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意产业

2024-06-14

区域创意产业(精选十篇)

区域创意产业 篇1

国内重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地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出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经形成56个创意产业基地,涉及38个种类、55个行业,创意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5%。上海还对全市130余处老厂房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通过大力开展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和各类设计展,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深圳:创意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

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一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深圳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2万人,工业设计占全国49%以上市场份额。2004年,深圳市推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目标,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设计之都”,远期目标是将“创意产业”打造成深圳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动漫、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另外,深圳制定了包括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系列计划,实施对“创意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

南京: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重点扶植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市把创意产业纳入“十一五”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进出口、社会捐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扶持,重点打造影视创意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基地、现代艺术创意基地、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基地以及综合型创意产业基地六个文化创意专业产业园区。还建立了创意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南京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杭州:扶植动漫游戏产业——打造中国动漫之都

杭州推出包括《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鼓励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15项新举措,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杭州市初步形成动漫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业开发的产业链。其中,年生产能力1500分钟以上的动画制作企业有10家,可以自主研发、运营的企业20多家。目前,杭州动漫游戏企业开始从加工国外动漫产品,逐步向自主原创转型。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最根本的支撑作用。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科技中介机构也有了长足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政策环境日趋宽松透明,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但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科技人才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封闭,整体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内各子体系之间和每个子体系内部联系较弱,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导致各单位、各部门职责、任务界定不清、交叉重叠,封闭运行,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少,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政府直接干预过多,在政策设计方面还偏重于政府直接推动,没有侧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的营造。

2. 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区域创新体系的网络化程度越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区域创新能力就越强。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其次,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科研机构研发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再次,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金市场不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机构相关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

3.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

创新环境和条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尚待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导向能力较弱。其次,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落后。再次,有关新制度、政策不适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

针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封闭,创新网络尚未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立足整体设计,释放并集成区域社会创新力量,以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开放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开放互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和健全区域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建设

加快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由科技计划的执行主体向全社会科技活动宏观管理和调控主体角色转变,加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定期制定和发布区域产业技术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特色产业集群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形成协作机制。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申报、评审评估、过程监控、验收评价的环节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发挥政府各类科技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和聚集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创新方向和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完善相关政策,强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知识与科技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推进专利技术的申请和实施,提升高校、科研单位和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建立开放、诚信、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创新文化。

2. 加强三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奠定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根据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需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开发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

首先,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软件、通信工程和数字媒体等技术领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次,切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企业孵化、专利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商务信息咨询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担保基金等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运行机制,提高园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理顺产学研科技合作各方利益,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再次,依托“整合、集成、共享、提升”方针,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有选择地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引导一批开展科技创业服务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技术产权交易活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 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构筑科技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积极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从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稳定等环节入手,重点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原创性科技、软件和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构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以科技、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集聚一批“三高人才”(高级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形成有效的团队创新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流动,到企业兼职,大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人才资源。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2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重点从审视资源、错位发展、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塑造品牌、构建产业链等方面系统地分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战略

21世纪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世界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为加快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各省市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30号),制定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必备前提。文化创意产业与优势产业的结合,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逐步改变过分依赖传统支撑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拓展新的空间,而且还可通过对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必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仅具有经济学的含义,也具有较强的文化意味。文化、艺术的要素通常即是城市品位、城市素质、城市环境的重要指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素质,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素质,亦可丰富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提升城市人文素养,是打造文化高地,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抓手。

(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精致的艺术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创意和艺术文化顺利实现产业化的生产与流通,最大程度地在数量与质量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的几大门类中,无论是信息服务业还是动漫游戏业的发展,还是教育培训业亦或是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均会极大地丰富区域的文化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之间已进入软实力竞争时代,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善谋发展、主动出击、争取资源、上下联动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与实力,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区域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审视资源

审视文化创意资源是规划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文化创意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

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载体,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名山大川;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名胜古迹;三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艺、饮食文化资源,如八大菜系;四是文化设施与设备资源,如电影院。无形的精神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一是优良的精神传统资源,如历史传说:二是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如昆曲越剧:三是民俗风情资源,如生活生产习俗、社交礼仪习俗。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对区域文化创意资源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所有战略的制定都有赖于资源基础,有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发达地区,其强大的经济、技术基础是发展“高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地。中部地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其走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西部文化资源如民族的、古朴的、文化的艺术要素和现代的、品牌的、市场的甚至是全球的开发理念结合起来,走市场化的西部文化资源开发道路。

(二)错位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科技水平以及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区,使我国的文化及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审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差异也是优势,有了差异就有了竞争力。创意就是有差异,失去了差异化,谈何创意?谈何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化、同质化比较严重,只有实施差别性发展策略,才能避免两败俱伤的现象发生。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与周边及全国其它区域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集聚能力,构筑辐射高地。比如“长三角”主要城市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的态势:上海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南京的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区、杭州的动漫产业园区、无锡的工业设计园等。而“珠三角”的三个主要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广州文化,深圳设计,香港商业”的格局错位发展,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与影响力。

(三)整合资源

发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坚持集聚发展、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创意人才为支撑,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1 整合好历史文化资源。在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的优势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找准切入点,对文化资源盘点梳理,整体规划,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开发。

2 整合好资本。通过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现政府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资本、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资本融合。

3 整合创意人才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资源。创意人才资源整合得好,才能集聚起雄厚的人才资本,增强人才资源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环境引人、感情留人、项目聘人、投资育人,达到整合人才资源的目的。

4 整合好载体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要树立精品意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5 资源整合市场化为基本取向。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整合不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相加,是必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要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运作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和产权交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平台上的有机整合,让各种社会资源向高效文化创意产业流动。

(四)搭建平台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之外,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培养与交流平台、市场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环境。

1 搭建信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面向科研人员或特定行业,提供相关文献、成果转化、专家咨询等专业性的文化信息服务。例如,数字内容产业信息平台、影视产业信息平台、出版信息平台、旅游信息平台等,都属于专业文化产业信息平台的范畴。

2 搭建技术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企业、高校及设计机构的设计研究与技术设备。为设计师和企业提供科学的设计技术支撑。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几乎全是民营的,其共同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力量弱、资金人才缺乏,而动漫业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只有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性服务平台,才能迅速改变动漫民企“少资金一技术水平低一缺好作品一效益不高一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区域创意产业 篇3

关键词:创意产业;运河;传统手工艺;非遗

逐水而居,因水而兴,大运河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催生了运河区域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文化的辉煌。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的运河文明——运河文化、运河经济、运河民俗……几百年过去了,运河区域内的手工艺经历了发展、高潮时期。社会的进步,导致传统手工艺慢慢地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面临发展的问题,存亡的危险。许多传统手工艺陆续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结晶。手工艺是指以纯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手工艺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类别。“活着的历史,就是价值”。留住记忆、保护运河,尤其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当前研究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古语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区域内的非遗类传统手工艺到了“变”这个关头,怎么变,才能通,才能久?

