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区域现状

2024-06-22

文化产业区域现状(通用6篇)

篇1:文化产业区域现状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要保护区域原生态文化

项 锋

2013-05-21 05:29:00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21日 07 版)

“民族文化富集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是保护区域原生态文化。”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文博会分会场贵州(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招商会上,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崔成泉表示。

崔成泉指出,文化产业发展要考虑文化的增加值,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文化产业园区一定要在原生态文化,包括区域的原著民、民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符合商业规则的产业链,避免地产化和空心化,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据了解,依托黔东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贵州(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将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基础,以生态旅游、品牌孵化和会展交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打造成贵州产业升级的示范园区、国内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集群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崔成泉认为,在“美丽中国”的框架下,贵州(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区要在文化和自然之间构建一个新的业态,即以民族文化内容为支撑、旅游产品为辅。

篇2:文化产业区域现状

一、广阳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区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列入区级文化体育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655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企业197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224家,文化娱乐场所62家,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8家,体育经营单位30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4家。从业人员总计5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26家,50 万元以上的58家,10万元以上的385家,10万元以下的186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资本的80%,成为产业主导力量。

纵观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率先进入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合法身份的确立,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竞技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2001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占当年财政收入的6%,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行业上除印刷业一枝独秀外,其它领域的发展层次较低,大多数以服务本地低端市场为主要业务,经济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产业群体。

与此相对照,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发展规模上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00年全国实际文化消费总量为800亿元,潜在文化消费能力约为4000亿元,以此为标准,仅区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即达1亿元,同时还能服务京、津、冀近亿的消费人群。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大力发展我区的文化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有效拉动内需以及解决就业问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全区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明确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之前,先让我们分析一下我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优势:第一,政策导向已经明确。党的十六大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写入报告,国家也将文化产业列入“十五”规划。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已经把文化产业提高到首要位置,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第二,现实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水平。近年来,全区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并显示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较强的生命力,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在文化事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情况下,对满足全区人民文化生活需求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涵养税源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人们的文化意识普遍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品位不断提高。追求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积极参与文体休闲活动,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第四,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广阳区为市管县级区,辖廊坊城区大部,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文化设施水平的整体跃升,可供挖掘和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广阳区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思路,我们认为,在内涵丰富的二、三产业中,选择文化产业并逐步将其发展为全区支柱产业之一,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前途并最切合实际的。按照这一要求,针对广阳区实际情况,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导向,面向京津及周边市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调整布局和结构,逐步建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有广阳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广阳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一)优先发展印刷装订业。廊坊是全国闻名的区域性印刷产业基地,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广阳区印刷业已有相当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总计77家印装企业中,有出版物印刷企业6家、出版物专项企业18家、包装装潢企业15家。其主要出版物活源来自北京各大出版社,相互之间已建立了稳定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以百花印刷有限公司为例,北京红旗出版社是其唯一的业务合作单位,社里只要是一两万册以下的小活,基本由百花承印。对这一优势行业要坚持优先发展的原则,一是对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要加大扶植、服务的力度,帮助其做大做强,以资本为纽带,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全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做好有条件的其它印刷品印刷企业上档升级工作,提升其经营规格,扩大业务范围;三是在南尖塔兴建占地100亩的印刷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提高行业知名度;四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如数字印刷、柔印等技术设备。

(二)繁荣文化服务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包括歌舞娱乐场所、健身休闲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其它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阶段,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群的实际需要,按照市场供需规律,因势利导,广泛开展各类有偿文化服务;二要积极引进趣味性强的文化娱乐项目和设施,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三要搞好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城区及万庄新城的文化娱乐业,依托城镇,辐射乡村。四要全力做好万庄“城际百万庄园”、周各庄“儿童乐园”、电影公司多功能影剧院等区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高质量完成人才、项目引进及包装策划工作。

(三)兴办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引发了旺盛的健身娱乐需求,文体用品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区兴办文体用品制造业不失为一条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原因有三,第一,依托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面向京津两大市场,积极融入奥运经济;第二,文体用品制造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京津产业体系形成互补;第三,广阳区实行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又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建议在旧州、白务工业园区引进相关项目,重点发展文教具、乐器、玩具、工艺美术、全民健身设备、体育器械、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行业。

