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

2024-07-01

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精选十篇)

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 篇1

2004年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 义务教育阶段, 一二年级由过去的每周3节调整为4节, 三至九年级调整为每周3节;高中阶段每周2节。随着这一规定的落实, 全国绝大部分学校都出现了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

200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央7号文件) 下发, 各地纷纷采取措施, 加大投入, 解决中小学教师不足等问题。如江西省实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教职工与教学点班额比相结合的编制制度, 较好地解决了中小学教师的缺编问题。河南省近年来在实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中, 专门拨付一定经费用于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 使“特岗计划”中音体美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

据了解,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组织实施“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和器材‘配齐、达标’项目”, 其中的“学校体育、艺术教师配齐项目”, 将有助于解决多年来音体美教师短缺和体育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但是,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从全国范围来看, 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

现状

记者前不久采访一所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时, 一名中学体育教师的一番话道出了当今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的现状:

我校是重庆一所重点完中, 初高中加起来共有100多个教学班。现有体育教师18人, 按照重庆市中小学校一年级到高中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计算, 目前缺口至少在8人以上。

实际上, 我校目前只在高一、高二开设了3节体育课, 高三还是2节体育课。主要问题一方面是师资不够, 根本开不起来课;另一方面是其他学科的课都排满了, 课程根本安排不出来。尤其到了高三, 压力太大, 像我们这样能开设2节体育课已经相当不错了。全国很多地方高三都没有体育课了。即便是按照现在的课时开课, 我校体育教师每周每人都得上20节以上的课, 这还不算代表队的训练和课间活动的工作量。除此之外, 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 体育教师都必须到位。因此可以说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操场或体育馆里。按照规定, 初中14节、高中12节为满工作量。我个人每周要上20节以上的体育课, 每周超出7、8节。前不久有个很好的教研活动邀请我参加, 我想找同事帮忙带下课都不行, 因为大家都很忙没法帮忙, 最后只好放弃。唉, 现在想提高自身都成了一件很难的事。

重庆市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 目前该市小学缺体育教师47%, 初中缺35%, 高中缺61%。

教育部最新统计表明: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多人, 按照国家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 还需要30万左右的体育教师。2010年, 国家教育督导团开展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专项检查, 对全国10个省、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了解, 发现在多数省市的一些按规定开足体育课的学校, 体育教师的课时量, 中学在18节以上、小学在20节以上甚至达25节。与其他学科相比,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属超高工作量。

行动

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副校长刘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按照重庆市体育与健康课规定, 每周一至十二年级全部开设4节体育课,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师课时量为每周18节。按照这一规定, 我校体育与健康教师配备的人数应为班数×4节/周÷18节等于人数, 我校现有73个教学班, 体育教师应为73×4÷18约等于16人。2007年之前, 我校只有体育与健康教师12人, 近几年陆续招入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5人, 体育与健康教师达到17人。由于我校的教师编制没有满, 因此近三年先后招聘了10余名教师, 其中音体美等“小三门”课的教师就有7、8名, 基本满足了这些学科的教学需要。

为开齐开足体育课, 山东省青岛市近些年每年都要为每个区县配备10余名体育教师, 以缓解体育教师不足的矛盾。以即墨市为例, 前年该市招聘了18名体育教师, 去年又招聘了30余名体育教师。与此同时, 青岛市还对改行从事其他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进行“改行归队”的梳理, 让改行的体育教师回到原来的岗位或兼职教学。此外, 该市还聘任了不少兼职教师担任体育教学工作, 基本满足了体育教学的需要。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针对全区教师总体超编1000余人, 学科布局不均衡 (超编缺岗) 的现状, 采取了对超编学科多余教师, 且有意愿、有基础的教师实行转岗培训措施, 合格者持证上岗;对小学教师部分转岗和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 进行为期一年的周五六日培训, 经考核合格, 持证上岗;同时该区每年对缺编体育教师较多的学校给予少量入编, 增添新教师。

在配齐配足体育教师的同时,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将每天上、下午两次大课间活动上升为“大课间行为艺术”, 安排专门课时予以保证, 调动了校长和其他教师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积极性。洛龙区古城中学的刘爱贤校长对记者说:“‘大课间行为艺术’是我们校长的公开课, 每节课我都会亲自筹划备课, 和老师沟通、共同研究, 不仅有学期计划、课时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反思等, 还有优质课评比, 就连活动路线图我都得想好、设计好。”该区教育局局长张欣说:“‘大课间行为艺术’让每位教师都成为‘体育’教师, 不仅很好完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 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也更加丰富、有保障。”

对策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认为, 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一是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增加了体育课时;二是近10年来体育教师数量没有按课时比例同步增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 开足开好规定的课程。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对策一:破除体育教师配置的制度性障碍。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教师“整体超编, 结构性缺编”的情况。由于在招聘时注重理论和文化考核, 学校急需的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因此被挡在门外, 而招聘来的语数外等其他学科教师却无法胜任体育教师的工作。基于当前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的现状, 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特殊政策定向或采用特岗招聘的办法补充体育教师。同时, 应细化教师的配置政策, 最好像规定师生比一样, 规定每个学科教师应配备的数量, 以改变学校将语数外教师放在重要位置予以保证甚至过度配置, 体育教师却缺乏严重的现状。

对策二: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当前, 在体育教师缺乏的情况下, 很多地方都采取让其他学科教师转岗或由班主任等教师兼教体育课的做法。随着体育课时的增加, 这样的兼职教师越来越多。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转岗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的培训, 通过长期、有效的培训, 尽量使兼职教师达到合格体育教师的要求。

对策三:建立体育教师基本权益保障制度。在体育教师的课时统计中, 往往不包括早操、课间操和学校课余训练、竞赛等工作的时间。建议将此纳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或每周课时中, 并使他们享有同工同酬的待遇。

对策四:施行行政问责机制。如果学校不能够配齐体育教师, 少开设甚至不开设体育课, 无论是学校, 还是对相应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 都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规定和问责机制。建议对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管理人员, 尤其是校长实行问责制度, 要把校长当作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出现问题唯校长是问。

难点二:场地太小如何锻炼?

