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锻炼

2024-06-17

课外锻炼(精选十篇)

课外锻炼 篇1

一、训前工作有计划

每年中考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体育,因此在初三开学之初,提前规划本学年课外体育锻炼计划是年级工作的重心。首先,在开学第一个月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工作的同时,对全体学生体育成绩展开摸底工作,为后期分组训练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协调年级教学课时安排,保证从国庆节过后每周至少四天下午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再次,由于班额过大和场地师资限制,合理规划布局场地,包括篮球场、楼梯通道、中心广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确保锻炼场地,安排各年级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全员参与的训练。

二、思想动员提士气

每年我们都组织一次全体学生的体育锻炼动员大会,邀请上一届的学生交流经验。通过学生自身体会性的中考体育经验介绍,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锻炼,提高中考体育成绩乃至整个中考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全年级师生摈弃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时间,影响其他科目成绩的观念,使大家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能量供应,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营养,不仅能促进神经肌肉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应能力和大脑工作能力,还特别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表明,课外体育锻炼不但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成了紧张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初三课外体育锻炼也没有影响到笔者学校中考成绩,升学率一直稳居重庆市第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训练内容有重点

经过多年 的实践和 积累,笔者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初三课外 锻炼计划,既有全面组的学年计划和课时计划, 又有分项组菜单式训练计划,还有同一课时针对晴天与雨天分别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如以全面组第12课时(见表1)和分项组第3周训练计划(见表2)为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每次课外锻炼的训练内容都至少提前一周由初三年级体育教师集体研讨完成,并分发给每一位参训教师。当然,每次训练计划并非一成不变,参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训练目标必须达成一致。

四、分层锻炼求实效

我校的初三体育锻炼分为全面锻炼和分项分层锻炼两大类。每周一、三全体学生进行全面锻炼,一方面能够保持学生良好的运动状态,另一方面防止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懈怠。每周二、四进行分项锻炼, 主要针对未能达到中考满分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前测成绩先分组,再分层。即针对每一学生,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同中考成绩标准比较,来确定每一位学生本阶段要重点突破的项目,分成立定跳远组、实心球组、跳绳组和全面组;分层则是同一项目学生,男、女生分开(除跳绳组外),按阶段初测试成绩的每一项按成绩排位前、中、 后,将每个项目分层为“三小组”,如遇个别小组人员较多则继续拆分,确保每小组人员总数不超过25人,以便于提高实际锻炼的效果。

五、“晋级式”的激励办法

我们针对分项分层的学生,根据不同组别设定合理的晋级目标。每隔两周组织一次随堂测验,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晋级到更高一级的组别,对通过练习达到满分的同学在年级进行通报表扬。相反,对于全面练习组中,发现有满分学生成绩的下降,也要及时上报,分别编入分项练习组。我们这种动态的“晋级式”激励方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六、协同合作是保障

每周年级组领导都要到锻炼现场检查,记录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出勤,巡视训练情况,并利用广播,通报现场情况。班主任在课外锻炼到场协助也是我校体育课外锻炼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由于体育锻炼不同于其他室内科目教学,良好的组织纪律是锻炼取得效果的前提,因此必须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我校学生体能训练情况经常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表扬,为保障学生自觉参加训练和提高训练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现在参训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只要发现学生锻炼情况不佳,就及时与班主任沟通,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初2011级课外体育锻炼计划 篇2

一、立定跳远

女生:

1、深蹲起:15次x2组。

2、收腹跳:15次x2组。

3、立定二级蛙跳6次。

4、立定跳远6次。

5、蛙跳20米x2组 男生:

1、深蹲起:20次x2组。

2、收腹跳:20次x2组。

3、立定二级蛙跳8次。

4、立定跳远9次。

5、蛙跳30米x2组

二、坐位体前屈

女生:

1、仰卧起坐和背翘各25x2组。

2、两人一组相互推压对方40次x2组。

3、两人一组相对而坐相互拉伸对方40次x2组。

4、学生自己独立完成20次。男生:

