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课教学

2024-05-16

法律课教学(精选十篇)

法律课教学 篇1

一、法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来授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能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学生都正处于喜欢听别人故事的年龄和心理阶段,教师可从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精心设计,让法律课堂案例如同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哲理故事。以例说法,以法释例,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去,既讲活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法律学习兴趣。

2. 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有利于教师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更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开始可以使用一个醒目的案例,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间讲到某个法律法规条文,而又难以理解时,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来诠释法律和法规条文。结尾可以使用案例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让学生对本节课做出总结,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3. 更方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方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特别适用于一些相近法规的区别理解上。比如: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教师可以使用这样的案例:一个人在山上用火药枪打猎,当他发现一只野兔在一个拾柴的小孩身边跑过时,举枪朝野兔射击,结果没有打中野兔,却将拾柴的小孩打成重伤,这属于故意犯罪。汽车司机王某驾驶汽车经过人行横道时与副驾驶熟人聊天,结果分散了注意力,将横过马路的行人刘某和周某轧死,这属于对工作不负责任,疏忽大意,属于过失犯罪。

4. 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选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慢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再进行交流讨论,所使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学生在模仿教师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积极动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法律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了他们的是非观念。

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案例选择不恰当、案例分析不透彻、案例偏离课堂目标等等。如此一来,不但没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严重干涉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提倡“巧用”案例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对法律专业教师的要求

1. 案例选择要新颖,具有吸引力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新颖,有一定的时效性,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生活,这样对学生才具有吸引力,学生听起来才有兴趣。比如讲到民法的知识时,就可以引入跳广场舞的大妈和周围居民之间发生冲突的案例。

2. 案例选择要有启发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未成年人,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模仿力强、好奇心强、自控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误入歧途。作为法律专业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现实中的案例,比如某大学学生药某开车撞倒路人后,又用刀子将受伤的女士捅死的案例,以启迪学生学法、守法,时刻检查自己日常的不良行为,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选择案例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法律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多少法律法规条文和内容,重点在于能够利用法律帮助自己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不违法犯法,也要在必要的情况下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对面临毕业的中职生,要重点讲《劳动法》《公司法》,以及人事改革制度、工资制度、求职择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财会专业的学生,要讲《经济合同法》《税法》等等。

4. 对法律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求法律专业课教师应多渠道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资料。比如,可以到学校附近的法院、派出所、律师所等机构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从《今日说法》《大家看法》《社会与法》等法制栏目中收集适用于中职法律知识课教学的案例。其次,要求法律专业课教师在平时不断给自己充电,阅读法制方面的报纸、杂志和权威网站上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文。在讲解案例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语速和语调,讲述一定要清晰,分析一定要透彻,总结一定要切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掌握程度和发展广度。

法律课教学 篇2

论文摘要书记官专业近几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教学模式上一直没有定型。目前使用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在目标定位、能力训练、以学生为主体等方面需要改进。项目化教学模式在理工类职业院校的实践获得成功,给书记官专业提供了借鉴。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理念和原则可在法律课程教学模式项目化改造中以一种开放式的路径实现。

论文关键词 书记官专业 教学模式 项目化 路径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和学生主体为理念,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良好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和应用知识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政法类职业学院,在职教理念、培养目标和课改原则上可以适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从专业来看,书记官专业具有典型的涉法性,以培养书记员为主,因而该专业的法律类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在实践路径上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法律课程教学模式项目化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因其办学历史、政策支持、师资构成以及高考制度本身的弊端等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在经验积累、办学经费、师资选拔、教育科研、生源质量以及社会声誉等方面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政法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经历了照搬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期、反思时期,目前进入到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时期。经过几年的发展,法律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一)目标定位不科学

单纯以岗位定目标的做法不可取。一是书记员制度本身是在变动之中,传统的做法是书记员在达到一定的条件后可当审判员,法院的一五改革纲要将书记员列为单独系列,没有上升为审判员的空间,甚至最高法院曾有书记员工作三年要轮换掉的规定,现在又要回到传统老路上来。书记员制度的改革难以定型,近年来,书记员的流动性很大。二是能到法院当书记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要自谋职业。如果单纯以书记员岗位作为培养目标,大部分学生到社会上将无所适从。三是学生的可塑性较大,发展空间也大,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能力本位不突出

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型,所有的院校毕业生都要在职场上同台竞技,职业院校的学生首先在“博雅”上稍逊一筹,所以在职业能力上要有所弥补。政法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脱胎于本科教学模式,而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就有能力缺位的弊端。经过近些年的改革,对能力本位的推崇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上似乎没找准路径,甚至仍然纠结于哪些是知识、哪些是能力。

(三)学生主体地位没落实

长期以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已成陈词滥调。但是,说的是一套,习惯的做法是另外一套。“满堂灌”不在少数,变相的“填鸭式”教学随堂可见。其现象触目惊心,其危害人所共知。

(四)无效的知识泛滥

从知识对人的有效性来讲,可分为有效的知识和无效的知识。没人能保证所学知识全都有用。如果教师传授无效的知识过多,将浪费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所以,教师要有分辨无效知识的功夫。