在我国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面积较小学校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面临人多场地小的实际, 如何克服困难、开展一小时体育锻炼?许多学校和地区在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中努力挖潜, 他们用实践证明, 小场地也能做出大学问。

现状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是位于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劝业场附近的一所学校, 学校仅有一片不规则的空地, 经过整修后成为学生上体育课、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该校共有1200名学生, 32个教学班。据校领导介绍, 按照天津市的有关规定, 每所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起码要达到5.4%, “我们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只有3%左右, 如此算下来生均体育活动面积更低, 远远达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要求。”该校领导面对现状, 显得十分无奈。

北京五中分校是一所纯初中校, 没有室内体育场地, 操场面积仅为2350平方米。现有初中3个年级, 34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1600人, 每个学生平均只有1.5平方米的运动场地。记者采访该校时发现, 该校学生想要一起出操都不可能, 只能错时分开活动。

与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北京五中分校情况类似的学校, 在很多大城市, 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比比皆是。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大量存在。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城市学校基本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的不足45%。以地市以上重点学校为例, 有300米以上田径场地的仅占30%左右, 有3个以上篮球场的仅占42%。如果以生均运动场地计算, 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标准的学校比例更低。

行动

位于北京市王府井商圈的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共有学生1400名, 40个教学班。学校每天开设的体育课多达18、19节。原来学校只有两块篮球场、一块羽毛球场地, 学生上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都十分困难。近些年, 该校利用教学大楼在楼顶部建造了一个风雨操场, 学生上体育课、开展课外活动和冬季长跑等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缓解了场地不足的矛盾。在“向上”发展的同时, 该校还就地“挖洞”10余米, 建起了一个两层的地下体育馆, 一层为球类馆, 有篮球馆、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在这里, 学生既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 也可以玩篮球、手球等;体育馆的另一层则是形体训练房, 以对学生进行体操练习和形体训练, 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该校体育教师商凤西自豪地说:“我校现有的地面、地下、楼上的立体化体育运动设施, 不仅满足了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需求, 还丰富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立体化的体育场地让我们由原来的场地不足, 变为现在的场地高质量、高标准, 保证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生体质逐步得以增强。”

作为上海面积最小的区, 卢湾区有不少弄堂学校, 校园面积堪称“袖珍”。“最小的学校从头跑到尾也只有60、70米。”该区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蒋平芳这样形容。为了克服场地带来的不便, 卢湾区的许多学校在形式和方法上创新思路, 采用蛇形、椭圆形等跑法, 节省了活动空间;同时各校都开发了跳绳、传递火炬、传送篮球、弄堂游戏等适宜本校开展的活动项目, 每所学校的活动内容都达10余种以上。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天津市和平区万全道小学以班级为单位, 利用阳光体育活动时间进行队列练习。练习时, 每名学生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少, 而紧凑的节奏、锻炼的强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其他运动。学生们情绪高涨、乐此不疲。该校副校长赵岩认为, 有个大场地固然好, 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与小场地现实并不矛盾, 大小场地都可以有所作为, 关键要看大家是否重视。

重庆市广益中学背倚南山, 场地十分狭窄, 学生体育活动成了问题。不能在校内开展体育活动, 何不走出校门, 走进大自然锻炼身体?校长章显林和他的同事们想到做到, 在充分利用周边地形地貌设置学生健身场所的基础上, 该校精心组织、策划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的一系列体育活动。每次活动前, 学校都会着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讲授相关知识, 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反复演习, 确保万无一失后才允许出外活动。

对策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指出, 超重和肥胖与青少年运动不足有直接关系, 运动空间不足往往还会导致学生的情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发现, 儿童的攻击行为80%发生在室内, 尤其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调查显示, 我国幼儿园人均空间面积0.3平方米, 而美国儿童的人均空间面积为2.3平方米。

解决当前城市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我国的多数城市学校, 建校之初很少考虑学生运动场地问题, 场地基础差, 难以改造。但现在仍然没有对许多新建校的运动场地大小做出硬性规定。在日本, 为确保学生的运动, 文部省明确规定, 中小学校的规划和建设中, 运动场地不得少于校园实际用地的50%。建议制订城市学校建筑运动场地大小的国家标准和法规, 明确规定学生运动场地在学校总的用地中所占比例不得少于40%。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运动场应同时容纳全体学生做操之用。中学每学生不宜小于3.3平方米, 小学每学生不宜小于2.3平方米。”事实上, 这个规定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建议严格执行国家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的相关规定, 使运动场地标准成为遏制超大规模学校发展的依据之一, 全面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借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 注意开发老城区学校地下、屋顶、自然地势等空间资源, 打破对运动场地非篮球场、排球场不可的狭隘认识。最大限度地扩大学校运动面积。建议将扩大运动场地纳入到城市建设和学校改建规划中。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还不足以保证所有学生的运动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体育资源, 如体育部门的体育场馆不能向学校完全开放。建议建立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实现校与校之间, 学校与社会场馆之间统一协调的共享活动, 让每个孩子最大程度地享受教育体育资源。

难点三:缺少器材咋样玩得好?

日前记者在农村学校采访时发现, 由于体育器材缺乏, 许多农村学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除了跑步和极少数运动外, 很难开展其他体育项目。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器材可用。体育器材缺乏已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学校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的瓶颈问题。

现状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翟镇镇圪当头小学共有274名师生, 学校没有一块正规的场地, 全校师生按体操队形站立都排不开。学校只有一个18米长的篮球场, 距离标准篮球场差了8、9米, 篮球场有一副用了10余年的篮球架子, 经过多年使用, 篮板已换过好几回, 架子也焊过很多次。学校大的体育器材还有3个足球门, 可是由于场地小没地方摆, 现搁置在一边。谈起学校的这些“家当”, 该校校长郭学荣忍不住“一声叹息”。她告诉记者, 学校另有3个乒乓球台子都是用洋灰自己砌的;有3副羽毛球拍子, 羽毛球场地就在篮球场中。学校甚至连排球都没有。前两年, 学校为了开展活动买了50根小跳绳, 去年又添置了10根大绳, 算是充实了一下。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加丰富, 学校动员学生自己缝制沙包、用松紧带做成橡皮筋, 孩子们倒也乐在其中。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教育局体卫艺股股长武治军告诉记者:“三年前, 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只有不到50%。近年来, 河南省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投入和配备, 使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达标率已接近80%。但在一些农村小学差距还是很大。”