1、仰卧起坐和背翘各30x2组。

2、两人一组相互推压对方50次x2组。

3、两人一组相对而坐相互拉伸对方50次x2组。

浅谈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 篇3

国家教委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两次。”这说明国家对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与频率等越来越重视,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课外体育锻炼无疑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阵地。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则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搞好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而且对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科学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力量、速度、灵敏、跳跃、耐久力等身体素质,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勇敢、顽强、机智、灵敏、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思想品质。众所周知,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健康是第一要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成就终身体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体育锻炼是一种健身性、趣味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在运动中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可以锻炼参加者的心理品质,符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目的。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不到一定的量,那么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调查结果表明,除6.57%的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外,有57.57%的学生每周都会参加3~5次的课外体育锻炼,并且有71.72%的学生平均每天用至少1小时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争取实现学校每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80%的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调查结果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手段,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李翠兰.北京市“中小学一小时体育活动”效果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浅谈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 篇4

国家教委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明确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两次。”这说明国家对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与频率等越来越重视, 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 课外体育锻炼无疑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阵地。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则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 搞好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而且对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 科学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力量、速度、灵敏、跳跃、耐久力等身体素质, 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 增进身体健康, 培养勇敢、顽强、机智、灵敏、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思想品质。众所周知,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健康是第一要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成就终身体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课外体育锻炼是一种健身性、趣味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运动量因人而异, 在运动中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而且可以锻炼参加者的心理品质, 符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目的。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量变引起质变,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达不到一定的量, 那么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调查结果表明, 除6.57%的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外, 有57.57%的学生每周都会参加3~5次的课外体育锻炼, 并且有71.72%的学生平均每天用至少1小时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争取实现学校每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80%的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调查结果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学校应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内和课外体育锻炼手段, 加大对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 加大学校的教育力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科学的课外体育锻炼 论文 篇5

日趋紧张的社会环境,没有好身体作支撑怎么和别人竞争,作为一个大学生,课外进行身体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的课外体育锻炼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很好地调节自身情绪,以疏解平日学习和各方面的压力。课余时间,多花些时间到操场锻炼锻炼身体,一举多得。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增进体质健康,但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就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同时还要注意体育锻炼的最佳时间及正确的体育项目。

要有自觉性:

课外锻炼一定要自觉,不能靠别人赶着撵着才去锻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把课外锻炼当做一种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自觉积极地投身于锻炼活动,要求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道理,同时锻炼过程中务必做到意念专一,抛出一切杂念。

要适量

适量主要是指锻炼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地加大,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上体育课时,则出现了“体质好的吃不饱,体质差的吃不了”的现象,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就能明显的克服这一现象,可以安排:早晨20~30分钟,下午课后30~60分钟,晚饭后可做10~15分钟轻度、和缓的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时间。但在运用实施中也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通过锻炼中的生理测定和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做到勤而行。第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量、强度和间隔。

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主要是指锻炼必须根据我们自身的不同情况,针对进行,不要盲目的学习别人,千篇一律,强行逼迫自己和别人统一,那样非常不利于自身身体的健康。在自身的锻炼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认真制订锻炼计划,严格执行,但是要适时调整。第二最好的锻炼形式是独自锻炼,能够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每个人最适应的锻炼时间都会有所不同,操场上清晨有的人进行晨跑等锻炼活动,晚上有人饭后散步、跳舞,我认为对于我们,效果最好的锻炼时间是下午的上完课后5.30左右。环保专家研究证明,下午的空气质量较清晨好。人体经过一天的学习、工作后,无论在生理和心理能力上都进入到了最佳状态,适合进行负荷较大的体育运动。在这一时间段运动会大大提高锻炼效果。

另外,在锻炼之前要注意几点:

1、适当补水。运动时会流失大量水分,所以,运动后一定要多喝热水,多吃梨、苹果、乳类、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

2、运动前要热身。不管做什么体育锻炼,准备活动都是必须的。

3、运动强度要适中。锻炼时觉得自己的身体有些发热,微微出汗,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这就是效果好的标准。相反,如果锻炼后十分疲劳,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头痛、头昏、胸闷、心悸、食量减少,那运动量可能就过大了。

4、预防运动损伤。每次运动中也要注意运动的方法,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外,运动的幅度、强度都要重视,不要勉强自己做一些较高难度的动作。

5、晨练不能空腹。运动时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过一夜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前一天晚上吃的东西已经消化殆尽,身体中基本没有可供消耗的能量了,如果在腹中空空时锻炼,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6、饭饱后不宜运动。饭后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大大增加,而身体其他的部位血液循环就会相对减少,如果马上开始运动,消化的过程受阻,胃肠容易生病。所以饭后30分钟后再进行运动为好。