(五)教学形式单一

内容只有通过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教学是特定内容的传递过程,不同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传递形式。正统的教学观认为,课堂“秩序井然”是一堂成功课的标准之一。这种看似无可挑剔的评价其实就象要求千人一面一样不正常。

(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没体现

百年树人乃教育大计,以人为本是最高教育原则,因材施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才观应在职业院校广泛传播。大多数高职学生在中小校阶段就缺少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成绩为最高评价标准的大社会环境中,她们饱受歧视,高职学生有自卑感的现象很普遍。所以,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自信心、因势利导比传授知识还重要。

二、法律课程教学模式项目化改革的可行性

如上所述,项目化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有“对症”的功效。书记员的工作过程也为法律课程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前提。这种模式的特长在于突凸能力本位,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弥合传统模式的许多裂痕。

(一)能力本位能弥补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

能力有迁移的属性,将能力放在首位能让全体学生从中获益。如果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单纯的知识不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且没有从事书记员工作的学生所学难以致用;另一方面,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毕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会导致能力不足、知识又不够用的窘境。当然,还要注意能力的选择问题。

(二)能力本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下,学生要完成相关任务就会积极动起来,主动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并亲身体会到相关知识的作用,甚至能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仅高效而且难忘。长期坚持,学生就学会了要学什么、如何学,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打下基础,也为将来职业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三)能力本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与知识的单调枯燥不同,能力的培养是开放性的,能力的展示没有唯一答案,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自信心,不再把学习当成痛苦的差事。这种良性的心理体验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活都弥足珍贵。

(四)能力本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素质是养成的,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素质环境。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要处理很多微妙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当遇到困难时,不相互指责,共度难关,当获得荣誉时,学会分享,相互激励。个人奋斗式的学习没有这种氛围。

(五)能力本位有利于教学相长

由于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学生表现的难以预测性,迫使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能力,并弥补知识结构性缺陷。在学生的驱使下,教师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反过来,能力和知识完善的教师又能培养学生更强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有用知识。如此良性循环。

三、书记官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学模式项目化改造的制约

在我国现行多部成文法中有涉及书记员的规定,因而书记员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依据,书记员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群体具有相同的职业平台。法律职业共同体有显著的特征:

(一)法律人以法言法语为工具

书记员的职业注定了其是特殊的“脑力劳动者”,与之打交道的是法官、检察官、律师,还有案件的当事人。书记员要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必须在特定的场所、用“圈内人”都能明白的语言,分析和记录案件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一个称职的书记员,不仅要有娴熟的速录技术,还要有用法言法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法律人有独特的理性思维方式

法律人以近乎苛刻的理性而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虽然书记员不承担对案件判决的职责,但是书记员要记录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检察官和法官的思维轨迹。思维的内容必须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思考一切法律问题的逻辑线索,因此,法律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书记员要有把社会活动现象转换成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三)法律人有对法治的共同信仰

如果说相关法律法规对法律人不同职责的规定是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外在纽带,那么对法治的信仰是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内在纽带。法律人对法治理想的追求不仅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载体,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保障。其他群体对法律人认可的底线是法律人应该具有对法治的信仰。一个没有法治信仰的人就不具备成为法律人的精神品质。信仰的形成需要有动人心魄的精神诱因,不是通过完成某些项目和任务就能树立的。

(四)法律人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实践传统

法律是调控社会关系的艺术。同一诉讼的迷局把相关法律人集合在一起,说着同样的语言、遵守既定的程序,角色各不相同,用同样的规则揭开迷底。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接受法律训练或训练的内容不完整的人能“配合”其他法律人把诉讼“游戏”玩到底。书记员也要象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一样知道情节轻微与情节显著轻微、定金与订金的法律意义。“知识就是力量”在诉讼活动中一一应验。轻视知识的传授与忽视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同样的。书记员要有感知、认识、理解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

四、法律课程教学模式项目化改造的一种开放式的路径

(一)借鉴本科院校可通用的成熟经验

笔者认为,下列经验可以借鉴:

1.营造宽松校园环境

高校是做学问、培养人的地方,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产生出思想。思想对于高校犹如灵魂对于人一样重要。如果把高校弄得比政府部门还要紧张忙碌,那高校就不成其为高校了。

2.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解决实务中的难题,增强职业能力;能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在有激励机制的前提下,还要给教师创造科研的氛围,让教师有时间也有心情去搞科研。让教师挑灯夜战,以牺牲休息时间和健康为代价的做法不可取。

3.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

书记官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一毕业就面临另谋出路的问题。如果对学生限制过多,学生就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择业时就处于不利境地。另外,还有个性发展的问题。在不能实现职业教育预定目标的情况下,只好以通识教育来补救。