据中央教科所体卫艺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的调查显示: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总体达标率在28%~35%之间, 农村达标率更低。2008年、2010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开展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专项检查, 对河北、海南两省四个地区的抽查表明:学校体育器材能够基本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中体育器材有关规定的不足50%, 农村达标率不足30%。

行动

河南省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农村特别是乡村小学的体育场地建设与器材配备。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郭蔚蔚说:“我们要求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拿出不低于省级财政拨款1/2的专项资金, 扶持当地农村学校, 特别是乡村小学的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专项资金必须用于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配备, 不得挪作他用。同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专项资金到位三个月后, 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对使用效率低下的单位要采取措施, 督促专项资金使用的落实。”

北京市密云县近年来累计投资1.85亿元用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新建200米、400米标准塑胶操场56块;建综合体育馆5个、篮球场60余块;配备各类体育器材11万件 (套) ;为全县中小学统一配备学生体质监测设备及体育器材13000多件 (套) ;鼓励学校自制体育器材约计7000余件, 使所有学校全部配备篮球架、足球门、乒乓球台、单双杠和其他教学所用、学生所需的各类体育器材。同时, 各校按照“每年投入不少于2%的经费用于体育工作”的要求, 及时更新、添置小件体育器材, 满足了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需求。记者日前在该县看到, 每所学校的体育器材都摆放在操场或体育馆等活动场地内, 学生随时可以拿起篮球、排球打起来, 拿起足球踢起来, 拿起跳绳舞起来。该县教委主任李钟勤认为, 器材摆放到场地上, 看起来只是方便了学生锻炼, 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 近几年用于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及场地建设的投入约353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修建篮球场8个、排球场27个, 配备田径及课外体育活动器材45项、8000余件, 总计投入80万元。对促进全旗中小学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东省湛江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 就利用废旧轮胎、废水管、废渔网等在农村中小学校建立了“快乐体育园地”。在这里, 一些“废物”成为障碍跑、攀爬、绕桩等的绝好器材, 不仅变废为宝, 还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问题。全国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纷纷效仿, 使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矛盾得到极大缓解。

一位县体卫艺专干告诉记者:“尽管这些年省里加大了投入, 但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缺口依然很大, 加上体育器材很多都是易耗品。因此, 按《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最低标准的要求, 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短缺至少在60%以上。”

对策

中央教科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认为, 近10年, 随着中国义务教育的推进和教育均衡化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学校场地器材的投入, 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但就全国而言, 农村学校体育器材配置工作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策一: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经费投入, 将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经费纳入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预算中, 将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策二:在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投入中, 必须将体育场馆建设经费和日常体育器材经费区分开来。目前, 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存在重场馆设施建设、轻锻炼器材购置的现象。运动场馆的建设和大型固定器材的购置占用了巨大的资金;实际投入到日常体育器材、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的所占比例极少。事实上保证日常所需的器材, 如篮球、足球、跳绳等, 对体育教学来说更为重要。

对策三:目前, 学校体育器材购置及补充缺乏制度保证, 是导致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短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2008年、2010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开展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专项检查, 发现多数地区学校体育器材的购置和补充, 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建议将农村学校体育器材投入经费在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对策四:近年来, 学校体育器材政府统一采购过程中, 由于没有专业人员, 特别是体育教师的参与, 采购到的体育器材往往在质量、规格上不适合学生使用, 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建议今后让体育教师参与到学校体育器材政府统一采购工作中, 以保证体育器材的规范和高质量。

“安全”绊住学生腿脚?

近日公布的“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表明:学校伤害事故主要由运动及学生玩耍打闹引发。学生课间打闹玩耍致伤的有401人, 在校内体育活动受伤的有685人, 均为轻微伤和轻伤, 其中骨折的占56%, 比上一年上升2个百分点。报告认为, 加强课间秩序的管理和体育活动的引导非常重要。

现状

“我是一名市直属百年老校小学的副校长, 分管体育和后勤安保工作。作为学校的负责人, 校园安全一直是我最关心和头痛的事儿, 尤其是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最让我头痛。因为这些事情经常发生, 防不胜防!”

“去年上半年, 我校六年级的一堂小篮球课上发生了一件事:几名学生在课外活动打球时玩得正欢, 其中一名学生突然冲向另一名学生并用力一推, 后者一下撞到了篮球架上, 头上撞出了一个大包, 眼睛也撞开了一条血线, 缝了好几针。原来这几名学生在玩球时起了争执, 最后竟动起了手。事后, 受伤学生的家长将肇事学生告上法庭, 要求赔偿。由于不满法庭的裁定, 受伤学生的家长一直与肇事学生及家长反复纠缠。等到孩子毕业了, 其家长没有了顾忌, 干脆将学校也告上了法庭, 认为学校要负连带责任, 并提出巨额赔偿的要求。折腾了近一年, 事情才平息下来。”

“学校安全实行的是一票否决。作为第一责任人, 学校的一些安全事故, 如校园踩踏、食物中毒等已经让校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此校长经常旁敲侧击地对我说:‘别再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出现安全问题了。’我心领神会, 嘱咐学校的体育教师, ‘体育课只要能上就行了, 千万别搞什么花样, 搞出问题就麻烦了。’于是, 学校的单杠、跳马等器材被收进了器材室, 各种球也被‘束之高阁’, 冬天只组织学生进行长跑。别说, 还真管用, 快一年了, 学校体育教学和活动时都平平安安, 没有出过什么事故。只是校内的‘小胖墩’和‘小眼镜’越来越多, 冬天感冒的学生也有所增加, 真不知道我是不是该为这些问题负责。”

行动

1998年1月11日, 中国教育报在《社会周刊》头版刊发的《94万索赔案》一文,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根据一起体育课上发生安全事故而引发的官司所作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最终推动了全国第一个有关校内事故处理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该文作者金志明认为, 保障学校权益必须立法。

为了解决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问题,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之后, 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规定。“这些法规的出台对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等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位老体育工作者如是说。