体育项目有许许多多,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这样可以确保运动的时间与效率。另外,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也很关键,有助于我们弥补不足,完善身体条件。例如臂力不足的可以练习哑铃,做做引体向上,打打羽毛球等等。

高校研究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 篇6

一高校研究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建造各种会散发出污染气体以及污染液体和固体的工厂,这些日积月累的污染物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频频引发人们的抗议,其实,经济发展与健康的生活并不矛盾,只要人们从自身做好身体锻炼与保健便可。可是,如何锻炼与保健呢?众所周知,自从上小学开始便有了体育这门课程,而这门课程也便是我们自身学会锻炼身体的起点,我们学会了每日定时做广播体操、跑步、打篮球等一系列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每个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运动会,这也是对同学们身体素质的测验,就这样直至大学,大多数同学依然保留了这种良好的锻炼方式,然而,随着读研的到来,同学们也逐渐长大,那种定性的体育运动也逐渐消失,不再有规定的制度要去进行体育运动了,那么这项任务还会坚持去做吗?

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更高层次的阶段,所谓高素质人才,那当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拥有强健体魄的人,因此,体育锻炼应该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只有当学生们拥有了一个好的身体,才有将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的机会。然而,就针对目前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他们并不是都很愿意花上学习的时间去做那些辛苦的运动,不得不承认,没有了硬性要求,人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积极了,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有许多在大企业工作的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更严重的是某些刚从事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因为某些疾病而英年早逝,这不仅让企业损失了这个难得的人才,更是让自己丧失了宝贵的生命,让人忍不住哗然,也为如此脆弱的生命而感叹。因此,健康这个话题也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对它来进行深刻的研究与分析。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高校研究生教育都不再那么重视体育锻炼了,根据调查,有某些学校根本不重视体育课程,更别说做课外的体育锻炼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大工商企业招聘时都要求具有高技术的人才,于是便有了许多人只顾着没日没夜的学习,而他们却没有想到,即使如此努力,获得著名成就,可是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那么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而且据我所知,有某些高校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而挤压了学生的所有休息时间来让他们学习,堂而皇之是为了他们光明的前途,可却未曾想过,学生们的身体隐患已经渐渐浮现出来,这是极不正确的,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公,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

可能会有许多人感觉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差,其实这与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根据有关我国国民身体锻炼情况的统计资料表明,进入高校以后,学生们能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重约占总人数的60%,其中男生约占40%,女生约占20%,从中可以看出,进入高校的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越来越低了,而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更是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此看来那些年龄未老、身体却已老的人便有了依据。早在前几年,我国就曾提出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也就是表面上看上去是健康无碍的,其实自身却包含了许多健康隐患,这是极不安全的。而在我国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爆发力、耐力、速度以及力量素质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不仅如此,学生们中患近视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肥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可知,我国的高校研究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是事出有因的,学校不再重点强调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学生们自己也并不是很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

根据市场调研,高校研究生们更愿意将课余的时间用来娱乐消遣,男生中有喜爱运动的便会在休息时间去积极的做些锻炼,比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等活动,而女生中喜爱运动的人数便大大少于男生,她们更愿意在课余的时间去看电视剧,去逛街,甚至宁愿发呆也不愿去做那些辛苦的体育锻炼,这些问题反映出了当今高校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形势,不热爱体育运动,就没了重要的保障,因此,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三针对问题的对策

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进入高校的学生们越来越不爱体育锻炼,那么该怎么做呢?

第一,学校应该大力鼓励支持学生们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给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扩大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一些规章制度,对学生体育锻炼做一些硬性要求,或者对积极者进行奖励,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其次,设立各种体育锻炼的社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例如:羽毛球社团、网球社团、篮球协会等等。然后让老师可以多引导某些不会某种运动但却有强烈兴趣的学生,让学生能够建立起对这些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后,多举行一些体育竞赛,树立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并且建立奖励制度,这便更有利于学生们能自主的去参与。这样,学校便让在校的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体育措施。

第二,学生应该养成积极主动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其实作为一个已经步入或者将要步入成年阶段的人来说,自觉是非常重要的,进入高校之后,学生们的休息和自主安排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应该多参加体育活动,早晨起床后绕着操场跑几圈,午饭之后约几个朋友一起打球,晚饭后多去散步,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非常简单容易的活动,但是它们对身体的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日积月累的锻炼,更能加强对强健身体的塑造,不需要很大的锻炼强度,只要每日坚持这样去做,还会担心身体变虚弱吗?放下手机,离开电脑,放松一下那总是紧张在书中的情绪,多去体育馆或者健身房等这些地方,对身体是有极大帮助的。不要为了一时的懒惰而放弃了自己的健康身体,其实这些锻炼所受益的不仅仅是现在的自己,更是让以后的自己也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难道还不能促使你去积极锻炼吗?