(四)构建区域文化产品集散地。目前,全区文化产品经营单位的经销业务仅停留在零售出租层面上,局限于本地市场,造成摊点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局面。按照全市打造北方物流、信息流中心的远景构想及我区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的要求,在市区或万庄新城筹建文化产品批发市场。可供选择的项目有:图书(含电子出版物和软件)、音像、工艺美术品等。其中以图书项目最为可行,由市、区宣传文化管理部门出面,进一步密切与京津出版发行机构的联系,利用廊坊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以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建立起连接京津、覆盖华北、面向全国的图书储运和批销中心。

(五)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近几年,全国旅游市场异常火爆,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我区而言,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抓住廊坊争创全国旅游城市这一良好机遇,在自然、历史资源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巧打“文化牌”,重点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具有鲜明特点、较高品味、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对于扩大广阳知名度、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发展文化旅游,首先,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具有未来市场前景的高品味文化旅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卖点。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推出农业高科技园区游、农家游、“京都蜜瓜”采摘节等旅游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按照资源共享的思路,积极参与文明中华科普游、东方大学城学府游、步行街休闲游、商务会展旅游等文化旅游项目;最后,要充分培育、保护和利用全区固有的人文资源,如军芦村义和团音乐、民间精品花会等,在重大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

篇3:文化产业区域现状

文化产业集群先后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出现, 产生巨大效益, 引起了各界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 “文化产业集群”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 归功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的专家们。他们根据文化产业的“创意”属性的强弱, 对文化产业集群进行了分类。很多研究人员便以此分类为基础, 进一步将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以下类别: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边缘产业 (相关支撑机构) 等。这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方针战略。

人们对于区域发展观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后, 环境问题导致的一系列不良社会影响, 使人与自然矛盾逐渐增加。于是人们开始重视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并举。到80年代末, 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将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的协调发展放在区域发展的首要位置上。

天津作为一座毗邻首都北京的沿海城市, 其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很多相对优势, 如何运用这些优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发挥更好的区域带动作用, 是天津尤其是天津重点开发区域——滨海新区今后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天津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优势

(1) 重要的地域优势。

天津地处渤海湾, 是渤海海域运输的中枢钮。拥有京津冀、西北和华北12个省、市、自治区的腹地, 服务两亿多人口。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它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 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交通要道, 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是亚欧大陆桥中路途最短的海港, 处在“东来西往, 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

(2) 完善的交通优势。

天津是环渤海地区实现与世界接轨的最快捷通道。天津拥有发展十分完善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天津港是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战略资源。是环渤海、乃至中西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相连相通的桥梁。“三横两纵”公路和铁路两大通道是天津港运输的基本骨架。通过京津塘、津晋、唐津等高速公路与国家干线公路网沟通, 将天津与辽阔的腹地更为紧密地连接。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货运航空港, 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

(3) 丰富的资源优势。

天津滨海新区拥有海岸线153公里, 陆域面积约2270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 可供开发的荒地、滩涂、盐田和少量低产农田超过1000平方公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良好的组合。为天津滨海新区港口的扩展、现代制造业的聚集、以及国际性港口大都市标志区的建设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部门 (尤其是文化产业部门) 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 强劲的发展优势。

天津文化产业起步虽然比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很快。随着天津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文化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指导、强化资金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体系等展开了扎实的工作, 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近几年, 天津的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为突出的是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 现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园、3526艺术创意工场、滨海文化产业区、6号院文化创意产业园、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以及盘龙谷影视制作基地等。据天津市统计局统计, 2004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6.91亿元, 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15%, 2005年实现80.17亿元, 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2.17%。2006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突破百亿大关, 达到102.89亿元, 按现价计算, 比2004年增长53.8%, 相当于每年以24%的速度递增, 显示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其中, 滨海文化产业区已初见规模。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运作趋势日益明显, 高科技运用进一步加强, 自主创新带动能力显著提高, 开始体现文化产业集群优势。天津对于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期望值很高。预计在2012年基本形成滨海新区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滨海新区将建设成为文化创意精品的研发制作基地和文化产品的展示与集散地, 重点发展数字动漫业、影视娱乐业、广告会展业和文化旅游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建立滨海新区文化产业孵化器, 成立滨海新区文化生产力促进中心。

