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2024-06-10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篇1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过程等融为一体, 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改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

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 可以增大单位课时的知识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把传统的纯文本的知识说明转换为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全方位展示,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也就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而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完美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可以说,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基础与前提。

在信息技术以外的学习领域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与交流信息, 在此,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学习新知识的手段与工具。

只有当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完成这个任务后, 学生才能掌握“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学会创造“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才能保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的知识, 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的现状

既然承担了如此重要的任务, 而且在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又具有“先天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应该是远远地走在其他学科的前面的。然而, 其现状又如何呢?

相信许多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不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相当长时间的学生, 其对电脑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浏览网页, 聊天, 打字等初级水平上, 遇到问题, 要么想不到用信息技术解决, 要么不知道用哪方面的知识解决, 尽管这些知识他可能在考试或做作业时已经相当熟练了。总之, 学生学到的只是孤立的理论知识, 没有把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而获得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导致了知识与能力的脱钩。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不说与我们教学中片面的、单向的信息技术整合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们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 教师制作课件, 把要讲授的知识搬到多媒体设备上, 再添加一些诸如图片、音频、视频及动画等材料。然后,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展示多媒体材料。最后, 根据本节课讲授的知识, 留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和作业。

这种方式的整合, 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过程毫无二致, 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以训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为己任的特点,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像在其他课程教学上的功能一样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的载体, 所不同的只是该载体所提供的是信息技术知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相对传统教学方式来说, 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因为它仍旧是停留在知识的简单的单向传授上, 学生在其中仍旧只是一个被动的观众角色, 无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说, 这种缺失了学生参与的整合只是一种片面的整合。

3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如何完成自己的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改变思路, 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进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学习的工具、研究的工具; 学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人;学习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教学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基于这样的理论, 我们就应把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把运用在课程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由“老师的传授工具”转变为“学生的探索工具”, 使学生成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中重要的一环。在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中, 一般来说, 由于学生对新知识了解的缺失, 学生是不大可能太早地介入整合的过程, 他们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才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去验证所学的知识并尝试解决新问题。

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或者说是优越性在于,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基本掌握了的相关技术知识与技能,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放手, 让学生提前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 成为这一过程的主角, 而教师则由整合的主体转变为学生整合活动的组织者、创造活动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从教学媒体开发及其教学运用的研究实践逐渐转向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及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研究上” (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

当然, 要让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兴趣与特长是不同的, 我们应遵循由易至难, 循序渐进的规律逐步进行。同时, 由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 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 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 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 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照不同的特点进行强弱搭配分组, 让他们互助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这样, 学生在全程参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不但获得了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体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过程, 通过实战锻炼了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新知识、处理新知识与交流新知识的能力, 学会了使用和打造“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提高了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整合我称之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面整合, 它不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工作与活动, 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探讨与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被融合在学生的自主的整合活动中, 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 当技术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时,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也就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摘要: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整合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从论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地位入手, 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的问题之所在, 并尝试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片面整合,全面整合

参考文献

[1]马宁,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2]李文琪, 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试行) 》

[4]万辉.《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篇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首先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加以梳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课型的基本教学方法,明确不同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通过观察实际教学中教法应用案例,学会根据问题鉴定与解决教法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提出自我教学能力的成长要求。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梳理:

信息的基本特征:传递性,时效性,累积性,共享性,可加工性,依附性。度量方法包括: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三个方面。

信息技术的分类:按表现形态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按技术的功能层次不同,可将信息技术体系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

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过程和目的、信息获取的方法。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的概念、过程与类型:

信息加工通常是指将获取的原始信息按照应用需求对其进行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研究、整理、编制和存储等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我们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自编程序。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存储。计算机信息加工归纳为四种类型: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针对具体问题编制专门的程序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的技术表达方法:我们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媒体类型需要、不同表达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加工技术。

信息表达的目的:发布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接受并理解,采用合适的信息表达方式,规范信息表达技术,使我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应引导学生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常用的信息表达技术有: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其中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信息社会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表达技术。信息表达的规范化是指一种公共的约定或必须遵守的标准,如语言规范、道德规范、技术规范等,信息表达的规范化就是指表达信息时要遵照一定的标准,以利于信息的交流。

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是指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种文字、数字、印象、图标、语言的那个一切信息的总称。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传统、系统、资源、知识四个阶段。信息资源管的研究角度包括:技术角度、经济角度、行政角度和法律角度、从人文角度。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科学理论、信息传播与交流科学理论。

讲授教学法:讲授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适宜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但是他不等同于“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法。

讲授法的步骤: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讲授新知。师生互馈,延伸学习。教师总结,学生形成新知识。

讲授法使用注意事项: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照应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讲授时应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配合,必要时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讲授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重视双边交流活动。

讲授法对教师能力要求:一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二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和发展的教学方法。自学指导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确定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源,问题交流与讨论,课堂检测与练习。

自学指导法使用注意事项: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实施前提,一定的阅读技能是实施的基础,阅读提纲的设计是实施的关键,问题的交流与讨论是实施的核心,课堂检测与联系是实施的保证。

有效地使用自学指导法,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问题与试题的设计能力,二是组织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篇3

一、在备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如果要设置,怎样设置效果会更好?