(二)建设具有相应职业能力的师资队伍

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可以指导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当前解决师资问题的措施来看,主要有:从行业中引进;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让在职教师到行业跟班学习。从效果来看,这几种办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行业中引进合适的人才不容易,目前的教师待遇还不足以吸引具备教师素质的行业人士加盟;兼职教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教学多数只是应付了事;至于跟班学习效果也不好:一是能去脱产学习的人数有限;二是不能真正参与到职业活动之中,职业能力的提升只是泡影。

可能的办法是,让讲授法律课程的教师相对固定,不要培养万金油式的教师,只有专才能精。对所有这些教师都提出具备律师资格、或企业法律顾问资格、或人民陪审员资格、或仲裁员资格的要求,对政法职业学院的法律专业教师而言,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有了职业资格并不意味着有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让教师们有机会去办理或者参与办理案件,也可要求每个老师要带几个学生参与其中。

(三)课程设置要以法律专业基础课为主

无论是从书记员的职业要求、可持续发展,还是从面向全体学生来看,都应该建立让学生打下扎实法律专业基础的培育计划。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法理、三大实体法和三大诉讼法的地位,这是法律人在职场上的立足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教学评价以能力本位和学生主体为标准

如前所述,项目化模式有统领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和学生主体的功能,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但是,不能以此为限。只要是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模式都是可用的,否则就变成为了项目化而项目化的形式主义,难免落得削足适履之讥。

(五)教学内容应该注意体系的完整性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由于其知识的系统性。从系统论来看,系统的力量在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是为了从形式上符合项目化教学而对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进行大刀阔斧式的砍切和随意编排,其效果将会是得不偿失。已有的核心知识体系是经过无数学者皓首穷经研究出来的。严谨的法律职业不欢迎没根据的“创新”。当然,知识体系不等同于教材体系。

(六)组织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

党校法律课教学的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党校;法律;创新教学;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的法制建设力度在加强,原有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修订。因此,党校法律课堂教学要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法律知识。党校法律课教学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学中教者无趣、听者无味的现状,不仅要拓展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更要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员积极性、主动性。本文就党校法律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创新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党校法律教育的不足

党校的法律教育取得不少成绩,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党校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妥善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党校法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法学这个专业的学科建设远没有到达应有的水平,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由于法学入门比较容易,法学教师大论是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法律教师还是中途转来的法律教师都没有得到及时和系统的法学培训。

(二)教学内容无特色,教材少

党校的法律教学主旨在于对法律理论的深化理解,这其中党性的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能够真实反映这一特色的教材少之又少,导致教师的教学单调没有特色。

(三)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没有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式上,党校对教学的安排没有从学员的实际出发,导致实用性不高;在授课方式上没有充分调动党校学员的积极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学中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案例,法律教学中案例的讨论和发挥很重要,能够吸引学员积极参与。

(四)教学设备落后

党校法律教学设施落后,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简单的PPT模式及一张嘴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目前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都已经被普通教学课堂接受,党校的法律课堂应当予以借鉴。

二、党校法律教学创新研究

(一)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进行创新

首先,提高法律教师的资历要求,学历要在硕士以上,并且对教师的法律专业技能要进行严格的筛选,使法律教师的师资水平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次,党校要提高法律教师的待遇和福利,稳定教师队伍,使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第三,上级党校要承担起对下级党校的老师进行严格的培训、轮训。同时,对法律教师的聘请除了专业的法学硕士生以外,在党校开展党员干部培训时也要聘请当地司法部门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有名的律师、法律工作人员适当进行讲课,要求党校老师和学员一起听课,从而达到提高在校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二)在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

首先,要在法律教材的编写上,要充分体现出党校在法律教学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同时要兼顾党员干部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改进,以贴近学员的实际需要,学以致用。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以往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法律、政策条文的讲解,这种解释的教学方式内容实用性较差,已经满足不了新时期的需要。教学内容应该向法律理论、概念以及法理和立法的基本原则这个方向转变。同时,党校在培养党员干部法律素养上责任重大,党校的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对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革新。教学中的法律理论和思想要及时进行更新换代,实时性地引进社会热点问题与党员干部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革新法律教学的方式

(1)使用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法律教学时要改变以往以简单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用简单的引导和启发方法,让学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只需将法律的基本含义和理论进行阐述,提供一个基本思路,学员则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研究才能理会法律的深刻内涵,这样通过这个引导和启发的过程,可以提升学员干部的自学能力。

(2)丰富教学方法。课本讲义是最普通的讲课方式,由于法律课程的实时性和实践性,需要极多的案例分析来支撑。案例教学法是法律教学课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做好各种与法律相关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便课堂授课时能随时与学员进行分析。

(3)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专题讨论。党校的法律教学中,应该加强调查研究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时,往往会显得理论性较强。此时可以适当在学员间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些调查研究中,党校学员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也加深了对法律的理解。在研究结束后,可以让学员进行总结,找出所出现的症结,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对报告结果进行演讲,也锻炼了学员的表达能力。

(4)党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引进高科技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始逐步应用,党校的法律教学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进和使用。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和媒体相结合,给学员带来前所未有的课堂体验。可以选择开发适合党校教学的相关课件软件,方便教师使用。这些课件要将文字、图像、影像、音乐等融合在一起,在感官上吸引学员干部的注意,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党校是党员干部培养政治和法律素养的理想阵地,党校的法律课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通过革新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党员干部综合能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法律课运用案例教学法之我见 篇4

