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2024-06-2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1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过程等融为一体, 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可以增大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把传统的纯文本的知识说明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全方位展示,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也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而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完美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说,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基础与前提。

在信息技术以外的学习领域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与交流信息, 在此,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学习新知识的手段与工具。

只有当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完成这个任务后, 学生才能掌握“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学会创造“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才能保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知识, 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的现状

既然承担了如此重要的任务, 而且在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又具有“先天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应该是远远地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的。然而, 其现状又如何呢?

相信许多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不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相当长时间的学生, 其对电脑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浏览网页, 聊天, 打字等初级水平上, 遇到问题, 要么想不到用信息技术解决, 要么不知道用哪方面的知识解决, 尽管这些知识他可能在考试或做作业时已经相当熟练了。总之, 学生学到的只是孤立的理论知识, 没有把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而获得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知识与能力的脱钩。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不说与我们教学中片面的、单向的信息技术整合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 教师制作课件, 把要讲授的知识搬到多媒体设备上, 再添加一些诸如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材料。然后,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展示多媒体材料。最后, 根据本节课讲授的知识, 留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和作业。

这种方式的整合, 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过程毫无二致, 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以训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为己任的特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像在其他课程教学上的功能一样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的载体, 所不同的只是该载体所提供的是信息技术知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来说, 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因为它仍旧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的单向传授上, 学生在其中仍旧只是一个被动的观众角色, 无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说, 这种缺失了学生参与的整合只是一种片面的整合。

3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改变思路, 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进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工具、研究的工具; 学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人;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教学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基于这样的理论, 我们就应把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把运用在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由“老师的传授工具”转变为“学生的探索工具”, 使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中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中, 一般来说, 由于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缺失, 学生是不大可能太早地介入整合的过程, 他们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才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去验证所学的知识并尝试解决新问题。

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或者说是优越性在于,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基本掌握了的相关技术知识与技能,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放手, 让学生提前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 成为这一过程的主角, 而教师则由整合的主体转变为学生整合活动的组织者、创造活动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从教学媒体开发及其教学运用的研究实践逐渐转向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研究上” (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当然, 要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兴趣与特长是不同的, 我们应遵循由易至难, 循序渐进的规律逐步进行。同时, 由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 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强弱搭配分组, 让他们互助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这样, 学生在全程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不但获得了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过程, 通过实战锻炼了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新知识、处理新知识与交流新知识的能力, 学会了使用和打造“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了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整合我称之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 它不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工作与活动, 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探讨与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被融合在学生的自主的整合活动中, 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 当技术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时,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也就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摘要: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整合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从论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地位入手, 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的问题之所在, 并尝试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片面整合,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2]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试行) 》

[4]万辉.《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篇2

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践为基础,努力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

教师: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以来,始终坚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坚信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获得、处理、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教学反思

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学反思

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五、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灵活的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4

一、开放教学内容,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

近年来,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及发展呈日新月异的态势, 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 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不能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成不变地进行。要开放教学内容, 在学生掌握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基础上, 将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在基本操作方面, 既要教学生键盘操作、训练指法、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 以及WORD、WPS等字处理软件的应用, 又要适当增加LOGO语言, 介绍因特网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掌握一些比较前沿的硬件知识、软件知识, 以及新的操作方法, 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开放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我国是一个从个别教育模式走出来的文明古国, 教学模式是从小到大逐步扩充的, 导致教学目标定得太细、太死, 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是一个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突破了。 (1) “无模式教学”模式。无模式本身就是创新。教学中可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情况, 不断地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 在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下工夫。 (2) 混合模式。只要善于集众家之长, 一定可以创造出各种新奇的、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 (3) “大任务教学”模式。“大任务教学”既符合探索式教学模式, 又避免任务过小使学生总是从一个陷阱爬出后又跌入另一个陷阱中, 使学生在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基础上产生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机会。

三、开放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教学方法, 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还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 (1) 知识的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迁移知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过程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 组织学生讨论, 大胆提出设想, 取于各种尝试,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形成创新的才能。 (3) 需求教学法。可以多一些“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用些什么工具”之类的提问, 因为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创新能量。

四、开放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个性及创造性发展

有效地开放评价机制, 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期末的考核重点放在操作考核上, 考核一般包括键盘指法操作、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LOGO语言绘图 (Wind ows的画图应用程序绘图) 、Wind ows基本操作等。评价各人成绩时因人而异, 重点看这个学生在操作技能上的进步和提高, 允许分级考核。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5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1、众所周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工作和学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教学方式的革新贡献力量,所以必须要加强重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小学生的普遍注意力集中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者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将精力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简而言之,教学策略的综合有效应用,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阻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因素

1、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全面改善。

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导致地区性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教学资源的差距被拉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均能走在时代前列,而落后地区却连满足小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还无法达到,无法满足教学设备的需要,即使是重点抓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也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加以保障课程的实施,所以这就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发展的现状。