1 浙江运河区域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发展现状

笔者走访了区域内具有针对性的非遗类传统手工艺项目进行了资料的搜寻、调研和访谈。大运河浙江区域内列入国家非遗类传统手工艺项目有王星记扇、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杭州机绣、杭州铜雕、越窑青瓷烧制技艺、湖笔制作、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蚕丝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杭州铜雕、杭州刺绣等。这些非遗类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大多是拥有国家级或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们曾是工艺美术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或是子承父业,传承父辈的手工技艺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工业化大生产,流水线制造,国内外市场的统购统销等,传统手工艺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冲击着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消费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微弱的传统手工艺研发与市场的断裂而成为“手工制造业”孤芳自赏。20世纪90年代后,杭州成立“大师工作室”,部分传统手工艺的技术骨干依靠自身精湛的技术和原生态的材料再次发展,获得新生。二十多年的发展至今,又逐渐显露出发展中的缺陷。

其一,传承人逐渐消失。非遗类传统手工艺与物质遗产相比,关键在于人的参与和传习。当关键的传承人逐渐消失,那么传统的手工艺将“人亡艺绝”。区域中的传统手工艺靠手艺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进技术,学习周期长,掌握难度大。子承父业和拜师学艺这一传统传承技艺的方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今传统的学艺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年轻人看到学习传统手工艺既艰苦又无经济效益,因此不愿意选择学习,导致掌握传统手工艺的手工艺者越来越少。杭州铜雕传承至今形成了以朱炳仁为代表的“朱氏铜雕”,现在只剩下3位传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传人剩下4位。杭州机绣仅存2位传人,年纪最轻的传人吴敏华现年56岁,处于高度濒危状态。

其二,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逐渐消失。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诞生本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商品的工业化需求加大,人们追求简单,直接的生活用品。因此,部分国家级非遗类传统手工艺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已逐渐淡化,有的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英国著名东方艺术史家哈弗尔精辟地说过“艺术必须随着时代而变化。真正的艺术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思想。深厚的传统艺术是如此的古老而陈旧,它也必须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思想。倘如艺术永远一成不变,那它也就没有真正的生命。”[2]区域内的传统手工艺在时代的发展中保持不变,产品只有文化性而缺乏创新性。杭绣作为地方绣种,首创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有着辉煌的时刻。但是杭绣依旧保持传统的设计理念,所以在当代社会处在衰落阶段,作品以私人收藏或馈赠等形式保留,生命面临着消失的尴尬的境遇。

其三,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业逐渐消失。区域内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发展长河中,经历了传统手工生产方式转型到“工业化”结合的传统手工艺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观,消费群体,原材料和传统手工技艺等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历史性的转变后,也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的能力。运河区域中非遗项目之一的西湖绸伞的销售从月销售量最高五六百把跌至年销量百把的谷底。在20世纪70年代,淡出消费者的视线。杭绣仅存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市场竞争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它的传承、发展、振兴都依赖于市场的支持和开拓。如果没有需求、没有市场的支持,手工艺者就无法生存,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去学习、传承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更无法谈及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振兴。

2 创意产业的兴起——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提供发展机遇

创意产业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3]创意产业包括13个行业,分别是设计、工艺、建筑、软件、出版、影视、传播、演艺、音乐、奢侈品及股东、游戏、时装、广告。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智慧和创造性为要素的新兴产业,运河区域内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看似被时间遗忘,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其实它与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可以极好的融合发展。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是时间和文化的积累,是动态的沉淀。它重在人所拥有的传统手工技能、精神技能,它是活态流变中的传统手工技能,但忽略了创新性。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将创新思维转变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是它缺少深厚的文化沉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完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为创意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素材,创意产业为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提供发展的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创意产业的兴起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有文化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促成新的消费市场,而且还能与不同行业合作,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更新,推动发展,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一条生存之路。endprint

3 浙江运河区域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在创意产业下的发展探究

创意产业为浙江运河区域内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新的发展契机下,把握好产品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以真正实现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新发展。

(1)创意产业下运河区域传统手工艺非遗产品的创新。在创意产业概念下运河区域中的传统手工艺产品不再以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是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带有文化价值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区域中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发展利用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在创意产业的引导下,主动设计将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新设计是产品再发展的重要之举。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独立的设计事务所,为各类企业提供创意设计服务,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设计事务所为企业的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提升产品已获得了相当多的例证。例如,苹果电脑公司、微软公司等。区域中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来自民间,生产工艺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创作操作的层面,作品的创作设计停留在传统的历史模式中。这些手工艺作品的设计和生产技艺传承了几百年,一直以其古老的身份存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它仍然选择以不变应万变,局限了产品的创新性,创新开发无从谈起。传统手工艺的开拓,缺少的正是将这些传统工艺整合成创意商品资源的设计团队。与创意产业合作,调研主体消费市场,了解手工艺产品的消费需求;进而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具有新理念、适合当代消费者的手工创意产品等。

(2)创意产业推动运河区域传统手工艺产业优化升级。在创意产业框架下重新审视运河区域内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再发展之路。用创新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经营思维,改革传统手工艺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理念、传统生产技艺,或多或少地向时代靠拢,以符合现代消费者的生活环境和审美价值观,同时企业也重新获得再发展的机会。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完善传统企业经营模式,成功范例——杭州万事利集团。该集团主打产品是传统丝绸。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结合创意产业的思维,采用老产品新思路的多种创新营销手段。倡导“传统产业+文化创意+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4]企业成功地将传统丝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并获得了国际的认同。在创意理念的带领下,企业建立了礼品部,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量身设计研发各种类型的丝绸创意产品。例如,带有传统特色的创意丝绸书、创意丝绸画等,创新型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企业重视开发核心技术,目前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核心技术:新型丝绸书制作工艺技术、现代数码纺织技术、新纤维及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技术、生态染整技术。企业还提倡跨界合作,与画家和艺术家一起开发和提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艺术价值。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增加了传统行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

区域内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应摒弃陈旧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与创意产业结合,以获得良好的再发展空间。在产品的创意设计、产品的规划、产业的创意营销、企业的现代管理等方面获得提升。张小泉剪刀是区域中传统手工艺产业转型成功的一例。把传统的72道工艺精减到24道,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机械化。保证核心技术的不变的前提下,用工业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以弥补技术人员的不足,提高产品的产量,降低商品的成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来满足现代消费者心理的需求。促进产品创新设计,保留日常用品系列的同时开发高端的艺术品系列。创造而不是制造、艺术化而不是工业化,强调创新是“活”的创新。成为创新的新意所在。在产品创新设计的同时,企业也由传统手工作坊向现代企业成功转型。

(3)创意产业推动运河区域传统手工艺打造产业链。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要走进现代生活,靠传统的设计形式是远远不够的。用创新的眼光开发新的设计形式,打造系列产业链。日本传统手工艺之一的井波木雕最初是一种古时用于建筑的装饰木雕,主要用在日式住宅建筑的墙壁、天井上。社会的发展进程使井波木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在创意产业的支持下,设计的形式从最初的装饰木雕发展到旅游纪念品、装饰成列品、日用生活用品等,作品带有强烈的时尚元素,与人们的消费观念、文化、生活相一致,令当代人欲

罢不能。产品形式的多样化,带动了日本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以此完善了以井波木雕为主线的产业链。兴建井波木雕影像馆,便于人们了解它的过去;兴建体验馆,便于人们学习制作井波木雕;兴建产品销售馆,详细的产品宣传册,精美的实物。不仅让游人了解了井波木雕,而且让游客充满了购买的欲望。这样的产业链实现了推广日本传统文化,增加了旅游创收,获得了双赢。运河区域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有着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集旅游纪念品、装饰成列品、日用生活用品等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设计方向,并为此打造系列产业链。通过各部门的联手打造,建设相关传统手工艺的影像馆或博物馆、体验馆和产品销售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4 结语

不难发现在创意产业影响下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时代的面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也带给我们新时代的意义,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新散发出民族的气息。在全球创意产业兴起的机遇前,让创意产业带动运河区域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创新产品设计进而形成产业化生产。这不仅是对古老文明的活态保护,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活态创新。创意产业和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结构更新,开辟发展的新路径,使传统的民族精华在未来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小雁.传统文化如何穿越“U型线”[N].贵州民族报,2014-1-14.

