的, 年龄又较小。

问:1、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

2、从主观方面看, 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

案例一出示, 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 思考一会儿后, 禁不住小声议论起来。我提示大家先不要急于说, 要先思考。过了一会儿, 我请几个同学回答。有的说, 不构成犯罪, 因为刘某扔烟头不是故意的, 只想开个玩笑。有的说, 构成犯罪, 是过失伤害罪, 并讲述了理由。结论有好几种。最后我讲解了答案, 阐述了理由, 并表扬了积极思考, 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每一个同学。

由此可见, 尽管同学们对于案例分析的结果, 有的不正确, 有的虽然答案正确, 可是理由表达不够充分, 但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思考, 自己对案例分析得出的独到见解,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也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 与其它教学方法相配合使用的“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树立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还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但无论如何, “案例教学”在中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摘要:《法律基础知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 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比较枯燥, 如按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案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能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理解和消化, 还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对案例教学在该门课程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法律基础知识,案例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杰.提高《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实效途径的若干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8) .

[2]庞少红.《法律基础知识》案例教学法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5) .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9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 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 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具有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的特点, 因此, 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可以引发深入的师生互动,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由于案例充当了连接基础知识和现实应用的桥梁作用,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探讨, 既深化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又强化了学生对现实应用的理解。

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2.1 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基础环节。选择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同时又要贴近生活。不能随意选择一些小道消息作为案例。此外, 还要收集、整理与大纲要求相符的案例, 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案例。教材上的案例在教学中应重点选择。笔者认为, 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4个特点, 即真实性、针对性、开放性和时效性。真实性, 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 才真实可信,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具有说服力;针对性, 主要是指针对学生的思想迷惑, 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是非界限;开放性, 便于学生从各个侧面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与探讨;时效性, 紧密联系环境变化和理论发展的情况, 注重与当前实际联系的程度。

例如, 教师在讲到“荣辱观”这一课之前, 将学校学生食堂、图书馆、宿舍和教学楼内一些不文明行为记录下来, 选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有关荣辱不分的报道作为案例资料。另外, 从已有的材料中选择或组织案例内容, 案例内容因教育目的不同而异, 一个案例可长可短, 牵涉面或窄或宽, 其主题范围几乎没有限制, 在案例中只要求包含足够的信息, 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如, 在学习民法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时, 设计这样的案例进行导入:甲向乙购买了一件皮衣, 乙在成交时说该皮衣因积压降价出售, 但甲回家后发现, 皮衣衬里下面多处皮革已经腐烂, 甲随即找到乙要求退换。在民法理论中, 乙这么做, 违反了什么原则呢?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2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的案例,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 提出问题, 让学生讨论。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之中, 真正从当事人或企业工作岗位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案例, 不同的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的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 有的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非本质的细节, 揭示其内部特征。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 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为此, 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 大胆地交流研讨。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 也不要急于评判, 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 自我更正, 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勇气和胆量等。

例如, 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 设计1个案例:丙在某商场花5 500元购买了1部单反相机, 回家后怀疑其为假冒商品, 便向商场提出索赔。商场认为, 丙为无业人员, 购此高档商品并不是为了消费, 而是专门为了向商家索赔, 因此拒绝丙提出的赔偿要求。笔者为此提出3个小问题组织讨论:第一, 丙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基本权利?第二, 商场是否有理由拒绝丙的索赔要求?第三, 丙能得到赔偿吗?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帮助其打开思路, 先分小组交流, 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时, 先请较好地完成了案例分析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析情况, 然后再请有不同思路、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 学生能在不同观点的撞击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 深化对案例的认识, 学习和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 对课程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3 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指出讨论的结论意见, 进行补充与提高性讲授等。教师在进行总结时,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所涉及的相关内容, 分析解决案例所涉问题必须要用到的法理、原理和法律规定;同时, 还要向学生讲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 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指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方向, 引导学生研究和思考。案例评价主要由教师来做, 引导学生辨清是非曲直, 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 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3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法律素质意义重大, 但它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 其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3.1 案例教学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尽管案例教学有许多优点, 但应用案例教学不能排斥和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因此, 不论是基于哪种情况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注重其系统性。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 不能像大学法律专业一样进行纯粹的实践 (案例) 教学。

3.2 案例要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

案例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改进形式, 虽然以实例分析为主, 但也不能完全抛开教材的理论体系, 毫无理论依据地去研究教学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法律制度进行学习;同时, 将案例中所要讨论的问题与理论知识、法律制度联系起来, 2者不可偏废。

3.3 教师应具备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

尽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 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 教师要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 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教学前, 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的选择和教学设计工作;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 既要使学生达成一定的共识, 又要给不同的见解以空间,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结束之际, 教师还要善于总结, 从案例中提炼出相关理论。

3.4 案例教学要有目的性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不能单纯地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 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案例讨论或辩论过程中, 越辩越明, 互通有无, 由“记条条”到“信条条”, 把德育主线落在实处。

3.5 案例教学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

中职学生大多内心深处充满自卑, 对社会了解不多, 对职业了解甚少, 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 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尚未形成。由于先选择了专业再进行学习, 他们非常渴望了解自己将来有可能从事的职业, 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但又感到前途未卜, 这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 应尽量选择中职成功学生的案例, 最好是本校或本专业的学生案例, 让学生不觉得遥不可及, 切身感受到“行行出状元”,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热爱所学专业。

总之,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具有理论性、政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等特征, 在中职德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实际出发, 注重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案例教学, 使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源于现实生活, 贴近思想实际, 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平.案例教学法的内涵[J].云南教育, 2002 (10) :4~5.

