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2024-05-28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精选十篇)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1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

93.5%的男生和90.8%的女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男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要略大于女生。大连市82%的高校男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 女生占71%。说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但部分学生的喜欢仅停留在口头上, 74.5%的学生不是一直都坚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他们对体育健身认识较好, 但实际行为较为滞后, 特别是能坚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仅为20.5%, 这说明认识与行为之间有较大差异, 具有不一致性。

2、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频度

80.67%的人锻炼时间在40分钟之内, 且女生多余男生, 锻炼时间在40以上的占29.62%, 并呈现随活动时间的延长而人数减少的现象。2次/周的24.94%, 3次/周的33.24%, 4次/周的19.74%, 5次/周4.68%。另一研究中, 3次/周以上的男、女学生只占13.9%和10.8%, 说明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22.2%和14.4%的男、女学生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大约在30-60分钟, 9.7%和7.5%的男、女学生每次体育活动时间存60分钟以上。说明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有规律的课外锻炼习惯, 但还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应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直接参与意识。大部分女生锻炼强度低, 影响了锻炼效果, 不利于身体健康。

3、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动机

在安江的研究中, 锻炼动机依次为健身, 消遣娱乐、应付考试达标、交际结友、塑造体型。在李秀梅的研究中, 动机排序依次为增强体质, 丰富业余生活、社会交往、掌握锻炼方法、应付考试。在郝海涛的研究中, 男生锻炼动机依次为健身, 消遣娱乐、提高体育成绩、调节情绪、提高竞技水平。女生的为健身, 提高体育成绩、消遣娱乐、调节情绪、社会交往。综合显示,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都有着明显的动机, 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功能有着更深的理解, 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能调节情绪、增强社会交往等功能。

4、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项目

男生喜欢项目依次为篮球、足球、跑步、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女生的为跑步、健美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因性别差异, 男女生体育项目需求也不同, 但跑步、散步, 球类深受男女喜爱, 析其原因, 跑步、散步技术简单, 消费低, 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等。球类天生的竞争性吸引着不少健身者。从选择的内容来看, 男性较女性更倾向于富有竞争对抗性的项目, 女性则更倾向于强度小, 身体接触少的项目。

一些时尚项目也逐渐流行开来, 如轮滑、滑板等, 这和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心、较强的学习能力有关。

5、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因素依次为:无时间、无器材、无场地、无兴趣、无人指导、怕受伤、不会练、体弱多病、家长反对等。也有调查为:学习紧张和运动场地设施不足, 其次是后勤条件、技术水平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因素。

学生天职是学习,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 除专业外, 还需要大量课外时间来“考证过级”, 很多学生因为无时间而放弃课外体育锻炼。伴随着扩招, 部分高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 严重挫伤了锻炼的积极性。受多年应试教育影响, 部分不重视体育, 缺乏专业技能, 都严重阻碍了高校课外体育的发展。

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健身意识, 培养终身体育理念。

让学生充分认识健身的重要性, 构建多元化活动途径、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

2、从实际出发, 开展一些集健身

娱乐一体化的活动, 教师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 提高锻炼效果。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充分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

3、加强领导重视,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设施。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 挖掘潜力, 加强管理,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收费场馆取得的利益用于更新或添置体育器材。尝试引进社会资金, 满足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摘要:阅读大量相关资料, 针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认知态度、锻炼动机等进行分析, 就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课外体育,高校,现状

参考文献

[1]吴秋林、刘猛、王向琪:《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5 (5) :200-203。

[2]卢特:《对大连市部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5 (1) :95-99。

[3]张华影:《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苏州大学, 2010, 3。

[4]郑遐:《广东部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时代体育》, 2010, 3。

[5]安江:《西安市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

[6]李秀梅:《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3) :368-369。

[7]郝海涛:《“长三角”地区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9 (11) :108-110。

[8]包海丽:《我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31 (4) :144-145。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2

【关键词】高校 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校园阳光体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54-03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的一个重大举措。目的是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倡导全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切入口和主要工作,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战略举措。“校园阳光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园阳光体育”不仅是检查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锻炼及训练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最能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为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提供依据以及相应的对策,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等高校1885名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共发放调查问卷1885份,回收1735份(男生867份,女生851份),回收率为95.6%。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11.5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二、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和调查结果

对回收的1756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发现:广西地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周以上的有704人,占41%,参加2次/周以内的有846人,占49%,不参加的有170人,占10%,总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9%。由于制度的约束,早操出勤率达96%。近年来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各院校达标率在95%左右,体育课成绩合格率为94%。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720名大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益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76%的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50%的学生对目前自己身体体质状况感到不太满意,普遍认为单纯依靠每周一次体育课,即2学时的时间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此外,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女生有明显差异,即女生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男生多,占女生总数的24.4%。此统计结果不仅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也表现出女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不强。通过调查还发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已完全了解和适应了学校各种环境,而且不开设体育课,没有体育考试压力,加之学业任务重,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没精力、懒惰。