第三,国家应该针对体育锻炼问题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培养德、智、体、美、劳的优秀学生的基础便是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不仅需要关系到学校里体育课堂上的锻炼,而且也需要健全课外体育锻炼的机制,这样的话,受益的不仅只有某个学校,而是整个国家,让整个国家里的高校研究生都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响应国家的号召。高校虽然对学生的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学生们的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段也是在这个期间,所以不能仅注重学业,即使为了响应“应试教育”的政策,也应该首先注重个人的身体因素。学习的时间有很多,不能以紧张的学习为借口,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在这个方面,由国家来实施政策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也便于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现在学生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加强课外锻炼来强健体魄是十分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们更需要加强体育锻炼,因为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体育锻炼,说难是难在坚持,说容易其实也是非常容易的,只要我们建立了良好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这便是我们对社会最好的报答。现如今,社会给予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这些消极因素对学生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不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很容易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打倒,而所谓的积极乐观不仅需要学生们从心里上解脱释放自己,也需要他们从生理上解脱自己,那么,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极有帮助的,这不仅有利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彼此都能够有一个好心情,也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运动来释放自己所承受的现实压力,从而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且还能够加强自己对于其他各项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这种方法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由此可见,针对高校研究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不仅关系到这一代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少年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为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做出榜样,从而带动全国的人民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其中,让我们整个国家都能够充满青春的活力,因此,我们更应该将此积极进行下去,不仅是高校研究生,还有全国的人们,都应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强健自己的体魄,坚持不懈,直至建立起强健的中国。

参考文献

[1]王申申.吉林省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3.

[2]刘卫峰,田剑.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03):90-92.

[3]张舒.河北省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4]肖哲.北京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状况及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城乡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研究与分析 篇7

关键词:城市,农村,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0前言

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体育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外体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中城乡中学生学生共295人,主要是梁平中学、梁平一中、金带镇初级中学,其中男生135人,女生160人(乡镇中学145人,城市中学150人)。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调查,根据研究内容,制作的调查问卷,发放300份问卷,收回问卷297份,有效回收问卷295份,有效回收率为98.33%,对搜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学生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

城市中学的学生体质较差的比例远远大于农村中学,高出了29.16个百分点,据调查表明:农村的孩子除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外,在家还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学生自己认为健康一般的,农村中学学生47人,占33.33%;城市中学71人,占46.10。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中学学生64人,占45.40%,城市中学学生19人,占12.38%。农村中学学生体质较好的高于城市中学学生,农村高于城市33.06%。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农村中学18人,占12.77%,城市中学6人占3.90%。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要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以便更好地参与锻炼。

2.2 学生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从调查结果看,增强体质、强壮体魄是同学们的主要目的,农村中学61人,占43.26%;城市中学72人,占46.75,二者比较接近。为减肥参加运动的农村14人,占9.93%;城市18人,占11.69%。为调节身心的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显得接近,分别是32.62%和32.48%。其他的农村学生12人,占8.57%;城市学生7人,占4.54.%。他们运动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要从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去认识,还需要老师、同学、家庭的积极引导。

2.3 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在中学时代,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从调查的结果看,选择学习课业重的,农村和城市中学分别都达到了74.28%、86.21%。可见,学习负担重是影响他们锻炼的主要因素。从上表可以看出,缺乏兴趣因素的调查结果是农村学生32%,城市学生24.14%。这部分学生感觉运动时身体对抗比较激烈,容易受伤,所以平时除了上体育课外,课余很少或者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吃苦精了,在体育锻炼中也是这样,农村占了32.18%,城市学生占有50%以上。在身体素质欠佳调查方面,农村学生占46.47%,城市学生占47.12%。有病在身也成了限制他们参与锻炼的客观因素。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农村占21.46%,城市占18.36%。