3.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绩日益突显, 滨海新区也逐渐成为促进我国东部发展的一枚重要棋子, 并被纳入到多方国家区域战略制定层面所考虑的范畴。2008年3月13日, 通过国家审批的新兴文化产业示范区有:滨海国家影视网络产业园、滨海国家新媒体产业园、滨海国家动漫产业示范园、滨海国家科技创意创业园、滨海国家东疆休闲文化旅游产业园、滨海国家军事文化体验产业园六大产业园。天津市积极建设, 目前已有部分产业园区投入运营。截止到2011年, 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为1022.4亿元, 利润109.4亿元, 增加值达286亿元, 占GDP4.6%, 增速为30%;进入2012年以来, 新区确立108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总投资达508亿元, 同比增幅28%。截至目前, 已有40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落户新区, 比5年前增长了3倍。2012年, 卡梅隆—佩斯集团中国总部、中国坞环球影视服务总部基地、博纳影业集团相继落户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作为我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我国经济增长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文化产业是改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一项重要途径, 因此它必将在未来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创新型城市战略、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制造优势, 不仅营造了文化创意的整体城市氛围, 也为天津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4.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思

4.1 文化与经济并轨, 建立区域发展新引擎

天津滨海新区需要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在区域战略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而滨海新区的文化与发展, 需要发挥文化产业的驱动力, 建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交易中心。现代国际关系中, 文化交流是最主要的方式。文化成为国际形象、经济地位、城市形象的体现。在国际文化的竞争中, 文化产业是竞争的主要载体力量。

加强亚洲文化及文化产业交流, 吸引先进的文化产业资源、文化产业经验与管理技术, 使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亚洲文化交流中心、贸易交流中心。对加强东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 中韩等国不但在舆论上给予积极支持, 而且在行动上都进行了积极地努力。由于天津处于黄渤海圈的最里端, 是新欧亚大陆桥重要起点地之一, 可以经中国的陇海铁路、兰新线, 出阿拉山口, 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法国至荷兰鹿特丹港, 途径近l0个国家, 因此, 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理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天津滨海新区应该切实整合天津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通过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发展, 实现经济的高附加价值。同时, 以现代服务业建设, 改善、提升天津人居环境、产业环境、商务环境。主打服务牌, 建设环渤海经济带的商务会展贸易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充分发挥其地理和经济优势, 必将对东北亚的合作与发展起到独特的推动作用。这也势必会对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更好地体现滨海新区的引擎功能。

4.2 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发展规划

要启动并完善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首先必须制订出科学而完善的政策发展规划。随着文化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日渐加剧, 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战术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完善而稳定的产业政策体系。只有在宏观层面界定清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 在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内改善政府的投入和管理, 优化政府对公共性文化资源的配置能力, 强化文化产业集群内各类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才能真正提升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

4.3 建设区域差异性竞争力, 提升天津城市形象和产业地位

以“天津文化新城”和“亚洲文化产业园”为项目中心建立核心品牌, 园区中各种项目必须统一于核心品牌之下。确立产业、活动、服务、旅游的总体品牌形象建设工程。园区的功能及分布应该充分满足产业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共同完成品牌建设意图。

天津文化新城的文化产业园区应该着重培养几个园区内文化产业企业和文化活动品牌。在提供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 支撑亚洲文化产业园品牌的树立, 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和示范效应, 并进一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资源的吸引凝聚。使园区真正产生产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在外部充分利用亚洲文化交流中心延伸产业触角, 通过文化展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使亚洲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技术、经验在此充分融合。

亚洲文化产业园内部产业与外部的文化及产业资源有机整合, 并且通过园区内创意产业与天津的工业产业密切结合 (如时装产业与服装生产、建筑设计等) , 使天津滨海区通过文化产业的拉动和整合产生较大的创意和经济辐射效应。成为文化产业中心、创意制造中心、文化交流基地。从而完成整个天津滨海新区亚洲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品牌建设意图。非洲文化产业园作为休闲旅游项目, 在内部规划建设的同时, 充分与周边的旅游文化资源联动, 使滨海新区的旅游文化、商务会展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与提升。