从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查发现,学生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学习运动技术、培养意志品质、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调查中,有88.4%的学生认为:每天坚持l小时的体育锻炼能调节神经,消除由于学习紧张而造成的疲劳,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75%的学生有一定的锻炼习惯,他们每天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健身活动。其中有36.4%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超过1小时。由此可见,课外体育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生身体状况和培养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笔者对广西财经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年级差异,一、二、三年级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至四年级时下降至最低,与大学生整体优良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调查发现,36.4%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63.6%的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体育健康生活方式。2007年10月,课题组分别对这两部分大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进行测试,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良好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大学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另一部分大学生。由此表明了课外体育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上是综合、多元的。

调查发现,高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设施严重缺乏,场馆与器材设备现状不容乐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场馆设施条件。意见中指出:针对高校扩招后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要进一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确保体育经费与学生人数同步增长;要认真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规定,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同时,要充分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运动需求。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设施,但招生规模扩大与体育场馆建设迟缓的矛盾仍为突出,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与运动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室内场馆设施缺乏,许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都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求;即使一些有室内体育场馆的高校,也终因场馆设施不全或开放时间不足等原因影响和挫伤了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和体育场馆设施短缺无形中成了阻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这其中有领导对体育工作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因为体育工作经费使用制度的不完善。可见,高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高校体育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障,也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先决条件。

刍议课外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教学 篇3

1 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指的是学生在课外时间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包括学生本身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及方法,辅以自然力和卫生措施所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以及学校发动组织的运动竞赛、班级体育活动等活动,以不断巩固、提高学生在课内体育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及计划的限制,形式独特且极具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有鲜明的群众性,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均是根据本身实际需要情况,以增强自身体质、追求身心愉快、发挥自身专长为目的,自觉自愿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具有自觉性、适量性、针对性等特点,因而较之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显得更为独特,此外,更是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体育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等功能,在培育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及其身心发展需要,完成高校体育的任务,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体育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奠定学生的终身体育基础,提高学生运动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课外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2 . 1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体育教学课程的有力延伸,学生能在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不断去验证并实践、运用课内体育教学课程中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运动水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素质。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由此引发的师资力量、学校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导致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加之高校体育场所及设施方面的制约,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需要受限,影响到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应当而且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应享受到生活体育方面教育,因此高校实施体育教学,不论是课内体育教学,还是运动训练,或者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确保学生有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并非单指课内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还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力,将课外体育活动当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2 . 2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的延伸和有力补充

高校体育课的实践性极强,需要面向全体高校学生,依照体育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开展系统且具有连续性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师传授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需要经由学生的认识、练习实践、再认识、再练习实践等诸多阶段之后,方可掌握、改进、提高、定型相应的技术动作,直至完全领会,熟练运用。而高校的课内体育教学毕竟有限,一般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要在这短短的课时之内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且要求学生能掌握领悟、运用自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课外体育活动的延伸及补充。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并对其加以指导,使其领悟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技巧,以此来强身健体,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学生要熟练掌握体育技术,提高体育运动技巧,需要足够的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做保障,基于课内体育教学时间上的局限性,需要学生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加练习,实现对体育知识及体育技术、运动技巧的复习与巩固。此外,大学生正处于身体蓬勃发展时期,需要足够的运动量、一定的锻炼次数,进行长期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课内体育教学课时虽说有一定的运动量,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满足大学生身体增长所需要的运动量。研究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的等级情况与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密切相关,每周进行5~6次体育活动,每次1h,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这就要求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实现人体各组织细胞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并使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地合成,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这一宽松的体育氛围及灵活的时间,缓解疲劳,恢复机能,增强体质,掌握技巧,提升体育机能,保持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3 如何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对高校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巧、保持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意义重大。然而当前诸多高校并未给予课外体育活动足够的重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内体育教学同等重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就完整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从而导致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关心不够、投入较少,开展力度低,缺乏计划性与组织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加之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上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应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高校日常体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性、组织性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学功能。

3 . 1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性与组织性

学生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难以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而更倾向于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计划性地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在充分了解本校及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关心、支持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组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力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及文件,有力地策划、组织、指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根据高校教育的特点,合理安排好现有场馆器材设施的使用,抓好学生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情趣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组织各类群体体育比赛,促使学生为在比赛中夺标,从而自发组织更多的群体体育练习,最终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径。并根据学校本身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取一两项运动进行长期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加以开展,形成本校的特色与传统,提升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使课外体育活动实现健康、长期、有序地发展。