2.4 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从影响的原因可以看出:1)认为是体育师资力量强弱的,比例是非常的小。2)天气炎热或阴雨是影响体育锻炼主要客观因素,因为体育锻炼离不开锻炼场所和天气状况。农村中学占65.42%,城市中学占71.24%。3)在场地器材方面,农村中学的影响明显大于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占45.36%,城市中学占27.12%。在我的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农村中学的场地、器材设备缺乏严重,有的农村中学就只有一个篮球场和几个简单的乒乓台,条件是非常的简单。4)适当的体育群体活动也是影响他们锻炼的种因素。农村中学占42.56%,城市中学占34.12%。体育锻炼的很多项目都是需要团结协作的,缺乏体育锻炼的伙伴和群体,体育锻炼的快乐是会打折扣的。5)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求时尚和美成了他们不变的信念。他们不仅在乎自己的看法,也注重身边其他同学的看法,尤其是女生和男女异性之间是非常的明显,农村中学占21.45%,城市中学占9.36%,农村比例高于城市12.09%。此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存在不同的因素。

2.5 体育课上的主要收获

在同学们的体育锻炼收获中:学到了知识技能,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分别是54.86%和68.62%,都超过50%以上,这些都证明了他们在课上的学习效果很好。兴趣是成功的老师,或者说是一种智力支持,有兴趣就成功了一半。而从锻炼的自觉性来看,很少人在自主锻炼时充分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许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体育锻炼就成为了他们很好的一种消遣、放松的娱乐方式。在实际的调查中,也完全符合这一观点。

2.6 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

从锻炼的主要形式上来看,首先,同学们选择最多的是与朋友同学一起,农村占了57.45%,城市占了55.84%,说明他们最愿意的是和他们的朋友、同学一起参加锻炼。他们有更多的体育爱好和兴趣,他们之间有着不寻常的默契。其次,就是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农村中学占24.84%,城市中学占18.18%,主要原因是:很少有时间参与其他锻炼,参加集体锻炼更有充分的时间和体育活动氛围,更愿意感受那份集体带来的快乐。再次,就要算单独锻炼为主要形式了,农村中学占8.51%,城市中学占17.53%。他们更愿意独自寻找那份体育的快乐。与家人一起的农村中学占7.09%,城市中学占4.55%。家庭成员的带动,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和刺激因素。

3 结论和建议

1)城市和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加强责任意识,落实各学校体育措施,尤其是农村中学,政府和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一定的体育锻炼开展。

2)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青少年学生有适宜的余暇时间。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和锻炼意识。

3)学校要加强课余体育目标管理,建设新的课余体育目标管理程序与体系。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要符合青少年特点。

4)学校体育不能单单围绕中招体考和一些表面工作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该求真务实。学校体育主管部门、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体育团、会必须统一连接在一起,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要把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作重要大事来抓。另外,体育教师要加大自己的锻炼力度,保持扎实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位同学们服务!

课外锻炼 篇8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我们此次的研究对象是本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出200份问卷,男女生各100名。经过统计,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达到了100%。此后,我们运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征询上海市长宁区前资深中学体育学科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戈其栋等5位专家的意见。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本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就“结构效度”而言,在小范围内27人中,分类正确率为87%,在“信度”方面,经小范围(30人)再测法,相关系数P<0.05为可信。

二、结果与分析

1. 对总体情况的分析

围绕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对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进行了分解。其中,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7小时(平均每天1小时)以上者,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者;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3.5~7小时(平均每天0.5~1小时)以内者,为“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者;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低于3.5小时(平均每天0.5小时)者,为“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者。

统计调查结果(见下表1)显示:首先,“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男生有76人,占男生总人数的76%;女生有18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8%;男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基本正常,而女生表现明显逊色。其次,“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男生有24人,女生82人;再次,“基本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无论男女均为0。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中阶段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以男生为主,女生大多不感兴趣,这直接影响了全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以至于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人群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比例只有47%,还没有达到一半的比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 对课外体育锻炼认识的分析

统计调查结果(见下页表2)显示:94%的男生和87%的女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很有必要”;6%的男生和8%的女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可有可无”;此外,有5%的女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较好地植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心中,学生普遍有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决心,但调查中也有些一些相关数据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体育锻炼意义宣传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很有必要”,这说明高中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普遍有着正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在比较表2的数据结果和表1的数据结果后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持肯定态度,但是实际参加的人并不多,这里面存在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