[2] 漆亚莉.创意产业视域下广西民族手工艺的发展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3] 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 傅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与振兴[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2).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篇4

1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在全球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近年来, 创意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迅速发展。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内外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并在关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产业集群的创新的条件和机制、竞争优势、发展战略、集群风险以及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创意产业集群”一词, 最早由新英格兰在《发展创意产业计划》一文中使用, 认为产业互补性和关联性能够促使特定区域集聚众多的创意产业, 且这些产业之间具有共同的需求、相关的生产线以及共享的市场[5]。随后, 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 (GREM I) 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产业集群内创新的条件和机制。他们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促使集群内部企业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辅助产业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机构创造、大规模生产以及企业组织创新等好处[6]。理查德·凯夫斯借助产业集群理论和经济学分析框架, 深入分析了创意产业的集群主体与生产行为特性[7]。Callos Quandt通过研究认为, 创意产业集群能够使集群内部建立一个创新性和合作性网络, 因此能够很好的降低知识创新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优势, 促进区域创意产业发展。MeyerStamer通过分析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 得出通过合作能营造出创新环境, 在提升产业集群内部创新力的同时也能提高区域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国内对于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创意产业集群概念以及特征的界定、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研究、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风险控制以及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等方面。如王缉慈[8]从社会文化因素、区位与空间因素、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产业组织与经济方面的因素几个方面总结了影响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原由。也有学者从促进创意产业集群的因素研究出发, 并指出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便捷的信息交流以及大规模的集成创新都能够促进创意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同时发展战略方面他认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必须实施产业引导战略、产业培育战略、产业扶持战略和产业保护战略[9]。陆立军, 郑小碧[10]认为由于产业集群特殊的产业组织形态而导致集群的技术创新本身隐藏着巨大风险, 并且为了有效控制风险, 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契约等正式风险控制机制, 而且应重点探索和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非正式风险控制机制, 并最终论证了区域创新平台控制集群技术创新风险的可行性。高长春等[11]则利用熵值法得到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中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的权重, 并应用线性加权法和TOPSIS方法对各网络要素创新水平和总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涉及概念的界定、战略发展、风险控制、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 而关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拟通过构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最后结合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判断方法, 将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指标引入, 就此展开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判的研究, 既可以深化和发展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也可以为促进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随着企业集聚区域的逐渐形成优势会越来越显著, 因此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集团内部, 争抢外部性, 搭便车的现象也就随之产生。长久以来这种行为就会使集群内部产生创新惰性, 这对于创意产业来说, 是致命性的风险, 在此把这种类型的风险归纳为技术创新型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G认为区域产品都是有周期性的, 同样区域创意产业产品也可以分为“诞生、成长、成熟、衰退”4个阶段, 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区域经济产品进入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时, 就会出现产业集群长期以来于单一产品、产品老化等现象, 对于创意产业产品来说, 其竞争优势变开始弱减, 就会面临市场萎缩集群萎缩的风险, 他把此定义为结构性风险[12]。在Tichy研究基础上, O.M.Fritz认为在生命周期的任意时段, 都可能会出现风险, 对创意产业集群产生冲击, 因此导致创意产业所在的区域不稳定。由于这些风险是由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因此可定义为周期性风险[13]。瑞典学者哈填森和斯湿何塔从网络间主题关系、主体间交互活动、主体之间资源依赖3个角度来分析集群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样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来说, 由于集群内企业过度专业化;创意人才、社会资本、物质资源和生产技术的缺乏;道德风险、搭便车行为、机会主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创意产业集群带来危害, 由此而形成网络性风险[14]。由于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内各企业之间在长期合作的情况下, 降低了交易成本, 共同获得了各自最大利益, 因此便习惯于“信任”的网络化交易。集群内部的创意产业各个企业便不想再与外部企业进行相关交易活动, 由此长期下去集群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对于创意产业来说, 他们吸收外部知识、获取外部技术的能力便会大大减弱, 创新能力就会降低, 因此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这些都是由于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自闭引起的, 也可以成为自闭性风险[13]。吴晓波、耿伟[15]认为虽然产业集群产生极大的优势, 但同时也削弱了集群适应外部的能力, 由此引入植物学术语“自稔性”来比喻, 同样在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相互用的风险, 这些风险会导致整个区域产业集群衰退, 并且构成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集群自身特性, 同时也是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即存在着自稔性风险。也有学者指出, “柠檬市场”效应会导致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部出现竞争性风险[16]。由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所需要的员工是创意性的人才, 基于他们自身的特点流动性比较大, 相对来说比较稀缺;同时对于集群内的各企业之间, 许多资源是共享的, 大多数创意产品首先都是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协作开发的, 并且一旦某家企业生产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产品, 其他企业就会纷纷模仿, 因此在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存在着资源风险、外泄风险以及过度模仿风险[17]。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也都发生着剧烈变化, 顾客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来说也存在着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经济风险以及顾客转移风险, 同时也存在着集群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协调风险, 信息外泄以及消息封闭的信息风险[18]。

综合以上的各指标来源, 借助于刘斯敖等的思想观点, 根据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的来源, 可以将以上指标具体的分为以下3类:内生性风险、外源性风险、复合型风险[19]。内生性风险主要来自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内部, 是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内生出来的, 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导致区域创意产业集群衰退的关键因素。因此可以将技术创新性风险、结构性风险、关联性风险、网络型风险、外泄性风险、自稔性风险、自闭性风险以及过度模仿性风险归纳为内生性风险。外源性风险主要是由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外部的力量所引致的风险, 也是诱致区域创意产业集群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 因此可以将顾客需求转移风险、周期性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归结为外源性风险。复合型风险是指风险既来源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部, 也有部分来源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外部, 因此可将信息风险、协调风险以及竞争风险归纳为复合型风险 (见表1) 。

3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思路

由表1可看出, 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具有3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 由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各种因素对所评估的指标的影响程度不一样, 并且存在风险偏好的问题, 而且不同的决策者对同样的风险指标的认识和评估也各不相同。因此, 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的评估, 应该缩小评估专家之间主观偏好影响的差别并且能体现出各种风险因素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影响程度, 因此笔者采取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各个风险指标的权重。

首先进行定性分析, 通过设计专家调查问卷表格的形式来请专家打分, 在选择专家时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多样、客观的原则。尽量减少由于风险偏好问题所造成的评估误差, 依靠各专家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借助其经验和逻辑判断能力来进行综合评价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 利用1~9标度法对指标进行量化 (见表2) 。然后根据专家打分法, 构造出各个判断矩, 由此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特征根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然后归一化后作为权值, 最后运用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R.的计算公式进行检验。最终结果显示, 各矩阵权系数分配合理, 由此得到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如上表1所示。最后运用模糊综合方法来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进行评判。

4 基于模糊综合判断方法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由以上给出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可以看出, 在各个风险评价指标中既有主观性指标又有客观性指标, 因此借助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进行模糊计量, 可以全面综合地评价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的风险。

4.1 确定评价因素集

首先, 设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的一级风险指标因素{内生性风险, 外源性风险, 复合型风险}为相应的一级评价因素集U={u1, u2, u3}。同样对于一级指标下设的二级风险指标因素, 设{技术创新型风险, 结构性风险, 关联性风险, 网络性风险, 外泄性风险, 自稔性风险, 自闭性风险, 过度模仿性风险}为相应一级评价指标U1下的二级评价因素集U1={u11, u12, u13, u14, u15, u16, u17, u18};设{顾客需求转移风险, 周期性风险, 经济风险, 政策风险, 市场风险}为相应一级评价指标U2下的二级评价因素集U2={u21, u22, u23, u24, u25};设{信息风险, 协调风险, 竞争风险}为相应一级评价指标U3下的二级评价因素集U3={u31, u32, u33}。

4.2 权重集的建立

由以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来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的权重, 建立相应的一级指标权重集B={B1, B2, B3}={0.540, 0.297, 0.163};二级指标权重集B1={0.236, 0.095, 0.164, 10.100, 0.077, 0.067, 0.084, 0.177};B2={0.253, 0.101, 0.191, 0.181, 0.274};B3={0.400, 0.400, 0.200};

4.3 建设评判集

考虑到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估尺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文确定划分5级的定性评价指标, 即{低, 较低, 中等, 较高, 高}, 设为相应的评价尺度集V={v1, v2, v3, v4, v5}。

4.4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由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指标的多级别性和多样性, 笔者将分层次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指标进行评价。

4.4.1 建立二级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矩阵。

组织10人左右的评估专家小组, 根据区域创意产业集群的具体情况, 依据以上建立的评价尺度集V, 分别对每个二级评价因素uij进行评议, 从而确定该因素对评价尺度vj (j=1, 2, 3, 4, 5) 的隶属度rij, 由此得出uij的单因素评价集:rij={rij1, rij2, rij3, rij4, rij5}。

最后, 构造5个因素评价集作为行, 即得到各个二级指标的一个综合模糊评价矩阵:

4.4.2 建立一级评价因素单因素评价矩阵。

将以上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集B1i;B2i;B3i分别与相对应的模糊评判矩阵R1, R2, R3相乘得到:C1=B1iR1;C2=B2iR2;C3=B3iR3。C1、C2、C3即为区域创意产业一级风险指标所对应的评判结果。最终得到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的一级风险指标判断矩阵A={C1, C2, C3}T;

4.4.3 得出最终评判结果。

将以上得到的一级风险指标判断矩阵A={C1, C2, C3}T与相对应的权重集B相乘得F=BA={f1, f2, f3, f4, f5}, F即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模糊综合判断的最终结果。通过评判结果可以直接得出在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区创新风险评价等级中专家所占的比重, 即有100f1的专家认为该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级别低;100f2的专家认为风险较低;100f3的专家认风险为中等;100f4的专家认风险为较高;100f5的专家认为风险高。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判定出该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区所处的创新风险等级。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各个创新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中可以看出, 在3个一级风险评价指标中内生性风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而相应的在二级风险评级指标中, 对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来说, 技术创新型风险和过度模仿性风险所占的权重比较大。因此, 在应对区域创意产业集群风险时, 首先应该多注意预防和规避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部风险, 在集群区内建立相应的风险预防系统, 并且多关注产品市场动向, 以便在产品不同生命周期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 同时也应该多培养内部企业和员工的风险意识、道德意识, 尽可能的减少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等。其次, 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 预防由技术创新落后而产生的风险。同时也应该加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与外界的沟通, 提高集群适应外部的能力。再次, 也应该多注意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 防止由于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由于过度模仿而带来的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同时也要多加强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内部之间的协调能力, 培养各个企业的“竞合”观念, 以避免由于恶性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性风险, 并且要时刻关注外部市场、环境、政治以及经济等动态, 以便能够及时根据外部政策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由于模糊综合评判法能够很好的将定性与定量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此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用于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是可行的, 它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判系统科学及客观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可以为提高该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预防能力以及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作参考, 而且模糊综合评判的运算过程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制软件进行操作, 进行数据处理, 操作方便, 便于使用。但是由于时间限制, 对于后面的模糊综合判断部分, 只有理论依据, 还没有具体详细的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因此, 对于某个具体区域创意创业集群创新风险进行实证研究将是本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

摘要:基于文献综述的研究, 构建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评价模型, 提出控制区域创意产业集群创新风险的对策建议。

区域创意产业 篇5

发布时间:2014-02-18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新知识型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高附加值、高度融合性、高度创新和集约型特征的新型产业,理论界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广州市的总体创意产业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其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创意产业园区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是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当下面对的最大问题。为此,本文对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趋明显,产业集约化程度、资本实力和投资价值正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产值达1.35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达2.85%。广东省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706.5亿元,占全省GDP的4.74%,同比增长14.8%,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知识经济兴起,一种以思想创造力、文化资源和知识产权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它脱胎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高形态,其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无边界创意的全新特征,使其成为文化产业中最领先的领域,推动了经济转型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当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技、体育、城市建设等联动发展时,对经济转型、城镇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广州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广州开展旧城改造与“退二进三”产业升级以来,各种创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涵盖文化、研发、设计、咨询和时尚消费等5个大类,包含工业设计、电影电视广播和录像、咨询服务等23个种类的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创意产业体系。其中软件、动漫和工业设计成为广州文化创意产业最大亮点,设计类和咨询类创意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约62个,主要分布在越秀、天河、番禺、海珠、荔湾、萝岗等区域。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有6个,省级10个(包括4家省直文化单位),其他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有12个。涌现出羊城创意、T.I.T、创意大道、信义会馆、华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全市文化产业园入驻企业近3000家,形成了文化创意、动漫、工业设计、广告等产业集聚整合,相关产业整体发展的局面。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经济正成为广州经济转型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文化创意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多与旧建筑、旧码头、旧厂房的改造利用相结合,一般属于广州实施“三旧改造”的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用地往往来自于该项目中的低效用地(旧厂房、旧城镇、旧村庄,约有100平方公里左右),这种新旧结合既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又创造了新的价值。

二是园区的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由于土地性质限制,目前的园区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本投入较少,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对进入园区发展缺乏动力,导致了园区众多入园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很多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税收贡献也有限,这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投入压力和持续负担,一旦有新的产业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往往要服从于新的规划进行转型(如红砖厂)。

三是广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主要在产业中低端环节。这与上海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如国际化品牌展览、设计、招商等功能)有不少差距。

二、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模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地位明显不符。

2012年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630.9亿元,同比增长约10%,占GDP总量4.6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

同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313.6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总量12.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9%;

同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7695.36亿元,同比增长10.8%,占GDP总量11.29%,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2%;

同年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总量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9%;

同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60.7亿元,同比增长15.6%,占GDP总量13.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8%。

在上述比较中,无论是产业规模、从业人员,还是园区建设、产业专项基金方面,广州均无明显优势。

(二)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与广州“三旧改造”项目推进进程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呈现点状分布,各自割裂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缺乏集聚效应,因而无法形成在市场化环境下才能自然建立的有序的产业链生态结构,难以实现产业集群性、集约式发展效应。主要原因和表现有三点:

其一,政府对园区较少长远规划,常面临为服从新的城市规划而搬迁的局面,导致优势企业不愿在园区开展投资建设,使得园区特色定位不强。

其二,大部分入园企业仍处于创业阶段,往往是为享受园区优惠政策,优惠期过后又转入另一园区,较少做依赖园区资源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其三,由于园区进入壁垒较低,聚集了大量低成本、个体规模的初级创业者(如广告、动漫设计、信息服务等),其低成本、低质量、高模仿的竞争手段往往导致了低层次价格竞争,行业竞争环境不良,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园区企业成长性较差,存在着优势企业被迫逃离园区的“逆淘汰”现象。

(三)产业园区发展定位较低,往往沦为商业项目。

首先表现为企业多数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来样设计、来料加工环节,缺乏创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发展意识,未能引领珠三角制造业,获取的设计加工利润有限,而丰厚的创意附加值多被国外品牌商所赚取。

其次是广州市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及保护力度不够,加上大量低端产品批发市场的存在,出现如喜洋洋与灰太狼、迪斯尼等品牌并未授权的衍生产品市场泛滥现象。

再次是有些创意园区实际已成为商业街区,存在文化创意概念被滥用现象。园区充斥画廊、服装店、时尚精品店、咖啡店、饭店甚至“跳蚤市场”等商业业态,一些地产商为发展房地产项目打出文化创意园区招牌,实际是住宅配套的商业项目,甚至打着文化的幌子开设休闲中心、棋牌室、美容院、酒楼等,侵蚀着文化产业品牌。

三、广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一)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过程中,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和投入。

首先,在园区规划中减少短期化倾向,规划理念上要由单纯的利用历史街区和旧厂房转为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打造永久性文化地标。如在广州中轴线南端的布局规划中就应为TIT创意园区保留一席之地,在天河区国际金融城规划中也应开辟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专区,或者保留红砖厂的城市文化标识。老城区的沙面、南方大厦一带历史建筑街区,可以规划成体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集聚高端、国际化品牌企民革广州市委员会业与产品的创意、展览、交易功能的文化园区。

其次,建立市级文化公共资源运营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特点,在目前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应加强市政府产业投资力度,借鉴广州打造水务集团、城建集团成为治水和城建领域的政府运营平台的经验,建立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整合广州的文化与金融公共资源,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融资和运营平台,打造政府文化产业主力军,带动民间投资壮大文化创意产业规模。

再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开展产业园土地的使用权创新,引导优势企业入住并参与产业园建设投资,逐步形成各园区各自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保证创意园区获得持续发展。

(二)园区建设要与港澳国际市场及珠三角制造业体系形成对接,在广东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发挥集聚和桥梁作用。

第一,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发掘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合作空间,建立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国际化大都会需要较多的国际化品牌的支撑,以香港、澳门为样板,广州应主动与国际一线品牌对接,如汽车、皮具、陶瓷、珠宝、钟表、媒体、演艺、体育产业等时尚国际品牌,引入其创意设计、品牌展示和销售营运等功能,形成国际品牌高端创意部门的聚集区,带动国际化创意人才的聚集,培育、带动中低端配套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环境。