刚入职的那两年,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其中困惑很深的一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不要设置导入环节,怎样设置?于是,因为名师在课堂上都设置了导入环节,强迫自己设计一段“导入”台词。总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迷障”,走不出来,有时就是纯粹为了“导入”而导入。也走出自己的课堂,听过其他老师的课。通过比较发现:导入环节设置得好,可以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是,为了“导入”而导入,画蛇添足。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底气足了,敢于尝试不同,有时感觉一段优美的音乐就能顺利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简单实效。

2.认识相似软件时,多采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并思考:两款软件的异同点,怎样设计可以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要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小学阶段学生要了解的软件主要有:计算机画图软件、文字图形处理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光影魔术手等)、多媒体播放制作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Windows Movie Maker等)、网页制作软件(Microsoft FrontPage、Flash)等。学生在学习使用这些软件时,都有一个先认识后使用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设计较好的比较方式,顺利突破学生“怕生”的心理防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就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Word软件的知识进行迁移。通过两种软件的对比,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对Word软件知识也进行了复习。

3.哪些内容在本课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要不要展开讲解?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3册第5课《文件之家在哪里》这课中涉及了文件扩展名的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扩展名”确实是个不太好理解的知识点,要不要在课堂中详细展开讲解,教师要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而定。如果把握不好,就变成:教师“埋头苦干”,学生“云里雾里”。水平较好的班级,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件的图标等方式,引入文件扩展名的知识;水平一般的班级,建议教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避开,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等到高年级,再慢慢渗透。

4.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教材需不需要改动?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第4册第8课《难忘的入队仪式》这一课中,有的教师把教材内容进行了微调,改成了学生最近经历过的感兴趣的《难忘的达标运动会》,改动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技能。当然,教材内容的改动要慎重,想要把这一课上好,教师就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素材,并且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在上课方面得到的启示

1.指导学生有效地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针对学习有差异的学生来划分,然后按部就班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每一课的课后都有一些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做一做”:1、2、3。在学生自主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水平进行划分: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完成全部练习;水平一般的和学困生,可以选择一道题目来完成。

2.有针对性地选择分小组形式展开教学。

在我的信息课堂中主要用到以下两种分组方式:

(1)自由组合:适用于学习内容难度小、任务分配之间的差异小、学习目标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合作学习。例如:上网查询资料可以选择这种分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效果较好。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能力、基础是相接近的,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进行。

(2)教师指定:当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时,由教师指定分组效果要比学生自由组合好。当学习有一定难度时,学生往往会选择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一组,造成学困生没人要的不良局面。这时教师要主动出面干预,有针对性地均衡优等生、学困生的搭配,并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提倡互相帮助。

3.有选择性地采用竞赛闯关的方式讲授新知。

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使用不当也会打消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慎用。较难的部分尽量不用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反思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一种自我提升的艺术。学习别人,反观自己,我思故我在。教育这个行业,更让我认识到创新、提升的重要性。我想,只有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我才能不断从启示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篇4

一、开放教学内容,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

近年来,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及发展呈日新月异的态势, 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 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不能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一成不变地进行。要开放教学内容, 在学生掌握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基础上, 将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在基本操作方面, 既要教学生键盘操作、训练指法、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 以及WORD、WPS等字处理软件的应用, 又要适当增加LOGO语言, 介绍因特网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掌握一些比较前沿的硬件知识、软件知识, 以及新的操作方法, 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二、开放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我国是一个从个别教育模式走出来的文明古国, 教学模式是从小到大逐步扩充的, 导致教学目标定得太细、太死, 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是一个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突破了。 (1) “无模式教学”模式。无模式本身就是创新。教学中可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情况, 不断地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 在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下工夫。 (2) 混合模式。只要善于集众家之长, 一定可以创造出各种新奇的、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 (3) “大任务教学”模式。“大任务教学”既符合探索式教学模式, 又避免任务过小使学生总是从一个陷阱爬出后又跌入另一个陷阱中, 使学生在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基础上产生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机会。