3 . 2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

校园体育俱乐部能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和人才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是利用课余时间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培养学生对各有关体育项目的锻炼兴趣、丰富学生文体生活、增强体质,提高技能、培育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学功能,需要充分发挥校园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力,广泛宣传、扩大影响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走到阳光下、走到操场上、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形成校园内外“阳光健身活动”的热潮。校园体育俱乐部不断健全自身的组织章程及活动,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体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提高技术水平,开展体育技术培训讲座,组织承办校、系的学生以及教职工等各项体育赛事,定期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或专项性体育比赛,对各项活动进行详细地反馈、总结、汇报,充分发挥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精神,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社会效益,建立其一定的制度,实施全面健身计划,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不断激励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

课外体育活动案例 篇4

临沂市经济开发区临沂沭河学校 杨大玉

一、案例背景

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课外体育活动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发展情感能力,特别是进入初中的学生面临升高中的压力及家长的期望,学生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存在,因此在学校生活中很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配合课堂教育,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地发展。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也符合广大学生、家长的意愿,学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获得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它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课个体育活动,场地大,组织形式多样,学生之间的交流多,信息接触面大,练习强度适宜,场地和器材要求不严格,使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发展,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有了用武之地,让其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二、案例描述

虽然按照相关要求学生每周要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每天煅炼一小时,但是通过近两年的观察,对处于农村地区的我们学校发现有严重的忽视课外活动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只偏重教学成绩,学校在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时候,存在着重视不够的现象,有时是每星期才举行一次活动,有时是在无声无声中被文化课老师的考试、改试卷作业、检查背诵内容给侵占了。有时是流于形式,效果是非常不理想。有时是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望子成龙心切。这样就造成课外活动开展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教育方式,也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锻炼提高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因些很有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配合课堂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我开展了一次课外活动展示活动,拓展教师对课外活动认识的局限性。

随着上课铃响起,全体学生集合,把身上尖锐物品取下防止活动中伤害,安排因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上课的同学,让这些同学不要当“旁观者”,在活动中充当助手和裁判。

活动一:游戏喊数抱团,方法是学生成一路纵队在圆圈上跑步前进,当老师喊几的时候,几个同学就组合在一起,接触身体的任何部分都算是抱在一起,喊数后,读秒限制时间,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听讲,不然就会失误,失败的同学做三个抱头起,教育学生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失败,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得到身体锻炼。在游戏中我发现这样比惩罚教育有用多了,学生在失败后自愿做抱头起,不在躲躲闪闪,扭扭捏捏了,因为他们知道任何游戏和比赛都有成功有失败,能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失败了,在游戏三次后进行徒手操练习,以提高锻炼效果,发展基本体操,增强学生体质。

活动二:以游戏活动方式,学习站立式起跑,这样既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新内容,为九年级的体育中考打下基础,真正实现课外活动的实效性。在这个活动中先让学生体验两中跑,一种是沿着直线过点的方式跑,一种沿标志物两侧的八字跑,同时让学生体会重心从低到高的渐过程,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八字跑更容易跑,为学习途中跑打下基础,还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体会跑的方法的重要性,练习方式以接力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提高了技能。然后再进行站立式起跑的学习,先进行站立式起跑的动作教学,然后分组练习,在练习中注重强调动作的正确,后面的同学通过观察主动纠正同组同学的错误动作,培养了学生勇于发言,注意观察的精神,最后在终点设置四个图片,毛泽东,雷锋,岳飞,日本鬼子,让学生认为哪个是你敬佩的人,就向哪个图片敬花,在这里渗透了榜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德育素质得到提升。

活动三,游戏《空中取水》,把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用四根绳子,一块小体操垫,做成飞机的样子,派一名同学乘坐在上面,身体不要接触其他同学和地面,然后去取对面十几米远的矿泉水瓶子,放到小组所在位置,小组成员要求全部参与,每人取一次水,每人取一次。这样在活动中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做成的飞机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小组取水同学一坐上面就漏下了来,旁边同学哈哈大学,但是有了体操垫子的保护,学生安然无恙,这时候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每个同学积极献计献策,踊跃尝试各种方法,有的小组飞机还没做好,有的小组已经实验过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多少个学生真的就有多少种想法,有把绳子交织在一起,有把绳子挽起做成凳子或是轿子的模样,有的把绳子捆在取水学生身上防止掉下来,真的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个游戏要求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认知度高,学生能勇于尝试,表明自己的想法,学生在短时间内的各种想法是始料不及的,还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努力拼搏意识,更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相信他人,相信团队的力量。

活动四:放松,放松是消除学生的“运动状态”,使其恢复到安静的状态,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针对这次活动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重点设计腿部和上肢放松活动,从而消除疲劳,恢复机体的机能。如果在活动后不进行一放松,会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会对接下来的其他课产生负面影响。