第二,发挥珠三角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引领珠三角传统制造业,打造品牌创意和工业设计中心,在全省经济转型中发挥集聚和桥梁作用。创造条件将珠三角企业的品牌总部、外贸客户的品牌创意和工业设计部门引入广州的创意园区,在推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众多平面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时装设计以及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众多相关行业发展。

第三,促进广州文化龙头企业与创意园区的统筹发展,打造广州品牌标杆,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广州建立了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珠江啤酒博物馆等成功模式,可引导广汽集团、南方报业、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珠江钢琴、琶州国际会展中心、恒大足球俱乐部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和强势品牌,将其品牌创意、工业设计、历史文化、演艺等部门进行整合,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高端服务园区,带动产业链中小型企业发展,形成独具广州风格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强化广州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三)完善园区配套功能。

第一,在园区建设中要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商务、交通、网络通讯等方面建设要跟园区建设提供配套,与传统制造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同,创意园区对创意氛围、商务服务条件和人才交流培训平台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服务贫乏的文化产业园,即便租金再低廉,往往较难有吸引力。

第二,引导高校、培训单位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专业对接。在中大、华工、广美等艺术学院基础上,强化创意专业的培养;加强创意学生就业与创意园区的对接;组织城市级大型创意竞赛活动;强化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宣传;在招商引资同时加强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意人才团队。

第三,强化全社会的文化氛围建设。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引导全社会推崇文化价值,创造城市、园区文化氛围,培养公众参与的热情。

第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坚实保障。相对于传统产业,数字信息产品更易复制,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长久发展的基础保障。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加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指导、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申请专利及注册商标;引导与保护企业将品牌优势拓展至衍生产品和产业领域。

(四)强化政府服务与产业扶持功能。

第一,制定园区评审标准及加大行业监控力度。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广州创意产业园区评审标准,对园区的申报、规划、租金定价、种类、创意指数等设立标准,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规范文化创意园区的命名指导,对伪文化园区坚决取缔。

第二,扩大创意园区融资渠道。政府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或通过政府融资服务平台,扩大融资渠道,以风险投资、流动资金贷款等方式帮助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搭建政府主导的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举办展会、论坛、竞赛、培训、评选等活动,聚集创意人才,培育创意市场。在网络推广、园区信息与人才交流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降低企业和人才收入税负方面争取更好政策,留住更多的高端企业和人才。

第四,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类知名品牌企业将品牌总部或创意基地、设计部门落户广州。

中国创意产业起步 篇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石库门、裹在旗袍中的曼妙身影、留声机里的婉转歌声和大剧院里的连台好戏,是旧上海都市生活的剪影;而蓝布工装、弄堂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则是上海工业文明的最好见证。

风情万种的石库门经过一番改造,早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新天地”,成为上海引入往目的新景点;精明的开发者们又将目光转向了废弃许久的厂房和仓库。

2005年元旦甫过,上海市静安区余尧路的废弃老厂房又有了“生机”,消失多年的机器轰鸣声又一次在这里响起。上海圣博华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李隽新年过后,每天都在这堆看似沧桑陈旧的厂房和仓库里现场办公。和沪上小有名气的莫干山路春明创意产业园、泰康路艺术街、赤峰路设计一条街等地段一样,这个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厂房和仓库,将被改造整修为一块时尚文化街区。

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开发多元化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并伴有媒体发行或时尚派对,李隽对这个命名为“同乐坊”的项目市场前景看好。“因为它不仅呈现上海工业文明的历史,还将满足海派文化、买办文化、小资文化的都市消费群,营造新的上海现代时尚生活。”

上海创意产业园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各界的目光。

中国的创意产业刚刚开始

2004年年底,在上海举行的首次“中国创意产业论坛”把对创意的渴望搬到了讲坛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一起,共同探讨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其实,“创意产业”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2004年4月,国内某杂志曾经做过一个凋查,在接受凋查的1200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大学生中,有74%没有回答出“什么是创意产业”这个问题。

“当一个男子喜欢上一个女孩,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去追求,直到女孩接受他,这叫点子;而反其道行之,想方没法使得女孩反过来追求男子,这就是创意策划。”这是一堂MBA策划课程的开场白,如今创意之所以超越早先的点子工程,成为一门新兴产业,也正基于此。

目前,创意产业在国际上方兴未艾,正在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徐建国在“创意产业论坛”上披露: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美国创意产业已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最先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是英国,积极向创意经济转型升级,创意产业产值超过了任何制造业门类对GDP的贡献,伦敦市把创意产业更是列为核心产业。

对于中国来说,创意产业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

创意不止于园区

在沪上泰康路,6家弄堂工厂由英国女设计师克莱尔进行了重新设计后,汇集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160多家视觉创意公司,中西方创意理念在此融合、碰撞,每个公司的展厅、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美术馆、演出中心、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都是一个风格独特的艺术馆。

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海最大的视觉创意设计基地和视觉设计人才“孵化器”。产品和样图源源不断地成为国内市场的晶牌和产品,有的已走向世界。

建国中路“8号桥”,是又一个“新天地”的工厂版包装。走进8号桥,就像翻阅一本时尚杂志,老厂房框架与创新元素融合在所有细节中,另类而又精致。这个园区,吸引了30多个境内外设计公司和著名品牌,其中有没计金茂大厦的美国SOM公司。香港顶级设计师施养德带来厂七八位香港一流没计师,共同寻求创作灵感。

从创意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国际性都市大多是创意产业集中地。致力于打造国际都市的上海自然不甘人后,上海130余处老厂房已完成了现场调研,2005年将启动的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合计占地而积约434亩。这些老厂房、老仓库等拥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又适宜进行内部改建,为上海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

陈逸飞是最早人驻泰康路田子坊的艺术家,但他却一再在公开场合表示,现在发展创意产业,不是靠制造多少园区,“创意产业”;是措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谭计、电影与录像、史互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广播,以及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我们需要的是全民办文化,并让民营企业在其十发挥作川”。

同济大学创新思维研究巾心王健教授也指出,大众对产业本身认识的不足,是产业发展最大的阻力,“从前人们认为设计是工业附加品,很多时候设汁费不计人投资。现在我们的创意比不过国外,是因为从前的忽视。”

课题已成上海市政府重点项目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2004年初就接下了上海创意产业调研的课题,据他介绍,课题是市政府的重点项目之一。他指出,实际上,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广告业、时尚设汁等行业曾一直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但仅就文化产业来看,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日%—7%左右,在规模上排在国内一些发达省市如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之后,更无法与香港相比。

厉无畏强调,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是中国出版中心,拥有出版机构250余家,国内主要的出版机构均集中在上海。但近年来上海版图书销售占全国市场份额不断下滑,2002年上海出版社39家,占全国总数6.87%,而北京则拥有个国近40%的出版机构。不仅如此,上海的影视、广告、设计和演艺等行业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一些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创意产业领域如互动游戏软件、动漫设计制作等方面,上海与国内其他一些省市相比,同样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中厂解到,目前在上海注册登记的外商独立或非独立的研发机构就有80余家,以独资或什资形式企业化运作的技术创新,已纤八产业组织层面构成了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微观产业组织支撑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目前上海创意产业领域已经形成小企业与大公司各自占据文化创意和制造创意两端的局画。

区域创意产业 篇7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品牌,景德镇

1 文化资源的特征

按照文化形成的结构与层次,可以勾画出文化资源的系统形态。德国《迈尔大百科全书》注解:“文化是人的行为方式,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寄托于某种方式,所以不同层次的文化所显示的人的行为方式的广度和深度是各异的,显示出‘大文化’的本性。”因此文化资源结构如下:文化的基础是物的成分,即工艺的成分,接着就是在物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关系之上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之上又存在符号文化和风俗文化,最后又进一步抽象化为审美文化(见图1)。