三、开放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教学方法, 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还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 (1) 知识的迁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迁移知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过程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 组织学生讨论, 大胆提出设想, 取于各种尝试,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形成创新的才能。 (3) 需求教学法。可以多一些“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用些什么工具”之类的提问, 因为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创新能量。

四、开放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个性及创造性发展

有效地开放评价机制, 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期末的考核重点放在操作考核上, 考核一般包括键盘指法操作、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LOGO语言绘图 (Wind ows的画图应用程序绘图) 、Wind ows基本操作等。评价各人成绩时因人而异, 重点看这个学生在操作技能上的进步和提高, 允许分级考核。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篇5

云霄一中 汤琳纯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和探讨。本文就以此为目的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讨论教学设计方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交流、自主学习

社会在进步, 世界在发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工作在当前已经时不可待。陈至立同志在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上提出“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内容从传统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并不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有别其他课程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应有所突破,而近年来在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于是显身成为一种不错的教学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载有信息的数值、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

谈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6

一、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部分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他们也就豁然开朗了。同学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串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他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向同学和老师们展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的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它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

二、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导入新课,注重思维的启发性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开始总有一个导入新课的环节,这实际上就是启发学生对新课题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如何引入新课上下功夫,积极调动学生的众多感官,充发开发大脑的思维,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文件的组织形式——树形目录结构”时,作为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引入:“每门学科都有很多的测验、考试卷,假如你拿回家后,都往书橱里一放,天长日久,卷子会越积越多。若有一天,你想要找某一张试卷,那一定会翻的一团糟,显然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组织方式。如果我们换成另一种方式,平时就按学科来分类,为每门学科各准备一个文件袋,贴上标签,做完一份试卷就将其插入相应的文件袋中,这样就比较科学了。”很快的黑板上画出一张示意图,提出了树形的概念,紧接着告诉学生换三个名词:书橱——盘符即根目录(树根);文件袋——文件夹(树权):试卷——文件(叶子)。为了说明“根目录——文件夹——文件”的关系,再举这样的例子;“根目录”就相当于家庭中的“祖辈”,“文件夹”就相当于“父母辈”,“文件”相当于“子女辈”,在一个有三代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只有唯一的一对,但他们的下一代可能有好几个,而他们的每个子女又可能有几个下辈,但每一个下辈不可能有多个上辈,这就是根目录、文件夹、文件三者的关系。短短几分钟,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很顺利的引入新课——树型目录结构,比单刀直入的介绍什么是根目录、文件夹等来的形象。

2、创设提问,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中教学恰当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在认真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明区”,又要有“暗区”,为的是调动思维,开动脑筋,让学生获得“跳一跳,摘桃子”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只是满足于答案的获得,从而要培养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品质。

三、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1、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学生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互动的。教师在一节课内不可能长时间地讲事实、摆道理。因此,进行道德教育还必须抓住时间,有机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当有学生在拉键盘时由于用力过猛,造成键盘掉在地上而摔坏时,我就及时指出:大家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财物一样爱护学校的电脑。在操作电脑时,动作要轻,过重、过大的动作很容易造成电脑硬件的损坏。

2、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为了使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我平时注意与班主任老师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外,我还通过班主任利用周会时间、展会时间加强教育,并经常与家长联系,或上门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沉溺于网上游戏和聊天的利弊。这样,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篇7

一、更新教学理念,凸现学生主体

为使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纠正兴趣偏差,将学生引导到正确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轨道上来,计算机老师必须要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合理正确地对待计算机的功能,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力求引导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成功体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多使用课件、游戏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到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制作,并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至局域网展示给大家看,这样不仅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带动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操作性非常强,必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得以掌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来,形成自学能力。

二、注重教学演示,加强同步操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就成为许多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演示、操作同步教学法就是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操作过程一步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领会操作要领。比如,在学习窗口的基本操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边讲解边操作演示窗口的移动、最小化、恢复、组织和关闭等,学生边听讲边进行同步操作。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上机实践,既能掌握操作技能,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上机实践课,加强分层指导,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构思、创新的能力。比如,在学关于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自己先准备设计好所在学校的信封,并适当提示基本操作要点,比如制作邮政编码方格的方法,框线宽度,文字位置、大小以及颜色等,要求学生照原样制作,并鼓励他们通过软件本身的帮助系统来寻求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训练,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三、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石

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作为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学生反馈,及时的反馈评价可给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更加明显,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和公正,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通过合理、客观的评价,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使他们在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纠正,从而促使他们拥有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意愿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四、及时的反思教学是构建有效教学的保证

