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教学教案

2024-05-28

法律常识教学教案(精选8篇)

篇1:法律常识教学教案

经济常识前言 转载 前 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使学生准确理解并正确掌握经济的基本含义;使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常识这门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内容和学习它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教育学生懂得学习和具备一定的经济常识,培养和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学会用法律法规和高层道德准则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家的行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体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经济的基本含义、《经济常识》的主要内容。

理解: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即再现和再认识所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即在识记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进行转换的能力或解释、推理的能力。如,深入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和训练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经济活动的实际需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的很需要性。3.觉悟要求

通过本课教学,深化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远大志向。教育和帮助学生确立起这样一个信念:面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必须拥有经济知识、经济头脑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否则将难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游刃有余。教育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发达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中学生应注意了解和掌握公民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具有良好的市场道德准则,并以此来规范自己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教学重点

经济的基本含义

学习经济常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经济的基本含义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复习提问

在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上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受到了哪些教育?请同学们思考后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以上提问设计的目的在于:回顾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适时切入高一经济常识教材的内容。)导入新课

经过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如何做人的道理(初一);知识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客观规律(初二);掌握了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三)。这些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目的在于帮助高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全面分析问题,自学选择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逐步提高参加社会主义实践的能力,为在下个世纪建功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第一册(分上、下两册),主要讲述经济常识的内容。全册书由前言、商品经济的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高层经济常识三部分构成。今天这节课主要讲授前言部分。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内容。(要求粗读,即只读这部分内容的第一框题和第二框题)讲授新课

前 言(板书)

知识总体框架结构(板书)经济的基本含义(板书)

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板书)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板书)

社会生活中的消费现象随处可见,五彩缤绥的消费市场上活跃着数不清的消费者的身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离江开消费,居民家庭每天的生活离散开消费,人的一生一点儿也离不开消费。那么人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消费现象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1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有经济专家指出:当前在吃、穿、用的消费之外,至少还有下列五大消费愈来愈被民从所亲睐。

家庭居室消费。没房的千方百计买房,有房的精心设计装修,精美家具逐步进入百姓家庭。交通通讯消费。私人电话机、电传机、手机、bp机的普及率愈来愈高,高收入家庭的购车计划

正成为现实。假日游乐消费。举家出游、放情山水、回归村野、垂钓碧溪、远足名胜古迹已成为平常事情。4.健身保健消费。购跑步机、举重器、按摩椅。打保龄、练健美。休闲健身已成为时尚之举。5.个人文化消费。购钢、买电脑、请家教,支付各类文化补习学校的课时费、资料费等。(以上第一至第五的文字内容,可以用投影胶片展示给学生。)以上我们列举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量的消费现象。可以说,消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消费伴随着你、我、他。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现象(板书)

前面我们分析说明了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消费现象。那么无限多样的、琳琅满目的消费品又是如何进入百姓家庭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1段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这一问题。(教师讲授)柴米油盐菜、果品蛋奶肉、水电煤气房、洗涤保健品等,这些消费品是绝不会没有任何条件地进入居民家庭的,它需要经过一个交换环节。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花钱买,用经济学的术语就是用手中的货币到商店、到市场上去交换。社会生活中的交换现象是大量的、经济的、多种形式的。如,花钱买日用品、花钱买健康(保健品)、花钱买教育(家教和补习学校)、花钱买时间(保姆、钟点工、快餐),还有交水电费、煤气费、暖气费、住房费等。交换不仅连接消费,它也连接着分配。社会生活中的分配现象(板书)

社会生活是离散开消费的,人们所需要的消费品只有到市场上去交换、去购买才能得到。人们购买消费品时手中必须持有货币。那么,人们手中的倾向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在他们劳动之后可按时领取工资、奖金和津贴;集体农民按合同规定完成上缴给国家和提留给集体的任务外,余下的收入全部归自己;个体劳动者百纳税之后根据劳动和经营状况获得收入;私营企业主和三资企业中的外国投资者的收入是非劳动收,这些企业的职工领取的是工资。另外,各级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也都实行按劳取酬。