[2]王冠.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成功 (教育) , 2007 (1) :78~79.

法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篇10

1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运用已掌握的事实材料, 结合法律规范的要求编写成适合讲解法学原理的案例,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自主分析、讨论, 从而准确地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 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 而且要提高学生探求、吸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很适合案例教学法。首先, 案例教学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 综合了传统教育中教师讲解、学生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功能。对学生而言, 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状况, 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 而是处于信息交流的网络中的一端, 通过信息的储存与收发, 进行自身知识更新, 从而使得教学更具实效性。对教师而言, 能够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洞察对象、随机应变等能力及教学艺术, 第二, 《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强,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能就理论讲理论, 而要使理论走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这也是《法律基础》课强大生命力之所在。第三, 高校的法律基础课课时有限, 涉及的法律知识却很全面。教师要想在很少的课时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基本知识, 案例教学是最合适的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甚至法庭模拟, 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法学基本原理, 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捍卫公民自身的权利, 达到让学生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目的。第四, 高职教育把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也就是说, 应更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学术能力, 案例教学突出的实践性恰恰迎合了这种需要。

2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设置

2.1 教学前的准备。

一方面, 学生要预习。教师应在每次快下课时告知学生下节课学什么, 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以方便学生预习新课所涉及的法条等, 一定要培养学生这样的预习习惯, 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基础。

另一方面, 教师也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案例并设计问题。著名的案例问题专家Paul.R.Lawrence说过:“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媒介, 通过它, 某些现实情况或问题带进教室供班级和教员研究, 让大家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进行讨论。”所以, 选择、制作案例材料, 建立数量充足的案例资源库, 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

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情况编纂案例教学资源库。一方面, 可供教师作教学之用, 另一方面, 可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充实、提高自己。建库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高职院校可按专业分别编纂, 如:护理专业法律基础案例库、会计专业法律基础案例库等。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 让学生多学与专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第二, 在每个案例后面标注类型。根据案例与讲授知识的联系可分为问题型案例、描述性案例和混合型案例;根据案例与教学环节的联系, 可分为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课外能力拓展案例;根据师生在教学中角色的不同, 可以分为讨论型案例、插入型案例和模拟型案例等。同时, 也要制作视频型案例库, 以方便多媒体教学。第三, 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库里的全部案例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使用, 选择课堂教学案例应注意以下问题:a.选取针对教学目的的案例, 且该案例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b.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c.注意案例的时效性。d.选择适当的视频型案例开展多媒体教学, 但注意播放时间不能过长。

2.2 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水平不高的教师传授真理, 水平高的教师启发、教育学生发现真理”,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然而, 较长时间以来, 我国高校法律基础课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仍是:教师先花个七八分钟讲理论, 然后花个三五分钟让学生阅读案例内容并思考, 接着让两三个学生回答, 最后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 教师用一两分钟自说自话的给出个“标准答案”———此过程不断循环, 授课结束。这就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是教师未抓住案例教学法的精髓, 或者说这是举例教学, 而不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形式应具有灵活性、多样性, 如课外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及法制宣传小品等。

2.3 案例教学的调查反馈。

在期中或期末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意见和要求, 进而分析不足之处, 及时改进, 使之逐步完善。

3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实效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一系列教学关系的转变, 具体说, 有以下几点:

3.1 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案例教学中可废除课堂结构必须完整的约束, 一切都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是讲框框、划杠杠、背条条, 而是将重点放在把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上;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 又要求教师不断地从生活实际中发掘适宜教学的新案例。这也可以看出,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2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求知。具体作法是, 第一,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七嘴八舌、标新立异、保留意见。倡导持异议者进行“讨论、辩论、争论”。第二, 变“繁规缛节”为“随心所欲”。学生要发言, 可勿需请示举手, 可相互争论, 甚至可打断教师的讲授。

3.3 变“以灌输为中心”为“以活动为中心”。

只有体验和实践才能有所创新, 基于这种思考, 我尝试着用案情情景模拟的方式去展示教学内容。

除改变了一系列的教学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还体现在学生对所学法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及对法律运用能力的提高上。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 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教学模式转变, 不仅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转变, 教学评价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在案例教学中, 其教学评价需改变以往注重考核学生对法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的评价模式, 而是要更关注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尚未对教学评价问题做深入研究, 所以暂不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跃年.《法律基础》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2]黄悦.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1.

[3]唐东楚.法学本科教学应当推行判例教学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上一篇:儿童意外伤害指南下一篇:跨国企业公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