体育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 校长最头痛的是家长无休止的纠缠及漫天要价, 一些学校根本无力支付高额的赔偿。因此, 最简单的应对办法就是少开或不开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课。为构建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四川省江油市建立和完善了“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实行由学校统一购买意外伤害责任险的办法, 经费在公用经费中列支。2009年, 该市77所学校的10.7万名学生均购买了校方责任险, 参保率达100%。与江油市一样, 近年来, 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为学校上了校方责任保险, 为学校解除了后顾之忧。

有关专家指出, 学校意外伤害事故不可避免, 管理到位却可以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邯郸市赵苑中学李杰业老师和他的同事们, 每次上课或体育活动前, 都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学生充分活动开后再进行正课或活动。同时, 他认真示范每一个动作, 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动作表象, 避免了学生因错误动作而引发的伤害。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体育教师在运动前, 都会提醒学生做检查。如在体操教学前, 钥匙、胸卡之类的物品不要放在身上;进行跑步教学时, 要求学生检查鞋带或脱去外套, 使其便于运动。同时要求体育教师经常性地检查活动场地、器材。每次上课前, 特别是教学内容为器械类项目, 如体操项目时, 体育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器械设施。

江苏省南通中学在给入学新生作体检时, 为检查出有心脏病、血液病、哮喘等不适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建立档案, 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特别关注。同时学校制订了应急预案, 当学生出现状况时, 学校会及时送其至医院救治, 并由法治副校长介入, 通过合法程序解决问题。该校体育教师潘雪峰说:“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以学生为本, 用自己的爱心、细心、敬业心去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组织好每一次体育活动, 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就会降到最低。”

对策

北京市京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毅认为, 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需要从几个层面加以解决:

对策一:加强立法。教育部于2002年6月25日发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这一行政规章的颁布, 对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 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只是一个部门的行政规章。校园安全需要由《校园安全法》这类法律武器来捍卫。

对策二:守法。学校或教育部门在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 首先要厘清自己的责任, 如果无过错就不应当承担责任, 学校应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在很多校长是“怕”字当头, 出了任何事都“以和为贵”。同时, 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对学校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氛围, 相反动辄将一些不满和私愤发泄到学校, 令校园成了人人指责和“欺负”的对象, 使得众多校长到了谈安全“色变”的地步。

对策三:管理到位。学校在平常的管理中要做到位。现在一些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办学上档次, 处处加以硬化。学校的器材设施, 如单双杠下面不是沙坑或软垫, 而是铺上了地砖一类的材料, 为校园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对策四:建立保险制度。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所有学校都为学生上意外伤害险或校方责任险等, 以减轻学校和体育教师等因意外伤害事故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一小时体育锻炼方案 篇2

一、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活动时间及活动内容安排:

学校每天1小时学生集体运动时间构成为: 30分钟的课间操、45分钟的体育课、20分钟的课间体育、25分钟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课间操: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30分钟的课间操,包括两部分内容:(1)广播操(2)毽球练习或跳绳练习。

3、体育课:每班每周2节体育课。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每一节体育课都要认真备好课,课堂内容应丰富、合理、科学,要求课堂中有准备部分、游戏部分、训练部分、放松部分;要求每节体育课必须有10分钟的体质训练,并且必须包含5分钟的踢跳训练。

4、课外体育活动:学校每天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25分钟。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篮球、排球、毽球、跳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掷实心球、投沙包、立定跳远、短跑、中长跑等各种达标活动,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竞赛及“快乐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三节课和第四节课之间,组织学生做好1次眼保健操。

三、组织实施

教务处:负责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程的时间安排安排和检查。

政教处:负责眼保健操、课间操、体育艺术节的安排、检查、考评。

体育组:负责早操、体育课、校内体育竞赛,运动队的训练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指导。

总务处:负责体育课活动器材设施的保障(结合学校实际,增添必要的器材)、产地器材的检查、对场地器材的维修提出建议,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保证学生活动的安全,确保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 篇3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近几年中呈现极为迅猛的态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学生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普查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并未因营养条件好而得到改善。相反,大部分学生体质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专家一致认为缺乏运动量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针对初中体育教学重新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旨在通过理论研究重新认识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初中 体育教学 每天锻炼一小时 理论研究

一、引言

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从体育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长期锻炼的习惯和健身意识。但凡事有度,并不是说锻炼时间越久就能得到越好的健身效果,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也不能一味纸上谈兵,严格控制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活动量),且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空间和设施,才能保障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蓬勃发展。

二、“每天锻炼一小时”初中体育教学理论研究

体育卫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校教育统一树立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极力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学校、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达成共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应投入资金改善和采购体育硬件设施,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然后再从教学工作方面严抓质量。下面是笔者从教学工作方面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的建议。

(一)严格按照既定课程安排执行教学活动,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初中体育教学需严格按照国家既定的课程管理计划执行相应教学活动,按照规定配置学历和业务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的专业体育老师,按照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程,须保证学校完成百分百的开课率,课外活动安排井然有序,同时辅以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老师要根据活动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研工作,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学习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以老师鼓动学生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能充分体现学校“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办学宗旨。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阳光体育”大课间

为深入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号召,学校可将早操改为20分钟慢跑的形式,并增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如课间操时间增加到20分钟,春冬季节可组织跑步,夏秋季节则组织广播操或武术操,根据季节变换交替进行。下午最后一节课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如越野长跑竞赛,以30分钟为宜,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身心能够在阳光沐浴下得到活动。师生同参与,人人受益。

(三)发展体育活动兴趣小组

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素质兼优的人才,体育教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所占比重不可小觑。很多学校组织并发展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初具成形,如组建篮球兴趣团队、田径队和乒乓球小组等。学生参与此类活动小组,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自于学生的爱好取向和自主选择,具有显著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活动自身来讲,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也非常强,具有很好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教育功能。专业体育老师在该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负责给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尽力将活动开展的更丰富更多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参与进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真正意义上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通过对安溪县各中学有关体育教学管理的调研可知,各学校常规工作管理比较到位,体育教学已得到初步成效,但特色体育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求一条体育特色路,找到能够适合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以此制定出具有特色且能普及的体育教学发展规划。同时,国家应该认识到我国中学校园内体育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有必要为各学校投入资金增强软实力和硬实力,采购添置体育设施和培养素质过硬的专业体育老师。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师资力量短缺老生常谈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结语

总而言之,“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为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提出的口号。从调研部分学校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落实情况来看,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学生的身心健康明显有所改善,学生生病的几率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高了,且在体育活动中可掌握技能和培养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可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号召之下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志超.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广西灵川县大圩初中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J].体育教学.2009(12).