学习过程不是一种被动或者简单的认知活动, 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才能实现。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知识和经验时, 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 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 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 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 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 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 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1.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法律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就的评判者, 而且其讲授内容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挑战, 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内容, 很难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 传统的教育灌输模式培养的学生主动性差, 难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案例讨论是由学生主导,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成了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 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 但学起来并不乏味,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产生新鲜感,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3.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案例进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的过程, 既是学生运用原理、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过程。在对案例的分析中, 学生必须要开动脑筋, 勤于思考, 这样学生判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学生在讨论、归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了语言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二、如何在法律课上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1. 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在传统法律课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我们应运用案例教学法改变这一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 建立起一种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 也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都取得了进步。学生积极性提高、主动性大大增强, 有利于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提高其学习成绩。

2. 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学生可以整段背诵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而看到实际出现的案例材料就一头雾水, 不知所措。因此, 在课堂上、教学中恰当运用案例, 并对其分析, 实际就是一种示范或演练, 学生开始可能仅是模仿, 但逐步练习就可以独立思考, 通过对案例的仔细阅读, 深入分析, 就可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因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 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同时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课堂组织和活动的设计, 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最好经过良好的教科研培训, 否则,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地应用,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而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 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平时注意对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

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即典型性, 是指能够举一反三, 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研究了解其他相关的案例, 并能认识、掌握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原理。典型案例最能反映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而相关法律规范的适用则更能反映案件事实和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 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

2. 备课时要精心准备高质量案例

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 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另外, 在案例的具体选用上要做到精挑细选, 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熟悉并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师对案例介绍所花费的时间, 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的同时, 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案例, 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 备课时的精心准备可以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学生素质, 而不少教师教学中不敢大胆采用此法, 正是担心学生素质差而使得教学中师生无法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循序渐进, 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进一步训练, 他们学会如何分析问题, 经过反复训练, 待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后, 教师便可渐渐放手。切不可因为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心, 而将案例教学停留在教师自己进行案例分析的层面上, 如此, 则违背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内涵。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法律课上应正确地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 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与教学基本功, 提高对教学创新的认识, 以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提高法律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相信, 通过教师的主观努力和教学实践, 能为法律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走进法律教学反思 篇5

基于这样的分析,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通过药家鑫的材料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比较图片,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规则,在比较分析中意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接着通过寻找规则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老师的启发初步认知规则的种类。之后过渡到法律的特征。法律的特征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其实是一个难点,因为要深刻的理解需要很多知识作为铺垫,例如:要明确有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特征,其实需要人大制度,全国人大职权等方面的知识作铺垫。鉴于此,教师用书上也建议:对于这一知识点。采用典型材料说明即可,不要过多的展开深入。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对于这一知识知识提出了“了解”这一能力要求。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是用了《反对分裂国家法》和药家鑫的材料来说明。

明确法律的特征之后再通过合作填写 P88 表格进一步来了区分法律、纪律和道德的不同。在小组合作中自我解决疑问,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了生生互动。

明确了法律是什么之后,通过学生中存在的错误认识:“我不违法,就不要与法打交道,而且我是未成年人,即使违法也不会处罚我。”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生活离不开法律”。后部分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规范作用,我在导学案中提供了四个情境让学生去找相关的法律依据,其实在布置学生查找依据的过程中已经让学生感受法律的规范作用了,知道哪些可以做、必须做、不可以做是法律中有规定的,然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归纳出规范作用。对于保护作用,我是通过学生就近期的问题食品问题排练成小品,让学生在欣赏小品的过程中,思考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靠什么维护。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法律武器。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通过制裁违法犯罪分子,规范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国家生活。通过这一过程强化了法律不仅有规范约束的作用,更重要的通过规范实现保护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自己反思和小结收获,自然引出对待法律的态度,实现情感较直观的升华。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参与教学准备的全过程,教学中实施情境体验教学法,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 “ 以学定教 ” 。

公安法律课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篇6

对点拨教学的认知

古今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思维产生偏向,如以点拨进行微调,则可引正思路,使其少走弯路;当学生片面理解,机械运用知识,如巧用点拨,则可诱其变更思维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当学生思考问题浮于表面,如妙用点拨,则可把学生思维步步引向纵深,以保证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思维训练的力度;当学生缺乏驾驭知识的能力,如善用点拨,则可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集成点,连成线,组成面,构成体,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鉴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研究和运用点拨教学艺术,通过点拨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启发学生醒悟,实现以“点”促学。

对点拨教学的体验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教学而言,这里的“艺术”就是指教师要大胆摒弃陈旧的教学法,探索新的符合学生心理和认识活动规律的教学技巧。在公安法律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公安实际及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努力尝试创新了如下“点拨”教学法:

提问点拨:俗话说:“善教者,必善问”。往往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启发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故意犯罪的概念”时,首先指出,故意犯罪是一法定概念,接着,围绕该概念的难点“明知”、“希望”、“放任”进行直接提问:“明知自己抢劫行为的人其‘明知’的内容是什么?”讨论得出结论,但对“放任”仍很疑惑。鉴此,我再指点,即“故意犯罪又可分为两类: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到这里,故意犯罪的概念也就基本解决了。

范例点拨:教学过程中的范例点拨,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会做某一道题,而是通过思路方法的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交通肇事罪”时:某甲于某日途径某国道时,突然横穿马路,致使其身后的一辆桑塔纳轿车因刹车不及而急速闪避,与迎面开来的一辆8吨解放牌大货车相撞,造成一死一重伤和损失价值13万元人民币的后果。就此案我让学生分析,某甲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一般而言,学生通常会立即回答某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从刑法条文的表面看,由于某甲驾驶的是非机动车,其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首先明确某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讲完这道很平常的案例题之后问学生:在我们学过的犯罪行为里,还有哪些与此相类似呢?我们在运用刑法条文分析具体案例时,除查找刑法典外,还应查找哪些法律依据呢?

比较点拨:比较是指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进行辨别异同。比较点拨能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由此及彼,既传递信息,又获取信息。例如,我在讲“刑事责任年龄”时,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刑法第十七条,然后,让学生将此与已学过的“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比较发现:民法规定“十周岁”,即“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行政处罚法规定“十四周岁”,即“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不予处罚”;刑事诉讼法对证人资格的规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即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资格的规定是没有具体年龄限制的,即使其只有几岁,但只要其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其就可以成为证人。

对点拨教学的思辩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效为佳。针对点拨教学来说更是如此。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只应是教学过程的插曲,运用时应惜时如金,语言精炼,方法简单,过程隐含。教师在点拨时不能把现成的、好的方法、技巧,简单、直接地演示给学生看或传授给学生。点拨要讲究艺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要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具体说来点拨时应做到:

要适“度”:点拨一定要适度,即“点”得恰当,“拨”得适度,不可滥用,过滥会导致学生心理疲劳,反应迟钝。点拨对问题的解决只是辅助性的,点到为止。如点拨过频、过长,就会显得啰嗦,易引起学生烦躁,有碍思维,实为画蛇添足;过短,过于隐晦,学生就不能心领神会,阻碍不能排除,劳而无功,失去了点拨的效果;过明则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法律课教学 篇7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 如今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从成立中等职业学校以来, 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性人才。在法律教学方面, 作为国家普法教育的重要环节, 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并且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 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教学还不是很完善, 有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 过去主要是以思想教育为主来代替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而这种教育方法至今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还在延续。换言之, 法律教学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 其中包括思想道德、能力、个性、身心健康、心里健康, 但是这种综合教育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跟上节拍。由于法制教学的特殊性, 就注定了法制教学在现代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伴随着义务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以及普及, 还有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 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的决定性环节。我国作为法制的国家, 在比较完善的法制社会中, 还有很多人不知法不懂法, 而且完全没有法律意识和观念, 这已经成为衡量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关于法律教学的现状和未来是非常令我们堪忧的, 因为中等职业法律教学还不能更好的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如果想让法律教学更长远的发展, 就势必将法制化进程运用到中等职业法律教学中去。

1.1 目标存在功利性

某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律课教学方法有失偏颇, 法律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刻意的追求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 过度追求法律教学方法只是游走在表面, 仅仅是开了一些小型讨论会, 搞了几次活动, 统计一下违法犯罪率的发生, 以上这些重视形式忽略内涵的法律教学方法, 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 通常都是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面, 有很多学校都没有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 这一环节的工作就比较薄弱, 更谈不上学校法律教学方法。

1.2 法律教学方法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及系统性

有些学校的法律课在教学内容上与国家实际的法制交涉内容不符合, 所以, 中职学校法律教学方法的内容应该切合实际, 着重关心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与实际相联系, 尤其是对社会中会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难点疑点, 都应该与中职生的思想紧密相连。如果法律课不能引起中职生的兴趣, 加之法制教育与社会实际情况的差距比较大的话, 就无法达到法制教育应有的结果, 有少数中等职业法制教育的内容落后, 当今的中职生思想过于早熟, 而他们的行动能力远远大于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导致他们在法制观念上存在很多模糊的认知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法制教育的应有功能。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仅仅是为了满足于形象, 举办一些讲座、现场会等起到短暂轰动效应的临时性活动, 从而导致法律课教学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及系统性, 法律课教学方法的效果并不明显, 而有的中职学校往往只重视法律条文的教学方法, 而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还有一些法律课的教学方法过于迂腐,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3 法律课教学形式缺乏新颖和生动性

法律课教学方法并没有按照中职学生的心里特征以及社会特征, 并没有采取更加新颖和生动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 或者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也没有通过各种形式互相联合的法律教学方法, 而是按部就班的对法律课内容进行现文讲解, 使课堂气氛生硬, 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得到的效果不明显。