三、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很大目的是使学生明白通过参与,明白教育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改变长期民来“接受教育”、“被动教育”的思想,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勇于尝试,勇于拼搏,积极探索与发现,树立危险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觉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5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了多所在全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民办高校,为我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河南省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内,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体育活动〔1〕,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是高校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2〕。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在高校学校体育中被相对忽略〔3〕,这对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健康状况的改善非常不利。因此,在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备受关注和社会对劳动力健康状况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寻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民办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状况为研究对象,抽取河南省有代表性的6所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郑州华信学院、商丘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数十篇与民办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等方面相关的论文文献,汲取前人研究的成果,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所需,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问卷设计。为确保问卷较高的内容结构和效度,多次请专家进行审查并按意见进行修改。最终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8份,回收率96.3%;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97.4%。采用重测法抽取一所高校再次调查进行信度检查,两次测试的结果所得数据的相关系数R≈0.943。

1.2.3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一手数据。

1.2.4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分析,了解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寻找提高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在对课外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是否重要的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见表1),有24.3%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有69.5%的学生认为重要,认为不重要的学生仅占6.2%。由此可见,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对于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较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经常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的改善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认识会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2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调查分析

在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中发现(见表2),排在首位的参与动机是增强体质,这也说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身体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关系,意识到了体质与健康对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同时,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元的,除了增强体质外,休闲娱乐、健美减肥、满足兴趣需要、调节精神也是主要的活动动机。此外,也有部分学生参与动机是被动性的应付考试,这一方面表明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功能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明体育课程考核的严格,可以作为督促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手段和途径。

2.3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调查分析

对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调查发现(见表3),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频率最多的是每周1~2次,占47.1%;排在其次的是每周2~3次,占22.6%;还有18.3%的学生只是偶尔进行体育活动,而每周锻炼3次以上学生仅占12.1%。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次并不高,仅有极少数满足体育人口每周锻炼频次3次以上的条件,与“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提法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督促和激励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2.4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调查分析

从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经常进行的项目选择来看(见表4),走跑活动作为传统的健身项目,以其男女皆宜、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强度可控等优势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77.4%的学生经常将其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紧随其后的是娱乐性、趣味性较强的球类运动,66.1%的学生选择了该类项目。球类项目内容丰富,有男生喜欢的足球、篮球、网球等,也有女生钟情的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球类项目符合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它能够满足广大学生争强好胜、斗智斗勇、协同合作、发泄剩余精力等多种需要,在青年大学生中大有市场〔4〕。此外,同为健美塑体的形体舞蹈和健身健美类项目也是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虽然调查时这两项内容分别仅占到22.0%和23.3%,但由于前者适合女生,后者适合男生,本问卷未分性别,因此健美塑体类项目的选择频率应为这两项相加之和。同时此类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相对较高,大大影响了其受选频次。武术搏击类项目由于看着好看,练着难,练习起来相对复杂和枯燥乏味,只有对其有较大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才会参与,因此仅有16.3%的学生选择。此外,由于学校每年都有田径运动会,有些学校的院系会组织学生长期进行田径训练,部分有兴趣和有特长的学生会经常进行田径训练。整体上来看,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的健身内容还都是比较传统的项目,选择其他项目的仅占15.5%,这也与河南省休闲体育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很多较为时尚的项目比如攀岩、轮滑、飞盘、定向运动等还没有开展开来。

2.5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分析

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有74.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场地设施和器材的不足限制了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在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河南省多所民办高校的场地设施都比较薄弱,跟学校学生总数量不相匹配,器材也不足,而且仅限于体育课堂教学使用,课外活动时间器材不向外借,这确实给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带来很大不便。同时有58.4%的学生认为校园和班级的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也是影响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的形成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浓厚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会带动学生投入到健身锻炼中去,并从中学习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受益终身。因此,应该注重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此外,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也是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被选频次分别是54.3%和49.9%。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学校的规范管理确实会给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带来便利,也能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方法,同时避免运动损伤,从中获取更大的益处。但目前各民办高校大多采用松散型管理,课外体育活动本着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学生凭兴趣自由活动,究其原因还是学校体育师资不足和学校体育改革不到位所致。排在后边的影响因素是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被选频次分别是44.8%和32.5%。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都是促使个人进行某一活动的驱动力,如果学生把某一体育项目作为兴趣爱好,或者是养成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无疑会在主观心理上和生理上对课外体育活动形成需求。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时间也是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被选频次是38.2%。在时间方面,由于现在高校的学分制造成学生在低年级多修学分为高年级面临的找工作等社会压力减轻负担,从而造成学生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而无时间没心情进行体育锻炼。但在时间这一问题上,主要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调节心情、释放压力、休闲娱乐的功能,很多学生都将网络游戏作为休闲放松的方式,几乎每天都花费不少的时间在上面,民办高校大部分专业的课业并没有那么重。从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素调查的整体结果来看,排在前四位的场地设施和器材、锻炼氛围、专业指导和组织管理都是客观因素,而排在后三位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时间可以归类为主观的因素,可见学生在选择时普遍把影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归结在客观条件不够好,而没有真正地从内在的主观因素上找原因。外在客观条件确实会对自身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造成不利的影响,但内因决定外因,自身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重视才应是影响是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大多数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付诸行动的人数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不多,起不到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还是增强体质,这体现出学生仅了解了体育的本质功能,对体育的其他功能认识不足。此外,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的健身多选择传统项目,缺少时尚体育元素。影响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中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居首位,组织管理不善、无专业指导和学校锻炼气氛不浓也打击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时间分配也对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