同学们,社会生活离不开消费和交换,同样也离不开分配。只有经过“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途径,倾向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才能借助倾向这一交换媒介,从市场上换回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社会生活中的生产现象(板书)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点儿也离不开消费。要消费就得有消费吕,市场上无限多样的消费品在被人们生产出来的。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哪些现象是直接的物资资料生产的现象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1段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来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直接的物资资料生产部门是农业和工业,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现象是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农民生产了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和禽蛋;工人生产了食品、布匹、机床、煤炭、汽车和楼房。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人们一点儿也离不开生产。

以上我们从消费、交换、分配、生产这四个方面,分析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经济现象。每一个人都置身于一定提经济关系之中。那么,什么是经济?它的科学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前言第2段,并结合前面所讲的各种经济现象来思考这一问题。(学生阅读思考,稍候教师往下讲授)经济科学含义(板书)

经济是指人类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板书0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板书)

为什么经济首先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不是指人类从事的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社会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而吃、穿、住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资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用自己的双手生产出来的。离开了物质资料生产这一首要的经济活动,人类就难以生存。人类除了生理需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外,还有其它需要,还要进行其它活动,如政治、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要进行这些活动,也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以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可见,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板书)

生产是指人们使用生产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板书)

这里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产品的生产。人们生产出劳动产品之后,要按一定比例分给国家(上缴利税)、分配给社会集团(企业留利)、分给社会成员(工资)。产品分配给国家、社会集团、社会成员的过程叫做分配(板书)各个社会由于所有制性质 同,因而产品分配的原则也是同。产品分配完毕本应进入消费领域,但是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社会成员得到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自身需要,因此需要交换。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叫做交换(板书)

人们在商品经济中,通常采用商品交换的形式,经过交换,社会成员取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便开始了吃、穿、住即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消费。消费是指对物质资料进行使用和消耗。(板书)

消费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消费,它存在于生产过程中。

篇2:法律常识教学教案

教师:罗守兴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的部分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普通的玩具车几个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从家到学校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大约行了多少时间?你们能知道第一个同学家到学校有多远吗?(学生猜)我们数学一定要实事求是,刚才我们只是猜的,具体是不是呢?我们还要实际算一算,那现在我们能计算出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样我们就能算出来?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 公共汽车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每小时行驶15千米 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速度”指的是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速度”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的路程 速度表示法:225米/分 30千米/时 15千米/时 60千米/时 速度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速度表示:路程/单位时间

请同学们算出刚才几个同学家到学校的路程,分组算出得数后汇报。你还知道其它的速度吗?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你能算出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25米,不知道他骑的时间,所以没法算出行的路程。出示例3:

(1)一量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学生先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2、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在上题中,80千米/小时叫速度,2小时叫时间,行的 路程叫路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 速度×时间=路程 怎样求时间? 怎样求路程? 教师讲解:

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三)分层练习

1、出示几种速度,用简便方法写出来。猎豹奔跑的速度可大每小时110千米 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40米

2、速度 时间 路程 225米/分 8分 120千米/时 10小时 340米/秒 12秒

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

四、法制渗透

1、引导学生观察大象

(1)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野生动物。(向学生简单介绍《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四)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行程问题 路程/单位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 ÷速度=时间 路程 ÷时间=速度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在看2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课后反思: 1,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老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课堂作业:

1、一辆汽车从 甲地开往乙 地,用了5 小时,返回 时只用4小 时,这辆汽 车返回时速度是多少?

2、一个电影院共有812个座位。这场电影的收入是多少元? 这场的票都卖完了

3同学们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 元,一共需要102套。5000元买票够吗?