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有效教师,应该重视反思教学。所谓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在完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突发的教学事件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改,以保证和完善后来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常规的评课中要注重反思和总结,或以教后笔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和教育课例的形式作为教学反思的记录保存,进而使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篇8

一、鼓励学生质疑

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借助Internet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以及计算机本身具有强大的计算、辅助、管理等功能, 根据学生爱玩的特点, 指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扩展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 启迪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 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认真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 并放手让学生大胆试一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传授知识, 又要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要会使用电脑, 还时常想一想, 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教师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起指导、启发的作用。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 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另外, 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 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 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 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 而教师则应当退居“二线”, 做好学生的参谋, 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好学生, 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 教师先要说明本节的大致方向, 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自己按照要求去实践, 教师则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指导, 这样水平高的学生提出高难度的问题, 而水平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问题, 避免了过去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课后学生做得差不多了, 教师就演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让大家评论一下, 看看与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点评一下大家的作品, 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展示给大家, 认真做的学生很开心, 不认真的学生也受到了教育。另外, 教师也要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优先讲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多装些学习软件, 供学生学习时选用。教师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 在组织教学的时侯应有所侧重, 喜欢绘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布置绘图制作方面的任务, 对有黑板报制作特长的学生我们积极推荐其参加小报制作比赛。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我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比如, 在教学PowerPoint插入图片和文字时, 介绍完后如果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作品, 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 我引导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看的成语故事书刊有哪些是跟我们的作品相类似的, 要制作什么内容由小组自己讨论制订, 学生兴高采烈地进行了讨论。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作品, 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这种教学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 适时的启发, 利于开阔眼界, 引发联想。使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 使其从被动转为主动。

五、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可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 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要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六、将教学回归生活

超越教材, 贴近生活, 激发热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 面对枯燥的事物, 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 则会乐此不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是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教师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 给学生创设一种“用中学, 学中用”的学习环境。比如, 电子相册的提出, 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促使其有了强烈的求知动力, 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快得惊人, 而且兴奋的心情使他们乐于和其他同学交流。很快这些照片就被学生施以无限的创意和独特的个性。

七、树立目标激励法

下边以打字练习来说明目标激励的具体情况。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阶段, 有一较长阶段的打字练习, 教材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学生熟悉键盘, 培养正确的输入手法, 提高汉字输入能力, 可一个人若反复做同样一件事很快就会失去耐心觉得单调无聊,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之下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学期我做了两个改进。

感想1:直观反馈, 明确目标。通过金山打字软件, 让学生知道自己能打多快, 知道自己的准确率如何, 使用这一软件能直观地显示出学生是否达到我们订立的每分钟5个及格、10个良好、15个优秀的这一目标, 学生学习有目标, 教师也能对达不到目标的学生进行单独培训, 教学效果大为提高。

感想2:树立榜样, 激励斗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此基础上, 我让打字水平高的学生把自己的速度写在黑板上, 不仅让本班级而且让其它班级的学生也看到, 使学生互相竞赛, 激励斗志,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从中选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参加《通泰小学打字比赛》。

八、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究 篇9

从1999年, 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可以看到“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定。一年以后, 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新机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初步确定了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等[1]。“信息技术”在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正式被明确为高中必修的课程, 同年有关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段、主要内容等相关法规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课程的开展的指导思想, 也反映了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进着信息网络的不断更新和演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信息的猎取和处理也逐步转化为人的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已应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品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已成为高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板块。信息素养成为学生驰骋信息时代的关键能力。

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 明确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操作部分所占课时必须要到到总课时的75%或以上, 这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 只有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强化教学效果。近年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其课程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征[2], 在实际教学中也凸显了诸多问题。

2.1 教学内容未注重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知识容量却日益增多, 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然而,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比较落后, 没有与时俱进,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往往立足教材, 忽视了知识的更新。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学生必须接受的课程, 它更是人们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3]。从长远计,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对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 这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

2.2 没有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差异

虽然计算机已经广泛普及, 然而在信息及技术的掌握上, 同年级的学生个体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导致了他们已经储存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区别。有的家庭条件好接触电脑多, 有的家庭条件差的, 接触电脑就很少。在高中教学过程中, 老师大多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 导致了基础差的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厌学, 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其教学效果常常不尽人意[4]。

2.3 忽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依然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 学生为客体。老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 一味抽象的知识讲授常常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长此以往, 不会的或者不清楚的知识越来越多, 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甚至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

3 如何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1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优化和整合知识教学体系, 注重传授总结和归纳不同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 以及在实际解决不同问题之间的共通之处。“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也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性, 引导学生整合自身零散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自主探索, 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开发, 从而培养终身受益的能力。