2 几点对策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之后蓬勃发展的, 并且取得傲人的成绩, 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 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渐的完善,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是渴望至极, 中等职业教育法律课教学方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如果法律课程的设置脱离社会现状, 教学方法没有推陈出新就会使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降低。中职生的整体质量偏低, 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原有的教学方法, 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只是把学生送到中职学校学习2年然后就可以选择就业, 这会给中职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这个时候中等职业学校就应该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示范, 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这也是中等职业院校未来发展中所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1 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学习法律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在法律课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因素, 所以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法律课程的创建和编制教学方法, 这也是为了学生们能有更多训练机会的同时还能对法律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为想继续升学深造的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而想选择就业的学生, 教师就要以就业为教学目标, 培养的重点转移到学生对于就业的兴趣, 最主要的就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能力, 比继续深造的同学更加熟悉和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按照学生本人的意愿进行选择, 如果是想继续升学深造, 就要让他们学习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一来中职生的具体情况就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和工作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和教育方法, 就会达到最完美的教学成果。

2.2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法律课教学方法也应该切合实际, 同样运用现代化法律课的教学方法。学校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细致的图像以及形象的文字来表达书本上的内容, 无论是在听觉效果还是视觉效果上都更加充实, 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 增强学生学习法律专业的兴趣, 从而提高专业课成绩。还可以进行模拟训练的教学方法, 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很直观的将课程生动的表达出来。在法律课教学过程中,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 让学生进入到每个角色当中亲身感受法律审判的全过程, 通过实战学习, 让学生们更加透彻的了解以及更加深刻的理解法律专业知识,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应该使现代教育方法结合传统教育方法, 展现出具有人性化的一面, 特别是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该实现管理制度的规范化,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良好习惯, 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 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得到法制教育的感染和熏陶。如今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很少有经过系统性的法律教育, 有很多中职学校都是由德育课教师兼任法律课教师, 有的甚至由那些课时少的专业课教师兼任, 所以加强专业的法律课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2.4 增强学生学习法律课的主动性

根据学生学习法律课的具体情况, 法律课教师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从真实案例入手, 特别对于中职学生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 予以重点阐释。并重视师生互动和课堂上的讨论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法律课的主动性,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法律课教学, 应该综合中职生的职业特点以及就业范围, 满足社会对中职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提高中职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无论是选择升学深造还是就业, 都能学以致用, 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兰香.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堂中的运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1]王兰香.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堂中的运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法律课教学 篇8

我认为法律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是与动机密切相联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在满怀兴趣, 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学习, 人们的感知比较敏锐, 记忆比较深刻, 想象比较丰富。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法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案例教学

法律的教育是以具体的案例为体现的载体, 有效地运用案例是诠释法律理论, 加强法制教育的最好途径, 同时使课堂教学有血有肉,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的兴趣。案例的选取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 学生讲述。学生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案例, 大家一起来分析, 这样的案例真实, 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2) 从教材中选取。书中的案例比较多, 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3) 从报刊、媒体中选取。这些案例更贴近社会, 往往又是社会的热点。若我们能把这些热点案例和教材中法律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找到进行教学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案例, 设下悬念, 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增强了课堂教学吸引力, 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探究性, 对那些枯燥的法律条款、法律知识也会觉得有生气, 在感知法律的基础上, 再去讨论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如甲乙一起打麻将, 结束时甲输给乙八千元, 因现金不够, 甲给乙出具了五千元的借条, 并写明一个月后还钱。一个月到了, 甲仍然没有还钱的意思, 乙将甲告上法庭, 要求还五千元钱。问:乙能胜诉吗?通过分析讨论, 学生明白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非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 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 在兴奋之余, 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 并对每个学生起了警示作用。

二、实体法教学与程序法教学相结合

我们学习法律知识不仅仅要懂法,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懂法的基础上, 学会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 即关于诉讼程序法。若不以此为落脚点, 法律形同虚设。把实体法与程序法结合起来学习, 学生愿意学, 自然就会有兴趣, 并且会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如在讲“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时举例:某同学4岁时父母离异, 双方商定孩子由生父抚养, 但实际上她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其父不管不问, 八年来未向女儿支付分文抚养费, 你在法律上如何去帮助她?这就是关于诉讼程序的问题。学生会七嘴八舌, 意见不一, 这就营造了一种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然后教师再告知学生:首先帮助她写起诉状, 诉状要写上原告、被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和证据的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然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并递交起诉状。课后还可尝试着让学生写起诉状,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积极性特别高, 会非常认真、主动地去完成, 这样, 既让学生懂得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青少年实施的司法保护, 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

三、模拟法庭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强化学生学以致用。例如, 在学习《继承法》时, 可先设计案例, 再确定律师、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如王某是一公司老总, 因意外事故死亡, 留下存款20万, 房屋一套。早年曾领养一子, 后生有两子一女, 女儿在美国读书, 其他均已成家。王某妻子体弱多病, 一直由大儿子夫妇服侍、照顾, 二儿子患癌症去逝多年, 留下孤儿寡母, 三儿子成家后从不顾家。王某死后, 子女们对遗产继承发生纠纷而诉诸公堂, 若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去主持公道?在这个案例的判决中涉及遗产继承中的诸多法律知识, 如遗产的范围、继承人、被继承人、继承顺序、代位继承, 遗产继承中的男女平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养老育幼、互谅互让原则。在模拟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增强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法律的创新能力, 并培养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