篇3:法律常识教学中的案例处理

一、从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出发谈对案例的处理方法

初二的法律常识教育是中学教育 的一大亮 点。初二思想品德教材提供了各种案例,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的案例分析,用较多的案例来诠释法律理论是法律常识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是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导思法。用鲜活的案例引出新知识,可以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大家都知道人的认识过程存在的规律,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入手,使学生通过案例获得第一印象(即感性认识),然后再在教师的讲解中不断加深理解,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在课堂中导入刚发生的某明星酒驾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明白酒后驾驶的危害性,一举两得。

2.例证法。即通过生动具体的实 例来阐述 法律知识。法律知识一般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枯燥。如果能够在课堂讲授中适时穿插一些具体、生动的案例,肯定会收 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如 对毒品的 危害,学生难以有深刻认识,这时列举某明星一朝吸毒身败名裂的案例,对学生的说服力不言而喻。

3.比较法。即用案例引导学生对 性质相似 的法律知识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区别异同,加深认识和理解。法律常识中的一些法律概念、条文往往只有一字之差,如果没有具体案例进行对比,感受它们的异同,学生很容易混淆。例如吸毒和贩毒,行政处罚和刑事 处罚,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等等。通过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学生就掌握了一个学习法律常识的新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同样 是拘留,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一般违法行为,后者则是指犯罪行为。在这样的比 较中,学生会加深对法律概念的理解,学习法律术语就轻松得多了。

二、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出发谈对案例的处理方法

的确,学习法律常识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法律知识的认识、理解上,更应该做到学以致用,把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这一要求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模糊、错误的认识,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实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案例的处理可用以下方法。

1.讨论法。根据具体案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展开讨论,可以从案例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引申开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例如在讲到“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共同的准则”的内容时,针对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按序排队、随意采摘花卉、任意践踏草坪等不良行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这样的大讨论,达到了教师单纯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大增强,许多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2.参观法。学生要做 到知法、守法,首先要解 决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犯法,法律与自己无关”,甚至认为许多案例中的情况是危言耸听,不可想象。如果不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他们怎么能够在行为上去知法、守法?此时可以运用现场参观法让学生去了解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情况,让学生接受现场的法制教育。如在教师的带领下,我校学生参观了本地的望春监狱、浙江省少年管教所等场所,与年龄相近的青少年面 对面进行 了交流,思想上受 到很大触动。通过现场参观,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法律与自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守法不仅仅是法律的 要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当然,初中阶段的法制课实际上也是法律启蒙教育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对法律研究的浓厚兴趣。总之,案例在教学中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对提高法律常识课堂教学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法律素质,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大势所趋。在中学法律常识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课题。

篇4:怎样强化法律常识教学

1利用图示联系思想实际,树立法制观念 根据初二学生年龄小、法律知识少、法制观念淡薄的特点,联系学生思想行为实际,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示,自制图片、漫画开展教学活动。

1.1真实图片。课本中真实照片图示,其真实性、形象性,无疑是对法律知识最好的阐释。我在教学中把它与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行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如第六课第三框“社会保护”中配有“查没毒害青少年的淫秽光盘”一图,使学生既了解了社会保护所包括的内容。又充分体会到身心想健康成长,必须法律保护,否则轻者精神萎靡无心读书,重者行为下流导致犯罪。这祥,以此扭转了学生对校纪、校规的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

1.2漫画。青少年喜欢形象而有趣味的东西,讨厌抽象的大道理。而漫画用简捷明快的线条,勾画人生百态,世事万千。在人们哈哈大笑中感悟真谛,使自己的错误思想转变,杜绝不良行为发生。如学习“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具有重要意义”时,“视而不见”这幅漫画,学生一看便笑着说:“牌子上都写着‘禁行’呢,真是法百,还往前走,非得掉进去。”我于是提高声音说:“那我们如果不懂法,是不是也是法盲,难免看不见‘禁行’二字,掉进犯罪的深渊,那多么可怕啊!”同学们在一笑之后都沉思着,并流露出认真学习法律常识的渴望和決心。