[2] 游信喜,涂攀,白应彬.发现式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1(18).

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 篇4

关键词: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3+2+2+X”,德育教育

0 引言

长期以来陕西省中小学体育课每周次数达不到规定的3次课,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教师、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既没有起到锻炼的作用,更不能从中得到美的陶冶。

1 研究目的

(1)更新教育观念,落实素质教育和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2)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3+2+2+X”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3)使学生在活动中享有体育乐趣,身心协调发展,每个学生真正享有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掌握两到三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4)在体育锻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体育文化载体功能进行德育教育。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陕北:米脂县龙镇中学150人;陕南:汉中市铺镇中学150人;关中:蒲城县城关中学150人;西安市:54中、99中、78中、育才中学150人。

2.2 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上述学校的学生进行单项和多个项目的普查、抽查、问卷调查。(2)实验法。确定学校实验模式是:三课两活动;即“3+2+2+X”模式。三课(即每周三节体育课);两操(早操和课间操)、两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开展课外活动)、X(每天或者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民间的传统的体育及游戏活动)。实验在不影响日常学习的正常条件下进行。(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影响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因素分析

3.1 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结果

从陕西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情况来看,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及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等生理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中小学生的近视率、龋齿率居高不下,这些都与中小学生的每天活动量日益减少密切相关。

从全省发放的问卷情况可以看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2份,回收率98.1%,有效率问卷588份,有效率99%。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普遍偏少,能每天活动一小时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28%,没有达到要求的人数占到72%,完全不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说明了阳光体育在陕西省的落实情况不够乐观。

3.2 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3.2.1 学生对体育课的安排以及项目设置不甚满意

在调查的588名学生中,50%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节数偏少,对体育课的内容单一,对老师的强制要求很反感;对开设的项目,学生觉得田径占的比重过多,体育课甚至成为一种负担。传统的体育教学有明显的技术性,模式较单一,在相对独立的项目中很难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和学校的情况开展有特色、具有实效性的教学体系来满足学生的兴趣。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在学生自愿参加的体育项目中,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的占到68%;选择跳绳、健美操的占62%;篮球57%;太极拳、跑步等项目占到36%;因此,在体育课项目设置方面,尽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健康,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基础。

3.2.2 体育课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从调查中发现,有48%的学生对现行体育课的授课方式不满意,造成他们对体育锻炼的逆反心里。他们认为,老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强制,有的运动项目根本不是他感兴趣的,也不是他能力所能达到的,但是作为任务却必须完成,使其对体育课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对于锻炼身体只有排斥。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同时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创新,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体育锻炼的氛围,对学生的自觉锻炼体育意识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2.3 运动场地器材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限制

在陕西,大部分地区中小学体育场馆器材相对比较落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运动场馆符合国家规定、体育器材符合《配齐目录》的几乎为零。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完成,85%的学生选择晨练项目是跑步。只有在体育课中,才能有少量的体育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

3.2.4 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80%的学生肯定体育锻炼的益处:减肥、增强体制、调节情绪、还满足了兴趣。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什么用处,浪费时间。几乎95%的家长不希望学生有太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认为这样会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们的文化课成绩。

3.2.5 学习任务重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在调查中,因学生任务重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43%,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毕业班,如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就更为严重。同时,通过调查还发现,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取消或者减少了毕业班的体育课,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3.2.6 德育教育还不能充分的渗透到体育锻炼中来

在调查中同时发现,课外或课余体育锻炼教师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像体育课一样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不符合“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应该用一些民族的,传统的或者学生喜爱的体育形式进行诱导式、自发性的德育教育。

3.3 课题的实施“3+2+2+X”模式的提出。根据陕西省的中小学

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课两操两活动加校外活动,即“3+2+2+X”模式。三课(即每周三节体育课);两操(早操和课间操)、两次活动(主要安排在没有体育课的时间进行)、X(每天或者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民间的传统的体育及游戏活动)。这就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只要坚持每天按规定的时间锻炼,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标准是容易实现的。尤其是我们调查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之间也在参加这些活动项目。如陕北地区的锣鼓,渭南地区的洪拳,陕南的秧歌等。学校或当地职能部门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轻松的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

从以上两表的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课表的安排学生不能达到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而第二种安排使学生完全可以达到每天锻炼1小时。同时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学校以外的活动,这样就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至少达到1小时。

根据调查问卷中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原有体育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加入了一些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项目:例如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也增加了一些体育游戏类的项目在课外体育活动上,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对传统民间体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引导,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扩大体育课程的影响。

4 结论和建议

培养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形成一支为学生发展着想的、具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让学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促进学生生理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将德育教育与阳光体育进一步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顾雪兰.全民健身与大学生健身对大学生体育投入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

[4]李祥.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曲宗湖,尚大光主编.《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王超著.《现代学校体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教材编写组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制度 篇5

“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一直以来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认真组织学生开展集体体育活动。为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特制定我校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每周3课时;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下午组织进行全校的广播操、武术操锻炼。学校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确保每周进行广播操或大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的总时间达到要求。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确保活动内容

1、大课间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实际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确定。一是做好广播操、武术操。学校要教育学生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锻炼方法。

2、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结合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把耐力、力量、柔韧等素质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突出的内容,切实提高特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除组织学生认真做好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部分外,应结合季节特点、学校特色和场地情况,适当增加简便易行、面向全体、实效性强、较为安全的集体活动内容,如:自编操、跳短绳、慢跑步、素质健身操等相关练习,以及武术操,雨天坚持做室内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建立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加强监督检查