3.2建议

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改善学校运动场地、体育器材设备等硬件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热情。通过增加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举办培训讲座、设置咨询台等形式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科学锻炼方法和手段,增加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生的健身知识,解决其在健身中遇到的问题。河南省民办高校的体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应积极协调和组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比如组织举办校运会、体育健身周、健身月等活动、加强体育协会建设和管理,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体育锻炼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建立合理的课外体育活动考核体系,可以采用奖惩学分等手段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成绩挂钩,督促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沈建华,陈融.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牟玉梅.南京市民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J〕.体育科技,2010,31(3):138-142.

〔3〕陈友民.试论“阳光体育”背景下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109-111.

〔4〕呼钊.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1,3:17-20.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6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实行方案) 》, 提出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高校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形式是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也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环节。所以, 要对当前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活动开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并要发现它的不足, 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试行方案来解决问题。

1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意义

高校体育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确保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学阶段处于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敏感阶段, 怎样实现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 把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 形成锻炼习惯, 注意防止运动损伤以及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 这些靠体育教师的授课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 课外体育活动的成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技能的提高和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也有直接影响。

2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体育教师是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引导者, 是阳光体育运动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他们有相当丰富的授课经验, 对其所授的专项有一定的优势, 能很好的引导学生, 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 需要更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对解剖、生理结构、肌肉代谢、运动损伤及紧急救护等方面的医疗常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从事体育教学的能力, 也影响到指导学生开展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从调查来看,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长仍集中在田径和三大球上, 近几年也增加了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业项目, 比如:网球、羽毛球、瑜伽、跆拳道等, 但大多是通过后期短暂的培训就进行教学知识环节薄弱, 没有系统全面的普及专业知识。因此教师的自身综合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有待加强。

2.2 领导重视不够, 学生锻炼意识薄弱

学校领导对校园体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的模式、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教师理论水平, 包括辅导员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态度, 都直接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国家推进的课程素质教育实施改革工程, 体育课程的改革也被唤起, 但是目前,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良影响却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中学为了升学压力, 大部分高三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 更何况是课外体育活动, 这对学生的运动意识、锻炼的自觉性受到影响, 进入大学后学生没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认为体育课就是放羊式的教学方式, 更不会在课外时间自发进行运动, 长此以往学生出现不敢运动不会运动甚至怕运动的现象。

2.3 运动场馆缺少, 体育经费不足

学校体育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运动场地设备器材, 这也是开展体育工作的物质保障。高校的体育运动场地由于受到学校规划的影响, 有些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 造成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滞后等问题。各高校确实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 但对体育馆的设计不够理想, 一般都只有一个篮球场, 没有排球、羽毛球和游泳馆等, 学生选择余地不大、运动形式单一, 造成学生想运动却找不到合适场地的矛盾。有些学校的场馆设计不合理, 学生的兴趣与之发生冲突, 所以场馆处于空闲状态。有些学校甚至不将场馆开放, 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 阳光体育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对策

3.1 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想结合,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学生体魄强健, 意识坚强, 充满活力, 有自己的主见但也需要教师适当引导,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 积极探索适应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和发掘运动兴趣和特长, 掌握多种体育运动技能, 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状况, 提高运动能力。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建立领导管理监督机构和规章制度, 形成由校长牵头, 分管领导主抓, 体育教师操作的管理机构, 从上至下对本校的课外体育运动进行科学管理和严格监督, 切实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实行。

3.2 创造良好的氛围

学校需要努力营造重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舆论环境, 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新世纪人才观, 形成良好校园文化和氛围。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 鼓励学生多参与各项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 在课外体育活动上, 教师可以对运动能力强、爱好体育的学生先进行课外指导, 使他们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另外可以多组织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等, 让学生社团自己组织的形式和学校体育组织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以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样, 使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自然形成稳定的活动小群图, 更好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3.3 增加体育设施建设

高校的建设往往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科研水平, 对体育不够重视, 因此在对体育场馆的投入和经费的分配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倡导以来, 有一定的改善, 但是, 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体育场馆的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载体, 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投入程度的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规模, 也影响到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 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

3.4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目前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其他学科的教师确实有所差别。高校应多开设学生喜爱、时下流行的体育课程, 及时引进相关专业体育教师,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帮助他们针对性地提高综合能力, 建设一支数量足、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让教师能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校内外的交流学习要积极组织, 教师的业务水平要全面提高, 培养体育教师要全方位的发展, 不仅能带队参加专业的比赛, 科研上有研究, 也能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同时具有裁判能力。

4 结语

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各高校必须要从贯彻新课标的落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高度, 切实把课外体育运动的开展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要根据阳光体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 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推广体育理念,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 切实纠正和完善高校课外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其开展和实施, 以其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人文化的活动内涵带动整高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学生真正爱上课外体育活动, 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2-13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7 (5) :25.