4.4 滨海新区重点发展海洋旅游业

海洋旅游业是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大特色。天津作为一座海滨城市, 发展海洋旅游业首先要适应游客休闲度假、娱乐观光的需求, 融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 突出天津海洋资源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海洋旅游依托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体现旅游功能的新的发展之路, 将海洋旅游与其他优势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群。

具体要考虑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旅游规划与客源市场需求相结合。天津海洋旅游业应进一步扩大海滨浴场多年形成的市场影响力, 丰富完善海滨嬉水项目, 开发更多的海上项目, 如海洋主题婚礼、游轮欢庆活动、游艇及帆船项目等。同时, 积极抓住退役航母落户汉沽的时机, 逐步引进更多的各类退役军舰及各种现代兵器, 建成我国最大的海洋军事项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是坚持开发本地旅游资源与借用毗邻旅游资源相结合。以大沽炮台为中心, 以潮音寺、北洋船坞等为依托, 开发历史文化游览区。以贝壳堤为中心, 以盐田、油田及渔苇等资源为依托, 开发自然科普游览区。以开发区和保税区为中心, 以滨海新区为依托, 开发现代休闲娱乐区。三是天津海洋旅游业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世界各国游船公司的合作, 提高大规模接待的组织效率和服务水平。组建一支航线可以通向全国各沿海城市乃至世界各地的游船队伍。开发天津海洋观光休闲游项目, 以外部资源带动天津游船旅游的大发展。积极培育、扶持、发展海洋旅游经济, 打造海洋旅游精品名牌。走出一条海洋旅游长期发展之路。

这些措施不仅满足生活在天津的人们的生活需求, 尤其对滨海新区的发展期望 (图4.1希望天津未来着重开发区域) , 同时可以吸引海内外游客, 对促进天津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化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理论研究, 结合天津市现状, 深入探讨了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其前景、战略期望。文章的主要结论有:天津市发展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天津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特别要注重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以满足人们对于天津未来发展的期望。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具有应用和推广的价值。尤其是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上, 不仅要完善政府政策发展规划, 提高天津文化产业竞争力, 提升天津整体形象, 还要有重点性的发展海洋旅游业, 突出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

摘要: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投入巨大的财力与精力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已经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中的新亮点。本论文围绕文化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进一步阐述天津市滨海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方面, 应如何面对当前的条件, 利用天津独特的优势, 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通过实证分析, 最终为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思。

关键词:文化产业集群,区域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战略构思

参考文献

[1]杨开忠著, 《中国区域发展研究》, 海洋出版社, 1989

[2] (英)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启蒙的辩证法》, 重庆出版社, 1990

[3] (美) W·艾萨德著陈幂兴等译, 《区域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4]Scott, A.J.,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1, 1997

[5]Hall, P., Cities in Civiliztaion, NewYork:Pantheon.1998,

篇4:青海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现状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青海省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3%,比2010年的22亿元增长112.27%,年均增长21.09%。青海省地处西部,是国家发展中“欠发达、欠开发”的典型区域,发展滞后,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人文风貌相对完善,这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在新形势下,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青海省如何把握差异化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值得探讨。

受地区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市州文化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区域性差距显著。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40%,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在政策、环境、资金、人才各方面都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2014年,西宁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单位数达3900余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10亿元,占全省增加值比重58%,现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3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在全省8个市州中居于首位。总体而言,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较为明确,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海东市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2014年,海东市文化经营单位达1200余家,从业人员3680余人,现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户15家,入选国家丝绸之路重点项目企业4家,入选国家重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2家。整体而言,海东市目前尚未充分利用自身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需要尽快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依托海东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以喇家遗址、柳湾彩陶、瞿昙寺等遗迹为主的河湟文化金名片。全面加快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柳湾彩陶、瞿昙寺项目建设,重点打造以土族和撒拉族民俗风情为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促使海东文化产业走在全省的前列。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现辖都兰、乌兰、天峻三县,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和茫崖、冷湖、大柴旦三个行政委员会,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93万人。海西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有“中国第一神山”和“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昆仑文化源源流长,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海西州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0.64%,销售收入3.63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71.3%。目前,海西州共有文化经营户447家,从业人员2300余人,其中列入州级重点项目库的文化企业31家。下一步,海西州应突出抓好节庆文化活动,海西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海西蒙古族“孟赫嘎拉”文化节、海西藏族六月歌会、骆驼文化节、海子诗歌节、大美海西摄影家采风活动、中国盐湖城昆仑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成为海西民族民俗文化弘扬传承的主要名片。加快推进德令哈、格尔木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民族工艺美术、歌舞演艺、艺术培训、出版印刷、音像制品、文化旅游为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聚集区及文化旅游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昆仑文化和柴达木文化品牌。