2联系社会买际。学以致用 同学们生活学习在大龙省级开发区,我引导学生认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之一,是必须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法律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律经济。没有法律保护,私营个体经济就得不到发展,国有资产也会流失。同学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为了自己免遭不法侵害,防止违法犯罪;为了作为消费者,作为未来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纳税人,应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纳税,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必须学法、懂法,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到学以致用。

2.1参观展览,联系实际强化法律知识。初二上学期学习“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时,组织学生参观了禁毒展,请戒毒所的邓所长到学校作禁毒报告。一个个被毒品吞噬的生命,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个正在挣扎的瘾君子,使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明白了自己的行为要求。即一方面要自己严于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或兴奋剂;另一方面,要积极同制毒、贩毒、运毒、藏毒等犯罪行为作斗争,协助公安执法人员打击违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

2.2学生表演,导入新课,增添情趣。教学初二上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框时,组织学生扮演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些主要成员,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教师法等,并各自简介自己的规定的内容、地位、职能,从而突出了宪法的特殊地位,加深了学生对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宣传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性。

2.3实习作业,动手动脑,激发创造力。根据法律常识课的特点,在学习课本知识后,布置一些实习作业是非常必要的,既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又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功。如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制漫画,或制定《戒烟公约》,或走向社会抄写《市民文明公约》等参与教学。再如组织学生创办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手抄板报。他们在精美设计图文并茂的板画上,刊出触目惊心的案例和极富讽刺意义的《戒烟》漫画:一个同学发誓戒烟,把烟嘴和打火机从楼上的窗口甩出,还未落地,他急急忙忙从楼梯跑下去接住,如此夸张手法,提示了戒烟反悔心切,对那些戒烟犹豫不决者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教育。这些都达到了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己行为和自我保护的目的。

篇5:法律常识教学教案

课题:正确面对挫折

科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 年级: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对任何人都不可能避免。

2、正确认识挫折,学会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

3、明确应如何面对挫折,学会对待挫折的方法。教学重点: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及学会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在生活实际中正确对待挫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挫折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是普遍存在的。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挫折吗?。

二、什么是挫折。

我们在努力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这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失望、焦急甚至痛苦的情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遇到了挫折。

三、分析挫折的来源。

1、自身

2、家庭

3、学校

4、社会

四、联系安全实例谈谈怎样正确面对挫折

1、安全实例一:离家出走,险遭不测(1)读故事

(2)谈一谈小丽的做法对吗?(3)她应该怎样正确面对挫折?

2、安全实例二:挫折面前不气馁(1)读故事

(2)谈一谈健健的做法是否正确。

3、安全实例三:不该发生的悲剧(1)读故事

(2)说说兰兰的做法对吗?(3)她应该怎样正确面对挫折?

五、总结正确面对挫折的方法:

1、向自己提要求

2、以伟人为榜样

3、读名言励志气

六、针对你遇到的挫折,说说你怎样正确面对。

七、课堂总结,欣赏歌曲。

附:板书设计

正确面对挫折

1、向自己提要求

2、以伟人为榜样

篇6:法律常识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绿色,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通过参与情境游戏活动,理解红绿灯的作用。

3、树立遵守社会公共规则的好品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活动准备:

布置情境化场景,红绿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观看儿歌《红绿灯》

二、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红绿灯的作用。

(1)教师:马路上有什么?有哪些颜色?红绿灯有什么用处。

小朋友们,儿歌看完啦,老师现在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在刚才的那段视频里呀你们看到的马路上都有什么?有那些颜色?你们觉得红绿灯都有什么用处呢?

(2)教师:汽车在中间的快车道上行使,马路上的汽车是怎样过马路的?

那你们看到刚才那些小汽车都是在哪儿行驶的么?小汽车又是怎样过马路的?发生了些什么?

三、启发幼儿探讨马路上的交通规则。

(1)教师:自行车应该在什么道上行使?自行车应该怎样过马路?自行车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呢?

小朋友们刚才观察的都很仔细,说的也很对。那老师还想问一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自行车应该在什么道上行驶?自行车应该怎样过马路?自行车又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那行人呢?