[3]张健.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2011 (2) .

[4]赵丽萍, 韦颂, 杨伟.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5 (4) :82-84.

[5]何小华.湖北省独立学院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高校讲坛, 2012 (31) :210-211.

[6]胡春红.河南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1) :128-130.

[7]姚红茂.宁波市高职高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调研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21-22.

[8]范立人.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2) :7-11.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7

在原有的基础上,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无论是从在教学大纲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与目标的培养上都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然而,就从培养当代社会的综合人才角度看,高校体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因为传统的体育教育,大都是只注重课内教学的讲解而却忽视了学生课外体育实践活动,这样导致体育教育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衔接的不紧密,甚至脱节。另外,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中仍有不同程度涉及单单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只把课外教学活动当做课内教学的延续的现象,而不是作为一个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共体。但是我们要知道只有课内体育教学却没有课外积极的体育活动训练,只能使课内教学演变成为那种孤掌难鸣的结果,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如果体育教育改革单单局限于为教学而教学,却很少认识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影响,那么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也无从谈起。可见,在体育这一课程中,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缺一不可,否则便会发展成不完整不科学的体育,厚实的课内教学体育知识与科学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十分重要。因此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重点改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体制,使之向学生日常生活的可行性体育活动靠拢。

2 开发学生自身体育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训练无论是在目标、任务还是在形式与要求上都是很不相同的。这就造成了把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活动脱离开来,使二者无法相连接。然而这种形势明显是错误的。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为课外活动服务的结果。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使之能正确科学的运动体育技能。课内理论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课外活动的展开。在另一方面,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为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提供实践的活动能具体地检验理论教学结果,以便整理和及时总结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众所周知,现代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是面向社会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因此,课内体育理论教学应适应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的要求,运用相关信息,改善课内教学理论,来推动课外活动训练的开展。

因此,在课堂之内加强体育理论系统掌握的同时,应该结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发现并培养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注意区分学生不同个性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层次的划分,按着不同的学生情况分情况对待。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自己中意的老师,在课外的教学和活动当中,充分实现课内教学理论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主动地强化身体锻炼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应该坚持秉承教学与训练的统一性,通过不同的课外活动来发掘学生存在的潜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就这一点而言,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比强迫他学的项目产生的效果好得多。如果要实施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学生的配合,在体育教学中,光是理论的培养肯定是单调无味的,因此,要结合学生自身情趣进行培养,注重单方面兴趣的训练,不要样样培养,那样反而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无益。发掘学生特长,针对某一点进行深入发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为体育教育事业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提供保证

高等学校的体育课堂模式只是暂时的教学构想,要想使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提高,就必须在课外活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经济条件的不同。如一些昂贵的体育项目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是开展不了的。另外,由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存在的差异,使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大不相同。因此,相应的措施就亟须得到完善。如在体育的课程设置中,开设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康教育,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练习组织、体育健身娱乐赛事、各种体育竞赛如篮球足球、参观体育比赛等一系列相应的机制和制度。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自主练习的自觉性,使学生真正融入到锻炼中去,能自行组织,自主参加,培养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体育。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如俱乐部等一些辅助体育教学设施的作用。在俱乐部的举办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施、师资以及相应设施的完备。让来参加俱乐部对体育锻炼有热情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即鼓励了热爱体育的学生,又能刺激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另外,要注意教学设施上的提高。一些学校为节约成本,以次充好,丧失信誉度,这对想要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是打击。要想使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就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与学校对于体育的态度密切相关。一些体育设施的缺失,会使学生在内心上深受打击,在以后对其他有兴趣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也有影响。

4 结束语

总之,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教育部门已经看到了体育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体育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体育训练活动的统一结合。然而,在进行这一项改革的实践操作上,我们也需要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极其重要,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改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体制,使之向学生日常生活的可行性体育活动靠拢、开发学生自身体育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理论与活动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为体育教育事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保证,能够真正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出理论知识完备,身体素质过硬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艳娥.我国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现代化进程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

[2]赵龙.大学生运动休闲阻碍因素的分析[D].四川大学,2003.