从今年开始,学校明确责任,加强检查督促,确保落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的浓厚氛围,同时辐射到每一个家庭,让每个家庭都来关心孩子的体质健康,支持学校体育活动工作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实施之日起,由少先队负责对各班进行出勤检查、校行政以及体育教研组负责考评,考评、出勤情况记入班级考核。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考核不合格班级,期末不得评为先进班级。

三、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实行安全责任制

1、学校领导小组必须保证校园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安全。

2、班级活动时班主任和带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如发生事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盼每天锻炼一小时真正落实 篇6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代表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有识之士对青少年身体羸弱有切肤之痛,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少年强则国强。”时至今日,当国家越来越强盛,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生活好了、锻炼少了、体质差了。最近一次国民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撇开枯燥的数据不谈,现实中我们见过多少小“胖墩儿”、“豆芽菜”,见了多少爬个楼梯累得气喘吁吁的孩子。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身体与心灵相通,一个身体健康、体魄强壮的孩子,他的进取心常常会更强,创造力会更强。我们担心的是,青少年体质羸弱,不仅是身体的“缺钙”,更导致精神的“缺钙”,要撑起一个崛起的大国,这样的孩子怎堪重任?

青少年体质状况与体育锻炼密切相联。科学研究表明,坚持每天一小时有氧运动能消耗体内脂肪,提升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锻炼时间太短效果会打折扣,时间太长又会影响学习和休息。“一小时”对学生强身健体而言,可说是“刚刚好”。因此不独中国,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一小时”的概念,并由政府出台措施予以保障。美国颁布了新锻炼指南,要求保障儿童每天一个小时的跑跳玩乐时间。加拿大实行鼓励儿童健康的退税措施:10岁以上的孩子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学校组织课余体育活动的费用可退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实行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通过运动项目的等级测试,提高青少年的体力、耐力、速度、灵巧等素质。2007年,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们看到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国家意志和政府作为。

然而,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青少年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仍难以实现。学校说,场地太局促、经费很有限、安全难保证。家长说,我们害怕“输在起跑线”上,不得已让补习班、特长班挤占了孩子锻炼时间。学生说,呆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多舒服,干吗要出去跑出去跳?由此看来,青少年体育关系学校、家庭、学生多个主体,涉及观念、投入、体制多个环节,保障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迫切需要由局部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单兵作战转化为全民行动,像打一场战役、办一项工程一样,举全社会之力,把锻炼时间真正交还给孩子。

保障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学校要善于创造学生体育锻炼的条件,开齐开足课程,用喜聞乐见的形式吸引孩子锻炼。中小学生锻炼时间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减负”。保障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还需要各级政府把青少年体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将公共资源向学校体育倾斜。譬如,将学校体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做到随教育经费的增长同步增长。

如今,“每天锻炼一小时”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当是扎扎实实执行和持之以恒落实,把国家意志化为全民行动。

如何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 篇7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每天”的概念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是“一年当中的每一天、生活中的每一天”, 而不是狭义的“在学校的每一天”。只有真正把体育锻炼落实到每一天, 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才能真正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在学校, 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各中小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体育课、集体体育锻炼、课间操等都得到严格的落实, 在校时间, 学生的一小时锻炼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要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意识、能力, 需要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 多种途径共同努力, 达到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才能真正实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一、体育意识的培养

“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真正需求。因此学校体育不能仅局限于培养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局限于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 而且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让学生学会理解运动的价值, 学会体验运动的乐趣, 养成运动的习惯。

1.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技术技能的学习, 达到传播体育文化和培养体育精神的目标。

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一项积极有益的活动, 不仅有助于培养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个人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

要认真讲解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等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真正懂得锻炼的意义, 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学会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树立“健康体育”的理念。

3. 学校体育课程要通过课程改革的实施, 促进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爱好。

要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 将枯燥的跑、跳、投掷技能教学创新为趣味性的健身练习,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要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成功教育、快乐教育, 引领和帮助学生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 增进学生对于“快乐体育”的认识。

4. 学校体育课程要加强宣传发动, 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态度和自觉练习的习惯。

要促进学生对“每天锻炼一小时”意义的认识, 意识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是应该终身养成的良好习惯, 也是健康人生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坚强意志, 经受起考验, 真正做到每天不间断, 养成使人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二、锻炼能力的培养

“每天锻炼一小时”需要学生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体验, 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方法, 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锻炼。

1. 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理论教学。

要以健康为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基本体育卫生保健知识, 掌握体育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教会学生科学健身的理论知识;要多阐述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事例及其原理, 教育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育教师要重视课程项目开发。

要改变原有重视技术技能达标的指导思想, 选择学生兴趣爱好浓厚的项目, 选择适合课外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 比如开设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通过课堂教会学生锻炼方法。

3. 体育教师要重视科学锻炼教育。

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科学锻炼的能力, 使学生针对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状况, 切合实际地制定具体目标和锻炼计划, 积极参加课外、校外、节假日体育活动, 进行长期、科学、有序的体育锻炼。

4. 体育教师要重视调控能力培养。

要教育学生掌握运动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能力,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运动中进行运动负荷等方面的自我调节, 使学生在锻炼中能够通过调节练习的密度、强度, 进行自我监督和保护, 学会科学锻炼, 提高锻炼效益。

5. 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精神培养。

要加强意志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竞争、协作等精神, 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学会在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 积极与他人合作, 与同学一起锻炼。

三、外部环境的建设

“每天锻炼一小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体育锻炼不单单是学生的事、青少年的事, 还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需要通过广泛宣传健康观念,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

1.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

质健康标准》, 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 提高全社会对初、高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关注, 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

2. 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力度, 加快游泳馆、体育馆、健

身房、球类活动室建设, 探索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对外开放具体可行的做法;要适当开展体育竞赛, 推行简便易行的锻炼方法, 如长跑、远足等,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要全面实现“全校健身”的目标。

3. 倡导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

一辈子”的口号, 使“全民健身, 健康第一”知识深入人心, 使全社会都能关注生命, 关注健康,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逐步形成人人健身、天天锻炼的良好风气, 全面形成“全民健身”的局面。

4. 充分发挥社会办学力量, 吸引青少年参加跆拳道、拉丁舞、羽毛球等体育培训班开展锻炼;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合理利用社区体育运动器材组织开展社区活动, 创造性地利用民族传统, 开展传统性体育活动,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实践所思 篇8