海北藏族自治州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连接青海经济最发达的东部经济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区,是青海省承东启西的农牧结合部,自治州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青海湖农场,共30个乡镇。总面积3.4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总人口27.33万人,有藏、汉、回、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4.7%。2014年,海北州文化企业达到46家,销售收入达到3194万元,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民族演艺、动漫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总体来看,海北州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增速明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产业定位清晰,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青海湖文化旅游为主题,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布局,借助政府引导扶持,调动民间参与性,激活了文化旅游市场的活跃度,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

海南藏族自治州面积4.45万平方公里,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总人口44.17万人,有汉、藏、蒙古、撒拉、土、哈萨克族等27个民族。海南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是青海省文化资源富集且有特色的地区之一,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和雄厚的高原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同时,海南州又是藏汉文化交相融汇的地区,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全州现有文化产业经营户39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2014年,海南州、贵南县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藏绣艺术之乡”、“中国藏绣生产基地”。海南州应该重点打造“黄河文化”品牌,依托海南丰富的藏绣文化资源和深厚的藏绣产业基础,深入挖掘海南藏绣文化内涵和工艺美术价值,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黄南藏族自治州辖同仁、尖扎、泽库、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及李家峡办事处,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67万人。有藏、蒙古、汉、回、土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35%,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5.2%。黄南州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形成了同仁县“热贡文化”、尖扎县“神箭文化”、泽库县“石刻文化”、河南县“那达慕草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6家文化企业先后评为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企业的文化项目列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黄南州列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青海核心区。现有文化产业经营户413家,2015年销售收入达53614万元,从业人数29109人。总体来看,黄南州下一步需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合理分布。加快发展热贡文化的同时,实施“一地一品”发展战略,根据四县的特色重点打造泽库和日石雕文化产业,尖扎传统弓箭等特色产业,挖掘和开发河南蒙藏文化产业,以同仁唐卡产业为主带动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的统筹均衡发展。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西南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现辖玉树市及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等县,总人口37.8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覆盖自治州全境,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中华水塔”的美誉。巍巍唐古拉、茫茫昆仑山孕育了玉树康巴儿女勤劳、豪爽、吃苦耐劳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康巴文化。现有文化产业经营户900余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园3家,从业人员5448人,2015年全年收入13105万元。玉树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主体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积最大、生态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州。总体来看,玉树州因其特殊的生态地位和民族因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康巴文化资源,构建以玉树市为中心,以唐蕃古道、高原湿地草原、康巴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带为支撑,以观光、体验为主体的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研发一批在国内外旅游市场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中高端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康巴文化”品牌。

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积7.64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现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6个县、44个乡(镇),总人口18.17万人,藏族人口占91.86%,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的自治州。现有文化经营单位350家,2014年文化产业收入543万元。从全省来看,果洛州的文化产业发展最为滞后,但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只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有很好的文化创意,就完全可以有大的发展,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果洛州应以“格萨尔”文化为核心品牌,突出三江源河源文化、果洛族源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各类非遗文化,把文化旅游作为展示特色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以文化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内涵,全力打造“大美青海·雪域果洛”、“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文化旅游品牌。

篇5:文化产业区域现状

产业融合存在行政区划绩效考核的锁定,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长期以来,制造产业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和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行政绩效考核体制使得产业融合基本上是在地方行政区划范围内发展。行政区划所形成的界限大大制约了产业融合的自然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普遍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尚不尽如人意。为此,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层面上的融合发展,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发展现状。

从我国产业融合发展整体现状来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代生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往往是产业融合发展较好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抢占到了改革开放的先机,一些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地区率先发展,服务和制造产业集群迅速兴起,初步实现了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等。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服务产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虽然有部分地区依靠当地资源优势也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地区差异上来看,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最高,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差距较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较为明显。