3.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分析

统计调查结果(见下表3)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有94人,男生有76人,其中“从兴趣爱好出发”的男生有67人,“消磨时间”的男生有2人,“锻炼身体”的男生有7人;女生有18人,均是“从兴趣爱好出发”。

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其动因已不仅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认识层面,而是通过锻炼,发现和培养了自己对体育方面的兴趣。这也给我们今后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与指导提供了有益启示:在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外活动中,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学生对体育锻炼有兴趣才会积极投入。因此,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至关重要。

4. 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分析

统计调查结果(见下页表4)显示:分析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群后,我们发现,男生主要认为缺乏时间,选择该项人数为11人,占45%。而在女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群中,认为“没有合适项目”的有54人,占66%。

由此可见,缺乏合适的项目是影响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学生虽然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项目参加,造成了实际参加锻炼的人数有限。尤其针对女生而言,我们应积极开发适合高中女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活动项目。

5. 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场地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下页表5):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场地主要集中于本校场地和家庭所在小区或附近公园,分别为50%和33%。虽然收费场馆的体育锻炼设施与条件都相对更好一些,但由于学生缺乏经济条件,因此他们更愿意在免费的体育场所进行课外锻炼。而对于免费的场地,学生则更偏向于在校内或他们认为非常熟悉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因此,在本校场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居多。

三、结论与改进策略

1.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体育法》明确规定“青少年每天要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在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选修一定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高中学校的学生体育锻炼主要形式是每周2节的体育课和每天的课间操等,这显然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也无法真正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但令我们振奋的是,由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普遍有所深化。因此,在高中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训练时间并不是主要矛盾。我们必须通过加强课外体育锻炼,达到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2. 课外体育锻炼需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积极创新活动内容

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需求。基于此,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是一种良好的补充形式。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虽然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较前几年相比也有了明显增加,但是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和规范性较差,锻炼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其中既有高考升学的压力使然,也有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和学校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体育训练活动内容单薄、形式枯燥等原因。因此,从本次问卷来看,依然有50%左右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仍然停留在认识层面,忽视了实际的体育锻炼。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若忽视了这个群体的存在,学校体育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与提升的空间。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外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无合适项目”和“缺少兴趣”。基于此,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在安排和编排上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可以通过大课间的体育活动形式,将游戏、武术、健美操等融入其中,创造活跃的校园气氛,以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3. 深化高中体育课教学改革,创新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强体育课锻炼指导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课程表上体育课的延伸和拓展,在加强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引导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注重课内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本次问卷调查向我们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重要命题,为学生参加开放、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在安排和编排上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形式,将游戏、武术、健美操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项目融入其中,营造活跃的校园气氛,以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从本次问卷所反映的男女生课外体育锻炼不平衡的情况来看,女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没有合适的项目是造成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人数不多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研究高中生的性别特点,加强女生的体育训练与课外锻炼内容、形式的科学开发,指导女生参加一些合适的体育锻炼项目,如健美操、街舞等,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

4. 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体育设施高质量建设与正常开放

学校各阶层要转变以往的传统观念,采取强有力的组织措施,投入足够的资金,在硬件设施及软件管理方面加强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满足学生的锻炼欲望。学校应加大校内体育设施对学生的开放时间,为学生提供一个畅通便捷的锻炼场所,除每天下午放学后允许学生在学校体育场馆锻炼外,还应鼓励学生在假期里,或带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携亲戚朋友等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既促进了学生与家人的亲情,也加深了学生本人及其家人对就读学校的感情。

绵阳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科学城第一中学、绵阳南山中学、绵阳市第三中学、绵阳市开元中学、绵阳实验高级中学六所学校随机抽取的300名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 为了部分调查项目更加准确科学, 男女生比例为1:1, 各150人。

2. 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分别对各大学图书馆搜集到有关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图书, 期刊及学术论文进行细致研读, 从总体上了解现有的研究状况, 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⑵问卷调查法。问卷的设计符合社会学和统计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相关调查问卷和本区实际情况, 300份问卷, 收回问卷296份, 有效回收问卷291份, 有效回收率为97%。

⑶数理统计分析。对搜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分析。

⑷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 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 归纳与演绎。