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

中学生的头脑潜能丰富、敏感灵活, 在竞赛中, 学生的潜能会得以充分发挥。适当创设竞赛进行教学, 可以调动学生积极进取、克服困难、自学苦练,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在学习新《劳动合同法》时, 事先布置学生去预习, 上课以小组为竞赛单位, 分别设置必答和抢答题, 学生的兴趣非常高, “争”得非常激烈, 掌握了《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内容,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媒体的运用

通过多媒体, 把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 鲜活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布置学生收看法制电教专题, 如“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 使学生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同时, 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看一些法制教育片,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法律课教学 篇9

一设置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流程

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的完善首先要设置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流程, 包括单项实训教学、门类实训教学和综合实训教学。单项实训教学是按照某门法律课程的内容结构, 在教学中将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设置成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 以案例教学法、辩论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式, 注重课堂交流,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门类实训教学是在完成某部分理论教学后, 将多个单项实训教学内容编排在一起进行实训训练。如在完成企业法律制度理论部分的学习后, 可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的设立程序编排在一起进行小组实训, 对比掌握这部分的内容。综合实训教学在某门课程所有内容结束后进行, 主要包括两大模块: (1) 在校内进行综合法律知识与技能训练, 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列出教学内容的关键词,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某一法律课程中的某个主要内容为主, 涉及法律课程其他内容的训练。例如, 商法课程的教学中, 以公司设立启动实训教学, 关涉商法中的商主体、商行为、商事登记等内容。再如, 以企业法人破产制度启动破产程序实训教学, 关涉经济法中的劳动法律制度、担保债权制度、破产财产破产程序等内容。 (2) 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技能教学, 由校外实习基地的具体工作人员作为督导, 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案件环境、真实案例, 运用已经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分析、了解真实案件, 甚至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 由此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二发挥模拟法庭教学的作用

模拟法庭就是选用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 让学生分别以当事人等不同身份、依照法律的规定和诉讼程序, 进行开庭审理的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 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 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模拟法庭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 在经济法或者商法课程的教学中, 如何解决经济纠纷、消费纠纷或者商事纠纷, 就涉及法律程序的问题, 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 模拟法庭一般历经案例选取、角色选择、材料准备、总结点评五个环节。在案例选取阶段, 课程教师需注意学生选取案例的真实性、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过时, 能否反映社会热点并属于具有重大影响的真实案例, 能否与经管类专业相结合, 能否反映和解决经管类专业出现的实际问题。总体而言, 授课教师必须把握学生所选取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难度, 以某一法律知识为主的情况下, 可综合运用其他相关法律知识, 具有可辩性, 能给案件当事人留下思考辩论的余地;在角色选择阶段, 授课教师除了控制组员人数外, 角色的分配选择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这也是锻炼学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评估能力的绝好机会, 由学生组合好后按角色的身份各自做好辩论等各方面准备;在材料准备阶段, 是需要授课教师把关的一个关键环节, 因为跟案件相关的各种法律文书如起诉书、公诉书、证据目录和说明、辩护词、代理词等均需要在开庭前由授课教师审核。当然, 授课教师不需要一一过问程序性的环节, 如法律文书的送达之类的程序;在开庭环节, 授课教师注意的是学生的礼仪、法律知识的运用、语言的运用、机智和风度等, 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必须从提供的案件材料入手, 从与对手的辩论中, 找出有关的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论或代理意见;在点评阶段, 授课教师除了全程总结点评外, 更需注意的是注重学生的看法, 要求学生对模拟法庭活动做总结提意见, 交流看法, 以进一步巩固实训效果。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经济纠纷或商事纠纷的能力, 掌握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 使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 从理论走向实践, 提高和锻炼学生法律实务能力。

当然, 模拟法庭教学在知识要求、实际效果、学生参与等方面也有其不足之处, 需要加以注意克服。模拟法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完整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基础知识, 但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缺乏完整的法律知识, 即使学生在参与模拟法庭之前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要勉强在短时间及角色有限的情况下处理一件复杂的真实案例, 也是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非临场发挥, 要真正贯彻模拟法庭的教学还比较困难, 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达不到教学目标。

三创新专业实习形式

对法律课程内容而言, 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基本内容。程序法的教学比较容易融入实践的手段, 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而实体法的实践教学过程则很难进行, 因为实体法的理论性、原理性内容比较多, 也很难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内容。而这些实体法所涉及的内容又是构成某个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不可或缺。因此, 在这些纯理论的实体法教学中融入情景案例, 或者创新专业实习形式, 实施顶岗实训进行实践锻炼, 有助于丰富这些课程的教学方法, 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创新。目前, 顶岗实习实训已被广泛运用于中国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 对培养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 巩固并检验学习的知识, 了解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商事纠纷案件的处理方式, 在了解企业法务部门、商务部门的处理问题过程中还可以做具体的案卷整理工作, 对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方式有更深的理解。常设性的课程实训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公益社团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红爱队等, 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及观察社会实际生活, 并接触到具体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 懂得用法律思维方式思考社会问题。