在我国区域内产业融合的地理分布上,越是接近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制造业集群发展势头就越猛。上海作为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其生产服务业越发展,周边地区制造业也越能受益。据计算,上海生产服务业每增长1%,苏、沪浙三省市工业增长0.918%。虽然中西部地区虽然也有制造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从数量和区域分布来说,都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的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如果按照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来统计,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比例约为75.8∶12.1∶9.1,东部地区的集群数量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数量相对来说少得多,甚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数量相加(约为557个),还没有浙江一个省的数量多(约为561个)。另有研究表明,1985年~间,除了烟草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云南、四川和安徽集中外,其他27个制造业都不同程度地向东部地区集中。

二、制约因素。

1.产业融合存在行政区划绩效考核的锁定,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

长期以来,制造产业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和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行政绩效考核体制使得产业融合基本上是在地方行政区划范围内发展。行政区划所形成的界限大大制约了产业融合的自然发展,表现为地方政府行为在产业融合的形成过程中经常发挥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境分离时,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势必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这大大阻碍了区域间专业分工的发展,使得产业发展经常出现只有“扎堆”而无“融合”的现象,企业难以通过产业融合走向高端道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容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规模攀比,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缺乏对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融合效应难以充分释放。如,我国的产业布局通常表现出“一镇一业”或“一县一业”的格局,且镇与镇或县与县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化的问题,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上海与江苏的同构率达90%,与浙江的同构率也达70%。产业结构的雷同经常会演变成引资大战,而引资大战反过来又使同构现象在更高层次上重演,结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区域内产业发展存在明显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地区产业融合难度大。

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分布最多、最广的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端的生活消费品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依靠的是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生产方式较粗放,产品的创新意识不够,且过于依赖外部市场,因此,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在东部地区内部,一些显现出勃勃生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及创新型集群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和数量都十分有限。同时,生产服务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情况也不理想,如研发、设计、营销以及金融等服务产业,仍只分布在京、沪、广、深等少数核心城市。这种产业集群类型的不协调造成了东部地区内经济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不均衡。

3.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流动不协调,不利于产业链的延伸。

东部地区在全国服务业中牢牢占据了领先和优势地位,要素的使用效率也要高于其他地区,从而吸引中西部的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资金等要素源源不断流入。这种要素流动所产生的巨大的集聚效应,将中西部地区限制在低端要素、原材料供应商的角色,进一步加大了中西部区域产业融合的难度,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区域内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和乡村、城市内部城区和郊区的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使得区域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即吸纳和集聚周边地区生产要素的效应远胜过向周边地区扩散生产要素、带动促进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效应。因此,企业、人才、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差距逐渐拉大。

4.制造业与当地生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缺乏区域内产业融合的需求。

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在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市场营销环节(如品牌经营)的延伸。这些从事中低端环节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内部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员工工资,企业生产成本可以依靠廉价劳动力供给进行控制,相对容易得到补充。因此,没有动力引进外部更廉价的、效率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供给来源。

本土企业普遍缺乏对高端生产服务市场的需求,对区域内本地生产服务的需求就更为有限,不利于区域内生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以及产业融合。同时,产业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业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产品设计、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营销网络规划等产前和产后服务都主要依赖于母国企业总部的规划,对国内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严重不足。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法律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缺乏产业融合的动力。

5.城市化发展滞后,生产服务业难以形成有效的需求集聚效应。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服务业发展虽然已呈现一定的规模化和集群化趋势,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服务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较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许多城市的服务产业结构质量和经济增长方式与国外相比差距甚远。以上海为例,该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东京的6.4%;最终消费占GDP比率,韩国是70.9%,英国是85%,而上海为48.3%,远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从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来看,20上海为2.34%,发达国家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投入一般占到GDP的3%左右;从万人大学生人数来看,20上海为282人,而有关资料显示,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可见,尽管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GDP达到工业化后期的产值,但实质上还没有达到与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相适应的人才、资本和消费结构。