2、部分教师对技能掌握不牢。

正如上文所述,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所造成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资源无法全面普及,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此外教育机构方面存在的客观因素,都使得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技术掌握方面较为欠缺,所以还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失去信心,学习兴趣无法树立。

3、教师对自身要求过低。

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导致部分教师的工作观念存在偏颇,例如传统小学教师,从业要求较低,没有严格的管理机制,所以很多老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态度。基于此种现状,也无法更新教学方式,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加以采取,反而因为省心就固守传统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小学教育质量无法进一步提高的客观因素,必须要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并加以遏制。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行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置,保持课堂生动性。

笔者通过对部分小学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很多学生都反映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程无法保持兴趣,主要是因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导致课堂上学生哑口无言、教师却口干舌燥的窘境,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求教师能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做出科学性的调整,前提是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课程的.生动性,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可以列举事例(最好是可以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的场景和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富有热情的听课。

2、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全面教学。

保证教育公平,一方面是教育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则是要求教师能一碗水端平,拒绝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关于教学的硬件条件,主要是依靠相关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教师方面要求恪守教学公平,不能存在对尖子生多加关照,对落后生却不闻不问,这样只能加剧两极分化,让落后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3、设置任务驱使,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个人认为可以借鉴任务设置的方法,这就比较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主要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所谓任务的设置,就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将今天需要完成和掌握的知识,利用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例如做word文档,标题的字体,格式等系列的操作任务,而老师也必须时时关注,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任务的指导和帮助,如此一来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

四、结语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篇6

第四节《插入艺术字》。

课型:

新授。

目标:

1.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使其熟练运用艺术字工具栏对此进行编辑,学会插入艺术字,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调整,能运用艺术字设置方法设计个性作品,利用绘图工具栏设计简单图形。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积极探讨的能力。

3.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图形。

课时:

1课时。

准备:

课本素材。

方法:

学生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过程:

(一)复旧

学生演示演讲稿的编排。(幻灯片的几种浏览方式,幻灯片的编辑,包括删除、添加、移动、复制)

情导:接下来请学生浏览一些信息。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子报刊,然后提问:这些信息浏览完了,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答:主标题。

师问:为什么会记住这些标题?

生答:因为它鲜明、醒目、突出、字形独特、美观、有艺术美感等。

对了,字形独特、突出、醒目,而且美观,像这样漂亮、有个性的字体,我们把它叫做艺术字!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在演讲稿《中国四大高原》中插入艺术字,让标题更加独特而美观吧!

(二)新授

任务:插入艺术字(插入一张新幻灯片,作为第一张,插入艺术字“中国四大高原”)

师:同学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第44~45页的内容,2人一组,讨论方法,上机操作。

生上机操作(3分钟)。

师:巡视观看学生操作情况,留心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以便学生操作完后,抓住重点演示。

生:当“小老师”给全班学生演示操作(同时总结操作步骤在黑板上板书),点评全班学生操作情况。

1.插入艺术字(板书)

步骤A: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样式→输入文字→调整大小

补充:学生操作时教师随机提问(问题:你还知道其他方法吗?)

找学生示范。(或教师演示)

步骤B:绘图工具栏→插入艺术字按钮

小结:学习了两种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同学们表现都很棒!

2.调整艺术字(板书)

小组竞赛:抢答,老师用鼠标指图标按钮,学生说作用,回答好的学生演示,大多数不会的,老师演示。

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的操作是利用工具栏来实现的,它像一个“聚宝盆”,能帮我们实现很多设计理想。

实践:本节课还有一个小设计,制作金鱼,老师给大家简单演示一下它的制作过程:参照课本第47-50页,老师相信大家会制作出一条更漂亮的金鱼。练习5分钟,学习金鱼的制作。

教师展示本节课优秀作品。

3.小结,鼓励创新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收获。

(2)想一想,漂亮的艺术字还能做什么?(宣传单、手抄报、电子报刊)

(三)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52页第2题,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将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多媒体演讲稿。

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7

一、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

为使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纠正兴趣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轨道上来,计算机老师必须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合理正确地对待计算机的功能,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力求引导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成功体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多使用课件、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制作,并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局域网展示给大家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带动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操作性非常强,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以掌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形成自学能力。

二、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能掌握操作技能,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先准备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的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三、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石

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作为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学生反馈,及时的反馈评价可给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更加明显,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和公正,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通过合理、客观的评价,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使他们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纠正,从而促使他们拥有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意愿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四、及时的反思教学是构建有效教学的保证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有效教师,应该重视反思教学。所谓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在完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突发的教学事件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改,以保证和完善后来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常规的评课中要注重反思和总结,或以教后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和教育课例的形式作为教学反思的记录保存,进而使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8