具体到陶瓷文化,就人们行为方式的序列而言它属于工艺文化,是文化的基础,但就其所反映的人们精神生活层面而言,它又应属于审美文化,是高端文化。可见,陶瓷文化既是器具形态的,又是观念形态的,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中国陶瓷文化是千年沉淀下来的与陶瓷生产相关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方式等融合而成的文化,是集地方文化、时代特征、特定政治背景、文化时尚、工艺水平、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手工业文化,具体表现为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装饰文化、工艺文化和与陶瓷行业有关的民风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多元文化特质,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亲亲人际关系、重视人格情操等在中国陶瓷文化中都有全方位的反映,或者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丰厚的文化给养,造就了中国陶瓷文化博大宽容的文化性格与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正因为中国陶瓷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日新月异,融合交汇,吸纳吐新,所以说,它既是传统的,也是鲜活的。

2 文化资源的现实转化与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

文化资源又可以分为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实文化资源。德国《迈尔大百科全书》注解:“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要特别指明的是,这种划分是依据形成的历史,在现实中,任何文化形态都在不断发展、变异,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无处不在,但是历经多重转化而不为人所知。”因此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触及到的文化既不是原生的传统文化,也不是后发的现代文化,而应该是最后形成的现实文化。

那么,应该如何将可能变异消融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实文化呢?目前多数学者已经形成共识,都认为创意是文化转化的桥梁(见图2)。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最终表现为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实现文化资源的第二次转化,即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发展文化产业,正如党的十七大所要求的,“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这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何谓文化产业新业态?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有学者认为,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内容、科技和资本结合的产物,关键是文化内容创新的原创性、差异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财富本质是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内容的衍生力,信息技术提供的是跑道,而没有内容就没有新兴文化产业可言。还有专家认为,新兴文化业态首先必须采用新载体,建立新商业模式。台湾东吴大学的刘维公教授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模型即是发展创意产业(如图3)。

刘维公教授认为,但凡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产品不易被模仿、被复制、被取代,因为这类产品大都是原创性的且非常精致,其价格和竞争力具有优势。第二,从价值链的角度看,这类产品又可以通过版权转让或授权的形式进行衍生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而要做到这两点,创意是其中关键的产业要素。

3 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

2008年,台北教育大学举行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趋势论坛”讨论了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向,多数专家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域效益高度关注。笔者归纳认为,实现区域效应,必须使创意文化的产业模式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消费者也是市场主体,除了供给方需要产品创新与品牌创新外,文化消费偏好和习性的培育离不开消费者自主性。随着文化消费市场的日益细化,必须实现新文化业态的多元化,实现集群发展。

以景德镇为例,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区域传统文化的典型。近年来,千年瓷都景德镇日渐衰败,深刻反映了陶瓷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碰撞,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滞后与迷失。

缺乏创意与创新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向没落的根本原因。景德镇陶瓷产业孕育于一个超稳定的传统社会氛围中,在千年发展史上一直居于官窑地位与贡品待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官本位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陶瓷产业又历经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计划体制时代,精品发展模式与作坊型生产是根深蒂固的惯性,致使生产手段落后,竞争意识蜕化,逐渐被他人超越。

景德镇区域品牌重构必须实现传统文化的重生,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推进文化资源的转化。

第一,发掘、整理景德镇文化资源,逐一考察其开发价值。

必须从历史的、现有的、民间的、陶瓷艺术、制陶技术、历史遗存等各方面中发掘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与底蕴的陶瓷文化资源。专家一致公认,景德镇历史文化资源有三个宝库:大量埋藏在地下的古窑遗址与发掘的古器具;至今仍活跃在陶瓷产区的老艺人、老艺术家;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对原有的陶瓷文化进行发掘的过程中,不能背离陶瓷文化背景的精神,不能忽略地域差异;同时,要认真区分所发掘的对象,把握陶瓷对象的文化个性,并根据陶瓷原有文化的内涵予以创造性的发挥,譬如,不要简单仅把陶瓷成品看为文化,其实工艺、技术、器形、装饰等也表现为文化。

对陶瓷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必须是细致的,必须就某一文化元素逐一联系文化时尚消费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考察,研究有无产品批量开发的价值。在这一点上,可以学习台湾的经验。近两年,台北故宫虽然是一个文保单位,但是开发了“时尚故宫”项目,以文物中的某一文化元素或造型对文物进行产品开发,通过授权的方式和多个台湾本地品牌以及意大利、日本等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据了解,2007年台北故宫的品牌授权营收估计将达4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亿元)。

第二,以创意为核心,实现相互关联产业的集群发展,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重点是延伸产业链条,扩展产业网络,以陶瓷工业为基础产业,发挥扩散效应与晕轮效应,带动以陶瓷文化旅游业与陶瓷文化收藏产业为代表的外围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腾飞,全面实现景德镇区域品牌的重构。

关联产业的协同性特征在景德镇表现明显。以陶瓷工业与陶瓷文化旅游业为例,据景德镇市统计局资料,近几年产值如表1所示。

我们用相关回归分析考察二者的关联性。假设二者存在相关关系,设定如下基本模型:

Y(i)=a+bX(i)+u(i) (1)

其中:Y(i)为i年陶瓷工业产值,X(i)为i年旅游业产值,b表示二者关联系数,时间为相隔的5年。

我们用SPSS对方程(1)做了估计,回归结果如图4所示。

从结果R=0.92看出,相关指数很高,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因此,发展关联创意产业集群,从景德镇地方特色出发,建议采取措施包括:开辟陶瓷文化旅游线路,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产业;构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人才培训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一批文化工程与文化单位,如文献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城雕、陶瓷街、陶吧、陶瓷文化村、陶瓷文化长廊等文化载体工程与文化展示工程,可采用复古式的陶瓷作坊让游客体验陶瓷的传统文化,或以庭院式精品展示,或以作坊工艺演示,还可供游客参与体验、艺术家参与交流;发展会展经济;健全文物艺术品市场与藏品市场,如传统书画、古代瓷器、古代文玩杂件、佛像,等等;建立文化主题休闲娱乐园区,例如可以台北市的台湾故事馆为例,利用历史古建,通过对历史街区场景的再造而开发出集旅游、休闲和餐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消费场所,以怀旧的主题实现产业化的升级改造;发展节庆经济;开发文化主题餐饮或礼节性餐饮,等等(见图5)。

随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态的加深,其要素结构越复杂、关联性越强,还会进一步带动企业组织、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法律等服务产业、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形成互动机制,实现信息互换、知识共享,共同促进技术革新与制度变革。这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玉德,邓儒伯,姚伟钧.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邬关荣,葛建纲.从资源基础视角看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2008(1):25-26.

区域创意产业 篇8

最近几年全球创意产业以年均5%的速度增长, 其发展势头强劲,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速度更快, 约年均10%-1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始于近几年, 但表现出良好发展后劲, 北京、上海, 杭州、武汉等城市依托自身资源, 先后在软件制作、动漫、影视等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年均增长速度在9%左右, 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越来越明显。

创意产业有时也被称之为创意文化产业, 有的甚至直接称之为文化产业。目前关于该产业定义及分类等问题在学术界仍然处于争论中。不论怎么说, 创意产业在全球兴起却是不争的事实。从世界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和实例上看, 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 离不开区域产业基础, 创意产业必须植根于区域其它基础产业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就目前国际创意产业布局上看, 创意产业集中在各国大中城市。此外, 创意产业属性上更加倾向于国际化, 注重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对于区域创意产业可以理解成, 以区域基础产业和文化发展为依托, 源于个人或集体创意、技术或特殊才能, 通过知识产权及现代科技技术等在区域产业的开发及应用, 达到创造财富和就业的赢利性活动。态势分析 (SWOT) 是通过对被研究主体与参照物相比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系统分析, 并将这些孤立因素相匹配进行综合分析的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分析的参数设定, 给出区域创意产业SWOT分析框架, 并就有关应用问题进行讨论, 同时以昆明市创意产业为实证案例进行分析。

2.区域创意产业态势分析框架

2.1区域创意产业态势分析因素

2.1.1预设分析因素

区域创意产业受社会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基础产业、个体或集体创意意识、科技发展水平等多因素影响。根据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涉及发展领域、模式和内外影响因素综合, 本文预设的区域创意产业分析因素如下:

(1) 经济因素:

人均GDP, 区域财政收入及结构, 消费支出结构, 经济发展动力;