四注重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 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问题的现象调查、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顶岗实训等。在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变化完善的情况下, 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教学方法, 无法评估学生的课程成绩。所以, 高职经管类法律课程的考核制度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辩论、谈判、方案设计等不同方式组合进行考核, 对学生所取得的课外素质拓展成绩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也计算学分, 以此来评价学生对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了解、掌握和运用, 重点考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考验与磨炼。法律课程的顶岗实训中不仅要针对不同实训阶段、实训方式, 安排好实训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 还要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联系方式和定期回访制度, 与校外行业专家一起确立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方法, 认真评估学生交回的顶岗实训总结报告, 以保证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对积极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采用双标准的考核制度, 可以由实训单位的实训督导给出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亦可由课程授课教师结合实训表现给出本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等。

设置构建完善的法律实践课程环节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能有效实施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配置。目前, 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师在依照新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时依然面临很多困惑。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必须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来抓课程教学工作, 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要符合上述要求, 授课教师就必须确立法律教育的现代教学观和个性化培养取向,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总之, 法律职业技能实践教学, 已然成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 构建与专业相适应的法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对提高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法律素养十分重要, 也对践行课程体系和完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法律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强调运用、实用、够用。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设置合理科学的实训教学流程, 发挥模拟法庭的教学作用, 创新专业实习形式, 注重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 构建和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经管专业,法律教育,实践,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崇敏、王琦主编.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煜.浅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训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3]张显伟.模拟法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J].法制与经济 (中旬) , 2009 (6)

[4]付家东、杨河、曹乔华.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实施的相关问题研究[J].云梦学刊, 2011 (4)

[5]唐星.情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9 (29)

法律课教学 篇10

一、培养学生“爱学”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 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 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要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态度, 一是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 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语言或事例,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知识, 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多种多样, 有歌曲、故事、广告、漫画、游戏等。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故意犯罪的几种形态的内容时, 我先让同学们自学书中对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定义, 然后分别组成三个学习小组, 每个组结合书本知识分析一个案例, 分析完后再举一个案例, 我对每个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这种生动的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二是应扩大学生视野。学生由于受年龄等因素的限制, 对社会生活了解甚少, 再加上法律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脱节, 导致学生在学习法律课时觉得抽象, 不容易理解, 有不少的疑难, 从而导致他们厌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 经常介绍一些社会热点, 扩大学生的视野, 从而使他们更想学、更爱学法律课。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的内容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集中介绍了我国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案例、撼动心灵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深深震撼, 充分意识到作为青年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本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调动学生“乐学”的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学习过程, 而且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 保持一种积极的乐于学习的情绪。反之, 冷漠沉闷的教学气氛往往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抑制智力活动, 窒息智慧火花。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 是师生之间每时每课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说明要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 一要以“情”创设良好课堂气氛。教师要以情动人, “真情所至, 金石为开”。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乐学愿学的学科往往是能给他们带来成功体验的学科。从这一角度来说, 要使学生对法律课有兴趣, 必须要创造条件, 让不同类型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为此,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心理需求等因素, 以便在教学中能充分尊重学生、分类指导, 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微笑、点头、专心听他说话或说一句称赞的话, 都会创设和谐氛围。微笑代表的是一种亲密关系, 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润滑剂。点头表示你接纳对方, 是一种鼓励, 一种肯定, 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己点头, 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专心听他说话, 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是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表现。对于思维灵活的学生, 教师随口一句“好样的”, 就是对学生的成功激励。学习上的成功,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比较强烈的乐学、愿学的愿望。二要以“理”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很多学生不喜欢法律课, 主要是认为法律课讲的都是一些抽象的专业理论, 不好理解。对此, 教师要高度重视下工夫去有的放矢地转变学生这种认识。如何转变呢?首先, 教师要联系大量的事实和学生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法律课对人生、国家的重要意义。其次, 法律课是一门以理论性、说理性、哲理性见长的学科。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讲清讲透理论, 使学生愉快接受, 乐于接受, 克服就理论讲理论, 从概念到概念的倾向。要使教学的理论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 使学生在愉悦乐观的情景中学好知识, 指导行动。

三、教给学生“会学”的技巧

一部分学生对法律课不感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为此, 首先教师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大量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 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都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 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等方法。二是点化旧知识, 获取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交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 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 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三是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培养参与勇气。这就必须创造宽松的氛围, 使学生无所顾忌, 有话可说, 有事可做, 大胆参与, 轻松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之, 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法律课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法律课的学习就会有兴趣, 就会想学、愿学、也会学, 并能学好,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上一篇:十二五减排任务下一篇:人文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