一、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好处

每天锻炼一个小时, 可以分段的锻炼:上午20分, 中午20分, 晚上20分;也可以整块的锻炼, 根据季节的变化, 以及自己的基本身体机能适应范围, 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例如春天可以爬山, 慢跑等;夏天可以游泳、瑜伽等;秋天打球、做操、打太极;冬天可以跳健身操、跳绳等。通过适宜的运动, 不仅能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而且还能愉悦身心。校园有了体育, 就有了生命的阳光和向上的朝气。让全校师生都深深懂得体育是力量的角逐, 体育是智慧的较量, 体育是美丽的展示, 体育是理想的飞扬。

二、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高中生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无天气影响的前提下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我校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入手, 根据不同年级和接受体育教育的不同程度学生的特点, 按学生自选项目分班上课, 使体育课选项分层教学。积极响应新课标倡导的相关精神, 大力实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校园内悬挂着“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大幅标语。全校六千余名师生每天大课间和活动课, 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此外, 我校还每学年每学期组织大型的校园体育、艺术素质竞赛活动, 如队列队形广播操比赛、篮球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歌咏比赛等, 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严格规范制度, “阳光锻炼一小时”。

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锻炼强健的体魄也应是规范办学的应有之意, 而坚持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就必然要落到实处。首先是科学编排班级课表, 保证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或体育锻炼课, 将“阳光锻炼一小时“纳入课程计划, 科学规范地操作;其次是加强集中阳光锻炼的管理, 做到“四定一检查”, 即:一定班级锻炼项目, 每学期初, 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上报政教处班级的锻炼项目;二定锻炼时间, 规定每天下午课外活动为学校集中锻炼时间;三定锻炼地点, 由政教处为班级划定集中锻炼的场地, 班级在指定地点锻炼;四是定期汇报锻炼成果, 学校每学期结束前进行班级锻炼项目展示, 评出奖次;一检查就是由校学生会组织学生干部每天检查班级锻炼的情况, 及时在公示进行反馈。通过落实系列措施, 加强管理, 将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提高锻炼效果。

1. 每天的集中阳光锻炼, 采取“先集中后分散”的办法实施集体锻炼。所谓先集中就是全校学生集中演练“太极拳”。我县自2010年4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太极拳比赛后, 我校依托教工队取得的良好成绩为动力, 将太极拳向全校学生大力推广。太极拳有诸多的防病治病的功能, 在勤奋的修炼中能开发智能, 康复强身。它的整套拳法符合人体生命应有的规律。它能提高感官功能, 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的健康。能增强呼吸机能, 扩大肺活量, 能促进消化系统和体内物质代谢等。每当音乐在校园内响起的时候, 所有班级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之下, 在指定位置, 集体演练“太极拳”。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充满了力量和朝气, 身心得以愉悦, 体魄得以强健, 意志得以锤炼。

2. 所谓后分散就是在集中演练“太极拳”后班级分散组织锻炼, 由班主任组织体育委员带领本班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太极拳拓展锻炼, 一招一式在那连贯的动作中, 学生情趣得以提升, 身体的协调和灵活也充分展示了出来。

3. 球类是学生最为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在校园里, 篮球、足球和乒乓球成了学生运动的主要项目, 各个场地虽然没有统一的裁判, 没有准确的位置, 但是个个还是你争我夺, 满场飞跑, 总为自己传了一个好球, 打好一球而高兴不已。汗水顺着脸颊流淌着, 一个个矫健的身躯喷发着火一般的热情。

4. 集体跳长绳是许多班级挑选的锻炼项目, 长绳舞动起来了, 班级学生鱼贯而入, 纷纷从长绳下一跃而出, 一个接着一个, 比的是速度, 比的是激情, 比的是成功……耳畔是呼呼作响长绳舞动的声音, 眼前上下翻飞的五彩的精灵, 心随着长绳在飞舞在跳跃。分不清谁是谁, 就像是长绳上盛开着的一朵朵各色的花朵。那花朵在你我的精心呵护下, 必将越来越鲜艳和夺目。

5. 伴着动感十足的音乐, 健美操兴趣小组的同学们, 舞动着美妙的身姿, 那步伐, 那动作, 像模像样。一点儿都不比正规大型比赛的舞步逊色。这都是“运动着, 快乐着”的心声在呼唤着他们, 这更是“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期盼在牵引着她他们年轻而热情的心。

三、师生同参与, 建设和谐校园

在每天集中锻炼的时间, 鼓励所有的教师都要走出办公室, 参与自己的喜爱的运动项目中去。学校还为此专门购置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器材, 还把教师参与锻炼情况作为各部的考核内容之一。学校各个角落时常都有教师锻炼的身影。阳光体育运动, 师生共同参与, 在紧张工作的闲暇, 运动着, 快乐着, 也使工作更有激情和效率。同时, 老师的参与对学生而言, 也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平时上课严肃的老师们在这个时候, 和学生互动, 共同完成一项体育任务时, 所收获的喜悦更能增进师生的感情, 进而推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进程。老师也能在体育运动中发现学生身上更多的优点, 从而鼓励其在文化课学习中大力发扬, 起到互为利用的作用。体育运动不仅能使人快乐, 健康, 更能无形中拉近你我他的距离, 是彼此的心贴的更近, 使彼此能学习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运动使人健康, 运动使人精神百倍, 运动使人心情愉悦, 挥动你的臂膀, 舞动你的身体, 流淌你的汗水, 让“每天锻炼一小时, 幸福工作五十年, 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一口号不再是口号, 而是我们每个人实际的行动。你也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李振聪.阳光体育.让校园活起来[J].中国学校体育.2007 (7) .