(2) 科技因素:

信息及其应用, 科技发展水平, 创新能力及创新文化背景;

(3) 基础产业因素:

传统基础产业结构及其升级换代能力, 资源及环境承受能力;

(4) 创意产业市场及环境因素:

创意产业市场发育程度, 创意产业基础;

(5) 人文资源及背景因素:

创意产业人力资源, 文化产业基础及交流, 接受能力;

(6) 区域基础设施因素:

交通等基础设施, 地理环境, 创意产业平台及集聚;

(7) 融资和投入因素:

融资能力, 年创意产业投入;

(8) 其它因素:

与外界互动能力, 创意心理, 创意产业政策环境, 其它创意产业因素。

2.1.2分析结构表

区域创意产业SWOT分析是通过分析现在或今后一段时间内, 预设分析因素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 并通过这些分析结果矩阵分析, 达到战略研究目的, 作为理论框架。表1给出区域创意产业S、W、O、T分析结构。

2.2区域创意产业态势分析框架

根据上面分析基础和SWOT分析方法, 将S-O、S-T、W-O和W-T进行逐一配对形成分析矩阵。将这些矩阵进行组合, 就可以得到如表2的区域创意产业SWOT分析结构框架。

3.实证案例研究

3.1昆明市创意产业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中心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5.48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 (GDP) 比重的7.1%, 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7.53亿元, 实现增加值65.23亿元, 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6.3%。2006年末, 昆明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为106669人, 占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13.3%。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创意产业企业已步入昆明创意产业发展主流之中, 为促进昆明市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影视创作、动漫、建筑设计、装饰装修、广告、工艺品、出版、软件开发以及其他行业少数设计中。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环境下, 昆明创意产业开始显露出活力。

3.2昆明创意产业态势分析框架

根据表3对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S、W、O、T分析, 经过因素相互间两两多次矩阵排列 (如, S-O, S-T, W-O, W-T) 及对重要性程度筛选, 按重要性程度组合的两两矩阵以适当组合排序, 就可以得到昆明市创意产业SWOT矩阵分析框架如表4所示。

3.3昆明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表3、4中昆明创意产业矩阵组合分析, 从昆明市创意产业宏观发展视角出发, 归纳起来, 本文对昆明创意产业发展有如下对策建议。

(1) 增加政府扶持, 扩大融资渠道。

创意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 首先是提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民众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与参与。在其发展初期, 如同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一样, 创意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扶持。政府对产业的支持主要有产业规划、财政补贴、扶持政策、产业导向等。

从表4可以看出, 必要财政投入和融资体系建设对于昆明市创意产业有效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创意产业发展特殊性决定其发展初期需要政府投入, 以引导产业发展。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应根据创意产业中行业发展阶段和需求给予财政上扶持, 并在税收等方面视产业发育程度给予必要扶持。

(2) 昆明创意产业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

就昆明现在创意产业发展结构上看, 影视、动漫、出版、广告和设计是目前昆明创意产业主要领域或行业。对比国内或国外创意产业行业分布, 昆明这些行业与其它地区创意产业领域具有很大重合性。随着各地区创意产业逐步兴起, 影视、广告等领域竞争会更加激烈。怎样发挥昆明多民族文化背景, 如何发挥现有特色优势创意产业, 是昆明市创意产业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认为, 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应以云南省多民族文化资源为背景, 面向全国和东南亚市场, 以昆明“传统基础产业”为基础, 建立以昆明经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相关行业平台, 大力扶持并发展创意产业, 并使之植根于“传统基础产业”。扩大创意产业内涵, 延伸创意产业外延。形成“平台+创意产业+传统产业”运行模式, 促进昆明创意产业发展。

(3) 注重和培养创意人才。

根据英国创意小组给出关于创意产业定义, 创意产业是基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因此, 创意人才是区域创意产业发展最关键因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2006年末, 昆明市从事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06669人。应该说已经具备一定人才基础, 人员主要分布在出版、广告、设计、影视服务和动漫行业。但植根于“传统基础产业”创意人才明显不足。创意人才界定不一定以受教育文化程度为界限, 而应以在创意产业中创造财富和解决就业多少为主要界定指标。除了对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外, 还应该关注民族文化及其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在保护和发展基础上, 弘扬云南省绚丽多姿民族文化是促进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 加快市场培育与建设, 加强对外交流能力。

当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决定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市场。培育昆明市创意产业市场是决定未来昆明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讨论市场应该分成两个含义, 一是区域内各领域创意场所、适当产业聚集、会展和交易场所等, 二是昆明区域外的市场。昆明范围内的市场培育与建设十分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昆明区域外的市场。创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 其属性和发展特点决定其发展主导方向是与外界的相互融合。昆明创意产业发展必须走国际化道路, 必须融入国际创意产业发展大环境中。只有这样, 才能持续稳定使昆明市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5) 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

作为云南省省会中心城市, 在新昆明建设历史机遇下, 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应占有一席之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为创意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并不比省外其他城市差多少, 在动漫、民族民间工艺品、软件和影视等领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实力。昆明市主城区搬迁为昆明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大环境下, 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在其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因此, 昆明市新城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创意产业规划问题, 将创意产业发展纳入昆明市新城建设整体规划统计范畴, 同时想尽一切办法促进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

4.结语

利用SWOT分析法研究区域创意产业宏观战略发展具有直观、可信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对各参数评价分析客观性。对于矩阵组合分析,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本文对昆明市创意产业发展实证研究是基于产业宏观发展基础上, 对于发展模式、政策等均未作具体讨论。昆明市创意产业受多因素影响, 本文理解区域创意产业应植根于区域产业特色和文化背景, 尽管创意产业发展属性是国际化的。

参考文献

[1]高福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区域创新体系, 2007, (2) :1-6.

[2]曾琏, 陈汉青.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 28 (4) :152-155.

区域创意产业 篇9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环境文脉,创意产业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创意产业改造活动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其目标是在充分考量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建筑的空间和表面形态进行更新与重塑, 以达到适应新的使用功能的目地。随着艺术创意产业的热度不断攀升, 以及北京798、上海的四行仓库等项目对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使创意产业改造模式备受关注。本文将在这一典型改造设计中抽离出关于环境文脉的部分进行讨论, 以求精进研究。

1 概念释义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 , 创意产业具有特殊的产业组织模式, 就单个企业而言, 它可以是比中小企业还要小的企业, 甚至可以是个人工作室。但这一类企业通常以集聚方式分布, 因而具有集聚效应的基本特征, 比如:专业化分工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生产成本优势。因此, 创意产业的实体模式一般以创意产业园的状态呈现在城市结构中。

创意产业园里可以包括非盈利企、文化机构、艺术场所, 媒体中心和不同类型艺术家的工作室。它既是工作的地方, 又是生活的地方;既是文化产生的地方, 又是文化消费的地方。因为这种交融性创意产业园的基本特点就是多样和变化, 这就使很多固有的个人生活与工作模式, 以及行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得到更新, 也使不同专业领域和区域文化的思想在这里激荡碰撞, 不断将头脑风暴转化成显性的或者隐性的生产力。

2 历史沿革

旧工业建筑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始于20世纪40年代, 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为了逃避市区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的租金, 聚集在了曼哈顿拥有大量铸铁框架工业建筑的苏荷区 (Soho) , 他们利用废弃的厂房, 从中分隔出居住和工作所需的各种空间。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造项目中也不乏这样的模式, 北京的798工厂艺术区可以说是这种模式在中国发展的最有影响力的开端。同苏荷区一样的是, 这批于建国初期的工厂屡次面临拆除的绝境, 其历史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建筑风格被艺术家和建筑保护学者不断发掘和再次包装后重新推到了聚光灯下, 让人们重新审视它的多重文化意味, 这无疑是一种对建筑价值的增值性运作。虽然在798近几年的发展中, 商业行为的大量充斥已经使最初的一批艺术家因付不了高昂的租金陆续离开了艺术区。由此, 很多激进的研究者认为798在面临着衰亡, 但事实并非如此, 798的变化只是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798”, 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政府性干预和鼓励开发商积极介入以促使其多样化发展, 来满足经营者和使用者多层次的需求。因此, 这就使我们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更加刻不容缓, 也使这一研究的实践性意义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