[3]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1.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8

一是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状况,根据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也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补充。

二是根据教育部多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统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的情况,此现象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颁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要求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每天有1 h锻炼时间。2014年教育部又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其中明确要求“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 h体育活动”。

将其作为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此,广大体育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必须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增强学生体质,较快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局面。

2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存在问题与分析

2 . 1 主要靠学校体育部管理,人员和精力有限

高校体育部的主要工作是体育教学、运动竞赛和群体活动,这些工作量大面广,体育部主抓教学和运动竞赛(参加全国和各省市的各项运动竞赛),群体活动主要是每年全校运动会和冬季长跑等几项标志性大活动,对量大面广的日常课外体育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来考核的。根据调查上海市90%以上学校由教师依据学生参加晨跑或晨跑加晚跑的次数来评定该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2 . 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达标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是晨跑或晨跑加晚跑,每学期20~45次,学生对单调枯操的跑步有抵触情绪,出现了不少负面事件,有的学生晨跑变晨走等,即便按照规定次数完成跑步,对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每个学生进校后就要求晨跑,可实际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表明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连年下降,反映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质尤其差。

2 . 3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少计划,内容单一或随意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缺少计划,有些学校下午开放运动场馆,让学生考勤进入锻炼,但没有人来指导,缺乏针对性,效果较差。

根据调查每个学校都有体育社团和单项体育协会,他们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但各搞各的,没有统一的计划,系统性不够,学生参与的面不广。

2 . 4缺少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实际组织措施

高校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很高,参加活动的动机也比较合理,但行动上不够积极,反复强调和督促仅靠体育教师,缺乏外部激励机制,缺少锻炼的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和措施没有到位。

2 . 5 课内外一体化没有得到体现

课内外没有有机的融合,体育教学俱乐部只管上课教学,很少组织课外俱乐部的活动。教师认为上课是本职工作,课外组织体育活动是额外的工作。

3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的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国家对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已有明确的具体要求,而高校由于各种原因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对量大面广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用考核晨跑次数代替,有时也有体育社团或协会组织的一些体育竞赛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他们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既有学生主观因素,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主观因素有:个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体育能力和运动技能。客观因素有: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手段、方法、运动氛围、运动场地、运动设施等。此外,推行多年的体育教学俱乐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活动的组织却很少。因此,目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国家的要求、学生的需求相差甚远。

3.2 建议

3.2.1 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和制定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体育部的联席会议要定期商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共同制定学校层面的总计划,体育部、各学院、系的团委、学生会、体育协会、社团及体育教学俱乐部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分计划,最后帮助学生制定个体计划,让学生真正明确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明确锻炼目标,把计划落实到行动上,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或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检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落实,及时跟踪管理。体育部和体育教师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直接指导责任人,协调全校性、各学院的、各体育社团及的体育教学俱乐部等活动组织实施及指导,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层层落实,发挥各自优势,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有效、有序和全面开展。可将课外体育活动的考评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学生干部、优秀班级、班主任和优秀辅导员的必备条件之一。

3.2.2 创新发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

创新发展是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把学生乐于参与、乐于锻炼为出发点,其创新与发展才能符合客观实际需求,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在内容上力争符合大学生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特点,集娱乐、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选择项目有一定的运动量,能达到发展学生体能的目的。在技术方面力求便于学生掌握,在形式上要开放,具有不断改变与发展的空间,在运动场地、设施上学校要增加投入,添置一些新颖具有时代感的器材,增加免费开放运动场馆的时间。

3.2.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与考核是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和发展,而不是鉴定和选拔,由单一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由单一评价方法向多样评价方法转变;由单一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既有外部激励也有内部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得到真正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作为体育课考核的一项内容,而不仅仅是晨跑或其他简单的出勤率。

3.2.4 加大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人员和资金的投入

依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精神,在搞好体育教学和与运动竞赛的同时,要切实可行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加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动员各方力量,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思想。

4 结语

以上建议必须与各高校的资源条件和学生课外活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展开改善,并需要有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和二度创作,以便达成预期目标。

摘要: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在内容、方式、方法、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和差距,论文从完善高校体育工作制度和课外体育活动创新机制入手,提出了搞好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建议。旨在建立多元化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机制和形态。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9

一、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分析

据相关调查分析,提高身体素质是高校大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这就说明不论男生和女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都有较高的主动性。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很不理想,男生一般每周进行两到三次课外体育,女生每周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只有一到两次,而且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都不超过一个小时,只有很少一部分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三次以上,能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一个小时的人就更少了

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体育竞赛型管理模式是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体育课外活动。老师结合运动场地实际情况,组织一些多样化的小型竞赛,如跳绳、拔河、长跑接力及小场地的足球、篮球比赛等。体育竞赛中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并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给予一定指导,竞赛的裁判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承担。小型体育竞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组织起来较简单,且参与面广,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竞赛中激烈的竞争符合学生追求更高、更强的心理,而且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生的裁判能力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从学生个人角度上来讲,体育竞赛因参与机会有限, 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时间上也很短暂,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自主锻炼能力。