三、对策建议。

1.依据区域产业优势,构建层次分明的区域分工格局,加快产业探讨与研究在区域层面融合发展。

从区域发展层面来看,为了缩小商务成本的差异和产业发展的梯度,实现东西部地区间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必须做到空间集聚,合理布局。区域产业融合首先需要确定重点发展哪些目标产业,区域内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和规模是区域产业融合赖以发展的重要产业基础。东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将部分制造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之间在商务成本结构上的差异,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协同发展,降低整个产业链条的成本。其次,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点是明确不同城市、区域和城乡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重点,统筹和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形成层次有序、融合配套、分工错位、优势互补的格局。通过生产服务业分工的细化、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扩展和延伸,将东部地区在弹性生产、规模制造和后勤运筹等方面的经验和技能转移给中西部,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通过区域产业集群建设,打破制造产业低端化、同构化现象。

一方面,应当通过着手培育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系统,使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从研究开发、咨询到管理、后勤等方面得到一体化的服务,尤其是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业,为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必要的环境。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一批与跨国公司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区域性特色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应大力培育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融合,以带动区域产业技术水平的升级。鼓励跨地区、跨国别的企业兼并活动,区内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和研发机构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加快对本区投资的机遇,积极主动地与跨国公司合作,充分吸取跨国公司在科技创新中的溢出效应,加快进入国际研究开发网络系统,融入到国际化研究开发的新环境中。

3.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当务之急是取消国内各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即通过市场、产业、信息、交通和城乡一体化,形成统一和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一是通过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区域之间的财政支付能力差距,确保建立基础公共服务的全国最低标准,从而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统一和开放的国内大市场,为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建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实现产业的梯次配置。

4.加强区域技术创新合作,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融合。

一是明确区域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依赖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

二是通过促进地区的创新资源共享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培育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政府应采取有关措施促进相关行业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加速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进程。

三是利用区域内核心城市已有的大量研发机构和人才优势,把核心城市培育成区域的创新策源地。其中的关键是通过区域分工,使研发成果能在区域内商务成本相对较低的区域实现产业化,双方能够共享技术创新的效益,以提高培育创新活动的动力。

5.通过市场竞争,加快区域中心城市高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

要重点加快生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地放宽市场准入,合理引进民资和外资参与服务企业改造,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

一是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供给主动引致需求,促进制造业功能升级。部分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可以通过吸引国外高端生产服务业入驻,利用其示范效应、人才培养和流动等外溢效应,逐步提高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产业层次。

二是区域中心城市还可以通过发展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的本土生产服务业,逐渐替代跨国公司承揽的高端服务业。通过国内生产服务企业从事国际代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通过“干中学”效应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现代生产服务业跨越区域界限集聚式发展。要按照市场原则,鼓励优质生产服务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服务业的集群化、大型化、组织化。四是政府主要应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利用市场机制,支持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

篇6:中国文化产业现状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二.分类发展情况

三.发展类型

四.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突出,“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尽管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划分标准,各国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还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国

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二)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的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完善。文化立法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产业政策还需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产业规划不明晰,行业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对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的管理仍然依赖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盗版侵权问题仍比较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刚刚起步,统计指标体系还在完善,统计工作尚未全面覆盖从事文化产业的所有单位和个人。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愈加紧密,但传统文化产业利用新技术的动力不强、活力不足。文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和规模扩大。

(四)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比较狭窄,出口价格远远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五)盲目发展的苗头一定程度存在,规划、引导和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热情高涨,竞相上马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遍布各地,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如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规划、引导和调控,很可能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四.201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四大趋势新形态不断呈现企业管理面临考验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形态日益丰富,我国首部IMX3D电影《大明宫传奇》上映、首部立体动画片《渔童》问世、首份3D日报正式发行。未来5年,我国的3DMMORPG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不仅为相关行业寻求了一条新的发展出路,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市场国际化、专业化的浪潮中,我国的文化企业能否驾驭这些新呈现出来的形态,能否在市场化的大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企业将面临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考验。品牌化提升企业多元化发展

从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助推了旅游、新闻出版、电影等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在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个别中小型企业也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实现了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发展的市场局面。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规范化建设推进国家管理复杂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形态的不断创新、文化企业的不断增多,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将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量与质将更趋平衡

上一篇:英语4级听力高频词汇下一篇:感人的短信祝福语