二、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 见表一: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只有少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 对于这部分学生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从表一中, 我们可以看出体制较差的学生占有不小的比例, 这说明绵阳市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并不乐观, 对于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和实施力度还应加强。

2.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⑴主观因素

由表二可知, 增强体质、强壮体魄是同学们的主要目的, 娱乐和减肥也占一定比重, 这三种都是积极的运动动机, 值得提倡, 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中, 课业重占了80%以上, 这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学生减负绝对不能是一句空话。

⑵客观因素

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 除了主观因素外, 还有部分客观因素, 对此我们也做了调查。影响的原因可以看出, 认为是体

育师资力量强弱的, 比例是非常的小;天气炎热或阴雨是影响体育锻炼主要客观因素, 占60%以上, 因为体育锻炼离不开锻炼场所和天气状况;在场地器材方面, 占27.12%;适当的体育群体活动也是影响他们锻炼的一种因素, 缺乏体育锻炼的伙伴和群体, 体育锻炼的快乐是会打折扣的, 这样的原因占11%, 此外, 在其他影响因素方面所占比重较小。

3.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

对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体项目的调查, 具体数据见表四: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 男、女生所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不尽相同, 男生最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是篮球, 占男生参加锻炼人数的其次是足球、乒乓球、慢跑等;女生则依次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慢跑等。男生以运动量比较大、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为主。女生则选择轻巧灵活、对抗性较弱的项目进行锻炼。

4. 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

⑴弥补学校体育课时不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外体育锻炼作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学校科目之一的体育课, 由于课时数有限, 仅靠体育课是不能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因此, 必须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课外体育锻炼理所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 促进身体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⑵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体育锻炼本身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选择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有自主选择权, 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作用, 很好的弥补了体育课教学中, 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的不足,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课外体育锻炼一般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践, 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 组织、裁判、交往能力, 运动能力等得到的发展。这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⑶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这种机会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独立运用已有的体育知识技能, 并不断探究未知领域, 在长期的自我锻炼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 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锻炼效果产生满足感, 逐渐培养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从而使学生爱体育, 会锻炼, 能坚持锻炼, 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⑷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课外体育锻炼中, 学生可以在自我世界里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能力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尽快地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 并使这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一些具有体育才能的学生可以成为开展群体体育锻炼的骨干, 在体育锻炼中带领和帮助其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即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 又可以促进群体性体育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大部分青少年学生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清晰的认识,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娱乐瘦身和应付考试这三方面, 总体看来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出发点是基本正确的, 已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但也不可忽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错误思想, 要对此给予积极的引导, 使这部分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

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课余生活方式之一, 学业繁重, 场地、器材缺乏和天气等因素, 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制约因素, 其中, 课业繁重占绝对比例, 相关部门、学校应将减负落实到实处。

男女生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有所区别,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运动喜好改进体育课程设置和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 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进一步促使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2. 建议

学校应根据本校办学特色,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不断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体育锻炼内容。要为营造一个友好的、愉快的课外体育锻炼环境和良好的交往环境,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要制订课外体育锻炼计划, 确定实施方案, 合理分配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活动时间, 并定期组织一些规模较大的课外体育活动, 不断促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发展。

不断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 使课外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和终身体育观, 坚持长期锻炼, 要增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努力达到“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 我们要坚持做到课间集体活动与课外自主活动相结合。课间活动应以集体做广播体操为主, 争取做到以操促德、以操辅智、以操健体、以操审美。学生课外自主活动则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 自创自编, 自娱自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郭有意.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

[2]李政, 陶建辉.湘西地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3]章建成, 张绍礼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

课外锻炼 篇10

一、相关概念及心理健康标准解析

1. 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 指的是课堂学习之外以增进健康、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和调节精神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这种身体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心, 而且可以发展人际关系。身体活动是一种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身体运动, 其概念至少包含以下三要素:一是由骨骼肌产生的身体位移;二是对体制有积极的影响;三是能量由高到低变化过程的消耗。

2.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表现为衰弱和没有疾病, 更重要的是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状态, 也因此促成了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也有学者将此“健康”定义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指的是有完整的生理状态, 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二是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心理在环境条件和本身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即把个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归结为心理健康, 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人马洛斯对心理健康问题做过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马洛斯的心理健康标准共有10条:有足够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理想和生活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保持人格和谐完整、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人际关系、适度控制和发泄情绪、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前提下恰当地满足个人要求, 这10条标准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和广泛引用。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特点