3.2 注重学生基础差异, 针对性教学

会上网不等于会猎取需要的信息, 会玩电脑游戏不等于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针对不同高中生的基础水平, 从个体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发展要求出发, 因材施教。首先, 通过设定多级学习目标, 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然后,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适当的自我探索空间, 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多样化解决办法, 既不能管得太死, 也不能放任自流, 让课堂变成网吧。期间,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 应更多地给与关注和指导帮助其激发学习兴趣, 树立学习信心。

3.3 转化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 有着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 其“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作用的双边过程。要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为“主体—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5],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将课程教学目标合理拆分为具体内容为一个个小型的“任务”, 让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任务。这种引导启发式的开展教学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还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4 总结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的地方积极地改进。思考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还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总结, 不断地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明吉.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打造[J].考试周刊, 2011 (45) .

[3]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概观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李兰.让孩子们乘着兴趣的翅膀飞翔——浅谈信息技术课激情导入的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7) .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1 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是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信息安全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各国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投入。信息安全产品和信息系统固有的敏感性及特殊性,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急待解决、影响国家大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是21世纪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全方位地危及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国家处于信息战和高度经济金融风险的威胁之中。

作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将作在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的最前线。对这些学生,培养安全意识,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迫在眉睫。

2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可以用下图1的层次结构来描述。一般说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密码体系、安全体系、信息伪装、信息对抗等很多方面。

信息安全提供的服务:实体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保密、信息流安全、数据完整性、数据源点认证、防止否认等。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策略:安全计划、站点安全、安全责任、应急计划、事件报告、监视计划、安全策略宣传。

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主动防御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机制、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授权、VPN(虚拟专用网);二是被动防御技术:防火墙、安全扫描、防病毒、密码检查、计账、路由过滤、物理及管理安全等;三是加密技术:四是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网络安全方面的主要产品: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认证系统、加密解密系统、防病毒工具、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系统、访问控制系统等。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安全原理,掌握计算机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普遍采用的安全机制,了解当今主要的网络系统安全设置、安全漏洞、安全协议,并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安全、防火墙的策略与实现,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与安全防护能力。

3 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

3.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信息安全的内涵不再局限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安全运行、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电子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等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而是横跨了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交易管理、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信息安全知识不再只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专业需求,也受到了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军事及政府官员、金融及商务人士等各类人员,甚至普通个人终端用户越来越多重视。相应的,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也由原来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为主,发展到各种不同的学生类型,主要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脱产学习的函授及夜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网络远程教育及各类短期培训类学员。由于不同学生在专业背景技术知识基础、工作内容与学习需求、学习与思维方式、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授课教师,必需针对不同的学生及时调整授课思想、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3.2课程的理论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也较为抽象和枯燥,例如加密算法的部分,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又是其他安全措施的基础,如果掌握的不好,那么网络安全协议、数字签名等内容就很难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和丧失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枯燥的理论,是教学工作的重点。

3.3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部分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安排实验,但是对于信息管理专业或者专科、夜大的学生,受计算机知识水平和编程能力的制约,则很难完成编程类的实验内容,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该如何取舍,也是该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4 建议与对策

面对信息安全课程的这几点问题,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课程的目标要求并不相同,因此内容的安排也应该做出调整。比如计算机本科的学生最主要的要求是掌握现有的主要安全原理与技术和常用的工具的使用,此外还好具备一定的反黑能力和安全编程能力;信息管理专业则主要在于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主要的安全技术、掌握简单的安全工具与配置方法,并且强调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而通识选修课的学生由于来自于各个专业,能力和要求参差不齐,则只要求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了解简单的安全技术、了解简单的安全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一本教材一套教案讲遍天下。

4.2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零碎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4.3实验教学的部分,任课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实验内容,比如加密技术的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要观察各个算法所对应的加密系统的处理流程的演示即可,专科、高职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能够看懂实现该流程的代码,而全日制本科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选择一个加密算法加以实现。

4.4针对课程较为枯燥的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攻防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攻防对抗,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信息安全的案例,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和学生一起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形象的了解信息安全应用的领域及使用方法,寓教于乐。

4.5考核形式多样化。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论文的撰写、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5 结束语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乾林《.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学园:教育科研,2010,(13):31-32.

[2]段旭良.基于ASP.NET的密码学实验教学网站的实现与应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06):80-83.

[3]路璐,孙宣东,明俊峰等.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09):124-125.

上一篇:服务交互流程下一篇:超大功率高压变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