四、带幼儿到布置好的游戏情景中,配班教师装扮成交通警察,并做指挥交通状。

教师:这是谁?他在做什么?他是在怎么站的?他是怎么指挥交通的?

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站在马路中间的他是谁?他站在了哪里?他是怎么指挥交通的?

好啦,小朋友们说的特别好,那老师就要奖励一下小朋友啦,老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现在说一下游戏的玩法,我们先要穿过马路去停车场(走人行横道线,看红绿灯),到了停车场,每位小司机开一辆车。然后将你们的小汽车开回来。(开出停车场时提醒幼儿要看一看,听一听有没有其他车辆开过来。提醒幼儿开车时要注意红绿信号灯,并根据信号动作。)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中班的教师,班上的孩子年龄幼小,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老师就要将工作做到最细微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积累,调整。我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方法,那时,幼儿的安全问题不会再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篇7:法律常识教学教案

(一)、驾驶人安全心理和安全知识

(1)交通安全与驾驶人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驾驶人的心理因素是安全行车的决定因素。

(2)驾驶人积极的心理活动能保障安全行车,而消极的心理活动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

(3)驾驶人在驾驶车辆时,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特征品质,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4)驾驶人在行车时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养成优良的性格是安全行车的重要条件。

(二)遇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行驶

(1)行车中遇少年儿童在道路上玩耍时,提前减速,必要时要停车避让。行车中遇到幼童时,应提前减速或者停车,适当鸣喇叭。

(2)驾驶机动车遇到盲人时,不能连续按喇叭,应注意观察其动态。(3)行车中遇老年人时,应减速或停车并注意避让。(4)对突然横穿道路的行人,应紧急制动并鸣喇叭。

(5)夏季夜间行车,要注意道路两侧及路堤、桥上乘凉的人员,谨防发生伤人事故。

(6)遇有骑自行车人超越行驶或互相追赶时,骑车人因精神过分集中,易失去身体平衡,以致横滑摔倒或与其他车辆相碰撞,此时,须与其错开行驶,避免因并行而发生事故。

(7)驾驶机动车行进中遇有骑自行车横穿道路时,应减速避让。(8)遇有骑自行车攀扶机动车时,应平稳停车后进行劝阻。

(9)行车中遇到较多的自行车时,采取的最佳措施是:注意观察动态,减速缓行,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三)危险情况时安全行车

(1)行车中突遇对方车辆强行超车,占据自己车道,较好的处理办法是尽可能让出车道。

(2)车辆横向翻车是因转弯时速度过快。

(3)车辆着火时,应采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用棉衣覆盖方法灭火;不得用水去灭火。