一、鼓励学生质疑

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 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 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 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 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传授知识, 又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要会使用电脑, 还时常想一想, 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教师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起指导、启发的作用。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 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 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 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 而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 做好学生的参谋, 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 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 教师先要说明本节的大致方向, 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按照要求去实践, 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指导, 这样水平高的学生提出高难度的问题, 而水平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问题, 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课后学生做得差不多了, 教师就演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让大家评论一下, 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的作品, 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 认真做的学生很开心, 不认真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另外, 教师也要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 供学生学习时选用。教师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 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 喜欢绘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绘图制作方面的任务, 对有黑板报制作特长的学生我们积极推荐其参加小报制作比赛。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我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比如, 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图片和文字时, 介绍完后如果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作品, 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 我引导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看的成语故事书刊有哪些是跟我们的作品相类似的, 要制作什么内容由小组自己讨论制订, 学生兴高采烈地进行了讨论。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作品, 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这种教学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 适时的启发, 利于开阔眼界, 引发联想。使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 使其从被动转为主动。

五、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可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要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六、将教学回归生活

超越教材, 贴近生活, 激发热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 面对枯燥的事物,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 则会乐此不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是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师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 给学生创设一种“用中学, 学中用”的学习环境。比如, 电子相册的提出,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促使其有了强烈的求知动力,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快得惊人, 而且兴奋的心情使他们乐于和其他同学交流。很快这些照片就被学生施以无限的创意和独特的个性。

七、树立目标激励法

下边以打字练习来说明目标激励的具体情况。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阶段, 有一较长阶段的打字练习, 教材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学生熟悉键盘, 培养正确的输入手法, 提高汉字输入能力, 可一个人若反复做同样一件事很快就会失去耐心觉得单调无聊,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之下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学期我做了两个改进。

感想1:直观反馈, 明确目标。通过金山打字软件, 让学生知道自己能打多快, 知道自己的准确率如何, 使用这一软件能直观地显示出学生是否达到我们订立的每分钟5个及格、10个良好、15个优秀的这一目标, 学生学习有目标, 教师也能对达不到目标的学生进行单独培训, 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感想2:树立榜样, 激励斗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此基础上, 我让打字水平高的学生把自己的速度写在黑板上, 不仅让本班级而且让其它班级的学生也看到, 使学生互相竞赛, 激励斗志,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从中选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参加《通泰小学打字比赛》。

八、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篇9

从1999年, 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可以看到“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定。一年以后, 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新机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初步确定了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等[1]。“信息技术”在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正式被明确为高中必修的课程, 同年有关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段、主要内容等相关法规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课程的开展的指导思想, 也反映了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进着信息网络的不断更新和演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信息的猎取和处理也逐步转化为人的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已应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品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已成为高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板块。信息素养成为学生驰骋信息时代的关键能力。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明确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操作部分所占课时必须要到到总课时的75%或以上, 这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 只有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强化教学效果。近年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其课程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征[2], 在实际教学中也凸显了诸多问题。

2.1 教学内容未注重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知识容量却日益增多, 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然而,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比较落后, 没有与时俱进,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往往立足教材, 忽视了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学生必须接受的课程, 它更是人们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3]。从长远计,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对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 这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

2.2 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

虽然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 然而在信息及技术的掌握上, 同年级的学生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导致了他们已经储存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区别。有的家庭条件好接触电脑多, 有的家庭条件差的, 接触电脑就很少。在高中教学过程中, 老师大多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 导致了基础差的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厌学, 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其教学效果常常不尽人意[4]。

2.3 忽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依然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 学生为客体。老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 一味抽象的知识讲授常常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长此以往, 不会的或者不清楚的知识越来越多, 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甚至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

3 如何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优化和整合知识教学体系, 注重传授总结和归纳不同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 以及在实际解决不同问题之间的共通之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性, 引导学生整合自身零散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探索, 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开发, 从而培养终身受益的能力。

3.2 注重学生基础差异, 针对性教学

会上网不等于会猎取需要的信息, 会玩电脑游戏不等于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针对不同高中生的基础水平, 从个体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要求出发, 因材施教。首先, 通过设定多级学习目标, 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然后,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适当的自我探索空间, 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多样化解决办法, 既不能管得太死, 也不能放任自流, 让课堂变成网吧。期间,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 应更多地给与关注和指导帮助其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3.3 转化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 有着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 其“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作用的双边过程。要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为“主体—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5],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将课程教学目标合理拆分为具体内容为一个个小型的“任务”, 让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任务。这种引导启发式的开展教学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还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4 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积极地改进。思考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 不断地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明吉.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打造[J].考试周刊, 2011 (45) .

[3]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兰.让孩子们乘着兴趣的翅膀飞翔——浅谈信息技术课激情导入的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7) .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1 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2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可以用下图1的层次结构来描述。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3 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3.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3.2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3.3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4 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4.2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4.3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4.4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4.5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5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学园:教育科研,2010,(13):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06):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09):124-125.

上一篇:中学政治教学策略下一篇:技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