(二)课外辅导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以及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因此在这样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为更好的巩固体育课的学习内容,需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辅导型管理模式。在辅导型管理模式中,由任课老师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课外体育活,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体育课堂上的学习项目。因为任课老师和学生一般是固定的,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有基本了解,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的发挥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指导和管理。但是辅导型管理模式自身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因素,且其组织形式单一、呆板,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也制约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发展体能活动管理模式分析

部分高校针对一些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组织起来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重点训练,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体能方面的锻炼。发展体能型管理模式的组织时间和组织地点都是固定的,由任课教师进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发展体能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一些平时不爱运动或者很少运动的体育基础较差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但是发展体能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及应试性,涵盖面较窄,只是涉及到了很少一部分学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持久性锻炼,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需要发展体能型管理模式与其他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相结合,实施针对性管理。

(四)自选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自选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活动时间和活动项目,并且由学校各个运动场地所设辅助站的值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安全监督,并负责学生的课外锻炼考勤。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中,学校对学生一定时间内的体育锻炼次数提出量的要求,并由值班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考勤进行记录,以此作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依据。

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学生进行自行活动,活动考勤由体委负责记录,学期结束后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情况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成绩评定。自选型体育管理模式有效地结合了大学生的特点,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锻炼时间和锻炼项目进行自主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而且适用于各个年级的学生。但自选型体育管理模式要想在各高校有效开展,必须要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认识, 并且有自觉锻炼意识,不然很难达到实际效果。

(五)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部分高校利用学校有利的运动场地开设体育社团,由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社团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实现体育学习锻炼课内外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用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提高学生体育自主锻炼能力。体育社团型的管理模式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求,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而且体育社团需要的大量体育设施所用的经费较高。另外,体育社团应该接纳各年级没有体育课的学生,并加强体育活动管理,在吸纳体育社团成员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承受能力。

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建议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育课堂的补充和延伸。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其实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同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系统化工程,其主要工作由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相关部分负责,同时也需要学生会、团委、学生处、各院系以及各个体育社团的共同协助和相互配合,并采用一定手段和措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工作的顺利发展。

第二,要保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很必然的。学校体育教学部门需要制定一些可行的检查制度,明确责任,把工作的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工作内容细分化到个人。

第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制定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体育设施条件,进而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锻炼平台。同时要充分引导学生们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以及自我评价能力。

第四,进一步规范课外体育社团或者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的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都要给予正确指导。另外,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体育锻炼和活动组织的相关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例如有关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和处理方法、裁判知识等等体育信息的传播和互动。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生就可以在体育理论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实现科学健身,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运用互联网有利于加强对高校课外体育社团的管理和监督。

四、结语

我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篇10

1.课外体育活动是应付上级检查

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发生改变。娱乐身心、增强体质的比率下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来应付考试的比率上升。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社会、家长以升学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学校重智轻体的观念很难改变。上级检查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每周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操场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操场都是活动的学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2.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具体到学生的学段分析,小学生活动次数略高于大、中学学生。小学生活动频率远远大于中学和大学。尤其是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各科作业太多,需要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甚至做作业做到晚上十二点,影响了第二天的锻炼。可见,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呈现出学段越高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越低的

趋势。

3.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

男生课外更多的是进行运动量比较大、竞争性比较强的篮球、乒乓球、足球等项目,而女生则更多的是参与强度、竞争性较小,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如跳绳、羽毛球和踢毽项目,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男女生在课外体育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此外,跑、跳、投等一些列入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课时数较多的项目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然而又由于身体素质的测试,中考加分等原因,部分学生又不得不选择此类项目加以练习。

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1.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意识和习惯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内容过于单一,偏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竞技成分过重,致使学生体育课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体育课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可接受性、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在传授技术动作的同时,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体育知识。

2.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率,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所需

足够、良好的场地器材是确保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良好开展的必备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体育场馆无法满足学生课外活动需要。有些体育场馆在课余没能完全向学生开放。

3.配备必要的指导教师

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缺乏指导,大部分学生渴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专业人士或教师的指导。为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求,教师可在课余进行辅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项目,进行课外锻炼,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保护,制订健身计划,教会学生科学健身,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改革体育教学考核方法

学校体育教育早已要求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围绕考试内容教,学生围绕考试内容学,应付考试成了部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所持的动机。由于教师的考什么教什么,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对学生体育能力及兴趣的培养,课外锻炼效果受到影响。

要全面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要组织适合学生参加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学生需求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使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保证。

(作者单位 山西省交口县职业中学)

上一篇:感染性骨缺损下一篇:西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