(4)夜间行车时,突然全车灯光熄灭,应当立即制动,靠边停车。(5)行车中轮胎爆裂时,应握稳转向盘,尽快平稳停车。

(四)安全行车相关理论常识

(1)变换使用车辆时,应了解该车的外廓尺寸、转向、制动装置等技术情况。

(2)路面附着系数越小,车辆的制动效能越低;路面附着系数小时,车辆之间的安全行车间距应适当加大。

(3)车速越快视野越窄,车速过高会导致驾驶人观察不全面,视野变窄。

(4)利用发动机制动时,变速器档位越高,气制动力越小。

(5)车辆转弯时,车辆内侧前后轮转弯半径之差为内轮差;车辆转弯时前轮的转弯半径比后轮大。

(五)其他情况的安全行车

(1)坚持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的“一日三检”制度,确保每天的行车安全。

(2)车辆起步前应在上车前进行检查,上车后需进一步观察,确认安全后再起步;起步后发现后方超越车辆较多时,应沿原方向缓行,在逐步驶入车道。

(3)车辆行驶中,道路条件不能保证足够的横向安全间距时,应降低车速通行。

(4)借道行驶的车辆当驶回原车道时,应看清路上其他车辆行驶情况,开启转向灯,确认安全后驶回原车道。

(5)会车前应选择合理的行驶位置,当预测回车位置不理想时,要立即减速缓行或停车,且勿犹豫不决,更不能抢行和强行。

篇8:法律常识教学教案

我认为在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首选。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 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是与动机密切相联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 在教育过程中, 只有当教学的内部因素触及到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时, 才能使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 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 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在满怀兴趣, 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学习, 人们的感知比较敏锐, 记忆比较深刻, 想象比较丰富。故在教学中我一般通过下面三大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通过课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法律课如何开头, 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 导入不会相同。我在法律课教学过程的导入中一般采取热点时政导入法和案例导入法。

热点时政导入法, 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 通过学生的讨论,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对热点问题的引入和讨论, 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意、导之有法、导之有度;既放得开, 又收得回。待到讨论遇到困难, 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教师就及时导入新课, 从而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当时受全球关注的2011年3月召开的“两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报告中指出, 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通过关注“两会”时事, 不仅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了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而且使学生充分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宪法的立法制度。进而比较设疑:为什么我国没有类似西方国家那样的两党竞选制度?为什么我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

这种结合实际, 用热点话题导入新课的方法,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领会更深刻的知识。

二、通过典型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案例教学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 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剖析违法犯罪原因。在精选案例时遵循下列原则:一是时间近体原则。教师的举例离学生时间越近, 对学生的刺激便越强和持久, 这样的事例, 也就越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收到的教学效果越好。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刚好是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后, 于是我选择了西安市消协公布的:“2010年十大消费维权憋屈案例”来和学生讨论分析, 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犯时, 应注意保留证据, 并及时向工商、消协、法院等投诉、诉讼, 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空间近体原则。即举例应尽量选用与本地区有重大密切联系的实际例子来。如在课程开始为了使职校学生明白学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法律素质,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习惯。我选择了最近发生在我校附近的且对学生有法制教育意义的“药家鑫”案:2010年10月20日晚, 21岁的西安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后, 担心对方记下自己长相, 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后因涉嫌犯故意杀人罪, 药家鑫被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通过此案例的分析讨论增强职校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 形成学法、懂法、守法和讲道德、守公德的良好风尚。三是心理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是指教师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正当需要, 从课文中引出学生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讲民事权利时, 我选择了一个实施正当防卫的案例:河南省邓州市陶营乡吴岗村青年农民吴海占深夜回家, 发现一名盗贼正在偷盗自己的农用车, 遂与盗贼撕打起来.盗贼用铁棍向吴打来, 吴带伤夺过铁棍反击砸中窃贼, 将其擒获.因为盗贼负伤, 将其送往医院.令人意外的是, 不久, 吴海占收到法院传票.原来, 盗贼赖某盗窃未遂被砸伤后住院近一个月, 花费5000余元, 出院后, 被确定为7级伤残.其亲属聘请律师, 以吴海占"侵犯其生命健康权"为由, 要求承担经济赔偿责任.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讨论, 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正当防卫”的四个要件。

三、通过读报学习法激发学习兴趣

法律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 应当告诉学生, 生活中有哪些针对青少年的陷阱, 如何识别、如何求助等。故而在《法律常识》课堂中, 我安插了“读报学法”这一模块,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法律教育是一个全民活动, 而且需要长期坚持。选择与职校学生密切相关的案例, 引导学生边读边分析、讨论。如以3月22日报载的“开发商写错交房时间, 为变更合同吿业主”为例分析《合同法》中合同的变更及纠纷的解决;这种“读报学法”活动形式灵活、内容生动,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我在《法律常识》课程教学中采用课前案例导入、课中案例讨论分析、最后“读报学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选用密切联系我国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案例, 既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又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我国当前的形势、任务以及党的方针政策, 有利于发挥法律课的普法作用,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并为学生将来依法从事职业活动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J].职教论坛, 1998, (8) .

上一篇:教育见习介绍信下一篇:加强标准化建设 提升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