1. 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

当今学校体育中, 体育课堂教学己经不能满足学

筅河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牛进平

生身心发展需要, 因此课外体育作为体育课的延伸, 不仅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巩固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以及丰富学生学校生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还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身心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课外体育锻炼促进素质教育向前推进。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不受空间、器材限制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 故而能使学生在不受太多制约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体育潜能, 提高学生学生的自觉锻炼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课外体育锻炼是改进教材、优化教法的纽带和桥梁。教师把新的教材、教法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实践, 有助于课外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把体育内外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较好地验证体育教学的改革效果。

2.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课外体育锻炼特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以及特长;是以有安排、有组织的获得感性认识为主的锻炼形式;灵活的锻炼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具有计划性、课余性、自主性、多样性、实践性、指导性、制宜性、独立性、扩展性、补偿性等特点的锻炼形式。

三、课外体育锻炼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依据

对学生来讲, 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锻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 传统的思想观念使我国学校体育对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缺乏足够的认识, 而学术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不断深入的认知体育功能,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论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程也有较大发展, 特别是推行素质教育以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纪宏、东北大学教授王宝森、华东师范大学留美博士季浏等学者都对此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其中留美博士季浏的相关研究受到普遍推崇和认可, 他认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提高智力、改善情绪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治疗心理疾病等六个方面。

四、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

1. 促进学生心理发育

体育锻炼主要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中枢, 从感觉开始, 在大脑皮层主导下所进行的一种随意运动, 它是以人体肌肉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性活动。学生时期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心理健康程度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是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必须加倍重视的教育领域。处于学习紧张氛围之中的学生,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并随时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育。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较好的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手段, 更是消除成长和学习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

2. 改变学生心理状态

健康个体进行体育锻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不仅能陶冶情操, 还能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从生理学角度来看, 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刘国军在他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与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研究报告中通过实验得出: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远远大于不自觉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比较成熟的“解决问题”方式;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少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幻想”方式。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改变有着密切的相关性。1993年, 吕红斌就提出:在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取良好的心理效应类似于医学上标准的心理疗法, 这种心理效应分为两种:即身体锻炼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和身体活动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韩旭、毛志雄归结出身体活动可产生以下情绪效益: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改善心境状态、产生如跑步者高潮以及行为流畅等良好情绪。

3. 推动学生发展自我意识

体育运动是竞争性、集体性的活动, 锻炼过程、竞赛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的能力、修养和魅力以及认知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认识, 提高各种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的心理品质, 使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一个人如果心理健康, 就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具有热情、宽容、友爱、团结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过程也是集体之间、个人之间、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这种交往能够促使群体成员在体育运动中增进了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从而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体育运动的公开性和集体性能够促进人际关系融洽、良好发展、团结协作, 推动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4. 树立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毋庸置疑, 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提高运动技能技巧、增强身体素质以及生理机能的过程。当参与竞赛并取得成绩后, 认识和情感体验便会自然而然的使人产生自我成就感、幸福感和愉悦振奋感。具备强烈的成就意识和果敢顽强的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些优良品质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体育锻炼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体现在人的价值方面, 因此使得体育成为了备受关注、影响广泛的一项事业。适宜的体育活动能使有抑郁情绪的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获得心理满足, 使他们重新认知、把握和提升自我, 增强自信心, 消除忧郁, 从而成为朝气蓬勃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青年一代。

5. 治疗心理疾病

1990年美国科克凯尔迪等人提出:体育锻炼己经成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表明:参加体育锻炼频度越高自我反应引起的生活和心理紧张度就越低。现代社会, 生活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许多人包括青年学生在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演化为孤独、忧郁等心理障碍。有学者曾经对1750名心理医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有6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和消除焦虑症的一种有效手段;80%的心理医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和预防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学生经常参加课外锻炼有助于消除紧张情绪、缓解精神和心理压力, 从而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从锻炼中产生积极的成就感并获取心理满足, 从而降低焦虑, 摆脱悲观压抑的消极情绪, 消除忧郁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骆积强.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3 (3) .

[2]殷恒婵, 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体育学科, 2004 (6) .

[3]刘丽等.青少年应激及其应对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2) .

上一篇:写作下一篇:随机数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