3 对话传统与沟通情感

旧工业建筑面向创意产业的改造和转变是建筑自身特征的重塑, 也是其获得新生的过程。工业建筑改建后依旧会呈现其自身空间的特点。尤其是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审美理念的痕迹和种种功能至上、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北京798艺术区一些画廊的室内场景就显现出这样的特点, 虽然室内的功能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原来的生产工厂转变为艺术创作基地, 但旧时墙上的标语成为连接时空的纽带, 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大到厂房中的排排巨柱, 斑驳的砖墙以及滑轮管道, 小到建筑中浸透着体温的石墩, 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 人们通过这些来怀念那些过往的岁月, 传诵那些关于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建筑不只是在客观的诉说历史, 而是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切近。建筑也不只是记录群体的工作和生活, 而是铺陈每个个体关于时代的感动。在北京798创意广场的景观中, 笨重的机器构架与现代的玻璃幕墙形成了很好的视觉对比, 生产设备的使用功能已经丧失但是它赋予了新空间一种无法替代的生命力。

4 提升功能价值与面向经济发展

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中, 我们可以在整饬原有空间和表皮形态的同时加入新时代的工艺、材料和设施, 在提升功能价值中呈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 又因为要迎合创意产业这一改造目标, 设计师同时要协调新的行业模式对空间的需求, 结合旧有空间的特点进行再设计, 从而表达空间的多重情绪。因此, 我们需要补足对“旧”的理解又要填充对“新”的认识, 才能真正做到使设计面向经济发展。

虽然改造设计本身是一种“变废为宝”的设计类型, 但是创意产业这一产业模式的自由性, 使其面向的旧工业建筑改造也变成了一种极富自由性的设计, 但这种自由性并不是资源和设计元素的滥用, 而是有节制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同时这种改造应该不只是面向现在的设计, 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设计。如果原有建筑本身的结构体良好, 但是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赋予它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功能, 这无疑是一种可持续理念的体现。如果建筑的原始设计独到、个性鲜明、但是结构体损坏严重, 不能承载新的功能, 那么实施结构加固和更新则成为必要的改造手段。

5 改造策略与环境文脉的整合

5.1 产业园区外部环境整合

创意产业本身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模式, 和其他产业类型一样在其内部还有对于不同业态更加细致的划分。但是由于它出现时间较短, 发展又十分迅速, 所以对于整个产业的业态还缺乏深入研究, 因此, 无论是DIY的制作小店、影视动漫公司还是艺术家个人工作室都被笼统的归为创意产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们之间的经营模式差异。

5.2 产业园区内部环境整合

当创意产业以创意产业园的模式呈现, 由多个建筑构成其内部环境的时候, 我们必须意识到创意产业园中的每个建筑单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和形态特征可以限定出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特性, 同时也带给人们不同的景观体验。因此, 建筑应该作为整个园区的一个组成要素来对待, 而不应该成为孤立于空间和时间的抽象构图。这就要求将建筑整合于整个园区的景观, 服从整体空间的形态要求, 以创造空间, 重新建立空间次序为前提来进行建筑的组织。

面对旧工业改造的创意产业园中, 建筑是一个新旧并存的历史性载体, 是由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同一背景上叠加和更新的结果。因此, 建筑必须考虑时间意义, 使“过去时”的历史得到延续, “现在时”的应用得到优化, “未来时”的理想得到满足。将既存的有效文化因素整合到新的景观中去, 从而使建筑立面和内部秩序在时间因素上有其内在联系。

在改造后的产业园中, 建筑与建筑, 建筑与其他构筑物的空间, 建筑与环境景观之间存在着空间性的整合关系。这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整合不仅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建筑的形态进行引导, 还应该对建筑微观的风格、色彩、肌理和附属物等进行控制。建筑的屋顶、外墙面开窗形式、阳台、拱廊等细部应该由相互兼容的细部构成, 通过相关联的元素或形式的重复, 可以使建筑物的组合获得一种秩序, 从而创造并使人感知到场所的和谐性。

6 结语

传统工业建筑的废弃和空置是当今世界许多城市都已经面对或正在面对的城市问题。从任凭旧工业建筑消失到重视工业建筑蕴含的工业时代精神、建筑品质和地域化特征而采取的各种保护与再利用手段是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 旧工业建筑结合创意产业的再利用改造, 不论是对建筑的自身价值体现还是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4]王建国, 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J].世界建筑, 2001, (6) .

[5]徐逸.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J].世界建筑, 2003, (9) .

区域创意产业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意,高校,教育

高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从学科发展和产业促进方面都有高校的身影。从文化与产业的发展来看, 有很多学者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以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对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新产品的研发路径、创意思维模式、市场培育方案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目前高校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围绕着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引领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并且其研究成果也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河北省石家庄为例, 《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计划 (2010~2015年) 》等多项政策措施出台, 不断的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河北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薄弱基础, 石家庄作为省会在省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市内设有多所高等院校, 可以探索相应模式作为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与加油站。对于这个问题, 给出以下几方面的见解:

1 通过学科渗透, 打破学科之间的框架限制

文化创意产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而非学术型人才, 应充分考虑到人才水平与现实需求存在的差异, 形成创意人才在市场规律发展中, 结合创作、实践、产出各环节上的合理分布。因此在高校学科设置上,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就需要学生不仅具有创造的思维能力, 还要有将思维运用到实际行业中的能力。例如, 设计类课程中, 目前高校多开设的是绘画、平面设计、动画等专业方向, 在相对应的产业方向上却缺少建立专门的创意产业学科或者课程, 因此跨学科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很难培养。这一点和国外成熟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培养学科设置有一定的差距。另外, 在科学研究、数据资源、经费支持、人力资源等方面高校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创新型教育应整合周边学科资源, 实现跨学科的学科间相互支持, 培养出更多多层次复合性创意人才。

2 创新教学模式,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色

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 而对学生创新的宏观掌握与理念应用不足, 在侧重解决问题中锻炼创新能力上缺乏重视。高校可结合地方特色, 可以通过对专业基础上的技能做一系列的整合, 将教学中的设计案例重新编排设计, 强化学生的系统化设计意识与市场研发意识, 让学生对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将具体操作方法有个清醒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市场调研、市场推广等各种实践环节, 从实际需求出发, 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更有效的结合起来, 鼓励个性、培养创意。

3 促进创意人才合理流动, 制定引进师资战略和政策

文化创意产业客观上要求形成"创意人才"的充足配比、"创意产品"的不断涌现、"产品转化"的良好运行机制和内外部条件。整个过程既要依托创意人才的创意思维。又要借助现代科技、现代品牌理念、现代市场手段、现代商业模式, 使文化内涵与产业运作紧密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水平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河北省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 但是新近的青年教师往往"出校园进校园", 他们大多缺乏相关行业经验, 因此, 无法将现实市场的产业发展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结合现在的情况, 在高校中引进经验丰富的创业产业人才, 势必能给高校创新教育带来新鲜血液。对于现有教师, 也可以通过参加行业活动, 与企业合作进行创意项目开发等形式促进教师对本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 鼓励其参与实践性课题研究, 积累实际设计经验, 更好的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竞争力。

4 发挥高校良好的榜样作用, 带动创新教育理念的发展

以目前的教育内容为基础, 课适当对学生开展专业职业培训, 制定政策, 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培养计划,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要求, 通过开发课程和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 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人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通过针对的培训, 既有效的利用高校的教学设施、师资等资源在产业人才培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又能培养出更多层次的创意人才。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利用高校教育资源, 联合地方文化产业单位, 如文化馆、动漫基地等社会力量, 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展览等, 将创意生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支持全民的创意发展, 发掘大众文化对创意经济层面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发展, 人才的因素会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最直接的阵地, 发挥好高校的作用, 将会起到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如果根据自身产业需求,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建立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政策制度, 提高对创新教育理念的认识, 一定能有效的培养出更多更具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 发挥高校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翟晓舟, 王锋.文化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浅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13) .

上一篇:办实事下一篇:成果展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