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 篇9

一、训前工作有计划

每年中考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体育,因此在初三开学之初,提前规划本学年课外体育锻炼计划是年级工作的重心。首先,在开学第一个月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工作的同时,对全体学生体育成绩展开摸底工作,为后期分组训练提供数据支持;其次,协调年级教学课时安排,保证从国庆节过后每周至少四天下午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再次,由于班额过大和场地师资限制,合理规划布局场地,包括篮球场、楼梯通道、中心广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确保锻炼场地,安排各年级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全员参与的训练。

二、思想动员提士气

每年我们都组织一次全体学生的体育锻炼动员大会,邀请上一届的学生交流经验。通过学生自身体会性的中考体育经验介绍,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锻炼,提高中考体育成绩乃至整个中考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全年级师生摈弃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时间,影响其他科目成绩的观念,使大家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能量供应,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营养,不仅能促进神经肌肉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应能力和大脑工作能力,还特别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表明,课外体育锻炼不但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成了紧张学习生活的一种调剂,初三课外体育锻炼也没有影响到笔者学校中考成绩,升学率一直稳居重庆市第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训练内容有重点

经过多年 的实践和 积累,笔者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 的初三课外 锻炼计划,既有全面组的学年计划和课时计划, 又有分项组菜单式训练计划,还有同一课时针对晴天与雨天分别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如以全面组第12课时(见表1)和分项组第3周训练计划(见表2)为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每次课外锻炼的训练内容都至少提前一周由初三年级体育教师集体研讨完成,并分发给每一位参训教师。当然,每次训练计划并非一成不变,参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训练目标必须达成一致。

四、分层锻炼求实效

我校的初三体育锻炼分为全面锻炼和分项分层锻炼两大类。每周一、三全体学生进行全面锻炼,一方面能够保持学生良好的运动状态,另一方面防止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懈怠。每周二、四进行分项锻炼, 主要针对未能达到中考满分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前测成绩先分组,再分层。即针对每一学生,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同中考成绩标准比较,来确定每一位学生本阶段要重点突破的项目,分成立定跳远组、实心球组、跳绳组和全面组;分层则是同一项目学生,男、女生分开(除跳绳组外),按阶段初测试成绩的每一项按成绩排位前、中、 后,将每个项目分层为“三小组”,如遇个别小组人员较多则继续拆分,确保每小组人员总数不超过25人,以便于提高实际锻炼的效果。

五、“晋级式”的激励办法

我们针对分项分层的学生,根据不同组别设定合理的晋级目标。每隔两周组织一次随堂测验,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晋级到更高一级的组别,对通过练习达到满分的同学在年级进行通报表扬。相反,对于全面练习组中,发现有满分学生成绩的下降,也要及时上报,分别编入分项练习组。我们这种动态的“晋级式”激励方式,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六、协同合作是保障

每周年级组领导都要到锻炼现场检查,记录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出勤,巡视训练情况,并利用广播,通报现场情况。班主任在课外锻炼到场协助也是我校体育课外锻炼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由于体育锻炼不同于其他室内科目教学,良好的组织纪律是锻炼取得效果的前提,因此必须得到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我校学生体能训练情况经常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表扬,为保障学生自觉参加训练和提高训练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现在参训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只要发现学生锻炼情况不佳,就及时与班主任沟通,都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 篇10

在十八大中, “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 一字之变, 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也体现出了当今人们生活条件的提升。但是, 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情况下, 人们的身体“财富”却在逐渐下降,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梁启超曾大声疾呼:“少年强则国强”。从这可以看出, 从旧中国开始, 就已经强调了青少年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当今这个发达的21世纪中, 青少年素质高低更是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但是, 由于中国当今的国情, 学校、社会、家庭对青少年身体素质不重视, 导致青少年学生身体状况逐渐下降。为此, 国家专门出台了各种文件、政策, 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 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纲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按国家规定要求, 把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放在学习教育中去, 在发展学生教育的同时, 使学生身体素质不落下。

2、“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现状

随着国家政策的提出,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地中学都在积极的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的落实做出努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 各地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山东省济宁市的和乐体育、湖南省的小群体学习法、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两类体育课”实践以及情境成功教学法的实践等。

近年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做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一部分学校改变了大课间时间; 一部分学校改变了体育课的上课制度, 每次体育课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还有其他很多地区的学校, 都通过了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 不能落实到位的单位、学校仍然占大多数。例如, 很多学校仍然存在挤占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师教学不重视, 对学生“放羊”现象随处可见;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列入课表。

3、难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原因分析

3.1、教师业务水平的原因

近年来, 由于各地中学教育发展迅速, 学生人数增加过快, 导致优秀教师不能相应得到配备, 高中缺教师从初中调, 初中缺教师就从小学调, 层层拔高使用。这样就使得拔高上来的教师教学负担重、压力大, 难以挤出时间来学习新知识, 教育方法手段仍然陈旧落后。

3.2、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今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 从来没吃过苦, 个个娇生惯养, 特别是一些城市里面的独生子女, 更是吃不得半点苦。上学车送, 放学车接, 到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懒惰思想十分严重, 没有经历过风雨,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较差。这些孩子不愿意参加那些吃苦流汗的体育活动, 每当体育课的时候总是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锻炼, 还有一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候比较自由、随意, 这样就增加了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 降低了体育活动的质量。

3.3、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自古以来, 考试制度就在中国流传, 一直都是以成绩的好坏来定位学校, 升学率高低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 甚至是唯一指标。社会看重的是学校高考上线率、录取率以及名牌大学的过线率。不论在农村和城市, 家长的要求始终是文化课始终是第一位, 没有好的成绩, 其他什么也不要想去做, 业余时间全部被要求放在学习之中。

3.4、教育内部的原因

学校受经费限制, 现有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场地不能够满足, 导致学生不能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 长而久之, 原本喜欢的也不喜欢了, 所以, 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 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4、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计划的方法

(1) 各个学校校长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能否顺利落实、开展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落实这个活动的主要负责人, 各个校长要思想与时俱进, 去掉“旧”思想, 接受新的东西, 贯彻党的方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

(2) 为确保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 学校领导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小组, 在校领导的带领下, 健全“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计划的管理, 健全一套专项督导评估方案与细则。

(3) 确保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应满足大部分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这样才能更好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开展, 不要因为设施的原因而让学生不能进行体育活动。同时, 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应加大, 促进全民健身。

(4) 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师是关键, 有趣的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进行多样的运动项目, 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呆板, 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运动的心理。让学生们从心底热爱运动, 这样, “每天锻炼一小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丹.武汉市城区中学“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实施现状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打造自己的健身馆下一篇:电子政务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